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比例》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正比例》教案
《正比例》教案《正比例》教案1教学目标:1、知道与正比例函数的意义.2、能写出实际问题中正比例关系与关系的解析式.3、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抽象性和广泛的应用性.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对于与正比例函数概念的理解.教学难点:根据具体条件求与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教学方法:结构教学法、以学生“再创造”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1、复习旧课前面我们学习了函数的相关知识,(教师在黑板上画出__结构并让学生说出前三节的内容)2、引入新课就象以前我们学习方程、一元一次方程;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内容时一样,我们在学习了函数这个概念以后,要学习一些具体的函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顾名思义,谁能根据这个名字,类比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能举出一些的例子?(学生完全具备这种类比的能力,所以要快、不要耽误太多时间叫几个同学回答就可以了.教师将学生的正确的例子写在黑板上)这些函数有什么共同特点呢?(注意根据学生情况适当引导,看能否归纳出一般结果.)不难看出函数都是用自变量的一次式表示的,可以写成()的形式.一般地,如果(是常数,)(括号内用红字强调)那么y叫做x的.特别地,当b=0时,就成为(是常数,)3、例题讲解例1、某油管因地震破裂,导致每分钟漏出原油30公升(1)如果x 分钟共漏出y 公升,写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2)破裂3.5小時后,共漏出原油多少公升《正比例》教案2正比例和反比例是在同学学习了比和比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让同学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
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教学目标是: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的过程,理解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学会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正比例、反比例都是表示两个相关联的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数学模型,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
本单元的教材分“成正比例的量”和“咸反比例的量”两个局部,先教学正比例的认识,再教学反比例的认识。
六年级数学下册《正比例 》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3
4
5
6
7
8
路程/千米
90
180
270
360
1、把表格填写完整。
2、自主探究: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3、小组合作探究:在小组内说说自己发现的规律。
4、汇报交流:路程与时ຫໍສະໝຸດ 的比值(速度)相同。(三)情境三:一些人买一种苹果,购买苹果的质量和应付的钱数如下。
质量/千克
10
9
8
7
6
5
4
3
应付的钱/元
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六年级数学下册《正比例》教学设计
学校:授课教师授课时间:年月日
课题
正比例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结合丰富的实例认识正比例。能根据正比例的含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活动,发现成正比例量的特点。
情感目标: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并乐于与人交流。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例认识成正比例的量。
教学难点:掌握成正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突破重点、难点设想
把学生最熟悉的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用图、表展示出来,让学生明确两种相关联的量成相除关系,且它们的比值相同(一定)时,这两个量成正比例关系。
27
24
1、自主完成表格。
2、同桌交流: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和同桌说一说。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正比例》教案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正比例》教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正比例》教案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正比例》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正比例》教案1教学目标:1、经历正比例意义的建构过程,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的量,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量的实例,能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2、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发现正比例量的特征,并尝试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
提高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判断推理能力,同时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
3、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并乐于与人交流。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出示苹果、梨、橘子的图片问:起一个总的名称是什么?2.出示:仿照第一题填空(1)时间:3小时20分2小时45分(2)总价:5元()()(3)():6千克800克3吨350克填后问:左边的是什么?右边对应的是什么?你还能举出一种量和它对应的数吗?二、学习新课(一)相关联的量教师做实验,向弹簧称上加钩码问:(1)这其中有哪两种变化着的量?(2)弹簧长度为什么会变化?指出:弹簧长度是随着钩码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像这样的两种量我们把他们叫做相关联的量。
追问:现在你知道什么叫相关联的量了吗?你能举例说明吗?(二)学习成正比例的量1、出示19页表格观察图像,填表,回答下面的问题:(1)表中有哪两个相关联的量?(2)正方形的周长是怎样随着边长的变化而变化的?(3)正方形的面积是怎样随着边长的变化而变化的?(4)它们的变化规律相同吗?小组讨论交流汇报2、20页第2题3、正比例的意义(1)例1和例2有什么共同点?(两种相关联的量,比值一定)师指出:这样的两种量就是成正比例的量,他们的关系叫成正比例关系。
问:现在你知道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了吗?自由说说指生回答阅读课本师板书关系式:y/x=k(一定)(2)那么,要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的量该看什么呢?三、巩固提高:19页说一说。
最新《正比例》的教学设计(通用12篇)
最新《正比例》的教学设计(通用12篇)最新《正比例》的教学设计(通用12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最新《正比例》的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最新《正比例》的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 使学生理解什么是相关联的量。
2 掌握正比例的意义及字母表达式。
3 学会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板书:关联):知道关联是什么意思吗?生:指事物之间有联系。
生:也可以指事物之间相互影响。
师:对,关联就是指事物之间发生牵连和影响。
师:能举一些生活中相互关联的例子吗?生:天气热了,我们身上穿的衣服就少一些;天气冷了,穿的衣服就会多一些,气温与我们穿的衣服是相关联的。
生:我的考试分数多了,爸爸妈妈就很高兴;如果少了,他们的脸上就会阴云密布,所以我的考试分数与家长的脸色也是相关联的。
(其他学生大笑)生:我想姚明打球时,姚明的动作与防守他的对方队员的动作也是相关联的,即姚明怎么动,对方总有一个相应的对策,不可能永远不变。
这时,一名学生干脆带着他的同桌走到讲台上,两个人当着全班学生的面,做起了学生经常玩的推手游戏,即一人推手,另一人立刻向后闪开。
然后这位学生说:“我们刚才的动作也是相关联的。
”生:上星期,我们班举行智力竞赛,每个小组每答对一题就得到10分,答对两题得到20分……答对的题目越多,分数也就越高。
因此,我认为答对的题目与最后的成绩也是相关联的。
二、新授师:好一个答对的题目与最后的成绩相关联!我们把它们的情况列成下面的表格,可以吗?师:从这个表格中。
你还知道什么?生:答对一题得10分,答对两题得20分,答对三题得30分……师:表中有哪两个量?它们的关系怎样?生:答对的题目与最后的成绩,它们是两个相关联的量。
《正比例》教学设计(15篇)
《正比例》教学设计(15篇)《正比例》教学设计1教学要求: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正、反比例中每个概念的含义;更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比例的量。
如果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进一步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提出本课复习题基本概念的复习什么叫两种相关联的量?下面两种相关联的量哪些量成比例?成比例的是成正比例还需成反比例?什么样的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什么样的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成正比例关系的量与成反比例关系的量有什么异同点?应用练习完成教材97页的“做一做”。
第3题在完成时可先把题中的等式变一变形,像y=8x变成y/x=8;把y=8/y 变成xy=8,这样判断起来就方便了。
巩固练习完成教材99页第6~7题。
全课总结(略)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上步理解和掌握比和比例的意义与性质。
区别有关易混概念,进上步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过程:讲述本课复习课题并板书基本概念的复习比和比例的意义与性质。
什么叫比?什么叫比例?(就学生所举的例子再让学生说说比和比例中各部分的名称),比的后项为什么不能是0?比和分数、除法有什么联系?说说比的基本性质的比例的基本性质?比的基本性质与比例的基本性质各有什么用处?看教材95页的归纳整理,并把基本性质栏中的空填上,说说根据什么填写的?完成教材95的“做一做”。
结合第3题让学生说说什么叫做解比例?根据是什么?示比值和化简比。
独立完成教材96页上的题目。
说说求比值与化简比的区别?(求比值是根据比的意义。
用前项除以后项,得到结果是一个数;化简比是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把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得到的结果是一个最简整数比)。
看书中的表,总结方法。
完成教材96页的“做一做”比例尺问题:1)什么叫做比例尺?说说“图距”、“实距”、“比例尺”三者之间的关系。
2)一幢教学大楼平面图的比例尺是1/100,这比例尺表示的是什么意思?比例尺除写成数字化形式处,还可怎样表示?完成教材97页上的“做一做”。
第四单元《正比例》教案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正比例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正比例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通过绘制正比例图像,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直观感知能力。
4.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将正比例知识应用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5.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在小组讨论和互动中,促进学生合作交流,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正比例概念的理解:使学生掌握正比例的定义,明确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成正比例的关系。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正比例的基本概念。正比例是指两个相关联的量,当一个量变化时,另一个量也以相同的比例变化。正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比如购物、旅行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假设我们购买苹果,苹果的单价是5元/斤,我们买的苹果重量与总价成正比。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正比例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第四单元《正比例》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正比例》章节,内容包括:
1.认识正比例关系: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正比例的概念,理解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成正比例的关系。
2.正比例关系的判断:学会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掌握判断方法。
3.正比例图像:绘制正比例关系的图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正比例关系。
五、教学反思
《正比例》教学设计
《正比例》教学设计《正比例》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使学生在认识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式,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教学重点: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难点: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预习指导:一、自学教材。
阅读教材第62~63页。
二、检查学习。
1.怎样两个量成正比例?2.完成"试一试"。
教学准备:课件和口算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谈话:通过将近六年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数量之间的关系,例如行程问题中的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你知道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吗?再如购物问题中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你知道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吗?这个单元我们要用一种新的观点为,更深入地研究数量之间的关系。
什么观点呢?事物变化的观点,让一些量变起来,从变化中发现规律。
二、教学例1 1.课件出例如1的表⑴看一看,表中有哪两种量?这两种量的数值是怎样变化的?⑵表中有路程和时间这两种量,通过观察数据我们可以发现这两种量是有关联的,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
2.那么这两种量的变化有没有什么规律呢?下面我们来作进一步的研究。
建议大家可以写出几组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看一看你有什么发现。
3.我们可以写出这么几组路程和对应时间的比。
⑴发现了它们的比值都是80,大家想一想,这个比值80表示什么呢?这个规律能不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⑵这个比值80就表示汽车行驶的速度,从上面可以看出这个速度是相同的,一定的,因此可以用这样一个式子来表示这个规律⑶同学们,在这个题目中,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当路程和对应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也就是速度一定)时,我们就说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
《正比例》教学设计
《正比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正比例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运用正比例关系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正比例的概念。
2.正比例的性质和特点。
3.正比例的求解。
教学难点:1.在实际问题中找到正比例关系。
2.运用正比例关系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
2.教学板书。
3.教学实例和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教师呈现一张生活场景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图片中可能存在正比例关系的因素。
2.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并做出猜想。
二、概念讲解(15分钟)1.教师给出正比例的定义:“当两个量之间的比例关系恒定时,称为正比例。
”2.教师通过数学符号表示正比例关系:如果x和y是两个量,且x与y的比值为k(k≠0,k为常数),则称x与y成正比,记作x∝y。
3.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提问:“在什么情况下,两个量之间会存在正比例关系?正比例关系有什么特点和性质?”三、性质和特点(15分钟)1.教师列举一些正比例关系的性质和特点,并与学生进行讨论。
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正比例的性质和特点,如:a)x和y之间存在正比例关系时,x和y的比值k是常数,称为比例系数。
b)当x增加或减少时,y也相应地按照比例变化。
c)当x=0时,对应的y值也为0。
d)在坐标系中,正比例关系呈直线。
四、求解正比例(20分钟)1.教师给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利用正比例关系解决问题。
2. 教师通过具体的实例,教授学生如何利用y=kx的形式来求解正比例关系中的未知量。
3.教师进行板书总结,并提醒学生注意解答问题时的单位和精度。
五、练习和巩固(20分钟)1.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一系列的练习题。
2.学生互相交流并批改答案,教师进行讲解和纠正。
六、拓展(10分钟)1.教师给出一些较为复杂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正面关系解决问题。
2.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解答,并通过小组展示呈现自己的解决思路和结论。
六下数学第二单元《正比例》教学设计
(3)汇报交流,教师引导总结。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完善表格,并做必要的板书。
教师:同学们发现表格中的水费随着用水量的增加也在不断地增加,像这样水费随着用水量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就说水费和用水量是相互关联的量.(板书:相关联的量)
教师:你们还发现了哪些规律?
学生在这里主要体会水费除以用水量得到的每吨水单价始终是不变的,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来,便于其他学生观察。
教师:水费除以用水量得到的单价相等,也可以说是水费与用水量的比值相等,也就是一个固定的数。
2.教师:我们再来研究一个问题(课件出示教科书第43页的“试一试”).
学生先独立完成。
①中的路程和时间是相关联的量。
②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时间扩大到原来的若干倍,路程也扩大到相同的倍数;时间缩小为原来的几分之一,路程也缩小为原来的几分之一。
(2)在上面的表中,有哪两种量?(牛奶盒数和天数)他们的什么是不变的?
小老师组织预学检测
三、
探究新知 精准释难
(15-20分钟)
1.多媒体课件展示:
住户
张家
赵家
李家
周家
刘家
吴家
用水量(m)
6
8
14
10
9
7
水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1
28
49
35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这张表,先独立思考后再讨论、交流。
(1)从这张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理解正比例关系,能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教学难点
让学生感受到事物是充满运动与变化的,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正比例》教案和试讲稿件
《正比例》教案和试讲稿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正比例的概念,能够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学会用比例尺和图示表示正比例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探索正比例的性质和特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正比例的概念:正比例是指两个量之间的比值保持不变的关系。
2. 比例尺的应用:学会使用比例尺来表示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之间的正比例关系。
3. 正比例关系的图示表示:通过图示来展示正比例关系,加深对正比例的理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比例的概念和判断方法。
难点:比例尺的应用和正比例关系的图示表示。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发现正比例的性质。
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比例尺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正比例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探究正比例的性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际例子,归纳出正比例的定义和判断方法。
3. 比例尺的应用:通过实际测量和绘制图示,让学生学会使用比例尺表示正比例关系。
4. 正比例关系的图示表示:利用图示和实例,展示正比例关系的特点,加深学生对正比例的理解。
5. 巩固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正比例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通过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发展和学习态度,全面了解学生对正比例概念的理解和应用情况。
2. 评价方法:采用课堂提问、练习解答、小组讨论、学生展示等方式进行评价。
3. 评价内容:a. 正比例概念的理解:判断学生是否能准确描述正比例的定义和判断方法。
b. 比例尺的应用:评估学生是否能正确使用比例尺表示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之间的正比例关系。
c. 正比例关系的图示表示:观察学生是否能通过图示展示正比例关系,并解释其特点。
《正比例》教学设计教案
《正比例》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概念,能够识别正比例关系。
2. 学会用数学符号表示正比例关系。
3. 能够解决一些与正比例有关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让学生发现并理解正比例的性质。
2. 培养学生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正比例的概念及识别正比例关系。
2. 用数学符号表示正比例关系。
难点:1. 理解正比例的性质,能够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教师:正比例关系的相关教学材料、PPT等。
学生:笔记本、文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购物时商品的价格与数量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正比例的概念。
2. 探究与交流: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观察、分析实例中的正比例关系,并引导学生用数学符号表示。
3. 知识讲解:教师讲解正比例的定义、性质及表示方法,并通过PPT展示相关知识点。
4. 练习与反馈:教师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反馈。
5. 拓展与应用: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速度、路程、时间的关系等。
五、教学反思:1. 学生是否掌握了正比例的概念和表示方法?2. 学生能否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如何改进?4. 学生对正比例的兴趣和探究精神是否得到培养?六、教学评价:教师应通过课堂表现、练习题和课后作业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重点关注学生对正比例概念的理解、正比例关系的识别以及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注意评价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七、教学拓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正比例的性质,例如正比例函数的图像特点、正比例关系在不同领域的应用等。
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或数学故事,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正比例》优秀教学设计
《正比例》优秀教学设计《正比例》优秀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正比例教材分析:正比例这个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比的意义、比的化简与比的应用等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
本课是有关比例知识的初步认识,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
教材提供了三个情境,其中一个是图像,两个是表格,让学生在具体问题、具体情境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初步感受生活中存在很多成正比例的量;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自主发现正比例的变化规律,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乘法时,已经知道一个因数扩大几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就扩大几倍这个规律,这个规律实际上就是正比例的一个变化规律,所以,学生对这个内容是有个初步的接触。
在这个内容的学习中,学生最容易掌握的是根据表格中的具体数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最难掌握的是离开具体数据,根据文字叙述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特别是学生对学过的数量关系不熟悉时就更难了。
教学目标:1.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并初步感受生活中存在很多成正比例的量。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重点:1、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难点: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用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在情境中感受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一)情境一:1、一种汽车行驶的速度为90千米/小时。
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2、请把下表填写完整。
3、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说说你发现的规律: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相同。
(二)情境二:1、一些人买一种苹果,购买苹果的质量和应付的钱数如下。
2、把表填写完整。
3、从表中发现了什么规律?应付的钱数与质量的比值(也就是单价)相同。
4、说说以上两个例子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小结:路程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路程与时间的比值相同;应付的钱数随购买苹果的质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应付的钱数与质量的比值相同。
《正比例》优秀教案(精选13篇)
•••••••••••••••••《正比例》优秀教案(精选13篇)《正比例》优秀教案(精选13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正比例》优秀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正比例》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正、反比例的意义,了解正反比例的区别和联系,更好的把握正、反比例概念的本质。
2、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使他们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各种量之间的比例关系,能根据相关条件直接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提高判断成正比例、反比例量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进一步认识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根据相关条件直接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提高判断成正比例、反比例量的能力。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教学预设:一、概念复习:1、提问:怎样的两个量成正、反比例?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字母关系式。
二、书本练习:1、第9题。
(1)观察每个表中的数据,讨论前三个问题。
要注意启发学生根据表数据的变化规律,写出相应的数量关系式,再进行判断。
(2)组织学生讨论第四个问题。
启发学生根据条件直接写出关系式,再根据关系式直接作出判断。
2、第10题。
(1)看图填写表格。
(2)求出这幅图的比例尺,再根据图像特点判断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成什么比例,也可以根据相关的计算结果作出判断。
要让学生认识到:同一幅地图的比例尺一定,所以这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成正比例。
(3)启发学生运用有关比例尺的知识进行解答。
3、第11题。
填写表格,组织学生对两个问题进行比较,进一步突出成反比例量的特点。
4、第12题。
引导学生说说每题中的哪两种量是变化的,这两种量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能不能用相应的数量关系式表示这种变化的规律。
5、第13题。
让学生小组进行讨论,教师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三、补充练习1、对比练习: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正比例》教学设计教案
《正比例》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概念,能够识别正比例关系。
2. 学生能够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正比例的定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2. 正比例的判断方法:观察两种相关联的量,如果它们的比值一定,就成正比例。
3. 正比例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如购物、速度、效率等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比例的概念,判断方法及应用。
2. 教学难点:正比例关系的判断,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正比例概念。
2.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正比例的判断方法。
3. 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巩固正比例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如购物时商品的价格与数量的关系,引入正比例概念。
2. 新课讲解:讲解正比例的定义、判断方法及应用。
3. 实例分析:分析几个实例,让学生理解正比例关系。
4.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判断哪些量成正比例。
5. 解决问题:让学生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正比例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能否运用正比例知识判断实际问题。
3. 评价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思维过程和方法。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2.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易懂。
3. 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八、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探索其他比例关系,如反比例。
2. 让学生了解正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九、教学资源1. PPT课件:正比例的概念、判断方法及应用。
2. 练习题:判断哪些量成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3. 生活实例:购物、速度、效率等问题。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相关推荐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精选17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篇1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总复习83—85页《正比例、反比例》。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通过回顾与交流,鼓励学生自己独立整理知识,形成系统。
(2)通过具体问题的认识进一步认识正比例、反比例的量。
(二)数学思考与解决问题通过复习与整理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
并运用正、反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以后学习函数打下基础。
(三)情感态度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学会区分正反比例。
教学重、难点:(1)进一步认识正、反比例的意义,并能运用正、反比例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断积累活动经验,体会重要的数学思想。
教法学法自主复习、小组交流、全班交流、互帮互学教学准备表格、、小黑板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导入复习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①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②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③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④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2、根据条件说出数学关系式,再说出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并列出相应的等式。
(1)一台机床5小时加工4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8小时加工64个。
(2)一列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90千米,要行4小时;每小时行80千米,要行X小时。
指名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二、回顾整理,构建网络(一)比的知识:1.谁来举个例子说说什么是比?什么是比例?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列举:“按比例分配”、“比例尺”、“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等例)2.说一说用比的知识可以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让学生体会比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应用。
3.完成教科书p83“回顾与交流”的3题两人一组,合作完成后,全班交流结果,让学生比较后回答有什么发现。
《正比例》教学设计
《正比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正比例的概念和特点;2.能够使用比例关系解决实际问题;3.能够把正比例关系用数学语言表示;4.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正比例的概念和表示方法;2.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比例关系进行求解。
教学难点:1.能够准确地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比例关系进行求解;2.能够运用正比例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践法、讨论法教学用具:教学课件、实际问题图片、练习题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引导学生回顾比例的概念和性质;2.提问:你们知道正比例是什么意思吗?能举例说明吗?二、新知讲授(40分钟)1.引导学生了解正比例的定义和特点,通过课件示例演示;2.提供一系列的实际问题情景,并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发现其中的比例关系;3.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提取比例关系,并将其用数学语言表示;4.教师给予提示和帮助,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总结,确保他们对正比例有清晰的理解。
三、实践活动(30分钟)1.分发练习题,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尝试解决问题;2.教师巡视指导,给予必要的帮助和解答;3.邀请学生上台展示解法,进行互相评价和纠正;4.全班共同讨论和总结,强化对正比例的理解和运用。
四、拓展延伸(20分钟)1.引导学生自己设计一组正比例的问题,可以是与植物生长、积累、运动等方面有关的问题;2.学生交流分享并相互解答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3.教师总结并提供补充拓展的例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和解答,拓展学生的思维和运用能力。
五、课堂小结(10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3.布置作业:完成课上的练习题,并设计一组与自己日常生活相关的正比例问题。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正比例的概念和特点,并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比例关系进行求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了讲授法、实践法和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了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机会。
《正比例》教案和试讲稿件
《正比例》教案和试讲稿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正比例的概念,能够识别正比例关系,解决与正比例相关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实际例子,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正比例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比例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难点:正比例关系的判断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四、教学准备:正比例的图片、实例、PPT课件。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图片和实例引入正比例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正比例关系。
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理解正比例的概念,并找出生活中的正比例例子。
3.课堂讲解讲解正比例的定义、特点及其表示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正比例关系的判断方法。
4.课堂练习设计一些与正比例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验学生对正比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5.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正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分享各自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7.课后作业布置一些与正比例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8.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正比例的理解程度如何,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练习题评价:通过学生完成的练习题,评估学生对正比例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态度、交流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七、教学拓展:1. 比例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购物时的折扣计算、工程中的比例分配等。
2. 比例与其他数学概念的联系:探讨正比例与反比例、比例与分数等概念之间的联系。
八、教学资源:1. 图片素材:收集与正比例相关的图片,如长度、面积、体积等比例关系。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正比例的概念,能够举出实例说明;2.掌握正比例的性质,能够自己推导出其他比例;3.能够应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正比例的概念;2.正比例的性质;3.应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推导比例;2.应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式1.讲授;2.案例分析。
教学准备1.课件;2.教学案例。
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正比例的概念1.教师引入正比例的概念,并通过实例说明;2.学生借助课件理解正比例的概念。
第二步:掌握正比例的性质1.教师通过“当x成比例时,y也成比例”引出正比例的性质;2.通过课件上的图示,让学生理解成比例条件的意义和运用;3.引导学生自己经过思考,推导出其他比例关系(反比例、倍数关系等)。
第三步:应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1.教师通过例题引出应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2.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逐步掌握方法;3.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一些小型问题。
第四步:课堂练习1.教师出示一些小型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2.教师边巡视,边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第五步:课堂总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难点;2.让学生讲述自己的收获和不理解的地方,进行适当的解答。
教学评估1.教师出示一份试卷,让学生进行书面考核;2.教师巡视课堂,对学生进行口头考核。
教学后记本节课的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概念和运用,以及能够应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这两个方面是难点,需要多次强调、讲解和实践。
同时要注意,不同的学生对于理解和应用正比例需要的时间和方式都不同,教师要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正比例》优秀教学设计(精选8篇)
《正比例》优秀教学设计《正比例》优秀教学设计(精选8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正比例》优秀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正比例》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是不是成正比例。
2、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3、培养学生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及其断方法。
难点:理解两个变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发现思考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一、四顾旧知,复习铺垫商店里有两种包装的袜子,一种是5双一包的,售价为25元,一种是8双一包的,售价为32元。
哪种袜子更便宜?学生独立完成后师提问:你们是怎样比较的?生:我先求出每种袜子的单价,再进行比较。
师:你是根据哪个数量关系式进行计算的?生:因为总价=单价×数量,所以单价=总价÷数量。
师:如果单价不变,商品的总价和数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正比例。
(板书:正比例)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1、教学例1,学习正比例的意义。
(1)结合情境图,观察表中的数据,认识两种相关联的量。
师出示自学提示:表中有哪两种量?总价是怎样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学生自学并在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
(2)认识相关联的量。
明确:像这样,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这两种量叫做相关联的量。
2、计算表中的数据,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1)计算相应的总价与数量的比值,看看有什么规律。
学生计算后汇报,每一组数据的比值一定。
(2)说一说,每一组数据的比值表示什么?(彩带的单价,也就是彩带的单价是一个固定的数)(3)请学生用公式把彩带的总价、数量、单价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
(4)明确成正比例的量及正比例关系的意义。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正比例_教学设计新部编版_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量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分析、比较等方法,提升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并能准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2、教学难点:有条理的分析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
3. 教学用具课件4. 标签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提问路程速度时间;单价总价数量,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的关系式,让学生回答。
二、创设情景,探索新知1、教学例1(1)探索:总价、数量和单价的关系文具店有一种彩带,销售的数量和总价的关系如下表:师:请观察例题1表格,从表中你可以知道什么?结合表格和学生的回答,再提问:你发现哪两个相关联的量在变化?(数量和总价)它们是如何变化?谁随着谁变化?(总价随着数量的增多而增多)像这样,数量变化,总价也变化,我们可以说,这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
它们的比分别是多少?比值是多少?3.5:1=3.5 7:2=3.5 10.5:3=3.5 14:4=3.5 17.5:5=3.5 21:6=3.5 ……总价的变化规律和数量的变化规律相同吗?为什么?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变化规律相同,数量增多,总价也增多。
因为它们的比值始终没变。
相对应的两个量的比值都一样,在数学上叫做“一定”。
(板书)这个比值表示什么?(单价)总结:总价和数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总价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
数量增多,总价也增多;数量减少,总价也随着减少。
2、一列汽车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表:(见课件)(1)表中有哪两种量?(2)两种量是如何关联变化的?(3)相对应的时间和路程分别是多少?比值是多少?A、哪两个量在变化,它们是相关联的量吗?路程和时间在变化,它们是相关联的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正比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45页《正比例》。
【教学目标】
1、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2、会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教学重点】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初步认识相关联的两种量
(1)一列火车从北京开往上海,火车的速度快,到达上海用的时间短;如果火车的速度慢,到达上海用的的时间长。
火车行驶的速度和时间有关系吗?火车行驶的速度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2)购买同样的练习本,购买的数量多,总价也多;购买的数量少,总价也少;总价和购买的数量有关系吗?总价和购买的数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二、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什么样的两种量成正比例。
板书:正比例
三、探究正比例的意义。
1、创设问题情境
2.提出研讨问题,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汇报。
①表中有哪两种量?
②总价是怎样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
③相应的总价与数量的比分别是多少?比值是多少?
3 .学生汇报,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学生汇报①表中的两种量是数量和总价。
学生汇报②数量增加,总价也随着增加;
数量减少,总价也随着减少。
教师引导;从左往右观察数量增加,总价也随着增加;从右往左观察数量减少,总价也随着减少。
说明:数量是怎么样的?总价呢?这里的数量和总价是不是两种相关联的量?那么,这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学生汇报③总价与数量的比分别是:
15.3, 27, 3
5.10,比值都等于3.5, 教师引导;比值相等就是比值一定,从而引出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
4.引导学生理解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
①比值表示什么?
②怎样用总价、数量和单价之间的关系表示
15.3=3.5,2
7
=3.5,3
5
.10=3.5,……呢? ③
单价数量
总价
=,单价一定,我们说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
④单价数量
总价
=(一定),这个关系式中,哪个是变化的量?哪个是不变的量?
5.出示正比例的意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6.用字母表示正比例关系
如果用字母y 和x 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 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式子表示:
7.加强对正比例的意义的理解
(1)讨论:哪个表中的两种量成正比例?
k y
=x
表2:乙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表
(2)交流汇报
(3)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关键要看什么?
8.. 两种量成正比例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9.平行四边形的底一定,它的面积和高成正比例吗?请说明理由。
四、巩固练习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①每组的人数一定,全班人数和组数。
②购买同样的练习本,总价和购买的数量。
③小新跳高的高度和他的身高。
④书的总页数一定,已看的页数和未看的页数。
⑤圆的周长和直径
(2)练习九 1、2题
五、举例: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
六、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