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华语流行歌曲作曲家与歌手研究综述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流行歌曲的研究

Classifie d Inde x: Unive rsity Code: 10075 U.D.C: NO:A Dissertation for the Degree of M. ArtsOn twentieth Century thirty or forty's Shanghaipop songs researchC a n d i d a t e˖Wang YuSupervisor˖Prof.Liu ZongchaoAcademic Degree Applied ˖Master Degree of ArtsSpeciality˖Music and danceUniversity˖Hebei UniversityDate of Oral Examination˖June,2014摘要随着世界文化的不断交流与融合,国内的流行音乐也呈现出了多元文化的特征。
探析我国的流行音乐,就不能忽视上海流行音乐文化对我国整体的流行音乐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
从近代音乐史来看,上海这块宝地是西方流行音乐传向我国的重要关口,而且在当地更多的创作者灵活的将这些舶来的艺术手法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再创作,从而形成了全新的艺术歌曲形式,极大的丰富和满足了社会群众的娱乐生活。
在此,我们对上海三四十年代流行歌曲的研究,更为全面的突显出在特定历史时期音乐文化与创作的特征,从而能够对现在的流行音乐有专业化和学科化的认识,对流行音乐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帮助我们在将来对流行音乐文化有更为深刻的体会,从而指导演唱教学与艺术实践。
本文通过五个部分对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流行歌曲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第一部分是阐述上海流行歌曲赖以产生并发展的时代背景;第二部分是对部分代表曲目曲式结构分析,各选区一部曲式、单二部曲式、单三部曲式的音乐作品进行举例分析。
第三部分对上海流行歌曲创作思路的研究,主要是从西洋音乐影响和创作手法两方面进行讨论。
第四部分是对上海流行歌曲演唱风格的探析,选取了黎明晖、周璇、白虹、龚秋霞、姚莉、白光等人的演唱方法进行分析。
20世纪中华歌坛名人百集曲目

20世纪中华歌坛名人百集曲目摘要:一、前言二、20世纪中华歌坛的发展与繁荣三、代表性的中华歌坛名人及作品1.邓丽君2.张学友3.周杰伦四、20世纪中华歌坛名曲的深远影响五、结论正文:【前言】20世纪是中华歌坛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音乐作品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成为了时代的缩影。
本文将回顾这一时期中华歌坛的名人及代表作品,以展现20世纪中华歌坛的繁荣与发展。
【20世纪中华歌坛的发展与繁荣】20世纪中华歌坛经历了从传统民间音乐到现代流行音乐的转变,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音乐人和脍炙人口的作品。
这一时期,音乐风格多样,既有激昂向上的爱国歌曲,也有柔美抒情的流行歌曲。
同时,歌坛名人也通过歌唱比赛、电视节目等形式,为广大观众所熟知和喜爱。
【代表性的中华歌坛名人及作品】1.邓丽君:作为20世纪中华歌坛的代表性人物之一,邓丽君以其甜美的嗓音和优雅的形象深受观众喜爱。
她的《月亮代表我的心》、《甜蜜蜜》等歌曲传唱至今,成为华语乐坛的经典之作。
2.张学友:被誉为“歌神”的张学友是华语流行歌坛的佼佼者,以其高亢激昂的演唱风格和深情款款的歌词感染了无数听众。
张学友的《吻别》、《一路上有你》等歌曲成为20世纪中华歌坛的标志性作品。
3.周杰伦:20世纪末,周杰伦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才华横溢的创作才能,引领了华语乐坛的新潮流。
他的《稻香》、《青花瓷》等歌曲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为中华歌坛注入了新的活力。
【20世纪中华歌坛名曲的深远影响】20世纪中华歌坛的名曲不仅在当年广受欢迎,时至今日,这些歌曲仍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深远的社会影响。
它们不仅慰藉了一代人的心灵,也为后世的音乐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源泉。
【结论】总之,20世纪中华歌坛的发展和繁荣离不开那些才华横溢的音乐人和脍炙人口的作品。
这些歌曲记录了时代的变迁,承载了人们的记忆,成为了华语乐坛的瑰宝。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艺术歌曲的当代阐释

《戏剧之家》2019年第22期 总第322期47音乐研究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艺术歌曲的当代阐释吴 越(吉首大学 音乐舞蹈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基金项目:吉首大学教学改革项目《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艺术歌曲的当代阐释与教学研究》成果。
项目编号:2017JSUJGB21。
【摘 要】艺术歌曲是西方室内乐性质的一种声乐体裁,随着近代西方音乐文化的传入,中国艺术歌曲开始在中国起步。
这种艺术形式主要以传教士方式、基督教文化方式和学堂乐歌方式传入我国。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现了一批影响深远的词曲作家,使中国的艺术歌曲从萌芽并起步到成熟,大量经典作品至今被传唱,影响着无数声乐教育者和演唱者,其创作时代与创作思想一直被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1920-1939;中国艺术歌曲;当代阐释中图分类号:J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2-0047-01中国艺术歌曲始于学堂乐歌,学堂乐歌是中外音乐文化交流的见证,许多外国歌曲通过学堂乐歌传到中国,影响着中国民族音乐与中国声乐艺术。
早期学堂乐歌根据民歌填词的如《茉莉花》《梳妆台》《凤阳花鼓》等。
后来逐渐出现音乐文化在表现形式上“西体中用”现象,因此,中国艺术歌曲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处于萌芽和民族探索时期,代表曲目有《送别》《问》《叫我如何不想他》等。
其代表人物有李叔同、沈心工、萧友梅等,他们为我国近现代艺术歌曲发展繁荣奠定了创作基础。
一、时代性、科学性的创作方法为艺术歌曲的完美表达提供可能这一时期的词曲作者本身就是新文化运动的策划和实践者,大都海外留学,这些具有极高文化涵养并与外来文化相互碰撞的知识分子将美学观思想与新文化运动相结合,利用艺术歌曲表达其美学思想。
从他们的创作可以发现,他们大多选择的歌词仿效德奥艺术歌曲形式,采用我国古典诗词或现代诗歌,表现内容则多为传统文人的精神情怀,当然也有现代知识分子向往自由、个性和的人文精神。
例如黄自的《思乡》(1932),他善于用音乐刻画意境,丰富的内心激情对旋律与和声的民族风格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20世纪20-30年代中国音乐史著作中受作者思想影响差异比对

20世纪20-30年代中国音乐史著作中受作者思想影响差异比对
20世纪20-30年代是中国音乐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音乐思想发展的关键阶段。
在这个时期,中国音乐受到了西方音乐思想的影响,同时也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特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现代音乐。
在这个时期,有许多音乐学者和音乐家致力于探索中国音乐的未来发展方向,他们的著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针对20世纪
20-30年代中国音乐史著作中受作者思想影响的差异进行比对分析。
我们可以从20世纪20-30年代中国音乐史著作的主要作者入手,比如萧友梁和康有为等人。
萧友梁是中国现代音乐的奠基人之一,他在《中国音乐史略论》一书中,强调了中国音乐的独特性和民族特色。
他认为中国音乐应该融合西方音乐的先进技术,同时保留中国传统音乐的精髓,创作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音乐作品。
而康有为则在其著作《大乐观》中,提出了“唯美主义”的音乐观点,主张“盲从西洋”的音乐创作方式,倡导中国音乐应该“西学中用,中西结合”,以此来发展中国的音乐事业。
从这两位作者的著作可以看出,他们在音乐思想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分别代表了中国音乐传统与西方音乐文化的两种不同取向。
20世纪20-30年代中国音乐史著作中受作者思想影响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作者取向、内容和观点、影响力和后续发展方面。
不同作者因其个人的经历和思想倾向,对中国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影响,导致了中国音乐在这一时期发展的多种走向。
而这种差异也对后世中国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中国音乐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性的特点。
我们应该从不同作者的著作中,深入探讨作者思想的差异,以此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音乐发展的历史脉络。
探析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流行音乐

2018-04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探析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流行音乐李唯一(西华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四川南充637000)摘要:我们如今说的流行音乐,这是指一种深受大众热爱,并且通俗易懂,易于在当今社会流传的音乐体裁。
这种音乐实质就是抒发情感,引起现代人的共鸣,通常将人生感悟,恋爱经历,怀念往日,向往未来这些题材作为创作的思路。
流行音乐主要强调的是娱乐大众,具有很明显的商业效应在其中。
19世纪末上世纪初爵士乐兴起,并成为了世界性的流行音乐,这样的流行风潮也慢慢的挂到了中国,并且逐渐在中国乐坛发展生根。
在上世纪30年代变产生了在当时成之为“家庭爱情歌曲”或“时代曲”的作曲家,作品和歌星。
本文通过四个部分对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流行歌曲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分析。
关键词:流行音;通俗易懂中图分类号:J60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8)11-0086-01一、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流行音乐的前期阶段我们中国的流行歌曲是从黎锦晖先生的创作开始起步的,当时为了歌舞的演出的需要,黎锦晖先生谱写出了例如《毛毛雨》,《桃花江》,《特别快车》,《妹妹我爱你》,《家庭爱情歌曲》一百首等最早的爱情歌曲。
黎锦晖先生所创作的流行歌曲其风格主要是以中国民间小调为基调来发展的,其旋律优美动听,富有鲜明的民族性特点,在其作品用西洋乐队伴奏的时候其也借鉴了爵士乐节奏的特点,并且融合的十分和谐。
早期我国流行音乐的开拓者还有徐如辉先生,他先后创作了《永别了,我的弟弟》、《阁楼上的小姐》、卖油条》、《夜月之歌》等等。
在那时还有许多著名的歌星,如我国第一首流行歌曲《毛毛雨》首唱者黎锦晖的女儿黎明辉;当时“明月歌剧社”的“四大天王”之一的王人美,她的代表作如《渔光曲》,《铁蹄下的歌女》,《梅娘曲》,其他还有黎莉莉,薛玲仙,胡笳等。
二、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流行音乐的后期阶段这一时段的流行音乐结合了更多的听觉和视觉效果,特别黎锦光和陈歌辛这两位作曲家的创作,使当时的流行音乐十分丰富多彩,浪漫温柔。
三十年代流行音乐史

三十年代流行音乐的传播随着时光的逝去,时代已发生很大的变化。
社会稳定,人们的文化需求也更多元化,对文化历史的认识也更成熟。
比如对30年代的文化历史,更多的人表现出骄傲和肯定,甚至一直有个说法,说30年代是中国近代史的“文艺复兴”时代。
这些都应是理论家们研究的事情,从我个人理解看,我认为一是时世造英雄,推翻帝制、五四以来的新文化运动,带来对外来文化营养的汲取和民族文化的提高。
二是传媒的发展,如无线电台、留声机的诞生,特别是电影业的发展,大大加速了歌曲的传播,再加上同时应时运而生的几位有天分的音乐大家,中国的流行歌曲才几乎是刹那间诞生而又转瞬间达到非常高的高度。
那时创作出来的歌曲,往往简练而动听。
有的有着欧美歌曲的印记,如《教我如何不想她》(确切讲这首应该划归艺术歌曲类)、满场飞、桃花江等。
不久前在青歌赛上还听徐沛东评委提到,陈歌辛创作的《玫瑰玫瑰我爱你》在当时传入美国时,马上得到流传,有意思的是,大多数美国人都以为是他们自己国家的歌曲;有的歌又有浓厚的民族风味,如《街头月》、《拷红等》。
最近我在央视的一个节目广告中听到,《卖相思》也被用在一部即将播出的连续剧中,这首歌也颇有地方小调的风格。
我觉得无论是哪种风格都能当作现在音乐人创作的典范。
三十年代后的歌曲走向以及三十年代流行音乐被允许的存在在以往,三十年代(及随后的四十年代)的流行歌曲常被斥为靡靡之音,这或许和当时历史条件有关。
和随后的流亡歌曲、抗战歌曲等等比,流行歌曲似乎“惭愧”些。
但退一步讲,在任何情况下,民众也有享受生活、憧憬美好或哪怕是苦中求乐的权利和需求,那么流行歌曲的存在和发展也是合理的了。
记得我小时听我妈说,我的姐姐们那时都是流行歌曲的爱好者,她们也并没有被“麻醉”,解放后都工作了,工作中也都很优秀。
我还记得一件小事:我有一天在小摊上卖到一张很小的印有周旋头像的歌片《拷红》,看到的大人们都很兴奋。
据说这歌是电影《西厢记》的插曲,那时当电影里开始唱这首歌时,几乎现场观众都齐声随着演唱。
20世纪20—30年代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特点和发展探析

20世纪20—30年代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特点和发展探析作者:吉喆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5年第03期摘 ; 要:文章分析了20世纪20-30年代中国艺术歌曲在中国音乐史上的意义,探析了20世纪20-30年代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特点与发展,以供参考。
关键词:20世纪20-30年代;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特点;发展中图分类号:J64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9-0078-01从我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历史来看,20世纪20-30年代的中国音乐作品中,艺术歌曲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是艺术品位非常高的歌曲形式,为中国新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20世纪20-30年代中国艺术歌曲在中国音乐史中的意义分析(一)确定了我国艺术歌曲的形式在我国古代歌曲史上,总共出现了物种具有代表性的歌曲形式,即琴歌、小曲、散曲、词体歌曲、雅乐歌曲等,他们通常都是根据歌曲填词,或者和宗教、民歌等具有某种联系,或者与传统的诗歌具有紧密的联系,注重中国旋律特色。
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引进了欧洲音乐的和声体系,为中国歌曲的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中国语言与欧洲音乐的结合,共同确定了我国艺术歌曲的形式,使我国艺术歌曲的表现力向纵横方面更拓展。
(二)创建了“歌”的体载五四期间,新文化运动是新诗与旧体诗的歌名,传统诗词从内容到形式都开始解体,新诗逐渐的蓬勃与兴趣。
新诗容纳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内容,反映的是民主主义的理想与思想意识,具有清新的时代气息以及浪漫主义的诗风,在形式上,新的曲调取代了旧体诗的吟诵调。
新诗运动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即音乐会歌曲构成了20世纪20-30年代中国艺术歌曲歌词的主要来源。
上海国立音专为了将新诗引进到音乐创作中,创建和推广了“歌”的体载,在我国艺术歌曲的园地中,新歌得到非常快速的发展,为艺术歌曲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二、20世纪20-30年代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特点与发展分析(一)20世纪20年代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特点与发展20世纪20年代是我国艺术歌曲的起步阶段,在这一时期,一大批国内留学生相继回国,他们开始尝试着结合欧洲的作曲方法与中国古典诗词,创作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歌曲,例如赵元任的《听雨》、《教我如何不想他》;萧友梅的《南飞之雁语》、《问》;青主的《我住长江头》、《大江东去》等。
浅谈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乐主义思潮音乐的发展

浅谈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乐主义思潮音乐的发展1. 引言1.1 背景介绍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国音乐发展的重要时期,此时的国内外政治动荡、社会变革以及文化交流的活跃,为国乐主义思潮的兴起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经历了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等历史事件的冲击,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在这一时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变革。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之际,一些音乐家和学者开始重新审视中国传统音乐,并试图将其融入现代音乐创作,提倡以中国音乐传统为基础,以现代音乐技法为工具,创作出符合时代要求的音乐作品。
国乐主义思潮在这一时期逐渐形成,成为当时中国音乐界的一股重要力量。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乐主义思潮通过探索和创新,为中国音乐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造力。
国乐主义思潮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时的音乐教育和演出实践,推动了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乐主义思潮的兴起为中国音乐的多元发展打开了新的道路,为中国音乐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2. 正文2.1 国乐主义思潮兴起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国音乐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国乐主义思潮兴起的时期。
国乐主义思潮的兴起受到了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因素。
在20世纪初,中国的音乐领域受到了西方音乐的影响,许多传统音乐形式遭到了冲击。
为了振兴中国传统音乐,一些音乐家开始探索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和魅力,试图融合传统和现代音乐元素,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音乐作品。
这种思潮逐渐形成并得到了越来越多音乐家和音乐爱好者的支持和认可。
国乐主义思潮的兴起也受到了当时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正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人们对传统文化和价值观产生了怀旧和重新认识的需求。
音乐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开始受到更多关注和探讨,国乐主义思潮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渐兴起。
国乐主义思潮的兴起是中国音乐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音乐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国乐主义思潮的兴起不仅推动了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也为中国音乐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和活力。
20世纪20―30年代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方法

63538 艺术理论论文20世纪20―30年代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方法一、歌曲把握的要领20世纪20-30年代,中国的艺术歌曲作品不像当时欧洲的作曲家们在作品中往往带有很多的个人情绪和自我因素,中国的作曲家们更侧重于在作品中表现当时中国社会的现状和对社会生活的关注,所以这一时期的艺术歌曲表现出多种类型的形态。
一种演唱风格的形成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很大的联系,最为重要的一点是他们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歌唱方法――美声唱法,这种唱法不同于我国的民族唱法,在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也开始了这种唱法的最初学习和研究,这也成为艺术歌曲在中国的土地上能够充分发展的重要因素。
赵元任先生是20世纪20-30年代中国最有代表性的作曲家之一,他创作的歌曲风格独特,有着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和文化风格。
其中他创作的和声方法和钢琴伴奏也是在当时引起了不小影响。
其中笔者以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教我如何不想他》来举例。
这首歌曲采用了我国传统音乐中少见的三拍子弱起节奏,通过对原有诗词的精细描写刻画,使歌曲的民族特色更为突出。
赵元任在这里大胆运用了各不相同的调式来布局整首歌曲,例如,歌曲的开始是E大调;进行到第二部分时候开始转调,E大调转B大调;接下来是E大调转到G大调;最后是e小调转到E大调。
这样的手法在以前是很少见的。
大大丰富了歌曲的表现力,却让人听起来不失流畅性,既突出个性又不失歌曲的完整性。
这种和声和调性的运用就是采用了西方的创作理念,中西结合,具有统一的艺术效果,这也是这首乐曲可以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说到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风格,艺术歌曲的风格特点是以含蓄为主,还要注重对气息和语言表达的运用,艺术歌曲的伴奏一般只有一架钢琴,所以要想更好的诠释歌曲,对歌者的要求就更高了,声音的控制和把握,咬字吐字的感觉,和情感的拿捏都缺一不可。
二、20世纪20-30年代中国艺术歌曲的表演风格关于我们所谈的歌曲的演唱风格,李凌先生在《歌唱艺术漫谈》中曾经说过:“样式通常指的是风格和艺术风格,它主要体现在形式的艺术风格和特点、性格和气质。
浅谈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乐主义思潮音乐的发展

浅谈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乐主义思潮音乐的发展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国国乐主义思潮音乐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音乐界经历了许多变革和创新,国乐主义思潮崛起,对中国传统音乐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探索,为中国音乐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造力。
本文将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乐主义思潮音乐的发展进行浅谈。
在20世纪初期,中国音乐界一直受到西方音乐的影响,传统中国音乐渐渐式微。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乐主义思潮崛起,中国音乐界的传统音乐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音乐人纷纷开始探索中国传统音乐的瑰宝,寻找中国音乐的灵魂。
国乐主义思潮音乐在这一时期形成并发展,对中国音乐道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国乐主义思潮音乐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深刻挖掘和传承。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批优秀的音乐家开始系统地研究中国传统音乐,他们深入挖掘了中国古典音乐的精髓,力求还原中国传统音乐的本真面貌。
在这一时期,中国音乐界出现了一批精通中国传统音乐的音乐家,他们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典音乐的传统,为国乐主义思潮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国乐主义思潮音乐在这一时期还借鉴了西方音乐的一些先进理论和技术,使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进行了融合和创新。
一些音乐家开始将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进行融合,创作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音乐作品。
他们在音乐创作上大胆探索,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的旋律和和声与西方音乐的节奏和结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国乐主义思潮音乐风格。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国乐主义思潮音乐在中国音乐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在这一时期,中国音乐界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这些作品无论在音乐形式还是音乐风格上都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成为中国音乐的重要财富。
值得一提的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国乐主义思潮音乐也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成为中国音乐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国乐主义思潮音乐在中国音乐史上并不是没有争议的。
一些人认为,国乐主义思潮音乐在追求中国传统音乐的纯粹性和本真性的过程中,忽视了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导致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僵化和停滞。
20世纪30年代我国声乐作品创作成就综述

收 稿 日期 :0 良 20
陈 田鹤 、刘 雪庵 等 以上 海 国立 音 乐 专科 学 校 师 生 能 的 《 吊吴 淞 》 黄 自的《 前 敌 将 士 》 《 , 赠 、 睡狮 》 老 ,
为 主要 代 表 的一 个创 作 群体 他 们 在 这个 时 期 创 志 成 的 《 民族 战 歌 》 刘 雪 庵 创 作 的《 , 出发 》 《 、 前进 作 了 大量 的 优 秀作 品 , 黄 自创 作 的《 如 玫瑰 三 愿 》 曲》 《 线 去 》 萧 友 梅 的 《 军 歌 》 , 定 仙 的 、 、前 , 从 等 江 《 乡 曲》 《 思 、花非 花 》 等 以古 人诗 词 和 以现 代 人 诗 《 了祖 国 的缘故 》 陈 田鹤 的《 战歌 》 。左翼 音 为 , 巷 等
歌 曲创 作涉 及 的题 材 比较 广 泛 .包 括 独 唱歌 《 归何 处 》江 文 也 的《 番 之歌 》 。但 是 九 . 春 , 生 等 一 曲 、为 学 生 和儿 童所 创 作 的歌 曲 以及 为 电影 和戏 八 事 变 后 , 着 日本 对 中国 侵 略 的 加 剧 、 随 随着 七 . 剧所 创作 的配 乐歌 曲
( ) 唱歌 曲 一 独
七 事 变后 全 民族抗 战 的掀 起 .全 国群 众 抗 日的热 情 步步 高涨 ,这些 行 动 激发 了作 曲 家们 的爱 国热
专业 音 乐 工作 者 中的代 表 人 物有 黄 自、 主 、 忱 , 笔创 作 了一批 充满 爱 国之情 的作 品 如 应 尚 青 提
词 为歌 词 的 艺术 歌 曲 .其 创 作重 视 词 曲 的 紧密 结 乐 工 作者 在 这个 时 期 的代 表人 物 有 聂耳 、 吕骥 、 任
30年代上海流行音乐《何日君再来》历史与音乐研究

30年代上海流行音乐《何日君再来》历史与音乐研究摘要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滩正是流行音乐不断发展地方,也有属有“金嗓子” 美誉的周旋。
这个时代的歌曲令人沉迷不已,其中《何日君再来》是一首在30年代风靡上海滩的流行音乐。
但因当时的历史背景使这首歌和其作者刘雪庵进入了非同寻常的境地。
本文将以详实的史料为基础,结合中国20世纪20、30年代上海的流行音乐发展实际情况对《何日君再来》进行历史的陈述。
歌曲《何日君再来》的创作手法既保留了艺术歌曲的特色,又有着时代的流行因素,是一首优秀的流行歌曲,在早期中国流行音乐史上有着里程碑的作用。
本文共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第二部分对歌曲《何日君再来》的创作背景和歌曲历史进行介绍,第三部分是对歌曲《何日君再来》的创作手法以及音乐特色进行分析,第四部分是对歌曲《何日君再来》不同时期的演唱技巧进行分析。
结论部分笔者将通过对歌曲《何日君再来》的历史和音乐分析总结其历史意义。
关键词:流行歌曲;历史背景;音乐风格;影响1.绪论1.选题意义《何日君再来》是一首风靡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流行歌曲,但是却因为当时的历史背景被认为是“黄色歌曲”的代表,有时也遭到“汉奸歌曲”的指责,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汉奸歌曲”的称谓没有了,但是“黄色歌曲”的帽子却依旧没有被摘掉。
时至今日,中国正在成为一个流行音乐的大国的时候,再回首分析这首歌曲,这首将近100年前的歌曲为中国后来的流行音乐发展提供了许多的帮助。
二、研究现状《何日君再来》这首作品的研究成果较少,大部分研究者着重研究其历史背景以及歌曲对其作者的人生影响,大多忽略了其音乐风格和创作手法以及不同时代不同演唱风格的研究。
三、研究目的由于《何日君再来》在历史上有着不一样的看法,也对作者和各个演唱者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对于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音乐学习者,希望可以从歌曲的创作手法以及演唱方法中客观分析,使更多人重新了解这首歌,并在未来的演唱中可以更加深刻的把握情感,加入新时期的元素。
黄自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与演唱风格研究综述

黄自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与演唱风格研究综述作者:关怡来源:《北方音乐》2020年第12期【摘要】中国艺术歌曲每一时期都会与时代的发展相联系,不同的时期便会具有不同的特色。
黄自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一位多才多艺、卓有成就的作曲家、音乐理论家和音乐教育家,他把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中国音乐事业。
黄自在音乐创作领域做出了许多贡献,作品包括声乐、器乐曲、交响曲、清乐剧等。
在当时的中国,爱国主题的作品对社会作用产生了最深的影响,也包括以爱国为主题的艺术曲、合唱曲、无伴奏曲等。
这些作品,不仅仅是采用西洋的专业作曲技巧,民族的传统性的情绪也很强。
黄自在这一领域做了大量的开拓和大胆的尝试,对今后中国民族音乐事业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黄自;艺术;音乐【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12-0101-02【本文著录格式】关怡.黄自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与演唱风格研究综述[J].北方音乐,2020,06(12):101-102.一、黄自人物介绍黄自是中国20世纪30年代重要的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早年在美国欧伯林学院及耶鲁大学音乐学校学习作曲。
[1]1929年回国,先后在上海沪江大学音乐系、国立音专理论作曲组任教,并兼任音专教务主任,热心音乐教育事业,培养了许多优秀音乐人才。
黄自是中国早期音乐教育影响最大的奠基人。
[2]二、黄自的创作特征艺术歌曲是音乐和诗的完美结合。
在创作黄自如的优秀艺术歌曲时,将我们的民族化内容与西洋作曲技法相结合,作品中的歌词采用了中国诗歌,保持了诗词中原有的抑扬顿挫,很好地表现了中国艺术歌曲的民族化特点。
[3]黄自的艺术歌谣结构严谨,风格独特,语法清晰。
石惟止《声乐学基础》中解释:“音乐的节奏和句子等要配合歌词,配合伴奏,必须将感情表现得纯净”。
艺术歌谣的语法是自由的,因为那个不适合歌词的语法。
[4]这使我们能够从黄自创作的艺术歌曲的创作要求中看到,对其艺术歌曲体裁的一个把握。
20世纪20-30年代的中国艺术歌曲

20世纪20-30年代的中国艺术歌曲20世纪20-30年代的中国艺术歌曲20世纪20-30年代是中国音乐史上的黄金时期,也是中国艺术歌曲的蓬勃发展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音乐家和作曲家们积极探索,创作了许多经典的艺术歌曲,给中国音乐界带来了新的繁荣。
在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正面临许多挑战和变革,社会风云变幻,政治和经济形势动荡不安。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艺术歌曲在宣传思想、慰藉民众情绪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并为人们提供了情感的寄托。
其中,许多艺术歌曲以承载社会使命的方式,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的渴望。
在这个时期,中国音乐家、作曲家和歌手充满了热情和创造力。
他们将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相结合,创作出独具风格的艺术歌曲。
其中一位杰出的作曲家是聂耳,他以其独特的作曲风格和音乐才华被称为“中国现代音乐之父”。
聂耳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艺术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等,这些作品成为了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与此同时,还有一些音乐家和歌手致力于探索新的音乐表达方式。
他们在音乐创作中加入了更多的中国民间音乐元素,并结合了一些西方艺术歌曲的技巧和元素。
这使得他们的作品富有独特的中国文化气息。
例如,冼星海的《茉莉花》以其优美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成为了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
这首歌传达了中国人民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未来的向往。
除了表达社会情感和民族意识外,20世纪20-30年代的中国艺术歌曲还关注了社会问题和个人情感。
一些作品以真实的生活为背景,展现出中国人民的生活现状和情感体验。
例如,周璇的《天涯歌女》和草地云的《夜上海》等都以生动的歌词和凄婉的旋律描述了时代背景下女性的境遇和情感困境。
这段时期的中国艺术歌曲不仅在音乐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也对中国音乐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们不仅唤起了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热爱,也让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尊重音乐创作。
此外,这些经典作品的留存也使得20世纪20-30年代的中国艺术歌曲成为后来音乐人的灵感和学习源泉。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华语流行歌曲作品研究综述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华语流行歌曲作品研究综述作者:郑恺来源:《魅力中国》2018年第16期摘要:本文从研究成果的类型出发,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华语流行歌曲作品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
主要依托中国知网,检索有关二三十年代“华语流行歌曲”音乐形态及其引申意义的理论研究。
发现整体研究呈现出:宏观研究多,微观研究少;文化形态研究多,音乐形态研究少;以及个案研究和比较研究不够充实三大方面。
关键词:华语流行歌曲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华语流行歌曲作品,在流行音乐的理论研究领域,有很多名字,例如:二三十年代上海流行音乐、三四十年代上海流行音乐、时代曲、黄色歌曲、中国近代流行音乐、早期都市流行歌曲、上海早期流行歌曲等,针对该类作品的研究数量和种类也较多,但整体呈现出宏观研究多,微观研究少;文化形态研究多,音乐形态研究少;以及个案研究和比较研究不够充实三个方面。
从研究成果的类型进行划分,主要包括唱片、专著、学位论文和期刊论文四类。
在唱片方面,具有较高价值的是由王勇主编,中国唱片上海公司于2014年出版的《上海老歌1931—1949》,其中共包含20张cd并附有歌词、介绍,模板编号,录音年代。
是研究当时华语流行歌曲的重要材料。
一、关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华语流行歌曲的研究专著专著研究的内容主要有歌曲集和历史与任务概述两大类。
笔者共搜集到的歌曲集共有12本,分别是:王勇的《海上留声——上海老歌金曲100首》(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年版);刘光华的《夜来香——三四十年代流行歌曲精选100首》(安徽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青华的《往日时光:三四十年代歌曲精选》(安徽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孟欣的《同一首歌——三四十年代经典歌曲100首》(现代出版社2005年版);朱天纬的《中国电影百年经典歌曲》(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年版),刘习良的《歌声中的20世纪:百年中国歌曲精选》(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9年版);陈钢主编的《上海老歌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版);以及从1997到2006年由北方文艺出版社先后出版的5本,吴剑编著,名为《解语花》的三四十年代流行歌曲集。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艺术歌曲的音乐分析与演唱探究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艺术歌曲的音乐分析与演唱探究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艺术歌曲的音乐分析与演唱探究引言:中国近现代历史是一个动荡而辉煌的时期,而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正是这一时期的重要节点。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五四运动、北洋政府时期等一系列历史事件,这些都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而正是在这个特殊背景下,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艺术歌曲应运而生。
本文将从音乐分析和演唱探究的角度来研究这一时期中国艺术歌曲的特点和价值。
一、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艺术歌曲的音乐特点1.风格多样性:在这一时期,中国艺术歌曲吸收了中外音乐的特点,形成了多样性的风格。
例如,受到西方音乐影响的上海派艺术歌曲,注重曲调旋律的流畅性和优美性,歌词内容丰富多样;而北京派艺术歌曲则更加传统,强调曲调的节奏和音色,歌词内容常以历史传统和社会现实为重。
2.突破传统: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艺术歌曲在音乐形式和内容上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的限制。
以前的中国歌曲多以乐府民歌和曲艺等形式为主,而在这个时期,艺术歌曲开始加入了新的表现形式和元素,如西方和爵士乐的影响等。
3.歌词与音乐的结合:中国艺术歌曲在这个时期不仅在音乐表现上独具特色,歌词的创作也变得更加重要。
当时的歌词内容涉及到了社会变革、情感表达等多个方面,为中国音乐注入了新的思想和价值观。
二、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艺术1.演唱技巧的提升:随着中国音乐环境的变化,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演唱艺术也有所提升。
艺术家通过对音乐的理解和技巧的掌握,使演唱更加准确、感情更加丰富。
2.情绪表达的丰富:艺术家通过婉转、深情的演唱方式,将歌曲中的情感充分展现出来。
无论是激昂奔放的歌曲,还是抒情柔和的曲调,都能通过艺术家的演绎引起听众共鸣。
3.声音特色的塑造:每位艺术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声音特色,在演唱时能够把握好自己的音色和咬字,为歌曲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三、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艺术歌曲的价值1.文化价值:这一时期的艺术歌曲在音乐和歌词中融入了中西方文化的精华,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变迁,具有较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
浅谈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艺术歌曲的发展及创作特征

成《 乐典教科 书》, 在 国内进行推 广 , 使 国人接 触到 先进 的乐 理知识和音乐创作技法 。而学堂乐歌 的出现 , 更加使 国人 慢
慢 掌 握 了两 洋 音乐 的 相 关 知 识 和 技 能 , 对 我 国 近 代 音 乐 的 发
元任 、 青主 、 黄 自为代表 的作 曲家 , 在创作 中“ 古 为今 用”, 将
离了最初的 简单模仿 , 探 索出 了符合我 国自身社会 情况的歌 曲创作模 式。本文将 沿着历 史的脉络 对我
国上 世 纪 2 0 0年 代 艺 术 歌 曲 的 创 作 与 发展 进 行 研 究 。 分析 探 讨 具 有 代 表 性 的 作 曲 家 及 其 作 品 . 总 结
出上世纪 2 0 O年代 艺术歌 曲的整体特征 以及对 于当今声 乐作品的创作 、 表 演产生的深刻影 响. . [ 关键词 ] 艺术歌 曲 ; 创作特点 ; 学堂 乐歌
情, 提 出向西方文化学 习 的策略 , 其 中就包括 在学 堂 中加设
乐歌课 . 开 展 学 校 音 乐 教 育 的 想 法 。至 此 , 在 中 国 音 乐 史 上
使 用外来曲调配上 本土 歌词 的新兴 歌曲形 式—— 学堂 乐歌 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 这一时期 . 西洋 乐理也 渐渐在 围内得到 J , 传播 与普 及。
唱声部 以及钢琴伴 奏 三个部分 组成 。艺 术歌 曲作 曲家借 助
于音乐来表达诗歌 的形象 与内涵 , 歌曲 中不 能言尽 的部分则 通过钢琴伴 奏进 行补 充 , 再 加上 人声 歌 唱形 成一 个 艺术 整 体. 将人的 内心世界与情感深刻细腻地 表达 出来 。我 国艺术 歌 曲起步较 晚 . 最初兴起 于上世纪 2 0年代 。 是在西方 艺术歌 曲发展 的影响下产 生 的。2 O世 纪 2 0年代 , 中国受 西方专 业
20世纪30年代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分析

20世纪30年代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分析
张馨洁
【期刊名称】《乐府新声》
【年(卷),期】2007(000)001
【摘要】艺术歌曲是20世纪30年代重要的音乐创作形式之一,这一时期的作曲家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优秀作品.本文通过对这一时期有代表性的艺术歌曲进行研究分析,阐述其曲式、内部陈述结构及和声、复调等创作手法,由此总结出此时期艺术歌曲的总体创作特征,以期为现代的艺术歌曲创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总页数】6页(P55-60)
【作者】张馨洁
【作者单位】沈阳音乐学院附中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
【相关文献】
1.浅析中国艺术歌曲的历史——20世纪20、30年代的发展 [J], 李婷婷
2.温婉的诗,唯美的歌——20世纪20-30年代中国艺术歌曲的特征分析 [J], 王培喜
3.20世纪20-30年代中国艺术歌曲的历史意义 [J], 王培喜
4.20世纪20-30年代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特点与发展 [J], 杨祎
5.20世纪20-30年代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方法 [J], 洪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华语流行歌曲作曲家与歌手研究综述◆郑恺(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基础部政治教研室)【摘要】在以研究成果类型分类的基础上,梳理总结了目前学界关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华语流行歌曲作曲家和歌手的相关研究。
分析发现,当前针对该时期流行歌曲人物研究总体呈现:研究对象相对集中;研究视角众多,但音乐学色彩不强的特点。
进而管窥对于该时期整体流行音乐的研究,仍有很多“是什么”的问题留待音乐专业的学者进一步探究。
【关键词】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华语流行歌曲作曲家歌手华语流行音乐诞生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对该时期流行音乐发展史全面、深入地研究,是流行音乐学科建设和发展必须夯实的基石。
而对于音乐史研究而言,最重要的两个研究内容就是人物和作品。
回看诞生初期的华语流行音乐,虽然参与人数较多,但现有研究成果就数量而言,却主要集中在黎锦晖、黎锦光、陈歌辛、周璇四人身上。
本文所提到的学位论文与期刊论文,笔者主要从中国知网通过关键词搜索获取。
一、对黎锦晖华语流行歌曲的研究作为华语流行歌曲的创始者,对黎锦晖的研究是极其重要和必要的。
但从笔者整理到的研究数量和内容而言,成果虽然杂多,仍存在不少缺失。
(一)黎锦晖研究相关专著目前笔者整理出有的,关于黎锦晖的研究专著共有10本。
分别是:孙继南的《黎锦晖评传》(人民音乐出版,1994年版)与《黎锦晖与黎派音乐》(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2月第1版);黎遂的《民国风华——我的父亲黎锦晖》(团结出版社,2011年版);唐弦《黎锦晖》(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张永久的《民国三大文妖张竞生、刘海粟、黎锦晖》(东方出版社,2010年10月版);汪毓和老师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修订版)》(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版P134-143);黎泽荣的《黎锦晖和儿童文学》(少年儿童出版社,1996);梁惠方的《黎锦晖流行歌曲集(上、下》(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A n d r e a ss t e e n 著,王维江,吕澎译的《在娱乐与革命之间:留声机、唱片和上海音乐工业初期(1878—1937)》(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年8月第1版)。
从以上著作中不难发现,首先,不仅仅是华语流行音乐,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乐坛而言,黎锦晖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在一众研究成果当中,孙继南先生可以说是目前针对黎锦晖人物研究的权威,他的著作以丰富的史料,展现了黎锦晖的音乐人生,更重要的是为黎锦晖更为全面丰富的研究提供了很多具有线索意义的材料和思路。
其次,在黎锦晖华语流行歌曲研究方面,只出版了一套(两本)歌集,虽然汪毓和先生和孙继南先生在其著作中都对黎锦晖的歌曲创作进行了一定体量的分析。
但有关黎锦晖华语流行歌曲研究的专著目前还没有出现。
(二)黎锦晖研究相关学位论文博士论文方面,目前还没有发现针对黎锦晖的专题研究,更不用说针对其流行歌曲的研究。
在搜集到的论文中,只有徐美辉在其博士论文《20世纪湖南音乐家群体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07)中,把黎锦晖先生作为20世纪湖南音乐家的杰出代表之一,对其生平和音乐创作进行了概述。
相比于博士层面对黎锦晖专题研究的缺乏,硕士学位论文中有关黎锦晖的研究相对较多,笔者共搜集到22篇,分别是:茅迪的《黎锦晖“时代曲”研究》(江西财经大学,2012);袁卓的《<申报>的的黎派音乐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17);周康的《上海早期流行歌曲成因研究——以黎派音乐为代表》(华东师范大学,2011);罗霄笑的《中国流行音乐商业化的萌芽——黎锦晖对流行音乐商业化的尝试与贡献》(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赵琴的《接受美学视域下的黎锦晖“黄色歌曲”分析》(湘潭大学,2012);袁艳娟的《黎锦晖<美的歌曲>研究》(温州大学,2016);罗丁的《黎锦晖之音乐创作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13);杨姝的《音乐与文学的共在——黎锦晖艺术创作研究》(湖南科技大学2013);谭群的《永恒的魅力——黎锦晖笔下的童话世界》(湖南师范大学,2011);肖阳的《从<小朋友>周刊看黎锦晖的儿童音乐创作》(上海音乐学院,2008);潘礼静的《黎锦晖流行歌曲歌词的平民化追求》(西南师范大学,2016)王倩的《黎锦晖儿童歌曲剧<麻雀与小孩>与<小小画家>的差异性比较》(山东师范大学,2006);李丹的《从<申报><北洋画报>管窥黎锦晖的歌舞演艺活动》(湖南师范大学,2012);林萍的《黎锦晖儿童歌舞剧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07,在职);徐雅静的《黎锦晖儿童歌舞作品与“五四”精神》(南京师范大学,2012);奚文的《从黎锦晖的儿童歌舞探究当前校园歌舞的新发展》(山东师范大学,2014);张赞的《黎锦晖音乐教育与思想研究》(湖2110/2018南师范大学,2012);刘博的《黎锦晖儿童歌曲剧美学研究》(天津音乐学院。
2007);卢莉的《黎锦晖儿童歌舞剧在当代的接收研究》(四川师范大学,2012);初宇的《黎锦晖儿童歌舞作品的舞蹈学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09);程扬的《黎锦晖儿童歌舞作品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03);张利强的《论黎锦晖的儿童音乐教育思想及实践》(西南师范大学,2016)。
在上述22篇硕士学位论文中,前8篇是针对黎锦晖歌曲的研究,但如果是针对黎锦晖华语流行歌曲的研究,其实只有茅迪1篇,但该文有关流行歌曲音乐形态的内容占比较少,只是对《毛毛雨》《桃花江》和《关不住了》三首作品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虽然文中提到了“伴奏风格的爵士化”,但论述也只停留在乐器构成和直观的听觉形容两个方面,具体的音乐分析还有所欠缺。
除此之外,有几篇论文虽未专门针对黎锦晖的流行歌曲创作,但对黎锦晖流行音乐的研究却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
例如,袁卓的论文就选取了一个很好的研究视角。
因为流行歌曲的传播,离不开媒体,通过对不同媒体中流行歌曲的研究有助于客观全面的展现其风貌;袁艳娟的论文是目前笔者找到的唯一一个针对黎锦晖著作进行研究的论文。
(三)黎锦晖研究的期刊论文有关黎锦晖研究的期刊论文数量较多,这一方面,是因为黎锦晖对于我国音乐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其创作的流行歌曲在历史上存在着极大的争议,甚至在文革后很长一段时间使“流行歌曲”四个字成为禁忌。
2001年,在北京还专门举办了“黎锦晖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
从研究内容方面来看,综述性质的论文有:韩鑫鑫的《中国大陆学界近十年关于黎锦晖研究的评述(2006-2016)》(人文天下,2017年12期);桂强的《美学视域下的黎派音乐歌舞研究:述评和意义》(人民音乐,2012第11期)文中提到“根据在中国知网检索自1981年迄今涉及黎锦晖、黎派音乐歌舞和明月社的艺术类期刊论文109篇和1999年迄今部分优秀硕士论文8篇,”;张彭珍的《近三十年黎锦晖音乐研究综述》(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08期)等。
对黎锦晖流行歌曲作品进行研究的论文有:施咏的《黎锦晖“时代曲”创作中的民族化探索及其当代启示》(音乐探索2014年04期),文中从黎锦晖的创作分析总结出了“‘黎锦晖模式’的奠定”;张雁的《黎锦晖时代曲创作研究》(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年08期)等。
对黎锦晖研究成果的研究有:彭丽的《黎派音乐再认识—关于黎锦晖的10本歌集》(中国音乐学,2015年01期);项阳的《黎锦晖:时代弄潮与世纪悲情》(中国音乐,2007年04期),该文可以视为由孙继南先生《黎锦晖与黎派音乐》一书所引发的对黎锦晖先生的评述。
除此之外还有一大类是对黎锦晖音乐作品美学层面,传播学层面,文学层面,现实层面,教育层面,历史层面的分析和评述。
如:褚灏的《“爱”和“美”的教育———黎锦晖的音乐教育思想》(中国音乐学2006年03期);夏滟州的《“改造国民性”黎锦晖的音乐理想与创作实践》(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03期);冯春玲的《黎锦晖流行歌曲创作的历史思考》(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7年11期);项阳的《他站在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上——黎锦晖的探索对民族音乐学研究的启示》(音乐艺术,2003年04期)等。
从期刊论文的研究内容来看,上世纪的研究主要是对黎锦晖流行歌曲的重新评价或者说是正名。
本世纪,很多学者(尤其是非音乐专业的学者)开始对黎锦晖华语流行歌曲的外延进行分析和研究,对黎锦晖流行歌曲的文本分析和与其流行歌曲相关史料的研究则较少有人涉及。
一方面,这是由于已有黎锦晖相关专著的出版和数量较多的研究成果,会让一些学者觉得对黎锦晖的研究可以不必进一步深入;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学界对流行音乐研究并不十分重视的现状。
总之,虽然目前就研究成果的数量而言,对于黎锦晖的专题研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但对于黎锦晖流行歌曲到底是什么的问题,其实还未完全说清楚,讲明白。
而想要把黎锦晖流行音乐作品是什么的问题讲清楚,首先要对黎锦晖流行音乐的相关史料进行更加深入、全面的发掘和整理。
其次黎锦晖不仅创作了最早的华语流行音乐作品,他所创办的社团对华语流行音乐的发展和传播更是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而流行音乐的发展从来都是与科技和传媒不可分割的,对当时上海各传播媒介以及科技发展的考察也是全面构建黎锦晖流行音乐世界不可或缺的部分。
二、对该时期其他流行音乐人的研究就研究成果的类型而言,对该时期其它流行音乐人的研究呈现出,专著内容相对分散,学术论文研究对象较为集中,期刊论文视角较为多样的特点。
(一)专著方面除黎锦晖外,笔者整理到有关作曲家和歌手的研究专著中,与周璇相关的专著和歌集数量最多,共有9本,分别为:朱天纬的《周璇歌曲100首》(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朱天炜、周伟、李宁国的《周璇的歌》(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年版);吴剑的《天涯歌女:金嗓子周璇歌曲全集》(北方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赵士荟的《周璇自述》(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美玲的《美丽与哀愁——一个真实的周璇》(台湾,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沈寂的《一代歌星周璇》(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版);周伟、常晶的《周璇传》(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魏启仁的《世纪影歌星三脚鼎:周璇、李香兰、白光》(台湾,南天出版3110/2018社,2005年版);洪芳怡的《天涯歌女——周璇与她的歌》(台湾,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出版印刷,2008年1月版)。
关于李香兰的研究专著有两本,分别是:肖菲的《那时的寂寞—一代名伶李香兰》(团结出版社,2008年版);(日)山口淑子藤原作弥著,陈喜儒、林晓兵译的《李香兰之谜》(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关于陈歌辛的研究专著有:陈钢的《玫瑰之恋——“歌仙”陈歌辛之歌》(东方出版社,2014年版)。
对于该时期其他歌手的研究专著还有:王人美口述,解波整理的《我的成名与不幸——王人美回忆录》(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以及欧阳飞莺口述,何晓东整理的《我唱香格里拉(欧阳飞莺回忆录)》(台湾,宇宙光传播中心出版,1987年2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