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周国平先生
平凡中的不平凡作文800字

平凡中的不平凡作文800字不平凡高二作文篇1众多的大智慧者,在这一个物欲横流的年代里正走向平庸。
拒绝平庸,对他们而言,是如此必要,却又相当艰难。
还记得一年前的四月,在校礼堂聆听周国平先生演讲的情景。
我怀着一颗极为敬重的心,去感受一位写出澄明而深刻文字的大智慧者的思考。
可结果很是失望,我没触摸到他的深度思考,反而,在会场中,充斥着恶俗的商业味道。
没有人否认周国平先生是一位不平庸的哲学家,善从哲学的高度辨析人生和世态。
我也不能说他已变得平庸,只是,无可置疑,在那个无法用哲学气息掩盖商业味道的上午,他在某种程度上正在走向平庸。
他自我很清楚,他说:“成为一个职业作家本身就是一种堕落,一种平庸。
”他无力拒绝。
而对于有“舞神”之称的杨丽萍而言,现实同样如此。
当她在自我的舞剧中加入类似“亲爱的观众朋友们,你们好吗”的吆喝呐喊时,一位著名的舞评家说,这是中国舞蹈界一根脊梁的坍塌!但杨丽萍又能如何?当《云南印象》这样的精品都带动不了所谓的票房,“拒绝平庸”四个大字显得多么苍白无力。
变得平庸,乃是无奈之举。
是什么,让这些大智慧者的拒绝平庸变得如此艰难?答案很简单,是当下文化环境与文化品位的日渐“平庸化”。
在这样的文化境遇中,留给大智慧者的生存空间少之又少。
而就在这样的空间中,还挤占着商业利益等许多相斥之物!越来越狭小的生存空间,逼迫他们渐渐放下自我的坚守。
因为拒绝平庸,可能意味着放下生存的机会。
但一个时代不能没有不平庸的大智慧者。
他们的精神与思考,引领大众思考的航线。
帕斯卡尔说过:“人是能思考的苇草”“人全部的价值在于思考”。
如果缺少了不平庸人们的思想航标,那将会有一大批人找不到生存的好处与价值。
只是太多的人并没有意识到这样的问题。
他们觉得大智慧者的拒绝平庸与自我无关,于是站在一旁冷眼相看,持续着群众的冷漠。
为大智慧者带给拒绝平庸的空间,是一个时代的任务一个民族的任务。
拒绝平庸,更是每个人的任务。
不平凡高二作文篇2我家住在惠城,这是一个美丽的城市。
关于周国平的作文

关于周国平的作文
对周国平的书向往好久了,我如朝圣一般走向书店。
然而,我却接二连三地碰了壁——那大大小小的书店充斥着封面华丽的玄幻、网游一类的书,竟没有周国平的一席之地!我就像纯真的孩子丢了心爱的糖果,伤心而又难过,又如虔诚的信徒失去了信仰,迷惘而又彷徨。
怀着最后一丝希望,我走进最后一家书店——那高楼夹缝中破旧的金钥匙书店,问过店主后,他用奇怪的眼光看了我一眼,然后想了半天,指着角落里杂乱的一堆书说:“你在那里找找吧,有的话我打折卖给你,没有的话就确实没有了。
”我沉重地走向那*暗的角落,书堆上面已经落了一层灰尘,我一本一本地仔细找,生怕因疏忽而错过了珍宝——也许仅仅是我眼中的珍宝。
终于,在最底层,找到了周国平的《灵魂只能独行》。
它如那不争春的梅花,远离喧嚣,安静地躺在那里。
我双手捧起,小心翼翼地擦去书上那层厚厚的被遗忘的岁月,露出与其他书不大相同的质朴的封面。
与其他书相比,它去了一份虚华,多了一份沉稳;去了一份艳丽,多了一份气质;去了一份浮躁,多了一份安静。
如久未见面的老朋友,我紧紧地将它捧在胸口。
它依然安静,仿佛在说因为有我它从来不曾孤独。
灵魂只能独行,但独行不代表被遗忘。
别让灵魂蒙尘。
人生寓言周国平

3、这篇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
质疑探究
1、文章用第几人称写?“我”在情节发展 中起到什么作用?
用第一人称“我”,塑造一个与落难 王子同时代的人,亲眼见过王子并有一段 对话,让人觉得似乎不是编造的而是亲身 见闻。增加故事真实的可信度。
2、“天哪,太可怕了,这件事落在我的头 上,我可受不了!”这句话在课文反复出 现过三次,都是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有什 么意义? “天哪,太可怕了……”反复三遍,第 一次出自王子之口,第二次出自“我”之 口,第三次是在“我”耳边响起,重复半 载,略去半载。这样的构思,耐人寻味。 厄运一旦落到自已头上怎么办,有王子的 经历在前,这样的故事又好像在不断重复, 对人很有启发。
解释词语
嬉戏: 游戏、玩耍。 原佛语,指能领悟真理的心。今泛指智慧。 慧心: 撤销: 取消。 禀告: 旧时称向上级或长辈告诉事情。 向人乞讨。 行乞: 用严肃或严厉的神色。 正色: 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心旷神怡: 全世界没有第二个。 举世无双: 危险的现象一次又一次地产生。 险象迭生: 事情来得突然,出人意料。 突如其来: 优美的姿态神情。 风韵: 得失之患: 生怕丢失个人利益的忧虑心情。 落难: 遭遇灾难,陷入困境。
内容研讨
3、从这个寓言故事中我们怎样的寓理? 寓意:拥有巨大的财富会生出无穷的得失之患。
小结
白 兔 和 月 亮
无忧无虑地嬉戏, 得月前: 心旷神怡地赏月。
得月后: 闲适心情一扫光,紧张 不安,有得失之患。 请求诸神之王“撤 最后慧心未泯: 销那个慷慨的决 定”。 (只叙述故事) 拥有巨 大的利 益会勾 起得失 之患。
3、在表现手法上,都采用了寓言故事的 形式。 而寓言的特征就是用比喻,以小见大地说 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但《白兔和月亮》的 寓言成分更浓些,而《落难的王子》写得 更像是事实。 4、在表达方式上,两篇寓言都以叙事为主。 而《白兔和月亮》在叙事的基础上,都有 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且多议论;《落难的 王子》则侧重叙事。
周国平散文集读后感_读周国平散文集有感

周国平散文集读后感_读周国平散文集有感周国平先生是一位典型的读书人,着书立说和翻译外国哲学着作似乎就是他工作的全部。
他的书或是文章,无非两个方面:散文随笔和哲学论着。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周国平散文集读后感,希望能帮到大家!周国平散文集读后感1今年年初,我偶得一本《周国平散文集》,于是在茶余饭后、闲时睡前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读周国平。
不必从第一页依次看起,随意翻到哪一页读来,就顿觉心平气静、脑清神宁。
周国平就像一位你人生的导师,用他那富有文采和哲思的文笔给予你灵魂的抚慰,心灵的启迪。
一哲学是周国平的专长,尼采、蒙田、拜伦、卡夫卡、爱默生、苏东坡、卢梭、袁中郎、昆德拉、艾略特、苏格拉底、托尔斯泰、罗曼·罗兰……这些历史上著名的先哲圣贤仿佛都是周的好友,相聚在他的家中,谈古道今,谈笑风生。
他的散文大都关乎哲学,有的内容尽管讨论的不是哲学问题,但也饱含哲理,将哲学沉淀为文章的底色。
其中讨论最多的是诸如知识与智慧、生命与死亡、人生与自我、苦难与幸福之类的哲学命题。
在《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中,周说:“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爱智慧甚于爱一切,包括甚于爱生命。
”在他看来,哲学不是枯燥乏味的若干范畴和教条,而是关乎人的根本、探讨人生的永恒问题、并散发着永恒魅力的诗。
在他的笔下,些小琐事能折射出宏大的人生主题,触目皆是的野花小草能生发出宇宙的浩瀚无垠。
他探索人生之谜、追问生命的价值,关怀当前人们的精神境遇和精神状况。
在当今这个日趋实利、物欲横流的时代,他的这种济世品质和人文情怀显得弥足珍贵。
谈论死亡是大部分人都避讳的问题,而他对死亡的探讨情有独钟,因为思考死对于生命是有价值的。
《思考死:有意义的徒劳》是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一篇文章,很少有人像他这样对死亡思考的如此透彻,如此全面,如此真诚。
文中在质疑了接受死亡的种种理由之后,他得出结论:“一个人只要认真思考过死亡,不管是否获得使自己满意的结果,他都好像是人生的边界勘察了一番,看到人生的全景和限度。
与周国平对话——青岛二中语文组读书活动

与周国平对话——青岛二中语文组读书活动2015-12-17青岛二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读周国平散文集《经典的理由》有感作为当代具有独特思想风采的散文家、哲学家,周国平先生的文章总能给人一种深邃、平和、超然的感觉。
不随波逐流、不跟风媚俗,不会也不屑于给消遣猎奇者以热捧的理由。
基于此,他的文集总能在浩如烟海的书刊市场占有显著的地位。
《经典的理由》编选了周国平先生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至上世纪末的近60篇文章。
该书又分为“愉快是基本标准”“名著心解”“邻家的花园”“抚慰学术的寂寞”“辩论与真理”“智慧与美”“社会性五题”“读书与文化”等八个部分,从读书乐趣、名著解读、学术的困惑、真理与道德、教育的困惑多方面入手,阐发了自己对人生、社会的独到理解。
通读全书,感受到了作者思想的深邃、语言的平和和见解的独到。
其中,自己在两个方面感受颇深。
一、现在我们还需要怎样去读书?作者在《爱书家的乐趣》一文中说道:“爱书家的读书,是一种超越了利害和技术的境界。
就像和朋友促膝谈心,获得的是精神上的安慰。
”“大凡人只要有法子靠实际的交往和行动来排遣寂寞,他就不肯求诸书本。
只有到了人生的逆境,被剥夺了靠交往和行动排遣寂寞的机会,或者到了人生的困境,怀着一种靠交往和行动派遣不了的寂寞,他才会用书来排遣这无可排遣的寂寞。
如此看来,逆境和困境倒是有利于读书的。
”在《读书的癖好》作者写道:读“有用的书”即教科书和专业书固然有其用途,可以获得立足于社会的职业技能,但是读“无用的书”也并非真的无用,那恰恰是一个人精神生长的领域。
这几段话其实告诉我们三个意思:一是真正的爱读书是上升到精神抚慰境界的,二是人往往在寂寞时才会用读书来排遣寂寞,三是有用的书要读,看似无用的书也要读。
仔细想来,作者的话很有道理。
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往往给人带来许多压力,很多人需要在精神情绪上得到调节或抚慰,而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学会自我调控,于是,读书也就成为放松情绪、滋养心灵、宣泄压力的一种绝好方式。
《周国平论教育——守护人性》读后感

寒假有机会翻开《周国平论教育》这本书,心情一下子宁静下来。
切实感受到读书带来的快乐、充实,也是必须。
“守护人性,这是一个父亲的教育情怀,一个哲学家对教育的眷恋,也是教育的终极使命。
”周国平认为:教育的真正灵魂,在于“守护人性”,守护人性,并由此赢得人生的幸福与优秀。
“何为教育?教育中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如何让教育回归常识,回归人性?这些都是周国平先生在本书中的思考,他从哲学的角度来思考教育,针对当今教育发出清醒之声。
有这样几个教育观点令我印象深刻:
作者认为教育是要培养幸福和优秀的人,而成功只是因为优秀顺带成功。
近段时间,不断的有新闻爆出高学历的人虐待父母等,不禁让人思考,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考名校,做高管做高官,得高薪住大房么?这样的人生就幸福快乐了么?作者认为,思考人生的意义,对指导教育改革有很好的作用。
教育应该回归人性,培养身心健康、内心自由人。
做一个爱读书的快乐人!
柳林七小胡江云。
读周国平散文集心得

读周国平散文集心得读周国平散文集心得散文是一种自由而灵活的文学体裁,作者在其中书写自己的真实感受和经历。
周国平先生的散文集总是耐人寻味,能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感触。
在这里给大家带来读周国平散文集心得,希望大家喜欢!读周国平散文集心得1凡是真正爱书的人,想必都领略过那种澄明的心境。
夜深人静,独坐灯下,摊开一册喜欢的书,渐觉尘嚣远遁,杂念皆消,忘却了自己也获得了自己。
——周国平随着年龄渐长,生活阅历和人生感悟的增多,对很多事情多了许多无奈,就像《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的一句台词,人生真是讽刺,一个人竟然真的会变成自己曾经最反感的样子,而这种变化是保护自己的有效途径,虽然无奈,确实有效。
可是,夜深人静辗转反侧时,也会讨厌现在的样子,而拯救自己的只有书。
读书,不似与人交谈,不用担心别人没时间、没心情,甚至遇冷碰壁,只要你有时间,有想法,就可以坐下来,静静地读上许久,尤其是经典,多为浓缩精华,句句透着哲理,好似长者娓娓道来人生道理,轻松惬意,又受益颇多。
而周国平的散文就是其中之一,遇到人生的坎,想不开,过不去时,我喜欢读读他的文章,很多时候都会深有感悟。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困于自身想法出不来,烦恼、痛苦、郁闷也就接踵而至。
读周国平的散文,让我懂得,人活一世,活着是一个态度,正如周国平所说,我的人生观若要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真性情。
我从来不把成功看作人生的主要目标,觉得只有活出真性情才是没有虚度了人生。
所谓真性情,一面是对个性和内在精神价值的看重,另一面是对外在功利的看轻,一个人在衡量任何事物时,看重的是它们在自己生活中的意义,而不是它们能给自己带来多少实际利益,这样一种生活态度就是真性情。
所以,端正态度,活出性情,活得充实而有意义,才不枉此生,也会因此更积极地看待人生浮沉、世间百态。
所以说,读书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去感悟社会、体味人生,也会更容易更清醒地去认识自身、活出自己。
社会愈加现代与科技,人们却愈加烦恼与高压,一剂很好的良方就是书,读好书,好读书,很多事情就会看得透,想得开,人生的路也会更好走些。
走进周国平

穿越那条清澈的河流
——走近周国平
对于周国平,曾经远远地注视了很久。
以为哲学家一定单调和固执,然而,从《妞妞》到《宝贝宝贝》,我无法想象,作为一个哲学家、作为一个男人,竟拥有如此温柔而深厚的爱。
于是满怀感动地走近了周国平。
其实,他的文字那么智慧、细腻、安静却又充满力量;他的为人同样如此。
他是一座丰富的山,是人一处珍稀的宝藏,我觉得他更像阳光照耀下的一条淙淙流淌的河。
阅读他的文字,就像穿越那条清澈的河流,目光开始辽远,思想无比纯净,心灵阳光明媚。
总是忍不住翻翻那些熟悉的文字,《各自的朝圣路》《守望的距离》《善良·丰富·高贵》《安静》……精神很容易找到支点,内心很容易找到慰藉。
不久前才买下他的新书《生命的品质》,这是他按时间顺序结集的第五个散文集,心平气和地教我们认识自己,关爱孩子,清醒教育,阅读经典……
他的价值观明晰而简单,他说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和灵魂,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顿好,人生即是圆满。
把命照看好,就是要保持生命的单纯,珍惜平凡的生活;把心安顿好,就是要积累灵魂的财富,注重内在的生活。
原来如此简单,好好生活,简单地生活,活出生命的品质。
我因此常常庆幸做了教师,拥有一个班,守候着一群可爱的孩子,我的天空可以纯净而辽阔。
注视着孩子们的纯真与美好一路走来,每一个日子都是崭新的,我的生命里热闹非凡,幸福总是如影相随。
心总会在他干净的文字中一下子豁然开朗起来,也一下子轻松起来。
周国平文集读后感

周国平文集读后感周国平是当代著名的哲学家、作家、散文家。
他的散文作品以清新淡雅、含蓄深邃而著称,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周国平文集》是他多年来的散文精华,其中包含了他的许多经典作品,让人领略到他独特的文学魅力和深刻的人生智慧。
读完《周国平文集》,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周国平的散文以其质朴、恬淡的风格,深刻地揭示了生活的真谛和人生的哲理。
他的文字流畅清丽,如行云流水,给人以清新淡雅的美感。
他的散文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一种心灵的沟通和启迪,让人在阅读中得到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在《周国平文集》中,我最喜欢的是他的《人间草木》一文。
在这篇散文中,他以对草木的观察和体验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他通过对草木的细致观察,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珍视,让人深刻地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和宝贵。
他的文字如同一幅幅细腻的画面,让人感受到了自然的神奇和生命的奇迹,让人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和向往。
除了《人间草木》,《周国平文集》中还有许多优秀的作品,如《人生的智慧》、《心灵的花园》等,每一篇都给人以深刻的启发和感悟。
他的文字虽然简单朴实,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哲理,让人在阅读中得到了心灵的洗礼和升华。
通过阅读《周国平文集》,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他的文字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人生的道路,让人在迷茫中找到了方向。
他的散文让人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价值,让人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验。
总之,读完《周国平文集》,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他的文字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心灵深处,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和价值。
他的散文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一种心灵的沟通和启迪,让人在阅读中得到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我相信,这样优秀的作品一定会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让人在生活中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浅论周国平哲理散文的魅力与缺憾

浅论周国平哲理散文的魅力与缺憾周国平,这位以文字诠释人生哲理的散文家,用他的独特视角和敏锐感悟,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充满智慧和深度的精神世界。
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感人的情感和优雅的文字,吸引了无数读者的心灵。
然而,如同所有的艺术创作一样,周国平的散文也有其独特的魅力和缺憾。
周国平的哲理散文魅力首先来自于他对自然、人和事物的深刻描绘。
他在作品中为我们展示了一个被忽视的角落、一个普通人的生活片段,或是某种常见却又常被我们忽视的现象。
通过这些描绘,他引导我们深入思考人生的真谛,从中感受到哲理的智慧和深度。
他的文字虽然简洁,却充满了力量,能够激发读者去探寻生活的意义,去思考人生的价值。
然而,周国平的散文也存在一些缺憾。
有时,他的表达方式可能过于陈旧,一再重复同样的主题和表达方式,这会让读者产生审美疲劳。
他的部分文字在语言表达上缺乏新意,没有给读者带来足够的新鲜感和惊喜。
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散文的艺术价值。
尽管存在这些缺憾,但正是这些缺憾使得他的散文更加真实、更加贴近生活。
我们可以从他的作品中感受到人生的复杂和多样性,也可以从中找到我们自己的影子。
他的作品让我们明白,人生没有绝对的完美,只有不断的追求和探索。
周国平的哲理散文既有其独特的魅力,也有其存在的缺憾。
然而,正是这些魅力和缺憾共同构成了他的散文的独特魅力。
他的作品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思考人生的哲理,也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实、复杂而多维的世界。
正如他自己所说:“人生就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旅行,我们需要在其中寻找自己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阅读他的作品,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个复杂的世界,也可以更深刻地思考我们自己的人生。
在寻找生命意义的旅途中,我们时常陷入迷茫和困境。
在这个过程中,人文精神的力量不可忽视。
它如同一盏指路明灯,指引着我们走向正确的方向。
当代著名哲学家、散文家周国平的哲理散文,便是对这一主题的深刻解读。
周国平的散文,犹如一道清流,将我们从喧嚣浮躁的现代社会中解救出来。
周国平散文集读后感_应用文

周国平散文集读后感周国平是很多人喜欢的作家,下面橙子整理了周国平散文集读后感800字,欢迎阅读!周国平散文集读后感800字(一)周国平是我很喜爱的作家。
看他的书是高三时候的事,现在回想起来,他的书陪伴我整个的高三生活,用思考与哲理给我浮躁的心情增添一股沉静的清泉。
周国平的散文集《安静》,对比昔日的“守望”和“朝圣”,似乎来得更为纯粹和彻底。
我喜欢《安静》,不仅缘于这个诗意化的词语,更是惊羡“安静”这样一种境界。
周国平在书中说道:“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和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在的虚名浮行的诱惑。
”正是这种对追求的执着让我更深切地感受到安静的无比珍贵。
依照通常的情况,安静这个命题到了哲学家手里,总会演绎成生存与死亡的挣扎。
然而在周国平却能轻而易举地将安静的氛围融入到书中的每一篇文章,每一行文字,让我刚打开书页,就已经不能释手。
在周国平的随性抒写下,安静成了一种天然的存在。
年龄长久的提炼和沉积,让其内心更为充盈,使其生命摆脱浮躁而逐渐趋于安静。
也正是因为如此,注定了安静不是一种瞬间的偶得,而是从最深的绝望中寻找最美丽的惊喜,这是一种成熟人生的境界。
所以,我一般都会选择在深夜读周国平,点一盏台灯,泡一壶香1 / 6茶,跟随他去寻找安静。
安静不是一瞬间的偶得,安静需要心灵的创造。
在书的目录里,我发现了久违的亲切话题:幸福、艺术、执着、平淡、智慧、死亡、存在……书中处处遗留着哲学和散文的痕迹。
这两者时而平行,相互对望相互倾慕;时而相交,绽放出无声的思维火花,令人心旷神怡。
书中,他所展现的人生体验与读者所关切的世间感悟的词语外壳上,没有一个“安”字,也没有一个“静”字,但它们都毫不例外地与安静的距离最短。
周国平所期待的,正是这样的一种充满乐趣的安静。
生活中只要有乐趣为伴,我便不会感到寂寞难耐,因为我会觉得,这安静,怎么品味都别有情趣。
周国平散文集读后感800字(二)《安静》的诞生,于我几乎是一个惊喜。
它是周国平继《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后的第三本散文集。
读无用之书周国平_读周国平论教育有感

读无用之书周国平_读周国平论教育有感读周国平论教育有感篇1周国平老师在哲学上做的工作,大量的是对人生问题的思考。
人生问题和教育问题是相通的,做人和教人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人生中最值得追求的东西,也就是教育上最应该让学生得到的东西。
这个信念,构成了周先生思考教育问题的基本立足点。
他在教育的七条箴言中说道:关于教育的最中肯、最精彩的话往往出自哲学家之口。
专门的教育家和教育学家,倘若不同时拥有洞察人性的智慧,说出的话便容易局限于经验,或拘泥于心理学的细节,显得肤浅、琐细和平庸。
对这种观点我是非常赞同的。
人是教育的原点,人的充分发展是教育的根本,一个教师,如果拘泥于教育的技术,而没有对人、对人性的一种整体洞察和思考,教育就会有局限和偏差。
那么,作为一个哲学家,周先生又是如何看待教育的呢周国平老师认为:教育的真正灵魂,在于守护人性。
守护人性,并由此赢得人生的幸福与优秀,这就是周国平教育理念的核心,也是贯穿本书每个章节的主线。
守护人性四个字,宛如一条发光的河流,平静而有力地穿越原野,那些充满生命气息的智慧水花激荡着我的胸膛。
何为教育教育究竟何为教育中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古今中外的优秀头脑对此进行了许多思考,发表了许多言论。
周国平发现,关于教育的最中肯、最精彩的话往往出自哲学家之口。
专门的教育家和教育学家,倘若不同时拥有洞察人性的智慧,说出的话便容易局限于经验,或拘泥于心理学的细节,显得肤浅、琐细和平庸。
现在他把他最欣赏的教育理念列举出来,它们的确具有箴言的特征:直指事物的本质,既简明如神谕,又朴素如常识。
可叹的是,人们迷失在事物的假象之中,宁愿相信各种艰深复杂的谬误,忘掉了简单的常识。
然而,依然朴实的心灵一定会感到,这些箴言多么切中今日教育的弊病,我们的教育多么需要回到常识,回到教育之为教育的最基本的道理。
很多教育家和思想家都把阅读看得很重。
周国平老师写到把受教育者引领到经典著作的宝库里,让他们了解、熟悉、领悟存在于其中的传统,受其浸染,加入到人类精神探索的伟大进程中去,在我看来,不可能有比这更名副其实也更有效的素质教育了。
名家周国平的散文三篇

名家周国平的散文三篇自爱者才能爱人,给人以生命欢乐的人,必是自己充满着生命欢乐的人。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您整理的名家周国平的散文,希望您喜欢!名家周国平的散文一:我更愿意做我自己卢梭说:“大自然塑造了我,然后把模子打碎了。
”这话听起来自负,其实适用于每一个人。
可惜的是,多数人忍受不了这个失去了模子的自己,于是又用公共的模子把自己重新塑造一遍,结果彼此变得如此相似。
真正成为自己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世上有许多人,你可以说他是随便什么东西,例如是一种职业,一种身份,一个角色,唯独不是他自己。
如果一个人总是按照别人的意见生活,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总是为外在的事务忙碌,没有自己的内心生活,那么,说他不是他自己就一点儿也没有冤枉他。
因为确确实实,从他的头脑到他的心灵,你在其中已经找不到丝毫真正属于他自己的东西了,他只是别人的一个影子和事务的一架机器罢了。
人生在世,不能没有朋友。
在所有朋友中,不能缺了最重要的一个,那就是自己。
缺了这个朋友,一个人即使朋友遍天下,也只是表面的热闹而已,实际上他是很空虚的。
能否和自己做朋友,关键在于有没有一个更高的自我,这个自我以理性的态度关爱着那个在世上奋斗的自我。
理性的关爱,这正是友谊的特征。
有的人不爱自己,一味自怨,仿佛自己的仇人。
有的人爱自己而没有理性,一味自恋,俨然自己的情人。
在这两种场合,更高的自我都是缺席的。
这个更高的自我知道:自爱者才能爱人,给人以生命欢乐的人,必是自己充满着生命欢乐的人。
一个不爱自己的人,既不会是一个可爱的人,也不可能真正爱别人。
他带着对自己的怨恨到别人那里去,就算他是去行善的吧,他的怨恨仍会在他的每一件善行里显露出来,加人以损伤。
而只爱自己的人也不会有真正的爱,只有骄横的占有。
如果说爱是一门艺术,那么,恰如其分的自爱便是一种素质,唯有具备这种素质的人才能成为爱的艺术家。
人与人之间有同情,有仁义,有爱。
所以,世上有克己助人的慈悲和舍己救人的豪侠。
但是,每一个人终究是一个生物学上和心理学上的个体,最切己的痛痒唯有自己能最真切地感知。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一):
厚厚的一本《周国平散文》,让我利用每一天中午的时
刻一点一点蚕食,到放假时只剩下几十页了。
我只需趁热打铁,
将之读完即可。
周国平这个名字,很多人都觉得陌生。
倒是和他一字之
差的周和平老师更有些知名度。
周国平先生是一位典型的读书人,着书立说和翻译外国哲学着作似乎就是他工作的全部。
他的书或
是文章,无非两个方面:散文随笔和哲学论着。
前者描绘了一个
文人的精神家园,后者反映了他的学术生活。
我读到的,自然是
他文人的一面。
周国平的随笔散文,真正映了“随”和“散”这两个字。
每
篇文章都透着淡然,好像是从心中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一般。
他
的文章更多地关注自己而不是家国大事,好像就一向停留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身”境界。
这看似不够伟大,用套话说
就是“缺少社会职责感”。
但是如果以他所制定的修身圆满的标准
来衡量,天下之大,那些正行治国之事的“伟人们”又有几个是做。
[周国平散文集摘抄]周国平散文集
![[周国平散文集摘抄]周国平散文集](https://img.taocdn.com/s3/m/1d0606d0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c0.png)
[周国平散文集摘抄]周国平散文集一:[周国平散文集]周国平散文《童心》周国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当代著名学者、散文家、哲学研究者、作家,是中国研究哲学家尼采的著名学者之一。
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
著有:《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善良·丰富·高贵》,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偶尔远行》、《宝贝,宝贝》,随感集《人与永恒》、《风中的纸屑》、《碎句与短章》,诗集《忧伤的情欲》,以及《人生哲思录》、《周国平人文讲演录》等,译有《尼采美学文选》、《尼采诗集》、《偶像的黄昏》等。
《童心》周国平成熟了,却不世故,依然一颗童心。
成功了,却不虚荣,依然一颗平常心。
兼此二心者,我称之为慧心。
童心和成熟并不相互排斥。
一个人在精神上足够成熟,能够正视和承受人生的苦难,同时心灵依然单纯,对世界依然怀着儿童般的兴致,这完全是可能的。
我不认为麻木、僵化、世故是成熟,真正的成熟应该具有生长能力,因而毋宁说在本质上始终是包含着童心的。
儿童的可贵在于单纯,因为单纯而不以无知为耻,因为单纯而又无所忌讳,这两点正是智慧的重要特征。
相反,偏见和利欲是智慧的大敌。
偏见使人满足于一知半解,在自满自足中过日子,看不到自己的无知。
利欲使人顾虑重重,盲从社会上流行的意见,看不到事物的真相。
这正是许多大人的可悲之处。
不过,一个人如果能保持住一颗童心,同时善于思考,就能避免这种可悲的结局,在成长过程中把单纯的慧心转变为一种成熟的智慧。
由此可见,智慧与童心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实际上是一种达于成熟因而不会轻易失去的童心。
《圣经》里说:“你们如果不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子,就一定不得进天国。
”帕斯卡尔说:“智慧把我们带回到童年。
”孟子也说:“大人先生者不失赤子之心。
《家》周国平的读后感7篇

《家》周国平的读后感7篇读后感是我们与书籍之间的一种互动,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成长与进步,读后感的写作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性格变化和成长历程,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家》周国平的读后感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家》周国平的读后感篇1开始认识周国平,是从一次老师推荐的《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这本书中,了解到他有个早夭的女儿,是个颇有名气的作家。
但真正了解他,了解他的思想,了解他的人格,还是要说到这本《周国平散文》。
毕业于哲学系的他,不仅语言文字功底深厚扎实,而且所作的文章字里行间都洋溢着哲理和让人信服的感觉,其中也不失情感的流露和真诚的诉说。
我小心翼翼的揣摩着,觉得周国平之所以能成大家,在于他思考的比我们多,比我们深。
正因为他研究哲学,所以他对这个世界,对发生在这个世界上的事总会习惯性的思考,感悟,甚至从中总结出我们想不到但读到却又觉得十分在理,感同身受的道理,亦或是观点。
有时候读到某一段话,会惊讶,诧异,会觉得:诶,我也有过这样的经历,有过这样的感受,可为什么我没有从中悟出这样的道理,没有进阶的思考呢?也会惊叹,原来自己那样做是有原因的,居然还有这样的哲理蕴藏在其中。
这让我不得不佩服哲学家们的思想,更佩服他们能将这样的思考转化为发人深省的文字,让人们的思想得以交流,得以进步和发展。
为什么说佩服他们能够将思想转化为文字?相信你我都有过这样的感觉,想和别人表达一种情绪,或一种感觉,亦或是一件事的意义,有时我们总会觉得词穷,所以我们会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大话来一笔带过,掩盖我们在将自己的思想转化为文字时的无能为力。
作为一名大师,周国平能将自己的思考注入文字,并使它有感情,而不是一味枯燥地呈现出来。
这些文字里有他的真实经历,亲身感受和切心体会,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他的文字那么有说服力,为什么我们会觉得赞同。
又或是在某时,读到某个段落,就像看到了自己,就像在检讨、反思自己。
充满哲学性的文字就像是一面镜子,让你在从中看到自己,看清自己的同时,也能够看到整个世界,看清这个世界,重新认识这个世界。
周国平简介3篇 .doc

周国平简介3篇《周国平散文》读后感1500字我也算是孤陋寡闻了,今天第一次接触到《周国平散文逊,老实说提不起兴趣看,这本书对一个不爱看书的人实在是生疏,可从开头简介部分了解到“周国平,他的专业是哲学,他兼事哲学和文学,除学术论著外,还写了大量哲理散文。
在广泛的社会阶层中,尤其在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中,他的作品拥有许多热心的读者。
”不感狂言自己对哲学有多少认识,只能说对哲理性的文学还是比较感兴趣的,我感觉一个人无论处在人生哪个困境,哲理都能带你走到海阔天空的境地里,于是在尘世奔波焦虑浮躁的心会慢慢地平静下来。
作者说:“我喜欢看见人们生气勃勃地创办事业,如痴如醉地堕入情网,痛快淋漓地享受生命。
但是,不要忘记了最主要的事情:你仍然属于你自己。
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自足的精神世界。
这是一个安全的场所,其中珍藏着你最珍贵的宝物,任何灾祸都不能侵犯它。
心灵是一本奇特的账簿,只有收入,没有支出,人生的一切痛苦和欢乐,都化作宝贵的体验记入它的收入栏中。
是的,连痛苦也是一种收入。
人仿佛有了两个自我,一个自我到世界上去奋斗,去追求,也许凯旋,也许败归,另一个自我便含着宁静的微笑,把这遍体汗水和血迹的哭着笑着的自我迎回家来,把丰厚的战利品指给他看,连败归者也有一份。
”其实一个人能朝这个方向走算是很洒脱了,可人有时就是容易在自己的宇宙中迷失方向,走向黑暗的深渊,在痛苦中挣扎。
为什么说书是良师益友呢?也许当你在人生的低谷看到上面这段话时,会振奋起来,人生有千百中滋味,最后留下的不能是无耐,应握起双手掌控好自己的宇宙空间。
读了《周国平散文逊我们会不断得到一个个生命的启迪和发现,去体验现实生活中不经意而呈现出的美丽,能从他的文字中收获智慧和超然。
作为一名普通的不能再普通,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幼儿园老师,我感觉自己的潜能不在这片沃土上,总有一个伤口在不经意中流血,内心无时不想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永远追寻凯旋。
人一生的就像是大海,波涛汹涌、风平浪静、海市蜃楼,各种归属于大海的现象都会在人的一生中呈现,没有这样的经历生命的价值何以体现呢!只要尽八分力去努力了,那不管是凯旋还是败归,都能享受回归的战利品,使自己的精神获取新生的力量,那每个人此生都不会有遗憾了。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200字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200字周国平散文读后感200字导语:周国平是我国著名的诗人、哲学家。
他的作品以其文采和哲学思想赢得了无数读者的青睐,读者们大都能从他的文字中得到启迪和智慧。
周国平散文精选读后感在报刊上零星读过周国平的散文,喜欢他的博学和深刻,知道他是一个热爱写作的当代哲学家,著名的尼采研究者。
此外还知道他是一个慈爱的父亲,一个至情至性的男人。
在一个美好的日子里收到了一位远方的朋友邮寄来的两本书《周国平散文精选》《周国平人文演讲录》,后一本书比砖头还厚,所以我选择先看第一本。
本书按时间顺序选编了周国平1983年至1998年的散文作品,那时他在40岁到55岁之间,从不惑到知天命的年龄。
这些文章都是他用心灵的笔写出来的,是其最有代表性的散文。
周国平在《自序》中说:“我给自己的写作建立一个标准:一篇文章,即使不发表我也要写;否则就不写。
总之,尽量只写自己真正想写、写的时候愉快、写完自己看了喜欢的东西。
这样的东西一旦发表出来,也一定会有喜欢它的人,即使发表不出来也没有什么。
”周国平在《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中谈到读书时说:“读到精彩处,往往情不自禁地要喊出声来:这是我的思想,这正是我想说的,被他偷去了!有时候真是难以分清,哪是作者的本意,哪是自己的混入和添加。
沉睡的感受唤醒了,失落的记忆找回了,朦胧的思绪清晰了。
”这正是我读《周国平散文精选》时的感觉。
周国平的散文正如其极力推崇的明代文人袁中郎一样,追求的就是“平淡有味”的境界,娓娓道来,好像是从心中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一般。
他所说的不是道理,只是自己的感觉,而这应该就是“已臻化境”的程度吧。
他的文章大多在探讨生命、时间、回忆等深刻的哲学命题,但是哲学在他笔下却如花草一样清新可爱,如同一篇篇生命的游记,因为他已经把对生命的理解融进了自己的体内。
在精神上,周国平是一个很女性的男人,感性,善思。
“具有诗人气质的人,往往在智慧上和情感上都早熟,在政治上却一辈子也成熟不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近周国平先生
8月15号把孩子送入学校,我从书架上取下了2010年9月购于当当网的周国平先生的《宝贝宝贝》一书,清晰地记得购买这本书的原因是因为书的名字。
那时我已是一个九岁孩子的妈妈,我想看看这位父亲是如何记录女儿的点点滴滴的,随后认真阅读,从书中看到了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父亲――他说:“为了做不后悔的父母,请你们珍惜生命中这一段(与孩子一起生活的美好时光)无比宝贵的时光。
你们可以对任何人吝惜你的时间,唯独对孩子不要吝惜。
在你们的各项荣誉或者平凡的职务之中,请添加最荣耀,也最平凡的一项,就是做孩子的秘书,尽你自己的力量记录孩子在成长中的可爱表现,能记录多少是多少,孩子将来一定会感激你的。
”
读完之后,我想看看这位哲学家的模样,于是2011年9月从当当网上又购买了他的《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他把尼采分析得如此深刻、那般透彻。
有关尼采的孤独我也写了一点儿文字。
“孤独”之我见
昨天,我看了复旦大学教授陈果果对孤独的解读。
她说,孤独是自我的对话,是自我的反思。
只有孤独时,才思考自己,只有思考时,才产生智慧。
她还说,孤独是自我消遣的方式,是思想者与思想着的交流。
她解读出了孤独的重要性。
这时,我想到了尼采。
尼采在三十五岁时结束了十年的教授生涯,开始了他没有职业,没有家室,没有友伴的孤独的漂泊生涯。
在孤独中,他的思想日益成熟。
他说:“现在我敢于自己来追求智慧,自己来做哲学家;而过去我只是崇敬哲学家们。
现在我自己在各方面都努力寻求智慧,而过去我只是崇敬和爱慕智慧的人。
”在孤独的生涯中,他的诸多著作见世了:《朝霞》、《快乐的知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善恶的彼岸》、《道德的谱系》、《偶像的黄昏》、以及未完成的《强力意志》。
这些都是他在脱出常规的漂泊生涯中写出来的。
在这孤独中,他有时间面对自己,面对自己的思想,面对自己的智慧,面对自己的思索。
于是奋笔疾书,把自己的思想与智慧跃然纸上。
尼采并非一个生性孤僻的人,一年复一年的孤独漂泊也并非一件浪漫的乐事。
在难以忍受的孤寂中,他一次次发出绝望的悲叹:“我期待一个人,我寻找一个人,我找到的始终是我自己,而我不再期待我自己了。
”因为孤独,他没有了友谊,没有了爱情,没有了事业。
这时我也在想,孤独有时候是我们所必须的。
在喧嚣的尘世中,我们应该使自己静下来,应该面对自己,享受孤独。
从孤独中找回自己,找回自己的思想,做一名思想者,然后产生智慧,由智慧展示自己的思想。
这种孤独是我们所享受的。
但是这样长时间的孤独是常人
所难以承受的。
因为孤独,你没有了与常人的正常交流;因为孤独,你不能融入社会;因为孤独,你没有了正常人的生活,所以你与别人产生了距离。
有了距离,你会更孤独。
这种孤独是煎熬的。
为了让更多的阳光照耀我们的生活,我们要辩证的看待孤独。
在享受孤独的同时,我们也要避免孤独,因为我们是社会中的人接下来,2014年,我在当当上又购买了周国平先生的《妞妞》。
厚厚的一本书,我一页一页地读着,字里行间是他对妞妞的疼爱、爱恋、不舍、却又那么的无奈。
这几天时间,我又把周先生的这三本书拿下书架,静静阅读。
这次我先读的是《妞妞》这本,边读边擦眼泪,可以说我是哭着读完的。
这个妞妞陪伴了他562天,毎天他都是那么地小心翼翼,担惊受怕,因为他清楚妞妞的离开是必然的结果。
他珍惜和妞妞在一起的分分秒秒,他记录和妞妞生活的点点滴滴。
妞妞的一颦一笑都珍藏在心底,妞妞的一衣一物都珍藏在柜里。
这个注定要夭折的小生命带给了他做父亲的荣耀与幸福,也带给他揪心与悲伤。
妞妞的生命灿烂而脆弱,他,这位父亲的守望让我感动流涕。
他说:“我不是一个哲学家,我是一个平凡的父亲!”是啊,正像朱海军在1997年4月11日的《今晚报》上所写道:“我觉得,周国平为他的女儿著这本书是他为捍卫生命的尊严以笔为刀与死亡所做的一场肉搏战。
”
这使我想到,父亲和母亲的称号是无与伦比的,爸爸和妈妈的称谓是永恒的!
接下来我又再次读起《宝贝宝贝》。
这是写他与第二任妻子红的女儿啾啾的成长的一本书,主要是他女儿从出生到小学毕业的成长点滴。
这也是他专门为啾啾写的,在这本书中也写到了他在女儿的教育问题上是如何做的。
再次读这本书,我后悔自己没有把给女儿的日记坚持写下去,我也反思自己对教育自己的孩子与自己学生的诸多不当不妥。
周国平老师发展培养孩子的兴趣是目的,例如他让孩子弹钢琴但从不让她去考级,孩子去上兴趣班完全取决于孩子的选择等等。
我反思自己,有时候我的的想法与做法是那么的急功近利,导致孩子的叛逆,自己的无奈。
“爱能滋生爱”“亲子之爱是爱的课堂”“做孩子的朋友,孩子也肯把自己当成朋友,乃是做父母的最高境界。
”“熏陶是不教之教”“对孩子的教育取决于父母的价值观,而不是职业和文化水平。
”“人的智力素质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好奇心、注意力、观察力、思考力、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等等。
最根本的智力教育就是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足以鼓励、促使、帮助孩子的理性能力保持在最活跃的状态。
”这教育的法宝,我在他的书中看到了。
多么朴实的观点,但是有多少父母能做得到呢?
《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读起来就没有前两本容易了,这是
他用哲学家的眼光,思想家的理性,作家的语言来分析尼采――这位孤独者、漂泊者。
这位哲学才子,与朋友的决裂,女友的失恋,教授辞职,这些遭遇似乎偶然地凑到了一起,却又显示了某种必然的命运。
尼采并非是一个生性孤僻的人,年复一年的孤独页并非是一件愉悦的事情,但是他这个害怕孤独,悲叹孤独的人又是那么向往孤独,需要孤独。
也就是在孤独中他完成了自己一本又一本的著作。
这就是辩证地看待问题吧。
读周国平先生的文字,走近周国平这位了不起的父亲,这位深邃的哲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