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软件与理论(08120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081202)
一、学科简介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涉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强调计算、算法、软件、设计等概念,主要的领域包括计算理论、算法与复杂性、系统软件、软件自动化、程序设计语言、软件设计与理论、数据库系统、软件工程与软件复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并行处理技术、高性能计算、智能软件、信息安全理论与方法、信息系统工程等。
该学科的研究方向主要有:软件方法学、信息系统工程、并行处理与高性能计算、计算机网络与普适计算和数据库技术与应用等。以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人才为目的。教学科研工作中,兼顾理论研究与工程技术实践,着力建设重基础、宽口径的特色专业,以校企联合为手段,为科学研究和信息技术产业输送高层次的计算机专门人才。
在科学研究和应用技术方面跟踪国内外前沿方向,形成基础研究与应用技术研究结合、产学研结合的特色。通过委托、横向合作等方式将科研成果转化为计算机应用产品,为政府、企事业等单位的公共信息平台建设进行研发,涉及信息系统集成、Web技术、信息安全、智能控制、图形图像处理、新农村及制造业信息化、远程教育、软件项目管理等众多应用领域。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是我院重点发展,进步较快的专业。目前,有教授7人,副教授11人,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8项,参与国家“863项目”3项,主持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子课题2项;在国际学术刊物、国内重要期刊和国际会议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SCI/EI/ISTP检索20余篇。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平均年龄约40岁,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取得了丰厚的科研成果。
二、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应根据国家对学位获得者的基本要求,结合本学科专业的特点,阐明对本学科专业硕士学位获得者在德、智、体等方面的要求。
1. 较好地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 硕士研究生在本学科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软件系统开发、教学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硕士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应达到能够读懂本专业学术论文;具有计算机软件和理论方面的研究能力,掌握软件设计和开发技能;应具有参加完整科研过程的科研能力。
3. 掌握一门外国语,硕士研究生应能运用该门外国语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
4. 身心健康。
三、培养方式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式灵活多样,充分发挥导师指导硕士研究生的主导作用,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发挥学术群体作用的培养机制。
四、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 3 年,最长不得超过5年(含休学等中断学习的时间),优秀硕士研究生提前完成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者,可申请提前答辩和提前毕业,获得硕士学位。
五、研究方向
1. 软件方法学
以软件方法为研究对象,涉及指导软件设计的原理和原则,以及基于这些原理、原则的方法和技术。中心问题是如何正确、高效地设计软件。研究目的是寻求科学方法的指导,使软件开发过程“科学化”,将软件开发活动置于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软件工程需要软件方法学为依据和指导;软件方法学依赖于软件工程环境及工具来发挥实际效用。软件方法学从性质上可分为形式方法(formal method)和非形式方法。形式方法需要健全的数学基础(如:集合论、数理逻辑、抽象代数、范畴论等),将软件和软件开发活动作为数学来重新发现,以避免系统中的歧义性、不一致性和不完备性,寻找规范的“求解过程”来正确、高效地设计软件。
2.信息系统工程
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管理科学与工程为支撑,研究Web信息技术、信息系统建模、企业建模、信息系统集成与开发、供应链信息系统、决策支持模型及管理模式、数据挖掘技术及应用。
3.并行处理与高性能计算
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并行计算的理论、算法、技术、方法和工具,包括:串行程序并行化、并行程序设计方法;集群计算技术、多核并行技术、图像并行处理、符号计算的并行化以及并行处理在应用系统中的软件设计与实现等。
4.计算机网络与普适计算
本研究方向以理论研究与应用开发相结合,新技术探索与多技术集成相交融为研究特色,对计算机网络和普适计算理论与相关应用技术进行研究。主要在网络体系结构与网络安全、网络监测与管理、下一代网络建设及应用、大型网络环境下的软件开发、3S技术、分布式系统、网格计算应用、普适计算和无线网络等方面,针对不同领域的需求,开展多技术集成应用研究与新技术探索。
5.数据库技术与应用
主要研究:Web中非规范知识的获取问题,以各种非规范化的、非结构化的信息,如文本信息、图像信息为研究对象,使之成为结构化的数据信息,同时为Web用户提供个性化检索服务。具体内容包括:文本挖掘、信息抽取、语义理解、个性化搜索和推荐等;基于Web的大型分布式数据库应用技术、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技术及数据库在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六、课程设置与学分计算
1.课程设置原则
(1)理论课设置以能读懂本专业学术论文为目的,设置本专业所必需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课程。
(2)以能熟练运用本专业常用的实验方法、计算方法、分析方法等研究方法为目的,设置本专业必需的案例分析与强化训练课程。
2.课程设置
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按类别分为学位课和非学位课。
3.学分计算
第一外国语17学时计1学分(136学时),其它课程 17学时计1学分,实验课34学时计1学分,补修课不计学分。
总学分控制在40—42学分以内,其中课程学分为33—35学分(学位课课程不少于25学分),必修环节学分为4学分,创新能力3学分。
学位课课程:25学分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34 学时 )2学分。
自然辩证法 (51学时) 3学分。
第一外国语(136学时) 8学分。
专业共同必修课共6学分。
研究方向课共6学分。
非学位课课程:8—10学分
选修课8—10学分。
跨学科、专业和以同等学力考入的硕士研究生,需补修本学科大学本科 3--4 门主干课程(不计学分)。
必修环节:4学分
(1)教学实践或专业实习2学分。
教学实践与专业实习是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每位硕士研究生都必须参加,其评价材料是申请学位的必备材料之一。
教学实践可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如辅导本科生有关课程,指导实验、协助指导毕业设计(或论文)等,累计时间不少于4周。教学实践应在本学科、专业指定的教师指导下进行,完成后填写《宁夏大学研究生教学\专业实习考核表》,经指导教师及院、系审核后归入本人档案。
专业实习的目的是增强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实践知识和独立工作能力。专业实习包括进企业、进社区、下乡等方式,专业实习累计时间不少于4周。各学科专业根据本学科特点确定适当的方式。专业实习结束后,由研究生本人填写《宁夏大学研究生教学\专业实习考核表》,并由接受实习单位作出相应的书面鉴定。
各培养单位应制定切实可行的、便于有效考核的教学实践或专业实习方案。
(2)文献综述、开题报告1学分。
硕士研究生文献阅读要结合课题研究方向和具体的研究领域进行,参考文献不得少于40篇,其中外文参考文献不少于10篇,文献综述报告不少于4000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