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廷俊《中国新闻史新修》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十章 抗战烽火中的新闻事业【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抗战烽火中的新闻事业

一、概念题

1.双办方针[中国传媒大学2006、2004年研]

答:“双办”方针是指“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方针。1942年4月11日,《解放日报》发表社论《致读者》,宣布改版的基本内容,就是把少数人办报的方针转变为群众办报、全党办报的方针。从此,“全党办报”、“群众办报”就成为各根据地党报的办报原则并指导着新闻传播实践。1948年4月2日,毛泽东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全面总结了新闻工作实践的经验,用更明确的语言对这一原则作了表述。他说:“办报和办别的事一样,都要认真地办,才能办好,才能有生气。我们的报纸也要靠大家来办,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靠全党来办,而不能只靠少数人关起门来办。”这样,“全党办报”、“群众办报”就进一步成为我们办报的组织路线和工作原则,不仅在当时,而且对以后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也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2.“红色中华通讯社”[中国传媒大学2013年研]

答: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中社”,是中国共产党临时中央政府机关通讯社,1931年11月7日在瑞金成立,广播呼号为CSR(Chinese Soviet Radio),每日发稿一两千字,主要为临时中央政府文告、宣言、红军战报和根据地建设消息。还利用红军电台抄收国民党“中央社”电讯和外国通讯社英文稿,经编辑后油印为“参考消息”(曾用名《无线电材料》、《每日电讯》),供中央机关参阅。

3.《晋察冀画报》[人大2006年研]

答:《晋察冀画报》是指在中国抗日民主根据地创办的第一家以刊登照片为主的综合性画报,由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主办。1942年7月7日在河北省平山县碾盘沟创刊。1948年5月与晋冀鲁豫军区的《人民画报》合并。它是《解放军画报》的前身。创办人为沙飞、罗光达、章文龙、赵启贤等。因处于战争环境及物质条件困难等原因,不能定期出版。初办时,附英文说明,兼顾对外宣传。解放战争期间面向部队。6年内出画报13期,另出丛刊、画刊、摄影新闻等共60余期。总发行量近70万份。它的创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新闻摄影出版事业有较大影响。

4.洋旗报[复旦大学2011年研;四川大学2005年研]

答:“洋旗报”是指抗日战争时期的以外商名义出版的中文报纸,它可以不受日伪的新闻检查。中国共产党等各派政治力量以及民间爱国人士,利用沦陷区大城市中租界的特殊条件,利用英、美、法等帝国主义国家和日寇之间的矛盾,打着“英商”、“美商”的招牌在租界内复刊或创刊“洋旗报”,或聘请外国人担任发行人,或在外国注册,以逃避日寇的新闻检查,报道抗战实况,宣传爱国主张。至1938年冬,在上海租界内出版的这类“洋旗报”达十六七家。其中最为著名的有《每日译报》、《文汇报》、《申报》、《新闻报》等。

5.“野百合花”事件[北大2007年研]

答:“野百合花”事件是中国新闻史上的一出悲剧。1942年3月王实味连续推出《政治家·艺术家》、《野百合花》两篇文章,认为“揭破清洗工作不止是消极的,因为黑暗消灭,光明自然增长。”他的文章被国民党利用,形成了巨大的社会思潮,与延安热烈的时代氛围形成了一种极不和谐的冲撞。由于王实味不肯承认自己有错误,批评不断升级:由思想政治错误上升成“托派”、“国民党特务”,最后被逮捕。1947年7月1日,王实味被晋绥公安

总局秘密处死,年仅四十一岁。这一事件又称“野百合花”事件。

6.《救亡日报》[社科院2007年研]

答:《救亡日报》是上海市文化界救亡协会的机关报。该报创刊于1937年8月24日,在名义上是国、共两党合作创办的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抗日报纸,但实际上由中国共产党领导。郭沫若担任社长,夏衍(代表共产党)、樊仲云(代表国民党)任总编辑。全社工作人员有十余人,开办费也由国、共双方各出500元。《救亡日报》创刊之初,每天出版4开4版一张,后几经停刊、复刊,直至1941年2月28日被国民党有关当局勒令停刊。

7.重庆各报联合版[社科院2007年研]

答:重庆各报联合版是中国新闻史上有报纸联合版之始。1939年5月3日、4日,日寇飞机接连对重庆实行狂轰滥炸,许多报社均被炸,损失惨重。鉴于这种困难状况,重庆《中央日报》、《时事新报》、《扫荡报》、《新蜀报》、《商务日报》、《大公报》、《新华日报》、《国民公报》、《新民报》、《西南日报》等10家大报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不问党派、不分立场,于5月6日合作发刊“重庆各报联合版”,初为日出对开半张两版,后出对开一张4版,在《时事新报》的防空洞中编排印刷。至8月12日结束,共出版了99天。8月13日,重庆各报各自恢复出版。

8.新华通讯社

答:新华通讯社的前身是1931年创建的红色中华通讯社,l937年1月,红色中华通讯社改名为新华通讯社。抗战爆发后,新华社发稿范围逐渐扩大。在抄收电讯方面,新华社编辑部把收到的国外电讯译成中文,编成油印的《每日电讯》参考资料,每期发行约400

份,供中央领导及各机关参阅。1939年年初,中共中央决定将新华社与《新中华报》分开,新华通讯社的独立发展,标志着党的新闻通讯事业走向成熟。

9.《抗战》

答:《抗战》创刊于1937年8月19日,三日刊,由著名新闻出版家邹韬奋创办并主编。《抗战》除出版三日刊外,还同时出版《抗战画报》,六天一期。迫于上海租界当局的压力,《抗战》自9月9日出版的第7号起改名为《抵抗》,11月23日出版的第29号恢复《抗战》原名,并宣布自30号起迁至武汉出版。

该刊内容主要有政论、书评和战地通讯等。冯玉祥将军称赞该刊“内容丰富切实,而眼光尤为正确远大,诚为今日抗战中之指针。”《抗战》也发扬了邹韬奋所办报纸的优良传统,很注意和读者联系,经常发表读者的意见,邹韬奋亲自答复读者的问题,很受欢迎。

10.《群众》周刊

答:《群众》周刊1937年12月11日创刊于汉口,由中共中央长江局领导,编辑兼发行人为潘梓年,实际主持者为许涤新。该刊以宣传中共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及中共全面抗战路线为宗旨,同时还经常刊载介绍马列主义的译著和论文。1938年10月日军进犯武汉后,《群众》周刊被迫停刊,同年12月迁至重庆复刊,1943年1月改为半月刊,1947年3月2日停刊。

11.《新华日报》[华中师大2003研]

答:《新华日报》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发行的惟一一份大型机关报,1938年1月11日在汉口创刊,同年10月25日迁至重庆继续出版,1947年2月28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