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中央党校政法部教授、法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姜
中央党校政法教研部主任张恒山教授做客

中央党校政法教研部主任张恒山教授做客“法苑讲坛”
11月26日下午两点半,中央党校政法教研部主任、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张恒山教授受邀来校,在花津校区敬文图书馆一楼报告厅为我院师生做了一场题为“文化转型与法制现代化”的讲座。
报告会由法学院党委书记马广见主持。
法律系、行政管理系教师及法学院本科生、研究生代表到场聆听报告。
张恒山从文明转型的历史观、文明转型前的西欧社会状况与法律变革、商工文明初始阶段的法律变革、商工文明雏形阶段的法律变革等四个方面对法制现代化问题展开论述。
报告从历史维度、从全球视角梳理分析、展示了法制现代化的进程,对师生理解法制现代化问题起到很好的辅导作用。
报告结束后,张教授与该院师生进行了亲切交流,耐心解答了师生们的问题。
马广见在总结报告时强调,全体师生要切实做到深入思考、认真领会;既要学好知识、更要学会方法,真正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
据悉,张恒山教授是中国知名法学专家,主要从事法理学、政治学、宪法学、西方政治法律思想史等方向的研究工作。
代表作有被学术界誉为“具有金子般的持久生命力”的《法学要论》等作品。
整场讲座既有深厚的理论支撑,又有丰富的现实考究,语言深入浅出,博得了与会师生阵阵掌声。
(法学院记者团)。
法治国家的内涵与社会治理创新

2014年第3期总第157期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Journal of ZheJiang Party School of C.P.CNo.3,2014General No.157法治国家的内涵与社会治理创新收稿日期:2014-03-28作者简介:王勇,中共中央党校政法部教授、宪法行政法教研室主任,法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宪法行政法、经济法、法律经济学。
①莫纪宏:《宪政、普遍主义与民主———第五届世界宪法大会学术研讨会综述》,《外国法译评》,2000年第1期。
□王勇摘要:法治国家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行为模式。
国家通过法律治理社会,应达到一种理想化的状态,理想化的社会治理状态所匹配的国家状态是法治国家。
国家为了达到一定的理想治理状态,需要理想化的治理路径,这种治理路径是国家公权力部门的行为模式符合法律的要求的路径,也是法治国家建设之路径。
在我国,法治国家建设与社会治理创新所基于的客观原因是一致的,社会治理创新的过程实质是法治国家建设的过程,社会治理的内涵实质是法治国家建设的更高层次要求。
关键词:法治国家;社会治理创新;公共权力;法治精神;市场经济;政府管理理念中图分类号:D90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9092(2014)03-0109-06一、法治国家与社会治理的内涵(一)法治国家的内涵什么是法治国家,这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问题,很多学者有不同的解释。
有的认为,法治国家是在良法下的善治;有的认为,法治国家是指按照法治的原则,把公共权力自觉地规范在法律的框架下,严格地遵守法律,依法办事;有的认为,法治国家就是公共权力在运行中,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都要达到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状态。
我们认为,简单而言,法治国家应是依靠法律治理社会的国家,所依赖的法律必须是良法,所达到的效果应是公共权力能在法律的框架下运行。
对于法治国家中的“法治”的理解,人们的观点不尽相同。
有的学者认为,“法治”主要是一个制度性的概念,侧重强调的是法律程序的公开化和科学性;有的认为,“法治”是以可能性方式存在的,而无法以必然性方式存在。
主讲人中央党校法学博士、博士后、副教授 赵永红_6908

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远程教学讲课提纲·《刑法学》第七讲排除犯罪性行为主讲人:中央党校法学博士、博士后、副教授赵永红行为只要符合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要件,即构成犯罪。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行为客观上虽造成一定的损害结果,形式上好像符合某些犯罪的构成条件,但刑法不视为犯罪,这类行为就是排除犯罪性行为。
正当防卫杀人的,紧急避险破坏他人财产的(抢夺摩托车)。
执行死刑的行为,一个罪犯被判了死刑,有关的行刑人员按照最高人民法院所签署的死刑判决,对一个死刑犯来执行死刑,这就是一种合法的杀人,是一种职务行为。
竞技行为说在足球场上,互相地踢足球,在踢足球的时候,在合理冲撞的范围之内,进行铲球,将对方铲伤了,这样一种行为就是一种竞技行为,这种竞技行为,即使造成他人伤害后果,就不能按照犯罪处理。
又比如你在这种拳击运动,拳击运动在互相打拳当中,把对方打死了,只要他是在按照一定的竞技规则来从事这种竞技活动,即使造成了他人死亡后果,他同样也不能按照犯罪来处理。
在手术前,让病人家属签字,有的病人手术后,在手术台上死亡。
医生根据医疗的需要,对病人来进行高位截肢,把他的肢体给截掉了这是一个伤害行为,但这个伤害行为它并不构成故意伤害罪,正当业务行为。
为什么不把这些行为规定为犯罪行为?有的行为表面上看好像有一定的危害行为,但实际上这种行为不仅不具有社会危害性,而且还是对社会有意的行为。
比如,正当防卫是公民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行为,紧急避险是以一个较小的合法利益换取一个较大的合法利益。
一、正当防卫(一)正当防卫的概念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者实施的制止其不法侵害且未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损害行为。
(二)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正当防卫是以暴制暴行为,行为合法化,必须具备一定条件,具体包括防卫意图、防卫起因、防卫对象、防卫时间、防卫限度等五个方面的条件。
1、防卫意图防卫意图,是指防卫人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有明确认识(防卫认识),并希望以防卫手段制止不法侵害(防卫目的),保护合法权益的心理状态。
中共中央党校姜小川司法原理考博真题-参考书-分数线

中共中央党校姜小川司法原理考博真题-参考书-分数线一、专业的设置姜小川老师的司法原理方向是一个考博热门方向,一方面是因为姜老师长期从事此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对于这方面造诣深厚,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一个方向本身有研究的学术价值,并且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这个专业的人才正是是社会所需要的,有很好的就业前景。
这一个方向属于法学理论专业的一个下设方向,导师是姜老师,姜老师同时也是法政治学方向的导师。
二、考试的科目法学理论:①100英语(102日语103俄语)②210法理学③310西方法律思想史。
复试加试科目:法政治学、比较法学、法社会学。
三、导师介绍姜小川,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单位:政法教研部。
姜小川,1957年生,现为中共中央党校政法部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北京市高校中青年优秀骨干教师。
曾为下乡插队知青,返城后系公安民警。
1977年恢复高考后首批考入北京大学法律学系。
毕业后在基层、中级和高级法院从事刑事、经济审判、教学及领导工作十余年,并先后晋升为助教、讲师、副教授。
四、参考书目法学理论:1、《法理学》,人大法学院21世纪系列教材,孙国华、朱景文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西方法律思想史》,人大法学院21世纪系列教材,谷春德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中国法制史》,人大法学院21世纪系列教材,曾宪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中国法律制度史研究通览》,曾宪义、郑定著,天津教育出版社。
《宪法》,人大法学院21世纪系列教材,许崇德、胡锦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人大法学院21世纪系列教材,张正钊、李元起,人大出版社。
6、《刑法学》,人大法学院21世纪系列教材,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7、《民法学》,人大法学院21世纪系列教材,王利明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8、《商法总论》,人大法学院21世纪系列教材,赵中孚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9、《侵权行为法》,王利明、杨立新主编,“九五”规划高等学校法学教材,法律出版社。
中央党校的研究生介绍

今年考上了中央党校,导师名单如下:1、卓泽渊,原西南政法副校长,男,中共中央党校政法教研部教授、副主任,法学理论专业包括法政治学方向博士研究生导师;西南政法大学法学理论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副会长1963年3月生于重庆市长寿县云台镇的农民家庭。
副部级2、石泰峰现任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是法理学,法律社会学,比较法,近年来主要研究当代中国法治化问题.兼任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家司法考试协调委员会委员,国家图书馆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依法治市顾问,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建设顾问,中央党校组织局局长,五月陪同曾庆红副主席参加井冈山学院检查工作,正部级3、张恒山中共中央党校教授、政法部副主任副部级4、林喆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部级这一新任省部级中中央党校出身占20%(2007-06-06 14:22:41)在读博士生中央党校博士确实难考,有人说是暗箱操作,其实根本没有,在我考试前根本没见过导师。
我考的**研究所第二名,在复试前一天我才见到导师,他与我聊了几分钟,叫我好好面试,复试结束后半个月我收到党校通知,正式录取并政审。
经验:第一。
如果你在档案中有任何不好的东东都不要考这个学校(包括你家人不好的),只要档案中有一点点不利的东西,那怕你考第一,都不会录你。
第二。
不要去做关系,最多去见下导师,千万不要把社会上那一套搞进去,只要有这些,你能否参加复试都难说。
做好功课,党校的要求是很高的,不比北大清华等中国任何一个大学差。
谈到就业,中央党校的研究生也要参加公务员考试,或进选调生行列,如众所周知的原因,学校的分配肯定与其他学校有点不同,具体不好讲。
毕竟中央党校毕业的学位生是党的子弟中央党校一个被考生“遗忘”的名校!最近身边听到学生谈的最多的就是考研填报志愿的事情。
其中考生讨论的最为热烈的问题就是到底应不应报考名校?对于这个问题,应该说每个人的出发点不同答案是不能苛求的,大家可以参照自己的复习状态来考虑这个问题的答案。
公民参与权及其保障思路

一
个国家的公 民参与政治的程度 ,反映着这个 与 、 审议 、 监督 、 制定决策 , 是公 民间接参与决策的方
国家 的 民主发 展水平 。 治发 展理 论指 出 , 政 在政 治现 式 , 它要 求 选 出的决 策 者 必须 代 表 民意 、 映 民情 、 反
代化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公 民政治参与的扩大 。随 体 现人 民利益 。公 民还通 过 以下方 式 直接 参与 民主 着我国政治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公 民的政治参 决策 :社情民意反映制度 ( 公民向决策机关反映意 与也将会不断扩大 。 在我 国,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和国 见 、 出建议 )专家咨询制度 ( 提 , 专家学者利用 自己掌
各项 事业 的发 展 。
一
、
我 国公 民参 与权 的具 体表 现
治和城市居 民自治 ,以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 民主权利 , 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 , 是人 民当
我 国公 民 民主参 与权利 的行使 体现在 民主选 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径。监督权是公民重要的民主权 举、 民主管理 、 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等环节 。选举权 利 , 民行使监督权 的途径有 : 公 信访举报制度 、 人大 是公 民最重要 、 最直接 、 最广泛 的政治权利。从我国 代表联系群众制度 、 舆论监督制度等, 近年来我国出 现有 的选 举 制度 来 看 , 民直 接参 与选 举 的活 动 ( 公 即 现 了一些 民主监 督 的新 形式 和新 方法 ,如监督 听证 直选 ) 有县及县 以下的人民代表的选举 、 城市的居民 会 、 民主评议会 、 网上评议政府等。
家政治生活的主体 ,人民当家作主体现在人民享有 握 的专业知识 、 相关信 息等 , 对专业性 、 技术性较强
主讲人中央党校法学博士、博士后、副教授 赵永红_6955

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远程教学讲课提纲·《刑法学》第三讲犯罪及其构成主讲人:中央党校法学博士、博士后、副教授赵永红一、犯罪概念犯罪可以在不同场合使用。
毛主席:《我们的经济政策》(1934):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
邓小平(1980)《目前的形势和任务》:我们的资金来之不易,我们生产出来的东西来之不易,任何浪费都是犯罪。
——绝大多数人都在犯罪。
(一)犯罪的政治学概念马克思:“犯罪——孤立的个人反对统治关系的斗争,和法一样,也不是随心所欲产生的。
相反地,犯罪和现行的统治都产生于相同的条件。
同样也是那些把法和法律看作是某些独立自在的一般意志的统治的幻想家才会把犯罪看成单纯是对法和法律的破坏。
”恩格斯还指出:“蔑视社会秩序的最明显最极端的表现就是犯罪。
”马克思学过法律,同时又是个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对于社会中的各种现象,善于运用阶级的观点进行精辟的分析,从而揭露出社会现象的阶级本质,包括犯罪现象。
上述马克思是从政治学的角度给犯罪下的定义,把犯罪与统治关系联系在一起,给犯罪定义,则侧重于犯罪的阶级本质。
(二)犯罪学上的犯罪概念犯罪学研究的是犯罪的产生原因及其预防,对犯罪的界定角度与刑法不同,给犯罪定义强调犯罪是一种危害社会的行为,认为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反社会行为,犯罪学研究的犯罪侧重于犯罪的客观事实层面。
(三)刑法学中的犯罪概念1、从犯罪的成立条件角度界定犯罪符合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具备构成要件的、违法的、有责的行为2、从刑罚的角度界定犯罪凡是用刑罚威胁所确实禁止的行为3、从诉讼的角度界定犯罪可以引起刑事诉讼程序并导致刑罚的违法行为4、司法中的犯罪概念(四)我国刑法中规定的犯罪概念1、但书的理解(1)犯罪概念中的定性与定量(2)我国犯罪概念的利与弊利:有利于节约司法资源,有效打击严重犯罪;弊:定量的认定困难,标准不统一3、我国刑法对犯罪的界定既有定性的内容,也有定量的内容——犯罪必须具备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一般危害性的行为属于违法行为,犯罪与违法不同。
专家解读2014年中央政法工作会议

专家解读2014年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中央政法工作会议7号到8号在京召开。
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强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核心价值追求。
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线,司法机关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就此,记者采访了国家行政学院政府法治咨询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杨伟东,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所长李林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肖中华,中共中央党校政法部主任、博士生导师张恒山。
杨伟东:中央政法工作会议最大亮点是提出核心价值追求杨伟东指出,刚刚闭幕的2014年中央政法工作会议,旗帜鲜明地提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核心价值追求,确立了未来五年我国政法工作的基调,构成了此次政法会议的最大亮点,是对当前公众呼唤社会公平正义的积极回应。
实现社会稳定、有序和有活力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目标,而维护和维持社会的公平正义是达成这一目标的根本保证。
司法机关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线。
杨伟东认为,针对当前的形势和政治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此次中央政法工作会议提出了四项既具有针对性也有战略意义的要求,构成了这次会议的亮点。
一是正确处理党的政策与国家法律之间的关系。
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都是人民根本意志的反映,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要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
党委政法委要明确职能定位,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领导政法工作。
二是要处理好维稳与维权的关系。
要强化法律在化解矛盾中的权威地位,使群众由衷感到权益受到了公平对待、利益得到了有效维护,把群众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解决好。
三是要重点解决好损害群众权益的突出问题。
此次中央政法工作会议对政法系统提出了四个“决不允许”,即决不允许对群众的报警求助置之不理,决不允许让普通群众打不起官司,决不允许滥用权力侵犯群众合法权益,决不允许执法犯法造成冤假错案。
四是加大对司法腐败打击力度。
政法本是公平正义的化身,司法不公和司法腐败对社会公平公开破坏力极大。
主讲人中央党校政法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姜小川课件

的产生; 2. 1979年刑事诉讼法制的制定; 3. 1996年刑事诉讼法的修改; 4. 2012年刑事诉讼法的修改。
六、我国诉讼法的制定与修改
(二)民事诉讼法的制定与修改 1. 1982年民事诉讼法(试行)的制定; 2. 1991年民事诉讼法的颁布; 3. 2007年和2012年民事诉讼法的修改。 (三)行政诉讼法的制定 1. 1989行政诉讼法的制定; 2. 行政诉讼法的修改。
(三)中国诉讼的历史沿革 1. 中国古代诉讼概况; 2. 中国近代诉讼的沿革及其对现代诉
讼的影响; 3. 中华人民共和国诉讼制度的产生与
发展。
三、诉讼的基本原理
(一)诉讼目的:国家建立诉讼制度,进 行诉讼活动所期望达到的结果。
(二)诉讼结构:控诉方、被告方和审 判者三方在诉讼中的地位及相互间的法 律关系。
(二)诉讼的共有原则
1、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院 独立行使检察权的原则;
2、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的原则;
3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4、公民有权用本民族语言、文 字进行诉讼的原则;
5、保障诉讼参与人依法享有的 诉讼权利的原则;
6、检察院对诉讼活动进行法律 监督的原则;
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 《诉讼法学》
第一讲 诉讼法学概述
主讲人:中央党校政法部 教授、博士生导师
姜小川
一、 诉讼法学概述
(一)诉讼的概念 (二)诉讼的特点 (三)诉讼与程序 (四)诉讼的分类
(一)诉讼的概念
诉讼的概念:
是指在国家司法机关主持下,
由诉讼参与人参加的,依照法定程序,
学法守法用法推进依法治理(上)

学法、守法、用法、推进依法治理(上)主讲人:姜小川中央党校政法部教授我们这一讲的题目是学法守法用法,推进依法治理。
我们打算讲四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依法治理是进行法治的必然要求。
第二个问题,当代中国法制的基础与法治发展。
第三个问题,依法治理的核心对象是治人。
第四个问题,依法治理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依法治理是进行法治的必然要求(一)法治的含义及其发展1、法治的含义和标志所谓的法治,是相对于人治来讲的,法治意味着法律的统治,不是人的统治,法治和人治是两种不同的治理国家的方式。
从历史上来看,治理国家的方式分法治和人治。
从法治的角度来讲,最主要的标志是两个。
(1)要有良好的法律。
法律体系都齐了,未必是良法,因为内容不一定是良法。
举个例子,刑法里面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十年以上的有期徒刑。
"从法律条文来讲,好像意思很清楚,但是仔细琢磨,司法机关对一个罪犯执行枪决也好,注射死刑也好,也是一种故意杀人,这个法律好像从两法的角度来讲,就有一定的问题。
正确的表述应该是"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处死刑、无期徒刑、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所以,类似这样的问题,在法律里面非常多,一个法律,一个条文的表述,可能不是良法。
法律条文和条文之间,司法和笔法之间可能都不是那么协调,这些也就构不成一个良法。
(2)这个良好的法律得到社会所有人的普遍遵守。
从古代讲,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一直到今天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复的讲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如果大家有兴趣,不妨翻一翻若干个实体法和诉讼法。
宪法的原则是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每一个法都依据宪法制订本法,但是每一个法里面又重复这个原则。
这个问题要反复讲是因为不平等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非常严重。
普遍遵守,讲起来容易,实践太难。
2、法治与人治区别不在于有法没法,说有法这个国家就是法治,没法这个国家就不是法治,也不在于是不是承认法律运作中间发挥人的作用,这两个都不是。
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远程教学讲课提纲诉讼法学

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远程教学讲课提纲·《诉讼法学》第三讲诉讼主体主讲人:中央党校政法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姜小川一、诉讼主体概述(一)诉讼主体是指参加具体的诉讼活动,并在诉讼活动中享有一定的权利、承担一定的义务的国家专门机关及诉讼参与人。
其中,承担基本诉讼职能的专门机关和当事人是主要的诉讼主体,其他诉讼参与人是一般的诉讼主体。
(二)由于各类诉讼在诉讼法律关系的构成上不尽相同,所以,各类诉讼中的诉讼主体也不完全一致(三)专门机关1. 人民法院:性质、任务;设置及组织体系;审判组织及相关问题。
2. 人民检察院:性质、任务;设置及组织体系;检察委员会及相关问题。
3. 公安机关:性质、任务;设置及组织体系及领导机制。
4. 其他专门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军队保卫部门、监狱、海关缉私局等)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
5. 专门机关在性质、设置及组织体系等方面的主要问题。
(四)诉讼参与人概述二、刑事诉讼中的专门机关和诉讼参与人(一)专门机关侦察机关、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职责及问题。
(二)诉讼参与人1. 当事人:是指直接影响诉讼进程并同诉讼结果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人。
包括被害人、自诉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和被告人。
各种具体当事人在诉讼中的地位及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2. 其他诉讼参与人:是指除当事人以外的,参与诉讼活动并在诉讼中享有一定诉讼权利,承担一定诉讼义务的人。
他们是诉讼中所不可缺少的协助国家专门机关和当事人进行诉讼活动的主体。
其他诉讼参与人包括:法定代理人、诉讼代理人、辩护人、证人、鉴定人和翻译人员,各种其他诉讼参与人在刑事诉讼中所处的地位及享有的诉讼权利、承担的诉讼义务。
三、民事诉讼中的诉讼主体(一)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民事诉讼中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地位及职责。
(二)当事人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是指因民事权益发生争议,或者受到损害,以自己的名义进行诉讼,并受人民法院裁判约束的利害关系人。
主讲人中央党校法学博士、博士后、副教授 赵永红_6921

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远程教学讲课提纲·《刑法学》第八讲刑罚的种类与目的主讲人:中央党校法学博士、博士后、副教授赵永红一、刑罚是什么——刑罚的种类与体系(一)刑罚的概念刑罚,是指国家为了防止犯罪行为对国家利益、社会利益与公民合法权益的侵犯而规定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刑事立法对犯罪人适用的,建立在剥夺性痛苦基础上的最为严厉的强制措施。
1、刑罚的种类根据剥夺的内容不同,刑罚方法可以分为生命刑(死刑)、肉体刑(割鼻、割耳、砍手、断指、鞭刑)、自由刑(无期徒刑、有期徒刑、拘役、管制等)、财产刑(罚金、没收财产)、资格刑(剥夺政治权利、宵禁令、禁入令、剥夺公权、剥夺3年驾驶权等),在历史上还有耻辱刑(宮刑)。
2、刑罚的体系不同刑罚方法的排列顺序和比例份额就构成了一个国家刑罚结构。
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国家,其刑罚结构是不同的。
我国刑法史学者蔡枢衡先生谈到我国刑罚体系演变史时,曾经指出:“刑罚史上也经历了五帝时代以死刑为中心的刑罚体系、三王时代以肉刑为中心的刑罚体系,隋唐至清以徒流体罚为中心的刑罚体系和清末以后以自由刑为中心的刑罚体系等四个刑罚体系。
”刑罚结构可以分为:死刑和肉体刑在刑罚体系中占主导地位、死刑和自由刑在刑罚体系中占主导地位、自由刑在刑罚体系中占主导地位、自由刑和财产刑在刑罚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监禁替代措施占主导地位。
储槐植教授认为,第一种已成历史的过去,第五种尚未到来,中间三种在当今世界中存在。
死刑和监禁占主导的可称重刑刑罚结构,监禁和罚金占主导的可称轻刑刑罚结构。
”我国现行刑罚的结构情况?1979年刑法是自由刑居于刑罚体系的中心地位。
分则的刑种总数是314个,其中无期徒刑20个,有期徒刑148个,拘役69个,管制21个,自由刑占据了刑种总数的82%。
现行刑法中,自由刑仍然居于刑罚体系的中心地位,财产刑的地位和作用更加重要。
在现行刑法中,刑种总数有1599个,自由刑占有1161个,达72.61%。
主讲人中央党校法学博士、博士后、副教授 赵永红_6895

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远程教学讲课提纲·《刑法学》第二讲刑法的基本原则主讲人:中央党校法学博士、博士后、副教授赵永红一、罪刑法定原则1、罪刑法定原则的含义罪刑法定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针对封建专制国家实行罪刑擅断、肆意践踏人权的黑暗司法制度的条件下提出的,其含义是:什么是犯罪,有哪些犯罪,各种犯罪的成立条件是什么,有哪些刑罚种类(刑种),各个刑种如何适用,以及各种具体罪的具体量刑幅度如何,均由刑法加以明确的规定。
对于刑法分则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的行为,不得定罪处罚。
即“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3、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要求(1)犯罪与刑罚,只能由国家立法机关通过的法律加以规定,而不得引用行政命令、习惯。
根据我国宪法和立法法的规定,对犯罪与刑罚的规定只能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其他一切国家机关包括国务院、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无权规定犯罪与刑罚。
但根据刑法第90条的规定,民族自治地方不能全部适用本法规定的,可以由自治区或者省的人民代表大会根据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和本法规定的基本原则,制定变通或者补充的规定,报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施行。
(2)刑法对犯罪与刑罚的规定应当明确具体。
具体有两个方面的要求:其一,刑法对罪状的规定要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重罪与轻罪之间的界限应当明确,不能含混不清。
其二,对法定刑的规定也要具体,法定刑幅度不能过大,禁止不定期刑。
(3)对犯罪分子的定罪与量刑只能根据刑法的有关规定,不得适用类推。
(4)刑法的效力不能溯及既往。
——溯及既往,即对刑法实施以前的行为不得引用刑法定罪处罚。
4、罪刑法定的法治价值理论上关于法治的内涵和要素、原则,众说纷纭,但法治本质是规范社会成员行为、制约国家权力和保障公民的自由则是一致的看法。
刑法作为公法,重要内容在于规范公共权力——刑罚权。
依法治国——country state .治国、治权(权力)、治官。
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诉讼法学》

第五讲 证据
主讲人:中央党校政法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姜小川
一、证据概说
1、证据的概念和特征
2、法定证据的种类
3、理论上证据的分类
二、证明
1、证明的概念 2、证明的对象 3、证明的要求
4、证明的标准
5、证明责任的承担
三、非法证据排除问题
1、非法证据的概念及排除规定 2、重证据、不轻信口供,严禁刑讯逼供
二、死刑复核程序
(一)死刑复核程序概述
1、死刑复核程序的概念及意义
2、死刑复核程序的特点 3、死刑复核程序的性质 4、死刑复核程序不等于三审终审 5、死刑核准权在我国的变化
(二)死刑复核的程序
1、死刑立即执行案件的报请
复核与核准. 2、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案件的 报请复核与核准.
3、不起诉的程序:
(1)不起诉决定书的制作和送达 (2)对不诉的申诉、复议和复核
(3)对不起诉的公诉案件提起自
诉
三、刑事诉讼中的侦查
(一)侦查的概念 (二)侦查行为 (三)强制措施 (四)补充侦查 (五)侦查监督
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 《诉讼法学》
第八讲 刑事普通审判程序 与死刑复核程序
来源现行受理,然后再移交相应的机关 2、中级法院受理了可能判处无期徒刑 的案件如受理后达不到无期徒刑,不再 交由下级法院 3、级别管辖中最高法院和高级法院管 辖的问题 4、目前全国重大案件均由上级法院指 定管辖的问题
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 《诉讼法学》
第七讲 起诉与刑事诉讼中的侦查
主讲人:中央党校政法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1)口供的性质 (2)我国法律关于口供的规定 (3)刑讯逼供和刑讯逼证 (4)刑讯逼供屡禁不止的原因及纵向比较 (5)刑讯逼供的危害及反思
人大考研-法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姜栋

爱考机构-人大考研-法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姜栋姜栋副教授、法学博士新闻'>2001.7—2004.7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获法律史专业法学博士学位1998.9—2001.7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获法律史专业硕士学位1994.9—1998.7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获英语语言学士学位(国际经贸方向)外国法制史、法律英语著作:《美国反倾销法研究》独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305,000字欧盟对华反倾销案例研究(化工医药类)编著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200,000字论文:清末宪政改革的形而上与形而下――从清末地方自治运动谈起《法学家》2006年第1期美国反倾销法的正义分析《法制与社会发展》2007年第3期论美国反倾销法的立法和执法过程——美国反倾销法的历史与现实《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英国普通法“程序先于权利原则”的思考《河北法学》2007年第4期美国反倾销法的利益分析及其启示《法商研究》2007年第4期论罗马法契约制度的发展《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英国契约法上违约损害赔偿之诉的历史发展《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清初税赋改革的背景分析《法律文化研究第一辑》(2005)清末宪政改革――以清末地方自治为视角《法律文化研究第二辑》(2006)论美国《2000年持续倾销和补贴抵消法》《山西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美国当代反倾销法与《世贸组织反倾销守则》的比较《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6年第4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国际法学》2006年第12期转载论美国反倾销法与竞争法之融合《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6年第四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7年第1期转载论美国反倾销法的掠夺性定价理论《东方论坛》2006年第六期格式条款解释规则在保险合同中的适用《法制日报》2005年12月22日立法跟进筑好社会稳定的“安全网”《法制日报》2006年9月26日《中国输欧一体化节能灯反倾销案评析――欧盟对华反倾销市场经济待遇和个案处理问题研究》,《判解研究》,2003年第2期教材:《中国法律思想史研究》(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法学研究生用书)马小红主编,负责编写上编第三章:秦汉至清的法律思想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法律英语》学习参考书(21世纪法学教学参考书)何家弘主编,负责编写课文要点与难点部分法律出版社,2005年5月《法律英语》何家弘主编,负责编写课文要点与难点部分(台湾)伟硕文化公司,2006年3月科研项目:《奥运会总体影响(OGI)》国际奥委会与北京奥组委、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合作项目法律子课题研究员及负责人《贵阳生态经济市建设总体规划》(《政策与法律保障体系研究》)课题组成员《欧盟对华反倾销案例研究(化工医药类)》上海WTO事务咨询中心科研项目负责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刑事诉讼特有的基本原则
5、未经法院依法确定,对任何人 不得确定有罪的原则;
6、具有法定情形不能追究刑事责 任的原则;
7、追究外国人刑事责任适用我国 刑事诉讼法的原则。
(四)民事诉讼特有的基本原则
1、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的原则; 2、同等原则和对等原则; 3、处分原则; 4、法律调解原则; 5、辩论原则; 6、支持起诉原则。
姜小川
一、诉讼主体的概念及分类 二、诉讼中的专门机关 三、诉讼参与人 四、不同诉讼中的诉讼主体
二、诉讼中的专门机关
(一)审判机关:人民法院 (二)检察机关:人民检察院 (三)侦查机关:享有侦查权的机关
(一)人民法院
1、人民法院的性质、任务和职 责
2、人民法院的组织体系: 各类法院的产生; 法院的总体设置; 上下级法院的关系
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 《诉讼法学》
第四讲 诉讼基本制度(下)
二、诉讼的产生、沿革及意义
(一)诉讼的产生及其意义 1. 诉讼的产生。 2. 诉讼产生的意义。 (二)外国诉讼历史沿革的三个历史时期 1. 古代弹劾式诉讼制度和神示证据制度; 2. 中世纪纠问式诉讼制度和法定证据制
度; 3. 近现代辩论式诉讼制度和自由心证制
度。
二、诉讼的产生、沿革及意义
一、诉讼基本制度概述
1、诉讼基本制度的概念 2、诉讼基本制度与基本原则 3、诉讼基本制度与一般制度 4、诉讼基本制度的主要内容 5、研究诉讼基本制度的意义
二、两审终审制度
1、审级制度的概念 2、两审终审制的概念 3、两审终审的例外 4、我国实行两审终审的原因 5、现行两审终审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6、两审终审制度的完善
3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4、公民有权用本民族语言、文 字进行诉讼的原则;
5、保障诉讼参与人依法享有的 诉讼权利的原则;
6、检察院对诉讼活动进行法律 监督的原则;
7、严格遵守法定程序的原则。
(三)刑事诉讼特有的基本原则
1、侦查、检察、审判权由专门机关行 使的原则;
2、依靠群众的原则; 3、公检法三机关分工负责,互相配合,
的产生; 2. 1979年刑事诉讼法制的制定; 3. 1996年刑事诉讼法的修改; 4. 2012年刑事诉讼法的修改。
六、我国诉讼法的制定与修改
(二)民事诉讼法的制定与修改 1. 1982年民事诉讼法(试行)的制定; 2. 1991年民事诉讼法的颁布; 3. 2007年和2012年民事诉讼法的修改。 (三)行政诉讼法的制定 1. 1989行政诉讼法的制定; 2. 2014年底行政诉讼法的修改。
• 3、法院机构的设置 • 4、法院的审判组织 • 法院的审判人员; • 独任庭; • 合议庭; • 审判委员会
三、诉讼参与人
1、诉讼参与人的概念 2、当事人 3、其他诉讼参与人
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 《诉讼法学》
第四讲 诉讼基本制度(上)
主讲人:中央党校政法部教授、法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姜小川
(一)诉讼的概念
诉讼的概念: 在国家司法机关主持下,由诉讼参
与人参加的,依照法定程序,解决因为 争讼而形成案件的活动。 1、诉讼是一种特定的活动; 2、诉讼作为一种活动与其他活动的不 同在于四个方面。
(二)诉讼的特点
1. 诉讼是社会冲突的产物; 2. 诉讼作为特定的解决争执的机制,
是由追诉者和被追诉者,主持诉讼的 国家司法机关三方组成的; 3. 诉讼是个法定的运作过程; 4. 诉讼是一种“公力救济”(相对于 “自力救济”和“社会救济”而言)。
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 《诉讼法学》
复习串讲
主讲人:中央党校政法部教授、法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姜小川
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 《诉讼法学》
第一讲 诉讼法学概述
主讲人:中央党校政法部教授、法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姜小川
一、 诉讼法学概述
(一)诉讼的概念 (二)诉讼的特点 (三)诉讼与程序 (四)诉讼的分类
三、公开审判制度
1、公开审判的概念、意义 2、公开审判制度的理论依据 3、公开审判的例外 4、公开审判的标志 5、公开审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6、公开审判制度中问题的解决
四、诉讼中的回避制度
1、回避制度的概念、目的和意义 2、回避的理由 3、回避的种类 4、回避的方式 5、回避的期间 6、回避的决定和复议 7、回避的效力 8、回避的有关问题
四、刑事、民事、行政诉讼之 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比较
(二)三大诉讼的不同之处 1. 性质和直接目的不同 2. 程序要求不同 3. 即使是同一诉讼制度,但三者
的具体内容也不尽相同。 正是上述相同和不同,为三种诉讼
法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六、我国诉讼法的制定与修改
(一)刑事诉讼法的制定与修改 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刑事诉讼法制
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 《诉讼法学》
第二讲 诉讼的基本原则
主讲人:中央党校政法部教授、法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姜小川
一、诉讼基本原则概述 二、诉讼共有的基本原则 三、诉讼特有的基本原则 四、国际诉讼通行的基本原则
(二)诉讼共有的基本原则
1、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院 独立行使检察权的原则;
2、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的原则;
(五)行政诉讼特有的基本原则
1、审查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的原则; 2、法院特定主管原则; 3、诉讼期间不停止行政决定执行的原则; 4、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负举证
责任的原则; 5、不适用调解和反诉的原则; 6、司法变更权有限的原则。
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 《诉讼法学》
第三讲 诉讼主体
主讲人:中央党校政法部教授、法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三)中国诉讼的历史沿革 1. 中国古代诉讼概况; 2. 中国近代诉讼的沿革及其对现代诉
讼的影响; 3. 中华人民共和国诉讼制度的产生与
发展。
四、刑事、民事、行政诉讼之 宏观比较
(一)三大诉讼的相同之处 1. 诉讼的共性,决定了三者都表
现为程序法,都是为正确实施实体 法而制定的。 2. 相同的诉讼原则 3. 相同的诉讼制度 4. 相同的诉讼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