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文本”对话,感悟语言的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文本”对话,感悟语言的魅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的确,在今天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各种形式的对话已成为教学常态,彰显出师生之间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关系,使学习变得轻松、活泼,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样的课堂,往往是“你一言,我一语”,气氛活跃,可是,深入思考其“对话”的形式与内容,却常常让人心生疑惑: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你读懂课文了吗?你真正感悟到语言的魅力了吗?
关于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决不可以停留在为“对话”而“对话”的肤浅理解上。
《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小学语文课文编排严谨,无论从语言内容、还是情感价值观方面,确实能对小学生起到引领学习,夯实基础,启发思想的重要作用,所以,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而言,无论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与形式,立足文本是根本。
就文本与形式的关系而言,文本是主干,形式是枝叶,任何教学形式都应是为解读文本服务的。
阅读教学中的“对话”,必须紧紧围绕“文本”,方能回归语文教学本色,引领学生读懂课文,感悟语言的魅力。
一、课前教师与“文本”深入对话,为“文本”教学定位
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起始于教师与“文本”的深入对话。
语文是以语言的学习掌握为主要任务的。
语文教学,应该引导学生
以语言为主要学习对象,让学生感悟语言、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否则,就会使语文课缺失了语文味。
接触到一篇新课文,教师首先是一位读者,解读文本是第一要务。
在这个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了解写作背景,揣摩作者情感,分析表达方法是必要的,但这一切,都是为更好地教学“语言”服务的。
比如《少年闰土》这篇课文,节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
因为小说主要表现的是旧社会旧农村的衰败现实,所以原文整体语言基调是沉重忧郁的。
小说中的一抹亮色集中体现在教材中节选的这部分以回忆插叙形式出现的文段中。
回忆中的“故乡”越美,现实中的“故乡”的灰暗更令人伤感;回忆中的少年闰土越是聪明能干,现实中的成年闰土的辛苦麻木更令人痛心。
这样的理解,只有教师从与文本的深入“对话”中方能体会。
带着这样的深度理解,再来品味课文的语言,无论是对少年闰土的肖像描写,还是动作、语言描写,皆栩栩如生,体现了“我”对少年闰土的怀念与喜爱之情,这样的回忆弥足珍贵。
观察仔细,情感真挚,描写具体方能凸显人物形象。
经过课前与“文本”对话,课堂教学即可定位于“了解背景,体会情感,学习语言,感悟写法”。
课前教师与“文本”的深入对话,其实就是对文本重点、难点、亮点、要点等做到深入领会和精准把握,从而提炼出教学主题的过程。
这样的对话,让教师“心中有数”,课堂教学自然可做到“胸有成竹”。
二、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积累感悟语言
阅读教学必须引导学生不断叩问文本,品味语言,与文本展开充分对话,学生方能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
在这个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教师不能繁琐分析,只有引导学生亲历亲为,整体感悟,潜心探究,对课文进行联想与沟通,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积累感悟运用语言的能力。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贯穿学习的全过程。
当学生遇到困惑时,可通与文本的多次对话逐步提升自己的认识。
《孔明借箭》这篇课文选自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采用的是半文半白的文学语言,学生若不借助注释,或对前后章节的内容并不了解,就会给课堂学习带来极大的困难。
学生课前预习亦是与“文本”对话的重要环节。
通过预习,学生可以做到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课堂上,可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梳理出阅读主线:孔明为什么借箭?向谁借箭?怎样借箭?结果怎么样?学生围绕这条主线,潜心读书,边读边画出相关语句,并做出旁批,仔细探究。
接着,学生结合个人理解,讨论交流,分析不同人物形象的特点,如诸葛亮足智多谋、顾全大局,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曹操多疑谨慎等。
文章的语言风格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理解难度,但经过反复阅读,体会,学生能够感悟到名著语言的凝练、准确,塑造人物形象生动传神。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也应是多方面的。
著名特级教师周一贯说:“学生阅读课文,既是课文信息的接受者,也是课文信息的加工者,总会以各种形式继续着作者的创作,实现着作品的价值,而这一切,又有赖于想象的参与。
”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采取随堂练笔的形
式,恰如其分地引导学生感悟体验作者的情感,这也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重要形式,能充分反映出学生的语言积累运用水平。
如教学《凡卡》一课,凡卡最终的命运会是怎样呢?学生们陷入深深地思考,他们拿起笔,开始续写《凡卡》。
这样的练笔给学生带来很大的触动,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凡卡悲惨命运的根源,并懂得在那样黑暗的社会里,凡卡注定摆脱不了悲惨的命运,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
对话,让课堂充满活力;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与“文本”对话,方能感受语言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