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许渊冲的诗歌翻译理论及其应用
许渊冲“三美”理论在中国古典诗词翻译中的应用

迅 先 生在 著 作《 汉 文学 史 纲要 》 一 书 中提 出—— “ 意美 以感
心, 一也 ; 音美 以感耳 , 二也 ; 形 美 以感 目, 三也 ” 。 许渊 冲先 生 倡导 的翻译 “ 三 美” 原则有 特定 的适 用范 围 : 其一 为“ 意美 ” , 即翻译 作 品要 再现原 文 的含义 和意境 , 这 是最 根本 的 , 是 翻 译 的基 础 : 其二 为“ 音美” 。 即翻译 作 品要 遵循 相应 的韵律 和 节奏 , 如押 韵 、 平仄 等方 面体 现节奏 感 ; 其三 为“ 形美” , 即翻 译作 品要 规划 诗 节 、 诗行 、 字 数等 要素 , 使译 文 形成 和谐 统
则下 , 将 中 国古典 诗词 翻译 为 其他 语 言 , 传情 达 意 , 弘 扬精
髓. 是翻译 学者孜孜 不倦 的追求 和不断 攀登的 山峰。
二、 许 渊 冲 的 重 大 成 就
Wh o m a y o u n g ma n i s wo o i n g . Wa t e r l f o ws l e f t a n d r i g h t Of c r e s s e s h e r e a n d t h e r e ;
语言文学研究
许渊冲“ 三美’ ’ 理 论 在 中 国 古 典 诗 词 翻 译 中 的 应 用
孔 萌哲 李 明秋
( 辽宁工程 技术 大学 外 国语 学院 , 辽 宁 阜新 1 2 3 0 0 0 ) 摘 要 : 许 渊冲的“ 三 美” 理 论在 中国古典诗 词的翻译 中起到 重要 的作 用 , 其 中“ 意 美” 、 “ 音 美” 和“ 形 美’ ’ 这 三个要素在 翻 译 过程 中相 辅相成 、 不可或缺 。 本 文 以许 渊冲的 古典诗 词 的译 作为例 , 具体分析 “ 三 美” 理论在 中国古典诗 词翻译 中的应 用. 探
许渊冲翻译理论对诗歌翻译的启示

许渊冲翻译理论对诗歌翻译的启示
许渊冲的理论对诗歌翻译启示较大,这种“理论”源于许渊冲的先驱
方法,主要强调译者在译者进行审美整合的过程中,将译词的细节“现
代化”表现。
许渊冲曾经称,“翻译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将双方
文本的细节相连,使双方融为一体”。
因此,许渊冲所提出的“连结”思想,即译者不仅要精准可靠地将原文内容、内容和语言传达给读者,
还要保持两个语言之间的连结,只有这样,诗歌译文才能更好地向读
者传达出它的审美功能,从而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审美气质。
除此之外,许渊冲的理论还启发了许多诗歌翻译的技巧,例如采用“押
韵法”和“保留形式”等原则,以此更加真实地表达诗歌的审美功能。
许
渊冲也提到:“在张力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有敏锐足够的感觉,以此
体现诗歌的节奏与韵脚,尽量以原语文本的读音以及结构重现元语文
本的诗歌审美。
”这一理论的启示是显而易见的,翻译者在进行翻译时,除了从字面意义上去准确传达原译文本,还要注重保持原诗歌的音乐
节奏及审美风格。
最后,许渊冲最重要的理论精神,就是强调译者不仅要将原文意义表
达准确,还要努力将诗歌审美以创新的方式传达。
他强调,翻译者应
该在表达中尊重原诗歌作者的创作意图,保持原件格调,尽量使译文
风格尽可能地近于原文,这样可以保持诗歌的审美质感,使得诗歌的
审美启发,能够正确地传达给读者。
总之,许渊冲对于诗歌翻译的理
论为诗歌翻译者提供了一条参考线,它们可以在原文与译文之间建立
有效的审美关联,避免“模仿式”文本创作和随意翻译,从而实现最终的文化传播目标。
许渊冲的诗歌翻译理论及其应用

许渊冲的诗歌翻译理论及其应用一、许渊冲的译作许渊冲在译作方面,除了由英国企鹅出版公司出版的汉译英《不朽之歌》外,还有《诗经》、《楚辞》、《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李白诗选》、《苏东坡诗词选》和《西厢记》等英译,其中英译《楚辞》及《西厢记》分别被誉为“英美文学的高峰”,“可与莎士比亚的杰作媲美”;汉译法则有《中国古诗词三百首》、《毛泽东诗词选》等;外译汉则有世界文学名著十种:〔英〕德莱顿《一切为了爱情》、司各特《昆廷-杜沃德》,〔法〕《雨果戏剧选》、司汤达《红与黑》、巴尔扎克《人世之初》、福楼拜《包法利夫人》、莫泊桑《水上》、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托夫》和《哥拉-布勒尼翁》,〔美〕亨利-泰勒《飞马腾空》。
二、许渊冲的诗歌翻译理论概述许渊冲从事文学翻译长达60余年,翻英法、译唐宋,实践经验丰富。
“译者,尤其是优秀的译者,在从事文学翻译时大多有自己信奉的翻译原则,并且还有其独特的追求目标。
”(谢天振,2003:69)许渊冲在进行大量翻译实践的同时,无时无刻不在思考、构建并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翻译理论。
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他先后在学术期刊发表翻译类文章百余篇,他提出了自己独到的文学(尤其是诗词)翻译理论:“在我看来,‘信、达、雅’三字经可以理解为‘信、达、优’。
‘优’就是发挥译语优势,就是用译语最好的表达方式,用富有意美、音美、形美的词语,换句话说,‘优’就是‘美’。
……‘美化’就是‘创优’,‘优’有高下之分,所以创优就是竞赛,看哪种语文更能表达原作的内容。
总起来说,文学译论也可以说是‘创优似竞赛’:‘优’是文学翻译的本体论,‘创’是方法论,‘似’是目的论,‘竞赛’是认识论,和前面提到的‘美化之艺术’加起来,一共是十个字: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
”“ 这就是我积六十年文学翻译的经验(用中、英、法文出版了五十多本文学作品,把两千多首诗词译成英、法韵文)总结出来的理论。
”(许渊冲,2003)1、“三美”论“三美”之说,是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自文字至文章》中提出来的。
谈许渊冲的发挥译语优势论在诗歌翻译中的应用

谈许渊冲的发挥译语优势论在诗歌翻译中的应用作者:陈莹来源:《大观》2017年第11期摘要:文学翻译中诗歌翻译最为困难,诗歌翻译不仅难在还原原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的写作特点,诗歌用词考究度以及意美、音美、形美即三美的还原,最重要的是译本是否能达到知之、好之、乐之。
一直以来,对于诗歌翻译可行性的探讨不绝于耳,有人认为诗歌翻译失大于得,其他人则认为得大于失。
前者认为对于情感的感性创作非技术层面上可达到的,对于作者“当时的”灵感无法还原,译出来的作品无法再现神韵,而再创作已然是退而求其次。
后者则认为神韵可表达,运用以创补失以及发挥译语优势能够体现翻译精神,使读者能够真正理解译者的观点。
本文选取许渊冲先生运用其发挥译语优势论进行诗歌翻译的实例进行深入剖析,坐实诗歌翻译的可行性。
关键词:诗歌翻译;三美;三之;发挥译语优势论一、三美与三之三美即意美、音美、形美,最初出自鲁迅先生《汉文学史纲要》中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
后许渊冲先生挪用至诗歌翻译中即成了著名的三美论:意美即能让读者感受到与原诗相同的意境和同样打动读者的心;音美对于诗歌来说尤为重要,能让读者享受到与原诗同样朗朗上口、悦耳的韵律;而形美是要保证译后作品在行文上的工整和对仗。
要达到三美的完整演绎绝非易事。
三之论,知之、好之、乐之,也是许先生取自论语中的一句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知之,读者要能明白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好之,读者喜欢译文,喜欢译文中的表达方式和对原诗的呈现;乐之,便是对译文产生乐趣。
目标语体现原语即翻译的过程本就是艺术加工和艺术优化,通过文字影响人的感情,实现对人们的教育,因此在追求艺术性或者翻译科学性的过程中要不断反思总结完善,切不可机械化。
二、发挥译语优势论不仅对于英译汉,汉译英也一样,诗歌翻译时要充分发挥译入语所长,自由运用译入语再创作,才能达到上文所述的三美与三之。
如: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望瀑布挂前川。
三化论文三美论文:浅议许渊冲的“三论”在诗歌翻译中的运用

三化论文三美论文:浅议许渊冲的“三论”在诗歌翻译中的运用摘要:本文主要阐述许渊冲翻译理论之中的“三论”,即三化、三之、三美。
并从这三个方面,阐释许渊冲在中国诗歌翻译上的具体运用,比较了他与其他译者在经典著作翻译中的不同之处,得出“三论”对中国诗歌这种特殊文学形式翻译的巨大贡献。
关键词:三化;三之;三美在当代翻译界,提到“诗译英法唯一人”的学者,只有许渊冲老先生一人了。
许渊冲认为翻译是两种文化的竞赛,不仅译文之间展开竞赛,译文与原文也展开竞赛,竞赛的结果是共同提高。
三化指等化、浅化、深化。
三之论也是翻译目的论。
三美指意美、音美、形美。
一、“三化”理论在文化翻译中,许渊冲经常会采取“三化”的手法来进行诗歌的翻译。
如:untitleddifficult it was for us to meet, and difficult to part.now the east wind has failed, and all the flowers wither.the silkworm labors until death its fine thread severs;the candle’s te ars are dried when it itself consumes.(zhang and wei)poem without a titleit’s difficult for us to meet and hard to part.the east wind is too weak to revive flowers dead.the silkworm till its death spins silk fromlove-sick heart.the candle only when burned has no tears to shed.(the melted wax of a guttering candle is compared to tears.)(xu yuanchong)从以上不同的翻译中,我们可以看出张和魏虽然忠实了原诗,但诗味明显不足。
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与实践

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与实践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与实践文学翻译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凝聚了文学与翻译学两个领域的精髓,其艺术性在翻译实践中显得尤为重要。
许渊冲作为中国当代著名翻译家,他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以美学视角深入研究了文学翻译的艺术性。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许渊冲的翻译艺术思想及其对文学翻译的贡献。
一、思想源流1.1 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许渊冲将自己的翻译观点纳入美学范畴,认为文学翻译不仅是语言转化的机械过程,更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活动。
美学视角强调在翻译过程中要关注文学作品所蕴含的美感,将源语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传达到目标语中。
1.2 个人体验与观念的融合许渊冲将个人体验与观念的融合看作是翻译的必然过程。
他提倡翻译过程中主体的主导性,认为翻译家应该以自己的审美意识来进行诠释和重构,使译文在传达源语作品的同时,具备翻译家自身的审美特色和个人风格。
二、美学视角对文学翻译的意义2.1 增强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许渊冲认为美学视角下的翻译能够增强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通过翻译作品的重新创作和塑造,翻译家可以在目标语言中重现源语作品所呈现的美感,使读者在阅读译文时能够感受到源语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和艺术氛围。
2.2 促进文学翻译与目标文化的融合美学视角下的翻译要求译者了解目标文化的特点和审美情趣。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家应该根据目标语言文化的需求,进行合适的调整和加工,以便更好地吸引目标读者。
通过这种融合,文学翻译能够更好地传递源语作品的文化内涵,使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得以实现。
2.3 培养读者的审美素养美学视角下的翻译注重译文的美学效果,通过精心的翻译和诠释,打破了传统翻译的功利化和工具性,更加注重译文的审美品质。
这种翻译观念不仅提高了文学翻译的艺术性,也有助于培养读者的审美素养,提升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三、许渊冲的翻译实践3.1 对古典文学作品的翻译许渊冲在对古典文学作品的翻译实践中,将美学视角应用于翻译过程中。
浅析许渊冲译李白诗词中翻译策略的运用

浅析许渊冲译李白诗词中翻译策略的运用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词深受人们喜爱。
而许渊冲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他以其独特的翻译风格和翻译策略为人称道。
在许渊冲的翻译作品中,他运用了多种翻译策略来传达李白诗词的内涵和韵味。
首先,许渊冲注重翻译准确性。
他在翻译李白诗词时,力求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思,不随意增删或改动。
他对李白的作品进行深入研究,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
例如,在翻译《静夜思》时,许渊冲保留了原诗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等原文的表达方式,使译文更加贴合原意。
其次,许渊冲注重翻译的语言美感。
他在翻译中注重音韵、节奏和韵律的保持,使译文具有李白诗词的音乐性和韵律感。
例如,在翻译《将进酒》时,许渊冲运用了平仄押韵的手法,使译文中的韵律与原文相似,同时保留了原诗的豪放和激情。
此外,许渊冲注重翻译的文化转化。
他在翻译李白诗词时,尽可能地将原文中的文化元素转化为目标语言的文化符号,使译文更容易被读者理解和接受。
例如,在翻译《月下独酌》时,许渊冲将原文中的“兄弟”改为“朋友”,将原文中的“长亭”改为“咖啡馆”,使译文更贴近当代读者的生活和文化背景。
最后,许渊冲注重翻译的个人风格。
他在翻译李白诗词时,不拘泥于传统的翻译方式,而是在保留原著精神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他的译文充满了个人的情感和诗意,使译文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和感染力。
总之,许渊冲在翻译李白诗词时,运用了多种翻译策略,包括准确性、语言美感、文化转化和个人风格等。
这些策略的运用使他的译文更加贴近原著,同时也更符合当代读者的需求。
他的翻译作品不仅传达了李白诗词的韵味和内涵,还展现了他独特的翻译才华和创造力。
许渊冲先生的美学翻译理论在其诗歌翻译中的具体应用

许渊冲先生的美学翻译理论在其诗歌翻译中的具体应用许渊冲先生的美学翻译理论在其诗歌翻译中的具体应用米亚宁 (甘肃联合大学甘肃兰州 730010)【摘要】本文通过对许渊冲先生的文学翻译理论“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的引入与解释,继而论述了这一理论在其文学作晶、尤其是在其汉诗英译中的体现。
通过具体例子的分析,阐述其翻译理论中的三美、三化、三之的内涵,认为许渊冲先生的理论在中国文学翻译、中国文学、以及让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方面具有巨大的价值和作用。
【关键词】许渊冲先生;翻译理论1 许渊冲先生简介许渊冲,1921年生于江西南昌。
1943年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外语系,1944年入清华大学研究院,1948年赴欧洲留学,1950年获巴黎大学文学研究院文凭。
自 1951年起,历任军委总参外语院校英文、法文教授,1983年起任北京大学国际文化教授。
许教授在自己的名片上印有“书销中外四十本.诗译英法唯一人”。
已在国内外出版中、英、法文文学作品五十余部.是把中国历代诗词全面地、系统地译成英、法韵文的唯一专家。
其中有中英、中法互译的文学作品,是中国诗词英法韵译的惟一专家。
他将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学名著,从《诗经》、《楚辞》开始,到近现代的黄兴、毛泽东等人的诗词摘要一一译成英语韵文及法语韵文出版,已初步勾勒出中国文学史中韵文的发展脉络。
中文专著《文学翻译百论》开创了中国学派的文学翻译理论,英文专著《中诗英韵探胜》列入北京大学名家名著丛书,《追忆逝水年华》由杨振宁教授作英文序在美出版,《中国不朽诗三百首》由英国企鹅图书公司出版(美宾州大学顾毓秀教授称为“有史以来第一”).英译出版物中有中国古典文学十大名著:《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李白诗选》、《苏东坡诗词选》、《西厢记》(英国智慧女出版社称可与莎士比亚媲美)、《元明清诗》、《毛泽东诗词选》.法文出版物有《中国古诗词三百首》等.中文译著有英国德莱顿、司各特,法国雨果、司汤达、巴尔扎克、福楼拜、莫泊桑、罗曼罗兰。
《2024年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与实践》范文

《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与实践》篇一一、引言在文学的浩瀚海洋中,翻译艺术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它不仅是语言之间的桥梁,更是文化交流的纽带。
许渊冲,作为当代中国翻译界的佼佼者,其翻译理论与实践成果为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本文将从美学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许渊冲的翻译理论及实践,揭示其背后的艺术魅力。
二、许渊冲的翻译理论许渊冲的翻译理论深受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影响,他主张在翻译过程中保持原文与译文之间的美学平衡。
他认为,文学翻译不仅要忠实传达原文的意义,还要在语言、文化、情感等方面实现美的传递。
许渊冲的理论强调了翻译的艺术性,将翻译视为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三、许渊冲的实践探索许渊冲的翻译实践涵盖了诗歌、散文、小说等多种文学形式。
他在翻译过程中,注重保持原文的美学风格,同时充分考虑译语的接受度。
他善于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如意译、音译、化译等,使译文既符合原文的意义,又能在语言上实现美的再现。
他的翻译作品不仅在国内广受赞誉,而且在国际上也获得了高度评价。
四、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从美学视角看,文学翻译不仅要关注语言层面的转换,还要关注文化、情感、意境等方面的传递。
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与实践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
他通过精妙的翻译技巧,将原文的美学元素传达给读者,使读者在欣赏译文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原文的美学魅力。
这种美学传递不仅体现在语言的形式上,更体现在文化的内涵上。
五、许渊冲翻译理论的美学价值许渊冲的翻译理论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他的理论强调了翻译的艺术性,将翻译视为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这种观念打破了传统翻译观念的束缚,为文学翻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同时,他的实践成果也充分证明了其理论的可行性。
他的翻译作品不仅在语言上实现了美的再现,而且在文化、情感、意境等方面也实现了美的传递。
六、结论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为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他的理论强调了翻译的艺术性,将翻译视为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译形译意——许渊冲的古诗英译理论及技巧探微

译形译意——许渊冲的古诗英译理论及技巧探微许渊冲(1895-1931),是20世纪中国著名诗词翻译家,其英译古诗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他把中国古典文学中诗词,以及繁复的文化艺术精髓,变换成丽、具有感染力的英文诗句,颇具创新意义。
许渊冲英译古诗旨在向外国友人讲述传统文化,传递中国文化,而他采用的方法是译形译意,其理论及技巧值得深入探讨。
许渊冲的译形译意理论是译者把古诗这种非可言性的文学形式重新变形,转为英文的一种理论和实践。
他认为,文学翻译应同时保持原文的精神和形式,以保证译文的完整性与一致性,这也是他译形译意理论的核心思想。
许渊冲在翻译古诗时,认为文字、声音和意义都具有可把握的完整性,因此,在处理译文的过程中,首先要根据诗歌的结构和韵律色彩等特点,确定原文的表达方式。
此外,有时,他还会运用自己的个人经验和洞察,把一些本地文化内涵融入到译文中,从而更好的呈现原文的精神。
许渊冲的英译古诗技巧不仅体现了他对诗歌的理解,还表现出他对中国文化的深入体会,且把所有文字、声音和意义统一起来,使英译文变得丰富多彩,感情真挚,深入人心。
此外,许渊冲在翻译古诗时,还充分利用英语的文学表达能力,灵活运用多样表达手段,在处理诗歌语言本身的同时,还要努力想象诗句中的抽象内容。
他精心把握英语句式的技巧,采用一定的体裁是诗歌的结构,注重韵调的变化,诗意的和谐,以及释义的灵活选取和组合,最终营造出一种中西化的诗歌语言。
归纳起来,许渊冲的译形译意理论与技巧是对传统古诗的理解、把握和重塑,它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学特有的文化内涵,也把传统艺术美学与英语文学之间的融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许渊冲的英译古诗旨在向外国友人传递中国传统文化,他所探究的理论及技巧更有力地展示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文化精髓,对傅雷家学对中国文学的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
综上所述,许渊冲的古诗英译理论及技巧为当代学者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和研究传统文化,更有效地传播中国文化,让海外读者了解中国精神。
许渊冲 译诗六论

许渊冲译诗六论
许渊冲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他的译诗六论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忠实原则:翻译诗歌时要忠实于原文,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和情感。
2.优美原则:翻译诗歌时要注重语言的优美,使译文具有文学价值。
3.韵律原则:翻译诗歌时要尽量保持原文的韵律,使译文具有音乐性。
4.意象原则:翻译诗歌时要把握原文的意象,尽可能地传达原文的视觉和感官效果。
5.文化适应原则:翻译诗歌时要考虑文化差异,使译文符合目标文化的审美习惯。
6.创新原则:翻译诗歌时要有一定的创新,使译文具有新的艺术价值。
这些原则为翻译诗歌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指导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平衡忠实、优美、韵律等方面的要求。
从“三美原则”下看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

从“三美原则”下看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许渊冲是中国著名的诗人、诗词翻译家,他以其独特的翻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背景而闻名于世。
他的诗词翻译作品,尤其是对中国古代诗词的翻译,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认可。
从“三美原则”下看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他的翻译理念和艺术成就。
“三美原则”是许渊冲提出的翻译理论,指的是忠实于原文美、忠实于目标语言美和创造新的美。
这一翻译理念在许渊冲的诗词翻译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许渊冲忠实于原文美。
他非常重视对原文的准确理解和尊重,努力将原文的音韵美、意境美、思想美等传达到目标语言中。
他对古代诗词的研究非常深入,能够准确把握作者的意图和表达方式。
在翻译过程中,他不仅注重对每个字词的准确理解和翻译,还注重对整句、整篇的整体感知。
通过细致入微的研读和体会,他将原文的美感与情感都传达到了翻译作品中。
许渊冲忠实于目标语言美。
他深知翻译不仅是在传达原文的美,更是在为读者创造一种与原作不同但同样美的阅读体验。
他注重利用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使翻译的诗词更贴合当代读者的审美观念和语言习惯。
他善于使用形象、灵动和富有节奏感的语言,使翻译作品在音韵上和意境上都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通过在目标语言中创造一种与原文相当甚至更加美的表达方式,他赋予了翻译作品新的生命和价值。
“三美原则”为我们解读许渊冲的诗词翻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他忠实于原文美、忠实于目标语言美和创造新的美,使得他的翻译作品在音韵美、意境美和艺术美上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通过他的翻译,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古代诗词的美,更可以感受到翻译带来的新的美感和阅读体验。
许渊冲文学诗歌翻译理论研究

许渊冲文学诗歌翻译理论研究一、本文概述《许渊冲文学诗歌翻译理论研究》这篇文章旨在全面深入地探讨许渊冲先生的文学诗歌翻译理论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许渊冲先生作为中国翻译界的泰斗,其翻译理论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国际翻译学界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他的翻译理论,特别是关于文学诗歌翻译的独特见解和实践经验,对于推动中国文学和翻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许渊冲先生的翻译理论出发,分析其在文学诗歌翻译中的核心思想和方法。
我们将深入探讨他对于“三美”理论(意美、音美、形美)的阐述和应用,以及他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实现这些美学目标。
我们还将关注许渊冲先生在翻译实践中如何处理文化差异、语言转换和审美传达等问题,从而揭示其翻译理论的实际操作价值和指导意义。
通过对许渊冲文学诗歌翻译理论的深入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翻译学界的同仁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同时也为推动中国文学和翻译学的进一步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二、许渊冲文学翻译理论的核心观点许渊冲,中国著名的翻译家,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其文学翻译理论的核心观点主要集中在“三美论”和“三化论”上。
他主张翻译文学作品时应追求“意美、音美、形美”的三重境界,力求在传达原文意义的保持原文的音韵美和形式美。
许渊冲认为,好的翻译不仅要有“信”,即忠实原文,更要有“达”和“雅”,即表达流畅、优美,使译文读者能够感受到与原文读者相同的审美体验。
“三化论”则是许渊冲提出的翻译方法,包括“深化”“等化”和“浅化”。
深化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对原文的深层含义进行挖掘和提炼,使译文更加深入人心;等化则强调译文与原文在表达上应尽可能对等,保持原文的风格和特色;浅化则是指在保证原文意义不变的前提下,使译文更加通俗易懂,便于广大读者理解。
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不仅注重翻译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也强调翻译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他的理论观点和实践经验为中国文学翻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后来的翻译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启示。
运用“功能对等”理论分析许渊冲的古诗英译——以杜甫经典诗歌为例

理 论 也 不 尽 相 同 , 但 也 不 乏 联 系 , 比 较 两 者 的 理 论 为 研 Ⅱ 引 言
究其理论价值提供了新的视角。 参 考 文 献 翻 译 学科 的 奠 基人 ” , 其 翻 译 理 论 和 思 想 声 名 远 扬 。他 指 出 了 “ 功 能 对 等 ” 理 论 的 不 同 阶段 : 低 级 、现 实 的 “ 功 能 对 等 ” 以及
本文 以许 渊冲 先生英译 的杜甫经典 诗歌为例
运用 “ 功 能对 等 ” 翻 译 理 论 , 对其 英 译 本 目的 语 在 意 义 、风 格 、
,
些 潜 在 因素 影 响着 翻 译 。
文化上是如何 与源语形成 对等进 行分析 ,从而探讨 “ 功
口 结 束 语
引入 “ 译 事 三 难 ” 的 概 念 , 可 以从 新 的 角 度 解 读 释 道安 “ 五失本 , 不 易 ”的 翻 译 思 想 并 对 其 理 论 价 值 做
【 5 】 罗新璋 翻译论集[ M I北京 : 商务印书馆 ,1 9 8 4 I 6 】 刘也玲 道安的 “ 五失本”、 “ 三 不易”说Ⅱ l l 理工高教研究 , 2 ( ) ( 】 4 f 6 ] 1 1 5 — 1 l 7 I 7 l 马祖毅 中国翻译简 史l 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 皈让 ,1 9 9 8
出 新 的 判 断 ,严 复 与 释 道 安 由于 各 方 面 的 不 同 ,其 翻 译
【 能 关 对 键 等 词 ” 】 功 翻 译 能 理 对 论 等 对 中 国 古 诗 翻 译 的 适 用 性 。
;许 渊 冲 ;杜 甫 ;古 诗 英 译 【 中 图分 类 号 】 H0 5 9 【 文献标识码】 A
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与实践

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与实践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与实践引言:文学翻译作为跨越不同语言与文化之间的桥梁,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然而,翻译并非仅仅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一项需要艺术修养和美学追求的艰巨工作。
本文将以美学视角切入,以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为例,探讨其对文学翻译艺术的贡献和影响。
一、文学翻译艺术的美学追求文学翻译的目标不仅仅是准确传达原作的意义,更是以美感为核心,追求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沉浸感和审美体验。
美学追求在翻译过程中的应用,不仅要考虑语义转换,还要注重文学意境的再现,保持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
其次,美学追求要求翻译师能够对原作进行深入的文学解读与理解。
只有准确理解原作所表达的文学思想、情感和艺术形式,翻译师才能找到与原作相对应的翻译策略,准确传达原著作者的意图。
最后,美学追求还要求翻译师具备艺术创造力。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师不仅要忠实地传达原作的内涵,还需要灵活运用翻译技巧和手法,使译文在自身的语言文化背景中得以展现出原作的艺术魅力。
二、许渊冲的翻译理论许渊冲,中国著名翻译家,他对翻译艺术的美学追求提出了许多独到的理论观点。
首先,许渊冲倡导“阅读性翻译”理念。
他认为,译者应该以读者的阅读体验为中心,力求使译文在读者中产生与原作相似的感受。
通过对原作的深入解读和理解,翻译师可以根据不同语言文化的表达方式,选择合适的译语和翻译策略,从而达到让读者产生沉浸感的效果。
其次,许渊冲强调“形势翻译”的重要性。
他认为,翻译并非仅仅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要将原作的独特风格、语言特征以及艺术形式等转化到目标语言中。
通过灵活运用翻译技法,比如借助典故、变换语序等手法,翻译师可以更好地再现原作的艺术魅力,使译文具有独立而鲜活的语言美感。
最后,许渊冲关注译文的审美效果。
他认为,翻译师应该注重译文的语音美和韵律美,通过调整句子的音节和节奏,使译文在语言的层面上也具备艺术审美的效果。
许渊冲“三美”论视角下分析中国古诗翻译—以两首《凉州词》为例

许渊冲“三美”论视角下分析中国古诗翻译—以两首《凉州词》为例摘要:许渊冲被誉为“中国诗译英法第一人”提出了诗歌翻译“三美”论,分别是强调译出原诗意境和神韵的“意美”、实现旋律优美悦耳的“音美”和保持形式美感的“形美”。
本文通过分析鉴赏两首同名唐诗《凉州词》,着重以诗歌翻译实践鉴赏来介绍许渊冲老先生的“三美”诗歌翻译理论在中国古典诗词翻译领域的应用。
关键词:三美、诗歌翻译、凉州词、许渊冲一、《凉州词》诗歌背景凉州词又名凉州曲,是盛唐时期流行的一种曲调,很多唐朝诗人都曾为该曲调作词,其中最为出名的是王之涣和王翰的《凉州词》。
凉州位于现在甘肃省武威市,古时是西北地区的首府,作为六朝古都孕育了雍凉文化。
王之涣版《凉州词》和王翰版《凉州词》都以描写边疆戍卫生活为主题,但又各有侧重,王之涣版《凉州词》以波澜壮阔的大漠风光为切入点,情景交融,抒发了戍边士兵凄凉惆怅的思乡之愁。
而王翰版《凉州词》则以荒凉边塞的酣畅盛宴为出发点,豪放旷达,表现边疆士卒守家卫国,视死如归的悲壮情怀。
王之涣版《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人前两句极写空旷寂寥而又波澜壮阔的西北边塞大漠风光,首句写“黄河之水绵延直上白云间”的远景,次句以“孤城”和“万仞山”强烈的点面视觉对比,既勾勒出巍然屹立的孤城形象,也表现出西北边疆人烟稀少的荒凉大漠特点。
两句描写出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和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第三句,“羌笛何须怨杨柳”,在大漠中忽然听到用羌笛吹奏的《折杨柳》,勾起了戍边将士的离乡之愁。
尾句以“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豁达豪迈语调感叹悲壮苍凉之情,羌笛无需总是呼唤杨柳,这里本就是春风吹拂不到的地方。
通篇诗调苍凉悲壮,虽写抱怨但却并不消极颓废,表现了盛唐时期人们宽广豁达的胸襟。
王翰版《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诗人前两句用饱蘸激情的笔触和铿锵激越的音调来刻画五光十色、酒香四溢的边塞筵席。
许渊冲先生的美学翻译理论在其诗歌翻译中的具体应用

Bu t p d d wn r n wnara yi ea to' e r. ti u sa o saek o le d nt uh rsh a t s n h
外 语 系 ,9 4年入 清 华 大学 研 究 院 ,9 8年 赴 欧 洲 留学 ,9 0年 获 巴 14 14 15
法 文 教授 ,9 3年 起 任北 京 大 学 国际 文 化教 授 。 18 即他 的英 译 诗 里, 讲 究 句 数 、 韵 和 对 仗等 。 杨 振 宁 先 生 的话 来 说 , 也 押 用 许 教 授 在 自 己 的名 片 上 印 有 “ 销 中 外 四 十 本 .诗 译 英 法 唯 一 书 他 在 用 韵 文 翻译 诗 词 时 “ 着 音 韵 和 节 奏 的镣 铐 跳 舞, 得 灵 活 自如 , 戴 跳 人 ” 已 在 国 内外 出版 中 、 、 文 文 学 作 品 五 十余 部 . 把 中国 历代 诗 。 英 法 是 令 人 惊 奇 ” 。 词 全 面地 、 统 地 译成 英 、 韵 文 的 唯 一 专 家 。其 中有 中英 、 系 法 中法 互 译 如 唐 诗 人 杜 甫 的《 题 》 面 的 两 句 诗 : 文 章 千 古 事 , 失寸 之 偶 里 “ 得 的 文 学作 品, 中 国诗 词 英 法 韵译 的惟 一 专 家 。他 将 中 国几 千 年 来 的 是 文 学 名著 , 《 经 》 《 辞 》 始 , 近 现代 的 黄兴 、 从 诗 、楚 开 到 毛泽 东 等 人 的诗 词 摘 要 一 一译 成英 语 韵 文 及 法语 韵 文 出版 , 已初 步 勾 勒 出 中 国文 学 史 中 韵 文 的发 展 脉 络 。 文 专著 《 学 翻 译 百论 》 创 了中 国 学 派 的文 学 翻 中 文 开 译 理 论, 文专 著 《 诗英 韵 探 胜 》 入 北 京 大 学 名 家 名 著 丛 书 ,追 忆 英 中 列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7月第33卷第7期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Jul.2014Vol.33No.7doi :10.3969/j.issn.1001-7836.2014.07.056 收稿日期:2014-05-05作者简介:张琴(1985-),女,江苏泰兴人,助教,硕士研究生,从事法语语言文学研究。
简述许渊冲的诗歌翻译理论及其应用张 琴(苏州科技学院,江苏苏州215009)摘 要:我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教授是中国古典诗歌外译的大家,在汉语古诗外译方面成就斐然,被《中国文化报》誉为“国内外将中文诗词翻译为英法韵文的唯一专家”。
许渊冲翻译中国诗歌的标准是他本人提出的“三美论”,即认为译诗要尽可能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
他还认为翻译求真而诗求美,所以译诗应该在真的基础上求美。
许渊冲主张以诗译诗,在他多年的翻译实践中,其所翻译的诗歌基本上都是押韵的。
基于此,简述许渊冲教授的诗歌翻译理论,并通过具体实例分析许教授的诗歌翻译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指出诗歌翻译不能为了押韵而押韵,避免出现“因韵害义”的问题。
关键词:许渊冲;三美论;以诗译诗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4)07-0130-02我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教授是中国古典诗歌外译的大家,在汉语古诗外译方面成就斐然,他的译文韵律丰富,节奏感强,受到了国内外学者和读者的高度评价。
除了由英国企鹅出版公司出版的汉译英《不朽之歌》外,还有《诗经》、《楚辞》、《唐诗三百首》、《宋词三首首》、《李白诗选》、《苏东坡诗词选》和《西厢记》等英译成果,其中英译《楚辞》及《西厢记》分别被誉为“英美文学的高峰”,“可与莎士比亚媲美”,汉译法则有《中国古诗词三百首》、《毛泽东诗词选》等。
他被《中国文化报》誉为“国内外将中文诗词翻译为英法韵文的唯一专家”。
许渊冲翻译中国诗歌的标准是他本人提出的“三美论”,即译诗要尽可能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
“三美”的基础是“三似”:意似、音似、形似。
意似就是要传达原文的内容,不能错译、漏译、多译,但意似并不一定能传达原文的意美。
要传达意美,可以选择和原文意似的绝妙好词,可以借用英美诗人喜用的词汇,还可以借助音美、形美来表达原文的意美。
音美是指诗歌要有节奏、押韵、顺口、好听,译者可以借助英美诗人喜用的格律,选择和原文相似的韵脚,还可以借助双声、叠韵、重复、对仗等方法来表达意美。
不过音美的表达往往很难做到,甚至也不必做到音似。
形美主要有对仗工整、语句长短两方面,最好也能够做到形似,至少也要做到大体整齐。
在三美中,三美的重要性并不是鼎足三分的,意美是第一位的,音美是第二位的,形美是第三位的。
译者在传达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音美,并在此基础上尽可能传达形美,努力做到三美齐备。
如果不能做到,首先可以不要求形似,也可以不要求音似,但无论如何,都要尽可能传达原文的意美和音美[1]。
许渊冲第一次提出“三美论”是在《毛泽东诗词四十二首》(1978年由洛阳外国语学院出版)英法文格律体译文的序言中,他引用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自文字至文章》中的话:“诵习一字,当识形音义三:口诵耳闻其音,目察其形,心通其义,三识并用,一字之功乃全。
其在文章,……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把鲁迅先生关于汉语的这“三美”说应用到翻译上来,提出了译诗的“三美论”,这就是说,译诗要和原诗一样能感动读者的心,这是意美;要和原诗一样有悦耳的韵律,这是音美;还要尽可能保持原诗的形式(如长短、对仗等),这是形美。
“三美论”是文学(尤其是诗词)翻译的本体论,是许渊冲先生提出的翻译理论核心之一。
在中国诗歌翻译史上,许渊冲是“以诗译诗”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认为我国诗词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是意美、音美、形美的统一体,而要传达诗词的“三美”,就要用诗体译诗。
至于以散体译诗,许渊冲认为:“……把有韵有调的格律体诗词,化为只有节奏而不押韵的自由诗,那就是过于不及了。
因为自由诗体的译文即使能百分之百地传达原文的‘意美’,深邃的意境和强烈的感情,也决无法表达古典诗词‘毋庸置疑’的‘魅力’,无法使人爱不忍释,百读不厌。
”他不仅在理论上积极倡导而且在实践中大量运用诗体译法,其所编译的《汉法对照中国古诗词三百首》堪称此种译法的代表作,钱钟书称道许渊冲所作的翻译,是“以诗译诗,好比戴着—031—音韵和节奏的镣铐跳舞”。
在许渊冲多年的翻译实践中,他所翻译的诗歌基本上都是押韵的,韵式有AABB、ABBA、AB-AB、AABBCCDD、ABABCDCD等等;所用韵或都为阴韵,或都为阳韵,或阴阳韵交替使用;诗句依韵式排列整齐。
所以,读者一翻阅许渊冲所译的诗歌,一眼就能看出其译诗的“音美”和“形美”。
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其法语译文为[2]:Réveil d'un voyageurUn lac de lueur devant mon lit:Est-ce du givre sur la terre?Voyant en haut la lune claire,Je me noie dans la nostalgie.原诗第一、二、四句押韵,许译押韵形式为ABBA(lit,terre,claire和nostalgie),中间两行诗在排列上缩进四个空格,与ABBA的韵式相应;形式上亦忠实于原诗,译诗共四行,且每行分别为9、6、7、9个音节,基本上做到了整齐匀称。
再如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其法语译文为:La lune sur les monts sourcilsLa lune sur les monts,sourcil d'or de l'automne,Se reflète dans l'eau et coule avec le fleuve.Je pars la nuit pour Trois Gorges qu'elle couronne.Comme je la regrette qu'il vente ou qu'il pleuve!原诗第一、二句押韵,译文押韵形式则为ABAB(au-tomne,fleuve,couronne和pleuve),相应的诗句排列上也是押韵的第二、第四句开头缩进四个空格,押韵的第一、第三句顶格;译诗同样为四行,且每行分别为11、11、10、10个音节,显得比较齐整。
许译用韵整齐,使所译的诗具有押韵美。
纵观许渊冲的这些译诗,可以说诗体译诗较好地再现了原诗的音韵美和形式美。
美国诗人罗伯特·弗洛斯特(Robert Frost)给诗下过这样的定义,他说:诗是翻译中丧失掉的东西(Poetry is what gets lost in translation.)。
这就是说,译诗是有失无得,得不偿失的。
然而,许渊冲引用《郭沫若论创作》的“编后记”中的话:“好的翻译等于创作,甚至超过创作。
”认为文学翻译“需要创新精神”,译诗不但是有得有失,而且是可以有创作的,并将这种翻译方法称之为“再创作的翻译法”;再创作可以使诗在翻译中失而复得,也可称为“以创补失”法,如果“所得”大于“所失”,那就不能说译诗得不偿失,如果“所创”大于“所失”,那就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
随后许渊冲通过对比自己所译的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与日本译者小畑的英译文,进一步论证自己关于创造性地译诗这一观点[3]。
小畑将第一句诗“峨眉山月半轮秋”译为“The autumn moon is half round above the Yo-mei mountain”。
许渊冲认为小畑的译文不能给人任何美感,诗意“在翻译中丧失掉”了,要想使诗意失而复得,他认为需要进行再创作,其译文为“The half moon o'er Mount Brows shines like Autumn's golden brow”。
根据明刊本《唐诗画谱》中的《峨眉山月图》中的“山月”被画成一弯眉毛月,许渊冲通过换词译法,把“半轮秋”改译成“秋天的金色眉毛”,是有所创,而把“峨眉”译成“眉峰”,使天上的眉毛月和地上的峨眉山遥遥相对,指出这种译法多少可以传达一点原诗的“意美”,是有所得。
对于这种“以创补失”法受到的关于译诗不忠实于原文的批评,许渊冲解释道,忠实不等于形似,更重要的是神似。
鉴于译诗的这种“再创作”性,许渊冲还认为,文学翻译等于创作,还专门以此为题写了一篇文章,以林纾的译文为例,说明他的以创补失之处就是创作。
许渊冲认为,“如以译诗而论,主要是真(或似)与美的矛盾。
翻译求似(或真)而诗求美,所以译诗应该在真的基础上求美。
这就是说,求真是低标准,求美是高标准;真是必要条件,美是充分条件;译诗不能不似,但似而不美也不行。
如果真与美能统一,那自然是再好没有;如果真与美有矛盾,那不是为了真而牺牲美,就是为了美而失真。
如译得似的诗远不如原诗美,那牺牲美就是得不偿失;如果译得失真却可以和原诗比美,那倒可以算是以得补失;如果所得大于所失,那就是译诗胜过了原诗。
”可见对许渊冲来说,求美重于传真,译诗要尽可能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
就许渊冲五十多年来的翻译实践而言,不难看出他显然是实践了“以诗译诗”以求“美”的主张。
许渊冲教授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提出的“三美论”是一套完整系统的诗歌翻译理论,它的提出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具有巨重大意义,在译诗的意、音、形三方面对译者提出了要求,鼓励着译者在这些方面努力,无限可能地接近原作,给读者以美的感受。
但有研究者认为[4],许渊冲的诗歌翻译主张背离了传统“案本求真”的翻译理念,并将音美(集中体现为押韵)的重要性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笔者看来,虽然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押韵是最常见的音韵形式,但是它只是诗歌音乐效果的一个方面,诗歌的节奏比韵脚更为重要。
汉语古诗的精髓在于通过炼词凝句来营造诗歌深远的意境。
押韵只是创造诗歌音美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如果为了押韵而押韵,牺牲诗歌的其他重要要素,往往适得其反,出现凑韵乃至“因韵害义”的弊端,就真正是得不偿失了。
参考文献:[1]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上海: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187.[2]许渊冲.文学与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4.[3]许渊冲.中国古诗词三百首(上下,汉法对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52-61.[4][清]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M].北京:中华书局,2006:252.—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