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第二单元教学策划一、单元篇目《秋天的怀念》、《散步》、《散文诗二首》、《<世说新语>二则》二、单元总体目标1、学习朗读的技巧和方法,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品味文中重点的语句,领会其深刻含义。

3、体会文中人物动作、语言、神情、心理描写的作用。

三、教材简析这一单元以“亲情”为主题。

包括两篇散文和两首散文诗以及两篇简短文言文。

以“学会朗读,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注意语气”作为语文素养。

以“感受理解至爱亲情,丰富加深情感体验”为人文要素。

作为刚刚步入初中大门的学生来说,亲情教育不可或缺,十二三岁的年龄正是一个人价值观和世界观初步形成的阶段,此刻适时地进行正确引导,会让学生得到正确的人生体验,况且这一单元的散文,有叙事,有抒情,有描写,对于刚进入初中的学生进行散文学习有着很大的帮助。

《秋天的怀念》,教读课文,叙事散文。

本文中作者通过回忆身患绝症的母亲忍受着病苦,精心呵护自己的故事,表现了伟大无私的母爱和对母亲的深深怀念。

《散步》教读课文,叙事散文。

本文中作者通过一家三代人一起散步这一平常的小事,表现了家人之间浓浓的亲情。

《散文诗二首》自读课文。

作者泰戈尔和冰心都抒写了子女对母亲的爱,他们分别借助不同的意象表达了与母亲之间的亲情,在母亲身边,孩子沐浴着母爱的光辉,是何等幸福快乐,远离母亲,思母之情是何等哀伤。

《<世说新语>二则》教读课文,古代志人小说。

文中的《咏雪》勾画出家庭浓重的亲情氛围,两代人在富有文化气息的交流中透露出一种生活的雅趣和文化的传承。

《陈太丘与友期行》刻画了一个聪明机智、据理力争的儿童形象。

本单元课文,从不同角度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

学习本单元,要重视朗读,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有的文章情感显豁直露,易于直接把握;有的则深沉含蓄,要从字里行间细细品味。

写作特点:《秋天的怀念》1、细节描写。

2、寓情于景,真实感人。

《散文》1、以小见大,主题深刻。

教案:部编本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世说新语》二则

教案:部编本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世说新语》二则

教案:部编本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世说新语》二则执教对象•七年级学生(初一)•班级规模:约40人执教者•李老师教材分析《世说新语》是南朝宋时期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笔记小说集,记载了东晋至南朝宋期间士族阶层的言行故事。

选入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世说新语》二则分别为“咏雪”和“陈太丘与友期行”,这两篇文章不仅语言精炼、情节生动,而且富含哲理,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及道德观念。

通过学习这些短小精悍的故事,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人对智慧和品格的追求,同时也能提升自身的文学鉴赏能力。

学情分析•年龄特点:初一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早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但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吸引他们的兴趣。

•知识基础:学生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字阅读能力和初步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但对于古文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对于一些生僻字词和古代习俗的认识较为欠缺。

•兴趣偏好:此年龄段的学生喜欢听故事,尤其是有趣味性和教育意义的小故事。

他们对于历史人物及其事迹有浓厚的兴趣。

•学习需求:学生需要进一步提高古文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学会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同时还需要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认同感。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掌握课文中的生词、难句,如“俄而”、“差可拟”等词汇的意思;o能够流畅地朗读全文,并理解每句话的大意;o了解《世说新语》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o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o在教师引导下进行角色扮演活动,以增进对人物性格特征的把握;o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课堂趣味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o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o学习文中人物的高尚品德,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社会责任感;o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

教学重难点•重点o理解并掌握两篇选文的主要内容及思想内涵;o分析文章中所体现的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

统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统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统编语文七上第二单元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单元以表现亲情为主题,几篇课文,从不同角度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同时又蕴含丰厚的内涵。

所选课文体裁丰富多样,有散文,也有散文诗;有现代文,也有文言文。

值得细细品味。

【单元目标】1.感受和理解亲情,陶冶自身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2.继续学习朗读, 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通过反复朗读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3.抓住关键词句加以品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思路】《秋天的怀念》是本单元的第一篇教读课,设置由浅入深的教学流程,先通过反复朗读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再运用抓关键句段品析的方法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

这种方法在后两篇课文学习中可延续运用。

《散文诗二首》情思隽永,语言精美,值得咀嚼和探究的地方很多。

《荷叶·母亲》作为《秋天的怀念》的自读课,运用《秋天的怀念》所学方法反复朗读,把握文章感情基调。

《散步》一文叙事单纯,脉络清晰,重点在于对文章深层意蕴的领会上。

继续巩固前篇课文学习的大致流程,承前使用抓关键句段的方法,多角度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

《金色花》作为《散步》的自读课,运用《散步》所学方法多角度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世说新语>二则》是学生进入中学初次接触的文言文。

教学中要在反复诵读中培养文言语感,在读中掌握文言字词,学会归类整理的方法,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好习惯。

教读《咏雪》,在反复朗读中教给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初步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自读《陈太丘与友期行》,反复诵读,积累文言词语,培养文言语感。

了解谦辞、敬辞的概念。

《写作学会记事》是本单元安排的写作训练,借鉴本单元学过的方法,学习有条理叙事,在叙事中融入真情实感,加入一些感人的细节,使文章更有感染力。

《综合性学习有朋自远方来》重在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在活动中懂得交友之道,学会向朋友展示自我。

45【课时安排】5.《秋天的怀念》(2课时)7.*《散文诗二首——荷叶·母亲》(1课时)6.《散步》(2课时)7.*《散文诗二首——金色花》(1课时)8.《<世说新语>二则》(2课时)《写作学会记事》(2课时)《综合性学习有朋自远方来》(2课时)465 秋天的怀念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有感情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教案
荷写眼前之景,现实之事,直抒对母亲的感情。金为虚拟情境;荷为真实情境。
金中母亲形象为具体、鲜活;荷中母亲运用象征。
课时
第六课时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课时要点
1、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朗读文言文能力。
2、感受古人的生活情趣和文化修养,欣赏古代少年的聪慧和方正,接近与古人的心理距离。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讲读法
学情分析
本单元为写人记事诗文,学生有较为切实的生活体验,应注重分析与感染教育,主要通过诵读来达到此目标。
单元教学重点
1、分析细节,挖掘文章深意,品味作品语言
2、学习景物描写的作用。
3、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单元教学难点
挖掘文章深意,品味作品语言
课时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课时要点
利用“三读一批注”自主完成对《秋天的怀念》、《散步》、《散文诗二首》的学习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补充
一、
二、
三、
四、
检查批注,进行点评
互助解决生字字形、词语理解
以多媒体对字词进行检测
批注结果展示
《秋天的怀念》
主旨:对母亲的爱与自己少不更事的追悔,全方位挥撒得淋漓尽致,表现了母爱的无私,理解与伟大。
主要内容:主要是写自从作者的腿瘫痪以后,他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母亲却默默地忍受,不但不责骂他,反而以一颗慈善、宽容的心来关爱他、照顾他。每当作者摔东西时,母亲没有办法,只好自己躲在角落哭,因为母亲恨铁不成钢又不忍心伤害他的自尊心。后来,母亲重病缠身,还要推着他去看花,结果花没看,母亲就永远地离开他了。可是母亲临走前,还记挂着作者。
批注要点:
1、抓住动词,如文中的“挡、躲、扑、抓、忍、”等字词,来感受母爱是理解、是宽容、是牵挂、是呵护、是担忧、是细心。(母亲挡在窗前,是要挡住儿子看到落叶想要死的心。一个“躲”字写出了母亲对儿子的一片理解。母亲扑下去的一定是儿子想要去死的念头;抓住的是儿子想要死的念头,她想抓住儿子,怕他轻生;忍住儿子的抱怨;忍住儿子的病痛给自己的双重打击;更忍住病入膏肓的实情……所有这一切都是告诉儿子要“好好活”。)突破难点,从而感受母亲的深沉无私的爱以及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愧疚与怀念之情。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生字词、文学常识等基础语文知识,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技巧。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能够初步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艺术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古代文学作品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

综合性学习: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积极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意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1. 理解本单元课文的主题和内容,掌握重要知识点第一单元以其独特的内容选取和深邃的主题思想,为学生开启了一个全新的学习旅程。

本单元课文的主题多样且丰富,反映了社会生活与人性的复杂多样性,展现出人性的多重面貌与各种价值观的冲击与交融。

进入第二单元的学习,我们需要深入理解课文的主题和内容,掌握其中的重要知识点。

首先我们要明确本单元课文的核心主题,第二单元的文本以人物为核心,多角度展示人性之美,讲述关于亲情、友情与成长的动人故事。

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主题,比如对家庭生活的感悟、对友谊的珍视以及对人生旅途的反思等。

这些主题反映了生活的真实面貌,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其次我们需要深入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通过阅读文本,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心理变化以及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与思想情感。

通过深入解读课文中的关键词句、象征意象以及修辞手法等,深入理解课文内涵。

同时关注文本的叙述角度、结构和风格等要素,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文本的价值意义。

再次掌握重要知识点是学习的关键,在第二单元的课文中,重要的知识点包括重要的文学术语、语法结构和表达技巧等。

学生需要了解并熟练掌握这些知识点,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和提高阅读技能。

同时学生也需要学会运用这些知识点进行写作训练,提高写作技能。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单元备课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单元备课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单元备课一、单元概述1、课标分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所选六篇课文属于文学叙事类文体,《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第四学段(7~9 年级)的课程目标,在“阅读与鉴赏”中要求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赋予表现力的语言”;在“表达与交流”中要求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为写作奠定基础。

写作要有真情实感,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力求有创意”。

在课程内容中,本单元的课文契合“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要求,其第四课段(7~9 年级)旨在引导学生“阅读表现人与自然的优秀文学作品,包括古诗文名篇,体会作者通过语言和形象构建的艺术世界,借鉴其中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抒发自己的情感”。

在学业质量评价中突出强调第四学段“7~9 年级”,能够广泛阅读古今中外文学作品,“在阅读过程中能把握主要内容,并通过朗读、概括、讲述等方式,表达对作品的理解,能理清行文思路,用多种方式介绍所读作品的基本脉络;能从多角度揣摩、品味经典作品中的重要词句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能通过圈点、批注等多种方法呈现对作品中语言、形象、情感、主题的理解”。

2、教材分析: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感悟亲情”,课本选编了一组从不同角度抒写亲人之间真挚情感的文章,有的情感显豁直露,有的情感深沉含蓄,学生需要调动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细读文本,从字里行间品味文章蕴含的情感,达到理解作者情感和陶冶自身情感的双重目的。

其中《秋天的怀念》抒发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与自己内心的悔愧之情,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深切感悟。

《散步》表现了家人之间互敬互爱、其乐融融的美好氛围,写出了人生的选择和人到中年的责任感,抒发了作者对生命轮回或延续的感慨。

人教版七年级(部编版)语文上册第2单元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部编版)语文上册第2单元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教案
关于学生小组讨论,我觉得整体效果还是不错的。学生们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交流。但在引导与启发环节,我发现自己提问的开放性程度还有待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尝试提出更多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
最后,总结回顾环节,我尽量让学生自己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以提高他们的自我反思能力。但从学生的反馈来看,他们对于某些知识点的掌握仍不够扎实。因此,我考虑在课后加强个别辅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版七年级(部编版)语文上册第2单元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部编版)语文上册第2单元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教案: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世说新语》的背景知识,了解魏晋时期的文人风貌。
(2)阅读理解两则故事,掌握文章主旨和寓意。
(3)学习生字词,提高词汇量和阅读水平。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活动。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人的智慧与品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举例:《咏雪》通过描写雪景,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赞美。
2.教学难点
(1)古汉语词汇、句式的运用:对于古汉语词汇和句式的运用,学生往往难以掌握。教师应采取有效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举例:通过对比现代汉语与古汉语的句子结构,使学生理解宾语前置、省略句等句式特点。
(2)人物形象、性格特点的深入分析:学生往往难以把握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的深入分析,需要教师引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世说新语》的基本概念。它是一部记录魏晋时期文人言行的著作,体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它对于了解古代文化和提升文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单元整合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单元整合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单元整合教学设计)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单元主题:亲情之爱本单元旨在通过研究课文,加深学生对亲情的感受和理解,丰富情感体验。

同时,通过语音技能的训练和对细节的分析,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1.掌握语音技能,包括重音、停连、语气与节奏。

2.分析细节,挖掘文章深意,品味作品语言。

3.分析人物形象,研究景物描写的作用。

4.学会从小事入手揭示生活哲理的方法。

5.多角度理解作品主题,初步掌握研究文言文的方法。

教学重点:挖掘文章深意,品味作品语言,研究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研究文言文的方法。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班级:七年级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1.导入:以家庭生活为例,引导学生复“三读一批注”方法,并重点补充词义与语境的关系。

2.一读:读顺序,标注自然段落,圈点勾画生字、生词,并在练本上对生字字形进行掌握。

3.二读:理解文章主要内容、作者情感、文章结构、主旨,并利用工具书、课下注解对生词进行掌握。

4.三读:个性化批注,注重细节,挖掘文章深意,品味作品语言。

学生活动:跟随教师的引导,完成“三读一批注”方法的研究,掌握生字、生词,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和作者情感,进行个性化批注。

补充流程: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同时,可以通过诵读来加深学生对亲情的感受和理解。

难过,但内在的情感却是母亲对儿子的深深牵挂和关爱。

通过这些细节描写,学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作品中的情感和主题。

3、引导学生思考细节描写的作用。

如细节描写可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让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情感和主题;可以丰富作品的形象和细节,让作品更加生动和具体;可以突出作品的主题和情感,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4、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写一篇含有细节描写的文章,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这种写作技巧。

同时。

教师也可以提供一些写作技巧和范文供学生参考。

教师活动:介绍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散文诗二首》之《荷叶·母亲》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散文诗二首》之《荷叶·母亲》教案
在总结回顾环节,我尝试让学生分享他们的学习成果,但时间安排上可能略显紧张。今后,我可以适当延长这一环节的时间,让更多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2.教学难点
-理解散文诗的意象和情感表达,尤其是对荷叶母亲的形象的深层解读。
-正确运用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对生字词的识记和运用,尤其是形近字、多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字的区分。
-把握冰心的创作风格和时代背景,理解作品的文化内涵。
举例解释:
-在解读荷叶母亲的形象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何从荷叶的形象中体会到母爱的伟大,这需要学生对散文诗的意境有较深的理解。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荷叶·母亲》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感受到母爱的温暖和力量?”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母爱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教师需强调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这些手法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
-对于生字词,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实际语境中进行练习,确保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并运用。
-通过介绍冰心的生平及创作背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通过对散文诗的朗读、感悟,引导学生珍惜母爱,培养良好的家庭观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散文诗二首》之《荷叶·母亲》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散文诗二首》之《荷叶·母亲》教案,主要内容包括:
1.熟读并背诵《荷叶·母亲》全文,理解散文诗的内涵及表达的情感。
2.分析散文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体会作者如何运用这些手法表达对母亲的情感。

人教部编本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辅导教案

人教部编本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辅导教案
- 说明文:《太阳》中说明文的特征,了解太阳的相关知识。
(2)阅读分析能力:培养学生通过分析课文,理解作者观点和态度,把握文章主旨。
- 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 掌握文章结构,理清文章思路,提高阅读效率。
(3)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整体鉴赏能力,学会评价和欣赏不同文体的作品。
- 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六要素。
(4)说明文的说明方法: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多样,学生需要学会区分和运用。
- 结合课文《太阳》,分析说明方法的使用,如定义、比较、分类等;
- 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尝试运用说明方法,提高表达效果。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人教部编本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曾经感受到过秋天的美丽与哀愁?”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秋天的怀念》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人教部编本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辅导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为人教部编本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辅导教案。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章节:
1. 诗歌:《秋天的怀念》(史铁生)
- 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
-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2. 散文:《春》(朱自清)
- 品味散文的语言特色,如修辞、描写方法等;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中,我尝试了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诗歌、散文、记叙文和说明文。从学生的反馈来看,我发现以下几点值得反思:
1. 关于诗歌教学,我意识到仅仅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情感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身体验诗歌的美。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增加诗歌朗诵和创作环节,让学生在朗读和创作中感受诗歌的魅力。

第二单元(整体教学课件)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2024)

第二单元(整体教学课件)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2024)

课堂小结
《世说新语》的语言精练含蓄,隽永传 神。明代胡应麟说:“读其语言,晋人面目 气韵,恍然生动,而简约玄澹,真致不穷。 ”
课后延学
1.朗读课文,尝试背诵。 2.预习《陈太丘与友期行》。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初步感知古今汉语的差别; 通过朗读培养文言语感。
2.感受古人的生活情趣和文化修养,欣赏古代少年的聪慧和品行,拉近与 古人的心理距离。
祷告( dǎo)
菡萏( hàn dàn)攲斜( qī )
荫蔽( yīn bì )
嗅到( xiù ) 徘徊(pái huái) 衍( yǎn)
◆多音字
( yīn )林荫 荫
( yìn )荫庇
( qiǎo)悄然无声 悄 ( qiāo)静悄悄
(chénɡ)乘凉
( hé )荷叶
乘 (shènɡ)千乘之国 荷 ( hè )荷枪实弹
任务二:精读研析
2.《咏雪》记述的是一次家庭聚会,哪些地方透露出了古人的家庭生 活情趣?
谢安“大笑乐”,并没有让胡儿难堪,可以看出他在讲论文义时 一家其乐融融的情景,室外冰寒雪骤,室内谈笑风生。
任务二:精读研析
谢安的提问是对诸人想象能力的考验,想象力的活泼表现出创造力的活 泼。对白雪的比喻重要的不在于比拟的相似性,而在于给人在心理感受上所 带来的快乐和美感。
任务二:精读研析
2.《咏雪》记述的是一次家庭聚会,哪些地方透露出了古人的家庭生 活情趣?
从“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可以看出谢安一家把玩诗 句的雅兴。
任务二:精读研析
2.《咏雪》记述的是一次家庭聚会,哪些地方透露出了古人的家庭生 活情趣?
“公欣然曰”和“大笑乐”,可看出谢安与子侄辈亲密无间的感 情。

最新审定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全单元教学设计(精品教案)

最新审定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全单元教学设计(精品教案)

5 秋天的怀念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母亲的艺术形象,感悟作者的意图。

2.培养学生有感情地读好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通过自学讨论,自己读懂课文,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2.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和运用色彩烘托情感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母亲的思念、忏悔和自责之情。

2.体会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学习在磨难中坚强成长的品质。

重点深入文本,圈画、朗读、品味文中描写母亲的动作、神态、语言等语句,领悟文中蕴含的深沉无私的母爱。

难点仔细朗读体会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了解作者是如何借景抒情的。

诵读法、品析法、精段阅读法、资料助读法。

多媒体课件。

2课时秋天是迷人的,天高云淡,大雁南归,枫叶似火,硕果累累,秋天的美别具一格,秋天的美实实在在,秋天的许多事物都会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也会让我们产生某种怀念的情绪。

著名作家史铁生就在秋天里产生了怀念之情,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课文《秋天的怀念》。

课题解读:由秋天的故事引发对母亲的怀念。

——《秋天的怀念》史铁生(1951~2010),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

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

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

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

1.初读课文,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首先让学生放声朗读课文,读通、读顺。

然后默读,让学生带着任务有目的地去浏览,捕捉课文中有用的信息。

2.默读思考。

(1)试着给文章划分段落。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母亲强忍疼痛,激励安慰因双腿瘫痪而暴怒绝望的儿子。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秋日的一天,已重病缠身的母亲为宽慰儿子,和儿子约定去北海看花,但未能实现,临终的母亲对子女无比牵挂。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在母亲去世后又一个秋日,作者与他的妹妹一起去北海看了菊花,表达了对母亲的无比怀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完整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完整版)
本单元为写人记事诗文,学生有较为切实的生活体 验,应注重分析与感染教育, 主要通过诵读来达到此目标。 1、分析细节,挖掘文章深意,品味作品语言 2、学习景物描写的作用。 3、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挖掘文章深意,品味作品语言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课时 要点 教学 方法 教学
利用“三读一批注”自主完成对《秋天的怀念》 、《散 步》、《散文诗二首》的学习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第五课时
课时 要点 教学 方法 教学 流程 一、 二、
对比阅读两首散文诗,通过对作品构思技巧的学习, 学会从小事入手揭示生活哲理的方法。
对比阅读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介绍散文诗及两位作者 再现《金色花》、《荷叶母亲》 两文二读成果,对比二者的异
体会 再现内容, 思考对比。
弄、捶打、絮叨、诀别、戚、
利用多媒
分歧、取决、一霎、粼粼、各
体课件检
得其所、蒂、梗、匿笑、菡萏、

攲斜、沐浴、祷告、姊妹、徘
徊、荫蔽
2、掌握四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作者情感、文章结构、主旨。
3、对四篇文章进行个性化批
注。
一读:读顺 1、标注自然段落
2
、阅读课文,圈点勾画生字、生词,并在练
习本上对生字字形进行掌握。
亲情,是人世间最普遍、最美好的情感之一。本单元 课文,从不同角度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阅读 这些课文,可以加深我们对亲情的感受和理解,丰富自己 的情感体验。学习本单元,要继续重视朗读,把握文章的 感情基调,注重语气、节奏的变化。在整体感知全文内容 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有的文章情感显豁直露, 易于直接把握; 有的则深沉含蓄, 要从字里行间细细品味。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教案第五课《秋天的怀念》教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母亲的思念、自责。

3、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学会从生活中学习写作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母爱和儿子对母亲的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在写作上学以致用。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2、乐曲Palace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个人,他叫史铁生。

(出示照片)21岁的时候,突然的重病使他高位截瘫,也就是在那一年,他的母亲也去世了,这么多年来,儿子一直用文字表达对母亲的感受。

请同学们一起默读下面这段话,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幻灯片出示)那时的我,作为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我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而这样的母亲,注定是世界上活得最苦的母亲。

【教师预设】愧疚、自责、思念、怀念为什么作者对母亲有这么复杂的感情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

二、整体感知,重点把握母子之间的情感1、(幻灯片上出示)“怀念的秋天”,意在让学生比较这两个题目。

【教师预设】“怀念的秋天”,重在“秋天”,会让人联想到某种景、人、事。

而“秋天的怀念”重在“怀念”,是一种情感。

2、朗读课文,把握全篇的感情基调。

你感受到哪些情感?(幻灯片出示)【教师预设】母亲对儿子的关爱、心疼,儿子对母亲的怀念、愧疚三、品读语句,体会母爱1、品读母爱,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描写母亲的句子,用批注法在旁边写上你的感受。

(幻灯片出示)①学生找到有关描写母亲的句子,教师指导朗读:注意在“重读、语速、语调、语气”等方面重点引导。

初中语文部编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备课参考(2024秋)

初中语文部编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备课参考(2024秋)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备课参考一、单元导读本单元所选课文为回忆性写人叙事散文。

单元主题:不同角度的亲情,这里的不同角度,我个人更偏向于写作方法,而不是写作主题,从主题来看除了《散步》不直接写母爱,其他主旨集中指向于母爱。

语文要素:(1)朗读。

体会直接或含蓄的表达;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注意语气、节奏变化。

(2)整体感知,理解形象,体会感情。

二、单元解读从朗读的角度上,本单元是对第一单元的承接与递进,由朗读重音、停连上升到语气节奏变化,至此基本上完成了关于朗读的全部训练。

如果一个学生能在课上基本掌握,并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加深,就能够为更长远的学习打下基础。

从朗读的学习来说,我们经常说“要有感情的朗读”,但怎样才是有感情的朗读,其标准是什么,怎么做才能有感情的朗读?七上一、二单元给出了答案。

朗读的进阶应该是从能用普通话流利的读,不错字,不丢字、不加字,语义停顿正确开始。

到能够熟练的使用朗读符号,制定朗读脚本,评析朗读用意。

最后到能够根据活动主题选择合适的背景音乐,选择合适的朗读篇目片段,选择单人或者群体的朗读形式进行演读,也为九下和高中的戏剧学习打下坚实的台词功底。

从文学体裁上说,《秋天的怀念》《散步》为回忆性散文,《秋天的怀念》偏重于写人,情感真挚,《散步》偏重于叙事,并体现一定的小说笔法。

《金色花》《荷叶·母亲》为散文诗,篇幅短小、情感细腻、语言清新雅致。

从情感表达上说,前两篇文章情感表达更直接,以记叙描写为主;后两篇文章情感表达更含蓄,运用了象征的手法,以描写、抒情为主。

三、与小学教材衔接——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单元主题:父母之爱语文要素:(1)品味让人印象深刻的场景和细节。

(什么是场景,细节及其作用)如《父爱之舟》描写了“我”与父亲逛庙会的场景,流露出父子之间的温情。

《慈母情深》中有一个细节,“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皲裂的手指数着。

”从中可以看出母亲工作的辛苦,挣钱的不易,还可以联系上下文,体会到我的羞愧和自责。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全套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全套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全套版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古诗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

其中,古诗文阅读包括《观书有感》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等经典诗文,现代文阅读包括《背影》等文学作品。

这些文章既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又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但古诗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生僻字词、古文翻译等问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同时,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领悟到文章所传达的正能量,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人文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教学难点:古诗文阅读中的生僻字词翻译和古文句式理解,现代文阅读中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的鉴赏。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互动教学法: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促进知识的传递和思想的碰撞。

3.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典型病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学情,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查找相关资料,做好学习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与本节课相关的话题或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展示教材内容,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和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课程标准1.人文主题部编初中语文教材七至九年级各单元的人文主题主要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这三个维度出发。

本单元的课文由两篇现当代散文(《秋天的怀念》《散步》)、两篇散文诗(《金色花》、《荷叶母亲》)、两篇文言文(《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行》)组成,从内容上来看,都表现了“至爱亲情”的主题,属于“人与社会”的维度。

2.核心素养通过对部编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综合分析,参考课程标准,我制定了“朗读与鉴赏,探究与表达”这一教学设计。

以教材内容为核心,紧扣“叙事抒情感悟亲情”这一主题,驱动学生深入阅读文本,体会作者所记叙的事件,感受作者表达的真挚情感。

在任务学习的过程中,提升学生对亲情的感受与理解,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

(二)单元导语该单元导语第一段指出,“本单元课文,从不同角度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

”可见,该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感悟亲情”。

第二段指出,“学习本单元,要继续重视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

在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有的文章情感显豁直露,易于直接把握;有的则深沉含蓄,要从字里行间细细品味。

”可见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有两个:一是把握感情基调,二是了解抒情特点差异。

(三)课文解读1.共性:本单元选文体裁多样,无论散文、散文诗还是文言文都记叙了动人的亲情,抒发了真挚强烈的情感,营造了美好而温馨的家庭氛围。

2.个性:《秋天的怀念》是突遭厄运,在困难中感悟幸福;《散文诗二首》抒发了对母爱的赞美;《散步》表现家人之间互敬互爱、其乐融融的美好氛围;《〈世说新语〉二则》讲述古代少年的聪慧故事,也让人感受到魏晋世族家庭的文化修养和情趣。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刚进入初中,学习过第一单元写景抒情类文章,虽初步学习了朗读技巧,感受了汉语声韵之美,但朗读需长期训练,语感需不断培养。

在写人记事类文本理解上,学生有小学学习基础,但需进一步培养感知文本、理解与提炼关键信息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天的怀念》教学目标:1、掌握生字新词,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把握课文中描写母亲动作、神态的语句,理解母亲是怎样关心照顾“我”,体会母亲细腻的内心世界,感悟人间真情,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父母亲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读懂课文,体会母亲对子女真挚无私的爱,感悟人间真情。

2、学习作者通过描写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来表达真情实感。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了解作者。

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唤起阅读期待1、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诗歌------课件出示冰心的《纸船——寄母亲》。

2、教师动情地配乐朗诵诗歌。

听了老师的朗诵,你的眼前出现了那些画面?从这些画面中,你感受到了什么?3、教师进行总结性引入:是啊,这首诗歌道出了诗人冰心奶奶的心声——用纸船寄托对母亲的绵长思念。

思念母亲,是因为母亲的伟大无私。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同样表达无爱的伟大无私,和子女对母亲的绵绵思念的课文——《秋天的怀念》。

4、板书课题,带领学生深情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冰心的《纸船——寄母亲》语言平实朴质,情感真挚,扣人心弦。

以此诗都如新课,容易勾起学生内心情感的涌动,激发学生探究课文的迫切欲望。

同时,也为本文授课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诵读中感悟真情,做好了情感铺垫。

二、听课文读音,初步感知文本。

1、播放课文录音,师生齐齐静心聆听。

2、自由交流:听了课文录音,你知道了些什么?【在自主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明确母亲对瘫痪儿子的无微不至的照顾与关心,和作者对母亲的无尽思念与愧疚。

】设计意图:《秋天的怀念》一文感人至深,课文的录音如泣如诉,再配上音乐的渲染,让文本与师生内心情感共生。

“静心聆听”给师生带来的定然是心灵的震撼和灵魂的洗礼,课文已经开始占据学生稚嫩而易动情的心灵,有一探为快的欲望。

3、师生共同交流作者的境况和写作背景。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1958年入北京市东城区王大人小学读书,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部。

而后,于1969年到陕西延川插队落户。

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

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他的《病隙碎笔》作为二OO二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

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今天学的这篇课文就是表达了作者在病中的思想变迁,只是这种思想的变化蕴含在母爱和愧疚中。

设计意图:课文语言质朴平实,情感深挚,作者和背景的介绍对于学生深入课文,体会作者内心的情感具有抛砖引玉的重要意义。

三、学习生字生词,扫清阅读障碍。

1、同学们,要想读好课文,首先要过生字关。

课件出示生字:瘫痪雁侍捶絮豌2、你能认识它们吗?谈谈你是通过什么途径认识的?3、你能记住这些生字吗?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识字、记字方法,及时总结,达到交流共享的目的。

】4、把它们放到词语中,你还能读好吗?课件出示新词语:瘫痪雁阵侍弄捶打絮絮叨叨豌豆5、把它们放到句子中,还敢试试读好它们吗?【课件出示带有新词的句子,或者让学生画出含有新词的语句。

】6、自由用心读读这些句子,理解这些词语的含义。

【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和体验,不必苛求与词语解释的完全一致。

】设计意图:从生字到生词,然后到语句,从音、形到词语理解,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生字新词的教学深入透彻,让学生学习了语言,总结掌握了方法,重要的是为后面课文的解读体悟做好了准备。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遇到难句、好句多读几遍。

2、小组合作朗读课文,轮流读一自然段课文,读得不准确、不流利的地方重读。

3、指名分部分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句子、在读中感悟。

4、自由轻声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5、组织师生交流,概括总结。

6、自由朗读课文,多读自己喜欢的语句、段落。

设计意图:语言,语言,就是要多读!学生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了解文本,全身心投入文本的情感世界里,在朗读中不知不觉获得对文本的整体感知,获得情感的共鸣,获得文本情感的浸润。

四、追踪作业,巩固加深。

1、朗读课文,画出感受深刻的语句,做批注。

2、摘抄文中好词语佳句。

3、搜集有关母爱或思念母亲的文章、诗歌等。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细读感悟。

1、齐读生字新词,听写新词。

2、自主交流,温故而知新。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些什么?【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明确课文抒写母亲对儿女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关爱,以及作者对母亲的绵长思念和愧疚之情。

】2)课文的哪些语句给你的感受最深?读一读。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通过复习导入环节,唤起学生的记忆与情感,在巩固的基础上快速进入文本的情感世界。

3、读中感悟,合作探究。

(1)课件出示:“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①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②读了这句话,还还想知道些什么?(2)齐读这句话。

思考:母亲为什么要“我”好好活?从母亲的哪些表现可以体现母亲要“我”好好活下去?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勾划出描写母亲动作、神态、语言的语句。

设计意图:从一句在文中重复出现的语句为中心,生发开来。

抓住重点语句展开感悟探究。

让学生选择学习方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3)师生交流,教师相机课件展示相关句子,引导学生探讨、感悟句子体现的思想感情:①这时,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注意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地看着我。

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抓住“躲、偷偷、悄悄、红红”等细节描写来体悟母亲细腻入微的母爱。

②“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③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④“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

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

⑤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⑥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

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

她比我还敏感。

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教学策略:1)、指名分别读一读每一小句。

然后按提示讨论交流:2)、从这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母亲有什么样的变化?【“央求——喜出望外——笑了——忽然不说”写出了母亲当时的表情和神态的变化,其爱子之情跃然纸上。

】3)、一个“挡”字体现了什么,母亲为什么要“央求”作者去北海看菊花?【“挡”体现了母亲不想让“我”看到生命凋零的秋叶而伤感。

“央求”去看菊花,是想让儿子散散心,好好活下去。

】4)、“喜出望外”如何理解?母亲为什么会“喜出望外”?你能用“喜出望外”说一句话吗?【“喜出望外”指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感到特别高兴。

母亲“喜出望外”是因为“我”答应去看菊花,母亲以为我的心情变好了,感到高兴。

】5)、母亲为什么“忽然不说了”?【母亲不忍心让瘫痪的“我”“触字”伤情,尽量不提与“腿”有关的让“我”敏感的字眼。

】6)、先自由有感情读读上面句子,再齐读感悟。

7)、让学生按上面的学习方法,抓住文中其它的细节描写来谈谈母亲的伟大无私,教师注意点拨引导。

设计意图:给学生搭建表现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充分地有感情地读书,让学生在读中去领悟情感,以实现“情感与情感的沟通,心灵与心灵的接纳”。

通过讨论交流,锻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课件出示:⑦、……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A 、指名读、齐读。

学生交流朗读感受。

b、从“最后一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母亲临去世,依然没有想到过自己,最惦记,最无法割舍的还是自己的儿女,这就是一个母亲,最伟大的母亲。

】C、指导学生饱含感情地朗读。

课件出示:⑧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妹妹也懂。

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a、先自由读,在齐声有感情朗读。

b、不同颜色的菊花绽放,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学生自由发表独特见解,教师只作点拨。

】C、“我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你懂得了吗?【儿女“好好儿活”是母亲最惦记的,记住母亲的话,好好生活下去就是对母亲最大的安慰,最深切的怀念。

】d、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读,诵读至背诵出来。

设计意图:读、背感动你的句子,充分发挥语言文字的熏陶和感染魅力,让学生在读读背背中的感悟过程中与作者生发情感的共鸣,体悟得到落实、提升,心灵受到洗涤,灵魂得到震撼。

二、拓展链接,开阔视野。

1、创设情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又到清明祭祀时节,站在母亲的墓前,作者会对母亲诉说些什么呢?试着设身处境,写一写,说一说。

2、配以哀伤悠扬的音乐,学生自由写话,再自由说一说。

设计意图:“语言是思维的外壳。

”让学生动口读、说,动脑想,动手写,让学生充分感受语言。

同时,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实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三、开放作业,延伸文本。

1、以《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给自己的妈妈写一封信。

2、阅读史铁生的著作《合欢树》,继续深入体会史铁生对母亲的真挚的思念之情。

【板书设计】秋天的怀念照顾、关心母亲我怀念、愧疚《散步》莫怀戚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3课《散步》。

二、教学设计理念(一)教材分析当代作家莫怀戚的散文《散步》是一篇自读课文。

文章在散步这一平常之事中,让读者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是“语文与自我”的一个展现层面,以“自我”为核心,紧扣“亲情”这一单元主题,与本单元其他文章反映了同一主题,引领学生进入中外名家的亲情世界。

同时与第四单元“人与自然”(科学精神)、第六单元“人与社会”(想象世界)相衔接,体现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三大板块诠注了全新的育人观念,《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用丰富的人文内涵影响学生的精神领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