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廷俊《中国新闻史新修》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十章 抗战烽火中的新闻事业【圣才出品】
新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后练习答案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1、什么是中国古代报纸?它有何特征?答:唐代才有确证出现了专门用以传播新闻的媒介——中国古代报纸特征:在内容、形式、发行和传递上三个方面不同于现代报纸,具体来说内容上:皇帝的谕旨、臣僚的奏折以及官员的任免开降奖惩。
宫廷动态等公告性材料。
形式:只是材料的堆砌,没有分栏、标题、消息等。
发行与传递:由朝廷或官方其他机构发布、由水陆驿站传递的。
总之其刊载的材料来自官方,有官文书色彩,是作为人们满足了解朝廷动向的需求而抄传的。
因此,它是一种新闻传播媒介。
2、唐代“开元杂报”、“归义军进奏院状”辨识。
答:“开元杂报”是唐代开元年间一些朝廷消息的汇集,而不是一家报纸的名称;它是手抄的,传播范围很小;无固定刊期和刊头;主要记载盛世景象和政务琐事,其性质是用以传播新闻的媒介,因此是中国古代的报纸。
而“归义军进奏院状”是主管(节度官)的文书,内容并不是朝廷公分所载的,而是进奏院管院收集、归纳的,具有新闻报道性质,并且其在进奏院发出前、传递过程中、主官收到后,都有可能被抄录、传阅,因此它实际上发发挥了新闻传播的作用,因此它是一种由官文书向正式管报纸转化过程中的原始状态的报纸。
3、评述宋代邸报(朝报)、小报的内容、性质、作用。
邸报:内容:日益丰富,趋近于规范化,基本内容为:皇帝谕旨及起居动态、臣僚章奏、官吏任免升降奖惩、战报等。
性质:宋代邸报的性质有了很大的变化,比唐代进奏院状更接近大众的传播媒介。
作用:它是为了巩固皇权和封建统治秩序而发行的官方报刊,客观上满足了官吏和士子们对信息的需求。
小报:内容:来自官方,但传播者各取所需,甚至收入一些捕风捉影的材料,真真假假,在所难免。
性质:它突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和封锁,打破了官方“邸报”一统天下的格局。
作用:满足一部分士大夫知识分子对朝廷信息的需求。
4、评述京报的内容、性质、与作用。
内容:基本上是宫门抄,皇上谕旨和臣僚章奏三大部门。
性质:京报是中国古代报纸发展最成熟的形态。
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PPT
第一,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新闻观,批判 唯心主义的新闻观,主张新闻必须完全真 实。 陆定一文章《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 点》,指出:“新 闻的定义,将是新近发生 的事实的报道”,“新闻的本源是事实”。
第二,确立“全党办报”思想,批判“同 人办报”观点。 “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 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 全党办报的实质就是:办报要在党的领导下 走群众路线。
第三,确立“人民公仆”的思想,批判 “无冕之王”的观点。
第四,提倡“政治第一、技术第二”的观 点,批判“技术第一”的思想。 坚定政治立场,明确政治方向。
第五,树立生动活泼新鲜有力的马克思列 宁主义的文风,反对党八股。
第六,发扬党报的优良作风。
第七,坚持无产阶级新闻宣传的党性原则。
2、重庆时期的《新华日报》 (1)遭遇国民党设置的重重障碍 纸张:推、拖、扣,企图断绝供应 发行:控制报贩和邮局,只准办报不准发行 言论、新闻报道方面:新闻检查、新闻封锁
(2)针锋相对,奋起反击 物质条件:争取纸张分配的合法权利 购买、收购、创办小型纸厂 发行:雇用报童,建立发行队伍 言论、新闻报道方面:公开抵抗,揭露真相 (皖南事变);拒检;暴检
汉斯· 希伯 “奔走欧亚、血染沂蒙” 投笔从戎的“洋八路” 血染沂蒙
国际共产主义战士汉斯· 希伯墓
四、《新华日报》在斗争中成长
1、发展轨迹
1938年1月 在汉口创刊 九个多月
1938年10月 26日在重庆出版
八 年 零 四 个 月 1947年2月 28日被国民党当局封闭
斯特朗:美国进步女记者与作家。 1925年首次访问中国,到广州报道了著名的省港大罢 工。 1927年,深入湖南农村,报道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 动,写下了《千千万万的中国人》一书。 1937年抗战开始后, 斯特朗到山西八路军总部采访 了朱德等领导人,后发表反映抗日民族 统一战 线的《人类的五分之一》一书。 1940年,她到重庆采访了周恩来。 1946年访问延安,毛泽东在同她的谈话中提出著名的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她的《中国 人 征服了中国》一书 记录了解放战争时期在延安 等地的经历。
刘家林《中国新闻史》章节题库(第三编 中国现代新闻事业 第4~5章)【圣才出品】
刘家林《中国新闻史》章节题库第三编中国现代新闻事业第四章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一、名词解释1.双办方针[中国传媒大学2006、2004年研]答:“双办”方针是指“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方针。
1942年4月11日,《解放日报》发表社论《致读者》,宣布改版的基本内容,就是把少数人办报的方针转变为群众办报、全党办报的方针。
从此,“全党办报”、“群众办报”就成为各根据地党报的办报原则并指导着新闻传播实践。
1948年4月2日,毛泽东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全面总结了新闻工作实践的经验,用更明确的语言对这一原则作了表述。
他说:“办报和办别的事一样,都要认真地办,才能办好,才能有生气。
我们的报纸也要靠大家来办,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靠全党来办,而不能只靠少数人关起门来办。
”这样,“全党办报”、“群众办报”就进一步成为我们办报的组织路线和工作原则,不仅在当时,而且对以后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也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2.《晋察冀画报》[人大2006年研]答:《晋察冀画报》是指在中国抗日民主根据地创办的第一家以刊登照片为主的综合性画报,由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主办。
1942年7月7日在河北省平山县碾盘沟创刊。
1948年5月与晋冀鲁豫军区的《人民画报》合并。
它是《解放军画报》的前身。
创办人为沙飞、罗光达、章文龙、赵启贤等。
因处于战争环境及物质条件困难等原因,不能定期出版。
初办时,附英文说明,兼顾对外宣传。
解放战争期间面向部队。
6年内出画报13期,另出丛刊、画刊、摄影新闻等共60余期。
总发行量近70万份。
它的创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新闻摄影出版事业有较大影响。
3.洋旗报[复旦大学2011年研;四川大学2005年研]答:“洋旗报”是指抗日战争时期的以外商名义出版的中文报纸,它可以不受日伪的新闻检查。
中国共产党等各派政治力量以及民间爱国人士,利用沦陷区大城市中租界的特殊条件,利用英、美、法等帝国主义国家和日寇之间的矛盾,打着“英商”、“美商”的招牌在租界内复刊或创刊“洋旗报”,或聘请外国人担任发行人,或在外国注册,以逃避日寇的新闻检查,报道抗战实况,宣传爱国主张。
吴廷俊《中国新闻史新修》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十一章 两级对决中的新闻事业【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两级对决中的新闻事业一、概念题1.《对华北记者团的讲话》[人大2013年研]答:1948年9、10月间,中共中央在其所在地河北平山县西柏坡举办由人民日报社、新华社华北总分社的部分记者参加的学习班。
10月2日,刘少奇作著名的《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
刘少奇在讲话中表达了党中央对新闻工作的重视,为新闻工作者适应新的形势、完成新的任务提出了明确的努力方向。
主要内容如下:①新闻事业在联系共产党和群众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②强调新闻工作者应该对党和人民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即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坚持真理的精神。
③刘少奇提出一个合格的无产阶级新闻工作者应具备的以下四个主要条件:a.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b.要独立地做艰苦的工作;c.要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修养;d.要熟悉党的路线和政策。
2.反“客里空”运动[复旦大学2013年研;北师大2013、2010年研;北大2012、2006年研;南京师大2008年研;上海财大2007年研]答:反“客里空”运动是指解放战争期间解放区新闻界为了反对新闻失实而发起的一场维护新闻真实性的运动。
“客里空”是苏联剧本《前线》中专门捕风捉影、编造假新闻的记者的名字,后来“客里空”被借用为“假新闻”的代名词。
在解放区土改运动中,新闻宣传存在右倾偏向,针对一些失实报道,党中央及时加以纠正。
1947年6月15日起,《晋绥日报》率先在报纸上展开自我批评,引发了维护新闻真实性的运动。
此后,这一运动迅速扩展到整个解放区的新闻事业,掀起了我国新闻史上声势浩大的反“客里空”运动。
通过反“客里空”运动,发扬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维护了新闻真实性原则,纠正了土改宣传中的右的倾向,提高了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素质,新闻业务得到了很大改进。
3.《新生活报》答:《新生活报》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创办的重要刊物之一,创刊于1945年8月16日,即日本宣布投降的第三天,由中共上海地下组织领导创办。
该报的创办使得共产党在国民党势力返回上海之前就先占据了上海报摊的一席之地。
中国新闻传播史之习题模拟10_史_
第10章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一、填空题1、1945年11月,抗日战争后,党在香港创办的第一家党报——创刊。
2、成舍我主办的世界报系是指自1924年在北平先后出版的——、——、——。
他还于1928年创办了——,1935年——。
3、“文萃三烈士”是指——、——、——。
4、——是抗日战争以来在国统区出版时间最长的一份学生报纸。
5、抗战胜利后,人民新闻事业迅猛发展,最令人瞩目的是中共领导的——和——应运而生。
6、1945年9月12日迁至张家口出版的——,成为解放区第一份在城市出版的大型日报。
7、1948年6月15日,中共中央华北局机关报《人民日报》在——创刊,该报由原——和晋冀鲁豫——合并改组而成,实际发挥党的全国性机关报作用。
8、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三次转移是指——、——、——。
二、名词解释1、拒检运动KB295 (了解)三、简答题1、“第三条道路”的报刊宣传及结局KB307 (了解)2、简述反“客里空”运动及其意义KB3173、简述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的相关内容KB3194、简述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KB3225、中共中央是怎样处理新解放城市中就有新闻事业的?制定了哪些原则与政策?KB324-325填空题参考答案1、《正报》2、《世界晚报》《世界日报》《世界画报》《民生报》《立报》3、吴承德、陈子涛、骆何民4、《中国学生导报》5、城市报刊、工矿报刊6、《晋察冀日报》7、平山《晋察冀日报》《人民日报》8、1946年1月由延安转移至陕北子长县史家畔村1948年5月迁至平山1949年3月迁至北平。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题答案(第9——16章)[1]
第九章抗战时期的新闻事业1. 简述《救亡日报》、《抗战》三日刊等抗日救亡报刊的出版经过与宣传报道特点。
《救亡日报》创刊于1937年8月,是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的机关报。
上海市文化界就往协会是抗战初期在中共领导下成立的一个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群众组织,一些国民党人也参加了这个会。
因此,《救亡日报》实质上是由中共领导,但在名义上则为国共合作创办的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抗日报纸。
郭沫若任社长,夏衍任总编。
1938年转至广州出版,1939年,桂林出版,1941年被国民党当局勒令停刊。
《抗日》三日刊同《救》创刊时间相当。
创办人为邹韬奋。
宗旨是力求内容适合抗战紧急时期的需要。
该刊能够及时对国内外形式的发展做出评论,注意反映人民大众在抗战期间的迫切要求,并且能及时回答读者提问。
2. 新华通讯社在抗战时期有哪些重大发展?抗战开始后,新华社的发稿范围逐渐扩大,1938年开始,新华社在几个主要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建立了分社,1939年根据中央的决定,新华社脱离了《新中华报》,成立独立编辑部,开始了独立发展阶段。
1941年5月以后,根据中央指示,各地通讯社都改为新华社的分社,直接与总社建立工作关系。
既加强了中央的宣传力量,也加强了党对整个宣传工作的统一领导。
新华广播电台成立于1940年12月30日,新华社创办的口语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始播音。
广播稿由新华社广播科提供。
广播内容有:中央重要文件、《新中华报》社论、《解放周刊》论文等.除此之外,还有国内外新闻,名人演讲和播音员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延安台的开播加强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加强了中共中央与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联系,也突破了国民党的新闻封锁,极大的配合了革命工作. 3. 评述延安《解放日报》在整风运动中进行改革的经过、成效和意义。
I、改版的经过:由于政治思想还不成熟,《解放日报》在创办初期存在着党性不强,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倾向。
对当的中心工作配合不力,对即将开始的全党整风和大生产也报道的不够。
吴廷俊《中国新闻史新修》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九章 两级政治环境下的新闻事业【圣才出品】
第九章两级政治环境下的新闻事业一、概念题1.中央通讯社[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0年研;人大2006年研]答:中央通讯社是中华民国的国家通讯社,1924年成立于广州,1927年5月迁至南京,由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主管。
1932年5月,国民党中央任命萧同兹为社长。
“中央社”实行“工作专业化”、“业务社会化”、“经营企业化”的方针,在各大城市和省会城市设立分社或通讯员办事处,基本上建立了覆盖全国的通讯网,垄断了国内新闻来源。
它还“收回”了外国通讯社在华的直接发稿权,同路透社、美联社、哈瓦斯社等外国通讯社签订了交换新闻合同,从而垄断了国际新闻来源。
2.“四社”[华中师大2005年研]答:“四社”是指包括《时事新报》《大陆报》《大晚报》和申时电讯社在内的报业集团。
《申报》经理张竹平1924年在上海成立“申时电讯社”,成为中国现代影响较大的私营通讯社。
后合资收购《时事新报》和英文《大陆报》,并于1932年集资创办《大晚报》,成立了一个联合办事机构,即人们称之谓“四社”的报业组织。
《时事新报》、《大陆报》和《大晚报》三报是股份有限公司,申时电讯社为张竹平独资经营。
1934年“四社”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改组后业务又有发展,各地访员增至30多处,每日收发稿件达6万余字。
是年10月1日,本埠新闻增发午稿,供各晚报采用。
1935年“四社”被孔祥熙劫夺。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前夕停止活动。
1946年6月6日恢复活动。
3.史量才之死[人大2011年研]、史量才[人大2009年研;华中科大2007年研] 答:史量才之死是指中国报业的先驱者之一史量才因为所办的《申报》在九一八事变后敢于直言,招致国民党当局的不满,1934年11月13日在由杭州返回上海的途中被谋杀的事件。
史量才从1912年接办《申报》后,苦心经营,使《申报》成为国内著名的资产阶级大报。
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亡的严酷事实和救亡运动的爱国激情,使他认清了蒋介石对日妥协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危害,毅然赞同团结抗日的主张。
【习题】中国新闻事业史重点及习题
1、1革命还是改良2建立民国还是实现君主立宪3要不要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实行平均地权?
2、1白话文和新式标点得到广泛运用2副刊一改先前的消闲性质,成为介绍新文艺、新思想、新知识的园地3报刊政论的内容与形式均有发展4新闻学术研究与新闻教育被提上议事日程。
3、《红星报》是中国工农红军军事委员会的机关报。内容十分丰富,有社论、要闻专电、消息、前线通讯、战绩、捷报和国内外时事。并设有17个专栏,图文并茂、通俗生动。被称为“战士的良友”。担负着党报和军报的双重任务。
改革,为办好新式副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5、“时务文体”是一种新型的报章文体。维新运动前,报刊上流行的仍是一种八股文和桐城派古文相结合的混合文体。维新运动期间,维新派利用报刊极力倡导变法,议论时政,一种新文体应运而生。由于这类政论文章多以“时务”为内容,且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所载文章为代表,故称“时务文体”。
19、A 20、B 21、D
22、B 23、C 24、B
25、C 26、C 27、D
28、D 29、C 30、C
二、多项选择题
1、ABC 2、ABCDE
3、ABC 4、ABC
5、ABCE
三、填空题
1、小报
2、《察世俗每月统计考》
2、1913年3月,袁世凯派人暗杀宋教仁。国民党系统报刊连续报道真相,声讨袁世凯。袁世凯乘机对新闻出版事业进行摧残。到1913年,辛亥革命前后发展起来的500多种报刊,只剩130种。这一年是癸丑年,故称“癸丑报灾”。
3、笔名阿平,素昧平生,浙江金华人。作为《申报》特派员,先后撰写了200多篇“北京特别通信”,1918年10月在北京创办大型日报《京报》。毕生从事新闻工作,是个全才。著有我国第一部新闻采访学专著《实际应用新闻学》。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后习题
1露布:又称露报,原意指不加封检的,公开发布的文书。
它是进行宣传鼓励或传播新闻的一种有效方式,是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主要传播媒介之一。
它直接面向大众,能取得现场实效。
汉代及其以后的封建王朝更多地将其用于发布军事捷报,把最新消息写在木板或丝帛上,高高悬起以吸引读者。
2、开元杂报:指唐代开元年间一些朝廷消息的汇集,而不是一家报纸的名称;它是手抄的,传播范围很小;无固定刊期和刊头;主要记载盛世景象和政务琐事。
3、敦煌进奏院状:一种和邸报相类似的新闻传播工具。
(1)没有报头,开编和结尾部分还保留着官文书的痕迹;(2)发报方式是由各藩镇派驻朝廷的进奏官们直接发给他们的主官;(3)所有的信息,都是进奏官们自行采集的,内容主要是发生在朝廷的大事,特别是和他们的地区有关的大事。
(进奏院状的基本内容是谕旨、奏折、官方动态等)。
(宋代的报纸审查制度)4、定本制度:是一种为了加强“邸报”传报活动的管理,使有关限制传报的禁令得到贯彻而设立的制度。
规定:进奏院将所编报状抄送枢密院,经该院审定,成为一种标准本。
据此发抄。
它是中国第一次建立审报体制。
定一本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加强了当局对“邸报”的控制,迫使进奏官们只能按照当局允许发布的内容进行传报活动,使“邸报”能够更好的贯彻皇帝和当权派宰辅们的意图,为巩固他们的统治秩序服务。
5、邸报:是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统一发布的正式官报,由都进奏院负责发布。
其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旨、起居;官吏的任免、官僚的奏章;军事情报、刑罚等。
它从宫文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宫方的新闻传播工具,成为当时社会上传播朝廷政事信息的重要载体,由不定期发行转为定期发行。
6、小报:始见于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
是一种未经官方审查。
自行抄传(或刻印流传)的报纸。
内容主要是:朝廷动态报道。
官吏任免消息。
皇帝谕旨诏令等。
小报的信息灵通。
时效性较强,所发表的大多是中枢部门还未公开的“朝廷机事”。
读者范围广。
哈艳秋《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修订版)章节题库(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圣才出品】
第九章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一、名词解释1.《对华北记者团的讲话》[人大2013年研]答:1948年9、10月间,中共中央在其所在地河北平山县西柏坡举办由人民日报社、新华社华北总分社的部分记者参加的学习班。
10月2日,刘少奇作著名的《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
刘少奇在讲话中表达了党中央对新闻工作的重视,为新闻工作者适应新的形势、完成新的任务提出了明确的努力方向。
主要内容如下:①新闻事业在联系共产党和群众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②强调新闻工作者应该对党和人民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即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坚持真理的精神。
③刘少奇提出一个合格的无产阶级新闻工作者应具备的以下四个主要条件:a.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b.要独立地做艰苦的工作;c.要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修养;d.要熟悉党的路线和政策。
2.反“客里空”运动[复旦大学2013年研;北师大2013、2010年研;北大2012、2006年研;南京师大2008年研;上海财大2007年研]答:反“客里空”运动是指解放战争期间解放区新闻界为了反对新闻失实而发起的一场维护新闻真实性的运动。
“客里空”是苏联剧本《前线》中专门捕风捉影、编造假新闻的记者的名字,后来“客里空”被借用为“假新闻”的代名词。
在解放区土改运动中,新闻宣传存在右倾偏向,针对一些失实报道,党中央及时加以纠正。
1947年6月15日起,《晋绥日报》率先在报纸上展开自我批评,引发了维护新闻真实性的运动。
此后,这一运动迅速扩展到整个解放区的新闻事业,掀起了我国新闻史上声势浩大的反“客里空”运动。
通过反“客里空”运动,发扬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维护了新闻真实性原则,纠正了土改宣传中的右的倾向,提高了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素质,新闻业务得到了很大改进。
3.《新生活报》答:《新生活报》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创办的重要刊物之一,创刊于1945年8月16日,即日本宣布投降的第三天,由中共上海地下组织领导创办。
吴廷俊《中国新闻史新修》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中编【圣才出品】
中编 五方杂处:民国时期的新闻事业第六章 民初混乱与新闻事业的被动进步6.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本章概要】中华民国建立以后,中国的新闻事业曾经出现过一度的繁荣。
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新闻界即遭到了以袁世凯为首的封建军阀官僚们的严重压制和摧残,迅速地从繁荣走向了凋敝和堕落。
报纸数量锐减,所刊内容为规避政治迫害而趋向消极和风花雪月,由鸳鸯蝴蝶派主持的报纸副刊和格调低下的文艺小报盛极一时。
在报刊由政论向新闻时代转变的过程中出现了一大批以采访独家新闻、内幕新闻和写新闻通信著称的名记者,如黄远生和邵飘萍等,这些记者的出现取代了上个时期报刊政论作家的地位,而成为当时中国新闻界的佼佼者。
“咸与共和”与报纸暂时繁荣 民初新闻事业无序发展 “政党政治”与政党报纸蜂起 “复辟帝制”与报纸遭殃 黄远生的新闻生涯 新闻时代的开拓者黄远生 黄远生的新闻思想 《远生遗著》与“远生通讯” 邵飘萍的新闻生涯 近代中国的一代名记者邵飘萍 邵飘萍的新闻思想 邵飘萍的采访艺术 刘少少 民国初年的新闻记者群及其代表人物 林白水 徐凌霄报纸副刊的发展与变化民初混乱与新闻事业的被动进步【重点难点归纳】一、民初新闻事业无序发展1.“咸与共和”与报纸暂时繁荣(1)辛亥革命后,民主的空气和言论自由的空间扩大,清朝的诸多新闻法规被废止。
与此同时,新闻界争取新闻自由的斗争精神也增强。
(2)具有宪法性质的《中国民国临时约法》中规定“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
(3)在“咸与共和”的“大好”形势下,昌言无忌,言论自由,新闻事业迅猛发展。
各种性质的报刊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造就了民初新闻界的“繁荣”。
同时,报界和记者在社会中的地位也得到空前的提高。
各地军政府对报纸采取的宽容政策和态度,对当时报界的繁荣也起到重要作用。
2.“政党政治”与政党报纸蜂起(1)民国初年在“政党政治”观念的影响下,各种党派林立。
中国新闻事业史试题
第九章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传播在抗战时期,()是全国革命新闻事业的中心。
A.延安B.西安C.上海D.武汉在抗战时期,重庆是全国革命新闻事业的中心。
()年2月7日,《新中华报》改组为党中央机关报。
A.1937B.1938C.1939D.1940()年10月20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创办了《共产党人》杂志,这是以党的建设为中心的党的刊物。
A.1936B.1937C.1939D.19401939年10月20日,中共中央在()创办了《共产党人》杂志,这是以党的建设为中心的党的刊物。
A.西安B.延安C.重庆D.南京1939年10月20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创办了()杂志,这是以党的建设为中心的党的刊物。
A. 《共产主义》B. 《共产主义者》C.《八路字军政杂志》D. 《共产党人》1939年10月20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创办了《共产党人》杂志,这是以()为中心的党的刊物。
A.党的教育B.党的建设C.党的批评D.党的建立()年1月15日,《八路军军政杂志》创刊,则八路军总政治部出版,毛泽东为之写了发刊词。
A.1936B.1938C.1939D.19371939年1月15日,《八路军军政杂志》创刊,则八路军总政治部出版,()为之写了发刊词。
A.周恩来B.毛泽东C.邓小平D.刘少奇1939年1月15日,《八路军军政杂志》创刊,则八路军总政治部出版,毛泽东为之写了发刊词。
由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主办的《边区群众报》在()年成了中共中央西北局的机关报。
A. 1941B.1940C.1939D.1938由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主办的()在1941年成了中共中央西北局的机关报。
A. 《中国文化》B. 《中国青年》C. 《中国妇女》D. 《边区群众报》由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主办的《中国文化》在1941年成了中共中央西北局的机关报,读者称赞它“念着顺口,听着顺耳”。
()年5月16日,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创刊,这是抗日革命根据地出版的第一份铅印对开大型日报,也是抗战时期到解放战争初期革命根据地内出版的最重要的报纸。
吴廷俊《中国新闻史新修》章节题库(第四章 维新运动与政治家办报开端——第六章 民初混乱与新闻事业的被
第四章维新运动与政治家办报开端一、概念题1.《中国日报》(1900年1月创刊)[复旦大学2009年研;南京师大2006年研]答:《中国日报》(1900年1月创刊)是兴中会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也是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报纸,1900年1月25日创刊于香港,由孙中山亲自操办并确定报刊名称,陈少白担任第一任社长兼总编辑。
它的宣传内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揭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卖国罪行,宣传反清;②宣传资产阶级的民权思想,介绍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鼓动人民争取民主权利;③对义和团的反侵略反帝活动表示支持,热情歌颂起义志士的革命精神;④与保皇派报刊进行论战。
它不仅是革命党人的宣传舆论阵地,也是他们的重要活动据点,多次武装起义的策划、组织和联络工作,就是在报馆内进行的。
辛亥革命后,迁至广州出版,1913年8月被袁世凯在广东的代理人龙济光查封。
2.英敛之[南开大学2011年研]答:英敛之是中国近代著名报人、出版家。
1898年前后受康有为、梁启超变法思想影响,开始评论国事,曾在澳门《知新报》上发表同情戊戌维新变法的文章。
1902年英敛之在天津创办《大公报》,兼任总理和编撰工作。
以“开风气,牖民智,挹彼欧西学术,启我同胞聪明”为办报宗旨,取“忘己之为大,无私之谓公”之义,定报名为“大公”。
《大公报》鼓吹变法维新,主张君主立宪,反对封建专制、黑暗吏治和国外侵略。
重视言论工作,以“敢言”名于时,深受读者爱重。
辛亥革命胜利后,英敛之退隐北京香山,不问报事,潜心从事宗教、教育与慈善事业。
3.《大清报律》[中国传媒大学2013年研;复旦大学2010、2005年研;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研;南京大学2005年研]答:《大清报律》是中国近代第一部新闻法,颁布于1908年3月14日。
《大清报律》的主要内容是:①确定了开办报馆、发行报纸,须呈报备案并缴纳保押费的制度;②规定了报纸发行人、编辑人及印刷人的任职资格;③规定了各类报纸于发行前须送交官署接受“查核”的制度;④规定了报纸失实报道的处理办法;⑤规定了报道司法新闻、外交新闻、军事新闻及“谕旨章奏”的管理办法;⑥规定了报纸禁止刊载的内容;⑦规定了报刊发行人和编辑人的职业道德守则;⑧规定了报纸相关作品版权的保护办法;⑨规定了违犯本律的具体罚则。
吴廷俊《中国新闻史新修》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五章 革命改良双重奏与政党报刊斗争【圣才出品】
第五章革命改良双重奏与政党报刊斗争一、名词解释1.“苏报案”[中国传媒大学2010、2007年研;上海财大2010年研;北师2010年研;暨南大学2009年研;四川大学2008年研;山东大学2007~2008年研;湖南大学2008年研]答:“苏报案”是清政府对资产阶级革命派办报活动的一次镇压。
《苏报》创刊于1896年6月26日,创办人为胡璋。
1903年,爱国学生章士钊担任《苏报》主笔,《苏报》增设“学界风潮”和“舆论商榷”两个专栏,用来报道学生运动和大造革命舆论,并大力宣传邹容的《革命军》。
章太炎发表在《苏报》上的《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一文更直呼光绪皇帝其名,成为清政府对其采取镇压的口实。
6月30日,清政府经与上海领事团多次密谋,决定对陈范、章太炎、邹容等7人实行拘捕,当日章太炎等被捕,邹容闻讯后于翌日自动投案,“苏报案”由此引发。
7月30日,一场以清政府为原告,以章太炎、邹容等为被告的特殊审讯开始,租界当局于1904年5月21日最终判处章太炎监禁3年、邹容监禁2年、《苏报》永远停刊。
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和中国新闻史上著名的“苏报案”。
2.“竖三民”[北大2012年研;南京大学2008年研;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研]答:“竖三民”是指于右任于1909年5月创办的《民呼日报》、1909年10月创办的《民吁日报》和1910年10月创办的《民立报》的合称。
这三份报纸均在上海出版,创办时间互相衔接,风格和基调协同,又均以“民”字打头,因此被称为“竖三民”。
“竖三民”在上海地区为革命派的舆论宣传做出了很大贡献。
3.时务文体[华中师大2013年研;复旦大学2011、2009年研;山东大学2007年研] 答:时务文体即“报章文体”,是指出现于报刊之上、不同于桐城派古文的一种比较通俗浅近的文体。
这种文体的特点是: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有时还夹以口语和外来语。
这种新的报章文体,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运用得最好,故被人们称为“时务文体”;其后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运用得更加成熟,又被称为“新民文体”。
丁淦林《中国新闻事业史》(修订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10-12章】【圣才出品】
第十章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传播一、名词解释1.《新生活报》答:《新生活报》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创办的重要刊物之一,创刊于1945年8月16日,即日本宣布投降的第三天,由中共上海地下组织领导创办。
该报的创办使得共产党在国民党势力返回上海之前就先占据了上海报摊的一席之地。
该报以苏联塔斯社主办的俄文《新生活报》中文版的名义出版,并聘请苏商担任发行人,但实际负责人是中国共产党员姜椿芳。
9月1日后,该报改名为《时代日报》。
2.《文萃》周刊答:《文萃》周刊于1945年10月9日在上海创刊,孟秋江等创办并主持编务,初为文摘性刊物,以转载重庆、成都等地报刊的进步文字为主,旨在沟通大后方与收复区的民主舆论,将内地民主运动扩展至收复区。
1946年6月由黎澍接办并任主编,逐步改版为时事政治性刊物,以适应新的斗争需要,揭露国民党当局发动内战、镇压民主运动的真相,反映人民群众要求和平民主的呼声。
述评性特稿日渐增加,使“述评”成为《文萃》的特色。
1947年改为地下出版,并改名《文萃丛刊》,每期以一篇文章的篇名作书名,由16开杂志形式改为32开书本形式。
同年7月,文萃丛刊社被国民党特务查获,该刊工作人员吴承德、陈子涛、骆何民三人被捕,后在上海解放前夕惨遭杀害,史称“文萃三烈士”。
3.《文汇报》答:《文汇报》是上海“孤岛”时期创刊的著名抗日报纸,战后于1945年8月18日在严宝礼的主持下恢复出版,日出8开一张,不标刊号,以号外形式出版,至9月6日正式复刊,使用正式刊号,日出4开一张(后扩为对开大报)。
该报声称为无党派色彩的纯商业性报纸,但实际上在政治上倾向国民党,不久后由于中共党员以及进步人士参加编辑工作而逐渐转向进步。
4.《中国学生导报》答:《中国学生导报》是抗战以来国统区出版时间最长的一份学生报纸,1944年12月22日在重庆创刊,由复旦大学等大中院校学生主办。
抗战胜利后,该报发行上海航空版,自1946年5月起同时出版重庆版和上海版,l947年6月被迫停刊。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习题解答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习题解答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起始于什么时代?中国的古代报纸是怎样诞生的?中国的传播活动起源于远古人类的群居时代,中国最早的报纸开始于唐代。
中国古代的报纸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传播和政治统治的需要而逐步发展起来的。
比如唐代官报就是和唐代藩镇制度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随着藩镇势力的发展,才设立了进奏院和进奏官,传递中央的信息。
此外,交通传播条件,以及造纸、印刷技术的提高也为古代报纸的产生提供了客观的条件。
2、前报纸时代的中国新闻传播活动都有哪些特点?报纸产生前我国出现的新闻传播形式有:口头传播、烽火传播、皇帝诏书。
口头传播和烽火传播是非文字传播方式。
这种方式还有旗鼓和木铎传播。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传播内容较简单,传播距离不远,且具有易逝性。
皇帝诏书属于文字传播。
这种方式的载体一般有竹简、帛和露布。
竹简和帛记载的内容很多,露布只用以传递军事捷报。
这几种传播方式由于文字的作用而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较小,并可记录传递较复杂的信息,露布的公开性与时效性更加突出。
3、唐代官报的编辑发行工作都有哪些环节?由哪些部门负责?负责部门:节度使在长安设立的办事机构,简称进奏院编辑发行环节:1)采集、编辑:进奏官们自行采集,从一些它们获得朝廷动态消息中筛选出来2)传发:进奏官直接自发向地方各藩镇传发,并不受朝廷管辖4、“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报”的性质如何?为什么称它们是中国最早的报纸?(1)性质:我国和世界上仅存的年份最早的两份原始状态的报纸;一种从官文书游离出来的传播媒体,是从官文书向官报转化过程中的新闻传播工具;带有官方性质,但还不是中央政府统一审定发布的正式官报,同宋以后“邸报”有很大差别;近似于欧洲的“新闻信”,但比其早约八百年(2)类似进奏院报,已经从官文书的形式中分离出来,具有传播有时效性的新闻的性质;通过进奏院发行,具有报纸发布的体制;并有一定的受众群体5、宋代“邸报”的发行制度有哪些特点?进奏官在“邸报”编发工作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1)特点:以太宗太平兴国六年为界,前由地方设在首都的进奏官自行采集编发,没有统一的章程;之后权威性和官报性质更明显,由中枢有关部门实行集中管理,统一发报;由门下省负责编定,给事中负责审定。
吴廷俊《中国新闻史新修》配套模拟题及详解(一)【圣才出品】
第三部分模拟试题吴廷俊《中国新闻史新修》配套模拟题及详解(一)一、名词解释(8×5=40分)1.露布2.“开元杂报”3.敦煌进奏院状4.张季鸾5.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二、简答题(15×3=45分)1.简析小报出现的背景与意义。
2.简述邵飘萍的新闻思想。
3.简述抗战期间国民党的新闻政策。
三、论述题(第1题15分,第2、3题各25分,共65分)1.请简述中国古代报纸的印刷史。
2.从《申报》的发展谈现代化报业的特征。
3.1942年毛泽东为什么要求延安《解放日报》改版,改版指导思想的两个要点是什么?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8×5=40分)答:露布是一种以流动的方式“露而宣布,欲四方速知”的传播载体,起始于汉魏,主要用帛,也有用木板的,因此也被称为露板,主要用于军事方面,特别是用来传播战争胜利的消息。
有时露布也被用来发布政治性的消息。
露布的公开性和时效性都很强,传播面也较广,是报纸诞生以前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一种新闻传播媒体。
2.“开元杂报”答:“开元杂报”是指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
这种朝政简报被抄寄外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地传播。
唐人孙樵《经纬集》的《读开元杂报》一文提到他在襄汉地区看到数十幅的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
多数新闻史学家都认为它是一种类似于“进奏院状”、“邸吏报状”之类的早期官报。
这说明,这种逐日“条报朝廷事”的官报出现的时间不会晚于唐玄宗开元年间。
3.敦煌进奏院状答:“敦煌进奏院状”是指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出土的两张“进奏院状”的残纸,是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州的归义军节度使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州的,因为沙州在今敦煌地区,两份“进奏院状”均属敦煌文物,所以被新闻史学者定名为“敦煌进奏院状”。
这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年代最早的原始状态的报纸。
这两份“进奏院状”于1907年前后,先后被英籍匈牙利考古学家斯坦因和法国汉学家伯希和从敦煌取走,分别收藏于英国伦敦大英图书馆和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
吴廷俊《中国新闻史新修》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绪论及第一章 回溯:集权制度下的古代报纸【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章节题库绪论突破“中体西用”:论中国新闻事业的产生与发展论述题1.简述中国新闻史上的“喉舌论”。
[北大2007年研]答:中国新闻史上的“喉舌论”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在中国,最早提出喉舌论断的人当属梁启超,他最早把报纸性质概括为“耳目喉舌”,在实践中真正把报刊当作政治活动的武器,正是他明确提出了政党报纸的概念。
可以说,“喉舌论”最初的提出便早已具有了浓厚的政治色彩,突出强调了新闻传媒的政治宣传功能。
(2)辛亥革命时期,政党报纸的理论在孙中山那里成为真正的办报指导原则。
(3)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新闻学说为核心的关于新闻事业性质的观点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毛泽东根据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指出报纸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是一种上层建筑,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
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和发展,胡耀邦同志在《新闻工作的性质问题》中指出:“我们党的新闻事业,究竟是一种什么性质的事业呢?就它最重要的意义来说,用一句话来概括,我想可以说党的新闻事业是党的喉舌,自然也是党所领导的人民政府的喉舌,同时也是人民自己的喉舌。
”(4)江泽民同志在《关于党的新闻工作的几个问题》中也指出:“我们国家的报纸、广播、电视等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
”所以,党和政府、人民的喉舌,这种对新闻传媒性质的界定成为中国新闻传播观念的基础。
(5)“喉舌论”是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基石,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对中国新闻事业的领导,从不讳言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党认为新闻媒介不仅仅是党的耳目喉舌,也是政府与人民的耳目喉舌,也就是说,新闻媒介不仅要使上情下达,也要使下情上达,上下互达。
新闻媒介不仅要坚持党性原则,而且要坚持人民性、群众性等原则,对党负责的同时也要对人民负责,对上负责的同时也要对下负责,对领导负责的同时也要对群众负责。
2.新闻事业是否仅仅属于上层建筑?为什么?[深圳大学2013年研]答:新闻事业不仅仅属于上层建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抗战烽火中的新闻事业一、概念题1.双办方针[中国传媒大学2006、2004年研]答:“双办”方针是指“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方针。
1942年4月11日,《解放日报》发表社论《致读者》,宣布改版的基本内容,就是把少数人办报的方针转变为群众办报、全党办报的方针。
从此,“全党办报”、“群众办报”就成为各根据地党报的办报原则并指导着新闻传播实践。
1948年4月2日,毛泽东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全面总结了新闻工作实践的经验,用更明确的语言对这一原则作了表述。
他说:“办报和办别的事一样,都要认真地办,才能办好,才能有生气。
我们的报纸也要靠大家来办,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靠全党来办,而不能只靠少数人关起门来办。
”这样,“全党办报”、“群众办报”就进一步成为我们办报的组织路线和工作原则,不仅在当时,而且对以后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也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2.“红色中华通讯社”[中国传媒大学2013年研]答: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中社”,是中国共产党临时中央政府机关通讯社,1931年11月7日在瑞金成立,广播呼号为CSR(Chinese Soviet Radio),每日发稿一两千字,主要为临时中央政府文告、宣言、红军战报和根据地建设消息。
还利用红军电台抄收国民党“中央社”电讯和外国通讯社英文稿,经编辑后油印为“参考消息”(曾用名《无线电材料》、《每日电讯》),供中央机关参阅。
3.《晋察冀画报》[人大2006年研]答:《晋察冀画报》是指在中国抗日民主根据地创办的第一家以刊登照片为主的综合性画报,由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主办。
1942年7月7日在河北省平山县碾盘沟创刊。
1948年5月与晋冀鲁豫军区的《人民画报》合并。
它是《解放军画报》的前身。
创办人为沙飞、罗光达、章文龙、赵启贤等。
因处于战争环境及物质条件困难等原因,不能定期出版。
初办时,附英文说明,兼顾对外宣传。
解放战争期间面向部队。
6年内出画报13期,另出丛刊、画刊、摄影新闻等共60余期。
总发行量近70万份。
它的创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新闻摄影出版事业有较大影响。
4.洋旗报[复旦大学2011年研;四川大学2005年研]答:“洋旗报”是指抗日战争时期的以外商名义出版的中文报纸,它可以不受日伪的新闻检查。
中国共产党等各派政治力量以及民间爱国人士,利用沦陷区大城市中租界的特殊条件,利用英、美、法等帝国主义国家和日寇之间的矛盾,打着“英商”、“美商”的招牌在租界内复刊或创刊“洋旗报”,或聘请外国人担任发行人,或在外国注册,以逃避日寇的新闻检查,报道抗战实况,宣传爱国主张。
至1938年冬,在上海租界内出版的这类“洋旗报”达十六七家。
其中最为著名的有《每日译报》、《文汇报》、《申报》、《新闻报》等。
5.“野百合花”事件[北大2007年研]答:“野百合花”事件是中国新闻史上的一出悲剧。
1942年3月王实味连续推出《政治家·艺术家》、《野百合花》两篇文章,认为“揭破清洗工作不止是消极的,因为黑暗消灭,光明自然增长。
”他的文章被国民党利用,形成了巨大的社会思潮,与延安热烈的时代氛围形成了一种极不和谐的冲撞。
由于王实味不肯承认自己有错误,批评不断升级:由思想政治错误上升成“托派”、“国民党特务”,最后被逮捕。
1947年7月1日,王实味被晋绥公安总局秘密处死,年仅四十一岁。
这一事件又称“野百合花”事件。
6.《救亡日报》[社科院2007年研]答:《救亡日报》是上海市文化界救亡协会的机关报。
该报创刊于1937年8月24日,在名义上是国、共两党合作创办的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抗日报纸,但实际上由中国共产党领导。
郭沫若担任社长,夏衍(代表共产党)、樊仲云(代表国民党)任总编辑。
全社工作人员有十余人,开办费也由国、共双方各出500元。
《救亡日报》创刊之初,每天出版4开4版一张,后几经停刊、复刊,直至1941年2月28日被国民党有关当局勒令停刊。
7.重庆各报联合版[社科院2007年研]答:重庆各报联合版是中国新闻史上有报纸联合版之始。
1939年5月3日、4日,日寇飞机接连对重庆实行狂轰滥炸,许多报社均被炸,损失惨重。
鉴于这种困难状况,重庆《中央日报》、《时事新报》、《扫荡报》、《新蜀报》、《商务日报》、《大公报》、《新华日报》、《国民公报》、《新民报》、《西南日报》等10家大报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不问党派、不分立场,于5月6日合作发刊“重庆各报联合版”,初为日出对开半张两版,后出对开一张4版,在《时事新报》的防空洞中编排印刷。
至8月12日结束,共出版了99天。
8月13日,重庆各报各自恢复出版。
8.新华通讯社答:新华通讯社的前身是1931年创建的红色中华通讯社,l937年1月,红色中华通讯社改名为新华通讯社。
抗战爆发后,新华社发稿范围逐渐扩大。
在抄收电讯方面,新华社编辑部把收到的国外电讯译成中文,编成油印的《每日电讯》参考资料,每期发行约400份,供中央领导及各机关参阅。
1939年年初,中共中央决定将新华社与《新中华报》分开,新华通讯社的独立发展,标志着党的新闻通讯事业走向成熟。
9.《抗战》答:《抗战》创刊于1937年8月19日,三日刊,由著名新闻出版家邹韬奋创办并主编。
《抗战》除出版三日刊外,还同时出版《抗战画报》,六天一期。
迫于上海租界当局的压力,《抗战》自9月9日出版的第7号起改名为《抵抗》,11月23日出版的第29号恢复《抗战》原名,并宣布自30号起迁至武汉出版。
该刊内容主要有政论、书评和战地通讯等。
冯玉祥将军称赞该刊“内容丰富切实,而眼光尤为正确远大,诚为今日抗战中之指针。
”《抗战》也发扬了邹韬奋所办报纸的优良传统,很注意和读者联系,经常发表读者的意见,邹韬奋亲自答复读者的问题,很受欢迎。
10.《群众》周刊答:《群众》周刊1937年12月11日创刊于汉口,由中共中央长江局领导,编辑兼发行人为潘梓年,实际主持者为许涤新。
该刊以宣传中共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及中共全面抗战路线为宗旨,同时还经常刊载介绍马列主义的译著和论文。
1938年10月日军进犯武汉后,《群众》周刊被迫停刊,同年12月迁至重庆复刊,1943年1月改为半月刊,1947年3月2日停刊。
11.《新华日报》[华中师大2003研]答:《新华日报》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发行的惟一一份大型机关报,1938年1月11日在汉口创刊,同年10月25日迁至重庆继续出版,1947年2月28日被国民党当局封闭。
该报大力宣传中共中央有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团结抗战、持久抗战”的战略方针以及毛泽东等提出的游击战争理论,无情地揭露日寇侵华阴谋和罪行,及时报道中国军队的抗日战绩,并与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坚决而顽强的斗争。
《新华日报》的创办改变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不能公开出版机关报的状况。
通过《新华日报》,共产党抗日救国的各项政治主张得以更直接、更广泛、更及时、更有力地传送给国民党统治区的人民群众。
12.《新华副刊》答:《新华副刊》是《新华日报》整风改革的硕果。
1942年9月18日,《新华日报》遵照中共整风运动的精神,革新内容,调整版面,各种专页均停办(其中《文艺之页》刊出时间最长,共出62期),把第4版编为综合的文化版──《新华副刊》。
该刊是文化性的综合副刊,重视新闻性、知识性、可读性。
《新华副刊》一方面是反法西斯激烈战斗中文化武器的担当者,另一方面又是一切读者在工作与战斗之余的“文化公园”。
辟有《书评专页》、《戏剧专页》和专栏《杂志摊上》,及时对当时出版的文艺及其它书刊进行评价,针对戏剧活动发表评论文章。
主持或参加副刊编辑工作的先后有楼适夷、张企程、蔡馥生、陈克寒、戈宝权、胡绳、戈茅(徐光霄)等人。
该刊不仅刊载国统区各抗日阶层作家的创作,有针对性地发表理论批评文章,还经常发表、报道延安和其它敌后抗日根据地以及“孤岛”上海作家的作品、文艺运动情况。
既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文艺理论主张和政策,又贯彻执行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13.《全民抗战》答:《全民抗战》是由《抗战》三日刊和《全民》月刊于1938年7月7日合并改名而来,由邹韬奋任总发行人,最高发行量达30万份。
1938年10月武汉沦陷前夕再次内迁,自10月15日起在重庆出版,并由三日刊改为五日刊。
自1939年5月13日出版的第70号起,《全民抗战》改为周刊,出至1941年2月22日第157期后被查封。
14.国际新闻社答:国际新闻社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间通讯社,简称“国新社”。
1938年,在周恩来的指导下,以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会员为骨干,采取合作社形式,在武汉成立。
同年10月20日在长沙成立并对外发稿,主要创办人和负责人有范长江、胡愈之、刘尊棋等。
11月,迁至桂林并设总社,成为全国性通讯社,正式对国内外发稿。
1939年,香港原有的国际新闻社并入,改为分社。
同时,在重庆设立办事处。
“国新社”在政治上接受共产党的领导,集中了一批进步的新闻工作者,形成了一个全国性的通讯社。
稿件以通讯为主,向国内和海外华侨报纸发稿,影响很大。
1941年皖南事变后,桂林和重庆两社在国民党的迫害下关闭,香港分社活动到太平洋战争爆发。
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新社”在香港重建,继续发稿,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5.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兰州大学2007研]答: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简称“青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闻界统一战线组织,是抗日战争时期及解放战争时期著名的全国性新闻记者组织。
其前身是1937年由范长江、夏衍等人在上海发起筹办的中国青年记者协会。
该协会还没有来得及开展活动,就被迫离沪迁往武汉,在武汉成立分会,1938年3月15日,该协会在汉口开会,决定改名为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
邵力子、王芸生、于右任、叶楚伧、邹韬奋、郭沫若、张季鸾、潘梓年等为名誉理事,范长江、钟期森、徐迈进为常务理事。
“青记”除总会外,还在广州、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