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人教版历史必修二考点基础知识填空答案(第一、第二单元)

(完整版)人教版历史必修二考点基础知识填空答案(第一、第二单元)
(完整版)人教版历史必修二考点基础知识填空答案(第一、第二单元)

必修二考点基础知识填空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考点1】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1.原始社会: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农业起源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原始农业的耕作方法主要是刀耕火种。

2.奴隶社会: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工具,但很少使用。农用工具主要是木制的耒耜、石锄和石犁。农作物主要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人们生活由频繁迁徙变为定居。

【考点2】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一、铁犁牛耕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中国社会由奴隶社会向变革。

西汉时期,出现了耦犁,即二牛三人。汉代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隋唐时期,出现了曲辕犁,并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

二、耕作技术

春秋战国,出现垄作法。西汉时,推行代田法。魏晋南北朝,形成耕耙耱技术。

三、耕作制度

两汉时,是一年一熟,宋朝以后,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南地区,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甚至一年三熟制。

四、农业灌溉

1.工程:战国都江堰,汉朝漕渠、白渠、龙首渠。

2.工具:曹魏翻车,唐朝筒车,宋朝高转筒车,明清风力水车。(注意图片)

【考点3】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小农经济的形成:随着春秋战国_铁农具__出现和_牛耕_推广,小农经济确立发展。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经历了从_集体劳作_到_个体农耕_的变化。

2.小农经济的特点是什么?①__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__

②_男耕女织_(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③_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_

3.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_小农经济__。

4.小农经济的评价:

积极性: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的_土地_、_农具_或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为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重要贡献。

局限性:经营规模小,赋役沉重,十分脆弱。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考点4】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

一、概况:中国古代手工业类型有三: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官营发达的原因主要是官府垄断,产品主要供官府和贵族消费。三者中,占比重最大的是家庭手工业,长期占主导地位的是官营手工业,明朝中叶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二、古代冶炼业

1.原始社会晚期时期,掌握冶铜技术。商周时期,青铜制造进入繁荣时期。(青铜文明)代表有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

2.西周晚期,已有铁器。炼铁技术,在两汉有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风力鼓风冶铁(水排)。南北朝的灌钢法。 16世纪前,冶铁技术领先世界。

三、中国古代的瓷器制造业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

1.在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

2.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3.至唐朝已形成南青北白的制瓷系统。

4.宋朝时,中国制瓷技术大放异彩,出现五大名窑。

5.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和珐琅彩争奇斗艳。

四、古代纺织业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

1.距今四五千年,(新石器时代)已有丝织品。

2.商朝时有织机

3.西周时期,可以织出斜纹提花织物

4.汉代设立专门机构东西织室

5.唐朝吸收波斯风格

6.宋朝吸收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

7.明清时期,设立织造局。

【考点5】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

1.元朝时,黄道婆推广棉纺织技术,改变中国人穿衣比例,棉布成为主体。明朝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超官营,占主导地位,出现花楼机,专织精细织品。

2.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生产关系,即“机户出资,机工出力”,也就是雇佣关系,标志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清代继续发展,是_社会生产力_和_商品经济_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3.发展缓慢原因:

政治:封建重农抑商政策

经济:小农经济占主导,赋税沉重

思想:安土重迁思想严重,限制扩大再生产

4.鸦片战争爆发后,外来资本入侵,摧残了资本主义萌芽。

【考点6】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1.西汉时,中国获得丝国的誉称,运送丝绸的道路称为丝绸之路。

2.从唐朝起,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为了适应国外客户的需要,明代烧制了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清代还根据欧洲商人的订单,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等。西方国家称中国为“瓷器大国”。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考点7】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1.商朝人善于经商,后人将从事商业的人成为商人。春秋时,商业繁荣,商人地位提高。秦汉以来,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发展艰难。隋唐时期,出现柜坊和飞钱。(注意它们的作用)

2.宋元商业繁荣的表现

(1)两宋:

①商品种类迅速增加,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_交子_”, __商税收入_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②出现著名的四大商业名镇:_汉口_、_佛山_、_景德_、__朱仙_

③_南宋_时,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④国内贸易、海外贸易和边境贸易全面繁荣。_海外贸易税收_成为南宋国库的重要财源。

(2)元:

①_交通发达_利于商业的繁荣(市舶司)。_大都_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国内外各种商品汇聚于此。

②_泉州_被誉为当时的世界第一大港。

3.明清时期,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著名的有晋商和徽商。

【考点8】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一、市的变迁

以宋代为界,之前,坊市分开,市场的地点和时间固定,政府设市令或市长,管理严格。之后,坊市界限打破,城郊出现草市,时间地点限制也被打破,出现夜市。

二、城市的发展

1.原因: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南移。

2.特点:由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向经济功能方向发展。

3.代表城市:扬一益二。

【考点9】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特点 P15

一、发展

西汉时开通陆地和海上丝绸之路。唐朝时,广州成为重要港口,政府设市舶使,专门管理对外贸易。南宋时,中国同十几个国家贸易,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国库重要财源。元朝时,泉州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

二、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特点:

不以营利(经济)为主要目的,而着力于加强友好往来(政治)——_朝贡_贸易:

1.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是一种_朝贡_贸易,即通过_朝贡_与_赏赐_完成交易。

2.其_政治_目的(宣扬_国威_、加强_与海外各国的联系_,满足_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_的需求)大于__经济_目的。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考点10】土地制度的演变 P16-17

一、原始社会: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

二、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以国王为代表的国家所有,被称为“井田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和政治上的分封制相呼应。

三、封建土地所有制——土地私有制

(1)背景:_井田_制遭到破坏

①__生产力_的发展,井田以外的荒地被开垦为_私田_。

②周室衰微,_兼并战争_频繁,__土地转让_关系进—步发展。

③_诸侯_视自己疆域内的土地为_私产_。

④井田上耕作的_劳动力_减少。

(2)确立:

①公元前594年,_鲁_国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_按亩收税_,实际上承认了_土地私有_的合法性。

②战国时期:_秦_国的_商鞅_变法,废除_井田制_,以法律形式确立了__封建土地私有制_。

(3)弊端:土地_兼并_

①原因:地主依靠_政治经济特权_,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

②危害:造成社会_两极分化_,社会动荡不安。

(4)历届政府采取的措施:

抑制_土地兼并_,维护_小农经济_,巩固_统治_。

A.北魏至唐朝前期,政府实行_均田制,规定官民占有土地的__最高限额_,限制_土地买卖_。

B.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照_人丁__和_田亩_多寡收取赋税。

【考点11】重农抑商政策P17-18

1.原因:社会上出现商业与农业争夺_劳动力_、影响__农业生产_甚至危及__封建政权统治_等问题。2.目的:

(1)直接目的:保护_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_、确保_赋役_的征派和_地租_的征收。

(2)根本目的:巩固_封建统治_。

3.产生:_战国商鞅变法_时首倡“重农抑商”,为后来的朝代所推崇。

4.发展:

(1)西汉:①措施:汉武帝推行_货币官铸_、_盐铁酒专卖_、官营贩运、物价管理以及向工商业者__加征重税_等。

②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_富商大贾_的势力。

(2)明清:①措施:封建政府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继续实行_专卖制度_,对民营商业加征商税。

②影响:阻碍_资本主义萌芽_的发展。

5.评价:

(1)在封建社会初期,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统治,维护社会稳定,积极作用是主要的。(2)到明清时期,严重阻碍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社会的进步,消极作用成了主要方面。

【考点12】“海禁”与“闭关锁国”P18

1.明朝“海禁”

(1) 原因: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_倭寇_,危及统治。

2.清代“闭关锁国”

(1)直接原因;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_抗清斗争_。根本原因:为_维护统治_。

(2)表现:政府厉行_海禁_、迁界,禁止_官民私自出海_,实行“_闭关锁国_”政策。乾隆开_广州_通商,特许“_十三行_”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3)危害:

①妨碍_海外市场_的开拓,抑制资本的_原始积累_,阻碍了_资本主义萌芽_的滋长。

②隔绝了中西文化交流,使中国落后于_世界潮流_。

(注:实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的根本原因:自然经济;其实质是封建统治的政治需要)

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第5课开辟新航路

【考点13】新航路开辟的背景

1.根本原因:西欧商品经济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黄金、白银需求增加。

2.直接原因: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东西商路。

3.社会根源:《马可波罗行记》的盛行。

4.封建国家支持:代表为葡萄牙和西班牙。

5.宗教因素:传播天主教

6.技术条件:造船和航海技术的发展,以及地圆学说。

【考点14】新航路的开辟 P23-24

1.1487年,葡萄牙航海家_迪亚士_,在葡萄牙王室支持下,开辟了沿_非洲西海岸向南_由大西洋进入印度洋的航路,为以后开辟到达亚洲的航路奠定了基础。后来葡萄牙国王把非洲最南端“风暴角”改称为“_好望角_”。

2.意大利航海家_哥伦布_希望另辟一条前往亚洲的航路,他坚信_地圆_学说,1492年,在_西班牙_王室的支持下,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航行,终于到达陆地,他称当地人为“__印第安人”,由此开辟了从欧洲前往_美洲_的航路。

3.1497年,葡萄牙支持的达伽玛,沿迪亚士开辟的道路,终于到达印度。

4. 1519 年至 1522 年,西班牙支持的麦哲伦,完成环球航行。

注:注意24页地图和每个航海家所经过的大洋。

【考点15】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P25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随新航路的开辟,欧洲人发现许多不知道的地方,他们把这个过程称为“__地理大发现___”。

①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_相互孤立_____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汇合交融,日益连成个__一个整体____。

②欧洲商人们开始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商业联系的,以__欧洲____为中心的_世界市场___雏形开始出现。

③“__商业__革命”。促使欧洲商业发生重大变化,贸易范围扩大,贸易数量和贸易品种增多,地区性贸易开始向世界性的贸易变化,世界贸易中心由原来的___地中海___地区转移到____大西洋_______沿岸。

④加速了西欧__西欧封建制度_的解体,促进了__资本主义__的发展。

⑤开始了早期的殖民扩张。葡萄牙和西班牙首先开始抢占_殖民地__,殖民据点遍布世界各地。

第6课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考点16】荷兰和英国的殖民扩张

荷兰

是 17 世纪的殖民霸主,因其所有船只超过欧洲他国总和,被称为“海上马车夫”。

英国

16世纪,打败西班牙。17世纪中,颁布《航海条例》,引发两国战争,夺取荷兰在北美的新阿姆斯特丹,改名为纽约。 1756—1763年七年战争,英国打败法国,建立“日不落”帝国。

【考点17】世界市场的拓展 P28

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世界市场的拓展

1.世界市场拓展的表现:

①西欧国家(_西班牙__、_葡萄牙__、__英国___、___法国_、___荷兰_)通过建立殖民地与世界各地建立了直接的_贸易联系_____。

②西欧殖民者仅靠正常的殖民贸易难以满足贪欲,__抢掠______、_欺诈_____是常用的卑劣手段。印第安人大量被屠杀,为弥补美洲劳动力不足,出现_黑奴贸易_______。

2.世界市场拓展的影响:

①殖民扩张和掠夺来的大量财富,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__资本的原始积累____。

②给遭到殖民侵略的地区和人民造成了极大的__痛苦__和__深重灾难___。

③ __世界市场___得到进一步拓展。

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考点18】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及影响 P30-31

1.工业革命的前提:___资本主义制度________在英国的确立。

2.工业革命的条件:

①雄厚的__资金____。②充足的__劳动力_________。(通过__圈地运动__获得)

③ ___生产技术________的进步。④___海外市场________的扩大。(直接原因)

3.工业革命的重要成就:

① 18世纪60年代,__哈格里夫斯____发明__珍妮纺纱机____,它的出现引发了纺织业一系列的发明创造。后来,其他行业也出现发明和使用机器的高潮,__机器生产___开始取代手工劳动。

② 1785年,瓦特研制成__蒸汽机_____,产生巨大动力,不受__自然条件____限制,大大推动了__机器_____的发明和使用。人类社会进入到蒸汽时代。

③利用蒸汽机来推动交通运输工具引起革命:_美国人富尔顿发明汽船____和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

4.工业革命的扩展:

工业革命首先从_英国_开始,很快扩展到欧洲大陆和美国等地。

1840年前后,英国的__机器生产_____基本上取代手工劳动,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_一_个工业国家。不久,__法国______和___美国______也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

【考点19】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P32-33

工业革命的影响: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19世纪中后期,一个以_欧美__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_基本___形成。

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考点20】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 P34-35

1. 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背景:

①欧美科学家孜孜不倦地科学探索,并把__科学技术_________应用于工业生产,各种新发明、新技术层出不穷,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

②_美国___和__德国__在此次工业革命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2.第二次工业革命成就:

①__电____的广泛使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一个显著成就。

1866年,德意志人___西门子________研制成功发电机。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与此同时,电动机也制造出来。人类由此进人了_电气时代__________。

②__内燃机_________的创制和使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另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成就。

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__煤气_____和__汽油_____为燃料的内燃机相继问世。不久,以__柴油_____为燃料的内燃机也研制成功。推动交通工具的革新,人们在用内燃机驱动火车和轮船的同时,还以内燃机为动力,研制成功新的交通工具___汽车_____和___飞机______。

③ ___化工技术_________的发展,也引人瞩目。

④科学技术的发展还推动了_钢铁________等传统工业的进步。

在制造业和建筑业中,人们越来越多地使用_钢材_______取代原来的木材和铁。

【考点21】垄断组织的出现和世界市场的发展 P36

工业革命的影响:垄断组织的出现世界市场的发展

①生产领域:

推动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人类进入“__电气时代________”。

新兴工业(__电力工业______、__石油工业_____、__汽车工业____工业)产生,传统工业(__纺织_____、__钢铁______、造船工业)发展。

③社会关系:_垄断组织__________出现

(1)原因:___第二次工业革命______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2)方式:兼并或联合。部门:最先出现在新兴工业部门和钢铁工业。

(3)实质:垄断是__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____。

(4)评价:

A.积极——垄断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垄断的出现适应了资本主义大生产(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对于扩大生产规模、改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B.消极——垄断资本家开始凭借日益强大的实力,加紧对外_扩张___,掀起___瓜分世界____的狂潮。

④世界形势: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

(1)原因:

A._第二次工业革命___推动生产力巨大增长、几乎所有工业领域同时展开,世界各地联系更加密切。

B.新型_交通工具___________和_通信手段____,大大加强世界各地的联系。

C.随着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__国际分工___日益明显。

D.资本主义列强在全世界划分__殖民地___ _和___势力范围___,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2)结果:

以__欧美资本主义列强__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注1: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注2: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1.__新航路___开辟:世界市场的__雏形__开始出现;

2.殖民扩张:世界市场__进一步扩大___

3.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_基本__形成;

4.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___最终__形成

物理必修二 知识点归纳

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高一物理组 主备教师:夏春青 第五章曲线运动 一、教学目标 使学生在理解曲线运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曲线运动中的两种特殊运动,抛体运动以及圆周运动,进而学习向心加速度并在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上推导出向心力,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曲线运动进一步加深理解。 二、教学内容 1.曲线运动及速度的方向; 2.合运动、分运动的概念; 3.知道合运动和分运动是同时发生的,并且互不影响; 4.运动的合成和分解; 5.理解运动的合成和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6.知道平抛运动的特点,理解平抛运动是匀变速运动,会用平抛运动的规律解答有关问题; 7.知道什么是匀速圆周运动; 8.理解什么是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 9.理解各参量之间的关系;10.能够用匀速圆周运动的有关公式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11.知道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存在加速度。12.理解匀速圆周运动的加速度指向圆心,所以叫做向心加速度;13.知道向心加速度和线速度、角速度的关系;14.能够运用向心加速度公式求解有关问题;15.理解向心力的概念,知道向心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理解公式的确切含义,并能用来计算;会根据向心力和牛顿第二定律的知识分析和讨论与圆周运动相关的物理现象; 16.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和推理能力,明确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三、知识要点

涉及的公式: §5-1 曲线运动 &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一、曲线运动 1.定义:物体运动轨迹是曲线的运动。 2.条件:运动物体所受合力的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 3.特点:①方向:某点瞬时速度方向就是通过这一点的曲线的切线方向。 ②运动类型:变速运动(速度方向不断变化)。 ③F 合≠0,一定有加速度a 。 ④F 合方向一定指向曲线凹侧。 ⑤F 合可以分解成水平和竖直的两个力。 4.运动描述——蜡块运动 二、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1.合运动 与分运动的关系: 等时性、独立性、等效性、矢量性。 2.互成角度的两个分运动的合运动的判断: ①两个匀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仍然是匀速直线运动。 ②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分运动,一个是匀速直线运动,一个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其合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a 合为分运动的加速度。 ③两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仍然是匀加速直线运动。 ④两个初速度不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可能是直线运动也可能是曲线运动。当两个分运动的初速度的和速度方向与这两个分运动的和加速度在同一直线上时,合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否则即为曲线运动。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知识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世袭制:夏朝王位世袭制确立,家天下形成,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2宗法制:宗法制的特点和作用 目的:确定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族的地位。 (1)特点 ①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有相对性。 ②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国”与“家”结合。 ③大宗与小宗既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④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2)作用 ①对西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是西周政治的建制原则和指导思想。 ②对后世:影响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日常生活观念。如修族谱、认祖归宗、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甚至过分强调家庭本位和重视人情关系等。 商朝时期实行宗法制。 3、分封制 目的:巩固周王朝统治 基本内容:①分封对象和主要国家:A、王族(姬姓贵族);B、功臣;C、先代贵族等;齐、鲁、燕、卫、宋、晋 权利和义务:受封者获得世袭的统治权,但承担一定的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政治与血缘关系紧密结合。 影响:A、积极作用: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扩大疆域。B 弊端: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形成割据混战局面。 4、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A、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B、“分”是“宗”在政治上的表现(分封制是按照宗法制的等级秩序严格进行的) C、“宗”是“分”的主要依据和血缘纽带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1、六王毕 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韩赵魏楚燕齐),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王朝---秦王朝。 2、四海一 北击匈奴 蒙恬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加强北部边防,设九原郡 统一岭南地区 修灵渠(最初服务于军事)沟通湘水和漓水,岭南设郡(南海郡),归入中央王朝管理的开始 “西南夷” 开辟“五尺道”,部分地区任命官吏,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开始 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它结束了中国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它奠定了中国辽阔的版图,加强了中原和边疆以及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促进了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秦统一后,中国社会进入快速发展一途。

高中语文必修二基础知识练习

高中语文必修二基础知识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蓊.蓊郁郁(wěng)参差.(cī)脉.脉(màī)敛裾.(jū) B 独处.(chǔ)酣.睡(hān)锲.而不舍(qì)暴殄.天物(tiǎn) C 颤.动(chàn)踱.步(dù)人才济.济(jǐ)惊心动魄.(pò) D 梵婀.铃(ē)黝.黑(yǒu)面颊.(jiá)黑魆魆.(xū) 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叶子出水很高,象婷婷的舞女的裙。 B 树缝里也露出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 C 但光和影有着合谐的旋律,如梵婀铃上奏着的名曲。 D 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 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秋天的午后,阳光从树丛里照过来,落下的光影。 ②那里没有橘黄色的路灯,因为山里人走惯了坎坷路,一条山道在的夜色 中蜿蜒而上。 ③说起廊桥,我们都想一瞻她的。 A 斑驳苍茫风韵 B 参差苍茫风致 C 斑驳渺茫风韵 D 参差渺茫风致 4、下列词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散文钞.(chāo)一椽.(chuán)嘶.叫(sī)折.耗(shé) B 潭柘.寺(zhē)落蕊.(ruǐ)驯.鸽(xùn)颓.废(tuí) C 普陀.山(tuó)房檩.(lǐn)陪衬.(chèn)夹.袄(jiá) D廿.四桥(niàn)着.衣(zháo)混.沌(hún)拓.本(tà) 5、下列句子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A 秋之于人,何偿有国别,更何偿有人种阶级的区别? B 辟如年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 C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一折去,换得 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D 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 忧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的诗文里,赞颂秋的文字特别的多。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 B 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和.山上去才能听得到这种啼唱的。

人教版数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立体几何初步 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1)棱柱:定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的几何体。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柱' ' ' ' 'E D C B A ABCDE-或用对角线的端点字母,如五棱柱' AD。 几何特征:两底面是对应边平行的全等多边形;侧面、对角面都是平行四边形;侧棱平行且相等;平行于底面的截面是与底面全等的多边形。 (2)棱锥:定义: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都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锥、四棱锥、五棱锥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锥' ' ' ' 'E D C B A P- 几何特征:侧面、对角面是三角形;平行于底面的截面与底面相似,其相似比等于顶点到截面距离与高的比。(3)棱台:定义:用一个平行于棱锥底面的平面去截棱锥,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态、四棱台、五棱台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台' ' ' ' 'E D C B A P- 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相似平行多边形②侧面是梯形③侧棱交于原棱锥的顶点。 (4)圆柱:定义:以矩形一边所在直线为轴旋转,其余三边旋转所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底面是全等的圆;②母线与轴平行;③轴与底面圆的半径垂直;④侧面展开图是一个矩形。(5)圆锥:定义:以直角三角形一条直角边为旋转轴,旋转一周所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底面是一个圆;②母线交于圆锥的顶点;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 (6)圆台:定义:用一个平行于圆锥底面的平面去截圆锥,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 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两个圆;②侧面母线交于原圆锥顶点;③侧面展开图是一弓形。 (7)球体:定义:以半圆的直径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半圆面旋转一周形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球的截面是圆;②球面上任意一点到球心的距离等于半径。 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定义三视图:正视图(光线从几何体的前面向后面正投影);侧视图(从左向右)、俯视图(从上向下) 注:正视图反映了物体上下、左右的位置关系,即反映了物体的高度和长度; 俯视图反映了物体左右、前后的位置关系,即反映了物体的长度和宽度; 侧视图反映了物体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即反映了物体的高度和宽度。 3、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斜二测画法 斜二测画法特点:①原来与x轴平行的线段与'x轴平行且长度不变; ②原来与y轴平行的线段与'y轴平行,长度减为原来的一半。 4、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1)几何体的表面积为几何体各个面的面积的和。 (2)特殊几何体表面积公式(c为底面周长,h为高,'h为斜高,l为母线) ch S= 直棱柱侧面积 rh Sπ 2 = 圆柱侧 ' 2 1 ch S= 正棱锥侧面积 rl Sπ = 圆锥侧面积 ') ( 2 1 2 1 h c c S+ = 正棱台侧面积 l R r Sπ) (+ = 圆台侧面积 ()l r r S+ =π2 圆柱表 ()l r r S+ =π 圆锥表 ()2 2R Rl rl r S+ + + =π 圆台表 (3)柱体、锥体、台体的体积公式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结构图75586

精品文档考试教学资料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 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诸侯的权利:1、在封疆内可对卿大夫再分封 2、职位世袭 3、设置官员 4、建立武装 (1)分封制 5、正派赋役 早期政治制度诸侯的义务:1、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2、镇守疆土 3、随从作战 4、缴纳贡赋 5、召见述职 (夏商周时期) (宗法制和分封制关系:互为表里) 西周政治制度 ①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2)宗法制②特点:a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持政治等级 b最大的特点:嫡长子继承 制 c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且有双重关系 (嫡长子与其他之后再血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是君臣关系) ③影响: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 稳定和团结。 御史大夫 建立:秦朝:皇帝制→中央官制丞相→郡(守)→县(令)→乡(里) 太尉 古郡国、郡县并存(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与朝廷对抗)代①汉朝 推恩令(是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中②唐朝:节度使制和藩镇(削弱中央集权) 国(1)中央集权军事:兵权收归中央;各地调派精兵,充当中央禁军 ③宋朝行政: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置通判负责监督 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管理 ④元朝: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的 政①汉朝:内外朝制度(加强军权) 治②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书(拟)门下(审)尚书(执) 制演进与强化(2)君主专制③宋朝:分割相权:军事、行政、财政→(加强军权) 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④元朝:中书省(削弱军权) (秦朝至清朝) 汉:察举制

高一政治必修二-知识要点整理

高一政治必修二-知识要点整理

第一课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框题一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1、真实、广泛的民主 (1)国家:国家都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2)我国的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3)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 民主的优点:广泛性(表现在广泛的民主权利和民主主体的广泛性)和真实性(表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人民能够自己管理国家,也表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 (4)新型的专政: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 (5)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6)民主与专政的关系:一方面,民主与专政相互区别、相互对立,民主只适用于人民内部,专政则适用于敌对势力。另一方面,民主与专政相辅相成、互为前提。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 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正义的事情(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意义) (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立国之本(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P7)(只有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才能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只有坚持国家的专政职能,打击一切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才能保障人民民主,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3)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在改革开放下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新内容(包括: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国家职能;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良好的国内和国际环境;重视法制建设,依照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发展人民民主,加强民主制度建设。)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全册)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全册)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通史概要: 中国近代史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止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它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社会进步,坚持反帝反封建斗争,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后,西方列强又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完全形成。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还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空前的灾难。 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前仆后继,进行了顽强不屈的反侵略斗争。在列强一次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中,广大爱国官兵浴血奋战;从三元里抗英到义和团运动,广大人民群众也肩负起抗击外来侵略的历史使命;最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了伟大的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课标要求: 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鸦片战争的经过、《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内容、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危害、八国联军入侵概况、《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运用不平等条约的具体内容,归纳外国列强侵华的共同特点,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概括列强侵华程度不断升级情况,促使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 (2)、过程与方法:研读史料,提炼观点;问题探究;历史事件的比较;课堂讨论,问题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东西方发展的差异,带来西方列强疯狂的对华侵略,中国不仅失去了独立发展的环境,反而逐步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市场,说明落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汇总.

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知识结构: 1.夏:出现公共权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点。 2.商: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3.西周: 分封制定义: 目的:巩固周的统治(奴隶主的统治 主体:同姓亲族 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内容:确立大宗、小宗体系 作用: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工具:礼乐制度 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知识结构: 1.统一 (1群雄割据 A.春秋争霸 B.战国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2统一:时间:前221年;人物:赢政。 2、中央集权的确立

(1确立: A. “皇帝制”:皇权至上、皇位继承制 B. 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央 C. 郡县制(地方 (2加强皇权的措施:制定官吏选拔和考核制度;制定细苛、严密的法律。 (3影响: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制度基础。 第3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知识结构: 1. 汉初郡国并行,导致诸候尾大不掉,引发七国之乱。 2. 汉武帝集权措施:建中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 3. 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唐朝中后期,地方势力增强,出现藩镇割据局面;唐灭亡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4. 宋加强中央集权 (1措施①收精兵:“三衙”、枢密院、原则; ②削实权:设通判、文臣任州郡长官; ③制钱谷:财赋大部分运往京师; (2影响利:改变藩镇割据分裂局面,加强中央集权; 弊:造成“积贫积弱”的后患。 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生物必修二知识填空(含答案)

必修二 遗传与进化 2.1 遗传的细胞基础 一、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分裂的概念:进行____生殖的生物,在产生_____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___的细胞分裂。 (有性生殖 成熟生殖细胞 减半) 2、减数分裂的特点: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__次,而细胞分裂__次。 (1 2) 3、结果: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________。 (减少一半) ▲有丝分裂产生_______,染色体复制_____次,细胞分裂____次,结果子代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与亲代细胞的_______。 (体细胞、原始生殖细胞 1 1 相同) 二、配子的形成过程: 4、精子的形成过程图解: ● 减数第一次分裂 间期:染色体复制(DNA 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 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称联会),形成 四分体。四分体中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常常发生交叉互换。 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排列在赤道板上(两侧)。 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基因等位分离);非同源染色体(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末期:细胞质分裂,形成2个次级精母细胞。 ● 减数第二次分裂(无同源染色体......) 前期:染色体排列散乱。 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 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末期:细胞质分裂,每个细胞形成2个精子细胞,最终共形成4个精子细胞。 ●精子细胞经过变形成为精子。 概括: 1个精原细胞 → 1个初级精母细胞 → 2个次级精母细胞 → 4个精细胞 → 4个精子 5、卵细胞形成过程图解: 概括: 1个卵原细胞 → 1个初级卵母细胞 → 1个次级卵母细胞 → 1个卵细胞 +1个极体 +3个极体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 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从禅让到王位世袭 1、夏朝的建立: ①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中国出现早期国家政治制度 ②“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③商朝建立后,王位有时父子相传,有时兄终弟及。 2、夏商的政治制度: ①夏商的最高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国家大事,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 ②夏商时期已初步建立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商朝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侯和伯,侯、伯作为臣服于商朝的方国首领,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1.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内容:①分封对象: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于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②被封诸侯的义务:要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被封诸侯的权利: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3.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4.瓦解: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1.定义: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内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3.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互为表里。 4.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四、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封制和宗法制相结合。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 1、秦朝统一的背景: ①周王室衰微,周天子大权旁落,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诸侯不再听命于周天子。②诸侯国为了控制更多的土地和人民,相互间进行战争,改变了大国的均势。③人民经受长期的分裂和混战,渴望统一。④秦始皇的雄才大略。 2、统一的条件: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具备了统一的力量 3、统一的过程:公元前230-前221年,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 二、皇帝制度和中央官制 1、皇帝制度 ①内容: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定作自己的尊号,自称“始皇帝”。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都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也都由皇帝任免。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凭据,虎符(右在皇帝)由皇帝控制。

高一数学必修二基础知识点总结

高一数学必修二基础知识点总结 【一】 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1)棱柱: 定义: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且每相邻两个 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柱或用对角线的端点字母,如五棱 柱 几何特征:两底面是对应边平行的全等多边形;侧面、对角面都 是平行四边形;侧棱平行且相等;平行于底面的截面是与底面全等的多 边形。 (2)棱锥 定义: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都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锥、四棱锥、五棱锥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锥 几何特征:侧面、对角面都是三角形;平行于底面的截面与底面 相似,其相似比等于顶点到截面距离与高的比的平方。 (3)棱台:

定义:用一个平行于棱锥底面的平面去截棱锥,截面和底面之间 的部分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态、四棱台、五棱台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台 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相似的平行多边形②侧面是梯形③侧棱 交于原棱锥的顶点 (4)圆柱: 定义:以矩形的一边所在的直线为轴旋转,其余三边旋转所成的 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底面是全等的圆;②母线与轴平行;③轴与底面圆的 半径垂直;④侧面展开图是一个矩形。 (5)圆锥: 定义: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旋转轴,旋转一周所成的曲 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底面是一个圆;②母线交于圆锥的顶点;③侧面展开 图是一个扇形。 (6)圆台: 定义:用一个平行于圆锥底面的平面去截圆锥,截面和底面之间 的部分 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两个圆;②侧面母线交于原圆锥的顶 点;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弓形。 (7)球体:

最新高一历史必修一(人教版)知识点归纳

一.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 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 3、分封制。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封建时代的

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 ③统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统一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三.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中朝”和“外朝”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5、宋朝的“二府”: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填空(含答案)0

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复习知识点填空 必修一第六章细胞的增殖、分化、衰老和凋亡 一、细胞不能无限长大 1. 细胞体积与表面积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细胞的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小,细胞的 的效率越低。 2. 细胞核的控制能力制约细胞的长大。 二、细胞的增殖 1.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 2.细胞以分裂的方式进行增殖,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有三种: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 其中有丝分裂是真核生物进行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 三、动、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1.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一个细胞周 期包括两个阶段:分裂间期和分裂期。体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具有细胞周期, 而减数分裂、无丝分裂不能周而复始地进行,所以不具有细胞周期。 注:①连续分裂的细胞才具有细胞周期;②分裂间期在前,分裂期在后; ③分裂间期长,分裂期短;④不同生物或同一生物不同种类的细胞,细胞周期长短不同。 2. 动、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 (1)分裂间期:主要完成DNA 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结果:DNA 分子加倍;染色体数不变(一条染色体含有 2 条染色单体)(2)分裂期 前期:①出现染色体和纺锤体②核仁解体、核膜逐渐消失; 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观察染色体的最佳时期)

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染色体,并分别向细胞两极移动。 末期:①纺锤体、染色体消失②核膜、核仁重现③细胞质分裂 3、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比较: 动物细胞植物细胞 前期:由两组中心粒发出由细胞两极发出 不 纺锤体的形成方式不同的星射线构成纺锤体的纺锤丝构成纺锤体 同 末期:由细胞膜向内凹陷把亲代细由细胞板形成细胞壁把亲代点 细胞质的分裂方式不同胞缢裂成两个子细胞细胞分成两个子细胞 相同分裂过程基本相同,染色体变化规律相同,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分裂末期染色体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 4、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 数目的变化: 间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染色体变化(2N )2N→2N 2N 2N 4N 4N→2N DNA 变化(2C)2C→4C 4C 4C 4C 4C→2C 染色单体变化0→4N 4N 4N 0 0 DNA数目 染色体数目 4N 4N 2N 2N 间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间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5、有丝分裂的意义 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 1 次,细胞分裂 1 次,分裂结果是染色体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子细胞具有和亲代细胞相同形态相同大小的染色体。 这保证了亲代与子代细胞间的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四、无丝分裂 1、特点:在分裂过程中,没有染色体和纺锤体等结构的出现(有DNA 的复制) 2、举例:蛙的红细胞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程纲要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程纲要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程纲要 ◆课程类型:必修课程 ◆教学材料:人教版历史《必修一》 ◆课程名称:高中历史必修一 ◆授课时间:36课时 ◆授课对象:高一年级学生(上学期) ◆课程目标: 1、简述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线索,对比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线索; 2、学习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列举各个时期重要的政治变革,学会从历史的角度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 3、总结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政治发展史上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并依据各国的国情对其作出科学的评价和解释; 4、关注现今中外的政治制度,思考中国和世界的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发展大势,探究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原因。 ◆内容与标准: 【课时1】开学教育:与学生分享课程纲要、本学科的

学习方法。 第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课时2】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学习要点:描述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课时3】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学习要点:说出“始皇帝”的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查找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课时4】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学习要点: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课时5】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习要点:概述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课时6】本单元知识回顾与习题讲评。 第二: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课时7】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学习要点:利用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课时8】罗马法的起与发展。学习要点:记住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指出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必修二基础知识

必修2.遗传与进化 1. 4 细胞的增殖 (1)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 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相对表面积);细胞的核质比。 细胞以分裂的方式进行增殖:意义: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真核细胞分裂的方式: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 (2)细胞周期: 概念:指连续分裂(前提)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 ①分裂间期:分裂间期为分裂期进行活跃的物质准备,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即染色体的复制)。分裂间期所占时间长。 ②分裂期:分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与有丝分裂有关的细胞器:中心体、线粒体(供能)、核糖体(合成蛋白质)、高尔基体(形成细胞壁) (3)细胞的有丝分裂 分裂间期 特点:完成DNA的复制(加倍)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结果:每个染色体都形成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呈染色质形态(染色体数目没有变化)分裂期 ①前期 特点:出现染色体、出现纺锤体;核膜、核仁消失 染色体特点:1、染色体散乱地分布在细胞中心附近。2、每个染色体都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 ②中期 特点: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与纺锤体的中轴垂直的平面,无此结构)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最清晰,故中期是进行染色体观察及计数的最佳时机。 ③后期

特点: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向两极移动。 纺锤丝牵引着子染色体分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这时细胞核内的全部染色体就平均分配到了细胞两极 染色体特点:染色单体消失,染色体数目加倍。(DNA分子数目没有变化) ④末期 特点:染色体变成染色质,纺锤体消失;核膜、核仁重现;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并扩展成分隔两个子细胞的细胞壁 植物与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的比较 相同点:1、都有间期和分裂期。分裂期都有前、中、后、末四个阶段。 2、分裂产生的两个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和组成完全相同且与母细胞完全相同。染色体在各期的变化也完全相同。 3、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分子数目的变化规律。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完全相同。不同点: 有丝分裂的意义: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因而在细胞的亲代和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规律总结 ①染色体数目是根据着丝点数目来计数的 ②无染色单体时,染色体:DNA=1:1,有染色单体存在时,染色体:染色单体:DNA=1:2:2 ③染色体数目在有丝分裂后期加倍,末期恢复(减半) ④DNA数目在有丝分裂间期加倍,末期恢复(减半)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复习提纲 学习本单元,一要把握一条基本线索:我国早期的国家政治制度随着夏朝——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的建立而开始出现;商周时期,经过了从内外服联盟到天下共主的转变;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社会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同时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也长期延续,但整体趋势是专制皇权日益加强。突出四个重点:一是商代的内服外服制度和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二是秦的“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三是汉朝七国之乱和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唐朝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四是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宋元时期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强化,清朝达到了顶峰。 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知识结构: 1.夏:出现公共权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点。 2.商: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3.西周: 分封制定义: 目的:巩固周的统治(奴隶主的统治) 主体:同姓亲族 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内容:确立大宗、小宗体系 作用: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工具:礼乐制度 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知识结构: 1.统一 (1)群雄割据 A.春秋争霸 B.战国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2)统一:时间:前221年;人物:赢政。 2、中央集权的确立 (1)确立: A. “皇帝制”:皇权至上、皇位继承制 B. 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央) C. 郡县制(地方) (2)加强皇权的措施:制定官吏选拔和考核制度;制定细苛、严密的法律。 (3)影响: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制度基础。 第3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知识结构: 1. 汉初郡国并行,导致诸候尾大不掉,引发七国之乱。 2. 汉武帝集权措施:建中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 3. 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唐朝中后期,地方势力增强,出现藩镇割据局面;唐灭亡后,中

生物必修2基础知识点填空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 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一、减数分裂的概念 减数分裂(meiosis)是进行的生物形成过程中所特有的细胞分裂方式。在减数分裂过 程中,染色体只复制,而细胞连续分裂,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体细 胞。(注:体细胞主要通过产生,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细胞分裂 ___ ,新产生的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 ________ 。) 二、减数分裂的过程 1、精子的形成过程:(哺乳动物称) 减数第一次分裂 间期:(包括和的合成)。 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称),形成。 四分体中的________________ 之间常常发生对等片段的 ______ 。 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排列在赤道板上()。 后期:同源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 末期:分裂,形成2个子细胞。 减数第二次分裂(无同源染色体.) 前期:染色体排列。 中期:每条染色体的都排列在细胞中央的上。 后期:姐妹染色单体,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移向细胞。 末期:分裂,每个细胞形成2个子细胞,最终共形成4个子细胞。 三、精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的比较 (1)同源染色体①形态、大小;②一条来自,一条来自。 (2)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因此,它们属于,通过的方式增殖,但它们又可以进行形成。 (3)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_次分裂,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并进入不同的子细胞。所以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无同源染色体。 五、受精作用的特点和意义和对于维持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对于生物的和具有重要的作用。 f常隐:先天性聋哑、白化病t常显:多(并脂 第3章基因的本质 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一、1928年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1、肺炎双球菌有两种类型类型: S型细菌:菌落,菌体夹膜,毒性 R型细菌:菌落,菌体夹膜,毒性 2、实验证明:________ 型活细菌与被加热杀死的___________ 型细菌混合后,转化为______________ 型活细菌。这种性状的转化是_______ 遗传的。 推论(格里菲思):在第四组实验中,已经被加热杀死S型细菌中,必然含有某种促成这一转化的活 性物质一_______________ ”。 1944年艾弗里的实验: 1、实验证明:。 (即: _________ 是遗传物质,____________ 不是遗传物质) 三、1952年郝尔希和蔡斯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T2噬菌体机构和元素组成:外壳 ___________________ 元素 2、实验结论: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的_____________ 遗传的。(即: ________ 四、1956年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证明:在只有RNA的病毒中,是遗传物质。 第二节DNA分子的结构,复制一、DNA的结构 1、DNA的组成元 素: 2、DNA的基本单位: 3、DNA的结构: ①由条、的脱氧核苷酸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②外侧:和交替连接构成基本 ③碱基配对有一定规律: A = T; G三C。(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4、DNA的特性: ①多样性:碱基对的排列顺序是的。(排列种数:(n为碱基对对数.) ②特异性:每个特定DNA分子的碱基排列顺序是的。 第3节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 "L伴X隐:色盲、血友病 "-伴X显:抗维生素D佝偻病5、DNA的功能:携带_____ (DNA分子中碱基对的 ___ 代表遗传信 息) 6、与DNA有关的计算: 在双链DNA分子中: 、 ②任意两个非互补的碱基之和相等;且等于全部碱基和的一 半 _________ 核苷酸(—种) A棘啤吟 / <胞雜疏 T勵腺唏眩 吕1D 11 13 ]|診14 ||!& |1>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1]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本课属于二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的一次重要的变化, 主要属于当代历史的范畴, 学生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但并不扎实。由于这一时期的内容离现在并不遥远,课文中许多重要事件,如北约、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对当今复杂多样的世界形势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学生对于这一课的内容很感兴趣。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偏向,在这一课的课件设计中,插入了较多历史图片,通过历史图片的展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加深学生对历史的感性认识。也可以提前组织学生在网上下载精美图片,协助教师制作课件,这样既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也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冷战”的概念及背景,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通过分析“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表现,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以及全方位观察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材料,分析“冷战”形成的背景,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质,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地图、图片、视频的应用,引导学生理解两极格局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史料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认识“冷战”的形成过程及世界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理解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是由其综合实力决定的,特别是经济实力;理解霸权主义的危害,体会人类和平的重要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和平、为人类和平事业做贡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美苏“冷战”对峙的措施及表现。 教学难点:“冷战”状态下的美苏关系及对国际局势的影响。 重难突破: 1,苏美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二战后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让位于美、苏两极主宰世界的“雅尔塔体系”。美国凭借大战中膨胀起来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力图称霸全球,遏制共产主义,为此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先后出台了“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并组织“北约”。苏联为尽快恢复战争创伤,捍卫反法西斯战争成果,采取一系列针锋相对的措施,如“经互会”和“华约”。 2,“冷战”对二战后的国际关系的影响 一方面,美苏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其表现,在欧洲,冷战导致德国和柏林的分裂;在亚洲,则表现为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等一系列局部战争的发生;美苏两国还曾一度把人类拖到核战争的边缘。总之,冷战使世界分裂成两大对立阵营,互相之间充满敌意和不信任,给世界带来了动荡不安。 另一方面,美苏两国势力均衡,都不敢轻易发动战争,使世界在近五十年时间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主要教学方式与教学用具 1.结合主题思路大胆取舍,重新整合教材内容。建议教师:以“冷战”的形成背景、具体表现及其影响为思路对课文内容进行整合。例如,为了更好理解课文内容,适当补充二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力量膨胀、二战

生物必修二基础知识点背诵版讲解

生物必修二基础知识点背诵版 1、遗传的基本规律 (1)基因的分离定律 ①豌豆做材料的优点:(1)豌豆能够严格进行自花授粉,而且是闭花授粉,自然条件下能保持纯种。(2)品种之间具有易区分的性状。 ②人工杂交试验过程:去雄(留下雌蕊)→套袋(防干扰)→人工传粉 ③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后代表现为一种表现型,F1代自交,F2代中出现性状分离,分离比为3:1。 ④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①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纯合子亲本杂交后,产生的F1自交,后代出现四种表现型,比例为9:3:3:1。四种表现型中各有一种纯合子,分别在子二代占1/16,共占4/16;双显性个体比例占9/16;双隐性个体比例占1/16;单杂合子占2/16×4=8/16;双杂合子占4/16;亲本类型比例各占9/16、1/16;重组类型比例各占3/16、3/16 ②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③运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原理培育新品种的方法:优良性状分别在不同的品种中,先进行杂交,从中选择出符合需要的,再进行连续自交即可获得纯合的优良品种。 记忆点: 1.基因分离定律: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生物纯本杂交时,子一代只表现出显性性状;子二代出现了性状分离现象,并且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数量比接近于3:1。 2.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3.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存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表现型=基因型+环境条件。 4.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范围内,有n对等位基因的个体产生的配子最多可能有2n种。 2、细胞增殖 (1) 细胞周期: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 (2)有丝分裂: 分裂间期的最大特点: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