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图形与几何》教案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第3课时 图形与几何(1)】
第3课时图形与几何(1)课题图形与几何(1)课型复习课设计说明本节课复习有关“图形与几何”的学问,这部分包括观察物体、长方体和正方体、图形的运动。
复习时,我首先让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对这几块学问进行梳理,构建学问网络,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复习中去;然后让学生依据复习的学问,结合具体的题目提出一些问题,并自主探究解题的过程,使学生发觉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
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样子。
2.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有关学问,使学生会区分体积和表面积两个概念并把握其内在的联系,能机敏运用。
3.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能在方格纸上把简洁的图形旋转90°。
学习重点进一步把握图形的变换、表面积、体积、容积的学问,会利用这些学问解决实际问题。
学前预备教具预备:PPT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一、回顾整理,形成学问网络。
(18分钟)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一起回顾“图形与几何”学问。
“图形与几何”学问包括三个单元的内容,即第一、三、五单元。
请同学们先独自回忆,整理所学学问。
老师巡视帮忙有困难的学生。
2.先小组内交流,然后每个小组推举一位整理好的同学全班交流展示。
3.依据学生的汇报,老师板书整理。
(见教学板书)1.学生独自用文字、画图、表格等自己喜爱的形式进行学问整理。
2.全班汇报交流展示,互相补充。
3.在交流展示、老师板书的过程中,学生巩固概念,理解学问,培育空间观念。
1.观察右下图的图形,填一填。
(1)图形①绕O点方向旋转90°到图形所在的位置;(2)图形②绕O点方向旋转90°到图形所在的位置;(3)图形③绕O点方向旋转90°到图形所在的位置;(4)图形④绕O点方向旋转90°到二、重点练习,巩固提高。
(15分钟)1.完成教材第116页第2题。
2.完成教材第117页第3题。
3.完成教材第119页练习二十八第11、12题。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4课时《图形与几何(2)》教案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4课时《图形与几何(2)》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4课时<图形与几何(2)>》这一课时主要内容是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以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识别平行四边形,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并能够运用这些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二年级和三年级学习的图形的知识,对图形的认识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的理解和运用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方式,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能够识别平行四边形,并能够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并能够运用这些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方式,自主探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同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平行四边形的模型或者图片,用于展示和引导学生观察。
2.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对平行四边形性质的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平行四边形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平行四边形的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请大家观察这个平行四边形,你能发现哪些性质?”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并板书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图形与几何》教案设计
《图形与几何》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识别和描述各种基本几何图形,如三角形、矩形、圆形等。
(2)能够运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学会使用直尺、三角板等工具进行几何图形的绘制。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能力。
(2)学会运用归纳、演绎等方法分析几何问题。
(3)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学会倾听、表达、讨论、探究。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图形与几何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3)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认识基本几何图形(1)学习三角形、矩形、圆形等基本几何图形的特征。
(2)学会用语言描述几何图形的大小、位置、形状等。
2. 第二课时:几何图形的绘制(1)学习使用直尺、三角板等工具进行几何图形的绘制。
(2)掌握基本几何图形的画法步骤。
3. 第三课时:几何图形的拼接与组合(1)学习几何图形的拼接方法,了解拼接后的图形特征。
(2)尝试几何图形的创意组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 第四课时:解决实际问题(1)运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面积、体积等。
(2)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
5. 第五课时:欣赏几何艺术(1)欣赏各种几何艺术作品,感受几何图形的魅力。
(2)尝试创作自己的几何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资源1. 教材:《图形与几何》2. 教具:直尺、三角板、几何模型等3. 课件:几何图形的相关图片、动画等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准确识别和描述基本几何图形。
2. 学生能够运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学生能够创作出有创意的几何艺术作品。
五、教学建议1. 注重直观教学,利用教具、模型等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2. 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增强实践能力。
3. 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4.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几何审美情趣。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3课时图形与几何(1)教案
第 9单元总复习第 3 课时图形与几何(1)【教课内容】课本第 116 页的第 2 题,课本第 119~120页的练习二十八第11~16题。
【教课目的】1.经过一视图和三视图摆放小正方体,进一步培育学生空间想象力。
2.进一步明确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理解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含义,并正确计算。
3.能运用长方体、正方体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课过程】一、知识梳理1.摆一摆。
(1)只给一个正面看到的正方体小木块堆成的图形,如何摆?有多种摆法 ?(2)给出从正面、上边、左侧看到的正方体小木块堆成的图形,如何摆?有多种摆法吗 ?2.长方体和正方体。
(1)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
将学生的回答填在空格中。
①长方体有个面。
②每个面是什么形状?③哪些面是完整同样的?④长方体有条棱。
⑤哪些棱长度相等?⑥长方体有个极点。
⑦还有什么发现?(2)表面积。
学生看图解答:①上、下每个面是形,长积是,两个面积和是。
②前、后每个面是形,长面积是,两个面积和是。
③左、右每个面是形,长面积是,两个面积和是。
④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
,宽,宽,宽,面,,⑤假如这个长方体箱子没有盖子,那么要扣除哪个面的面积?需要资料面积是多少?⑥假如要在这个箱子的周围贴上一圈包装纸,包装纸的面积是多少?扣除哪些面的面积?( 3)体积。
学生看图回答下列问题。
(以上边的图为例)①这个箱子的容积是多少?能够怎么求?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4)体积单位。
①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②一般状况下升、毫升是用于什么单位?③说一说,你所认识的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二、稳固练习达成课本第 116 页第 2 题。
达成课本 117 页第 3 题。
1.达成课本第 120 页的第 16 题。
本题是图形变换的习题,练习时,让学生在小组内谈谈图一是怎样变换获得图二的。
2.达成课本第 119 页的第 11 题。
练习时,由学生独立填写,而后全班反应,反应时,让学生再次谈谈表面积和体积的差别。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3课时《图形与几何(1)》教案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3课时《图形与几何(1)》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3课时《图形与几何(1)》主要包括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矩形的性质、菱形的性质以及正方形的性质。
这些内容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探究材料,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图形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图形的初步知识,对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对于这些图形的性质,学生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推理,从而发现图形的性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
2.难点:发现并证明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推理,发现图形的性质。
2.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帮助学生理解图形的性质。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形卡片、课件等教学资源。
2.准备矩形、菱形、正方形的实物模型。
3.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停车场的设计、房间布置等,引导学生观察其中的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矩形、菱形、正方形的实物模型,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形的特征,并与平行四边形进行对比,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有关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性质的问题,如“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吗?”“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吗?”等,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进行操作验证。
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竞赛,看哪个小组能更快地判断出给定图形的性质。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
《图形与几何》教案设计
《图形与几何》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定理。
2.培养学生运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图形与几何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点、线、面、角2.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定理:三角形、四边形、圆3.几何图形的相互关系:平行、垂直、相交4.几何图形的变换:平移、旋转、对称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定理,几何图形的相互关系及变换。
2.教学难点: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定理的证明,几何图形的变换方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1)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几何图形,让学生初步认识平面几何。
(2)引导学生回顾小学阶段学过的几何知识,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授课(1)讲解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点、线、面、角(2)讲解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定理:三角形、四边形、圆(3)讲解几何图形的相互关系:平行、垂直、相交(4)讲解几何图形的变换:平移、旋转、对称3.练习(1)让学生在纸上画出一些几何图形,如三角形、四边形、圆等,并标出相关性质和定理。
(2)让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画图的经验和心得。
4.小组讨论(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一个组长。
1.如何证明一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2.如何判断两个几何图形是否相似?3.如何进行几何图形的平移、旋转、对称变换?(1)请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6.作业布置(1)让学生回家后,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
(2)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的实例和丰富的练习,让学生掌握了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定理,以及几何图形的相互关系和变换。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对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定理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加强巩固。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针对这些问题,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资源1.多媒体课件2.教学视频3.练习题库4.课后辅导资料七、教学时间1课时八、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图形与几何》教案设计
《图形与几何》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识别和理解基本几何图形,如点、线、面、角、三角形、四边形、圆形等,并掌握它们的特征和性质。
学生能够运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面积、周长等。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能力。
学生能够运用画图、测量、估算等方法,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基本概念与性质1.1 点的特征与表示方法1.2 线的特征与表示方法1.3 面的特征与表示方法1.4 角的特征与表示方法第二章:三角形与四边形2.1 三角形的分类与性质2.2 三角形的判定2.3 四边形的分类与性质2.4 四边形的判定第三章:圆形与对称3.1 圆的定义与性质3.2 圆的画法3.3 圆的对称性3.4 圆的周长与面积第四章:图形的变换4.1 平移的性质4.2 旋转的性质4.3 轴对称的性质4.4 图形变换的应用第五章:几何问题解决5.1 面积的计算5.2 周长的计算5.3 实际问题与几何模型5.4 几何图形的估计与测量三、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操作实践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能力。
四、教学评价:采用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测试等方式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发展和学习态度。
五、教学资源:教材、多媒体课件、几何模型、测量工具、画图工具等。
六、教学策略:1. 采用直观教学,利用几何模型、实物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几何概念。
2. 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如折叠、拼接、测量等,增强空间观念。
3.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思路、解决问题。
4. 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数学与实际的联系。
5. 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最新小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图形与几何》教案设计
最新小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图形与几何》教案设计设计说明促进自主建构、优化认知结构是复习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节课是对第一单元、第三单元和第五单元知识的回顾与整理,其中观察物体,图形的旋转,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及体积、表面积的计算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首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对这部分知识进行梳理,让学生经历自主整理的过程,引导学生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掌握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网络结构。
学生整理知识可能是无条理的、有遗漏的,但通过对比、交流,进而修正完善,可以从总体上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积累归纳整理的活动经验。
然后让学生根据复习的知识提出一些问题,并自主探索解题的过程,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
最后设置有梯度的练习,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回顾整理(一)请学生回忆本册教材中学习了哪些关于“图形与几何”方面的知识,先想一想,再对这些知识进行整理。
(要求学生尽量详细地概括所学知识,鼓励学生用文字、画图、表格等形式表示)1.学生独立回忆、整理所学的知识。
2.教师巡视,有针对性地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3.汇报交流。
(二)先请学生利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列举、表格、网络图等)把这些内容进行简单的整理,并在组内进行交流。
再让每个小组推荐一位整理得最好的同学介绍整理方法。
1.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板书整理方法。
(1)尽量记录详细,避免漏掉内容。
(包括文字、举例等)(2)有意识地按照类别板书。
(如下)①观察物体: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物体。
②长方体和正方体: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单位:m3、 dm3、 cm3。
容积单位:L、mL。
③图形的变换:a.旋转的意义、性质和特征。
b.图案设计的基本方法。
2.展示比较好的整理方法。
(1)学生交流自己是如何整理的。
(2)学生进行互相评价。
(3)教师有意识地介绍几种比较普遍的整理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整理与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图形的变换和长方体、正方体的有关知识,使学生会区分体积和表面积两个概念,并能灵活运用这部分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单元九2《图形与几何》教案设计
图形与几何教课设计设计设计说明促使自主建构、优化认知构造是复习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节课是对第一单元、第三单元和第五单元知识的回首与整理,此中察看物体,图形的旋转,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及体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第一让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对这部分知识进行梳理,让学生经历自主整理的过程,指引学生在剖析、比较的基础上掌握有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完美知识网络构造。
学生整理知识可能是无条理的、有遗漏的,但经过对照、沟通,从而修正完美,能够从整体上掌握知识之间的联系,累积归纳整理的活动经验。
而后让学生依据复习的知识提出一些问题,并自主探究解题的过程,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提升。
最后设置有梯度的练习,进一步稳固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教课过程⊙回首整理(一)请学生回想本册教材中学习了哪些对于“图形与几何”方面的知识,先想想,再对这些知识进行整理。
(要修业生尽量详尽地归纳所学知识,鼓舞学生用文字、绘图、表格等形式表示)1、学生独立回想、整理所学的知识。
2、教师巡视,有针对性地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3、报告沟通。
(二)先请学生利用自己喜爱的形式(列举、表格、网络图等)把这些知识进行简单地整理,并在组内进行沟通。
再让每个小组介绍一位整理得最好的同学介绍整理方法。
1、依据学生的报告,教师板书整理方法。
尽量记录详尽,防止遗漏内容。
(包含文字、举例等)存心识地依据类型板书,以下所示。
①察看物体:从正面、侧面、上边察看物体。
②长方体和正方体:极点:8个。
棱:12条,每组棱的长度相等。
长方体面:6个,一般是长方形,特别状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极点:8个。
正方体棱:12条,全部棱的长度都相等。
面:6个,6个面都是正方形且面积相等。
333体积单位:m、dm、cm。
容积单位:L、mL。
③图形的变换:a、旋转的意义、性质和特点。
b、图案设计的基本方法。
2、展现比较好的整理方法。
《图形与几何》教案设计: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中的规律
图形与几何是数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空间、形状和结构,也可以帮助他们掌握数学的基本规律和原理。
在设计图形与几何的教案时,我们必须遵循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中的规律的原则。
第一节课在第一节课中,我们将从简单的几何对象开始,如点、直线、角和圆。
我们将通过示意图和实际例子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几何对象的特性。
我们将介绍几何图形的分类,并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不同类型的几何图形。
在这一节课中,我们将引导学生发现几何对象之间的关系和规律。
我们将通过问一些问题,如“在哪些几何图形中可以找到直线?”以及“以圆心为起点,如何描述半径、直径和圆周?”等,帮助学生不断深入了解几何图形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课在第二节课中,我们将继续介绍更复杂的几何对象,如三角形、矩形、多边形和圆柱体。
我们将通过展示基本的线条和面积公式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这些几何对象的属性。
在这一节课中,我们将引导学生发现和分析不同几何图形之间的共性和差异。
我们将通过提出一些问题,如“三角形的内角和总是多少度?”和“一个图形的对称形式是什么?”等,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几何图形的属性并发现数学的规律。
第三节课在第三节课中,我们将继续介绍立体几何对象,如立方体、圆锥体和棱柱体。
我们将通过实际的例子来帮助学生了解这些几何对象的性质和体积公式。
在这一节课中,我们将讨论学生关注和发现几何对象之间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我们将提出一些问题,如“哪些立体几何体在表面积上相等?”以及“如何计算立体几何体的体积?”等,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几何图形,发现与数学规律。
总结在图形与几何这一课程中,我们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几何图形的属性,并帮助他们发现数学中的规律。
我们将通过展示一系列的基本信息、问题和实际例子,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几何问题,从中发现数学中的规律。
这可以让学生逐渐掌握数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图形与几何》教案设计
2图形与几何上课解决方案教案设计设计说明1.动手操作,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复习中,为学生准备充足的学具,采用分组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交流。
在小组学习中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真正达到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自主性的目的。
2.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的形成,不仅要靠常规教学去实现,而且要让学生有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
所以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自己动手去画、去拼,把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做能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
课前准备教具准备PPT课件各种平面图形模型学具准备各种平面图形模型七巧板学具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学期我们都认识了哪些图形?生: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
师:这些图形的特征你们还记得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复习一下。
(板书:图形与几何)设计意图:通过回忆本学期学过的平面图形,使学生回忆起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为复习的展开打好基础。
⊙复习整理1.复习平面图形的认识。
(1)课件出示各种平面图形。
(2)提问:谁能说出这些平面图形的名称?(3)小组讨论,说说这些平面图形都有哪些特征。
(4)利用手中的立体图形,画出平面图形。
(学生动手操作,画出平面图形,感知平面图形的特征)2.复习用同样的图形拼基本图形。
(1)组织学生用两个同样的长方形拼成一个新的长方形或者正方形。
(学生动手操作,引导学生从学具中选取两个宽为长的一半的长方形进行拼摆)拼摆后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说自己是如何拼摆的。
(2)自选平面图形,用所选的图形拼出其他平面图形。
(3)交流:说一说你是用几个什么样的图形拼成了一个新的图形。
这个图形是什么?怎么拼的?(4)自由拼摆:利用平面图形的特征自主拼图。
3.复习用七巧板拼图形。
师:请同学们拿出七巧板学具,小组合作,拼出我们学过的图形。
(学生动手操作,拼摆图形后全班展示,并说说自己拼摆的是哪些图形)设计意图:通过拼一拼、摆一摆等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的特征,能根据特征设计出美丽的七巧板拼图,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第3课时 图形与几何【教案】】
第3课时图形与几何▷教学内容教科书P115~117相关内容,完成教科书P119~120“练习二十八”中第11~16题。
▷教学目标1.经历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学问系统化的整理,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体积、容积的认识。
2.通过一视图和三视图来摆放小正方体及图形的运动,进一步培育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进一步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积累几何与图形领域内容的学习阅历。
▷教学重点对学问进行准确、有序梳理,完善学问体系,机敏运用学问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自主梳理学问,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辨析和理解学问间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预备课件,学习单。
▷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唤醒学问师:这学期我们学了哪些和“图形与几何”有关的内容?在哪个单元学的呢?结合学生的回答,课件呈现本学期的学习内容。
师:你学到了什么?说说你的收获吧!结合学生的回答,课件呈现核心学问点。
师:本学期学习的“图形与几何”内容比较丰富,本节课我们以长方体和正方体为主,对本学期的相关内容进行整理复习。
(板书课题:图形与几何)二、操作整理,学问建构1.想象操作,完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形建构。
师:还记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样子吗?下面有许多种长方形或正方形卡纸,请你从中选择出部分卡纸,围成长方体,你会怎么选?【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选择长10cm、宽7cm,长10cm、宽3cm,长7cm、宽3cm 的卡纸各两张,围成一个长方体,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也可能会选择长10cm、宽7cm,长10cm、宽5cm,长7cm、宽5cm的卡纸各两张,围成一个长方体。
师:你选择的依据是什么?认真观察,能试着总结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吗?它们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依据长方体棱、面的特征以及相邻两个面的联系选择,在选择的过程中已经是参考了长方体的特征。
依据学生的交流,课件呈现,用表格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异同点。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4课时《图形与几何(2)》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4课时《图形与几何(2)》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4课时《图形与几何(2)》主要内容包括: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分类,三角形和四边形的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转化。
这部分内容是对之前学习图形的进一步拓展,旨在让学生掌握图形的特征,提高空间想象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图形的知识,对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分类及性质,部分学生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三角形的分类和性质,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
2.让学生掌握四边形的分类和性质,了解四边形的对角线定理。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三角形的分类和性质2.四边形的分类和性质3.三角形和四边形的转化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加深对图形特征的理解。
2.采用讲授法,教师讲解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分类、性质及转化方法。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探究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4.采用练习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图片、模型等教学资源。
2.准备练习题,用于课堂练习和课后巩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三角形和四边形,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它们有什么特点?怎样分类?2.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分类、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转化方法。
讲解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问解答。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运用所学知识对给定的图形进行分类、判断。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解答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然后,学生进行互评、教师点评,总结错误原因,强化正确答案。
5.拓展(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3课时《图形与几何(1)》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3课时《图形与几何(1)》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3课时<图形与几何(1)>》这一课时的内容主要包括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矩形、菱形和梯形的定义,以及图形的对称性。
教材通过大量的实例和练习,让学生掌握图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平面图形的知识,对图形的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和运用方面还存在一些困难,如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的理解,对图形的对称性的掌握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耐心引导,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理解和掌握图形的性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矩形、菱形和梯形的定义。
2.让学生掌握图形的对称性,能找出生活中的对称图形。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2.矩形、菱形和梯形的定义3.图形的对称性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观察、思考、交流,从而理解和掌握图形的性质。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形模型和图片。
2.准备对称性相关的日常用品,如剪刀、胶带等。
3.准备课件和教学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际图形,如教室的窗户、学生的文具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形的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和梯形的定义,让学生初步了解这些图形的特征。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找出这些图形的特征。
教师可适时给予提示和指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内容。
教师可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找出生活中的对称图形,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图形与几何》教案设计
《图形与几何》教案设计第一章:平面图形的认识1.1 学习目标:了解和掌握基本图形的名称和特征。
学会用直尺和圆规画出基本图形。
1.2 教学内容:介绍线段、射线、直线的特点和区别。
学习矩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的性质。
1.3 教学方法:通过实物展示和图形模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图形的特征。
采用分组讨论和合作画图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1.4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练习和小组讨论,检查学生对基本图形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第二章:图形的变换2.1 学习目标:理解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概念及它们的应用。
学会用图形变换的方法设计和创作几何图案。
2.2 教学内容:学习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变换规律。
探索图形变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设计图案、解几何题等。
2.3 教学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和几何软件辅助教学,让学生体验图形变换的效果。
结合具体问题和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图形变换解决实际问题。
2.4 教学评估:通过设计图案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评估学生对图形变换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第三章:几何图形的面积和体积3.1 学习目标:学会计算常见几何图形的面积和体积。
理解面积和体积的概念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2 教学内容:学习矩形、三角形、圆形等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球体等图形的体积计算方法。
3.3 教学方法:通过实际测量和计算,让学生体验几何图形的面积和体积的计算过程。
结合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面积和体积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4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练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评估学生对几何图形面积和体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第四章:几何证明4.1 学习目标:学会使用几何证明的基本方法和原理。
能够证明一些基本的几何定理和性质。
4.2 教学内容:学习几何证明的基本方法,如构造辅助线、使用已知定理等。
学习证明一些基本的几何定理和性质,如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平行线的性质等。
4.3 教学方法:通过示例和引导,让学生学会使用几何证明的基本方法。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九单元9.2.图形与几何_人教新课标
1.下面是从不同的方向看到的图形的形状,请你试用小正方体摆出这个立体图形。
考点2:旋转的特征。
以点A为旋转中心把下图逆时针旋转90°。
分析:旋转时,旋转中心的位置不变,过旋转中心的所有边旋转的方向相同,旋转的角度也相同。旋转后图形的形状和2.如下图,三角形ABO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得到三角形A′B′O。点A与点A′互为对应点,OA与OA′的长度(相等),且夹角是(直)角。
30×2+22×10=280(cm2)
答: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280 cm2。
考点5:容积知识的实际应用。
一张长40 cm、宽20 cm的长方形铁皮的四个角上各去掉一个边长为5 cm的小正方形,用它做成一个长方体无盖小铁盒。做成的长方体小铁盒的容积是多少?(铁皮的厚度忽略不计)
分析:根据题意画图如下:
2.长方体和正方体:
3.图形的运动:旋转。
培优作业
如下图,在棱长为6 cm的正方体的上、下、前、后、左、右的中心位置各挖去一个棱长为1 cm的小正方体,求剩余图形的表面积是多少。
6×6×6+1×1×4×6=240(cm2)
答:剩余图形的表面积是240 cm2。
教学反思
复习时,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对这部分知识进行梳理,在学生自主整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掌握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网络结构。
考点3: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现在有下面几种规格的长方形、正方形铁皮若干张。从中选择6张铁皮,焊接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油箱,应怎样选择?
分析: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6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2个面是正方形,其他4个面是长方形,这4个长方形完全相同;正方体的6个面完全相同。根据以上特点进行选择。
《图形与几何》教案设计:培养课堂活跃氛围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升级和改进。
对于数学教育而言,《图形与几何》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区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培养课堂的活跃氛围,使学生真正喜欢上数学,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很有必要。
在本文中,我将根据教学实践和教学经验,探讨一些针对《图形与几何》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让课堂变得更加活跃。
一、教学目标1. 能够深刻理解几何概念,熟练掌握几何分析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几何分析能力。
2.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意思维。
3. 通过数学课的教学,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多元化学习。
二、教学方法和策略1. 讲解课堂的设计讲解课堂是《图形与几何》教学中最基本的环节,它需要老师对知识点的深刻理解以及清晰的思路和逻辑。
为了掌握讲解课堂的节奏和效果,老师需要做好以下准备工作:(1)备课充分:精心准备PPT、课件、教材等,有条理地展示知识点,使学生能够快速掌握几何概念和分析方法;(2)精讲核心知识点:针对案例问题和具体的几何图形,重点突出其中的核心知识点,让学生能够顺利地吸收和掌握;(3)调节教学节奏:根据学生反应和课堂氛围的变化,灵活控制教学节奏和难度,确保教学进度的平稳。
2. 问题研究课堂的设计问题研究课堂是《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它让学生能够自主思考和创造性地应用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让问题研究课堂更加有效,老师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设计问题案例:以真实的案例问题为主线,设计不同难度的题目和问题,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2)激发学生兴趣:通过一些学生熟悉的现象和事件,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自然地进入到《图形与几何》的问题研究中,提高他们的学习成果;(3)激发学生创造力:在设计问题案例的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如设计“自创图形”的任务,或者给学生一个开放性的“思考时间”,让学生自由发挥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 九2《图形与几何》教案设计
上课解决方案教案设计设计说明促进自主建构、优化认知结构是复习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节课是对第一单元、第三单元和第五单元知识的回顾与整理,其中观察物体,图形的旋转,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及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首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对这部分知识进行梳理,让学生经历自主整理的过程,引导学生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掌握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网络结构。
学生整理知识可能是无条理的、有遗漏的,但通过对比、交流,进而修正完善,可以从总体上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积累归纳整理的活动经验。
然后让学生根据复习的知识提出一些问题,并自主探索解题的过程,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最后设置有梯度的练习,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学生准备练习本教学过程⊙回顾整理,构建网络(一)请学生回忆本册教材中学习了哪些关于“图形与几何”方面的知识。
1.学生独立回忆所学的知识。
2.教师巡视,有针对性地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3.汇报交流。
(二)先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列举、表格、网络图等)把这些知识进行简单地整理,并在组内进行交流。
再让每个小组推荐一位整理得最好的同学介绍他的整理方法。
1.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板书整理方法。
(1)尽量记录详细,避免遗漏内容。
(包括文字、举例等)(2)有意识地按照类别板书,如下所示。
①观察物体:从前面、侧面和上面观察物体。
②长方体和正方体:长方体⎩⎨⎧顶点:8个。
棱:12条,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面:6个,一般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正方体⎩⎨⎧顶点:8个。
棱:12条,所有棱的长度都相等。
面:6个,6个面都是正方形且面积相等。
V =abhV =a 3 S =6a 2S =2(ab +ah +bh )V =abh V =a 3 S =6a 2 S =2(ab +ah +bh )体积单位:m 3、dm 3、cm 3。
新人教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9单元总复习《图形与几何》示范教学设计方案
《图形与几何》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观察物体”“图形的运动”,使学生掌握旋转和平移的特征及性质;通过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能够正确地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的价值,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3.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和体积的含义,能正确地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正方体和长方体模型。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一)回顾整理,建构网络1.导入师:同学们,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正方体和一个长方体(出示模型)。
看到它们,你们能想到什么?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观察物体(三)、图形的运动(三)、长方体与正方体这三部分的知识。
2.自主整理,实施创造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观察物体(三)、图形的运动(三)、长方体与正方体这三部分,我们都学了哪些知识?在学习任务单上写一写。
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指导。
(如果课前已布置任务,可直接交流。
)3.交流矫正,优化再建集体汇报交流。
师:谁愿意把你整理的结果说给同学们听一听?学生汇报的整理方法可能有多种,如绘制知识网络图、列表整理等等。
教师对不同的整理方法应及时给予评价与肯定。
组织其他学生仔细听,并提出补充或不同的意见。
课件出示知识网络。
教师引导学生补充完善自己的整理作品,同时,教师完善板书。
(二)重点复习,沟通联系1.观察物体师:我们观察某一个物体时,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平面图形也会不同。
一般情况下,我们会从正面、左面和上面这三个不同的方向进行观察。
师: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面的问题。
出示【学习任务一】。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先请学生利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列举、表格、网络图等)把这些内容进行简单的整理,并在组内进行交流。再让每个小组推荐一位整理得最好的同学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整理方法。
1.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板书整理方法。
(1)尽量记录详细,避免漏掉内容。(包括文字、举例等)
(2)有意识地按照类别板书。(如下)
①观察物体: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物体。
小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图形与几何》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促进自主建构、优化认知结构是复习的重要任务之一。本节课是对第一单元、第三单元和第五单元知识的回顾与整理,其中观察物体,图形的旋转,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及体积、表面积的计算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首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对这部分知识进行梳理,让学生经历自主整理的过程,引导学生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掌握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网络结构。学生整理知识可能是无条理的、有遗漏的,但通过对比、交流,进而修正完善,可以从总体上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积累归纳整理的活动经验。然后让学生根据复习的知识提出一些问题,并自主探索解题的过程,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最后设置有梯度的练习,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然后教师通过课件演示,明确答案。
要练说,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回顾整理
(一)请学生回忆本册教材中学习了哪些关于“图形与几何”方面的知识,先想一想,再对这些知识进行整理。(要求学生尽量详细地概括所学知识,鼓励学生用文字、画图、表格等形式表示)
1.学生独立回忆、整理所学的知识。
2.教师巡视,有针对性地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3.汇报交流。
⊙深化练习,巩固提高
(一)基本练习。
1.教材116页2题。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然后汇报结果。
2.教材119页11题。
引导学生完成表格,教师订正。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②长方体和正方体:
长方体
正方体
体积单位:m3、 dm3、 cm3。
容积单位:L、mL。
③图形的变换:
a.旋转的意义、性质和特征。
b.图案设计的基本方法。
2.展示比较好的整理方法。
(1)学生交流自己是如何整理的。
(2)学生进行互相评价。
(3)教师有意识地介绍几种比较普遍的整理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整理与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图形的变换和长方体、正方体的有关知识,使学生会区分体积和表面积两个概念,并能灵活运用这部分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