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六个民族服饰特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汉族
2、蒙古族
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妇女头上的装饰多月玛瑙、珍珠、金银制成。

蒙古族男子穿长袍和围腰,妇女衣袖上绣有花边图案,上衣高领,似与族相似。

妇女喜欢穿三件长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钮扣,格外醒目。

3、回族
回族服饰与汉族基本相同,所不同者主要体现在头饰上,回族男子多戴白色或黑色、棕色的无沿小圆帽。

妇女多戴盖头,特别是在西北地区:少女及新婚妇戴绿色的,中年妇女戴黑、青色的、老年妇女戴白色的。

回族男子在节日或遇有红白喜事时,喜戴白色小帽,妇女则戴披搭式巾帕,巾帕前端遮至下巴,后面披垂于肩头。

4、藏族
藏族服饰无论男女至今保留完整。

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服饰。

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

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长袍,内穿各种颜色与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彩色花纹的围裙。

藏族同胞特别喜爱“哈达”,把它看作是最珍贵的礼物。

“哈达”是雪白的织品,一般宽约二、三十厘米、长约一至两米,用纱或丝绸织成,每有喜庆之事,或远客来临,或拜会尊长、或远行送别,都要献哈达以示敬意。

5、维吾尔族
花帽,是维吾尔族服饰的组成部分,也是维吾尔族美的标志之一。

早在唐代,西域男性多戴卷檐尖顶毡帽,款似当今的“四片瓦”。

冬用皮,夏用绫,前插禽羽。

女帽皆用金银线绣花点缀与装饰,喀什干的四楞花帽脱颖而出几乎成了维吾尔族花帽的主流而延续至今。

经过各地维吾尔族人民的不断创新,花帽做工愈益精细,品种更为繁多。

但主要有“奇依曼”和“巴旦姆”两种,统称“尕巴”(四楞小花帽)。

6、苗族
苗族姑娘喜戴银饰. 制做精美的银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齐的银翘翅,上面大都打制着二龙戏珠图案。

有的地区,银冠上除插银片外,还插高约1公尺的银牛角,角尖系彩飘。

银冠下沿,圈挂银花带,下垂一排小银花坠,脖子上戴的银项圈有好几层,多以银片打制花和小银环连套而成。

前胸戴银锁和银压领,胸前、背后戴的是银披风,下垂许多小银铃。

耳环、手镯都是银制品。

只有两只衣袖才呈现出以火红色为主基调的刺绣,但袖口还镶嵌着一圈较宽的银饰。

苗家姑娘盛装的服饰常常有数公斤重,有的是几代人积累继承下来的。

素有“花衣银装赛天仙”的美称。

苗家银饰的工艺,华丽考究、巧夺天工,充分显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苗家姑娘的裙子叫百褶裙,但实际上一条裙子上的褶有500多个,而且层数很多,有的多达三、四十层。

这些裙子从纺织布到漂染缝制,一直到最后绘图绣花,都是姑娘们自己独立完成,再加上亲手刺绣的花腰带,花胸兜,真是异彩纷呈,美不胜收。

7、彝族
撒尼是彝族的一个支系。

花包头仍是姑娘服饰重要组成部分。

花包头多为心灵手巧的姑娘亲手制成,长约3米,宽约0.17米,一条黑布作底,上面绣有数条彩色图纹,制作十分精致美丽。

每逢喜庆、外出,姑娘们都要穿上崭新的民族服饰。

花功夫缠包头,要经过七、八道手续才能完成。

彝族不同支系服饰各异,花枝招展的女性打扮不胜枚举,相对而言,男子的传统服饰特色已经不多。

不过,凉山地区彝族男子还保留着古代遗风。

他们在头顶前脑门蓄一绺长发,象征男性的尊严,神圣不可侵犯,彝族俗称“天菩萨”。

川、滇大小凉山彝族男子喜爱用青布或蓝布包裹头部,并在前额处扎出一长锥形结,以表示英勇威武的气概,习称“英雄结”。

另外身上斜挎用细牛筋编织而成的佩带(古时用于挂系战刀)称之为“英雄带”。

大小凉山山势险峻,气候寒冷,当地彝族群众故用毛毯护身,俗称,“擦尔瓦”。

擦尔瓦是用羊毛织成的披衫,有白、灰、青等色,上部用羊毛绳缩口,下部缀有长达0.33米左右的旒须。

制作一条擦尔瓦,往往要用几个月时间,彝族人的擦尔瓦一年到头不离身,白天御风寒,夜晚当被盖,堪称凉山彝家服饰象征。

8、壮族
壮族男子多穿对襟上衣,纽扣以布结之。

胸前缝一小兜,与腹部的两个大兜相配,下摆往里折成宽边;下裤短
而宽大,有的缠绑腿;扎绣花纹的头巾。

妇女穿藏青色或深蓝色矮领、右衽上衣,衣领、袖口、襟边都绣有彩色花边;下着黑色宽肥的裤子。

也有穿黑色百褶裙,上有彩色刺绣,下有彩色布贴,色彩绚灿耀眼。

扎布贴、刺绣的围腰,戴绣有花纹图案的黑色头巾。

节日或赶墟歌场穿绣花鞋,披戴绣花垫肩。

妇女的发式各地有所不同。

壮族服饰一般都用自织的土布制成。

壮族妇女擅长纺织和刺绣,所织的壮布和壮锦,均以图案精美和色彩艳丽著称,还有风格别致的“蜡染”也为人们所称道。

在服饰上男子与汉族无多大区别,,女子则多姿多采,特别喜欢在鞋、帽、胸兜上用五色丝线绣上花纹,人物、鸟兽、花卉,五花八门,色彩斑斓。

9、布依族
男女多喜欢穿蓝、青、黑、白等色布服装。

青壮年男子多包头巾,穿对襟短衣(或大襟长衫)和长裤。

老年人大多穿对襟短衣或长衫。

妇女的服饰各地不一,有的穿蓝黑色百褶长裙,有的喜欢在衣服上绣花,有的喜欢用白毛巾包头,戴银质手镯、耳环、项圈等首饰。

布依族姑娘从小就有制作蜡染的灵气,她们所穿的服装大都是亲手缝制,合身得体,古朴典雅。

10、朝鲜族
朝鲜族喜穿素白衣服,一般为短衣长裤。

男子上衣斜襟无扣,用布条打结外加坎肩,下衣裤裆肥大,裤脚系带。

妇女短衣斜襟无钮扣,以彩带为结,长裙分缠裙、筒裙(只限婚前)。

老年妇女多穿白色长裙,中年妇女多穿缠裙,长及脚跟。

年轻妇女的裙幅多为色彩鲜艳的绸缎。

近代男子多穿平面白胶鞋,劳动时穿草鞋。

女子穿船形胶鞋。

现在除节日或民族集会外,朝鲜族基本不穿民族服装,和汉族已无甚差别。

11、满族
本世纪30年代,满族男女都穿直统式的宽襟大袖长袍。

女性旗袍下摆至(左骨右干)(小腿),有绣花卉纹饰。

男性旗袍下摆及踝,无纹饰。

40年代后,受国内外新式服饰新潮的冲击,满族男性旗袍已废弃,女性旗袍由宽袖变窄袖,直筒变紧身贴腰,臀部略大,下摆回收,长及踝。

逐渐形成今日各色各样讲究色彩装饰和人体线条美的旗袍样式。

12、侗族
侗族女性的服饰千姿百态,或款式不同,或装饰部位不同,或图案和工艺不同,或色彩和发型、头帕不同,她们平时穿着便装,讲求实用,盛装时注重装饰审美,朴素与华贵相得益彰。

根据整个侗族妇女服装特点,可将侗族服装分为三种款式,即:紧束型裙装、宽松型裙装和裤装。

男子服饰为青布包头、立领对襟衣、系腰带,外罩无纽扣短坎肩,下着长裤,裹绑腿,穿草鞋或赤脚,衣襟等处有绣饰。

侗族的马尾背扇堪称一流绣品,其造型古老、绣工精制,图案严谨,色彩富丽,充分展示出侗族女子的聪慧和高超技艺。

13、瑶族
瑶族过去因其居住和服饰等方面的特点不同,曾有“过山瑶”、“红头瑶”、“大板瑶”、“平头瑶”、“蓝靛瑶”、“沙瑶”、“白头瑶”等自称和他称。

在风俗习惯方面一直保持本民族传统特点,尤其在男女衣着上更为明显。

瑶族妇女善于刺绣,在衣襟、袖口、裤脚镶边处都绣有精美的图案花纹。

发结细辫绕于头顶,围以五色细珠,衣襟的颈部至胸前绣有花彩纹饰。

男子则喜欢蓄发盘髻,并以红布或青布包头,穿无领对襟长袖衣,衣外斜挎白布“坎肩”,下着大裤脚长裤。

14、白族
白族男女都崇尚白色,以白色为尊贵。

大理地区的男子多穿白色对襟衣,外套黑领褂,或数件皮质、绸缎领褂,俗称“三滴水”,腰系皮带或绣花兜肚,下着蓝色或黑色长裤。

女子服饰则各地不一,大理地区多穿白上衣,红坎肩,或浅色蓝上衣,外套黑丝绒领褂,腰系绣花短围腰,下着蓝色宽裤,足穿绣花“百节鞋”。

未婚妇女梳独辫子盘于头顶,并以鲜艳的红头绳绕在白色的头巾上,红白相衬,相得益彰。

腰系绣花短围腰,更显得色彩鲜明,美观大方。

已婚妇女改为挽髻。

洱海东岸妇女则梳“凤点头”的发式,用丝网罩住,或绾以簪子,均用绣花巾或黑布包头。

白族妇女有佩带耳环、手镯的习俗。

15、土家
土家族服饰的结构款式以俭朴实用为原则,喜宽松,结构简单,但是注重细节,喜宽松、衣短裤短、袖口和裤管肥大。

男女老少皆穿无领滚边右衽开襟衣,衣边衣领会绣上花纹,绣工精彩,色彩艳丽,具有浓厚的民族特点。

土家族妇女穿的是无领满襟衣。

衣向左开襟。

从上领到下摆到衣裙脚绣有一寸五宽的花边,衣袖各有一大二小三条花边,大花边一寸五宽,小花边有手指宽。

袖大一尺二寸许,花边宽窄与衣袖相同,裤大约一尺五寸。

另外,胸前外套围裙,俗称“妈裙”,围裙上为半圆形,下为三角形,从上半圆形及下脚也有一圈花边,宽约一寸。

围裙胸前绣有花约五寸见方,围带即花带均为五彩丝线织成,一般二尺长,两头分别留有三寸未织的花缓。

16、哈尼族
叶车是哈尼族的一个支系。

叶车妇女头戴白尖帽,上身穿靛青色对开式短袖土布衣,无领无扣,由宽宽的五色腰带扎腰。

布衣是一件一件地套着穿,少则七八件,多达十余件,里长外短可以看出衣服的件数。

叶车人认为,衣服件数越多,服装越美,越能显示出家庭的富裕。

她们下身穿黑色短裤,裤脚口打上适当的褶纹,褶纹数与上衣数大致相等。

大腿以下全部裸露着。

逢年过节,姑娘们手上还带银手镯,胸前挂银链,腰的两侧佩挂银片和银泡泡,走起路来铃铃作响,颇有风韵。

17、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的是以草原游牧文化为特征的民族,服装便于骑乘,其民族服装多用羊皮、狐狸皮、鹿皮、狼皮等制作,反映着山地草原民族的生活特点。

哈萨克族女子的服饰,多姿多彩。

她们喜用白、红、绿、淡蓝色的绸缎、花布、毛纺织品等为原料制作连衣裙,年轻姑娘和少妇一般穿袖上有绣花,下摆有多层荷叶边的连衣裙。

夏季套穿坎肩或短上衣,冬季外罩棉衣,外出时穿棉大衣。

女子最讲究帽子和头巾。

未出嫁的姑娘戴夏天扎一条漂亮的三角形或方形头巾,冬天戴一种绒布的硬壳圆顶帽,帽顶饰有猫头鹰羽毛,象征勇敢、坚定。

当新娘时,戴一种尖顶帽,上有绣花与金银珠宝装饰,前方还饰有串珠垂吊在脸前,一年后换戴花头巾,有孩子后开始戴披巾。

18、傣族
傣族妇女一般喜欢穿窄袖短衣和统裙。

上面穿一件白色或绯色内衣,外面是紧身短上衣,园领窄袖,有大襟,也有对襟,有水红、淡黄、浅绿、雪白、天蓝等多种色彩。

现在多是用乔其纱、丝绸、的确良等料子缝制。

窄袖短衫紧紧地套着胳膊,几乎没有一点空隙,有不少人还喜欢用肉色衣料缝制,若不仔细看,还看不出袖管,前后衣襟刚好齐腰,紧紧裹住身子,再用一根银腰带系着短袖衫和统裙口,下着长至脚踝的统裙,腰身纤巧细小,下摆宽大。

傣族妇女的这种装束,充分展示了女性的胸、腰、臀“三围”之美,加上所采用的布料经柔,色彩鲜艳明快,无论走路或做事,都给人一种婀娜多姿、潇洒飘逸的感觉。

傣族男子一般都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衫,下穿长管裤,用白布、青布或绯布包头,有的戴呢礼帽,显得潇洒大方。

傣族无论男女,出门总喜欢在肩上挎一个用织绵做成的挎包(筒帕)。

挎包色调鲜艳,风格淳朴,具有浓厚的生活色彩和民族特色。

图案有珍禽异兽,树木花卉或几何图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每一种图案都含有具体的内容,如:红、绿色是为了纪念祖先;孔雀图案表示吉祥如意;大象图案象征着五谷丰登,生活美好;充分表现了傣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19、黎族
黎族所生产的棉织工艺品驰名中外。

尤其是“双面绣”最为出色,多作为上衣的装饰,如衣侧花,后背花等。

黎族服饰图案的取材,多采用平日喜闻乐见的人物纹、动物纹,植物纹以及几何纹等。

但不同地区有所侧重。

这些图案的造型稚拙夸张,构思大胆巧妙,运用直线、平行线、方形、三角形等构成整齐的富有装饰风格的花纹图案。

在色彩上,一般采用红、黄、白等几种,配色和谐,绚丽华美。

黎族妇女的头巾,上衣,筒裙往往嵌入了金银箔,云母片、明片或羽毛,也有缀以贝壳、穿珠、铜钱、铜铃或流苏等,更产生了有声有色的特殊效果。

20、傈傈族
傈僳族男女老幼都喜欢穿民族服装。

各地服饰大同小异。

根据服饰的颜色分为黑傈僳、白傈僳、花傈僳。

聚居在怒江一带的白、黑傈僳族妇女,普遍穿右衽上衣,麻布长裙;已婚妇女戴大铜环,长可垂肩,头上以珊瑚、料珠为饰。

年轻的姑娘喜欢用缀有小白贝的红线系辫;有些妇女还喜欢在胸前佩一串玛瑙、海贝或银币,并在海贝上刻有简单的横竖纹或小圆孔。

一些贵重的胸饰可值一二头黄牛。

永胜、腾冲一带的“花傈僳”,服饰较为艳丽美观,妇女均喜欢在上衣及长裙上镶绣许多花边,头缠花布头巾,耳坠大铜环或银环,裙长及地,行走时长裙摇曳摆动,显得婀娜富丽。

各地傈僳族男女服饰都是麻布长衫或短衫,裤长及膝,膝下套“吊筒”。

有的以青布包头,有的喜畜发辫于大脑后。

一些富裕家的男子,左耳戴一串大红珊瑚,以示在社会上享有荣誉和尊严。

21、佤族
佤族妇女装饰别具特色,喜戴大耳筒,宽手镯、细藤圈,标志着佤族人粗犷、豪放的坚强性格。

相对来说,男子服饰除包黑色包头上没有什么特别。

但喜欢纹身,其中多数在胸脯刺牛头,手腕刺鸟,腿上刺山林图案。

外出,常挎花布袋,佩戴长刀或火枪,给人以雄壮威武之感。

而妇女们的装束特点分明与众不同。

最突出的是头戴宽约3公分左右的银箍,留长发;身着靛青色无领大襟右衽及横条花筒裙。

腰系红布宽腰带和数十根细藤圈。

耳挂垂肩圆形大耳环,颈戴银质大项圈,细项链。

上了年纪的人,喜欢戴长约五公分伞状大耳筒,筒顶还刻有各种花纹。

有的妇女在耳筒内插上香花香草,有的放上人民币,出门赶集,随用随取,很是便利。

在佤族聚居区西盟,无论家庭贫富妇女们都有一副宽手镯,长年套在手腕上。

手镯宽约五公分,多用白银制成。

上面刻有精致的各种图案花纹,美观闪亮,是佤族妇女喜爱的装饰品。

22、畲族
畲族妇女服装,各地略有差别,其共同特点是上衣多刺绣。

尤其是福建福鼎和霞浦的女上装,在衣领、大襟、服斗甚至袖口上都有各色刺绣花纹图案和花鸟龙凤图案。

畲族妇女最主要的装束,那就是“凤凰装”。

红头绳扎的长辫高盘于头顶,象征着凤头;衣裳、围裙(合手巾)上用大红、桃红、杏黄及金银丝线镶绣出五彩缤纷的花边图案,象征着凤凰的颈项、腰身和羽毛;扎在腰后飘荡不定的金色腰带头,象征着凤尾;佩于全身的叮当作响的银饰,象征着凤鸣。

已婚妇女一般头戴“凤冠”。

它是在精制的细竹管外包上红布帕,悬一条30多厘米长、3厘米宽的红绫做成的。

冠上有一块圆银牌,下垂3个小银牌于前额,称为“龙髻”,表示是“三公主”戴的凤冠。

23、高山族
台湾高山族传统服饰色彩鲜艳,以红、黄、黑三种颜色为主,其中男子的服装有腰裙、套裙、挑绣
羽冠、长袍等,女子有短衣长裙、围裙、膝裤等,除服装外,还有许多饰物,如冠饰、臂饰、脚饰
等,以鲜花制成花环,在盛装舞蹈时,直接戴在头上,非常漂亮。

因为在台湾高山族看来,饰物不但
美观,而且还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这也是我国古代百越族的传统,高山族在古代以裸为美。

仅以幅布
遮阴,毛皮围腰。

但接触汉文化以后,逐步形成男穿长衫女着裙,讲究服饰美。

衣服除兽皮、树皮
外,多用自织麻布并加彩纹装饰。

男子衣饰类型,北部常见无袖胴衣、披衣、胸衣、腰带;中部常
见鹿皮背心、胸袋、腰袋、胸衣、黑布裙;南部常见对襟长袖上衣、腰裙、套裤、黑头巾等。

女子衣
饰类型包括短衣长裙和长衣短裳。

雅美人服饰简单,男子以丁字布遮下身,上穿背心;女子通常上穿
背心,下着筒裙,冬天以方布裹身。

24、拉祜族
拉祜族最喜爱黑色,以黑为美。

拉祜西支系妇女喜欢裹0.3米多长的黑色头巾。

最末一端长长地垂及腰际。

有地方妇女还有用黑布裹腿的习惯。

黑色衣服上缀以色彩斑斓的图案,显得格外庄重富丽。

拉祜西妇女穿窄袖短衫饰以彩色布条;或穿裙子,间隔出红、黑、白三色。

她们出门时,总是肩挎背包,既装物品,也显示自己纺织技艺。

澜沧县拉祜族男子戴的帽子,用六至八片正三角形蓝黑布拼制而成,下边镶一条较宽的蓝布边,顶端缀有一撮约15公分长的彩穗垂下。

有的不戴帽子,则用黑布长巾裹头。

妇女穿花边衣服,也用黑布包头。

现在,青年小伙子多在对襟短衣外面配上一件黑面白里的褂子,姑娘们则在衣衫下衬上一件白汗衫,下摆露在筒
裙上面。

他们认为,白色与黑色相配,象喜鹊一样漂亮。

25、水族
水族男装在20世纪40年代起就与周围汉装无大差别,而妇女服饰至今仍保留有鲜明的民族特征。

水族女服多以水家布缝制,无领大襟半长衫或长衫。

长衫过膝,一般不绣花边。

而节日和婚嫁盛装与平时截然不同。

婚礼服上装的肩部一圈及袖口,裤子膝弯处皆镶有刺绣花带,包头巾上也有色彩缤纷的图案。

头戴银冠,颈戴银项圈,腕戴银手镯,胸佩银雅领,耳垂银耳环,脚穿绣花鞋。

新娘子往往被打扮的花枝招展,风采翩翩。

此外妇女刺绣的背带更有艺术性。

说是“带”,实际上是一块刺绣华丽的“T ”形“帘子”,上端两边有带,“帘子”的大小可包住幼儿。

它是将白色马尾缠绕上白丝线,再加上其它彩色丝线,先把各种图案分别刺绣好,最后将绣好的图案拼镶到背带布料上做成的。

背带美观实用,是母亲对出嫁女儿最好的礼品。

26、东乡族
东乡族男子多穿宽大长袍,束腰带,挂腰刀、烟荷包。

妇女多穿圆领、大襟、宽袖的绣花上装。

下穿套裤,裤筒后面开小衩,裤筒、裤脚有镶或绣的花边。

喜庆节日则穿绣花裙,绣花鞋。

男子戴平顶无檐白、黑软帽。

妇女在家戴绣着花纹的便帽,外出戴遮住全部头发的丝绸盖头。

少女和新婚者戴绿色,婚后及中年妇女戴黑色,老年妇女戴白色。

妇女的首饰以银制耳环及手镯、玛瑙珠子为主。

27、纳西族
本世纪中叶,丽江受汉族的影响较深,男子服饰与汉族的基本相同,穿长袍马褂或对襟短衫,下着长裤。

妇女服装,除个别地方仍保持穿裙的习俗外,已改穿长裤,但整个服饰。

仍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丽江妇女上宽腰大绣的大褂,前幅及膝,后幅及胫,外加坎肩,下穿长裤,系百褶围腰,穿船形绣花鞋。

衣服多为蓝、白、黑三色,在领、袖、襟等处绣有花边,朴素大方。

已婚妇女在头顶梳发髻,戴圆形的纱帽,未婚女子则将发辫盘在脑后,戴布头巾或黑绒小嵋。

纳西族妇女服饰中最具特点的是身后的七星羊皮披肩,披肩上并排钉着七个直经为二寸左右的绣花圆布圈,每圈中有一对垂穗。

28、景颇族
景颇族男子喜欢穿白色或黑色对襟园领上衣,包头布上缀有花边图案和彩色小绒珠,外出时常佩带腰刀和筒帕。

妇女穿黑色对襟,下着黑、红色织成的统裙,腿上带裹腿。

盛装时的妇女上衣前后及肩上都缀有许多银泡泡、银片,颈上挂七个银项圈或一串银链子或银铃,耳朵上戴比手指还长的银耳筒,手上戴一对或两对粗大刻花的银手镯。

妇女戴银手饰越多表示越能干,越富有。

有的妇女还爱好用藤蔑编成藤圈,涂有红漆、黑漆,围在腰部,并认为藤圈越多越美。

29、柯尔克孜族
服装的形式,男子上身穿白色绣花边的圆领衬衫,外套羊皮或黑、蓝色棉布无领长“袷袢”,也有用驼毛织成的,袖口黑布沿边。

系皮腰带,带上拴小刀、打火石等物。

女穿对襟上衣,宽大无领,长不过膝,缀银中,多褶的长裙下端镶皮毛。

也有穿连衣裙者,裙子下端带雏裥,外套黑色坎肩或“袷袢”。

30、土族
土族的服饰,色彩鲜艳,式样别致,至今仍保留着浓郁的民族特色。

传统的男子服装是内穿绣花高领斜襟白短褂,胸前镶一块2公分见方的彩色刺绣图案,外套黑、蓝或紫色坎肩,或穿镶着宽边的长袍。

腰系绣花带,头戴织锦镶边的卷檐毡帽。

其中青壮年的毡帽后檐向上翻,前檐向前展开,称之为“鹰嘴啄食”。

部分地区的男子还戴一种翻边尖顶帽,顶端有一绺红穗。

土族妇女的服饰更为鲜艳。

通常的装束是身穿斜襟上衣,两条袖子是用红、黄、绿、紫、蓝五色彩布圈缝制成的。

腰系宽而长的彩带,带子两头绣有花、鸟、蜂、蝶、彩云等花纹图案。

外套黑色或紫色坎肩。

下穿裙子和长裤。

裤子的颜色依年龄的不同而异。

少女和年轻妇女多穿红色和彩色裙,中年多穿蓝色裙,老年穿棕色裙,前后开口。

裤子的裤脚较宽,用两种颜色的布做成,以膝盖为界,下半截的颜色是区别是否已婚的重要标志。

未婚少女多是红色,已婚者多用蓝色。

土族妇女讲究头饰,土语称“扭达”,样式复杂,各地不一。

过去有所谓“三叉头”、“干粮头”、“羊腔头”、“簸箕头”、“马鞍橇”等八九种。

现在,繁多的头饰已不多见,代之而来的是一种新的简便头饰:已婚妇女梳两根发辫,以珊瑚、松石等缀
饰,再戴以美观大方的织锦镶边卷檐毡帽,显得雍荣华贵;未婚姑娘通常梳一根或三根辫子,扎红头绳,系一块海螺片,头戴一条绣花头巾,显得活泼,秀丽。

31、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男子头戴皮帽,身穿长袍,下着皮裤,脚蹬皮靴。

帽子多用狍、狼或狐狸的头皮做成,毛朝外,双耳、犄角挺立,形象逼真,出猎时,既防寒又护身。

靴子多选用狍、犴、牛等皮。

除皮质服装外,达斡尔族还穿布制的袍子和裤子。

冬天穿棉袍,天冷时外套犴背心,春秋穿夹袍,夏季穿单袍。

妇女早期着皮衣,清朝以后以布衣为主。

服装的颜色多为蓝、黑、灰,老年妇女还喜欢在长袍外套上坎肩。

32、仫佬族
仫佬族尚深青色。

过去大都自纺、自织、自染、自缝。

据记载,清代仫佬妇女还有穿筒裙的习俗。

一些人还穿风领衣。

近代与当地汉族、壮族服饰差别不大。

男穿对襟上衣、长裤,年老的着琵琶襟上衣,穿草鞋。

过去的姑娘留辫,出嫁后结髻,现在多已剪发。

饰有银耳环、手镯、戒指等物。

33、羌族
羌族的传统服饰为男女皆穿麻布长衫、羊皮坎肩,包头帕,束腰带,裹绑腿。

男女都在长衫外套一件羊皮背心,俗称“皮褂褂”,晴天毛向内,雨天毛向外以防雨。

还有一种背心是羊毛毡子做的,较前者略长。

男子长衫过膝,梳辫包帕,腰带和绑腿多用麻布或羊毛织成,一般穿草鞋、布鞋或牛皮靴。

喜欢在腰带上佩挂镶嵌着珊瑚的火镰和刀。

女子衫长及踝,领镶梅花形银饰,襟边、袖口、领边等处绣有花边,腰束绣花围裙与飘带,腰带上也绣着花纹图案。

未婚少女梳辫盘头,包绣花头帕。

已婚妇女梳髻,再包绣花头帕。

脚穿云云鞋。

喜欢佩戴银簪、耳环、耳坠、领花、银牌、手镯、戒指等饰物。

34、布朗族
布朗族穿着简朴,男女皆喜欢穿青色和黑色衣服,妇女的衣裙与傣族相似,上穿紧身短衣,头顶挽髻,用头巾缠头,喜欢戴大耳环、银手镯等装饰。

姑娘爱戴野花或自编的彩花,将双颊染红。

男子一般穿黑色或青色宽大长裤和对襟无领上衣缠头巾。

成年男子喜爱纹身。

35、撒拉族
撒拉族男子喜留胡子,头戴黑色或白色圆帽,身穿白汗褡,青夹袄;妇女戴盖头,喜佩耳环、手镯等金银首饰.
36、毛南族
毛南族妇女多穿青色或蓝色右襟上衣,配上银饰手镯,蓝白相衬。

男子则穿唐装或琵琶上衣。

37、仡佬族
仡佬族男女皆穿裙(男裙短,女裙长)。

用布一幅图于腰际,无摺皱,有如桶状,谓之“桶裙”。

男子皆穿短衣,女子或短衣或长衣,或短衣外套以前短后长之袍。

质料有葛、麻、羊毛、丝、棉布等。

男女多以长帕包头,有的妇女或用花布一块盖顶。

38、锡伯族
头戴六股钢盔,胸挂护心铜镜,腰围飘带绣裙。

萨满穿上这种服饰跳起萨满舞,模仿各种动物的形态和追逐、打斗、厮杀的动作,既反映了原始氏族时代的精神和狩猎、游牧的生活气息,又反映了山林文化和草原文化的特点。

39、阿昌族
阿昌族的服饰简洁、朴素、美观。

男子多穿蓝色、白色或黑色的对襟上衣、黑色长裤,裤脚短而宽。

小伙子喜缠白色包头,婚后则改换黑色包头。

有些中老年人还喜欢戴毡帽。

青壮年打包头时总要留出约40厘米长的穗头垂于脑后。

如外出赶集或参加节日聚会时,喜欢斜背一个“筒帕”(挎包)和一把阿昌刀。

妇女的服饰有年龄和婚否之别。

未婚少女平时多着各色大襟或对襟上衣、黑色长裤,外系围腰,头戴黑色包头。

梁河地区的妇女一般穿红色或蓝色对襟上衣和筒裙,小腿裹绑腿,用黑布裹包头,高达约0.3公尺,包头顶端左侧还垂挂四五个五彩小绣球,颇具特色。

40、普米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