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察法》 重点条文解读来了!
监察法第十五条及释义
监察法第十五条及释义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监察法第十五条概述
2.监察法第十五条释义详细解读
3.总结和展望
正文
一、监察法第十五条概述
监察法是我国实施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法律。
监察法第十五条是关于监察对象和监察权限的规定,对于明确监察范围和保证监察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监察法第十五条释义详细解读
1.监察对象
监察法第十五条规定:“监察机关对下列人员和事项实行监察:(一)党的机关、人大机关、政府机关、政协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和其他有关机关、单位的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国有企业管理人员;(二)涉及国家安全、涉密人员;(三)其他应当纳入监察范围的人员和事项。
”
从以上规定可以看出,监察法第十五条明确了监察对象的三类人员和事项:一是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等;二是涉及国家安全、涉密人员;三是其他应当纳入监察范围的人员和事项。
这为监察工作提供了明确的对象范围。
2.监察权限
监察法第十五条还规定了监察机关的权限,包括对监察对象的财产、账户、交易、通信等方面的查询、冻结、调取等措施。
这些权限为监察机
关在调查过程中提供了必要的手段,有利于保障监察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总结和展望
监察法第十五条对监察对象和监察权限进行了明确规定,为监察工作提供了清晰的法律依据。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将进一步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监察法的实施将为这一目标提供有力保障。
监察法 第二十条的内容、主旨及释义
监察法第二十条的内容、主旨及释义一、条文内容:在调查过程中,对涉嫌职务违法的被调查人,监察机关可以要求其就涉嫌违法行为作出陈述,必要时向被调查人出具书面通知。
对涉嫌贪污贿赂、失职渎职等职务犯罪的被调查人,监察机关可以进行讯问,要求其如实供述涉嫌犯罪的情况。
二、主旨:本条是关于监察机关要求被调查人陈述和讯问被调查人的权限的规定。
三、条文释义:本条借鉴了纪律检查机关监督执纪工作中的成功做法和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
2016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方案》指出,要实施组织和制度创新,整合反腐败资源力量,扩大监察范围,丰富监察手段。
2017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全国各地推开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方案》要求,要赋予监察机关惩治腐败、调查职务违法犯罪行为的权限手段。
两个试点方案赋予监察机关的手段和措施,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本条分两款。
第一款规定的措施针对的是发生职务违法行为,但尚不构成职务犯罪的公职人员。
为了保障这项措施的实施,防止有的被调查人不配合,本条规定监察机关对被要求陈述的被调查人,在必要时可以出具书面通知。
这里的“书面通知”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书,主要是针对被调查人不按照监察机关口头要求进行陈述时,由监察机关对其出具书面通知,要求其作出陈述。
如果被调查人此时再不按照要求作出陈述的,则应当追究其法律责任。
需要注意的是,要求被调查人就涉嫌的职务违法行为作出陈述,只能由监察机关工作人员来行使,不能委托给其他机关、个人行使。
第二款规定的是对涉嫌贪污贿赂、失职渎职等职务犯罪的被调查人的讯问。
“讯问”,是指通过监察机关工作人员提问、被调查人回答的方式,取得印证被调查人有关职务违法犯罪事实的口供及其他证据的过程。
监察机关是我国有权对涉嫌贪污贿赂、失职渎职等职务犯罪行使调查权的机关。
讯问这些涉嫌职务犯罪的被调查人是调查活动中的重要权限之一,讯问笔录也是作出处置、审查起诉和刑事审判的重要证据。
监察法重点条文解读
监察法重点条文解读监察法,全称《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是中国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重要法律依据,于2018年3月20日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并于同年7月1日正式生效。
该法主要规定了全国监察委员会的职责和组成、审查调查程序、权力运行机制、案件处理方式等内容,旨在加强反腐败斗争和保护公民权利。
以下是监察法的若干重点条文解读:第三条:监察机关行使监察权,依法独立、公正、公开、高效。
监察机关行使监察权,必须保证独立、公正、公开、高效。
其中,“独立”要求监察机关不受其他组织和个人的干扰;“公正”是指监察机关要以事实为依据、依法办案,不得有偏袒之嫌;“公开”要求监察机关及时发布信息、向社会公布情况;“高效”要求监察机关依据法律程序迅速高效地处理案件。
第四条:监察机关实行立案调查制度。
立案调查是指接受举报、投诉、控告等事项,组成专案组,依法进行调查取证,形成调查报告并作出处理决定的制度。
监察机关实行立案调查制度,是指监察机关必须在接到举报、投诉、控告等事项后,进行立案调查,并依法采取必要的调查取证活动,形成调查报告并作出处理决定的制度。
这样可以防止案件被漏查、错查、误判。
第六条:监察机关对涉嫌行贿、行贿等涉及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犯罪活动,依法开展监察调查工作,同时将涉嫌犯罪线索移送有关机关依法处理。
监察机关对涉嫌行贿、行贿等涉及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犯罪活动,必须依法开展监察调查,同时将有关涉嫌犯罪线索移送有关机关依法处理。
如果存在行贿、受贿等涉及现行法律规定的违法行为,应当立即移送司法机关进行独立、公正的刑事审判。
第九条:监察机关在执行监察职责时,发现涉嫌职务违法犯罪或者职务犯罪线索的,应当及时报告有关纪委、组织部门和公安机关,并协助有关机关调查。
监察机关在执行监察职责时,如果发现涉嫌职务违法犯罪或者职务犯罪线索,应当及时报告有关纪委、组织部门和公安机关,并协助有关机关调查。
这样可以实现不同监察机关之间的适度协作、相互补充。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法解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法解读国家监察法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法律,该法通过对公职人员的监督管理来保证国家机关的廉政和政策的实施。
该法的出台,为我国反腐斗争提供了新的制度性保障,也为我国政治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国家监察法的核心在国家监察法的核心框架下,监察机关成为了公职人员的最终监督者。
监察机关负责对公职人员的行为进行调查和审查,包括违反纪律和法律的行为。
监察机关可以采取强制措施,对行为不当的公职人员进行制裁。
财产调查也是监察机关的重要职责之一,他们可以调查公职人员的私人财产情况,通过财产调查来发现隐藏在财产中的潜在问题。
监察机关设立多个等级,从国家级监察机关到中央和地方级别,这些机关都拥有不同的职权和功能。
也因此,在国家监察法的影响下,我国公职人员的违法现象得到了更好的惩治和抑制,公正和廉洁的行政环境得以保持和构建。
国家监察法和反腐斗争国家监察法应运而生,是当前中国反腐斗争的重要成果之一。
反腐斗争是中共19大之后推出的一项重要政策,旨在加强政治纪律建设,加强制度约束力度,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通过反腐斗争的实施,能够维护社会公正,保证廉洁政治环境的建设。
而国家监察法的出台,为反腐斗争的深入实施和全面落实提供了有力保障。
该法明确了监察机关的职权和功能,使反腐斗争从政治口号变成了真正的法律实施,从而增强了国家法律制度的权威性和规范性。
并且,国家监察法也明确了公职人员和监察机关在实践中的权利和义务,并对监察机关进行了相应的制约和补充。
国家监察法对政治制度的深化国家监察法的出台,还为我国政治制度的深化和完善提供了重要支撑。
法律的国家化也意味着行政机关的正规化和法制化,使政治透明度得到了官方确认,同时也降低了对国家机关违纪行为的容忍度。
这符合中国政治制度改革深入推进的大方向,既可以保证国家机关透明化、法制化,又可以提高公职人员的透明度和exi待公开性。
此外,国家监察法还对公职人员选拔考核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对有利于我国政治制度的进一步深化。
“国家监察法”重点条款解读
“国家监察法”重点条款解读2018-04-09 16:31 审核人:解读一:规定了监察的对象范围,包括全部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法条】第三条各级监察委员会是行使国家监察职能的专责机关,依照本法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以下称公职人员)进行监察,调查职务违法和职务犯罪,开展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
解读二:具体列举了公职人员的范围,国家机关公务员、参公管理人员、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公办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中从事管理的人员以及其他,几乎涵盖了全部领取国家财政工资的管理人员。
【法条】第十五条监察机关对下列公职人员和有关人员进行监察:(一)中国共产党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机关、人民政府、监察委员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各级委员会机关、民主党派机关和工商业联合会机关的公务员,以及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管理的人员;(二)法律、法规授权或者受国家机关依法委托管理公共事务的组织中从事公务的人员;(三)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四)公办的教育、科研、文化、医疗卫生、体育等单位中从事管理的人员;(五)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中从事管理的人员;(六)其他依法履行公职的人解读三:规定了监察委员会的工作方式包含监督、调查、处置等【法条】第十一条监察委员会依照本法和有关法律规定履行监督、调查、处置职责:(一)对公职人员开展廉政教育,对其依法履职、秉公用权、廉洁从政从业以及道德操守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二)对涉嫌贪污贿赂、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权力寻租、利益输送、徇私舞弊以及浪费国家资财等职务违法和职务犯罪进行调查;(三)对违法的公职人员依法作出政务处分决定;对履行职责不力、失职失责的领导人员进行问责;对涉嫌职务犯罪的,将调查结果移送人民检察院依法审查、提起公诉;向监察对象所在单位提出监察建议。
解读四:规定了监察的权限和措施等,实际上相当于赋予了监察委刑事侦查权及侦查手段和措施。
新编《监察法》重点条文解读来了!名师精品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重点条文解读)基本情况: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对宪法作出部分修改增加有关监察委员会的各项规定后,2018 年3 月20 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正式通过并生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总共69 条),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废止。
一、原先的反腐体系的问题及改革思路原先反腐体系主要有纪委、监察局(合署办公)、检察机关职务犯罪侦查。
纪委、监察局的合署办公是针对党员违纪和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问题的处理。
而检察机关主要对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处理。
以上这个反腐体系实践证明存在诸多问题,已经不适应新时代的反腐工作。
(一)传统的监察范围过窄。
改革之前党内监督已经实现全覆盖(对所有党员),而依照之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规定,行政监察对象主要是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还没有做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全覆盖(有些非体制编制的非党公职人员无法覆盖)。
(二)反腐力量分散。
改革前纪委、行政监察机关、检察机关反腐职能既分别行使又交叉重叠,没有形成合力。
同时,检察机关对职务犯罪案件既行使侦查权又行使批捕、起诉等权力,缺乏有效监督机制。
(三)传统的监察体制纪法衔接不畅。
改革后,问,查办职务犯罪案件“先移后处”“先法后纪”,甚至出现党员“带着党纪蹲监狱”等问题。
改革思路:建立两大反腐治理体系,行使依规治党(纪委专责)和依法治国(国家监察委专责)、党内监督和国家监察有机统一。
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成立监察委员会,并与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合署办公,代表党和国家行使监督权和监察权,履行纪检和监察两项职责,在我们党和国家形成巡视、派驻、监察三个全覆盖的统一权力监督格局,为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监察道路。
二、立法的目的意义(《监察法》第 1 条)为了贯彻落实上述监察体制改革决策部署,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为了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反腐败工作,为了以立法形式将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经验上升为法律,为了将改革的成果固定化、法治化,因此才通过宪法修改增加监察委员会的各项规定,进而根据宪法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释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释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释义指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以下简称“中国”)实施的一部法律,其目的是为了保证中国法律、行政法规和条例的遵守,以及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和条例的行为作出行政处罚。
此法正式发布于2015年10月28日,由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常务委员会颁布。
它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为名称,共分20章,包括734条条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的主要内容是确定监察机关的组织、职权、职责,以及监察行使方式等。
根据监察法,除国家机关外,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中国法定的专业性监察机关和行政监察机构。
监察机关的职权主要有:拟定监察规则和查处违章行为的行政处罚;调查行政机关下辖单位及其工作人员的违反中国法律、行政法规和条例的违法行为;对违反中国法律、行政法规和条例的行为作出行政处罚;开展监察活动;举报和处理违法案件;建立和完善行政监察制度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的宗旨是为了保障国家法律的实施,建立和完善市场秩序,维护社会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它为行政监督和以法律为依据的司法责任奠定了基础,并保障政府和政府工作人员的监督超越职权限制和规定,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读书笔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读书笔记一、引言《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是我国监察制度的重要法律依据,对于加强国家监察、推进反腐败斗争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监察法》,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国家监察工作的基本原则、程序和方法,为更好地参与反腐败斗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打下坚实基础。
二、学习内容1、国家监察制度的基本原则国家监察制度是维护国家公权力的有效手段,其基本原则包括依法监察、独立行使监察权、监察与司法相互配合等。
这些原则确保了监察工作的公正、透明和高效。
2、监察机关的职责和权限监察机关是行使国家监察权的专门机关,其职责包括监督公职人员依法履职、调查职务违法和职务犯罪、提出监察建议等。
同时,监察机关还具有调查取证、查询冻结等权限,以确保监察工作的顺利进行。
3、监察程序和方法监察程序包括线索发现、初步核实、立案调查、审查起诉等环节。
在调查过程中,监察机关可以采用询问、讯问、留置等措施,以确保调查的顺利进行。
同时,监察机关还应当遵守法定程序,保障被调查人的合法权益。
4、监察与司法的关系监察与司法是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关系。
在查处职务犯罪过程中,监察机关可以移送司法机关处理,而司法机关也可以向监察机关移送案件线索。
这种相互配合的关系有助于形成反腐败工作的合力,提高反腐败斗争的效率。
三、心得体会通过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我深刻认识到国家监察制度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推进反腐败斗争中的重要作用。
作为一名公民,我们应当积极配合国家监察工作,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为建设廉洁政府、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我也认识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应当保持警惕,避免成为腐败行为的参与者或知情者,为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于(监察法)第15条监察对象的官方解读
遇到诉讼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关于(监察法)第15条监察对象的官方解读作者:中纪委、国家监察委法规室来源:中纪委、国家监察委法规室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释义》中国方正出版社出版《监察法》第十五条监察机关对下列公职人员和有关人员进行监察:(一)中国共产党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机关、人民政府、监察委员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各级委员会机关、民主党派机关和工商业联合会机关的公务员,以及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管理的人员;(二)法律、法规授权或者受国家机关依法委托管理公共事务的组织中从事公务的人员;(三)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四)公办的教育、科研、文化、医疗卫生、体育等单位中从事管理的人员;(五)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中从事管理的人员;(六)其他依法履行公职的人员。
【释义】本条是关于监察对象范围的规定。
规定本条的主要目的是用法律的形式把国家监察对所有行使公权力公职人员的全覆盖固定下来。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必须以规范和约束公权力为重点,加大监督力度。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公权力是国家权力或公共权力的总称,是法律法规规定的特定主体基于维护公共利益的目的对公共事务管理行使的强制性支配力量。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公职人员必须“在公众监督之下进行工作”,这样“能可靠地防止人们去追求升官发财”和“追求自己的特殊利益”。
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指出:“对一切公职人员毫无例外地实行全面选举制并可以随时撤换,把他们的薪金减低到普通‘工人工资’的水平。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强调,公职人员手中的权力不是私有物,而是人民给予的职责,要利用手中的权力为人民服务,当人民的勤务员,都是“人民公仆”。
监察对象的范围,是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
公职人员在国家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行使公共职权、履行公共职责等。
监察法第十五条及释义
监察法第十五条及释义摘要:一、监察法第十五条概述二、监察法第十五条释义详细解析三、结论正文:一、监察法第十五条概述监察法是我国一部重要的法律,旨在规范国家监察工作,保障国家监察机关依法行使职权。
监察法第十五条是该法律中的一个重要条款,主要规定了国家监察机关依法对涉嫌职务犯罪的人员进行调查和处置的相关内容。
二、监察法第十五条释义详细解析1.监察对象根据监察法第十五条第一款的规定,国家监察机关对涉嫌职务犯罪的人员进行调查。
这里的“涉嫌职务犯罪的人员”包括两类:一类是国家工作人员,另一类是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
2.调查措施根据监察法第十五条第二款的规定,国家监察机关对涉嫌职务犯罪的人员可以采取以下调查措施:谈话、讯问、询问、查询、冻结、搜查、查封、扣押、通缉。
3.调查程序根据监察法第十五条第三款的规定,国家监察机关在采取调查措施时,应当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
具体包括:一是调查人员不得少于两人;二是调查人员在进行调查时,应当向被调查人出示证件;三是调查人员在进行调查时,应当告知被调查人享有的权利和义务;四是调查人员在进行调查时,应当依法保护被调查人的合法权益。
4.调查结果处理根据监察法第十五条第四款的规定,国家监察机关在调查结束后,应当根据调查结果作出处理决定。
对于涉嫌职务犯罪的人员,如果调查结果证实其确实存在犯罪行为,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如果调查结果未能证实其存在犯罪行为,应当依法解除调查措施,并予以妥善处理。
三、结论监察法第十五条对国家监察机关依法调查涉嫌职务犯罪的人员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明确规定,包括调查对象、调查措施、调查程序和调查结果处理等方面。
这些规定有助于保障国家监察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也有利于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监察法重点条文解读
监察法重点条文解读监察法重点条文解读近期,监察法正式实施,该法将监察与审查两大机构整合,成立国家监察委员会,对所有行政机关及公职人员实施监督。
以下是该法的重点条文解读。
一、国家监察委员会负责组织实施监察工作。
国家监察委员会是本法规定的国家监察机关,其职责是组织实施监察工作,对所有行政机关及公职人员实施监督。
该条规定了国家监察委员会的职责和监察范围,旨在确保政府部门和公职人员遵守法律和规定,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公正。
二、对涉嫌犯罪的公职人员进行调查。
本法规定,国家监察委员会可以对涉嫌犯罪的公职人员进行调查,并可以采取措施限制其人身自由。
这一条款明确了国家监察委员会在监察过程中的权力,并对涉嫌犯罪的公职人员作出了明确的指导。
三、制定国家监察条例。
根据该法规定,国务院应当组织制定国家监察条例。
该条款规定了监察过程中的具体实施和监督原则,可以有效地规范监察机构的行为。
四、实行问责制度。
监察法规定了问责制度,包括追责和责任追究,对监察工作进行系统化和法制化。
该条款的实施,将确立制度化的问责体系,进一步减少腐败现象,从而提升社会公正和公信力。
五、延长调查期限。
监察法还规定,国家监察委员会可以在认为需要的情况下延长调查期限,但总期限不得超过六个月。
该条款的规定体现了监察机构按照法律和规定的要求进行监督工作的要求。
六、加强监察机构的独立性。
监察法还规定,国家监察委员会依法独立行使职权,不受任何部门、机构和个人的干预。
该条款规定了监察机构的独立性,可以有效地防止干预和权力滥用的发生,保证监察工作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总之,监察法的实施将有助于提升政府部门和公职人员的法律意识和纪律意识,规范公职人员的行为,增强社会治理的透明度和公正性,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监察法的重要性,并积极支持和参与监察工作的开展,为建设法治国家作出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重点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重点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法律,重点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监察机关的设置:监察机关由国家监察委员会和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组成,负责对公职人员进行监察。
监察机关独立行使职权,不受干扰。
2. 监察对象:监察法规定,监察对象包括公职人员、国家工作人员以及相关单位的工作人员。
监察机关可以对其从政经历、收入财产、廉洁自律、行政行为等方面进行监察。
3. 监察权限:监察机关有权对公职人员的违法违纪行为进行调查,并可以采取监视、拘留、扣押、冻结、查封、搜查等措施。
对涉嫌犯罪的人员,监察机关可以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4. 监察程序:监察机关在进行监察活动时,必须遵守法定程序,尊重被调查人的合法权益,保障其辩护权和申诉权。
被调查人有权拒绝不合法的监察行为,可以申请监察机关予以纠正。
5. 监察责任:监察机关对于依法履行职责的公职人员,应根据情况给予表彰奖励;对违法违纪的公职人员,应依法给予处理和追究责任。
对于造成重大损失的行为,监察机关可以追究刑事责任或者民事责任。
6. 监察防范和纪律教育:监察机关应加强对公职人员的监督检查和监察宣传教育,建立健全监察预防机制,加强廉政建设和
纪律教育,提高公职人员廉洁自律意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的重点内容主要是加强对公职人员的监察,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维护国家政治生态和社会稳定。
它在维护党和国家权威、打击腐败、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监察法条文解读
监察法条文解读今天咱们来唠唠监察法条文的那些事儿。
这监察法啊,就像是一本超级重要的“游戏规则”手册,不过这个游戏可是关系到咱们社会公正廉洁的大事呢!我呀,就先从一个身边发生的小事说起吧。
我有个邻居,姑且叫他老王。
老王呢,在一个不大不小的单位里上班。
他们单位啊,最近来了一群神秘的人,说是来做监察工作的。
这可把老王紧张坏了,他心里就犯嘀咕:“这监察是个啥玩意儿啊?咋就查到咱这儿来了呢?”其实啊,这监察法就是要确保像老王他们单位这样的地方,大家都规规矩矩的,没有什么猫腻。
我就跟老王说:“你别怕,这监察法啊,就是为了让咱们的社会更公平。
就好比是一个特别严格的裁判,谁要是犯规了,就把他揪出来。
”咱们先来说说监察法里提到的监察对象。
这监察对象可广了去了,像老王他们这种在国家机关里工作的人,那肯定是监察对象啦。
而且啊,还有那些国有企业的管理人员,公办的教育、科研、文化、医疗卫生、体育等单位中从事管理的人员,都在监察的范围内呢。
这就像是一张大网,把所有可能涉及到公权力行使的人都给罩住了。
我记得有一次,我和几个朋友一起聊天,其中一个朋友在国企上班,叫小李。
小李就说:“我觉得这监察法管得也太宽了吧,我就一普通小员工,咋还跟监察法扯上关系了呢?”另一个朋友小张就反驳他说:“你可别这么想啊。
虽然你可能觉得自己只是个小角色,但是只要你在工作中涉及到一些管理方面的事情,那就有可能受到监察。
这是为了保证整个国企的运营公正透明,防止有人以权谋私呢。
”监察法里还有关于监察委员会的规定呢。
这监察委员会啊,就像是一个超级侦探总部。
它有好多厉害的权力,比如说调查权。
他们可以对那些涉嫌贪污贿赂、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权力寻租、利益输送、徇私舞弊以及浪费国家资财等职务违法和职务犯罪进行调查。
我又跟老王讲这个事儿,老王就特别好奇地问:“那他们调查的时候,是不是想查啥就查啥啊?”我就笑着说:“那哪能呢?这监察法可是规定得明明白白的。
监察委员会调查的时候,得按照法定的程序来。
《监察法》学习课件:准确理解监察法规定的三项工作原则
《监察法》学习课件:准确理解监察法规定的三项工作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以下简称监察法)为各级监察委员会依法行使权力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
监察法的施行有力推进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正确理解监察法规定的工作原则,严格依照监察法履职尽责,不仅是监察权有效运行的基本保障,也是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的有力支撑。
一、以监察法规定的原则为指引坚持依法独立行使监察权。
建立中国特色国家监察体制,监察权依法有效运行是关键。
我国宪法第一百二十七条明确规定:“监察委员会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监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监察法第四条也做了同样的规定。
监察机关和监察人员在工作、办案中不能受到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确保监督准确到位,案件办理合法合理,处置正确适当,从而增强监察公信力和权威性,真正实现监察体制改革的目标。
监察法也建立了一系列确保依法独立行使监察权的制度,比如完备的案件管理制度,有效的报告、记录和备案制度,回避制度,保密制度以及申诉制度等。
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监察机关和监察人员必须严格依法办案,在进行监督、调查时依法收集、调取证据,确保证据真实、合法、有效。
为了确保始终以事实为根据,监察法赋予了监察机关必要权力,例如第十八条规定:“监察机关行使监督、调查职权,有权依法向有关单位和个人了解情况,收集、调取证据。
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如实提供。
”以法律为准绳,是指监察机关必须严格依照法律办事、办案,发现问题依法进行监督和予以处置,不偏私、不枉法、不滥用权力。
在监督、调查和处置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行使权力。
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就能确保相关工作和案件办理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正确、处置得当、程序合法。
坚持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用留置取代“两规”措施,为用更为法治化的方式保护被调查人的合法权益提供了指南。
监察法明确规定,国家监察工作“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监察法三十一条从宽的理解
监察法三十一条从宽的理解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第三十一条规定了在一定情形下对被监察对象从宽处理的原则。
具体内容如下:
第三十一条:对于自首、如实供述自己的问题,及时纠正错误的,可以从宽处理。
这一条规定强调了对于自首、如实供述问题、及时纠正错误的被监察对象,可以采取从宽处理的原则。
这是一种对于被监察对象坦诚、积极悔过的情形,通过宽大处理,鼓励其认识错误,改正行为,同时也体现了在法治框架下的法律人文精神。
具体而言,这可能包括以下情形:
1.自首:被监察对象在初期主动揭示存在的问题,而不是等待被
发现或者被追查。
2.如实供述:被监察对象对于问题的陈述真实、详尽,没有隐瞒、
歪曲事实。
3.及时纠正错误:被监察对象在发现自己的错误后,能够及时采
取有效措施加以纠正,积极主动改正自己的行为。
从宽处理的原则旨在通过奖励坦诚自责、积极悔过的行为,促使被监察对象更好地参与监察机关的工作,加强合作,提升监察效果。
此举也符合法治精神,即在法律框架内注重人文关怀,鼓励个体自我改正,实现法治与人治的有机结合。
监察法要点解读
监察法要点解读1. 监察法到底是啥呀?就好比是一个超级监督英雄,时刻守护着公平正义!比如说,有个官员偷偷摸摸搞小动作,监察法就像有双火眼金睛,一下子就把他给揪出来啦!2. 你知道监察法管哪些人吗?那范围可广啦!不管是大领导还是小干部,只要有问题,都逃不过它的法眼!就像一张大网,把那些坏家伙都给网住咯!比如那个贪污的小科长,这下可跑不掉咯!3. 监察法的权力有多大呀?哎呀,那可不得了!就如同一个威力无比的法宝,能让那些违法乱纪的人瑟瑟发抖!像有个官员想隐瞒自己的错误,监察法可不会让他得逞!4. 监察法怎么实施监督呢?嘿,这就像有个秘密武器,随时随地都能发挥作用!比如发现有个单位的账目有问题,立马就能展开调查,多厉害呀!5. 监察法对我们老百姓有啥好处呀?哇,好处可太多啦!就像是给我们的生活加了一道坚固的防线,让那些坏官不敢乱来,我们的生活不就更有保障了嘛!就像以前那些乱收费的现象,有监察法在,就不敢啦!6. 监察法对腐败行为打击力度有多大?那可真是毫不留情啊!简直就是腐败的克星!比如那个受贿无数的官员,被监察法一抓一个准!7. 监察法的程序复杂吗?其实并不复杂呀,就像我们走路一样,一步一步很清晰!比如调查一个案件,都是有条不紊地进行呢!8. 监察法和其他法律有啥关系呀?它们就像是一个法律大家庭里的兄弟姐妹,相互配合,共同维护社会的公正!就像刑法和民法,和监察法一起发挥作用呢!9. 我们要怎么支持监察法呀?很简单呀,遵守法律,积极举报违法现象!就像我们都是守护正义的小卫士,一起为监察法助力!比如看到有人违法,我们就勇敢地站出来!10. 监察法真的能让社会变得更好吗?那当然啦!这是毫无疑问的呀!就像阳光照亮黑暗,监察法会让我们的社会越来越清明!想想以后没有那些贪污腐败的事情,多美好呀!我的观点结论:监察法是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打击腐败的重要法律,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了解它、支持它,共同营造一个清正廉洁的社会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监察法》重点条文解读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重点条文解读)基本情况: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对宪法作出部分修改增加有关监察委员会的各项规定后,2018年3月20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正式通过并生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总共69条),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废止。
一、原先的反腐体系的问题及改革思路原先反腐体系主要有纪委、监察局(合署办公)、检察机关职务犯罪侦查。
纪委、监察局的合署办公是针对党员违纪和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问题的处理。
而检察机关主要对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处理。
以上这个反腐体系实践证明存在诸多问题,已经不适应新时代的反腐工作。
(一)传统的监察范围过窄。
改革之前党内监督已经实现全覆盖(对所有党员),而依照之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规定,行政监察对象主要是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还没有做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全覆盖(有些非体制编制的非党公职人员无法覆盖)。
(二)反腐力量分散。
改革前纪委、行政监察机关、检察机关反腐职能既分别行使又交叉重叠,没有形成合力。
同时,检察机关对职务犯罪案件既行使侦查权又行使批捕、起诉等权力,缺乏有效监督机制。
(三)传统的监察体制纪法衔接不畅。
改革后,监察能够管住纪与法,解决过去一些地方职务违法无人过问,查办职务犯罪案件“先移后处”“先法后纪”,甚至出现党员“带着党纪蹲监狱”等问题。
改革思路:建立两大反腐治理体系,行使依规治党(纪委专责)和依法治国(国家监察委专责)、党内监督和国家监察有机统一。
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成立监察委员会,并与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合署办公,代表党和国家行使监督权和监察权,履行纪检和监察两项职责,在我们党和国家形成巡视、派驻、监察三个全覆盖的统一权力监督格局,为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监察道路。
二、立法的目的意义(《监察法》第1条)为了贯彻落实上述监察体制改革决策部署,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为了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反腐败工作,为了以立法形式将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经验上升为法律,为了将改革的成果固定化、法治化,因此才通过宪法修改增加监察委员会的各项规定,进而根据宪法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
三、监察委员会性质和职能(第3条)监察委员会作为行使国家监察职能的专责机关,与纪委合署办公,从而实现党对国家监察工作的领导。
是实现党和国家自我监督的政治机关,不是行政机关也不是司法机关。
监察委的职能任务有三项。
(1)对所有公职人员监察监督(2)调查职务违法和职务犯罪并处置(职务不当行为的程度区别)(3)开展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预防挽救工作+法律监督)。
四、依法独立行使监察权(第4条)行政机关、社会团体、个人不得利用职权、地位干涉监察人员依法行使监察权。
但监察机关要在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下开展工作,下级监察机关要接受上级监察机关的领导和监督。
五、监察委员会的产生、组成人员等规定(第8条、第9条)监察委员会主任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副主任、委员由主任提请本级人大常委会任免。
需要注意的是,国家监察委员会主任连续任职每届任期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
但是,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组成人员的连选连任没有限制性规定。
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和上一级监察委员会负责,并接受其监督。
六、规定监察机关上下级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第10条)由于纪委是在同级党委和上级纪委双重领导下进行工作的,由于纪委和监察委的合署办公,监察委的工作实质上就是在同级党委的统一领导下进行的,监察工作为了减少各方面阻力和地方保护主义干扰,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地方监察委员会查办职务违法犯罪案件应以上级监察委领导为主,线索处置和案件查办在向同级党委报告的同时,必须向上级纪委监委报告。
因此,规定上级监察委对下级监察委领导工作,更能监督下级监察委严格依法办事,公正履职。
七、规定了监察委员会职责(第11条)规定了监察委员会职责是监督、调查、处置的职责。
具体而言:1、对公职人员依法履职、秉公用权、廉洁从政从业以及道德操守进行监督检查。
2、对公职人员职务违法、职务犯罪进行调查。
3、对违法公职人员作出政务处分、对相关领导进行问责、向相关单位提出监察建议、对涉嫌职务犯罪的公职人员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八、规定各级监察委可以派驻、派出监察机构、监察专员(第12条)监察法原则性的规定了监察委员会往哪里派、怎么派的问题。
对于派驻或派出范围、组织形式等具体设置待日后逐步完善细化。
明确规定了,监察机构、监察专员对派驻或者派出的监察机关负责,不受驻在单位的领导。
需要注意的是,各级监察委与本级纪委合署办公,因此监察委派驻或者派出机构、专员也应该和纪委原先派驻派出的纪检组等合署办公。
一般而言,派驻纪检监察机构根据授权,可以使用谈话、询问、查询、调取等不限制被调查人人身、财产权利的监察措施,需要采取其他措施的须报派出机关同意,以监察委的名义行使。
派驻纪检监察机构做出政务处分之前须征求被监督单位党组织意见,并区别不同的情况处理。
被监督单位无异议的且拟作出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处分的,派驻纪检监察机构报派出机关备案后,直接作出处分决定。
被监督单位有异议或者拟作出撤职、开除公职处分的,报派出机关批准后,由派驻纪检监察机构作出处分决定。
九、规定建立中国特色的监察官制度(第14条)在监察官等级设置上,将创制具有中国特色的监察官称谓和等级,独立于法官、检察官、警官制度,不照搬照抄。
在监察官任免、考评和晋升等制度设计上,会科学设立进退机制。
具体有待于有关机关再制定相关规定。
十、监察对象全覆盖的具体规定(第15条)规定对所有公职人员进行监察(共六类):1、公务员和参公人员。
2、法律法规授权或者受国家机关依法委托管理公共事务的组织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3、国有企业管理人员。
4、公办的教育、科研、文化、医疗卫生、体育等单位中从事管理的人员。
5、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中从事管理的人员。
6、其他依法履行公职的人员。
这次新增了常见的国企管理人员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中从事管理的人员(村委会委员)的监察,但对他们的具体处置,目前仍缺乏相应的配套规定,比如无法直接对村干部进行开除处分,但届时应该会根据《监察法》出台对所有监察对象的统一适用的政务处分规定。
但应该注意的是,对于国有出资企业中监察对象的认定,应根据国家出资企业中从事公务的人员标准认定(类同于刑法中关于国有出资企业中国家工作人员的认定)。
普通从事纯业务的医生、教师并非监察对象,但如果他们参与了医院和学校的管理,比如参与基建项目、设备采购项目等工作时,是行使了公权力,应视为从事公务的人员,此时是监察对象。
农村群众性自治组织中的管理人员主要包括:村民委员会委员及村民委员会下设的各类机构负责人和村民小组长、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中的管理人员。
城市群众性自治组织中的管理人员主要包括,居民委员会及居民委员会下设的各类机构负责人和社区服务站管理人员。
此外,根据工作实际,村(居)党组织(含党委、总支、支部)的委员也参与集体事务管理的,也应作为监察对象。
十一、如何把握上级垂直管理单位公职人员和省市级单位中的科处级以下公职人员涉嫌职务犯罪案件的管辖?(第16、17条)应坚持按照干部管理权限,以分级负责为主、指定办理为补充的管辖原则。
省级监察委受理和调查中央驻地单位厅局级干部涉嫌职务犯罪案件,要报请中央纪委批准。
中央驻地单位厅局级以下行使或受委托行使公权力人员涉嫌职务犯罪案件,经与中央主管单位沟通或向其通报后,由省级监察委指定下级监察委办理。
省级单位处以下干部(含处级)以及其他受委托行使公权力人员涉嫌职务犯罪案件,由省级监察委员会指定下级监察委员会办理。
市地级监察委员会参照省级监察委员会对中央驻地单位行使公权力人员涉嫌职务犯罪案件办理原则,受理和调查辖区内省以下垂直管理单位中处级干部涉嫌职务犯罪案件。
上述单位中的处级以下行使或者委托公权力人员涉嫌职务犯罪案件,经与驻地单位主管部门沟通或向其通报后,由市地级监察委指定下级监察委办理。
市地级单位科技以下干部(含科级)以及其他受委托行使公权力人员涉嫌职务犯罪案件,由市地级监察委指定下级监察委办理。
下级监察委接受指定办理的案件应当在调查完毕后及时向指定办理的上级监察委提交调查报告,按规定作出处置。
十二、监察机关收集证据的一般权限(第18条)监察机关有权依法向有关单位和个人了解情况,收集、调取证据。
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如实提供。
这里的有关单位和个人有配合取证的义务,如果党员领导干部及有关单位不配合提供材料,拒绝阻碍不配合调查的,根据《监察法》的第63条,由其所在单位、主管部门、上级机关或监察机关责令改正,依法处理。
实践中,根据情节严重,还可能党纪、政务立案处分,重则还可能构成犯罪。
十三、被调查人没有沉默权(第20条)监察机关可以要求被调查人就其涉嫌违法行为作出陈述,对涉嫌犯罪的可以进行讯问,要求其如实供述。
如果被调查人沉默不配合的,也可以对该不配合的行为单独作出处置。
十四、用留置措施取代以往的“两规”措施(第22条、第43条)用留置取代两规措施,实现两规的法治化,是法治建设的重大进步,是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腐败的重要体现,是反腐败工作思路办法的创新发展。
了解一下留置权的基本情况。
1.留置的条件和对象:(1)涉嫌严重职务违法或者职务犯罪的才留置(2)掌握了部分证据(3)不留置会影响办案的。
(4)对涉嫌行贿犯罪或者共同职务犯罪的涉案人员也可以采取留置。
2.留置的场所、审批、管理:目前是之前的两规点。
审批和管理相当的严格规范,全程录音录像,不夜审保证被调查人休息权。
3.留置的期限:3个月,可延长一次再3个月,理论上最长是6个月。
十五、监察机关调查中还可使用“技术调查”、“通缉”、“限制出境”等措施(第23-30条)如果应当留置的被调查人在逃,监察机关可以决定通缉,由公安机关发布追捕归案。
为防止被调查人逃匿境外,经省级监委批准可以对其限制出境。
除了普通的查询、调取、查封、扣押、搜查、通缉、限制出境等一般权限外,监察机关还有“技术调查”的权限,技术调查措施主要是指通过通讯技术手段对被调查人进行调查,包括电话监听、电子监控、拍照录像等获取证据,随着科技发展,技术调查手段也会不断发展。
这项措施由于私密性很强,为了防止滥用侵犯他人隐私,往往审批的手续很严格,并且是交公安机关执行的,监察机关不能自己执行。
十六、有向司法机关提出从宽处罚的建议权(第31条、第32条)被调查人真诚悔过、积极配合、积极退赃、提供重要线索立功的,监察机关都可以在移送检察院时提出从宽处罚的建议,但不是量刑建议权,是供检察院向法院作出量刑建议之前作为参考意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