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第二章
马原第二章认识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推理
推理是由一个或一些判断过渡到新的 判断的思维活动,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 中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理性认识还表现为由概念、判断 和推理组成的完整的理论体系。理论 的形成和建立,标志着主体对客体的 理性认识达到了系统化的水平。
泰坦尼克号的故事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 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 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 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 的或右的错误思想” --《实践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哲学史上纷繁复杂的真理观
• • • • • 1、符合真理观 2、语义真理观 3、分析真理观 4、融贯真理观 5、工具真理观
含义
理 性 认 识
人们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 整理、概括而形成的关于事物 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认识。
特点
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
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形式 推理 判断 概念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概念
概念是通过对各种感觉材料的抽象 和概括,揭示出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和无限发展 再认识
1、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 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 ---毛泽东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 们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 不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 上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 现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 看,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 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完整版)新版马原第二章
(一)科学的实践观 实践的三种基本类型:
物质生产实践 社会政治实践 科学文化实践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 和变革对象,才能准确地把握对 象的属性、本质和规律,形成正 确的认识。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和 发展,推动人类的科学发现和技术 发明,推动人类的思想进步和理论 创新。
认识向实践的飞跃,需要一定的中介环节, 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让理论掌握群众,转化为改造社会、自然 的物质力量。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实现了两次飞跃,认识运动就算完成了吗?
已完成:能够实现预想的目的,那么对于这 一具体过程的认识运动就算是完成了。
未完成:任何过程都是向前推移、向前发展 的,人们的认识运动也应跟着推移和发展。 客观世界的变化运动永无完结,人们对于真 理的认识也就永无完结。
(一)科学的实践观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 基本特征。 实践的直接现实性:
实践活动的诸要素都是 可感知的客观实在,实践的 过程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 客观规律的支配,实践能够 引起客观世界的变化,为人 们提供现实的成果。
(一)科学的实践观
实践的自觉能动性: 与动物本能和适应性活
两个特点是不可分割的。
三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实践
认识
实践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认识的第一次 飞跃——实践 向认识的飞跃
认识的第二次 飞跃——认识 向实践的飞跃
实践向认识的飞跃
感性认识:
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 关于事物表面现象、外部联 系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 和表象,是认识过程的起始 环节。它的特点是直接性, 是对客观事物形象的具体的 直接反映,是认识的起点, 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马原(第二章)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从实践到认识
1.感性认识及其形式
(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对事物的
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事物的外部联系的认识。
少 女 还 是 老 妇
2019/4/2
26
知觉的经验因素。 下图里的横线都是平行的!涉世越深的人,受社会侵蚀 越严重,看到的直线越变形。
2019/4/2
向前进”
——恩格斯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
目的。人们通过实践 获得某种认识,其最 终目的还是为实践服 务,指导实践,以满 足人们某种生活和生 产的需要。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相传番茄的老家在秘鲁和墨西哥,当地人把它当作有 毒的果子,称之为“狼桃”,传说吃了狼桃就会起疙瘩长 瘤子。只用来观赏,无人敢食。 据记载,十六世纪,英国有位名叫俄罗达拉的公爵在 南美洲旅游,很喜欢番茄这种观赏植物,于是如获至宝一 般将之带回英国,作为爱情的礼物献给了情人伊丽莎白女 王以表达爱意,从此,“爱情果”、“情人果”之名就广 为流传了。 过了一代又一代,仍没有人敢吃番茄。到了十七世纪, 有一位法国画家曾多次描绘番茄,面对番茄这样美丽可爱 而“有毒”的浆果,实在抵挡不住它的诱惑,于是他冒着 生命危险吃了一个,觉得甜甜的、酸酸的、酸中又有甜。 然而,躺到床上等死的他居然没事,于是 “番茄无毒可 以吃”的消息迅速传遍了世界。
(3)理性认识的特点
一是间接性
二是抽象性
光线在引力场中弯曲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
(2001年考研试题)辨析题:
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马原》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判断
这花是红的。
感觉
(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相互依赖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相互渗透 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
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 唯理论 经验论 教条主义 经验主义
割裂两者关系
注意:经验论和唯理论及其片面性 经验论 夸大感性 认识而轻 视理性认 识
再认识是主体对已知的认识客体、已 有的认识成果的继续认识和重新认识。
2、认识过程的循环性和上升性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揭示了 人类认识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客 观规律。这个规律告诉我们,人的 认识往往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只 有在实践中不断进行认识和再认识, 才能对一个复杂的事物或现象形成 完整、正确的认识。
1、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复杂性
关于地球的形状,古代有人认为天是圆的 ,地球是方的(即所谓“天圆地方”说) 。16世纪麦哲伦环球航行成功,人们才普 遍地认识到地球是圆形的。
麦哲伦
2、认识过程的循环性和上升性
实践、认识、再实践 、再认识,这种形式,循 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 和认识之每循环的内容, 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 王 琦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主要内容: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 论的基本观点 , 了解认识的本质 及其发展规律;真理的客观性、 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 关系,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不断提高在实践中自觉认识世界 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马原》第二章(2013年版)
2. 如何检验? 实践的结果与预期目标是否一致是检 验认识真理性的尺度和标准 3. 逻辑证明与真理标准 逻辑证明是实践 标准的重要补充, 但不能取代实践标准。
(二)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它 的唯一性 。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指它 的条件性。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一)价值及其特性 1. 含义:P80 2. 特性: 第一,客观性 第二,主体性 第三,社会历史性 第四,多维性
理性认识的特点:间接性、抽象性、深 刻性。
理性认识三种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
概 念
鱼
鸟
判 断
鱼是用腮呼 吸的水生动物 鸟是长羽毛 的动物
鸟是长羽毛的动物 鸭子长羽毛
推 理
鱼是用腮呼吸的水生动物 鲸用肺进行呼吸
鲸不是鱼类动物
鸭子是鸟类动物
二者的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 包含。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 革命的运动。 ——列宁
二、认识的本质 1.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观点: 唯心主义先验论: 回忆说
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流射说、 影像说、白板说、蜡块说
2.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 动反映。
所有的唯物论者都是反映论者!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要求 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 精神和人文精神!
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自学)
党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谢 谢 大 家 !
约翰·开普勒
马原理知识点总结第二章
马原理知识点总结第二章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1.1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它强调观察事物时必须从全面性、历史性和发展性的角度进行思考。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是无限的发展变化的,任何事物都是互相依存、相互影响的。
认识事物要辩证地看待问题,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要把握事物的内在规律和矛盾运动。
1.2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唯物辩证法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方法论,它强调观察和理解具体现象时要站在全局的角度,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一切事物运动发展的基本原因和动力,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通过矛盾的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1.3 实践第一哲学原理实践第一哲学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之一,强调实践是认识的起点和归宿。
实践是人们通过劳动改造自然界和社会,也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自己的过程。
实践是主客体关系的中介,是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桥梁。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内容和基本原则2.1 物质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基本实体,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根本的东西,是世界的基础。
物质的运动和变化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强调物质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2.2 意识的本质和功能意识是人的主观活动的产物,是思维、意念、观念等的总称。
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是一种能动的、社会的产物,不是超自然的东西,而是与物质紧密相关的。
意识具有反映客观世界的作用,是指导人们改造世界的重要力量。
2.3 人的本质和价值人是有思想、有意识的动物,是社会的和历史的存在。
人的本质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的价值是通过实践创造出来的。
马克思主义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解放,强调人的价值是通过参与社会生活和生产活动实现的。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3.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人们实际生活的基础,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认为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马原理第二章PPT课件
.
1
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实践观
实践对认识有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
2
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识观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
·主体是从事实践和认
识活动的人。
·客体是进入主体活动领 域的对象。
.
3
主体与客体之间是辩证的关系
.
13
真理和价值是辩证统一关系
真理体现的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价值体 现的是满足主体的需要。
真理指导实践满足主体需要,在真理指导 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真理的价值表现在指导实践、再认识、教 育和激励功能上。
真理和价值并不总是一致的。
.
14
实现目的,接受检验,获得发展。
.
5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感性认识是初级阶段, 理性认识是高级阶段; 感性认识是直接、形 象的,理性认识是间 接、抽象的;感性认 识只能认识片面、现 象,理性认识才能认 识全体、本质。
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 识,感性认识有待于 发展到理性认识。
二者互相渗透。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觃律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实践观认识观和真理观实践对认识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识观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主体是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实践观、认识观和真理观)
主体对客体有能 动的改造作用。
客体对主体有制 约作用。
主体和客体之间首 先是实践关系
主体和客体之间还 有认识关系
主体和客体之间也 存在着价值关系和 审美关系
马原第二章课件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活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科学的实践观
1.实践的含义
实践的概念 并不是马恩第一 次使用的。
他曾把人类的所有活动和行 为都称为实践 然而后来 他把人类的生产性活动 和自由活动分割开来 认为人的自由活动才是实践 在这里 他赋予了实践以终极的道德关怀
①实践的要素是客观的 ②实践的过程是客观的 ③实践的结果是客观的
生产劳动
实践主体 (人)
客
观
实践手段
现
(工具)
实
性
实践对象 (客体)
(2)实践是人类自觉的能动活动
所谓自觉能动 性,是指人的实践不 同于动物盲目的本能 活动,而是有目的、 有意识的活动。
自
觉
能
动
性
愚公移山
徐悲鸿画马
(3)实践是社会历史的活动
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实践。直接经验是本人参加实践而获得的 经验,间接经验是他人参加实践而获得的经验。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只是人们获得知识的两种途径。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重要。间接经验是人类积累下来的宝贵精神 财富,从个人的能力来说,由于生命与精力的限制、实践条件的限制, 一个人不可能、也没必要事事亲身实践去获得知识;而且从人类认识的 发展看,每一代人都处于知识的承上启下的历史环节上,只有虚心学习 前人留下来的宝贵知识,才能根据新的实践总结出新的知识,从而发展 认识;同时,科学知识作为人们改造世界的精神力量,任何一个有志于 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活动中有所作为的人,都必须认真学习对实践 具有指导作用的科学知识。因此,间接经验对一个人是非常重要的。
马原课件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你要有知识,你 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 实践;你要知道梨子 的滋味,你就得变革 梨子,亲口尝一尝。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直 接 经 验 与 间 接 经 验
陆 游
源 和 流 的 关 系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变化发展着的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 识课题,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改造客观世界。
列 宁
十 月 革 命
马克思和恩格斯
开国大典
毛 泽 东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㈡由认识到实践 1.由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 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对实践发挥能 动反作用。 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 展。
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 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 ——毛泽东
非理性因素
——认识主体的情感、意志、欲望、动机、信 念、习惯、本能等意识形式。包括影响主体 认识的心理状态和不同于理性认识的非理性 反映能力。
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影响主体认识心理状态的非理性因素对人的认 识活动和人的认识能力的发挥具有激活、驱动 和控制作用。 不同于理性认识的非理性认知能力和心理形式 是逻辑思维形式的重要补充。 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具有两面性,它既有积极作 用,也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 映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一)实践的主体与客体
实践活动是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中 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笔记
马原第二章官方笔记目录一、本章/教材结构图二、本章知识点及考频总结三、配套练习题一、教材节构图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观点是实践的观点。
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1、认识主体、认识的客体。
2、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这一特点,不仅把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同唯心主义的认识论,不可知论,从根本上区分开来,而且也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运动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①感性认识:感觉、知觉和表象。
②理性认识:概念、判断和推理。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3、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需要具备两个条件①、感性材料必须十分丰富,必须合于实际而不是错觉,人们是无法根据零碎不全与不符合实际的感性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理论来的。
②、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4、认识的两次飞跃第一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第二次: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1)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的重大意义: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二、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1、完整的认识过程:实践 - 认识 - 实践的循环往复体现了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2、认识是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
有限性:每个时代的人每一次的具体认识有限;无限性:整个全人类的认识无限;第三节 真理与价值一、真理和谬误1、真理:正确地反映客体的认识。
2、谬误:歪曲地反映客体的认识。
3、二者是对立统一关系:二、真理的属性: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1、客观性(客观真理)A.真理的客观性就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B.真理的客观性还在于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马原》第二章认识世 界和改造世界
主体 ≠ 主观
客体是指进入实践领域、为主体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 向的客观事物,是主体活动对象的总和。 客体的特征:客观性、对象性、社会历史性。其中对象 性是客体最本质的属性。 客体的形式: 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
客体 ≠ 客观
认识工具是指主体和 客体在相互作用过程中所 利用的一切条件,包括物 质条件和精神条件。认识 作为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 互作用是需要通过中介来 实现的。认识的工具既表 现为以往认识过程的知识 的积累,也表现为新的认 识过程开始的基本前提。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 认识论中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 一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 ,主张 物质引起感觉、思想、从客观到主观,这是 唯物主义认识路线。 • 一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主张感觉、 思想派生物质,从主观到客观。这是唯心主 义认识路线。
休谟的“不可知论”
英国哲学家大卫 ·休谟认为,感觉 是我们唯一知道的东西,他同时认 为没有理由断定感觉是对外界物质 对象的反映。他说:人心中从来没 有什么别的东西,只有感觉,而且 人心也不能经验到这些感觉与物象 之间的联系。因此,外界物是否存 在?外界物又是怎样的?这些问题 我们都是不知道的。
休谟
主体能力和主体精神世界
一、影响主体能力的基本因素
主体的基本属性:物质性、社会性、意识性
1.物质生理性因素
2.社会性因素
3.意识性或精神性因素
二、主体精神世界的形成、发展及其结构
1.主体有一个精神世界
2.主体精神世界的形成和发展
3.主体精神世界的结构
三、主体精神世界在认识中的作用
1.主体的知识在认识中的作用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件第二章
• 1、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 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 首先,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 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 否则,就不成其为真理,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 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了客观真理也就是承认了 绝对真理。
• 其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 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 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 条件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承认 人能够获得关于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 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 2、实践的价值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 必须遵循的、以满足人们需要为内容的、 特定的实践目标。
• 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在上述真理尺度和价值 尺度的共同制约下进行的,因此,任何成 功的实践都必然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 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 3、“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 人的需要的关系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 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 4、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的辩证统一,是同 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辩 证统一的。
• 人类的思维,按其本性、能力和可能性来说,是 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这就是思维 的至上性,亦即思维的无限性和绝对性;
• 每一个乃至每一代人,由于受到客观事物及其本 质的显露程度,社会历史(生产状况、科学技术 状况、阶级斗争状况)的实践水平,主观的条件 (个人的经历、受教育的程度、立场、观点和思 想方法)以及生命的有限性等各方面的限制,他 们的思维又是非至上的,亦即有限的和相对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原第二章形而上学
外部世界存在的证明(1)
论证:我们有关于物理对象的感觉,所以 物理对象存在。 反驳:即使物理对象不存在,我们也会产 生相应的感觉。 通过感觉只能推测事物的客观存在,不能 证明事物的客观存在。
外部世界存在的证明(2)
论证:我们可以制造出一种精密的机器,通过 这台机器证明对象的存在。 反驳:有待论证的结论不能成为论证的前提, 机器本身的客观存在性有待证明; 我们只能凭借感觉去把握机器提供的信息。
人格同一性问题的准确表述:
Under what possible circumstances is a person who exists at one time identical with something that exists at another time?
人格同一性问题的准确表述:
存在就是被感知
A事物是由一系列性质构成的。 B所有的性质依赖于人的心灵。 C事物是观念的集合,依赖于心灵。 D事物的存在就是被感知。
既然存在就是被感知,那么是否意味着我不感知 事物的时候,事物就都消失了?
(1)事物的存在不是实际上被人感知,而是 能够被人感知。 (2)当我们不在感知事物时,上帝在感知。 上帝将他的观念传输到我们的心灵中。 上帝,人的心灵,观念(事物)
两种人格同一性的解释方案
一、身体进路(somatic approach) 二、心理进路(psychological approach)
身体标准
t1时刻的p1和t2时刻的p2是同一个,当且仅 当:p2的身体与p1的身体具有连续性。 身体不具有连续性,就不是同一个人了吗?
02马原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44).ppt
要点
•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
的基本的观点 • 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 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 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结Hale Waihona Puke 记事算盘电脑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1)认识产生于变革对象的实践 (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3)一切真知都来自于实践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辩证关系: 直接经验是源, 间接经验是流
名人名言
“社会一旦有技术 上的需要,这种 需要就会比十所 大学更能把科学 推向前进。”
——恩格斯 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名人名言
“不登高山, 不知天之高也;
不临深溪, 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 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假如我能比别人望得 更远些,那是因为我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从书本上得到的间 接经验是否也是通 过实践得到的
直接经验 间接经验在别人那里,
也是直接经验,间接经
间接经验 验也是宝贵的。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 唯一标准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1. 实 践 关 系 : 改 造 与 被 改 造 的 关 系 ( 这是实践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本质关系 )
2.认识关系: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这 是认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本质关系 )
3.价值关系: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利益 关系
4.审美关系:主体在改造和认识客体中 得到的美感。
认识系统中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
古希腊最大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感 官就像蜡块,外物在蜡块上印下的痕迹就是感觉, 它是以是否同外界物相符合为标准的。亚里士多 德虽然认为感官有认识能力,但这只是潜在的感 觉,只有当现实的感觉对象作用于感官时,才可 能产生现实的感觉。因此,人的认识过程中是被 动的。
马原第二章总结
马原第⼆章总结第⼆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为了正确理解认识的基础和来源,必须⾸先考察⼈类的实践活动(⼀)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1)定义:指具有⼀定思维能⼒,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1、主体(2)特征:⾃然性社会性意识性(3)形式个体主体集体主体类主体(1)定义:指主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客观性2、客体(2)特性对象性社会历史性⾃然客体:动植物等⾃然的物质(3)形式社会客体:社会中的⼈和关系思维客体:精神客体:⼈类的精神3、中介(⼯具)定义:指各种形式的⼯具、⼿段以及运⽤、操作这些⼯具的程序和⽅法分类:物质⼯具:⼈们⽤的计算机,显微镜精神⼯具:观念⼯具(书籍,语⾔⼯具(⽂字4、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与相互作⽤(1)关系认识关系(认识与被认识关系)实践关系(改造与被改造关系)(2)相互作⽤1)确⽴实践的⽬的和⽅案2)实施实践⽅案的实践活动3)通过反馈和调节,实现实践⽬标4)客体主体化、主体客体化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与相互作⽤⽰意图主体:反映者----被反映者客体改造者-----被改造者(⼆)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提出了需要提出了可能陆游: 古⼈学问⽆遗⼒,少壮功夫⽼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
⽑泽东: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的滋味,你就得变⾰梨⼦,亲⼝尝⼀尝。
鲁迅:“第⼀次吃螃蟹的⼈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谁敢去吃它呢?螃蟹有⼈吃过,蜘蛛也⼀定有⼈吃过,不过不好吃,所以后⼈不吃了。
像这种⼈我们当极端感谢的。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之。
学⾄于⾏之⽽⽌矣。
⾏之,明也。
”(《儒效》)荀⼦“不登⾼⼭,不知天之⾼也。
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提出了课题创造了⼯具提⾼了能⼒农耕—⽜耕—机械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的2、认识对实践的反作⽤: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有指导或阻碍作⽤⼆、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唯物主义和唯⼼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1、唯物主义反映论含义:确认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观点:从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出发,认为物质第⼀性,意识第⼆性,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认识的内容来⾃客观世界路线:“从物到感觉和思想”2、唯⼼主义先验论含义:认为⼈的认识和认识能⼒先天就有观点:从意识决定物质的前提出发,否认认识是⼈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作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路线:从感觉和思想到物柏拉图:“回忆说”:知识不是后天获得的,也不是灵魂⾃发产⽣的,⽽是灵魂固有的,但跌到了⼈间,附到⼈的⾝体并被⾝体污染,它忘记了过去的知识必须通过回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9
判断:运用概念对事物的状况和性质作出
肯定或否定断定的思维形式。
苹果是水果。
水果
西红柿不是水果。
40
推理: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从已知 的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帝国主义是反动派 帝国主义是纸老虎
卡斯帕洛夫与“深蓝”对 弈
41
演绎推理:从一般推知个别
机器没有生命; 计算机是机器;
18
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认识对实践的 反作用集中地表现为它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认识对 实践的作用具有两重性,认识按其性质有正确和错 误的区别。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而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 指导
实践
决定
认识
阻碍
19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中央民族大学马列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真理与价值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3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 要的、基本的观点。 ◆认识的发生、发展、检验和归宿,
10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实践不断提出新的课题,规定了认识发展 的方向。 社会一旦有技术的需要, 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 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恩格斯
11
2)实践为解决新课题提供了必要的经验 材料,使新的科学理论得以形成。
结绳记事
12
3)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 手段,推动认识向深度和广度拓展。
▲ 主体和客体只有在实践基础上,才能现实地联结在 一起,才能实现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转化。 ▲ 实践决定了主体对客体的反映的目的性、选择性和 创造性。 ▲ 实践创造着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提高着人的认识 能力,使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够不断深化。
34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经典作家论认识的过程
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 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 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 ——列宁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 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毛泽东
们认识的。
28
庄子是中国古代相对主义哲学家,
3.不可知论
相对主义是他的哲学基础。他从相对
主义出发,走向不可知论。在《齐物
庄 子
论》中他说:“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
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
夭”。 在《德充符》又说“自其异
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
万物皆一也”。
29
(二)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能动的
计算机没有生命。
所有的人都必将死亡; 张三是人;
张三必将死亡。
42
归纳推理:从个别推知一般
● 天文学是科学,它是反映天体的本质和 规律的系统知识。
● 生物学是科学,它是反映生命物质的 本质和规律的系统知识。 ● 科学是反映一定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 系统知识。
43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 —— 二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表象不能把握整个运动,例如它不 能把握秒速为30万公里的运动,而思维 则能够把握而且应当把握。
——列宁
47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一方面,感性认识中有理性认识的 参与和指导。 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即 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 深刻地感觉它。 —— 毛泽东
7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冬夜书示自律》
8
•不登高山,
不知天之高也; 不临深溪, 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
9
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
•你要有知识,你就 得参加变革现实的 实践;你要知道梨 子的滋味,你就得 变革梨子,亲口尝 一尝。 ——毛泽东
21
1.唯心主义先验论
认识的本质不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而是对头脑中先天固有的精神性的东西进 行认知或回忆。
柏拉图认为“知 识就是回忆”。
22
1.唯心主义先验论
孟
子:不虑而知;不学而能。
程
颐:知者,吾之所固有。
柏拉图:知识就是回忆。
笛卡尔:真正的知识只能来源于人的天赋观念。
23
2、唯物主义认识论
都离不开社会实践。
4
(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 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是指进入到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 的客观事物,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 的对象。 中介系统(物质中介、精神中介和语言 符号中介) 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从本质上讲是 认识关系、实践关系、价值关系。
5
认识主客体的相对性:
我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我 明月装饰了我的窗户 我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断章》
6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一方面,只有通过实践改变事物存 在的条件,才能使它具有的特性充分呈 现于主体面前。
另一方面,只有在实践中,主体的感 官才能与事物的属性发生直接接触,从而 获得对于该事物的认识。
表象是客观事物在头脑中形成的映象。
(3)特点:直接性、表面性、形象性
37
2.理性认识及其形式和特点
(1)理性认识:借助抽象思维对事 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及其规律性 的认识。 (2)理性认识的形式:概念、判 断和推理。 (3)理性认识的特点:间接性、 深刻性、抽象概括性。
38
概念:对同类事物的共性、本质的反映。
洛克:“白板说” 。我们的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 验上面的。
25
3.不可知论
认为认识对象不能被我们认识或不能最终被
我们认识的理论。不可知论的共同特点是否认人
有认识世界的能力,否认科学知识的真理性、客
观性和可靠性。这种观点割裂了主体和客体的联
系,夸大了认识的局限性,不利于科学的发展,
并为信仰主义保留了地盘。他们的基本倾向是唯 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笛卡尔 斯宾诺莎 教条主义 洛克 经验主义
50
4、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1)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得丰 富的感性材料——基础和前提
李时珍
竺可桢
马克思
51
(2)运用理论思维和逻辑抽象,消 化加工感性材料——正确途径
开普勒
第谷
52
第谷和法拉第的遗憾
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思考
第谷是丹麦著名的天文学家,他长期观测行星绕日运动, 三十年如一日,共观察750颗星,并记录了它们的相对位置的变 化,从而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但由于他不善于理论思维, 终究未能示出行星运动的规律。正如恩格斯所说:“当真理碰 到鼻尖上的时候还是没有得到真理。”他的学生开普勒,精于 理论思维和数学推导,因而能够借助老师所积累的宝贵资料, 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 与些类似,法拉第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实验家,他积累了 丰富的电磁感应的资料,但是他未能创造出自己的电磁理论。 而麦克斯韦却在法拉第的基础上总结出了麦克斯韦方程,麦克 斯韦方程和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一起构建了整个经典物理学。 可见,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掌握十分丰富和合乎 实际的感性材料只是提供了可能性,要把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 性,还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思考,“去粗取精”,“去伪 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31
A.摹写性 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的特点: B.创造性
模写 选择
主体
建构
客体
创造
认识
认识是模写、选择、建构和创造的统一
32
(三)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
以实践为基础的
——在认识本质的问题上坚持了实践 观点,克服了唯心主义、不可知论和消极反映 论的共同缺陷。
33
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之所以是能动的,就在 于它是以实践为基础的。
35
(一)从实践到认识——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1.感性认识及其形式和特点
(1)感性认识:人们在实践中通 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 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形式,它是 认识的初级阶段。
36
1.感性认识及其形式和特点
(2)形式:感觉、知觉、表象
感觉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对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15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 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 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 现实的问题。 ——马克思
16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 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 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
17
(三)认识的相对独立性及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认识的相对独立性
认识以实践为基础,但认识活动发展变化又 有其自身的逻辑,要遵循认识自身的规律。认识 的内容也有自身的理论逻辑。 认识可以在实践之先指导实践;也可以在实 践之后对整个实践过程进行再认识,即反思。 尤其是在现代社会,相比较自然因素和人的 物质因素而言,人的精神与智力因素对人类活动 的影响越来越大,认识的相对独立性也逐步增强。
44
认识和实践关系示意图
感性认识
表 象
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认识
方 案
知 觉 感觉
实践
中试
45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
一方面,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 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为了要理解,必须从经验上开始 理解、研究,从经验上升到一般。 ——列宁
46
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