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人性和权力的关系
学校管理-浅谈人性化管理
浅谈人性化管理纵观现行学校的管理,我们发现学校比较注重管理的制度化,强调制定完善、严格的规章制度,强调对教师定量评价。
管理者总希望通过制度来让被管理者机械服从,违者按照制度规定进行扣分,学年度结束凭借积分,实行末位淘汰或转岗。
教师“谈分色变”。
尽管如此管理,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也并未能如管理者所希望的那样,有所提高。
相反,教师之间、教师与管理者之间的关系反而逐渐变得生硬起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也因此越来越得不到充分的发展。
因而只注重制度化管理,其负面影响是远远大于正面影响的。
制度化管理是企业的管理方法。
企业对职工上班时间、生产的产品可以整齐划一,可以用制度来约束来管理。
但学校不同于企业,它的管理对象是人中整体素质较高、思维较为活跃、批判性很强的人,生产出的产品也是人,而且这个产品极具弹性,难于精确评价和估量,难以整齐划一管理。
这些特殊性决定了学校管理也要采取特殊的管理方法。
管理者的决策必须要基于具有“人性”和现实“人情”的人性化管理理念。
为此,我们教师非常渴望、期盼管理者能用制度化与纯粹人性化相结合的办法管理教师,管理学校,即实行人性化管理。
一、人性化管理是以制度为前提和保障的现代管理模式。
所谓人性化管理,就是在整个学校管理过程中,充分尊重教师的人格、价值和合理的要求,提供教师展示个性的机会,促使教师较好地实现自我价值,最终达到促进个人和学校都能和谐发展的目的。
人性化管理是以制度约束和保障为前提的,介于制度管理和人性化管理之间,制度是第一位,强调在管理中既要体现“制度性”又要体现“人情味”,让教师乐意接受管理,不产生抵触心理。
二、人性化管理不是宽松化管理。
人性化管理不是宽松化管理。
管理中有些管理者反对人性化管理,以为人性化管理就是宽松化管理,会使学校工作处于“一盘散沙”状态。
其实,人性化管理强调的是在管理面前要体现教育为主,引导为辅,处罚为辅的原则。
说白了,就是在制度管理范围内,讲点人情味,给违反管理制度的教师更多改过的机会,而不是一棍子将其打死。
浅谈人民民主与公民民主权利的区别和联系
属于人民 ,人民是国家 的主人 ,由人 民当家作 定,剥夺政治权利是指剥夺犯罪分子下列四项权 体现 的 当然是处 于 当家做 主地 位 的人 民的 意
主。公民的民主权 利是指法律规定公 民享有 的 利 : ) (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 ) 、 、 、 志 , 以, 1 ( 言论 出版 集会 2 所 我国公 民的民丰权利也 由我 国国家性 参加国家管理及社会政治活动的权利 ,它包括 结社 、 、 自由的权利 ;3担任 国家机关职 质决定。 游行 示威 () ’ ’
趣 , 向老师提 出问题 。 想 ・ 的问题 ,不仅能培养学生提出 J 单 r ̄ - . -
勇气和 ・
”
浅 谈 人 民 主 与 公
主 权 利 酌 区 别 禾 联 系 0
江苏省赣榆高级 中学 仲 崇浩
普通 高中教材思想 政治二政治 生活 ( 人教 数人享有 的民主。我 国是人民民主专政 的社会 有的权 利内容都 由法律规定 ,任何公 民都不允
家和社会 事务 的国家制度 。 阶级社会 中, 在 民主 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国家的一切 民主还是公民的民主权利 , 其内容都包 括政治、
作为一种 国家制度 , 是有阶级性的。 任何民主制 权力属 于人 民, 人民是国家、 社会和 自己命 运的 经济 、 等许多方 面, 文化 内容上具有广泛性。 度都是为了巩固统 治阶级 的政治统治和维护其 主人 ,国家 的一切管理制度是在人民民主的基 真实性主要 表现 在 :1人 民民主与公 民的 ()
版 ) 一课 中提到这样几个观点 :. 民民主专 主义国家, 第 1 人 国家的一切权力属 于人 民, 民是 国 许有超越 法律之上 的特权 ,公 民必须依法行使 人
政的本质是人 民当家做 主 ,人 民民主具有广泛 家的主人 , 享有 管理 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力 , 权利。同时 ,国家必须依法保护公 民的合法权 人 性与真实性。 民主具有鲜 明的阶级性 , 民主总是 民是享有 民主 的主体。 人民是 一个历史范畴 , 现 利 , 对侵犯公 民合法权利的行为应 依法制裁 , 国 属于统治阶级 , 世界上从来没有抽象的 、 阶级 阶 段 我 国的 人 民包 括 工 人 、 民 、 识 分 子 、 家对公 民权利 的剥夺也必须依据法律 ,所 以公 超 农 知 干
《羊的门》中呼天成权力经营下的权欲与人性之探
《羊的门》中呼天成权力经营下的权欲与人性之探
杨秀毅
【期刊名称】《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4(23)1
【摘要】李佩甫的长篇小说《羊的门》所描述的豫中平原大地,诞生过一个如“神”一般传奇的人物——呼天成,他以血肉之躯铸造了“羊的门”。
在那个遭受饥饿、
政治矛盾混乱的年代,他竟奇迹般地使“呼家堡”这个小村庄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有
名的典型村庄。
40年来,他对人的透彻分析,造就了他在呼家堡40年不倒的当家人形象,以他为中枢的乡、县、省乃至首都的巨大关系网,都使他在权力欲望中迷失,而抛弃人性的处事方式,最终也使他陷入精神迷失与自我挣扎的泥潭。
【总页数】8页(P78-85)
【作者】杨秀毅
【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2
【相关文献】
1.人性的扭曲与裂变——论《羊的门》中孙布袋的人物形象
2.人性在权欲中的异
化与权力中人性的无奈——电视剧《武则天》与《大明宫词》中“武则天”形象
之比较3.呼天成形象的文化意蕴--评李佩甫的小说《羊的门》4.权力欲求下的自我挣扎与精神迷失——浅谈《羊的门》中呼天成的权力经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法的价值及其与人性的关系
一
新 趋 势 、 新特 点 ,中 国共 产 党 提 出 构 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设想 。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首 先应当是法治 的社 会。而在法治社 会中 ,在 立法层面上 ,立法者必须关注法
【 参考文献】 1 、李德 顺 价值 与 “ “ 人的价值”辨 析一 兼论 不 同 的价 值 思维 方 式 两种
5 何 晓榕 . 人 性 视 角 探 讨 法 的 价 值 、 从 [] 州 职 业 大 学 学报 , 0 82 : J.扬 2 0() 6 =1
的价值的人性基础,在追求法的秩序与效 益 目标的同时更多地强调法律本身蕴涵的
[. J 天津社会科学,{9 6 . 9 ] 9 4() 2 2 、卓泽渊. 论法的价值[ 中国法学, J ]
三 、法 的 价值 与人 性 的关 系
法是作为人类需求的产 物,记 载和表 达的是人类的基本需求 ,法所蕴涵 的 目的 和使命 ,也就是人类所能满足其需要的那 些东西。 或者说 , 是人们认 为法 能够 体现、 能够承载 、能够实现他们的种种理想或者 追求 ,一旦人们希冀社会具有正义 、平等 的性状、属性 ,并企 图通过法来实现这种 理想与追求时 ,他们就要设法使法具有正 义、平等的性状 、 属性 。 法所追 求的秩序 、 自由、正义 、平等 、效率 ,其实质是人们 基于 自己的需求而提 出并 以法的形式付 诸 实施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 ,作为衡量法 的价值 的有无 ,如法 的正义价值 、自由及 没有价值 。……价值不是物 的属性 ,而是 平等价值 ,正是基于人性 的正当需求而为 作为法 的 终极价 值提 出的。 当然诸 如秩 属之爱而产 生 了亲属之 间的 “ 属于人 的本质 。 ”按照这种观点 , 价值根源 亲亲容隐” 于主体 的价值判断活动 ,主体的价值判断 序 、 自由、正义、平等、效率 等法 的价值 制度 、“ 刑” 恤 原则到现代社会人们普遍 追 又是源于主体对 自己某种欲望的渴求 ,这 不是作为个体 自然人的欲求 出现的 ,是以 求正义、自由、平等 , 甚至秩序 、效益 , 都 种 欲望与渴 求体现着 主体的 目的和本 质 , 人的集合体 ,即全体社会成 员的要求 出现 是人性 发展 在 当时法 制建 设 中的必 然表 所 以,价值实际上是人的本质的体现。这 的。法 的价值是社会全体成员根据 自己的 现 。 种 观点 虽然 否定 了物 的本 身属 性 的重要 需要而认为、希望法所应 当具有的最基本 今天 ,为了顺应 时代 的发展和 当前的
浅谈人性和权力的关系
浅谈人性和权力的关系B14130427 曾晨摘要:人性与权力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人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某个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反过来,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也与人性相辅相成。
因此,我们不能忽视人性与权力这样一对关系。
关键词:人性权力权力与人性的关系一、权力权力一个小小的字眼,却包含着难以尽述的内容,人们时而对它满对它满怀敬意与期待,时而又对它抱着厌恶与仇视。
权力往往具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它能做到普通人所难以企及的事,能实现一般人所不敢奢求的目的。
正因为权力具有如此特殊的性能,所以它对人们的诱惑也是非常大的。
近代以来,西方思想家对权力下了诸多定义,其主要角度或者从权力作为力量和能力的原有含义确定其定义,如霍布斯认为,行动者的权力和有效的动因是一回事。
或者从权力主体与权力对象关系出发,按照对于权力对象的控制和影响力确定政治权力的含义。
如罗素认为,权力可以定义为有意努力的产物。
马克思.韦伯把权力定义为在社会交往中一个行为者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其他行为者之上的可能性。
这些定义的共同之处是把权力看成一种力量,并且指明了权力在人际关系中具有控制和影响的作用特征。
从古至今,中国人为了拥有权力付出了多少的努力,付出了多少生命的代价,尊严的代价。
中国人为什么对权力有一种执著而坚定的追求?是因为权力可以彻底改变他们的人生轨迹,是可以成就他们无法成就的梦想,是可以使他们获得比别人更高,高好的心理感受。
为什么中国的权力会有这样的感受?因为在中国从古至今,获得权力的人都可以从权力的辐射作用中得到无比多的利益、荣誉,而且这些权力拥有者往往还是别人无法监管的人,他们的权力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正是因为如此,拥有权力者就成了众星捧月,成了很多利益追逐者的追逐对象。
以各种方式去赢得接近权力的机会,用一切可能的方法去争取让权力为自己的利益服务,是很多与权力拥有者博弈的人至始至终考虑的问题,如何用最小的代价从权力拥有者的手中获得最大化的利益,也是这些人——这些权力商人必须仔细思考的问题。
初中议论文 :爱美人还是爱江山
初中议论文:爱美人还是爱江山标题:爱美人还是爱江山——浅谈人性的权衡与选择在历史长河中,有一个永恒的话题一直引人深思——爱美人还是爱江山。
这个话题并非单纯的爱情和权力的较量,而是关于人性、价值观和人生选择的深度探讨。
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爱美人”和“爱江山”的含义。
“爱美人”可以看作是对个人情感需求的追求,是人们对爱情、亲情、友情等美好情感的向往;而“爱江山”则象征着对权力、地位、财富等物质利益的追求,是人们对事业成功、社会认可、自我实现的渴望。
那么,面对“爱美人”和“爱江山”的抉择,我们应该如何权衡呢?实际上,这并没有绝对的答案,因为每个人的价值观和生活经历都不同,所以他们的选择也会有所不同。
有人可能更看重感情,认为没有了感情,再高的权力和财富也毫无意义;而有人可能更看重事业,认为只有实现了自我价值,才能真正拥有幸福。
然而,无论是“爱美人”还是“爱江山”,都不能忽视另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责任。
无论我们选择了什么,都需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对他人负责。
如果我们只顾自己的感受,忽视了对他人的责任,那么我们的选择就可能会带来痛苦和困扰。
总的来说,“爱美人”还是“爱江山”并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选择,而是需要我们在权衡个人情感和物质利益的同时,考虑到自己的责任和他人的感受。
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选择,因为他们都是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经历做出的决定。
同时,我们也应该提醒自己,在做任何选择时,都要保持理智,要有责任感,这样才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总结来说,爱美人还是爱江山,并不是一道简单的选择题,它涉及到了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在我们面临这样的选择时,我们需要理智地去思考,勇敢地去追求,负责任地去行动,这样,无论我们选择的是美色还是江山,都能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权力的阶梯——浅谈《欲望号街车》的人物塑造
20刘献弘:权力的阶梯——浅谈《欲望号街车》的人物塑造权力的阶梯——浅谈《欲望号街车》的人物塑造刘献弘(武汉大学 艺术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2)作者简介:刘献弘(1997-),女。
武汉大学艺术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2015级本科生。
【摘 要】美国剧作家田纳西·威廉斯在戏剧《欲望号街车》中,塑造了白兰琪、斯塔利等一系列性格、经历各异的人物。
本文将从权力关系的角度,探讨不平衡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欲望号街车》;人物;权力关系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12-0020-02田纳西·威廉斯是美国著名的剧作家,20世纪40年代末,他的第二部作品《欲望号街车》一举成名,改变了美国话剧不温不火的局面。
公演之后,评论界好评如潮,甚至称赞它为“美国的哈姆雷特”。
笔者认为该剧的魅力主要来源于人物的塑造,白兰琪、斯坦利、斯蒂拉和老好人米奇以及从未出场的同性恋艾伦都被放置在作者的权力阶梯上。
西方哲学家福柯认为:权力不是一件东西,是指两个个体之间的关系……形成复杂的人际权力网络。
在错综复杂的人性舞台上,众人进行权力的博弈,有的势均力敌,有的败下阵来。
本文讨论的正是几对不均等人物关系中的渊源。
一、毁掉白桦树的牧场血刃——白兰琪和斯坦利南方庄园的没落贵族小姐白兰琪第一次拜访她妹妹的家,她的打扮和新奥尔良贫民窟的环境一点儿也不符合,“穿着白色衫裤……像一只白飞蛾。
”这种属于上流社会的复古打扮并不适合她到达的工业城市,反而像是一个去参加花园酒会的大家闺秀。
白兰琪杜博拉斯的意思是白色树林,就像春天的果园,带着脆弱的美好和旧式的温存。
妹夫斯坦利的出现打破了一切愿景,斯坦利的名字在文中没有解释,但根据英语含义应是“牧场”的意思,牧场,扼杀林木。
细细想来,田纳西对于名字的设置倒是饶有趣味。
权力的两端代表着两个极端:一个是南方大家闺秀白兰琪,另一个是工业时代的蓝领斯坦利。
浅谈做人与做官的关系
浅谈做人与做官的关系“做官一阵子,做人一辈子”。
人品是官品的基础,官品是人品的延伸。
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做官与做人的关系。
古人讲“德不厚者不可使民”,道理就在这里。
下面分别谈谈做人与做官:一、关于做人。
“人”字只有一撇一捺,看似简单,但真正“写”好并非易事。
做人既要有品德,又要有才智。
做人的涵义宽如天海,深若渊薮。
做人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真实坦诚。
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诚信,二是坦率。
关于诚信。
“君子修身莫善于诚信。
”这是古人对诚信的认知。
“真诚换真心,诚信变真金”,这是现代人对诚信的理解。
没有诚信交不了朋友,没有诚信谈不成生意,没有诚信干不了大事。
因此诚信是做人的道德底线。
现代社会,信誉被认为是最昂贵的资本,为了一点小小的利益而拿自己的信誉作赌注,委实有些得不偿失。
所以,诚以待人,信以处世,是我们最明智的选择。
诚信也是为官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宋朝王安石有句名言:“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关于坦率。
为人要做到真实可信,必须保持一种坦率的态度。
尤其对于从政的人,工作当中常常需要与人沟通。
人与人的沟通最好的方法就是坦率,说话直截了当、开诚布公、直奔主题。
当然坦率也需要艺术,它既不是口无遮拦,也不是简单地表白,要有侧重、讲方法,把握时机。
总之,与人交往,坦率要比虚伪建立的关系更持久,真诚要比圆滑换来的友谊更珍贵。
二是要品行端正。
古人讲“先修身而后求能”,“人可一生不仕,不可一日无德。
”说的都是修养、品行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一个品行不端的人,仕途上也许能够上升到一定层面,但经不起时间的考验,迟早要栽跟头。
现实中这样的例子很多。
马克思说过:“不可收买的是最高的政治品德”。
所以,有了好的人品作保证,做人才有底气,做事才会硬气,做官才有正气。
品行端正至少包含三层意思:一是正直。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人生在世,只有把自己这个“人”字写正了,才会有服众的底气和被尊敬的资格,真正做到“不诱于誉、不恐于诽”。
浅谈中学教育行政管理中的人性化管理
浅谈中学教育行政管理中的人性化管理发布时间:2023-02-21T02:03:10.384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2年第19期作者:刘益华[导读] 伴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逐步深入,刘益华湖南省沅江市琼湖书院湖南沅江 413100摘要:伴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逐步深入,对素质教育在中学行政管理上的实施也提出新的要求。
首先,既需要在全新的教育体系环境中对行政管理进行创新,树立起良好的人性化管理服务意识,同时也需要全面提高行政管理的整体效率、质量,为中学学校提供更为科学、有效的管理服务,并以此提高中学管理服务专业水平。
为此,本文从中学教育行政管理基本特点的视角出发,针对中学教育当前的行政管理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人性化管理对策,以引进创新人性化管理理念来优化中学行政管理。
关键词:行政管理;中学教育;人性化管理引言在中学教育体系的行政管理中,人性化管理方法已开始逐步深入推进,并且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1]。
然而,部分中学仍在沿袭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以至于行政管理方面的问题层出不穷,出现管理模式僵化等现象。
如果在行政管理中,可以谨遵“以人为本”的新理念,积极实施人性化管理,广泛实行柔性管理,便可能大大减少管理问题、优化行政管理效率,进而促进中学学校持续、稳健发展。
一、中学教育行政管理基本特点在中学学校内部的管理中,行政管理往往是一大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负责关于组织、管理、协调教学等方面的工作,并且担负着教学监督和管理评价的任务。
在中学行政管理中,涉及的工作内容都会很丰富,这就要求有关管理人员既要拥有一定的基础管理理念和技能,也要让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足够高,以保障和各部门人员可以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从而进一步提高行政管理方面的工作效率[2]。
此外,中学行政管理还涉及多元化的管理目标,会牵涉到学生、管理人员、教师等方方面面的人员。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就是主体,要求行政管理人员熟练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特点、基本学习需求等方面的信息,为更顺利地展开平时的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撑。
浅谈学校管理中的“人性假设”及运用
浅谈学校管理中的“人性假设”及运用学校管理中的“人性假设”是指,对于参与管理的人员,认为他们是有理性、有情感、有动机和有自主性的,而不是机械的执行者。
在学校管理中,面对的是一群来自不同背景、不同期望和不同能力的人,因此,管理员需要紧紧抓住“人性假设”这个核心,去理解和应对学校管理中的挑战。
那么,在学校管理中,如何更好的运用“人性假设”呢?一、充分信任员工管理者应该充分信任员工,并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和自主权。
当员工感到自己拥有充足的自主权和像人一样受到了尊重,他们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都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同时,员工也会感受到自己的工作得到了肯定和认可,也会更加投入到工作中去。
二、被管理者的参与度在实际生活中,被管理者的参与度是很重要的。
管理者不仅要充分信任他们的员工,还需要鼓励和引导员工参与决策制定的过程。
员工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够学习和成长,还可以发挥出自己的优点与潜能,同时,也会更加理解学校中各个管理层的需求。
这个重要性在可以在自主权的授权下,通过有意义的关系对工作员工的认可和鼓励增进。
三、正确的沟通方式在彼此间的沟通中采用正确的沟通方式是关键。
管理者应该采用权威的语气去与员工进行沟通,而不是采用命令的方式。
同时,管理者应该注意自己的情绪控制和排除情绪化的因素。
做到这点,将对学校管理的有效推进产生积极影响和结果。
没用正途的沟通方式,员工和领导之间的信任度和互相理解的重要性就会逐渐流失,加重争议和不协调的情况。
四、平衡管理与变革在学校管理过程中,管理者要平衡管理和变革,而不是只注重管理。
管理者应该让学校管理人员根据员工的需求观察,分析和变化管理的方式;同时,不断地探索、研究新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来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变化。
只有这样,学校管理人员才能带领学校的发展和变化,让学校获得更好的发展和管理。
在这个过程中,依然需要重新推动管理的理念和方式,提升发展的的平衡和变革,把握多方面的精细度和现实关系。
五、思维创新和系统化的思维思维创新和系统化思维能够带动学校管理的发展和变革。
浅谈学校管理中的“人性假设”及运用
浅谈学校管理中的“人性假设”及运用“人性假设”是指在管理学中,假设人性有一定的倾向和特征,这些特征可以被用来预测人们的行为和决策。
在学校管理中,人性假设被广泛应用,并且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浅谈学校管理中的“人性假设”及其运用。
一、人性假设对学校管理的意义人性假设是基于人的行为和决策的一种理论假设,它认为人们的行为和决策受到一定的因素和动机驱使。
在学校管理中,人性假设对于领导者了解教职工和学生的行为动机、帮助他们实现个人和团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人性假设有助于识别出个体差异。
每个人的行为、决策和动机都具有差异,因此,了解每个教职工和学生的特点、需求和激励因素,有助于制定相应的管理策略和教育方案。
2.人性假设使管理者能够更好地预测和解释行为。
通过了解和分析个体的动机和驱动力,管理者可以预测到他们的行为,并且更好地解释他们的决策,从而更好地指导和管理。
3.人性假设有助于增强教职工和学生的参与度和认同感。
对于教职工来说,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动机可以激发他们的敬业精神和工作热情,提高他们的工作效能。
对于学生来说,了解他们的兴趣和动机可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成就。
二、人性假设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1. 充分发挥教职工的主观能动性人性假设认为,人们的行为和决策是由一定的动机和需求驱使的。
在学校管理中,管理者应该充分发挥教职工的主观能动性,给予他们一定的自主权和决策权。
管理者可以通过赋予教职工更多决策的机会,让他们参与到管理决策中,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2. 提供个性化的激励和奖励措施人性假设认为,人们的行为和决策是受到动机和激励因素影响的。
在学校管理中,管理者应该根据教职工和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激励和奖励措施。
对于教职工来说,可以通过给予他们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晋升空间,提供更好的薪酬待遇等,激发他们的工作动力。
对于学生来说,可以通过设计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评价体系,提供适合他们兴趣和能力水平的课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浅谈法学中的权利本位与人文精神
务作为其本位 : 其二 , 现代法制应当以对权利的确认和保护为宗旨去
设定和分配义务 。 或者可 以说,权利本位说” “ 讨论的范 围在于立法导 向, 立足于价值分析 , 所强调的是“ 法应当怎样” 所回答的是“ 当是 、 应 什么”而不是或主要不是回答“ , 是什么” 的问题。 与“ 权利本位 说” 对应 的观点是“ 义务重心说” 这种观 点认为 , 。 从 整个人类 的法律起源看 。 法律来 自对人类行为的禁忌, 因为有禁忌才
、
权利本位
( ) 利 本位 的 概 念 一 权
权利本位指在国家权力与人 民权利的关系中, 民权利是决定性 准则 , 人 在权利和义务关系 中, 合乎理解 的法律应 当以权利而不是以义
的, 根本的; 在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之间, 权利是决定性的, 起主导作
用的 。 ( ) 利本 位 的特 征 二 权
( ) 一 人文精神 的概念
.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 自我关怀, 表现为对人 的尊严 、 价值、
命运的维护、 追求和关切 , 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
度珍视, 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 的肯定和塑造 。
广义 的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确定为三个层次: 人性 , 一, 对人的幸
务的 目的在于保 障权利的实现; 权利是第一性的因素 , 义务是第二性 起 点就是禁忌和义务 。法律是用来保障人们交往的有效性与有序性 的因素 , 权利是义务存在的依据和意义。 3 权利主体在行使权利时, . 只受法律所规 定的限制, 这种 限制的 唯一目的在于保证对他人 的权利给予应 有的承认、 尊重和保护 4 在法律没有明确禁止或强制的情况 下, 以作出权利推定, . 可 即 的, 只有义务才可 以规范人们的行 为。两种观点, 在国内法学界形成
浅谈人性的善与恶
浅谈人性的善与恶任新荣今年八月二十七号,我有一个远道而来的朋友到家做客,当然我也要尽地主之谊,几番推杯换盏之后,我便有些不胜酒力,朋友是个文化人,酒过三巡之后,他的话匣子打开了,整个谈话的过程中,我们都是沿着他的思路神侃。
由于本人文化功底甚浅,又不善言辞,但接着酒力不知天高地厚谈起了人性善恶的哲学问题。
我们的谈话持续了五个小时,直到太阳西沉才送走了客人。
他走后,我一直在想他为什么要提“人性到底是恶的,还是善德”这个话题,而且还联系到怎么看待“文革”这个观点。
在文革时期读人性是个禁区。
那时,只要谈到这个话题便冠以资产阶级人性论。
那个时代是红色恐怖的时代。
人只有阶级的属性,没有人的属性,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
以他的年龄来看,那时他还小,只是一个不到十岁的少年,但他毕竟是从那个时代走过来,时代的烙印在他的心灵中已经很深刻了,从他的言语中我知道了他出身不好,家庭或许受到一点冲击,从他现在的身份来看(正县级干部),我认为他是一个忍辱负重、以德报怨的人。
我总在琢磨,终于悟出了个中道理。
他是想向我说明善恶到头终有报,每个人都应该有一颗善良的心,有一颗感恩的心。
他的有些话还应征了爱因斯坦的一段名言: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只作短暂的逗留,只要从日常生活中就可以明白,人是为别人而存在的——首先是那样一些人,他们的喜悦与健康关系到我们自己的全部幸福;然后为我们许多不认识的人,他们的命运通过同情的纽带与我们密切的结合在一起。
爱因斯坦的另一段话也与我的朋友的话有异曲同工之妙:我认为阶级的区分是不合理的,他凭借暴力为根据。
爱因斯坦的两段话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爱因斯坦的心地是善良,但现实是邪恶的。
他经历了“一战”和“二战”,战争就是个恶魔,它吞噬了多少生命,涂炭了多少生灵,他同时也没想到正是由于他的相对论使物质粒子转变为更大的能量,从而人们制造了原子弹、氢弹。
现在世界上所有核当量算下来人均5吨,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坐在一个5吨重的大药桶上。
浅谈人性中的善与非正义
浅谈人性中的善与非正义【摘要】人性是一个复杂的主题,其中包含了善与非正义两种特质。
善与非正义在人性中相互关联,表现形式各异,受到社会环境和心理因素的影响。
心理学和伦理学角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性中善与非正义的本质。
人性中的善与非正义是不可分割的,如何促进善的发展成为一项重要问题。
善与非正义对社会的影响也是显著的,积极的善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而消极的非正义则可能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矛盾。
深入探讨人性中的善与非正义对于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关键词:人性、善、非正义、复杂性、定义、相互关联、表现形式、社会影响、心理学、伦理学、不可分割性、促进、积极影响、消极影响1. 引言1.1 人性的复杂性人性的复杂性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人类自古以来就一直在探讨人类的本质和内心。
人性包含了各种各样的特质和情感,有着无数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方式。
人类的行为和思想往往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使得人性变得多变而复杂。
人性的复杂性体现在我们每个人身上,我们既有善良和慈爱的一面,也有邪恶和自私的一面。
有时候我们会做出令人感动的善举,帮助他人,关心他人,充满爱心。
而有时候我们也会表现出贪婪、自私、冷漠或者是暴力的一面,对他人造成伤害,破坏和破坏他人。
人性的复杂性也体现在我们的思想和信念。
我们的价值观和理念会影响我们的行为和决定,使得我们表现出不同的一面。
有时候我们会为了信念不惜一切代价,坚持自己的原则,为正义和公平而战。
而有时候我们也会为了私利和权力而背叛自己的信念,做出错误和不道德的选择。
人性的复杂性使得我们很难简单地定义一个人是善良还是邪恶,因为每个人都有着各种矛盾和复杂的情感和特质。
只有了解人性的复杂性,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中的种种问题。
1.2 善与非正义的定义善与非正义是人性中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特质。
善是指对他人和社会有益的行为或态度,表现为善良、仁爱、宽容、勇敢等积极品质。
而非正义则指违背道德规范、伤害他人利益、不公平或不合理的行为,表现为自私、狡诈、暴力、贪婪等消极特质。
浅谈人性与政治制度的关系
浅谈人性与政治制度的关系摘要:人性与政治制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人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某个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反过来,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也与人性相辅相成。
因此,在历史的演变和社会制度等方面的更替中,我们不能忽视人性与政治制度这样一对关系。
关键词:人性政治制度人性善论人性利己人性排他一﹑人性的内涵及其基本解释【词目】:人性【拼音】:rén xìng 【英译】:human nature; humanity; normal human feelings; flesh and blood .人性就是在一定社会制度和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
关于“人性”马克思给出的定义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①就人性而言,还有几种基本的解释:第一,认为是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品性。
第二,认为是人所具有的正常的感情和理智。
第三,认为人性是人的本性的简称。
从分类学角度讲是人类独有的本性特点,可用以区别其他事物;从统计学角度讲是人类共有的本性特点。
而我认为,人性有善与恶之分。
人性有利己性和排他性的性质和特点。
二﹑人性和政治制度的关联性㈠性善与政治制度的积极作用人性的善恶问题是儒家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
人性有善有恶,而性善论的观点得到了儒家孟子的宣扬。
孟子主张性本善。
他不同意时人告子的“生之为性”和“食色,性也”的观点。
孟子说人性:“君子所性,仁义礼智限于心”,主要指人之说以异于禽兽者。
②他认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有道德性,有道德就会行善事。
人只要拥有顺应人的本心和先天的善性,就能实现人的善良本性,成为一个道德完美的人。
孟子还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人能够发挥善性体认天道与天命从而与天地融为一体。
他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其天也,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所以立命也。
”③然而,性善论与政治制度有和联系呢?性善是道德的最佳表现,我认为,性善和仁义有相似之处。
浅谈人性假设理论在学校管理中的运用
浅谈人性假设理论在学校管理中的运用1.人性假设理论的内涵所谓“人性假设”是指管理者对人性的基本看法,实际上主要涉及到的是被管理者需要和动机判断的问题,从麦格里格提出人性假设理论至今,关于人性假设的理论研究就一直就不曾间断。
但是从主流旧纳来看,大概是以下四类:“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复杂人”假设1.1“经济人”假设这种假设认为人天生是懒惰的,是不喜欢并且逃避工作的,大多数人是需要加以强迫,控制,指挥,才会迫使他们进入一种为实现组织的目标的工作状态。
能刺激到他们的只有金钱与其它的物质利益,因此在这种人性假设下,管理上主张采用严明的奖惩机制,对于表现优异的员工给予丰厚的物质奖励,对于表现意慢的员工给予严厉的惩罚。
1.2这种假设认为人因为必然生存于社会之中,人的社会性于人而言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人际关系的好坏对于人们是否能积极投身于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
驱使人们去积极努力工作的不再是金钱物质方面的利益,更多的是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
因此在这种人性假设下,管理上主张由“以人适应物”转向“以人为中心”,重视满足职工的社会性需要,注重职工参与到决策的积极性1.3“自我实现人”假设这里的自我实现是指人们只有发挥自己的才能才千才能得以满足。
人的需要是有层次性的,而自我实现就是在这个金字塔的顶端,工作方面的追求可以使人越来越成熟,人也可以自己进行自我激励,官我控制。
因此在这种人性假设下,管理上主张为职工提供一种富有挑战性并且能够有利于实现员工自我价值的环境。
1.4“复杂人”假设这种假设认为人的需要和潜在的愿望是多种多样的,而且这些需要的模式随着年龄,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所处的境理和人际关系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在这种人性假设下,管理时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的,只能采取灵活,多元的管理方式根据具体人的不同情况,灵活地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
2性假设理论的价值国为人在教育管理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是靠人的活动以及行为来实现,所以在教育管理研究中关于人的问题的研究也就无法避免对人的行为的研究。
浅谈管理中的人性化
企业与管理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浅谈管理中的人性化中国新型建材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刘凤源摘要:企业不论规模大小、所有制形式如何,管理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性化管理越来越被推崇,本文浅显地谈一下如何实现企业管理中的人性化。
关键词:企业;人性化管理一、人性化管理的背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于人如此,于企业亦然。
对个人而言,这个“器”指自身的能力与素质,对企业而言,这个“器”在很大程度上指管理。
企业运行过程中,管理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良好的管理犹如润滑油,能让企业各部门之间职责明晰、沟通顺畅;良好的管理也如催化剂,能够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从而实现员工和企业双赢的局面。
那么,良好管理的核心是什么?机器大生产时代,效率总是被反复提及,企业总是被比喻为一架机器,而个人就是企业机器中的零件。
这一比喻被沿用了很多年,而且随着智能化设备的飞速发展,企业对员工的考评越来越精细化,从主观方面说,这确实方便了企业的管理,有利于企业详细掌握员工的工作情况与状态;但客观来说,这种完全依赖机器的考评是否就百利而无一害呢?答案是否定的。
毕竟企业管理的对象是“人”,而不是冷冰冰的机器,因此,企业的管理首先要把“人的因素”摆在首位。
在今天看来,企业终究不是机器,人也终究不是零件。
机器功率额定,而企业潜力无限;零件坏了可以立即予以更换,员工失职则远不是予以替换那么简单。
所以,如何协调好员工与企业的关系是实现良好管理的重中之重,是否协调好二者关系,结果会有天壤之别,而这,也正是良好管理的核心所在。
二、人性化管理的实施管理科学发展到今天,“人性化”屡被提及,这也是实现良好管理的关键所在,所谓人性化管理便是把尊重人性摆在首要位置。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类最顶级的需求便是自我价值的实现。
无论员工居于企业的哪一层级,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与个人价值的实现都是他的权利,尊重员工的价值是企业管理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德鲁克在相关著作中也反复强调要尊重员工,让员工拥有成就感。
人权与主权的关系
浅谈人权与主权的关系【摘要】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世界格局的不断变化,人权和主权的关系问题日益突出。
各国学者对于人权究竟是一个国家的内政还是冲破国家界限的全球问题产生了激烈的争论。
本文从人权与主权的概念和性质,以及二者关系的发展阶段入手,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并阐述了最低限度人权高于主权的合理性。
【关键词】:人权主权人权普遍性最低限度人权【正文】:一、人权和主权的概念和历史进程人权是指一个人作为人享有或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也就是公民个体基于自己的需求对国家进行请求的权利。
是人类社会最高形式和最具普遍性的权利。
其产生的基础是民族国家的兴起改变了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是国家和个人之间发生了各种法律联系,这种联系的核心是人权。
广义的人权在国家和法律出现之前就有了。
但以自由、平等、人道为其重要内容与特征的狭义的人权,是近代商品经济和民主政治出现后才有的。
人权源于人的本性。
这种本性包括两个方面,即人的社会属性和人的自然属性。
所谓社会属性是指,人是生活在各种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中。
马克思主义也认为,‚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
‛①所谓人的自然属性,即人性。
它包括三个基本的要素。
首先,人性是指人的天性。
人的生命不受肆意剥夺,人的人身安全不受伤害,人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人的思想自由不受禁锢,人的最低生活得到保障,人有追求幸福的权利等等,都是人的天性和本能。
其次,人性是指人的德性。
人是一种有伦理道德追求的高级动物,这是人区别于一般动物的一个根本点。
再次,人性是指人的理性。
人通过理性,可以认识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规律,并据以改造世界。
同时,人还可以通过理智,克制自己不去做那些不合情不合理的事情。
主权的概念产生于16世纪中叶,是由法国学者博丹首先提出,他认为主权是一个国家不可分割的、至高无上的、统一持久的、凌驾于法律至上的权力。
之后,荷兰法学家格老秀斯将国家主权观念延续至国际社会,重点从国际法角度突出了主权的对外性质。
从人权保障视角浅谈人性尊严
CAIXUN财讯-118- 从人权保障视角浅谈人性尊严 □江西师范大学 汪文秋 / 文人性尊严,即人的尊严,是德国基本法中的一个理念。
意指每一个人都是自主、自决的独立个体,都是具体存在并且具有意义的生命。
学界关于人格尊严的研究形成了多种观点,这些主张各有千秋。
我国宪法上人格尊严的内涵与学界常用的人性尊严、人的尊严等词的内涵在宪法学的维度上是一致的。
人格尊严是人权的根源,是宪法国家必须要保障的一项人之为人而不可或缺的一项基本权利。
国家尊重和保护人性尊严,也即是在维护和保障人权。
目前,我国保护人格尊严的现状整体颇有成效,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比如在立法上的保护模糊,行政执法上的保护乏力和司法层面的保护缺失。
保护人的人格尊严,须将人格尊严作为宪法基本权利体系的核心,也必须建立有效的宪法诉讼制度,从而在立法、执法、司法等层面上完善对人性尊严的保障。
宪法 人性尊严基本权利 保障人权正处于经济建设转型重要时期的当今中国,一直致力于让发展成果惠及民生。
由此体现了我国在高度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还以此为基础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建设。
而人性尊严恰好是精神文明范畴里尤其重要的一个部分。
倡导尊重和保护人性尊严,是惠及民生的重大举措之一,也是惠及民生最重要的目的。
简要介绍人性尊严的相关概念,从而引出人性尊严与人权保障的关系,分析人性尊严的保护现状并提出大致的解决办法,可以对我国人权事业的发展起到力所能及的推进作用。
人性尊严概述人性尊严,即人的尊严,是德国基本法中的一个理念。
意指每一个人都是自主、自决的独立个体,都是具体存在并且具有意义的生命。
每个人均有权利维护自己的尊严;每一个人在社会中,均有其一定的社会价值;每个人都有权主张自己应受到充分的尊重。
一个人以自主、自决及自治权力为内容的主体性不应受到损害。
关于人性尊严,根据现存的多数观点,我们也可以称其为人格尊严、人的尊严,这三者的内涵是相同的。
至少在宪法维度上,人格尊严与人性尊严的含义是相同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人性和权力的关系B14130427 曾晨摘要:人性与权力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人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某个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反过来,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也与人性相辅相成。
因此,我们不能忽视人性与权力这样一对关系。
关键词:人性权力权力与人性的关系一、权力权力一个小小的字眼,却包含着难以尽述的内容,人们时而对它满对它满怀敬意与期待,时而又对它抱着厌恶与仇视。
权力往往具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它能做到普通人所难以企及的事,能实现一般人所不敢奢求的目的。
正因为权力具有如此特殊的性能,所以它对人们的诱惑也是非常大的。
近代以来,西方思想家对权力下了诸多定义,其主要角度或者从权力作为力量和能力的原有含义确定其定义,如霍布斯认为,行动者的权力和有效的动因是一回事。
或者从权力主体与权力对象关系出发,按照对于权力对象的控制和影响力确定政治权力的含义。
如罗素认为,权力可以定义为有意努力的产物。
马克思.韦伯把权力定义为在社会交往中一个行为者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其他行为者之上的可能性。
这些定义的共同之处是把权力看成一种力量,并且指明了权力在人际关系中具有控制和影响的作用特征。
从古至今,中国人为了拥有权力付出了多少的努力,付出了多少生命的代价,尊严的代价。
中国人为什么对权力有一种执著而坚定的追求?是因为权力可以彻底改变他们的人生轨迹,是可以成就他们无法成就的梦想,是可以使他们获得比别人更高,高好的心理感受。
为什么中国的权力会有这样的感受?因为在中国从古至今,获得权力的人都可以从权力的辐射作用中得到无比多的利益、荣誉,而且这些权力拥有者往往还是别人无法监管的人,他们的权力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正是因为如此,拥有权力者就成了众星捧月,成了很多利益追逐者的追逐对象。
以各种方式去赢得接近权力的机会,用一切可能的方法去争取让权力为自己的利益服务,是很多与权力拥有者博弈的人至始至终考虑的问题,如何用最小的代价从权力拥有者的手中获得最大化的利益,也是这些人——这些权力商人必须仔细思考的问题。
中国这个封建传统极其悠久的国家,对权力的认识与使用,并没有因为时代的变化而与时俱进。
中国人在权力面前诚惶诚恐的心理是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之下形成的,中国人对权力的顶礼膜拜更是中国这个对权力使用到了极致的国家自然而然形成的。
即便是当今,人们对权力依然有很强的追求欲,整个社会对权力的追逐从来没有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而发生任何的改变。
这是当代中国人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人性人性,即人类天然具备的基本精神属性。
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都是基本人性的映射,人有神性(理性),亦有兽性(本能和情感),欲望是人根本属性,事实上,这也是一切生命的根本属性。
人性是在一定社会制度和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
关于“人性”马克思给出的定义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自古以来人们对人性善恶的讨论就没有终止过。
《孟子·告子上》里说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性善论的孟子认为,性善可以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动加以验证。
既然这种心理活动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据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称之为“良知”、“良能”孟子还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人能够发挥善性体认天道与天命从而与天地融为一体。
他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其天也,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所以立命也。
”而荀子认为:“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生而辞让亡焉。
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
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荀子则认为人性只限于食色、喜怒、好恶、利欲等情绪欲望,不论“君子”“小人”都一样。
所以荀子说:“人之生也固小人。
”“人之生也固小人”就叫作“性恶”。
至于仁义,则是由后天所学、所行、所为而获得的。
他对我们的启示是人的本性是恶的,对于身体上所有的大块的黑点,要想让它变白,就必须由后天的教化来完成。
同样西方对人性也有比较多的思考,但是真正对西方人的人性观点起到普遍、巨大、长久影响的应是基督教教义。
在基督教思想中,“原罪”是理论核心。
《圣经》中所揭示的“原罪”是人类脱离自然状态走入社会时所带有的“罪”,此罪将永远与人类同在,直到获得上帝的拯救。
在圣经中有一些经典的描述,“我是在罪孽里生的。
在我母胎的时候,就有了罪。
”。
可以看出基督教认为的是,人生来就是有罪的。
所以,人们必须接受耶苏基督,必须要向主忏悔,然后就可以上天堂,而避免受地狱里的各种磨炼之苦。
文艺复兴时期,马丁·路德(1483年——1546年)总结道:“我们所有的人生来就是有罪的,在罪恶中被孕育和被产生出来;罪恶把我们从头到脚都浸渍了。
”加尔文更是激烈地说:“人类全部本性就好像是一粒罪恶的种子,在人身上的每样东西—理智与意志,心灵与肉体—都为贪欲砧污和浸透;或者更简短地说,人本身不是别的,就是贪欲……”。
柏拉图认为“没有法律,人们将无法区别于野蛮人”。
西方人深信人性是本恶的,所以从一开始他们就选择了超越一切人的法律。
社会就必须通过各种法律法规,各种规章制度,来预先设立行为规范。
无论君主或臣民,无论对圣贤或凡人,谁都没有资格凌驾于法律之上置身监督之外。
而且,按照这一理论推而广之,一个人的权力越大,其可能造成的危害也越大,也就越需要严格的约束。
正是基于以上人性观,西方中世纪基督教以压制和排斥人的自然欲望和利益需求为核心,以丑化和否定人性的利益原则为宗旨。
三、人性与权力的关系我认为影片《死亡实验》它提出的是一种“权力使人变恶”的观点。
因为权力本身带有消极性,而它又作为一种满足需要的手段以及运用权力满足行为的内容都会使人性变恶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而这时又加上了政治体制的不完善及个体心理因素的影响。
所以说,权力作为一种工具,使人性变恶。
影片讲述的是科学家对未知领域的好奇而招募了一群人参加一次实验,并许诺在实验圆满结束后,每人可得到一笔丰厚的酬金。
实验过程中,这些人被随机分为狱卒和罪犯两类,在一个封闭的监狱里模拟十几天的生活状态。
《死亡实验》的故事样本是非常强大且惊世骇俗的。
来参加实验的人大多抱着赚钱、找乐子的心理进入角色,而当他们被给予了权力和受到压迫时,人们很惊讶地发现这些扮演者们的人生态度迅速端改变了。
这是对于模拟状态下人性的发展趋向的拷问的影片,影片有着深刻而沉重的人性反思在内。
当这群人被分别赋予特别的身份时,对立也就产生了。
一方是被赋予了权力的狱警,一方是失去自由身份低下的犯人,在这种权力相对集中,身份截然对立的情况下,矛盾也就显得格外明显和尖锐。
人性本没有绝对的善恶之分的,有人说,人的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
权力则使人的魔鬼本性发挥到了极致。
一个皇帝占有那么多的女人,为了达到完全占有不载绿帽,居然把宫中的仆人阉割,这不是魔鬼是什么?一个领导,为了一个人的游山玩水,居然把成千上万的其它游客驱逐,这不是魔鬼是什么?一个校长,利用权力,居然找仍是幼女的学生开房,这不是魔鬼是什么?一个重庆的官员,为了掩盖罪行达到上位,居然在权力的掩护下投毒杀人,这不是魔鬼是什么?学者曾作过研究,官员的犯罪率比平民高出数倍,不是官员的道德低于平民(当然更不是官员的道德高于平民),而是官员手握权力。
权力使人变成魔鬼。
这些人都是借着一些不受约束力的权力作恶。
一个社会群体中拥有权力却缺乏有效监督的一方在行使公共权力时私欲膨胀。
这正是说明了“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
扮演狱警者被瞬间授予权力,西装革履未必就是文明的,当身处社会最低层,习惯于卑微身份的人,一旦被赋予了特殊的权力,往往恶的一面爆发的更纯粹彻底。
他们潜意识里的贪婪、邪恶被透彻剖析,一部分人在权力面前仍是懦弱的,但只要有了领头羊,邪恶也完全可以被激发创造。
当看到犯人们怯懦的听之任之时,他们在这种控制中得到了从未有过的满足感,以至于到后来,逐渐沉溺于被权力催生而出的高高在上的优越感而泯灭良知,致使暴力不断升级,超出了规则和底线,最终酿成血案。
在担任狱卒的这几个人中,伯瑞斯最具有典型性。
他在报名者中毫不起眼,甚至有些拘谨。
而且之后的录像片段也在展示他本身是一个老师,而且还是一个虔诚的宗教徒。
这些都与之后在实验过程中他的变化形成鲜明对比。
在试验过程中,他在担任狱卒过程中,心态开始慢慢起变化。
如果说一开始的变化是因为他担心拿不到钱而有些被逼无奈的话,那么随着事态的发展,他越来越享受这种特权带来的快感,这种快感是凌驾于别人尊严与生命之上的,在他惩罚了一名囚犯后,有一个细节是他的手再抖,是不是正是说明了这一点呢。
他对于敢于反抗的77号的淫威最终完全演变成一个独裁和暴力主义者所表现的特征。
而且对于狱卒内部其它反对他、与他不一致的人的打击,还有最终在事态恶化后选择的彻底暴力方式几乎将一个拥有特权却不受任何约束的野心者私欲的膨胀的特性发挥的淋漓尽致。
在一定程度上,他在本片中起着核心的训诫意义,他的由一个普通人转变为一个独裁者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恰恰是人类社会中不受约束的权力泛滥和滥用的体现。
也在一定意义上表达着编导对于人性之恶在不受控制时进一步放大的可怕后果的担忧。
而这像极了希特勒和他的法西斯集团,独裁和极权让他成为了世界大战罪魁祸首。
扮演囚犯的那部分人,在无组织情况下产生的领导者和权力的建立非常不满,大多数囚犯选择了逆来顺受,不堪重负者想要提早退出实验,一小部分刚直不阿者不顾一切反抗,结果却是加剧冲突使实验更恐怖。
影片在毫无避讳的鞭笞人性丑恶的一面时,也毫不吝啬的宣扬了人性光辉的一面。
阿德里安布洛迪饰演的77号犯人,在屡次挑战权力和规则,又屡遭羞辱与暴打后,情绪终于冲破理智的防线,带领犯人发动了暴动。
影片中,当自由和言语已被当权者操控,尊严和权力惨遭践踏时,几乎所有人都成了沉默的大多数,对一切安之若素,这跟人的惰性和骨子里的软弱是分不开的。
然而值得庆幸的是,也总有像77号犯人这样不安分的人出现,正因如此,理想和希望才更显得弥足珍贵,且名副其实。
影片的最后,当实验终于被迫结束,那扇象征权力和自由的大门豁然开启的同时,也把人性的丑陋和良善暴露在阳光下,每个人都心神俱伤。
这六天六夜的实验就像一场梦,人在被挑衅和被践踏后能爆发出的能量之大,人性之黑暗超乎寻常。
在正如影片开始时快速切换的那组动物弱肉强食的镜头一样,这是不是在暗示我们人类骨子里的兽性一直未变呢。
最后,影片在浪漫的爱情和唯美的画面中结束了,这脉脉温情的一幕给整部影片画上了完整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