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教育“热词”的冷思考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教育“热词”的冷思考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改革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教育深层次的矛盾也愈来愈突出。教育“热词”的产生,虽然都有其特定的环境与条件,但由于片面的宣传和片面的理解,也为教育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中共“十八大”提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出路在哪里?文中的浅见也许能带来一点思考。

【关键词】教育;热词;冷思考

纵观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改革也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逐步深化。可以说:改革发展势头良好,深层次矛盾进一步凸显;教育均衡大步向前,教育质量问题却日益尖锐;素质教育理念耳熟能详,应试教育的锁链仍坚不可摧;减负措施不断出台,学生负担有增无减。一面是强调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一面是学生体质的日趋下降,“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生时何必久睡、死后自会长眠”的毕业班誓言,被誉为史上最牛的“吊瓶班”,已经折射出教育难以治愈的诟病。

《中国教育报》2013年1月28日的《地方教育局长的苦恼与困惑》和2013年2月5日的《考满分就该评三好

生吗?》的两则报道更是发人深省。为什么成才观念被严重扭曲?为什么童年的价值被严重扭曲?为什么许多人把渡河的舟楫当作了彼岸?为什么师生的负担越来越沉重?为什么让教育、让学校、让教师变成社会和家长责怪的对象?除了社会的功利之外,认真梳理一下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热词”,也许能给我们带来些许的思考。

“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办学积极性,营造了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打好了“普九”工作的攻坚战。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这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所提倡的教育教学理念。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在认真思考:我们的教学该如何服务于学生,如何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然而,也正是这样的理念,削弱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责任,学校教育的责任却大幅增加。

如果要选出一句最让教师纠结的教育名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绝对是首选(“不让一个差生从我们手中产生”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作为一种教育理想的表述,这句话本无可厚非。关键是教育者在将此理念内化为观念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不同的解读,而这些解读又将直接影响教育者的行动。特别是当其被许多教育管理者奉为至理名言时,极大地挫伤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单从字

面上理解,这句话无疑可以给学生和家长一颗大大的定心丸,因为只要有“会教”的老师,就会有“好”的学生。但也带来一个很严重的问题――许多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把孩子送到学校,自己的任务就完成了;孩子学得好不好,关键看老师教得行不行。一时间,似乎整个社会达成一种不成文的共识:教育是万能的,学生有问题,教师就一定有问题。在这种氛围中,教师有口难诉,有理难辩。这其实是对教育的一种误解,是将全部的教育责任转移给了学校和教师,让教师缺少了应有的尊严。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是前几年教育机构常用的广告语,当时确实引起很多父母的响应和支持!孩子的人生刚开始,怎么能输在起跑线上?于是乎,形式各样的“兴趣班”、“艺术班”打着“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应运而起。对于家长而言,这正好迎合了他们对于孩子成长的焦虑心态和敏感情绪,加强了他们对孩子成长的过分担忧和主观期待,也由此引起了他们对孩子成长的过度关注和干涉,无形中给孩子的教育笼罩了沉闷、压抑、紧张的气氛。伴随这一切的后果是,孩子的童年生活被淹没在纷繁的机械训练之中,严重干扰了儿童教育的秩序,摧残了孩子身心的健康。

学生辛苦,殊不知一些家长更辛苦。起早贪晚接送孩子,陪孩子上辅导班,冬天在刺骨的寒风中等待,夏天在炎

炎的烈日下期待,经济负担日益加重,养儿难,育儿更难。与此同时,这种“抢跑”,这种南辕北辙的育儿方式又催生了择校热、择师热,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之所以“扣人心弦”,主要是它的形象比喻。因为大家都看过体育比赛,都知道起跑慢了比赛就可能输掉。但这个比喻并不科学,因为,如果比赛是50米、100米,它基本是对的;如果比赛是1500米、3000米它就基本不对;如果比赛是10000米,那就是无稽之谈了。一个人一生会有漫长的路要走,如同万里长征,起跑慢一点又有何妨?后来居上者比比皆是。人生就像马拉松,并不是短跑。起跑得再快再猛也不能保证在马拉松途中一直保持着强劲,也不能保证肯定能赢得最后的胜利;最终赢得胜利的人并不是因为在起点占得先机,而是在途中懂得坚持。有人将它评为最讨厌的广告语,原因是“误导了国人对起跑线的盲目重视”,制造童年恐慌。

其实,每一句教育“热词”向往的是一种境界,提倡的是一种精神,一种“永不放弃,永远追求”的精神。每一句教育“热词”的问世,都一定有一个特定的环境和特定的条件。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并不会引起大家的误解。然而,一旦有些人把这些“热词”断章取义、片面宣传,就有失偏颇,甚至可能会把教育推向万劫不复之地。

在当前社会条件下,知识更新速度之快、人力资源要

求之高、工作竞争压力之大,无不让家长将孩子的教育和今后的事业发展建立紧密联系。因此,一些家长的教育思维已然从“育人为本、尊重天性”中逃逸出来,掺杂了带有主观意志的功利想法。这些教育“热词”无疑又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致使在儿童身心发展的局限性与认知任务的复杂性之间,形成无法调和的矛盾,孩子们因为无法完成学习任务而饱受挫折。这种只关注短期行为、急功近利的教育思维将儿童教育带入了实用理性的漩涡。

中共“十八大”提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惠及民生的大事、好事,这是中国人的教育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需做到以下几点:

1 教育要去功利化。

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儿童的身心发展是有其内在规律的,是一个连续、致密和漫长的过程。与之相应的,儿童的教育应伴随其成长步调,在循序渐进的轨道上向前推进。儿童教育是一项渐进性的、阶段性的长期工程。不可否认,早期教育对儿童今后的认知发展、性格形成、兴趣培养等有一定影响,但如果因此过于夸大它的意义,不免走进了决定论、宿命论的极端。那也只会无限消耗甚至透支孩子自身的兴趣和信心,必将付出破坏生命自然成长的内在性、连续性和独立性的代价。因此,教育必须克服浮躁心理,必须去功利化;教育不需要头脑发热,不需要哗众取宠;学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