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教育发展概况共22页文档
英国现代教育的发展
• 实际状况:
•
20世纪30年代, 90初级小学毕业生只能进入初级
小学,是不能继续升入中等学校
• 学校设施、教师、经费 1929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2.《斯宾斯报告》
1934 斯宾斯
(Sir Will Spens,1882~1962)
•
教育咨询委员会主席
•
剑桥大学副校长(1931-1933)
•
中等教育改革 技术人才
• (4)中等学校课程应包括具有职业价值的训练;
• (5)建议设立多科性中学(Multilateral School),
•
兼有文法中学、现代中学和技术中学之特点。
《斯宾斯报告》的影响——《哈多报告》的补充和发展
• (1)确立了中学类型
•
文法学校(grammar schools)
•
现代中学(secondary modern schools)
•
1938年 《斯宾斯报告》(Spens Report)
《关于文法中学和技术中学的中等教育报告》
《斯宾斯报告》的主要内容:
• (1)确立将技术教育作为中等教育的原则,建议保 留初等技术学校;
• (2)建立以中下阶层青少年为主要对象的现代中学; • (3)各类中等学校享有平等地位,以智力水平为依
据决定11岁后进入何种类型学校;
管理初等和中等教育 监督权力;分配教育补助金 总干事 莫兰特 提案起草
(Robert Morant,1863~1920)
保守党 首相 巴尔福
(Arthur James Balfour,1848~1930)
1902 提交英国国会 获得通过
Robert Morant Arthur James Balfour
英国教师教育的发展.doc
英国教师教育的发展一、英国教师教育历史与现状英国初等教育的教师教育出现较晚。
19世纪初英国工业革命完成之前,主要由基督教知识促进会办初等学校,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培训新教师,小学教师非常紧缺。
因此,众所周知的A·贝尔和J·拉喀斯特发明的导生制也成为了一种培训小学教师的特殊形式。
(一)英国师范教育的双轨制的形成1840年,才以个人名义创办了巴特西师范学校。
当时,相继还出现了一些师范学校,但多为教会团体控制,课程除了强调神学外,只限于小学课程方面的科目和简单的教学方法,学习期限为几个月至2年不等。
直到1846年,枢密院教育委员会发布文件,决定用国库教育补助金支付获得合格证书教师的工资后,英国小学教育作为一种社会职业开始摆脱由神职人员担任的历史。
而中学教师由各大学的师资培训西和走读学院培养。
于是,促成了英国师范教育的双轨学制的形成。
(二)系统师范教育体制形成1902年英国教育法案规定,地方政府有权拨款建立师范专科学校,负责培养小学教师。
于是,开始由公办师范教育培养小学教师,到1904年以后英国形成了由国家宏观控制、大学、地方教育当局、教会团体参与的教师教育机构,即师范教育体系(包括地方私立培训学院)。
但培养小学师资的培训学院规模狭小,设备简陋、课程设置不一,师资质量差,社会地位低。
中学教师继续由各大学建立的走读学院培养。
(三)教师教育双轨制的废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民主化要求不断增强,扩大教育机会、延长义务教育年限,以英国公布的《1994年教育法》为界,肯定了教育部和地方教育当局对教育事业的控制管理权,废除了初等教育与中等教育的双轨制。
到目前,英国培养小学教师的机构为大学教育学院(系)、高等教育学院和艺术中心。
尤其是高等教育学院,其学生大多毕业后走向小学。
二、英国教师教育制度(一)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二战后英国逐步形成了现行小学教师培养制度,地区师资培训组织负责小学教师培养与培训的任务,地区师资培训组织主要任务有:统一课程要求、教学大纲和考试水平,确保教师“资格证书”的权威性;改革课程,加强课程的深度和质量,阎长师范教育学制,实行三年制课程。
英国教育概况
一.英国教育的特点1.历史悠久:英国有组织的教育是和基督教(Christianity)的传入同时开始的。
基督教的两支即凯尔特(Celtic)教会和罗马(Roman)教会从南北两方传入英国。
公元563年.凯尔特教会的传教士科伦巴从爱尔兰到苏格兰,在艾欧纳建立寺院,传播基督教。
其后逐步南移到英格兰,寺院既训练新皈依的教徒,也进行普通教育。
公元597年,圣奥古斯丁(ST Augustine)从欧洲大陆来到英格兰的东南部,在坎特伯雷(Canterbury)建立大教堂,教育新皈依的教徒并培训牧师。
宗教和教育都是教会的工作,不可分割。
从公元6世纪到宗教改革的1000年间,教会垄断了英国教育。
17世纪后期,宗教和慈善团体对普及初等教育,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18世纪后期,英国开始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推动了初等教育的发展。
1802年英国议会通过了第一个工厂法,规定限制童工劳动时间并提出应对童工进行读、写、算教育。
国家干预教育始于19世纪30年代。
从1833年起,议会开始拨款补助教育事业,其拨款数量逐年增加,并加强对教育工作的监督和管理。
19世纪50—70年代的20年英国教育发生了大变革。
政府为推进教育改革,建立了一系列皇家委员会。
他们通过对学校的调查研究,写出报告,为制订教育改革方案提供依据。
这一措施,逐渐形成英国教育行政管理的一个独特传统。
2.法律完备:随着历史变迁,英国形成了系统的教育法规体系,现有教育法(Education Act)和与教育有关的法律多达100部。
对英国教育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教育法有以下几部:①.《1870年初等教育法》(1870 Elementary Education Act)。
此法旨在完善已有的宗教和慈善团体办理的初等教育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公立的初等教育制度.奠定整个英国教育制度的基础。
此法也是英国实施义务教育的第一个法规,规定实行4年义务教育,但并非要建立一个义务的、免费的新国民教育制度,而是补充教会学校的不足。
英国近现代教师教育的发展
英国近现代教师教育的发展英国教师教育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基于英国教师教育发展的特点,介绍了英国教师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英国教师教育发展英国师范教育产生于18世纪末,至今200余年。
在此过程中,英国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备的职前职后培养体系。
一、英国教师教育的发展阶段1.英国师范教育的初创、定型期(18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英国的师范教育萌生于18世纪中叶,英国初等教育发展使各种师资的培训机构发展起来。
主要的师资培训制度是导生制、见习生制和中等师范院校等教育师资培训制度。
随着走读制师范学院和地方公立学院的创办,中小学教师培训方式逐渐分野。
20世纪初,英国师范教育基本定型,形成了一个系统较为严密的体制。
2.英国师范教育的发展期(20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二战后,为了提高英国在全球中的竞争能力,英国在师范教育上进行了三次大的改革,教师教育一体化师资培养模式最终确立。
(1)《麦克奈尔报告》与地区师资培训组织的建立1994年5月发表的《麦克奈尔报告》调查报告。
其主要内容包括:增加教师数量;提高教师准入标准;改革师范教育课程;改革师范教育体制。
地区师资培训组织是《麦克奈尔报告》中最具影响的成果。
其主要分为两类:一类具有大学所属机关的地位,第二类地区师资培训组织独立于大学之外。
(2)《罗宾斯报告》与教育学院的设立1963年10月《罗宾斯报告》报告书中对师范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作出了具体建议:改大学教育系和地方教育学院为“教育学院”。
教育学院必须为独立的管理机构;教师培训的规格为3年制专业教师合格证书的获得者,还必须提供4年制的学士学位课程,即教育学士学位课程;建议把教育学院的学位授予权、行政权和财务管理权逐步移交给大学。
(3)教师教育一体化的起步英国的教师教育一体化的进程主要来自于上个世纪60年代后期3次对教师培训状况调查的推动。
其一,是对地区师资培训组织的调查。
其二,是下议院教师培训特别委员会发表《师资培训练调查报告》。
英国教育发展
·公学:源于捐办文法中学,享有较高的地位
和社会荣誉。但课程内容陈旧,教学方法保守。
贝尔-兰卡斯特制
“贝尔兰卡斯特制”是英国国教会牧师贝 尔和公谊会教师兰卡斯特所创新的一种教学组 织形式,也称“导生制”、“级长制”、“相 互教学制”,目的是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
兰-贝制的发展
1810年,英格兰有95所兰-贝制学校
注重体育和军事训练,养成绅士风度
英国近代高等教育始于中世纪后期牛津大学 的设立
·培根
弗革命兰西斯·培根是近代英国经验哲学的
第一位代表。他不仅是“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
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也是近代科学教育的 著名先驱。 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思想,赞美科
学技术知识,提倡发展实际学问,主张全面改造
人类知识,建立并传播新的科学知识体系,使整 个学术文化从经院哲学中解放出来,得到“伟大
的复兴”。
他提出唯物主义经验论,注重认识论和方法 论的研究,尖锐批判了经验哲学的种种弊端,揭 露了认识上的许多重要的错误根源,并制定了科
学的归纳法,对促进实验科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
影响,而且对以后教育思想亦产生深刻的影响。 他还强调道德实践活动、习惯、求知、社会 环境对培养德性的影响;教师应注重启发、示范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提高他们的能力
18世纪初,培根的唯物主义哲学和牛顿等人
的科学研究成果开始渗入教学内容,并开设了一 些自然科学讲座,为英国造就了一批政治人才和 学术巨匠,受到英国王室的青睐,但它们排斥非 国教派教师。对亚里士多德的研究日益减少.
18世纪后期出现的星期日学校,后来也曾流
行欧美各地。 星期日学校:一种在星期天传授宗教知识的 班级,招收贫儿尤其是童工,由英国报业经理雷 克斯首创主的“工作学校”、收容犯罪儿童的感
近代英国初等教育的发展概况
近代英国初等教育的发展概况(资料)英国初等教育的课程设置的演变(比较教育第144)对英国初等教育的宗教性特征可适当展开(西方近代教育史第105)近代英国教育特征初探教育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其发展势必引发理性化、世俗化、知识科学化的价值取向,进而推动工业化、城市化、法制化及民主化。
英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其现代化最早出现顿挫,剖析近代英国教育的嬗变及其特征无疑是必要的。
一、17~18世纪17~18世纪尚属近代早期, 近代早期英国带有封建主义残余的宗教教育、职业教育、古典教育这三大特征。
初等教育有歌咏学校和文法学校,高等学校有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这两所大学当时为经院哲学和教会教育的中心。
它们作为国教教会的附属机构只招收国教徒学生,并规定教师必须独身,同时还必须担任牧师之职。
两校课程的设置更是带有浓重的宗教色彩。
有“神学婢女”之称的数学及古典语言是学习的主要内容,这一特色一直保持到19世纪上半叶。
因此,当时流传着“大学是教会的灰姑娘”这样一个说法。
1649年,掘地派领袖温斯坦莱抨击大学“象一潭死水的臭池塘..(它)使对无知、混乱、奴役的诅咒从此处蔓延到全国。
”在教会势力的严密控制下,牛津和剑桥大学以沉闷、因循守旧著称。
中世纪与近代之交,英国社会步入“原始工业化”阶段,生产大多在家庭手工作坊中进行。
各种行业所需技能,既便是毛纺织业、火药制造业、采矿业、炼铁业、蔗糖业、明矾业等行业也都掌握在工匠手中。
在行会制、学徒制及家内制盛行的社会中,人们谋生所必需的技艺或父子相继,或师徒相传。
与之相应的是产生了家庭职业教育。
英国的家庭职业教育通常是在家学习阅读、写作等基本技能及有关宗教伦理道德、社交技巧和祖传技艺的专门训练。
另有一种形式是将儿童送到行会师傅的作坊里或名门望族的宅第内,以便他们习得相关的知识技能。
男孩从14岁起便离家外出,接受7年左右的训练。
贵族子弟学习拉丁文、法语、书写、绘画、舞蹈、骑射等,劳动人民子弟则学习谋生技能,受些基础教育。
英国教育的发展
更多教育学资料,尽在教育学统考网英国教育的发展▇导学(返回索引)学习本章应按十七世纪至十八世纪末、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这样的历史分期,概括了解英国教育管理制度、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从中总结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英国教育的基本特点。
▇概述(返回索引)英国是一个具有浓厚的封建传统的国家。
在封建时代,它的教育是属于贵族及僧侣的一种特权,全部教育的领导与管理主要由罗马教廷属下的英国天主教教会所控制,16世纪宗教改革以后英国的学校教育转归英国国教掌管,一直到资产阶级革命后的十七、十八世纪,教育继续被视为宗教教派活动或民间事务,英国政府仍然不予过问。
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从19世纪30年代起英国政府才开始干预教育,并在20世纪初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教育管理系统,同时确定了由国家统一领导与地方分权并存的教育领导体制。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英国教育一直具有明显的双轨性质。
初等教育历来属于宗教、慈善事业。
1870年“初等教育法”颁布后,政府才广设公立学校,逐渐普及初等义务教育,一般劳动者的子弟从中受到的宗教教育和粗浅的文化教育,是不足以升学的。
中等教育为升学作准备,它有自己的预备学校,是达官贵人和富裕家庭的子弟求学的轨道,以文法学校、公学和牛津、剑桥等古典大学为主体。
19世纪以后其他形式的中学、大学以及师范教育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而陆续发展起来。
在这三百多年时间里,特别是在后期,英国教育的宗教性和古典主义、经院主义虽然渐渐有所削弱,但仍然是英国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
它们作为封建势力在教育上的反映,使英国教育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这是英国后来落后的原因之一。
▇教材(返回索引)张季娟、袁锐锷编著《外国教育史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修订版:第十章英国教育的发展一、17世纪至18世纪末英国是一个具有浓厚的封建传统的国家,封建势力根深蒂固,但它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较早,资产阶级在利用英国人民反封建革命力量的基础上,于1640—1688年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
英国教育综述
英国教育综述一、英国概述国名: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地理:位于欧洲西部的岛国。
由大不列颠岛(包括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爱尔兰岛东北部和一些小岛组成。
国土面积24.36万平方公里。
气候:属海洋性温带阔叶林气候,终年温和湿润。
通常最高气温不超过32度,最低气温不低于-10度。
人口:约6020万(2005年6月)。
首都:伦敦(london);人口:740万(2004年);最热月份为7月,一般气温在13—22度;最冷月份为1月,一般气温在2—6度。
2006年4月,北京与伦敦结为友好城市。
教育:实行5—16岁义务教育制度。
17-18岁高中学制两年。
就英格兰而言,大学阶段:本科学历学制三年,硕士学历一般专业学制一年,博士学历学制在2-3年。
二、英国教育综述英国的教育传统可以追溯到近千年,并且一直在进化和完善。
英国的教学质量标准也是世界一流的,因此很多国家在追随英国教育标准,并以此来设立本国的教育教学标准。
英国的学历资格以其无可匹敌的学术质量得到全世界的认可和重视,任何雇主在阅读你的简历时看一眼你的资格就能知道你在过去取得的成绩。
很多职业资格还意味着你不用参加专业考试。
因此可以说,还在毕业之前你已经开始了职业生涯。
英国教育最突出的特点,是你可以在完成中学教育之前就开始潜心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领域。
英国的教育方式已经进化了数百年,教育重视学生的个性,它以培养学生的自信以及独立自主和善于思考的精神为己任。
英国的学校和学院遍布各地,各种各样的课程和教学风格百花齐放,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机会,并且可以坦然相信它的品质。
英国的学校和学院气氛活跃、富有创新精神、处处充满了挑战,在这样的环境里你能很好地学习和发展自己的潜能。
英国是英语的故乡,它拥有丰富的历史遗产、参差多态的文化和迷人的社会景象。
英国高等教育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验教训开创了信仰科学和技术的新 时代”。先后发表了《珀西报告》《巴罗报告》和技术教 育白皮书等,大力改革和发展高等科技教育。其中改革重 点是高等教育结构进行改革,建立起培养不同层次科技人 才的体系。 《珀西报告》珀西委员会成立于1944年,目的在于“考 虑工业界的要求的基础上,研究英格兰和威尔士发展高等 技术教育的需求,以及大学和技术学院在这一领域各自应 作出的贡献,并在这一领域维持大学与技术学员之间的适 当合作途径,提出建议及其他需要考虑的问题。 强调学院应该办法一定的学术证书(学位或文凭),并由 新成立的全国技术教育委员会负责此事项。
(二)二战前英国高等教育体系变革 (1)精英高等教育体系结构简单,规模狭小 主要有三块:传统大学 和苏格兰的4所大学 伦敦大学 19世纪50年代后兴起的城市学院 (2)高等教育体系结构层次明显,等级分明,表现出既古 老又年轻的特点 两大类型三个层次:一类是传统大学,一类是非传统大学
(三)高等教育体系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比较特殊 国家控制与院校自主之间的良好关系。这一关系的形成主 要归功于其极具特色的“缓冲机构”——大学拨款委员会 的建立。很好地发挥了双重功能,一方面反映了国家的高 等教育职能,另一方面又维护了大学的自治权利,从而很 好地协调了国家力量和大学自主之间的关系。
(2)机构组成 由一名兼职主席和若干学者组成,设在财政部而非教育委 员会,其目的是降低大学对政府资助作用的敏感性,统筹 兼顾英国所有大学的需求。委员会在考察的基础上,根据 大学的需要为大学提供为期五年的“一次性拨款”,款项 的使用由大学自己决定。
(3)意义 一方面使得政府和高等教育的关系由松散变得相对直接紧 密,加强了政府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控制和引导,另一方面 又能反映大学的要求,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大学自治和学术 自由。 另一方面,其负面作用主要表现在,削弱了高等教育习 题的多样性,即由于大学拨款委员会解决了城市学院资金 来源不稳定的问题,城市学院不再依靠企业,大学也不再 面向企业的需求,致使这些大学与传统大学的价值观趋同, 从而导致了其办学方向和发展模式的趋同。
英国的教育发展概况
• • • •
(3)教学的每个部分都应该遵循从实验到推理的过程; (4)教学应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和推论; (5)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儿童的学习兴趣; (6)重视实物教学。
• 斯宾塞所提出的六大教学原则,更多的关注到了 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具有积极的意义。但他对 教学过程的思考,更多的是从自然科学教育的角 度所做的思考,这在很大程度上也窄化了人类的 教学过程。从此意义上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中等教育发英国中等教育长期 坚持的古典传统在19世 纪受到很大挑战。 – 在坚持古典教育的同时, 这一时期的英国中等教 育开始逐步引入符合社 会。同时,从管理体制 方面进行调整与改革, 使传统的文法学校和公 学更好地融入英国的教 育管理体制。
• 学校形式
17~20世纪初英国的 教育发展概况
第九小组
主讲人:张原敏
一、17~18世纪英国的教育发展概况
(一)初等教育
– 由于英国不注重教育的发展,整个教育的发展 水平较为落后。这一时期主要以慈善学校为主, 称为免费学校、贫尔学校、乞儿学校、和流动 学校等。 – 洛克所创办的工作学校也是重要的形式之一。
– 也有一些私立的收费学校。多为新兴资产阶级 贵族子弟所设,目的是升学。
高等教育 创 始 于 牛 津 大 学 , 各 新大学运动和大学推广运 类大学的创建,重视 动 自然科学和实用科学
17-18世纪
19世纪
主 要 教 育 思 想
培根:归纳说,科 斯宾塞:教育的目 学教育,知识就是 的是为完备生活做 力量 准备,按人类生活 分化课程,提出教 学原则和方法
洛克:“白板论”, 赫胥黎:对传统教 教育对个人和社会 育的批判,科学教 作用巨大,绅士教 育与自由教育(重 育,道德观念,德 视科学与人文的平 行重于学问,学问 衡) 内容为实用知识
英国的高等教育发展
3、20世纪后半期高教—《罗宾斯高等教育报告》与6070
年代的高教调整 1963年《罗宾斯报告》的发表,揭开了英国现代高等教育大发展 的序幕。
“罗宾斯原则” “高等教育的课程应该向所有能力上和成绩 上合格的、并希望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开放。”罗宾斯报告建议, 立即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将所有高级技术学院(Colleges of Advanced Technology)升格为大学。此后,英国的高等教育发 生了“进一步大扩展”学院、利兹约克郡科学学院、利物浦大学 学院与伯明翰梅森科学学院
城市学院的特点:
1、没有学位授予权,大多数学院或大学只能发放职业 资格证书。 2、没有像传统大学那样拥有文学系,开设基础的语言、 文学或其他相关科目。 3、城市大学的课程设置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4、城市大学的毕业生都进入工业部门从事与技术开发 和应用有关的职业。 小结,这两种大学的兴起都扩大了中产阶级接受高等教 育的机会,但接受高级的人的比例还是相对较小,广大 的社会底层不可能接受正规的高等教育,他们的高教需 求通过另外一种新式得以实现——“大学推广运动”。 它使得大学开始承担起服务国家和社会的责任。
2.20世纪前半期英国高教—大学拨款委员会与国 家介入高等教育的发展
此间英国高教领域最重要的变化就是大学拨款委员会的建立,他标志这 国家正式干预高等教育,从1919建立到1988撤销,69年间他是政府需 要和大学自制之间矛盾的“缓冲器”。 二战前的大学拨款委员会—传统大学的捍卫者 二战后(1939-1952)—大学与政府的协调者 意义:1为“牛桥”及地方大学争取到了办学资金,促进了大学发展 2引导了大学发展:大学按照拨款委员会的政策调整自己的活动 3促进了大学间竞争,使其整体办学水平提高:根据对大学贡献 大小的评估结论来分配资金 4起到了建立英国大学系统的作用:在其作用下,所有大学都被 纳入了国家大学系统,接受国家指导,真正成为国家的重要资源
第一节近现代英国教育发展概述
第一节近现代英国教育发展概述第一节近现代英国教育发展概述英国教育的历史渊远流长。
其有组织的教育实践的开端,可以追溯到罗马统治时期,是与基督教的传入同时兴起的。
尽管在基督教被奉为罗马帝国的国教以前,英格兰可能已有学校存在,但英格兰学校主要产生于公元5、6世纪。
教育的动因是宗教的,教育的重心在教会和修道院,平民教育的水平甚为低下。
到了16世纪后期,英国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这时,文艺复兴时期创办的文法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逐渐趋于狭隘、繁琐和形式主义。
1534年,英国宗教改革以后,学校受到国家教会方面严格的控制,当时科学技术的进步、工商业的发展、哲学上新的觉醒、伟大作品的出现,对学校都很难产生影响。
教育与时代的要求严重脱节。
一、资产阶级革命时期1640—1660年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这场革命对英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革命阵营中的平等派和掘土派的领袖和思想家,把教育看作进行激进的社会改革的工具和主要手段。
他们信奉“泛智”思想,主张进行彻底的教育改革,其中包括普及初等教育,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主张国家应干预教育,建立国民教育制度等。
长期国会还邀请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到英国担任教育改革委员会的成员,国会下院和下院的各种委员会经常讨论教育问题,计划建立与苏格兰教区学校相类似的初等学校。
1649年,国会通过法案在威尔士设立免费学校;并通过补助教育事业的法案,从没收的教会财产中每年拨款两万英镑补助教育。
一时间,英国出现很多私立学校,同时建立了非地方性的文法学校。
但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具有浓厚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
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对革命力量进行了疯狂的反攻倒算,革命一度夭折。
1688年政变,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订立长期同盟,建立了君主立宪的国家,实现了两者联合专政的资本主义制度,史称“光荣革命”。
然而政权为大土地贵族所掌握,革命时期提出的许多教育改革主张无法实现。
文法学校和大学在英国国教会的控制之下,对传统课程难以进行重大改革,教学活动刻板而了无生气。
英国高等教育发展
巴罗报告 1945年成立特别委员会,研究今后十年内用来指导科学 人力和资源的使用和开发的政策,发表了《枢密院议长为 人的“科学人力“委员会报告》,统称《巴罗报告》。发 展高等科技教育只是其中强调的一个方面。指出英国应该 扩大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数量应该增加,并且 提议最好在有大学的城市创办一些技术学院(institutes of technology)。得到了英政府和教育界的一致认可。
3、大学与工业革命 18世纪以蒸汽机的运用为标志的工业革命开辟了现代英国 现代化的新时代,掀开了人类历史的新篇章。 在引发和领导科学革命的人中不乏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 毕业生及教授。 培根 剑桥三一学院学习法律,后进入政界 。 牛顿 剑桥三一学院,27岁成为剑桥大学数学教授
4、大学与皇家学会 科学家形成的小团体,经常聚集一起交流思想和实验结果, 在17世纪中期最终形成了“皇家学会”。在传播科学技术、 促进科技进步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与大学有着千丝万缕 的联系。 这些科学家主要来自牛津或剑桥如波义尔、雷恩、哈利、 牛顿等。
5、苏格兰大学与工业革命 苏格兰第一所大学 圣安德鲁斯大学 1412年 在随后的1百多年里,发展迅速,先后建立了三所大学。 较少传统束缚和宗教影响。18世纪,对科学的兴趣远超过 牛津和剑桥。18世纪50年代,自然科学在阿伯丁大学确 立了地位,格拉斯哥大学和爱丁堡大学成为主要的医学中 心 格拉斯哥大学的40%来自工人或商人家庭,许多学生在工 商界获得了成功。 亚当斯密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提出的自由放任 主义在工场手工业向工业资本主义过度时期对经济的发展 起了促进作用。 瓦特 蒸汽机的发明者。
三、二战后英国高等教育发展
英美概况课件之英国教育英国教育
• “开放教学”是英国幼儿学校的最大特色。这种教学方式采取小 组活动和个人活动的教学方法,同时采用灵活的时间表,并向学 生提供自我教育的材料,以培养他们独立活动的能力。由于这种 方式能充分利用儿童的天性来传授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成 为成功的范例。具有独立自主权的教师们将不同年龄组的儿童集 中在一起进行教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垂直式分组”,校舍被 设计成各种不同的活动室,每个学生被根据个人兴趣组成一个个 非正规的小组在各自的活动室里活动,时间也更加灵活。儿童参 与的积极性被激发出来。而且这种教学方式在英国的初等教学中, 尤其是在较低级的年龄较小的儿童中已经成为一种固定的模式。
学期安排 • 英国小学每年分三个学期,每学期大致13周。 每学年假期总共12周,暑假6周,圣诞节3周, 复活节3周, 每周上课5天。 • 根据1990年教育和科学大臣向英格兰和威尔 士所有的公立学校发布的新的中、小学教学时 间标准:5-7岁儿童周学时不得低于2l小时; 8-11岁学生周学时不得低于23.5小时,12 -16岁学生不得少于24小时。
综合中学
• 综合中学是目前英国中等教育中学校种类的主 要形式,在校人数正超过全部中学生人数的 90%,凡是完成了初等教育的适龄儿童不管 成绩如何、智力高低,均可进入综合学校读书。 • 学生对未来的道路选择也有很大自主权,可以 在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后参加公共考试,进入 大学;也可以在经过了技能性课程的培训后, 直接就业。 • 这种学校的建立,是六七十年代英国教育改革 的一件大事,并得到迅速地发展。
• •
公学
• 公学是英国中等教育中远远高出其他类型中学的特殊 的学校。是英国所有中学中教学水平和学业成绩最高 的。经过历史的演变,它已是名誉、地位和光明前程 的代名词。公学的入学年龄为13岁,与传统的11岁考 试没有关系,修业5年,18岁时进入高等学校。公学 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和传统, 实行古典教育,所开课程均为学术性的,注重人文学 科和宗教课程。19世纪后,自然科学和数学课程有所 增加。这也是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所必须的。公学以 培养社会的领袖人物为自标,实行斯巴达式的管理制 度,强调学生的社会一致性,忠诚可靠并绝对顺从, 排斥个人意志,崇尚有组织的运动,极端强调学生品 德的培养,要求学生有极强的自我约束力和社会责任 感。 •
第十一章 19世纪英国教育发展
斯宾塞的课程论体系,以近代自然科学 和社会科学为重点,代表了近代课程改 革的方向。
47
五、论教学原则和方法
第一,重视儿童心智发展规律,提倡 教学要适应儿童的认识能力。 第二,强调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鼓励自我教育。 第三,强调学习兴趣。
33
1890~1891年,牛剑、伦敦大学开设457门课程 ,其中:
﹡ 191门关于自然科学 ﹡ 159门关于历史、政治、经济 ﹡ 104门关于文学艺术、建筑学 ﹡ 3门关于哲学 各门课程的上课时间都很短,一般6~12讲,有 考试,授予证书,最优秀的学生的作业常常不 比优等生学位毕业论文逊色。
34
27
伦敦学院与皇家学院虽然是竞争对手, 但有许多共同之处: ➢ 都比牛剑招生范围广; ➢ 毕业生也从事种类更多的职业; ➢ 开设课程范围较宽,且注重实用科目。
28
1836年,伦敦大学(大学学院和英王学院 合并而成),新型大学的开端。 伦敦大学的各科教学工作都在原来的学院 进行,伦敦大学仅是学位授予机构,即使 不在该大学学习的校外人士参加考试及格 者,同样可以授予学位。伦敦大学逐渐成 为以主持学位考试、颁发学位证书为主要 任务的高等教育机构。
4
兰-贝制的发展
1810年,英格兰有95所兰-贝制学校 法国到1828年有600所导生制学校 1809年被介绍到美国 1840年以后,逐渐失去以往声望。
5
导生制学校 及其教学
6
兰贝制上课
7
导生制评价
优点: 省钱、省师资、扩大受教育范围、有助于儿童自 我管理能力培养; 缺陷: 教学机械化;只能运用到简单的背诵或书写、计 算教学中;导生容易滋生骄傲、专制等不良品性 及权威意识。
英国现代教育的发展
英国历史学家 费舍(Herbert Fisher,1865-1940)
教育委员会主席
(President of the Board of Education)
1918年 英国国会通过
《费舍教育法》(The Fisher Act)
)
《1918年教育法》(the Education Act 1918
主要内容
《罗宾斯报告》的主要内容
•
规划1960-1980年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
高等教育的社会目标及办学指导方针
提出178条的建议
“罗宾斯原则”(Robbins Principle)
•
“即为所有具备入学能力和资格并希望接受高等教
育的青年提供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
• (University places “should be available to all who were qualified for them by ability and attainment”)
• 实际状况:
•
20世纪30年代, 90初级小学毕业生只能进入初级
小学,是不能继续升入中等学校
• 学校设施、教师、经费 1929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2.《斯宾斯报告》
1934 斯宾斯
(Sir Will Spens,1882~1962)
•
教育咨询委员会主席
•
剑桥大学副校长(1931-1933)
•
中等教育改革 技术人才
• (1)实施全国统一的课程计划。5-16岁义务教育阶段
课程分为三类:核心课程(英语、数学、科学)、基础课程(历 史、地理、技术、音乐、美术、现代外语)、附加课程。
• (2)实施全国统一的成绩评定制度。学科教学目标划
现代第一节_英国教育发展
《巴尔福教育法》意义 《巴尔福教育法》是英国进入20世纪后所 制定的第一部重要的教育法。 它促成了英国中央教育委员会和地方教育 当局的结合,形成了以地方教育当局为主 的英国教育行政体制。 该法第一次把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放在一 起论述,并把中等教育纳入地方管理,提 供了建立国家公共教育的基础。
二、公共教育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一)普及初等义务教育 1870年提出初等教育法案,即《福斯特法 案》: 意义:《福斯特法案》的颁布宣告了初等义 务教育的实施,形成英国教育史上公立学校 与教会学校并存的初等教育制度,由此奠定 了整个英国教育制度的基础。同时也应看到, 这一法案主要是一个折衷方法,并非要建立 一个义务的、免费的新国民教育制度,而是 补教会学校的不足。
中等教育四种学校类型: 以学术性为主的文法学校 实科性质的选择性现代中学 职业中学性质非选择性现代中学 初级中学后的公立高级中学
3、为了使每个儿童进入最合适的学校, 应当在 11 岁时进行选择性考试。同时规 定,义务教育的最高年龄为15岁。
《哈多报告》的意义 《哈多报告》第一次从国家的角度阐明 了中等教育应当面向全体儿童的思想, 并从儿童发展的角度,明确提出了初等 教育后教育分流的主张,以满足不同阶 层人们的需要。 但报告把中等教育分为两种轨道,即传 统的文法学校和各种形式的现代中学, 这又反映了英国教育传统的影响。
现代教育第一节
英国现代教育制度
导学:
教育史上英国政府一向不重视国家
干预和管理教育,教育都是由教会 控制和开办。进入20世纪后,英国 开始了教育世俗化和国家化改革, 出台了一系列教育法案,推进教育 改革进程,确立了英国的现代教育 制度。
学习重点:
英国现代教育管理制度及学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