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伟长关于学习问题的看法
[名人故事]钱伟长弃文从理的故事及感悟
[名人故事]钱伟长弃文从理的故事及感悟钱伟长弃文从理的故事及感悟钱伟长(1912—2021),无锡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世界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钱伟长院士兼长应用数学、物理学、中文信息学,著述甚丰——特别在弹性力学、变分原理、摄动方法等领域有重要成就。
钱伟长的父亲和七位叔父都是文化的饱学之士,是现代大儒钱穆先生的侄子,从小接受了良好的传统经典教育。
小学时期,钱伟长主要学习国文和历史,15岁考取“苏州中学”读高中。
钱伟长文史成绩优异,自幼就将史记汉书烂熟于胸。
苏州中学的数学老师严晓帆、地理老师陆侃舆等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钱伟长经常在严晓帆老师的宿舍中学习,向严老师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
步入青年时期的钱伟长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愈来愈浓,但理工科目的成绩却不理想。
他在大学的入学考试中历史和语文成绩分别是100分和99分,而理工科目都是20分、30分,但总分数不低。
1931年,报考时,被清华、交通、武汉、中央五所名牌同时录取。
他按照叔父钱穆提议,进入了清华大学历史系,根据钱伟长的回忆,当时清华入学的语文科题目是:《梦游清华园记》,钱伟长仅用了45分钟便写成了一篇450字的赋,出题目的老师想改,但发现一个字也改不了,于是给了他100分。
历史科题目是二十四史的名字,作者,卷数,解释人是谁等等。
钱伟长因为从小背过二十四史,历史科他也得了满分。
除了优异的文史成绩,钱伟长的数理化,英文四门课,加起来却一共只考了25分。
其中物理只考了5分,英文因为从未学过,考了零分。
钱伟长入学后的第二天,即发生“九一八事变”,这给他的思想带来了强烈的刺激,在强烈的爱国心驱使下,他最终下定决心,准备转学物理系。
当时,清华大学物理系主任,著名物理学家吴有训,最初并不同意让钱伟长转学物理,因为他的理科基础太差,钱穆当时也对他说:你这基础想学物理象是空中楼阁。
但这并未让钱伟长退缩,经过一个星期的软磨硬泡,吴有训终于被钱伟长的诚意所感动,同意钱伟长到物理系试读。
钱伟长的故事
钱伟长的故事1.在所有的学习阶段,他都表现得十分刻苦,在国外做研究工作时更是废寝忘食的读书,他和导师合作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发表了高水平的论文,引起了世界科学界的重视。
一次,他应邀给国内大学生讲有关学习问题时说:“世界上没有天才,人的所有才能都是后天获得的,学习就要勤奋刻苦”;他诚恳地告诉同学:“大学毕业后,我也没停止过学习……我现在每天学习时间还比你们多,我每天晚上八点开始,这是我的学习时间,不到凌晨两点我是不停止学习的……”2.1996年钱伟长把在上海市非线性科学会上的发言发言《谈谈非线性科学》交给《自然杂志》发表,此文成了《自然杂志》1996年复刊后的卷首篇。
其中关于数学工具与工程技术关系的论述给人影响很深。
钱伟长说:“做一番事业,用的工具要恰到好处,目的是解决问题。
就像屠夫杀猪要用好刀,但这把刀刚好就行,不要整天磨刀,欣赏刀,磨得多好啊!那是刀匠的事。
”钱校长还说说:“不要做刀匠。
要做屠夫,去找最合适的刀,去杀最难的问题。
”这段话无论是对工程技术人员,还是对普通人都是有启发的。
3.二战期间,当伦敦正在遭受德国V1、V2导弹威胁的时候,丘吉尔向美国请求援助。
于是,这件事被转到了美国加州大学著名科学家冯·卡门教授主持的喷气推进研究所。
当时,钱伟长正在这个研究所从事火箭、导弹的设计试制工作,钱伟长仔细研究过德国导弹的射程和射点后发现,德国的火箭多发自欧洲的西海岸,而落点则在英国伦敦的东区,这说明德军导弹的最大射程也仅如此了。
据此,钱伟长提出:只要在伦敦的市中心地面造成多次被击中的假象,以此蒙蔽德军,使之仍按原射程组织攻击,伦敦城内就可避免遭受导弹的伤害,英国接受了这一建议。
这一招很灵,几年后,丘吉尔在他的回忆录中谈及此事时,曾不胜感激地赞赏道:"美国青年真厉害。
"可他直到最后也不知道,与德军玩了个雕虫小技的人并不是美国青年,而是中国青年,即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科学家的钱伟长。
钱伟长简介及主要事迹的感想5篇1秘书
钱伟长简介及主要事迹的感想5篇钱伟长简介及主要事迹的感想篇12010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钱伟长中国近代力学奠基人之一,著名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钱伟长7月30日6时许在上海逝世,享年98岁。
钱伟长一生传奇,年轻求学时弃文从理,只因为“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作为“两弹一星”元勋,他与钱学森、钱三强并称“三钱”;晚年,他倡导的学分制、三学期制成为教育改革的里程碑……因“9·18事变”弃文从理1912年,钱伟长出生于江苏无锡一个诗书家庭。
在18岁那年的高考中,他以中文和历史两个100分的成绩走进了清华大学。
钱伟长属于“偏科生”,在数理上一塌糊涂,物理只考了5分,数学、化学共考了20分,英文因没学过是0分。
但正是这样一个在文史上极具天赋、数理上极度“瘸腿”的学生,却在一夜之间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弃文从理———这个决定缘于他进入历史系的第二天,这一天正是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了震惊中外的“9·18事变”,侵占了东北三省。
从收音机里听到了这个消息后,钱伟长拍案而起,他说:我不读历史系了,我要学造飞机大炮。
“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
”起初,物理系主任根本不收他,经他软磨硬泡才勉强同意,但只能试学一段时间。
为了能尽早赶上课程,他早起晚归,废寝忘食,极度用功。
毕业时,他成为了物理系中成绩最好的学生之一。
论文曾让爱因斯坦感叹1935年,他考取清华大学研究院和高梦旦奖学金,在导师吴有训的指导下做光谱分析。
延至1940年8月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在J.L·辛格教授指导下研究板壳理论,1942年获博士学位。
1942年至1946年,他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和喷射推进研究所,与钱学森、林家翘、郭永怀一起,在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教授的指导下从事航空航天领域的研究工作。
钱伟长的博士论文《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发表于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的60岁祝寿文集内,爱因斯坦看后,感叹:这位中国青年解决了困扰我多年的问题。
不能则学,不知则问
63知过不难改过难,言善不难行善难。
有形的契约,也有关于人生观、价值观如何坚守的无形的契约。
社会快速发展,各种东西越来越规范,有时候单靠道德是约束不了的,那么就需要有形的契约;而对于洁身自好的人来说,无形的契约是能够督促人做出符合自身价值观的行为和选择。
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足,追求美好生活的步伐在加快,这几乎让每个人都承受了很大的压力,甚至是一种现实的考验。
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富足?什么才是稳固的安全感?只有有了契约精神,不断成长,更加独立,在与生活风浪的搏击中变得强大,理想中的这些才能悉数实现。
”法国有句谚语:“契约是当事人之间的法律。
”人处在社会中,只有具备了契约精神,才能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
海清将契约分为有形的和无形的两个方面,并结合当今社会的特点对之进行了阐述,显得言之有物。
最后通过总结,一言道出契约精神的重要性。
既能遵守有形的契约,又能恪守无形的契约,这样的人才能实现理想。
一家媒体这样评价海清:“她的角色一贯接地气,而戏如其人,就像她永远留不长的头发,她在观众心里的印象也是干练洒脱的。
”这种洒脱的背后,则是她对事业和人生有着深深的体悟。
有低谷也有高潮,有成功也有失败,但她从未停下脚步。
正因如此,她倾吐出来的话语才显得感悟甚深,带给人的触动也是相当之大。
行,考验的是能力,升华的是精神。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学习从来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通过学习磨砺心志,是每一位为学者所必须经历的过程。
唯有持之以恒,把握住时代之脉络,提升思维之层次,你的精神的内涵才会因此更加丰富,沿途看到的风景也会更加多姿多彩。
《荀子·非十二子》有言:“不能则学,不知则问。
”意思是,不会做的就要学,不知道的就要问。
人际交往中,我们要随时保持一种谦逊好学的态度,因为只有不断地钻研学问、求知治学,方能持续地丰富和提高自己,让你在日常交往中受欢迎。
◆相逢一笑不能则学,不知则问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钱伟长的教育观(1)——学会自学
钱伟长的教育观(1)——学会自学中国科学界有“三钱”的说法,这“三钱”指的是钱学森、钱三强和钱伟长。
钱伟长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钱伟长先生的教育思想非常丰富而深刻,值得人们学习、思考和运用。
我将用几篇短文对钱伟长先生的教育思想进行解读,以其对家长朋友们、大学生朋友以及热心教育事业的人们有所启发和帮助。
钱伟长先生一直主张“自学”对于一个学生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钱伟长先生讲到:“高等学校应该强调培养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能力,我觉得这个训练是当前教改的一个关键问题。
”“一个人在大学四年里,能不能养成自学的习惯,学会自学的本领,不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能否学好大学的课程,把知识真正学通、学活,而且影响到他大学毕业以后,能否不断地吸收新知识,进行创造性工作,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
”钱老虽然在这里讲的是高等教育,但这个思想对于所有的教育都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个人一生的最重要的目的就在于做对人类社会和自身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事情。
一个人如何才能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是对人类和自身有意义和价值?惟有通过教育和学习!这个答案大家似乎都很清楚,其实不然。
从根本上讲,人们只有通过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和学习才能深刻地了解上述问题的实质内容。
从国家整体上看,在我国没有参与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的人已经很少,有学历的人也是越来越多,我国早已进入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时期。
现实的问题是,就多数人而言,人们并没有通过教育和学习过程而真正地获得自学能力。
对于这个结论,人们只要诚心诚意地和如实地调查就能得出正确的答案。
我认为,这个问题将是我国教育界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所面临的极大挑战。
因为,人们很难想象一个由严重缺乏自学能力的人所组成的国家会成为一个创新和创造的国家。
一个国家的强盛绝不是由这个国家所具有的高学历的人数来决定的,而是由这个国家所具有的真才实学的人数来决定的!现在多数家长和教师以及一些大学生们都没有意识到上述问题的严重性,人们并没有把教育和学习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真才实学的方面上来,而是更加看重表面的学习成绩和排名方面。
钱伟长名言
钱伟长名言著名科学家钱伟长说:在读书学习过程中,“碰到小问题,不是关键的问题,我们为什么不能绕过去、跨过去?比如走马路,会有很多障碍,有沟、石块什么的。
有的人碰到沟、石块,他非得把沟填满,把石块搬掉才肯过去,把时间和精力泡进小问题里去了。
其实,只要你跨过去,绕过去,就行。
学习要学习那些关键的东西,要大踏步往前走,走远了再回头来看,原来的东西就不见了。
原来那些碍手碍脚的阻碍都不成问题了。
如果你被一些小问题缠住,那你就一辈子也学不成。
千万不要为这些小困难停下来,那样是舍本求末。
”钱伟长这段话给了我们三点启示:1、从思想方法方面来看,如果遇到问题就僵在那里,非得要“把沟填满”、“把石头搬掉”才肯前进,这是愚蠢的办法;而“跨过去”或“绕过去”,才是灵活机动的聪明的办法。
2、从阅读规律方面来看,如果死抠一个问题不放手,很可能越抠越糊涂;而先跨越过去,等到对整章或全书有了一个基本印象,再回过头来看,原来的难题就“都不成问题了”。
3、从价值观念方面来看,如果遇到一点小困难就停下来,那种舍本求末的做法是不合算、不可取的;只有采用跨越法读书,效率才会高,效益才会好。
教学改革更深层的问题还是怎么教与怎么学的问题。
教,关键在于‘授之以渔’;教书,关键在于教给学生一种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
考试之前,老师或家长总是嘱咐:“先挑容易的题做,遇到难题暂时放一放,先跳过去,等把其他的都做完了,再回过头来慢慢思考。
”遇到难题跳过去,这种方法也适合于读书。
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中国科技界的“三钱”。
钱伟长,男,汉族,1912年10月生,江苏无锡人,民盟成员,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毕业,博士,研究员、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钱伟长是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是我国近代力学的奠基人之一,今年已是97高龄。
钱伟长学术思想中的大学生学习法课件
• 关键字:融会贯通 自学 笔记 勤奋
• 总所周知,钱老是我国著名的 科学家和教育家 ,是新中国建 国以来科技三巨头“三钱”之 一,最近看了钱老的《钱伟长 文选》,对其中关于学习方法 的文章深有感触,钱老的学习 方法是他自己在学习中不断总 结,克服困难,相互交流来的, 对于我们大学生学习很有帮助, 我这里写一点我自己的体会和 心得,希望大家赐教。
一个人会自学,那么当执行一个他原来不会的任务时,他首先会去了解这个任务涉及的 方面,向前辈们讨教心得,学的这些完成任务必备的基础之后,要有自己能做到何种程度 的遇见,不断完善自我,来使任务完成的又出色又好。 学习就是不断用已经知道的去探索不知道的,亚里士多德画了一个圈,他说这个圈里面 的是我知道的知识的话,圈外面就是我不知道的,圈就这么大,但外面却是无边无际的, 说明我不知道的东西多着呢,圈是两个知识世界的边界,知道知识的越多边界就越大,就 更能体会到自己不知道的东西有多么多。世界上很多很多值得我们去学习,只是你的知识 边界越小,你越无知,无知到自以为懂了很多而不去学习。 钱老也做过一个试验,把一个班里的12个同学——6个学习好的同学(3),6个学习差的同 学分成两组,分别叫他们任何自学,在接下来的3个月后的考试中,这12位同学考的都是 全班最好的,这说明大学生通过自学能学好。
三、大学生要学会记笔记
钱老指出,记笔记不要一上课就马上记,什么都没有听懂光记笔记 是不行的,听懂了再记,听不懂要下课问别人直到懂。当上完课的时 候不要马上离开,先在座位上闭着眼睛回想一下这堂课学了些什么知 识。一天的课上完以后,把学到的东西写成一个摘要,写上学习过程 中的一些心得,一个月以后再整理一次写一个新的心得,这样一个学 期的东西只有10多页纸,考试的时候只要看一下心得,就全想起来了。 (4) 钱老说的笔记不是课堂上老师讲的讲义抄下来,而是自己对课进行理 解加工,整理出自己的一个学习笔记。这个过程是把课的知识,通过 自己的理解,消化成自己的东西,这样学来的知识很牢固,不会忘记。 我高中的时候总是上课蒙头记笔记,上课的效率一直就觉得很低, 后来干脆不记笔记认真听课,发现这样效果很好,看了钱老的方法, 不禁汗颜,钱老比我多做了两步,而这两步是至关重要的两步,把别 人的知识消化成自己的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而且是很高 效的,一堂课变成一段小结,这个过程是浓缩提炼的过程,要做到这 一步,首先对知识要很了解,其次是对知识进行理解,分析出重点和 自己还不懂的地方,记录下来,再第二次再提炼的过程时给予解决。 笔记只是知识的一个个接点,真正的知识全在脑袋了,就如侦探把 一个个线索连成一线,问题就解决了,知识也就学会了。
钱伟长访谈观后感
钱伟长访谈观后感钱伟长,一位享誉海内外的著名科学家、教育家,他的卓越成就与人格魅力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
近日,我有幸观看了一场关于钱伟长的访谈节目,深受启发。
以下是我对这场访谈的观后感。
一、勤奋好学,立志报国钱伟长先生的勤奋好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在访谈中提到,自己小时候家境贫寒,但依然坚持读书,追求知识。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立志报国,毅然选择了物理学作为自己的专业,为国家的科技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正是这种勤奋好学、立志报国的精神,让他成为了我国科技界的佼佼者。
二、严谨治学,求真务实钱伟长先生在访谈中强调了严谨治学、求真务实的重要性。
他认为,作为一名科学家,必须要有严谨的学术态度,对待科研工作不能有丝毫的马虎。
这种严谨治学的精神,使他在科学研究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
同时,他也以此要求自己和学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
三、全面发展,注重素质钱伟长先生在访谈中提到,他倡导全面发展,注重素质。
他认为,一个人不仅要专业能力强,还要有全面的素质,包括道德、文化、体育等方面。
这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对于培养我国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四、乐观向上,积极进取面对人生的曲折与困难,钱伟长先生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积极进取。
访谈中,他讲述了自己在科研和生活中遇到的种种挑战,以及如何克服这些困难。
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让我们感受到了他坚定的信念和毅力。
五、传承精神,激励后人钱伟长先生的一生,是一部充满奋斗与拼搏的传奇。
他在访谈中表达了对年轻一代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继承和发扬勤奋好学、严谨治学、全面发展等优良传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作为一位教育家的大爱情怀。
总结:观看钱伟长先生的访谈,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一位科学家的严谨治学、全面发展、乐观向上等优秀品质。
天才出于勤奋 钱伟长
天才出于勤奋--------------------------------------------------------------------------------和青年朋友谈学习钱伟长河南日报,1980年7月10日;钱伟长文选;教育和教学问题的思考1980;1992--------------------------------------------------------------------------------查看一年一度的高等学校入学考试结束了。
在参加考试的广大青年中,由于做题答卷的情况不同,必然产生各种各样的思想问题:考得好的青年朋友在考虑自己该报哪些学校以及将来如何学习;考得较好的,在记挂着自己有没有可能被选上以及选上了该怎么办,万一选不上又该怎么办;而大量的考得不好即今年没有可能被录取的朋友就想得更多??今后怎么办?特别是如果明年、后年再考而仍未考取又该怎么办?这里,作为一个长期从事科学工作和教育工作的人,我想和这些青年朋友谈谈心,以期能给青年朋友们一点启发和鼓励。
我要说的第一个意思是:正规大学固然是培养、造就人才的地方,但不是所有人才都是由大学培养出来的,更不能说所有的大学生就一定都能成为人才。
只要刻苦努力,通过别的途径照样可以出成就,在各个岗位上都可能为祖国的四化建设做出出色的贡献。
我说这些不是为了宽慰同学们的心,而是千真万确的道理。
我国有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同志就没有进过大学,而他的经历和成就是大家所共知的;还有像国外的伟大的发明家、科学家爱迪生和富兰克林,也都没有进过大学,但都为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
粉碎了“四人帮”,党和国家为广大青年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创造了更好的学习条件,只要青年朋友们自己勤奋努力,无论上大学或不上大学,也无论上什么样的大学,总是能够学到本领、做出成绩的。
请注意,这里我提出了“勤奋”二字!我是说,无论谁,也无论有什么样的条件,要想学得好,要想搞出成就,最先和最后所必不可少的都是勤奋。
钱伟长纪录片观后感
钱伟长纪录片观后感看了钱伟长的纪录片,那可真是像坐了一趟超震撼的时光列车,把我带到了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世界。
钱伟长这人啊,就像一个全能的超级英雄,不过他的超能力可不是飞来飞去或者发射激光,而是在知识的海洋里开疆拓土。
纪录片里一开头讲他考大学那事儿,就把我给惊到了。
他物理才考了5分,却敢毅然决然地从文科转理科,这就好比一个从没跑过步的人突然说要去参加马拉松比赛,而且还信誓旦旦要拿冠军一样。
但是呢,人家钱伟长就是有这个魄力和决心。
他心里就憋着一股劲儿,想为国家做点大事儿。
那时候国家穷啊,被列强欺负得够呛,他就想着靠科学来改变这种状况。
看着纪录片里他在学习的画面,我就感觉像是看到了一个知识狂魔。
他肯定是把书当成了绝世武功秘籍,没日没夜地钻研。
他克服的那些困难,感觉就像游戏里一路打怪升级,从一个物理小白慢慢变成了物理大神。
而且他还不是只会读书的书呆子,他把学到的知识都用到了刀刃上。
他在科研方面的成就,对我来说就像是魔法一样。
那些复杂的公式、理论,在他的脑袋里就像听话的小精灵,被他指挥着组合排列,然后就创造出了很多对国家有用的东西。
像他研究的力学方面的成果,那可都是能让咱国家挺直腰杆的硬家伙。
他的爱国情怀啊,就像一团熊熊燃烧的大火,贯穿了他的整个人生。
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不管遇到什么诱惑或者困难,他心里想的永远是自己的祖国。
就像一个远在他乡的孩子,心心念念的都是回家建设自己的家园。
纪录片里提到他放弃国外优厚的条件回国,我就在想,这得是多深的爱才能让他做出这样的选择啊。
在那个时候,回国可能意味着要吃苦,要从头开始,但他根本不在乎,就像一只归巢的大雁,风雨无阻。
看完这个纪录片,我就感觉自己像是被打了一针强心剂。
钱伟长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内心那些原本有点迷茫的角落。
他让我知道,人活着得有个目标,得有个为之奋斗的东西。
不能整天就知道吃喝玩乐,得像他一样,为了自己心中的理想全力以赴。
而且啊,他的爱国精神也像个小锤子,敲打着我。
跟紧时代的步伐终身学习的重要性的例子
跟紧时代的步伐终身学习的重要性的例子钱伟长,中国近代力学之父,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
少年时为实现“科学救国”的理想,他主动放弃自己所擅长的文科,选择自己成绩很差的理科。
经过艰苦努力,他以优异成绩被选派到国外留学,很快就成为国际物理学的新星。
抗战结束后,钱伟长谢绝美国科学界的挽留,毅然回到祖国,在艰苦的条件下从事科研工作,为新中国科技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钱伟长认为,只有不断地学习,才不会老化,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他说:“我36岁学力学,44岁学俄语,58岁学电池知识,不要以为年纪大了不能学东西,我学计算机是在64岁以后,现在也搞计算机了。
”90多岁高龄时,他还表示“到现在,晚上9点以后是我的自学时间”。
纵观钱伟长的成就,遍及科学、政治、教育等专业,对此,他自己的说法是:“我没有专业,国家需要就是我的专业;我从不考虑自己的得与失,祖国和人民的忧就是我的忧,祖国和人民的乐就是我的乐。
”。
钱伟长弃文从理的故事及感悟
钱伟长弃文从理的故事及感悟钱伟长弃文从理的故事及感悟钱伟长(1912—2010),无锡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世界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钱伟长院士兼长应用数学、物理学、中文信息学,著述甚丰——特别在弹性力学、变分原理、摄动方法等领域有重要成就。
钱伟长的父亲和七位叔父都是文化的饱学之士,是现代大儒钱穆先生的侄子,从小接受了良好的传统经典教育。
小学时期,钱伟长主要学习国文和历史,15岁考取“苏州中学”读高中。
钱伟长文史成绩优异,自幼就将史记汉书烂熟于胸。
苏州中学的数学老师严晓帆、地理老师陆侃舆等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钱伟长经常在严晓帆老师的宿舍中学习,向严老师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
步入青年时期的钱伟长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愈来愈浓,但理工科目的成绩却不理想。
他在大学的入学考试中历史和语文成绩分别是100分和99分,而理工科目都是20分、30分,但总分数不低。
1931年,报考时,被清华、交通、武汉、中央五所名牌同时录取。
他按照叔父钱穆提议,进入了清华大学历史系,根据钱伟长的回忆,当时清华入学的语文科题目是:《梦游清华园记》,钱伟长仅用了45分钟便写成了一篇450字的赋,出题目的老师想改,但发现一个字也改不了,于是给了他100分。
历史科题目是二十四史的名字,作者,卷数,解释人是谁等等。
钱伟长因为从小背过二十四史,历史科他也得了满分。
除了优异的文史成绩,钱伟长的数理化,英文四门课,加起来却一共只考了25分。
其中物理只考了5分,英文因为从未学过,考了零分。
钱伟长入学后的第二天,即发生“九一八事变”,这给他的思想带来了强烈的刺激,在强烈的爱国心驱使下,他最终下定决心,准备转学物理系。
当时,清华大学物理系主任,著名物理学家吴有训,最初并不同意让钱伟长转学物理,因为他的理科基础太差,钱穆当时也对他说:你这基础想学物理象是空中楼阁。
但这并未让钱伟长退缩,经过一个星期的软磨硬泡,吴有训终于被钱伟长的诚意所感动,同意钱伟长到物理系试读。
谈学习方法(1982) 钱伟长
谈学习方法(1982) 钱伟长.txt你出生的时候,你哭着,周围的人笑着;你逝去的时候,你笑着,而周围的人在哭!喜欢某些人需要一小时,爱上某些人只需要一天,而忘记一个人得用一生谈学习方法(1982)--------------------------------------------------------------------------------钱伟长1985年5月在西南交通大学学生大会上讲话的录音稿;钱伟长学术论著自选集;教育和教学问题的思考1985年5月--------------------------------------------------------------------------------查看关于学生的学习方法问题,是长期以来在教育界里的一个有争论的问题,有人提倡这样的学习方法,有人提倡那样的学习方法,每个人的认识是不一样的。
我讲的是我自己的一些经验,以及我所认得的一些人的经验。
一、不要死记硬背孔夫子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学而不思则罔。
”意思是说你学习了以后,如果不去考虑问题,不去思索问题,那是不行的,因为这样做,你会什么也学不到。
这是一句很有名的话,可是常常被很多人忘了。
在清朝的时候,有一位很有名的学者,他叫郑板桥,他的书法、画和诗都很有名,人称“三绝”,是当时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
他曾经有过这样一个故事:在山东潍县,他做过一阵七品芝麻官,相当于现在的县长。
那时,他常常私行查访。
有一次,他走到一家穷人屋前,听见里头有一个青年在念书,朗诵得很好。
他听了一会儿后,便敲开门,进去跟这个年轻人谈话。
这个青年大概15岁左右,非常聪明。
后来,他常请这个年轻人到他的县衙门去,他们逐渐很熟悉了。
过了一年多以后,他觉得这个年轻人的确天资很好,过目不忘,很多东西他念过一两遍后,就完全可以背诵出来。
郑板桥很喜欢他,认为他很有才能。
可是偶然有一次,郑板桥向他提了个问题,这个青年人就支支吾吾的,回答不清楚,他又提出第二个问题,这个青年更是答不上来。
才能来自勤奋学习 钱伟长
才能来自勤奋学习--------------------------------------------------------------------------------钱伟长科学画报,1980年3月10日;钱伟长文选;教育和教学问题的思考1980;1992;2000 --------------------------------------------------------------------------------查看生而知之者是不存在的,“天才”也是不存在的。
人们的才能虽有差别,但主要来自于勤奋学习。
学习也是实践;不断的学习实践是人们才能的基础和源泉。
没有学不会的东西,问题在于你肯不肯学,敢不敢学。
自幼养成勤奋学习的习惯,就会比一般人早一些表现出有才能,人们却误认为是什么“天才”,捧之为“神童”。
其实,“天才”和“神童”的才能主要也是后天获得的。
当所谓的“天才”和“神童”,一旦被人们所发现后,社交等等因素阻止了他们继续勤奋学习,渐渐落后了,最后竟或落到一事无成者,在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
反之,本来不是“神童”,由于坚持不懈地奋发努力,而成为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发明家的却大有人在。
牛顿、爱因斯坦、爱迪生都不是“神童”。
牛顿终身勤奋学习,很少在午夜两三点以前睡觉,常常通宵达旦工作。
爱因斯坦读中学成绩并不好,考了两次大学才被录取,学习也不出众,毕业后相当一段时间找不到工作,后来在瑞士伯尔尼专利局当了七年职员。
就是在这七年里,爱因斯坦在艰苦的条件下顽强地学习工作着,利用业余时间研究出了相对论的理论基础。
发明家爱迪生家境贫苦,只上了三个月的学,在班上成绩很差。
但是他努力自学,对于许多自己不懂得的问题,总是以无比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刻苦钻研。
为了研制灯泡和灯丝,他摘写了四万页资料,试验过一千六百多种矿物和六千多种植物。
由于他每天工作十几小时,比一般人的工作时间长得多,相当于延长了生命,所以当他年纪七十九岁时,宣称自己已经是一百三十五岁的人了。
钱伟长终生学习观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钱伟长终生学习观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作者:程勉中来源:《河南教育·中旬刊》2013年第10期终生学习的思想在20世纪70年代的欧洲即有人提出,但并未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
近年,由于世界科技、文化、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终生学习的思想才重新引起各国的重视。
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钱伟长先生对于教育面向新世纪的重大发展趋势,自20世纪80年代就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并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实践,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性的思考。
他认为,学习是一个持续终生的过程,人要生活就要学习,人生延续多久,学习就要延续多久。
生活的终生性,决定了学习的终生性;生活的连续性,决定了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
因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工作,为了适应新的挑战。
”整个社会应成为“学习社会”,并且认为国家和世界的前途都将取决于其发展。
钱伟长先生的终生学习观终生学习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终生学习思想古已有之,“活到老,学到老”就是朴素的终生学习思想。
今天,倡导终生学习的思想和推进终生学习的事业已越来越被人们关注。
钱伟长先生说:“学习——是即将面临的信息时代对我们提出的要求。
”他提出:“现在有一种说法,叫终身教育,我不大赞成这个口号,我主张终生学习。
终生学习,就是终生实践、终生思考。
”钱伟长先生的终生学习观,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的内容。
“人贵立志”是终生学习的前进动力。
人无志不立,非立志无以为君子。
志就是人生目标,唯有树立了人生目标,人们才会知道自己要向哪里走。
学习的措施必须落实到个人,即个体要主动地发挥理性的力量,充分利用社会提供或自身寻求的学习资源,坚持终身持续不断地学习,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实现自身的充分发展。
在这方面,钱伟长先生强调的是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他关注的重点不是学校的课程,而是每个人的努力和自我完善的手段。
钱伟长先生认为,要坚持终生学习,首先要解决好学习动力问题。
他因此主张“个人奋斗”,强调“人贵立志,学贵以恒”,立了志,学习起来才有动力、才有毅力、才会发愤、才会持之以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学习问题※(1982)钱伟长我们大量的青年知识人才需要培养,现在有几个问题:一个问题是正规的大学没有钱,不能够扩大。
国家需要投资很多,培养一个大学生一年要几千元钱,多收一万个学生,就是几千万元钱,多收十万人就要几亿元教育经费,那是不可能的。
我们假如有几亿元的话,首先要加强中小学教育,大学教育不可能很快地进一步发展。
因此,函授、业余、广播、电视、职工教育是我们当前最重要的,应该认识这种教育的必要性。
不要认为这是不正规,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我们现在处于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新的时代跟30年前不一样。
在30年前知识发展很慢,学的东西比较稳定,你大学里学了,出去用了20年不要紧,还可以用。
现在不一样了,80年代以后,知识发展得很快,现在是四年加1倍,四年里头全世界各国的科技人员创造出来的知识相当于已有的知识量。
每四年加1倍,那么就是说,你今年学的东西,四年以后就一半能用上,另一半用不上,这就向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
因此在大学的教育里,不单是知识的传授,现在的课题是怎么能跟上时代。
应该做到培养一个大学生,到他毕业的时候,自己就可以不断地去获取新的知识,无须再让老师讲。
要有这个能力,叫无师自通的能力,或叫自学能力,以满足新的时代的要求。
培养了自学能力,你大学毕业以后,就能做到一边做好工作,一边不断地继续学习。
你的工作时间和学习精力大体是相等的。
要不断地学习,要学习一辈子,学到你不能做工作为止。
现在有个讲法,说我们现在知识老化。
知识老化就是因为你没有边工作边学习,把大学毕业作为学习的结束,工作的开始,不再学习了,只是工作。
“四人帮”就是这么一个思想,记得那个时候,他们7点半通知我,让我8点钟去上课,我说上什么课呀?我没有备课,不准备,我也讲不了。
他们说不行,教育和教学问题的思考你教了50年的课,你就竹筒子里倒豆子。
这个豆子在竹筒子里,一倒就倒出来了,无须准备,不需要再学习了。
这是完全错误的思想。
现在的确社会上有这样的思想:你大学毕业了,叫学成了。
而且大学生应该万能,哪样都晓得。
其实你学的是数学,完全可以不懂得生物学,这些我们都晓得。
社会上有这样的误解,因为他们没有这方面的知识。
我们自己不应该有这样的误解,不要把大学毕业当成学习的结束,大毕业是学习的开始。
我讲一个道理大家听听,我是30年代初期的大毕业生,那个时候,现在我们用的东西都没有,连个扩音器、扬声器都没有,也没有这个名字。
录音机从来没看见过。
像这样的灯也没有的,只有普通电灯泡。
没有计算机、半导体。
我是学物理的,对物理方面比较清楚,当时没有激光,没有原子能。
我们那时只知道原子有放射性,还不知原子可以裂变,更谈不上什么宇航了,想都没有想过。
我是清华大学毕业的,又去念了研究院,假如我就停留在那个阶段,现在我就不用跟大家讲话了,没有资格跟大家讲话。
我很早就发现,毕业了仅是刚刚开始,任何新东西,都靠自己学,一直到现在。
我没有先生,我再也没有去听课,现在一讲进修就讲听课,这是错误的。
一个大学毕业生,应该学会自己去找材料,自己学习,来获得进一步发展的新东西,要不你很快就会知识老化,知识没有了,你是废品。
知识老化就是因为没有在工作中进行自学。
当我们和国际上一交流,就发现不行,语言都不一样,他说的话你听不懂。
同样学物理的,两码事,同样学数学的,兴趣就不一样,你研究的问题,很多人家都发展了,你还不晓得。
这叫知识老化。
现在我们鼓励大家通过这种广播、电视的学习过程,逐步地脱离辅导,逐步地总结出一套自学的经验。
以后在工作中还要不断地进行自学。
自学要有本事,第一是会找资料,你需要的资料。
第二是自己要会读这些资料,能很快从这些资料中提炼出最核心最有用的东西,能整理得有条有理,跟原来学的东西挂上钩。
第三是要有眼光,能够逐步看到进一步发展的景象。
有了这三个能力,你就永远不会落伍,一直到退休为止。
你们的道路还长着呢!而我们的国家的的确确要走出一条路,你们不可能三年两年再回去进修一下,没这个条件。
我现在对你们提出这样的要求是合理的,不过,对你们来说是一个“艰苦”的要求,尤其当你们有了工作、家庭以后。
我是坚持下来了,到现在还是晚上8点以后是我的自学时间,一直学到12点。
晚上最安静,我可以安安静静地自学,获得我所不懂的东西。
我毕竟是有经验,自学得很快,这是我长期锻炼出来的。
我可以说,我没有懒过,我的知识没有老化。
总之,希望大家要学会自学,要勤奋地学习,要活到老,学到老。
第三个问题,我想谈一下应该自己培养自学能力。
学习的道路上有拦路虎,你们都是属于功课好的一批人,拦路虎对于你们可能已经不见了,不过我还是愿意谈,因为它曾经拦过我。
我中学时功课不好。
我小时候是念文科的,四书五经都念过,那时我是背,一切都是背。
小时候背容易,因为记忆力好,模仿性强,大人怎么做,我也怎么做就完了,不动脑筋。
后来我转到学习理科了,就遇到了一些困难。
理科靠背是不行的,因为知识越来越广,越来越多,一背就忘了。
中学教科书不过几百页,大学教科书几千页,以后更多,现在的杂志,像《物理学评论》,一卷有4000页,你怎么背呀?一定要把背的习惯去掉。
那么你说,我不背,怎么会记住呀?主要是弄懂。
尤其是学理科、工科的,都要弄懂,弄懂是最主要的。
你看我现在这么讲,不带任何稿子,我对一个问题弄通了,我怎么讲都可以,关键是弄通。
搞科学技术也要弄通,不要熟读。
如果你能改掉背的习惯,将来会不断地进步;改不掉,你最后是神经衰弱,身体不好,睡不着觉。
弄通是愉快的,当你不通时是焦头烂额,一弄通,你就会非常愉快。
从弄通事情里得到的愉快,是没有人能够想像的,比给你做个大官还舒服,我就是一天到晚在自我欣赏里过日子。
我是在不断地弄通我过去不懂的东西,弄通了,就变成我自己的了。
我就不需要背,通了的自然记得,不通的,永远不记得,就是今天记得,明天也就忘了,因为你不通,必须弄懂才行。
怎么叫懂呢?这要克服学习上的坏习惯,有人说,我念书一点一滴不放,一切都要钻研。
那么好了,你念书,念到一个地方,一句话你怎么也看不懂,你一天到晚泡在这一句话上,这样,你的效率很差。
有不少人是这样的,我小时候也曾经这样。
这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我建议你在不懂的句子底下划一条线跳过去,以后再说。
你把一节、一章看完了,回头一看,这句话早已解决了,已不是问题了。
可你不看后头,前头那句话就是你的拦路虎,你老也弄不懂。
所以我告诉大家,看书、听课时,假如哪句话不懂,不要在那里抠,抠是自己倒霉的。
划条线,跳过去,回头再来看。
这叫先弄懂全局,在全局中再去挖掘细节,次要的细节也不要去管它。
假如你还不相信,我还可以讲一个道理:比如在街上走路,从火车站到这个地方,那么你必然要走过几条街,拐几个弯,拐弯的地方是个电影院,还有一个小摊等等,你一定记得很多路标。
但你用不着把一路上的一个个铺面都记住,只要挑重要的关键的地方记几个,那么你再走的时候就自然会走。
假如马路上有坑,有石头,你都要填平了搬走了再走,那你这个路走得也就太慢了。
一般人走路都是这样,有坑、有水塘,跳过去、绕过去就完了嘛!一块大石头,何必要搬呢?你绕过去。
你走远了,回头一看,那个教育和教学问题的思考公路还是很平的。
要记住,学习要抓大节,抓大局,不要去抓细节,细节挡你,仍往前走,就像走路有坑不要紧,可以绕过去。
我们现在时间有限,尤其是你们还要工作,年龄也大,更不要抠在细节里泡下去。
细节在早期不容易弄清楚,读到后来,全局懂了,细节自然就解决了。
这是我教大家的一个办法。
我再重复一下,就是先看全面,再看全局里边的个别重要点。
从全局来了解片面的东西,理解得就更深。
这是一个学习方法的问题。
下面我要讲的是,在学习过程中要不断地总结。
不断总结就是学完了一课、一个问题、一本书后要想一想,这里讲了什么问题,标题是什么,标题之下包括什么内容,它的基础是什么,得到了什么新的结论。
简单地说,就是:包括什么内容,它的基础是什么,它的结论是什么,就这几条。
要把学习的过程想一想,有功夫再记下来。
过两三个星期,你再把两三个星期里研究的东西总结一下,这样,就会使你的知识系统化。
我在大学学习时是不记笔记的,我自认为我自学能力很强,我学理科是自学来的。
因为我小时候学文科,到了大学讲微积分,我连小数点还没有学过,完全是自己学,因此也培养了我的自学能力。
上课我不记笔记,一下课,大家走了,我留在教室里几分钟,想几个问题,把一堂课的内容概括一下,我觉得收益不小。
过一段时间再回想一下,到考试的时候,我也是总得想一想,忘了的,不清楚的,翻一翻书就完了。
毕业以后留学,我们是公费生,要考试,全国几千人考那么20个人的公费生,要考八门业务课,这下可惨了,因为抗战时期我什么笔记也没有,书都扔掉了,好多东西我怎么也想不起来了,怎么办呢?我就找一个同学,那个同学也参加这个考试,大家可能知道,是一个有名的物理学家,叫林家翘,现在在美国,是麻省理工学院的终身教授,美国应用数学学会的主席。
他有一个小本子,我就说先借给我看看。
原来他比我多做了一步,就是想完了以后,每两个星期写一段,这一段就是他温习的,也不过练习本的半页。
两个星期记半页,一学期大概有那么十页,每一门课就那么十页纸。
他的那个小本子很有效,我很快翻了翻,内容、基础和结论,就这么三条,没有别的了。
我都能掌握,因为学过,我是懂得的,有了这个小本,一想就想出来了。
我们考试都考得很好,我们俩分数一样,结果是一起送出去。
一直到现在我觉得他那办法好,所以我也做了笔记,记笔记不要去记详细的东西,学的时候要学懂,学懂就不需要多记,很像现在的教学大纲,不过多几条基础,几个内容,几个结论,很简单。
这样一个简单的劳动,对我们是有指导意义的。
我们自学一门课,主要是弄懂它,不是记住它。
哪个地方不懂,你就把它标上,这些部分常常也是今后研究工作的需要。
我有一个小本,就是专记我学习过程中不懂的东西,一条一条的,弄懂了的,就把它划掉。
我的本子上有很多圈,有很多杠,还有许多到现在还没弄懂的,还在研究。
一辈子不懂的东西还是比懂的东西要多得多。
这是我长期学习总结出来的经验,告诉大家。
当然,你们每人一定也有很多经验,我没有时间一位一位地跟你们谈,向你们学习。
我相信,我们的国家是有希望的,因为你们是有希望的。
现代化建设是要在你们手里完成的。
我以后做工作的能力越来越小了,70岁了,但还能讲话,我要做到活到老,学到老,讲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