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某县民族地区社会事业发展情况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某县民族地区社会事业发展情况报告
我县民族地区的社会事业发展工作,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近年来取得了长足发展,各族群众在文化、教育、卫生等方面充分感受到了上级惠民政策的温暖。现将我县民族地区社会事业发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发展情况
多年来,县委、政府立足县情,把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的科学发展与民族工作有机结合,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破解热点、难点问题,突出工作实效,促进民族地区社会事业的和谐发展。
(一)文化
针对我县民族文化保护面临的严峻形势,县委、政府立足县情,牢牢把握“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主题,整合部门力量,加大投入力度,强化基础建设,全县的民族文化工作有序发展、不失特色。
基础设施和体育项目:投入资金 275万元,在三个民族乡建成集综合办公、图书、娱乐、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站点、综合培训多功能为一体、建筑面积为2138平方米的文化站,还分别配备了价值4万多元的集成项目专用音视频系统设备。投入资金161万元,建成村级文化室46个,建农家书屋23个,每个书屋配价值2万余元的藏书和音像制品。投入资金18万元,在高良乡纳平山苗族村建设以举办“花山节”和陀螺训练为主的民族体育文化基地,建活动室70平方米,
绿化、硬化场地各600平方米;今年4月,在资金不到位的情况下,垫付资金在县体育中学建县级陀螺、摔跤训练基地,现场地建设已完成。民族传统文化特征保留情况: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各民族群众与汉族群众团结互助、和睦相处,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已相互融合,各民族传统文化特征逐步淡化,即使是地处偏僻的村落也融入了许多现代成分。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民族地区的建筑是日新月异,在民族聚居村中还能见到一些融入民族文化元素的建筑;XX 各少数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民族聚居区民族语言的使用频率高,散杂居村寨只有一部分老年人精通民族语言;作为民族特征之一的民族服饰在平时生活中已不多见,只有在重要节日和婚丧嫁娶活动中才能见到含有现代成分的民族服装,原汁原味土布制作的已难得一见,民风民俗在各类活动中已大同小异。民族文化保护工作迫在眉睫,为进一步做好民族文化保护工作,县委、政府即将出台《XX县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工作实施方案》。文艺人才培养、传承情况:底蕴丰厚的文化资源为发展农村文化户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全县有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承人13人,其中,列入省级保护名录的有3人(壮族风俗礼仪—五龙乡水寨村余兴周、彝族刺绣—龙庆乡大麦村张春香、苗族舞蹈—高良纳平山村杨树祥),列入市、县保护名录的分别有6人、4人。全县有经营性的农村文化户(联合体)162户,从业人员3062人,演出场次最多的年可达230场,少的也有10场左右,每场演出可以创收1000—8600元,演员个人每年可增加收入1000—18000元。民族乡有农村文化户(联合体)24户,(其中龙庆乡14户,五龙乡7
户,高良乡3户),从业人员690人,年均演出830场,年创收入150万元。人均创收超过1万元的—龙庆乡水洞田村阳雀歌舞团创作的彝族舞蹈《磨秋情》,于XX年9月代表XX县参加曲靖市首届新农村文艺汇演获剧节目一等奖、编导一等奖、音乐创作二等奖,并于XX年10月代表曲靖市参加云南省首届新农村文艺汇演省级汇演,获表演二等奖。民族传统节日活动:每年投入资金2万元左右,积极支持各基层组织和民族村寨办好各俱特色的民族传统节日。高良、五龙、龙庆、丹凤、雄壁、葵山等地的苗族“花山节”、瑶族“盘王节”、壮族“三月三”、彝族“火把节”、回族“开斋节”、办得有声有色。由于资金限制,除五龙乡壮族“三月三”是县、乡政府组织外,其余活动都是各基层组织自行组织,规模小,群众自娱自乐。
(二)教育
县委政府结合我县民族教育校点分散、语言种类多、发展不平衡的实际,高度重视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以提高民族地区劳动者素质为根本,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来抓,积极探索适合民族地区发展的办学模式和路子,加强基础教育,逐步改善民族地区的办学条件,努力提高教育水平,全县已形成一个以中小学教育为主,职业技术教育和短期培训为辅的具有散杂居特点的民族教育体系。XX年,全县有各级各类学校342所,有教职工4702人,在校生92530人,其中民族地区有教职工1000人,成人文化技术学校3所,村级成人文化技术学校98所;市级民族中学3所,在校生3477人;市级民族小学60所,在校生15421人,寄宿制学校 49所,在校生11061人,非民
族小学和非寄宿制学校11所,在校生4360人,教学点4个,幼儿园16校,全县共有少数民族学生10425人。“十一五”期间,共投入民族教育经费2.5113亿元,实施校安工程64项,民族地区排除危房34278平方米,现有校舍14.4387万平方米。民族小学现有校舍115701平方米,已全部排除危房30686平方米,有双语教学班172个,有双语教师245人。2006—XX年,民族乡发放寄宿生生活补助资金1829.37万元(文件下发数,不含年未增加数),受惠学生36885人,发放贫困生助学金15万元。XX年,免除教科书费68万元,落实免费教科书18898套,XX年民族乡发放寄宿生生活补助资金794.9万元,受惠学生14616人,补助标准逐年提高(XX年中学每人每年200元,小学每人每年100元,XX年后中学1000元,小学750元),受益人数逐年增加。
(三)卫生
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地区医疗卫生工作,在资金、项目和人员配备等方面向民族地区倾斜,卫生医疗基础设施和设备明显改善,医疗卫生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有效推进,促进了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较快发展。民族乡有乡级卫生院3个,医务人员85人,病床90张,能开展检验、X线检查、B超、内科、儿科、外科、妇产科、五官科、中医科、等项目检查和治疗;有38个村级卫生室,每个卫生室有医务人员3人,有病床2—6张,能进行普通常见病的治疗。“十一五”期间,共投入资金243.36万元,维修、新建村级卫生所18个。民族地区的医疗保健工作主要围绕6岁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