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教学片段(人教版二年级教案设计)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笔算教学设计(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笔算教学设计(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笔算教学设计第【2】篇〗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三位数加两、三位数》教案一、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三位数加两位数、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能用竖式计算和在1000以内的不连续进位的三位数加法,学会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估算意识。
3.初步树立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意识,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二、教学重点学生理解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笔算的算理,正确计算。
三、教学难点学生理解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笔算的`算理,正确计算。
四、教学具准备课件。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出示动物。
动物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看这几张,有你认识的动物吗?(课件出示)主题图中的四张动物这几种动物是动物不同分类的代表。
你们看,丹顶鹤属于鸟类,蜥蜴属于爬行类,麋鹿和狐狸属于哺乳类。
科学家们对我国现存的这几类动物的种群进行了统计。
2.解释表格内容。
虽然地球上存在着成千上万种动物,以下表格显示了中国湿地部分种类的统计,你看到了什么?(出示统计表的第三列。
)(1)通过这个表格,你知道了什么信息?(2)观察表格,提出问题。
你能根据其中的两个数据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中国湿地鸟类和爬行类一共有多少种?”板书出来。
“中国湿地鸟类和哺乳类一共有多少种?”板书出来。
(二)探究新知1.解决271+122=(1)我们先一起解决第一个问题,谁能帮我们就第一个问题列式。
列式:271+122(2)估计结果在计算之前,大家先估计一下,和大约是多少?你是怎么估计的?(3)独立试算(4)交流算法观察一下,这道题和以前学的加法有什么不一样?(出示课题:三位数加三位数)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探索计算方法,可以动动脑筋,也可以用学具来帮帮忙。
学生自主探索算法。
谁愿意把你想出的计算方法告诉大家?学生汇报(板书)2.解决271+31=(1)我们先一起解决第一个问题,谁能帮我们就第一个问题列式。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分米的认识》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分米的认识》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理解2分米与1分米的概念,能够通过实际测量和绘制相关图形进行数学运算。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测量、记录数据的能力,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和合作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使用分米的概念进行测量和运算。
•学生能够理解2分米与1分米的关系,并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正确理解2分米与1分米的概念,避免混淆和错误运用。
•激发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活动准备•准备好教学用具:尺子、米尺、图纸等。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4-5人。
2. 活动引导1.引导学生回顾1分米的概念,并通过实际测量展示1分米的长度。
2.提出问题:如果我们把1分米再等分为2份,每份的长度是多少?3.让学生讨论并得出结论:1分米等分为2份,每份长度为0.5分米,即半米。
4.让学生实际测量和比较1分米和0.5分米的长度。
3. 活动展开1.让学生拿出尺子,测量教室中几个不同长度的物品,记录下长度。
2.让学生分组,自由选择一个长度来测量,并在图纸上绘制出测量结果的示意图。
3.鼓励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互相学习,并展示他们的测量结果。
4. 活动总结1.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分米的认识和测量。
2.让学生结合实际问题,进行计算和应用,巩固所学知识。
3.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帮助他们理解和消化所学内容。
四、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包括对2分米认识的准确性、测量和绘图的技能等。
2.对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思维能力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并尊重他人。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课后作业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地方进行实地测量,并记录下测量结果。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10的加减法》的教学片段与反思
片段 二 :
师: 如果没有 图你能算 这些题吗?任意选一题 , 把 你 的算 法 告诉 大 家 。 生1 : 因为 1 0 可 以分 成 6 和4 , 所 以6 + 4 = 1 0 。 生2 : 因为 l 0 可 以分成4 和6 , 所 以6 + 4 : 1 0 。 生3 : 因为6 + 4 = 1 0 , 所 以4 + 6 也等于l 0 。 生4 : 因 为6 + 4 = 1 0 , 所 以1 0 — 6 : 4 。 生5 : 因为 6 + 4 = 1 0 , 所以1 0 — 4 : 6 。
片段一 :
师: 小朋友们 , 你们 的周末是怎样度过 的呢? 师: 小丽的周末与你们不 同 , 她 去体验生活 , 在 生活实践中又学到了许多数学知识 。这节课老师带 领小朋友一起 同小丽去体验生活。 瞧! 这个周末她来 到养 鸡场 ,她 在干什 么 呢?她拿 出两个 食盘 喂小 鸡——出示食 盘图。这时 , 跑来一群小鸡 , 这些小鸡 朝着食盘跑 ,不一会儿 ,左盘跑来4 只 ,有盘跑来6 只——出示情境 图。 师: 小朋友们能看着情境 图提几个数学问题 吗? 生1 : 左 盘 吃食 的小 鸡 比右 盘少 几 只 ? 生2 : 右盘吃食 的小鸡 比左盘多几只? 生3 : 一共 有几 只小 鸡 在 吃 食 ? 生4 : 一共有 1 0 只小 鸡在吃食 , 左盘4 只, 右盘有
二、 引导 探 索 。 解 决 问题
( 学 生 的 学 习兴 趣 被 激 发 ) 创设相应 的问题情 境 , 引疑激 趣 , 活跃思维 , 让 学生爱学 、 乐学 , 让学生针对 问题情境 发现问题 , 提 出问题 ,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 自主发现 问题 的学 习习惯和问题 意识 , 但当学生 自发产生很多问题 时 , 如 果 教 师 不加 以 引 导 ,那 么 学 生 往 往 只会 针 对 自己 感兴趣的问题 展开探索学习 ,这样会使教学陷入放 任 自流的迷途 。 为此 , 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加 以 引导 , 为学生 的主体探索活动指 明方 向, 学生提 出许 多问题有的可以解答 , 有的暂时不能解答 , 教师都给 予充分肯定和鼓励 ,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 了有关数 学知识 , 而且能让学生展开想象 的翅膀 , 学生 的学习 兴趣异常高涨 , 之后组织学生投入到 自主探索 、 自主 创造 的实践中 , 让他们充分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 。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万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万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设计第一篇: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万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设计万以内数连续退位减法一、教材分析:教材以美丽的云南为情境提出旅游中的一个行程问题,引出减法计算。
安排了三个例题,例1是笔算连续退位的三位数减法,例2是笔算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例3是整百数减三位数。
二、学情分析:三、教学班级:四、教学时间:五、教学目标:六、教学重点:减法的计算法则。
七、教学难点:连续退位减法。
八、课的类型:新授课练习九、教学方法:讲授、交流、谈话、操作、指导十、教学准备:口算卡片、十一、教学过程:一、复习口算。
(用口算卡片出示)80-7=35-8=63-4=26-7=42-5=43-6=32-9=65-9=竖式计算。
(学生板演)54-21=79-37=65-24=计算后提问:笔算减法要注意什么?二、新授1、教学例题1师:放假同学们都喜欢去旅游,在我国云南有三个美丽的地方,分别是丽江、大理和昆明。
请同学们看课本,这就是我们的行车路线,我们做飞机到昆明,然后从昆明出发。
问:我们先到的第一站是哪里?我们走了多少千米?我们距离下一站丽江还有多远?地图上表有吗?问:书上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大理到丽江的距离,应该怎么办呢?你从书上观察到了什么线索?师:我们可以用总的路程减去第一站所走的路程,就可以知道大理到丽江的距离了。
师:请你们观察22页的图与23页的图有什么共同和不同的地方?师:通常我们可以用线段图的方法来解决路程或者工程等问题,图中昆明到丽江的路程被拉成了一条直线,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解决问题,反而使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更加明了了。
师:请你估算一下大理到丽江有多远?你觉得小女孩的方法好吗?你还有其他的方法吗?学生独立完成竖式填空,指明学生到黑板演示集体讨论,依照法则进行评讲问:连续退位减法中你觉得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什么?2、教学例题2师:现在我们把517改成507,想一想,计算上有什么不同?学生自由发言同学计算出了正确的结果,但是计算的方法可能会有所不同,你们看这样好不好,同学们前后桌为一组,互相说一说你的计算方法,然后小组推选出一个代表,把你们认为最容易理解的方法说给大家听,好不好?哪一想说说你们的方法?指学生到黑板前来,边讲边板书。
小学三年级第二章数学教案
小学三年级第二章数学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2. 掌握简单的加法和减法计算方法;3. 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加法和减法的概念;2. 加法和减法的基本运算方法。
教学难点:1. 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教具等;2. 学生每人准备一份算术练习册。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老师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加法与减法”,并简单解释加法和减法的概念。
2. 老师出示几道简单的加法和减法算式,让学生进行口算。
二、学习新知(15分钟)1. 老师讲解加法和减法的基本运算方法,并做例题让学生跟随计算。
2.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合作完成几道练习题,加深理解。
三、小组讨论与练习(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互相帮助解答练习题。
2. 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他们的解题思路,其他组员进行讨论。
四、课堂检测(10分钟)1. 老师出示几道简单的加法和减法算式,让学生进行笔算。
2. 学生在算术练习册上完成一定数量的练习题,老师进行实时批改。
五、课堂总结(5分钟)1. 老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加法和减法的重要性和实际运用。
2. 学生将本节课所学内容记在笔记本上。
六、布置作业(5分钟)1. 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巩固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方法。
2. 学生在家中练习解决其他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掌握了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与运算方法,能够简单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并解决问题。
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提高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理解。
2023年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教学设计(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教学设计(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内容:青岛版五年制二年级下册第91~92页。
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笔算方法。
2.通过在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来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并感悟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感受大海的富饶,感受劳动者的快乐、幸福,懂得劳动创造财富。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信息及问题板贴。
教学过程:课前:1.播放有关《大海》的录像。
2.交流看到了什么。
一、情境引入:师:今天这节课,老师带同学们到海水养殖场去看看,帮助渔民伯伯解决一些问题。
(课件出示情景图)师:请看大屏幕,渔民伯伯、阿姨们在干什么?生1:种植海带,放养螃蟹。
生2:运送虾饲料,放养扇贝。
师:再仔细观察,你能发现那些数学信息?生:每条绳上夹29根海带苗,已夹好3条绳子。
师:根据这组信息,能提什么数学问题?生:一共夹了多少根海带苗师:还有别的信息吗?生1:一笼养8只螃蟹,共112笼。
生2:可以求112笼共多少只螃蟹?生3:虾饲料每袋414千克,4袋多少千克?生4:每笼装125只扇贝,5笼共装多少只?师:船上有几笼呢?生:船上3笼,另外2笼正往海里放。
二、解决问题师:观察很仔细。
下面我们就来解决这些问题。
(板贴海带的信息和问题)师:谁来给大家读一读。
生读题,课件出示海带的信息图。
师:怎样列式?生:293师:你想怎样算?生1:估算。
生2:我想口算。
生3:还可以列竖式。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一算。
生独立计算,师巡视。
师:谁来给大家说说你是怎么算的?生:我是估算的,29≈30,303=90,所以293≈90。
师:293的准确结果比90大还是比90小呢?为什么?生:因为29比30小,所以293的准确结果比90小。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人教版简洁(优秀8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人教版简洁(优秀8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结合电影院的座位问题,经历自主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会用简便方法计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3.在自主探索简便算法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会用简便方法计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难点:在自主探索简便算法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课前准备:把电影院的2个问题分别写在小黑板上。
教学过程:一、问题情境1.师生谈话由学生最近看过什么电影,在哪个电影院看的,电影院每排有多少个座位,有多少排,引出电影院座位问题。
师: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都喜欢看电影,哪个同学说一说你最近看过什么电影?是在哪个电影院看的?请几个同学介绍。
师:谁仔细观察过,你去的电影院每排大约有多少个座位?有多少排?生发言,教师对注意观察电影院座位的学生给予表扬。
师:-同学真不错,到电影院不光是看电影,还特别注意观察电影院的座位情况。
今天我们就来解决一个电影院的座位问题。
用小黑板出示问题(1)。
2.用小黑板出示问题(1),让学生读题,了解其中的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题,说说从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学生说电影院原来的座位情况和问题。
二、解决问题1.提出问题(1),师生共同列出算式,鼓励学生自主计算。
师:求原来一共有多少个座位,怎样列式呢?学生说,教师板书:36×30=师:36×30,这个算式你们都会计算,用自己的方法试着算一算吧!(2),学生自主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计算方法。
2.交流学生个性化的计算方法,鼓励学生大胆介绍自己的想法和计算过程。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怎么计算的?学生可能会有以下方法(1)先算10排共有多少个座位。
36×10=360(个)360×3=1080(个)(2)把30看成3个十,36乘3个十等于108个十,也就是1080。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搭配》教案优秀范文(完整版)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搭配》教案优秀范文方面做出的新的尝试。
排列和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在学生以后的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而且是学生学习概率统计的知识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本教材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做了一些努力和探索,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
2、使学生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比较、自主合作探究等活动,讨论事物排列的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自主探究,掌握有序排列、巧妙搭配的方法,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
教学难点:怎样排列可以不重复、不遗漏。
理解简单事物搭配中的有序、无序的不同。
二:学情分析(一)心理特征从心理特征来说,二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好奇、好玩,通过自身体验获得知识能使头脑更加活跃,保持愉悦的学习情趣。
并且他们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有限,要在课堂上适当安排一些与教学相关的小游戏。
(二)认知状况作为二年级的学生,缺乏空间想象力,直接要学生来学习,显得非常空洞,也没有好的效果,但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在数学学习中注意安排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来进行学习,经历简单的排列组合规律的数学知识探索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新知,发现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三:教学模式教法: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规律,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遵照《课标》的要求和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实际,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通过课件演示、动手操作、游戏活动等方式组织教学。
1、从生活情景出发,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身为一名数学老师,要去把教案做好,为新学期的教学而准备更加充分。
下面是整理的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5篇,欢迎大家读报分享借鉴,希望大家喜欢,也希望对大家有所能够帮助。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以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毫米和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使学生会用毫米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使学生经历毫米的含意以及1毫米长度单位观念的操作过程形成过程。
在实际测量的整个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3.会用毫米作为测量物体长度,从而提高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4.结合操作活动,使学生紧密联系体会数学和劳作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观念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体验1毫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厘米 = 10毫米;会简单的换算;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在二年级我们研习过有关长度单位的知识,要精确地校正物体长度,需要什么工具?(用尺子量)2.请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物体直径的?(学生汇报: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所量物体的一条边,看这边的另一端指向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读数时要平视。
)3.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并用手比一比有多长?(学生回答)4.填上合适的单位(课件演示,指生回答)5、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
(1)出示例1情境图,学生认真观察。
教师提出问题。
(2)4人小组合作,依次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数学分析长、宽、厚。
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录表的“估计”一栏中。
(3)对估计的结果进行该些。
6.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算的结果。
(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
测量时,将遇到的风险问题记录下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7.提问: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该怎么办呢?8.能不能用学过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来精确地表示书本的厚度?(这时我们就要用到比更小的新的长度单位——毫米。
2023年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优秀教案(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优秀教案(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优秀教案第【1】篇〗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材第14页例3【教材分析】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是在学生学习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以及认识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的,为后面进一步学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退位加减法做准备。
【学情分析】笔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是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笔算的拓展,它们的算理完全相同。
教学时,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迁移规律探索和学习新知识。
【教学目标】1.掌握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算法,能正确计算有关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2.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进位、退位算理。
【教学准备】课件、情境图等。
【教学流程】【情境导入】师:同学们,我们到世博园的商品店去看看,藏着什么数学问题呢?出示教材第14页例题:世博园里的一个纪念品商店,上午卖出380个“海宝”,下午卖出550个“海宝”。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你看到了什么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一个你想解决的数学问题吗?生汇报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来研究一下这几个问题:(大屏幕出示)(1)上午和下午一共卖出多少个“海宝”?(2)下午比上午多卖多少个“海宝”?师:你能根据这两个问题列出两个正确的算式吗?(生说算式,师板书:380+550=550-380=)师:看看这两个数有什么特点?(几百几十)师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学习的几百几十的加、减法。
板书课题: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探究新知】1.探究“380+550=”的计算方法。
(1)师:380+550=这道题,你能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来解决?自己先想一想然后与同桌交流再汇报。
生1:我把380看作38个十,550看作55个十,来进行口算,得到93个十,也就是930。
2023最新-三年级数学估算教案【优秀5篇】
三年级数学估算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该页是美丽的编辑给大伙儿收集整理的三年级数学估算教案【优秀5篇】,欢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估算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P31例4二、教具、学具准备生活用品图片、游乐园图片三、教学目标与教学设想估算是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数与代数”部分,要强化估算的作用。
并提出了明确目标:第一学段要让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在一年级教材中,已经对学生进行了估计和估算的渗透,在本册教材中第一次正式出现估算的内容。
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部分学生有相关的生活经验。
结合教材的特点和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特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学会加、减法的估算方法。
2、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等方式体验到“两位数加、减法估算”方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能力和合作意识。
3、让学生用学到的估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在交流评价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整堂课从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以“感受生活化的数学”为教学理念,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时力)●(求体现以下的特点:(1)注重知识迁移,从“估数”到“估算”。
在一年级的教学中,我们已经对学生进了估计和估算的渗透,本课一开始就由猜价游戏(估数)这一情境引入新课,找到学生“最近发展区”,激活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为轻松学习“估算”作铺垫。
(2)体现估算方法多样化。
估算中的算法多样化是问题解决策略多样化的重要体现。
课中,我们应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鼓励他们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三年级上册数学集体备课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第一单元《时、分、秒》教案设计第1课时:秒的认识教学目标:1、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要珍惜分分秒秒。
教学重点:借助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口算卡片,每人准备一个时钟。
教学步骤:一、情境导入(播放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谈话: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
(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谈话:刚才,我们进行倒计时,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
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
(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一)认识时间单位“秒”1、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学生反馈:①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秒针走1小格是1秒。
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让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法进一步类推。
4、体验1秒钟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
(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
)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④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
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
(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课教案-《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教学设计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课教案:《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教学设计教案公开课《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教学设计设计者:昌江县第二小学梁连明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P22-P23页的例1及相关练习题。
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是学生在二年级已学过的笔算退位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在算理上是一样的,只是被减数连续两位不够减,要连续从前一位退1,在第二次退位后除了加上本位的数还要减去上次退的1,又加又减,计算上思维过程交为复杂,学生容易出错。
没有直观的算法,而是直接呈现口算和竖式计算的方法,引导学生把已有的知识、方法和经验迁移过来,解决新问题。
学情分析:虽然学生之前已学过两位数的退位减法计算,也掌握了一定的算理,但是三年级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较弱,在被减数连续两位不够减的情况下应如何进行计算,这是教学中的难点。
因此在教学时,我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准备了课件和配套的画面,以增强教学的直观形象性。
另外,结合学生之前已学过的退位减法计算为基础,通过学生的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和掌握笔算减法中连续退位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减法的估算。
3.学生通过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体验连续退位的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及估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连续退位减法的算理。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常规的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一)简单描述昌江的一大旅游景点---棋子湾(二)出示课件:棋子湾从石碌到棋子湾61千米,路途经过乌烈时是38千米,还剩多少千米?1.指名演板,并说说计算过程。
2.师:同学们,你们能说说在做笔算减法时我们应注意什么?(相同数位要对齐;再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就从十位退一当作10来减)3.小组合作探讨问题:“把还剩多少千米?”改为“大约还剩多少千米?”应该怎么解答?[设计意图:把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相结合;以我县的景点为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热情,产生学习动力,为下一个新知做铺垫。
[小学数学优质教学教案设计] 小学数学片段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优质教学教案设计] 小学数学片段教学设计小学数学教学教案设计是怎么样的呢?想了解教师是怎么辛苦设计教案的吗?下面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小学数学教学教案设计的资料,希望大家喜欢!小学数学教学教案设计一、乘法运算律数学教案【教学内容】四年级(下)第17~18页例1~2,练习四第1题。
【教学目标】1.经历在计算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情景中探索发现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过程。
2.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能用这两个运算律解释计算的理由。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数学知识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在具体情景中探索发现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探索新知1.教学例1出示例1图,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在小组中互相交流。
板书:9×4=36(个),4×9=36(个)。
学生观察板书,思考: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板书:9×4=4×9。
教师:你还能写出几个有这样规律的算式吗?板书学生举出的算式。
如:15×2=2×158×5=5×8教师: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学生1: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学生2:这就叫乘法交换律。
教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换律吗?(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教师:如果用a、b表示两个数,这个规律可怎样表示呢?(a×b=b×a) 2.教学例2出示例2情景图,口述数学信息和解决的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解答。
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解题思路和方法。
全班汇报,教师板书。
(8×24)×68×(24×6)=192×6=8×144=1152 (户)=1152 (户)学生对这两种算法进行观察、比较,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板书:(8×24)×6=8×(24×6)。
《搭配》教学设计
1 《搭配》教学教案一、教学设计《搭配》选自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的教学内容。
(一)内容解析在二年级上册教材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一点排列与组合知识,学生通过观察、猜测以及实验的方法可以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本册教材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与二年级上册教材相比,本册教材的内容更加系统和全面,分别介绍了排列以及组合。
教材重在向学生渗透这些数学思想,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这也是《标准》中提出的要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搭配的过程,训练学生有序思考能力,体验搭配中科学、合理、巧妙地搭配。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本节课的核心问题:通过不同的方式总结有几种搭配。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猜测等活动,让学生发现总结: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猜测等活动,让学生发现总结有几种方法搭配。
2.技能目标技能目标:在进行探索、交流活动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和:在进行探索、交流活动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情感目标情感目标:能主动探究发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人合作交:能主动探究发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三)问题诊断在二年级教材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一点排列与组合知识,他们可以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组合数,但认知水平还停留在感性层面,对有序搭配有一定的模糊意识,缺乏理性层面的思考。
本节课可以通过迁移来学习本课的知识。
对于学习方法而言。
本节课通过由浅入深的练习和灵活的变式,引导学生要善于抓住图形的基本特征和题目的内在联系,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四)教学支撑《标准》中指出:“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逐步深入。
三年级数学上册《万以内加减法解决问题》教案(共13篇)
三年级数学上册《万以内加减法解决问题》教案(共13篇)篇1:三年级数学上册《万以内加减法解决问题》教案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万以内加减法解决问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我体会到了加减法估算的必要性;掌握加减法估算方法,根据具体问题进行合理估算。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通过感受估算解决问题的简洁性,培养估算意识。
3.体验解题的过程和步骤,感受解题过程中的方法,有复习和反思的意识,积累解题经验。
二、教学重点1.在具体的情境中,掌握加减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2.体验估算的多样性,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估算策略。
三、教学难点体验估算的`多样性,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估算策略。
四、教具、学具准备教学课件、习题卡五、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说说下面各数的近似数583接近百718接近()百192接近()百219接近()百583接近()百()十718接近()百()十192接近()百()十219接近()百()十小结:刚才小朋友们都积极动脑,学会判断一个三位数接近哪个整百数或整百整十数,下面我们就来用这个本领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1.出示情境,引出新知向阳小学组织学生参观形象最大化。
让我们看一看。
有哪些问题?需要使用哪些信息?你想怎么解决这道题?(估一估,算一算)下面就解决一下这道题。
2.汇报交流。
六个年级的学生同时看能坐下吗?说说怎么想的。
预设1:221+239=460(人)460人>441人所以六个年级的学生不能同时坐下。
预设2:把221看成200,把239看成200,200+200=400(人)221+239>400人。
预设3:把221看成220,把239看成230,220+230=450(人)450人>441人所以六个年级的学生不能同时坐下。
预设4:221>220,239>230,220+230=450,221+239一定大于450,所以不能同时坐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数学教学片段(人教版二年级教案设计)
假设求解【六年制三年级】
题目:小麦斯家有一些苹果和桔子,苹果的个数是桔子的3倍,爷爷和奶奶每天各吃一个苹果,小麦斯每天吃一个桔子,若干天后苹果还剩下8个而桔子刚好吃完,原来苹果有多少个?
这题初看无从下手,但我们可以用假设法依照已知条件来进行推算:因为苹果的个数是桔子的3倍,所以我们可以假设每天各吃3个苹果、1个桔子,在若干天后两种水果正好吃完。
而现在爷爷和奶奶每天各吃一个苹果,也就是每天吃2个,比假设时少吃3—2=1(个),结果若干天后苹果还剩下8个而桔子刚好吃完。
所以用8÷1=8(天)可以求到吃的天数,用8×2+8=24(个)就能求到原来苹果的个数。
自我探索:
1、三(5)班的白粉笔是彩色粉笔的6倍,每天用去3盒白粉笔和1盒彩色粉笔,当彩色粉笔刚好用完时白粉笔还剩下12盒,原来白粉笔有多少盒?
2、小亮家苹果的个数是桔子的5倍,每天吃3个苹果和1个桔子,当苹果还剩下8个时桔子全部吃完时,原来苹果有多少个?
奇怪的年龄【六年制三年级】
[张老师出示题目:祖孙三代的年龄加在一起正好是100岁,
祖父过的年数正好等于孙子过的月数,儿子过的星期数正好等于孙子过的天数,问祖父、儿子、孙子各多少岁?]
小马虎:这道题中的已知条件连数字都没有,怎么做呀?
张老师:假如你不知道如何求解,可以看看能不能从已知条件中知道祖父、儿子、孙子他们各有多少份呢?
小麦斯:已知条件中知道祖父过的年数正好等于孙子过的月数,所以不管祖父是多少岁,孙子的年龄要乘12(一年12个月)才能和爷爷一样大。
也就是说祖父的年龄是孙子的12倍,祖父相当于12份,孙子是1份。
再根据第二个已知条件可以知道,儿子的星期数=儿子的年龄×365÷7,孙子的天数=孙子的年龄×365。
而因为这两个算式是相等的,所以儿子的年龄就是孙子的7倍,儿子是7份,孙子是1份。
既然他们各自的份数已经求出来了,年龄也就非常好求了。
张老师:小麦斯能够抓住条件、找准解题的突破口,从而巧妙求解,可真了不起!
小朋友们,你还有其他的方法吗,试试看!
动手剪一剪
【六年制三年级】
[题目:将一张边长为24厘米的正方形纸,剪成4个完全一样的小正方形,这4个小正方形周长之和比原来的正方形周长增加了多少厘米?]
方法一:将这个正方形沿水平方向剪一刀,这时分成的两个小长
方形的周长和就比原来大正方形的周长增加2个边长;再沿竖直方向剪一刀,又增加2个边长,一共增加2×2=4(个)边长,4个小正方形的周长和比原来的正方形周长增加了24×4=96(厘米)。
方法二:将这个正方形沿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各剪一刀,这时大正方形就变成了4个小正方形。
这4个小正方形的周长和比原来的正方形周长增加了2×4=8(个)小边长,这8个小边长相当于4个大边,所以这4个小正方形的周长和比原来的正方形周长增加了24×4=96(厘米).
方法三:还是将这个正方形沿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各剪一刀,这时分成的4个小正方形的周长和比原来的正方形周长增加了8个小边长,每个小边长为24÷2=12(厘米),所以一共增加了12×8=96(厘米)。
小朋友们,你还有其他的解法吗?
巧妙求解
题目:将一张边长为24厘米的正方形纸,剪成4个完全一样的小正方形,这4个小正方形周长之和比原来的正方形周长增加了多少厘米?
方法一:将这个正方形沿水平方向剪一刀,这时分成的两个小长方形的周长和就比原来大正方形的周长增加2个边长;再沿竖直方向剪一刀,又增加2个边长,一共增加2×2=4(个)边长,所以4个小正方形的周长和比原来的正方形周长增加了24×4=96(厘米)。
方法二:将这个正方形沿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各剪一刀,这时大正方形就变成了4个小正方形。
这4个小正方形的周长和比原来的正方形周长增加了2×4=8(个)小边长,这8个小边长相当于4个大边,所以这4个小正方形的周长和比原来的正方形周长增加了24×4=96(厘米).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请自行参考编辑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