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梦想》 (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有一个梦想》 (2)
教学重点:&nbsp
一、&nbsp反复朗读以感受排比的表达效果&nbsp
二、&nbsp体会演讲思路的逻辑性。

&nbsp
教学难点:&nbsp
一、&nbsp文章的整体思路发展&nbsp
教学流程:&nbsp
一、&nbsp导入语&nbsp
1、请同学说说当你在学习烦闷时是什么支持你继续学习?&nbsp
2、请同学欣赏下面的一段话&nbsp
&nbsp&nbsp&nbsp&nbsp我们的前途尚存荆棘坎坷。

可对我来说这不算什么。

因为我已达至顶峰。

我不会在乎。

和任何人一样,我愿意生命长久。

长寿本在情理之中。

但我现在不执著于此。

我只是要行上帝的意愿。

他让我攀登险峰。

我极目远眺。

前方就是乐土。

或许我不能陪你同行。

但今夜我要让你们知晓,我们就是将要抵达乐土的子民。

我不怕任何人。

我的双目已看到上帝莅临的光芒。

&nbsp
这段话是一位著名的人物一次演讲中表达出的对追求理想的决心,即使付出生命的代价。

有人说:这位伟大的思想者是人类良知的代表,是黑人世界的一颗耀眼的启明星,他说“爱心是我们唯一的武器。

”&nbsp
二、&nbsp简介作家&nbsp
马丁·路德·金(1929—1968年),美国黑人律师,著名黑人民权运动领袖。

深受圣雄甘地不抵抗,非暴力运动的影响。

一生曾三次被捕,三次被行刺,1964年获诺贝尔和平奖。

&nbsp 他主张以怨报德,以爱报恨&nbsp
美国第一夫人劳拉称金“毕生致力于和平和改革事业”。

她说:“我们难以想象没有金的美国历史,他代表真理,他遵照上帝的旨意让美国变得更公平。

”&nbsp
三、&nbsp请同学简介这篇演说辞的时代背景(六十年代民权运动)&nbsp
四、&nbsp题目是《我有一个梦想》,那么,请找出含有面对这个题目,如果是你,你将从哪些角度来写梦想?&nbsp
梦想的内容、怎样实现梦想?为什么要实现梦想?&nbsp
我们现在从文章中找出相应的段落,看看有哪些段落是和我们的想法不谋而和的。

&nbsp 五、&nbsp默读全文,给每一段标上序号,然后勾画出含有“梦想”字样的句子?齐读一遍。

教师范读,再请学生自读。

&nbsp
六、&nbsp请根据这些句子,在结合文章背景,作者的梦想究竟是什么?(15字内回答)&nbsp
美国真正实现人人平等&nbsp
现在,请根据这六个排比,具体说说“梦想”的内容:&nbsp
让黑人享有政治平等权&nbsp
拥有正义和自由&nbsp
消除种族歧视和隔离&nbsp
黑人和白人能和睦共处,亲如兄弟&nbsp
小节:这六个句子不但极具气势、形式整齐。

而且,内在逻辑严密。

&nbsp
无论一国家、一民族、一团体还是个人,只有在政治上确立了自己地位,才能拥有讨论正义和自由的权利,只有在偌大的社会中推行正义和自由的思想,才能从思想上消除歧视思想,只有消除了歧视,才能真正出现黑人和白人和睦共处的局面&nbsp
现在,请大家用排比句的形式来评论这六个排比句(提示:可以从表达效果、内容、技巧等方面进行评价)&nbsp
这六个排比,如长虹贯日,瑰丽绚烂(文采);如阳光普照,正大光明;如飞瀑直下,一气呵成(表达酣畅淋漓);如铁链相接,环环相扣(逻辑严密)&nbsp
引申:早在中国春秋战国时代,也有一个可以和马丁媲美的人物——墨子&nbsp
在战国时代,他就提出了兼爱非攻思想,希望天下人人平等&nbsp
(告诉学生,在进行概括时,应注意一些议论句和.总结句,因为它们能显露作者的观点)&nbsp
七、&nbsp为什么要实现梦想呢?哪些段落写到?1——5集会的原因和目的。

(60字内)&nbsp
黑人仍然生活在受歧视和贫困的环境中,美国没有实现百年前自由的诺言,今天讨回权利已是迫不及待的事,如若不能实现,美国将出现叛乱。

&nbsp
注:学生可能不能回答出来,先能找出几段就是几段。

尤其是第一段和第五段可能包括不进,教师加以点拨,五段是说明现在是兑现承诺的时候&nbsp
八、&nbsp怎样实现梦想?段落是——6——16段(40字内)&nbsp
斗争的方式:采用非暴力手段、&nbsp
斗争的手段:团结白人、长期坚持以彻底达到目的&nbsp
斗争的态度:坚决、毫不退缩、彻底。

&nbsp
引申:墨子曾经说过:使天下人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爱得万民-------爱人者必见爱,而恶人者必见恶也。

&nbsp
对比以前的议https:///论文,这篇文章在结构上的特别之处就在于没有按提出观点——为什么——怎么办,的顺序,非常新颖。

逻辑上环环相扣,非常严密,别致。

梦想放在后边起到的作用?引人思索,让人振奋。

影响深刻。

&nbsp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要分析文章的层次,主要是抓议论和评论性的句子&nbsp
小节:要让文章写得层次分明,需要注意逻辑关系&nbsp
文章的结构层次分明,不但体现在段落之间,而且在某些段落内部也同样严谨举例:&nbsp 课文一、二段,齐读一遍。

&nbsp
第一段作者告诉了什么?和第二段怎样联系起来的?废奴是灯塔&nbsp
(然而,连词来连接,联系紧密,当然也方便听众理解)&nbsp
请画出第二段四句话之间关系的结构图(并列、递进、总分)&nbsp
(1)&nbsp总(2)(3)分(4)总为什么?&nbsp
小节:第一句:综述现状悲惨(2)(3):物质上贫困,精神上遭受歧视。

(4)想把现状公诸于众。

在.总结时学生会遇到理解上的困难,提示: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比喻,注意本体和喻体&nbsp
穷困的孤岛:黑人穷困而孤立无援&nbsp
故国家园:美国&nbsp&nbsp&nbsp&nbsp流亡者:没有归宿感(让学生联想生活中的例子,海外游子)&nbsp
十一、在马丁逝世后的今天,你认为在美国,马丁的梦想实现了吗?
[1]
《我有一个梦想》教案(2)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从今以后,众目仰望的将不是统治者,而是思想家。

”一个半世纪前,维克多·雨果站在法国巴黎的蒙蒙细雨中,面对成千上万的哀悼者,以“不是……而是……”这样简要而明确的判断句式,作出了前所未有的振聋发聩的大胆结论。

不但让“思想家”超越了地位显赫的“统治者”而为“众目仰望”,而且将巴尔扎克这位以小说创作闻名于世的作家升格为“思想家”。

犹如奇峰插云,怒涛排空,可谓大气不凡。

或许作者觉得称巴尔扎克为“思想家”这样的“定位”还显得太抽象,不足以凸现巴尔扎克的伟大和杰出,因而接着便构设了特定范围内的参照性比较——“在最伟大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名列前茅者;在最优秀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佼佼者之一。

”众所周知,纵观悠悠时空,芸芸众生,能够通过自己毕生的努力而名列“最伟大”或“最优秀”之人,已经是凤毛麟角,也完全可以无怨无悔地告慰美丽的生命了。

而雨果却以“名列前茅”“佼佼者”等字眼继续为巴尔扎克“升格”,使其不但同时具备了常人难以企及的两个“最”,而且还是“最”中之“最”。

定位之高,无出其右。

如实而言,只要是“人”,就难免会有不足,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完美之人,巴尔扎克同样也不可能是“至善至美”的,他的缺点和失误不算很少。

但巴尔扎克毕竟是一位“才华卓著”的伟人,正如文中所述,他的伟大来自于“一部书”,“一部有生命的、光亮的、深刻的书”。

比常人更加深透地了解和洞悉巴尔扎克的雨果,紧紧围绕这部“题作‘喜剧’,其实就是题作‘历史’也没有什么”的“书”进行评价和发挥。

“这里有一切的形式和一切的风格”中的“一切”是无所不含、应有尽有的意思,对博大、丰富和深邃的《人间喜剧》作了高度概括。

而“撕裂表面,充分揭示形形色色的现实,让人马上看到最阴沉和最悲壮的理想”“他发掘内心,解剖激情”“他探索人、灵魂、心、脏腑、头脑和个人的深渊”等的阐发,揭示了巴尔扎克作为一位登峰造极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最主要特征——揭露社会,曝光邪恶,批判现实,刻画心理,过滤情感,剖析人生,挖掘本质。

还有“抓住了现代社会进行肉搏”“面带笑容,泰然自若”等的描述,不但使行文生动活泼,神形兼备,充满审美张力,而且反映了巴尔扎克的顽强精神和天赋才能。

尤其是“肉搏”二字,表明了这位大师是何等的勇敢、无畏和竭尽全力。

除了正面论述外,作者还巧妙地不时借用其他人物作陪衬,从而使读者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巴尔扎克绝对胜过博马舍、拉伯雷、莫里哀、卢梭等在世界文学史占据过重要地位的大作家。

唯其如此,雨果将巴尔扎克“给我们留下来”的“崇高而又扎实的作品”形象地称作“雄伟的纪念碑”,而且是由“金刚岩层堆积起来的”,相当的坚实而稳固。

当然,作者没有忘记自己是在宣读“葬词”,故评述了巴尔扎克的作品成就之后,作者回到了举国同哀、送别“哲学家”“思想家”“诗人”和“天才”的生活现实,号召活着的人们要替“这位惊人的、不知疲倦的作家”“负起安放雕像的责任”。

因为巴尔扎克的一生虽然“短促”,但活得“饱满”,“作品比岁月还多”,留下许多极其宝贵的文化财富,并预言“在他进入坟墓的第一天,他同时也步入了荣誉的宫殿”,“他将和祖国的星星一起,熠熠闪耀于我们上空的云层之上”。

我们不难体悟到作者使用了不同于一般悼词的话语方式,以可感可触的亲切言辞,由衷地表达了类似“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的心愿。

而“你们心里不羡慕他吗”这一句,则是以反问的形式深入到悼念巴尔扎克的实质。

后面的几段,作者以巴尔扎克的逝世为生发点,直抒胸臆,坦陈了自己对生与死的独到见解。

面对损失巨大的伟人之死,雨果认为,“不管我们怎样悲痛”,也只能先“忍受一下”;“打击再伤心,再严重”,也只好“先接受下来再说”。

可见,这位浪漫主义文学大师能够尊重
规律,尊重客观,勇敢地直面现实。

在他看来,“面对崇高的奥秘”,进一步“对死亡加以思考”,从而“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死亡是伟大的平等,也是伟大的自由”,体现了作者豁达的生死观。

不必把死亡看得太恐怖,也不要为伟人的离去而过分悲痛。

然而就生命而言,死亡是“最高的教训”。

尽管谁也无法抗拒死亡,但我们毕竟不愿意接受这样残酷的事实,因而“当一个崇高的英灵庄严地走进另一个世界的时候”,当一个人“忽而展开另外的看不见的翅膀,消失在未知之乡的时候”,留在世上的每个有感触的生命是不可能无动于衷的,“我们的心中只能充满严肃和诚挚”。

这里运用了比喻、讳饰等手法,表达得委婉、含蓄,反映了雨果当时内心的沉痛。

不过,浪漫主义者对待现实和未来往往具有非同常人的乐观,雨果不想给已经悲郁的场面再蒙上挥之不去的阴影,所以在结尾的这一段,一改前面的沉郁基调,换成了激情飞扬——在否定“未知之乡”的说法后,又连用三个“不是……而是……”的句式,将感情重新调整,否定了“黑夜”“结束”“虚无”,高扬了“光明”“开始”“永恒”,强化了“葬词”的主旨。

他明确表示,“坟墓”“就是不朽的明证”“生前凡是天才的人,死后就不可能不化作灵魂”。

应该说,在这样的判断里,作者个人怀念巴尔扎克的的主观情绪是主要的,但并非凭空臆断,而是一种科学的推论,人类历史上的确有无数“天才”和“伟人”名垂千秋,流芳百世,永远为后人铭记和敬仰。

重读的这篇声情并茂的“葬词”,又有了不少新的感悟和发现,虽仍十分肤浅、零碎。

笔者以为升格定位、坦陈己见和激情飞扬三者的高度融合,构成了这篇“葬词”的最大特色,也是它与常见悼词的根本区别。

雨果这位大师用激情和灵性发出的不是“高山流水”,也不是“春江花月”,更不是“幽谷鸟鸣”,而是“银瓶乍破”“铁骑突出”的黄钟大吕之声,为同时代的另一位大师巴尔扎克,进行了准确而必要的升格和定位。

中国基础教育21世纪
为大师升格定位的黄钟大吕——重读《巴尔扎克葬词》有感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邓浩
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杜甫诗意;
2.思想教育目标:杜甫的品质;
3.能力培养目标:诵读、鉴赏。

教学重点:诗意。

教学难点:诗意。

教学类型:鉴赏。

电教或实物展示手段:;。

教学过程与步骤:出示诗歌——
《全唐诗》卷216_11 【兵车行】
杜甫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
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阑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傍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
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
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是嫁比邻,
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一、诵读提示——(先范读;再指导;再范读;再生读)
这首诗属于歌行体。

歌行体的诗长于叙事,且多含感叹之意,而这首诗旨在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集团连年发动“开边”战争,而使人民深受其害,诗人的情绪显然已超出感叹而变为怨愤,这是全诗的基调。

必须始终把握住这个基调,才能读好这首诗。

下面谈几点意见供参考:l·第一段写亲人送别出征战土,这是诗人亲眼所见,要表达出诗人“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感情,声音要沉重一些。

前四句可用平调读,最后两句当用升调读——这是本段的高潮点,诗人的怨愤之情初现。

2.第二段开头两句是诗意转换处,可以读得平缓些,声音稍稍放低,但“点行频”王字为下文叙事总纲,须重读。

以下直至结尾皆用“行人”口气读,但其中的抒情语字字都融合着诗人的感情,要跟叙事语区别开来。

本段可分三层:前六句为第一层,先叙事后抒情。

叙的是服役时间过长,占去人的大半生,读时当有怨而不伤之意,至“归来头白还戍边”,怨情稍稍加重。

读后宜作一顿,为下文直抒胸臆作铺垫。

下文“边庭”二句有怨有愤,为本段高潮点,应当读得掷地有声。

中间四句为第二层,极言战争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危害。

用“君不闻”领起,是“行人”问“长者”,也是诗人诉诸读者,感情十分强烈,有指控之意。

最后两句为第三层,这是“行人”为自己也为同伴们申诉委屈,读时声调放低些,寓怨愤于嗟叹之中;读完可作稍长停顿,如乐曲中的半终止,为转换话题作铺垫。

3.第三段前半段写秦兵家庭的困难。

“长者”二句是承上启下话,当用比较柔和的调子读。

“敢申恨”者,不是无恨,而是”申”亦无用,有奈何不得之意。

“且如”四句当一气读出,但速度不宜快,要作低回之势,至“租税从何出”稍稍振起,因为“行人”的怨愤在这句话中表现得含蓄而又深刻。

后半段顺势说到“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简直令人悲痛欲绝,读至“生女”二句当再作低回之势,声调凄楚。

最后四句为全诗高潮所在。

“君不见”一句当突然振起,有指点之意。

“古来”一句道尽战场的惨景,也集中地表达了“行人”和诗人的怨愤,要缓缓读出,“无人收”三字乃血泪铸成,尤应加以强调,使人能想见此中情景。

二、整体感知
《兵车行》是历史生活的真实记录。

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发动频繁进攻。

八载(749),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在今青海省境内),久攻不下,后虽侥幸取胜,但所部六万三千人损失大半;到这年冬天,所派驻龙驹岛(在青海湖中)的二千戍卒也全军覆没。

十载(751)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又奉命进攻南诏(主要辖境在今云南省),结果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

由于这两次战争中丧师巨万,朝廷乃大举征兵。

这件事,在《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二》里有生动的记载: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

杨国忠(时任宰相)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

如此摧肝裂肺的图景在历史上也是罕见的!《兵车行》这首诗,很可能就是诗人见到这样图
景的当时或其后不久写的。

但诗人把这个历史镜头捕捉到自己的诗中来,不过是拿它作为一出社会悲剧的序幕,而他的主要意图是揭露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压迫。

因此,紧接着这个序幕,就通过“行人”答问逐层深入地展示这出悲剧的内容:“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这是说丁壮们无限期地超期服役;“边庭流血成海水”——这是千百万战士战死沙场;“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粑”——这是说全国农村生产凋敝;“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这是说人民连生计都无法维持,而朝廷依旧通索租税。

可见,这种艺术概括方式的基本点是,由点到面、由现象到本质地勾画出安史之乱前的一个历史时期里社会的真实状况。

读完这首诗,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整整一代人的深重苦难,而且能触摸到诗人那颗同情人民的火热的心。

这首诗的意义还不止于此,更为重要的是,它表现了诗人反对“开边”战争的坚定立场。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意未已”,说明他认识到这种不义的战争是一切苦难的根源;他敢于把战争的责任加在最高统治者身上,这样的勇气是当时众多的诗人所不具有的。

诗人的这种立场是一贯的,在《前出塞·其一》中他写道:“君己富士境,开边一何多。

”这正是杜诗人民性之所在。

三、鉴赏要点
l·章法严密
先说形式。

这首诗的结构方式古称“一头两脚体”。

全诗共三段:第一段(即“头”)共6句(按乐句计算,下同),一韵到底;第二、三段(即“两脚”)各14句,并四次换韵。

从整体看,节奏整齐而又略有变化;且各段皆自有起结,桥之则三,合则为一。

再说内容。

其特点有二:一是前后呼应,例如第一段以“牵衣顿足拦道哭”写战土家属,颇有生离死别之意,下面就用“边庭流血成海水”“生男埋没随百草”来证明“行人”此去决难生还;又如第二段以“千村万落生荆妃”“未生陇亩无东西”写农村生产凋敝,第三段再说“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也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二是层层递进,这在“行人”答话里表现极为鲜明。

这篇答话由“点行频”三字领出,接着用“十五北防河”“四十西营田”为例加以证明,又以“武皇开进意未已”说明频繁征兵的原因,揭示了事情的本质,使意境加深一层。

循此继进,先以“君不闻”翻出一层新意,揭露“开边”战争给农业生产造成极大危害,土地无人耕种,荆花遍野;后说本地区人民无以为生而朝廷依旧催索租税,意境又深。

再顺势说到战争怎样改变了传统的社会心理,以半宽慰半哀叹的方式将怨愤之情暂时隐藏起来。

经过如此层层蓄势,最后更以“君不见”翻出又一层新意,描绘了古战场的阴森景象,将满腔的怨愤一齐渲泄出来,也表达了人民强烈的反战愿望。

2生动的场景描写
诗的开头写士兵家属前来送别的场面。

前两句为“宾”,写出征士兵。

“辚辚”“萧萧”是听觉形象,令人有人马杂沓之感,可以想见出征士兵之多;“弓箭各在腰”是视觉形象,表明一切准备就绪,只待一声令下就要出发。

后四句为“主”,写士兵家属,突出地描写了他们的动作细节。

“走”,表明这些人闻讯后立即跑了来,心情万分急切。

他们料定,很可能这是生离死别,所以一见面就“牵衣”而泣,“顿足”而呼;待到队伍出发了,他们拦在道上,不让自己的子弟离去,而且哭得更厉害了,千万人的哭声汇成了震天巨响,仿佛吞没了一切……。

诗人用这些细节给这个场面渲染了极其凄惨的气氛,借此表达了人民对无休止的“开边”战争的怨愤,使这首诗具有明显的倾向性。

结尾写青海战场的景象,好像是用摄影机拍下的一个全景镜头:漫山遍野,白骨纵横,在阴沉的天色和橡檬细雨中,不时地闪出磷火,传来凄厉的鬼哭声。

如此阴森的景象,真叫人不寒而栗!诗人这样来描绘古战场,其意仍在讽今——揭露“开边”政策的罪恶,颇能发人深思。

3.名句赏析
(l)“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这是对前两句“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所作的形象说明,读罢使人心酸不已。

古代孩子留长发,15岁开始用头巾束发。

如今,一个刚到柬发年龄还不怎么会束发的孩子就被征入伍,而且要到远离父母的北方去“防河”,这是何等可怜啊!所以,连里正也动了心,替他束发。

人过40,头发渐白,又刚从前线回来,理当休息了,不料又被派到前线去。

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统治者的残酷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2)“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这两句写社会心理的变化。

在封建社会里,人们重男轻女,生男则喜,生女则悲;可是现在不同了,反以生男为“恶”,生女为“好”。

这种变化是由繁重的兵役负担和士兵大量死亡的事实造成的,反映了人们心灵受伤害之深。

这两句主宾分明:上句是自我宽慰之辞,为“宾”;下句是哀叹之辞,为“主”。

以自我宽慰烘托哀叹,更显出哀叹之深。

这样的心理变化也是对统治者穷兵颗武政策的有力控诉。

作业:背诵该诗;
完成练习册该课内容;
兵车行(教师中心稿)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邓浩
教学目的
一、了解诗歌欣赏的美学特性和诗歌欣赏的主要方法。

二、运用课文里的观点进行诗歌欣赏的实践活动。

教学设想
这篇文章首先说明诗歌欣赏是一种再创造,这是全文总纲,然后具体说明再创造的方法,包括“泡”和“猜”。

教学中,可指导学生用下定义的方法,了解“再创造”的实质,并且通过文中实例具体把握“再创造”的丰富内涵。

“泡”和“猜”是依据诗歌的特点提出的行之有效的欣赏方法,这是文章的两个目的。

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弄清这两种方法的依据及其具体内容。

教学中要进行诗歌欣赏的训练,使学生通过欣赏活动印证课文的观点,尝试“泡”和“猜”。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阅读课文,讨论问题。

1.什么是诗歌欣赏中的再创造?为它下一个定义。

提示:性质定义应是一个判断句,包括“属”和“种类”两个内容。

再创造归属于“想像活动”,它的特质是读者通过想像读懂了诗。

利用文中现成语句可组织成下面的定义:
诗歌欣赏中的再创造是读者正确把握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的一种想像活动。

2.文中以《我爱这土地》、《长干曲》、《沙扬娜拉一首》为例,说明诗歌欣赏是一种创造活动,但三例的说明是层进式的。

这三例分别和共同说明了什么?
提示:
欣赏《我爱这土地》说明欣赏中的想像活动,围绕诗中形象(意象)展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