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 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 北京课改版
科学教案《沉与浮》
《沉与浮》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体沉浮的原理。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1. 物体沉浮的概念及其原理。
2. 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3. 实验探究:观察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体沉浮的概念及其原理,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2. 教学难点:物体沉浮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2. 实验观察法,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来理解沉浮原理。
3. 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深入理解沉浮原理。
五、教学准备:1. 教具:PPT、实验器材(如石头、木块、泡沫等)、实物模型。
2. 学具:学生实验手册、笔。
教案一、导入:1. 利用PPT展示轮船、木筏等浮力应用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物体能够浮在水面上?2. 提问:什么是沉浮?物体为什么会沉浮?二、新课讲解:1. 讲解物体沉浮的概念及其原理。
2. 讲解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如物体的密度、水的密度等。
3. 讲解物体沉浮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
三、实验探究:1. 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2. 学生记录实验现象,并进行分析。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验证沉浮原理。
四、案例分析:1. 教师展示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如轮船、潜水艇等,让学生深入理解沉浮原理。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沉浮原理的应用。
五、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总结收获。
六、课后作业:1. 学生完成实验手册的相关内容。
2. 调查生活中利用沉浮原理的实例,并进行分析。
3. 思考:如何利用沉浮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六、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的物体能浮在水面上,有的物体则会沉入水底?2. 讲解物体沉浮的原理,解释浮力概念。
科学教案《沉与浮》
科学教案《沉与浮》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物体的沉浮原理。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教学内容1. 沉浮概念:介绍沉浮的基本概念,让学生理解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现象。
2. 影响沉浮的因素:探讨物体形状、大小、密度等因素对沉浮的影响。
3. 实验操作:进行浮力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并观察物体的沉浮现象。
4. 沉浮应用:介绍沉浮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物体的沉浮原理,能解释生活中的沉浮现象。
2. 教学难点:影响沉浮因素的探究,实验操作的技巧。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并探究沉浮现象。
2. 利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并观察沉浮现象。
3.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具:浮力实验器材(如木块、石头、泡沫等),多媒体设备。
2.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沉浮记录表,用于记录实验结果。
教案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沉浮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沉浮原理。
2. 提问:你们听说过沉浮吗?什么是沉浮?二、探究沉浮概念(10分钟)1. 讲解沉浮的基本概念,让学生理解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现象。
2. 举例说明沉浮现象,如石头沉入水底,木块浮在水面上。
三、实验操作(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浮力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2. 引导学生探讨物体形状、大小、密度等因素对沉浮的影响。
四、总结影响沉浮的因素(10分钟)1.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总结影响沉浮的因素。
2. 教师讲解并归纳:物体形状、大小、密度等因素会影响其在液体中的沉浮现象。
五、沉浮应用(5分钟)1. 介绍沉浮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
2. 学生举例说明其他生活中的沉浮现象,如冰块漂浮在水面上。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沉浮原理及影响因素。
科学教案《沉与浮》
科学教案《沉与浮》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物体的沉浮原理。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物体的沉浮原理2. 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3. 实验探究:物体沉浮现象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体的沉浮原理,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2. 教学难点:实验探究物体沉浮现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物体的沉浮原理。
2. 利用实验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并观察物体沉浮现象。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具:浮力原理图示、实物模型、实验器材(如木块、石头、泡沫、水等)。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记录表格、笔记本。
教案一、导入:1. 利用flash动画或实物模型,展示浮力原理。
2. 提出问题:“为什么有的物体能浮在水面上,而有的物体却沉入水底呢?”二、新课讲解:1. 讲解物体的沉浮原理,阐述阿基米德原理。
2. 介绍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物体的密度、液体的密度、物体形状等。
3. 讲解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三、实验探究:1. 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2. 引导学生思考并分析实验结果,探讨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3.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沉浮现象。
四、总结与反思:1. 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 让学生谈谈自己在实验中的收获和感受。
3. 教师进行点评,总结课堂亮点,并提出改进措施。
五、作业布置:1. 让学生绘制实验报告,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2. 设计一道关于沉浮现象的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观察生活中的其他沉浮现象,并进行记录和分析。
六、教学过程:1. 展示浮力原理动画或实物模型,引导学生关注物体沉浮现象。
2. 讲解物体的沉浮原理,阐述阿基米德原理。
3. 介绍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物体的密度、液体的密度、物体形状等。
4. 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 北京课改版
情感和态度价值观:通过感受物质沉浮性质的变化,体味科学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不改变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增加物体的质量,可以使原来浮在水面的物体下沉;不改变物体的质量,增加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可以使原来沉在水底的物体上浮。
教学难点:能够用控制变量的方法,对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知道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质量相同的物体,体积越大在水中越不容易下沉;体积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在水中越容易下沉。
2.知道不改变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增加物体的质量,可以使原来浮在水面的物体下沉;不改变物体的质量,增加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可以使原来沉在水底的物体上浮。
2.把橡皮泥擀成片,进水会下沉
师:谁来说一说你们组成功的例子。橡皮泥没有改变的条件是什么?改变的条件是什么?发现了什么?
师:如果再往上放曲别针,最多能放多少个?
学生实验三
找学生汇报本组放曲别针的数量,提问:为什么同样一块橡皮泥,放的曲别针数量却不同呢?
比较两块橡皮泥的不同,预设:体积不同。出示PPT老师也做了两个,发现什么了?预设:体积大的橡皮泥小碗放的曲别针数量多
师:数量多证明它不容易怎样?预设:不容易下沉
出示PPT质量相同的橡皮泥,体积越大在水中越不容易下沉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在你一个一个加曲别针的过程中什么在改变?(预设:质量)什么没变?(预设:体积)是浸入水中的体积。体积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会怎样?出示PPT:浸入水中体积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在水中越容易下沉。
教学过程
(一)初步探究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原因
出示小药球,提问:这是什么?如果把它放到水槽里,你么认为它是浮还是沉?为什么?(意图: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实验结果进行假设和预测)
科学教案浮与沉
科学教案浮与沉科学教案:浮与沉教学目标:1. 理解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原理;2. 掌握判断物体在液体中浮与沉的方法;3.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推理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不同材质的物体(例如:木块、塑料球、金属块等)、水槽、水、天平、测量尺等;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使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些有关浮与沉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2. 向学生提问:“你们曾经观察到物体在水中浮起还是沉下吗?为什么会这样?”探究实验:1. 将水槽放在讲台上,向学生展示不同材质的物体,并询问学生对这些物体在水中的表现有何预测;2. 将一个木块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并记录下木块的表现;3. 重复上述步骤,使用不同材质的物体进行观察和记录;4. 引导学生讨论观察结果,并总结出物体在液体中浮与沉的规律。
理论解释:1. 通过展示示意图和实例,向学生介绍浮力的概念和原理;2. 解释浮力与物体重力的关系,以及浮力大于物体重力时物体浮起,浮力小于物体重力时物体沉下的现象。
巩固练习:1.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判断给出的物体在水中浮还是沉,并解释原因;2. 学生自主或小组合作完成练习题,并相互讨论和核对答案;3. 教师对学生答案进行点评和讲解,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拓展应用:1. 提供更多的实例,让学生进行推理和判断,预测其他物体在液体中的浮与沉情况;2.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实验设计,并进行实验验证;3. 引导学生思考浮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例如船只的浮力、潜水艇的浮力调节等。
课堂总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物体在液体中浮与沉的规律;2. 鼓励学生总结学习到的知识,并提出自己的疑问和思考。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回家观察并记录一些日常生活中液体中浮与沉的现象,并写下自己的思考和解释。
教学反思:1.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能力,适当调整教学步骤和难度;2. 在实验环节,教师应确保学生的安全意识和操作规范;3. 在讨论和解释环节,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和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物体在不同液体中的沉与浮 北京课改版
《物体在不同液体中的沉与浮》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够运用多种方法,使沉下去的物体浮上来;2、能够描述探究过程中观察到的各种现象;3、能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1、知道改变形状、增大空间和在水中加盐都能增加水的浮力;2、知道哪些材料适合做漂浮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玩小船的实验中,体会探究的乐趣,揭示潜水艇沉浮的秘密。
2、认识科学,体会科学技术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好处。
3、培养与他合作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物体在不同液体中的沉与浮。
三、教学难点怎么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准备水槽、水杯、盐、土豆、鸡蛋、橡皮泥、泡沫板、铁块、装沙小瓶、模型船等。
六、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演示小船在水中沉与浮的实验。
师:同学们,教师这里有一只小船,如果把它放在水中,老师想让它沉下去它就沉,想让它浮它就浮,你们信吗?生:不信(信)。
师进行操作,让小船慢慢地沉下去,再让它浮起来。
(反复一遍)生:惊讶……师:小船真的听老师的话哩。
谁能说说这是什么原因吗?学生猜测。
师:很好,这些说法都可能对,也可能错,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五课《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板书:沉→浮)通过研究后,再找出正确的答案,好吗?新课讲解:一、学生观察、探究、动手操作1、探究鸡蛋上浮的秘密。
师:大家知道鸡蛋放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生:沉(浮)。
师:我请二个同学来分别来试一试。
学生放入,是沉。
师:现在老师来试一下,是浮。
生:惊讶……师:这是什么原因呢?生:老师用的这个水里可能有盐(学生七嘴八舌)师:难道盐有这么神奇?师:下面我们一起为来试试,看哪一组最先能实验成功。
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实验。
学生进行实验。
实验成功的小组小结本实验成功的操作过程。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用什么方法能使下沉的鸡蛋浮起来?生:用加盐的方法。
师板书:加盐。
师:大家听说过“死海”的故事吗?为什么人在死海里不死呢?生:因为死海里溶入了大量的盐的原故。
小学科学浮与沉教案
小学科学浮与沉教案小学科学浮与沉教案1【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物品是由各种材料做成,不同材料具有各自的特点,可以把物品按材料分类。
2.我们周围的世界可分为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人工世界是由人设计并制造出来的。
科学探究目标1.学生通过观察与识别物品,意识到物品与材料的不同。
2.学生通过对物品分类的活动,达到对材料特征的认识。
3.学生通过对物品分类的活动,培养发展分类思维的能力。
科学态度目标学生通过关注我们生活世界里的'材料,发展研究材料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学生通过交流研讨,达到意识到材料对于制造人工世界的。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生通过分类,达到学会观察和辨认身边不同的材料放入目的。
难点:学生通过交流研讨,培养学会用适当的词语描述常见材料的特性的能力【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布、橡胶手套、烧杯、瓷杯、瓷碗、塑料杯、矿泉水瓶、玻璃瓶、气球、金属勺、小木块、木筷、回形针、毛巾、鹅卵石、记录单等。
教师准备:汇总表、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探索分类ppt: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你能说出哪些物品?他们都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师:除了刚才同学们提到的材料以外,我们生活还有一些常见的材料,比如( )、( )等等贴板书:材料名称(金属、塑料、玻璃、橡胶、布、陶瓷、木头等)。
ppt认一认:今天凌老师带来了15种物品。
看看,你们都认识吗?生:齐答,不认识的老师告知(比如:烧杯)。
ppt分一分:实验步骤及方法。
领材料→按顺序摆放→观察→记录→汇总粘贴→整理物品→放回原处注意实验要求:1.1号:领取2.2号:放回3.3号:记录4.4号:粘贴思考:观察汇总表,自己组和其他小组的分类一样吗?你们为什么这么分类?生:书本是纸做的生:纸是木头做的生:枪是用金属做的生:房子是用砖头做的生:碗是用陶瓷做的生:棉衣是由棉花做成的生:······二、研讨交流思考:观察汇总表,自己组和其他小组的分类一样吗?你们为什么这么分类?ppt汇总材料特点:每种材料都有什么特点呢?塑料:轻、颜色多、光滑金属:有光泽、打不碎、会生锈木头:黄色、有条纹、能浮在水上橡胶——有弹性玻璃——透明、光滑、会反光、容易碎布——柔软、能做衣服陶瓷——重、易碎、光滑三、聚焦课题思考:刚才分类的15种物品种,石头________于哪里?还有哪些物品和石头一样都________于自然界?ppt:出示生活的世界图片提问:你看到了什么?生1:自然界生2:草原、森林生3:石头、沙子、大海、山生3:高楼大厦、衣服、箱子、衣架·····ppt归纳:我们生活的世界丰富多彩,既有天然形成的自然世界,如山川、湖海、森林、草原等,也有人类设计、制造的人工世界,如房屋、桥梁、汽车、电器、服装、文具等。
科学教案《沉与浮》
科学教案《沉与浮》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物体浮沉的条件和原理。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能力,提高科学思维。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体浮沉的条件: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取决于物体的密度与液体密度的关系。
2. 浮力原理: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3. 实验探究: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物体浮沉的现象,分析影响浮沉的因素。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体浮沉条件的理解和运用,浮力原理的掌握。
2. 教学难点:浮力计算公式的运用,影响浮沉因素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观察、小组讨论、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
2. 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石头、木块、铁块、塑料泡沫、水、容器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教案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展示轮船、木筏等浮力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物体能够浮在水面上?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物体浮沉取决于物体的密度与液体密度的关系,今天的实验将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这一原理。
二、实验一:物体浮沉现象观察(15分钟)1. 将石头、木块、铁块分别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浮沉情况。
2. 学生记录实验现象,小组内讨论:物体浮沉的原因是什么?三、实验二:浮力原理验证(20分钟)1. 将塑料泡沫放入水中,测量并记录塑料泡沫受到的浮力。
2. 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塑料泡沫的重力,分析浮力与重力的关系。
四、实验三:影响浮沉因素探究(2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改变物体的体积、形状等,观察浮沉现象的变化。
2. 小组内讨论:影响物体浮沉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影响?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物体浮沉的条件和原理。
2. 学生举例说明浮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布置作业: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探究影响浮沉的其它因素。
科学教案《沉与浮》
科学教案《沉与浮》第一章:引言1.1 课程目标:引导学生对物体沉浮现象产生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实验的能力。
1.2 教学内容:介绍沉浮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的物体能浮在水面上,而有的物体却沉入水底。
1.3 教学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引导学生发现沉浮现象的规律。
1.4 教学准备:准备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石头、木块、泡沫等,以及一个足够大的水盆。
第二章:观察沉浮现象2.1 课程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物体沉浮现象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2.3 教学方法: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的沉浮情况,并记录下来。
2.4 教学准备:准备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石头、木块、泡沫等,以及一个足够大的水盆。
第三章:分析沉浮现象3.1 课程目标:培养学生分析物体沉浮现象的原因。
3.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的物体能浮在水面上,而有的物体却沉入水底。
3.3 教学方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不同物体沉浮的原因,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3.4 教学准备:准备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石头、木块、泡沫等,以及一个足够大的水盆。
第四章:实验探究沉浮现象4.1 课程目标:培养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能力,探究物体沉浮现象的规律。
4.2 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物体沉浮现象的规律。
4.3 教学方法: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改变物体的形状、大小等,观察沉浮现象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4.4 教学准备:准备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石头、木块、泡沫等,以及一个足够大的水盆。
5.1 课程目标:5.2 教学内容:5.3 教学方法:5.4 教学准备:准备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石头、木块、泡沫等,以及一个足够大的水盆。
第六章:探索浮力原理6.1 课程目标:让学生理解浮力原理,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6.2 教学内容:介绍阿基米德原理,解释浮力是如何产生的。
6.3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视频或模型展示阿基米德原理,结合实际实验,让学生感受浮力的作用。
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科学教案
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科学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现象。
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介绍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现象。
讨论浮力的概念。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现象。
1.4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关于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的经验和观察。
2. 讲解浮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现象。
3. 分发实验材料,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现象。
4.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讨论和解释实验现象。
第二章:实验一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2.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现象。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进行实验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现象。
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
2.3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让学生亲身体验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现象。
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
2.4 教学步骤:1. 复习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原理。
2. 分发实验材料,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现象。
3. 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现象。
4.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
5. 引导学生探讨影响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现象的因素。
第三章:实验二浮力的大小3.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实验测量不同物体的浮力大小。
培养学生测量、比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体的浮力大小。
比较和分析实验结果。
3.3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让学生亲身体验测量不同物体的浮力大小。
引导学生进行测量、比较和分析实验结果。
3.4 教学步骤:1. 复习浮力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2. 分发实验材料,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体的浮力大小。
3. 学生进行实验,测量并记录不同物体的浮力大小。
4.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
5. 引导学生探讨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四年级科学上册《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教案 北京版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够运用多种方法,使沉下去的物体浮上来;2、能够描述探究过程中观察到的各种现象;3、能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1、知道改变形状、增大空间和在水中加盐都能增加水的浮力;2、知道哪些材料适合做漂浮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玩小船的实验中,体会探究的乐趣,揭示潜水艇沉浮的秘密。
2、认识科学,体会科学技术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好处。
3、培养与他合作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怎么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
三、教学难点怎么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准备课件、水槽、玻璃瓶、螺丝、橡皮泥、潜水艇模型、塑料小球六、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那你们能准确判断出浸入水中的物体哪些是上浮的,哪些是下沉的吗?出示一些常见的物体进行判断。
最后看一看这两个塑料球,它们浸入水中是上浮的还是下沉的?猜测并演示实验。
看到这个现象你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为什么有一个沉,有一个会浮?通过这节课学习,看一看谁能揭开这个秘密。
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出示课题)【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一个情景,这样一下子就可以把学生吸引过来,让学生能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带着问题探究新知。
】新课讲解:一、学生观察、探究、动手操作探究活动一:使浮在水面的物体下沉1.出示问题,小组讨论。
怎样使浮在水面上的小瓶沉到水底?看一看哪组的方法多全班交流:同学们想到的这些办法行不行呢?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喜好探究是儿童的天性,通过亲自动手实验,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观察记录能力。
】2.学生分组实验,记录实验结果,老师巡视。
实验步骤:(1)用老师提供的材料设计实验(2)边做实验边记录实验现象(3)讨论完成实验结论3.全班交流实验过程、现象、结论思考:小瓶由浮到沉的过程中什么条件发生了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质量质量由小变大。
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科学教案
《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教案【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物体的大小和轻重有关。
大小相同的物体,重量越重在水中越简单下沉;重量相同的物体,大小越大在水中越简单下沉。
2、通过实验了解改变物体的大小或重量,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情况。
能力和方法:能够用操纵变量的方法,对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
感情和态度价值观:通过感受物质沉浮性质的变化,体会科学是不断开展变化的。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师:老师手里有一个玻璃皿,一根铁棒放入水中。
你发觉了什么?生:玻璃皿浮着,铁棒沉下去了。
揭示课题:沉与浮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物体的沉与浮】。
二、观察商量,预测实验下?(生:有小铁块、泡沫块、回形针、橡皮泥、铅笔、木头、砝码、橡皮。
〕。
先请每组组长带着预测一下,把会沉的物体有“ד把会浮的应〞√表示在记录单第一行对应格子。
小组汇报预测结果。
师:是否如我们同学预测的一样呢,我们来动手试试看。
3、小组分工实验。
把结果记录在记录单上。
【提出要求】〔分组:一排四个人为一小组,第一位同学为组长负责汇报和操作实验,第二位同学为记录员负责记录,第三、四位同学为实验观察员。
〕【教师演示第一个,并强调一次放一个实验,完后放回原位,依次进行】4、小组汇报结果。
〔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拟,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小结:有的物体会沉,有的则会浮。
三、逐渐深刻,探讨研究〔一〕重量和沉浮1、师:刚刚同学们通过实验了解了有的物体会沉,有的则会浮。
实验中,哪些物体的沉浮让你觉得比拟有趣。
〔生:小小的回形针也会沉下去,大大的塑料块却浮着〕师:你们觉得物体的沉与浮和什么有关?〔生:物体的重量、大小、形状……〕接下来,我们自己动手来试一试,验证我们的猜测。
首先我们来看看重量和沉浮的关系?在我们的材料里,哪个适宜用来验证重量和沉浮的关系。
〔水壶:可以装不同的水。
〕〔其他的为什么不适宜:改变重量的同时会改变他们的大小等其他条件。
北京版小学四年级科学第3册教案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
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教学目标】1.知识与概念:学生通过观察同体积的几种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沉、浮,初步了解物体的沉浮条件。
2.过程与方法:初步经历通过控制变量进行归因研究的对比实验过程,亲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理——验证”科学探究的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研究过程物体在水中沉浮现象的兴趣;意识到科学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好处。
【教学重难点】了解物体的沉浮条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师:同学们,老师这儿有一个量筒,量筒里放了一样东西,你能不能想个办法,在不使量筒倒下的情况下,把量筒里的东西取出来吗?生1:可以用筷子夹!生2:教室里没有筷子啊。
生3:把量筒打碎就可以了!(许多学生反驳:那量筒就没用了,不行。
)生4:教室里有水,可以把水倒进量筒里,看看它能不能浮起来!师:看来也只有这个办法了,我们来试试。
(请一位学生上台将水倒入量筒)生:浮起来了!是乒乓球!师:那其它东西放在水里会不会也像乒乓球那样呢?生:不会,有的东西会浮起来,有的会沉下去。
师:这儿还有一个墨水瓶盖,你认为它在水里会是浮还是沉呢?(学生意见出现分歧)教师演示,分别放在水面和水中,出现不同状态。
师:刚才老师用了几种方法?生:用了两种方法,一种是把瓶盖直接放在水面,是浮在水面上的。
另一种把瓶盖放在水中,它又沉下去了。
师:你们觉得哪种方法比较合理呢?(生沉默片刻,小声议论)生1:第一种方法。
生2:应该是第二种,因为有的瓶盖中间有一部分是空心的,应该把它全部浸在水里,才能看它是沉还是浮。
(许多学生都点着头,同意这种说法)师:指导学生把物体放入水中的正确方法。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
让中学生在联系生活所见的沉浮现象,把研究引入生活。
同时,使学生意识到同样的物体在不同的情况下,有时沉有时浮,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学生合作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提出假说——设计研究方案——实验探究——验证——得出结论)1.请学生观察并推测泡沫塑料、塑料方块、木块、塑料球、橡皮筋、回形针、牙签、蜡烛等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将推测结果填写在实验记录表中。
浮与沉科学教案
浮与沉科学教案科学教案:浮与沉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体的浮力与物体的重力之间的关系;2.能够通过实验探究物体浸入液体中时的浮力现象;3.理解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原理。
二、教学内容:1.浮力的概念;2.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规律;3.通过实验探究浮力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提问“为什么大石头会沉下水中,而小石子会浮在水面上?”引发学生思考。
2.概念讲解:简单介绍浮力的概念,即液体对于浸入其中的物体所施加的向上的力。
3.实验:准备一个透明玻璃容器和一些不同大小的石头或木块,让学生观察并记录每个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情况。
4.整理实验数据:让学生将实验记录整理成表格,比较并讨论每个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情况,分析浮力与物体的关系。
5.引导学生总结:通过实验,让学生自主思考并总结出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浮沉的规律。
6.板书总结:将学生总结出的浮力与物体在液体中浮沉规律进行板书总结,强调浮力与物体形状、大小、密度等因素的关系。
7.拓展练习:出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通过分析和推理判断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情况。
8.巩固练习:让学生完成一些浮力相关的练习题,检查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9.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复习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原理和实验方法。
四、教学资料和资源:1.透明玻璃容器;2.不同大小的石头或木块;3.实验记录表格;4.拓展练习题。
五、教学评价与反思:在本节课中,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亲自观察和记录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情况,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
在引导学生总结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通过拓展练习和巩固练习,巩固了学生对浮力与物体浮沉规律的掌握。
然而,本节课的实践操作较少,可以考虑增加一些与浮力相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浮力的相关知识。
同时,还可以通过多媒体资料和课堂互动等方式,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北京版小学四年级科学第3册PPT课件: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
潜水艇的原理: 依靠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上浮、下潜的。
“孔明灯”和热气球:
利用浮力升空的,在气囊中充入密度小 于空气的气体。
密度计在液体中处于悬浮还是漂浮态?
浮力和重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课堂练习
在的沉与浮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了解什么是浮力及其在生活中 的应用。 2.初步了解和体验物体沉浮应具备一些条件, 通过改变这些条件来控制物体的沉浮。
教学重难点
1.体验“问题——假设——实验——汇报” 的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 2.知道浮力的存在,对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 浮力提出猜想和假设。
1、你煮过饺子吗?生饺下锅先沉入水底,煮 熟后就上浮,凉了后又沉入水底,为什么? 2、一条船从河里进入海水中,受到的浮力变 化了吗?船舷上浮一些,还是下沉一些? 3、如何测定血液的密度?
物体的浮沉条件: 1、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其浮沉取决于它所 受到的浮力和重力的大小。 (1)当浮力大于重力时,物体上浮; (2)当浮力小于重力时,物体下沉; (3)当浮力等于重力时,物体悬浮或漂浮。
2、若物体是实心的,密度均匀且浸没在液体中,则: (1)物质的密度大于液体密度时,物体上浮; (2)物质的密度等于液体密度时,物体悬浮; (3)物质的密度小于液体密度时,物体下沉。
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科学教案
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科学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现象,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1.2 教学方法:观察实验、小组讨论、教师讲解。
1.3 教学材料:塑料瓶、石头、盐、水、实验记录表。
1.4 教学步骤:1.4.1 实验引入: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将塑料瓶放入水中,观察塑料瓶的浮与沉现象。
1.4.2 学生观察:让学生观察石头放入水中的沉与浮现象,并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中。
1.4.3 学生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将石头放入塑料瓶中,观察石头在塑料瓶中的沉与浮现象,并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中。
1.4.4 教师讲解:教师讲解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原理,解释浮力与重力的关系。
1.4.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现象,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
第二章:物体的沉与浮原理2.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物体的沉与浮原理,理解浮力与重力的关系。
2.2 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实验演示、学生小组讨论。
2.3 教学材料:浮力计、不同重量的物体(如石头、木块等)、水。
2.4 教学步骤:2.4.1 教师讲解:教师讲解浮力与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原理。
2.4.2 实验演示:教师使用浮力计测量不同物体的浮力,并演示物体的沉与浮现象。
2.4.3 学生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浮力计测量不同物体的浮力,并观察物体的沉与浮现象。
2.4.4 小组讨论:学生小组讨论浮力与重力的关系,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
第三章:影响物体沉与浮的因素3.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影响物体沉与浮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3.2 教学方法:实验操作、小组讨论、教师讲解。
3.3 教学材料:不同密度的物体(如石头、木块、塑料球等)、水、盐。
3.4 教学步骤:3.4.1 教师讲解:教师讲解影响物体沉与浮的因素,如物体的形状、密度等。
3.4.2 学生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密度物体的沉与浮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3.4.3 小组讨论:学生小组讨论影响物体沉与浮的因素,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
科学沉与浮教案
科学沉与浮教案
教案一
教学内容:科学沉与浮
目标:让学生了解科学沉与浮的基本原理,能够应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步骤:
1. 引入:老师出示一张图片,图片中有一个水杯,里面放有一片浮在水面上的纸片和一个沉在水底的石头。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思考为什么纸片可以浮在水上而石头却沉在水底。
2. 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需要准备一个水盆、水、纸片、石头。
首先放入纸片,观察其浮力作用;然后放入石头,观察其沉力作用。
让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总结浮力和沉力的特点。
3. 理论讲解:讲解浮力和沉力的原理。
浮力是指物体在液体中所受到的向上的力,其大小等于物体排挤开的液体的重量。
当物体的密度小于液体时,浮力大于物体的重力,物体就能浮在液体上;当物体的密度大于液体时,浮力小于物体的重力,物体就会沉到液体底部。
4. 实际应用:让学生思考浮力和沉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为什么船只能浮在水上、为什么潜水员需要穿着铅衣等。
5. 拓展练习:出示一些实际图片或场景,让学生判断其中的物体是沉的还是浮的,并解释原因。
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解释。
6. 总结归纳:让学生总结浮力和沉力的基本概念和应用,并与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联系起来说明。
7. 反思:提出几个问题供学生思考,如为什么气球可以浮在空中、为什么石头下沉时会在水中产生气泡等,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思考。
教学资源:实验器材、图片、小组讨论板书
评估方法:观察学生实验记录、小组讨论表现以及对于问题的解答,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
四年级科学上册《物体的沉与浮 形成认识》教案 北京版
《物体的沉与浮形成认识》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根据生活经验预测常见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状态。
2、能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物体的浮沉,并根据浮沉状态将物体分类。
3、能设计实验证实沉入水中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二)过程与方法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重视实验态度与习惯的形成,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
2、养成严谨的科学观察和思维习惯,尊重事实。
二、教学重点知道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
三、教学难点能设计实验证实沉入水中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能找出改变物体浮沉状态的方法。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准备平衡尺、绳、橡皮筋、测力计、水槽、铁块、木块、塑料块、卵石、橡皮泥、气球、吸管、蜡烛、牙膏皮、橡皮、可乐瓶、有盖和无盖的小玻璃瓶、肥皂、萝卜、马铃薯、锡箔纸、海绵、棉线等。
六、教学过程教学导入:一、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生活经验:物体在水中有的浮,有的沉。
同学们回忆一下,举例说说。
二、提问:试预测,我们将所带材料放入水中,哪些会下沉,哪些会上浮?并说出预测的依据。
教学新课:一、观察实验:材料放入水中是浮还是沉?1、我们来用实验验证预测是否正确。
2、教师提出实验要求:(1)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及时做好实验记录。
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沉入水中的物体。
(2)实验时,放入水中的物体,应轻拿轻放,防止水溅出。
3、学生准备实验材料。
4、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二、汇报交流:1、学生根据观察记录进行汇报交流。
2、检查原来预测的依据是否正确,现在有什么发现。
三、拓展延伸:你对物体的浮与沉还有哪些疑问?课后可以查阅这方面的资料。
一、学生动手实验,感知浮力:1、教师说明实验方法,提出探究问题:将空可乐瓶放入水中,它浮在水面上。
用手缓慢将可乐瓶向水中压,有什么感觉?2、学生动手实验。
3、汇报交流实验感受,得出科学结论。
物体在水中会受到水向上托的力,这就是水的浮力的作用。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物体在不同液体中的沉与浮、物体在空气中的沉与浮 北京课改版
物体在不同液体中的沉与浮【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了解物体在不同液体中的沉与浮的情况。
2.过程与方法会通过实验来测试鸡蛋在自来水和盐水中沉与浮的情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课外能积极进行实验测试其他物体在不同液体中的沉与浮的情况,能积极地与同伴一起交流实验结论。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物体在不同液体中的沉与浮的情况。
难点:掌握运用实验来测试鸡蛋在自来水和盐水中沉与浮的情况。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学习了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和影响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的因素,但是同一物体在不同的液体中的沉与浮又会是什么情况呢?二、活动推进,观察探究1.鸡蛋在不同液体中的沉与浮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实验目的:测试鸡蛋在自来水和盐水中沉与浮的情况。
2.将上述实验中的盐换成白糖或把鸡蛋换成其他物体(只改变其中一个因素),再进行实验,看看结果又会如何?同学们进行实验后,互相交流各自的实验结果。
归纳总结:从实验中可以看出,物体在不同的液体中,沉与浮的情况是不同的。
每个小组选派一位小组代表进行实验结果的汇报,并总结小组的实验结论。
今天我们通过实验测试鸡蛋在自来水和盐水中沉与浮的情况,学习并了解了物体在不同液体中的沉与浮的情况。
最后,给大家出一道课后探究题:怎样使沉在水中的马铃薯浮起来?物体在空气中的沉与浮【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了解物体在空气中的沉与浮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会运用收集资料的方法来认识和了解物体在空气中的沉与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课外能积极收集与物体在空气中的沉与浮的现象有关的资料,能积极地与同伴一起交流学习。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物体在空气中的沉与浮的现象。
难点:掌握运用收集资料的方法来认识和了解物体在空气中的沉与浮。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我们通过学习知道了物体在液体中的沉与浮的现象,那么同样地,物体在空气中的沉与浮是否像在液体中一样?生活中又有哪些例子呢?二、活动推进,观察探究1.物体在气体中的沉与浮的现象全班讨论交流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在空气中的沉与浮的现象。
关于沉与浮的教案
关于沉与浮的教案教案主题:沉与浮授课对象:小学四年级学生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了解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原理,能够正确区分物体沉浮状态。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理论知识:物体的沉浮原理和判断物体沉浮的条件。
2.实验操作:通过实验观察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并从中总结出规律。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准备实验器材(水槽,不同物体,水杯等)、PPT或黑板,课件和教学辅助材料。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提前完成预习任务,为实验部分做好准备。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新知识(10分钟)1.引入问题:学生们是否见过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他们知道这是因为什么原因吗?2.通过提问学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平时生活中常见的沉浮现象,如船在水中浮起,石头下沉等。
Step 2:理论讲解(10分钟)1.运用PPT或黑板教学,简要讲解物体的沉浮原理。
重点是物体的密度与液体的密度比较,如果物体密度大于液体密度,物体就下沉;反之,物体就浮起。
2.强调浮力的概念,浮力是使物体浮起的力。
当物体浸入液体中时,液体会对物体产生向上的浮力,以抵消物体重力。
Step 3:实验操作(30分钟)1.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每个小组预先准备实验器材,包括水槽、水杯和不同的物体,如果实、塑料球、铅笔、纸片等。
2.指导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将物体一个个放入水杯内,然后观察物体的状态(沉下去还是浮起来),并记录结果。
3.学生完成实验后,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出规律,并解释为什么。
4.这一部分需要教师逐组巡视,引导学生讨论,并纠正实验错误,提供必要的指导。
Step 4:实验结果交流(10分钟)1.邀请学生依次介绍他们小组的实验结果和总结的规律。
2.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进一步总结物体沉浮的条件,如物体的密度和液体的密度比较、物体的形状等。
Step 5:巩固练习(15分钟)1.发放练习册,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相关的题目和练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概念:学生通过观察同体积的几种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沉、浮,初步了解物体的沉浮条件。
2.过程与方法:初步经历通过控制变量进行归因研究的对比实验过程,亲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理——验证”科学探究的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研究过程物体在水中沉浮现象的兴趣;意识到科学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好处。
【教学重难点】
了解物体的沉浮条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师:同学们,老师这儿有一个量筒,量筒里放了一样东西,你能不能想个办法,在不使量筒倒下的情况下,把量筒里的东西取出来吗?
生1:可以用筷子夹!
生2:教室里没有筷子啊。
生3:把量筒打碎就可以了!
(许多学生反驳:那量筒就没用了,不行。
)
生4:教室里有水,可以把水倒进量筒里,看看它能不能浮起来!
师:看来也只有这个办法了,我们来试试。
(请一位学生上台将水倒入量筒)
生:浮起来了!是乒乓球!
师:那其它东西放在水里会不会也像乒乓球那样呢?
生:不会,有的东西会浮起来,有的会沉下去。
师:这儿还有一个墨水瓶盖,你认为它在水里会是浮还是沉呢?
(学生意见出现分歧)
教师演示,分别放在水面和水中,出现不同状态。
师:刚才老师用了几种方法?
生:用了两种方法,一种是把瓶盖直接放在水面,是浮在水面上的。
另一种把瓶盖放在水
中,它又沉下去了。
师:你们觉得哪种方法比较合理呢?
(生沉默片刻,小声议论)
生1:第一种方法。
生2:应该是第二种,因为有的瓶盖中间有一部分是空心的,应该把它全部浸在水里,才能看它是沉还是浮。
(许多学生都点着头,同意这种说法)
师:指导学生把物体放入水中的正确方法。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
让中学生在联系生活所见的沉浮现象,把研究引入生活。
同时,使学生意识到同样的物体在不同的情况下,有时沉有时浮,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
二、学生合作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提出假说——设计研究方案——实验探究——验证——得出结论)
1.请学生观察并推测泡沫塑料、塑料方块、木块、塑料球、橡皮筋、回形针、牙签、蜡烛等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将推测结果填写在实验记录表中。
2.检验自己的推测,把推测错和推测对的各放一堆。
3.讨论: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什么因素有关?
生1:我觉得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大小有关:大的物体上浮,小的物体下沉。
教师板书)因为刚才的实验中泡沫塑料、木块都很大,它们在水里是上浮的;而螺帽、回形针很小,它们却沉在水里了。
生2:我认为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应该和它的轻重有关:重的物体下沉,轻的物体上浮。
(教师板书)生活中有很多重的东西,像铁、石头都很重,它们在水里都会下沉;木块或树叶很轻,就能浮在水面上。
实验中的螺帽很重,就沉在水底了,泡沫塑料和橡皮筋很轻,在水里是上浮的。
师:两位同学讲得很有道理,看来物体的沉浮和轻重、大小真的有关系。
其他同学有意见吗?
生3:我们小组认为物体沉浮和大小是没有关系的,因为在实验中塑料方块比螺帽大,可是塑料方块下沉了,螺帽也是下沉的;回形针也比木块小,可是回形针沉在水底,木块却浮在水面上。
(请学生上台演示证明)
生4:我们用手掂过每个物体的重量,发现木块比回形针重,可是木块是浮在水面,回形针是沉在水底的。
所以我们小组觉得物体的沉浮和轻重是没有关系的。
(学生上台演示证明)师:这样看来,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轻重都没有关系了。
那到底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学生沉默)……
师:老师这儿有三个乒乓球,把它们放在水里,会是什么情况呢?
生:(齐声)浮在水面上!
师:老师却能让它们别浮在水面、沉在水底,还能让另一个待在水中间。
(教师将1.2.3号乒乓球分别放入水中,出现以上三种情况。
学生都瞪大了眼睛,想不通是怎么回事。
)生5:我知道了!老师肯定在2号和3号球里放了东西,改变重量,所以能下沉或者停在水中间!(其它学生也恍然大悟,连连点头。
)
师:真是这样吗?我们来看看乒乓球里到底装的是什么。
(教师把两个乒乓球里的东西取出,2号球里装了20个小螺帽,3号球里装了11个小螺帽,3号球未装任何东西。
)生5接着说:所以2号球最重就下沉、1号球最轻就浮在水面,2号球的重量处在1号和3号之间,就停在水中了。
师:这样的话,物体的沉浮不还是跟轻重有关吗?(学生沉默)请仔细观察一下第一组材料和这三个乒乓球组成的一组材料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生6:第一组材料的大小、轻重都不一样,而第二组材料的三个乒乓球虽然轻重不一样,但是大小是相同的。
(教师板书)
师:如果要使物体的沉浮与轻重有关,还需要什么条件呢?
生:我觉得应该对前面同学提出的意见进行补充,只有当物体的大小一样时,才能看出物体的沉浮和轻重有关:重的物体容易下沉,轻的物体容易上浮。
请学生验证修改后的假说。
(材料:分别由铁、塑料、木块材料的三个同样大小,重量不同的圆柱。
)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证实假说。
师:那要使物体的沉浮和大小有关,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呢?
生:物体的轻重应该相同。
请学生使用第三组材料(三个轻重相同,但大小不一样的圆柱体)验证自己的假说。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当物体的轻重相同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它的大小有关:大的物体容易上浮,小的物体容易下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