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德育教育案例分析及反思
师德教育案例反思模板(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1. 案例发生的时间、地点、涉及人员等基本信息。
2. 案例发生的背景,包括学校、教师、学生、家庭等方面的相关信息。
3. 案例的起因,即导致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
二、案例描述1. 详细描述案例中的事件,包括事件的经过、过程、结果等。
2. 分析事件中涉及到的关键人物及其行为,如教师、学生、家长等。
3. 评估事件对学校、教师、学生、家庭等方面的影响。
三、案例分析1. 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师德缺失、教育理念偏差、教育方法不当等。
2. 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如社会环境、教育体制、教师个人素质等。
3. 结合案例,探讨师德教育的必要性、紧迫性和重要性。
四、反思与启示1. 对案例中涉及到的师德问题进行深刻反思,总结经验教训。
2. 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查找自身存在的不足。
3. 提出改进措施,以提升自身师德修养。
4. 对学校、教师、学生、家庭等方面提出建议,以促进师德教育的开展。
五、具体反思内容1. 师德缺失的表现及危害(1)案例中教师的行为是否违背了师德规范?(2)师德缺失对学生的危害有哪些?(3)师德缺失对教师自身的危害有哪些?2. 教育理念偏差的表现及危害(1)案例中教师的教育理念是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悖?(2)教育理念偏差对学生的成长有何影响?(3)教育理念偏差对教师自身的成长有何影响?3. 教育方法不当的表现及危害(1)案例中教师的教育方法是否合理?(2)教育方法不当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何影响?(3)教育方法不当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有何影响?4. 师德教育的重要性及紧迫性(1)结合案例,阐述师德教育的重要性。
(2)分析当前师德教育的紧迫性。
5. 提升师德修养的具体措施(1)加强师德学习,提高自身道德素养。
(2)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3)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关爱每一个学生。
六、总结1. 总结案例中的主要问题,分析原因。
小学教师德育教育案例分析及反思
小学教师德育教育案例分析及反思目录一、内容概要 (1)二、德育教育案例分析 (2)(一)案例一 (3)1. 案例背景 (5)2. 教育过程 (5)3. 教育效果与反思 (7)(二)案例二 (8)1. 案例背景 (9)2. 教育过程 (9)3. 教育效果与反思 (11)(三)案例三 (12)1. 案例背景 (13)2. 教育过程 (14)3. 教育效果与反思 (15)三、德育教育策略探讨 (17)四、结论 (18)一、内容概要本文深入探讨了小学教师在德育教育中的角色与实践,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揭示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如何融入德育教育,以及这种教育对学生品德成长的影响。
结合案例反思,剖析了教师在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
文章首先概述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指出小学阶段是学生品格塑造的关键时期,教师必须把握时机,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
通过若干个典型案例,展示了小学教师在德育教育中的具体做法,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集体荣誉感、学会尊重和关爱他人等。
这些案例不仅体现了教师的教育智慧,也反映了德育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实际效果。
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文章对小学教师德育教育进行了深入反思。
教师在德育教育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教育方法单缺乏创新性、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等。
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改进小学教师德育教育的建议,包括丰富教育方法、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关注学生个性差异等。
这些建议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履行德育教育的职责,促进学生全面而健康的成长。
二、德育教育案例分析小明是班级里的一名学生,他平时成绩不错,但有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那就是他的品德问题。
他经常迟到、早退,课堂上不认真听讲,课后也不完成作业。
更让人担忧的是,他还经常欺负同学,甚至有时会故意捣乱课堂秩序。
作为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的我们,对此非常关注,希望能够帮助小明改正这些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了解,我们发现小明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缺失导致的。
小学德育实践课教学反思(3篇)
第1篇一、教学背景德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为了提高德育实践课的教学质量,我近期开展了一次小学德育实践课教学活动,现将教学反思如下。
二、教学过程1. 教学目标本次德育实践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
2. 教学内容本次德育实践课的内容包括:介绍我国传统文化,如书法、绘画、剪纸等;讲述我国历史名人,如孔子、屈原等;组织学生进行传统文化体验活动。
3.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通过教师讲解,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
(2)互动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3)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如书法、绘画、剪纸等。
4.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一段我国传统文化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课堂讲授:教师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如书法、绘画、剪纸等。
(3)互动交流: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4)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如书法、绘画、剪纸等。
(5)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本次德育实践课的收获,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达成情况通过本次德育实践课,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提高了他们的道德素养。
但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不高,参与度不够,说明教学目标达成情况还有待提高。
2. 教学内容安排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我注重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亲身体验传统文化。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发现部分活动组织不够合理,如剪纸活动,部分学生无法顺利完成剪纸作品,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3. 教学方法运用在教学方法运用上,我采用了课堂讲授、互动交流和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说明教学方法还有待改进。
小学教师德育案例心得体会
一、案例背景在课堂上,我发现一位名叫小明的学生总是心不在焉,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完成质量不高。
经过了解,我发现小明家庭环境复杂,父母忙于工作,缺乏对他的关爱和陪伴。
这导致小明在学习上缺乏动力,生活上缺少关爱。
二、德育案例实施1. 关爱学生,了解其需求首先,我主动与小明的父母沟通,了解他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状况。
在了解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他们对孩子的愧疚和无奈。
于是,我向他们表达了对小明的关心,并承诺会尽我所能帮助他。
2. 培养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针对小明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我制定了以下措施:(1)课堂上多关注小明,鼓励他积极参与讨论,提高他的课堂参与度。
(2)针对小明的薄弱环节,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提高学习成绩。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激发他的学习兴趣。
3. 培养良好习惯,塑造健全人格针对小明的生活习惯问题,我采取了以下措施:(1)教育他学会独立生活,培养他的自理能力。
(2)鼓励他参加集体活动,培养他的团队协作精神。
(3)引导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健全的人格。
三、德育案例心得体会1. 关爱学生是德育工作的基础通过这个案例,我深刻认识到,关爱学生是德育工作的基础。
只有关心学生的生活,了解他们的需求,才能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
2.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兴趣是德育工作的关键自信心和兴趣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动力。
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是德育工作的核心德育工作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他们的未来奠定坚实基础。
总之,德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作为小学教师,我们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成长,用心去关爱他们,为他们的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德育水平,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而奋斗。
师德师风建设的案例分析与总结
师德师风建设的案例分析与总结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
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关乎学生的成长成才,关乎教育改革发展的成败。
近年来,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师德师风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通过对一些典型案例的分析,总结师德师风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以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一、案例分析案例一:体罚学生在某小学,一位教师因为学生多次未完成作业,对其进行了体罚。
该教师用尺子抽打学生的手掌,导致学生手掌红肿。
此事被家长发现后,引起了轩然大波。
家长向学校投诉,要求严肃处理该教师。
学校经过调查核实,对该教师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教育,并给予了相应的处分。
分析:体罚学生是严重违反师德师风的行为。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采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引导学生。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未能控制自己的情绪,采用了简单粗暴的方式来处理学生的问题,不仅伤害了学生的身体,也给学生的心灵造成了创伤。
这反映出该教师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对师德师风的认识不足。
案例二:有偿补课某中学教师在课余时间组织本班学生进行有偿补课,收取高额费用。
这一行为被学生家长举报到教育主管部门。
经查实,该教师受到了严肃处理,退还了所收费用,并被取消了当年的评优评先资格。
分析:有偿补课违背了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
教师的职责是在课堂上认真教学,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
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有偿补课,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也破坏了教育的公平性。
这种行为反映出该教师的功利心过重,忽视了教育的本质和宗旨。
案例三:收受家长礼品在某幼儿园,一位教师多次收受家长送来的礼品和红包。
家长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教师对自己的孩子多加照顾。
此事被其他家长发现后,引起了家长们的不满和质疑。
幼儿园得知情况后,对该教师进行了诫勉谈话,并要求其退回礼品和红包。
分析:收受家长礼品是一种不正之风,严重损害了教师的形象。
教师应该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不能因为家长的送礼而对学生区别对待。
小学德育案例分析
小学德育案例分析一、案例背景小明是一位小学四年级学生,因为经常在课堂上说悄悄话,干扰他人学习,老师多次提醒他,但他并未改正自己的行为。
这次老师采取了一种新的策略,希望能够帮助小明改正自己的问题。
二、案例分析1.学生问题识别在这个案例中,小明的问题是频繁说悄悄话,干扰他人学习。
这是一种不尊重他人权益的行为,也违背了课堂纪律。
小明可能因为好奇心强、寻求关注等原因导致这种行为。
2.目标设定针对小明的问题,根据小学德育目标,我们可以设定以下目标:-小明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不当行为对他人产生了不良影响。
-小明能够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不再说悄悄话干扰他人学习。
-小明能够主动向老师和同学道歉,并向他人承诺改正自己的问题。
3.常规方法的评估和反思老师在之前多次提醒小明,但效果并不明显。
这次老师采取了一种新的策略,希望能够引起小明的重视并帮助他改正问题。
这种方法的评估和反思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是否能够准确地识别和分析小明的问题。
-方法是否有效地引起小明的重视和思考。
-方法是否能够引导小明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达到预期的目标。
三、解决方案1.创设情境老师可设计一堂专门讨论纪律问题和人际关系的课程,通过故事、游戏、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认识到不尊重他人权益的行为对自己和他人的影响。
2.引导思考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悄悄话干扰他人学习的行为是否正确?为什么?-自己是否经常被他人的悄悄话干扰过?如果是,是否觉得不舒服?-如果每个人都随意说悄悄话,课堂还能有秩序吗?3.分析问题原因老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们分析这种行为背后的原因,了解小明可能因为什么原因频繁说悄悄话。
同时,通过讨论,激发学生对于纪律和人际关系的思考。
4.规则讨论和制定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们一起制定一份课堂规则,明确规定不得在课堂中说悄悄话的行为是不被接受的,同时让学生们意识到规则的重要性和对自己和他人的意义。
5.承诺行动在讨论结束后,老师可以要求小明向班级道歉,并承诺自己将不再说悄悄话干扰他人学习。
小学德育教学实践反思(3篇)
第1篇一、引言德育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品德、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深知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实践和反思。
本文将结合自身德育教学实践,对德育教学进行反思,以期提高德育教学效果。
二、德育教学实践中的优点1. 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在德育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内化道德观念。
2. 融入生活实际德育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感悟道德。
我在教学中注重挖掘生活中的德育资源,如家庭、社区、学校等,引导学生将道德观念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3. 强调情感体验情感体验是德育教学的关键。
我在教学中注重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道德情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如通过观看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4. 注重家校合作德育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
我在教学中注重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共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德育教学实践中的不足1. 德育内容单一在德育教学中,我往往局限于教材内容,忽视了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这使得德育内容较为单一,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2. 德育方法不够灵活在德育教学中,我有时过于依赖传统的说教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
这使得德育效果不佳,学生难以接受。
3. 德育评价体系不完善在德育教学中,我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难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道德素养。
4. 德育师资力量不足德育教师需要具备较高的道德素养和教学能力。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德育师资力量不足,影响了德育教学效果。
四、改进措施1. 丰富德育内容在德育教学中,我将结合教材内容,融入其他学科知识,丰富德育内容,满足学生的需求。
2. 灵活运用德育方法在德育教学中,我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灵活运用多种德育方法,如情境教学、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提高德育效果。
小学德育案例分析
小学德育案例分析德育案例分析(一)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小学德育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
德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观念,塑造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
在小学德育工作中,教师们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案例和挑战。
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个小学德育案例。
某小学一位老师在上课时发现了一起学生之间的纠纷。
两个学生李明和小华之间的摩擦日益加剧,其中一个学生甚至动手打了对方。
这个问题引起了老师的关注,他决定采取行动。
首先,老师与当事学生进行了一次私下的谈话,了解了纠纷的原因。
他发现,这两个学生在班级中一直存在矛盾和竞争。
李明是一个成绩优秀的学生,他经常在班级中表现出色,但有时会显得自大和傲慢。
小华则是一个比较内向的学生,他常常感到受到排挤和忽视。
这种悬殊的表现引发了两人之间的矛盾。
在了解了问题的根源后,老师决定进行集体讨论。
他在班会上提出这个问题,并鼓励全班同学积极参与讨论。
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有的学生认为李明应该更加谦逊和包容,不要过于自大;有的学生则认为小华应该主动与他人交流,不要过于敏感。
通过这次集体讨论,学生们更加了解了自己的问题,并找到了解决的办法。
接下来,老师根据学生们的建议,制定了一份行为守则。
这份守则强调了互相尊重、理解和合作的重要性,并明确了严禁打架和欺负同学的行为。
老师将这份守则张贴在教室的墙壁上,让全班学生都能看到。
在守则的指导下,李明和小华渐渐开始改变他们的态度和行为。
李明学会了更加谦虚和关心他人,小华也变得更加自信和乐于表达。
他们之间的矛盾逐渐消失,相互之间建立了友好的关系。
通过这个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小学德育工作中,重要的是要了解学生的需求和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
老师的角色是引导和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他们创造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
德育案例分析(二)在小学德育工作中,案例分析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分析案例,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和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教育措施。
下面,我们来分析另一个小学德育案例。
小学教师德育教育案例分析及反思
小学教师德育教育案例分析及反思当前,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已日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但与此同时,部分教师也因此而忽略了对优秀生的管理与教育,致使部分优秀生出现了思想误区。
因此,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切实加强对优秀生的管理与教育。
案例:XXX是我班成绩优异的学生,他天资聪颖,思维敏捷。
研究上的许多问题都难不倒他。
充满朝气的他,无论课内还是课外,总可以见到他活跃的身影。
可是,接触时间越长,我越是发现他身上存在着不少思想问题,比如:自我感觉过于良好,优越感太强,争论问题时喜爱咄咄逼人;凡事喜欢自我为中心,喜欢吹捧,看不起其他同学;他是独生子,父亲是一家私营企业的老板,经济宽裕的他出手大方,经常买零食或买一些不切实际的明星“大头贴”,花钱如流水。
像XXX这一类的优秀生在我工作中还遇到过不少。
这一类学生成绩优异,深受老师、家长的喜爱,同学对他们也是分外敬佩和赞赏。
所谓“一俊遮百丑”,这种看待事物的观点更常出现在老师和家长对待学生这个方面。
人们看到的通常只是优秀生优异的成绩,却忽视或放松了对他们思想、纪律、心理和人格方面等的要求和教育,甚至在他们犯了错误时也容易得到别人的庇护或谅解。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优秀生骄横无理、自命不凡的性格。
同时,优秀生当中也有许多是独生子女,由于家长的溺爱,激励方式不当,如过于注重物质奖励或金钱奖励,使他们滋生了不断膨胀的“物欲”,产生了不正确的消费观念,养成了铺张浪费的恶。
针对XXX同学存在的思想题目,我主要是从以下两方面加以纠正和引导的:对策一:学理财,培养正确的消费观。
为了使XXX同学改变不正确的消费观念,学会“理财”,我有意识让他担当班级的“财政管理员”。
每年,我都要求任教班级的学生把班级废纸或成品搜集起来,卖给成品店,换得一些研究用品,以供大家使用。
这一举措不但增强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明白钱来之不易,要把钱花在最急需的方面。
XXX同学自担负管理员以来,表现非常突出。
小学德育教育案例分析四篇
小学德育教育经典案例1张某,男,9岁,小学二年级学生。
单亲家庭,和母亲一起生活。
开学一个星期还能正常完成各科作业,但是一周后作业经常少做,甚至不做;在学校有乱拿其他同学东西的习惯,被发现后不承认。
原因分析经过和他母亲及其亲属的接触了解到,他的母亲是个简单粗暴的人。
离婚后,没有再婚,是靠他妈妈一个人养他的,由于平时比较忙,根本就没时间管,他是一个人上学、放学,中午自己一个人在外面吃饭,有时候家人不能及时满足自己的要求,他就开始偷拿其他同学的东西,被老师发现并进行批评教育后,觉得自己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干脆不愿意去上学,采取有意回避的态度,压抑自己。
通过家访,我明白了他不上学的原因是受到心理上的困扰。
由于家庭的忽然变故,使他失去原有的心理平衡,变得更加焦虑不安,感到孤立无助,继而逃避,这是一种高度焦虑症状的消极心境。
我认识到这时候家长和老师不闻不问,或批评责骂他,不仅不会消除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反而会增强这种心理。
长此下去,其认识就会片面,心理的闭锁就逾强,最终将导致对任何人都以冷漠的眼光看待,更加孤立自己,直至不可救药。
个案处理一、加强与其家庭的联系,说服其家长要尽到做父母的责任,使他摆脱心理困境。
我认识到造成他心理不堪重负的原因主要在于家庭,因此,我加强与其家庭联系,让其母亲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责任感,使这个不完整的家庭也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
我一次一次地用课余时间进行电话访问,做好他母亲的思想工作,希望他承认现实,面对现实,树立起生活的信心。
经过多次推心腹的交谈,终于使他们接受了我的建议。
由于家庭与学校共同努力,使孩子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不再逃避,也愿意跟同学们交往,渐渐地回到学校上课了。
二、爱护、尊重学生。
其实,学生的心灵是最敏感的,他们能够通过老师对自己的态度来判断老师是否真心爱自己。
同时,他们也渴望老师能够时时刻刻关心爱护自己。
“罗林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只要教师真心爱学生,并让他们感受到这种爱,他们就能以极大的努力向着教师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德育教育辅导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男,12岁,小学六年级学生。
小明性格开朗,活泼好动,但在学校里经常出现一些不良行为,如:上课不认真听讲,经常与同学发生矛盾,甚至打架斗殴。
家长和老师都十分担忧小明的成长,希望他能改正不良行为,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品质的人。
二、案例分析1. 小明的不良行为分析(1)家庭教育缺失。
小明父母工作繁忙,经常加班,很少有时间陪伴小明,导致小明缺乏家庭关爱,性格孤僻。
(2)学校教育不到位。
小明所在班级教师对学生的德育教育重视不够,缺乏有效的德育方法,导致小明在德育方面存在很大缺陷。
(3)社会环境影响。
小明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受到不良信息的诱惑,导致他模仿不良行为。
2. 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德育教育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塑造健全人格的关键环节。
针对小明的情况,德育教育具有以下重要性:(1)帮助小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通过德育教育,使小明认识到道德品质的重要性,自觉抵制不良行为。
(2)改善小明的人际关系。
德育教育有助于小明学会尊重他人,与同学和睦相处,减少矛盾。
(3)促进小明全面发展。
德育教育有助于小明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综合素质。
三、德育教育辅导方案1. 家庭教育指导(1)家长要抽出时间陪伴小明,关心他的生活和学习,增进亲子关系。
(2)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以身作则,为小明树立良好的榜样。
(3)家长要关注小明的心理需求,及时发现并解决他的心理问题。
2. 学校德育教育(1)加强班级德育教育。
教师要在课堂上开展德育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通过组织文艺、体育、科技等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兴趣爱好,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3)加强家校沟通。
教师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关注小明的成长。
3. 社会环境引导(1)加强社会道德宣传。
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传播正能量,引导小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加强社区教育。
社区可以开展亲子活动、道德讲座等,为小明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教师的师德教育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师德教育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环节。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师德失范问题。
为了加强师德教育,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本文选取了以下案例进行分析。
二、案例描述案例一:某中学教师张某,在教学过程中,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进行体罚,导致学生身心受到严重伤害。
事件发生后,张某被学校解聘,并受到相关部门的处罚。
案例二:某小学教师李某,利用职务之便,向学生推销辅导书籍,从中谋取私利。
事件被家长举报后,李某被学校通报批评,并调离原岗位。
案例三:某幼儿园教师王某,在工作中对幼儿进行言语侮辱,导致幼儿心理受到创伤。
事件被家长发现后,王某被幼儿园解聘,并受到相关部门的处罚。
三、案例分析1. 案例一:教师体罚学生分析:张某作为教师,违背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的关爱学生、为人师表等要求。
体罚学生不仅侵犯了学生的合法权益,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此案例反映了部分教师在师德方面存在严重缺失,需要加强师德教育。
2. 案例二:教师推销辅导书籍分析:李某作为教师,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违背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的廉洁从教、为人师表等要求。
此案例揭示了部分教师在职业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需要加强师德教育,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3. 案例三:教师侮辱幼儿分析:王某作为教师,在工作中对幼儿进行言语侮辱,违背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的关爱学生、为人师表等要求。
此案例表明,部分教师在师德方面存在严重问题,需要加强师德教育,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四、启示与建议1. 加强师德教育,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养。
学校要定期开展师德教育活动,通过讲座、培训等形式,使教师深刻认识到师德的重要性,自觉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2. 完善师德考核评价体系。
将师德表现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对师德失范行为进行严肃处理,形成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
3. 加强家校合作,共同关注学生成长。
小学德育渗透课教育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德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我国,小学德育工作一直受到高度重视。
本案例以一堂小学德育渗透课为例,探讨如何将德育融入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二、案例描述(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诚信的含义,认识到诚信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德,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3.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二)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诚信吗?”引导学生思考,然后简要介绍诚信的含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诚信故事分享教师讲述一个关于诚信的故事,让学生了解诚信在生活中的体现。
故事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诚信的理解。
3. 小组讨论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每个小组讨论以下问题:(1)诚信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性;(2)如何做到诚实守信;(3)诚信对个人和集体的影响。
讨论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
4. 分享交流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教师点评,肯定学生的观点,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5. 诚信实践活动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诚信实践活动,如:(1)诚信考试:要求学生在考试过程中遵守纪律,不作弊;(2)诚信借还:培养学生借东西要还,借人东西要还的良好习惯;(3)诚信交往:引导学生与他人交往时做到诚实守信。
6. 总结提升教师对本次德育渗透课进行总结,强调诚信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诚信。
(三)教学效果1. 学生对诚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明白了诚信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2. 学生能够自觉遵守诚信原则,提高道德素养。
3. 学生在诚信实践活动中,增强了团队协作能力,培养了集体荣誉感。
三、案例分析本案例通过一堂德育渗透课,将诚信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以下是本案例的几个亮点:1. 紧密结合教材内容,注重德育与学科知识的融合。
教师以诚信为主题,引导学生思考诚信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性,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道德素养。
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案例分析及反思
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案例分析及反思那年,我接了一个后进班,面对这些学习成绩差,又不守纪律的学生,当时我不知所措,也无从下手。
当初,我采取的还是以前的老办法:对违纪的学生给予严厉的批评、罚站、停课、叫家长到校等来压服学生。
这些简单、粗暴的方法,虽然制服了一些学生,但班级工作总体转化效果不明显。
经过多次反思,通过阅读有关班级管理方面的文章,虚心向老班主任请教,特别是经常学习《班主任之友》上的有关文章,使我大开眼界。
从此,我决心改变以往的管理方法,以爱来感化教育学生。
有一次,一位教师在上课,我在教室外观察学生上课情况。
班上一片吵闹声:有的敲桌子,有的哼小调,有的拿粉笔乱扔乱投,有的走下座位……当时,我真想冲进教室把不守纪律的几个学生拉出来狠狠惩罚一顿,给他们一点厉害看看。
但我没有这样做,我克制住自己的感情。
班会上,我把上午看到的课堂情况描述了一番。
学生预感到:班主任马上要严厉教训那几个不守纪律的同学了。
此时,我看着那几个上课不守纪律的学生,他们纷纷低下头,等待我的处罚。
但是,我这次并没有教训那几个学生,而是心平气和地分析上课不守纪律给自己、同学和老师带来的危害。
然后,我给同学们出了两篇作文题:《假如我是班主任》、《和班主任老师谈谈心里话》。
两天后,作文交上来了。
作文里,大多数学生写的是真情实话。
他们反映出自己的苦恼和要求。
有的学生反映:“我的成绩不好,有的老师说我像驴一样笨,伤害了我的自尊心。
我们成绩差的学生更需要老师的爱”。
有的学生说:“我在家里常遭父母的打骂,在学校又常挨老师的批评,我家里家外不是人,其实我也想好好学习,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学生。
我多希望家庭多给一点温暖,老师多给一点关心啊!”还有个学生这样写:“有一次,我因生病发烧而迟到,班主任不分青红皂白地说:‘你又去玩电子游戏机了!’并且严厉地批评我。
我不服,老师伤害了我的自尊心。
从此,我就破罐破摔,事事和班主任对着干,大不了我回家,不读书罢了。
2024师德师风教育案例总结
____师德师风教育案例总结教育案例一:悉心教学,引导学生成长在____年的一所小学中,有一位叫李老师的年轻教师,以其悉心教学和师德师风教育的扎实工作而备受瞩目。
李老师在____年秋季开学初,接手了一班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
面对这样的学生群体,李老师并没有泄气,而是制定了一套完善的教学计划。
首先,李老师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制定了个性化的学习计划。
他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与每位学生进行深入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困难和问题所在,并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李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开展趣味活动和互动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其次,李老师注重课堂教学的精心设计和组织。
他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合作学习等,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中获得知识的习得。
李老师永远保持着对新知识的追求和学习的态度,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使课堂更具吸引力和有效性。
最后,李老师还注重家校合作,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
他定期召开家长会,与家长沟通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展,并积极与家长合作,共同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难题。
经过李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关心,学生们的学习成绩逐渐提高。
他们从最初的困惑和无助中逐渐找到了自信和快乐,学习的积极性也显著提升。
李老师用自己的师德师风教育成就了学生的成长,也树立了良好的师范形象。
教育案例二:关爱学生,引导正确行为在____年的一所中学中,教育案例有一位叫王老师的班主任老师,以其温暖和关爱学生的师德师风教育而备受关注。
王老师带领的班级里,有一名叫小明的学生,性格内向、孤僻,并且常常表现出行为问题。
王老师经过与小明的深入交流,了解到小明在家庭环境不稳定的影响下,心理问题比较严重。
面对小明这样的学生,王老师并没有采用传统的批评教育方式,反而采取了一种更加温暖和关爱的方式。
王老师用心倾听小明的心声,耐心与他交流,从中找出他的痛点。
王老师开始给小明制定个性化的教育目标和行为规范,并通过定期的家访和心理辅导,帮助小明逐渐改正不良行为和建立正面的心理状态。
小学育德教育案例分析题(3篇)
第1篇案例背景:小明是一名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他性格开朗,乐于助人,但在学习上却显得有些马虎。
他的父母都是教师,对他在学习上的要求很高,希望他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然而,小明在学习上总是心不在焉,作业完成得马虎,考试成绩也不理想。
这让他的父母非常担忧,于是他们找到了学校的班主任老师寻求帮助。
案例分析:一、问题分析1. 家庭因素小明的父母都是教师,他们对孩子的期望很高,希望他能继承自己的事业,成为优秀的学生。
然而,他们过于注重成绩,忽视了孩子其他方面的培养,导致小明在德育教育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2. 学校因素学校在德育教育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
首先,班主任老师对小明的关注不够,没有及时发现他在学习上的问题,并给予相应的指导。
其次,学校德育教育形式单一,缺乏创新,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3. 学生自身因素小明自身存在一定的德育问题。
首先,他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自律意识。
其次,他在与同学交往中,有时会表现出自私、任性的一面。
二、案例分析1. 家庭教育方面(1)父母应调整教育观念,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
在关注学习成绩的同时,也要关注孩子的德育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品行。
(2)父母要尊重孩子的个性,给予他们适当的自由空间。
让孩子在自由的环境中成长,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3)父母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并解决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 学校教育方面(1)班主任老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关注,及时发现他们在学习、生活中的问题,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帮助。
(2)学校应丰富德育教育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3)学校要加强家校合作,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德育教育情况,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
3. 学生自身方面(1)小明要端正学习态度,培养自律意识。
在学习过程中,要认真对待每一项任务,努力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2)小明要学会与人交往,培养良好的品行。
在与人交往中,要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学会换位思考。
小学班主任德育案例分析4篇(一)
小学班主任德育案例分析第1篇(一)德育工作在班主任日常工作中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工作。
作为班主任兼语文老师,不能只停留在上好课,让学生学会知识。
还要了解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征、个性、爱好、优点、缺点等。
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务必具备高尚的品德、强烈的职责心和事业心,要善于发现和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一、教育爱,让他瞬间改变新学期,我班分到一名叫李禹德的男孩。
这孩子前两周的表现,确实让人堪忧。
根本就没有一点好的学习习惯,上课不听讲,老是开小差,作业不认真,总是不明白老师布置的作业是什么。
真是让人煞费苦心。
经过每一天不停的教育,总算有点起色。
这不,这天早活动,我正在批改陆续交上来的家庭作业,李禹德来了。
他立刻拿出作业本交给我。
我顺手翻开,发现他的作业尚未完成,便叫了他的名字,示意他到跟前来。
刚刚坐上座位的他,很顺从的来到我跟前。
我仍在低头改作业,并未发现他的异样,顺口说:“你的作业还没写完,赶快去补上吧!”他既没有拿,也没有做声,只是呆在原地。
我猛抬起头,才发现他的眼圈红红的,像是刚哭过。
便问道:“怎样了?李禹德,你不舒服吗?”他摇摇头。
我又问:“是不是作业没完成,你爸爸打你了?”他先点点头,之后又摇摇头。
我感到很奇怪,便轻轻地摸摸他的头,说:“你把作业补上,爸爸就不会再打你了。
快去写作业吧!”谁知,话音刚落,他“哇”的一声就哭出来了。
压抑了许久的委屈,最后在这一刻完完全全的释放出来了。
让孩子宣泄了一阵之后,我又问:“到底是怎样了?”他满腹委屈,小声地说:“爸爸不让我吃早饭。
”哦!原先,作为对没有完成作业的惩罚,孩子的父亲不让他吃早饭。
这样一来,孩子就要等到中午在学校就餐了。
多么漫长的等待呀!于是,他哭了,哭出了他的委屈,他的悲哀,甚至他的懊悔。
于是,我微笑着拍拍他的肩头,“你是个男子汉,赶快擦干你的眼泪,抓紧时间完成作业。
待会下早活动时,跟住读生一齐去吃点吧!”听了我的话,他立刻抹干了眼泪,拿回作业本,收拾情绪写作业去了。
德育案例分析5篇
德育案例分析5篇第一篇:德育案例分析德育按例分析古语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一个人的成长是需要一段漫长的时期的,尤其是在读书时期。
作为一名即将踏上教育的工作者、师范生,我深深体会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德育工作在各个学科中都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工作。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征、个性、爱好、优点、缺点等。
这些都是我们做教师应该去研究的。
因为这些远比逼着孩子去背一个单词,多会做一道题更有长远的意义。
只有真正解决孩子的心结,这才是老师的成功。
随着经济发展和时代进步,离婚的家庭也与日俱增。
单亲孩子的增多,给学校和班级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家庭是孩子第一课堂,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耳孺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人们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什么样的家庭环境,就会陶冶出什么样的孩子。
”诚然,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教育成长影响何等重要。
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因缺少父爱或母爱而导致心理失衡。
他们常常感到孤独、忧虑、失望,往往情绪低落,性情浮躁,性格孤僻。
这种心态如不及时纠正,久而久之,就会使孩子性格扭曲,心理变态,严重影响其情感、意志和品德的发展。
一、基本情况周强,12岁,五年级的学生,单亲家庭,是我班一名尤为突出的“学困生”、“问题生。
”二、学生的问题行为上课不专心听讲,常做小动作,注意力不集中;课堂作业、家庭作业拖拉,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且作业质量差,错误较多;成绩差,各门功课测试都不及格。
行为习惯不好,爱撒谎,下课惹事生非,经常和其他学生发生矛盾。
三、原因分析通过家访,我了解到周强的父母在他六岁的时候就离婚了,他和父亲一起过,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对孩子的关爱极少,孩子一旦犯错非打即骂。
由于父亲的文化水平较低,对孩子的学习不管不问,造成孩子对学习丧失兴趣和信心。
四、辅导策略1、激励教育,唤起信心接触中我发现周强也是有进步要求的,也希望别人认为自己是一名好学生,他的淘气只是想引起老师的注意。
因此我在课余时间经常有意无意的找他闲谈,上课时从不公开点名批评他,发现他有所进步及时表扬,在上课时经常用眼神来鼓励他,还经常对同学说:“看,周强今天坐得真端正,听课非常认真!”“周强同学的字写得真漂亮。
10个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案例的实践与反思
10个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案例的实践与反思案例一:诚实守信案例描述:小明在校园里捡到了一只丢失的钱包,里面装有一大笔钱和一些重要的证件。
小明决定把钱包交给学校,并帮助找到失主。
实践与反思: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
在实践中,学生能够认识到诚实和守信的重要性,同时也能体验到帮助他人的喜悦。
在反思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诚实守信对个人和社会的积极影响,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些价值观。
案例二:公平正义案例描述:小红在班级中发现有同学经常欺负一个弱势学生,她决定站出来维护弱势学生的权益,并向老师报告欺凌行为。
实践与反思:这个案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公平正义的重要性。
在实践中,学生能够学会关注他人的感受,主动维护弱势群体的权益。
在反思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公平正义,以及如何帮助他人解决不公平待遇。
案例三:尊重他人案例描述:小华在班级里经常嘲笑同学的缺点和外貌,老师引导他反思自己的行为,并帮助他理解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实践与反思: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教育学生尊重他人,不歧视和不嘲笑他人。
在实践中,学生能够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应该互相尊重。
在反思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展现尊重他人的态度,以及尊重他人对个人和社会的积极影响。
案例四:勇于承担责任案例描述:小明在球场上不小心把同学的手机弄坏了,他勇于承担责任,并主动向同学道歉,并主动提出赔偿。
实践与反思: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培养学生勇于承担责任的品质。
在实践中,学生能够学会面对错误并主动承担责任,同时也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反思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勇于承担责任,以及勇于承担责任对个人和社会的积极影响。
案例五:友善待人案例描述:小红在学校里经常主动帮助同学,对待他人友善,受到了同学们的尊重和喜爱。
实践与反思:这个案例可以教育学生友善待人的重要性。
在实践中,学生能够学会关心他人,主动帮助他人,并体验到友善带来的正面反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教师德育教育案例分析及反思当前,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已日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但与此同时,部分教师也因此而忽略了对优秀生的管理与教育,致使部分优秀生出现了思想误区。
因此,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切实加强对优秀生的管理与教育。
案例:凌小刚是我班成绩优异的学生,他天资聪颖,思维敏捷。
学习上的许多问题都难不倒他。
充满朝气的他,无论课内还是课外,总可以见到他活跃的身影。
可是,接触时间越长,我越是发现他身上存在着不少思想问题,比如:自我感觉过于良好,优越感太强,争论问题时喜爱咄咄逼人;凡事喜欢自我为中心,喜欢吹捧,看不起其他同学;他是独生子,父亲是一家私营企业的老板,经济宽裕的他出手大方,经常买零食或买一些不切实际的明星“大头贴”,花钱如流水。
像凌小刚这一类的优秀生在我工作中还遇到过不少。
这一类学生成绩优异,深受老师、家长的喜爱,同学对他们也是分外敬佩和赞赏。
所谓“一俊遮百丑”,这种看待事物的观点更常出现在老师和家长对待学生这个方面。
人们看到的通常只是优秀生优异的成绩,却忽视或放松了对他们思想、纪律、心理和人格方面等的要求和教育,甚至在他们犯了错误时也容易得到别人的庇护或谅解。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优秀生骄横无理、自命不凡的性格。
同时,优秀生当中也有许多是独生子女,由于家长的溺爱,激励方式不当,如过于注重物质奖励或金钱奖励,使他们滋生了不断膨胀的“物欲”,产生了不正确的消费观念,养成了铺张浪费的恶习。
针对凌小刚同学存在的思想问题,我主要是从以下两方面加以纠正和引导的: 对策一:学理财,培养正确的消费观。
为了使小刚同学改变不正确的消费观念,学会“理财”,我有意识让他担当班级的“财务管理员”。
每年,我都要求任教班级的学生把班级废纸或废品收集起来,卖给废品店,换得一些学习用品,以供大家使用。
这一举措不但增强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明白钱来之不易,要把钱花在最急需的方面。
小刚同学自担任管理员以来,表现非常突出。
除在学习之余认真收拾、整理废纸外,还把每一项收入和支出记得清清楚楚,成了我们班出色的“财务管理员”。
班级角色的转变也带动了他生活中的转变,原来花钱如流水的他渐渐变得“吝啬”起来,校门口的小店再也看不到他熟悉的身影。
但是,“吝啬”的他却在一些献爱心活动中表现得异常“大方”。
在那次“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救灾募捐活动中,他把自己积攒下来的40多块钱大方地捐了出去,得到了学校和同学们的赞扬。
对策二:找不足,增强“危机感”。
著名作家冰心曾经写过一首寓意深刻的诗:“墙角的花,当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这首诗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只看到自己的长处,看不到自己的不足,久而久之,他就会固步自封,停滞不前。
原来的凌小刚就是这样的同学。
针对他的这个问题,我在班内设立各种竞争机制,例如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分成不同层次的学习小组,建立小组竞赛制度。
为使凌小刚这类优秀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增强“危机感”,我把他们分在了同一个小组,每次检测或竞赛都来比比高低。
这一做法挫去了这类优秀生由来已久的“锐气”,转变最明显的就是小刚同学。
一次阅读能力竞赛,小刚同学排在该小组的倒数第二,一向咄咄逼人的他一下子变得沉默不语,静静地坐在座位上纠正错题。
他在日记中写道:“我满以为这次考试一定可以拿到本小组的前三名,没想到他们太厉害了,把我赶下去了……”就这样,他在竞争中找到了自己的不足,并懂得了要发奋自励,勇往直前。
凌小刚同学这一案例说明,大胆地让学生在实践中接受情感体验,培养能力,创设竞争环境,让学生在竞争中找到不足,挫去“锐气”,是纠正优秀生思想误区的最有效的方法。
这比苍白的说教会更有实效,更能让人领略喜出望外的愉悦!小学教师德育教育案例分析及反思小学生对教师有崇敬感和信任感,喜欢模仿老师的一言一行,教师的言传身教时时刻刻都在影响、感染着学生,如果说教师的行动是无声的语言、有形的榜样,那么教师的语言就是有声的行动,无形的楷模。
班主任作为班级的教育者和组织者,要与学生交流思想、沟通情感、加深理解、亲近学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因此,班主任的语言显得尤其重要,班主任与学生的谈话可以成为萌发学生思维的春风,也可以成为凋零思维的秋霜。
班主任与学生的每一句谈话,乃至每一个词都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不仅要加大“含金量”,而且要增多“糖分”,亲切、自然,为学生接受和领会。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这句话也可以套用为:“教欲善其事,必先敏其言”。
本文试从班主任语言的艺术技巧来谈谈笔者的一些体会和浅见:一、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语言负载丰富情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班主任语言符号传递信息的重要内容之一,班主任要说服学生、感化学生,必须讲究语言的情感性,把握好语词的情感色彩,要让学生在师爱的沐浴下轻松快乐地学习、生活。
即使他们违反了纪律,老师严厉批评时,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更要让他们明白:老师是关心你、爱护你的,是为你着想才如此严格要求……这样,在“严师”面前他就不会产生逆反心理或分歧情绪,使得“良药”不苦口,“忠言”不逆耳,理解老师的一番良苦用心。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情感性的语言比单纯的理论性话语,更能收到好的教育和教学效果。
如有一次,我们班有一位叫张书宝的同学在计算检测中全级最少分,很多同学都讥笑他。
我知道这件事后,马上在班上对同学们进行教育。
我说:“书宝同学是没考好,你们急,老师也急,相信书宝更急;但是,这能光怪书宝吗?和同学们比起来,书宝成绩是低了点,才考了69分。
可是,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吗?上次口算检测书宝才得了48分,从48分到69分,他已经进了一大步!你们中的哪一个,在这回的检测中取得了这么大的进步?而他的进步,是自己默默地努力获得的,你们中的哪一个,又曾经帮助过他呢?”看到同学们都低下了头,我趁热打铁:“同学们,一个好的班集体不光要学习好,还应该是一个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集体,讥笑一个学习上暂时有困难的同学,这难道是207班的同学应该做的吗?同学们都很热爱我们的班集体,我们一定要共同努力,一起加油。
请大家想一想,我们该怎么办呢?”话语一落,“呼啦”一声,十几个同学举手发言,他们想了很多很好的办法。
如:要组织一个学习互助小组,一定要帮助书宝同学把成绩赶上去……。
二、因势利导,激发自信,让微笑温暖学生心灵。
古人说:“亲其师,信其道。
” 作为一个班主任,可能最重要的表情就是微笑了。
当学生错了时,微笑着说:“知道错了,改正就好!”让他们的心中出现一些温暖的色调。
实践证明,班主任一味板着脸说教是行不通的,反而会拉大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如果班主任充满情感性的话语再加上亲切自然的微笑,一定会让学生感到“如沐春风”的感觉。
在上思想品德课或周会课的时候,我经常把微笑挂在脸上,常对学生说鼓励性的话语。
有一次,在思想品德课上,我让学生按小组分组进行角色表演,然后鼓励学生说:“不管谁上台表演,代表的就是你们整个小组,看看那位同学为集体争光。
”学生都很踊跃,争着要上台展示自己,第一轮下来,我微笑着赞许说:“××同学好样的!表演很精彩,为你们组争了光,我们用掌声感谢他。
”这样很快就把气氛调动起来了,同学们在上来表演的时候,非常投入,因为他们知道他们背负着一种“责任”,要为自己的小组争光。
我有意设计了一些表演难度不大的角色给怕羞、腼腆的同学来表演,微笑着鼓励他们去尝试:“××同学,老师相信你一定行,你是一位勇敢的孩子!”让他们树立信心,表演后,我都会因势利导,赞扬他们说:“太棒了,××同学表演得真精彩。
”然后带头鼓掌鼓励,或者说:“你的表演非常有新意,很有创造性,如果表演的时候更大胆、更投入一点,那就更精彩了。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又帮助学生树立了信心,锻炼了自己。
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让启迪发挥教育功能。
班主任要结合学生实际,善于捕捉容易使学生思考醒悟的机会,动真情,说真话,语意要明确,又要给学生留有思考启迪的余地。
我班有个叫钰琳的同学,她过生日时,舅舅送她一盒水彩笔。
她喜欢极了,还带到班上向同学们炫耀,好些同学的很羡慕她。
可是钰琳不爱画画儿,也舍不得使用新的水彩笔。
心想水彩笔用过了,同学们就不羡慕她了。
我知道后,给她讲了一个故事。
我说;“古时候,有个人得了一支好箭,高兴极了。
他把这支箭放在家里,天天都要拿出来看看,就是舍不得射。
没过多久,这支箭生锈了,成了一支没用的箭了。
你喜欢水彩笔,真喜欢就要用它画画儿,你说对不对?”钰琳听后很不好意思,若有所思点了点头,对我说:“老师,你说的有道理,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第二天,她就用水彩笔学画画儿了。
总之,班主任语言要善于传情,工于达意。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平时要细心观察学生的学习、情绪、身体、表现;要多与学生交流、谈心,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爱好兴趣;要多家访或与家长直接交流,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分析孩子思想动态;要关注学生点滴的进步,及时鼓励、表扬;要有教育心得,多记录、多总结,积累经验……这样对学生各方面情况均了然于心,才能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才能充分发挥班主任语言的真正魅力。
小学教师德育教育案例分析及反思张某,男,9岁,小学二年级学生。
单亲家庭,和母亲一起生活。
开学一个星期还能正常完成各科作业,但是一周后作业经常少做,甚至不做;在学校有乱拿其他同学东西的习惯,被发现后不承认。
原因分析经过和他母亲及其亲属的接触了解到,他的母亲是个简单粗暴的人。
离婚后,没有再婚,是靠他妈妈一个人办厂养他的,由于平时厂里比较忙,根本就没时间管,他是一个人上学、放学,中午自己一个人在外面吃饭,有时候家人不能及时满足自己的要求,他就开始偷拿其他同学的东西,被老师发现并进行批评教育后,觉得自己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干脆不愿意去上学,采取有意回避的态度,压抑自己。
通过家访,我明白了他不上学的原因是受到心理上的困扰。
由于家庭的忽然变故,使他失去原有的心理平衡,变得更加焦虑不安,感到孤立无助,继而逃避,这是一种高度焦虑症状的消极心境。
我认识到这时候家长和老师不闻不问,或批评责骂他,不仅不会消除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反而会增强这种心理。
长此下去,其认识就会片面,心理的闭锁就逾强,最终将导致对任何人都以冷漠的眼光看待,更加孤立自己,直至不可救药。
个案处理一、加强与其家庭的联系,说服其家长要尽到做父母的责任,使他摆脱心理困境。
我认识到造成他心理不堪重负的原因主要在于家庭,因此,我加强与其家庭联系,让其母亲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责任感,使这个不完整的家庭也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
我一次一次地用课余时间进行电话访问,做好他母亲的思想工作,希望他承认现实,面对现实,树立起生活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