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阅读:12湖心亭看雪》赛课教案_1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2湖心亭看雪》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2湖心亭看雪》教案

12 湖心亭看雪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2.学习白描手法,体会人物的雅趣。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2.赏析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学习白描的手法,体会人物的雅趣教学过程一、导入杭州西湖有一亭子,名曰湖心亭,此处是观赏西湖美景的好地方,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今天,让我们跟随张岱,去冬日的西湖游一游。

二、明确学习目标三、理解感知各种情势朗读课文,读对字音,读对节奏,读出情感。

(一)易错词读音:崇祯更定拏毳雾凇沆砀强饮喃喃(二)重点字词解释:湖中人鸟声俱绝两三粒而已是日更定矣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上下一白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三)重点朗读节奏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四)古今异义词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古义:尽力、尽力。

文中指“爽快”。

今义:委曲。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古义: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今义:颜色,与“黑”相对。

词类活用大雪三日:下雪,名词作动词。

客此:客居,名词作动词(五)特殊句式A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省略句在“而”与“别”之间省略“与之”。

B .见余大喜曰。

省略句省去了主语“两人”。

C .客此。

倒装句即“于此客”,指在此地客居,介宾短语后置。

四、咬文嚼字品“痴”景1.舟子对张岱的评价是什么?关键词是哪个?什么意思?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张岱的痴?由此可以看出张岱什么性情?3.张岱追求怎样的山水之境?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支撑你的观点。

请尝试“我认为写得好,写出了”的情势品读雪景。

咬文嚼字品“痴”情1..第二段写了什么内容?2.“更有痴似相公者”,“似”是什么意思?张岱与他有何类似之处?3.“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问其姓氏,答籍贯,这是为何?背景材料材料一:本文选自《陶庵梦忆》卷三。

张岱出身仕宦世家。

明亡之后,他曾经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避居深山,专心从事著述。

他的著作多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显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湖心亭看雪》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湖心亭看雪》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湖心亭看雪》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文学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2.理解并朗读课文,熟悉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

3.学习课文中的常用词语和表达方式。

4.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主题和人物情感变化。

2.分析文中的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和意境表达。

2.运用课文的语言特点进行文学创作。

教学准备:1.课文及教学素材。

2.教学反馈。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呈现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雪景的联想和感受。

2.让学生回忆自己曾经见过的雪景,用形象的语言进行描述。

二、预习与导入(10分钟)1.组织学生先阅读课文,并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a.课文的标题是什么?课文讲的是什么故事?b.诗人对湖心亭的印象是怎样的?2.让学生尝试解读标题,猜测课文的主题。

三、阅读与理解(15分钟)1.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生逐段解读,理解课文的情节发展和描写手法。

3.引导学生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和意境表达。

四、语言点讲解(10分钟)1.解释课文中出现的生词和短语,并给出例句进行运用。

2.指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借景等。

五、情感教育与评价(10分钟)1.让学生谈谈自己最喜欢雪景的原因,并写下来。

2.学生进行课文的个人情感表达,如绘画、写诗、创作等。

3.展示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讨论。

六、总结与拓展(5分钟)1.复习课文的主题和情节,总结本课学到的知识。

2.给学生布置一篇关于自己最喜欢的季节或雪景的作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读课文、分析课文、运用课文进行创作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情感表达,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新意识。

同时,通过情感教育,让学生感受到雪的美丽和神奇,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艺术修养。

(部编)人教语文九年级上册《阅读 12 湖心亭看雪 》优质教案_1

(部编)人教语文九年级上册《阅读 12 湖心亭看雪 》优质教案_1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初步掌握文言重点词语意义,能意译全文。

2、了解白描手法。

3、理解作者的精神境界,评价作者性情“痴”。

教学重点:多角度赏析景物描写,了解白描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境界。

教学方法:诵读、研讨教学过程:一、导入:正所谓: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雪真是奇妙!它不过是水的变形,冬的随从,不过是猝不及防的一场铺天盖地,不过是转瞬即逝的一次记忆留存。

但是,有了雪,北京就变成了北平,有了雪,南京就变成了金陵,有了雪,苏州就变成了姑苏,有了雪,西安就变成了长安。

恍惚间,这个切有着历史积淀的面貌又清晰地复苏在了我们面前,宛若穿越,接下来,就让我们默默跟随张岱一起到杭州西湖,去湖心亭赏一次雪景吧!(PPT播放)二、板书课题,作者。

三、理解感知“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刘勰《文心雕龙》这句话的意思是,有“情”是写“文”的基础,而读“文”是入“情”的前提。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字音、朗读节奏,并对文意有了一定的把握。

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披文入情”。

先请一位同学为大家诵读课文。

文中舟子对张岱有一句评价,看谁先找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我们再精简一些,从句中选出一个字“痴”。

痴的意思是?傻舟子为什么说张岱痴?你能从文中找到答案吗?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冷、雪大)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唐·柳宗元《江雪》)都是写人鸟俱绝,柳宗元和张岱描写的视角(角度)有何不同?(视觉、听觉。

冰天雪地、万籁俱寂)他是什么时间段去的?更定目光投向课下注释 3 更定大概是几点?八点在那个年代,一般情况下(晚)从这个字我们能够看出舟子对张岱那么冷的天气还大晚上到湖心亭看雪的行为持一种什么态度?不解不满不理解张岱之行为,俗子之态,难怪“独”)他看到了什么样的雪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心亭看雪教案(优秀5篇)

湖心亭看雪教案(优秀5篇)

湖心亭看雪教案(优秀5篇)《湖心亭看雪》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指导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字词。

3.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基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1.小组合作探究,班级读、评、讲、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二、教学重难点三、教学策略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深入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文章字词的理解是通过朗读及自主学习来完成,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2.学生对文章基本内容的理解主要通过课堂讨论来完成,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

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引导回顾曾经学过、读过的与西湖有关的诗文作品。

2.导语:明人汪珂玉曾说:“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

”同学们平日所见多为“晴湖”“雨湖”,今天,让我们跟随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一看雪后的西湖。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学过、读过不少于西湖有关的诗文作品,通过回顾可以帮学生更好的进入课文,同学引起学生对“雪湖”的兴趣。

(二)疏通文意1.教师范读,帮助学生读准字音。

2.学生自读课文,尝试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3.学生翻译课文,教师进行方法点拨和重难点字词的纠正与强调。

方法点拨:(1)将古代汉语词替换成现代汉语词,特别是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2)将古代汉语的单音节的字扩展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3)人名、地名、官职名等沿袭保留;(4)适当增补省略成分。

重点字词:湖中人鸟声俱绝(消失);是日更定(代词,这);惟长堤一痕(只有);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尽力、竭力);是金陵人,客此(客居)。

【设计意图】本文字词难度不大且注释较为详细,让学生结合书下注释与运用所学方法疏通文意,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理解内容1.全班齐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尝试使用几个小标题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2《湖心亭看雪》第1课时【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2《湖心亭看雪》第1课时【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2《湖心亭看雪》第1课时【教案】12*《湖心亭看雪》教案(一)教学目标:1.熟读成诵,积累、掌握文言实虚词及名言警句。

2.学习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体会对比、白描手法的运用。

3.领略雪后西湖美景,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积累、掌握文言实虚词并背诵课文。

2.学习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体会对比、白描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准备:学案、课前搜集资料、电脑、投影仪。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及名言警句。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诵多少?(学生发言)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

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板书课题、作者)二、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明末清初文学家。

著有《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等。

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

明亡后,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

他的文章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

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

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三、朗读课文1.师范读,大家要听清字音,听准节奏。

④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我尽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

2.学生接力翻译课文。

3.检查学生掌握的情况,出示习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是.日更定..矣(这;晚上八时左右。

)②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撑船;用毛皮制成的衣服)③雾凇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④及.下船(等到)⑤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尽力;酒杯)⑥上下一白..(全白)⑦与余舟一芥.(小草)⑧客.此(客居)(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阅读:12湖心亭看雪》公开课获奖教案_0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阅读:12湖心亭看雪》公开课获奖教案_0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积累文言词汇;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品味雪后西湖的美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3、探究作者的精神世界,感受作者情怀。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感受作者描写的景色。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精神世界,感受作者情怀。

教学过程:一、导入常言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杭州最美在西湖。

许多文人墨客用他们的生花妙笔描摹了西湖的美。

杨万里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是明艳妖娆的西湖,白居易说“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这是杨柳依依生机盎然的西湖,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

那么,寒冬大雪后的西湖到底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板书课题、作者)1.听朗读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2.明背景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山阴人。

晚明小品文的代表作家,擅长写景和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雅致,文笔清新活泼,趣味昂然。

主要作品有《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录》。

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同时也有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评述,其中表现出对故土和故国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感伤情绪。

本文选自《陶庵梦忆》卷三。

张岱出身仕宦世家。

明亡之后,他曾经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避居深山,专心从事著述。

3.正字音崇祯(chóng zhēn) 是日更定(gēng)拏一小舟(ná) 毳衣炉火(cuì)雾凇沆砀(sōng)(hàng)(dàng) 铺毡对坐(zhān)焉得更有此人(gèng) 余强饮三大白(qiǎng)喃喃(nán)二、赏痴情1.自由朗读课文。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二课《湖心亭看雪》参考教案1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二课《湖心亭看雪》参考教案1
了解作者有关情况。
知人论世,了解作者有助于学生了解作品。
朗读课文
1、自由朗诵,读准字音和停顿。
崇祯(chóng zhēn)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gēng)定矣,余挐(ráo)一小舟,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dī)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jiè)、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上)水气凝成的冰花,白气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全是白茫茫一片。湖上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哪能还有(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4、老师抽测重点词句。
主学习的能力。
初读感知
一、迅速找出看雪的时间、地点、人物,天气状况,并简要说说本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记叙张岱晚上到湖心亭看雪及湖上奇遇。)
二、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你能从文中找出一个能形象概括张岱形象的字吗。(他是个“痴”人。)
整体把握文章大意和思路。
用词形象有特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作者为什么要强调这些景物的小?)
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构成强烈的对比,突出西湖雪景“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壮观景象。正是在这种满世界白茫茫一片的雪景的衬托下,眼前的具体景物都显得很渺小。
白描原是中国画技法名,指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施彩色的画法。白描也是文学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九年级语文上册《湖心亭看雪》教案(四篇)

九年级语文上册《湖心亭看雪》教案(四篇)

九年级语文上册《湖心亭看雪》教案学习目标:1.品味写雪景语句的精妙。

2.感悟雪中赏景的深沉之情。

3.学习白描写景的手法。

学习重点:1.品味写雪语句的精妙。

2.学习白描写情手法。

学习难点:感悟张岱的深沉之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自古风花雪月之事,必能引起文人墨客心头的悸动,特别是遇到洁白的大雪,更是能触动他们容易骚动的心。

你所学过见过的诗词中带有雪的你记有多少呢?(学生做得,不一而足,教师要多鼓励,多赞扬)喔!同学们掌握的还真不少,足见大家的知识的渊博。

在刚才大家所展示的诗句中,柳宗元的《江雪》,我为觉得写雪最为突出,现在大家一起来吟诵一下吧!(学生吟诵)很好!大家从诗中看到了什么样的雪景?(学生可能说出多种情况,教师最后总结。

)这真是:天无飞鸟、路无行人,天寒地冻,万籁俱寂呀!从此雪景中你体会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呢?(提示学生可以参考刚学过的《小石河潭记》的作者介绍)孤独,凄凉,因被贬而悲伤的情感。

同样是在冰天雪地之中,我们今天来看看清朝的张岱是什么样的心境呢?二、明确学习目标(学生读记)三、作者简介。

张岱: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寓居杭州。

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精于茶艺鉴赏,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张岱为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其最擅长散文,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等绝代文学名著。

四、踏雪赏景1.现在我们就跟随张岱一起来领略西湖雪景的美丽吧。

请齐读课文(学生齐读)找出文中张岱都看到了哪些雪景?学生找出: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雪景吧!“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读了此句你想到了哪句诗?学生答: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阅读:12湖心亭看雪》赛课教案_1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阅读:12湖心亭看雪》赛课教案_1

12. 湖心亭看雪一、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欣赏西湖雪后美景并理解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

2、知识和技能:了解作者有关情况,积累文言词语,培养阅读能力;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感情,学习白描手法。

3、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以至成诵,整体感知课文,理解形象、生动、精美的语言特点,感受诗情画意,学习白描手法。

二、教学重点:赏析雪后奇景,体味白描手法。

三、教学重难点:解读张岱的精神世界。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杭州吸引世人眼球的亮点之一就是西湖。

回忆一下我们曾学过哪些有关西湖景色的诗词?(很好,看来大家积累了不少古诗文,善于积累是学好语文的一大法宝呢)有人说,西湖观景,晴景不如雨景,雨景不如雾景,雾景不如月景,月景不如雪景。

今天,我们就跟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去看看西湖的雪景将有怎样一番动人的意韵呢?(二)整体感知。

1.读文找出文中一句评价张岱的句子。

2.这个句子中有个关键字是什么?是什么意思呢?(板书)傻,笨,举止异常。

(或者痴迷)3.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张岱的痴?由此可以看出张岱什么性格?你能用原文中的句子来回答吗?(1)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

(2)是日更定。

(3)独往湖心亭看雪。

可以看出张岱遗世独立,不随流俗的性格。

(三)赏“痴景”。

1.张岱去湖心亭看雪,看到了怎样的雪景呢?请读出文中集中描写雪景的句子。

希望能读出气势和感情。

这两句雪景古来共赏,我们也来咬文嚼字品一品。

请尝试用“我认为写得好,写出了”的形式品读雪景。

【预设】:我认为“雾凇沆砀”写得好,写出了一片水汽苍茫(弥漫)的感觉。

我认为“一白”写得好,写出了天地间混沌一片的感觉。

我认为三个“与”写得好,写出了天云山水浑然一体的感觉。

(或写出天、云、山、水万物融为一体,难以分辨的浩大景象。

)我认为“天云山水”的顺序写得好,写出了视觉变化的层次感。

我认为“痕,点,芥,粒”四个量词写得好,更好地写出了朦胧,雾凇沆砀,天地苍茫的意境。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阅读:12湖心亭看雪》优质课教案_3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阅读:12湖心亭看雪》优质课教案_3

部编版九年级第一册第三单元《湖心亭看雪》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湖心亭看雪》二、教学理念:设计“以学为主”为教学目标,主要考虑了两个方面:学情和文本。

对初三学生来说,接触并学习了一些文言文,在一定程度上积累并掌握了一部分的文言知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文阅读能力,能够阅读较为浅易的文言文。

然而他们在理解文章内容时还有一定难度,所以须要借助注释、工具书等相关资料,领会文章丰富的内涵,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

课堂上集中质疑,然后交流明确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湖心亭看雪》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投影重点字句让学生来交流展示,投影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利用电子白板在幻灯片上圈点勾画。

另外,还可寻找能体现文章的整体情感基调和主要内容的背景图,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感悟文本。

三、教学目标:1.阅读课文,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

2.积累文言词汇,培养自主阅读理解能力。

3.体味文章写作手法及语言风格,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学情分析:初三学生接触并学习了一些文言文,在一定程度上积累并掌握了一部分的文言知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文阅读能力,能够阅读较为浅易的文言文。

然而他们在理解文章内容时还有一定难度,所以须要借助注释、工具书等相关资料,领会文章丰富的内涵,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

五、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1、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情感,把握作者借助咏雪来抒发情怀。

2、教学难点: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白描手法)。

3、熟读背诵课文,抓住“痴”字理解课文。

六、教学课时:一课时七、教学准备:1、教师课前准备:制作课件,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2、学生课前准备:算计课文,预习课文,利用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大体理解文章内容。

八、教学过程:(一)导语新课(赏析:展示西湖的图片和描写西湖的诗导入。

有人说,没有看过西湖冬景的人,看看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就够了,也有人说,张岱笔下的《湖心亭看雪》,百读不厌,诵读之,品味之,言有尽而意无穷。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阅读:12湖心亭看雪》优质课获奖教案_0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阅读:12湖心亭看雪》优质课获奖教案_0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一)导入:前一段时间我们游过了郦道元的三峡之水,赏过了陶弘景的人间天堂,看过了苏东坡的月夜小景,观过了周密的钱塘江的潮,今天我们就随着张岱,走进西湖的湖心亭,看看湖心亭的雪。

(二)明确学习目标PPT展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1、积累文言词语,能根据注释,准确翻译文章。

2、朗读课文,了解白描的手法,感悟西湖雪景的美。

2、反复诵读课文,能理解张岱的“痴”,能感悟到他的雅情雅趣和故国之思。

(三)了解张岱请同学齐读课下注释,再提醒大家注意课下注释这段关于作者张岱的这段话“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提问:为什么特别提到他这些经历呢?(四)熟读文章反复诵读,通过:1、潜能生先读。

2、自由朗读。

3、好学生读。

4、齐读解决生字词和句中停顿其他同学评价,强化字音、句中停,把握朗读感情。

(五)学法推荐PPT出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

继以精思,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朱熹提示学生熟读精思文章的重要性(六)翻译课文PPT出示翻译要求:声音响亮;人人参与;说得准确;禁得住其他小组的提问;其他小组配合默契,动作迅速翻译环节:1、小组上台展示2、台下同学补充质疑,如词语解释、特殊句子翻译3、再给两分钟巩固翻译。

(七)理解课文1、赏美景:(1)PPT出示: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提问:这是一段妙景,它妙在何处?(2)了解白描PPT出示:白描: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

教师补充:在写作中是一种描写的方法,指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追问:以前学过哪些运用白描描写方法的文章?2、悟深情提问:(1)请在文中找出一个词来评价张岱?(2)舟子为什么认为张岱“痴”?PPT出示答题示例:例如,舟子认为他“痴”,是因为他独往湖心亭看雪(原文),而通常我们去看风景多是结伴而行,比如苏轼去赏月也是和张怀民一起。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阅读:12湖心亭看雪》公开课教案_1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阅读:12湖心亭看雪》公开课教案_1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湖心亭看雪》是张岱收录在回忆录《陶庵梦忆》中的一篇叙事小品,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是作者把自己对故国往事的怀念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山水之中而创作的小品文。

下面是关于《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的内容。

一、教材分析这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是明末张岱小品的传世之作。

文章篇幅短小,全篇不足二百字。

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简练,作者运用白描的手法,描写了西湖的雪后奇景,将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运用对比手法,在文中通过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地抒发了人生渺茫、学情分析的深沉感慨。

九年级的学生,经过二年的文言文学习,积累了一些文言词汇,也学习了一些文言文的阅读方法。

所以,对文中描写的雪后奇景的赏析和了解白描、对比的写作手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体会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感情,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四、教学目标①读懂课文,疏通文句。

②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③初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对比手法的运用。

五、教学重点①雪后奇景的赏析②描写手法描、对比六、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情感以及作者的精神世界。

七、教学过程(一)第一个教学板块:读准课文。

通过朗读课文,解决正音、停顿、语调等,初步感知课文。

1、导入语:(出示西湖风光图片)你知道这些图片展示的是什么地方的风光吗?是西湖。

回忆一下我们曾学过哪些有关西湖景色的诗词。

(很好,看来大家积累了不少古诗文,善于积累是学好语文的一大法宝呢)有人说,西湖观景,晴景不如雨景,雨景不如雾景,雾景不如月景,月景不如雪景。

在前人的笔下西湖的阴晴风雨已经被描绘得变幻多端,摇曳生姿了。

西湖的雪景又将有怎样一番动人的意韵呢?今天,我们就跟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去领略西湖的雪景。

2、出示课题:《湖心亭看雪》张岱。

3、介绍湖心亭与作者。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湖心亭看雪》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湖心亭看雪》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湖心亭看雪》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湖心亭上观雪的情景,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2. 掌握本课的重点词汇和短语;3. 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主旨;2. 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短语;3.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综合运用。

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的感受,并提取关键信息;2.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和写作。

教学准备:1. 课文教材;2. 词汇卡片或单词墙。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通过与学生交流,提问一些与雪有关的话题,如:你们喜欢看雪吗?你们看过什么样的雪景?有没有与雪有关的美好回忆等等。

通过这样的交流,引发学生对本课话题的兴趣。

Step 2 预习导引教师提前写好包括生词、短语等的句子,然后将句子打乱顺序贴在黑板上。

要求学生阅读这些句子,并试图将其合并成一个完整的段落。

完成后,引导学生讨论并校对答案。

教师在引导学生时,逐渐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文意。

Step 3 阅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完成相关的阅读理解题。

在阅读过程中,鼓励学生拿出手机或平板电脑搜索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和想象作者所看到的雪景。

Step 4 拓展阅读推荐一些与雪有关的诗歌、文章给学生阅读,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了解雪景的美好。

Step 5 词汇操练通过词汇卡片或单词墙的方式,进行词汇操练。

教师可以将这些词汇卡片分发给学生,然后提问学生有关这些词汇的问题。

例如:作者是如何形容雪的?雪花有什么特点?Step 6 课文概括教师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并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出本课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Step 7 创作展示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写一篇描述自己心中的雪景的短文,并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

Step 8 课堂总结教师对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教师还可以提问学生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问题,以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2湖心亭看雪》教案_1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2湖心亭看雪》教案_1

12《湖心亭看雪》张岱【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积累文言词语,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2.掌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学习本文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的写作特色。

3.领略雪后西湖之美,感悟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

【教学重点】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2.掌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学习本文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的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1.学习本文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的写作特色。

2.感悟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研读品味法、圈点批注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西湖很美——春季,白居易“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夏季,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秋季,杨万里“只言山色秋萧索,绣出西湖三四峰”。

在冬季,张岱将带领我们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出示图片;板书课题、作者)作者简介:张岱,字宗子,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

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明末清初文学家。

寓居杭州。

诞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精于茶艺鉴赏,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

清兵南下灭亡明朝,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可后来失败了。

于是他入山隐居、著书,作品中时时显露出明亡之后怀旧的伤感情绪。

字里行间显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善于散文,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绝代文学名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检查学生预习(指名读),指点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湖心亭看雪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欣赏西湖雪后美景并理解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

2、知识和技能:了解作者有关情况,积累文言词语,培养阅读能力;理解文章
内容,把握作者感情,学习白描手法。

3、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以至成诵,整体感知课文,理解形象、生动、精美
的语言特点,感受诗情画意,学习白描手法。

二、教学重点:
赏析雪后奇景,体味白描手法。

三、教学重难点:
解读张岱的精神世界。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杭州吸引世人眼球的亮点之一就是西湖。

回忆一下我们曾学过哪些有关西湖景色的诗词?
(很好,看来大家积累了不少古诗文,善于积累是学好语文的一大法宝呢)有人说,西湖观景,晴景不如雨景,雨景不如雾景,雾景不如月景,月景不如雪景。

今天,我们就跟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去看看西湖的雪景将有怎样一番动人的意韵呢?
(二)整体感知。

1.读文找出文中一句评价张岱的句子。

2.这个句子中有个关键字是什么?是什么意思呢?(板书)
傻,笨,举止异常。

(或者痴迷)
3.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张岱的痴?由此可以看出张岱什么性格?
你能用原文中的句子来回答吗?
(1)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

(2)是日更定。

(3)独往湖心亭看雪。

可以看出张岱遗世独立,不随流俗的性格。

(三)赏“痴景”。

1.张岱去湖心亭看雪,看到了怎样的雪景呢?请读出文中集中描写雪景的句子。

希望能读出气势和感情。

这两句雪景古来共赏,我们也来咬文嚼字品一品。

请尝试用“我认为
写得好,写出了”的形式品读雪景。

【预设】:我认为“雾凇沆砀”写得好,写出了一片水汽苍茫(弥漫)的感觉。

我认为“一白”写得好,写出了天地间混沌一片的感觉。

我认为三个“与”写得好,写出了天云山水浑然一体的感觉。

(或写出天、云、山、水万物融为一体,难以分辨的浩大景象。


我认为“天云山水”的顺序写得好,写出了视觉变化的层次感。

我认为“痕,点,芥,粒”四个量词写得好,更好地写出了朦胧,雾凇沆砀,天地苍茫的意境。

写出了景物的渺小。

我认为“痕”写得好,写出了大雪后长堤的唯美感。

我认为“芥”写得好,写出了一叶扁舟漂浮在湖面极清淡的感觉。

我认为“粒”写得好,写出了人在天地自然中的渺小感。

(是呀,把人、物至于天地之间,人、物何其渺小,何其微乎其微,不禁让我们顿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之感。


2.听到你们这样精彩的发言,真是美的享受。

有同学发现“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的变化规律吗?
越来越小,营造出一种融入天地山水的感觉。

(写出了天地之浩大苍茫,人物的渺小轻淡,人似乎完全融入天地之中,真是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妙境。

)这其实也体现出张岱的一个追求: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

(板书)
3. 一切景语皆情语,让我们齐读这段雪景,感受天地苍茫,感受天人合一的妙境。

如果要我们描写一段雪景,你会怎么描写?说说你的思路。

(我会用上一些比喻和优美的词句。


4.张岱用了修辞手法没有?这样寥寥几笔,文字简练,不加渲染,勾画景物的写法叫什么手法?
(张岱用白描的手法。

想一想我们学过的那首诗也用到白描的手法?(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5.这么融情于景的佳句,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背呢?同学们让我们背起来吧!(四)品“痴情”。

1.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遗世独立,不随流俗的张岱到湖心亭看雪,不想亭上早有了人。

是谁呢?
金陵人。

2.金陵人在亭上见到张岱心情如何?用文中的词表述:大喜。

让学生朗读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我听出了欣喜和激动啊。

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这样的人。

这样?怎样?有此雅兴之人!有高雅情趣的人!有此豪情之人!有此志同道合之人!有此超凡脱俗之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4.金陵人在湖上遇到张岱,喜悦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张岱也和他们一样满心欢喜吗?
强饮三大白而别。

(酒逢知己千杯少。


5.难怪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似”是什么意思?张岱和他遇到的人有何相似之处?
都做了与众不同的事,在这样一个大雪后的夜晚独到湖心亭看雪。

6.这说明他们有怎样共同的情趣爱好呢?(高雅脱俗)(板书)
(五)悟“痴心”。

1.还有相似处吗?
都客居杭州。

2.“问其姓氏,金陵人,客此。

”同学们注意到没有:问其姓氏,不答姓名答籍贯,张岱写错了吗?还是另有深意?请小组结合材料讨论。

材料一:“湖心亭看雪”事件发生于崇祯五年(1632);崇祯十七年(1644)明朝灭亡,顺治帝登基,清朝建立;顺治元年(1644)张岱反清复明失败,逃入山中著书;1647年左右,张岱写《湖心亭看雪》。

材料二:“金陵”即南京,明太祖朱元璋定其为国都,后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

【“金陵”终究还是和明朝有关。

亭中人含蓄地用“金陵”这个古称,可见对南京这个地方是有深意的,在改朝换代的当口正戳中张岱的痛处。

活在清朝的张岱透过明亡去看当年的旧事内心也是有隐痛的。

从开篇的“崇祯”可看出。

既然已经改朝换代了,依然写下“崇祯”,可见内心怀有对于故国的感伤怀念的情感(板书)。


总结:就是这样一个张岱,在改朝换代之际,隐姓埋名,循迹山林,潜心论著,在贫困衰败中固守一份对故国的痴心,这是一种执着,一种坚守,一种痴迷。

品读到这里我们再去看张岱眼中的雪景,五十多岁的张岱透过国破家亡回忆旧事,他的眼睛里还有温度吗?没有。

有声音吗?没有。

有颜色吗?没有。

只剩下那寥寥几笔勾画完毕的冰天雪地了。

白描其实是一种必然。

他惦记的是那一夜的亭中人吗?也许他惦记的更多的是亭中人和他心灵相通的情致和故国之思。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谁解呢?舟子是不解的。

张岱是孤独的,他的痴是不被人理解的。

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痴迷于高雅脱俗的情致,痴迷于感伤怀念故国。

(六)拓展练习。

1、根据本课内容,补充对联上联。

上联:(痴人张岱湖心亭看雪寄痴心。


下联:闲人苏轼承天寺赏月抒闲情。

2、用白描手法写一段雷河中学。

(七)作业布置。

1、背诵和默写课文。

2、推荐阅读张岱《陶庵梦忆》、《西湖梦寻》。

板书:
12.湖心亭看雪
张岱
山水(天人合一)
痴情趣(高雅脱俗)
故国(感伤怀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