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讲解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三、简介“乃”的意义和用法 (一)实例讲解 ①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副词,“于是,就”) ②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副词,转折,“竟、却”) ③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连词,顺承,“才”) ④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动词,表判断, “是”) ⑤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副词,“甚至”) 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代词,“你的”)
月怀远,登高作赋,至若柳子厚则不然,以超人之思 ,抒难抑之情,绝矣。
七、简介“所”的意义和用法 (一)实例讲解
①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名词,“处所、地方” · ②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
助词,和后面的动词组成“所”字结构,“……的玉”
③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宫赋》):
(三)课堂趣味训练:
判断“何”在文中的意义。
“徐公何疑(问代词,怎么 )能及君也”本谬也 ,懂其理者,何疑(问代词,怎么 )可胜道也哉?
然其妻如此言者,何疑(问代词,什么 )也?其所 据何疑(问代词,为什么 )为?原其理,当为爱之
深也。可见,情之误,何(副词,多么 )其大也 !然何疑(问代词,为什么 )人能忘情耶?何
③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
动词,“似、好像”
④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
之事》):代词,“这样”
⑤吾儿,久不见若·影(《项脊轩志》):
代词,第二人称,表领属,“你的”
⑥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
动词,“及、比得上”
⑦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经·卫风·氓》):
”此为(是 )至理,当为(向 )世人言之,
切勿使之为(被 )巫所惑。巫者,以诡为(当做
高考文言文—虚词知识讲解一
文言虚词(一)今年高考考什么《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文言虚词的具体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种:①与实词一道组成某些结构(如结构助词“者”“所”“之”等);②联系词、词组、句子乃至段落(如连词、介词以及语气词中的发语语);③表示语气(如语气助词、词气副词);④修饰限制(如副词);⑤称代(代词);⑥调整语序乃至规定语序(如:“惟利是图”中用虚词“是”将宾语“利”提到动词“图”的前面,就是调整语序;疑问代词作宾语时一定位于动词之前,这便是规定语序);⑦表示一定的声音或使音节匀称(前者如叹词,后者如音节助词)。
满分必备攻略【考点分析】一、综合概述:高考“大纲”规定应掌握的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也、者。
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六类。
(一)代词:1、人称代词——之、其、而(通假)、若、乃2、指示代词——之、其3、疑问代词——焉、何(二)副词:1、范围副词——则、犹2、时间副词——既、已、且3、语气副词——其、何、遂(三)介词:于、以、为、因(四)连词:而、且、以、其、或、乃、则、然、但、为、故、若、虽、因、遂(五)助词:1、结构助词:之、者、所、然2、语气助词:也、矣、焉、耳、哉、乎(六)叹词:唉、嘻、呜呼、嗟乎、噫吁嚱虚词解决方法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基础。
推断文言虚词用法在各种考试中经常出现,这也说明:推断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和意义,是中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学习能力。
由于在具体的使用中,虚词的用法非常灵活而多变,因此理解起来困难较大。
介绍八种常用的推断方法。
一、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在学习和应试中常用。
如“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根据句意“不是挟带着泰山来跨过北海这一类情况”,就可确定“以”是连词“来”,表目的。
文言文翻译技巧讲解虚词
夫文言文者,古人之言也,以其简洁、含蓄而著称。
然文言文之难,亦在于其简而意赅,往往一字一句,便含深意。
其中虚词,尤为翻译之难点。
虚词者,无实际意义,而用以构成文句之词也。
故翻译虚词,需得法度,方能准确传达原文之意。
今略述文言文翻译中虚词之技巧如下:一、辨明词性文言文虚词,其词性多变,翻译时须先辨明其词性。
如“之”字,作助词时,无实义,仅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作代词时,代指事物;作动词时,意为“到、往”。
故翻译时,须根据上下文,辨明其词性,再行翻译。
二、理解语境虚词之意义,往往取决于语境。
翻译时,需深入理解原文语境,方能准确把握虚词之意。
如“其”字,若在句中指代前文提及之人或物,则翻译为“他的”;若指代后者,则翻译为“那个”。
又如“乎”字,作助词时,用于句末,表疑问,翻译为“吗”;作语气词时,表感叹,翻译为“啊”。
三、注意修辞文言文虚词,常用于修辞,翻译时需注意。
如“也”字,既可表句末语气,又可表停顿,使文句节奏分明。
翻译时,可根据语境,将“也”字译为“呢”、“吧”等语气词,以体现修辞效果。
四、把握语气文言文虚词,往往承载着作者的情感。
翻译时,需把握语气,传达作者之意。
如“矣”字,表肯定语气,翻译时可用“了”、“呢”等语气词。
又如“乎”字,作感叹词时,表惊讶,翻译时可用“啊”、“呀”等语气词。
五、灵活变通虚词翻译,无一定之规,需根据语境灵活变通。
如“者”字,作助词时,用于句末,表停顿,可译为“……的人”、“……的事物”;作代词时,指代事物,可译为“这”、“那”。
翻译时,需根据具体语境,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
六、总结归纳翻译虚词,需总结归纳。
将常见的虚词及其用法进行归纳,形成表格或笔记,以便在翻译时快速查找。
总之,文言文翻译中虚词的处理,需结合语境、词性、修辞、语气等多方面因素,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
唯有如此,方能准确传达原文之意,使翻译之文通顺、流畅。
夫翻译之道,在于勤学苦练,日积月累,终成大器。
文言虚词例释讲解(20个)
高考复习专题文言虚词例释(20个)一、而1.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并列、递进、承接、转折、假设、修饰多种关系。
2.代词。
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3.复音虚词“而已”。
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二、何1.疑问代词。
可译为“哪里”“什么”。
2.疑问副词。
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3.副词,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4.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三、乎1.语气助词。
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
用在句中的停顿处,不译。
2.介词。
相当于“于”。
3.可作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四、乃1.副词。
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这才”等;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还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
“项王乃复引兵而乐,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2.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
3.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五、其1.代词,又分几种情况:①第三人称代词。
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也作主语,译为“你”。
②第一人称代词。
视句意译为“我”“我(自己)的”。
③指示代词,表远指。
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④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2.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商量、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要”等或省去。
文言虚词
于 阅读“古诗文”第21页,梳理“于”的用法。
介词
表示动作的处所(地点或是某种环境),在,到,从。 表示动作的对象,向,给,对,对于。 表示比较 表示被动,被。例: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于是
表示顺承关系,相当于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这个原因
CD(A 因为 B 是 C 对,向 D 对, 向 E 为了F表反问 G 表被动)
者 阅读“古诗文”第17页,梳理“者”的用法。
助词
与前面的动词、形容词(或动词性和形容词性词组)组成“者” 字结构,指人、物、事、时间、地点等。
与前面的数词组成“者”字结构,所指对象一般见于上文,种,个,样, 点。例:此五者,邦之蠹也。
AD(A 就 B 是,就是 C 却 D 就E 如果 )
作业布置
1对本次课所讲的六个虚词的用法进行梳理; 2.完成“古诗文”第2页至第63页 “重点虚词”部分“乃”“虽”“为”“者”“且”“则” 的用法总结。
感谢聆听
古汉语知识讲解
文言虚词(四)
何 阅读“古诗文”第10页,梳理“何”的用法。
作宾语,什么,哪里。
连词 表示转折
表示假设
副词,表判断,起强调和确认的作用。翻译为是,就是。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
下列句中“则”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两项 是( ) A.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之一生彘肩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D.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E. 大寇则至,使之持危城,则必畔
AF(A……的样子 B 之,他 C 哪里 D 兼词,于之 E 语气助 词 G 词 尾,……的样子)
文言虚词“以”字用法详细讲解
〔六通"已",已经.
• ①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 • ②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 • 〔《荆轲刺秦王》
[以为]
• ①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看病,并且把他们的痊愈当作是自己的功劳
1.认为,把……当作或看作. ①南取百越之地,以为XX、象郡. 把它设为.
• ①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 相如列传》
• ②以母丧解,服除,为工部侍郎 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08年XX卷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二>连词.
•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 ②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
猛然间心惊胆颤,神志恍惚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 ""并且"等,或者省去.
1• ,26,介请其词矢,按,盛照以;锦囊3,.连词,因为;4,介词, 把;5,通"已",已经;6,介词,用
二、下列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赵亦盛设兵以待 • B.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 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 D.余与四人拥火以人 • E.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 F.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 G.今以钟馨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 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 致"等.
•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游褒禅山记》 • ③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陈情表》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专题复习虚词推断课件
汇报人:XX
汇报时间:2024-02-04
目录
• 虚词概述与重要性 • 常见虚词及其用法 • 虚词推断方法与技巧 • 典型例题分析与解答 • 复习策略与建议 • 课堂互动与练习
01
虚词概述与重要性
虚词定义及分类
01
虚词定义
02
虚词分类
虚词是指没有完整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一般不 能单独成句或单独作句法成分。
分析前后文句意关系
根据上下文句意的关系,可以推断出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 意义。例如,如果前后文是因果关系,那么虚词可能是表 因果的连词。
注意虚词的连用和搭配
有些虚词常常连用或搭配使用,形成固定的语法结构。了 解这些固定搭配,有助于更准确地推断虚词的用法。
利用句子结构进行推断
1 2 3
分析句子成分
通过分析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可以 推断出虚词在句子中的语法作用和意义。
作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等; 作代词,可译为“他”、“它”等。
作代词,可译为“哪里”、“怎么”等。
介词类虚词
01
02
03
于
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处所、对象等,可译为 “在”、“向”、“到” 等。
以
引进动作行为凭借的工具 、手段等,可译为“用” 、“拿”等;表示原因, 可译为“因为”。
为
辨析虚词的用法和搭配
高考要求考生能够辨析不同虚词的用 法和搭配,以及它们在句子中的位置 和作用。
运用虚词进行语言表达
高考要求考生能够运用虚词进行准确 、流畅的语言表达,增强文章的逻辑 性和连贯性。
02
常见虚词及其用法
代词类虚词
高考18个文言虚词详细讲解
介词是把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介绍给动词、形容 词,以表示与之有关的处所、时间、方式、原因、对象等 的词。
介词必与所带的宾语(有时省略)组成介宾词组来修 饰或补充说明动词、形容词,作句子的状语或补语。
介词根据功用可分为表处所、表时间、表原因、表对 象、表凭借、表被动、表方式、表工具等。
P返age回 10
一【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①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 语,不作主语。 作《师说》以贻之。(代人,作宾语)(《师说》) 使之然也。(代物,作兼语)(《劝学》) 人非生而知之者(代事理,作宾语)(《师说》)
大概、或许、差不 多、几乎、大约、 似乎
表 谦 敬
请、谨、窃、忝、辱、敢、请求、私下、幸而
幸
等
频率 副词
再、迭、频、数、又、复
第二次、再一次、 频繁、屡次等
Page 9
一:《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 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二:《考试说明》中确定的18个文言虚词;所 谓“用法”,就是某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及其 所表示的语法关系,即词性(虚词包括副词、 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有些资料书把 代词也归入虚词范围)。
②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 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 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③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 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文言虚词则知识讲解
顺承 转折 就副词 就副词 顺承 转折
课堂检测: 1.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 2.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3.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4.内则百姓疾之,外则诸侯叛之。
课堂检测: 1.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 连词,表承接,译为“于是” 2.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7.欲速则不达。 连词,表转折,译为“却”
8.公子则往,群臣之子敢不皆负羁绁以从? 连词,表假设,译为“如果”
9.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10.此则寡人之罪也。
11.入则孝,出则悌。 12.齐国之诸公子,其可辅者,非公子纠,则小白 也。
9.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连词,表假设,译为“那么” 10.此则寡人之罪也。
5.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 “那么”等。 如:
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史记•高祖本纪》)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 君
6.表选择关系,和“非”、“不”连用,译为“ 不是……就是”
如: 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 非死则徙尔。
(二)用作副词 1.用于加强判断,相当于“即”、“乃”,可译作 “是”、“就是”。
3.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4.内则百姓疾之,外则诸侯叛之。
课堂检测: 1.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 连词,表承接,译为“于是” 2.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连词,在并列句中加强对比
3.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4.内则百姓疾之,外则诸侯叛之。
课堂检测: 1.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 连词,表承接,译为“于是”
文言虚词初中讲解教案
文言虚词初中讲解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及其用法。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文言虚词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阅读能力。
教学内容:1. 文言虚词的定义及其作用。
2.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举例。
3. 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及其意义。
4. 练习题及解答。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文言实词,提醒学生实词和虚词的区别。
2. 提问:“什么是文言虚词?”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二、讲解文言虚词的定义及其作用(15分钟)1. 讲解文言虚词的定义:文言虚词是指在文言文中不表示具体意义,起连接、助词等作用的词语。
2. 讲解文言虚词的作用:文言虚词在句子中起到连接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之间的作用,使句子结构更加紧凑,表达更加准确。
三、举例讲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20分钟)1. 举例讲解“之”、“乎”、“焉”、“于”、“也”、“矣”、“哉”等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2. 通过具体例句,让学生理解这些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及其所表示的意义。
四、练习题及解答(15分钟)1.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文言虚词知识,分析句子中的虚词用法。
2. 学生互相讨论,共同解答练习题。
3. 教师进行讲解和指导,确保学生正确理解虚词的用法。
五、总结与复习(5分钟)1. 让学生总结今天所学的文言虚词知识,加深记忆。
2. 提醒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注意文言虚词的用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练习题答案,评估学生对文言虚词用法的掌握程度。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进行文言虚词的复习提问,检查学生的复习效果。
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阅读一些文言文片段,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的文言虚词知识进行理解和分析。
2. 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和起源。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文言虚词的定义、作用以及常见虚词的用法,使学生掌握了文言虚词的基本知识。
在讲解过程中,通过具体例句和练习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意义。
中考文言文常见虚词整理课件
分清虚实
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和虚 化而来的,许多词既可作虚词用也可 作实词用。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鸿门宴》
介词
动词
“替”、给” “作出”、“制定”
明辨词义和用法
虚词大多是多义的,要根据 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代词
副词
代上文的“君子” 相当于“难道”,加强反诘语气
通晓古今
要确切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还应常与现代汉 语进行比较,弄清一些常见虚词的古今变化,准确 掌握这些词与现代汉语中哪些词相当。
A、少数沿用下来 如:学不可以已 B、有的完全消失
如:发语词夫、盖,语气词矣、哉 C、有的用法产生了细微的变化
如: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表原因(现结果) D、有的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古今异义)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用在句中,不译
常见文言虚词——也
四、表感 叹语气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常见文言虚词——也
五、表祈 使语气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常见文言虚词——虽
一、连词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1.译作“虽然”
常见文言虚词——虽
一、连词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2.译作“即使”
常见文言虚词——乎
连词
表并列:“和、 又”可不译
表承接:“就、 表转折:“但 然后”,或不译 是、却、然而”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夺而杀尉。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常见文言虚词——而
连词
表递进:“并 且” “而且”
表修饰:可译为 表因果:“因 “地”“着”, 而” 可不译
文言虚词“以”“若”讲解课件
②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 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 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 致”等。 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 传》)
若:
(一)动词,像,好像。
①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 (《促织》) (二)用作代词。 1. 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 你的"。
①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若属:你们 这些)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 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文》) 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六国论》)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 译为“因为”。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 而",或省去。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 来辞》) (三)助词 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师 表》) 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廉颇 蔺相如列传》) 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
相关词汇:
【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 似"要说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②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 ①指挥若定。(《赤壁之战》) 【若何】怎么样。 ①以闲敝邑,若何?(《崤之战》) 【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 ①车后若干递送夫。
【高中语文】高中语文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例句讲解
【高中语文】高中语文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例句讲解文言文的学习,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的把握是关键,前面我们总结了高中语文文言文中最常用的120个实词,这里我们整理了高中18个最常考的文言虚词用法及例句传授.[之乎也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者]一.【之】(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
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①太后盛气而揖之。
(《触龙说赵太后》)②无人知晓将军阔之至此也。
(之:我)(《廉颇蔺相如本纪》)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
(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④且公子纵轻胜,弃之再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之:我)(《信陵君窃奔卫赵》)⑤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
(之:你)(《与妻书》)2.命令代词,这,此。
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季氏将伐颛臾》)②君子疾夫比涅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前一个“之”,这样。
后一个“之”,它。
)(《季氏将南征颛臾》)③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④均之二策,宁许之以正数秦曲。
(《廉颇蔺相如本纪》)(二)助词。
1.相等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到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②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
(《夫差攻灭吴》)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①臣之青也,犹不如人;今旧矣,懦弱为也已。
(《烛之武退秦师》)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③不患其众之严重不足也,而患上其志行之少奸也。
(《夫差攻灭吴》)④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3.放到倒转的动(介)宾短语之间,做为宾语提早的标志。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②譬若以肉投过馁虎,何功之存有哉?(《信陵君窃奔卫赵》)③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齐桓晋文之事》)4.放到倒转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做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本纪》)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初中 文言虚词(知识讲解)
48
“与”“乎”等 。
例 1:不 足 为 外 人 道 也 。(《桃 花 源 记》)(为 :向 ,对)
例 2:告 之 于 帝 。(《愚 公 移 山》)(于 :向)
4.表凭借的介词
介 词 后 引 入 的 是 所 凭 借 的 条 件 ,常 见 的 有“以”。
“焉”,哪 里 。“焉 置”即“安 放 在 哪 里”。
例 3:余 之 游 将 自 此 始 ,恶 能 无 纪 ? (《满 井 游 记》)
“恶”,怎 么 ,表 示 反 问 语 气 。
(二) 介词
文言介词是把名词、代词或 名 词 性 词 组 介 绍 给 动 词、形 容 词,
以表示与之有关 的 处 所、时 间、方 式、原 因、对 象 等 的 词。 介 词 不
例 2:今 人 有 大 功 而 击 之 ,不 义 也 。(《鸿 门 宴》)
“人”字 旁 称“人 家”。
(
5)“尊 称”与“谦 称”代 词
尊称 ,即 对 人 的 礼 貌 称 呼 ,有“君”“公”“卿”“足 下”“阁 下”等 ,有
“您”“您 老 人 家”“他 老 人 家”之 意 。
例 1:以 君 之 力 ,曾 不 能 损 魁 父 之 丘 ,如 太 行 、王 屋 何 ? (《愚 公
“你 的”“你 们”“你 们 的”。
例 1:尔 安 敢 轻 吾 射 ! (《卖 油 翁》)
“尔”字 用 于 句 首 ,用 来 称 代 卖 油 老 人 ,译 为“你”,作 主 语 。
例 2:子 何 恃 而 往 ? (《为 学》)
“子”是 第 二 人 称 代 词 ,译 作“你”,指 代 穷 和 尚 ,作 主 语 。
“乃”是 代 词 ,译 为“你 的”。
44
例 6:而 翁 归 ,自 与 汝 复 算 耳 。《促 织》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讲解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讲解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对文言虚词的考察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语境中虚词的意义;二是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三是文言句子的翻译。
前两种是对文言虚词的显性检验,后一种是对文言虚词的隐性检验。
要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识记文言文常用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② 结合句子翻译,确定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意义;③根据文言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地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替代;④先多读一些,感受一下语气,然后判断。
还有一点同学们要特别注意,一个虚词有多种用法,而相同的用法又可以用不同的虚词来表示。
在平时学习中应注意打好基础,勤练多思,把握规律,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虚词排序]在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他说,“第二类是组合词,如“取、入、为”;第三类是连接词,如“然后是”;第四类起语言辅助作用,如“叶、胡、符、燕”。
其中,最重要的古汉语虚词是“志、气、意”,为了方便学生复习,我们现在讨论初中常见的问题文言虚词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结合具体实例对其用法作简要分析。
之1.他,他们。
例:愿陛下相信。
(起始表格)2、代词,代事,译为:这,它。
例:肉食在者谋之。
(《曹刿论战》3.代词、代词,翻译为:it,they。
这位御医听从国王的命令聚集在一起。
(捕蛇者)4、指示代词,译为:这。
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花源记》)5.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翻译为:De。
例:燕子和麻雀知道天鹅的野心。
6、助词,用于主谓结构之间,无实在意义,不译。
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7、助词,作宾语倒装标志,无实在意义,不译。
例:何陋之有。
(《陋室铭》)8.助词用于收集足够的音节,没有真正的意义,也没有翻译。
公众会鼓动它。
(曹桂辩论)9、动词,作谓语,译为:去,往。
例:吾欲之南海。
(《为学》)(注:此处(作为一个实词)1、介词,与后面的词或短语一起构成介宾短语,充当状语或补语,其译意较多。
【初中语文】初中文言文知识点:虚词“之”用法讲解
【初中语文】初中文言文知识点:虚词“之”用法讲解初中文言文知识点:虚词“之”用法讲解,希望本篇文章对您学习有所帮助。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虚词“至”用法解读一、代词1.人称代词,翻译为“他”、“她”、“他们”①公与人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② 陈胜佐杀死了两名中尉。
(陈氏家族)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④ 醒来问问。
(扁鹊会见蔡桓公)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 时不时地学习不是也一样吗?(论语)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狼》)③ 孔子说:默默学习,不厌其学,不厌其教。
(论语)④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
(《宋定伯捉鬼》)⑤ 恢复投资后,后面的狼停了下来,前面的狼又来了。
(狼)二、助词1.结构助词,翻译为“得”①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扁鹊见蔡桓公》)② 用你的力量,你不能破坏奎父的山。
(愚公移山)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④ 秦朝是南方制造的。
我们怎么能利用鸡唱歌和偷狗的力量呢?(读《张孟子传》)⑤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2.置于主语和谓语之间的结构语气词取消了句子的独立性。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② 在骨髓中,指挥官属于我们,但却无事可做!(扁鹊会见蔡桓公)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④ 太阳和月亮的旅程,如果离开了它。
(看海)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3.语气词,足够的音节。
①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② 很长一段时间,眼睛就像黄昏,意思是非常悠闲。
(狼)③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④ 刹那间,20多名盗贼从四面八方聚集起来,手持负弓和负箭,数百人紧随其后。
(大铁椎骨传记)4、结构助词,提前宾语的标志。
① 陶艺之后很少听到人们对菊花的喜爱。
(爱莲花理论)②何陋之有?(《陋室铭》)③ 宋朝的罪行是什么?(墨子公开失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虚词讲解
辨析下列“而”的用法。 (1)日出而林霏开( 表承接) (2)民困而不知救( 表转折) (3) 敏而好学( 表并列 ) (4)玉质而金色( 表并列 ) (5)面山而居( 表修饰 ) (6)温故而知新( 表承接 ) (7)水落而石出( 表因果 )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捕蛇者说》)
(三).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此用法很少见。例如: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赤壁赋》)
文言虚词讲解
四乃
1.用作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 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这 才”等;表转折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 上是对事物范围的一种 限制,可译为“才”“仅”等。
(《伶官传序》)
(三).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1、“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 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 样”。 如: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
(《鸿门宴》) 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
(《信陵君窃符救赵》)
2、“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 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 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 什么”等。 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
(《谭嗣同》) 何以战?
(《曹刿论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短歌行》)
三、 “乎”的用法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2、表示反问语气,可翻为“吗”: 其孰能讥之乎?
4.注意特殊现象
文言虚词中还有一些特殊现象,要特别注意。
(1) 兼词 投诸渤海之北
兼词是指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单音词, 它所兼的两个词属于两个不同的词类。
(2) 虚词的连用
虚词的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较多的是 两个虚词的连用,也有三个连用的。
文言虚词讲解
一、 “而”的用法:
(一).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
文言虚词讲解
3、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庄暴见孟子》)
4、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捕蛇者说》)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归去来辞》)
文言虚词讲解
(二).用作介词 ,相当于"于"。 生乎吾前……(《师说》)
3.通晓古今
要确切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还应常 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弄清一些常见虚词 的古今变化,准确掌握这些词与现代汉语 中那些词相当。 A、少数沿用下来 学不可以已
B、有的完全消失 发语词夫、盖,语气词矣、哉
C、有的用法发生了细微的变化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表原因(现结果)。
D、有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古今异义) 文言虚词讲解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才,《触龙说赵太后》)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却,竟然《石钟山记》)
天下胜者众矣,而文言虚霸词讲解者乃五。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 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 为“你”。不能作宾语。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3.用在句中,起确认作用,表判断 可译为“是”“就是”等。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
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
7.表目的:士不敢弯弓而饱怨(来,用来)
8.表结果: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然则何时而乐耶? (《岳阳楼记》)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
(二).用作副词。 1、疑问副词,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赤壁之战》) 徐公何能及君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2、程度副词,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 可译为 “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表示多种关系。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
可译为“又”。
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
或不译。
如: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六国论》
)
文言虚词讲解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岂取之易守之难乎
夺取
令壮者无取老妇
通娶
留取丹心照汗青 助词
动词
文言虚词讲解
2.辨明用法
有些虚词不仅兼有实词的用法,而且 在虚词范围内又大都有多种用法,这要根 据它在句子里的作用来确定。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 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代词 代上文的“君子”
副词
相当于“难道”,加强反诘语气
文言虚词讲解
(因而)
文言虚词讲解
(二).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 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例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
(三).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 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
高考专题复习之 文言虚词
1.分清虚实 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或实 词虚化而来的,因而某个词可以同时 兼有实、虚两种用法的情形极为常见, 学习时必须分清哪是实词,哪是虚词。
文言虚词讲解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鸿门宴》
介词
动词
“替”、“给” “作出”、“制定”
文言虚词讲解
六王毕,四海一 动词 统一 黄鹤一去不复返 副词 一旦
文言虚词讲解
二、 “何”的用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发问,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 有语气助词“哉”“也”, 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六国论》)
2、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 “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