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数学难点分类讲解 第十讲 阅读理解问题
中考数学解答题压轴题突破 重难点突破十 阅读理解题
1 1 55 h2+h3+h4+h5)=352×2a×2atan 54°
≈353252a52 .
1 解:类比Ⅰ)中方法可知2a(h1+h2+h3+h4+h5)=S 五边形 ABCDE,设点 O 为正五
边形 ABCDE 的中心,连接 OA,OB,可知 S 五边形 ABCDE=5S△OAB,过 O 点作 OQ⊥ 1
Ⅱ)若 S△CME=1,求正方形 ABCD 的面积.
【分层分析】
Ⅱ)分别求出 S△BMC 和 S△ABM 即可得 S 正方形 . ABCD EM 1
∵S△CME=1,且BM=2.∴S△BMC=2. ∵EBMM=12,∴SS△△CAMMEB=EBMM2=14, ∴S△AMB=4S△CME=4,∴S△ABC=S△BMC+S△AMB=2+4=6,
的中心,设点 P 到△ABC 各边距离分别为 h1,h2,h3,连接 AP,BP,CP.
1 由等面积法,易知2a(h1+h2+h3)=S△ABC=3S△OAB,可得
h1+h2+h3=52132a
;
(用含 a 的式子表示)
【分层分析】可知
1 S△ABC=2a·
23a=
43a2,由等面积法可知12a(h1+h2+h3)
1
1
S△ABC=2BC·AD=2×2× 3= 3.
(2)性质探究:如图②,已知△ABC 的重心为点 O,请判断OODA,SS△△OABBCC是否 都为定值?如果是,分别求出这两个定值;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 【分层分析】 (2)根据(1)的证明求解;
都为定值.OODA=12,SS△△OABBCC=13.如答图②,连接 DE. 易得 DE 是△ABC 的中位线,△ODE∽△OAB, ∴OODA=DAEB=12,∴OADD=13. 过点 O,A 分别作 BC 的垂线,垂足分别为点 P,Q,
中考数学阅读理解型问题
阅读理解型问题一、中考专题诠释阅读理解型问题在近几年的全国中考试题中频频“亮相”,特别引起我们的重视.这类问题一般文字叙述较长,信息量较大,各种关系错综复杂,考查的知识也灵活多样,既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又考查学生的解题能力的新颖数学题. 二、解题策略与解法精讲解决阅读理解问题的关键是要认真仔细地阅读给定的材料,弄清材料中隐含了什么新的数学知识、结论,或揭示了什么数学规律,或暗示了什么新的解题方法,然后展开联想,将获得的新信息、新知识、新方法进行迁移,建模应用,解决题目中提出的问题. 三、中考考点精讲考点一: 阅读试题提供新定义、新定理,解决新问题 例1 (2013•六盘水)阅读材料: 关于三角函数还有如下的公式: sin (α±β)=sinαcosβ±cosasinβ; tan (α±β)=tan tan 1tan tan αβαβ±m 。
利用这些公式可以将一些不是特殊角的三角函数转化为特殊角的三角函数来求值. 例:tan15°=tan(45°-30°)=tan 45-tan 301tan 45tan 30︒︒+︒︒g =31(33)(33)1263363(33)(33)13----==+-+=2-3根据以上阅读材料,请选择适当的公式解答下面问题 (1)计算:sin15°;(2)乌蒙铁塔是六盘水市标志性建筑物之一(图1),小华想用所学知识来测量该铁塔的高度,如图2,小华站在离塔底A 距离7米的C 处,测得塔顶的仰角为75°,小华的眼睛离地面的距离DC 为 1.62米,请帮助小华求出乌蒙铁塔的高度.(精确到0.1米,参考数据3=1.732, 2=1.414)思路分析:(1)把15°化为45°-30°以后,再利用公式sin (α±β)=sinαcosβ±cosasinβ计算,即可求出sin15°的值;(2)先根据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求出BE 的长,再根据AB=AE+BE 即可得出结论. 解:(1)sin15°=sin (45°-30°)=sin45°cos30°-cos45°sin30°=232162622222444-⨯-⨯=-=;(2)在Rt △BDE 中,∵∠BED=90°,∠BDE=75°,DE=AC=7米, ∴BE=DE•tan ∠BDE=DE•tan75°. ∵tan75°=tan(45°+30°)==tan 45tan 301tan 45tan 30︒+︒-︒︒g =31(33)(33)1263363(33)(33)13++++==+--=2+3。
阅读理解及定义型问题(解析版)-中考数学重难点题型专题汇总
阅读理解及定义型问题--中考数学重难点题型专题汇总1.(2021·甘肃武威市·中考真题)对于任意的有理数,a b ,如果满足2323a b a b ++=+,那么我们称这一对数,a b 为“相随数对”,记为(),a b .若(),m n 是“相随数对”,则()323[]21m m n ++-=()A.2-B.1-C.2D.3【答案】A 【分析】先根据新定义,可得9m+4n=0,将整式()21]2[33m m n ++-去括号合并同类项化简得942m n +-,然后整体代入计算即可.【详解】解:∵(),m n 是“相随数对”,∴2323m n m n ++=+,整理得9m+4n=0,()323213642942[]2m m n m m n m n ++-=++-=+-=-.故选择A.【点睛】本题考查新定义相随数对,找出数对之间关系,整式加减计算求值,掌握新定义相随数对,找出数对之间关系,整式加减计算求值是解题关键.2.(山东省菏泽市2021年中考数学真题)定义:[],,a b c 为二次函数2y ax bx c =++(0a ≠)的特征数,下面给出特征数为[],1,2m m m --的二次函数的一些结论:①当1m =时,函数图象的对称轴是y 轴;②当2m =时,函数图象过原点;③当0m >时,函数有最小值;④如果0m <,当12x >时,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其中所有正确结论的序号是______.【答案】①②③.【分析】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根据特征数[],1,2m m m --,以及m 的取值,逐一代入函数关系式,然判断后即可确定正确的答案.【详解】解:当1m =时,把1m =代入[],1,2m m m --,可得特征数为[]1,0,1∴1a =,0b =,1c =,∴函数解析式为21y x =+,函数图象的对称轴是y 轴,故①正确;当2m =时,把2m =代入[],1,2m m m --,可得特征数为[]2,1,0-∴2a =,1b =-,0c =,∴函数解析式为22y x x =-,当0x =时,0y =,函数图象过原点,故②正确;函数()()212y mx m x m =+-+-当0m >时,函数()()212y mx m x m =+-+-图像开口向上,有最小值,故③正确;当0m <时,函数()()212y mx m x m =+-+-图像开口向下,对称轴为:1121112222m m m x m m --=-==->∴12x >时,x 可能在函数对称轴的左侧,也可能在对称轴的右侧,故不能判断其增减性,故④错误;综上所述,正确的是①②③,故答案是:①②③.【点睛】本题考查了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二次函数的对称轴等知识点,牢记二次函数的基本性质是解题的关键.3.(四川省雅安市2021年中考数学真题)定义:{}()min ,()a a b a b b a b ≤⎧=⎨>⎩,若函数()2min 123y x x x =+-++,,则该函数的最大值为()A.0B.2C.3D.4【答案】C 【分析】根据题目中所给的运算法则,分两种情况进行求解即可.【详解】令(),y min a b =,当2123x x x +≤-++时,即220x x --≤时,1y x =+,令22w x x =--,则w 与x 轴的交点坐标为(2,0),(-1,0),∴当0w ≤时,12x -≤≤,∴1y x =+(12x -≤≤),∵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当x=2时,3y =最大;当2123x x x +>-++时,即220x x -->时,2y x 2x 3=-++,令22w x x =--,则w 与x 轴的交点坐标为(2,0),(-1,0),∴当0w >时,2x >或1x <-,∴2y x 2x 3=-++(2x >或1x -),∵2y x 2x 3=-++的对称轴为x=1,∴当2x >时,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当x=2时,2y x 2x 3=-++=3,∴当2x >时,y<3;当1x <-,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当x=-1时,2y x 2x 3=-++=0;∴当1x <-时,y<0;综上,()2min 123y x x x =+-++,的最大值为3.故选C.【点睛】本题是新定义运算与二次函数相结合的题目,解题时要注意分情况讨论,不要漏解.4.(内蒙古通辽市2021年中考数学真题)定义:一次函数y ax b =+的特征数为[],a b ,若一次函数2y x m =-+的图象向上平移3个单位长度后与反比例函数3y x=-的图象交于A,B 两点,且点A,B 关于原点对称,则一次函数2y x m =-+的特征数是()A.[]2,3B.[]2,3-C.[]2,3-D.[]2,3--【答案】D 【分析】先求出平移后的直线解析式为23y x m =-++,根据与反比例函数3y x=-的图象交于A,B 两点,且点A,B 关于原点对称,得到直线23y x m =-++经过原点,从而求出m,根据特征数的定义即可求解.【详解】解:由题意得一次函数2y x m =-+的图象向上平移3个单位长度后解析式为23y x m =-++,∵直线23y x m =-++与反比例函数3y x=-的图象交于A,B 两点,且点A,B 关于原点对称,∴点A,B,O 在同一直线上,∴直线23y x m =-++经过原点,∴m+3=0,∴m=-3,∴一次函数2y x m =-+的解析式为23y x =--,∴一次函数2y x m =-+的特征数是[]2,3--.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新定义,直线的平移,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交点,中心对称等知识,综合性较强,根据点A,B 关于原点对称得到平移后直线经过原点是解题关键.5.(2021·广西来宾市·中考真题)定义一种运算:,,a a b a b b a b ≥⎧*=⎨<⎩,则不等式(21)(2)3x x +*->的解集是()A.1x >或13x <B.113x -<<C.1x >或1x <-D.13x >或1x <-【答案】C 【分析】根据新定义运算规则,分别从212x x +≥-和212x x +<-两种情况列出关于x 的不等式,求解后即可得出结论.【详解】解:由题意得,当212x x +≥-时,即13x ≥时,(21)(2)21x x x +*-=+,则213x +>,解得1x >,∴此时原不等式的解集为1x >;当212x x +<-时,即13x <时,(21)(2)2x x x +*-=-,则23x ->,解得1x <-,∴此时原不等式的解集为1x <-;综上所述,不等式(21)(2)3x x +*->的解集是1x >或1x <-.故选: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解题的关键是根据新定义运算规则列出关于x 的不等式.6.(2021·湖北中考真题)定义新运算“※”:对于实数m ,n ,p ,q ,有[][],,m p q n mn pq =+※,其中等式右边是通常的加法和乘法运算,如:[][]2,34,5253422=⨯+⨯=※.若关于x 的方程[]21,52,0x x k k ⎡⎤⎣⎦+-=※有两个实数根,则k 的取值范围是()A.54k <且0k ≠B.54k ≤C.54k ≤且0k ≠D.54k ≥【答案】C 【分析】按新定义规定的运算法则,将其化为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从二次项系数和判别式两个方面入手,即可解决.【详解】解:∵[x 2+1,x]※[5−2k,k]=0,∴()()21520k x k x ++-=.整理得,()2520kx k x k +-+=.∵方程有两个实数根,∴判别式0≥ 且0k ≠.由0≥ 得,()225240k k --≥,解得,54k ≤.∴k 的取值范围是54k ≤且0k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新定义运算、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等知识点,正确理解新定义的运算法则是解题的基础,熟知一元二次方程的条件、根的不同情况与判别式符号之间的对应关系是解题的关键.此类题目容易忽略之处在于二次项系数不能为零的条件限制,要引起高度重视.7.(广西贵港市2021年中考数学真题)我们规定:若()()1122,,,a x y b x y →→==,则1212a b x x y y →→⋅=+.例如(1,3),(2,4)a b →→==,则123421214a b →→⋅=⨯+⨯=+=.已知(1,1),(3,4)a x x b x →→=+-=-,且23x -,则a b →→⋅的最大值是________.【答案】8【分析】根据平面向量的新定义运算法则,列出关于x 的二次函数,根据二次函数最值的求法解答即可.【详解】解:根据题意知:2(1)(3)4(1)(1)8a b x x x x ⋅=+-+-=+-.因为23x -≤≤,所以当3x =时,2(31)88a b ⋅=+-=.即a b ⋅的最大值是8.故答案是:8.【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平面向量,解题时,利用了配方法求得二次函数的最值.8.(2021·湖北中考真题)对于任意实数a、b,定义一种运算:22a b a b ab ⊗=+-,若()13x x ⊗-=,则x 的值为________.【答案】1-或2【分析】根据新定义的运算得到()()()221113x x x x x x ⊗-=+---=,整理并求解一元二次方程即可.【详解】解:根据新定义内容可得:()()()221113x x x x x x ⊗-=+---=,整理可得220x x --=,解得11x =-,22x =,故答案为:1-或2.【点睛】本题考查新定义运算、解一元二次方程,根据题意理解新定义运算是解题的关键.9.(2019·常德)规定:如果一个四边形有一组对边平行,一组邻边相等,那么四边形为广义菱形.根据规定判断下面四个结论:①正方形和菱形都是广义菱形;②平行四边形是广义菱形;③对角线互相垂直,且两组邻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广义菱形;④若M、N 的坐标分别为(0,1),(0,-1),P 是二次函数y=14x 2的图象上在第一象限内的任意一点,PQ 垂直直线y=-1于点Q,则四边形PMNQ 是广义菱形.其中正确的是.(填序号)【答案】①④【解析】正方形和菱形满足一组对边平行,一组邻边相等,故都是广义菱形,故①正确;平行四边形虽然满足一组对边平行,但是邻边不一定相等,因此不是广义菱形,故②错误;对角线互相垂直,且两组邻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的对边不一定平行,邻边也不一定相等,因此不是广义菱形,故③错误;④中的四边形PMNQ 满足MN∥PQ,设P(m,0)(m>0),∵PM==214m +1,PQ=214m -(-1)=214m +1,∴PM=PQ,故四边形PMNQ 是广义菱形.综上所述正确的是①④.10.(2019·陇南)定义: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与其一个底角的度数的比值k 称为这个等腰三角形的“特征值”.若等腰△ABC 中,∠A=80°,则它的特征值k=.【答案】85或14.【解析】当∠A 是顶角时,底角是50°,则k=808505= ;当∠A 是底角时,则底角是20°,k=201804= ,故答案为:85或14.11.(2019•济宁)阅读下面的材料:如果函数y=f(x)满足:对于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内的任意x 1,x 2,(1)若x 1<x 2,都有f(x 1)<f(x 2),则称f(x)是增函数;(2)若x 1<x 2,都有f(x 12f(x)是减函数.例题:证明函数f(x)=6x(x>0)是减函数.证明:设0<x 1<x 2,f(x 1)–f(x 2)=()212112121266666x x x x x x x x x x ---==.∵0<x 1<x 2,∴x 2–x 1>0,x 1x 2>0.∴()21126x x x x ->0.即f(x 1)–f(x 2)>0.∴f(x 1)>f(x 2),∴函数f(x)═6x(x>0)是减函数.根据以上材料,解答下面的问题:已知函数f(x)=21x+x(x<0),f(–1)=21(1)-+(–1)=0,f(–2)=21(2)-+(–2)=–74.(1)计算:f(–3)=__________,f(–4)=__________;(2)猜想:函数f(x)=21x +x(x<0)是__________函数(填“增”或“减”);(3)请仿照例题证明你的猜想.【答案】(1)–269,–6316;(2)增;(3)见解析.【解析】(1)∵f(x)=21x+x(x<0),∴f(–3)=21(3)-–3=–269,f(–4)=21(4)-–4=–6316,故答案为:–269,–6316;(2)∵–4<–3,f(–4)>f(–3),∴函数f(x)=21x +x(x<0)是增函数,故答案为:增;(3)设x 1<x 2<0,∵f(x 1)–f(x 2)=12221211x x x x +--=(x 1–x 2)(1–122212x x x x +)∵x 1<x 2<0,∴x 1–x 2<0,x 1+x 2<0,∴f(x 1)–f(x 2)<0,∴f(x 1)<f(x 2),∴函数f(x)=21x+x(x<0)是增函数.【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的坐标特征、反比例函数的性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意,找出所求问题需要的条件,利用反比例函数的性质解答.12.(2022·四川凉山)阅读材料:材料1: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ax 2+bx+c=0(a≠0)的两个根为x 1,x 2,则x 1+x 2=b a-,x 1x 2=c a材料2:已知一元二次方程x 2-x-1=0的两个实数根分别为m,n,求m 2n+mn 2的值.解:∵一元二次方程x 2-x-1=0的两个实数根分别为m,n,∴m+n=1,mn=-1,则m 2n+mn 2=mn(m+n)=-1×1=-1根据上述材料,结合你所学的知识,完成下列问题:(1)材料理解:一元二次方程2x 2-3x-1=0的两个根为x 1,x 2,则x 1+x 2=;x 1x 2=.(2)类比应用:已知一元二次方程2x 2-3x-1=0的两根分别为m、n,求n mm n+的值.(3)思维拓展:已知实数s、t 满足2s 2-3s-1=0,2t 2-3t-1=0,且s≠t,求11s t-的值.【答案】(1)32;12-(2)132-或【分析】(1)根据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直接进行计算即可;(2)根据根与系数的关系先求出32m n +=,12mn =-,然后将n mm n +进行变形求解即可;(3)根据根与系数的关系先求出32s t +=,12st =-,然后求出s-t 的值,然后将11s t -进行变形求解即可.【解析】(1)解:∵一元二次方程2x 2-3x-1=0的两个根为x 1,x 2,∴123322b x x a -+=-=-=,1212c x x a ⋅==-.故答案为:32;12-.(2)∵一元二次方程2x 2-3x-1=0的两根分别为m、n,∴3322b m n a -+=-=-=,12c mn a ==-,∴22n m m n m n mn ++=()22m n mn mn +-=23122212⎛⎫⎛⎫-⨯- ⎪ ⎪⎝⎭⎝⎭=-132=-(3)∵实数s、t 满足2s 2-3s-1=0,2t 2-3t-1=0,∴s、t 可以看作方程2x 2-3x-1=0的两个根,∴3322b s t a -+=-=-=,12c st a ==-,∵()()224t s t s st -=+-231422⎛⎫⎛⎫=-⨯- ⎪ ⎪⎝⎭⎝⎭924=+174=∴2t s -=或2t s -=-,当2t s -=时,11212t s s t st --===-当2t s -=时,11212t s s t st --===-11s t -或【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完全平方公式的变形计算,根据根与系数的关系求出2t s -=或2t s -=-,是解答本题的关键.13.(2019•随州)若一个两位数十位、个位上的数字分别为m,n,我们可将这个两位数记为mn ,易知mn =10m+n;同理,一个三位数、四位数等均可以用此记法,如abc =100a+10b+c.【基础训练】(1)解方程填空:①若2x +3x =45,则x=__________;②若7y –8y =26,则y=__________;③若93t +58t =131t ,则t=__________;【能力提升】(2)交换任意一个两位数mn 的个位数字与十位数字,可得到一个新数nm ,则mn +nm 一定能被__________整除,mn –nm 一定能被__________整除,mn •nm –mn 一定能被__________整除;(请从大于5的整数中选择合适的数填空)【探索发现】(3)北京时间2019年4月10日21时,人类拍摄的首张黑洞照片问世,黑洞是一种引力极求个、十、百位的数字各不相同,把这个三位数的三个数字按大小重新排列,得出一个最大的数和一个最小的数,用得出的最大的数减去最小的数得到一个新数(例如若选的数为325,则用532–235=297),再将这个新数按上述方式重新排列,再相减,像这样运算若干次后一定会得到同一个重复出现的数,这个数称为“卡普雷卡尔黑洞数”.①该“卡普雷卡尔黑洞数”为__________;②设任选的三位数为abc (不妨设a>b>c),试说明其均可产生该黑洞数.【答案】(1)①2.②4.③7.(2)11;9;10.【解析】(1)①∵mn =10m+n,∴若2x +3x =45,则10×2+x+10x+3=45,∴x=2,故答案为:2.②若7y–8y=26,则10×7+y–(10y+8)=26,解得y=4,故答案为:4.③由abc=100a+10b+c,及四位数的类似公式得若93t+58t=131t,则100t+10×9+3+100×5+10t+8=1000×1+100×3+10t+1,∴100t=700,∴t=7,故答案为:7.(2)∵mn+nm=10m+n+10n+m=11m+11n=11(m+n),∴则mn+nm一定能被11整除,∵mn–nm=10m+n–(10n+m)=9m–9n=9(m–n),∴mn–nm一定能被9整除.∵mn•nm–mn=(10m+n)(10n+m)–mn=100mn+10m2+10n2+mn–mn=10(10mn+m2+n2)∴mn•nm–mn一定能被10整除.故答案为:11;9;10.(3)①若选的数为325,则用532–235=297,以下按照上述规则继续计算,972–279=693,963–369=594,954–459=495,954–459=495,…故答案为:495.②当任选的三位数为abc时,第一次运算后得:100a+10b+c–(100c+10b+a)=99(a–c),结果为99的倍数,由于a>b>c,故a≥b+1≥c+2,∴a–c≥2,又9≥a>c≥0,∴a–c≤9,∴a–c=2,3,4,5,6,7,8,9,∴第一次运算后可能得到:198,297,396,495,594,693,792,891,再让这些数字经过运算,分别可以得到:981–189=792,972–279=693,963–369=594,954–459–495,954–459=495…,故都可以得到该黑洞数495.【名师点睛】本题是较为复杂的新定义试题,题目设置的问题较多,但解答方法大同小异,总体中等难度略大.14.(2021·北京中考真题)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O 的半径为1,对于点A 和线段BC ,给出如下定义:若将线段BC 绕点A 旋转可以得到O 的弦B C ''(,B C ''分别是,B C 的对应点),则称线段BC 是O 的以点A 为中心的“关联线段”.(1)如图,点112233,,,,,,A B C B C B C 的横、纵坐标都是整数.在线段112233,,B C B C B C 中,O 的以点A 为中心的“关联线段”是______________;(2)ABC 是边长为1的等边三角形,点()0,A t ,其中0t ≠.若BC 是O 的以点A 为中心的“关联线段”,求t 的值;(3)在ABC 中,1,2AB AC ==.若BC 是O 的以点A 为中心的“关联线段”,直接写出OA 的最小值和最大值,以及相应的BC 长.【答案】(1)22B C ;(2)t =min 1OA =时,此时BC =;当max 2OA =时,此时2BC =.【分析】(1)以点A 为圆心,分别以112233,,,,,AB AC AB AC AB AC 为半径画圆,进而观察是否与O 有交点即可;(2)由旋转的性质可得AB C ''△是等边三角形,且B C ''是O 的弦,进而画出图象,则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可进行求解;(3)由BC 是O 的以点A 为中心的“关联线段”,则可知,B C ''都在O 上,且1,2AB AB AC AC ''====,然后由题意可根据图象来进行求解即可.【详解】解:(1)由题意得:通过观察图象可得:线段22B C 能绕点A 旋转90°得到O 的“关联线段”,1133,B C B C 都不能绕点A 进行旋转得到;故答案为22B C ;(2)由题意可得:当BC 是O 的以点A 为中心的“关联线段”时,则有AB C ''△是等边三角形,且边长也为1,当点A 在y 轴的正半轴上时,如图所示:设B C ''与y 轴的交点为D,连接OB ',易得B C y ''⊥轴,∴12B D DC ''==,∴2OD ==,2AD ==,∴OA =∴t =;当点A 在y 轴的正半轴上时,如图所示:同理可得此时的OA =∴t =;(3)由BC 是O 的以点A 为中心的“关联线段”,则可知,B C ''都在O 上,且1,2AB AB AC AC ''====,则有当以B '为圆心,1为半径作圆,然后以点A 为圆心,2为半径作圆,即可得到点A 的运动轨迹,如图所示:由运动轨迹可得当点A 也在O 上时为最小,最小值为1,此时AC '为O 的直径,∴90AB C ''∠=︒,∴30AC B ''∠=︒,∴cos30BC B C AC '''==⋅︒=;由以上情况可知当点,,A B O '三点共线时,OA 的值为最大,最大值为2,如图所示:连接,OC B C ''',过点C '作C P OA '⊥于点P,∴1,2OC AC OA ''===,设OP x =,则有2AP x =-,∴由勾股定理可得:22222C P AC AP OC OP '''=-=-,即()222221x x --=-,解得:14x =,∴4C P '=,∴34B P OB OP ''=-=,在Rt B PC '' 中,2B C ''==,∴2BC =;综上所述:当min 1OA =时,此时BC =;当max 2OA =时,此时2B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旋转的综合、圆的基本性质、三角函数及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熟练掌握旋转的性质、圆的基本性质、三角函数及等边三角形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15.(江苏省南通市2021年中考数学试题)定义:若一个函数图象上存在横、纵坐标相等的点,则称该点为这个函数图象的“等值点”.例如,点(1,1)是函数1122y x =+的图象的“等值点”.(1)分别判断函数22,y x y x x =+=-的图象上是否存在“等值点”?如果存在,求出“等值点”的坐标;如果不存在,说明理由;(2)设函数3(0),y x y x b x=>=-+的图象的“等值点”分别为点A,B,过点B 作BC x ⊥轴,垂足为C.当ABC 的面积为3时,求b 的值;(3)若函数22()y x x m =-≥的图象记为1W ,将其沿直线x m =翻折后的图象记为2W .当12,W W 两部分组成的图象上恰有2个“等值点”时,直接写出m 的取值范围.【答案】(1)函数y=x+2没有“等值点”;函数2y x x =-的“等值点”为(0,0),(2,2);(2)b =-;(3)98m <-或12m -<<..【分析】(1)根据定义分别求解即可求得答案;(2)根据定义分别求),B(2b ,2b ),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列出方程求解即可;(3)由记函数y=x 2-2(x≥m)的图象为W 1,将W 1沿x=m 翻折后得到的函数图象记为W 2,可得W 1与W 2的图象关于x=m 对称,然后根据定义分类讨论即可求得答案.【详解】解:(1)∵函数y=x+2,令y=x,则x+2=x,无解,∴函数y=x+2没有“等值点”;∵函数2y x x =-,令y=x,则2x x x -=,即()20x x -=,解得:1220x x ==,,∴函数2y x x =-的“等值点”为(0,0),(2,2);(2)∵函数3y x=,令y=x,则23x =,解得:x =(负值已舍),∴函数3y x =的“等值点”为);∵函数y x b =-+,令y=x,则x x b =-+,解得:2b x =,∴函数y x b =-+的“等值点”为B(2b ,2b );ABC 的面积为11•••32222B A b b BC x x -=,即2240b --=,解得:b =-;(3)将W 1沿x=m 翻折后得到的函数图象记为W 2.∴W 1与W 2两部分组成的函数W 的图象关于x m =对称,∴函数W 的解析式为()()22222()y x x m y m x x m ⎧=-≥⎪⎨=--<⎪⎩,令y=x,则22x x -=,即220x x --=,解得:1221x x ==-,,∴函数22y x =-的“等值点”为(-1,-1),(2,2);令y=x,则2(2)2m x x --=,即()2241420x m x m -++-=,当2m ≥时,函数W 的图象不存在恰有2个“等值点”的情况;当12m -<<时,观察图象,恰有2个“等值点”;当1m <-时,∵W 1的图象上恰有2个“等值点”(-1,-1),(2,2),∴函数W 2没有“等值点”,∴()()224141420m m ⎡⎤=-+-⨯⨯-<⎣⎦ ,整理得:890m +<,解得:98m <-.综上,m 的取值范围为98m <-或12m -<<.【点睛】本题属于二次函数的综合题,考查了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的性质以及函数的对称性.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意,找出所求问题需要的条件.16.(2019·衢州)定义: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对于任意两点A(a,b),B(c,d),若点T(x,y)满是x=3a c +,y=3b d +,那么称点T是点A,B的融合点。
中考数学专题复习课件 阅读理解问题(共64张PPT)
②如图5,当∠BCD=∠DAB=60°时,过点D作DE⊥AB于点E, DF⊥BC于点F, ∵DE⊥AB,∠DAB=60°,AD=4, ∴AE=2,DE2 3, ∴BE=AB-AE=5-2=3. ∵四边形BFDE是矩形, ∴DF=BE=3,BF=DE= 2 3 .
20
∵∠BCD=60°, ∴CF 3, ∴ B C C F B F 3 2 3 3 3 , ∴ A C A B 2 B C 2 5 2 ( 3 3 ) 2 2 1 3 .
29
(3)画图如下:
30
(4)S四边形MNHG =S△AMF +S△BEN.理由如 下:
设AM=a,BN=b,MN=c,
∵H是DN的1 中点, ∴DH=HN2 = c.
∵△MND,△BNE均为等边三角形,
∴∠D=∠DNE=60°.
31
∵∠DHG=∠NHE, ∴△DGH≌△NEH△AGM∽△AEN.
51
又∵y<0,∴-1<y<0.
①
同理得1<x<2.
②
由①+②得-1+1<y+x<0+2.
∴x+y的取值范围是0<x+y<2.
请按照上述方法,完成下列问题:
(1)已知x-y=3,且x>2,y<1,则x+y的取值范围是_____;
(2)已知y>1,x<-1,若x-y=a成立,求x+y的取值范围(结
果用含a的式子表示). 52
阅读理解题是近几年新出现的一种新题型, 这种题型特点鲜明、内容丰富、超越常规,源 于课本,高于课本,不仅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 ,而且综合考查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数学综合应 用能力,尤其侧重于考查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和创新意识,此类题目能够帮助学生实现从模 仿到创造的思维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浙教版初中数学初三中考冲刺:阅读理解型问题--知识讲解(提高)
中考冲刺:阅读理解型问题—知识讲解(提高)【中考展望】阅读理解型问题在近几年的全国中考试题中频频“亮相”,应该特别引起我们的重视. 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阅读材料;二是考查内容.它要求学生根据阅读获取的信息回答问题.提供的阅读材料主要包括:一个新的数学概念的形成和应用过程,或一个新的数学公式的推导与应用,或提供新闻背景材料等.考查内容既有考查基础的,又有考查自学能力和探索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这类问题一般文字叙述较长,信息量较大,内容丰富,超越常规,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各种关系错综复杂,不仅能考查同学们阅读题中文字获取信息的能力,还能考查同学们获取信息后的抽象概括能力、建模能力、决策判断能力等.同时,更能够综合考查同学们的数学意识和数学综合应用能力.【方法点拨】题型特点:先给出一段材料,让学生理解,再设立新的数学概念,新概念的解答可以借鉴前面材料的结论或思想方法.解题策略:从给的材料入手,通过理解分析本材料的内容,捕捉已知材料的信息,灵活应用这些信息解决新材料的问题.解决阅读理解问题的关键是要认真仔细地阅读给定的材料,弄清材料中隐含了什么新的数学知识、结论,或揭示了什么数学规律,或暗示了什么新的解题方法,然后依题意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抽象和概括,或用归纳、演绎、类比等进行计算或推理论证,并能准确地运用数学语言阐述自己的思想、方法、观点.展开联想,将获得的新信息、新知识、新方法进行迁移,建模应用,解决题目中提出的问题.阅读理解题一般可分为如下几种类型:(1)方法模拟型——通过阅读理解,模拟提供材料中所述的过程方法,去解决类似的相关问题;(2)判断推理型——通过阅读理解,对提供的材料进行归纳概括;按照对材料本质的理解进行推理,作出解答;(3)迁移发展型——从提供的材料中,通过阅读,理解其采用的思想方法,将其概括抽象成数学模型去解决类同或更高层次的另一个相关命题.【典型例题】类型一、阅读试题提供新定义、新定理,解决新问题1.问题情境:用同样大小的黑色棋子按如图所示的规律摆放,则第2012个图共有多少枚棋子?建立模型:有些规律问题可以借助函数思想来探讨,具体步骤:第一步,确定变量;第二步: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图象;第三步:根据函数图象猜想并求出函数关系式;第四步:把另外的某一点代入验证,若成立,则用这个关系式去求解.解决问题:根据以上步骤,请你解答“问题情境”.【思路点拨】 画出相关图形后可得这些点在一条直线上,设出直线解析式,把任意两点代入可得直线解析式,进而把x=2012代入可得相应的棋子数目.【答案与解析】 解:以图形的序号为横坐标,棋子的枚数为纵坐标,描点:(1,4)、(2,7)、(3,10)、(4,13)依次连接以上各点,所有各点在一条直线上,设直线解析式为y=kx+b ,把(1,4)、(2,7)两点坐标代入得427k b k b +=⎧⎨+=⎩, 解得31k b =⎧⎨=⎩,所以y=3x+1,验证:当x=3时,y=10.所以,另外一点也在这条直线上.当x=2012时,y=3×2012+1=6037.答:第2012个图有6037枚棋子.【总结升华】考查一次函数的应用;根据所给点画出相应图形,从而判断出相应的函数是解决本题的突破点.举一反三:【变式】如图1,A,B,C为三个超市,在A通往C的道路(粗实线部分)上有一D点,D与B有道路(细实线部分)相通.A与D,D与C,D与B之间的路程分别为25km,10km,5km.现计划在A通往C的道路上建一个配货中心H,每天有一辆货车只为这三个超市送货.该货车每天从H出发,单独为A送货1次,为B送货1次,为C送货2次.货车每次仅能给一家超市送货,每次送货后均返回配货中心H,设H到A的路程为xkm,这辆货车每天行驶的路程为ykm.(1)用含x的代数式填空:当0≤x≤25时,货车从H到A往返1次的路程为2xkm,货车从H到B往返1次的路程为 km,货车从H到C往返2次的路程为 km,这辆货车每天行驶的路程y= .当25<x≤35时,这辆货车每天行驶的路程y= ;(2)请在图2中画出y与x(0≤x≤35)的函数图象;(3)配货中心H建在哪段,这辆货车每天行驶的路程最短?【答案】解:(1)∵当0≤x≤25时,货车从H到A往返1次的路程为2x,货车从H到B往返1次的路程为:2(5+25-x)=60-2x,货车从H到C往返2次的路程为:4(25-x+10)=140-4x,这辆货车每天行驶的路程为:y=60-2x+2x+140-4x=-4x+200.当25<x≤35时,货车从H到A往返1次的路程为2x,货车从H到B往返1次的路程为:2(5+x-25)=2x-40,货车从H到C往返2次的路程为:4[10-(x-25)]=140-4x,故这辆货车每天行驶的路程为:y=2x+2x-40+140-4x=100;故答案为:60-2x,140-4x,-4x+200,100;(2)根据当0≤x≤25时,y=-4x+200,x=0,y=200,x=25,y=100, 当25<x≤35时,y=100;如图所示:(3)根据(2)图象可得:当25≤x≤35时,y 恒等于100km ,此时y 的值最小,得出配货中心H 建CD 段,这辆货车每天行驶的路程最短为100km .类型二、阅读试题信息,归纳总结提炼数学思想方法2.[背景资料]低碳生活的理念已逐步被人们接受.据相关资料统计:一个人平均一年节约的用电,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约18kg ;一个人平均一年少买的衣服,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约6kg .[问题解决]甲、乙两校分别对本校师生提出“节约用电”、“少买衣服”的倡议.2009年两校响应本校倡议的人数共60人,因此而减排二氧化碳总量为600kg .(1)2009年两校响应本校倡议的人数分别是多少?(2)2009年到2011年,甲校响应本校倡议的人数每年增加相同的数量;乙校响应本校倡议的人数每年按相同的百分率增长.2010年乙校响应本校倡议的人数是甲校响应本校倡议人数的2倍;2011年两校响应本校倡议的总人数比2010年两校响应本校倡议的总人数多100人.求2011年两校响应本校倡议减排二氧化碳的总量.【思路点拨】(1)设2009年甲校响应本校倡议的人数为x 人,乙校响应本校倡议的人数为y 人,根据题意列出方程组求解即可.(2)设2009年到2011年,甲校响应本校倡议的人数每年增加m 人;乙校响应本校倡议的人数每年增长的百分率为n .根据题目中的人数的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列出方程组求解即可.【答案与解析】解:(1)方法一:设2009年甲校响应本校倡议的人数为x 人,乙校响应本校倡议的人数为y 人 依题意得:60186600x y x y +=⎧⎨+=⎩,解之得x=20,y=40方法二:设2009年甲校响应本校倡议的人数为x 人,乙校响应本校倡议的人数为(60-x )人,依题意得:18x+6(60-x )=600解之得:x=20,60-x=40∴2009年两校响应本校倡议的人数分别是20人和40人.(2)设2009年到2011年,甲校响应本校倡议的人数每年增加m 人;乙校响应本校倡议的人数每年增长的百分率为n .依题意得:2(20)240(1)(202)40(1)(20)40(1)100m n m n m n +⨯=⨯+⎧⎨+++=++++⎩①②, 由①得m=20n ,代入②并整理得2n 2+3n-5=0解之得n=1,n=-2.5(负值舍去)∴m=20∴2011年两校响应本校倡议减排二氧化碳的总量:(20+2×20)×18+40(1+1)2×6=2040(千克)答:2011年两校响应本校倡议减排二氧化碳的总量为2040千克.【总结升华】题考查了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及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根据题意找到合适的等量关系.举一反三:【变式】(天津期末)如图,某化工厂与A ,B 两地有公路和铁路相连,这家工厂从A 地购买一批每吨1000元的原料运回工厂,制成每吨8000元的产品运到B 地.已知公路运价为1.5元/(吨•千米),铁路运价为1.2元/(吨•千米),这两次运输共支出公路运输费15000元,铁路运输费97200元.请计算这批产品的销售款比原料费和运输费的和多多少元?(1)根据题意,某同学列出尚不完整的方程组如下:根据这位同学所列方程组,请你指出未知数x ,y 哪一个代表产品的质量,哪一个代表原料的重量:(注:x 、y 的单位均为吨),x 表示 ,y 表示 ;(2)在(1)中等式右边的括号里补全所列方程组;(3)根据他所列方程组解得x=300,请你帮他解出y 的值,并解决该实际问题.【答案】解:(1)由题意得,x 表示产品重量,y 表示原料重量;(2)补全后为:;(3)将x=300代入原方程组解得y=400,∴产品销售额为300×8000=2400000(元),原料费为400×1000=400000(元),又∵运费为15000+97200=112200(元),∴这批产品的销售额比原料费和运费的和多:2400000﹣(400000+112200)=1887800(元).答:这批产品的销售款比原料费和运输费的和多1887800元.3(1)将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左边因式分解后化为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求解即可;(2)据分式不等式大于零可以得到其分子、分母同号,从而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求解即可;(3)将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左边因式分解后化为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求解即可;【答案与解析】解:(1)∵x2-16=(x+4)(x-4)∴x2-16>0可化为:(x+4)(x-4)>0由有理数的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得4040xx+>⎧⎨->⎩或4040xx+<⎧⎨-<⎩.解不等式组①,得x>4,解不等式组②,得x<-4,∴(x+4)(x-4)>0的解集为x>4或x<-4,即一元二次不等式x2-16>0的解集为x>4或x<-4.∴1030xx->⎧⎨->⎩或1030xx-<⎧⎨-<⎩,解得:x>3或x<1. (3)∵2x2-3x=x(2x-3)∴2x 2-3x <0可化为:x (2x-3)<0由有理数的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得0230x x >⎧⎨-<⎩或0230x x <⎧⎨->⎩,【总结升华】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方程的应用的知识,解题的关键是根据已知信息经过加工得到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类型四、阅读试题信息,借助已有数学思想方法解决新问题4.(2016•天门)在一次自行车越野赛中,出发mh 后,小明骑行了25km ,小刚骑行了18km ,此后两人分别以akm/h ,bkm/h 匀速骑行,他们骑行的时间t (单位:h )与骑行的路程s (单位:km )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观察图象,下列说法:①出发mh 内小明的速度比小刚快;②a=26;③小刚追上小明时离起点43km ;④此次越野赛的全程为90km ,其中正确的说法有( )A .1个B .2个C .3个D .4个【思路点拨】①根据函数图象可以判断出发mh 内小明的速度比小刚快是否正确;②根据图象可以得到关于a 、b 、m 的三元一次方程组,从而可以求得a 、b 、m 的值,从而可以解答本题; ③根据②中的b 、m 的值可以求得小刚追上小明时离起点的路程,本题得以解决;④根据②中的数据可以求得此次越野赛的全程.【答案】C;【解析】解:由图象可知,出发mh内小明的速度比小刚快,故①正确;由图象可得,,解得,,故②正确;小刚追上小明走过的路程是:36×(0.5+0.7)=36×1.2=43.2km>43km,故③错误;此次越野赛的全程是:36×(0.5+2)=36×2.5=90km,故④正确;故选C.【总结升华】本题考查一次函数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明确题意,找出所求问题需要的条件,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答.举一反三:【变式】某景区的旅游线路如图1所示,其中A为入口,B,C,D为风景点,E为三岔路的交汇点,图1中所给数据为相应两点间的路程(单位:km).甲游客以一定的速度沿线路“A→D→C→E→A”步行游览,在每个景点逗留的时间相同,当他回到A处时,共用去3h.甲步行的路程s(km)与游览时间t(h)之间的部分函数图象如图2所示.(1)求甲在每个景点逗留的时间,并补全图象;(2)求C,E两点间的路程;(3)乙游客与甲同时从A处出发,打算游完三个景点后回到A处,两人相约先到者在A处等候,等候时间不超过10分钟.如果乙的步行速度为3km/h,在每个景点逗留的时间与甲相同,他们的约定能否实现?请说明理由.【答案】画图;(2)由(1)得甲从C到A步行了(3-2.3)×2=1.4km,而C到A的路程为0.8km,所以C,E两点间的路程为0.6km;5.问题情境:将一副直角三角板(Rt△ABC和Rt△DEF)按图1所示的方式摆放,其中∠ACB=90°,CA=CB,∠FDE=90°,O是AB的中点,点D与点O重合,DF⊥AC于点M,DE⊥BC于点N,试判断线段OM 与ON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探究展示:小宇同学展示出如下正确的解法:解:OM=ON,证明如下:连接CO,则CO是AB边上中线,∵CA=CB,∴CO是∠ACB的角平分线.(依据1)∵OM⊥AC,ON⊥BC,∴OM=ON.(依据2)反思交流:(1)上述证明过程中的“依据1”和“依据2”分别是指:依据1:依据2:(2)你有与小宇不同的思考方法吗?请写出你的证明过程.拓展延伸:(3)将图1中的Rt△DEF沿着射线BA的方向平移至如图2所示的位置,使点D落在BA的延长线上,FD的延长线与CA的延长线垂直相交于点M,BC的延长线与DE垂直相交于点N,连接OM、ON,试判断线段OM、ON的数量关系与位置关系,并写出证明过程.【思路点拨】(1)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角平分线性质得出即可;(2)证△OMA≌△ONB(AAS),即可得出答案;(3)求出矩形DMCN,得出DM=CN,△MOC≌△NOB(SAS),推出OM=ON,∠MOC=∠NOB,得出∠MOC-∠CON=∠NOB-∠CON,求出∠MON=∠BOC=90°,即可得出答案.【答案与解析】(1)解: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或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2)证明:∵CA=CB,∴∠A=∠B,∵O是AB的中点,∴OA=OB.∵DF⊥AC,DE⊥BC,∴∠AMO=∠BNO=90°,∵在△OMA和△ONB中,∴△OMA≌△ONB(AAS),∴OM=ON.(3)解:OM=ON,OM⊥ON.理由如下:连接CO,则CO是AB边上的中线.∵∠ACB=90°,∴OC=AB=OB,又∵CA=CB,∴∠CAB=∠B=45°,∠1=∠2=45°,∠AOC=∠BOC=90°,∴∠2=∠B,∵BN⊥DE,∴∠BND=90°,又∵∠B=45°,∴∠3=45°,∴∠3=∠B,∴DN=NB.∵∠ACB=90°,∴∠NCM=90°.又∵BN⊥DE,∴∠DNC=90°∴四边形DMCN是矩形,∴DN=MC,∴MC=NB,∴△MOC≌△NOB(SAS),∴OM=ON,∠MOC=∠NOB,∴∠MOC-∠CON=∠NOB-∠CON,即∠MON=∠BOC=90°,∴OM⊥ON.【总结升华】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矩形的性质和判定,角平分线性质等知识点的应用,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定理进行推理的能力,题目比较好,综合性也比较强.【:阅读理解型问题例2】6.如图①,小慧同学把一个正三角形纸片(即△OAB)放在直线l1上,OA边与直线l1重合,然后将三角形纸片绕着顶点A按顺时针方向旋转120°,此时点O运动到了点O1处,点B运动到了点B1处;小慧又将三角形纸片AO1B1绕B1点按顺时针方向旋转120°,点A运动到了点A1处,点O1运动到了点O2处(即顶点O经过上述两次旋转到达O2处).小慧还发现:三角形纸片在上述两次旋转过程中,顶点O运动所形成的图形是两段圆弧,即弧OO1和弧O1O2,顶点O所经过的路程是这两段圆弧的长度之和,并且这两段圆弧与直线l1围成的图形面积等于扇形AOO1的面积、△AO1B1的面积和扇形B1O1O2的面积之和.小慧进行类比研究:如图②,她把边长为1的正方形纸片OABC放在直线l2上,OA边与直线l2重合,然后将正方形纸片绕着顶点A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此时点O运动到了点O1处(即点B处),点C运动到了点C1处,点B运动到了点B1处;小慧又将正方形纸片AO1C1B1绕B1点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按上述方法经过若干次旋转后,她提出了如下问题:问题①:若正方形纸片OABC按上述方法经过3次旋转,求顶点O经过的路程,并求顶点O在此运动过程中所形成的图形与直线l2围成图形的面积;若正方形OABC按上述方法经过5次旋转,求顶点O 经过的路程;问题②:正方形纸片OABC按上述方法经过多少次旋转,顶点O经过的路程是222041π?请你解答上述两个问题.【思路点拨】①根据正方形旋转3次和5次的路径,利用弧长计算公式以及扇形面积公式求出即可,②再利用正方形纸片OABC 经过4次旋转得出旋转路径,进而得出 即可得出旋转次数.【答案与解析】解:问题①:如图,正方形纸片经过3次旋转,顶点O 运动所形成的图形是三段圆弧11223,,OO O O O O ,所以顶点O 在此运动过程中经过的路程为90121180ππ⎛⋅⋅⋅+=+ ⎝⎭.顶点O 在此过程中经过的图形与直线2l 围成的图形面积为:.正方形纸片经过5次旋转,顶点O 运动经过的路程为:901331802ππ⎛⋅⋅⋅= ⎝⎭. 问题②:∵ 正方形纸片每经过4次旋转,顶点O 运动经过的路程均为:90121180ππ⎛⋅⋅⋅= ⎝⎭.又41201222ππ⎛+=++ ⎝⎭,而2π是正方形纸片第4n +1次旋转,顶点O 运动经过的路程.∴正方形纸片OABC 按上述方法经过81次旋转,顶点O . 【总结升华】此题主要考查了图形的旋转以及扇形面积公式和弧长计算公式,分别得出旋转3,4,5次旋转的路径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阅读理解型问题 例1】7.问题情境:已知矩形的面积为a (a 为常数,a >0),当该矩形的长为多少时,它的周长最小?最小值是多少? 数学模型:设该矩形的长为x ,周长为y ,则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为2()(0)a y x x x=+>. 探索研究:(1)我们可以借鉴以前研究函数的经验,先探索函数1(0)y x x x=+>的图象性质. ① 填写下表,画出函数的图象:②观察图象,写出该函数两条不同类型的性质;③在求二次函数y=ax 2+bx +c (a≠0)的最大(小)值时,除了通过观察图象,还可以通过配方得到.请你通过配方求函数1y x x=+(x >0)的最小值. 解决问题:(2)用上述方法解决“问题情境”中的问题,直接写出答案.【答案与解析】解:(1)①当1=4x时,17=4y,当1=3x时,10=3y,当1=2x时,5=2y,当x=1、2、3、4时,则y的值分别为51017 2,,,234.∴函数1y xx=+(x>0)的图象如图.【总结升华】本题是一道二次函数的综合试题,考查了描点法画函数的图象的方法,二次函数最值的运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性质的运用.。
中考数学专题指导10:等腰三角形问题
中考数学专题指导第十讲等腰三角形类问题(一)考点解析:等腰(边)三角形是最常见的特殊三角形.在各类测试卷中,常常以它为载体,与其他知识结合编制成综合性较强的问题,是中考中必考的一个热点问题,往往在综合题中出现,是函数、方程与几何的综合运用,形式广泛,在中考命题中常考常新.一是将它与图形的轴对称、旋转等变换结合探究数形结合与分类讨论的问题;二是将它与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等函数结合探究函数、方程思想的应用问题;三是将它与运动问题结合,涉及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相似、特殊四边形等知识,探究等腰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等腰三角形存在性问题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应用分类思想和数形结合的思想准确地进行分类.(二)考点训练考点1:等腰三角形中体现的分类思想【典型例题】:(2017山东聊城)如图是由8个全等的矩形组成的大正方形,线段AB的端点都在小矩形的顶点上,如果点P是某个小矩形的顶点,连接PA、PB,那么使△ABP为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点P的个数是( )A.2个B.3个C.4个D.5个【考点】KW:等腰直角三角形.【分析】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即可得到结论.【解答】解:如图所示,使△ABP为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点P的个数是3,故选B.【变式训练】:(2017浙江义乌)如图,∠AOB=45°,点M,N在边OA上,OM=x,ON=x+4,点P是边OB上的点,若使点P,M,N构成等腰三角形的点P恰好有三个,则x的值是 x=0或x=4﹣4或4<x<4 .【考点】KI: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分析】分三种情况讨论:先确定特殊位置时成立的x值,①如图1,当M与O重合时,即x=0时,点P恰好有三个;②如图2,构建腰长为4的等腰直角△OMC,和半径为4的⊙M,发现M在点D 的位置时,满足条件;③如图3,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种情况的画法:分别以M、N为圆心,以MN为半径画弧,与OB的交点就是满足条件的点P,再以MN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通过画图发现,无论x取何值,以MN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都存在一个,所以只要满足以MN为腰的三角形有两个即可.【解答】解:分三种情况:①如图1,当M与O重合时,即x=0时,点P恰好有三个;②如图2,以M为圆心,以4为半径画圆,当⊙M与OB相切时,设切点为C,⊙M与OA交于D,∴MC⊥OB,∵∠AOB=45°,∴△MCO是等腰直角三角形,∴MC=OC=4,∴OM=4,当M与D重合时,即x=OM﹣DM=4﹣4时,同理可知:点P恰好有三个;③如图3,取OM=4,以M为圆心,以OM为半径画圆,则⊙M与OB除了O外只有一个交点,此时x=4,即以∠PMN为顶角,MN为腰,符合条件的点P有一个,以N圆心,以MN为半径画圆,与直线OB相离,说明此时以∠PNM为顶角,以MN为腰,符合条件的点P不存在,还有一个是以NM 为底边的符合条件的点P;点M沿OA运动,到M1时,发现⊙M1与直线OB有一个交点;∴当4<x<4时,圆M在移动过程中,则会与OB除了O外有两个交点,满足点P恰好有三个;综上所述,若使点P,M,N构成等腰三角形的点P恰好有三个,则x的值是:x=0或x=4﹣4或4.故答案为:x=0或x=4﹣4或4.方法归纳总结:由于等腰三角形边或角的不确定性,在没有明确哪两条边是腰、哪两个角是底角时,就需要分类,一般分类时可以按边分类考点2:变换探究等腰三角形【典型例题】:(2017内蒙古赤峰)△OPA和△OQB分别是以OP、OQ为直角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点C、D、E分别是OA、OB、AB的中点.(1)当∠AOB=90°时如图1,连接PE、QE,直接写出EP与EQ的大小关系;(2)将△OQB绕点O逆时针方向旋转,当∠AOB是锐角时如图2,(1)中的结论是否成立?若成立,请给出证明;若不成立,请加以说明.(3)仍将△OQB绕点O旋转,当∠AOB为钝角时,延长PC、QD交于点G,使△ABG为等边三角形如图3,求∠AOB的度数.【考点】RB:几何变换综合题.【分析】(1)先判断出点P,O,Q在同一条直线上,再判断出△APE≌△BFE,最后用直角三角形的斜边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即可得出结论;(2)先判断出CE=DQ,PC=DE,进而判断出△EPC≌△QED即可得出结论;(3)先判断出CQ,GP分别是OB,OA的垂直平分线,进而得出∠GBO=∠GOB,∠GOA=∠GAO,即可得出结论.【解答】解:(1)如图1,延长PE,QB交于点F,∵△APO和△BQO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PO=∠BQO=90°,∠AOP=∠BOQ=45°,∵∠AOB=90°,∴∠AOP+∠AOB+∠BOQ=180°,∴点P,O,Q在同一条直线上,∵∠APO=∠BQO=90°,∴AP∥BQ,∴∠PAE=∠FBE,∵点E是AB中点,∴AE=BE,∵∠AEP=∠BEF,∴△APE≌△BFE,∴PE=EF,∴点E是Rt△PQF的斜边PF的中点,∴EP=EQ;(2)成立,证明:∵点C,E分别是OA,AB的中点,∴CE∥OB,CE=OB,∴∠DOC=∠ECA,∵点D是Rt△OQB斜边中点,∴DQ=OB,∴CE=DQ,同理:PC=DE,∠DOC=∠BDE,∴∠ECA=∠BDE,∵∠PCE=∠EDQ,∴△EPC≌△QED,∴EP=EQ;(3)如图2,连接GO,∵点D,C分别是OB,OA的中点,△APO与△QBO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CQ,GP分别是OB,OA的垂直平分线,∴GB=GO=GA,∴∠GBO=∠GOB,∠GOA=∠GAO,设∠GOB=x,∠GOA=y,∴x+x+y+y+60°=360°∴x+y=150°,∴∠AOB=150°.【变式训练】:(2017年江苏扬州)如图,把等边△A BC沿着D E折叠,使点A恰好落在BC边上的点P处,且DP⊥BC,若BP=4cm,则EC= (2+2) cm.【考点】PB:翻折变换(折叠问题);KK: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分析】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得到∠A=∠B=∠C=60°,AB=BC,根据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得到BD=8cm,PD=4cm,根据折叠的性质得到AD=PD=4cm,∠DPE=∠A=60°,解直角三角形即可得到结论.【解答】解:∵△ABC是等边三角形,∴∠A=∠B=∠C=60°,AB=BC,∵DP⊥BC,∴∠BPD=90°,∵PB=4cm,∴BD=8cm,PD=4cm,∵把等边△A BC沿着D E折叠,使点A恰好落在BC边上的点P处,∴AD=PD=4cm,∠DPE=∠A=60°,∴AB=(8+4)cm,∴BC=(8+4)cm,∴PC=BC﹣BP=(4+4)cm,∵∠EPC=180°﹣90°﹣60°=30°,∴∠PEC=90°,∴CE=PC=(2+2)cm,故答案为:2+2.方法归纳总结:画出各种变化中的图形,以边或角进行分类探究其等腰三角形存在的可能.考点3:函数探究等腰三角形【典型例题】:(2017宁夏)在边长为2的等边三角形ABC中,P是BC边上任意一点,过点 P分别作 PM⊥A B,PN⊥AC,M、N分别为垂足.(1)求证:不论点P在BC边的何处时都有PM+PN的长恰好等于三角形ABC一边上的高;(2)当BP的长为何值时,四边形AMPN的面积最大,并求出最大值.【分析】(1)连接AP,过C作CD⊥AB于D,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得到AB=AC,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列方程即可得到结论;(2)设BP=x,则CP=2﹣x,由△ABC是等边三角形,得到∠B=∠C=60°,解直角三角形得到BM=x,PM=x,CN=(2﹣x),PN=(2﹣x),根据二次函数的性质即可得到结论.【解答】解:(1)连接AP,过C作CD⊥AB于D,∵△ABC是等边三角形,∴AB=AC,∵S△ABC=S△ABP+S△ACP,∴ABCD=ABPM+ACPN,∴PM+PN=CD,即不论点P在BC边的何处时都有PM+PN的长恰好等于三角形ABC一边上的高;(2)设BP=x,则CP=2﹣x,∵△ABC是等边三角形,∴∠B=∠C=60°,∵PM⊥AB,PN⊥AC,∴BM=x,PM=x,CN=(2﹣x),PN=(2﹣x),∴四边形AMPN的面积=×(2﹣x)x+[2﹣(2﹣x)](2﹣x)=﹣x2+x+=﹣(x﹣1)2+,∴当BP=1时,四边形AMPN的面积最大,最大值是.【点评】本题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二次函数的性质,正确的作出辅助线是解题的关键.【变式训练】:(2017张家界)已知抛物线c1的顶点为A(﹣1,4),与y轴的交点为D(0,3).(1)求c1的解析式;(2)若直线l1:y=x+m与c1仅有唯一的交点,求m的值;(3)若抛物线c1关于y轴对称的抛物线记作c2,平行于x轴的直线记作l2:y=n.试结合图形回答:当n为何值时,l2与c1和c2共有:①两个交点;②三个交点;③四个交点;(4)若c2与x轴正半轴交点记作B,试在x轴上求点P,使△PAB为等腰三角形.【考点】HF:二次函数综合题.【分析】(1)设抛物线c1的解析式为y=a(x+1)2+4,把D(0,3)代入y=a (x+1)2+4即可得到结论;(2)解方程组得到x2+3x+m﹣3=0,由于直线l1:y=x+m与c1仅有唯一的交点,于是得到△=9﹣4m+12=0,即可得到结论;(3)根据轴对称的性质得到抛物线c2的解析式为:y=﹣x2+2x+3,根据图象即可刚刚结论;(4)求得B(3,0),得到OB=3,根据勾股定理得到AB==4,①当AP=AB,②当AB=BP=4时,③当AP=PB时,点P在AB的垂直平分线上,于是得到结论.【解答】解:(1)∵抛物线c1的顶点为A(﹣1,4),∴设抛物线c1的解析式为y=a(x+1)2+4,把D(0,3)代入y=a(x+1)2+4得3=a+4,∴a=﹣1,∴抛物线c1的解析式为:y=﹣(x+1)2+4,即y=﹣x2﹣2x+3;(2)解得x2+3x+m﹣3=0,∵直线l1:y=x+m与c1仅有唯一的交点,∴△=9﹣4m+12=0,∴m=;(3)∵抛物线c1关于y轴对称的抛物线记作c2,∴抛物线c2的顶点坐标为(1,4),与y轴的交点为(0,3),∴抛物线c2的解析式为:y=﹣x2+2x+3,∴①当直线l2过抛物线c1的顶点(﹣1,4)和抛物线记作c2的顶点(1,4)时,即n=4时,l2与c1和c2共有两个交点;②当直线l2过D(0,3)时,即n=3时,l2与c1和c2共有三个交点;③当3<n<4或n>3时,l2与c1和c2共有四个交点;(4)如图,∵若c2与x轴正半轴交于B,∴B(3,0),∴OB=3,∴AB==4,①当AP=AB=4时,PB=8,∴P1(﹣5,0),②当AB=BP=4时,P2(3﹣4,0)或P3(3+4,0),③当AP=PB时,点P在AB的垂直平分线上,∴PA=PB=4,∴P4(﹣1,0),综上所述,点P的坐标为(﹣5,0)或(3﹣4,0)或(3+4,0)或(﹣1,0)时,△PAB为等腰三角形.方法归纳总结:用代数法探求等腰三角形分三步:先分类,按腰相等分三种情况;再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列方程;然后解方程并检验.考点4:操作探究等腰三角形【典型例题】:如图,点P在等边△ABC的内部,且PC=6,PA=8,PB=10,将线段PC绕点C顺时针旋转60°得到P'C,连接AP',则sin∠PAP'的值为 .【考点】R2:旋转的性质;KK:等边三角形的性质;T7:解直角三角形.【分析】连接PP′,如图,先利用旋转的性质得CP=CP′=6,∠PCP′=60°,则可判定△CPP′为等边三角形得到PP′=PC=6,再证明△PCB≌△P′CA得到PB=P′A=10,接着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证明△APP′为直角三角形,∠APP′=90°,然后根据正弦的定义求解.【解答】解:连接PP′,如图,∵线段PC绕点C顺时针旋转60°得到P'C,∴CP=CP′=6,∠PCP′=60°,∴△CPP′为等边三角形,∴PP′=PC=6,∵△ABC为等边三角形,∴CB=CA,∠ACB=60°,∴∠PCB=∠P′CA,在△PCB和△P′CA中,∴△PCB≌△P′CA,∴PB=P′A=10,∵62+82=102,∴PP′2+AP2=P′A2,∴△APP′为直角三角形,∠APP′=90°,∴sin∠PAP′===.故答案为.【变式训练】:(2017浙江衢州)问题背景如图1,在正方形ABCD的内部,作∠DAE=∠ABF=∠BCG=∠CDH,根据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易得△DAE≌△ABF≌△BCG≌△CDH,从而得到四边形EFGH是正方形.类比探究如图2,在正△ABC的内部,作∠BAD=∠CBE=∠ACF,AD,BE,CF两两相交于D,E,F三点(D,E,F三点不重合)(1)△ABD,△BCE,△CAF是否全等?如果是,请选择其中一对进行证明.(2)△DEF是否为正三角形?请说明理由.(3)进一步探究发现,△ABD的三边存在一定的等量关系,设BD=a,AD=b,AB=c,请探索a,b,c满足的等量关系.【考点】LO:四边形综合题.【分析】(1)由正三角形的性质得出∠CAB=∠ABC=∠BCA=60°,AB=BC,证出∠ABD=∠BCE,由ASA证明△ABD≌△BCE即可;(2)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出∠ADB=∠BEC=∠CFA,证出∠FDE=∠DEF=∠EFD,即可得出结论;(3)作AG⊥BD于G,由正三角形的性质得出∠ADG=60°,在Rt△ADG中,DG=b,AG=b,在Rt△ABG中,由勾股定理即可得出结论.【解答】解:(1)△ABD≌△BCE≌△CAF;理由如下:∵△ABC是正三角形,∴∠CAB=∠ABC=∠BCA=60°,AB=BC,∵∠ABD=∠ABC﹣∠2,∠BCE=∠ACB﹣∠3,∠2=∠3,∴∠ABD=∠BCE,在△ABD和△BCE中,,∴△ABD≌△BCE(ASA);(2)△DEF是正三角形;理由如下:∵△ABD≌△BCE≌△CAF,∴∠ADB=∠BEC=∠CFA,∴∠FDE=∠DEF=∠EFD,∴△DEF是正三角形;(3)作AG⊥BD于G,如图所示:∵△DEF是正三角形,∴∠ADG=60°,在Rt△ADG中,DG=b,AG=b,在Rt△ABG中,c2=(a+b)2+(b)2,∴c2=a2+ab+b2.方法归纳总结:操作转化为图形,通过画图,画出存在等腰三角形的所有可能情况.考点5:运动探究等腰三角形【典型例题】:如图,在等腰三角形ABC中,∠BAC=120°,AB=AC=2,点D是BC边上的一个动点(不与B、C重合),在AC上取一点E,使∠ADE=30°.(1)求证:△ABD∽△DCE;(2)设BD=x,AE=y,求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3)当△ADE是等腰三角形时,求AE的长.【分析】(1)根据两角相等证明:△ABD∽△DCE;(2)如图1,作高AF,根据直角三角形30°的性质求AF的长,根据勾股定理求BF的长,则可得BC的长,根据(1)中的相似列比例式可得函数关系式,并确定取值;(3)分三种情况进行讨论:①当AD=DE时,如图2,由(1)可知:此时△ABD∽△DCE,则AB=CD,即2=2﹣x;②当AE=ED时,如图3,则ED=EC,即y=(2﹣y);③当AD=AE时,∠AED=∠EDA=30°,∠EAD=120°,此时点D与点B重合,不符合题意,此情况不存在.【解答】证明:(1)∵△ABC是等腰三角形,且∠BAC=120°,∴∠ABD=∠ACB=30°,∴∠ABD=∠ADE=30°,∵∠ADC=∠ADE+∠EDC=∠ABD+∠DAB,∴∠EDC=∠DAB,∴△ABD∽△DCE;(2)如图1,∵AB=AC=2,∠BAC=120°,过A作AF⊥BC于F,∴∠AFB=90°,∵AB=2,∠ABF=30°,∴AF=AB=1,∴BF=,∴BC=2BF=2,则DC=2﹣x,EC=2﹣y,∵△ABD∽△DCE,∴,∴,化简得:y=x+2(0<x<2);(3)当AD=DE时,如图2,由(1)可知:此时△ABD∽△DCE,则AB=CD,即2=2﹣x,x=2﹣2,代入y=x+2,解得:y=4﹣2,即AE=4﹣2,当AE=ED时,如图3,∠EAD=∠EDA=30°,∠AED=120°,∴∠DEC=60°,∠EDC=90°,则ED=EC,即y=(2﹣y),解得:y=,即AE=,当AD=AE时,∠AED=∠EDA=30°,∠EAD=120°,此时点D与点B重合,不符合题意,此情况不存在,∴当△ADE是等腰三角形时,AE=4﹣2或.【点评】本题是相似形的综合题,考查了三角形相似的性质和判定、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30°角的性质,本题的几个问题全部围绕△ABD∽△DCE,解决问题;难度适中.【变式训练】:(2017浙江衢州)问题背景如图1,在正方形ABCD的内部,作∠DAE=∠ABF=∠BCG=∠CDH,根据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易得△DAE≌△ABF≌△BCG≌△CDH,从而得到四边形EFGH是正方形.类比探究如图2,在正△ABC的内部,作∠BAD=∠CBE=∠ACF,AD,BE,CF两两相交于D,E,F三点(D,E,F三点不重合)(1)△ABD,△BCE,△CAF是否全等?如果是,请选择其中一对进行证明.(2)△DEF是否为正三角形?请说明理由.(3)进一步探究发现,△ABD的三边存在一定的等量关系,设BD=a,AD=b,AB=c,请探索a,b,c满足的等量关系.【考点】LO:四边形综合题.【分析】(1)由正三角形的性质得出∠CAB=∠ABC=∠BCA=60°,AB=BC,证出∠ABD=∠BCE,由ASA证明△ABD≌△BCE即可;(2)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出∠ADB=∠BEC=∠CFA,证出∠FDE=∠DEF=∠EFD,即可得出结论;(3)作AG⊥BD于G,由正三角形的性质得出∠ADG=60°,在Rt△ADG中,DG=b,AG=b,在Rt△ABG中,由勾股定理即可得出结论.【解答】解:(1)△ABD≌△BCE≌△CAF;理由如下:∵△ABC是正三角形,∴∠CAB=∠ABC=∠BCA=60°,AB=BC,∵∠ABD=∠ABC﹣∠2,∠BCE=∠ACB﹣∠3,∠2=∠3,∴∠ABD=∠BCE,在△ABD和△BCE中,,∴△ABD≌△BCE(ASA);(2)△DEF是正三角形;理由如下:∵△ABD≌△BCE≌△CAF,∴∠ADB=∠BEC=∠CFA,∴∠FDE=∠DEF=∠EFD,∴△DEF是正三角形;(3)作AG⊥BD于G,如图所示:∵△DEF是正三角形,∴∠ADG=60°,在Rt△ADG中,DG=b,AG=b,在Rt△ABG中,c2=(a+b)2+(b)2,∴c2=a2+ab+b2.方法归纳总结: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表示出有关线段的长度、点的坐标等,常常转化为方程解决.(三)考点检测1.(2017内江)如图,AD平分∠BAC,AD⊥BD,垂足为点D,DE∥AC.求证:△BDE是等腰三角形.【考点】KI:等腰三角形的判定;JA:平行线的性质.【分析】直接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得出∠1=∠3,进而利用角平分线的定义结合互余的性质得出∠B=∠BDE,即可得出答案.【解答】证明:∵DE∥AC,∴∠1=∠3,∵AD平分∠BAC,∴∠1=∠2,∴∠2=∠3,∵AD⊥BD,∴∠2+∠B=90°,∠3+∠BDE=90°,∴∠B=∠BDE,∴△BDE是等腰三角形.2.(2016·山东省菏泽市·3分)如图,△ACB和△DCE均为等腰三角形,点A,D,E在同一直线上,连接BE.(1)如图1,若∠CAB=∠CBA=∠CDE=∠CED=50°①求证:AD=BE;②求∠AEB的度数.(2)如图2,若∠ACB=∠DCE=120°,CM为△DCE中DE边上的高,BN为△ABE中AE边上的高,试证明:AE=2CM+BN.【考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分析】(1)①通过角的计算找出∠ACD=∠BCE,再结合△ACB和△DCE均为等腰三角形可得出“AC=BC,DC=EC”,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SAS)即可证出△ACD≌△BCE,由此即可得出结论AD=BE;②结合①中的△ACD≌△BCE可得出∠ADC=∠BEC,再通过角的计算即可算出∠AEB的度数;(2)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结合顶角的度数,即可得出底角的度数,利用(1)的结论,通过解直角三角形即可求出线段AD、DE的长度,二者相加即可证出结论.【解答】(1)①证明:∵∠CAB=∠CBA=∠CDE=∠CED=50°,∴∠ACB=∠DCE=180°﹣2×50°=80°.∵∠ACB=∠ACD+∠DCB,∠DCE=∠DCB+∠BCE,∴∠ACD=∠BCE.∵△ACB和△DCE均为等腰三角形,∴AC=BC,DC=EC.在△ACD和△BCE中,有,∴△ACD≌△BCE(SAS),∴AD=BE.②解:∵△ACD≌△BCE,∴∠ADC=∠BEC.∵点A,D,E在同一直线上,且∠CDE=50°,∴∠ADC=180°﹣∠CDE=130°,∴∠BEC=130°.∵∠BEC=∠CED+∠AEB,且∠CED=50°,∴∠AEB=∠BEC﹣∠CED=130°﹣50°=80°.(2)证明:∵△ACB和△DCE均为等腰三角形,且∠ACB=∠DCE=120°,∴∠CDM=∠CEM=×(180°﹣120°)=30°.∵CM⊥DE,∴∠CMD=90°,DM=EM.在Rt△CMD中,∠CMD=90°,∠CDM=30°,∴DE=2DM=2×=2CM.∵∠BEC=∠ADC=180°﹣30°=150°,∠BEC=∠CEM+∠AEB,∴∠AEB=∠BEC﹣∠CEM=150°﹣30°=120°,∴∠BEN=180°﹣120°=60°.在Rt△BNE中,∠BNE=90°,∠BEN=60°,∴BE==BN.∵AD=BE,AE=AD+DE,∴AE=BE+DE=BN+2CM.【点评】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解直角三角形以及角的计算,解题的关键是:(1)通过角的计算结合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证出△ACD≌△BCE;(2)找出线段AD、DE的长.本题属于中档题,难度不大,但稍显繁琐,解决该题型题目时,利用角的计算找出相等的角,再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找出相等的边或角,最后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证出三角形全是关键.3.(2017张家界)在等腰△ABC中,AC=BC,以BC为直径的⊙O分别与AB,AC 相交于点D,E,过点D作DF⊥AC,垂足为点F.(1)求证:DF是⊙O的切线;(2)分别延长CB,FD,相交于点G,∠A=60°,⊙O的半径为6,求阴影部分的面积.【考点】ME:切线的判定与性质;KH:等腰三角形的性质;MO:扇形面积的计算.【分析】(1)连接OD,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证出∠A=∠ODB,得出OD∥AC,证出DF⊥OD,即可得出结论;(2)证明△OBD是等边三角形,由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得出∠BOD=60°,求出∠G=30°,由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得出OG=2OD=2×6=12,由勾股定理得出DG=6,阴影部分的面积=△ODG的面积﹣扇形OBD的面积,即可得出答案.【解答】(1)证明:连接OD,如图所示:∵AC=BC,OB=OD,∴∠ABC=∠A,∠ABC=∠ODB,∴∠A=∠ODB,∴OD∥AC,∵DF⊥AC,∴DF⊥OD,∵OD是⊙O的半径,∴DF是⊙O的切线;(2)解:∵AC=BC,∠A=60°,∴△ABC是等边三角形,∴ABC=60°,∵OD=OB,∴△OBD是等边三角形,∴∠BOD=60°,∵DF⊥OD,∴∠ODG=90°,∴∠G=30°,∴OG=2OD=2×6=12,∴DG=OD=6,∴阴影部分的面积=△ODG的面积﹣扇形OBD的面积=×6×6﹣=18﹣6π.4.(2017湖南岳阳)问题背景:已知∠EDF的顶点D在△ABC的边AB所在直线上(不与A,B重合),DE交AC所在直线于点M,DF交BC所在直线于点N,记△ADM的面积为S1,△BND的面积为S2.(1)初步尝试:如图①,当△ABC是等边三角形,AB=6,∠EDF=∠A,且DE∥BC,AD=2时,则S1S2= 12 ;(2)类比探究:在(1)的条件下,先将点D沿AB平移,使AD=4,再将∠EDF 绕点D旋转至如图②所示位置,求S1S2的值;(3)延伸拓展:当△ABC是等腰三角形时,设∠B=∠A=∠EDF=α.(Ⅰ)如图③,当点D在线段AB上运动时,设AD=a,BD=b,求S1S2的表达式(结果用a,b和α的三角函数表示).(Ⅱ)如图④,当点D在BA的延长线上运动时,设AD=a,BD=b,直接写出S1S2的表达式,不必写出解答过程.【分析】(1)首先证明△ADM,△BDN都是等边三角形,可得S1=22=,S2=(4)2=4,由此即可解决问题;(2)如图2中,设AM=x,BN=y.首先证明△AMD∽△BDN,可得=,推出=,推出xy=8,由S1=ADAMsin60°=x,S2=DBsin60°=y,可得S1S2=x y=xy=12;(3)Ⅰ如图3中,设AM=x,BN=y,同法可证△AMD∽△BDN,可得xy=ab,由S1=ADAMsinα=axsinα,S2=DBBNsinα=bysinα,可得S1S2=(ab)2sin2α.(Ⅱ)结论不变,证明方法类似;【解答】解:(1)如图1中,∵△ABC是等边三角形,∴AB=CB=AC=6,∠A=∠B=60°,∵DE∥BC,∠EDF=60°,∴∠BND=∠EDF=60°,∴∠BDN=∠ADM=60°,∴△ADM,△BDN都是等边三角形,∴S1=22=,S2=(4)2=4,∴S1S2=12,故答案为12.(2)如图2中,设AM=x,BN=y.∵∠MDB=∠MDN+∠NDB=∠A+∠AMD,∠MDN=∠A,∴∠AMD=∠NDB,∵∠A=∠B,∴△AMD∽△BDN,∴=,∴=,∴xy=8,∵S1=ADAMsin60°=x,S2=DBsin60°=y,∴S1S2=x y=xy=12.(3)Ⅰ如图3中,设AM=x,BN=y,同法可证△AMD∽△BDN,可得xy=ab,∵S1=ADAMsinα=axsinα,S2=DBBNsinα=bysinα,∴S1S2=(ab)2sin2α.Ⅱ如图4中,设AM=x,BN=y,同法可证△AMD∽△BDN,可得xy=ab,∵S1=ADAMsinα=axsinα,S2=DBBNsinα=bysinα,∴S1S2=(ab)2sin2α.【点评】本题考查几何变换综合题、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锐角三角函数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属于中考压轴题.5. (2017四川南充)如图1,已知二次函数y=ax2+bx+c(a、b、c为常数,a≠0)的图象过点O(0,0)和点A(4,0),函数图象最低点M的纵坐标为﹣,直线l的解析式为y=x.(1)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2)直线l沿x轴向右平移,得直线l′,l′与线段OA相交于点B,与x轴下方的抛物线相交于点C,过点C作CE⊥x轴于点E,把△BCE沿直线l′折叠,当点E恰好落在抛物线上点E′时(图2),求直线l′的解析式;(3)在(2)的条件下,l′与y轴交于点N,把△BON绕点O逆时针旋转135°得到△B′ON′,P为l′上的动点,当△PB′N′为等腰三角形时,求符合条件的点P的坐标.【考点】HF:二次函数综合题.【分析】(1)由题意抛物线的顶点坐标为(2,﹣),设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a(x﹣2)2﹣,把(0,0)代入得到a=,即可解决问题;(2)如图1中,设E(m,0),则C(m,m2﹣m),B(﹣m2+m,0),由E、B关于对称轴对称,可得=2,由此即可解决问题;(3)分两种情形求解即可①当P1与N重合时,△P1B′N′是等腰三角形,此时P1(0,﹣3).②当N′=N′B′时,设P(m,m﹣3),列出方程解方程即可;【解答】解:(1)由题意抛物线的顶点坐标为(2,﹣),设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a(x﹣2)2﹣,把(0,0)代入得到a=,∴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x﹣2)2﹣,即y=x2﹣x.(2)如图1中,设E(m,0),则C(m, m2﹣m),B(﹣m2+m,0),∵E′在抛物线上,∴E、B关于对称轴对称,∴=2,解得m=1或6(舍弃),∴B(3,0),C(1,﹣2),∴直线l′的解析式为y=x﹣3.(3)如图2中,①当P1与N重合时,△P1B′N′是等腰三角形,此时P1(0,﹣3).②当N′=N′B′时,设P(m,m﹣3),则有(m﹣)2+(m﹣3﹣)2=(3)2,解得m=或,∴P2(,),P3(,).综上所述,满足条件的点P坐标为(0,﹣3)或(,)或(,).。
中考数学专题复习课件 --- 第十讲方程(组)与不等式(组)的实际应用
【思路点拨】
【自主解答】设原来每天加固x米,根据题意,得
600 4 800 600 9. x 2x
去分母,得1 200+4 200=18x(或18x=5 400).
解得x=300. 检验:当x=300时,2x≠0(或分母不等于0) ∴x=300是原方程的解. 答:该地驻军原来每天加固300米.
液晶显示器25台或电脑机箱26台、液晶显示器24台,共三种 进货方案; 24×10+160×26=4 400(元), 25×10+160×25=4 250(元), 26×10+160×24=4 100(元), ∴购买电脑机箱24台、液晶显示器26台时利润最大,最大利 润是4 400元.
1.(2010·西宁中考)西宁市天然气公司在一些居民小区安装
【解析】设原计划每天生产x吨纯净水,则依据题意,得
1 800 1 800 3, x 1.5x
整理得:4.5x=900, 解之得:x=200,
把x代入原方程,成立.
∴x=200是原方程的解.
答:原计划每天生产200吨纯净水.
11.(2010·济宁中考)某市在道路改造过程中,需要铺设一条
长为1 000米的管道,决定由甲、乙两个工程队来完成这一工
2.相遇问题:
两个物体同时从不同地点出发,相向而行最后相遇的行程问题 等量关系:甲路程+乙路程=总路程;甲速度×相遇时间+乙速 度×相遇时间=总路程. 3.一般行程问题的等量关系:速度×时间=路程. 4.航行问题的等量关系:顺水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逆水 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例2】(2010·赤峰中考)从甲地到乙地的路有一段平路与一 段上坡路,如果骑自行车保持平路每小时行15 km,上坡每小 时行10 km,下坡每小时行18 km,那么从甲地到乙地需29分 钟,从乙地到甲地需25分钟,从甲地到乙地全程是多少km?
中考数学复习《阅读理解问题》经典题型及测试题(含答案)
中考数学复习《阅读理解问题》经典题型及测试题(含答案)阅读与理解阅读理解问题是通过阅读材料,理解其实质,揭示其方法规律从而解决新问题.既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自学能力,又考查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这类题目能够帮助学生实现从模仿到创造的思维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该类问题一般是提供一定的材料或介绍一个概念或给出一种解法等,让考生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获得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用于解决后面的问题.基本思路是“阅读→分析→理解→解决问题”.类型一新概念学习型新概念学习型是指在题目中先构建一个新数学概念(或定义),然后再根据新概念提出要解决的相关问题.主要目的是考查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对新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解决这类问题:要求学生准确理解题目中所构建的新概念,将学习的新概念和已有的知识相结合,并进行运用.例1 (2017·枣庄) 我们知道,任意一个正整数n都可以进行这样的分解:n=p ×q(p,q是正整数,且p≤q),在n的所有这种分解中,如果p,q两因数之差的绝对值最小,我们就称p×q是n的最佳分解.并规定:F(n)=.例如12可以分解成1×12,2×6或3×4,因为12﹣1>6﹣2>4﹣3,所以3×4是12的最佳分解,所以F(12)=.(1)如果一个正整数m是另外一个正整数n的平方,我们称正整数m是完全平方数.求证:对任意一个完全平方数m,总有F(m)=1;(2)如果一个两位正整数t,t=10x+y(1≤x≤y≤9,x,y为自然数),交换其个位上的数与十位上的数得到的新数减去原来的两位正整数所得的差为36,那么我们称这个数t为“吉祥数”,求所有“吉祥数”;(3)在(2)所得“吉祥数”中,求F(t)的最大值.【分析】(1)对任意一个完全平方数m,设m=n2(n为正整数),找出m的最佳分解,确定出F(m)的值即可;(2)设交换t的个位上数与十位上的数得到的新数为t′,则t′=10y+x,根据“吉祥数”的定义确定出x与y的关系式,进而求出所求即可;(3)利用“吉祥数”的定义分别求出各自的值,进而确定出F(t)的最大值即可.【自主解答】解:(1)证明:对任意一个完全平方数m,设m=n2(n为正整数),∵|n﹣n|=0,∴n×n是m的最佳分解,∴对任意一个完全平方数m,总有F(m)==1;(2)设交换t的个位上数与十位上的数得到的新数为t′,则t′=10y+x,∵t是“吉祥数”,∴t′﹣t=(10y+x)﹣(10x+y)=9(y﹣x)=36,∴y=x+4,∵1≤x≤y≤9,x,y为自然数,∴满足“吉祥数”的有:15,26,37,48,59;(3)F(15)=,F(26)=,F(37)=,F(48)==,F(59)=,∵>>>>,∴所有“吉祥数”中,F(t)的最大值为.变式训练1.(2016·常德)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两点M(a,b),N(c,d),规定(a,b)⊕(c,d)=(a+c,b+d),则称点Q(a+c,b+d)为M,N的“和点”.若以坐标原点O 与任意两点及它们的“和点”为顶点能构成四边形,则称这个四边形为“和点四边形”.现有点A(2,5),B(-1,3),若以O,A,B,C四点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和点四边形”,则点C的坐标是 ______________2.(2016·荆州) 阅读:我们约定,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经过某点且平行于坐标轴或平行于两坐标轴夹角平分线的直线,叫该点的“特征线”.例如,点M(1,3)的特征线有:x=1,y=3,y=x+2,y=﹣x+4.问题与探究: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正方形OABC,点B在第一象限,A、C分别在x轴和y轴上,抛物线经过B、C两点,顶点D在正方形内部.(1)直接写出点D(m,n)所有的特征线;(2)若点D有一条特征线是y=x+1,求此抛物线的解析式;(3)点P是AB边上除点A外的任意一点,连接OP,将△OAP沿着OP折叠,点A落在点A′的位置,当点A′在平行于坐标轴的D点的特征线上时,满足(2)中条件的抛物线向下平移多少距离,其顶点落在OP上?解:(1)∵点D(m,n),∴点D(m,n)的特征线是x=m,y=n,y=x+n﹣m,y=﹣x+m+n;(2)点D有一条特征线是y=x+1,∴n﹣m=1,∴n=m+1∵抛物线解析式为,∴y=(x﹣m)2+m+1,∵四边形OABC是正方形,且D点为正方形的对称轴,D(m,n),∴B(2m,2m),∴(2m﹣m)2+n=2m,将n=m+1带入得到m=2,n=3;∴D(2,3),∴抛物线解析式为y=(x﹣2)2+3(3)如图,当点A′在平行于y轴的D点的特征线时,根据题意可得,D(2,3),∴OA′=OA=4,OM=2,∴∠A′OM=60°,∴∠A′OP=∠AOP=30°,∴MN==,∴抛物线需要向下平移的距离=3﹣=.乳头,当点A′在平行于x轴的D点的特征线时,∵顶点落在OP上,∴A′与D重合,∴A′(2,3),设P(4,c)(c>0),由折叠有,PD=PA,∴=c,∴c=,∴P(4,)∴直线OP解析式为y=,∴N(2,),∴抛物线需要向下平移的距离=3﹣=,即:抛物线向下平移或距离,其顶点落在OP上.类型二新公式应用型新公式应用型是指通过对所给材料的阅读,从中获取新的数学公式、定理、运算法则或解题思路等,进而运用这些知识和已有知识解决题目中提出的数学问题.解决这类问题,一是要所运用的思想方法、数学公式、性质、运算法则或解题思路与阅读材料保持一致;二是要创造条件,准确、规范、灵活地解答.例2(2017•日照)阅读材料: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点P(x0,y)到直线Ax+By+C=0的距离公式为:d=.(0,0)到直线4x+3y﹣3=0的距离.例如:求点P解:由直线4x+3y﹣3=0知,A=4,B=3,C=﹣3,(0,0)到直线4x+3y﹣3=0的距离为d==.∴点P根据以上材料,解决下列问题:问题1:点P(3,4)到直线y=﹣x+的距离为 4 ;1问题2:已知:⊙C是以点C(2,1)为圆心,1为半径的圆,⊙C与直线y=﹣x+b相切,求实数b的值;问题3:如图,设点P为问题2中⊙C上的任意一点,点A,B为直线3x+4y+5=0上的两点,且AB=2,请求出S的最大值和最小值.△ABP【分析】(1)根据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就是即可;(2)根据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列出方程即可解决问题.(3)求出圆心C到直线3x+4y+5=0的距离,求出⊙C上点P到直线3x+4y+5=0的距离的最大值以及最小值即可解决问题.(3,4)到直线3x+4y﹣5=0的距离d=【自主解答】解:(1)点P1=4,故答案为4.(2)∵⊙C与直线y=﹣x+b相切,⊙C的半径为1,∴C(2,1)到直线3x+4y﹣4b=0的距离d=1,∴=1, 解得b=或.(3)点C (2,1)到直线3x+4y+5=0的距离d==3, ∴⊙C 上点P 到直线3x+4y+5=0的距离的最大值为4,最小值为2,∴S △ABP 的最大值=×2×4=4,S △ABP 的最小值=×2×2=2.变式训练3.一般地,如果在一次实验中,结果落在区域D 中每一个点都是等可能的,用A 表示“实验结果落在D 中的某个小区域M 中”这个事件,那么事件A 发生的概率P(A)= .如图,现在等边△ABC 内射入一个点,则该点落在△ABC 内切圆中的概率是____ .4.(2016·随州)如图1,PT 与⊙O 1相切于点T ,PB 与⊙O 1相交于A ,B 两点,可证明△PTA ∽△PBT ,从而有PT 2=PA ·PB .请应用以上结论解决下列问题:如图2,PAB ,PCD 分别与⊙O 2相交于A ,B ,C ,D 四点,已知PA =2,PB =7,PC=3,则CD =______.类型三 新方法应用型新方法应用型是指通过对所给材料的阅读,从中获取新的思想、方法或解题途径,进而运用这些知识和已有的知识解决题目中提出的问题.例3 (2017·毕节)D M 93 35)观察下列运算过程:计算:1+2+22+ (210)解:设S=1+2+22+…+210,①①×2得2S=2+22+23+…+211,②②﹣①得S=211﹣1.所以,1+2+22+…+210=211﹣1运用上面的计算方法计算:1+3+32+…+32017= .【分析】令s=1+3+32+33+…+32017,然后在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3,接下来,依据材料中的方程进行计算即可.【自主解答】解:令s=1+3+32+33+…+32017等式两边同时乘以3得:3s=3+32+33+…+32018两式相减得:2s=32018﹣1,∴s=,故答案为:.变式训练5、仔细阅读下面例题,解答问题:例题:已知二次三项式x2-4x+m有一个因式是(x+3),求另一个因式以及m的值.设另一个因式为(x+n),得x2-4x+m=(x+3)(x+n),则x2-4x+m=x2+(n+3)x+3n ∴n+3=-4m=3n 解得:n=-7,m=-21∴另一个因式为(x-7),m的值为-21.问题:(1)若二次三项式x2-5x+6可分解为(x-2)(x+a),则a=______;(2)若二次三项式2x2+bx-5可分解为(2x-1)(x+5),则b=______;(3)仿照以上方法解答下面问题:已知二次三项式2x2+5x-k有一个因式是(2x-3),求另一个因式以及k的值.解:(1)∵(x-2)(x+a)=x2+(a-2)x-2a=x2-5x+6,∴a-2=-5,解得:a=-3;(2)∵(2x-1)(x+5)=2x2+9x-5=2x2+bx-5,∴b=9;(3)设另一个因式为(x+n),得2x2+5x-k=(2x-3)(x+n)=2x2+(2n-3)x-3n,则2n-3=5,k=3n,解得:n=4,k=12,故另一个因式为(x+4),k 的值为12.故答案为:(1)-3;(2分)(2)9;(2分)(3)另一个因式是x+4,k=12(6分). 6、(2015遂宁)阅读下列材料,并用相关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计算:11111111111111(1)()(1)()23423452345234---⨯+++-----⨯++. 令111234t ++=,则 原式=11(1)()(1)55t t t t -+--- =22114555t t t t t +---+ =15 问题:(1)计算1111111111111111111(1...)(...)(1...)(...)2342014234520152345201420152342014-----⨯+++++--------⨯++++。
中考数学重难点突破阅读理解型问题
中考数学重难点突破阅读理解型问题阅读理解题通常是给出一段文字,或陈述某个数学命题的解题过程,或设计一个新的数学情境,要求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判断概括或迁移运用,从而解决题目中提出的问题.这类问题的考查目标既有基础知识,又涉及阅读理解能力、自习能力、书面表达能力、随机应变能力和知识迁移运用能力等.,中考重难点突破)阅读解题过程,模仿解题策略【经典导例】【例1】(1)阅读理解:如图①,在△ABC 中,若AB =10,AC =6,求BC 边上的中线AD 的取值范围.解决此问题可以用如下方法:延长AD 到点E 使DE =AD ,再连接BE(或将△ACD 绕着点D 逆时针旋转180°得到△EBD),把AB ,AC ,2AD 集中在△ABE 中,利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即可判断.中线AD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2)问题解决:如图②,在△ABC 中,D 是BC 边上的中点,DE ⊥DF 于点D ,DE 交AB 于点E ,DF 交AC 于点F ,连接EF ,求证:BE +CF >EF ;(3)问题拓展:如图③,在四边形ABCD 中,∠B +∠D =180°,CB =CD ,∠BCD =140°,以C 为顶点作一个70°角,角的两边分别交AB ,AD 于E ,F 两点,连接EF ,探索线段BE ,DF ,EF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加以证明.【解析】本题属于阅读理解题,解题方法主要是数学中“转化”思想的运用.对于(2)延长FD 至点M ,使DM =DF ,连接EM ,BM ,利用全等三角形性质和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把线段BE ,CF ,EF 转化到△BEM 中来研究;对于(3)要延长AB 至点N ,使BN =DF ,连接CN ,先证明△NBC ≌△FDC ,得CN =CF ,∠NCB =∠FCD.再根据已知条件证明△NCE ≌△FCE ,得EN =EF ,则有BE +BN =EN ,所以有BE +DF =EF.【学生解答】解:(1)2<AD<8;(2)延长FD 至点M ,使DM =DF ,连接EM ,BM ,在△BMD 和△CFD 中.∵点D 是BC 的中点,∴BD =CD.∵∠BDM =∠CDF ,DM =DF ,∴△BMD ≌△CFD ,∴BM =CF.又∵DE ⊥DF ,DM =DF ,∴EM =EF ,在△BME 中,BE +BM>EM ,∴BE +CF>EF ;(3)BE +DF =EF.理由:延长AB 至点N ,使BN =DF ,连接CN.在△NBC 和△FDC 中,CB =CD ,BN =DF.∵∠NBC +∠ABC =180°,∠D +∠ABC =180°,∴∠NBC =∠D ,∴△NBC ≌△FDC ,∴CN =CF ,∠NCB =∠FCD.∵∠BCD =140°,∠ECF =70°,∴∠BCE +∠FCD =70°,∴∠NCE =70°,在△NCE 和△FCE 中,CN =CF ,∠ECF =∠NCE =70°,CE =CE ,∴△NCE ≌△FCE ,∴EN =EF.∵BE +BN =EN ,∴BE +DF =EF.1.阅读材料:解分式不等式x -13x +6<0,解:根据实数的除法法则:同号两数相除得正数,异号两数相除得负数,因此,原不等式可转化为:①x -1>03x +6<0,或②x -1<0,3x +6>0,解①得:无解,解②得:-2<x<1,所以原不等式的解集是-2<x<1.请仿照上述方法解下列分式不等式:(1)2x +5x -4≤0;(2)2x -6x +2>0.解:(1)根据实数的除法法则:同号两数相除得正数,异号两数相除得负数,因此原不等式可转化为:①2x +5<0,x -4≥0,或②2x +5>0,x -4≤0,解①得:无解,解②得:-2.5<x ≤4,所以原不等式的解集是:-2.5<x ≤4;(2)根据实数的除法法则:同号两数相除得正数,异号两数相除得负数.因此,原不等式可转化为:①2x -6>0x +2>0,或②2x -6<0,x +2<0,解①得:x>3,解②得:x<-2,所以原不等式的解集是:x>3或x<-2.2.在数学课上,老师请同学们思考如下问题:如图1,我们把一个四边形ABCD 的四边中点E ,F ,G ,H 依次连接起来得到的四边形EFGH 是平行四边形吗?小敏在思考问题时,有如下思路:连接AC.结合小敏的思路作答:(1)若只改变图1中四边形ABCD 的形状(如图2),则四边形EFGH 还是平行四边形吗?说明理由;参考小敏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以下问题:(2)如图2,在(1)的条件下,若连接AC ,BD.①当AC 与BD 满足什么条件时,四边形EFGH 是菱形,写出结论并证明;②当AC 与BD 满足什么条件时,四边形EFGH 是矩形,直接写出结论.解:(1)四边形EFGH 还是平行四边形,理由如下:连接AC.∵E ,F 分别是AB ,BC 的中点,∴EF ∥AC ,EF=21AC.∵G ,H 分别是CD ,AD 的中点,∴GH ∥AC ,GH =21AC ,∴EF ∥GH ,EF =GH ,∴四边形EFGH 是平行四边形;(2)①当AC =BD 时,四边形EFGH 是菱形,理由如下:由(1)可知四边形EFGH 是平行四边形,当AC =BD 时,FG =21BD ,EF =21AC ,∴FG =EF ,∴四边形EFGH 是菱形;②当AC ⊥BD 时,四边形EFGH 是矩形.3.设a ,b 是任意两个实数,规定a 与b 之间的一种运算“⊕”为:a ⊕b =a -b (a ≤0).(a>0),例如:1⊕(-3)=1-3=-3,(-3)⊕2=(-3)-2=-5,(x 2+1)⊕(x -1)=x2+1x -1.(因为x 2+1>0)参照上面材料,解答下列问题:(1)2⊕4=__2__,(-2)⊕4=__-6__;(2)若x>21,且满足(2x -1)⊕(4x 2-1)=(-4)⊕(1-4x),求x 的值.解:∵x>21,∴2x -1>0,∴(2x -1)⊕(4x 2-1)=2x -14x2-1=2x +1.又-4<0,∴(-4)⊕(1-4x)=-4-(1-4x)=-5+4x ,∴(2x -1)⊕(4x 2-1)=(-4)⊕(1-4x)化为:2x +1=-5+4x ,解得x =3,∴x 的值为3.阅读新定义,新定理,解决新问题【经典导例】【例2】给出定义,若一个四边形中存在相邻两边的平方和等于一条对角线的平方,则称该四边形为勾股四边形.(1)在你学过的特殊四边形中,写出两种勾股四边形的名称;(2)如图,将△ABC 绕顶点B 按顺时针方向旋转60°得到△DBE ,连接AD ,DC ,CE ,已知∠DCB =30°.①求证:△BCE 是等边三角形;②求证:DC 2+BC 2=AC 2,即四边形ABCD 是勾股四边形.【解析】(1)根据定义和特殊四边形的性质,则有矩形或正方形或直角梯形;(2)①首先证明△ABC ≌△DBE ,得出AC =DE ,BC =BE ,进一步得出△BCE 为等边三角形;②利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进一步得出△DCE 是直角三角形,问题得解.【学生解答】解:(1)学习过的特殊四边形中,符合条件的四边形有:矩形、正方形或直角梯形;(2)①由旋转的性质可知△ABC ≌△DBE ,∴AC =DE ,BC =BE ,∵∠CBE =60°,∴△BCE 是等边三角形;②∵△BCE 是等边三角形,∴∠BCE =60°,CE =BC.∵∠DCB =30°,∴∠DCE =∠DCB +∠BCE =30°+60°=90°.∴△DCE 是直角三角形,∴DC 2+CE 2=DE 2,又∵AC =DE ,CE =BC ,∴DC 2+BC 2=AC 2.即四边形ABCD 是勾股四边形.4.如图1,我们把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叫做垂美四边形.(1)概念理解:如图2,在四边形ABCD 中,AB =AD ,CB =CD ,问四边形ABCD 是垂美四边形吗?请说明理由;(2)性质探究:试探索垂美四边形ABCD 两组对边AB ,CD 与BC ,AD 之间的数量关系.猜想结论(要求用文字语言叙述),写出证明过程;(先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3)问题解决:如图3,分别以Rt △ACB 的直角边AC 和斜边AB 为边向外作正方形ACFG 和正方形ABDE ,连接CE ,BG ,GE ,已知AC =4,AB =5,求GE 的长.解:(1)四边形ABCD 是垂美四边形.证明:∵AB =AD ,∴点A 在线段BD 的垂直平分线上,∵CB =CD ,∴点C 在线段BD 的垂直平分线上,∴直线AC 是线段BD 的垂直平分线,∴AC ⊥BD ,即四边形ABCD 是垂美四边形;(2)猜想结论:垂美四边形的两组对边的平方和相等.如图2,已知四边形ABCD 中,AC ⊥BD ,垂足为E ,求证:AD 2+BC 2=AB 2+CD 2,证明:∵AC ⊥BD ,∴∠AED =∠AEB =∠BEC =∠CED =90°,由勾股定理得,AD 2+BC 2=AE 2+DE 2+BE 2+CE 2,AB 2+CD 2=AE 2+BE 2+CE 2+DE 2,∴AD 2+BC 2=AB 2+CD 2;(3)连接CG ,BE ,∵∠CAG =∠BAE =90°,∴∠CAG +∠BAC =∠BAE +∠BAC ,即∠GAB =∠CAE ,在△GAB 和△CAE 中,AB =AE ,∠GAB =∠CAE ,∴△GAB ≌△CAE ,∴∠ABG =∠AEC ,又∠AEC +∠AME =90°,∴∠ABG +∠BMC=90°,即CE ⊥BG ,∴四边形CGEB 是垂美四边形,由(2)得,CG 2+BE 2=CB 2+GE 2,∵AC =4,AB =5,∴BC=3,CG =4,BE =5,∴GE 2=CG 2+BE 2-CB 2=73,∴GE =.5.从三角形(不是等腰三角形)一个顶点引出一条射线于对边相交,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把这个三角形分割成两个小三角形,如果分得的两个小三角形中一个为等腰三角形,另一个与原三角形相似,我们把这条线段叫做这个三角形的完美分割线.(1)如图1,在△ABC 中,CD 为角平分线,∠A =40°,∠B =60°,求证:CD 为△ABC 的完美分割线;(2)在△ABC 中,∠A =48°,CD 是△ABC 的完美分割线,且△ACD 为等腰三角形,求∠ACB 的度数;(3)如图2,在△ABC 中,AC =2,BC =,CD 是△ABC 的完美分割线,且△ACD 是以CD 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求完美分割线CD 的长.解:(1)∵∠A =40°,∠B =60°,∴∠ACB =80°,∴△ABC 不是等腰三角形,∵CD 平分∠ACB ,∴∠ACD=∠BCD =21∠ACB =40°,∴∠ACD =∠A =40°,∴△ACD 为等腰三角形,∵∠DCB =∠A =40°,∠CBD =∠ABC ,∴△BCD ∽△BAC ,∴CD 是△ABC 的完美分割线;(2)①当AD =CD 时(如图①),∠ACD =∠A =48°,∵△BDC ∽△BCA ,∴∠BCD =∠A =48°,∴∠ACB =∠ACD +∠BCD =96°;②当AD =AC 时(如图②),∠ACD=∠ADC =2180°-48°=66°,∵△BDC ∽△BCA ,∴∠BCD =∠A =48°,∴∠ACB =∠ACD +∠BCD =114°;③当AC =CD 时(如图③),∠ADC =∠A =48°,∵△BDC ∽△BCA ,∴∠BCD =∠A =48°,∵∠ADC>∠BCD ,矛盾,舍去,∴∠ACB =96°或114°;(3)由已知得AC =AD =2,∵△BCD ∽△BAC ,∴BA BC =BC BD ,设BD =x ,∴()2=x(x +2),解得x =-1±,∵x >0,∴x =-1,∵△BCD ∽△BAC ,∴AC CD =BC BD =23-1,∴CD =23-1×2=(-1)=-.6.阅读理解:我们知道,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容易变形. 如图1,一个矩形发生变形后成为一个平行四边形. 设这个平行四边形相邻两个内角中较小的一个内角为α,我们把sin α1的值叫做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变形度.(1)若矩形发生变形后的平行四边形有一个内角是120°,则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变形度是________;猜想证明:(2)设矩形的面积为S 1,其变形后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为S 2,试猜想S 1, S 2,sin α1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拓展探究:(3)如图2,在矩形ABCD 中,E 是AD 边上的一点,且AB 2=AE·AD ,这个矩形发生变形后为平行四边形A 1B 1C 1D 1,E 1为E 的对应点,连接B 1E 1,B 1D 1,若矩形ABCD 的面积为4(m >0),平行四边形A 1B 1C 1D 1的面积为2(m >0),试求∠A 1E 1B 1+∠A 1D 1B 1的度数.解:(1)33;(2)sin α1=S2S1,理由如下:如图1,设矩形的长和宽分别为a ,b ,其变形后的平行四边形高为h ,则S 1=ab ,S 2=ah ,sin α=b h ,∴S2S1=ah ab =h b ,sin α1=h b ,∴sin α1=S2S1;(3)由AB 2=AE·AD ,可得A 1B 12=A 1E 1·A 1D 1,即A1D1A1B1=A1B1A1E1.又∠B 1A 1E 1=∠D 1A 1B 1,∴△B 1A 1E 1∽△D 1A 1B 1,∴∠A 1B 1E 1=∠A 1D 1B 1.∵A 1D 1∥B 1C 1,∴∠A 1E 1B 1=∠C 1B 1E 1,∴∠A 1E 1B 1+∠A 1D 1B 1=∠C 1B 1E 1+∠A 1B 1E 1=∠A 1B 1C 1,由(2)sin α1=S2S1,可知sin ∠A1B1C11=m m =2,∴sin ∠A 1B 1C 1=21,∠A 1B 1C 1=30°,∴∠A 1E 1B 1+∠A 1D 1B 1=30°.。
《阅读理解型问题》中考专题复习课件
②当∠A=90°时,三等角四边形是正方形,∴AD=AB=CD=4, ③当 90°<∠A<120°时,∠D 为锐角,如图 2,∵AE=4-AB>0,∴ AB<4,综上所述,当 AD=2 时,AB 的长最大,最大值是 5;此时,AE =1,如图 3,过点 C 作 CM⊥AB 于 M,DN⊥AB,∵DA=DE,DN⊥ AB,∴AN=21AE=21,∵∠DAN=∠CBM,∠DNA=∠CMB=90°,∴ △DAN∽△CBM,∴ABCD=BAMN,∴BM=1,∴AM=4,CM= BC2-BM2 = 15,∴AC= AM2+CM2= 16+15= 31.
反之:(1)若ba>0,则ab>>00,,或ab<<00,,(2)若ba<0,则__ab><00,__ 或__ab<>00,__.根据上述规律,求不等式xx-+21>0 的解集.
解:(2)若ba<0,则ab><00,或ab<>00,;故答案为:ab><00,或ab<>00,;由 上述规律可知,不等式转化为xx-+21>>00,或xx-+21<<00,,所以,x>2 或 x <-1
1.(2016·永州)我们根据指数运算,得出了一种新的运算,如表是两 种运算对应关系的一组实例:
根据上表规律,某同学写出了三个式子:①log216=4,②log525=5, ③log212=-1.其中正确的是( B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2.(2015·常德)若两个扇形满足弧长的比等于它们半径的比,则称这 两个扇形相似.如图,如果扇形 AOB 与扇形 A1O1B1 是相似扇形,且半 径 OA∶O1A1=k(k 为不等于 0 的常数).那么下面四个结论:①∠AOB =∠A1O1B1;②△AOB∽△A1O1B1;③AA1BB1=k;④扇形 AOB 与扇形 A1O1B1 的面积之比为 k2.成立的个数为( D )
例谈中考数学试卷中的“阅读理解性问题”及其解题策略
时, } ( 2 )材 学生能根据 阅读 获取的信息 回答问题. ,+ 。/) ) 、 + 2 料 供的 阅读 材料 主要包括 :一个 新的数 提 ( . 由 学
可知 :
概念 的形成 和应 用的过 程 ,或 一个新 数 学公式 的推导和 应用 ,或提供 新闻背景
字母 。的右下角码被 3 , 除 余数是 1的结 有几种购买方案?
法和 思想 , 然后在 把握本 质 、 理解 实质的
基础上作 出回答.
果 一,母 的 下 码 3, 是 } 字 。右 角被 除 余
的 I题 , 确理 解材料信 息 , 握方程 解 ' = i - I E 把 解
:
分 : 考 了方 的整 鳃 析本 查 求 程 正 数 题
一
一
、
基础知识复 习阶段
个阶段 比较 浮躁 ,不愿 意 多做 一会 儿作 和错题本 ,把经常 出错的题型举一反三。
所 把每一章学生容易出 在 此阶段 , 多数学生认为 自己什 么都 业 , 以老师要 多利 用课 上时间让学生练 教 师也要认真总结 , 会了, 没必 要再复 习 , 其实这 种观 点是不
(fl f 1 ^ . ) 或~
,
关键词 : 中考
数学
阅读
理解
数 2结 是 , 母 的 下 码 的 法 懈 问 的 键 是 的 果 } 字 。右 角 求 是 决 题 关 .
中考 数学 阅读理解 这类 问题 大致分 被 3 除的 结果是 4 整 ,因为 2 0 以 3 0 9除 为三类 : 一是 阅读特殊 范例 , 出一般 结 推 论: 二是阅读解题过 程 , 总结解题规律 ; 三 是阅读新知识 , 研究新问题 .
材料 三
中考数学复习考点解密 阅读理解型问题含11真题带解析
阅读理解型问题一、专题诠释阅读理解型问题在近几年的全国中考试题中频频“亮相”,特别引起我们的重视.这类问题一般文字叙述较长,信息量较大,各种关系错综复杂,考查的知识也灵活多样,既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又考查学生的解题能力的新颖数学题.二、解题策略与解法精讲解决阅读理解问题的关键是要认真仔细地阅读给定的材料,弄清材料中隐含了什么新的数学知识、结论,或揭示了什么数学规律,或暗示了什么新的解题方法,然后展开联想,将获得的新信息、新知识、新方法进行迁移,建模应用,解决题目中提出的问题.三、考点精讲考点一: 阅读试题提供新定义、新定理,解决新问题(2011连云港)某课题研究小组就图形面积问题进行专题研究,他们发现如下结论: (1)有一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面积之比等于这条边上的对应高之比; (2)有一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面积之比等于夹这个角的两边乘积之比;…现请你继续对下面问题进行探究,探究过程可直接应用上述结论.(S 表示面积) 问题1:如图1,现有一块三角形纸板ABC ,P1,P2三等分边AB ,R1,R2三等分边AC .经探究知2121R R P P S 四边形=13S △ABC ,请证明.问题2:若有另一块三角形纸板,可将其与问题1中的拼合成四边形ABCD ,如图2,Q1,Q2三等分边DC .请探究2211P Q Q P S 四边形与S 四边形ABCD 之间的数量关系.问题3:如图3,P1,P2,P3,P4五等分边AB ,Q1,Q2,Q3,Q4五等分边DC .若 S 四边形ABCD =1,求3322P Q Q P S 四边形.问题4:如图4,P1,P2,P3四等分边AB ,Q1,Q2,Q3四等分边DC ,P1Q1,P2Q2,P3Q3将四边形ABCD 分成四个部分,面积分别为S1,S2,S3,A B C图1 P 1 P 2 R 2R 1 A B 图2 P 1 P 2 R 2 R 1D Q 1 Q 2ADP 1 P 2 P 3BQ 1Q 2 Q 3C图4S 1 S 2 S 3S 4A D C BP 1 P 2 P 3 P 4Q 1 Q 2 Q 3 Q 4 图3 S4.请直接写出含有S1,S2,S3,S4的一个等式.【分析】问题1:由平行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再由相似三角形面积比是对应边的比的平方的性质可得。
中考数学冲刺:阅读理解型问题--知识讲解(基础)
中考冲刺:阅读理解型问题一知识讲解(基础)【中考展望】阅读理解型问题在近几年的全国中考试题中频频“亮相”,应该特别引起我们的重视•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阅读材料;二是考查内容•它要求学生根据阅读获取的信息回答问题•提供的阅读材料主要包括:一个新的数学概念的形成和应用过程,或一个新的数学公式的推导与应用,或提供新闻背景材料等•考查内容既有考查基础的,又有考查自学能力和探索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这类问题一般文字叙述较长,信息量较大,内容丰富,超越常规,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各种关系错综复杂,不仅能考查同学们阅读题中文字获取信息的能力,还能考查同学们获取信息后的抽象概括能力、建模能力、决策判断能力等•同时,更能够综合考查同学们的数学意识和数学综合应用能力【方法点拨】题型特点:先给出一段材料,让学生理解,再设立新的数学概念,新概念的解答可以借鉴前面材料的结论或思想方法.解题策略:从给的材料入手,通过理解分析本材料的内容,捕捉已知材料的信息,灵活应用这些信息解决新材料的问题.解决阅读理解问题的关键是要认真仔细地阅读给定的材料,弄清材料中隐含了什么新的数学知识、结论,或揭示了什么数学规律,或暗示了什么新的解题方法,然后依题意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抽象和概括,或用归纳、演绎、类比等进行计算或推理论证,并能准确地运用数学语言阐述自己的思想、方法、观点•展开联想,将获得的新信息、新知识、新方法进行迁移,建模应用,解决题目中提出的问题阅读理解题一般可分为如下几种类型:(1) 方法模拟型一一通过阅读理解,模拟提供材料中所述的过程方法,去解决类似的相关问题;(2) 判断推理型一一通过阅读理解,对提供的材料进行归纳概括;按照对材料本质的理解进行推理,作出解答;(3) 迁移发展型一一从提供的材料中,通过阅读,理解其采用的思想方法,将其概括抽象成数学模型去解决类同或更高层次的另一个相关命题.【典型例题】类型一、阅读试题提供新定义、新定理,解决新问题01 .阅读材料: 例:说明代数式vx2 V .:(x-3)2的几何意义,并求它的最小值.解:.x21 .(x-3)24= .-'(x -0)21 气(x-3)222,如图,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点P (x, 0)是x轴上一点,丰KV2)V1V/I:3XA r C则J x —O)2 +1可以看成点P 与点A (0, 1)的距离,J (x —3)2 +22可以看成点P 与点B (3, 2)的距离,所以原代数式的值可以看成线段 PA 与PB 长度之和,它的最小值就是 PA+PB 的最小值.二A B= AC 2 BC 2 =10,设点A 关于x 轴的对称点为 A',则PA=PA ,因此,求 PA+PB 的最小值,只需求 PA +PB 的最小值, 而点A'、B 间的直线段距离最短, 所以PA +PB 的最小值为线段 A'B 的长度.为此,构造直角厶A' CE ,因为A' C=3 CB=3所以A B=3、2,即原式的最小值为 3 2 .根据以上阅读材料,解答下列问题:(1) 代数式.(X -1)2 • 1 • .(X-2)2 • 9的值可以看成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P (x , 0)与点A (1, 1)、 点B __________ 的距离之和.(填写点B 的坐标)(2)代数式 X 2 49 . X 2 -12x 37的最小值为 【思路点拨】(1)先把原式化为...(x-1)2 • 1 ,(^2)2 32的形式,再根据题中所给的例子即可得出结论; (2)先把原式化为,:(x-0)2,72 • ;'(x-6)2 7的形式,故得出所求代数式的值可以看成平面直角坐 标系中点P (x , 0)与点A (0, 7)、点B (6, 1)的距离之和,然后在坐标系内描出各点,利用勾股定 理得出结论即可.【答案与解析】解:(1 )•••原式化为,(x -1)2 • 1 •、(x -2)2 • 32 的形式,•••代数式 J (x —1)2 +1 + J (x —2)2+32的值可以看成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 P (x , 0)与点A (1, 1)、点 • ••所求代数式的值可以看成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 如图所示:设点 A 关于x 轴的对称点为 A',则PA=PA , • PA+PB 的最小值,只需求 PA +PB 的最小值,而点 A'、B 间的直线段距离最短,• 的最小值为线段 的长度,• A ( 0, 7), B (6, 1)• A'( 0, -7 ), A' C=6 BC=8,P (x , 0)与点A (0, 7)、点B (6, 1)的距离之和, B (2, 3)的距离之和,2x -6)1的形式,故答案为:10.【总结升华】本题考查的是轴对称一一最短路线问题,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根据题中所给给的材料画出图形,再利用数形结合求解.类型二、阅读试题信息,归纳总结提炼数学思想方法a L2 .阅读材料:(1 )对于任意两个数a、b的大小比较,有下面的方法:当a-b >0时,一定有a> b;当a-b=0 时,一定有a=b;当a-b v 0时,一定有a v b.反过来也成立.因此,我们把这种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方法叫做“求差法”.(2)对于比较两个正数a、b的大小时,我们还可以用它们的平方进行比较:2 2Ta -b = ( a+b) (a-b ), a+b>0,•••( a2-b2)与(a-b )的符号相同.当a2-b 2> 0 时,a-b > 0,得a > b;当a -b =0 时,a-b=0,得a=b;当a2-b 2v 0 时,a-b v 0,得a v b.解决下列实际问题:(1)课堂上,老师让同学们制作几种几何体,张丽同学用了3张A4纸,7张B5纸;李明同学用了2张A4纸,8张B5纸.设每张A4纸的面积为x,每张B5纸的面积为y,且x> y,张丽同学的用纸总面积为W,李明同学的用纸总面积为W2•回答下列问题:①W i=______________ (用x、y的式子表示);W2= (用x、y的式子表示);②请你分析谁用的纸面积更大.(2)如图1所示,要在燃气管道I上修建一个泵站,分别向A、B两镇供气,已知A B到I的距离分图I 圉2 郢方案一:如图2所示,AP丄1于点P,泵站修建在点P处,该方案中管道长度a1=AB+AP方案二:如图3所示,点A'与点A关于I对称,A'B与I相交于点P,泵站修建在点P处,该方案中管道长度a2=AP+BP【思路点拨】(1 [①根据题意得出3x+7y和2x+8y,即得出答案;②求出WW=x-y,根据x和y的大小比较即可;(2)①把AB和AP的值代入即可;②过B作BM L AC于M求出AM I根据勾股定理求出BM再根据勾股定理求出BA,即可得出答案;③求出a i2-a 22=6x-39,分别求出6x-39 > 0, 6x-39=0 , 6x-39 v 0,即可得出答案.【答案与解析】(1)解:①W i=3x+7y, W=2x+8y,故答案为:3x+7y , 2x+8y .②解:W/-W^= (3x+7y) - (2x+8y) =x-y ,••• x> y,•'•x -y > 0,/•W i-W^> 0,得W> W, 所以张丽同学用纸的总面积更大.(2)①解:a i=AB+AP=x+3故答案为:x+3.图1 图[图3②解:过B作BML AC于M则AM=4-3=I,在△ ABM中,由勾股定理得:B M=AB-12=x2-i ,在厶A MB中,由勾股定理得:AP+BP=AB= ;AM 2BM 2 = • X248 , 故答案为:x248 .2 2 2 J 2 2 2 2③解:a i -a 2 = (x+3) - (p x +48 ) =x +6x+9- (x +48) =6x-39 ,当a i -a 2 >0 (即a i-a2> 0, a i> a2)时,6x-39 > 0,解得x > 6.5 ,当a i2-a 22=0 (即a i-a 2=0, a i=a2)时,6x-39=0,解得x=6.5 ,当a i2-a 22v 0 (即a i-a 2V 0, a i v a2)时,6x-39 v 0,解得x v 6.5 ,综上所述,当x > 6.5时,选择方案二,输气管道较短,当x=6.5时,两种方案一样,当0 v x V 6.5时,选择方案一,输气管道较短.【总结升华】本题考查了勾股定理,轴对称一一最短路线问题,整式的运算等知识点的应用,通过做此题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阅读能力,题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是一道比较好的题目.举一反三:【变式】如图所示,正方形ABCD和正方形EFGH勺边长分别为2、、2和2,对角线BD FH都在直线l上,O、Q分别是正方形的中心,线段OQ的长叫做两个正方形的中心距.当中心0在直线l上平移时,正方形EFGH也随之平移,在平移时正方形EFGH勺形状、大小没有改变.(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中心Q在直线l上平移到两个正方形只有一个公共点时,中心距O 02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随着中心02在直线l上的平移,两个正方形的公共点的个数还有哪些变化?并求出相对应的中心距的值或取值范围.(不必写出计算过程)【答案】(1)OD=2, QF=1;(2)O O2 =3 ;(3)当O 02> 3或0< O 02V 1时,两个正方形无公共点;当0 02=1时,两个正方形有无数个公共点;当1 V 0 02V 3时,两个正方形有2个公共点.类型三、阅读相关信息,通过归纳探索,发现规律,得出结论3. (2016?无锡一模)已知:如图正方形ABCD中,点E、F分别是边AB和BC上的点,且满足BE=CF(1)不用圆规,请只用不带刻度的直尺作图:在边CD和DA上分别作出点G和点H,使DG=AH=BE=CF保留作图痕迹,不要求写作法)(2)在(1 )的条件下,当点E在AB边上的何处时,能使S四边形EFGH : S四边形ABCD=5: 8,并说明理由.(3 )如图:正六边形ABCDEF中,点A'、B'、C'、D'、E'、F'分别是边AB BC CD DE EF、FA上的点,且AA =BB =CC =DD =EE =FF .①设AA : A B=1: 3,贝U S六边形A B Z C D :E‘六边形ABCDEF = _____________________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数学难点分类讲解 第十讲 阅读理解问题第十讲 阅读理解题专题【前言】新课标以来中考题型越来越活,阅读理解题出现在数学当中就是最大的一个亮点。
不同以往的单纯“给条件”to “求结果”式的题目,阅读理解往往是先给一个材料,或介绍一个超纲的知识,或给出针对某一种题目的解法,然后再给条件出题。
对于这种题来说,如果考生为求快速而完全无视阅读材料而直接去做题的话,往往浪费大量时间也没有思路,得不偿失。
所以如何读懂题以及如何利用题就成为了关键,让我们先看以下的例题。
【例1】2010,朝阳,一模 请阅读下列材料问题:如图1,在等边三角形ABC 内有一点P ,且PA=2, PB=3, PC=1.求∠BPC 度数的大小和等边三角形ABC 的边长.李明同学的思路是:将△BPC 绕点B 顺时针旋转60°,画出旋转后的图形(如图2).连接PP′,可得△P′P B 是等边三角形,而△PP′A 又是直角三角形(由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可证).所以∠AP′C=150°,而∠BPC=∠AP′C=150°.进而求出等边△ABC 的边长为7.问题得到解决.请你参考李明同学的思路,探究并解决下列问题:如图3,在正方形ABCD 内有一点P ,且PA=5,BP=2,PC=1.求∠BPC 度数的大小和正方形ABCD 的边长.【思路分析】首先仔细阅读材料,问题中小明的做法总结起来就是通过旋转固定的角度将已知条件放在同一个(组)图形中进行研究。
旋转60度以后BP 就成了BP`,PC 成了P`A,图3 图1图2借助等量关系BP`=PP`,于是△APP`就可以计算了.至于说为什么是60°,则完全是因为大图形是等边三角形,需要用60度去构造另一个等边三角形。
看完这个,再看所求的问题,几乎是一个一模一样的问题,只不过大图形由三角形变成了正方形。
那么根据题中所给的思路,很自然就会想到将△BPC 旋转90度看看行不行。
旋转90度之后,成功将PC 挪了出来,于是很自然做AP`延长线,构造出一个直角三角形来,于是问题得解。
说实话如果完全不看材料,在正方形内做辅助线,当成一道普通的线段角计算问题也是可以算的。
但是借助材料中已经给出的旋转方法做这道题会非常简单快捷。
大家可以从本题中体会一下领会材料分析方法的重要性所在。
【解析】(1)如图,将△BPC 绕点B 逆时针旋转90°,得△BP′A,则△BPC≌△BP′A. ∴AP′=PC=1,BP=BP′=2. 连结P P′, 在Rt△BP′P 中,∵ BP=BP′=2,∠PBP′=90°, ∴ P P′=2,∠BP′P=45°.在△AP′P 中, AP′=1,P P′=2,AP=5, ∵ 22212(5)+=,即AP′ 2 + PP′ 2 = AP2. ∴ △AP′P 是直角三角形,即∠A P′ P=90°. ∴ ∠AP′B=135°.∴ ∠BPC=∠AP′B=135°. …(2)过点B 作BE ⊥AP′ 交AP′ 的延长线于点E . ∴ ∠E P′ B =45°.∴ E P′=B E=1.∴ AE=2. ∴ 在Rt△AB E 中,由勾股定理,得AB=5. ∴ ∠BPC=135°,正方形边长为5.【例2】2010,大兴,一模若12,x x 是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20(0)ax bx c a ++=≠的两个根,则方程的两个根12,x x 和系数,,a b c 有如下关系:1212,b cx x x x aa+=-⋅=. 我们把它们称为根与系数关系定理. 如果设二次函数2(0)y ax bx c a =++≠的图象与x 轴的两个交点为12(,0),(,0)A x B x .利用根与系数关系定理我们又可以得到A 、B 两个交点间的距离为:12AB x x =-== 请你参考以上定理和结论,解答下列问题:设二次函数2(0)y ax bx c a =++>的图象与x 轴的两个交点为12(,0),(,0)A x B x ,抛物线的顶点为C ,显然ABC ∆为等腰三角形.(1)当ABC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时,求24;b ac -的值 (2)当ABC ∆为等边三角形时,24b ac -= .(3)设抛物线21y x kx =++与x 轴的两个交点为A 、B ,顶点为C ,且90ACB ∠=︒,试问如何平移此抛物线,才能使60ACB ∠=︒?【思路分析】本题也是较为常见的类型,即先给出一个定理或结论,然后利用它们去解决一些问题。
题干中给出抛物线与X 轴的两交点之间的距离和表达式系数的关系,那么第一问要求24b ac -取何值时△ABC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于是我们可以想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就是斜边中线等于斜边长的一半.斜边中线就是顶点的纵坐标,而斜边恰好就是两交点的距离.于是将24b ac -作为一个整体,列出方程求解.第二问也是一样,把握等边三角形底边与中线的比例关系即可.第三问则可以直接利用第一问求得的24b ac -值求出K,然后设出平移后的解析式,使其满足第二问的结果即可.注意左右平移是不会改变度数的,只需上下即可。
【解析】.⑴ 解:当ABC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时,过C 作CD AB ⊥,垂足为D , 则2AB CD =∵抛物线与x 轴有两个交点,∴0>△,(不要忘记这一步的论证)∴2244b ac b ac -=-∵24b acAB a -= 又∵244b acCD a-=,∵0a ≠,22442b acb ac --()222444b acb ac --=∴()222444bac b ac --=∴244b ac -=…⑵当ABC △为等边三角形时,24b ac -12= ⑶∵90ACB ∠=︒, ∴24b ac -4=. 即244k -=, ∴22k =± 因为向左或向右平移时,ACB ∠的度数不变,所有只需要将抛物线2221y x x =±+向上或向下平移使60ACB ∠=︒,然后向左或向右平移任意个单位即可.设向上或向下平移后的抛物线解析式为:2221y x x m =±++, ∵平移后60ACB ∠=︒,∴2412b ac -=, ∴2m =-.∴抛物线21y x kx =++向下平移2个单位后,向左或向右平移任意个单位都能使ACB ∠的度数由90︒变为60︒【例3】2010,房山,一模 阅读下列材料:小明遇到一个问题:如图1,正方形ABCD 中,E 、F 、G 、H 分别是AB 、BC 、CD 和DA 边上靠近A 、B 、C 、D 的n 等分点,连结AF 、BG 、CH 、DE ,形成四边形MNPQ .求四边形MNPQ 与正方形ABCD 的面积比(用含n 的代数式表示).小明的做法是:先取2n =,如图2,将ABN △绕点B 顺时针旋转90︒至'CBN △,再将ADM △绕点D 逆时针旋转90︒至'CDM △,得到5个小正方形,所以四边形MNPQ 与正方形ABCD 的面积比是15;然后取3n =,如图3,将ABN △绕点B 顺时针旋转90︒至'CBN △,再将ADM △绕点D 逆时针旋转90︒至'CDM △,得到10个小正方形,所以四边形MNPQ 与正方形ABCD 的面积比是410,即25; ……请你参考小明的做法,解决下列问题:(1)在图4中探究4n =时四边形MNPQ 与正方形ABCD 的面积比(在图4上画图并直接写出结果);(2)图5是矩形纸片剪去一个小矩形后的示意图,请你将它剪成三块后再拼成正方形(在图5中画出并指明拼接后的正方形).【思路分析】本题属于典型的那种花10分钟读懂材料画1分钟就可以做出来题的类型。
材料给出的方法相当精妙,考生只要认真看过去并且理解透这个思路,那么不光是这道题可EBAQ PN G H FED CBA M CPG DQ H M N FBEA图1图4图5以做,以后碰见类似的题目都可以用这种方法。
材料中所给方法就是将周边的四个三角形其中的两个旋转90°,将三角形放在矩形当中去讨论面积。
事实上无论是几等分点,所构造出来的四个小三角形△AMD ,△ABN ,△BPC ,△CQD 都是全等的,并且都是90度,那么他们旋转以后所对应的就是两个矩形,如图三中的BN`PC 和CM`DQ 。
而矩形的面积恰好和中间正方形的面积有联系(想想看,是怎样用N 等分点去证明面积比例的)于是顺理成章当N 等于4的时候,去构造一个类似的网格,第一问就出来了。
至于第二问和裁剪问题沾点边,完全就是这个技巧方法的逆向思考,重点就在于找出这个多边形是由哪几部分构成。
于是按下图,连接BC ,截外接矩形为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然后旋转即可。
说白了,这种带网格的裁剪题,其实最关键的地方就在于网格全是平行线,利用平行线截线段的比例性质去找寻答案。
【解析】BEADCBA四边形MNPQ 与正方形ABCD 的拼接后的正方形是正方形ABCD . 面积比是917.【例4】2010,海淀,一模阅读:如图1,在ABC ∆和DEF ∆中,90ABC DEF ∠=∠=︒,,AB DE a ==BC EF b ==()a b <,B 、C 、D 、 E 四点都在直线m 上,点B 与点D 重合.连接AE 、FC ,我们可以借助于ACE S ∆和FCE S ∆的大小关系证明不等式:222a b ab +>(0b a >>).证明过程如下:∵.BC b BE a EC b a ===-,,图1E D 图2mFEC BA∴11(),22ACE S EC AB b a a ∆=⋅=- 11().22FCE S EC FE b a b ∆=⋅=- ∵0b a >>, ∴FCE S ACE S ∆∆>. 即11()()22b a b b a a ->-. ∴22b ab ab a ->-. ∴222a b ab +>. 解决下列问题:(1)现将△DEF 沿直线m 向右平移,设()BD k b a =-,且01k ≤≤.如图2,当BD EC =时, k = .利用此图,仿照上述方法,证明不等式:222a b ab +>(0b a >>).(2)用四个与ABC ∆全等的直角三角形纸板进行拼接,也能够借助图形证明上述不等式.请你画出一个示意图,并简要说明理由.【思路分析】本题是均值不等式222a b ab +>的一种几何证明方法。
材料中的思路就是利用两个共底三角形的面积来构建不等式,利用0b a >>来证明。
其中需要把握的几个点就是(b-a )是什么,以及如何通过(b-a)来造出22a b 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