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技术与实践第8章 (2)数据库安全
[网络与信息安全基础(第2版)][王颖,蔡毅][电子课件] (1)[28页]
![[网络与信息安全基础(第2版)][王颖,蔡毅][电子课件] (1)[28页]](https://img.taocdn.com/s3/m/a1458b6587c24028905fc325.png)
1.4.1 关于口令安全性(续1)
不要在不同系统上,特别是不同级别的用户上使用同一口 令。
为防止眼明手快的人窃取口令,在输入口令时应确认无人 在身边。
1.1.2 加强青少年的网络安全意识
1.2 什么是攻击
1.2.1 1.2.2 1.2.3 1.2.4
收集信息的主要方式 攻击的主要手段 入侵仅发生在入侵行为完全完成,且入 侵者已进入目标网络内的行为称为攻击。但更为积极的观 点是:所有可能使一个网络受到破坏的行为都称为攻击。 即从一个入侵者开始在目标机上工作的那个时刻起,攻击 就开始了。
忽或者不配合,那么攻击者就有可能通过这台计算机,从 内部来攻击其他的计算机。
6. 保持简单(Simplicity) 尽量降低系统的复杂度,越复杂的系统越容易隐藏一些
安全问题,建议不要在一台服务器上配置超过两种以上的 应用。
1.5 安全操作系统简介
操作系统是信息系统安全的基础设施,在信息安全方面起 着决定性的作用。信息系统安全在硬件方面关键是芯片, 在软件方面关键是操作系统。本小节主要讨论操作系统方 面的安全问题。
1.2.4 攻击对象排名
主机运行没有必要的服务。 未打补丁的、过时的应用软件和硬件固件。 信息泄露,通过服务如Gopher、Finger、Telnet、SNMP、
SMTP、Netstat等。 盗用信任关系如Rsh、Rlogin、Rexec。 配置不当的防火墙或路由器ACL(Access Control List,访问
1.4.3 广域网安全
1.加密技术 2.VPN技术 3.身份认证技术
互联网行业网络安全面面俱到的防护方案

互联网行业网络安全面面俱到的防护方案第1章网络安全概述 (4)1.1 网络安全的重要性 (4)1.2 网络安全风险与威胁 (4)1.3 网络安全防护体系架构 (4)第2章物理安全防护 (5)2.1 数据中心安全 (5)2.1.1 数据中心选址与建筑安全 (5)2.1.2 数据中心出入管理 (5)2.1.3 数据中心内部安全 (5)2.2 通信线路安全 (5)2.2.1 线路规划与布局 (5)2.2.2 通信线路保护 (6)2.2.3 线路监控与维护 (6)2.3 设备安全 (6)2.3.1 设备选型与采购 (6)2.3.2 设备部署与维护 (6)2.3.3 设备监控与管理 (6)第3章网络边界防护 (6)3.1 防火墙技术 (6)3.1.1 防火墙的类型 (6)3.1.2 防火墙的部署策略 (6)3.1.3 防火墙的配置与管理 (7)3.2 入侵检测与防御系统 (7)3.2.1 入侵检测系统(IDS) (7)3.2.2 入侵防御系统(IPS) (7)3.2.3 IDS/IPS的配置与管理 (7)3.3 虚拟专用网络(VPN) (7)3.3.1 VPN技术原理 (8)3.3.2 VPN应用场景 (8)3.3.3 VPN设备部署 (8)3.3.4 VPN管理 (8)第4章访问控制与身份认证 (8)4.1 身份认证技术 (8)4.1.1 密码认证 (8)4.1.2 二维码认证 (8)4.1.3 生物识别认证 (8)4.1.4 证书认证 (9)4.2 访问控制策略 (9)4.2.1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 (9)4.2.2 基于属性的访问控制(ABAC) (9)4.2.3 自主访问控制(DAC) (9)4.2.4 强制访问控制(MAC) (9)4.3 单点登录与权限管理 (9)4.3.1 单点登录(SSO) (9)4.3.2 权限管理 (9)4.3.3 账户锁定与密码策略 (9)4.3.4 安全审计 (10)第5章数据安全防护 (10)5.1 数据加密技术 (10)5.1.1 对称加密技术 (10)5.1.2 非对称加密技术 (10)5.1.3 混合加密技术 (10)5.2 数据备份与恢复 (10)5.2.1 数据备份策略 (10)5.2.2 备份存储介质 (10)5.2.3 数据恢复测试 (11)5.3 数据泄露防护(DLP) (11)5.3.1 数据分类与标识 (11)5.3.2 访问控制 (11)5.3.3 数据泄露监测与报警 (11)第6章应用安全防护 (11)6.1 应用程序安全开发 (11)6.1.1 安全开发原则 (11)6.1.2 安全开发流程 (11)6.1.3 安全编码实践 (11)6.2 应用层防火墙 (11)6.2.1 应用层防火墙概述 (12)6.2.2 WAF的部署方式 (12)6.2.3 WAF的配置与优化 (12)6.3 应用程序接口(API)安全 (12)6.3.1 API安全风险分析 (12)6.3.2 API安全设计 (12)6.3.3 API安全防护措施 (12)第7章恶意代码防范 (12)7.1 病毒防护 (12)7.1.1 病毒定义与危害 (12)7.1.2 病毒防护策略 (13)7.2 木马防范 (13)7.2.1 木马定义与危害 (13)7.2.2 木马防范策略 (13)7.3 勒索软件防护 (13)7.3.1 勒索软件定义与危害 (13)7.3.2 勒索软件防护策略 (13)第8章网络安全监测与态势感知 (14)8.1 安全事件监测 (14)8.1.1 监测目标 (14)8.1.2 监测手段 (14)8.1.3 监测流程 (14)8.1.4 监测策略 (14)8.2 安全态势分析 (14)8.2.1 态势感知概念 (14)8.2.2 态势感知技术 (14)8.2.3 态势感知实施步骤 (14)8.2.4 态势感知应用案例 (14)8.3 安全预警与应急响应 (15)8.3.1 安全预警机制 (15)8.3.2 预警信息发布 (15)8.3.3 应急响应流程 (15)8.3.4 应急响应团队建设 (15)8.3.5 应急响应资源保障 (15)第9章安全合规与管理 (15)9.1 法律法规与标准 (15)9.1.1 法律法规 (15)9.1.2 行业标准 (15)9.2 安全审计 (16)9.2.1 审计制度 (16)9.2.2 审计实施 (16)9.2.3 审计报告 (16)9.3 安全培训与意识提升 (16)9.3.1 培训计划 (16)9.3.2 培训实施 (16)9.3.3 安全意识提升 (16)9.3.4 培训记录与评估 (16)第10章防护策略优化与持续改进 (16)10.1 防护策略评估 (16)10.1.1 定期开展网络安全风险评估 (17)10.1.2 安全防护策略合规性检查 (17)10.1.3 安全防护效果量化评估 (17)10.2 防护措施优化 (17)10.2.1 更新与完善防护策略 (17)10.2.2 强化边界防护 (17)10.2.3 深度防御策略实施 (17)10.2.4 安全漏洞管理 (17)10.3 持续改进与安全运维 (17)10.3.1 安全运维管理体系建设 (17)10.3.2 安全培训与意识提升 (17)10.3.3 安全监控与威胁情报 (17)10.3.4 定期审查与持续优化 (17)10.3.5 应急响应与处理 (17)第1章网络安全概述1.1 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互联网行业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网络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信息安全技术实践作业指导书

信息安全技术实践作业指导书第1章信息安全基础 (4)1.1 信息安全概念与体系结构 (4)1.1.1 信息安全定义 (4)1.1.2 信息安全体系结构 (4)1.2 常见信息安全威胁与防护措施 (4)1.2.1 常见信息安全威胁 (4)1.2.2 防护措施 (4)第2章密码学基础 (5)2.1 对称加密算法 (5)2.1.1 常见对称加密算法 (5)2.1.2 对称加密算法的应用 (5)2.2 非对称加密算法 (5)2.2.1 常见非对称加密算法 (5)2.2.2 非对称加密算法的应用 (6)2.3 哈希算法与数字签名 (6)2.3.1 哈希算法 (6)2.3.1.1 常见哈希算法 (6)2.3.2 数字签名 (6)2.3.2.1 数字签名的实现过程 (6)2.3.3 数字签名的作用 (6)第3章认证与访问控制 (6)3.1 认证技术 (6)3.1.1 生物认证 (6)3.1.2 密码认证 (7)3.1.3 令牌认证 (7)3.1.4 双因素认证 (7)3.2 访问控制模型 (7)3.2.1 自主访问控制模型 (7)3.2.2 强制访问控制模型 (7)3.2.3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模型 (7)3.2.4 基于属性的访问控制模型 (7)3.3 身份认证与权限管理 (7)3.3.1 身份认证 (7)3.3.2 权限管理 (7)3.3.3 访问控制策略 (8)第4章网络安全协议 (8)4.1 SSL/TLS协议 (8)4.1.1 SSL/TLS协议原理 (8)4.1.2 SSL/TLS协议功能 (8)4.1.3 SSL/TLS协议应用 (8)4.2 IPsec协议 (8)4.2.2 IPsec协议工作原理 (9)4.2.3 IPsec协议应用 (9)4.3 无线网络安全协议 (9)4.3.1 无线网络安全协议原理 (9)4.3.2 无线网络安全协议关键技术 (9)4.3.3 无线网络安全协议应用 (9)第5章网络攻击与防范 (9)5.1 网络扫描与枚举 (9)5.1.1 网络扫描技术 (9)5.1.2 枚举技术 (10)5.2 漏洞利用与攻击方法 (10)5.2.1 漏洞利用概述 (10)5.2.2 攻击方法 (10)5.3 防火墙与入侵检测系统 (11)5.3.1 防火墙技术 (11)5.3.2 入侵检测系统(IDS) (11)第6章恶意代码与防护 (11)6.1 计算机病毒 (11)6.1.1 病毒的定义与特征 (11)6.1.2 病毒的分类 (12)6.1.3 病毒的传播与感染 (12)6.1.4 病毒的防护措施 (12)6.2 木马与后门 (12)6.2.1 木马的定义与特征 (12)6.2.2 木马的分类 (12)6.2.3 木马的传播与感染 (12)6.2.4 木马的防护措施 (12)6.3 蠕虫与僵尸网络 (12)6.3.1 蠕虫的定义与特征 (13)6.3.2 蠕虫的传播与感染 (13)6.3.3 僵尸网络的定义与特征 (13)6.3.4 蠕虫与僵尸网络的防护措施 (13)第7章应用层安全 (13)7.1 Web安全 (13)7.1.1 基本概念 (13)7.1.2 常见Web攻击类型 (13)7.1.3 Web安全防范措施 (13)7.2 数据库安全 (14)7.2.1 数据库安全概述 (14)7.2.2 数据库安全威胁 (14)7.2.3 数据库安全防范措施 (14)7.3 邮件安全与防护 (14)7.3.1 邮件安全概述 (14)7.3.3 邮件安全防护措施 (14)第8章系统安全 (15)8.1 操作系统安全 (15)8.1.1 操作系统安全概述 (15)8.1.2 操作系统安全机制 (15)8.1.3 操作系统安全实践 (15)8.2 安全配置与基线加固 (15)8.2.1 安全配置概述 (15)8.2.2 安全配置实践 (15)8.2.3 基线加固概述 (15)8.2.4 基线加固实践 (15)8.3 虚拟化与云安全 (15)8.3.1 虚拟化安全概述 (16)8.3.2 虚拟化安全实践 (16)8.3.3 云安全概述 (16)8.3.4 云安全实践 (16)第9章物理安全与应急响应 (16)9.1 物理安全设施 (16)9.1.1 安全区域规划 (16)9.1.2 机房设施安全 (16)9.1.3 网络设备安全 (16)9.2 安全审计与监控 (16)9.2.1 安全审计 (16)9.2.2 安全监控 (16)9.2.3 安全审计与监控的协同作用 (17)9.3 应急响应与处理 (17)9.3.1 应急响应计划 (17)9.3.2 应急响应团队 (17)9.3.3 信息安全事件处理 (17)9.3.4 事后总结与改进 (17)第10章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17)10.1 信息安全策略与法律法规 (17)10.1.1 信息安全策略概述 (17)10.1.2 信息安全策略的制定与实施 (17)10.1.3 我国信息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17)10.1.4 企业信息安全法律法规遵循 (17)10.2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 (17)10.2.1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概述 (18)10.2.2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方法 (18)10.2.3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流程 (18)10.2.4 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策略与措施 (18)10.3 信息安全培训与意识提升 (18)10.3.1 信息安全培训的意义与目标 (18)10.3.2 信息安全培训内容与方法 (18)10.3.3 信息安全意识提升策略 (18)10.3.4 信息安全培训的实施与评估 (18)第1章信息安全基础1.1 信息安全概念与体系结构1.1.1 信息安全定义信息安全是指保护信息资产,保证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避免由于非法访问、泄露、篡改、破坏等造成的信息丢失、损害和不可用的一系列措施和过程。
网络安全技术讲义(PPT 39张)

3.4.1 3.4.2 3.4.3 3.4.4 3.4.5 3.4.6 3.4.7 3.4.8 3.4.9
计算机病毒的定义 计算机病毒的特性 计算机病毒的产生背景及主要来源 计算机病毒的类型 计算机病毒的主要危害 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途径及症状 计算机病毒的预防 计算机病毒的清除 几种常见的防病毒软件及其安装与维护
5
3.2网络安全研究背景
3.2.1 系统安全漏洞的基本概念 3.2.2 系统安全漏洞的类型 3.2.3系统安全漏洞的利用 3.2.4 系统安全漏洞的解决方案
6
3.2.1系统安全漏洞的基本概念
1. 漏洞的定义 漏洞是在硬件、软件、协议的具体实现或系统安全策略 上存在的缺陷,从而可以使攻击者能够在未授权的情况下 访问或破坏系统。 2.漏洞与具体系统环境、时间之间的关系 一个系统从发布的那一天起,随着用户的深入使用,系 统中存在的漏洞会被不断暴露出来,这些早先被发现的漏 洞也会不断被系统供应商发布的补丁软件修补,或在以后 发布的新版系统中得以纠正。而在新版系统纠正了旧版本 中具有漏洞的同时,也会引入一些新的漏洞和错误。因而 随着时间的推移,旧的漏洞会不断消失,新的漏洞会不断 出现。漏洞问题也会长期存在。
16
3.3.2防火墙的功能
(1)过滤不安全的服务和非法用户。 (2)控制对特殊站点的访问。 (3)供监视Internet安全访问和预警的可靠节点。 (4)实现公司的安全策略。 (5)防止暴露内部网的结构,网络管理员可以在防火墙 上部署NAT,既可以保护内部网,也可以解决地址空间紧 张的问题。 (6)是审计和记录Internet使用费用的一个最佳地点。 (7)在物理上设置一个单独的网段,放置WWW服务器 、FTP服务器和Mail服务器等。
《网络安全》教学大纲

《网络安全》教学大纲(Network Security)制定单位:信息科学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制定人:孙晓彦审核人:冯国富(课程组长)编写时间:2011年12月15日第一部分课程概述一、基本信息(一)课程属性、学分、学时专业课, 3学分,48学时(理论32+实验16)(二)适用对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三)先修课程与知识准备计算机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等二、课程简介信息网络的大规模全球互联趋势,以及人们的社会与经济活动对计算机网络的依赖性与日俱增,使得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成为信息化建设的一个核心问题。
在信息学科的专业教育中开设网络安全课程,旨在让学生们从学习网络技术时就树立建造安全网络的观念,掌握网络安全的基本知识,了解设计和维护安全的网络体系及其应用系统的基本手段和常用方法,为从事信息网络的研究和开发打下良好基础。
本课程较全面的介绍了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基本理论和关键技术,并对当前常见的网络安全技术的原理和应用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硬件与环境安全、操作系统安全、计算机网络安全、应用系统安全、应急响应与灾难恢复、计算机系统安全风险评估、计算机安全等级评测与安全管理等内容。
这门课程对于培养具有基本信息安全技术应用能力的工程人员有着重要意义。
The trend that information nets worldwide being connecting to one another, alone with the more and more dependences on computer net by people's social and economical activities, makes the security of the computer net a kernel problem. This course means to bring up the students' notion about the net security in the mean time when they learn the net technology, to let them understand the basic knowledge of net security, and to offer them a chance to understand the common way to design and maintain a secure net system or its application system. By taking the course, it can therefore give the students a good preparation for their research in information net.The course gives a global introduction on the basic theories and kernel technologies of the network security, as well as explanation on the concept andapplication of the commonly used network security technology. The main contents of this course include the following sections: security of computer hardware and environmental, operating system security, computer network security, application security, emergency response and disaster recovery, computer system security risk assessment, computer level of security evaluation and security management and so on.This course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training the engineering staff with the basic information security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bility.三、教学目标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理解密码学等网络安全的相关安全原理,掌握计算机系统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和普遍采用的安全机制,了解当今主要的网络系统安全设置、安全漏洞、安全协议,并能够胜任一般网络安全的基本技术和操作,提高信息安全防护意识与安全防护能力。
IT科技行业网络安全与数据保护方案

IT科技行业网络安全与数据保护方案第1章网络安全与数据保护概述 (4)1.1 网络安全现状分析 (4)1.1.1 网络攻击手段多样化 (4)1.1.2 数据泄露风险加剧 (4)1.1.3 法律法规要求日益严格 (4)1.2 数据保护的重要性 (4)1.2.1 保障国家安全 (5)1.2.2 维护企业利益 (5)1.2.3 保护公民个人信息 (5)1.3 网络安全与数据保护策略制定 (5)1.3.1 建立完善的网络安全管理体系 (5)1.3.2 提高网络安全技术水平 (5)1.3.3 加强数据安全防护 (5)1.3.4 提高员工安全意识 (5)1.3.5 遵守法律法规 (5)第2章网络安全架构设计 (5)2.1 网络安全防护体系 (5)2.1.1 安全策略 (6)2.1.2 安全技术 (6)2.2 防火墙与入侵检测系统 (6)2.2.1 防火墙设计 (6)2.2.2 入侵检测系统设计 (6)2.3 虚拟专用网络(VPN) (7)2.3.1 VPN协议选择 (7)2.3.2 VPN部署模式 (7)2.3.3 VPN安全策略 (7)2.3.4 VPN功能优化 (7)第3章数据加密技术 (7)3.1 对称加密算法 (7)3.1.1 数据加密标准(DES) (7)3.1.2 高级加密标准(AES) (8)3.1.3 三重数据加密算法(3DES) (8)3.2 非对称加密算法 (8)3.2.1 RSA算法 (8)3.2.2 椭圆曲线加密算法(ECC) (8)3.3 混合加密算法及应用 (8)3.3.1 混合加密算法原理 (8)3.3.2 混合加密算法应用 (9)3.3.3 混合加密算法的优势 (9)第4章认证与访问控制 (9)4.1 用户身份认证 (9)4.1.2 二维码认证 (9)4.1.3 双因素认证 (9)4.2 角色权限控制 (10)4.2.1 角色定义 (10)4.2.2 权限分配 (10)4.2.3 权限审计 (10)4.3 访问控制策略 (10)4.3.1 防火墙策略 (10)4.3.2 入侵检测与防御系统(IDS/IPS) (11)4.3.3 虚拟专用网络(VPN) (11)4.3.4 安全审计 (11)4.3.5 数据加密 (11)第5章安全漏洞防护 (11)5.1 安全漏洞扫描 (11)5.1.1 概述 (11)5.1.2 扫描范围 (11)5.1.3 扫描工具与策略 (11)5.1.4 扫描结果处理 (11)5.2 漏洞修复与安全加固 (12)5.2.1 漏洞修复 (12)5.2.2 安全加固 (12)5.3 应急响应与处理 (12)5.3.1 应急响应流程 (12)5.3.2 处理 (12)第6章网络安全监测与审计 (13)6.1 安全事件监测 (13)6.1.1 监测方法 (13)6.1.2 技术手段 (13)6.1.3 响应措施 (13)6.2 安全日志审计 (14)6.2.1 安全日志分类 (14)6.2.2 审计方法 (14)6.2.3 审计流程 (14)6.3 安全态势感知 (14)6.3.1 态势感知技术 (14)6.3.2 实施步骤 (15)第7章数据备份与恢复 (15)7.1 数据备份策略 (15)7.1.1 备份类型 (15)7.1.2 备份频率 (15)7.1.3 备份存储 (15)7.2 数据恢复技术 (16)7.2.1 全量恢复 (16)7.2.3 差异恢复 (16)7.3 灾难恢复计划 (16)7.3.1 灾难类型识别 (16)7.3.2 灾难恢复策略 (16)7.3.3 灾难恢复演练 (16)7.3.4 灾难恢复预案 (17)7.3.5 灾难恢复资源准备 (17)第8章数据保护法律法规与合规要求 (17)8.1 国内数据保护法律法规 (17)8.1.1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17)8.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 (17)8.1.3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 (17)8.1.4 《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 (17)8.2 国际数据保护法规与标准 (17)8.2.1 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 (17)8.2.2 美国加州消费者隐私法案(CCPA) (17)8.2.3 ISO/IEC 27001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18)8.3 企业合规体系建设 (18)8.3.1 制定合规政策和程序 (18)8.3.2 建立数据分类和分级制度 (18)8.3.3 开展合规培训和宣传 (18)8.3.4 定期进行合规审计和风险评估 (18)8.3.5 建立应急预案和响应机制 (18)8.3.6 加强对外合作和供应链管理 (18)第9章安全意识培训与文化建设 (18)9.1 安全意识培训 (18)9.1.1 培训内容 (19)9.1.2 培训形式 (19)9.1.3 培训对象 (19)9.2 员工行为规范 (19)9.2.1 信息访问规范 (19)9.2.2 账户与密码管理 (19)9.2.3 网络使用规范 (19)9.3 安全文化建设 (20)9.3.1 领导示范 (20)9.3.2 宣传教育 (20)9.3.3 奖惩机制 (20)9.3.4 持续改进 (20)第10章持续改进与优化 (20)10.1 网络安全风险评估 (20)10.1.1 收集信息 (20)10.1.2 识别风险 (20)10.1.3 风险评估 (20)10.2 安全防护策略更新 (20)10.2.1 监测安全威胁 (21)10.2.2 更新防护策略 (21)10.2.3 增强安全意识 (21)10.2.4 加强安全审计 (21)10.3 数据保护效果评估与优化 (21)10.3.1 数据保护效果评估 (21)10.3.2 优化数据保护策略 (21)10.3.3 数据泄露应急预案 (21)10.3.4 跨部门协同 (21)第1章网络安全与数据保护概述1.1 网络安全现状分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深入到各行各业,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大数据安全》-课程教学大纲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大数据安全》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6132603课程名称:大数据安全英文名称:Big Data Security课程类别:专业课学时:48学分:3适用对象: 软件工程专业本科生考核方式:考查先修课程:离散数学、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二、课程简介中文简介本课程是软件工程的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以大数据发展历史、特征、发展趋势为切入点,分析各领域面临的大数据安全威胁和需求,归纳总结大数据安全的科学内涵和技术研究方向。
在此基础上,引出大数据安全的关键技术和应用实践。
随后对大数据安全的产业动态、法律法规、标准研究进行系统梳理,预测大数据安全的发展趋势。
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可让学生对大数据安全技术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使学生初步具备大数据安全系统分析、设计和管理能力。
英文简介The course is an selective course for software engineering. It introduces development history,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big data. It analyzes big data security threats and requirements for various fields and summarizes the scientific connotation of big data security and technical research direction. Based on this, key technologies and application practices of big data security are introduced. Then the course systematically comb the industrial dynamics,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standard research of big data security, and predict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big data security. The teaching content of this course can give students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big data security technology, so that students have the ability to analyze, design and manage big data security systems.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本课程是软件工程的专业选修课。
网络安全防护措施与实施要点

网络安全防护措施与实施要点第1章网络安全基础概念 (4)1.1 网络安全的重要性 (4)1.2 常见网络安全威胁 (4)1.3 网络安全防护策略 (5)第2章网络安全法律法规与标准 (5)2.1 我国网络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5)2.1.1 立法背景与现状 (5)2.1.2 主要法律法规 (5)2.1.3 法律法规的实施与监管 (5)2.2 国际网络安全标准简介 (6)2.2.1 国际网络安全标准概述 (6)2.2.2 主要国际网络安全标准组织 (6)2.2.3 典型国际网络安全标准简介 (6)2.3 法律法规与标准的遵循 (6)2.3.1 遵循法律法规的重要性 (6)2.3.2 遵循国际标准的作用 (6)2.3.3 实施要点 (6)第3章网络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 (7)3.1 网络安全风险评估方法 (7)3.1.1 定性风险评估 (7)3.1.2 定量风险评估 (7)3.1.3 混合型风险评估 (7)3.2 风险评估的实施步骤 (7)3.2.1 确定评估范围和目标 (7)3.2.2 收集信息 (7)3.2.3 识别和分析威胁和脆弱性 (7)3.2.4 评估风险 (7)3.2.5 风险排序和报告 (7)3.3 网络安全管理策略与实践 (7)3.3.1 制定网络安全政策 (7)3.3.2 安全防护措施设计 (8)3.3.3 安全培训与意识提升 (8)3.3.4 安全监控与应急响应 (8)3.3.5 定期开展风险评估 (8)第4章物理安全防护措施 (8)4.1 数据中心的物理安全 (8)4.1.1 数据中心的设计与布局 (8)4.1.2 数据中心的出入管控 (8)4.1.3 视频监控与报警系统 (8)4.1.4 环境安全与保障 (8)4.2 网络设备的物理安全 (8)4.2.2 设备的锁定与防盗 (9)4.2.3 设备的远程监控与管理 (9)4.3 线路安全与防护 (9)4.3.1 线路布局与设计 (9)4.3.2 线路的物理保护 (9)4.3.3 线路接入的安全控制 (9)第5章边界安全防护措施 (9)5.1 防火墙技术与应用 (9)5.1.1 防火墙概述 (9)5.1.2 防火墙关键技术 (9)5.1.3 防火墙配置与管理 (10)5.1.4 防火墙应用实践 (10)5.2 入侵检测与防御系统 (10)5.2.1 入侵检测系统概述 (10)5.2.2 入侵检测关键技术 (10)5.2.3 入侵防御系统(IPS) (10)5.2.4 入侵检测与防御系统应用实践 (10)5.3 虚拟专用网(VPN)技术 (11)5.3.1 VPN概述 (11)5.3.2 VPN关键技术 (11)5.3.3 VPN应用场景与实践 (11)5.3.4 VPN安全性分析 (11)第6章网络访问控制 (11)6.1 用户身份认证 (11)6.1.1 认证方式 (11)6.1.2 认证协议 (12)6.2 访问控制策略 (12)6.2.1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 (12)6.2.2 基于属性的访问控制(ABAC) (12)6.2.3 强制访问控制(MAC) (12)6.3 权限管理与实践 (12)6.3.1 权限分配 (12)6.3.2 权限审计 (12)6.3.3 权限管理实践 (12)第7章网络设备与系统安全 (13)7.1 网络设备的安全配置 (13)7.1.1 基本安全策略设定 (13)7.1.2 设备接口安全 (13)7.1.3 网络协议安全 (13)7.1.4 防火墙与安全隔离 (13)7.2 系统漏洞与补丁管理 (13)7.2.1 漏洞扫描与评估 (13)7.2.2 补丁更新与管理 (13)7.3 网络设备监控与维护 (13)7.3.1 网络设备功能监控 (13)7.3.2 安全事件监控 (13)7.3.3 日志管理与审计 (14)7.3.4 定期维护与巡检 (14)7.3.5 应急响应与处置 (14)第8章应用层安全防护 (14)8.1 网络应用层安全威胁 (14)8.1.1 数据泄露 (14)8.1.2 恶意代码攻击 (14)8.1.3 应用层拒绝服务攻击 (14)8.1.4 跨站脚本攻击(XSS) (14)8.1.5 SQL注入 (14)8.2 应用层安全防护策略 (14)8.2.1 数据加密 (14)8.2.2 访问控制 (14)8.2.3 入侵检测与防护系统 (15)8.2.4 安全审计 (15)8.2.5 安全开发 (15)8.3 常见应用层安全漏洞与防护 (15)8.3.1 数据泄露防护 (15)8.3.2 恶意代码防护 (15)8.3.3 应用层拒绝服务防护 (15)8.3.4 跨站脚本攻击防护 (15)8.3.5 SQL注入防护 (15)第9章数据安全与加密 (16)9.1 数据加密技术与应用 (16)9.1.1 加密技术概述 (16)9.1.2 对称加密技术 (16)9.1.3 非对称加密技术 (16)9.1.4 混合加密技术 (16)9.1.5 加密技术应用 (16)9.2 数字签名与证书 (16)9.2.1 数字签名概述 (16)9.2.2 数字签名算法 (16)9.2.3 数字证书 (16)9.2.4 数字证书的应用场景 (17)9.3 数据备份与恢复 (17)9.3.1 数据备份的重要性 (17)9.3.2 数据备份策略 (17)9.3.3 数据备份技术 (17)9.3.4 数据恢复技术 (17)9.3.5 数据备份与恢复的实施要点 (17)第10章安全事件应急响应与恢复 (17)10.1 安全事件分类与响应流程 (17)10.1.1 安全事件分类 (17)10.1.2 安全事件响应流程 (17)10.2 应急响应团队建设与管理 (18)10.2.1 应急响应团队组织结构 (18)10.2.2 应急响应团队职责分配 (18)10.2.3 应急响应团队培训与演练 (18)10.3 网络安全事件的恢复与重建 (18)10.3.1 事件恢复策略制定 (18)10.3.2 事件恢复实施流程 (18)10.3.3 事件后续跟踪与改进 (19)10.3.4 持续改进与监测 (19)第1章网络安全基础概念1.1 网络安全的重要性网络安全是保障国家信息安全、企业利益和用户隐私的重要环节。
网络安全与实训教程课程标准

《网络安全与实训教程》课程标准系别信息工程系课程代码 25016授课专业计算机专业总学分 4总学时72《网络安全与实训教程》课程标准一、课程信息1、课程代码网络安全与实训教程(25016)2、适用专业本课程依据计算机应用专业网络方向与软件方向人才培养方案编制。
开设1学期、每周4学时,共72学时。
3、课程性质、类型本课程是计算机应用专业软件方向的必修课程。
本课程属于理实一体课。
4、课程目标具有网络安全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计算机病毒的防治、网络操作系统安全配置、网络管理、网络维护的相关技能,并具备数据库管理、数据安全等相关知识,熟练使用和配置防火墙、VPN、入侵检测、身份验证、Internet访问和监控、防病毒系统、企业网站的监控,独立完成路由器、交换机等网络设备的安全配置和优化等。
二、设计思路1、课程定位《网络安全与实训教程》课程主要解决计算机病毒的防治措施、网络安全管理,Win2000服务器构建,网络安全设置等,网络维护、网络管理工作要求必须熟练掌握本门课程。
2、课程目标三、课程内容和要求四、实施建议1、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任务作为项目来实施,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和老师的点拨,自己解决问题。
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学生培养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学会如何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1)结合学生特点,精心设计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把教材中的每一章设计一个大任务,再将大任务分为若干小任务,每一节又由一个或几个小任务组成。
每一个任务的确立都根据学生现有知识状况、教学内容的统筹安排而定。
(2)引导学生分析任务并提出问题。
每一个任务中都包含着新、旧知识,学生接受任务后首先思考如何去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会遇到哪些不能解决的问题。
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也是他们想要知道的知识点,此时老师再将新知识传授给他们,这就调动了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
网络安全实用技术答案 (2)

选择题部分:第一章:(1)计算机网络安全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管理控制和技术措施,保证在网络环境中数据的、完整性、网络服务可用性和可审查性受到保护。
A.保密性(2)网络安全的实质和关键是保护网络的安全。
C.信息(3)实际上,网络的安全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二是网络的信息安全。
D.网络的系统安全(4)在短时间内向网络中的某台服务器发送大量无效连接请求,导致合法用户暂时无法访问服务器的攻击行为是破坏了。
C.可用性(5)如果访问者有意避开系统的访问控制机制,则该访问者对网络设备及资源进行非正常使用属于。
B.非授权访问(6)计算机网络安全是一门涉及计算机科学、网络技术、信息安全技术、通信技术、应用数学、密码技术和信息论等多学科的综合性学科,是的重要组成部分。
A.信息安全学科(7)实体安全包括。
B.环境安全、设备安全和媒体安全(8)在网络安全中,常用的关键技术可以归纳为三大类。
D.预防保护、检测跟踪、响应恢复第二章:(1)加密安全机制提供了数据的______.D.保密性和完整性(2)SSI.协议是______之间实现加密传输协议。
A.传输层和应用层(3)实际应用时一般利用_____加密技术进行密钥的协商和交换.利用_____加密技术进行用户数据的加密。
B.非对称对称(4)能在物理层、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提供的网络安全服务是。
B.数据保密性服务(5)传输层由于可以提供真正的端到端链接,因此最适宜提供安全服务。
D.数据保密性及以上各项(6)VPN的实现技术包括。
D.身份认证及以上技术第三章:(1)网络安全保障包括信息安全策略和。
D.上述三点(2)网络安全保障体系框架的外围是。
D.上述三点(3)名字服务、事务服务、时间服务和安全性服务是提供的服务。
C.CORBA网络安全管理技术(4)一种全局的、全员参与的、事先预防、事中控制、事后纠正、动态的运作管理模式是基于风险管理理念和。
A.持续改进模式的信息安全运作模式(5)我国网络安全立法体系框架分为。
计算机实践教学指导手册(3篇)

第1篇第一章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了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实践教学在计算机教育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本手册旨在为计算机实践教学提供全面、系统的指导,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开展实践环节,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第二章实践教学目标与原则一、实践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实践,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编程技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创新,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实践项目,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4.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二、实践教学原则1. 实践性原则:实践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核心,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紧密结合。
2. 逐步性原则:实践教学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
3. 个性化原则: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需求,开展个性化的实践教学。
4. 可持续发展原则:实践教学应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第三章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法一、实践教学内容1. 计算机基础操作与维护2. 编程语言与程序设计3. 数据结构与算法4. 操作系统5. 计算机网络6. 数据库技术7. 软件工程8. 计算机安全9. 计算机应用技术10. 项目实践与毕业设计二、实践教学方法1. 实验教学:通过实验课程,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和编程技能。
2. 课程设计:以课程设计为载体,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毕业设计:通过毕业设计,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项目,提高其创新能力。
4. 课外实践: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实践活动,拓宽知识面,提高实践能力。
5. 顶岗实习:让学生在企业或研究机构进行实习,了解行业动态,提高就业竞争力。
第四章实践教学评价一、评价体系1.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规范、实验结果和实验心得。
软件安全漏洞的检测和防范技术方法

软件安全漏洞的检测和防范技术方法第1章漏洞概述与分类 (4)1.1 漏洞的定义与危害 (4)1.1.1 漏洞的定义 (4)1.1.2 漏洞的危害 (4)1.2 漏洞的分类与分级 (5)1.2.1 漏洞的分类 (5)1.2.2 漏洞的分级 (5)第2章漏洞检测技术 (5)2.1 静态分析技术 (5)2.1.1 语法分析 (6)2.1.2 语义分析 (6)2.1.3 控制流和数据流分析 (6)2.2 动态分析技术 (6)2.2.1 运行时监控 (6)2.2.2 沙箱技术 (6)2.2.3 符号执行 (6)2.3 模糊测试技术 (6)2.3.1 字符串模糊测试 (7)2.3.2 数值模糊测试 (7)2.3.3 API模糊测试 (7)2.3.4 网络协议模糊测试 (7)第3章漏洞防范策略 (7)3.1 安全开发原则 (7)3.1.1 安全性设计 (7)3.1.2 最小权限原则 (7)3.1.3 安全更新与维护 (7)3.2 安全编码规范 (7)3.2.1 输入验证 (7)3.2.2 输出编码 (7)3.2.3 错误处理 (8)3.2.4 通信安全 (8)3.2.5 认证与授权 (8)3.3 安全测试与审查 (8)3.3.1 静态代码分析 (8)3.3.2 动态测试 (8)3.3.3 渗透测试 (8)3.3.4 安全审查 (8)3.3.5 安全培训与意识提升 (8)第4章系统安全漏洞检测与防范 (8)4.1 操作系统漏洞 (8)4.1.1 操作系统漏洞概述 (8)4.1.3 操作系统漏洞防范策略 (9)4.2 数据库系统漏洞 (9)4.2.1 数据库系统漏洞概述 (9)4.2.2 数据库系统漏洞检测技术 (9)4.2.3 数据库系统漏洞防范策略 (9)4.3 网络协议漏洞 (9)4.3.1 网络协议漏洞概述 (9)4.3.2 网络协议漏洞检测技术 (9)4.3.3 网络协议漏洞防范策略 (10)第5章应用软件漏洞检测与防范 (10)5.1 Web应用漏洞 (10)5.1.1 概述 (10)5.1.2 常见Web应用漏洞 (10)5.1.3 检测方法 (10)5.1.4 防范措施 (10)5.2 移动应用漏洞 (11)5.2.1 概述 (11)5.2.2 常见移动应用漏洞 (11)5.2.3 检测方法 (11)5.2.4 防范措施 (11)5.3 常用软件漏洞 (11)5.3.1 概述 (11)5.3.2 常见软件漏洞类型 (11)5.3.3 检测方法 (12)5.3.4 防范措施 (12)第6章编程语言漏洞检测与防范 (12)6.1 污点分析技术 (12)6.1.1 污点分析基本原理 (12)6.1.2 污点传播与数据流分析 (12)6.1.3 污点分析在编程语言漏洞检测中的应用 (12)6.1.4 污点分析技术的优化与改进 (12)6.2 代码审计技术 (12)6.2.1 静态代码审计 (12)6.2.1.1 代码规范性检查 (12)6.2.1.2 代码质量评估 (12)6.2.1.3 代码安全审计 (12)6.2.2 动态代码审计 (12)6.2.2.1 运行时监控技术 (12)6.2.2.2 模糊测试技术 (12)6.2.2.3 代码覆盖率分析 (12)6.2.3 交互式代码审计 (12)6.3 编程语言安全特性 (12)6.3.1 内存安全特性 (13)6.3.1.2 栈溢出保护 (13)6.3.1.3 内存边界检查 (13)6.3.2 类型安全特性 (13)6.3.2.1 强类型与弱类型 (13)6.3.2.2 类型检查机制 (13)6.3.2.3 类型转换安全性 (13)6.3.3 异常处理与错误安全 (13)6.3.3.1 异常处理机制 (13)6.3.3.2 错误处理策略 (13)6.3.3.3 错误安全编程 (13)6.3.4 安全编码规范与最佳实践 (13)6.3.4.1 安全编码原则 (13)6.3.4.2 编程语言安全指南 (13)6.3.4.3 安全编码工具与库支持 (13)第7章漏洞利用与防护技术 (13)7.1 漏洞利用方法 (13)7.1.1 漏洞扫描与识别 (13)7.1.2 漏洞分析与验证 (13)7.1.3 漏洞利用工具与框架 (13)7.2 漏洞防护技术 (14)7.2.1 硬件与系统防护 (14)7.2.2 软件安全防护 (14)7.2.3 网络防护技术 (14)7.3 防护策略优化 (14)7.3.1 安全策略制定与更新 (14)7.3.2 安全监控与响应 (14)7.3.3 安全培训与意识提升 (14)第8章漏洞管理平台与工具 (15)8.1 漏洞管理平台概述 (15)8.1.1 定义与功能 (15)8.1.2 架构与实现 (15)8.2 常用漏洞检测工具 (15)8.2.1 静态应用安全测试(SAST) (15)8.2.2 动态应用安全测试(DAST) (16)8.2.3 交互式应用安全测试(IAST) (16)8.3 漏洞库与漏洞信息共享 (16)8.3.1 漏洞库构建与维护 (16)8.3.2 漏洞信息共享 (16)第9章安全漏洞应急响应 (16)9.1 应急响应流程 (16)9.1.1 漏洞发觉 (16)9.1.2 漏洞报告 (16)9.1.3 漏洞评估 (17)9.1.5 应急预案启动 (17)9.2 漏洞修复与补丁管理 (17)9.2.1 漏洞修复 (17)9.2.2 补丁开发与测试 (17)9.2.3 补丁发布 (17)9.2.4 补丁跟踪与反馈 (17)9.3 安全事件处理与追踪 (17)9.3.1 事件分类与定级 (17)9.3.2 事件处理 (17)9.3.3 事件追踪 (17)9.3.4 事件报告与备案 (17)第10章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18)10.1 漏洞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18)10.1.1 人工智能技术在漏洞检测中的应用 (18)10.1.2 大数据驱动的漏洞检测 (18)10.1.3 云计算与漏洞检测技术的融合 (18)10.2 漏洞防范技术的创新 (18)10.2.1 防范策略的智能化 (18)10.2.2 防范技术的自动化与协同化 (18)10.2.3 防范策略的定制化与个性化 (18)10.3 软件安全漏洞研究的挑战与机遇 (18)10.3.1 开源软件安全漏洞的挑战 (18)10.3.2 移动互联网安全漏洞的挑战 (18)10.3.3 新兴技术带来的安全漏洞机遇 (19)第1章漏洞概述与分类1.1 漏洞的定义与危害1.1.1 漏洞的定义漏洞(Vulnerability)是指软件、系统或应用程序中的缺陷,攻击者可以利用这些缺陷非法访问、窃取、修改或破坏系统资源。
网络安全——技术与实践(第二版)参考答案(推荐文档)

第一篇网络安全基础 (1)第一章引言 (1)第二章低层协议的安全性 (4)第三章高层协议的安全性 (4)第一篇密码学基础 (4)第四章单(私)钥密码体制 (4)第五章双(公)钥密码体制 (4)第六章消息认证与杂凑函数 (4)第七章数字签名 (4)第八章密码协议 (4)第二篇网络安全技术与运用 (4)第九章数字证书与公钥基础设施 (4)第十章网络加密与密钥管理 (4)第十一章无线网络安全 (4)第十二章防火墙技术 (4)第十三章入侵坚持技术 (4)第十四章VPN技术 (4)第十五章身份认证技术 (5)第一篇网络安全基础第一章引言一、填空题1.信息安全的3个基本目标是: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此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目标是:合法使用。
2.网络中存在的4种基本安全威胁有:信息泄漏、完整性破坏、拒绝服务和非法使用。
3.访问控制策略可以划分为:强制性访问控制策略和自主性访问控制策略。
4.安全性攻击可以划分为:被动攻击和主动攻击。
5.X.800定义的5类安全服务是:认证、访问控制、数据保密性、数据完整性和不可否认性。
6.X.800定义的8种特定的安全机制是:加密、数字签名、访问控制、数据完整性、认证交换、流量填充、路由控制和公证。
7.X.800定义的5种普遍的安全机制是:可信功能度、安全标志、事件检测、安全审计跟踪和安全恢复。
二、思考题1.请简述通信安全、计算机安全和网络安全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答:通信安全是对通信过程中所传输的信息施加保护;计算机安全则是对计算机系统中的信息施加保护,包括操作系统安全和数据库安全两个子类;网络安全就是对网络系统中的信息施加保护。
在信息的传输和交换时,需要对通信信道上传输的机密数据进行加密;在数据存储和共享时,需要对数据库进行安全的访问控制和对访问者授权;在进行多方计算时,需要保证各方机密信息不被泄漏。
这些均属于网络安全的范畴,它还包括网络边界安全、Web安全及电子邮件安全等内容。
《网络安全》教学大纲(软工)

《网络安全》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 4300168 课程总学时: 48 ,理论学时:40 ,实践(实验)学时:8 课程学分:3开课学期: 7 适用专业:软件工程一、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网络安全的基本知识,并为学生进一步从事网络安全工作,做好知识准备;使学生掌握网络安全及其防范技术的基本方法,并能自觉运用安全管理的技术与规范;使学生了解网络安全的标准和法律法规,自觉维护网络系统的安全。
二、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一门网络方向学科专业课。
主要讲述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技术及其方法。
内容包括计算机系统的环境安全、软件安全、数据加密技术、网络安全与防火墙技术、计算机病毒的诊断与消除等。
三、预修课程学习本课程之前,应先学习计算机文化、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和数据库原理等课程。
四、学时分配本课程总学时48学时,其中课堂讲授24学时,实验教学24学时。
课堂讲授内容与学五、讲授内容第一章网络安全概述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网络安全研究的体系、研究网络安全的必要性、研究网络安全社会意义以及目前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相关法规。
如何评价一个系统或者应用软件的安全等级。
教学难点和重点:重点是网络安全相关的基本概念,网络安全研究的体系结构以及配置实验环境。
难点是网络安全防护体系。
教学内容:第一节网络安全基础知识1 网络安全的定义2 网络安全的特征3网络安全的重要性第二节网络安全的主要威胁因素1 协议安全问题2 操作系统与应用程序漏洞3 安全管理问题4 黑客攻击5 网络犯罪第三节常用的防范措施1 完善安全管理制度2 采用访问控制3 数据加密措施4 数据备份与恢复第四节网络安全策略1 我国评价标准2 国际评价标准第五节环境配置1 安装VMware虚拟机2 配置VMware虚拟机3 Sniffer工具的介绍和使用第二章远程攻击的一般步骤教学目的和要求:要求掌握网络攻击的过程及其分类。
理解本地入侵和远程入侵的区别。
掌握远程攻击的一般方法和使用工具,掌握远程攻击的一般过程。
计算机网络安全基础(第5版)习题参考答案.doc

计算机网络安全基础(第5版)习题参考答案第1章习题:1.举出使用分层协议的两条理由?1.通过分层,允许各种类型网络硬件和软件相互通信,每一层就像是与另一台计算机对等层通信;2.各层之间的问题相对独立,而且容易分开解决,无需过多的依赖外部信息;同时防止对某一层所作的改动影响到其他的层;3.通过网络组件的标准化,允许多个提供商进行开发。
2.有两个网络,它们都提供可靠的面向连接的服务。
一个提供可靠的字节流,另一个提供可靠的比特流。
请问二者是否相同?为什么?不相同。
在报文流中,网络保持对报文边界的跟踪;而在字节流中,网络不做这样的跟踪。
例如,一个进程向一条连接写了1024字节,稍后又写了另外1024字节。
那么接收方共读了2048字节。
对于报文流,接收方将得到两个报文,、每个报文1024字节。
而对于字节流,报文边界不被识别。
接收方把全部的2048字节当作一个整体,在此已经体现不出原先有两个不同的报文的事实。
3.举出OSI参考模型和TCP/IP参考模型的两个相同的方面和两个不同的方面。
OSI模型(开放式系统互连参考模型):这个模型把网络通信工作分为7层,他们从低到高分别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第一层到第三层属于低三层,负责创建网络通信链路;第四层到第七层为高四层,具体负责端到端的数据通信。
每层完成一定的功能,每层都直接为其上层提供服务,并且所有层次都互相支持。
TCP/IP模型只有四个层次: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网络接口层。
与OSI功能相比,应用层对应的是OSI的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网络接口层对应着OSI的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
两种模型的不同之处主要有:(1) TCP/IP在实现上力求简单高效,如IP层并没有实现可靠的连接,而是把它交给了TCP层实现,这样保证了IP层实现的简练性。
OSI参考模型在各层次的实现上有所重复。
(2) TCP/IP结构经历了十多年的实践考验,而OSI参考模型只是人们作为一种标准设计的;再则TCP/IP有广泛的应用实例支持,而OSI参考模型并没有。
第八章 信息安全基础知识

2. 应用级网关(Application Level Gateway)
应用级网关主要控制对应用程序的访问,它能够对进出的数据包进 行分析、统计,防止在受信任的服务器与不受信任的主机间直接建 立联系。而且它还提供一种监督控制机制,使得网络内3所示。
图8-4 代理服务防火墙功能模型
代理服务器收到用户对某站点的访问请求后,便立即检查该请求是 否符合规则。若规则允许用户访问该站点,代理服务器便会以客户 身份登录目的站点,取回所需的信息再发回给客户。 代理服务器将所有跨越防火墙的通信链路分为两段,外部用户只能 看到该代理服务器而无法获知任何内部资料,如IP地址,从而起到 了隔离防火墙内、外计算机系统的作用。
8.2.3 计算机病毒的分类
目前,全球的计算机病毒有几万种,对计算机病毒的分类方法也 存在多种,常见的分类有以下几种:
(1)按病毒存在的媒体分类
引导型病毒 文件型病毒
混合型病毒
(2)按病毒的破坏能力分类
良性病毒
恶性病毒
(3)按病毒传染的方法分类
驻留型病毒
非驻留型病毒
(4)按照计算机病毒的链接方式分类
不能防范受到病毒感染的软件或文件在网络上传输 很难防止数据驱动式攻击
8.3.2 防火墙的基本类型
典型的防火墙系统通常由一个或多个构件组成,相应地,实现防火 墙的技术包括以下四大类:
1. 包过滤防火墙(Packet Filtering Firewall)
包过滤防火墙,又称网络级防火墙,通常由一台路由器或一台充当 路由器的计算机组成,如图8-2所示。
破坏性
计算机病毒的最终目的是破坏系统的正常运行,轻则降低速度,影 响工作效率;重则删除文件内容、抢占内存空间甚至对硬盘进行格式 化,造成整个系统的崩溃。
网络安全技术及应用实践教程 第4版 部分答案-教材[5页]
![网络安全技术及应用实践教程 第4版 部分答案-教材[5页]](https://img.taocdn.com/s3/m/c2d6b038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ad9bd50.png)
附录A 练习与实践部分习题答案(个别有更新)第1章练习与实践一部分答案1.选择题(1) A (2) C (3) D (4) C(5) B (6) A (7) B (8) D2.填空题(1) 计算机科学、网络技术、信息安全技术(2) 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不可否认性(3) 实体安全、运行安全、系统安全、应用安全、管理安全(4) 物理上逻辑上、对抗(5) 身份认证、访问管理、加密、防恶意代码、加固、监控、审核跟踪和备份恢复(6) 多维主动、综合性、智能化、全方位防御(7) 技术和管理、偶然和恶意(8) 网络安全体系和结构、描述和研究第2章练习与实践二部分答案1. 选择题(1) D (2) A (3) B(4) B (5) D (6)D2. 填空题(1) 保密性、可靠性、SSL协商层、记录层(2) 物理层、数据链路层、传输层、网络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3) 有效性、保密性、完整性、可靠性、不可否认性、不可否认性(4) 网络层、操作系统、数据库(5) 网络接口层、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6) 客户机、隧道、服务器(7) 安全保障、服务质量保证、可扩充性和灵活性、可管理性第3章练习与实践三部分答案1. 选择题(1)D (2)D (3)C (4)A (5)B (6)C2. 填空题(1)信息安全战略、信息安全政策和标准、信息安全运作、信息安全管理、信息安全技术。
(2)分层安全管理、安全服务与机制(认证、访问控制、数据完整性、抗抵赖性、可用可控性、审计)、系统安全管理(终端系统安全、网络系统、应用系统)。
(3)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多层防护、认知宣传教育、组织管理控制、审计监督(4)一致性、可靠性、可控性、先进性和符合性(5)安全立法、安全管理、安全技术(6) 信息安全策略、信息安全管理、信息安全运作和信息安全技术(7) 安全政策、可说明性、安全保障(8) 网络安全隐患、安全漏洞、网络系统的抗攻击能力(9)环境安全、设备安全和媒体安全(10)应用服务器模式、软件老化第4章练习与实践四部分答案1. 选择题(1)A (2)C (3)B (4)C (5)D.2. 填空题(1) 隐藏IP、踩点扫描、获得特权攻击、种植后门、隐身退出。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件第八章

8.2 网络加密技术
16
2 非对称加密技术
非对称加密技术使用非对称加密算法,也称为公用密钥算法。在非对称加密算法中,用作 加密的密钥与用作解密的密钥不同,而且解密密钥不能根据加密密钥计算出来。
8.1 网络安全基础
6
概括起来,一个安全的计算机网络应具有以下特征。
(1)完整性
(2)保密性
(3)可用性
• 指网络中的信息 安全、精确和有 效,不因种种不 安全因素而改变 信息原有的内容、 形式和流向,确 保信息在存储或 传输过程中不被 修改、破坏或丢 失。
• 指网络上的保密 信息只供经过允 许的人员,以经 过允许的方式使 用,信息不泄露 给未授权的用户、 实体或过程,或 供其利用。
在网络上传输采用对称加密技术的加密文件时,当把密钥告诉对方时,很容易被其他人窃 听到。而非对称加密方法有两个密钥,且其中的“公钥”是公开的,收件人解密时只要用自 己的“私钥”即可解密,由于“私钥”并没有在网络中传输,这样就避免了密钥传输可能出 现的安全问题。
非对称密码技术成功地解决了计算机网络安全的身份认证、数字签名等问题,推动了包括 电子商务在内的一大批网络应用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非对称加密算法的典型代表是RSA算法。
网络安全是指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数据受到保护,不遭受偶然的或者恶意的破坏、更 改、泄露,系统能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网络服务不中断。从本质上讲,网络安全问 题主要就是网络信息的安全问题。凡是涉及网络上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真实性 和可控性的相关技术和理论,都是网络安全的研究领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据库一般有三种安全保护措施
① 用户的身份认证管理 ② 数据库的使用权限管理 ③ 数据库中对象的使用权限管理
身份认证管理与安全机制 权限管理(授权、角色) 视图访问 审计管理
二、数据库安全策略和机制
1. 安全策略
① 管理规章制度方面的安全性。例如,SQL Server系统在使用 中涉及企事业机构的各类操作人员,为了确保系统的安全,应 着手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在使用业务信息系统时执行标准的 操作流程。
数据库安全的主要威胁
① 法律法规、社会伦理道德和宣传教育等问题。 ② 政策、制度及管理问题。 ③ 硬件和操作系统等软件问题。 ④ 数据库系统本身的缺陷和隐患带来的安全性问题。
安全性基本内涵
1. 保密性
① 用户标识与鉴别 ② 存取控制 ③ 数据库加密 ④ 审计 ⑤ 备份与恢复 ⑥ 推测控制与隐私保护
SQL Server 身份认证模式 1
Windows身份验证模式
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的安全机制,用户只 需 通 过 Windows 验 证 , 即 可 连 接 到 SQL Server而不再进行身份验证。
2
混合身份验证模式
Windows身份验证和SQL server验证都可用 。对于可信任连接用户,系统直接采用
同样,U6还可以将此权限授予U7:
例7:GRANT INSERT ON TABLE SC TO U7; 注意:U7不能再往下传递权限了。
(2)收回权限 —— 所有授予出去的权力在必要时又都可用REVOKE语句收回 基本语法:
REVOKE:授予的权限可以由DBA或其他授权者用REVOKE语句收回
—— 包括访问控制与身份认证、存取控制、审计、数据加密、视 图机制、特殊数据库的安全规则等。
例如,SQL Server的安全性管理可分为3个等级: ① 操作系统级的安全性。 ② SQL Server级的安全性。 ③ 数据库级的安全性。
SQL Server安全策略
SQL Server 采用三个层次的安全控制策略:
REVOKE <权限>[,<权限>]... [ON <对象类型> <对象名>]
FROM <用户>[,<用户>]...;
例8:把用户U4修改学生学号的权限收回 REVOKE UPDATE(Sno) ON TABLE Student FROM U4;
例9:收回所有用户对表SC的查询权限
REVOKE SELECT ON TABLE SC
① 用户首先登录到数据库服务器上(是服务器合法用户); ② 然后使服务器用户成为某个数据库的合法用户,从而能够访问数 据库; ③ 让数据库用户在数据库中具有一定的权限(数据操作权、创建对象 权等)。
三、数据库安全性控制
用户标识与鉴别机制
存取控制
自主存取控制方法 强制存取控制方法
授权与回收
①
②
发出GRANT 管理员 数据库对象创建者(即属主Owner) 拥有该权限的用户 按受权限的用户 一个或多个具体用户 PUBLIC(全体用户)
例1:把查询Student表权限授给用户U1 sp_adduser ‘tz’, ‘U1’ 用户名abd,登录名tz
GRANT
ON TO
案例 2
维基泄密
2010年7月26日,“维基泄密” 网站创立者澳大利亚记者朱利安 · 阿 桑奇,在记者会上手持一份英国《卫 报》。“维基泄密”网站公布了长达 20 万页的 9.2 万份美国军方机密报告。 报告记录了驻阿富汗美军不愿公开于 众的“秘密”信息,包括联军 144次 “意外”杀死平民,美军全力掩盖塔 利班已获得地对空导弹的事实 , 美军 如何组织秘密“暗杀或俘虏”某名册 上在列塔利班班级领导人等。
Windows验证机制,否则SQL Server通过账
号的存在性和密码的匹配性再自行验证。
首先需要创建、注册账户信息
(二)存取控制
—— 用户鉴别后,还需要确定其使用权限
基本步骤
① 为每个用户预定义存取权限。 ② 对于通过鉴定获得上机权的合法用户,再根据定义的存取权限对 其操作请求进行控制,以确保只能执行授权的合法操作。
授权机制易于个体控制,但操作繁琐,修改、更新、维护量大 借助传统的用户组思想,构建角色管理体系
什么是数库角色?
—— 简单滴说,就是被命名的一组与数据库操作相关的权限,是一组 权限的有机集合。
① 创建角色 ② 给角色授权 ③ 将角色授予其他的角色或用户
④ 角色权限的回收
创建角色: CREATE ROLE <角色名>
特别注意:不能循环授权
例5:把对表SC的INSERT权限授予U5用户,并允许他再将此权限授予其他 用户 GRANT INSERT ON TABLE SC TO U5 WITH GRANT OPTION;
执行例5后,U5不仅拥有了对表SC的INSERT权限,还可以传播此权限。
例6:GRANT INSERT ON TABLE SC TO U6 WITH GRANT OPTION;
第8单元 数据库安全
上次课回顾
数据库基本概念
什么是数据、数据库、数据库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
数据模型
① ② 能真实模拟现实世界 较容易为人们所理解
③
便于在计算机上实现
概念层:按用户的观点来对数据建模 组织层:按计算机系统观点对数据建模
数据库系统结构
用户结构、主从式结构、分布式结构、 客户/服务器结构、浏览器/服务器结构
由此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呈逐年上升趋势
亿元
中国
加强数据库安全教育刻不容缓
一、基本概念
1. 数据安全。保护数据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可审查性。 2. 数据库安全。采取措施对数据库及其相关文件和数据进行保护。 3. 数据库系统安全。采取各种安全保护措施,防止系统软件及其中的数 据遭到破坏、更改和泄漏。
有条件共享
因此,信息共享绝非无条件、无限制的共享 ② 能够共享哪些信息 例如(国家安全、商业机密、用户隐私): 军事秘密 国家机密 新产品实验数据、 市场需求分析 市场营销策略 销售计划 客户档案 医疗档案 银行储蓄数据
① 哪些用户可以共享
数据库的安全性:
——即保护数据库,防止因非法用户或
非法使用数据库而造成数据泄露、
或:sp_addrole [ @rolename = ] 'role'
[ , [ @ownername = ] 'owner' ] 例: CREATE ROLE R1; 或: sp_addrole R1; 注意:此时新创建的角色是空的,没有任何内容。
基本方法
① 自主存取控制(Discretionary Access Control ,DAC)。
同一用户对于不同的数据对象有不同的存取权限;不同的用户对 同一对象也有不同的权限;用户还可将其拥有的存取权限转授给 其他用户。 ② 强制存取控制(Mandatory Access Control,MAC)。
案例 3
木马病毒致使数据严重泄密 某一大学知名的董教授,平时工作兢兢业业,经常深夜或节 假日加班加点在家搞科研和备课。由于需要查阅资料,他家中的 电脑经常接入了国际互联网。董教授时常白天在办公室办公电脑 上工作,晚上在家用个人电脑工作,经常用U盘将未完成的工作 内容在两个电脑间相互拷贝。从2005年以来几年间,董教授办公 电脑内的 200多份文件资料不知不觉地进了互联网,造成重大泄 密。经上级保密委员会审查鉴定,涉密文件资料达30多份,董教 授受到降职降薪降职称的严肃处理 。
② 数据库服务器物理方面的安全性。为了实现数据库服务器物
理方面的安全,应该做好数据库服务器置于安全房间、相关计 算机置于安全场所、数据库服务器不与Internet直接连接、使用
防火墙、定期备份数据库中的数据、使用磁盘冗余阵列等。
③ 数据库服务器逻辑方面的安全性。 设计领域的安全性。
2. 安全管理机制
非法浏览 入侵国防、公安、统计等核心部门,盗取机密数据,危害国家安全; 篡改课程成绩、高考志愿、人事档案、银行存款、诚信记录; 非法删除、覆盖、剪切或控制、扰乱数据信息,破坏正常生产或生活秩序。
非法更改
恶意破坏
常用非法手段
① 编写合法程序绕过DBMS及其授权机制 ② 直接或编写应用程序执行非授权操作 ③ 通过多次合法查询数据库从中推导出一些保密数据
FROM PUBLIC;
例10:把用户U5对SC表的INSERT权限收回
REVOKE INSERT ON TABLE SC FROM U5 CASCADE ;
① 将U5的INSERT权限收回时必须级联(CASCADE)收回
② 系统只收回直接或间接从U5处获得的权限
U5 → U6 → U7
灵活多样的数据库角色管理
发展趋势:空间数据库、移动数据库、模型数据库等理论与技术
引言
—— 初识数据库安全
基于数据库的信息化管理的突出优势在于: —— 数据共享的最大化
奇葩证明,有时真滴可以避免!
一卡通时代 —— 我不要做“卡奴”
保障数据共享的基本条件
然而,风险无处不在
—— 数据共享的灾难性后果
信息泄漏 更改、破坏
TO PUBLIC; 例4:把查询Student表和修改学生学号的权限授给用户U4 GRANT UPDATE(Sno), SELECT ON TABLE Student TO U4;
注意:
WITH GRANT OPTION子句:
若指定:可以再授予,即权限可传递。 没有指定:不能传递。
A. B. C. D. E. F. 不是什么人都能访问 不能访问所有信息 操作轨迹被跟踪、记录、审计 无法直接观察数据库信息 拒绝非授权复制或重放 隐私保护重于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