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音韵学》笔记整理

合集下载

汉语音韵学 笔记

汉语音韵学 笔记

第一章声母第二节《广韵》
《广韵》简介
1、由来体例:北宋官修的一本韵书,陈彭年、邱雍在《切韵》《唐韵》等隋唐韵书的基础上
修成的。全名《大宋重修广韵》,公元 1008 年。最早的韵书是三个时期魏人李登著《声类》
收字 11520,失传。晋代吕静编的《韵集》。隋代的陆法言《切韵》。唐代孙缅《唐韵》。所以
记录的不是宋代的声韵系统,而是隋唐的韵书系统。
例:
调(4)
韵(206)
小韵(约 3600)

57 东
东,德红切,十七,鸫……
同,徒红切,四十五,仝童……

55

60

34
邵荣芬《切韵研究》归纳 3617 个小韵
2、性质: 它决定中古音的研究方法,决定汉语史研究的空间和时间关系问题的理解,涉及到整个汉语 史的历史解释。 三种观点:一、《广韵》反映的是一时,一地的单一的音系。 二、《广韵》反映的是杂糅古今,以及各地方音的一个综合音系。 三、《广韵》反映的是吸收了一定的古音和方音成分的读书音系。
第一章声母第四节上古声母系统
上古汉语的声母系统 上古汉语:先秦两汉时期研究多利用谐声材料 三点: 一、古无轻唇音(清代学者钱大昕《十驾齋养新录》):只有帮组没有非组。 1、通假异文:邦域/封域 2、古代注音:娓,读若媚(《说文•女部》) 3、声讯材料:《释名》负,背也 4、谐声:非—悲辈排;反—版板扳; (材料只能说明轻唇重唇不分)
从目的来看为诗文押韵而做的一部工具书,从体例来看是一部以调系韵以韵系声的同音字
典。
以调系韵:以四声为纲(平上去入,平声分为上平下平,与现在的阴平阳平不是一个概念),
在四个部分基础上,以不同的韵分派到不同的声上去。

音韵学名词解释整理

音韵学名词解释整理

音韵学名词整理第一章:绪论1、音韵学:分析研究汉字字音及其历史演变的一门学科。

它是专门研究汉语的语音系统的,属于历史语音学范畴。

音韵之学细分为今音学、古音学、等韵学,后来又增加北音学,即近代语音学。

2、小学:中国古代研究语言文字的学问。

这个名称起源很早,最初“小学”即最基础的学问,与今含义没有多大差别;到了汉代开始把研究文字的学问叫“小学”,文字研究包括字音、字形、字义;而至晚到唐宋时,“小学”又细分为三个门类:文字之学、训诂之学、音韵之学;再经过元明清,我国的文字、音韵、训诂之学又有很大发展,清人编《小学考》,把“小学”分为四类,文字、声韵、训诂、音义。

3、古音学:与“今音学”相对,研究对象是先秦两汉的诗歌韵文,以《诗经》用韵为主要根据,并结合形声字,研究上古时期的语音系统的音韵学部门。

4、今音学:又称“广韵学”,以《切韵》系韵书为对象,研究南北朝到隋唐时代的语音系统的音韵学部门。

5、等韵学:以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为研究对象,最初分析韵书中反切,即韵书语音(声、韵、调)系统。

唐宋金元时期只称“切韵之学”或“切韵法”,明初以后,才叫“等韵”(《七音略》、《韵镜》)。

到清代,音韵学家又利用等韵去研究古韵,所以等韵学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普通语言学/中国特有的传统的语音学6、北音学:以元代《中原音韵》系统的韵书和分析近代语音的等韵图为对象,建立一门“近代语音学”(“北音学”)。

第二章:音韵学的基础知识1、反切:“反切”是一种注音方法,它是用两个汉字注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这也是中国古代对汉字字音结构的分析。

反切的基本原理是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包括调)。

反切上字(如“当”)也简称为切上字,反切下字(如“孤”)也简称为切下字,“都”则称为被切字。

约在东汉的后期九创造了反切这种注音方法。

“反切”早期不用“切”字,只叫“某某反”或“某某翻”,自唐代宗大历以后,因为唐朝统治者害怕老百姓起来造反,忌讳这个“反”字,才将“反”字改为“切”字。

《汉语音韵学》笔记(龙庄伟编著)

《汉语音韵学》笔记(龙庄伟编著)

《汉语音韵学》笔记(龙庄伟编著)第一章总论一、音韵学1、什么是音韵学:又叫声韵学,是研究汉语各个时期的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2、语音学和音韵学语音学是对语音的客观描写,从生理、物理属性两方面对语音进行研究。

主要有三个分支:发音语音学、声学语音学、听觉语音学。

还有所谓的实验语音学、普通语音学。

音韵学是研究某种语言的语音及其功能的一门学科。

它包括音位学,包括研究某种语言历史上的语音变化等。

音韵总与一种具体的语言相联系,具有很强的民族特点,不可能有“普通音韵学”。

它们在观点、方法上也有不同。

音韵学侧重音类的划分,侧重语音系统的归纳整理;语音学则侧重于发音原理的分析。

3,音韵学的功用二、汉语语音的分期:根据文字材料性质,一般把汉语语音的历史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对应语音上古期:公元四世纪以前(晋代以前)上古音古音学中古期:公元四世纪到十二世纪中古音今音学近古期:公元十二世纪到十七世纪近代音近音学现代期:公元十七世纪到现代现代音现代汉语古代还有一种研究和分析汉语语音的专门学问——等韵学。

这样,汉语音韵学分为四个部门:古音学、今音学、北音学、等韵学。

严格来说,这只包括一半内容,只把几个代表时期横的面进行了剖析,属于共时的研究,都不研究汉语语音的发展规律。

对于语音发展规律的研究,形成了汉语语音史这个部门。

三、汉字标音方法:1、反切以前的标音方法:早期,直接口授法后来,形声字的偏旁曾经被当作识字的拐棍用过有明确文字记载的有譬况法(包括读若法)、直音法。

2、反切3、音位学标音法1913年开“读音统一会”时,经过多方商榷研究,得到两个系统:(1)1918年11月23日,公布“注音字母”四十文,取笔画最简单的汉字组成,是汉字形式的拼音字母。

(2)1928年9月26日,公布“国语罗马字”,用西方语言字母为汉字注音。

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于1956年2月拟出《汉语拼音方案草案》,1958年2月由一届人大五次会议批准为正式方案推行。

汉语音韵学常识

汉语音韵学常识

汉语音韵学常识汉语音韵学常识一,音韵学概述1,音韵学的基本内容是我国一门传统的学问,它是研究汉语各个时期的语音系统和它们的历史演变规律的科学。

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定义:也叫声韵学,在普通语言学里叫历史语音学,它是研究汉语史上的语音情况和它的发展的学科。

英文名为:Chinese historical phonetics。

汉语语音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上古音指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以《诗经》音系为代表。

研究这一时期的语音状况的学科为古音学。

中古音指六朝至唐宋时期的语音,以《切韵》音系为代表,研究这一时期的语音状况的学科为今音学。

近古音指元明清时期的语音,以《中原音韵》为代表。

研究《中原音韵》所反映的北方话音系,是北音学。

现代音指现代的语音,以现代普通话音系为代表。

音韵学家把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称为等韵学。

他们以“等”的观念来分析汉语发音原理和方法,以韵图的形式展示汉语语音系统和韵书中的反切。

研究内容包括韵图的编撰,等韵学的原理等。

传统的古音学,今音学,等韵学和北音学,是音韵学研究的内容。

2,音韵学的基本概念(1)声母又叫字母,声纽,纽,声,声类。

字母是声母的代表字,唐朝和尚守温制定了三十字母,宋代学者又增加了六个,补成了三十六个字母。

(2)五音,七音音韵学上按照声母的发音部位把声母分唇,舌,齿,牙,喉五类,又加上半舌音,半齿音为七音。

(3)反切是一种传统的标音方法,较之譬况,读若,直音是较为科学的标音法。

反切的产生,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篇》云:“孙叔言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事大行。

”(孙炎,字叔然,名炎)陆德明《经典释文》也说:“孙炎始为反语,魏朝以降渐繁。

”事实上,孙炎以前已有人使用反切了,如东汉服虔注《汉书》“惴,音章瑞反”。

孙炎对反切进行了整理,并编成了〖尔雅音义〗。

反切是两字配合起来切出一个汉字的读音,分反切上字,反切下字和被切字。

黄侃在《音略》中云:“反切之理,上字定其声理,不论其为何韵,下字定其韵律,不论其为何声。

音韵学基础知识

音韵学基础知识

音韵学基础知识一、《广韵》61平声韵:东冬钟江支脂之微鱼虞模齐佳皆灰咍真谆臻文欣元魂痕寒桓删山先仙萧宵肴豪歌戈麻阳唐庚耕清青蒸登尤侯幽侵覃谈盐添咸衔严凡祭泰夬废二、《广韵》34入声韵:屋沃烛觉质术栉物迄月没曷末辖黠屑薛药铎陌麦昔锡职德缉合盍叶帖洽狎业乏三、《广韵》35声母:四、宋人三十六:五、十六摄:喉音:影余晓匣牙音:见溪群疑通江止遇牙音:见溪群疑舌音:端透定泥蟹臻山效舌音:端透定泥来知彻澄娘果假宕梗知彻澄唇音:帮滂并明曾流深咸齿音:精清从心邪非敷奉微庄初崇山齿音:精清从心邪章昌船书禅日照穿床审禅唇音:帮滂并明喉音:晓匣影喻半舌:来半齿:日六、王力上古29韵部:七、王力上古32声母:之职蒸喉音:见溪群疑晓匣影支锡耕舌头音:端透余定泥来鱼铎阳舌上音:章昌船书禅日侯屋东齿头音:精清从心邪宵药正齿音:庄初崇山幽觉唇音:帮滂并明微物文脂质真歌月寒缉侵叶谈八、《中原音韵》19韵部表:东钟江阳支思齐微鱼模皆来真文寒山桓欢先天萧豪尤侯侵寻监咸廉纤九、《中原音韵》25声母表:崩烹蒙风亡东通农龙工空仰烘邕宗从嵩钟充双儿章昌商戎1歌戈家麻车遮庚青十、十三辙韵目表中东江阳一七灰堆油求坡梭人辰言前发花乜斜怀来姑苏遥条(俏佳人扭捏出房来,东西南北坐)十一、王力上古30韵部所含《广韵》韵部表阴之(之咍)支(支佳)鱼(魚模虞喉唇)宵([蕭]宵肴豪)幽([尤]幽)微(微灰[脂]合[皆]合)脂(齐脂开皆开)歌(歌戈麻)职(职德)锡(麦锡)铎(铎陌昔)药(药)觉([沃]屋三)物(术物迄没)质(质栉屑)缉(緝合洽)盍(盍狎叶帖业乏)入阳蒸(蒸登)耕(耕清青)阳(阳唐庚)东(东一钟江)冬(冬东三)文(谆文欣魂痕)真(真臻[先])侵(侵覃咸)谈(谈衔盐添严凡)侯(侯[虞]舌齒、部分喉音)屋(屋一烛[觉])月(祭泰夬废月曷末鎋[黠]薛)元(元寒桓删山仙)注:加[]的韵目指的是该韵在此部,但是该字并不在此部。

十二、等与中古声母关系1、一二三四等俱全的:影晓见溪疑来帮滂并明2、只有一二四等的:匣3、只有一四等的:端透定泥精清从心4、只有二三等的:知彻澄娘照穿床审5、只有三四等的:喻(三等云,四等余)6、只有三等的:群禅日非敷奉微(合口)7、只有四等的:邪十三、等与《广韵》韵部关系表1、一等:冬模泰灰咍魂痕寒桓豪歌唐登侯覃谈(16)2、一三等:东戈(2)3、二等:江佳皆夬删山肴耕咸衔(10)4、二三等:麻庚(2)5、三等:钟支脂之微鱼虞祭废真谆臻文欣元仙宵阳清蒸尤侵盐严凡(25)6、四等:齐先萧青幽添(6)十四、内外转与中古韵部内转通:东冬钟外转江:江止:支脂之微蟹:齐佳皆灰咍祭泰夬废遇:鱼虞模臻:真谆臻文欣魂痕果:歌戈山:元寒桓删山先仙宕:阳唐效:萧宵肴豪曾:蒸登假:麻流:尤侯幽梗:庚耕清青深:侵咸:覃谈盐添咸衔严凡2其中:有开无合共四摄:效流深江有合无开共二摄:遇通开合都有共10摄。

(完整版)《音韵学教程》笔记

(完整版)《音韵学教程》笔记

第一節音韻學的對象音韵学是專門研究漢語的語音系統的,而且主要研究中國古代的各個歷史時期的漢字讀音及其變化,屬於歷史語音學範疇。

是我國一門傳統的學問,它是研究漢語各個時期的語音系統和它們的歷史演變規律的科學。

根據[中國大百科全書]的定義:也叫聲韻學,在普通語言學裏叫歷史語音學,它是研究漢語史上的語音情況和它的發展的學科。

漢語語音的發展歷史可以分為四個時期:上古音指先秦兩漢時期的語音,以《詩經》音系為代表。

研究這一時期的語音狀況的學科為古音學。

中古音指六朝至唐宋時期的語音,以《切韻》音系為代表,研究這一時期的語音狀況的學科為今音學。

近古音指元明清時期的語音,以《中原音韻》為代表。

研究《中原音韻》所反映的北方話音系,是北音學。

現代音指現代的語音,以現代普通話音系為代表。

音韻學家把宋元以來的等韻圖作為研究物件的學科稱為等韻學。

他們以“等”的觀念來分析漢語發音原理和方法,以韻圖的形式展示漢語語音系統和韻書中的反切。

研究內容包括韻圖的編撰,等韻學的原理等。

傳統的古音學,今音學,等韻學和北音學,是音韻學研究的內容。

第二節音韻學的功用一是為了更深入地瞭解現代漢語的語音系統。

二音韻學對於學習和研究古代漢語及漢語史的作用1、學習古代漢語,首先要運用許多工具書,其中不少是按照古音編排的。

2、一種語言的三個要素,都不是孤立的,辭彙、語法都和語音有密切的聯繫。

3、掌握了古音還可以用來考查詞源,研究漢語詞源學。

4、古代漢語語法和音韻學的關係也是容易看出來的。

三、音韻學和其他學科的關係四、音韻學的學習方法第二章音韻學的基本知識(1)聲母:又叫字母,聲紐,紐,聲,聲類。

字母是聲母的代表字,唐朝和尚守溫制定了三十字母,宋代學者又增加了六個,補成了三十六個字母。

(2)五音、七音:音韻學上按照聲母的發音部位把聲母分唇,舌,齒,牙,喉五類,又加上半舌音,半齒音為七音。

三十六個字母全清次清全濁次濁清濁幫滂並明(重唇音)誹敷奉微(輕唇音);端透定泥(舌頭音);知徹澄娘(舌上音);精清從心邪(齒頭音);照穿床審禅(正齒音);見溪群疑(牙音);影喻曉匣(喉音);來(半舌音);日(半齒音).(3)反切是一種傳統的標音方法,較之譬況,讀若,直音是較為科學的標音法。

(16)《汉语音韵学》笔记整理(2)

(16)《汉语音韵学》笔记整理(2)

(16)《汉语音韵学》笔记整理(2)3,等呼观念的改变随着语音的发展变化,宋元时代韵图那种把字音按声类和韵类发音的不同区别为两呼四等的分析方法,到明代已不再符合语音分析的实际情况。

明末,“等”的观念完全被“呼”代替。

到清代,就完全用四呼来代替原来的两呼四等了。

两呼四等合流为四呼的大概情况是:开口一二等变为开口呼,开口三四等变为齐齿呼,合口一二等变为合口呼,合口三四等变为撮口呼。

四、如何利用韵图认识反切韵图的编纂目的,特别是宋元韵图的编纂目的,主要在于展开韵书的语音系统、阐明韵书的反切。

今天查阅字书(如《玉篇》)、韵书(如《广韵》),或者看《经典释文》以及经史诸子的注释,会遇到一些无法由上下字直接切出读音的生僻字。

这种情况可借助韵图。

简单说来,反切上字一定跟我们所要知道的读音同一直行,但大多数不同图;反切下字一定跟我们所要知道的读音同图、同一横行。

王力先生称用这种方法查字叫“横推直看”。

在韵图中查字,首先要知道反切下字属于什么韵,这需要一定练习才能记得住。

如果查出的字不认识,可根据同一直行其他声调的字去推。

五、等韵门法1,什么是门法门法是按照反切来查图的方法。

也就是古人制定的使用韵图的一些法则和条例。

2,门法的产生早期韵图,如《韵镜》,只有所谓《归字例》,教人怎样查图,怎样根据反切在韵图中找字。

随着韵图大量出现,语音不断发展,利用韵图练音识字渐成风气,韵图的若干问题也暴露出来。

如《七音略》端、知组安排在同一行,精照组也在同一行(《韵镜》亦然),一四等为端精组,二三等为知照组。

但《广韵》四江韵里有一小韵,“桩,都江切”,桩是知母字,都是端母字,反切上字和被切字不属于同一个字母。

韵图对这个韵字没有根据反切上字“都”把它列入一等,而是列在二等的位置。

门法就专门解释这个矛盾,称这种情况为“类隔”。

3,门法的发展可以认为韵镜的《归字例》是门法之发端,《四声等子》里的《辨音和切字例》和《辨类隔切字例》是门法的进一步发展。

音韵学复习要点

音韵学复习要点

音韵学复习要点1、汉语音节结构的分析方法,一耳光音节的构成成分答:音韵学对音节的切分分为两层,第一层把整个音节分为声母+韵母+声调三个部分,第二层只对韵母进行再切分,分为韵头、韵腹、韵尾三个部分。

声母和韵母是由音质音位组成,结合方式是线性组合;声调是非音质音位组成,结合方式不是线性组合。

2、普通话辅音、元音和声调的音位。

答:普通话辅音音位:塞音不送气塞音送气鼻音擦音边音唇音 p p’ m f舌尖中音 t t’ n l舌根音 k k’ŋ x塞擦音不送气塞擦音送气擦音通音舌尖前音ʦʦ s舌尖后音 tʂ tʂʂ r舌面前音ʨʨɕ普通话元音音位:高元音:ï I u y中元音:ə低元音:a各个音位变体如下:/ï/的变体有:[ɿ]:只出现在/ʦ/ /ʦ’/ /s/后面[ʅ]:只出现在/tʂ/ /tʂ’/ /ʂ/后面[ər]:出现在零声母音节不与辅音配合/i/的变体是/i/ 、/j/,后者用作零声母韵头/u/的变体是/u/、/w/,后者用作零声母韵头/y/的变体是/y/、/ʮ/,后者用作零声母韵头/a/的变体有:/ʌ/:用于零韵尾之前/æ/:用于/i/、/y/和/n/之间/ɑ/:用于韵尾/n/、/ŋ/之前/a/:分布在其他语音环境/ə/的变体有://:用于单独做韵母/e/:用于韵尾/i/之前/o/:用于韵头/u/和唇音声母之后/ə/:用于其它语音环普通话声调音位:阴平【55】阳平【35】上声【214】【35】【211】去声【51】【53】3、反切的基本原理。

答:取反切上字的声母,取反切下字的韵母,两者结合成另外一个音节,就是被切字的读音。

被切字是零声母时,反切上字必须是零声母,但是介音不一定和被切字一致,被切字的介音决定于反切下字。

4、名词解释答:五音:三十六声母按照发音部位来分,可以划分为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五个种类,合成“五音”。

七音:五音之外,还有半舌音、半齿音,因而有了七音的称号。

汉语音韵学读书笔记

汉语音韵学读书笔记

汉语音韵学读书笔记读汉语音韵学的读后感上古音,大致是说秦汉以前至夏商周甚至更早的历史时期内,人们的语音状况。

由于语音一直处在演变之中,所以那个时候字的读音跟我们现在差了很多。

透母、泥母,说的是这两个字的声母;幽部说的是这两个字的韵母。

我们通过历史语言学的方法归纳构拟出上古音的基本面貌,所以可以推测出一个字在上古时期的读音。

当然不同学者有不同的归纳,但也有比较通行的,公认度比较高的一种构拟。

“透”和“泥”是用来表示两个声母的,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一个是t,一个是n。

这两个声母都是舌尖前音,发音部位相同。

宋代的学者归纳当时的语音状况,得到了三十六个声母,并且分为不同的类别,透和泥都列为舌音,舌音一共有四个:端、透、定、泥。

每一类内部的声母就叫做旁纽。

叠韵就是归为一个韵部的字之间的关系。

韵部,说得最简单,就相当于是把韵母相同的字类聚到一起而得到的一个 -。

然后我们从每一个 -里选一个代表字来作为这个 -的名字。

所以如果两个字处在同一个韵部,这两个字就是叠韵,也就是说两个字的韵母是一样的。

这里所说的韵母,是指主元音和韵尾(如果有)而言的,不考虑介音。

丑和纽都是“幽部”这个 -里面的字。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在上古时期,“丑”字的声母是“透”,韵母是“幽”;“纽”的声母是“泥”,韵母也是“幽”。

这句话的意图是为了论证,“丑”和“纽”在上古读音是相近的。

还有其他问题请补充。

汉语音韵学王力高清扫描版这本书怎么样?《汉语音韵学》,王力著,商务印书馆1936年9月初版。

原名“中国音韵学”。

中华书局1956年7月重版本,略有修订,有新版自序。

著者另有《汉语音韵》一书,中华书局1963年8月初版,比较浅显。

又有《音韵初步》一书,商务印书馆1980年12月初版,讲音韵学最基本的知识。

著者《1980年重版序》说:四十多年来,对音韵学的见解有许多改变。

凡《汉语音韵学》和《汉语音韵》不同的,一律以后者为准。

当代公认的十大国学 -是谁NO.1 王国维上榜理由:词学泰斗,戏曲学先锋,近 -古学的带头人,在多方面具有开创性意义,且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多种著述成为学界必读经典,在海内外享有盛誉。

音韵学笔记

音韵学笔记

音韵学笔记绪论、第一章“小学”即传统语言学,包括“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音”的六种不同含义:(1)指声母按发音部位的不同所分的类别。

如:“五音”:唇、舌、齿、牙、喉音;“七音”:唇、舌、齿、牙、喉、半舌、半齿音;“九音”:重唇、轻唇、舌头、舌上、齿、牙、喉、半舌、半齿音。

(2)指我国古代五声阶中的宫、商、角、徵、羽五个音阶。

(3)指古代声母或声类。

(4)指整个音节的发音。

(5)指“韵”。

(6)指“声调”。

“韵”的四种不同含义:(1)指和谐的声音(2)指音节的韵母部分。

(3)特指文学作品(诗词曲赋)中的押韵。

(4)指韵书中把元音和收尾音相同的字归在一起的单位。

(包含不同介音)“音韵”的不同含义“音韵学”:是中国传统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专门研究汉字声、韵、调的类别及其古今演化轨迹,并辨析语音的发展过程。

传统上把汉语音韵学分为三个方面:(1)古音学:是汉语音韵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主要研究周秦两汉语音系统的学问,严格的说是研究以《诗经》、《楚辞》为代表的上古语音系统的学问。

(2)今音学:以研究《切韵》、《广韵》一系的旧韵书为主要内容,亦称切韵学,主要研究《切韵》;(3)等韵学:以对旧韵书所用的反切加以排比,从中找出音韵体系,并从音理上加以说明为主要内容,等同于现在的语音学理论。

另外,有的现代学者还把以研究《中原音韵》一系韵书为内容的另立一门学问即“北音学”。

古代注音法:P5(1)譬况注音法:(比拟的描写性的注音法)包括急言、缓言、长言、短言、内言、外言等。

(2)直音法:以同音字来注音的方法。

(3)读若、读如:读若用同音、近音字比拟语音,读如除注音外,同时还说明假借。

用此注音法时,注释字与被释字有时同音,有时近音。

(4)反切注音法:利用双声叠韵的方法,用两个字拼出另一字的读音。

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反切法产生于东汉末年,可称得上最科学的注音法。

四声的发现和归纳是韵书产生的基础条件音韵学研究范围,内容等韵学P10—P12北音学P14—P15古音学P15—P16、P17、P18今音学?明陈第《毛诗古音考》:”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第二章魏李登《声类》,最早;晋吕静《韵集》前梁夏侯咏《韵略》南朝宋李概(李季节)《音谱》北齐阳休之《韵略》北齐杜台卿《韵略》《切韵》:隋陆法言撰,书成仁寿元年即601年,是中国传统语言学中一部划时代的大作,也是中古音韵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第二章 音韵学的基本知识

第二章  音韵学的基本知识

第二章音韵学的基本知识第二章音韵学的基本知识第一节汉语音韵结构特点学习音韵学,首先要分析汉字的字音,要了解汉语音韵结构特点。

使用拼音文字的印欧语言,分析语音普通以音素为分析单位。

汉字的语音分析以音节为单位。

什麽叫音节呢?一具字算是一具音节,一具音节写下来也算是一具字,因此汉字是文字单位,也是语音单位。

特别:有时有的词有轻音或儿化.传统音韵学分析字音的办法,普通是把每个字音分成两个部分:前一部分叫做“声”,後一部分叫做“韵”还有一具非常重要的东西是贯通在整个字音上的,那算是音高,即字调。

一具字音普通都能够分析为声母、韵母、声调三个部分。

语音学上,韵头又叫介音,韵腹也称要紧元音,韵尾指收音。

汉字字音结构有八种事情。

从这八种事情能够看出以下特点:每一具字音最多只能缺少三个成分;韵腹(要紧元音)和声调是每个字音必备的成分,别可缺少;声母、韵头和韵尾,并别是每个字音非有别可的成分。

汉语音韵学上没有声母称作零声母。

(语言学上看成一具音位)这三点是现代汉语语音结构的基本原则和特点。

第二节反切“反切”是一种注音办法;它是用两个汉字注出另一具汉字的读音,也是古代对汉字字音结构的分析,已有科学的认识。

古代直行书写,反切的两个字一具在上,一具在下。

反切的基本原理:上字取声,下字取韵,调。

反切上字简称为切上字,反切下字简称为切下字,“?”称为被切字。

反切的原理跟拼音基本相同。

然而反切的拼音办法跟拼音文字(音素文字)的拼音办法别一样.早期反切用字基本上任意的,只要与被切字同声母的字都能够拿来作切上字,只要与被切字同韵母的都能够拿来作切下字。

反切注音在汉字的注音法上是一大进步。

因为在汉魏往常,汉字注音普通基本上采取打比方的办法,叫做“譬况”。

如《淮南子·地形训》:“其地宜黍,多旄犀。

”东汉高诱注:‘旄读绸缪之缪,急气言乃得之。

”如《淮南子·原道训》:“蛟龙水居。

”高诱注:“蛟读人情性交易之交,缓气言乃得耳。

汉语史、音韵学重点

汉语史、音韵学重点

名词解释假二等与假四等:齿音一栏中的精组声母可以和一三四等韵相拼,庄组声母可以和二三等韵相拼,章组声母只和三等韵相拼。

这三组声母有一个共同点即都可以与三等韵相拼,而三等格只有一个,安排不下。

处理的方法是:规定章组与三等韵所拼的音节居于三等格;庄组与三等韵相拼的音节居于第二格,这叫做“假二等”。

例如“内转第六开中的脂韵栏第二格齿音下的‘师’字”。

精组与三等韵相拼的音节居于第四格,这叫做“假四等”,例如“内转第六开中的脂韵栏第四格齿音下的‘咨,私’。

同时,喻三和喻四两个声母都只与三等韵相拼,为了避免共居三等格的冲突,规定喻三与三等韵相拼的音节居于三等格,而让喻四与三等韵相拼的音节居于第四格,这也叫做“假四等”。

韵摄:等韵学的概念。

等韵图把韵尾相同、韵腹相近的韵归并在一起,称为一“摄”。

三十六字母:三十六字母是宋朝韵图上用来代表中古汉语的声类的字幕系统。

“字母”即声母。

旧传为唐末沙门守温所创的三十个声母代表字。

宋朝无名氏将守温的三十字母进行扩充,形成三十六字母,初步反映了唐宋时期的语音系统。

三十六字母为: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知澈澄娘,精清从心邪,照川床审禅,见溪群疑,影喻晓匣,来母,日母。

同源词:指读音相同或者相近,意义相近或相关的一组有相同来源的字。

“同源字”是“同源词”的习惯称呼。

尖音和团音:在i ,ü前念z , c , s叫做尖音,如“siǎoziě”现在普通话中没有尖音,只存在在戏曲,曲艺或方言中;在i ,ü前念j,q,x,叫做团音,如“xiǎojiě”二.大题(一)汉语构词法的发展(1)上古汉语的构词法——单音节词为主的时代的构词法变义构词即不改变词的语音形式,只改变词的意义或词性的构词法。

Ⅰ改变词义:枝—肢牙—芽井—阱昏—婚Ⅱ改变词性:人—仁霞—瑕禽—擒疏—梳2音变构词:变调构词,变纽构词,变韵构词,综合型音变构词3重迭构词:状态词—拟声:喈喈喓喓丁丁许许呱呱—模状:萋萋采采济济4附加构词:前缀—名词、形容词、动词前缀:有动词前缀:曰、言、爰、薄言后缀—形容词后缀:如、然、尔、若、焉、乎5复合构词:Ⅰ联合式—由两个同义词素构成:庖厨休息;由两个不同义词素构成:干戈社稷;由两个反义词素构成:得失左右Ⅱ偏正式:名词—天子布衣农夫;动词:假寐Ⅲ支配式:名词:将军司寇司南屏风《释名·释床帐》:屏风,言可以屏障风也。

音韵学入门第一、第二章

音韵学入门第一、第二章

十六摄
1.通:东冬钟
2.江:江
3.止:支脂之微
4.遇:鱼虞模
5.蟹:齐佳皆灰咍祭泰夬废
6.臻:真谆臻文欣魂痕
7.山:元寒桓删山先仙
8.效:萧宵肴豪
9.果:歌戈
10.假:麻
11.宕:阳唐
12.梗:庚耕清青
13.曾:蒸登
14.流:尤侯幽
15.深:侵
16.咸:覃谈盐添咸衔严凡
个历史时期的声、韵、调系统,例如先秦时 期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如何,隋唐时期汉 语的声、韵、调系统如何,元明清时期汉语 的声、韵、调系统如何等等。
2、音韵学是研究方言、学习普通话的必备知 识
方言的调查离不开音韵学的指导。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写的《方言调 查字表》,采用的就是中古音系,目的在于 古今对照,说明今音特点的历史根据和演变 规律。
古音学是研究上古时期(先秦两汉)汉语声、 韵、调系统的一门学问;
等韵学是用“等”的概念分析汉语韵母及声 韵配合规律的一门学问,它通过韵图的形式 展示某一历史时期的声、韵、调系统。
后来又有“北音学”分支。
(二)音韵学的功用
1、音韵学是建立汉语史的前提 要建立汉语语音史,首先必须研究出汉语各
这些分类和定名大致都是一致的,也有不同 之处,如《韵镜》、《梦溪笔谈》、《经史 正音切韵指南》和《音切谱》都将声母分为 全清、次清、全浊和次浊四类;《四声等 子》、《切韵指掌图》分为五类,原因是将 全浊声母分成了全浊和半浊半清(指浊擦音 “邪”、“禅” )两类;《音学辨微》则分 为七类,它是将全清声母分为最清和又次清 两类,将全浊声母又分为最浊和又次浊两类, 将次浊声母又分为次浊和浊两类。
第二节 音韵学对汉语韵母的分析

汉语音韵学》

汉语音韵学》
《汉语音韵学》
都兴宙
教材与参考书
推荐教材: 《音韵学教程》 唐作藩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
主要参考书: 王力《汉语音韵》 陈彭年等《广韵》 (宋) 周德清《中原音韵》 (元)
《汉语音韵学》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导论 音韵学基本知识 上古音
音韵学
古代书面语
历史语音学
我国古代传统的书面语言文字学叫“小学”。“小学”
根据研究侧重点的不同分为文字学、训诂学和音韵学三个 分科。
二、汉语音韵的分期和音韵学的四
个部门:
古音学、今音学、等韵学和北音学
第二节 音韵学的功用音韵学
的重要作用
一、 汉语音韵学是建立汉语史的前提。
研究出汉语各个历史时期的声、韵、调系统,例如先秦、 隋唐、元明清等等。只有把这些不同历史时期的语音系统的 基本面貌弄清楚,并探讨出其间的联系和发展规律,才有可 能谈得上汉语语音史的建立,而要知道汉语各个时期的语音 状况,就得依靠音韵学的研究。如王力先生的《汉语语音史》 就是在汉语音韵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编写成的,起突出特点 是比较详细地展示出了汉语各个历史阶段的语音系统及拟音, 指出了一系列汉语语音发展的规律。
• 一、什么是音韵学?音韵学研究的对象和 内容:
音韵学也叫声韵学,它是研究古代汉语各个历史时期
声、韵、调系统的状况及其发展演变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 它是古代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象现代汉语语音学 是现代汉语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样。
区别:
主要研究对象
范畴
现代汉语语音学 现代汉语口语 共时语音学
反切法
练: 郎 甸 切

反反

切切 上下

字字

汉语音韵学 笔记

汉语音韵学 笔记
第一章声母第四节上古声母系统
上古汉语的声母系统 上古汉语:先秦两汉时期研究多利用谐声材料 三点: 一、古无轻唇音(清代学者钱大昕《十驾齋养新录》):只有帮组没有非组。 1、通假异文:邦域/封域 2、古代注音:娓,读若媚(《说文•女部》) 3、声讯材料:《释名》负,背也 4、谐声:非—悲辈排;反—版板扳; (材料只能说明轻唇重唇不分)
二、唇音分化(分化成轻重唇) 帮组分化为 帮组、非组 帮组→一、二、三(开)、四等→帮组 帮组→三(合)等(-jw-)→非组
音系规则:P→Pf→f/——V(高,圆唇)
三、齿音合流(知庄章[知照]组合流为一组) 四、见精组的声母细音腭化(北方方言) 见组→洪音→gkh 见组→细音→jqx
精组→洪音→zcs 精组→细音→jqx
不是截然对立的,应该辩证的看。《广韵》基本上反映的是以金陵洛下语言为基础的隋唐时 期的读书音。从以历史比较法的“均变性原则”来看,语音演变的基本原则、机制其实应该 是现在如此过去也如此。
第一章声母第三节中古声母系统
中古音 1、音韵学上,通常将隋唐宋时期的汉语语音称作中古音。分为前期后期。前期以《切韵》 音系(即《广韵》音系)为代表。后期,以三十六字母为代表。
洪音:开口呼、合口呼 细音:齐齿呼,撮口呼
例如:见母:古(洪音) 居(细音撮口呼) 精母:祖(洪音) 煎(细音齐齿呼)
普通话(北京话)“尖”“团”不分 ts 尖音:古代精组的细音字,例酒,津 k 团音:古代见组的细音字,例九,巾 尖团合流
上古到中古汉语声母的演变现象: 舌音分化为舌头舌上两类
上古音系
从目的来看为诗文押韵而做的一部工具书,从体例来看是一部以调系韵以韵系声的同音字
典。
以调系韵:以四声为纲(平上去入,平声分为上平下平,与现在的阴平阳平不是一个概念),

音韵学部分知识点梳理

音韵学部分知识点梳理

⾳韵学部分知识点梳理三、⾳韵部分1、⾳韵学:也叫声韵学,是研究古代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门传统学问。

2、今⾳学:⾳韵学的分⽀之⼀。

以《切韵》系韵书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南北朝到隋唐时代的语⾳系统。

3、古⾳学:⾳韵学的分⽀之⼀。

与“今⾳学”相对,以先秦两汉的诗歌韵⽂如《诗经》、《离骚》、《⽼⼦》等⽤韵为主要根据,并结合形声字的谐声偏旁,研究上古时期的语⾳系统。

4、等韵学:⾳韵学的分⽀之⼀。

以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为研究对象,分析、描写语⾳中的声、韵、调系统,相当于中国古代的普通语⾳学。

5、古代常见的⼏种注⾳⽅法:(1)譬况法:采取打⽐⽅的⽅法给汉字注⾳的⽅法,⽐如《淮南⼦》⾼诱注“旄读如绸缪之缪,急⽓⾔乃得之。

”(2)读若(读如)法:即“读得象××⾳”,也是⼀种打⽐⽅的注⾳⽅法,如《说⽂》“宋,读若送”。

(3)直⾳法:即⽤同⾳字注⾳。

如“根,⾳跟”(4)反切法:⽤两字来合注被切字的⾳,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反切下字与被切字的声调是⼀致的),合成被注字的⾳。

称为“某某切”(唐以前称为“某某反”)例如“⽑”可⽤“莫袍切”来注⾳。

6、⼏种主要的⾳韵学著作及⾳韵学家:(1)《切韵》:隋代陆法⾔编著,是中古时期⼀部重要的韵书,它按韵排列,共分193韵,但原书已佚,它的⾳系保留在北宋陈彭年等编的《⼴韵》⾥。

对后代的⾳韵学研究影响深远。

(2)《⼴韵》:全称《⼤宋重修⼴韵》,北宋陈彭年、邱雍等根据《切韵》及唐代对《切韵》的增订进⾏修订、补充,是我国第⼀部官修韵书;其语⾳系统与《切韵》基本⼀致,属《切韵》系韵书,分206韵,收26194字,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韵书,是研究中古⾳的主要依据。

(3)《韵镜》:唐宋间编订的反映声、韵、调配合情况的等韵著作。

与《⼴韵》互为补充,是考察中古⾳的另⼀种重要材料。

(4)《中原⾳韵》:元代周德清著,是根据当时关汉卿、马致远等元曲家作品的⽤韵情况编纂⽽成,反映了⼗四世纪我国北⽅的语⾳系统,是研究近代⾳及其演变的重要依据。

汉语音韵学的名词术语

汉语音韵学的名词术语
• 平上去入各韵之间往往具有相承的关系,例如东、 董、送、屋,
• 二百零六韻实际上只有61韵
• 可以看广韵四声韵目表搭配,去声最齐, 60韵,而平声19榛韵,没有去声,所以加 一韵。61韵。
中古佛经对音
四等
• 宋元时代等韵图《韵镜》《七音略》中, 古人把206韵分配到等韵图的各张图表中, 每张图分配的韵的数字并不相等,而分配 到同一图中的几个韵,又依照四等的不同 而排列。
韵镜
李新魁 韵镜校注,41页
平 声 上 声 去 声 四等分列的主要根据韵母中介音的有无和主要元音的高低前后
四等分列的主要根据
• 清代江永:一等洪大,二等次大,三四皆细,而 四尤细。
• 洪细主要是指开口度大小来确定,基本正确。 • 洪=开,开口度较大 • 细=闭,开口度较小 • 历史的局限:未能说明一二四等与三等之间介音
• 礼记檀弓下 凡民有丧 扶服救之 奉母
• 左传 晋 士魴来聘 奉母 APEC
• 公羊传 晋侯使士彭来聘 並母
• 尚书 岷山导江 明母
• 史记 汶山导江 微母
• 菢 广韵 ,鸟伏卵。並母 • 孵 奉母 上海温州 bu 福建莆田pu • 伏羲=庖牺 道
• 负=背=倍=陪 • 尚书禹贡 至于陪尾。史记 负尾。汉书倍尾。 • 汉书宣帝纪 行幸萯阳宫。李斐 萯音倍
其实不好区分(喉音一等字,牙音二等字) • 舌音指端透定泥 • 齿音指照穿床审禅 • 唇音指帮滂並明 • 缺乏精组字
• 七音,唇音、舌音、牙音,齿音,喉音, 半齿音,半舌音。(详见课本33页)
七音
唇音 唇音重 唇音轻
舌音 舌头音 舌上音
牙音
帮滂並明 非敷奉微 端透定泥 知彻澄娘 见溪群疑
宾缤频民 分芬汾文 丁汀廷宁 真 陈纫 經輕勤銀

古汉语音韵学汇总

古汉语音韵学汇总
• 5.宋人三十六字母
• 大致反映了唐宋之间的汉语声母系统。它在三十字 母的基础上,多一个舌音“娘”,唇音增加了“非、 敷、奉、微”四母,正齿音又多了一个“床”母。
传统三十六字母表

全清 次清 全浊 次浊 又次清又次浊
• 唇音 重唇音 帮p 滂p 并b 明m
舌头音 端t 透t’定d 泥n
• 东方语言学网:上古音查询 /OC/oldage.aspx
第二节 基本术语
• 一 音韵学中“声母”相关基本概念 • 1.纽:声纽,即声母,取其声音之枢纽之意。 • 2.字母:声母的代表字。如“帮”母即代表b,“滂”
母代表p。 • 3.声类:反切上字的分类。
蒸[ ]

幽[u]
觉[uk]
冬[ ]

宵[o]
药[ok]

侯[ ] 屋[ k]
东[ ]

鱼[ ] 铎[ k] 阳[ ]

支[e]
锡[ek]
耕[e ]

歌[ i] 月[ t] 元[ n]

脂[ei] 质[et]
真[en]

微[ i] 物[ t] 文[ n]

缉[ p]
侵[ m]

叶[ p] 谈[ m]
• 四 不懂音韵就不解“反切变读”
• 如“呼教切孝”,而不是hiào,因为切下字“教” 是齐齿呼,所以声母要变为对应的舌面音“x”。
• 不同时期诗、韵文等的阅读(语音参考书): • 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 • 这本手册收录了古代汉字一万一千六七百个。每字后
面列出其上古和中古的音韵地位,并加注拟音,以供 学习(供古代汉语,汉语史,汉语音韵,文字学,训 诂学,文学史,古代史和语言比较研究等社会科学各 学科参考)。 • 唐作藩《上古音手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音韵学》笔记整理编著者:龙庄伟语文出版社2005年2月第一版全书主要内容:第一章总论一、音韵学1,什么是音韵学:又叫声韵学,是研究汉语各个时期的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2,语音学和音韵学语音学是对语音的客观描写,从生理、物理属性两方面对语音进行研究。

主要有三个分支:发音语音学、声学语音学、听觉语音学。

还有所谓的实验语音学。

普通语音学。

音韵学是研究某种语言的语音和该语言语音系统中语音功能的一门学科。

它包括音位学,包括研究某种语言历史上的语音变化等。

音韵总与一种具体的语言相联系,具有很强的民族特点,不可能有“普通音韵学”。

它们在观点、方法上也有不同。

音韵学侧重音类的划分,侧重语音系统的归纳整理;语音学则侧重于发音原理的分析。

3,音韵学的功用二、汉语语音的分期:研究汉语语音的历史情况,主要凭借书面文字材料。

根据文字材料性质,一般把汉语语音的历史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上古期:公元四世纪以前(晋代以前)对应语音上古音研究上古音的称之为古音学中古期:公元四世纪到十二世纪中古音今音学近古期:公元十二世纪到十七世纪近代音北音学现代期:公元十七世纪到现代现代音现代音的研究一般包括在现代汉语里古代还有一种研究和分析汉语语音的专门学问——等韵学。

这样,汉语音韵学分为四个部门:古音学、今音学、北音学、等韵学。

严格来说,这只包括一半内容,只把几个代表时期横的面进行了剖析,属于共时的研究,都不研究汉语语音的发展规律。

对于语音发展规律的研究,形成了汉语语音史这个部门。

三、汉字标音方法:1,反切以前的标音方法:早期,直接口授法后来,形声字的偏旁曾经被当作识字的拐棍用过有明确文字记载的有譬况法(包括读若法)、直音法。

2,反切3,音位学标音法1913年开“读音统一会”时,经过多方商榷研究,得到两个系统:(1)1918年11月23日,公布“注音字母”四十文,取笔画最简单的汉字组成,是汉字形式的拼音字母。

(2)1928年9月26日,公布“国语罗马字”,用西方语言字母为汉字注音。

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于1956年2月拟出《汉语拼音方案草案》,1958年2月由一届人大五次会议批准为正式方案推行。

四、音韵学的一些基本概念1,关于声母的概念:现代汉语从两方面入手,即发音部位、发音方法传统对发音部位的分析结果主要有五音;对发音方法的分析结果主要有清浊。

A,五音是指喉音、牙音、舌音、齿音、唇音。

这些名称出现较早,在《玉篇》中就有所谓《五声定论》。

B,清浊的概念据《隋书》记载,三国魏李登所著《声类》中就有,但早期并无解释。

按现代语音学理论分析,清浊实际上是两方面问题,一是声带颤动不颤动,二是送气不送气。

所谓全清,指的是不带音,不送气的塞音、塞擦音和擦音;所谓次清,指的是不带音,送气的塞音、塞擦音和擦音;所谓全浊,指的是带音的塞音、塞擦音和擦音;所谓次浊,指的是带音的鼻音、边音和半元音。

C,在音韵学里,声母也简称“声”,又叫做“纽”,或合起来叫“声纽”与现代汉语语音学看法不同的是,传统音韵学认为,声母是一个字起头的音。

这个音固然可以是辅音,也可以是元音;一个音节开头有一个音,反切也用一个汉字来表示。

如《韵镜》中“喻母”,就是元音开头的字。

甚至主要元音前无别的的音,切语中也用一个字表示。

如“安,乌寒切”表示声母名称的还有“字母”,字母就是声母的代表字。

传统的音韵学家任意选用一些字来代表声母;唐宋时音韵学家选用了一套声母代表字,后来一般被沿用下来。

另外还有一个概念叫“声类”,是指反切上字的分类它与声母不完全一致,有的一个声类就是一个声母;有的只是一个声母的条件变体。

2,关于韵母的概念A,韵母是指一个声母后面的部分,传统音韵学里很少用韵母这个概念。

B,韵,是指韵腹、韵尾、声调都相同的字所形成的类。

韵类,是韵书中反切下字的分类,它包括韵头。

韵部,是韵腹、韵尾相同的字所形成的类,它不管声调和介音。

在上古和近代语音分析中常用此概念。

韵目,是韵书中韵或韵部的标目,也就是韵或韵部的代表字。

C,关于韵尾:(1),现代汉语把普通话韵尾分成三大类:开韵尾:没有韵尾元音韵尾:以元音i,u为韵尾鼻韵尾:以鼻音n,ng为韵尾另外一些方言中有塞音韵尾,以[-p,-t,-k]为韵尾。

(2),音韵学传统的分法是分三类:阴声韵:以元音收尾或没有韵尾的韵;阳声韵:以鼻音收尾的韵;入声韵:以塞音收尾的韵。

3,关于声调的概念主要有两个:调值:指各种方言中实际读音的高低升降形式;调类:指某种方言里的字调归类。

第二章今音学今音学是研究以《切韵》、《广韵》为代表的中古音的,当然也分析研究中古时期其他语音材料(如《玉篇》、《经典释文》、《说文解字》反切系统等等。

)今音学研究始于明清之际,但真正系统地分析研究始于晚清的陈澧,他用反切系联法归纳出了《广韵》切语上下字的体系。

一、《切韵》和《广韵》1,韵书产生的背景韵书是按照字音分韵编排文字的一种工具书。

古代的工具书,按照意义编排的《尔雅》出现于战国末期;按照形体编排的《说文解字》出现于公元100年。

反切的大量运用,表明人们能把汉语音节分为声韵两部分,这是汉魏时期的事;南北朝时期,沈约等人发现了汉语的声调有平上去入四声;这为韵书的编制准备了充分条件。

促使韵书产生是因为文学创作的要求。

2,六朝韵书与陆法言《切韵》甲、六朝韵书韵书推三国魏李登的《声类》为鼻祖。

据清代谢启昆《小学考》所录,魏晋南北朝时声韵类著作有27种,还有70种音义书。

均亡佚。

敦煌本和故宫本《刊谬补缺切韵》中记载了吕静、夏侯该、阳休之、李季节、杜台卿五家韵书与《切韵》分韵的异同,从中可以看出六朝韵书分韵的大体情况。

乙、陆法言的《切韵》陆的《切韵》在《隋书》未著录,《旧唐书·艺文志》、《新唐书·艺文志》均载有“陆慈《切韵》五卷”字样。

一般认为即唐写本韵书残卷中的陆词。

《切韵》原书今已不存,只有敦煌传本残页及新疆两件断片。

陆的自序《切韵序》是认识《切韵》的钥匙。

从中可知:1)其编写纲纪是开皇初年八位著名学者集体讨论拟就的。

编纂目的不仅为“广文路”,更为了“赏知音”2)其制作前有所承,是集六朝韵书大成的作品3)编书标准是既照顾“南北是非”,又照顾“古今通塞”,不斤斤计较于一时一地方音丙、《切韵》音系的性质一般的,认为是这一时期或更早以前一些语音的综合反映。

3,唐人对《切韵》的修订《切韵》问世后,“时俗共重,以为典规。

然苦字少,复阕字义”,不少人为之增字加训。

宋以前近于韵书的书目约有一百六七十种,学者们研究认为,《切韵》以后韵书发展,主要是对《切韵》进行增补、刊谬,做修订。

a,影响较大的首推王仁朐(?)的《刊谬补缺切韵》作于唐中宗年间(705-710)。

现存编号P2011的敦煌本王一;项子京跋本王二;宋濂跋本王三。

王三为研究主要依据。

王书所加字约六千,增加50%,原书11500字左右,王书18000字左右。

b,《唐韵》也是增补《切韵》的,孙湎(?)作。

比陆书增加3000多字,在唐代影响极大。

c,李舟《切韵》在韵部次序对陆书有调整,其成就多为后来韵书所采用。

4,《广韵》在音韵学上的地位增订《切韵》的书以1947年故宫发现的王三最早最完整,但它长期失传,故谈韵书总是说到《广韵》。

《广韵》是宋代陈彭年、邱雍等奉诏修订《切韵》《唐韵》而成。

此书成于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全名《大宋重修广韵》。

《广韵》之在韵书,“如《说文》之在字书”(黄侃语),其重要性表现在:(1)它是《切韵》系韵书的代表,研究中古音的主要依据。

《唐韵》《切韵》《广韵》学者们看作一个东西,它们语音系统基本一样。

(2)它是研究上古音的阶梯。

(3)它是研究等韵学的参考书。

二、《广韵》的体例:1,《广韵》的体例《广韵》以四声为纲、韵目为纬,共分206韵,收字26194个。

其中平声57韵,上声55韵,去声60韵,入声34韵。

按平上去入四声分卷,平声字多分上下两卷,全书共5卷。

韵目用数字表明次序,如卷第一“东第一冬第二……”正文直接用数字把各韵目所辖韵字分开。

这样的编排体例是从《切韵》继承来的。

按照声母韵母的不同分开排列,完全同音字形成一组,用小圈分隔。

这种同音字组称为“小韵”,也有称为“纽”。

小韵首字下先训释,再反切注音,最后标明小韵韵字总数。

一字两读三读再注“又某某切”,这叫“又音”。

2,韵和韵母韵不包含主要元音前的短弱元音(介音),一个韵中可能包含一个韵母,也可能包含两个以上韵母。

韵的数目不一定影响韵母的数目。

《切韵》193韵,王本《切韵》195韵,《广韵》206韵,这些不一致并不影响语音系统。

3,收字和训释《广韵》每韵所收小韵以至字数、训解都比《切韵》多。

三、《广韵》的声母1,传统的三十六字母甲三十六字母系统(P27)乙三十六字母的由来传说是唐末守温和尚所作。

近年敦煌残卷出土“守温韵学残卷”中守温字母只有三十个。

(P28)似乎是31个,根据同时代的敦煌写本《归三十字母例》,其中见、君两字母声母相同。

三十字母发展为三十六字母,是唐末宋初人增加的。

二者差别如下:(1)守温不分轻唇重唇(2)守温无娘母,守温泥母相当于后来的泥母和娘母(3)守温不分床禅,三十字母有禅无床。

从三十六字母的来源可以看出,它不是一时一地的产物,只是大致反映了唐宋之间的汉语声母系统。

王力的《汉语语音史》认为:隋-中唐时代是33声母;晚唐-五代是36声母;宋代是21声母。

三十六字母和隋至宋各时期声母系统都不相同,但传世韵图用它解释说明《切韵》系韵书,所以它在音韵学上非常重要。

说到某字中古音韵地位时,声母系统还是用三十六字母。

2,求声类的方法《广韵》全体反切上字的归纳,是知道《广韵》声母的唯一途径。

第一个认识到利用反切探求《广韵》音系的人是清末的陈澧。

他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撰写了《切韵考》,系统分析研究了《广韵》的反切。

陈澧提出:“……切语上字同用者、互用者、递用者,声必同类也”(基本条例)“然有实同类而不能系联者,以其切语二字两两互用故也。

……据此[指互见的又音]以定之”(补充条例)陈澧从三千多个反切的排比分析中,找出452个反切上字,系联得出四十声类。

陈澧没有将条例贯彻到底,再加上《广韵》反切复杂,考订结果不尽人意。

好的条例没有得到理想的结果,是反切的本质与韵书的背景先天决定了的。

这种方法得到的类,只能表现出中古《广韵》音系声母类别的大概。

还要参证其他材料才能得到近乎事实的系统。

3,《广韵》的声母用陈澧的方法只能求出反切上字的类——我们称之为声类,但反切上字为求和谐,上字的运用总是受着下字的制约。

从本质上说,声类只是一个声母的条件变体。

声类不等于声母。

要得到声母必须借助别的材料和方法。

甲、高本汉的开创工作高的《中国音韵学研究》是二十世纪今音学研究的基石,这本书搜集了33种汉语方言材料,列出3125个汉字在这些方言的读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