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战略-我国玉米品种发展历程及展望 精品
关于我国玉米种植情况及主要推广品种的简述报告
关于我国玉米种植情况及主要推广品种的简述报告前言玉米(拉丁学名:Zea mays L.)是禾本科玉蜀黍属一年生草本植物。
秆直立,通常不分枝,基部各节具气生支柱根。
叶鞘具横脉;叶舌膜质,叶片扁平宽大,线状披针形,基部圆形呈耳状,无毛或具疵柔毛,中脉粗壮。
颖果球形或扁球形,成熟后露出颖片和稃片之外,其大小随生长条件不同产生差异。
雌雄同株异花,花果期秋季。
玉米味道香甜,可做各式菜肴,如玉米烙、玉米汁等,它也是工业酒精和烧酒的主要原料。
是我国三大谷物粮食之一!一、我国玉米种植历史与现状1.1. 玉米进入中国玉米原产拉丁美洲。
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把玉米带到西班牙,以后又由西班牙传遍全世界。
玉米传入中国大约在16世纪中叶以前,可能通过几条途径传入。
中国关于玉米的记载,最初见于明代嘉靖三十四年(1555)的《巩县志》;首先作出详细叙述的则是成书于嘉靖三十九年(1560)的《平凉府志》:“番麦,一曰西天麦,苗叶如薥秫而肥短,末有穗如稻而非实,实如塔,如桐子大,生节间,花垂红绒在塔末,长五、六寸,三月种,八月收。
”据描述的形态可知番麦就是玉米。
李时珍《本草纲目》中也有“玉蜀黍种出西土,种者亦罕”的记载,说明当时玉米栽培还不普遍。
玉米传入中国后,就由华南、西南、西北向国内各地传播。
因为是新引入的作物,每在一地推广,当地便给它取一名称,因而玉米的异称甚多。
除称番麦、西天麦、玉蜀黍外,还有包谷、六谷、腰芦等名称。
据18世纪初纂修的《盛京通志》记载,当时辽沈平原也已有种植。
刚引进栽培时,除山区外一般都用作副食品。
由于玉米的适应性较强,易于栽培管理,且春玉米的成熟期早于其他春播作物,未全成熟前又可煮食,有利于解决粮食青黄不接的问题,因而很快成为山区农民的主粮。
18世纪中叶以后,人口大量增加,入山垦种的人日益增多,玉米在山区栽培随着有很大发展。
19世纪以后,由于商品经济发展,经济作物栽培面积不断扩大,加以全国人口大幅度增殖,北方地区又限于水源,粮食生产渐难满足需要,玉米栽培发展到平原地区。
赵久然-我国玉米生产形势及发展趋势
我国玉米生产形势及发展趋势增产增效、节本增效、提质增效赵久然研究员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农业部玉米专家指导组2017-8-17一玉米(2004-15年)十二连增阶段主要变化1,总产翻一翻,从1.1到2.2亿吨,成为第一大作物;2,面积增长贡献大,由3.6至5.7亿亩,增加2.1亿;3,单产由320至400公斤/亩,亩产增幅80公斤;4,亩产1000公斤不再难,万亩大面积吨粮已是成熟技术;小面积最高亩产达1511.74公斤5,形成四区、两专格局6,贸易由净出口到净进口,供给由紧缺到过剩,库存超2亿吨7,2016成为拐点年,进入一个新阶段二、目前玉米生产面临着高库存(2亿吨以上)高成本(劳动力、土地流转、化肥等投入品等)高进口量(玉米及其替代品;净出口变为净进口);近年来虽有玉米进口配额限制,但玉米替代品进口量大增:饲用高粱、大麦、木薯干、干酒槽(DDGS)等;玉米需求增速减缓(工业加工、燃料乙醇、饲料)国际市场竞争力弱(成本高、品质不一、农民卖粮难国家政策进行调整(进出口政策,收购补贴政策等)供给侧、去库存还面临着过度超采地下水化肥利用率低农药超量使用残膜未能有效回收处理秸秆未能充分利用土壤退化、耕层变浅面源污染气候变暖旱、涝、冷、高温、低温、寡照自然灾害频发病、虫害加重等转方式、调结构三、“调结构,转方式”1、调结构:调减籽粒玉米面积,5年调减5000万亩,保持籽粒玉米5亿亩以上,保障国家粮食生产能力、国家粮食安全等仍是重中之重;根据市场需求,适当增加青贮玉米、鲜食玉米种植2,转方式以一节两减“节水减肥减药”为核心生态绿色、环境友好,资源高效-可持续发展;增产增效、节本增效、提质增效-提高市场竞争力清洁生产、安全生产、节约生产、绿色生产动方案》一是精:推进精准施肥因地制宜制定单位面积施肥限量标准,减少盲目施肥行为二是调:调整化肥使用结构•优化NPK配比,促进大量元素与中微量元素配合肥•大力推广高效新型肥料三是改:改进施肥方式•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研发推广适用施肥设备,改表施、撒施为机械深施、水肥一体化、叶面喷施等方式四是替:有机肥替代化肥•合理利用有机养分资源,用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提升耕地基础地力,用其内在养分替代外来化肥养分投入动方案》一是控:控制病虫发生危害应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创建利于作物生长、天敌保护而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环境条件,预防控制病虫发生,达到少用药目的二是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替代高毒高残留农药、大中型高效药械替代小型低效药械•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替代高毒高残留农药•现代植保机械替代跑冒滴漏落后机械,减少农药流失和浪费 三是精:推行精准科学施药四是统:推行病虫害统防统治农业部《关于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力争到2020年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一控”:严格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确保农业灌溉用水量3720亿m3,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55•“两减”: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90%以上,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30%以上,肥料农药利用率40%以上,全国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三基本”: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农膜基本资源化利用,大力推进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确保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5%以上,农膜回收率达80%以上《国务院: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农业体系》(2015-08-07)实施化肥和农药零增长行动。
玉米育种现状与发展战略
玉米育种现状与发展战略摘要种子产业技术进步涉及知识创新、种质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领域,还包括少量制度创新。
不同性质的机构在这个产业技术链条中的位置决定了在改革中的走向。
目前,种质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是玉米种业技术发展的焦点问题。
跨国公司进入我国市场,暴露出我国种子产业创新能力薄弱,关键就在于种质创新缺位,技术创新能力薄弱。
企业的产品创新能力则受制于落后的育种思路,因而降低了投资效率。
玉米商业育种的实践基础是简化、统一的杂种优势模式。
施行走出去发展战略将激化产业内部矛盾,促进种业内部科技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提高产业竞争能力。
一、玉米种业和种业技术面临的挑战与创新机遇加入WTO以后,玉米育种研究体系的各个环节就越来越紧密地成为产业技术的一个组成部分。
种子产业技术大体包括三个层次:以知识创新为特征的基础研究,以种质创新和技术创新为特点的应用基础研究和以产品创新为目标的应用研究。
这些都纳入产业技术的范畴,只是所处的位置不同。
因此,我们要明确自己所处的位置,了解产业技术链中每个环节的未来走向。
这是研究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和政策演变的基本考虑,也是技术创新的立脚点。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在经济还比较落后的历史时期,这个系统为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科技进步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
就玉米育种来说,我国在五十年代那样贫穷落后的经济条件下成功地研发和推广杂交种,创造了世界农业发展史上的奇迹;后来只用了十年多一点的时间,便从双交种过渡到更先进的单交种选育技术。
七十至八十年代,我国科技人员在李竞雄教授的带领下自主攻克了玉米抗病育种技术难关,达到了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
技术进步促进农业生产的跨越式发展,我国玉米产量提高了将近4倍。
但是,进入八十年代后期,玉米育种技术进入缓慢发展阶段。
实际上,发达国家当时也面临着同样的挑战和同样的发展需求。
西方发达国家依靠种质扩增、改良与创新,通过抗逆育种途径持续提高玉米产量,有效地解决了产量爬坡问题。
玉米学论文.
[西南大学][中国近十年玉米育种、生产现状和发展趋势]专业:[ 农学]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2022年4月26日中国近十年玉米育种、生产现状和发展趋势xxxx( xxxx)(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2014级重庆 400715)【摘要】:玉米是世界三大粮食作物之一,也是重要的饲料作物和经济作物,至20世纪90年代,全世界玉米播种面积已突破1.3亿hm2,中国栽培玉米已有400多年历史是玉米生产大国,玉米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对我国粮食安全举足轻重。
近年来,我国玉米育种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在玉米增产的各种技术因素中,优良品种的贡献率在35%以上。
我国玉米单产和总产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其它发展中国家,玉米杂交种的普及率 95%左右,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玉米在我国粮食生产中的地位显得愈来愈重。
2010年,我国玉米种植面积4.872亿亩*、单产364.10千克/亩、总产1.774亿吨,目前已成为我国第一大作物。
在21世纪,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和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玉米生产呈现明显的阶段性、消费多元化、分布区域化、产业层次等特点。
在了解玉米育种和生产状况的同时,进一步探索玉米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玉米育种玉米生产发展趋势一、我国玉米育种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一)我国玉米育种成就1、玉米育种理论创新成就1.1玉米育种目标、育种方向的改进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玉米育种目标有很大变化,商业化育种机制正在形成。
为了满足玉米生产、加工、饲料、出口的需求,育成的品种类型多、周期短、速度快,除了保持和发扬传统的优质、高产、抗病等育种目标外,随着对玉米品质要求的提高,对高淀粉、高油、高支链淀粉、甜玉米、爆裂玉米等专用玉米的研究更加重视。
同时加强耐密植、低能量消耗、高产、优质的普通玉米新品种和专用品种选育。
近年又提出“超级玉米”育种目标,培育抗病、抗倒伏、抗螟虫、脱水快、籽粒含水量低、产量高、品质好、耐寒、拱土力强、适应性广的育种新材料,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
中国种业历史回顾与入世后展望
中国种业历史回顾与入世后展望黄如鑫(种子是最基本的、不可替代的农业生产资料,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关键环节,是农作物优质、高产、高效的内因,是农业科技的载体。
种子也历来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建国以来,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国种业历经孕育、产生发展、壮大和市场化四个阶段,日渐成熟。
进入21世纪,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以下简称《种子法》)的实施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种业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和前所未有的挑战。
1、历史回顾1、1孕育阶段:1949-1978年这一时期,国家对种子实行农民“自选、自留、自繁、自用”为主,辅之以必要调剂的方针,即“四自一辅”。
在这一方针指引下,全国逐步实行了“行政、技术、经营”三位一体的种子经营指导业务。
一些农业较发达的地方开始设立一些省、地、县属的事业性质的种子站,种子站既是良种的经营单位,又是种子工作的管理机构。
培育、推广良种主要依靠科研院所、县原种场和县种子站,初步形成“三结合”的种子服务体系。
1、2产生发展阶段:1978-1995年1978年,国家出台“品种布局区域化、种子生产专业化、加工机械化、质量标准化,以县为单位组织统一供种”的种子工作方针。
全国的省、市、县三级成立种子公司,并加强种子生产基地和经营基础设施建设。
种子公司具备了独立生存的基本条件。
1985年,国家实行种粮脱钩,种子交由农业部门组织生产与经营。
虽然当时种业仍属于计划经济的运行机制,实行“四化一供”的方针,但在蔬菜种子、杂交玉米种子和杂交稻种子为重点的商品种子领域已开始实行市场流通,打破了区域供种和各自为战的旧格局,初步形成了波及全国的种业市场。
这一时期,由于种子公司可以无偿使用育种单位培育的农作物新品种,拥有垄断经营权,享受超常的垄断利润,因而种子公司效益较好。
工资高、福利好,人事部门大开绿灯,种子公司一时人满为患。
但专业技术人员相对较少,整体素质差,种子公司包袱越来越重。
我国甜玉米育种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史 原 因致 使 研 究 中 断 , 未 能 推 广 。直 到 2 O世 纪
7 O年 代 后 期 , 我 国才 重 新 开 始 甜 玉 米 研 究 , 并 将 甜玉米 研究 列入 “ 七 五” 和“ 八五 ” 国家 科 技 攻 关 计 划, 部 分省 市农业 科研 院 所 、 农 业 大 学 也 相 继 开 展
甜玉米 育种 工作 , 并先 后选 育 出农 梅 1号 、 东甜 2 号、 金 穗 1号 、 甜 玉 2号 、 甜 玉 4号 、 甜 玉 6号 、 黄 甜 1 0 4 、 科甜 1 1 1 、 甜单 1 号、 甜单 2号 、 甜玉 米 O 1 号 及 东 农 超 甜 等 一 系列甜 玉 米品种 【 。但 这些 甜玉 米 品种制种 产 量 较低 、 叶斑病和穗粒腐病较为严重 、 适 应 范 围较 小, 再 加 上 普 甜 玉 米 的 适 宜 采 收 期 很 短 及 加 工 工 艺 落 后 等 制 约 因素 , 致使其 发展速度较为缓慢。 进入 2 1世 纪 后 , 我 国 很 多 地 区 先 后 开 展 甜 玉 米 育 种攻 关工 作 , 并 且 将 甜 玉米 纳 入 了 国家 玉米 品种 区域 试 验 , 制 定 了 相 应 的 品 种 审 定 制 度 和 主 要 经 济、 技术指标标准 , 品 种 的 选 育 方 向 转 为 超 甜 玉 米, 且选 育 的品种质 量有 了很 大 的提高 。近年 来 , 我 国甜玉 米育 种 发 展较 快 , 国家 及 各 省 甜 玉米 品 种 区域试 验参 试 品 种数 量 逐 年 增 多 , 所 审定 的 品 种 产量较 高 、 品质 较优 、 抗 逆 性较 强 、 适 应性 较广 , 为 我 国甜 玉 米 的 发 展 及 实 现 产 业 化 奠 定 了坚 实 的 基础。
我国玉米品种发展历程及展望
年代 1950-1959 1960-1970 1970-1979 1980-1989 1990-1999 2000-2009
不同年代玉米单产及面积变化
单产(kg/亩) 增幅(kg/亩) 播种面积(万亩)
86.32 99.36 162.2 241.45 320.08 338.32
13.04 62.84 79.25 78.63 18.24
二、我国玉米生产概况
从1949年到2011年,我国玉米单产从64.1kg/亩提高到382.39kg/亩,增幅为496.6%,年均增产5.13g/ 亩;总产由1241.8万t提高到19175.0万t,增加了12.36倍,年均增产289.2万t,其中单产贡献率约占68.4% 左右,种植面积扩大的贡献率约为31.6%。
1934年,金善宝发表《近代玉米育种法》,详细介绍了玉米杂交育种 理论和技术。
1937年和1938年,在美国的蒋德麒和吴绍骙先后回国,带回了42个 双交种和50多个自交系,由中央农业试验所主持分别在成都、贵阳、昆 明、柳州等地进行比较试验,选出有利用价值的Wisc、696、Cornel l29-3等杂交种。
我国玉米品种发展历程 及展望
2020年4月27日星期一
汇报提纲
一、玉米品种的分类 二、我国玉米生产概况 三、我国玉米品种发展历程 四、我国玉米品种审定及利用情况 五、我国玉米种质变化情况 六、展望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饲料及工业原料,种植面积和总产仅次于 美国,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1996年,我国玉米总 产和单产超过小麦而跃居禾谷类作物的第2位。2009年已经超过水稻成 为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作物。2010年我国玉米种植面积达到4.8亿多亩 , 总产达1.77亿吨。
2、良种评选和品种间杂交种选育与应用时期(解放初到50 年代后期)
70 年玉米生产技术变革与展望
70年玉米生产技术变革与展望佟屏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中国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玉米生产国,玉米种植面积超过水稻、小麦位居主粮作物之首。
笔者一生从事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和中国农业发展战略研究,主持农业农村部玉米重点研究课题,亲历玉米从农家品种到高产杂交种、从牛耕撒籽到机械播种、从施用农家肥到化学肥料、从手摘果穗到机收籽粒。
特别是经历玉米供作主食的窝头到转化为餐桌上的肉、奶、蛋,玉米在改善人民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从农家品种到高产杂交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百业待兴。
玉米生产采用的主要是农家品种,基本上是“家家种田,户户留种,种粮不分,以粮代种”。
1950年8月,原农业部发布《五年良种普及计划》,要求开展群众性选种留种活动,评选地方优良品种,就地繁殖,就地推广。
据统计,20世纪50年代全国共搜集整理玉米农家品种1.4万份,从中评选出优良品种近2000个,在生产上推广应用的43个,其中种植面积最大的,马齿型品种有金皇后、白头霜、旅大红骨等,硬粒型品种有小粒红、野鸡红、英粒子等。
1955年4月,原农业部发出《关于加强玉米品种间杂交种试验研究和示范推广工作的通知》,全国相继育成玉米品种间杂交种400多个,在生产上应用的有60多个。
改革开放后,科研人员开展玉米单杂交种选育,新品种如雨后春笋。
据《全国玉米审定品种名录(2000—2008)》资料,国审和省(区市)审定玉米品种共有3595个,平均每年审定399个,其中国审品种340个、省(区市)审品种3255个。
2010年对《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进行修订,核心是提高品种审定门槛,探索拓宽试验渠道。
2015年原农业部实施深化种业“放管服”改革,放宽玉米品种审定渠道,通过绿色通道和联合体试验满足品种审定需求,新品种审定进入“百花齐放、各领风骚”快车道。
2016年全国审定玉米品种469个,2017年907个,2018年1820个。
截至2019年,全国共有42个玉米杂交种(含10个自交系)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
中国玉米的发展历史
中国玉米的发展历史20世纪以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一批献身于玉米发展事业的有志之士,通过潜心研究,选育了不同类型的玉米新品种,形成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品种结构,回顾我国玉米品种的改良,大致经历了玉米品种改良的启蒙时期,玉米良种评选和品种间杂交种选育与应用时期,玉米双交的选育与应用时期和单交种的选育与应用时期。
1)玉米品种改良的启蒙时期(1900—1949年)20世纪初到1949年是我国近代玉米育种的启蒙和创建时期。
这一时期内,我国玉米育种的先驱们在地方品种改良和自交系、杂交种选育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
1925年,中央大学农学院赵连芳率先开展了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选育工作,开创了我国现代玉米育种的新纪元。
1934年,金善宝发表《近代玉米育种法》,详细介绍了玉米杂交育种理论和技术。
1937年和1938年,在美国的蒋德麒和吴绍骙先后回国,带回了42个双交种和50多个自交系,由中央农业试验所主持分别在成都、贵阳、昆明、柳州等地进行比较试验,选出有利用价值的Wisc、696、Cornell29-3等杂交种。
从1939年起,原华北农事试验场开始从事地方品种改良,选出“华农1号”和“华农2号”两个品种,在华北部分地区推广种植。
2)良种评选和品种间杂交种选育与应用时期(解放初到50年代后期)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玉米育种工作才得以有计划、有步骤地连续开展。
1949年12月,全国农业生产会议召开,吴绍骙的《利用杂交优势增进玉米产量》发言提出:一方面选育与利用技术简单、需时较短的品种间杂交种,另一方面着手开展时间较长、增产显著的自交系间杂交种选育。
1950年2月农业部召开“全国玉米工作座谈会”,吴绍骙、张连桂、李竞雄、刘泰、陈启文等专家制定了《全国玉米改良计划》,根据当时我国育种基础薄弱的实际情况,提出以推广品种间杂交种先行,同时发展综合品种,以满足当时生产需要。
另外,还明确提出了以选育自交系间杂交种作为我国玉米育种的发展方向。
中国玉米生产形势和发展策略
片高产纪录。
600 r/min),保证种子发芽率;种子精细分级6级,形
1.4 覆膜
状大小一致,确保播种质量。
在东北地区、西北地区以及西南高寒冷凉地区, 实现单粒精量播种,由传统一穴3粒减为一穴
玉米覆膜栽培面积超过8000万亩。实践表明,玉米 1粒,一粒种子保一棵苗。每亩减少用种量2/3,同时减
覆膜栽培在海拔1200~3000m或更高地区增产显 少间苗、定苗工序。高质量种子减少农户单位面积种
面积逐年增加,2005年玉米面积恢复到1999年的水 协调了高产与稳产的关系,综合抗病性好,适应性广,
平,2010年达到4.87亿亩,超过了水稻(4.47亿亩)和小 密植调节幅度宽,最适宜密度每亩4000~5000株。郑
麦(3.66亿亩),擢升为中国“谷物之首”。
单958适宜简化栽培,农民称之为“懒玉米”。郑单958
1.2 气候
有明显的制种优势,双亲同期播种,结实率高,制种
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利弊兼具,温度升高,现有 产量亩产400~500kg,高的可达600kg。今后几年郑
作物的种植界限就会南北推移,导致传统种植区域 单958仍将保持较大的种植面积。(3) 先玉335
发生改变。东北地区气候变暖,大于10度的积温可能 (PH6W C×PH4CV)。杜邦-先锋铁岭试验站培育,
增加11%~14%,玉米种植界限向北扩展,低温冷害有 2004年通过国家审定,2006年种植面积26万亩,
所减轻。黑龙江过去早霜一般在9月中下旬,有时在9 2009年迅猛增加到1692万亩。在东北及西北春播玉
月上旬,玉米容易遭受低温冷害,籽粒脱水慢,含水 米区面积较大,表现高产、稳产、早熟,脱水快,出籽
1.1 政策
大学选育,1998年通过国家审定,2000年种植面积
从事紧凑型玉米育种回顾及展望
从事紧凑型玉米育种的回首与展望60年月中期是我国从栽种农家品种转向推行杂交玉米品种的历史性转折期间,杂交种的杂种优势被广大农民快速接受。
60 年月末至 70年月初,国内外玉米育种专家接踵提出了选育高光效的理想株型的杂交种,即拥有玉米株型紧凑、叶片上冲或近于直立、通风透光、适于密植等特色。
在70 年月初,就有登攀 1 号、争光 1 号等紧凑型玉米杂交种接踵在品比中出现,因为其在抗病性和产量方面较差,没有惹起重视。
烟台农科所玉米育种专家于伊先生曾提出,用从农家品种莫耶岛小粒红中分别出的无叶舌(隐性遗传)紧凑型玉米自交系组配理想型杂交种。
莱阳农学院的刘恩训教授也提出过用有叶舌(显性遗传)的紧凑型自交系组配紧凑型玉米杂交种。
我国的玉米育种界也报告了观察外国先进国家在玉米育种方面相关紧凑型玉米育种的动向。
紧凑型杂交种的增产潜力及优势,终究有多大,当时在国内还没有获取证明。
我们从1972 年开始进行夏玉米高产攻关试验,到现在已29 年了,从 1973 年开始进行玉米育种到现在经历了 61 代的选育过程。
我们是在发奋创始我国的玉米高产道路的试验探究中,边搞高产攻关试验边搞育种,发现了应用紧凑型玉米杂交种是发展我国玉米高产再高产的有效门路,从而确定了以紧凑型为主体的玉米育种方向。
1紧凑型玉米育种的发展过程1.1发现了平坦型玉米杂交种在夏玉米区的产量高限1972~1979 年,将全国可以搜集到的玉米杂交种(包含获取国家发明奖和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品种在内,合计100多个品种),先后栽种了140 多块 0.073hm2(1.1 亩)以上的夏玉米高产地块,先后打破了7500kg/hm2、9000kg/hm2、9750kg/hm2,可是没有一个品种可以打破10500kg/hm2,历时 8 年的实践证明:平坦型玉米品种,因为株型构造的原由,在60000 株 /hm2以上的状况下,出现严重的空秆和倒伏两个主要矛盾。
在培创玉米高产的状况下,叶面积指数很难打破 4.0 ;经济系数很难打破0.45 ;有效密度突不破60000 株/hm2;产量很难打破10500kg/hm2;在较高密度( 60000 株 /hm2以上)的状况下,单株生产力一般很难打破180g。
我国玉米育种的发展进程及对未来育种目标的初探
杂粮作物R a i n F ed Crops2010,30(2):68~71文章编号:1003-4803(2010)02-0068-04我国玉米育种的发展进程及对未来育种目标的初探*卢秉生,丰光,李妍妍,娄志东(丹东农业科学院,辽宁丹玉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辽宁丹东118109)摘要::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玉米杂种优势的利用对提高玉米单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迫切需要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比如南方广泛种植的郑单958。
尤其近年国外新品种的介入如先玉335等,这就给我国的广大育种科技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
如何对已往的育种思路、育种方法、育种目标进行调整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通过育种实践提出了对未来育种目标的初探,供种业同行探讨关键词:玉米育种;进程;育种目标;性状中图分类号:S513.032文献标识码:B1我国玉米育种的发展进程111玉米的起源及我国玉米的发展美洲大陆是玉米的故乡。
古印第安人为选择和培育玉米做出了重大贡献,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并且把玉米带回欧洲以后,才开始有了关于玉米的文字历史。
千百年来,在人工选择培育下,玉米已经成为全世界最重要的谷类作物之一。
史料记载,玉米大约在16世纪初期传入我国。
玉米的传入为急剧增长的人口提供了必需的粮食,缓解了部分地区灾荒造成的饥馑之苦;又因为玉米的适应性很强,在丘陵旱地、斜坡陡崖都能生长,其垦荒殖稼扩大了我国的耕地面积;而且玉米的传入和发展繁荣了社会经济,不仅促进了农业生产,还间接的对畜牧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带来显著影响。
二十世纪我国玉米的生产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900年到1936年,当时引进和推广了新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玉米的产量;第二阶段是从1937年到1948年,为了适应战争形势需要扩大了玉米的生产面积,但是由于战事等影响玉米产量仍然维持在较低水平;第三阶段是1949年到1978年,新中国的成立给玉米育种和生产带来了新的生机,也由于政策原因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发展,这个时期可以用跃进和波折来形容;第四阶段是1979年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玉米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时期。
20世纪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研究
20世纪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研究一、本文概述《20世纪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研究》一文旨在全面梳理和深入探究20世纪中国玉米种业的发展历程、主要成就、经验教训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玉米作为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种业的发展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分析历史文献、统计数据、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力求还原20世纪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的历史脉络,揭示其背后的政策推动、科技进步、市场需求等多方面因素,以期为中国玉米种业的未来发展提供历史借鉴和理论支持。
在文章结构上,本文将首先概述20世纪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的总体情况,包括种植面积、产量变化、品种改良、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发展状况。
接着,文章将分阶段详细阐述不同历史时期玉米种业的发展特点,包括政府政策的影响、科技进步的推动、市场需求的变化等因素对种业发展的影响。
文章还将对玉米种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如种质资源短缺、育种技术落后、市场竞争激烈等,并探讨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文章将结合当前中国玉米种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和发展策略,以期为中国玉米种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决策者提供一份全面、深入的20世纪中国玉米种业发展历史与现状的分析报告,为推动中国玉米种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二、20世纪中国玉米种业的发展历程20世纪是中国玉米种业发展充满变革与进步的世纪。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玉米种业的发展也迎来了新的契机。
在这一时期,中国玉米种业经历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不仅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品种改良和科技创新也取得了显著成果。
在20世纪初期,中国的玉米种植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品种以地方品种为主,产量和品质相对较低。
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引进和推广,玉米种植逐渐向南方扩展,品种也开始多样化。
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的农业合作化运动,玉米种植得到了进一步推广,同时也开始引进国外优良品种进行试种和推广。
我国玉米育种现状和发展趋势
我国玉米育种现状和发展趋势我国玉米育种现状和发展趋势一、我国玉米育种的研究现状新中国成立50年来,我国玉米生产和其它各项事业一样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我国玉米单产和总产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其它发展中国家,玉米杂交种的普及率95%左右,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玉米在我国粮食生产中的地位显得愈来愈重要,因此,玉米育种的研究受到广泛地重视。
“九五”以来,在国家科技部和农业部的直接领导下,在各级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艰苦努力,我国玉米育种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新品种、新自交系的选育成绩斐然“九五”前三年,在19个由国家攻关计划第一子专题资助的玉米育种单位,通过省级以上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新品种达41个(详见表1),年平均审定新品种13.66个,其中东北玉米区9个;华北区13个;西北区7个;西南区8个;南方区4个。
这些新品种大面积示范的平均亩产都达到600公斤以上。
同时各单位还育成一批配合力高、抗性好、单株生产力高的优良自变系,在41个玉米新品种的82个亲本中,有26个是近三年育成的自交系,新系的比例达到31.7%。
如果加上非国家攻关单位和私营企业选育的玉米新品种和自交系,其数量将进一步增加。
有理由相信,我国玉米育种的研究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高速发展时期。
在各玉米产区,依靠l~2个品种当家的历史已经结束,新品种更换的速度大大加快,新品种推广呈现多元化趋势。
2.种质扩增和改良进展明显近十年来,我国玉米育种界的一个重要变化之一是愈来愈多的玉米育种工作者对种质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地认识。
为了扩大种质的遗传变异,增加选择的机会,提高玉米杂种优势利用水平,各育种单位普遍重视种质的扩增和改良。
中农国科院、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单位在国家948项目的资助下先后从国际玉米小麦研究中心(CIMMYT)、美国、墨西哥等地引进一批玉米种质资源,并开始有计划的改良。
玉米育种的实践已经证明轮回选择是群体改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而群体改良则是一项着眼于长远育种目标的育种计划。
我国玉米增长潜力、方向与保障措施
行业视角24农产品加工业我国玉米增长潜力、方向与保障措施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一、我国玉米的增产贡献我国玉米生产对国家粮食增产做出了重大贡献,其增产主要来自面积增长,而单产增长较缓慢,今后增长压力和潜力并存。
最近23年(1990~2012年),我国玉米生产发展比较快,为全国粮食增产做出了巨大贡献。
从1990年到2012年,玉米总产量从9880万吨增加到2.08亿吨,净增1.09亿吨(1.1倍);单产从4620公斤/公顷提高到5955公斤/公顷,提高29%。
这期间,全国粮食产量增加1.43亿吨,其中玉米增加1.11亿吨,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为77.6%。
但与2020年我国2.5亿吨的玉米需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缩小差距的难度越来越大。
预计2020年,玉米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将达到95%。
这期间,我国玉米单产的增益速度非常缓慢,年均产量增益平均35公斤/公顷,远低于美国(154公斤/公顷),更低于阿根廷(244公斤/公顷)等发展中国家。
提高单产,增强我国玉米的国际竞争力面临巨大压力。
我国玉米生产的快速发展来自两方面原因:扩大面积和提高单产。
从1990年到2012年,玉米种植面积从3.21亿亩增加到5.24亿亩,净增2.03亿亩(64%),而单产只提高了29%。
最近23年,我国玉米增产贡献率的75%以上来自扩大种植面积,25%来自提高单产,这说明我国玉米生产的科技贡献率还很低,今后挖掘单产的潜力非常大,这也意味着增加玉米的生产投入和科技投入,都将会有很高的回报率。
过去二十多年,在提高玉米生产能力方面存在4个技术瓶颈,即育种方向失误,栽培研究误入歧途,植保研究被忽视,玉米生产机械化发展缓慢。
前面3个技术瓶颈是科技体制改革失误造成的后果,而最后一个瓶颈是农村经济实力的反映,也存在一些技术困难阻碍了玉米生产机械化。
现在,已经具备条件改变这些瓶颈因素,较大幅度地提高玉米的研发能力和生产技术水平。
二、增产潜力与方向在推广单交种时期(1970~1995年),我国玉米年均产量增益曾经高达126公斤/公顷,与美国的178公斤/公顷比较接近;但最近二十几年,当美国、阿根廷、巴西继续以高速度持续增加玉米产量时,我国玉米年均产量增益却下降到39公斤/公顷。
延边主要玉米品种发展情况及发展趋势
延边主要玉米品种发展情况及发展趋势作者:金万赫张焕斌隋东晖来源:《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6年第4期金万赫,张焕斌,隋东晖(延边州种子管理站,吉林延边133001)摘要:建国以来延边地区玉米品种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玉米品种;发展历程;发展趋势1 玉米品种的发展历程第一阶段:属于种子工作的恢复时期(1960年之前)。
第二阶段:从五十年代在农家品种条选出来的品种以及部分外地引进的品种从六十年代开始大量推广,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良种化工作。
六十年代主要品种玉米品种有英粒子、小金黄、四双2号、金顶子、白头霜、小粒红、大粒黄、马牙子、白鹤、四双4号、四双5号等。
第三阶段:从1970年到延边州种子公司成立(1979年成立)为止,进入广泛开展南繁南育和推广两杂良化时期。
这个阶段是水稻、玉米、大豆、经济作物面积开始增加较快,反而高粱、谷子、小麦等其他作物面积逐渐减少时期。
第四阶段:延边州种子公司成立后(1980年至1989年),这个阶段是水稻、玉米、大豆、经济作物面积开始增加较快,反而高粱、谷子、小麦等其他作物面积逐渐减少时期。
为了实现种子“四化”首先搞了品种区划与品种定向工作,为指导粮食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初步扭转了品种多、乱、杂局面,发挥了良种在农业生产中的增产作用。
第五阶段:从1990年至1999年,是各地县(市)种子公司进一步发展巩固和主要农作物品种数量稳步增加阶段。
第六阶段:从2000年至2009年,这时期是国家对农作物种子的有关法规、规章等连续出台和种子管理站在种子公司中分离独立阶段。
在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出台开始国家先后发布了《农作物种子标签管理办法》、《农作物种子检验员考核管理办法》、《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督抽查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性法规和规章等。
在《种子法》出台后各县(市)、州种子管理站完全独立为事业单位(或县市种子站转变农业执法大队),种子公司逐渐转变为股份制形式的企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号”和“华农2号”两个品种,在华北部分地区推广种植。
抗战期间,广西的范福仁、四川的张连桂、李先闻、杨允奎等都较为 系统的开展了玉米自交系选育和杂交种组配试验,并育成了一些有利用 价值的自交系和杂交种。
1947~1949年,陈启文等在山东解放区进行玉米品比试验,从太行 山区引进“金皇后”品种进行推广种植。
◆顶交种:是用当地优良的品种与一个自交系杂交而成。顶交 种一般较农家品种增产15%左右,具有选育简单,制种简便 等特点。
◆自交系间杂交种:自交系间杂交种由于组合形式不同,又可分为以
下几种: ①单交种:用两个不同的自交系杂交而成。植株整齐,生长健壮,增 产潜力大,但制种产量较低,成本较高。 ②三交种:用一个自交系与一个单交种杂交而成。整齐度及增产潜力 一般不如单交种,制种技术上比单交种复杂,但制种产量高、稳产性 好。 ③双交种:是由四个自交系先配成两个单交种,再以两个单交种杂交 而成双交种。整齐度及增产潜力均不如单交种,制种较复杂,但制种 产量高,种子成本低。
亩产(kg/亩)
二、我国玉米生产概况
60000
总产量(万吨)
播种面积(万亩)
400
50000
单产(kg/亩)
350
总产量(万t) 种植面积(万亩)
40000
300
250 30000
200
20000
150
100 10000
50
1949 1951 1953 1955 1957 1959 1961 1963 1965 1967 1969 1971 1973 1975 1977 1979 1981 1983 1985 1987 1989 1991 1993 1995 1997 1999 2001 2003 2005 2007 2009 2011
据有关部门的研究推算,玉米新品种的推广利用在玉米增产总额 中发挥40%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玉米新品种选育与推广是支撑玉米 生产的核心技术,品种是玉米生产的第一要素。
一、玉米品种的分类
◆品种间杂交种:是利用两个自然授粉的品种相互杂交,所产 生的后代叫品种间杂交种。品种间杂交种一般较农家种增产 10-20%。具有取材方便,育种时间短制种简便等特点。
近20年来,我国玉米产量不断提升,玉米占粮食产量的比重逐年增加。尤其是进入 本世纪以来,我国玉米生产依然保持着较为强劲的上升势头,从2007年的1.52亿T提高到 2011年的1.92亿T,玉米占粮食产量的比重依次从30.4%上升到33.6%,预计在今后很长 一段时间内玉米作为我国粮食增产第一主力的地位难以撼动。
18409.41 22076.72 27123.04 28868.5 34208.55 40024.8
增幅(万亩)
3667.31 5046.32 1745.46 5340.05 5816.25
上表可以看出,上世纪60年代和本世纪单产增副较小,70-90年代单 产增副较大,其中80年代单产增幅最大,但面积的增加最小,说明80年 代总产量的提高主要是由于单产增加所致;相反,本世纪单产增副较小
但面积的增加最大,说明本世纪总产量的提高主要是由于面积的迅速扩 大所致。
60000 50000 40000 30000 20000 10000
0
1990-2011年我国三大作物及粮食总产量变化
粮食
稻谷
小麦
玉米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1934年,金善宝发表《近代玉米育种法》,详细介绍了玉米杂交育种 理论和技术。
1937年和1938年,在美国的蒋德麒和吴绍骙先后回国,带回了42个 双交种和50多个自交系,由中央农业试验所主持分别在成都、贵阳、昆 明、柳州等地进行比较试验,选出有利用价值的Wisc、696、Cornel l29-3等杂交种。
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黄淮海区玉米增产技术培训会
我国玉米品种发展历程及展望
王振华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汇报提纲
一、玉米品种的分类 二、我国玉米生产概况 三、我国玉米品种发展历程 四、我国玉米品种审定及利用情况 五、我国玉米种质变化情况 六、展望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饲料及工业原料,种植面积和总产仅次于 美国,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1996年,我国玉米总 产和单产超过小麦而跃居禾谷类作物的第2位。2009年已经超过水稻成 为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作物。2010年我国玉米种植面积达到4.8亿多亩, 总产达1.77亿吨。
0
0
年份
从1949年到2011年,我国玉米单产从64.1kg/亩提高到382.39kg/亩,增幅为496.6%,年均增产5.13g/ 亩;总产由1241.8万t提高到19175.0万t,增加了12.36倍,年均增产289.2万t,其中单产贡献率约占68.4% 左右,种植面积扩大的贡献率约为31.6%。
年代 1950-1959 1960-1970 1970-1979 1980-1989 1990-1999 2000-2009
不同年代玉米单产及面积变化
单产(kg/亩) 增幅(kg/亩) 播种面积(万亩)
86.32 99.36 162.2 241.45 320.08 338.32
13.04 62.84 79.25 78.63 18.24
1、玉米品种改良的启蒙时期(1900—1949年)
20世纪初到1949年是我国近代玉米育种的启蒙和创建时期。这一时期 内,我国玉米育种的先驱们在地方品种改良和自交系、杂交种选育等方 面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
1925年,中央大学农学院赵连芳率先开展了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选育 工作,开创了我国现代玉米育种的新纪元。
三、我国玉米品种的发展历程
20世纪以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一批献身于玉 米发展事业的有志之士,通过潜心研究,选育了不同类型的玉米 新品种,形成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品种结构,回顾我国玉米品 种的改良,大致经历了一下几个时期。
玉米品种改良的启蒙时期 玉米良种评选和品种间杂交种选育与应用时期 玉米双交的选育与应用时期 单交种的选育与应用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