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庞德的翻译观及其中国古典诗歌的创意英译
论庞德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翻译研究
![论庞德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翻译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3118654b52acfc788ebc92f.png)
论庞德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翻译研究作者:杨恕华来源:《校园英语·下旬》2014年第12期【摘要】翻译是美国大诗人庞德文学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
庞德的诗歌创作和翻译理论与中国传统诗学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
本文对庞德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翻译实践追溯其诗歌创作及译学观的理论根源,探讨其翻译理论对当今翻译实践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庞德中国古典文学翻译翻译理论庞德是20世纪美国文坛一位非常具有影响力的诗人和翻译理论家。
这位文学巨匠的翻译活动充分体现在他的思想和创作中。
他对中国古诗的译作《华夏集》成为以诗歌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重要作品。
庞德的诗歌创作与翻译理论与中国传统史学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这形成了他非常具有东方“具象”思维的理论风格,而有别于传统的西方“抽象”思维的理论特点。
庞德翻译实践的巨大贡献之一就是将中国的诗歌和儒家经典译成英文。
1915年4月他出版了中国诗歌的译本《华夏集》。
T.S.艾略特称庞德是我们时代的中国诗歌的创造者。
庞德的中国诗歌翻译丰富了英诗。
庞德翻译《华夏集》之后在自己的创作中注意吸收中国古诗的营养,同时也把中国古诗的影响带入了西方。
因为在庞德之前中国没有与她的名字相称的文学流行于说英语的国家。
一、与中国传统诗学的理论渊源庞德从中国古诗英译中发现传统对现在和将来的意义。
庞德也强调世界文学的概念。
他主张一个抛开时代国界的普遍标准:一种世界文学标准。
他这种追求超越国界与时代的世界文学的标准是他重视翻译的内在动力。
他常常从翻译中或者借助翻译发现时代所需要的东西。
文学的伟大时代也许总是翻译的伟大时代,或者紧随着它。
庞德作为一代文坛领袖他所从事的翻译实践绝不仅仅是为了翻译的目的,而是要从翻译中解决他那个时代所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
中国传统诗学涵盖了所有关于诗论、词论、书论、画论、美学等等的内容。
中国的汉字、雕刻及审美趣味对庞德的诗歌创作及翻译理论的形成起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正因为庞德从中国传统史学中摄取了大量养分,他的诗歌创作和翻译理论一直强调意象(image)和语势(energy of language)。
PPT模板——庞德的翻译观
![PPT模板——庞德的翻译观](https://img.taocdn.com/s3/m/f3f735d4240c844769eaee9c.png)
New York: ng, 1987. 5. Pound, Ezra. The Confucian Odes: The Classic Anthology Defined By
英译诗歌对比赏析
在庞德的译文中,“尽管诗的语言和体式有些改变, 但读者所领会到的那种中国古代韵味没有变,原文读 者在此诗中感受到的生动的情景(疾风骤雨,鸡鸣不 断, 天色阴暗)和栩栩如生的人物情态(见到心上 人欢喜之情难以自己),庞德译文的读者也同样感受 得到。”以上三篇译文在表现情景和人物的语调及情 感上,庞德的译文最为忠实,艺术表现效果最突出。
英译诗歌对比赏析
以上列出的三个英译版本,最明显的区别是在形式上 英国翻译家韦利和中国翻译家汪榕培的译文基本对应 原文形式,而庞德的译文则完全变样了:不仅没有韵 式相对,连每节的行数都不符合原文—庞德干脆采取 了三四六方式分节,以每节行数递进方式来体现出诗 中人物情绪的激越程度不断增强。
庞德对于民谣的词语重复或行段的重复的特点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庞德懂音乐,他的杰作《诗章》中第75 章就是音乐乐章。他认为 “ 音乐诗” 具有不可译性。他了解《诗经》原诗是配乐的。他认为, 作为抒情民谣,大量的词语重复配以乐曲可以创造一种愉悦的气氛; 然而如果在现代印刷文本中作为诗来发表,这样大量的不带音乐的 字、行、段的重复会让人厌烦和不解。
【唐莫尧译注.诗经新注全译(增订本)[Z].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 .1998,第187页】
总结
庞德的“ 创意翻译法” 是一种兼合了诗歌特征分析和翻译 (意译或仿译)手法相结合的翻译方法。针对语言和文化的 差异给诗歌翻译带来的“不可译性”,他提倡选择“ 创意 翻译法”,以便灵活地处理原文诗歌中不可译的因素,竭力 表现诗歌语言背后原文作者的真实思想情感。
E.Pound翻译家 庞德及 翻译理论 简介
![E.Pound翻译家 庞德及 翻译理论 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c6371f0a03d8ce2f006623c3.png)
Ezra Pound
埃兹拉·庞德在英美现代诗坛和评坛上无可非 议是最有影响的人物,他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兴 起的现代文学运动的一代青年有着巨大的影响, 几乎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
庞德生于爱达荷洲,早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学 习.毕业时他不但精通英文文法和文学,而且掌握 了九种外语,22岁时在印第安纳的一所大学任教 授。由于他生活放荡,不久被解职,开始漂流他 乡。1908年来到伦敦并结识了著名爱尔兰诗人 W.B.叶芝。1912年他同几位青年诗人发起了意象 主义运动,成为英美新诗运动的积极倡导者。作 为一位诗人和诗歌理论家,他不但推动传播意象 技巧的新发明,而且还在探索盎格鲁-撒克逊,普 罗旺斯,汉语,日语及拉丁语诗歌并不断充实创 新,他的大多数杰作实际上是这些古老传统诗的 编译或再创作
Light rain is on the light dust. 渭城朝雨浥轻尘
庞德把握住了诗人诗歌语言中的图画性。 用“light”这个包含着清、轻、亮色含义的词
来点写出“雨”和“尘” 顿时就把原诗所要表达的语境刻画出来
“The willows of the inn-yard will be going greener and greener”
其中把“阳关”译成了“the gates of Go”
河西走廊尽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 来一直是内地通向西域的交通要塞,在盛唐人心中,从军或出 使阳关,是一种令人向往的壮举,“西出阳关”也因此而成为 中国文学一个常见文化意象,被人反复咏颂,具有了丰富的文 化意义。西出阳关在中国读者心中唤起的那种联想遥远、广裹、
二、 翻译是独立于原作的创作 对庞德来说,除了“阐释性翻译”外,还有“另一种翻
译”。“有时‘译者’显然是在创作新诗”,走出旧的逻辑, 回到当代,通过译语文化的主流诗学或译者的诗学进行调试。 这样,翻译就被视作改写,译作独立于原作,在译语文化中赋 予了新的意义。
庞德译诗带给诗歌翻译的启示
![庞德译诗带给诗歌翻译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73db74af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c639955.png)
庞德译诗带给诗歌翻译的启示庞德(Ezra Pound),这位20世纪极具影响力的诗人,其译诗工作不仅丰富了英语诗歌的宝库,也为诗歌翻译理论与实践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他的译诗并非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充满创造性地将不同文化、不同语言的诗歌精神融入英语语境,展现出一种独特的翻译美学。
本文将深入探讨庞德译诗的特色,并从中总结出其对诗歌翻译的深刻启示。
一、庞德译诗的特色:超越字面,直达诗意庞德的翻译观与传统翻译方法截然不同。
他并非拘泥于逐字逐句的翻译,而是注重捕捉原作的精神内核,并将其转化为具有英语表达特色的诗歌。
他认为,翻译并非简单的“再现”,而是“创造”,是将原作的精髓以新的形式再现出来。
这体现了他对诗歌翻译的独特理解: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沟通和艺术的再创造。
庞德的译诗实践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他翻译的诗歌涵盖了多种语言和文化,包括中国古典诗歌、意大利诗歌、法国象征派诗歌等等。
在翻译中国古典诗歌时,他并没有采用逐字对译的方法,而是根据英语的语言特点和诗歌表达方式,对原文进行大胆的改写和重构。
例如,他在翻译李白的《静夜思》时,并没有拘泥于原文的字句,而是根据英语的表达习惯,将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出来,使之更符合英语读者的审美习惯。
他的翻译策略并非简单的意译或信译,而是“意境翻译”。
他注重捕捉原文的意境和情感,并将其转化为英语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他认为,翻译的目的是传达原文的精髓,而不是机械地复制原文的字句。
这种“意境翻译”的方法,使得他的译诗既保留了原文的精髓,又具有英语诗歌的特色,达到了“化境”。
此外,庞德还注重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他认为,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翻译时必须注重保留原文的节奏和韵律。
他在翻译过程中,常常会根据英语的语言特点和诗歌表达方式,对原文的节奏和韵律进行调整,使其更符合英语诗歌的规范。
二、庞德译诗的文化视角: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和深入研究,使其译诗工作具有独特的文化视角。
论庞德对中国古诗的创造性翻译
![论庞德对中国古诗的创造性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63f276df3186bceb19e8bb44.png)
少 国内人 士对此颇有 异议 , 甚至是强 烈的反对 , 他们认 为这种 1> 也 是 可 能 发 生 的 。 #1 没 有忠实原 文的译文是 对中 国文化 和语言 的迫害和侵 犯 , 是 刻意对 中国五千年文化 的篡改 ; 然而 , 其实 不然 , 从翻译 的 目
一
以庞德 翻译 的李 白的《 黄鹤楼送孟 浩然之 广陵》 为例 , 进
望 通 过 阐 释 和 说 明 庞 德 翻 译 的 创 造 性 为 今 后 关 于 庞 德 作 为 州 ” 也被舍弃 了, 却有 了“lr doe te vr, b r rh f e” 显然 , ue v i 以上这些
“ 造” 创 译者的研究 提供一定 的帮助 , 在促进人 们对文 化交流 都 可以视 为庞德 的翻译错误 ,然而正是这些所谓 的翻译错误
论庞德对 中国古诗 的创造性翻译
王金 月
( 阳师 范 大 学 , 宁 沈 阳 沈 辽 10 3 ) 10 4
【 摘
要 】 在 庞 德 的 翻 译 作 品 中, 其翻 译错 误 被 视 为 艺术 创 造 的体 现 。对 原 作 的 创 造 , 原 作 注 入 了新 的 活 力 ; 为
论庞德的意象派诗歌及其创意翻译
![论庞德的意象派诗歌及其创意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28e9d66addccda38376bafd0.png)
作者简介:宁顺青 (97 16一), ,湖南邵阳人 ,副教授, 男 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翻译研究
维普资讯
第 2期 ຫໍສະໝຸດ 宁顺 青 :论 庞 德 的 意 象 派 诗 歌 及 其 创 意 翻 译
的精神和效果. [ 他在 翻译诗歌时抓住 细节 ,突 出意 ” 3 1
性 思想. 因而 , 意是 内容 , 象是形式. 1 I 2
收 稿 日期 :20_ O— 2 o6 9 O
找到了根据. 他的诗歌翻译理论, 实际上是他的意象派
诗学的延伸和发展 .在他看来 , “ 一位理想的诗人和一位 优秀的诗歌翻译家是没有区别 的. 诗歌翻译家只有深入 原诗作者 的思想 , 原诗作者 的灵魂 深处 , 钻进 与原诗作 者达到 ‘ ’才能超越文化和语言的障碍 , 出原文 神合 , 翻译
一
一
“ 鸡声 ” “ 店 ” “ 月 ” “ 印 ” “ 、 茅 、 冷 、 脚 、 板
象, 他没有把 大部分 的精力放在推 敲词句方 面 , 而是使 自己的感情进入原诗作者的角色 , 将原作中的思维方式
和感情方式进行浓缩提炼. 他翻译 的不是词句 ;词句只
桥” 、和 “ 霜”. 冷 这些 意象 的聚 合就 构成 了一 幅凄
象 ” ( ) 写得 精 练 、 ;2 要 浓缩 , 不用 冗字 , 用华 丽 的修 不
《 中国》也译为《 , 华夏集》 《 . 中国》 一出版, 立即在西方
兴起 一股 “ 国热 ”并被 誉为 “0世 纪美 国最佳 的 十 中 , 2
余首诗之一” .杰夫 ・ 特威切尔说,在庞德之前, “ 中国
庞德 特别喜欢 李 白的诗 ,原因是李 白的诗 “ ” 境
“ 齐美 , 象” 非常符合庞德倡导的意象主义诗学的要求.
捍卫诗魂——庞德汉语古诗英译意象之忠实性探究
![捍卫诗魂——庞德汉语古诗英译意象之忠实性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280ae6acf524ccbff1218418.png)
理雅各的译文为:The superior man is satisfied and com韦利的 译文为:Atrue man is calmand at ease.
开辟了 一个新的视野, 促使翻译工作者们以多元视角来认同
多元文化语境中的文化差异性。
关健词 : 庞德 一、 引言 意象 语势 忠 实性 诗魂
. . 麟潺羹
2 06 8月 中 刊 0 年 号 旬 大教甘 落
捍
—
卫
诗
魂
庞德汉语古诗英译意象之忠实性探究
夏 婷 张 映先
( 中南大学 外国语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75 )
摘 要: 忠实性问题一直是诗歌翻译中争论不休的问题 , 如何处理原作中音美、形美和意美在翻译中的得失,尚无定 论。 本文着重分析庞德汉诗英译时的翻译原则和艺术性, 阐明
现“ 造成一种骤然解放的感觉; 一种从时空局限中获得 自由的 感觉;一种我们在伟大的艺术作品面前体验到的骤然成长的感
庞德译学观还 “ 建立在 ‘ 语势’ ("energy in language” 观 上。"(Gentzler,1993:19)o “ 语势” 指语言O anguage)之“ ("en势” ergy"), (word)之“ , 语词( 势”不仅仅指词语本身之涵义, 还包括词
动的图画立于纸上, 而书法雕刻中笔走龙蛇、 力透纸背的气势
更让他惊叹不已。这正是 日 后他一直强调着的物象和语势的 根源。 由此可见, 庞德的翻译理论总体上来说是以传递意象为 主心骨的, 这就决定了他检验译作的标准绝不是传统意义上 内容上或者风格上的忠实,而是译者与作者间诗歌情感的体 验程度, 心灵契合程度, 意即诗魂的传递程度。 因此, 结合庞德 的翻译理论和译作 ,下文就分别从意象与语势两方面来分析 评论其忠实性程度。 三、 庞德翻译方法论:再创造之忠实 3.1 意象之忠实 把握住了意象就把握住了诗魂,就等于把握住了原诗的 “ 和“ , 志” 意”怎能不忠呢? 庞德深知这就是中西文化的结合 点, 他正是以这种中西文学特有的相似— “ 意象” 的风格来 翻译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 如庞德翻译《 论roper man:sun rises over the land,level,
论庞德的汉诗英译_马燕
![论庞德的汉诗英译_马燕](https://img.taocdn.com/s3/m/2a8d2ab2c77da26925c5b05d.png)
工业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 杨新生]
在,并努力感受作者当时的所思所想和内心情绪,竭
On Pound s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Poetry
1
2
MA Yan ,WANG Xian-jie
( 1.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 H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engzhou 450000, China;
2010 年 10 月 第 24 卷 第 5 期
●外国文学研究
新乡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Xinxia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论庞德的汉诗英译
Oct. 2010 Vol. 24 No. 5
马 燕1 ,王鲜杰2
( 1. 河南工业大学 外语学院,河南,郑州 450000; 2. 河南教育学院 外事办,河南,郑州,450000)
的一些论文,便据此开始从事汉诗英译的翻译工作。 抽离出来的几个简单的词,就是一个个鲜活的思想。
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与模仿创作收集在他的
在这首诗中,原作用“烟花”、“孤帆远影”、“碧
《华夏集》中。庞德不懂汉语,而且对中国文化的底 空”、“长江天际流”这些生动的意象来表明时节和
蕴也知之甚少,他是根据凡诺洛萨在日本研修多年 送友的背景,并借景抒情。用“烟花三月下扬州”写
的思维方式和感情方式进行浓缩提炼,再传达到英 辞”意为离开西方往东走,而庞德译为“goes west",
语中去。他翻译的不是词句,词句只不过将他引到 即向西去。他的理解和李白的意图正好截然相反。
庞德语言能量观视野下汉诗英译策略终稿修改
![庞德语言能量观视野下汉诗英译策略终稿修改](https://img.taocdn.com/s3/m/61ba01370722192e4536f6bb.png)
庞德语言能量观视野下的汉诗英译策略摘要庞德是意象派诗歌的创始人,也是开创美国现代主义诗歌的诗人和翻译家。
庞德翻译的中国古诗给意象主义运动甚至美国的诗歌都带来了影响。
庞德提出的“语言能量”的理念体现在中国古诗的翻译中,这种以并置发潜能、以无言引诠释的语言能量观和中国古诗意向并置,互文性以及移情的特点有诸多契合之处,也使庞德的译文独树一帜,获得广泛的赞誉。
本文意在对庞德的语言能量观进行深人阐述,并且通过意向并置,互文性以及移情等策略,说明该理念指导下的中国古诗翻译策略的可取之处。
关键词语言能量观;中国诗歌;庞德;翻译Abstract Ezra Pound is the poet and translator that blazes new trail for modernist poetry in America. Pound’s translation of Chinese poetry has great impact onImagist Movement and even American poetry. His idea of “Energy inLanguag e” finds concrete embodiment in his version of Chinese poetry. Theidea features linguistic energy in the juxtaposition of images and the restraintto inspire interpretations, which coincides with major features of Chinesepoetry such as image juxtaposition, textualism and empathy. This paper aimsto explore in detail Pound’s concept of Energy in Language,and based onimage juxtaposition, textualism and empathy shed light on the strategies in thetranslation of Chinese poetry.一、前言埃兹拉•庞德(1885-1972),意象主义和漩涡运动的先锋人物,是英美20世纪文坛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集诗人,批评家与翻译家于一身。
汉语诗歌英译中的“诗”“乐”互动--以庞德译诗为例
![汉语诗歌英译中的“诗”“乐”互动--以庞德译诗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b1842d6d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90.png)
汉语诗歌英译中的“诗”“乐”互动——以庞德译诗为例肖 潇摘要:汉语诗歌中的“诗”和“歌”从来都不分家。
自《诗经》以来,汉语诗歌具有了“诗”“乐”互动的特点,并成为了儒家“诗教”传统的一部分。
美国大诗人庞德的汉语诗歌英译完美地传达了“诗”和“乐”的互动,从而较好地在目标语中实现了汉语诗歌的教化功能,值得中国译者借鉴。
关键词:汉诗英译;“诗”“乐”互动;教化;庞德中图分类号:H059;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916(2020)18-0154-04一、引言《尚书•舜典》里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诗大序》里也说:“诗者,志之所以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磋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1]48。
这些都生动地阐述了汉语诗歌因有“志”而“发言”进而具备“歌”和“舞”之音乐性的特点。
后世的文论大著《文心雕龙》中说:“诗为乐心,声为乐体”[2]90,则是诗歌和音乐关系的明确表述,这说明在汉语里,“诗”和“歌”不分家,歌是诗的外在表现,汉语诗歌首先源于人们内心的所想,然后通过发声(朗诵、吟唱等)而具有音乐性。
美籍华裔学者陈世骧考察“诗”字的字源后认为:“诗”字是左言右足,他还进而给出了诗的原始定义:“一种有韵律的语言艺术,舞之蹈之时以足击地,表示韵律的节拍。
”[3]。
这从字源学上表明了汉语诗歌具有天然的音乐性,其中的诗性语言和音乐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密切关系。
二、《诗经》中的“诗”“乐”互动及诗教传统的形成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可以追溯到《诗经》。
现存的《诗经》包含305首诗作,其的主题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即所谓的“风雅颂”,而采用的手法则是所谓的“赋比兴”。
其中《风》包括160首从周王朝各诸侯国采集的民歌,多为歌咏男女情爱和日常劳作;《雅》包括105首乐歌,分为《大雅》和《小雅》,前者主要歌颂周王室祖先的功绩,后者多吟咏战争和劳役之苦;《颂》有40篇,主要是宗庙祭祀的乐曲和舞曲[4]42。
庞德----翻译理论论文
![庞德----翻译理论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d5f48c63b84ae45c3b358cea.png)
误读还是再创造:论庞德的汉诗英译-------马燕摘要:作为”意象派“诗风的倡导者,埃兹拉庞德是英美现代诗坛举足轻重的人物,对现代诗歌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自他的《华夏集》出版以来,人们对庞德的译诗方法褒贬不一。
本文将主要从庞德的诗歌理论以及他对中国古诗的翻译两个方面来进一步探讨庞德在诗歌翻译方面独到的见解。
关键词:庞德,意象派,诗歌翻译1948年诺贝尔奖得主、大诗人T·S·艾略特的著名长诗《荒原》的副题是:“献给埃兹拉·庞德,最卓越的匠人”。
意象派诗人埃兹拉·庞德在英美现代诗坛史上毫无疑问是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现代文学运动的一代青年有着巨大的影响,作为“意象派”诗风的倡导人,庞德对现代诗歌界的发展影响深远。
但自庞德出版《华夏集》以来,一部分人对他的诗歌翻译方法持反意见,认为他的翻译是对原诗词的误读。
艾略特曾说:“为了理解庞德的理论,有必要阅读他的诗歌,为了理解庞德的诗歌,有必要阅读他的理论。
”因此,本文将主要从这两方面入手,通过理解庞德的翻译以及分析他对中国古诗的翻译,来进一步探讨庞德在诗歌翻译方面独到的见解。
一、背景埃兹拉庞德,著名的美国诗人。
1885年10月30日出生于美国爱达荷州的海利镇。
在去欧洲以前,他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就学,在那里攻读美国历史、古典文学、罗曼斯语言文学。
毕业时他不但精通英文文法和文学,而且掌握了九种外语。
两年后,他转至哈密尔顿大学学习,1906年获硕士学位。
1898年庞德首次赴欧,1908年定居伦敦,并结识了著名爱尔兰诗人W.B.叶芝。
以后一度成为伦敦文坛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在巴黎和伦敦期间除了继续从事创作外,他发掘和扶植人才,与欧美文学界人士广为交游,为打破英美诗歌的沉寂局面,为促进美国文学的“复兴”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1909年至1917年间,一些英美诗人发起并付诸实践了一场文学运动,其宗旨是要求诗人以鲜明、准确、含蓄和高度凝炼的意象生动及形象地展现事物,并将诗人瞬息间的思想感情溶化在诗行中。
东学西渐语境下论庞德汉诗英译
![东学西渐语境下论庞德汉诗英译](https://img.taocdn.com/s3/m/843a4708a6c30c2259019e2a.png)
东学西渐语境下论庞德汉诗英译内容摘要:通过翻译、改写与创作,庞德从汉语古典诗歌中吸取异质养分,既做媒婆又做处女,历史地成为崭新时代东学西渐的先行者。
他的翻译思想激励并提升了他的诗歌创作,为诗歌翻译的本质和理想重新下了定义,“中国诗歌之发明者”庞德如愿以偿地将“东方杏花”带到了西方,使中国诗歌成为激发现代派诗人创作灵感的源泉,促进了英语诗歌从传统向现代过渡,做出了对英语诗歌的最持久的贡献。
关键词:东学西渐庞德汉诗英译创造性一庞德主张诗歌当以凝练的意象和简洁的语言表征诗人的理性和感情,诗人应当不断地创造意象,把直观留给诗歌,并借助意象的“叠加”(superposition)和“并置”(juxtaposition)等艺术手段,将读者当作诗歌诠释的主体融入诗歌的解读,完成诗歌意义的建构。
在庞德看来,中国古典诗歌注重意象,精炼直接,包含着深邃的东方古典哲学思想,给意象主义者们提供了良好的创作范例,对美国现代诗歌来说,“是一个宝库,今后一个世纪将从中寻找推动力。
”通过研读费诺罗萨的遗稿,庞德发现,中国诗歌所注重的“意象”、“神韵”、“简洁”、“音乐”等主张与他领导的英美意象主义诗歌运动的诗学观不谋而合,尤其在读到遗稿中的“汉字乃绘画之速写,一行中国诗就是一行速写画”,“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意象(animage),一首诗就是一串意象”时,顿有一种“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之感,并视其为“宝贵财富”,随后便投入到中国诗的翻译之中。
庞德主张,诗歌翻译不应过于强调字词直译,而应更多地再现这一人类感情的方程式背隐的情愫。
“字面翻译无法再现原词语中的美。
”这就要求译者不仅翻译词和精神,并且要有“认同感”,“在某种意义上必须认同和意识到古人的精神内容,并从他们的思想与言语中吸取某些时髦的东西。
”庞德的翻译作品中运用了移译、引用和析字法,求的是喻象,借汉语文字形象构造来表明其意象主义诗歌的创作理念:诗应该富含意象。
《华夏集》的翻译与诗歌创作实践表明,庞德十分清楚文学翻译与文学创作的内在联系,他声称“文学的伟大时代通常都是翻译的伟大时代”,翻译常常带来“文学的创新”。
从庞德中诗英译看其诗歌翻译特点
![从庞德中诗英译看其诗歌翻译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4d6f5a61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16.png)
校园英语 / 翻译研究从庞德中诗英译看其诗歌翻译特点河北农业大学/刘丽宁【摘要】庞德作为意象派创始人,不仅发展了美国诗歌,而且翻译了许多中国古籍,为中国文化的传播作出了贡献。
本文将从庞德所译的两首李白的诗词出发,分析其中诗英译的特点和风格,总结出他意象式翻译和改写式翻译的策略,来了解其诗歌翻译的特点,以期帮助读者理解庞德式翻译。
【关键词】庞德 诗歌翻译 意象 改写一、引言埃兹拉·庞德是20世纪英美文坛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既是意象派诗歌的创始人,也是开创美国现代主义诗歌的诗人和翻译家。
庞德对中国古典文化情有独钟,他的《华夏集》便是对李白十多首诗词的翻译。
Eliot·Weinberger曾这样评价诗歌翻译,伟大的诗歌活在永久的蜕变,永久的翻译之中:诗歌死于它无处可去之时。
只有延续不断的翻译才能让诗歌永久地生存下去。
然而诗歌翻译实非易事,不同的译者,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翻译策略,想要翻译出和原作同意义、同意境的作品几乎不可能,译者只能是在某一方面使译作与原作达到一致。
二、庞德中诗英译分析庞德的汉诗英译本在20世纪初美国诗歌界引起了很大反响,学者们纷纷开始关注中国古代诗歌文化。
国内许多学者对庞德的研究多集中于庞德与英美诗歌、庞德与中国文化关系,庞德中诗英译的“误译”等。
本文主要分析庞德的诗歌翻译策略,以其翻译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友人》为例,从意象式翻译和改写式翻译两方面进行分析,进而总结其诗歌翻译的特点。
1.意象式翻译。
以庞德为首的意象派诗人主张简洁、直接地描述对象,不人为创作韵律。
庞德认为人为地追求韵律,会导致多余的辞藻,让句子臃肿。
谈主张简洁、单纯、客观地呈现意象,不提倡添加装饰物。
他在翻译时并不追求英汉意义语义层次的对等,而是着重于意象的体现,寻求与原诗作者思想感情的共鸣相等。
下面就从其译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来探究这一特点。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庞德的翻译观
![庞德的翻译观](https://img.taocdn.com/s3/m/8bd0572aed630b1c59eeb547.png)
庞德的翻译观摘要: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乃美国著名诗人,意象派的代表人物,他翻译的中国古典诗歌对英语诗歌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通过解析庞德的翻译理论和分析《华夏集》的译例,一窥他的创意翻译法,让大家领略不同于中国国内传统的翻译方法,并让读者认识到庞德的翻译作品带来的影响力远远超过翻译本身。
关键词:庞德;翻译观念;创意翻译法;中国古典诗歌埃兹拉?庞德是英美20世纪文坛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集诗人、批评家与翻译家于一身。
埃兹拉?庞德翻译了不少中国古典诗歌和儒家经典。
他的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不但很好地介绍了中国文化,而且恰当地将中国诗学精髓用之于发展英语现代诗歌,同时又突出地表现了他的创意翻译法。
虽然庞德的诗学和翻译与中国文化的渊源很深,但国内对其诗学和译学的研究一直没有重大突破,甚至有不少人将庞德的翻译看作是劣质翻译品,本文试对庞德的翻译理论初作探讨,以期抛砖引玉,让庞德的翻译理论和译作在中国能够得到中肯的评价。
一、20世纪的翻译理论介绍20世纪以前的西方译论主要是围绕“直译”与“意译”展开,20世纪朝着哲学、语言学和文化三个主要方向发展。
庞德翻译理论对20世纪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影响深远,预示着翻译理论从语言学范式到文化范式的发展方向。
二、庞德的翻译理论庞德翻译理论的核心在于创意翻译,而他的创意翻译又体现在如下三方面:(一)翻译是对原作的部分批评庞德1934年提出“通过翻译批评”的观点。
庞德认为翻译是对原作的批评。
但与维多利亚翻译家“翻译即批评”的观点不同的是,庞德认为翻译是对原作的部分批评。
“庞德与维多利亚时期翻译理论的最根本的差别在于庞德不再现原诗的所有特征,无论其特征是理想还是不理想。
”(apter,1984:106)庞德认为,翻译家不应着力重现原文所有的特征,而应向读者“展示原文的宝藏”,即展示原文的本质特征,展示原文独特的品质,哪怕是损失其他的品质,以传达原作者的思想意识及原作整体的美学效果。
庞德对中国古诗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庞德对中国古诗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https://img.taocdn.com/s3/m/4b79cf77168884868762d66a.png)
浅析庞德对中国古诗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摘要:翻译在比较文学中有其存在的独特价值,特别是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20世纪美国著名诗人和理论家埃兹拉·庞德,他对中国古诗和典籍进行了大量的翻译介绍,曾在欧美掀起了一场引进和学习东方文学的运动。
他的诗学翻译,诗学理论,对当时英美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庞德对中国古诗进行了大量翻译,那么作为一个译者,从比较文学的角度来看,其中必定包含了庞德作为译者的创造性叛逆。
当然创造性叛逆具体又表现在多个方面。
论文将从创造性叛逆的个性化翻译,误译两个方面入手,从译介学角度出发,进行比较研究。
关键词:译介学庞德创造性叛逆个性化翻译误译一个译者的创造性叛逆表现在多个方面,首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个性化翻译”,其实从字面意思上就可以理解为译者在翻译作品时要有自己的个性和原则,在翻译中有其特有的追求目标。
庞德在翻译中就很有自己的见解方法和坚持原则。
庞德独特的译学思想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庞德十分反对将原著视为绝对权威,他反对一个字一个字的翻译,认为那样会使原作丧失生机。
他认为翻译是一种阐释,也是一种尝试,翻译者将通过自己对原作的阐释和尝试将会再次创造出新诗歌。
从另一方面也可看出,庞德认为翻译不应该过分强调直译,重要的是要关注文本意义,再现文本蕴含的感情。
他认为如果仅仅局限在文本的字面意思上,这样不利于文本意义的表达,最终会破坏整首诗的意境和美感。
所以庞德在翻译中国古诗时会把握诗中他所谓的“无法毁坏”的东西。
更简略地说,这个“无法毁坏”的东西就是我们古诗中的精神实质。
正因如此,庞德很多译诗中不完全忠于原作,尤其是在词句上的不同。
例如《诗经·小雅·采薇》中的最末一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庞德是这样翻译的:When we set out,/ the willows were drooping with spring./ we come back in the snow,/ we go slowly,we are hungry and thirsty,/ our mind is full of sorrow who will know of our grift?这是庞德在《神州集》中的汉译英诗歌。
试论中国古典诗歌对庞德诗歌创作与翻译的影响
![试论中国古典诗歌对庞德诗歌创作与翻译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8bbc43e16294dd88d0d26b7f.png)
2012年12月外国语文双月刊Dec..2012第28卷第6期 ForeignLanguageandLiterature bimonthly Vo1.28 No.6试论中国古典诗歌对庞德诗歌创作与翻译的影响龚帆元宁德师范学院外语系,福建宁德352100提要:庞德是20世纪美国意象派诗歌运动公认的领袖,其诗歌创作对英美现代诗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究其渊源,应归功于中国古典诗歌。
文章从中国古典诗歌赋予其诗歌创作与翻译灵感、拓宽其诗歌创作与翻译视野、丰富其诗歌创作与翻译理论等方面入手,探讨其对庞德诗歌产生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古典诗歌;庞德;诗歌创作;翻译;影响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414 2012 06―0125―04onHow theChineseClassicPoetryInfluencesEzraPoundinHisPoeticW ritingandTranslationGONG Fan―yuanAbstract:EzraPoundisawell―recognizedleaderintheAmericanima~stpoetrymovementinthe20thcentury.Hi spoemwritinghasexertedafar-reachinginfluenceonmodem An o―Americanpoeticalcircles.AsregardshisSllCCeSS,heshouldoweittotheChineseclassicpoetrywhichcastsgreatinfluencesonhispoem writing.Inthisessay,theauthorexploresthefollowingaspectsofhow theChineseclassicpoetryhasendowedhim withinspiration,widenedhishorizonsandalsoen-richedhistheoriesinhispoem writingandtranslation.Keywords:Chineseclassicpoetry;Pound;poetry writing;trnaslation;influence埃兹拉 ??庞德 EzraPound 是20世纪美国意象派诗歌象同时并置,呈现在读者面前,颇有利用蒙太奇手法产生的运动的先驱,是英美现代诗坛上最具有影响力的诗豪,也是效果。
Ezra Pound庞德翻译理论与汉诗翻译完整版资料
![Ezra Pound庞德翻译理论与汉诗翻译完整版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497e0332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22.png)
• 1931 How to Read, essays • 1933 ABC of Economics, essays • 1933 Cavalcanti, three-act opera • 1934 Eleven New Cantos: XXXI-XLI, poems (New York) • 1934 Homage to Sextus Propertius, poems (London) • 1934 ABC of Reading, essays • 1935 Make It New, essays • 1936 Chinese written character as a medium for poetry, by Ernest
(London) • 1915 Cathay, poems / translations • 1916: Gaudier-Brzeska. A Memoir (London) • 1916 Certain noble plays of Japan: from the manuscripts of Ernest
• 富士の風や 扇にのせて 江戸土産
• 初しぐれ 猿も小蓑を ほしげ也
• 菊の香や 奈良には古き 仏達
日本俳句和中国古诗对意象派诗歌的影响
• 意象派诗人进一步发现日本俳句源于中国格律诗。在他们看来,中国 诗是组合的图画。中国的古诗完全浸润在意象之中,是纯粹的意象组 合,如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马致远《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中国诗歌完全由意象主导,贯穿全诗, 犹如一幅挂于眼前的图画,情景交融,物与神游。中国魏晋唐代诗人 的这种表现意象而不加评价的诗风,正与意象派主张相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