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登革热流行病学概况及防控研究进展1_曾子倩朱彦锋_综述余小平审校
全球几种主要传染病流行及研究动态
全球几种主要传染病流行及研究动态目前,传染病仍是世界上儿童和年轻人生命健康的主要威胁。
近几年,全球每年因传染病致死的人数约为1300万。
在发展中国家,有半数死因是由传染病导致的。
全球每小时约有1500人死于传染病且大多数发生在贫困的发展中国家。
近年来,世界上发生大规模人口流动,如1996年全球有5000万人口离开他们的家园,1999年科索活战争也使大量难民逃亡,这种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加剧了传染病的蔓延;同时,城市人口密度增大及卫生条件不良也导致了传染病的爆发流行。
1.登革热的威胁持续增加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每年有5000万人感染登革热,其中50万人需要入院治疗,儿童占大部分。
入院治疗的登革热病例中,病死率占5%。
如果不采取合适的治疗方法,则登革热的病死率将超过20%。
利用先进的支持性治疗,可将登革热的病死率降低到1%以下。
登革热病例数增加主要是因为疾病扩散到新地区;其次,登革热的爆发流行也使得登革热病例数大量增加。
1998年,全球登革热发病率远远高于以往,尤其在东南亚、西太平洋地区及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比较高的登革热及登革出血热发病率。
巴西在1998年1~8月有万例报告病例,比1997年南美洲全州报告病例数还多。
在越南,6月至9月是登革热流行的高峰期,但在7月以前即出现了16647全病例,并有55例死亡。
有人认为,厄尔尼诺现象产生的气候模式变化可能是导致1998年登革热高发的主要因素。
消灭登革热取决于是否能有效地减少其主要传播媒介埃及伊蚊的数量。
目前,主要采用综合防蚊措施控制娭及伊蚊的数量。
因为暂时还缺乏有效的手段控制登革热的传播媒介,因此登革热将继续成为困扰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重要传染病问题。
流感方向1997~1998年,北半球流感活动属中度到重度程度,南半球的活动程度较轻。
1997年10~12月,北半球的许多国家有散发,但同一时期南半球的一些国家有爆发流行。
在美国和加拿大,1998年1月中旬出现流行,加拿大至2月中旬实验实确诊病例仍很高;亚洲地区流感高峰在1月的第2周和第3周,伊朗、以色列和日本3个国家曾报告有流行;欧洲主要是散发,在1月底和2月初流感活动较多,在某些欧洲国家,流行可持续到3月;4~7月之间在斯里兰卡和一些南半球国家曾有流行。
登革热的预防与控制概要
4.3 切断传播途径
对疫点、疫区进行室内外的紧急杀灭成蚊,限期将疫区范围内
纹幼布雷图指数降至5以下 要特别做好流行区内医院、学校、机关、建筑工地等范围内的 灭蚊工作 消灭蚊虫孳生场所:翻盆、倒罐、填堵竹洞、树洞、消除一切 形式的小积水。对孳生、繁衍的蚊幼虫的户内、外各种水缸、 水盆、贮水池等倾倒、洗刷、换水、加盖等 药物灭蚊:采用灭虫剂杀灭成蚊,室内喷药前要关好窗,喷完 药关门,经1小时后再打开门窗。室外环境对伊蚊栖息场所进行 大面积喷洒 交通工具监督、灭蚊:在流行期内对进、出疫区的各类交通工 具进行卫生监督,并予以预防性灭蚊
2.2 时间分布
周期性 一个地区发生流行后,随后3~5年有发生登革出血热的 危险,可能与二次感染引起免疫增强反应有关 缺乏免疫力的地区可发生来历不明的暴发,地方性流行 区取决于流行强度的积累 季节性 主要流行季节与雨季、蚊媒密度相一致 我国病例多发生在3~11月份,7~9月达到高峰。福建 广东为9-11月为流行高峰。
情; 了解登革热媒介伊蚊种群(包括孳生和密度变化)的 动态变化及登革病毒携带状况; 为登革热流行趋势的预测、预警和制定防治对策、措 施提供科学依据。
登革热常规控制(监测)及应急控制(
监测)
3.2常规控制
1.依据当地条件开展登革热媒介伊蚊防控宣传教育; 2.主要措施是孳生地清理;
3.BI>20时,提示存在登革热暴发高风险,建议辖区政 府组织开展消除蚊媒孳生地和灭蚊工作。 4.首次发现埃及伊蚊时保存监测所获标本,立即将监测 结果报告上级疾控机构,核实后提出处理意见。
登革热的预防与控制
福清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主要内容
概述
流行病学 监测与报告 预防控制
登革热及其防治
传播途径与高发期
传播途径
登革病毒主要通过伊蚊(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叮咬传播,雌性伊蚊是主要 传播媒介。
高发期
登革热多发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每年5月至11月为高发季节,其中7月至9月 为高峰期。
易感人群与预防措施
易感人群
无特定易感人群,任何年龄段的人都可能感染登革病毒。
预防措施
采取综合预防措施,主要包括灭蚊、防蚊和个体的防护。
登革热及其防治
2023-10-27
contents
目录
• 登革热概述 • 登革热病理生理 • 登革热防治措施 • 登革热案例分析 • 登革热对公共卫生的影响与应对策略 • 登革热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
01
登革热概述
定义与症状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疾病,通过蚊虫叮咬 在人群中传播。
主要症状包括突发高热、三痛征(头痛、眼痛、肌肉痛)、 皮疹、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减少等。
社区现状
该社区存在一些卫生死角,如楼道堆积物、公共垃圾桶等,为蚊 虫滋生提供了条件。
防控措施
社区居委会组织志愿者定期清理卫生死角,开展灭蚊消杀活动, 同时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居民自我防护意识。
效果评估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社区环境明显改善,登革热病例明显减少 。
案例三:某医院登革热诊断与治疗体会
诊断经验
防止蚊子叮咬。
个人防护
提高个人防护意识,穿长袖衣服 、长裤,避免在蚊子活动高峰期 外出,如需外出,应使用有效的 防蚊用品。
社区合作
加强社区合作,进行集体灭蚊行动 ,清理积水等蚊子滋生地。
治疗措施
01
02
03
休息与饮食
保证充足的休息和饮食, 以增强免疫力。
登革热流行病学分析与防控措施研究
登革热流行病学分析与防控措施研究登革热作为一种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常见的蚊媒传染病,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关注。
本文旨在对登革热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
一、登革热的流行病学特征登革热主要由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和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媒介传播,是一种急性传染病。
其特点是潜伏期短(2-7天),临床症状多样化,包括发热、头痛、肌肉和关节疼痛、皮疹等。
登革热病毒由感染者通过蚊子叮咬传播给健康人,形成一种传播链。
二、登革热的流行病学分析1. 流行病学分布登革热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特别是南美洲、东南亚、西太平洋地区。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统计数据,每年全球约有3.9亿人受到登革热感染,其中大约有2.9亿人发病。
2. 流行病学特点登革热病例呈现季节性高发的特点,通常在雨季或夏季出现暴发。
暴发可以从一个地区扩散到其他地区,形成链式传播。
登革热的传播与环境因素、病毒株型、人群免疫状况以及蚊虫密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三、登革热的防控措施1. 病毒监测和溯源及时监测登革热病毒的传播情况和变异情况是预防与控制登革热的重要措施。
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病毒进行检测和溯源,有助于了解病毒的流行状况,制定相应的防控策略。
2. 增强社区预防意识向社区居民宣传登革热的病因、传播途径和症状,提高社区居民对登革热的认知水平,并教育他们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如穿长袖衣物、使用蚊帐、使用驱蚊剂等,对蚊虫的滋生环境进行清理。
3. 控制蚊虫传播利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蚊虫的滋生。
例如,埃及伊蚊的繁殖地主要在家庭周围,可以设置防蚊网、喷洒杀虫剂等防控措施;白纹伊蚊的滋生地主要在室外的水容器中,可以封堵水容器、清除积水等。
4. 加强卫生监测与应急响应建立完善的卫生监测体系,及时监测登革热的发病情况和传播趋势,确保早期发现和报告疫情。
同时,建立健全的应急响应机制,及时采取措施,控制疫情的扩散。
登革热疫情与防控
登革热:疫情概况
中国大陆登革热历史与现实
历史上有7年超万例 1980年:452675 1986年:118881 2014年:45053 1987年:32830 1978年:22122 1981年:19543 1985年:16385
4
登革热
2015年-2018年,我国大陆地区共报告登革热病例16937例 ,累计死亡3人
疫情以宝塔街社区为中心向 临近的社区传播,主要集中 在龙山街道办。总体上,疫 情未向周边县区扩散。
7
对外交流频繁 我国目前尚无证据证明出现登革热本地循环,大
范围疫情均为输入病例引起的本地传播
旅游人群显著上升 一带一路扩大国际交流 广交会等年度贸易会议 跨国公司 边境合作
3
(2) Brady OJ, Gething PW, Bhatt S, Messina JP, Brownstein JS, Hoen AG et al. Refining the global spatial limits of dengue virus transmission by evidence-based consensus. PLoS Negl Trop Dis. 2012;6:e1760. doi:10.1371/journal.pntd.0001760
95%CL:6700万-1.36亿)
全球范围内,美洲和亚洲登革热发病数增幅较大
39亿登革热风险人群,128个国家,
(1) Bhatt S, Gething PW, Brady OJ, Messina JP, Farlow AW, Moyes CL et.al. The global distribution and burden of dengue. Nature;496:504-507.
登革热调查与疫情控制
登革热疫情现场调查与控制全世界登革热疫情概况登革热已成为全世界最重要的蚊传疾病。
过去50年来,登革热发病率增加30倍。
每一年超过100个流行国家新增感染约5万万至1亿(WHO, 2021〕。
全世界登革热疫情概况目前,全世界有25亿登革热风险人群,每一年有50万登革热住院病例,2万以上死于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Gubler DJ, Meltzer MI, 1999)。
低估与误诊不容无视(Suaya J et al., 2021; Beatty ME et al. 2021)。
中国登革热暴发记录登革热:传染源1、病人:发病前1天和发病后5天为病毒血症期,传染性较强2、隐性感染者:感染后可不发病,但可产生病毒血症3、非人灵长类及其他野生动物登革热的传播途径一、蚊媒:伊蚊二、垂直传播;怀妊妇女三、输血传播四、器官移植传播五、注射器针头传播登革热传播媒介伊蚊埃及伊蚊-全世界登革热主要媒介白纹伊蚊-全世界登革热次要媒介,我国主要媒介易动人群普遍易感但感染后仅有局部人发病多数为轻症病人暗藏期:一般为3~15天,多数5~8天三方面因素综合判断病例概念:疑似病例符合以下条件之一即为疑似病例〔1〕有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4天内到过登革热流行区〕,且具有急性起病、发烧〔24h~36h内达39oC~40oC,少数为双峰热〕,较猛烈的头痛、眼眶痛、全身肌肉痛、骨关节痛及明显疲惫等一般临床病症。
可伴脸部、颈部、胸部潮红,结膜充血。
〔2〕无流行病学史,但同时具有上述一般临床病症和以下病症者:1〕皮疹:于病程第5~7日出现,为多样性皮疹〔麻疹样皮疹、猩红热样疹、针尖样出血性皮疹〕或“皮岛〞样表现等。
皮疹散布于四肢躯干或头脸部,多有痒感,不脱屑。
持续3~5天。
2〕出血偏向〔束臂实验阳性〕:一般在病程第5~8日皮肤出现瘀点、瘀斑、紫癜及注射部位出血,牙龈出血、鼻出血等粘膜出血,消化道出血、咯血、血尿、阴道出血等。
病例概念:临床诊断病例符合以下条件之一即可诊断:1〕有登革热一般临床病症,且有流行病学史,即发病前14天内到过登革热流行区,或居住、工作场所周围1个月内出现过登革热病例,并具有白细胞计数减少和血小板减少〔低于100×109/L〕者。
登革热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与控制
要求当地各级政府要正视疫情,明白登革热传播和控制 途径,要充分理解控制疫情的各项具体措施;
③当好领导参谋,做好专业培训指导,提供宣传资料。
三、现场处理及技术措施
(一)现场处理
(2) 广泛深入的宣传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墙报等手段开展宣传,使 群众懂得登革热的防治知识,自觉参与防治登革热行动。 专业队伍与全民参与相结合。
蚊媒 白纹伊蚊 埃及伊蚊
外潜伏期 8பைடு நூலகம்12 日
新个案+ 蚊媒 白纹伊蚊 新个案 埃及伊蚊
3~15 日
健康的人 健康的人
3~15 日
健康的人 健康的人 新个案 新个案
有效预防时间
一代病例
二代病例
一、流行病学概况
(四)相关定义
1.疫点:
病人、隐性感染者能够造成周围人群感染的范围。主要是根据伊 蚊活动距离,通常以病家或与病家相邻的若干户、工作地点等活 动场所为中心,划定半径100米之内的空间范围。
一、流行病学概况
(二)、流行特征 1、流行形式 有地方性流行和输入性流行两种形式。东南 亚、西太平洋地区、美洲、地中海东部和非洲等地区的一 些国家为地方性流行,病情较为严重。我国目前多为输入 性流行,没有明显自然疫源存在。 2、季节性 登革热流行与伊蚊生长有关,多发生在高温多 雨季节。我国病例多发生在3~11月份,7~9月达到高峰。
二)现场调查
发生本地感染病例或暴发疫情时
(7)流行因素调查
详细查清疫区中的自然条件、人群居住条件、 流动人口特点和环境卫生、卫生设施、卫生习 惯、植被、地形地貌、气温、降雨量等,分析 流行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登革热归纳总结
登革热归纳总结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热带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传播给人类。
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并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卫生问题。
本文将对登革热的病因、传播途径、临床特征、预防措施以及全球对抗登革热的进展进行综述。
一、登革热的病因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Dengue Virus)引起的急性病毒性感染病。
该病毒共有4个血清型,即DEN-1、DEN-2、DEN-3和DEN-4。
感染一种血清型后可获得相应的免疫力,但不具备交叉免疫力。
当人体再次感染其他血清型的登革热病毒时,可能出现更严重的症状,甚至引发登革热出血热和登革热伴重症(Dengue Hemorrhagic Fever and Dengue Shock Syndrome)。
二、传播途径登革热主要通过蚊子传播,主要是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和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
这两种蚊子常集中繁殖在水的容器中,如花瓶、轮胎、瓶盖等。
当感染登革热病毒的人被蚊子叮咬后,蚊子会成为病毒的媒介,进一步传播给其他人。
三、临床特征登革热的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急性发热(通常持续2至7天)、头痛、眼结膜充血、皮疹、肌肉酸痛、关节痛等。
少数病例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胃肠道症状。
在感染其他血清型病毒后,登革热可进一步发展为登革热出血热和登革热伴重症,表现为出血、血小板减少、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症状,并有生命危险。
四、预防措施预防登革热的关键措施主要包括减少蚊子滋生地以及个人防护措施。
减少蚊子滋生地的方法包括清除积水容器、戴蚊帽、使用蚊香等。
个人防护措施包括穿着长袖长裤,使用防蚊喷雾,睡在有蚊帐的床上等。
此外,科学家还在研究登革热的疫苗,以期通过疫苗接种来预防登革热的发生。
五、全球对抗登革热的进展全球范围内,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一直在致力于对抗登革热。
在病毒监测和防控方面,许多国家建立了登革热监测系统,并加强了蚊子的控制和灭蚊工作。
此外,科学家们也在不断研发新型的蚊子控制技术,如基因编辑等,以期更有效地控制蚊子数量。
登革热的传播媒介与防制措施
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
建立健全的登革热监测体系,及时掌握疫情动态,为 防控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城市地区由于人口密集、人工容器多 ,更容易滋生蚊子,因此城市居民面 临更高的登革热传播风险。
03
登革热的防制措施
防制策略
预防为主
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登 革热的认识和预防意识,减少
疾病传播的可能性。
环境治理
定期清理积水,消除蚊虫滋生 环境,从源头上阻断登革热的 传播。
个人防护
提倡穿着长袖长裤,使用驱蚊 液等个人防护措施,避免被蚊 子叮咬。
登革热的临床表现
登革热的潜伏期一般为3-15天,平均 为10天。
登革热的病情轻重差异很大,轻症患 者可自行痊愈,而重症患者可能出现 严重出血、休克甚至死亡。
登革热的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头痛、 肌肉和关节疼痛、皮疹等,其中发热 是最常见的症状。
登革热并发症包括心脏疾病、肾脏疾 病等,老年人、儿童、孕妇和身体虚 弱者更容易出现并发症。
02
登革热的传播媒介
传播媒介的种类
蚊子
登革热病毒主要通过蚊子(主要 是亚洲虎蚊或白纹伊蚊)传播给 人类。
其他昆虫
一些其他类型的蚊子、苍蝇和蜱 虫等昆虫也可能携带登革热病毒 ,但不如亚洲虎蚊或白纹伊蚊常 见。
传播媒介的生态习性
01
02
03
繁殖场所
传播登革热的蚊子主要在 室内和室外人工容器中繁 殖,如水桶、花盆、轮胎 等。
创新防制手段
积极探索新的防制手段和技术, 如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进 行预测和监测等,以提高防制效 果。
强化国际合作
登革热简介与防治措施
登革热简介与防治措施登革热简介与防治措施登革热(Dengue Fever,简称DF)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俗称花班蚊)传播。
登革热广泛流行于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是分布最广,发病最多,危害较大的一种虫媒病毒性疾病。
登革热是一种古老的疾病,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1779年,印度尼西亚雅加达首先记述有关节痛和发热的疾病,Bylon称之为关节热。
1780年美国费城以北亦发生本病流行,以后不断有类似记载。
直至1869年,本病才由伦敦皇家内科学院定名为登革热。
下面是yjbys店铺为大家带来的关于登革热的预防知识,欢迎阅读。
一、登革热的传播途径病人和隐性感染者是登革病毒的主要传染源和宿主。
通过传播媒介主要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的雌蚊在叮咬有病毒血症的人时,传播登革病毒。
也可吸血后,病毒在蚊虫唾液腺内增殖,经8-10天的潜伏期再传播病毒。
只有雌蚊才会吸血传播,雄蚊不吸血不传播。
人与人之间是不会传播登革热的。
人群对任何一型登革病毒的初次感染均较敏感,对同型病毒有较稳固的免疫力,并可维持多年。
但对异型病毒的免疫力则只约维持2月~1年。
由于登革病毒有4个型,感染1个型后还可能发生第二次或连续感染。
第二次感染很可能引起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征合征。
二、个人防护措施1.睡觉的时候要挂蚊帐,注意个人卫生。
2. 出门郊游要穿长袖衣裤、涂防蚊水。
3.不在树林、草丛及水潭逗留。
4. 在平时多锻炼,注意休息,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5.所处区域疫情发生时,尽量不要剧烈运动,以防止身体过多分泌乳酸而招蚊子,而且要少喝酒。
6. 在疫情发生时,避免进入疫区,发现感染者必须及时报告。
7. 当自己出现登革热的症状时,及时检查、就诊。
三、环境控制措施1. 清除蚊子滋生的容器、水潭、树穴、轮胎积水等。
2.垃圾统一回收处理,保持生活区环境清洁卫生。
3. 在蚊子活动密度较高的地方适当地使用学药剂进行杀灭。
登革热流行病学特征及控制措施
影响因素
生物因素
当布雷图指数超过20有可能发生登革热爆发流 行,而布雷图指数在5以下,发生登革热流行 的可能性较小
自然因素:气温、降雨量 社会因素
传染源的活动在登革病毒的传播和扩散中具有 重要意义。在城市,处于病毒血症期的人员流 动比伊蚊迁移更为重要
人群分布
任何年龄均可感染发病 在性别上无明显差别 所有职业人群均有可感染发病,人群感染
主要与被伊蚊叮咬的机会多少有关 医务人员感染发病值得高度重视
时间分布
登革热在热带、亚热带地域可常年发病,但 主要流行季节与雨季相一致,与蚊媒密度高 峰一致
自然条件不同的地区流行高峰时间不同,如 为输入性传播则发病高峰依输入时间而可能 有所不同
分布范围逐渐扩大,有可能成为世界性分布 的蚊种
白蚊伊蚊和埃及伊蚊在地理分布上呈现种间 竞争现象
成蚊白天吸血,嗜人血。
白纹伊蚊地理分布
伊蚊孳生
伊蚊孳生
易感性
普遍易感,但并非人人发病 二次或多次感染
地区分布
登革热广泛分布于有媒介伊蚊存在的热带、 亚热带地域,有时侵入温带地区引起流行。 东南亚、西太平洋地区和美洲加勒比海地 区多呈地方性流行
– 在城市一般以疫点周围若干街巷、居委会或街 道划为疫区
– 或者根据地理区域划定。
输入性病例:
发病前15天内到过有登革热流行的国家或地区(如 东南亚、南美等),有蚊虫叮咬史的登革热病例。
“输入”是一个相对概念,在外地感染或发病后来到某 地,对于该地来说,也是输入病例。
本地感染病例:
登革热病人发病前15天内未离开过本地区(以县区 为单位),或未到过有登革热疫情报告的地区,其 感染地点属于本地。
登革热流行病学与防制
04
登革热研究和挑战
登革热疫苗研究和开发
疫苗研究进展
目前针对登革热的疫苗研究已经 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一些疫苗已 经进入了临床试验阶段,但总体 来说,疫苗的研发仍面临许多挑 战,例如缺乏合适的动物模型、 病毒变异等问题。
疫苗安全性
在疫苗研究和开发过程中,安全 性是首要考虑的因素。在临床试 验阶段,需要对疫苗进行严格的 安全性评估,以确保疫苗不会对 受试者造成不良影响。
疫苗有效性
除了安全性外,疫苗的有效性也 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在临床 试验阶段,需要对疫苗进行严格 的疗效评估,以确定疫苗是否能 够有效地预防登革热。
登革热流行病学的挑战和未来发展趋势
疾病负担评估
准确评估登革热的疾病负担对于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至关重要。然而,由于登革热的流行 趋势和影响因素复杂多变,给疾病负担的评估带来了困难。未来需要加强登革热疾病负担 的研究,以便更准确地评估防控效果。
02
03
疫苗接种
研发和推广登革热疫苗,为高风险人 群提供免疫保护,降低感染和重症的 风险。
登革热预防和社区参与
01
公众教育
开展广泛的公众教育活动,提高 公众对登革热的认知和自我防护 意识。
社区参与
02
03
健康生活方式
动员社区力量参与登革热防控工 作,如清理蚊虫孳生地、参与监 测和宣传等。
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保持个 人卫生、避免接触可能感染的蚊 虫等,以降低感染风险。
国际合作与交流
登革热是一种国际性的传染病, 需要各国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 应对全球性的挑战。未来需要加 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分享防控经 验、研究成果等,共同推进登革 热防控工作的进展。
THANKS
感谢观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登革热的研究进展
登革热的研究进展登革热是登革病毒引起的,由蚊媒传播的急性传染性疾病,该病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具有传播迅速、发病率高的特点,是蚊媒传染最为严重的疾病。
随着经济和旅游行业的发展,以及人口基数的不断增长,该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本文就登革热的病原学、实验室检查、诊疗方案和预防控制措施研究现状进行綜述,以期对登革热更好的防治提供借鉴。
登革热(dengue fever,DF)是主要经蚊媒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流行[1]。
自1779年首次发现登革热以来,世界各地陆续有登革热的流行。
近年来,登革热病例正在迅猛增加,这种致命的传染病已威胁到全球1/3人口的健康安全。
据WHO估计,目前全球2/5的人口受到登革热感染的威胁,每年约有亿计的人感染该病毒[2]。
我国最早在1873年厦门首次报道了登革热病例[3]。
1995年以来,我国除台湾有流行外,登革热疫情主要集中在广东省,多呈爆发、输入性流行的特征[4]。
已知的4个血清型登革病毒均已在我国发现。
本文对登革热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登革热防治提供借鉴。
1 病原学研究进展登革病毒(DENV)是有脂质包膜的球形病毒,属于单股正链RNA病毒,依抗原性不同分Ⅰ、Ⅱ、Ⅲ、Ⅳ四个血清型。
病毒基因组全长约11 kb,编码3个结构蛋白(C蛋白、prM蛋白、E蛋白)和7个非结构蛋白(NS1~NS5)。
其中E蛋白是登革病毒最主要的结构蛋白,全长500氨基酸左右,编码位置为936~2420,包含促进病毒结合和进入易感细胞的位点,其突变可能会影响病毒介导的膜融合和病毒毒力,可诱导保护性中和抗体。
NS1蛋白编码位置为2421~3476,为1056个碱基,位于非结构蛋白2A(NS2A)和包膜蛋白之间,具有高度的亲水性和强烈的免疫原性,其蛋白二硫键分别以C1/C2、C3/C4、C5/C6、C7/C12、C8/C9和C10/C1的顺序构成[5]。
NS1高水平存在于患者感染急性期血液中,刺激机体产生高滴度保护性抗体。
登革热全球流行势态及对策
登革热全球流行势态及对策张勤;王永亮;苗丽;程大峰;黄晓琳【期刊名称】《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年(卷),期】2017(024)004【摘要】当前,登革病毒及其媒介伊蚊已遍布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气候变暖、全球化、国际旅行、人居环境改变和病毒变异等,是导致登革热不断扩张的主要因素.现在,登革热已经遍布全球六大世界卫生组织区域,超过125个国家成为登革热地方性流行疫区.迄今为止,全球每年登革热的发病率估计波动在0.5~2亿之间,制图法评估发病率则接近4亿.目前尚无疫苗预防或特异性抗病毒药对治登革热,快速病例检测和临床治疗能够降低重症病例死亡率,而媒介蚊虫控制是现今预防和控制登革热流行的主要手段.为防控输入性登革热传入内陆口岸,总体防控措施为:一是对前往登革热疫区的出境人员及提供准确的登革热疫情评估通告,特别是针对重点人群,即劳务输出人员和出境留学人员,开展登革热防护的健康教育,降低个人感染风险;二是建立完善的疫情预警监测机制,及时做好出入境人员及货物等携带媒介生物的检验检疫,将输入性登革热的传播风险降到最低.【总页数】8页(P249-256)【作者】张勤;王永亮;苗丽;程大峰;黄晓琳【作者单位】河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郑州450003;河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郑州450003;河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郑州450003;河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郑州450003;河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郑州450003【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全球登革热流行势态及其影响评述 [J], 王永亮;钱成;郭运生;程大峰2.全球登革热流行病学概况及防控研究进展 [J], 曾子倩;朱彦锋3.全球应警惕登革热的流行 [J], 韩秀霞;陆如山4.全球登革热/登革出血热的流行态势及我国口岸监测管理 [J], 蒙中秋5.中国内陆口岸登革热流行势态及风险评述 [J], 王永亮;钱成;左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登革热流行病学与防制
登革热流行病学与防制汇报人:日期:•登革热概述•登革热流行病学•登革热防制策略目录•登革热宣传教育•登革热研究进展01登革热概述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疾病,通过蚊虫叮咬在人群中传播。
登革热定义典型症状包括发热、头痛、肌肉疼痛、关节疼痛、皮疹等,严重情况下可能导致出血、休克甚至死亡。
登革热症状定义与症状登革热可引起高热、头痛、肌肉疼痛、出血等症状,严重情况下可能导致死亡。
登革热的流行会对社会经济造成负面影响,如影响生产、生活和工作,增加医疗负担等。
登革热的危害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对健康的危害登革热病毒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常见的传播媒介有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
蚊媒传播人类传播跨国传播登革热病毒也可以通过人的血液、精液、唾液等体液传播,但这种传播方式相对较少见。
登革热病毒可以跨国传播,例如从东南亚地区传入美洲、欧洲等地。
030201登革热的传播途径02登革热流行病学流行病学特点分布广泛登革热病毒在世界上广泛分布,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季节性流行登革热通常在雨季和夏季流行,与蚊虫繁殖和活动密切相关。
青少年和成年人易感登革热主要影响青少年和成年人,儿童和老年人相对较少感染。
登革热近年来逐渐向非流行区扩散,如欧洲、北美和亚洲部分地区。
跨国传播气候变化对登革热的传播有重要影响,如降雨、温度和湿度等。
气候变化城市化、人口流动、卫生设施不足等社会因素也促进了登革热的传播。
社会因素流行趋势与影响因素登革热的典型症状包括发热、头痛、肌肉疼痛、关节疼痛、皮疹等。
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是诊断登革热的主要方法,包括病毒分离、抗原检测和血清学检测等。
诊断方法各国建立了登革热监测系统,定期报告疑似病例和疫情,以便及时采取防控措施。
监测与报告病例报告与监测系统03登革热防制策略疫苗接种推广登革热疫苗接种,提高人群免疫力。
灭蚊防蚊通过清除蚊子孳生地、使用蚊帐和驱蚊剂等措施,减少蚊子数量。
加强个人防护避免在蚊子活动高峰期外出,穿着长袖长裤,使用蚊香、蚊帐等防蚊用品。
登革热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卫计委
第42页/共45页
医院登革热防控工作重点—医院感染的 预防与控制
防护应注意要点: 花斑蚊最喜停在黑色衣服上,故应穿浅色衣服。 要多吃蔬菜。蔬菜中有一些含有蚊子不喜欢的气味,如
院感科有责任加强医院内环境蚊虫孳生地情况 的监测,指导医院整体环境,特别是发热门诊 及隔离病房半径200米以内范围内的蚊子消杀管 理。
南方雨多,后勤管理人员,特别是暴雨后须注 意环境的积水情况及时疏通沟渠,清除绿化环 境的一些杂草。
第34页/共45页
注意个人防护:
预防登革热健康提醒: 1.到登革热流行区旅游或生活,应穿着长袖衣服及长裤,并在外露
第18页/共45页
四、临床表现
登革热的潜伏期是3~14天,即病人一般在蚊虫叮咬后 3~14天内发病。
主要症状和体征:
突然起病 畏寒、迅速发热 三痛:头、眼眶、肌肉关节 三红:眼结膜、颜面部、胸背部 出血倾向 皮疹、束臂试验阳性,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第19页/共45页
皮疹
第20页/共45页
第12页/共45页
二、流行病学
(二)传播途径:已知12种伊蚊是传播本病的媒介,但最 主要的是埃及伊蚊和白伊蚊。
➢ 广东、广西多为白纹伊蚊传播,而雷州半岛、广西沿海、 海南省和东南亚地区以埃及伊蚊为主。
➢ 伊蚊只要与有传染性的液体接触一次,即可获得感染, 病毒在蚊体内复制8--14天后即具有传染性,病毒在蚊体 内繁殖,至少可存活30天甚至终生。具有传染性的伊蚊 叮咬人体时,即将病毒传播给人。
第23页/共45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出版时间:2014-10-22 16:32网络出版地址:/kcms/detail/51.1705.R.20141022.1632.001.html全球登革热流行病学概况及防控研究进展1曾子倩朱彦锋*综述余小平审校(成都医学院公共卫生系,成都610500)摘要:登革热作为一类急性传染病,广泛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近年来不断复发和蔓延,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极大危害。
本文就登革热在全球的流行病学概况以及防控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登革热;登革病毒;流行状况;媒介管理登革热(Dengue Fever,DF)是一种蚊媒病毒感染,多发生在全球热带和亚热带气候地带。
近几十年登革热发病率大幅度上升,WHO最新统计资料显示,全世界40%以上的人口(约25亿)面临感染登革热及登革出血热(即重症登革热)的危险,每年约有5000万~1亿新发登革热感染病例[1]。
2013年全球登革热发病估计值达到9600万例,较2012年增长了3倍[2]。
因此,该传染病的监测与防控已然成为一个主要国际公共卫生关切问题。
本文主要就登革热的流行概况、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登革热及其传播媒介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登革热病毒共分为四种血清型:DENV1,DENV2,DENV3,DENV4[3]。
感染单一登革热病毒恢复患者仅对该病毒具有终身免疫,但对其他三种病毒只有部分和短暂的交叉免疫能力,还会增加感染者罹患登革出血热的风险。
登革热病毒感染后可引起突发高热、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等症状,重者可表现为登革出血热(Dengue Hemorrhagic Fever,DHF)和登革休克综合征(Dengue Shock Syndrome, DSS),导致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中枢神经系统等部位大出血,致死率高,同时在亚洲和拉丁美洲一些国家,该病是导致儿童严重患病与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4]。
登革热主要传染媒介为埃及伊蚊或白蚊伊蚊。
登革热病毒通常在雌蚊吸食被感染的血液而获得,经过4~10天的潜伏期后,由被感染的伊蚊传染给健康人类。
登革热、登革出血热病收稿日期2014-10-基金项目四川省青年科技创新研究团队项目(2014TD0021),四川省省属高校科研创新团队项目(14TD0023):成都医学院学科建设项目(No.CYXK2012010)作者简介曾子倩(1983-),女,博士,E-mail:zengyun856@通讯作者:朱彦锋,Email:dennis19850701@人及隐性感染的病人,在潜伏期末24小时到发病后2~6天血液中均带有登革病毒,被感染的人类继而成为主要的病毒携带者,为未感染的伊蚊提供病毒源。
另有研究发现,感染病毒的灵长类动物也可以携带该病毒而成为传染源。
传染媒介埃及伊蚊和白蚊伊蚊一旦感染上病毒可终生保持传播登革病毒的能力,其中的埃及伊蚊原本栖息于非洲森林,现在已散布在世界大多数地区。
埃及伊蚊的卵有很强的抗干燥能力,能长期存活,白纹伊蚊产于南亚,在中国分布很广,该蚊种适应性极强,能够在低于冰点的温度下生存,同时具有比埃及伊蚊更高的叮咬频率,因此更易传播病毒[5]。
2.登革热全球流行状况2.1流行简史登革热最早的医学文献记录始于1779年,此后直至20世纪40年代,每10~30年会发生一次大规模流行。
登革热初期在同一地区的复发极为少见,二战期间,在东南亚地区经历了多种登革病毒的交叉感染并由此增加了登革病毒的感染活性,导致登革出血热的暴发。
最早的登革出血热的流行出现在1953年的马尼拉,20世纪80~90年代,登革出血热已经向西扩散至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等国家,向东蔓延至中国[6-7]。
据文献资料记载,20世纪70年代之前,全球仅9个国家发生登革出血热流行,但在1995年发生流行的国家数已超过先前的4倍,2000年有近50个国家发生登革出血热,2007年,该病已在非洲、美洲、东地中海、东南亚和西太平洋111个国家呈地方性流行[8],2009年,全球超过120个国家出现了登革热流行[9]。
2.2流行特征2.2.1地区分布随着登革热向新的地方蔓延,不仅病例数量出现上升,而且还在发生暴发性疫情。
2008年,美洲、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区域有120多万登革热病例;2010年为230多万;2013年仅美洲就报告了登革热病例235万[10]。
但另有研究提示,各地区实际的登革热发病数据可能是监测网络公布数据的2~28倍[11-12]。
全球登革热疫情严重的区域包括美洲地区、西太平洋地区和东南亚地区。
2.2.1.1美洲地区美洲地区是全球登革热流行较早且疫情严重的区域之一。
美国、墨西哥、巴西、阿根廷、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厄瓜多尔等国家和地区是主要流行区,疫区范围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其中巴西是拉美地区登革热流行最严重的国家之一,2001~2004年美洲地区登革热病例数分别为136,296、111,808、531,077、253,200;2007年美洲报告登革热89万例,其中DHF26,000例,呈上升趋势[13]。
2013年,超过44个国家或地区共报告了230万登革热病例,其中37,687属于登革出血热。
2011~2013年间,重症登革热病死率一直呈下降趋势(0.055%),且低于其它流行地区(图1)[14]。
数据来源:世界卫生组织美洲区域办事处,2014年数据为截止2014年7月8日的初步统计数据。
图11980-2014年美洲地区登革热报告病例数和病死率2.2.1.2西太平洋地区登革热是西太平洋区流行最快的新发虫媒传染病,该区域在1998年曾发生过登革热大规模流行,2000年后登革热疫情再次出现整体回升。
2003~2006年期间,该区域每年报告登革热病例达到15~17万例,2007年登革热病例数超过20万例,2009年西太平洋区37个国家或地区中,有25个国家或地区共报告登革热病例242,424例,死亡人数为785人。
西太平洋区登革热高发国家包括澳大利亚、柬埔寨、老挝、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越南等(图2)[15]。
数据来源: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区域办事处,2010年数据为截止2011年5月22日的初步统计数据。
图21991-2010年西太平洋地区登革热报告病例数和病死率中国属于西太平洋地区国家,登革热病毒的四种血清型均在我国发生过流行,主要疫情区分布在广东、海南、福建和浙江等省区,虽然我国全年各月均有病例报告,但高峰期集中在8~10月。
1978年,我国广东佛山发生登革热暴发流行,随后扩散至海南,广西等省份,1986年海南再次发生暴发,感染人数为118,987例。
我国澳门在1996年发现首例登革热感染者,2001年暴发了本土流行。
我国香港自1994年发现输入性感染病例后,2002年首次出现了大规模本土感染。
2008年,我国云南省边境局部地区发生登革热流行[16]。
2014年我国广东省再次暴发登革热,截止10月5日,该省登革热病例数已超过2万例,新发感染数仍在不断上升。
2.2.1.3东南亚地区全球约25亿人面临感染登革热及登革出血热的危险,其中13亿人口生活在东南亚地区的10个国家。
直至2003年,东南亚地区仅8个国家上报登革热病例数,2004年,不丹,东帝汶首次报告了登革热暴发[17-18]。
截止2009年,除朝鲜外,所有东南亚地区成员国均报告了登革热暴发情况。
2001年,东南亚地区的登革热报告例数达到211,039,2002年经历了短暂下降后,2003-2006年发病例数持续增长,2007年登革热发病例数超过25万,2008年和2009年报告病例数分别为280,552,232,530(图3)[19]。
数据来源:世界卫生组织东南亚区域办事处图31985-2009年东南亚地区登革热报告病例和病死率2.2.1.4非洲地区尽管非洲地区同样存在着登革热流行,但非洲地区的登革热监测数据非常匮乏,根据有限的疫情暴发记录可以看出登革热在非洲的暴发日益频繁和扩大。
登革热在非洲的暴发最早可追溯到1926~1927年,80年代在非洲的德班和南非发生了登革热流行[20-21]。
在东非地区,1948、1984、1985、1993年在科摩多和莫桑比克前后发现了三种登革热病毒的流行[22-23],而在西非地区,早在60年代,三种登革热病毒首次在尼日尼亚被发现[24],之后登革热在西非其他国家陆续发生暴发。
2.2.1.5东地中海地区登革热在东地中海的发生最早可追溯至1799年的埃及[25],之后该地区登革热暴发频率不断增加。
1985、1991年分别在苏丹和吉布提发生登革热大规模流行[26-27]。
1994年在巴基斯坦首次暴发了登革出血热的流行,2005~2006年,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苏丹和也门均出现了登革热流行[25]。
2008年,登革热在巴基斯坦已经从大城市蔓延至西北边陲省份。
2.2.1.6其他地区在早期欧洲地区的巴尔干半岛和地中海国家曾发现过原发性登革热感染病例,目前,欧洲地区各个国家尚未发现原发性感染病例,监测和报告的登革热病例多是输入性病例,但随着国际贸易活动的频繁,传染源和传播媒介的引入使得欧洲地区存在发生登革热流行的风险[28]。
2.2.2人群分布由于登革热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埃及伊蚊多见于城市地区,特别是积水和废物处理设施不完善的地方[29],而不同的人口社会学特征的人群暴露于这样的环境的情况也不同,因此,登革热发病情况可能与年龄、性别等人口学特征相关。
在全球各国的监测系统中并不常规报告和分析分性别、年龄的登革热数据,因此,对于不同人口学特征群体的发病水平研究仍缺乏。
目前,亚洲的少数研究中发现登革热在不同性别群体中发生水平有差异,例如新加坡登革热男女发病水平研究显示男性发病率明显较高[30]。
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区域办事处研究组人员分析了六个亚洲国家(老挝,菲律宾,柬埔寨,马来西亚,新加坡,斯里兰卡)监测系统中6-10年分性别和年龄段的登革热发病数据,结果发现在六个国家中≥15岁年龄组男性发病比例均明显较高。
过去6~10年间,这种模式在三个文化和经济各不相同的国家是一致的,在两个国家内地理特征不同的地区之间也是一致的[31]。
登革热的发病存在性别差异可能是由于大年龄青少年及成年人中的暴露差异造成的。
然而亚洲的这些结果与南美洲的研究结果相反,后者发现登革热病例中或者是男性女性比例相等,或者是女性病例比例更高[32-34]。
目前各地区或国家针对不同人群的登革热发病水平及影响原因的研究不断深入,但由于登革热流行病学特点正在迅速变化,在一些国家它已经发展得更像是一种成人疾病而不像是一种儿科疾病,因此,继续划分适当的年龄组进行监测和评估十分必要[35-36]。
2.2.3季节性由于埃及伊蚊和白蚊伊蚊是登革热的重要传染媒介,因此登革热的流行与伊蚊的分布繁殖有季节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