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经济的发展历程

合集下载

2011年绍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绍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绍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绍兴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绍兴调查队2011年,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深入实施“创业创新、走在前列”战略部署,按照“致力转型促发展、强化宗旨惠民生、创先争优开好局”的工作基调,积极实施“十二五”规划,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成果,呈现经济增速稳中有升,转型升级逐渐加快,民生事业积极推进,社会更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开局。

一、综 合综合实力持续增强。

初步核算,全年全市生产总值3291.2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0.5%。

经济总量居长江三角洲地区第九位,全省第四位。

全市人均生产总值74892元(按户籍人口计算),按当年平均汇率折算,人均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万美元,达到11595美元。

人均生产总值超过万美元的县(市、区)4个,比上年增加2个,绍兴县19678美元、市区12780美元、诸暨市10694美元、上虞市10377美元,新昌县和嵊州市分别为8792美元和6765美元。

第一产业增加值172.16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1843.64亿元,增长10.1%;第三产业增加值1275.44亿元,增长12.0%。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5.3∶56.9∶37.8演变为5.2∶56.0∶38.8,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完成省政府下达服务业年度双目标任务。

财政收入稳步增加。

全年全市财政总收入426.4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39.69亿元,同比增长22.1%和24.0%,完成年度预算的101.4%和101.6%。

地方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56.2%,比上年增加0.9个百分点,财政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

地方财政收入中,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同比分别增长14.0%、22.6%、36.3%和18.9%。

浙江绍兴柯桥房地产市场基本情况发展历程价格分析,楼市展望分析报告

浙江绍兴柯桥房地产市场基本情况发展历程价格分析,楼市展望分析报告
2、基准地价“基准条件”的界定
表3 基准地价“基准条件”界定一览表
区域
用地类型
容积率
建筑密度
宗地进深
交易年限
城区
商业
2.5
45%
50m
40
住宅
1.5
30%
/
70
工业
1.0
/
/
50
建制镇(含滨海工业区)
商业
1.8
45%
50m
40
住宅
1.3
30%
/
70
工业
1.0
/
/
50
3、基准地价表达方式
表4 基准地价表达方式
2008年1-9月份,尽管全县金融存贷款呈现出存款平稳持续增长,贷款增速下滑回升的特点,但存款“民进企退”的局面没有根本改观,且存贷款比率依然高达69.8%。1-9月,全县存款余额815.16亿元,比年初增加177.94亿元,同比增长26.3%,增速分别比2007年年底、一季度及上半年加快10.7、9.0、4.9个百分点;贷款余额568.99亿元,比年初增加85.25亿元,同比多增贷款8.38亿元,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8.8%,增速比2007年年底回落0.1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及上半年加快3.6、3.6个百分点。
二级
一级地以外,镜水路-鱼渎江-文明路-柯南大道-永进直江-香林大道-轻纺城大道-大坂湖直江-山阴路-双亭路-太平路-钱陶公路-柯华路-华齐路南侧河-笛扬路西侧河-绸缎路南侧河-珠岩湖-大南江-镜水路
2410
1900
375
三级
二级地以外,镜水路-县界-鉴湖-项里江-104国道南复线-型塘江-鉴湖-青墩江-柯南大道-南大池-岩塘-钱陶公路-稽山路-东小江-柯袍线-镜水路

绍兴经济30年

绍兴经济30年
与其 它县( ) 中心城 市、 市) 中心城 市与下辖 的建制镇在人 口分布 市 级 县( 级 上呈均衡 的梯度排列 , 使得 劳动者不必蜂拥到 中心城 市或 省会城 市, 就地 创 业或从业的成本 大大低于中心城 市。 三是 良好 的本土文化和人文精神减 少了不断推进 改革开放的摩擦力。经世致用的文化品性 , 塑造 了绍兴人 的

味 地 向 中心城 市倾 斜 。 由此形 成 了规 模 适 度 的呈 原 子状 态的 城 市布 局 。
20 0 5年全 国千强镇 绍兴 占了 3 个 , 4 占全国千强镇的 13 , /0 占绍兴建制镇
的 4%, 2 在全 国地级 市中所 占比重最高 , 在绍兴城镇体 系中, 市级 中心城市
绍 兴经 济 年 : _ 3 0
3) ( 年来 , 绍兴始终以市场 为取向推进 改革 开放 , 成为最具制度 竞争 力 的城 市 , 凭借体制机制的先发优 势取得 了经济发展 的巨大成就 。3 年 , ( 既 ]
是一部生动壮观 的经济社会发展 史,也是一部可歌 可泣的创业创新 史, 绍
兴 的优 秀企业家群体。 四是政府与市场的和谐形成 了率先发展的合力。 绍
兴政府部 门, 在有所为有所不为方 面把握得恰如其分 。既充分尊重群众的
主 体 地位 和 首 创 精神 , 力 保护 好 、 竭 调动 好 群 众 的积 极 性 和创 造 性 , 十 分 又
注重 关键 时期 、 大方向方面 , 坚持加强领 导。在 乡镇企业的发展 、 专业市场
兴 3) 改革开放的实践积 累了许 多宝贵的经验 一是政府部 门对私有产 ( 年
权的超前性认识和举措 奠定 了良好 的微观经济基本面。比如 , 较早地冲破 姓 “ 姓“ 的束缚 , 资” 社” 强调“ 开、 手 、 心” 放 放 放 发展 民营经济 , 培育 市场主

2023绍兴经济报告

2023绍兴经济报告

2023绍兴经济报告1. 引言本文旨在对2023年绍兴市的经济状况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估。

绍兴市位于浙江省,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国家优秀旅游城市。

经过多年的发展,绍兴市在经济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本报告将总结2023年绍兴市的经济表现,并展望未来的发展前景。

2. 绍兴市概况绍兴市是浙江省的一个地级市,人口约为1000万。

该市经济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涵盖了许多重要的行业,如纺织、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等。

此外,绍兴市还以其独特的特产而闻名,如绍兴酒、嵊州草编、诸暨绣等。

3. 2023年绍兴市经济发展概况3.1 GDP增长2023年,绍兴市的GDP达到X亿元,同比增长X%。

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

制造业增长X%,服务业增长X%。

这些行业的增长推动了绍兴市经济整体的增长。

3.2 外贸出口绍兴市的外贸出口在2023年也取得了显著的增长。

出口额达到X亿美元,同比增长X%。

这主要得益于绍兴市企业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以及国际市场的需求增长。

绍兴市的主要出口产品包括纺织品、机械设备、电子产品等。

3.3 旅游业绍兴市作为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其旅游业在2023年也取得了良好的发展。

全年接待游客数量达到X万人次,同比增长X%。

旅游业的增长不仅带动了饭店、餐饮等服务业的发展,还促进了地方文化和历史遗迹的保护与修复。

4. 绍兴市未来发展的挑战与机遇4.1 挑战尽管绍兴市在2023年取得了一定的经济增长,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全球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给绍兴市的外贸出口带来了不利影响。

其次,随着国内市场竞争的加剧,绍兴市的制造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

此外,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也是绍兴市未来发展的重要问题。

4.2 机遇然而,绍兴市也面临着许多机遇。

首先,中国不断推进的“一带一路”倡议为绍兴市的外贸出口提供了新的机遇。

绍兴市可以充分利用其地理位置和交通优势,开拓更广阔的国际市场。

其次,数字经济正在快速发展,为绍兴市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带来了新的增长点。

●绍兴经济社会发展解读(新)

●绍兴经济社会发展解读(新)

二、清晰把握绍兴的发展目标
绍兴市委六届七次全会提出“三个城市”的 目标定位,任务更加务实、更加清晰、更加贴近、 也更为紧迫。
(三)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使之充满 魅力——就是利用联合国人居奖的品牌, 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 文化和生态景观四大体系,积极推进和 谐社会建设,努力把绍兴建设成为生态 良性循环、社会文明进步、人与自然和 谐的现代生态宜居城市——绍兴经济社 会发展的终极目标。
一、绍兴改革开放取得的经济社会成就
4、基础设施实现了历史性改善。 经过60年的建设,绍兴的基础设施日趋完备,交 通、通信、供水、供电、供气功能不断增强,到 2009年底,全市公路总里程9079公里,比1949年增 长36倍,在全省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全社会 用电量258.87亿千瓦时,比1978年增加56.6倍;固 定电话主线普及率51.69部/百人(1957年为0.06部/ 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86.47部/百人,是1998年 的35倍。
三、坚持科学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二)坚持抢抓机遇战略 1、抢抓发展机遇,是绍兴经济多年来快速发展 的关键——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2、抓机遇的四大方向: 抓主体,为绍兴经济发展培育持续力; 抓载体,为绍兴经济发展增强承载力; 抓技术,为绍兴经济发展提升竞争力; 抓品牌,为绍兴经济发展增添新活力。
资料:
三、坚持科学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三)坚持城乡协调发展 1、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发展高产、优质、高效、 生态、安全农业,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 模化、集约化。 2、努力搞好“十网”建设——村镇布局网、城乡交通 网、城乡信息网、城乡生态网、城乡流通网、城乡健康保 健网、城乡社会保障网、城乡文化教育网、城乡金融网、 城乡平安网——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浙江绍兴调研报告

浙江绍兴调研报告

浙江绍兴调研报告浙江绍兴调研报告一、引言本次调研旨在了解浙江绍兴的经济发展、旅游业发展、文化传承以及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情况,以便为绍兴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通过实地调研、采访、数据收集和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我们获得了如下所述的调研结果。

二、经济发展状况绍兴作为浙江省的一个重要城市,其经济发展非常迅速。

绍兴市的GDP总量在过去十年中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已经成为浙江省经济中的重要一环。

绍兴主要以制造业、农业和服务业为支柱,其中制造业发展较为突出,特色产业包括纺织、机械制造和电子信息等领域。

三、旅游业发展状况绍兴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而闻名,旅游业也是绍兴的重要支柱产业。

调研结果显示,绍兴的旅游业发展迅速,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度假和体验当地的文化传统。

绍兴的主要旅游景点包括老城区、鲁迅故里、东湖、柯岩、骆驼山等,各个景点都各具特色,能够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四、文化传承状况绍兴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对文化传承十分重视。

调研结果显示,绍兴在文化传承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例如,鲁迅故里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得到了广泛认可,成为了绍兴的一张文化名片。

此外,绍兴还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鲁迅纪念堂和中国酒文化博物馆等文化机构也为推动文化传承做出了积极贡献。

五、社会发展状况绍兴的社会发展较为稳定,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

调研结果显示,绍兴的教育、医疗、居住等社会服务水平稳步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

同时,绍兴政府也注重社会保障工作,提供各类社会救助和福利保障措施,确保社会稳定和公平。

六、问题与建议在调研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为了进一步促进绍兴的发展,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1.在经济发展中,绍兴还可以进一步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2.在旅游业发展中,可以加大对旅游景点的保护和维护力度,提高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提升游客满意度。

绍兴现代化建设事业向前推进的可喜变化和感人事迹

绍兴现代化建设事业向前推进的可喜变化和感人事迹

绍兴现代化建设事业向前推进的可喜变化和感人事迹引言绍兴,作为中国文化名城,一直以来都以其古朴的风光和悠久的历史而闻名于世。

然而,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绍兴的发展也在短短几十年间取得了巨大的变化。

本文将探讨绍兴现代化建设事业向前推进的可喜变化和感人事迹。

一、基础设施建设的突飞猛进1. 高速公路网的铺设•绍兴市区至上海的高速铁路的开通,极大地方便了居民出行和货物运输。

•沪昆高速公路的开通,使得绍兴与其他城市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2. 新机场的建设•绍兴柯桥国际机场的建设,为绍兴的外部联系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吸引了更多的投资和人才。

3. 地铁建设的起步•绍兴地铁2号线的开通,使得市区内交通更加便利。

二、经济发展的喜人成就1. 优化营商环境的推进•绍兴市政府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加大政府信息公开的力度。

•成立市级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简化审批流程,提高办事效率。

•推进电子商务的发展,在绍兴一带建设了多个产业园区,带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2. 创新驱动发展的努力•绍兴市积极推进科技创新,设立了多个科研机构和创新中心,吸引了一大批科技人才。

•在新兴产业方面取得突破,成立了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园区,培育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

3. 绍兴商品的国际知名度提升•绍兴作为中国四大名茶之一的龙井茶,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绍兴黄酒和绍兴醋也逐渐在国内外市场上占据一定份额。

三、城市面貌的焕然一新1. 古城保护与现代化建设的完美结合•绍兴市政府在保护古城建筑的同时,注重升级改造古城的基础设施。

•大部分古街巷都进行了整治,修复了许多古建筑。

2. 绿化工程的推进•绍兴全力推进绿化工程,多个公园、花坛和绿化带的建设,使得城市更加宜居。

3. 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绍兴加大对博物馆、文化街区和古镇的建设和改造力度,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文化爱好者。

•绍兴以其独特的水乡风景和文化底蕴,成为国内外旅游的热门目的地之一。

四、感人的事迹1. 城市群众的奉献精神•绍兴市群众纷纷参与到城市建设中,自发成立社区义工组织,进行自愿清洁工作,为城市环境的改善付出努力。

绍兴市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绍兴市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医疗卫生人才培养
绍兴市注重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工作, 加强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提高 医疗卫生人才素质和技术水平。实施 人才强卫战略,吸引和培养高层次医 疗卫生人才,为绍兴市医疗卫生事业 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文化体育事业
01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绍兴市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基层综合性 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和实效性。 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城乡居民精神文化生活。
创新能力提升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 略,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 市。
生态文明建设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 绿色低碳发展,提高城市 品质。
高质量发展路径选择及实施举措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优化要素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加快数字化发展
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创新社会治理
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 治理制度,推动社会治理 重心向基层下移。
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
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 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高 政府决策科学性和行政效 率。
总结:绍兴市社会经济发展
06
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当前存在问题和困难剖析
经济结构单一
创新能力不足
绍兴市的经济结构相对单一,主要以传统 制造业为主,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发展 相对滞后。
02 03
文化遗产保护
绍兴市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加 强文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等 工作。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打造文化旅游品牌,提升绍兴 市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
体育事业发展
绍兴市积极推进体育事业发展,加强体育设施建设和管理 ,提高城乡居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举办各类体育赛事 活动,推动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

绍兴经济的发展历程

绍兴经济的发展历程

绍兴经济发展的条件先天并不优越,可以概括“三低三高 " ,即资源基础低、工业基础低、教育基础低 ; 土地成本高、运输成本高、资金成本高。

上世纪 70 年代,绍兴还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地区,绍兴农业基础设施完备,以耕织为主,工业是以手工业主要是以“三缸”(酱缸、染缸、酒缸)为基本格局。

但经 30 多年的发展后,绍兴已跨入工业化中后期。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绍兴依托独特的多元文化优势,凭借着良好的历史机遇、政策气候,以及绍兴人民顽强拼搏、真抓实干的创业精神,内强素质、外拓市场,经济总量不断扩张,并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的基本趋势,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

绍兴从一个资源小市发展成为较具综合实力的经济强市;从一个江南小城发展成为独具水乡风情的魅力城市,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经济增长最快、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可称得上是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奇迹。

近十年来,人们在关注、解读绍兴中,绍兴人也在总结自己。

人们人中逐步地体会到:绍兴区域经济发展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

一、民本经济的优势改革开放来,绍兴区域经济发展最根本的和显著的特征色与优势是:大力发展民办、民营、民有、民享的民本经济。

这种民本经济,是一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激发广大劳动老百姓自我创业、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平等竞争为基本出发点的经济; 是一种以民间积累、民间投资、民间经营为主要经营方式的经济; 是一种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制度适当、机制灵活的经济。

这种民本经济就是一种百姓创业经济,就是充分尊重和发挥民众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和坚忍不拔的创业精神,靠老百姓自己来创业、自己来发展、自己来致富的经济。

“ 百姓创家业,能人办实业,干部干事业” ,呈现浓厚的创业氛围,百姓自主创业活跃,市场交易活跃、民间投资活跃形成了以千家万户自主创业创新的“民本经济”为基础、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发展区域经济,希望在民间,活力在民营,发展靠民资。

绍祚中兴——从宋代绍兴看经济重心南移

绍祚中兴——从宋代绍兴看经济重心南移
丰富的劳动力
先进的技术、工具
农业组
资料1:南宋,绍兴府水利建设频繁,全面疏浚
+ 鉴湖,使民田“时雨虽多,亦无泛滥之患”。 资料2:宋代,绍兴农业生产技术有了较大的 提高。如曲辕犁、秧马等广泛使用;又如田间管理 等都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
资料3:宋代绍兴地区的农作物种类和品种不 断增加,逐步形成了“有山皆种麦,有水皆种稻” 的格局。原产于越南的占城稻因其耐干旱、稻穗长、 生长期短等优点,政府大力推广。
绍兴市袍江中学 徐晟
绍祚中兴
从宋代绍兴看经济重心南移
中国大陆经济总量前十名城市
秦岭-淮河一线
上海 北京 广州 深圳
天津
苏州
重庆 成都 武汉 杭州
记载,《经“史济楚记重越·货心之殖地列,传地》 广人希中(国稀古)代”的,经老济百 重姓心以鱼衡米量为标食准,:那人时的 口生状产技况术、比农较业落状后况,、放
资料2:南宋时,绍兴府市面上出现了
一种叫“会子”的纸币,此时的会子已在
全国范围内发行,以解决因经济的快速发
展而导致的“金属币的制造不能满足需要”
的现状。
资料3:酒旗,是我国古代酒店用与招
揽生意的锦旗,可视为一种最古老的商标
和广告形式。南宋时,绍兴已是“山村水 郭酒旗风,无处不酒家”。
资料4:商业发展促进了集市的形成, 吸引了众多定居者,逐渐发展成城镇,南 宋中期,绍兴境内分布着二三十处市镇, 如会稽的大云桥东市,山阴的柯桥市等。 大都会东京(今开封)、临安(今杭州) 和中等城市苏州、泉州更是当时著名的商 业城市。
上),在古代 ◎问题:宋代,南方手工定越钧业窑窑窑繁白青花荣瓷瓷瓷体···现孩瑞瓷在儿兽碗哪枕些行业?这些行是业难在能当可时贵的地的。

绍兴经济发展现状

绍兴经济发展现状

绍兴经济发展现状绍兴位于中国浙江省中部,作为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绍兴经济发展迅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下面将对绍兴经济发展现状进行700字的介绍。

首先,绍兴的产业结构经历了从传统农业为主到多元发展的转变。

传统的特色产业如茶叶、丝绸和竹编依然占有一席之地,但如今绍兴还发展了机械制造业、纺织业、化工、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形成了以制造业为主体,服务业和农业为辅助的产业结构。

特别是机械制造和电子信息产业以其高新技术含量和较高的利润率在绍兴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其次,绍兴的外贸发展也非常迅速。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全球化进程,绍兴的外贸额快速增长。

绍兴已经成为浙江省最大的出口基地之一,出口产品涵盖纺织品、机械设备、电子产品等多个领域。

绍兴的外贸规模和水平不断提升,进一步推动了绍兴经济的发展。

再次,绍兴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不断提升。

绍兴拥有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政策支持,吸引了大量的创新型企业和高科技企业进驻。

目前,绍兴已经形成了较完善的科研和创新体系,包括绍兴新材料研究院、绍兴大学等一批科研机构。

这些机构不断推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提高了绍兴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

此外,绍兴还重视发展现代服务业。

绍兴的金融、金融租赁、信息技术服务、商贸物流等服务业发展迅速。

绍兴已经成为浙江省的金融重镇之一,各类金融机构和服务平台云集,为绍兴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最后,绍兴的城乡发展也取得了显著进步。

绍兴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通过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产业,改善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同时,绍兴还注重城市建设和城市规划,提升了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品质,吸引了更多的投资和人才进入。

总之,绍兴经济发展现状可谓是蓬勃向前。

多元化的产业结构、快速增长的外贸发展、优秀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现代服务业的迅猛发展以及城乡一体化的进步,都使绍兴成为浙江乃至中国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之一。

随着经济的不断壮大和发展,相信绍兴将继续在浙江乃至全国的经济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

南宋时期的经济与文化发展

南宋时期的经济与文化发展

南宋时期的经济与文化发展南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与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之一。

这个时期的经济与文化发展对于中国的未来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经济与文化两个方面来探讨南宋时期的发展与变化。

南宋时期的经济发展南宋时期的经济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初期与中后期。

初期是从南宋建立开始到绍兴年间(1131~1162)。

中后期是从绍兴年间之后到金兵攻破南宋的元丰年间(1206~1224)。

初期经济发展缓慢,由于战乱频繁,加上北方的科技与经济领先,南方的经济处于落后状态。

南宋初年,以临安、福建、浙江、江西为中心的经济区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整个南方经济的发展仍然十分缓慢。

到了绍兴年间,南宋开始实施经济调控和改革政策,对农业、手工业和贸易领域实施了全面的政策措施,从而促进了南宋经济的发展。

尤其是在工商业领域,开始出现了一批财富和政治实力兼备的新贵集团。

这些新贵集团在南宋的经济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成为了南宋经济活力的强大推动力。

与此同时,南宋的商业贸易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南宋的商业贸易从福建和广东开始向北扩展,形成了长江流域、沿海地区和广东的贸易三大经济区域。

贸易主要经过两种方式:船舶陆运和海上贸易。

土地交通的发展使得陆路经济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海上贸易从巨大的利润方面来看,市场也开始迅速扩张,而迅猛的发展助推了城市的繁荣,各类商会的连续发现成为南宋时期的特征之一。

在政府军事力量的保护下,长江流域、沿海地区和广东的贸易三大经济区域保持着相对稳定、互相联系的关系。

这种贸易形式使得南宋时期的各个城市相互联系,在经济上形成了一定的联动力,使得南宋经济能够稳步发展。

另外,南宋的金融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由于金融交易的广泛性、流动性和灵活性等特点,在南宋时期成为了极为重要且不可或缺的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

金融业主要发展了票据、契约、典当、押宝等各种金融工具。

这些工具促成了南宋社会经济活动的发展,有力地支撑了城市经济和贸易产业的发展。

经济转型升级的“绍兴经验”——绍兴市经济转型升级的生动实践和启示

经济转型升级的“绍兴经验”——绍兴市经济转型升级的生动实践和启示
加快发 展现 代服务 业 。坚持将 现代 服 务业作 为 产业 转 型升 级 的优 先方 向 。

是 强 化 重 点 行 业 发 展 。大 力 发 展 现 代
物流 、 现代 金融 、 研 发创意等 生产性 服务
业, 加 快 发 展 商 贸 流通 、 文化旅游 、 社 区 服
节能环 保 明显加 强。2 0 1 2 年化学 需 氧量 、 氨氮 、 二 氧化硫 等主要 污染物排 放 量分 别 比 2 0 1 0年 累计 下 降 6 . 6 8 %、 6 . 9 0 %
示 范区 、 6 个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 区。
经 济效 益排 序 。落实 企业 用 地 、 有 序 用
电、 信 贷支持 、 排 污指标 等生产 要素分 配 与综合经济效益排序 相挂钩的机制 , 强化 “ 亩产 论英雄” 导向, 促进 资源要 素的优化
配置。
承包等生产性服务业 。
和7 . 7 1 %; 工业 固体 废弃物处 置利用 率达
到9 2 . 1 %, 比2 0 0 9年提 高 l 1 . 3 个 百分 点 , 其 中工业危 险废 物无害 化利用 处置率 为
1 0 0 %; 工 业 用 水 重 复利 用 率 为 7 5 %, 比
年来 , 全市 累计 新增城 镇 就业 人数 2 9 . 3 4 万人 , 城镇 登记失业 率控制在 3 . 1 % 以
2 0 1 2 年底 , 全市 有 销售 收入 超亿 元 企业
1 3 0 0 家, 其 中销售收入超 1 O 亿元 企业 1 3 0
断涌现 。2 0 1 2 年, 全市 专利 申请 量 2 2 0 2 3 件, 比2 0 0 9 年增 长 4 9 %。五是 品牌 竞 争 力明显提高 。2 0 1 2 年底 , 拥有经认 定的中

绍兴经济的发展历程

绍兴经济的发展历程

绍兴经济的发展历程绍兴是中国浙江省的一个地级市,也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经济发展是绍兴近年来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绍兴的经济发展历程是一个从农业经济起步,逐渐转向工业经济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过程。

以下是绍兴经济发展的主要历程:一、农业经济时期(1949年-1978年)1949年后,绍兴的经济主要依靠农业为主。

当时绍兴的主要农产品包括稻谷、蚕桑、茶叶、水果等。

在这一时期,绍兴农产品的产量不断提升,农业生产得到了显著改善,但经济发展仍然较为缓慢。

二、工业经济起步时期(1978年-1992年)开放以后,绍兴开始加大对工业经济的发展。

1978年,绍兴设立了第一个县级工业区,引进了一些传统工业如纺织、食品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绍兴的工业发展逐渐扩大,特别是纺织、印染等传统产业领域。

三、先进制造业兴起时期(1992年-2003年)在1992年以后,绍兴开始逐渐发展先进制造业,如电子、机械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

绍兴成立了绍兴经济技术开发区,引进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推动了绍兴经济的快速发展。

绍兴成为了浙江省乃至全国的重要制造业基地之一四、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时期(2003年至今)进入21世纪以后,绍兴经济更加注重发展现代服务业。

绍兴逐渐发展起了众多的现代服务业,如金融、商贸、物流、旅游等。

绍兴成为了浙江省重要的商贸和物流中心之一,同时也吸引了大量的外商投资。

特别是绍兴的文化旅游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绍兴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成为了一个热门的旅游目的地。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绍兴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各项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兴业,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和资金。

绍兴还积极推动创新创业,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创新创业孵化体系,培育了一批有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企业。

绍兴的经济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从农业经济起步,逐渐转向工业经济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经过多年的努力,绍兴的经济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对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未来,绍兴将继续以创新驱动发展,加大对新兴产业的培育和支持力度,推动经济更加健康、可持续发展。

绍兴经济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绍兴经济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绍兴经济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绍兴作为浙江省的一个重要城市,也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对绍兴经济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绍兴经济发展的现状。

绍兴是中国著名的文化名城,同时也是一个以制造业为主导的经济体。

传统的特色产业如纺织、丝绸和茶叶等在绍兴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然而,在近年来,绍兴经济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除了传统产业的发展,新兴产业也迅速崛起,如电子商务、新材料和生物医药等领域。

这些新兴产业的发展为绍兴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带动了就业增长和经济创新。

绍兴的经济发展还受益于其地理位置的优势。

作为长三角地区的一部分,绍兴处于上海、杭州和宁波之间的黄金地带,具有便利的交通条件和良好的区位优势。

这使得绍兴成为了许多跨国企业和国内企业的投资热点,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然而,绍兴经济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传统产业仍然面临市场竞争的压力。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演变和技术的进步,一些传统产业的竞争力不再突出,需要进行结构调整和升级。

此外,资源环境压力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绍兴地区的资源相对有限,经济的持续发展需要更加注重环保和可持续性发展。

考虑到以上问题,我们可以展望绍兴未来的经济发展趋势。

首先,绍兴将继续推进产业升级转型。

通过引进更多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绍兴将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智能化改进,向更高附加值的产业链迈进。

其次,绍兴将进一步发展新兴产业。

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绍兴将抓住新机遇,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提升经济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最后,绍兴将加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加大环保投入和政策支持,绍兴将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努力构建绿色低碳的经济发展模式。

总结起来,绍兴经济目前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通过合理利用资源和优化产业结构,绍兴将在经济发展中取得更加可持续的成就。

随着新兴产业的快速增长和创新能力的提升,绍兴将在未来迈向更加多元化和创新化的经济模式。

越城区发展历程

越城区发展历程

越城区发展历程
越城区是浙江省绍兴市的一个行政区,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发展历程。

以下是关于越城区的发展的描述,不包含任何标题相同的文字。

越城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的越州是嵊州府的一个分支。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城区逐渐发展壮大。

在元代,越州成为了嵊州直辖的地区,这也为越城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明代是越城区的发展的黄金时期。

当时,越州成为浙江省最重要的州之一,拥有繁荣的经济和文化。

越城区的城市规划也开始完善,出现了许多有代表性的建筑和景观。

清代,越城区继续保持了繁荣的发展态势。

当时的越城区社会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人口也逐渐增加。

同时,越城区的文化教育也蓬勃发展,出现了许多有影响力的学者和文人。

20世纪初,越城区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当时的越城区
开始引入了一些现代化的设施和工业企业,城市面貌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这一时期的发展为越城区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越城区在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许多重要的城市项目陆续建成,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

同时,越城区的经济发展也保持了良好的势头,成为了绍兴市的经济中心之一。

总的来说,越城区经历了多个时期的发展,从唐代开始逐渐壮大。

在历史的长河中,越城区不断发展进步,成为了一个重要
的经济和文化中心。

随着中国现代化的推进,越城区也在不断发展壮大,为地方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居民提供了更好的城市生活。

绍兴经济社会发展简介

绍兴经济社会发展简介

绍兴基本情况介绍绍兴市下辖绍兴县、诸暨市、上虞市、嵊州市、新昌县和越城区,面积8256平方公里,人口435万,其中市区面积364平方公里,人口64万。

绍兴素有“山青水秀之乡、历史文物之邦、名人荟萃之地”的盛誉,又有水乡、桥乡、酒乡和书法之乡、戏曲之乡、名士之乡的美称,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双拥模范城、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先进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全国综合治理工作优秀市、全国节水型城市、中国品牌经济城市、最佳中国魅力城市。

同时,还顺利通过了全国重要技术标准试点城市验收,镜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被国家建设部正式命名,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在国家环保总局组织的定量考核中名列全省第一,全市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居全省第2位,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居全国第18位,被誉为最具幸福感的城市。

绍兴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

绍兴是我国古代越民族的生息之地,7000多年前,绍兴属于河姆渡文化圈的中心区域。

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在绍兴建立都城,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建城史,是江南两个至今城址未变的古城之一。

绍兴以其秀丽山川哺育了众多的志士仁人,北京中华世纪坛的40个中华名人雕塑中,绍兴名人占了4位,他们分别是王羲之、蔡元培、鲁迅、马寅初。

毛泽东同志曾赋诗称绍兴为“鉴湖越台名士乡”。

绍兴具有秀丽的山水风光。

“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

”历史上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等400多位著名诗人都留下了赞美稽山鉴水的绚丽诗篇。

作为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绍兴的风景名胜秀甲江南,全市有国家级和省级风景名胜区8个,尤以山水风光、古城风貌、人文景观为特色。

绍兴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

2005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440亿元,增长13.3%;财政收入突破150亿元,增长18.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51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7704元,分别增长12%和10.5%。

上半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757.5亿元,增长13.2%;1-8月,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130亿元,增长21.1%;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384亿元,增长20.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50亿元,增长3.6%;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4亿元,增长15.3%;进出口总额87亿美元,增长29.1%,其中自营出口66亿美元,增长24.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11元,增长13.7%;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354元,增长13.8%。

论近年绍兴经济发展

论近年绍兴经济发展

论近年绍兴经济发展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绍兴民营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经过自我积累和滚动发展,依托体制先发优势,不仅迅速实现资本的原始积累,而且已成为绍兴市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

截至2006年底,全市登记在册的个体工商户183330户、私营企业35239家,个体私营企业总注册资本(金)6710802万元,从业人员767313人,全年实现总产值39866319万元;集体(联营、股份合作制)企业9261家。

民营企业在全市企业总数中所占比重达到95%以上,上缴税金占到85%以上,民营经济总量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90%以上。

绍兴民营经济的发展现状1992年,在邓小平南巡讲话的鼓舞下,绍兴市民营经济发展进入了黄金时期。

党的十五大确立了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以后,绍兴市提出放心、放手、放开、放胆“四放”要求和不限发展比例、不限发展速度、不限经营方式、不限经营规模的“四不限”原则,这些方针政策的出台,使绍兴民营经济迅速驶入了发展快车道,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地位作用明显增强,成为全市国民经济最具活动力的增长点,并形成了独特的优势。

机制上的活力优势绍兴民营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发展模式———“绍兴模式”,即“乡镇基础、民营机制、市场经济”。

“绍兴模式”是对“温州模式”和“苏南模式”的兼容并蓄,“温州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个体为主、私营机制、市场经济”;“苏南模式”的特征是“乡镇基础、集体机制、外向经济”。

而“绍兴模式”既具有苏南民营经济的区域集约性优势,又兼容了温州民营经济高度灵活的市场机制优势,从而形成了这样一种复合型发展模式。

正是这种独特的发展模式,为绍兴民营经济的持续、稳健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并越来越迸发出迷人的魅力。

行业的群体优势绍兴民营经济主要集中在以纺织、服装等轻工行业为代表的制造业。

全市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工业总产值中制造业所占比重达到98.4%,其中,大纺织业(织造、化纤、服装)、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设备制造业三大行业总产值占全部民营企业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46.6%、7.5%、14.4%,三大行业所占比重共计68.5%。

浙江经济发展的历程

浙江经济发展的历程

浙江经济发展的历程浙江省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省份之一,其经济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以后的时期。

以下是浙江经济发展的主要阶段和特点:1978年至1989年:改革开放初期在这一时期,浙江省政府积极推行经济改革开放政策,鼓励农村经济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浙江开始实行农村包产到户政策,农民获得了更多的土地自主经营权,农村经济逐渐摆脱了计划经济的束缚。

同时,浙江还积极引进外商投资和技术,加强对外贸易合作,开拓国际市场。

1990年至2000年:民营经济崛起在这一时期,浙江省民营经济迅速崛起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浙江的私营企业家们敢闯敢试,积极投资兴业,并在鞋、纺织、电子等领域崭露头角。

浙江逐渐形成了以温州、宁波为代表的多个经济特区,成为中国最早的经济特区之一,吸引了大量的外商投资和高新技术引进。

2001年至2010年: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在这一时期,浙江省政府提出了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点战略。

浙江加快了服务业的发展,特别是金融、物流、旅游和电子商务等领域。

宁波港成为全球最繁忙的港口之一,杭州成为中国互联网产业的重要中心之一。

浙江的服务业对GDP的贡献率持续增长,经济结构逐渐优化。

2011年至今:创新驱动引领发展当前,浙江持续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

浙江省政府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加大对创新型企业和高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

浙江的互联网+,人工智能、新能源技术等新兴产业迅速崛起,给浙江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和机遇。

总的来说,浙江经济发展的历程经历了从农村经济改革到民营经济崛起,再到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最终到创新驱动引领发展的不同阶段。

浙江省凭借政府的积极推动和民营企业家的努力创业精神,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成就,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发展的条件先天并不优越,可以概括“三低三高",即资源基础低、工业基础低、教育基础低; 土地成本高、运输成本高、资金成本高。

上世纪70年代,还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完备,以耕织为主,工业是以手工业主要是以“三缸”(酱缸、染缸、酒缸)为基本格局。

但经30多年的发展后,已跨入工业化中后期。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依托独特的多元文化优势,凭借着良好的历史机遇、政策气候,以及人民顽强拼搏、真抓实干的创业精神,强素质、外拓市场,经济总量不断扩,并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的基本趋势,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

从一个资源小市发展成为较具综合实力的经济强市;从一个江南小城发展成为独具水乡风情的魅力城市,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经济增长最快、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可称得上是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奇迹。

近十年来,人们在关注、解读中,人也在总结自己。

人们人中逐步地体会到:区域经济发展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

一、民本经济的优势改革开放来,区域经济发展最根本的和显著的特征色与优势是:大力发展民办、民营、民有、民享的民本经济。

这种民本经济,是一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激发广大劳动老百姓自我创业、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平等竞争为基本出发点的经济; 是一种以民间积累、民间投资、民间经营为主要经营方式的经济; 是一种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制度适当、机制灵活的经济。

这种民本经济就是一种百姓创业经济,就是充分尊重和发挥民众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和坚忍不拔的创业精神,靠老百姓自己来创业、自己来发展、自己来致富的经济。

“百姓创家业,能人办实业,干部干事业”,呈现浓厚的创业氛围,百姓自主创业活跃,市场交易活跃、民间投资活跃形成了以千家万户自主创业创新的“民本经济”为基础、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发展区域经济,希望在民间,活力在民营,发展靠民资。

“百姓创家业的“民本经济”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改革开放后,的老百姓不断创业创新,在经济管理体制上,在政府管理的职能和方式上不断变革,依托体制先发优势,以独特的经济形态,经过自我积累和滚动发展,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

从少到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自身经济总量和运行质量情况不断提升,成为全市国民经济最具活动力的增长点和生力军。

这种民本经济的发展,实质是一个民营经济不断创业创新的过程。

政府政策引导,运用市场机制,老百姓自主创业,将经济体制改革和区域经济发展有机融为一体,利用制度创新所形成的改革先发优势,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到90年代初期,抓住传统计划体制下短缺经济的机遇和国家取消化纤原料计划限制的历史机遇,利用市场优势,首先突破“三缸”(酱缸、酒缸、染缸)),”锡半城“格局,从农村工业起步,率先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创办家庭工厂,一大批以化纤面料为主的乡镇纺织企业迅速崛起,实现了纺织工业大飞跃。

至1980年已有公社企业达44家,产值1780万元。

农民变成了最早的市场主体,民营经济发展有“先入”优势。

与此同时,乡村企业与个私企业“放胆”齐步发展,到1990年代初期告一段落。

这一阶段主基调是体制外创新,即将部分企业由体制改为体制外, 实现体制突围。

就是抓住经济体制改革机遇,采用戴红帽的做法,大力发展股份合作制为主要形式的乡镇企业,由此创造了一个庞大的非国有经济体系。

但这个体系的主体组织主要为“集体经济”。

并制定个私企业“四不限政策”(不限比例、速度、规模、类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民营化或非公有化趋向非常明显,由此创造了一个庞大的非国有经济体系,民营经济发展有了“先占”优势。

1992年由南方谈话为契机掀起,民营经济发展进入了黄金时期。

1994年着手对镇乡村企业“转制”,几乎所有的戴红帽子企业被摘帽,绝大部分集体企业被转成了民营企业,。

这个阶段制度转型的重心主要包括了三种类型的企业: ( 1)产权模糊的集体企业; ( 2)戴红帽子的私营企业; ( 3)地方国有中小企业。

历时不到五年,其间绝大部分集体企业被转成了民营企业,几乎所有的戴红帽子企业被摘帽。

集体工业则下降,民营化或非公有化趋向非常明显。

党的十五大确立了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以后,提出“放心、放手、放开、放胆”的“四放”要求和“不限发展比例、不限发展速度、不限经营方式、不限经营规模”的“四不限”原则,这些方针政策的出台,使民营经济迅速驶入了发展快车道,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地位作用明显增强。

1998年又全面推进国有企业“改制”,实施了“一退三进”的战略,即国有、集体企业要最大限度地从竞争性行业中退出,进一步发展规的股份制经济,进一步转变企业经营机制,进一步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2001年底原有的1188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完成了1176家后,通过产权制度改革,明晰产权,民营经济成为国民经济最具活动力的增长点,并形成了独特的发展优势。

同时,个私经济也得到进一步发展,截止2007年底,全市登记在册的个体工商户就达18.33万户、私营企业44万家。

民营中小企业成为经济充满活力和生命的源泉,成为当地最具活力的重要经济主体。

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仅占规模以上企业经济总量的4%,民营经济和外商投资企业已占工业经济的绝对主体,民营经济经济总量比重高达96%。

民营经济涵盖了一、二、三产业,延伸到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社会福利事业等各个领域。

研究经济,就要研究民营经济。

离开民营经济,离开这96%,何谈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往印象中只是历史文化名城的,如今也成为民营经济发展重镇。

全国500强民企阵营中,占了51席。

传统的‘三大缸’———酒缸、酱缸、染缸,即酒、酱菜和印染业,在新时期‘酿’出一大批产业。

“(待续)在大环境大气候相同的情况下,作为自然资源供给不足的区域,为什么老百姓的创业力量极其充沛?人文经济学认为,在影响一个地方经济生态的环境因素中,地域文化是影响所在区域人群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决定性力量。

经济力背后的实质是文化力。

人经商传统源远流长,既是人文环境的熏,更是人文环境的支持。

源远流长的历史文脉和丰厚的文化积淀,流淌在人的血液中,支撑着人。

的地域人文传统一直有“义利兼容”、“工商皆本”等实学思想,推崇务实、变通,具有重商的价值倾向和“艺商”传承。

这是在大气候相同的情况下,的“小气候”特别有助于老百姓创业力量成长的原因。

千百年来,山水秀美,人文荟萃。

特有的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式,形成了独特的区域传统文化,造就了人民兼有农耕文明和海洋文明的文化特质,锤炼了人民兼容并蓄、励志图强的生活气度,砥砺了人民厚德崇文、创业创新的精神品格。

人地域文化的核心是商业文化。

人文化元素中最强有力的又是重商文化。

这种文化带给老百姓的是重商价值观,激发着众多老百姓走上了经商之路。

经过几百年一代又一代的浸染,已经渗入人的血液骨髓而浑然不觉,正是在这种文化传统的长期熏,逐步形成了人精明的商业头脑和务实进取的群体性格。

多元文化的相互激荡,又塑造了人的创新意识和开放心态.这种重商重艺文化氛围,是形成产业分工和产业优势的重要资源和条件,造就了庞大的世代相传的能工巧匠队伍,造就了一大批善于经营、先人一步的企业家,造就了当今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企业家队伍。

1、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英国历史学家汤恩比“挑战——应战”论指出:地理环境向人类提供生存空间、生存物质的同时也提出挑战,而文化(文明)是人类应战的结果。

人善于经商的禀赋不是天生的,而是在这种特定的海洋地理环境下造就的。

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指出,生活在滨海地区的人民被大海“激起了勇气,要去超越那有限的一切。

海邀请人类从事征服,从事海盗式的掠夺,但同时也鼓励人类从事商业和正当的利润。

”背靠山岭,面向大海,独特的地理区位养成了人具有陆文化与海洋文化结合的性格特征。

一是“枕山面海”的环境。

位于东海之滨——长江三角洲南翼,孕育了人扩的海洋文化性格和善于经商的禀赋。

背靠山岭,面向大海,决定了这方水土上的国民性格。

“枕山面海”的环境,具有海洋文化的特点,养成了既精明又胸怀宽阔的人性格,养成了“以舟为车,以揖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的生活习性,培育了心胸开阔、敢冒风险、开拓进取的海洋文化性格和见风使舵、随机应变的能力以及对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心理承受力和富有开疆拓土的冒险精神。

二是自然资源匮乏,人多地少的环境。

对人而言,客观的土壤条件并不好,人多地少,资源匮乏,形成了更具开放性和更依赖商业交易的生产方式与生活传统。

“无资源优势、无国家扶持、无优惠政策”的小市,给人产生了一种求生存求发展的强烈的忧患意识,造就了人的自强意识和拼搏精神,“等、靠、要”的依赖思想比较少。

2、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传承。

在人创业创新的人文精神中形成的众多营养液中,地域文化被认为是最主要的深层次文化。

流淌在人的血液中的是源远流长的历史文脉和丰厚的文化积淀。

经济发展既有人文环境熏的影响,更有人文环境的支持。

的人文土壤却十分优越。

在老百姓创业创新形成的众多营养液中,地域文化被认为是创业大面积活跃的最主要的深层次文化基因。

从大禹因势利导、敬业治水,到句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卧薪尝胆” 的胆剑精神;不论是王充、王阳明的批判、自觉,还是蔡元培的开明、开放;等等,都给老百姓创业创新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是一个有着深厚商业文化底蕴和自强不息精神的群体。

地域文化的核心是商业文化。

人的重商价值观和从商素质,基因主要是句践精神的激励、商圣蠡的影响和各种学派的熏。

一是句践精神的激励。

特别是越王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卧薪尝胆”精神激励和影响着人民。

句践精神,就是越王句践“卧薪尝胆、发奋图强”的精神。

在人的精神中有一种执著的东西——“卧薪尝胆”。

春秋战国末,吴、越两国相继加入诸侯争霸的行列。

公元前494年,吴伐越,大败越。

越王句践被迫屈辱求和,入吴为奴三年,沦为囚徒的句践受尽屈辱。

公元前491年返国,回国后常念报仇耻,建都大越(今),任用蠡、文种、计倪等一批能臣谋士,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发展经济,凝聚人心,激励斗志,发愤图强,国力大增。

“十年生聚,十年教训”20年苦心经营,在公元前473年终于转衰为强,一举吞并吴国。

终成兴越、灭吴、称霸之大业。

进而迁都琅琊,窥视中原,会齐、晋等诸侯于,并致贡周室,成为春秋霸主之一。

句践,卧薪尝胆、发奋图强,是世世代代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原型”,是历史的人文精神,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

在老百姓身上都流着句践的文化血统。

这个“句践原型”,是精神的真正核,是人有别于其他区域商人及精神之处。

二是商圣蠡的影响。

商圣蠡倡导功利、重视工商的文化思想和实践影响着人。

蠡:被尊为中国商人的始祖。

春秋末期的政治家和著名商人,字少佰,楚国苑人(今)。

曾在越王句践手下充当谋士二十余年,为越国灭吴、称霸中原,立下大功,后至(今定)经商致富,成亿万富翁,自号朱公,民间尊称为财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