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状元杨升庵家族迁徙轨迹详考

合集下载

穿越时空奇点的杨升庵

穿越时空奇点的杨升庵

泸州是中国酒城,也是杨升庵潜避的地方。

人们常说,诗酒不分。

从杨升庵与泸州的渊源,即可见文心与酒魂密不可分,诗情与豪气相伴相生。

杨升庵即杨慎,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明代著名学者和文学家,是公认的明朝三大才子之一。

所谓“升庵”是与“斗室”相对,意指其居所局促,不及一“斗”,仅够一“升”而已。

他二十四岁中状元,授翰林修撰,在明世宗朝的皇权阁权宦权争斗中,因“议大礼”而两度惨遭廷杖,死去活来,被谪戍云南(保山)终生,直到七十二岁客死昆明。

贬谪云南期间,杨慎“往复滇云十四回”,多次在泸州歇脚小住。

从嘉靖三十一年九月(1552年)—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在泸州生活了六年。

明代大哲先贤李贽对杨慎推崇备至,将升庵先生与李白、苏轼相提并论,称赞“岷江不出人则已,一出人则为李谪仙、苏坡仙、杨戍仙,为唐、宋并我朝特出。

”杨升庵是一个人,更是一颗星。

四川省实施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中,杨升庵成为众望所归的首批十大历史名人之一。

他的主要贡献是创造了中国文化史、中国古代学术史、中国科举史上的三大神话。

让我们重启杨升庵记忆,重新认识杨升庵,让这颗明星重新发光。

明星都高悬天空,俯视人间。

我们生活的宇宙(时间-空间)是从“奇点大爆炸”后膨胀形成的。

物理学上把一个存在又不存在的点称为奇点。

从数学上讲,奇点是没有大小的“几何点”,是一个体积无限小、密度无限大、引力无穷大、热量无限高、时空曲率无限高的“点”,一切已知物理定律均在奇点失效。

杨升庵就是奇点!就是一个穿越时空“奇点”的神奇人物。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众所周知,这是杨升庵的《临江仙》,收录于《廿一史弹词》作为第三卷说秦汉开场词。

这首词写于江阳(泸州),应该可以肯定,因为其他地方不具备词中的各个要素。

先看词牌名《临江仙》,其隐喻是隐士在江边的感悟,这里的“仙”暗指杨升庵本人。

行走在博南古道上的灵魂——杨慎

行走在博南古道上的灵魂——杨慎

梳理历史脉络凸显地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责任编辑:刘倩投稿邮箱:**************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离合人生是非成败转头空杨慎的人生离合,除了与家人、朋友的悲欢离合外,更加刻骨铭心的是他自我的离合。

在巅峰与谷底间找到适应的感觉,需要修为的基础和洒脱的心性。

杨慎的一生72年,恰好一分为二,上半辈子36年处在权贵中心的高位上,下半辈子处在罪恨离愁的低位上。

但是假如没有烟瘴之地云南的履历,恐怕难以成就他“明朝第一才子”的称谓。

在云南,大多数时候和场合,杨慎都被人们称为“杨状元”,人们大多谈到的是他一些传奇故事;在四川,大多数时候和场合,人们都习惯称杨慎为杨升庵,人们谈到的大多是他的一生成就和他的家史。

所以云南人关注杨慎大多是状元郎在云南的风流倜傥、潇洒旅居;四川人关注的大部分是杨慎显赫的家世、绝世的才华,以及无可企及的成就名声。

明朝最大的政治事件“大礼议”是杨慎从京城到云南人生路上的一个转折点,也是他一生非同一般的分水岭。

作为“大礼议”的首倡者,杨慎因此而遭遇了史上绝无仅有的跌宕起落。

如果是常人,一定是粉身碎骨了;但杨慎却在不同地域环境的文化风情塑●张继强行走在博南古道上的灵魂——杨慎文化·大理讲坛造下,有了两面传奇:一个是顺风顺水充满传奇色彩的风流倜傥形象,一个是以才立世却命运多舛的悲剧人物。

史籍上的杨慎(1488年12月8日—1559年8月8日),字用修,初号月溪、升庵,四川(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出生名门望族,少年时期就显现过人天资,24岁高中状元,官翰林院修撰,参与编修《武宗实录》。

其殁后7年,穆宗皇帝即位,颁布了《嘉靖遗诏》,赦免杨慎戴罪之身,官复原职,并追赠他为光禄少卿。

杨慎生平著述400余种,内容涉及文学、戏曲、史学、哲学、天文、地理、医学、生物、音乐、宗教、民俗、金石等,后人多有“冠绝前儒”“罕有匹比”“博学鸿文”“学者恨难睹全”和“为古来书最富第一人”等类辞藻冠以其名。

四川高一高中语文期末考试带答案解析

四川高一高中语文期末考试带答案解析

四川高一高中语文期末考试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传统艺术品中,竹刻是很特别的一路。

说它特别,是因为其材质野贱,山前屋后,随处可见,生不择时,长不择地。

它不像紫檀黄花梨沉香那么珍贵,也不若象牙犀角那么稀有。

与翡翠白玉黄金精铜相比,似乎更不值得一提。

但是,明清以后,及至当代,上档次的竹刻艺术品,在收藏界受到的重视,却是令人感到诧异的。

这是因为,竹子虽然材料并不名贵,但是,经由艺术家雕刻,便点石成金,脱胎换骨。

中国人利用竹子的历史很悠久,在竹子上刻字,几乎是在文字出现之初,如竹简。

但是,真正沾上艺术两字,也就是说,以竹为材,以刀代笔,刻一些文人趣味的诗文图画,还是始于明代。

这与古人的写诗作画一样,并非职业,无关生计,只是寄情于竹,为书斋增添雅趣而已。

或者就是朋友之间往来唱和,投桃报李。

这就决定了竹刻从一开始,便是高雅脱俗之物。

它与书画金石诗文简直就是一回事,只是书写刻画的载体不同罢了。

同样的一张纸,苏东坡写了字,或者齐白石作了画,跟普通人在上面涂鸦,价值当然相去十万八千里。

这样来看,文人竹刻贵过黄金,也就不难理解了。

与书画同理,其实许许多多的竹刻,不管是笔筒还是臂搁,还是香筒、扇骨,真正好的、有价值的,也毕竟少数。

即使是在明代晚期,以及清朝康雍乾三代,真正优秀的竹刻艺术品,也只是出于性孤格高、学养深厚、能诗善画,并且对竹子有特别的理解,而用刀又有过人之处的那一小部分文人之手。

到了清中以后,坊间工匠开始大量制作竹雕,粗制滥造之风日甚。

时至今日,文玩兴盛,在经济利益的推动下,竹刻看似繁荣,其实到处都是心浮气躁品格低下的产品,离竹刻清高雅逸的精神越来越远。

其实,说竹子野贱材料易得,也不尽然。

竹子到处都有,确实不假,但真正能够用来制成文房艺术品的,却少之又少。

竹人取竹,可是每年的大事。

大雪初霁,山道崎岖,尘嚣甚远,竹林静穆。

杨慎世系与年谱简编

杨慎世系与年谱简编

杨慎世系与年谱简编杨慎先世是江西庐陵人。

元代末年六世祖杨世贤,入赘李氏。

因避乱迁徙到湖北麻城,后移居四川新都。

六世祖杨世贤和五世祖杨寿山都是一介平民。

从曾祖父杨玫起,一门五世为官。

从祖父杨春起,四代出了六个进士和一个状元。

父亲杨廷和历仕三朝,做了十八年宰相,为一代重臣,勋业文章称颂一时。

四川人常以“相如赋、太白诗、东坡文、升庵科第”自豪。

1 杨慎世系简编高祖杨寿山,1373生。

祖妣李氏。

平民曾祖杨玫,字美玉。

1397生。

贡生。

元配郭氏,生二子远、政。

在杨玫逝世后相继夭亡;再娶羊氏,无子;三娶熊氏,生三子:春、惠、哲。

祖父杨春(1427-1516),字符之,号留耕。

复本姓杨。

1465举人,1481进士。

元配叶氏(-1499)生子:廷和、廷谦、廷玉、廷平、廷萃、廷仪、廷简、廷宣、廷宾、廷实。

侧室王氏生子:廷历、廷中。

父亲杨廷和(1459-1529),字介夫,号石斋。

1471举人,1478进士。

原配眉山黄氏(-1499),生杨慎。

继配喻氏,无子。

侧室蒋氏生三子惇、忱、恒。

本人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

1507举人,1511状元。

原配王氏,一子杨耕仁早夭。

继配遂宁黄峨(1498-1569),无子,抚子杨有仁。

侧室周氏,一子杨恩仁早夭,一子杨同仁。

侧室曹氏,一子杨宁仁。

子杨耕仁王氏出,早夭。

子杨有仁(抚子)。

1577进士子杨恩仁,早夭。

子杨同仁(1535--1557泸州)。

子杨宁仁(1543--),字安孙。

配滕氏,生二子。

孙杨金吾,字伯承。

配潘氏,生子杨开鹏。

配刘氏,二子。

曾孙杨开鹏,字九万。

曾孙杨开兴,字九韵。

曾孙杨开学,字九成。

配李氏。

孙杨宗吾,字仲相二弟杨惇(?-1557新都),字用叙,号叙庵。

1507举人,1523进士。

三弟杨忱,字用孚,号孚庵。

1516举人。

四弟杨恒(?-1528夭折)字用贞,号贞庵。

二叔杨廷平堂弟杨恺举人堂弟杨悌三叔杨廷仪,1499进士堂弟杨恂,1526进士堂弟杨慥杨有仁,出抚。

桂湖中阅读答案-肖复兴

桂湖中阅读答案-肖复兴

桂湖中阅读答案-肖复兴(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唐诗宋词、古文名句、古诗试题、古人列传、作文大全、小说阅读、散文阅读、励志名言、好词好句、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ang poems and Song poems, ancient famous sentences, ancient poetry test questions, ancient biographies, composition books, novel reading, prose reading, inspirational quotes, good words and good sentenc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桂湖中阅读答案-肖复兴桂湖中肖复兴①桂湖在成都之北,湖面开阔,号称“川西第一湖”。

状元诗词传天下清白丹心名俱扬——成都市新都区升庵桂湖暨杨氏宗祠打造侧记

状元诗词传天下清白丹心名俱扬——成都市新都区升庵桂湖暨杨氏宗祠打造侧记

状元诗词传天下清白丹心名俱扬——成都市新都区升庵桂湖暨杨氏宗祠打造侧记作者:暂无来源:《廉政瞭望》 2019年第17期文 / 本刊记者刘兰通讯员贾尚磊“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三国演义》开篇中,这首《临江仙》大家耳熟能详,它的填词者正是明代鸿儒杨升庵。

民谚有云:“相如赋、太白诗、东坡词、升庵科第”。

杨升庵在蜀中百姓心目中的分量可见一斑。

杨升庵是明朝蜀中唯一的状元,四川新都也因“状元故里”而闻名。

以杨升庵为代表的杨氏文化在这里生根发芽,滋养着一代代香城儿女。

去年11月,四川省纪委监委为全省24个省级廉洁文化基地授牌,新都区的升庵桂湖暨杨氏宗祠位列其中。

翻开杨氏家谱,一个个孝廉故事接踵而来。

一门七进士状元宰相家“杨升庵家族以良好的家训,世代相传,形成了优良的家风,对广大党员干部汲取传统文化精华、加强家风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016年2月24日,四川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王雁飞对杨氏宗祠进行现场调研后,做出高度评价。

杨慎,字用修,号升庵,其家学渊源、家风淳正。

杨氏家族是蜀中有名的书香门第、官宦之家,从杨升庵的祖父杨春到他的子侄辈杨宗吾,一门四代共有六个进士和一个状元,被誉为“一门七进士,状元宰相家”。

2016年初,杨氏家族的“四知”“四重”“四足”家训被评为“全国优秀家风家训”。

2017年3月,杨升庵家规作为全国50个家规之一收录进入《中国家规》一书。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家规”是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重要载体。

赫赫有名的杨氏家族正是因恪守“四知”“四重”“四足”家规才经久不衰。

新都区马家镇的杨氏宗祠里有一副对联“汉代关西夫子后,明代蜀中宰相家”,上联讲的就是杨升庵的祖先东汉太尉杨震。

杨震曾路经昌邑,昌邑县令王密恰好是他曾举荐过的秀才,王密夜里怀揣着十斤黄金相送,还说晚上无人知晓,杨震当场拒绝,并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何谓无知!”“四知”家风由此传承。

杨升庵年表(九)

杨升庵年表(九)

杨升庵年表(九)杨升庵年表倪宗新1548 嘉靖二十七年戊申六十一岁○正月,罢免大学士夏言。

○三月,逮夏言于狱。

◇正月,戊申初度,升庵作《戊申初度》词一首,有“宦海风波记昔年,天涯青镜感华颠”之句。

◇二月十五日,升庵评选《张愈光诗文选》八卷,并序而书之。

◇是春,张含偶检荒笥,见升庵戍滇初至兰津渡诗,不胜浩叹,作《浩叹口占寄升庵》诗,有“二十五年为逐客,归轮何日得东驱”之句。

◇是春,升庵应在籍侍郎唐锜、御史陈表诸友之邀,游晋宁、呈贡、海宝、蟠龙、生佛诸山陀。

在海宝寺,席上观画。

又在晋宁观社日祭祀活动。

升庵有《海宝寺》、《为唐池南题〈秋江远眺图〉》、《晋宁观社将归留别诸君子》诗纪其事。

◇是春,河南道御史王世翘上疏,论救议礼诸臣,有谪戍可原者,亦宜分别轻重宽释,以庭宥过之仁,意在升庵也。

疏入,不许。

◇是夏,新喻简绍芳作《高峣里谪仙桥记》,桥越今数百年,借升庵之名不朽。

◇七月十五日,蜀成王朱让栩生前撰《长春竞辰余稿》一卷,西茔山人简绍芳序中论及升庵。

◇八月十五日,中秋之际,升庵作《戊申高峣中秋风雨》诗,有“不用梯云取明月,水晶宫里度中秋”之句。

◇八月,中丞顾应祥再起抚滇,为升庵构筑广心楼,结立诗社,吟唱其间。

张寰《七犯玲珑跋》所记甚详。

◇十月九日,左卫指挥佥事沐绍勤葬其祖母吴氏于漠河河山之原,右副都御吏刘渠铭其墓,监察御史包节书其丹,升庵篆其额。

◇十月,前大学士夏言忤帝意,削职处死。

其妻苏氏流放广西。

从子主事夏克承、从孙尚宝丞夏朝庆皆削籍。

升庵闻其讯,乃作《海估行二首》,直赋其事。

◇约是年,升庵批点《瀛奎律髓》,张含精选并为文序之。

◇约是年,升庵校刊《古文参同契》三卷,并为文序之。

张含为文跋其尾。

○戴金(纯甫)殁,年六十五。

○夏言(公谨)殁,年六十七。

○马守其(湘兰)生。

1549 嘉靖二十八年己酉六十二岁○二月,俺答犯宣府,进至永宁,关南大震,后为明军周尚文击败。

◇正月,升庵新春试笔,作《于中好》词一首,有“桃天杏艳村醪嫩,方丈蓬莱是此中”之句。

杨升庵故里——精选推荐

杨升庵故里——精选推荐

杨升庵故⾥新都的宝光寺和桂湖都是国家级⽂物重点保护单位,其中桂湖⼜称升庵祠,纪念的是明朝三⼤才⼦之⾸的状元郎新都⼈杨升庵。

说来话长,桂湖为清朝的道光年所建,⽽杨慎却是五百年前的明朝⼈。

都知道他是新都⼈,但知道他是新都马家镇的⼈却很少了。

马家镇⾄今还保留着杨⽒宗祠,杨家的第⼗三代孙,⼋⼗六岁的杨崇逸⽼⼈就居住在此。

马家镇街道多以升庵命名:升庵西街,升庵中街,还有普利南街等,此地曾经有普利寺,我们却未寻到踪影。

镇边上有丽园,内⾥修得精致,本以为跟升庵有关系,其实却只是个茶园⽽已。

我倒是喜欢这个丽园,地⾯和栏杆的花纹⾮常好看,看得出来当时修建时是以⼀份闲散之⼼去做的。

只有富庶⼜诗意的⼈才会把这些细⼩处也体现出怡情之意来。

⼩镇外就是农⽥,花粉的味道,麦穗的味道都飘散在空⽓中,好闻得很。

胡⾖荚也开始饱满起来,我站在⽥⾥,满⼼地欢喜。

柚⼦花开。

杨慎后⼈,第⼗三代孙杨崇逸⽼⼈。

退休前他在青⽩江商业局⼯作,现在家整理杨⽒族谱,空闲时舞⽂弄墨,本是安享晚年的年纪了,但你能感受到他对杨⽒宗祠的现状还有未尽之意。

⽼⼈的字很是清秀。

关于族谱,我并不了解,印象中多是⼤户⼈家出了光宗耀祖的⼈物后,家族的⼦孙们有将荣耀延续或保留之意⽽所为。

刚好今天读到⼀篇有关央视《客从何处来》的报道,这是⼀档为易中天,陈冲等⼈寻找他们各⾃家族中深埋的隐秘之根的节⽬。

在我看来,族谱也好,寻根也罢,此种⾏为类似于⼈类本能的基因传承,⼈在这个世上的⼀切都是希望把⾃⼰的基因通过繁殖等⽅式保留下来。

不过族谱之类跟基因的携带⽅式⽐起来,随意性要⼤太多了,因为可以修饰,因为荣辱可以被轻易地转换。

我闻先前⽤糖腌好的玫瑰,⾹极了。

她送了我⼀⽀玫瑰枝,希望我拿回家可以扦插成活。

征得⽼⼈的同意,我拍下了杨⽒家谱的⼀些资料,待整理后贴上。

这⼝井是由⼀块整⽯掏成的,井底是铜板,据杨崇逸⽼⼈说,少年时放学回家,只要家⾥有⼈从井⾥汲⽔,远远地就能听到响亮的声⾳。

现在,井⾥依然出⽔,不过⽔质不好了,只能⽤来灌⽥。

名人故居行3宰相状元家——新都杨升庵

名人故居行3宰相状元家——新都杨升庵

名人故居行3宰相状元家——新都杨升庵“一门七进士,宰相状元家”“一曲诗词传天下 '四重''四足'教子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些熟悉的词句说的是谁?有何关联的惊世骇俗?弄你一头雾水就怪自己墨水喝少了!近段时间,关于新都杨升庵家风家训的曝光率骤升,而其背后可谓惊天下的故事更值得人去感知和践行其内在精神。

新都桂湖公园去过多次,走马观花似扫描而过,是世俗的偏见还是急功近利的思维作祟,均与没有与其神交,时空对话。

新都马家镇是明朝状元杨升庵的故里,一直默默潜伏在乡村,少有人问津。

被外界更多人知晓得力于新政、上层建筑关于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

成都去马家镇从北新大道较为顺畅,不到20公里。

早在宋代隆兴元年,因镇街道布局如马形而得名,而今农业是该镇的一个亮点。

进入该镇,最好依靠最为原始的问路,便可到达杨氏宗祠。

高大、黑色的状元故里坊矗立在小河道路一边,进入牌坊内是散落的林盘和点缀其间的民居,此时宽约不到两米的水泥路两侧边墙壁上,嵌有杨升庵家训的宣传栏,“家人重执业,家产重量出”等词句值得慢慢品味,当然贴上了当下最为时髦的廉洁自律等字眼。

继续前行约百米,林盘中间有一围红褐色石栏保护的便是状元井,一说有680年之久。

状元井的一侧墙壁上挂有杨升庵的画像以及他气势磅礴的《临江仙》书法作品。

而今的状元井用玻璃罩加锁拒绝了外界的干扰,当然也失去了旧有的饮水功能,透过玻璃罩隐约看到资料上介绍的由铜所铸的井底,至于为何用全铜作井底,是家族显赫的象征还是为了水质更加甘甜清冽。

杨氏宗祠何在?疑惑间,路人顺指状元井背后有一木排房就是,单檐歇山式房顶,抬梁式梁架,古式雕花窗棂结构,简单朴实,但却与周边的民居相比更为庄重,真是应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当然也可理解为显赫的家族,低调的宗祠。

绕过一修建的砖混房屋。

五间木结构的明清古建筑”杨氏宗祠”呈现在眼前,现在里面住着杨升庵的第十三世孙杨崇逸一家,堂屋正前方约100来平方米的空坝,算是院坝。

云南人最熟悉的“状元”杨升庵

云南人最熟悉的“状元”杨升庵

云南人最熟悉的“状元”杨升庵四川成都市新都区,马家场镇升庵村。

升庵村是也明代四川著名状元杨慎的号“升庵”命名的村子;近年来,为纪念名人,许多地方把原来的地名,更名为当地名人之名,以兹纪念。

譬如,弥勒市的息宰村,早已更名为“庆来”村,有“庆来”学校,以此方式纪念熊庆来先生。

在新都桂湖公园里有杨升庵祠,新都街上有状元府,及杨升庵的家族墓园,都是当地游人如织的景点。

这些便是四川明代有名的“一门七进士,宰相状元家”的杨家,当地望族,大明有名。

状元自然就是杨慎杨升庵了,宰相便是他老爸杨廷和,东阁大学士,明武宗、明世宗两朝宰相。

升庵故里坊,有川西特色的林盘竹海,锦水河环绕其间,竹林掩映,非常幽静,修身读书的好去处。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这升庵故里坊的旧居,原建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还配建了“升庵书院”;是由族人中的杨正和牵头建了这祠堂。

祠堂中的“景清堂”堂号三字传为董其昌手书,两侧对联是:汉代关西夫子后明史蜀中宰相家当初,祠堂占地20余庙,有七百间房屋,48口天井。

古往今来,读书人就好这静谧的世界,世人以为山幽水静便是出人才的地方;其实不然,而是人才爱这鸟鸣山更幽,夜静春山空的地方,是厌倦了尘世或官场的尔虞我诈,到此修身养性或韬光养晦,也图东山再起,是修练提高内力的地方,人家袁项城洹上独钓而悟真谛,一下山就把大清整没了,孔明也是,出山而分三国,不是偏爱就是例外。

杨慎,字用修,初号月溪、升庵;四川新都人(今成都),祖籍江西庐陵,属于客家人,元末明初之时,迁湖广麻城,在由麻城迁四川,便有了新都杨氏,自杨玫起,五世为官,到杨慎父子时达到了杨家的高峰,盛极一时。

其实,我们的祖宗都不是本地人,在九州方园,迁来迁去的,都可算客家了,云南更是如此,多为江南之后;连久居滇南的哈尼人也是南迁的羌人之后,土著今难寻也。

明时先有江西填湖广,又有湖广填四川(大清更甚),大多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事,云南人好不好就说:咱祖宗来在应天府什么柳树湾、高石坎、老埂(垦)脚(角)一带。

明代状元杨升庵家族迁徙轨迹详考

明代状元杨升庵家族迁徙轨迹详考

明代状元杨升庵家族迁徙轨迹详考——兼谈“湖广填四川”与“麻城孝感乡”杨立新罗卫华杨锦辉摘要:本文以湖北麻城西杨镇杨氏族谱《升庵公谱序》等族谱资料为主要线索,以元未明初杨升庵的家族迁徙为研究对象,从正史、方志、族谱、友人文字与出土文物等五个方面进行相互参证,详细考证杨升庵家族由江西而迁湖广麻城、再由麻城迁入四川这一迁移轨迹。

杨升庵家族清晰的迁移史,是元末明初之际众多由湖广迁入四川的家族的一个典型代表,对于“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及“麻城孝感乡”等移民现象的研究,有着较为重要的文献价值。

关键词:杨升庵,家族迁移,麻城孝感乡,湖广填四川“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首大气磅礴的《临江仙》,伴随着历史名著《三国演义》广为流传,传唱千古。

这首脍炙人口的《临江仙》的词作者,就是被称作“明代三大才子”之一的“大明状元”杨慎。

杨慎,字升庵,二十岁以“乡试第一”中举,二十四岁高中状元,在整个有明一代“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

作为有明一代四川唯一的状元,其学问之渊博,其著述之丰富,无疑是明代川蜀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

新都人常以“相如赋、太白诗、东坡文、升庵科第”并称,骄傲自豪之情,不言而喻。

著名思想家李贽将他称作“杨戍仙”,与唐代诗人李白、宋代文豪苏轼并提:“岷江不出人而已,一出则为李谪仙、苏坡仙、杨戍仙,为唐宋并我朝特出,可怪也哉!”不惟如此,杨慎所属的杨氏家族,更是以“一门七进士,两朝宰相家”显赫一时,成为当地名门望族。

其父杨廷和十二岁登科中举,十九岁进士及第,时人惊为“神童”。

后来历仕三朝,做了十八年宰相,为有明一代重臣,“颇以镇静持重,为中外所折服”。

《明史·杨廷和传》称赞他的治国才能说:“流贼炽而无土崩之虞,宗藩叛而无瓦解之患者,固赖庙堂有经济之远略也。

”并引前任内阁首辅李东阳的话说:“吾于文翰事颇有一日之长,若经济事须归介夫。

“四重四足”传家久,升庵文化继世长——杨慎的家教文化及其教育应用

“四重四足”传家久,升庵文化继世长——杨慎的家教文化及其教育应用

2018.12总第644期名人文化与教育“四重四足”传家久,升庵文化继世长【名人简介】杨慎,字用修,号升庵,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明代著名文学家。

正德六年,状元及第,官翰林院修撰,参与编修《武宗实录》。

嘉靖三年,谪戍于云南永昌卫。

曾率家奴助平寻甸安铨、武定凤朝文叛乱。

嘉靖三十八年杨慎卒于戍所,年七十二,追谥“文宪”。

其著作达四百余种,后人辑为《升庵集》。

【赞誉诗词】出于贵显状元郎,折桂戍所终文章。

有明江南四才子,还尊文宪在巴江。

——【当代】余小刚《杨文宪公》“——杨慎的家教文化及其教育应用成都市新都区龙安小学江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杨慎的这首《临江仙》,因被放在《三国演义》开篇词中而闻名遐迩。

短短的人生,或如涓涓细流,或如浩淼大江,有朝一日,终如东逝之水,浪花淘尽一切,“青山”“夕阳”才是世间的永恒……人才辈出,根在家教杨慎出生于明代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一门七进士,科第甲四川”的杨氏家族。

杨慎兴学重教,传播中原和巴蜀文化,集思广益而治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而杨氏世家文化的形成,深受其家族优良的家风家训的影响,这也是杨家人才辈出的根本原因。

杨氏家族历来为官清廉,正是在这样优良家风的培养下,杨氏家族诞生了杨家数代相传的廉洁爱民的家学文化。

杨慎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他从小所浸润的优良家风有着密切的关系。

其家族的家训文化同时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以及中国家庭教育文化的进步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值得探讨。

北齐的颜之推曾说:“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

”可见,在中国的古代,一直都有重视家风的传统。

家风是一个家庭或者家族,在很长的时间过程中形成的,能影响家庭成员行为、精神以及品德的一种传统风尚,同时也是家庭成员的德行传承。

它包含的内容很多,其中既有无形以及潜在的文化影响,还包括具有强大约束力的家训、家规和家约等十分系统的家庭道德规范。

明状元杨升庵传奇

明状元杨升庵传奇

明状元杨升庵传奇明状元杨升庵传奇——蜀人蜀事杂谈41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首临江仙,是明朝四川唯一的状元杨慎所作。

作为《三国演义》的开篇词,电视连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被男低音歌唱家杨洪基唱得荡气回肠。

这是词作者历尽苦难,在艰苦卓绝环境中刻苦钻研,成为大明学术著作最丰的大文豪后,发自内心的绝唱。

少年时代的杨慎是神童,后成为明朝四川唯一的状元。

然而他在生活中经历了少年丧母,中年丧妻,老年丧子的打击;在政治上,因为“大礼议”事件被发配滇南,永不赦免,待罪之身死后才得赦免。

他可歌可泣的一生,是人们励志学习的榜样。

因此其传奇故事颇多,今录几段于下。

一励志人生杨慎(1488年12月8日—1559年8月8日),字用修,初号月溪、升庵,又号逸史氏、博南山人、洞天真逸、滇南戍史、金马碧鸡老兵等。

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

明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明朝三大才子之首,东阁大学士杨廷和之子。

杨慎于正德六年(1511年)状元及第,是明代四川唯一的状元。

官翰林院修撰,参与编修《武宗实录》。

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上疏抗谏未果。

后接连受母逝、丧子、亡妻打击,曾一度消沉。

在继室黄峨和朋友鼓励下入朝。

世宗继位,复为翰林修撰,任经筵讲官(给皇帝上课)。

嘉靖三年(1524年),因“大礼议”事件受廷杖,谪戍于云南永昌卫。

曾率家奴助平寻甸安铨、武定凤朝文叛乱,此后虽往返于四川、云南等地,仍终老于永昌卫。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杨慎卒于戍所,年七十二。

明穆宗时追赠光禄寺少卿,明熹宗时追谥“文宪”,世称“杨文宪”。

杨慎在滇南三十年,博览群书,专心著述。

明代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推杨慎为第一。

杨慎善文、词及散曲,论古考证之作范围颇广。

其诗沉酣六朝,揽采晚唐,创为渊博靡丽之词,造诣深厚,独立于当时风气之外。

著作达四百余种,后人辑为《升庵集》。

天府家风

天府家风

天府家风作者:屈一平来源:《人民周刊》2017年第09期5月2日清晨,50岁的杨德力早早起来,打开位于成都市新都区马家镇升庵村的杨氏宗祠大门,今天又要迎来五湖四海的杨氏族人。

杨德力——杨升庵第十四代孙,杨升庵是“明代三才子”之首,整个明代,四川只出了这一位状元。

他所作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脍炙人口,被后世传唱数百年。

“一个家族的家规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传承家规也是在传递核心价值观。

”杨德力告诉《人民周刊》记者。

近年来,成都市通过弘扬家风家训、倡导志愿服务等多种方式,让传统文化得以弘扬;公民道德建设工作从细微处做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落地生根。

恪守家训促和谐文明“我们家族的家规归结起来就是‘四重’:家人重执业,家产重量出,家礼重敦伦,家法重教育。

”杨德力告诉《人民周刊》记者,“就是说一个家庭,人必有业,要有技能,固定的职业;要崇尚节俭,量入为出;亲朋之间要和谐,懂礼数;同时,要重视教育,一方面要重视子孙的教育投入;另一方面要注意教育方式,不能靠体罚。

”这样的家规也一直在杨德力家庭传承着。

杨德力告诉记者,目前家族祠堂已被新都列为“廉洁文化教育基地”和“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自己则一直在研究家族文化,当起了家族家规文化的义务宣传员。

“临利不敢先人,见义不敢后身”,杨升庵临终的遗训杨氏家族已传承400余年。

杨氏家风,只是成都众多家风家训家规传承故事中的一个。

4月28日晚,四川首届“天府好家规”评选活动特别节目“好风传家”在四川电视台演播大厅举行。

节目现场通报了四川首届“天府好家规”评选结果,成都金堂贺氏家规,获评十佳“天府好家规”。

“爱国家、孝父母、端志趣、重教育、勤耕种、崇忠信……”迄今200多年,传承了十四代的金堂县五凤镇贺氏家族家训,每隔三十年续修家谱,家规家训置于家谱谱首,代代传承。

贺麟——这位中国20世纪重要的哲学思想家和翻译家故居纪念馆,一直悬挂着“锄经”的木匾,典出西汉倪宽“带经而锄”,取其“耕读”之意。

明代状元杨慎对联考辨

明代状元杨慎对联考辨

明代状元杨慎对联考辨明代状元杨慎对联考辨刘锋一引言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新都(今属四川成都市)人。

杨慎是明代文学家、诗人、书法家,有《升庵集》81卷、遗集26卷存世,其中有存诗约2300首。

《明史·杨慎传》云:“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

”杨慎生平著述四百余种,内容涉及文学、戏曲、史学、哲学、天文、地理、医学、生物、音乐、宗教、民俗、金石等。

统观明代:杨慎、徐渭、解缙三人被合称为“明朝三大才子”,成为通识。

“记诵之博,著作之富”的杨慎被评为著作第一;《永乐大典》的总编纂官解缙被公推为博学第一;徐渭则被公认为最多才多艺——诗、文、书、画、戏曲、兵法都达到极高水平。

大多数人知道杨慎,是因为他的一曲《临江仙》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首词曾经用于《三国演义》开篇,又曾经被琼瑶用在言情小说《几度夕阳红》中。

杨慎是明代正德朝辛未科状元。

他以正德六年(1511)殿试第一,因而授翰林院修撰,预修“武宗实录”。

杨慎还是“名父”之子。

他的父亲杨廷和是明史上的名臣。

杨廷和(1459~1529)字介夫,号石斋,汉族,四川新都人,明代著名政治改革家。

历仕宪宗、孝宗、武宗、世宗四朝,为武宗、世宗两朝宰辅,著有《杨文忠公三录》。

明·嘉靖三年,杨慎因“大礼议”被嘉靖皇帝(明世宗)打击。

——这是明朝历史上的大事件。

杨廷和罢归故里,一时良臣名相几乎都被罢官殆尽。

杨慎也被谪戍云南永昌卫,居云南30余年,最后死于戍地。

二杨慎对联拾遗杨慎虽然以“著作第一”称雄,但并没有对联集传世。

他所作对联当亦不少,然散佚殆尽。

有一部分散见于各书或零落于各地,也有一部分是以讹传讹,因此需要整理、澄清和考辨。

1 《楹联丛话》卷七载杨慎对联一副,是16言联:一水抱城西,烟霭有无,拄杖僧归苍茫外群峰朝阁下,雨晴浓淡,倚栏人在画图中-------杨慎题昆明华亭寺后来的好事者又将之移作(云南)通海秀山联,却改‘西’作‘边’,一水抱城边,烟霭有无,拄杖僧归苍茫外;群峰朝阁下,雨晴浓淡,倚栏人在画图中。

杨升庵和桂湖的故事

杨升庵和桂湖的故事

杨升庵和桂湖的故事
作为当地的故事传承者,我今天将为大家讲述杨升庵和桂湖的故事。

杨升庵是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抗击倭寇英雄,桂湖则是他勇敢奋斗的舞台,两者紧密相连,构成了一个令人敬佩的传奇。

杨升庵是明朝末年的一位杰出武将,他在抗击倭寇的战斗中展现了非凡的勇气
和智慧。

而桂湖,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是杨升庵斗争的地方。

在倭寇肆虐的年代,桂湖一带成了他抵抗倭寇的主要阵地。

杨升庵自幼聪明好学,深得父亲的教导。

他参军后,立志帮助百姓,保卫家园。

在桂湖一带,倭寇横行,百姓苦不堪言。

杨升庵带领乡亲们组织抗倭队伍,进行有效的抵抗。

桂湖历经数次战斗,杨升庵始终坚守阵地,带领乡亲们与倭寇进行激战。

他善
于运用地理优势,采取出奇制胜的战术,屡次击退倭寇的进攻。

倭寇们闻名杨升庵的威名,普遍畏惧而退却。

正是杨升庵的英勇无畏,他的战绩传遍大江南北。

九江府知府得知他的事迹后,赞扬他为“桂湖护民之功臣”,并给予他军职晋升和赏词嘉奖。

这个称号至今传诵,成为了当地人的骄傲。

杨升庵通过抗倭斗争,维护了家园的安定,保护了百姓的生活,他的事迹深入
人心,也激励了无数后人。

在桂湖,人们修建了杨升庵纪念堂,以表彰他为国家和百姓做出的贡献。

桂湖的故事是一部抗击倭寇的历史,更是一部英雄奋斗的传记。

杨升庵的勇敢
和智慧在这个故事中得以展现,他为桂湖的和平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这个故事将永远流传下去,激励我们勇往直前,为了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

杨升庵诞辰530年

杨升庵诞辰530年

腆时代 , 心坛 占统 地 位 的足 以 妙 t币¨ii世 贞等 人为 的前后七 ,前后 丰张 复古 , 杨懊 的诗作 却 J 前后 “L f ”外另 成 ‘冻 。评 沦家 认为: “lJJJ 杨 ,}俺 , 辟一境 , 真 以六朝 之 而兼有八朝 之学者 。 ”
薛君采 则认为杨 慎 “穷极词章之 纶 丽,乍笼裁 籍之精华 , 其卓绝之才 ,弘 博之学 ,直欲追 轧 人 ”。
一 入云碡g终刁
6岁,杨 懊从北 方京城 一路南 下, 沪 卅Ifr@  ̄J云南 ,先 {附近 的 {JJf 胃f_『, ‘段 时 间,然 ^ 滇 ,经过 大理 ,
涉 ,到达水 , 1, 【i=l就 是今天 的保 I ’K吕当时还 址 一 个谎凉 的边城 卫 所, 为学 ,畅慎 往
更令 人称奇 的是 ,21岁那年 ,杨 }真首次参加科 举考试 , 主 考官 已把他 列为首 选 ,没 想到 由于考 场失 火,他 的考卷 被 烧 毁 了,不得 不 落榜 而归 。3年后 ,24岁的杨 慎再 次应 试, 高中状元 。在科举 时代 ,再 也没有 l:lr.J ̄更荣耀 的事情 了。照例 , 他被授为翰林院修撰。那时,想必包括杨滇自己在 内的大多 数 人都会认 为 这个少 年得志 的天才 ,前途将 是何等 不可限量 。
杨慎 (1蝴 一一l559),明代诗 人 、思想 家。字用 修,号升庵 , 新都县 (今新都区)人。明代文人中,杨慎的学识和悲剧命 运都 令人称奇 。
杨慎 的父 亲杨廷和 是资深政 治家 ,身任 当朝首辅 ,也就 是实际上的宰相 ,他的两位叔父都是著名的学者和诗人。他 本 人 7岁 学诗 ,14岁 时写 了一首 《黄 叶诗 》,受到 当时 的大 文学家李东阳称赞,认为 “不减唐宋词人”

乡村振兴视角下成都市马家镇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乡村振兴视角下成都市马家镇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本栏目责任编辑:谢媛媛·vacation tour 度假旅游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资源保护与开发2019年4月乡村振兴视角下成都市马家镇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杜俪思,刘琴,任杰,夏烨(西南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四川成都610500)摘要:文化旅游是深入体验旅游资源文化内涵,全方位享受精神和文化愉悦的一种旅游类型。

其资源开发是指对文化内涵的挖掘和资源的提炼、升华和整合的过程。

通过对成都市马家镇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的进行分析,发现存在品牌建设滞后、档次低,缺乏竞争力、旅游产品开发初级,旅游活动缺乏精品等问题,提出了塑造品牌、调整结构、分层分类项目开发设计、创新创意特色产品开发设计等开发实施建议。

关键词:乡村旅游;城市周边旅游;旅游资源;乡村振兴;马家镇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517(2019)04-0315-02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指出“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发展乡村旅游,既有利于增添乡村活力,补充乡村人气,又能带动城市资金流向农村,进行新农村建设,从而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繁荣。

发展乡村旅游作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手段,已成为我国脱贫攻坚和农业振兴的重要途径。

文化旅游是深入体验旅游资源文化内涵,全方位享受精神和文化愉悦的一种旅游类型。

其资源的开发,需要对不同旅游资源文化内涵进行挖掘,对现有散点式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提炼、升华和整合。

马家镇地处成都市北郊,位于“成德”重要区域经济和成都市南北发展主轴上,幅员面积25平方公里,全镇总人口2.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万余人。

马家镇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特别是文化旅游资源。

近年来,马家镇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以旅游促农业,带动乡村振兴,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代状元杨升庵家族迁徙轨迹详考——兼谈“湖广填四川”与“麻城孝感乡”杨立新罗卫华杨锦辉摘要:本文以湖北麻城西杨镇杨氏族谱《升庵公谱序》等族谱资料为主要线索,以元未明初杨升庵的家族迁徙为研究对象,从正史、方志、族谱、友人文字与出土文物等五个方面进行相互参证,详细考证杨升庵家族由江西而迁湖广麻城、再由麻城迁入四川这一迁移轨迹。

杨升庵家族清晰的迁移史,是元末明初之际众多由湖广迁入四川的家族的一个典型代表,对于“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及“麻城孝感乡”等移民现象的研究,有着较为重要的文献价值。

关键词:杨升庵,家族迁移,麻城孝感乡,湖广填四川“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首大气磅礴的《临江仙》,伴随着历史名著《三国演义》广为流传,传唱千古。

这首脍炙人口的《临江仙》的词作者,就是被称作“明代三大才子”之一的“大明状元”杨慎。

杨慎,字升庵,二十岁以“乡试第一”中举,二十四岁高中状元,在整个有明一代“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

作为有明一代四川唯一的状元,其学问之渊博,其著述之丰富,无疑是明代川蜀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

新都人常以“相如赋、太白诗、东坡文、升庵科第”并称,骄傲自豪之情,不言而喻。

著名思想家李贽将他称作“杨戍仙”,与唐代诗人李白、宋代文豪苏轼并提:“岷江不出人而已,一出则为李谪仙、苏坡仙、杨戍仙,为唐宋并我朝特出,可怪也哉!”不惟如此,杨慎所属的杨氏家族,更是以“一门七进士,两朝宰相家”显赫一时,成为当地名门望族。

其父杨廷和十二岁登科中举,十九岁进士及第,时人惊为“神童”。

后来历仕三朝,做了十八年宰相,为有明一代重臣,“颇以镇静持重,为中外所折服”。

《明史·杨廷和传》称赞他的治国才能说:“流贼炽而无土崩之虞,宗藩叛而无瓦解之患者,固赖庙堂有经济之远略也。

”并引前任内阁首辅李东阳的话说:“吾于文翰事颇有一日之长,若经济事须归介夫。

及武宗之终卒,安社稷者,廷和力也。

”新都杨氏家族,同众多的家族一样,在历代的战乱纷争中辗转迁徙着。

因此,立足不同的历史时间点,对于其“祖籍”或“原籍”的记载,就不完全相同。

《明史·杨廷和传》的记载为“新都人”。

《明史·杨慎传》的记载为“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江西庐陵。

”董晓萍《杨慎》传中的记述说“杨慎出生于北京孝顺胡同(现晓顺胡同)的一座门第显赫的相府。

这是一个世代书香兼朝廷显宦的大家庭,祖籍四川新都。

”以上文字记述,表述不同,也都没有错。

但是,如果我们站在考察整个家族迁移轨迹的角度来看,又都不够全面。

因此,本文从正史、方志、族谱、友人文字与出土文物等五个方面进行相互参证,详细考证杨升庵家族由江西而迁湖广麻城、再由麻城迁入四川新都这一迁徙轨迹。

并以此为基础,谈谈对于“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及“麻城孝感乡”等移民现象的一点看法。

一、正史与地方县志中关于杨慎家族的记载新都杨氏一族,自杨玫起,五世为官,尤其是杨廷和、杨慎父子,一个是两朝宰相,一个是大明状元,盛极一时,官修史书、方志自有文字记载。

正史中对杨慎家族的记载,最早的是二十四史之一的《明史》。

《明史·杨廷和传》的记载为:“杨廷和,字介夫,新都人。

父春,湖广提学佥事……弟廷仪兵部右侍郎,子慎、惇、孙有仁皆进士,慎自有传。

”《明史·杨慎传》的记载为:“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少师杨廷和之子。

公认为明朝三大才子之一,明代文学家。

汉族,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江西庐陵。

”国史重在资政,对于家族的记录虽然较为简略,却具有既有极高的真实性和权威性。

从以上两处记载,我们已经可知新都杨氏家族四代人的基本情况,其家族迁移轨迹涉及江西庐陵和四川新都两地。

白寿彝教授主编的《中国通史》的记载则比《明史》更为详细一些:“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

祖籍江西庐陵,六世祖避元末乱徙湖广麻城,再徙入蜀,遂居四川新都(今属成都)。

史载从杨升庵的祖父杨春(字留耕)到杨升庵的子侄辈,杨家四代人一共出了七个进士,杨升庵的父亲杨廷和亦为进士,官至正德、嘉靖两朝宰相,可谓一门七进士,两朝宰相家,成为四川新都最有名的望族。

”这部《中国通史》共12卷,22册,约1200万字,历时近二十年完成,引用资料翔实,反映了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是迄今国内外规模最大的《中国通史》,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和权威性。

上述这段文字,对于杨慎家族的迁移,则在《明史》的基础上,补充了“徙湖广麻城”一段,从而使得杨氏家族的迁移轨迹更为清晰。

麻城、新都两地县志对于杨氏家族的记载,则比《明史》和《中国通史》更为详细。

县志是地方官修的性质,其真实性也是很可靠的。

根据民国二十四年由余晋芳编撰的《湖北省麻城县志·前编》记载:“杨廷和新都人,先世由麻城迁蜀,父春复为湖广提学佥事,廷和年十九岁成进士……”。

道光甲辰年的《新都县志·文献遗徵》开篇文即为《明修撰杨升庵先生年谱》,据其记载有:“宏治元年戊申公一岁,按公先世江西庐陵人,六世祖世贤避元末乱徙居湖广之麻城,再避红巾乱乃入蜀,居新都(状元馆记)”。

1994年版四川《新都县志·社会风土》则记载:“杨,元末避乱,徙湖北麻城县,后入川居本县。

”麻城和新都两地县志的对杨氏家族的记载完全吻合,亦与前述之正史记载完全一致,当无疑义。

从以上正史和方志中的记载,我们可以确知:杨慎家族经历了一个由江西庐陵迁入湖北麻城、再由湖北麻城迁入四川新都的迁徙过程。

二、麻城西杨镇、孝感杨店镇两地杨氏族谱的互证家族族谱,亦是史籍文献之一种,具有较为重要的史料价值。

《中国族谱研究·中国族谱研究之史学意义》明确指出其史学价值:“族谱为中国史籍之一类,与中国民族及文化之维系,关系甚巨。

”孝感杨店镇《杨氏宗谱·续谱凡例》有明确的表述:“谱曰家乘,与国史无异。

史纪言纪事纪年月地官,历千百朝而不易;谱书名书氏书尊卑昭穆,历千百世而不易。

所关至重且要,后世子孙其慎之。

”相比于国史方志侧重于政绩功勋而言,族谱更注重家族的血脉传承,所谓“功德官爵,有国史在”、“源流婚媾,有家牒在”,即为此义。

因此,在考辨家族史上,家族族谱有着其他文献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关于杨慎家族的迁徙情况,在我们所见到的麻城西杨镇民国三十五年版《杨氏族谱》和孝感杨店镇民国六年版《杨氏宗谱》中均有记载,其中麻城《杨氏族谱》关于新都杨氏家族的记载较为详细。

(遗憾的是,我们尚未能搜集到新都杨氏族谱原稿,倘若以后搜集到新都杨氏族谱,或许会有说服力。

当然,由于相关资料的丰富和详实,这个小小的遗憾并不影响本文的论证的科学性和结论的正确性。

)(补注:该文发表于2011年,我们2012年从新都杨升庵十四世孙杨德力处收集到清.光绪版杨氏族谱记载,入川一世祖世贤公为元时江西庐陵人,元未避欧祥之乱徙居湖广麻城县西南,又避红军之乱于洪武初同子寿山迁蜀新都县北门外,卒于新都县,葬西门外,妣黄氏生子寿山一人,卒于湖广麻城县,葬湖广麻城北山,更进一步映证了本文结论的正确性。

)湖北麻城西杨镇,原为西阳镇,十一世儒士百龄公修谱时易阳为杨,始名为西杨镇。

民国三十五年版这套族谱资料二十八册,卷首四册,正卷二十四册,其中卷首四册计一百三十三篇文献,七十二幅绘图,虽显陈旧,但保存完好,较为详细地记载了麻城西杨镇杨氏族人的迁徙史。

从麻城西杨镇《杨氏族谱》记载文献研究来看,该支族谱由入麻始祖万户侯杨仲祥于明洪武十四年首修,关于杨仲祥公,《麻城县志》清乾隆六十年刻本记载:“明武勋,万户”。

次修为入麻六世长孙杨润公。

杨润公,据谱记载为明成化十九年癸卯亚魁,初任四川广安知州,后升浙江佥事、山西提学副史。

三修为杨氏九世孙著名贤吏杨王庭(筑“杨公堤”救民数万而载史册)。

据谱记载,王庭公为万历十三年乙酉举人,历任江西德化南直桃源知县,山东莱州通判,江西广信府同知,署饶州府知府。

以上族谱记载与地方县志所载相符。

该杨氏族谱历经明清至民国三十五年,修编九次。

九修由六房第十八世孙大福字桂芳主持。

一九九二年由六房二十一世裔孙杨志国主持第十次修撰,时间跨度六百余年。

据族谱记载,该支杨氏入麻始祖仲祥公曾追随明太祖朱元璋,在建立大明朝中功勋卓著,封护驾将军,在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鄱阳湖大战中激战六昼夜,一举打垮了陈友谅军,陈中流矢而亡,鄱阳湖大战虽艰难取胜却遭朱元璋猜忌,遂学古人,功成身退,隐居麻城西阳镇,朱元璋屡求不至,八十三岁即明洪武十三年庚申封万户侯,仲祥公年八十五无疾而终,葬卧牛大蛇形山,配夏戴汪周四房夫人,生子十三公,分别为福一、福二……福十三,后封“十三太保”。

由于元末明初的动荡与迁徙,后裔分散到四川、重庆、河南的人数众多,也有到贵州、陕西等地,在省内的有孝感、随州、竹山、竹溪、京山、钟祥等地。

族谱中涉及新都杨氏家族较为重要的文献有:明洪武壬戌敕封万户侯始祖仲祥府君叙、明洪武辛亥开科状元江西籍吴伯宗谱序,明戊辰赐进士状元及第刘若宰谱序,明正德辛未状元及第升庵公序,咸丰拾年岁次庚申仲冬月赐进士出身兵部主政世愚弟徐宗一谱序。

相关文字摘录如下:《明洪武壬戌敕封万户侯始祖仲祥府君叙》中有:逮元末岁,天子少乾健之学、决断之才而奸邪盈廷,正直避世,遂以盗贼横生,吾祖父号林安由华阴而移居弘农之北乡。

及吾父伯二公,又见乱炽盗多,复徙于江右。

江右文人皆宗以为师焉,学术之深渊,固无庸予言也。

其纷纷世系,虽居不一地,官不一朝,而其嫡派是无毫末之差。

《升庵公序》全文如下:吾族之谱,岂可妄言哉。

自伯彦公入籍江西,传之太祖,十七世矣。

太祖同胞有三。

伯一公之子孙,安守故土。

伯二公之子,即仲祥公也。

伯三公当仲祥镇麻之日,幕居数载,旋已相与家焉。

因元季余乱,避而入蜀,遂庐于新都,后以武功封益州侯,即慎之太祖也。

独记仲祥公除元乱而创明业,膺封拜而镇光黄,嗣续多人,皆善继善述。

甫及六世,登甲科者已有八矣。

其六世长孙润公,先司牧广安,与家君细查世派,本一族兄弟。

后家君升浙江经略,润公升浙江佥事,同寅数载,相待益真。

两人即不乎同胞,万世讵可忘其本始。

慎今奉命入河南,过湖北,特录世谱以志之,庶令传之不朽云。

明正德辛未状元及第四川新都慎升庵氏谨志西杨镇杨氏族谱这样记载三公各自的居住之地:伯一公守故土,住江西吉安府庐陵县;伯二公长子伯祥早逝,媳抚二孤世居扬州,次子仲祥籍麻始祖;伯三公侄仲祥镇麻之日,公慕居数载,旋已相与家焉,因元季余乱,三世避蜀,住于新都,后以武功封益州侯,数传至春。

明戊辰赐进士状元及第刘若宰所题写的《谱序》中有:悉究水木之繇,关西华阴而徙江右庐陵、金溪、南昌,又迁于楚之蕲水,后分派麻城、孝感、兴国,更一支往蜀而乔居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