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癌mri临床应用
磁共振动态增强在宫颈癌定性及分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等[6]研究指出,3D-ASL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特异 度、灵敏度高于 MRA,与本次研究结果较为相似。进 一步证实 3D-ASL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 准确率、特异度、敏感度较高,利于对脑局部血液微循 环状态进行评估,显示血管狭窄、闭塞情况,为疾病诊 断及后续治疗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 赵君,沈燕萍.ABCD2分层联合 CT血管成像对短暂性脑缺血发 作早期转化 脑 梗 死 的 预 测 价 值 [J].心 脑 血 管 病 防 治,2016, 16(2):158-159.
[2] 黄伟佳,黄理金.pCASL、3D-TOF-MRA与 DSA在缺血性脑血 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7,21(4): 607-609.
[3] 宋伟健,李宝民,胡深,等.磁共振血管成像在支架辅助弹簧圈 栓塞颅内动脉瘤 术 后 患 者 随 访 中 的 应 用 [J].中 国 脑 血 管 病 杂 志,2017,14(7):345-350,355.
[6] 郭慧敏,杨晓光,王泽峰.3.0T场强磁共振应用 MRA血管成像 与 3D-ASL脑灌注成像技术在诊断缺血性 脑 血管疾病中的应 用[J].中国 CT和 MRI杂志,2016,14(12):35-36. (收稿日期:2018-12-12)
磁共振动态增强在宫颈癌定性及分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杨红艳
(孟州市人民医院,河南 焦作 454750)
【摘要】 目的 分析磁共振动态增强检查(DCE-MRI)对宫颈癌定性和分期的价值。方法 收集 96例宫颈癌患者,均 行病理检查和磁共振(MRI)常规检查、DCE-MRI,记录并对比常规 MRI、常规 MRI结合 DCE-MRI分期宫颈癌结果与 病理检查结果的符合情况,对比不同病理分期 DCE-MRI定量参数回流速率常数(Kep)、容积分数(Ve)、容量转移常数 (Ktrans)。结果 常规 MRI将 2例Ⅰb期患者误诊为非宫颈癌,常规 MRI联合 DCE-MRI无定性错误,各个分期符合率 高于常规 MRI(P<005)。分期越高,宫颈癌 DCE-MRI定量参数值越高(P<005)。结论 在常规 MRI上结合磁共 振动态增强扫描能提高宫颈癌定性和分期价值,辅助医师判断宫颈癌病情,指导治疗。 【关键词】 磁共振动态增强检查;宫颈癌;分期;定量参数 【中图分类号】 R445.2 doi:10.3969/j.issn.1004-437X.2019.12.069
DWI联合MRI动态增强扫描在诊断宫颈癌分期中的应用
宫颈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仅次于乳腺癌,严重威胁女性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1]。
因此,宫颈癌的定期筛查和早期诊断非常重要[2]。
此外,明确宫颈癌分期对制订治疗方案和改善预后也至关重要。
宫颈癌国际妇产科联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FIGO)2018分期是世界公认的宫颈癌分期系统,其首次提出根据影像学检查判断肿瘤分期,并将ⅠB期进一步分为ⅠB1期、ⅠB2期和ⅠB3期,将淋巴结转移定为独立分期ⅢC期[3]。
在现有的影像诊断技术中,超声因其方便、成本低廉而被广泛应用于癌症筛查,CT密度分辨力高,可清晰显示密度差异较小的器官和软组织结构,但两者均无法判断宫颈癌的浸润和转移,临床DWI联合MRI动态增强扫描在诊断宫颈癌分期中的应用王新婧1,施磊2,李兵1,冯吟1,朱楠31.安徽省合肥市妇幼保健院影像中心,安徽合肥230007;2.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安徽合肥230022;3.安徽省蚌埠市中医医院影像科,安徽蚌埠233000[摘要]目的:分析DWI联合MRI动态增强扫描在宫颈癌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2018分期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经病理证实的宫颈癌患者,均行DWI和动态增强扫描,分析DWI联合动态增强扫描与FIGO 2018分期的诊断一致性。
结果:68例中,FIGO 2018分期ⅠB1期20例、ⅠB2期15例、ⅠB3期4例、ⅡA1期11例、ⅡA2期7例、ⅡB期2例、ⅢB期2例、ⅢC1期2例、ⅣA期5例;DWI联合动态增强扫描示55例与FIGO 2018分期一致,其中,ⅠB1期18例、ⅠB2期13例、ⅠB3期2例、ⅡA1期9例、ⅡA2期5例、ⅡB期2例、ⅢB期1例、ⅢC1期1例、ⅣA期4例。
经Kappa检验,2种诊断方法的一致性较好(K=0.768,P< 0.05)。
DWI联合动态增强扫描诊断宫颈癌ⅠB1、ⅠB2、ⅠB3、ⅡA1、ⅡA2、ⅡB、ⅢB、ⅢC1、ⅣA期的约登指数分别为0.879、0.848、0.469、0.801、0.665、0.985、0.470、0.485、0.784,准确率分别为95.59%、95.59%、94.12%、95.59%、92.65%、98.53%、95.59%、97.06%、97.06%。
宫颈癌的MRI诊断ppt课件
11
宫颈癌的MRI诊断
阴道正常MRI 表现
• 阴道壁
阴道粘膜 为复层鳞 状上皮 T1WI 呈中等稍低信号 T2WI内带:高信号(上皮、 粘液) 外带 :低信号
阴道
宫颈癌的MRI诊断
正常MR表现:卵巢和输卵管
卵巢:轴位和冠状面显示较佳,T1WI为中等或稍低信号,T2WI 可因多个卵泡结构表现为高信号,但其间质部分仍呈稍低信号
M RI诊断在临床中的应用
磁共振室
宫颈癌的MRI诊断
MRI检查意义
• 术前分期,决定治疗方案 • 明确病变的范围 • 估计预后 • 术后及治疗后疗效评价
宫颈癌的MRI诊断
MRI检查方法
• 扫描前准备。 • 扫描范围 :左肾下极水平至会阴平面 • 扫描序列:SAG T2WI,AXI T1WI+T2WI, COR
宫颈癌的MRI诊断
MRI
• Ⅰ期肿瘤:侵犯宫颈基质,T2WI等信号肿块,宫 颈管扩大及宫颈纤维基质中断
• Ⅱ期肿瘤:宫颈增大,宫旁肿块或宫旁脂肪组织 内出现异常信号的粗线状影
宫颈癌的MRI诊断
MRI
Ⅲ期肿瘤:侵犯至阴道下部,外延至盆壁,或出 现肾积水。
Ⅳ期肿瘤:膀胱壁或直肠壁低信号中断,膀胱壁 或直肠壁增厚或腔内肿块。
• 前面借膀胱阴道隔与膀胱底相邻;后面借直肠子宫陷凹及 直肠阴道隔与直肠相邻
• 分为子宫底、子宫体和子宫颈三部分
宫颈癌的MRI诊断
4
子宫
宫颈癌的MRI诊断
5
子宫、宫颈正常MRI 表现
• T1WI:呈均匀低信号,周围为高信号脂肪 • T2WI : 宫体三层:中心高信号---子宫内膜和分泌物;
中间低信号带---子宫肌内层,亦称结合带; 周围呈中等信号---子宫肌外层
核磁共振对宫颈癌分期的临床诊断价值评估
核磁共振对宫颈癌分期的临床诊断价值评估
摘要】目的:分析核磁共振在宫颈癌诊断以及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病理确诊的74例宫颈癌患者,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核磁共振对宫颈癌分期的准确性。结果:MRI检查漏诊9例,符合65例,诊断阳性率为87.8%,不同分期诊断准确率为Ia期0.0%、Ib期66.7%、Ⅱa期92.6%、Ⅱb期100.0%、Ⅲa期0.0%、Ⅲb期100.0%、IVa期75.0%、IVb期100.0%。Ib及以下分期诊断准确率为50.0%,IIa及以上分期诊断准确率为90.0%。结论:采用MRI诊断宫颈癌具有阳性率高、分期诊断准确等特点,尤其是对Ⅱb及以上分期宫颈癌的患者,可为宫颈癌临床诊断及分期提供可靠依据。
3.讨论
2009年,国际妇科联盟公布的最新宫颈癌分期标准仍以临床分期为准(未将影像学检查纳入术前分期)[4]。然而,临床分期主观性较强,准确性及可信度均较低。临床分期主要依靠盆腔三合诊及双合诊,在鉴别炎性改变与癌性浸润、判断盆壁及宫旁侵犯情况、判定浸润范围及深度等方面准确性较差,且术前综合检查由于取材、所用检测仪器条件的限制,并不能明确病灶的侵犯范围和转移情况,因此对于后期的宫颈癌往往难以区分、鉴别。相比而言,术前盆腔MRI检查则具有操作方便、无创快捷、影像分辨率高、区分度好、扫描范围广等优势,医师可根据信号变化情况确定病灶边缘、病灶侵袭位置、病灶转移状况,这也使其在宫颈癌的术前分期诊断中广泛应用。文中结果显示,MRI的宫颈癌诊断阳性率、各病程的分期诊断准确率上均较高,尤其是对Ⅱb及以上分期宫颈癌的患者,故此对于宫颈癌临床诊断及分期可考虑将此法作为重要参考依据。
低场强MRI在宫颈癌诊断和分期中的应用
局部侵犯低信号的膀胱壁和( 使高信号 的直肠壁增厚 ;,远 或) I \ b
处器 官受累证据。宫颈癌的临床分期采用 国际妇产科协会( I F—
G ,9 5 分类法 。病理资料 由病理科医师进行分析和记录。 O 19 )
2 结 果
2 1 宫颈癌 的形态和 MR 信号 表现 . I
(T / E T 7 0 3/ 5 m , 矢 状 位 R T / I 1/ 0 9 s)
S.1 ET wI(T / E RT
A 轴位rⅥ B 轴位 T WI l 1 2 C 矢 状 位 D
T1 I W
3 0 1 / ) F E T WIT / E2 0 / 0 s ,TR( R T / I 0 / 6/S 、S —2 ( R T 50 15m ) S I T / E T I
宫颈癌是妇科常见病 、 多发病 , 育龄女 性最 常见 的恶性 是 肿瘤之一 , 确诊依靠 细胞学 检查 , 临床 妇科检 查虽 然能 够一定 程度了解病变情 况 , 对肿瘤 的大 小 、 围和对周 围结构 的侵 但 范
犯 受 到 主 观 因 素 影 响 太 大 , 宫 颈 癌 大 小 、 围 和 对 周 围 பைடு நூலகம் 构 而 范
2 3例子宫颈癌为我 院 2 0 0 5年 8月至 2 0 0 9年
本组 2 中表现为类 3例
1 1 一般资料 .
圆形 1 O例 , 表现为不规 则形 1 3例 。肿 物体积 2m m×2m m× 2m m~ m× i 7m 5am×65mm。平扫 T WI . 1 上呈 等信号 、、 1 wI 2
矢 状 位
T 2W I
评估肿瘤分期 已 日益 受到瞩 目, I MR 由于具有 优越 的软 组织分
MRI在宫颈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及研究进展
( ) 一 MR成像 方法
波 (E 序列 的横 断 位 TWI , S) 也有 研究 者 采 用矢 状 E 位 TWI ② 快 速 自旋 回波 (ub E 序 列 的横 断 E ; troS ) 位 及 矢 状 位 TWI,; 频谱 饱 和 反 转恢 复 法 脂 肪 2 ③ E
可表 现 为类 圆形 或 不规 则 形 的肿 块 , TW S 在 2 T E上
含肿 瘤 的最 大横断 面 ,I 和 对 比增强 成像 确 定肿 TWI 2
瘤 的边 界 。 3 ]
表现 为均 匀 或 欠 均 匀 的高 信 号 ,与 正 常 宫 颈基 质
多方位 成 像 能完 整地 显 示盆 腔 内各器 官 、 构 结
间 的解 剖关 系 。MR 矢 状 面 既能 显示 子 宫颈 、 宫 I 子
( 低信号) 及宫旁脂肪( 高信号 ) 成 良好 的 自然对 形 比_, 于> i 4对 ] 5rn的浸 润性 癌 , 助于 区分 无浸 润和 a 有 微小浸润_; TWI 7 在 上癌组织呈等信 号 , 与正常子 宫 组织 无法 分辨 。静 脉注 射 G — T A后 ,在 TWI dD P
扩散 系 数 (p aet iui ofce tA C 图 , ap rn f s nce in, D ) 包 df o i
旁组织的信号差异缩 小 , 因此 , 其对于提高肿瘤检 出率或显示宫旁浸润的作用不大_] 4。 I 5 ( ) 二 子宫 颈 癌 MR 表现 宫 颈 癌 的 MR 表 现 I I 与其病 理学 关 系不 大 _。在 多方 位 MR 上 , 6 ] I 宫颈 癌
磁共振成像在宫颈癌分期中的应用
有 难 以明 确 的 问题 。影 像 学 检查 在 宫 颈 癌 诊 断 中广 泛 应 用 , 别 是 磁 共 振 成像 ( I技 术 的 应 用更 为 临床 提 特 MR ) 供 了准 确 信 息 , 显 出 M I 凸 R 宫颈 癌 分 期 联 合 临 床 FG I O分 期 的 重 要 性 。 MR 有 直 观 显 示 肿 瘤 的 优 势 . 准 确 I 可
cn e ly nip r n l i maigaraoa l t a n n ugn rg oi Atog eme oso acr asa ot t oe n kn esnbe r t t djdigpon s . l u ht t d f p m a r e me a s h h h
c r i a a c r t gn r e i d b I n 2 0 n o f e c n e t r e n d t ep o lm st a e ev c l n e a i gwee r vs y F GO i 0 9 a d s me o o c p s c s e h t we er f e , rb e i tt i h h h c i ia t o so i l p l ai n o ro e aie sa i g ae si i c l t e ce r I gn x mi ain h s l cl n meh d fs mpe a p i t f e p r t tgn r t l f u t o b la . ma ig e a n t a c o p v ldi o
应用低场MRI诊断分期治疗宫颈肿瘤患者42例临床分析
颈 边缘 区域存 在异 常信 号 , 同时低信 号 的 宫颈 基质 全部 消 且 失 ;1 a : 1 期 即为 Ia 患者肿瘤侵犯低信号 的阴道 壁下 13 ; I I期 /处
B I b期 : i 期 的表 现扩展 到盆 壁或者 引起输 尿管梗 阻 ;1期 : lb V
断【 1 j 准确有 效 的分期 判 断对于 所选 择 的手术时 机及 切 除 。而 方式有着关 键的意 义 , 直接 影响到治疗 计划 以及 预后 效果 。而
低场 M I R 矢状位 的 T WI 2 表现 为正 常低信 号 的膀胱 或者 直肠
壁 消失 。 1 统 计 学 处理 . 4
随着影像 学的发展 以及在临 床医学上 的应用 , 得在宫颈 肿瘤 使
患 者 中应用 磁共 振 造影 MR 进 行 分期 的应 用 越来越 广 泛 [。 I 2 1
( I O) F G 的分 期方 式 , 期 的原理 主要依 据 阴道 、 颈旁 、 腔 分 宫 盆
壁、 膀胱壁及 ( ) 或 直肠壁 侵犯范 围进行分类 。基本可 以分 为如
下各 期 :Ib期 : 其在 低 场 MR 上表现 为 肿瘤 未显 著显 示 或 I
者 局 限在 宫颈 基础 部 位处 ;I a : 患者 的肿瘤 低场 MRI I 期 当 显 示 为 已侵 犯信 号 的 阴 道壁 上 23处 ;I b期 : 患者 的宫 / I 当
收治的 4 宫颈肿瘤患者使用 低场 MR 进行 分期治疗诊 断的临床表现进行 了分析 。 结果 1 例 患者 进行手术治疗 , 2例 I 8 其
中在术前 进行低场 MR 分期则 为 5例 Ib期与 1 1 3例 I a , I 期 手术病 理分 期及 低场 MR 分期对 比, 场 MR 的分 期准确 1 低 I
MRI在宫颈癌诊断及分期中的应用
宫颈癌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 的恶性肿瘤 之一 , 居 妇 科
1 . 3 图像 分 析 和 MR 1 分期 方 法 : 本组 3 4例 均 经 病 理 证 实 子 宫 颈癌 , 除 1例 为 宫 颈 残 端 癌 未 能 明 确 显 示 外 , 其余 3 3例 MR I 成 像 均 显 示 了病 灶 。 由本 科 2位 有 经 验 的 主 治 医 师 采 用双盲法阅片 , MR1 分 期根 据 以往文 献l 1 的标 准 , 根 据 肿
核磁共振诊断宫颈癌淋巴结转移临床价值
核磁共振诊断宫颈癌淋巴结转移临床价值宫颈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多数由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引起。
早期宫颈癌可以通过手检和宫颈涂片筛查而被发现,但当肿瘤转移到淋巴结时,筛查的效果会有所下降。
核磁共振技术可以用于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其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本文将探讨核磁共振在宫颈癌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核磁共振技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是一种无创的医学影像学检查方法,通过利用磁场和射频脉冲来对人体内部结构进行成像。
对于检查宫颈癌淋巴结转移,MRI可以提供详细的解剖结构信息、淋巴结大小、形态、数量和位置等重要的信息。
首先,MRI可以提供更高的淋巴结检出率,因为MRI有更高的局部解剖分辨率。
MRI还具有对淋巴管的动态图像分析能力,可检测肿瘤的病灶范围和转移情况。
早期淋巴结转移可能在淋巴管内形成“纤维带”,而在经过MRI检查之后,淋巴结转移的情况将会更加清晰地呈现出来。
其次,MRI可以提供更多的定性信息。
MRI使用磁共振信号分析可以提供差异化的和更加完整的图像信息,从而可以区分出正常淋巴结和转移的淋巴结。
有研究表明,MRI的诊断准确度高于CT和US等其他影像学检查技术。
此外,MRI还可检测周围组织的情况,以确定淋巴结是否出现“肿块”的情况。
最后,MRI能够减少误诊率。
MRI的淋巴结检测率高、技术难度低、检查时无需使用放射性超声波等辐射,极大降低了误诊率和不必要的手术,尤其在诊断肿瘤转移的精度方面更为突出。
总之,MRI在诊断宫颈癌淋巴结转移方面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MRI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淋巴结转移情况。
这种技术不仅可以提供更加完整和准确的数据,而且还可以自然、无创伤地获取医学图像,对于宫颈癌的筛查和治疗中往往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随着MRI技术的日益完善,相信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MRI将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MRI对宫颈癌患者术前临床分期和盆腔淋巴结转移诊断的效果探讨
MRI对宫颈癌患者术前临床分期和盆腔淋巴结转移诊断的效果探讨发布时间:2021-02-03T07:35:33.343Z 来源:《医药前沿》2020年30期作者:付建1 张帆2[导读] 探讨将MRI应用在宫颈癌患者术前临床分期和盆腔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价值。
(1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市人民医院妇科江苏宿迁 223800)(2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市人民医院影像科江苏宿迁 223800)【摘要】目的:探讨将MRI应用在宫颈癌患者术前临床分期和盆腔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8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宫颈癌患者110例,对所有患者均采取MRI诊断,并对其术前临床分期和盆腔淋巴结转移诊断的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将术后病理分期结果作为金标准,MRI分期诊断:ⅠA期、ⅠB期、ⅡA期诊断符合率分别为,100.00%、96.25%、93.33%;临床分期诊断:ⅠA期、ⅠB期、ⅡA期符合率分别为,0.00%、83.75%、83.33%。
MRI方法对盆腔淋巴结转移检测的敏感度为90.32%(28/31)、特异度为94.94%(75/79),诊断准确度为93.64%(103/110)。
结论:将MRI应用在宫颈癌患者术前临床分期和盆腔淋巴结转移诊断中,MRI方法诊断宫颈癌分期情况的准确率较高,还可对盆腔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有效鉴别。
【关键词】MRI;宫颈癌;术前临床分期;盆腔淋巴结转移;诊断【中图分类号】R4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20)30-0049-02宫颈癌在恶性肿瘤中占比较高,且发病人群逐渐年轻化,因此宫颈癌的诊断、治疗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
宫颈癌会使患者的生命健康受到威胁,其癌细胞主要经淋巴结转移[1]。
依照瘤体的浸润范围和形态,在临床上宫颈癌主要分为5个时期,每个时期均需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因此诊断的准确性对治疗具有重大意义[2]。
临床诊断中检查方式有多种,如CT、超声、TCT、MRI等,每种诊断方法均存在一定优缺点,行MRI诊断,其具有较高的清晰度、无创性、操作简单、无辐射等优点,进而备受临床医疗人员和患者的青睐[3]。
宫颈癌诊断中CT和MRI的临床价值分析
宫颈癌诊断中CT和MRI的临床价值分析摘要:目的分析宫颈癌诊断中CT和MRI应用价值。
方法选44例患者对比研究。
结果MRI诊断宫颈癌阳性率、准确率明显高于CT扫描。
结论临床需考虑采用宫颈涂片等其他手段辅助检查,避免出现漏诊、误诊现象,进一步做到提高宫颈癌患者的生存几率。
关键词:CT;MRI;宫颈癌宫颈癌是目前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女性恶性肿瘤,对女性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都有着较大的威胁。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压力的不断增大,女性宫颈癌患者的人数也逐年增多,因此,对宫颈癌行早期诊断和治疗有着极其关键的临床意义。
CT检查和MRI诊断办法是临床上常用的两种早期诊断方法[1]。
为了分析两种影像学诊断办法对宫颈癌的临床诊断价值,我院特开展本次研究。
1基本资料与方法1.1基本资料随机抽取我院宫颈癌患者44例开展本次研究,患者经术后病理诊断为:鳞癌患者13例,鳞腺癌患者11例,腺癌患者20例。
所有患者均表现出不规则的子宫出血、阴道瘙痒、月经不规律等临床症状。
44例患者年龄从40岁到66岁不等,平均年龄为(45.4±3.2)岁。
对所有患者行术前CT检查和MRI诊断,将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检查相比较,分析CT和MRI诊断的临床准确性。
1.2纳入标准[2]本次研究所选患者均符合以下选择标准:(1)所有患者年龄均≥18周岁,未见意识障碍,自主同意参与本次研究;(2)接受CT及MRI诊断,符合我国宫颈癌相关诊断标准;(3)患者符合手术治疗指征,接受手术治疗;(4)本次研究排除严重精神类疾病患者、血液类疾病患者、其他妇科肿瘤患者、非自愿参与研究患者。
1.3诊断办法1.3.1CT诊断:44例患者接受我院菲利普64排螺旋CT扫描仪诊断,医护人员在诊断前要确保仪器运转正常,将扫描参数设置为:从耻骨到髂骨上嵴的扫描参数为每层10mm,重建间隔为0.8mm;对病灶所在位置扫描参数设置为每层5mm,重建间隔为0.8mm。
医护人员在患者检查前一天,指导患者口服500ml含量为2%的泛影葡胺水溶液,在检查前必须憋尿,充盈膀胱。
宫颈癌术后复发的MRI诊断价值
宫颈癌术后复发的MRI诊断价值目的探讨宫颈癌术后复发的MRI诊断价值。
方法对52例宫颈癌术后疑似复发患者,采用常规SE序列行轴位T1WI、T2WI、DWI,矢状位T2WI及冠状位T2脂肪抑制盆腔扫描,其中38例行Gd-DTPA增强扫描。
MRI检查结果与再次手术、穿刺活检病理检查或临床随访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37例患者经再次手术(切除、探查)或穿刺活检病理检查证实为复发,MRI 表现为骶前及盆腔肿块,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稍高混杂信号,DWI呈高亮信号。
复发病灶侵犯膀胱11例、侵犯直肠8例,腹股沟淋巴结及盆腔淋巴结肿大12例,骨转移10例。
另15例经临床随访、影像学检查证实为术后改变。
结论MRI检查在宫颈癌术后复发的诊断有重要临床价值,可以明确复发肿瘤侵犯范围,鉴别宫颈癌术后复发与纤维瘢痕。
标签:宫颈癌;术后复发;磁共振成像临床上将发生在子宫阴道部及宫颈管的恶性肿瘤称为宫颈癌,宫颈癌是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的恶性肿瘤,任何临床阶段的浸润性宫颈癌经治疗后均有复发可能。
早期明确肿瘤治疗后复发及侵犯范围,可以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诸多信息,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6年~2012年我院共收治宫颈癌术后疑似复发患者52例,年龄26岁~67岁,中位年龄48岁。
主要临床症状为腹部疼痛43例,阴道流血或排液28例,肛门坠胀7例,膀胱刺激征5例。
术后病理类型:腺癌27例、腺鳞癌13例、其余均为鳞癌。
手术后未控与复发的判断的标准[1]:根治术后切野范围内肿瘤继续存在或首次手术后1年内局部再现肿瘤,称未控;手术中所见全部肿瘤已切除且手术标本切缘无肿瘤,术后又出现肿瘤则称复发。
1.2方法检查前患者适度膀胱充盈,使用飞利浦Achieva 1.5T超导型磁共振成像仪、体部表面线圈。
MRI序列:轴位SE T1WI(TR110ms,TE4ms),T2WI (TR/TE:2500ms/90ms),DWI(b=800ms/mm2);矢状位T2WI(TR/TE:3000ms/100ms);冠状位T2压脂(TR/TE:2500ms/90ms;TI:150)扫描野(FOV)300~390×300~390,矩阵256×256,常规使用脂肪抑制技术,行Gd-DTPA增强扫描,患者仰卧位,线圈中心对准耻骨联合,扫描范围上至双侧髂嵴连线,下至盆底。
探讨磁共振成像在宫颈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探讨磁共振成像在宫颈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摘要】目的分析宫颈癌患者应用磁共振成像的临床价值。
方法随机选取就我院2010——2012年收治的50例宫颈癌患者,通过磁共振成像进行常规的检查。
结果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表现均为宫颈基质环活在宫颈实性肿物出现中断的情况。
根据分析患者病理的结果得知,本组患者的宫旁侵犯呈现广泛性以及局限性两种类型。
结论磁共振成像有着多序列成像、多方位成像、软组织较高分辨率以及无创性等基本特征,在宫颈癌患者的临床分期上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宫颈癌;磁共振成像;临床;应用妇科恶性肿瘤中宫颈癌是常见的疾病,对宫颈癌疾病具体是通过宫颈活组织学、妇科专科、症状以及病史等方面的检查进行确诊[1]。
患者在手术前进行正确的分期治疗,对预后评估、治疗计划的制定是非常重要的。
磁共振成像有着多序列成像、多方位成像、软组织较高分辨率以及无创性等基本特征,广泛地应用在宫颈癌患者的临床治疗中。
本文就我院2010——2012年收治的50例宫颈癌患者应用磁共振成像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院2010——2012年收治的50例宫颈癌患者,最小年龄25岁,最大年龄50岁,平均年龄32.3岁。
本组患者通过检查病理组织学,均符合宫颈癌疾病的诊断标准。
患者有12例腺癌,38例鳞癌。
患者通过普通的m检查前没有接受其他治疗,同时在同期行增强以及腹膜后平扫等检查。
1.2 方法通过某生产厂家某型号的磁共振扫描仪对患者进行扫描,通过se序列进行常规的t1wi,te/tr=11ms/500ms,通过tes 序列进行t2wi,te/tr=109ms/4000ms。
扫描时,设置5mm为横断位层厚,1.8mm为层间距,两次nex,25cmfov,512x512为扫描的矩阵,4mm为矢状位层厚,1mm为层距,两次nex,25cmfov,512x512为扫描的矩阵。
本组患者均通过gd-dtpa进行增强扫描处理。
核磁共振诊断宫颈癌淋巴结转移临床价值
核磁共振诊断宫颈癌淋巴结转移临床价值核磁共振(MRI)是一种基于核磁共振现象的医学成像技术,通过对人体内部的水分子和脂肪分子等原子核的共振现象进行检测,可以生成高分辨率的人体组织结构图像,被广泛用于临床诊断。
宫颈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淋巴结转移是宫颈癌的一种常见并发症,对于宫颈癌患者的预后和治疗方案制定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利用核磁共振技术进行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核磁共振技术在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对于患者的预后和治疗方案制定至关重要,而传统的影像学检查如B超、CT等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对于小淋巴结转移的检测准确性较低。
而核磁共振技术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和对软组织的优良成像能力,尤其是在对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较高。
研究显示,核磁共振技术在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以有效地帮助医生准确地诊断淋巴结转移,为患者制定更为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重要的依据。
核磁共振技术可以全面评估宫颈癌患者的病情及转移情况。
在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中,不仅需要准确地发现淋巴结转移的存在,还需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病灶的位置、大小、范围以及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等。
而核磁共振技术不仅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还可以通过多方位、多序列的扫描,全面地评估宫颈癌患者的病情,并且能够清晰地显示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为手术治疗提供重要的术前评估,并且在术后的复查中也可以观察疗效。
核磁共振技术对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分期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淋巴结转移的分期和对患者预后的评估对于治疗方案的制定和预后的判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核磁共振技术可以清晰地显示淋巴结的大小、范围和数量,并且可以通过对淋巴结的信号特征进行分析,对淋巴结是否有受侵犯进行评估,对淋巴结的分期和预后进行准确的评估。
研究表明,核磁共振技术在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分期和预后评估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核磁共振诊断宫颈癌淋巴结转移临床价值
核磁共振诊断宫颈癌淋巴结转移临床价值【摘要】核磁共振(MRI)是一种无创的成像技术,在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文通过探讨MRI技术在宫颈癌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应用、研究方法、研究结果、临床意义和未来展望,总结了MRI在该领域的重要性和潜在应用前景。
研究表明,MRI技术能够准确、敏感地检测宫颈癌淋巴结转移,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诊断。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和临床实践的深入,MRI在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中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和管理。
MRI诊断在宫颈癌淋巴结转移中具有巨大的临床应用前景,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推广。
【关键词】核磁共振、宫颈癌、淋巴结转移、诊断、临床、研究背景、研究方法、研究结果、临床意义、未来展望、重要性、临床应用前景1. 引言1.1 概述宫颈癌是妇科恶性肿瘤中常见的一种,淋巴结转移是其常见的转移途径之一。
在临床实践中,宫颈癌患者常常需要进行淋巴结转移的评估,以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的判断。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因其无创、高分辨率和多参数成像的优势,在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中展现出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
通过对淋巴结的形态、大小、信号特征等进行准确的评估,核磁共振技术有望提高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准确性和精度。
本文将从核磁共振技术在宫颈癌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应用、研究方法、研究结果、临床意义和未来展望等方面系统性探讨核磁共振在宫颈癌淋巴结转移中的临床价值,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关于该领域的参考。
1.2 研究背景宫颈癌是妇科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
传统的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等在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中存在一定局限性,而核磁共振技术以其高分辨率、多平面成像、无放射线等优势,在近年来逐渐成为临床上重要的检查手段之一。
核磁共振技术能够清晰显示淋巴结的形态、大小、血液供应情况以及周围组织的关系,有助于提高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准确性。
MRI检查在宫颈癌诊断以及分期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MRI检查在宫颈癌诊断以及分期中的应用效果观察发表时间:2018-12-07T11:15:40.467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33期作者:欧秋柏[导读] 宫颈癌属于临床十分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疾病之一,其亦是临床妇科发病率高达60%左右的恶性肿瘤。
(广西合浦县人民医院影像科广西北海 536100)【摘要】目的:观察MRI检查在宫颈癌诊断以及分期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4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经病理确诊为宫颈癌的7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病理结果中作为参考金标准,比较MRI分期与细胞学分期的差异。
结果:MRI对宫颈癌诊断阳性率、对IIa 及以上分期宫颈癌的诊断阳性率均显著高于细胞学检查,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MRI对Ib及以下分期宫颈癌的诊断阳性率与细胞学检查差异不显著(P>0.05)。
结论:MRI检查可显著提高宫颈癌确诊率,同时可准确诊断分期,特别适用于IIb及以上分期宫颈癌者,能够为临床宫颈癌临床诊断和分期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宫颈癌;MRI检查;诊断;分期【中图分类号】R73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33-0071-01 宫颈癌属于临床十分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疾病之一,其亦是临床妇科发病率高达60%左右的恶性肿瘤,预后差,病死率高,呈现明显的年轻化趋势,会直接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对宫颈癌进行早期诊断和准确分期,有利于恰当选择治疗方案,这是提高宫颈癌临床疗效,改善预后的关键点[1]。
以往临床主要借助物理查体的方式,以肿瘤原发病变浸润范围为依据确定宫颈癌分期,但物理查体结果并不能完全符合患者的实际情况。
随着近几年来MRI诊断技术的革新与发展,其在诊断宫颈癌及其分期中取得了显著性成效。
本文选择我院收治的经病理确诊为宫颈癌的7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进行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7年4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经病理确诊为宫颈癌的7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年最小年龄22岁,最大年龄65岁,平均年龄(35.8±3.5)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9个月,平均病程(7.5±0.7)个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膀胱后壁(ⅣA期)
.
46
同上病例,增强扫描病变 明显不均匀强化
.
47
膀胱壁泡状水肿(Bullous edema sign) 不能判为 ⅣA
.
48
淋巴结表现
➢ 65% ~80% (>1 cm标准) ➢ 多位于髂内和髂外,可以盆腔内及腹膜
后广泛转移 ➢ 与肿瘤的大小密切相关
肿瘤<1 cm,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11% 肿瘤>4 cm,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59%
浸润癌的演变
➢ 国际通用FIGO分期方法,ⅡA期以下手术治疗, ⅡB期以上采用放化疗
➢ 病灶大小、侵犯深度、宫旁侵犯、淋巴结转移均为 影响预后因素
.
10
.
11
.
12
MRI 检查意义
➢ 发现病灶,局部分期,决定治疗方案 ➢ 显示各预后因素,评价预后 ➢ 术后及治疗后评价疗效 ➢ 了解治疗后复发及转移情况
➢ 3级为肿瘤细胞消失,成纤维细胞增生或瘢痕形成
.
54
左侧髂血管旁淋巴管囊肿
.
7025 55
术后阴道残端肿瘤复发
.
7280 56
术后阴道残端肿瘤复发 侵犯盆壁及髂骨,左侧输尿管扩张 左侧髂血管淋巴结转移
.
8127
57
盆壁肿瘤复发 侵犯骶骨、髂骨
.
7404 58
治疗后评价
长T2信号伴有占位效应提示残留肿瘤
.
26
Ⅱ期
肿瘤超越子宫颈,但未达骨盆壁或未达 阴道下1/3
ⅡA 癌灶累计阴道上2/3,无宫旁浸润 ⅡA1 肉眼可见癌灶最大径线≤ 4cm ⅡA2 肉眼可见癌灶最大直径>4cm
ⅡB 有明显的宫旁浸润,但未达盆壁
.
27
Ⅲ期
肿瘤扩展至骨盆壁和(或)累及阴道下1/3 和(或)引起肾盂积水或肾无功能 ⅢA 肿瘤累及阴道下1/3,但未达骨盆壁
.
49
F-48,宫颈癌并双侧髂内动脉旁多发淋 巴结转移
.
50
盆腔淋巴结转移
.
51
腹膜后淋巴结转移
.
52
术后评价
➢ 阴道残端形态及信号 ➢ 盆腔及腹膜后淋巴结 ➢ 术后淋巴管囊肿
.
53
放化疗后分级
➢ 1级为肿瘤组织仍然存在,只有少部分细胞有 退化变性,少许慢性炎细胞浸润
➢ 2级为肿瘤细胞大部分消失,残留肿瘤组织明 显退变,间质毛细血管增生,大量慢性炎细胞 浸润及异物巨细胞反应
.
25
Ⅰ期
癌灶局限在子宫颈(扩展至宫体将被忽略)
ⅠA 镜下浸润癌,肉眼未见癌灶 ⅠA1 间质浸润深度≤ 3mm,宽度≤ 7mm ⅠA2 间质浸润深度 >3mm~5mm,宽度≤ 7mm
ⅠB 肉眼可见癌灶局限宫颈,或镜下病灶>IA2 ⅠB1 肉眼可见癌灶最大径线≤ 4cm ⅠB2 肉眼可见癌灶最大径线> 4cm
.
18
7024
外生型(Exophytic CCa)
.
19
浸润型(Infiltrating
CCa)
(高分化粘液腺癌)
7869
.
20
浸润型(Infiltrating
CCa)
.
21
外生-浸润型
.
22
外生 - 浸润型
.
23
颈管内型(Endocervical Ca)
.
24
MRI分期
0 期 原位癌(浸润前癌)
6901
.
33
侵犯后穹隆(ⅡA) 宫旁边界光滑
7404
.
34
F-32 侵犯前穹隆(ⅡA) 宫旁未见侵犯
手术病理:3点侵犯全层(ⅡB)
7247
.
35
F-30 侵犯前穹隆及宫旁(ⅡB) 右侧闭孔淋巴结转移
.
7702 36
宫旁结节样突出(ⅡB)
.
37
宫旁团片样浸润(ⅡB)
.
7461 38
阴道下端受侵(ⅢA)
.
15
.
16
.
17
宫颈癌MRI表现
➢ 宫颈管扩大,外缘不规则或不对称,低信号纤维性 宫颈基质中断
➢ 异常信号肿块,浸润阴道、宫旁或盆壁,宫旁出现 肿块或宫旁、膀胱、直肠周围脂肪界面模糊或消失, 正常膀胱壁或直肠壁的低信号中断,壁增厚或腔内 肿块,肾积水
➢ 宫颈癌放疗后复发,表现为阴道上端T2WI显著高信 号,放疗后纤维化呈低信号
➢ 绝大部分病变发生于鳞状柱状上皮结合区 (squamocolumnar junction, SCJ)
➢ 子宫主韧带 扇形连于子宫颈与盆腔侧壁 ➢ 骶骨子宫韧带 宫颈后缘至骶骨前面 ➢ 耻骨子宫韧带 宫颈前缘至耻骨盆面
➢ 静脉汇入子宫静脉入髂内静脉,与直肠静脉丛有吻合 ➢ 淋巴管沿子宫血管注入髂内或髂外淋巴结,与盆腔脏器
宫颈癌MRI临床应用
.
1
子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 一,它是全球妇女中仅次于乳腺癌的 第二个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据统计我 国每年新病例为13.15万,其中子宫 颈癌死亡人数为5.3万。原位癌高发 年龄30~35岁,浸润癌高发年龄 50~55岁
.
2
子宫、卵巢解剖
.
3
.
4
.
5
.
6
相关解剖基础
.
7236 39
左侧盆壁受侵(ⅢB)
7869
.
40
宫旁侵犯,直肠无侵犯(ⅡB)
8152
.
41
左侧输尿管下端受侵,左侧肾积水(ⅢB)
.
42
腹膜后淋巴结转移 导致肾积水
.
8830 43
膀胱及直肠壁受侵(ⅣA)
.
44
肿瘤侵犯尿道 ( ⅣA )
.
45
F-57
宫颈肿块广泛侵犯宫体、宫旁、阴道上2/3及
淋巴结广泛吻合
.
7
病理
鳞状细胞癌:约占90%
外生型、内生型、溃疡型、 颈管型
腺癌:约占5-10% 腺鳞癌:极少部分为此类型
.
8
.
9
宫颈癌临床
➢ 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率居第三
➢ 好发生于鳞状—柱状上皮结合区 (squamocolumnar
junction, SCJ)Fra bibliotek➢ CIN(宫颈上皮内瘤变) 原位癌 过程
ⅢB 癌已达盆壁和(或)引起肾盂积水或肾 无功能
.
28
Ⅳ期
ⅣA 肿瘤侵犯膀胱或直肠和(或)超 出真骨盆
ⅣB 远处转移
.
29
F-55 瘤体未显示 手术病理:原位癌
6993
.
30
F-38 宫颈外缘基质环完整 (ⅠB)
.
7478 31
F-50 病变局限于宫颈管,宫颈癌(IB期)
.
32
侵犯前后穹隆(ⅡA) 宫旁未见侵犯
.
13
MRI检查方法
➢ 扫描前准备 减少小肠蠕动伪影,适当充盈膀
胱,不用阴道栓
➢扫描范围 左肾下极水平至会阴平面 ➢平扫 矢状位T2WI、横断位T1WI+T2WI ➢增强 LAVA3D技术,横断位+矢状位+冠状位
.
14
正常宫颈MRI表现
T1WI 呈均匀低信号,周围为高信号的脂肪 组织
T2WI 自内向外有四层信号:高信号的宫颈 管内粘液、中等信号的宫颈粘膜皱襞、低信号 的宫颈纤维基质(与宫体结合带连续)和中等 信号的宫颈肌层(与宫体子宫肌外层相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