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吆喝》教案
八年级语文《吆喝》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语文《吆喝》教案人教新课标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等方式,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吆喝现象。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和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民间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提高对生活中各种声音的敏感度。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分析课文中所描述的吆喝现象。
2. 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和特点。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讨论。
2. 运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吆喝的氛围。
3.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培养学生写作技巧。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导学生关注民间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朗读课文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并对疑难问题进行讲解。
3. 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分段阅读课文,概括各段大意,教师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4. 分析吆喝现象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的吆喝现象,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5. 细节描写训练教师选取课文中的典型细节描写,进行分析讲解,引导学生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和特点。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以吆喝现象为主题,进行一次写作练习。
8. 板书设计《吆喝》一、民间文化的吆喝现象二、吆喝的作用和影响三、吆喝的消失与传承9. 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10. 课后作业批改与反馈教师应及时批改学生的作业,给予鼓励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其他的吆喝现象,如街头小贩的叫卖声、商店的广播广告等。
2. 组织一次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吆喝的氛围,深入了解吆喝现象在民间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吆喝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
吆喝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课文《吆喝》的基本内容,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吆喝的艺术特点,培养欣赏和运用吆喝语言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阅读形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吆喝的魅力,体会民间文化的独特韵味。
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吆喝的艺术魅力。
学会欣赏和运用吆喝语言。
2.教学难点:理解吆喝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运用吆喝语言进行创意表达。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吆喝的录音或视频,让学生感受吆喝的魅力。
(2)学生分享自己对吆喝的初步认识。
2.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吆喝》,理解课文内容。
3.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吆喝》的艺术特点,如吆喝的修辞手法、表达技巧等。
(2)学生举例说明吆喝语言的特点。
4.小组讨论你认为吆喝的魅力在哪里?你能否运用吆喝语言进行创意表达?5.课堂实践(1)教师出示一些生活中的场景,要求学生运用吆喝语言进行创意表达。
6.课后作业以“吆喝的魅力”为主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作文。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充分感受吆喝的魅力,达到了教学目标。
2.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参与,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培养了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在课堂实践中,学生运用吆喝语言进行创意表达,提高了语言运用能力。
4.课后作业的设置,有助于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写作能力。
5.教师在点评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大胆表达,提高了课堂氛围。
6.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五、教学资源1.课文《吆喝》2.吆喝录音或视频3.生活场景图片六、教学时间1课时七、教学建议1.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在小组讨论环节,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第18课《吆喝》教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下)5doc初中语文
第18 课《吆喝》教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下)5doc初中语文一.讲教材1.教材内容吆喝?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文章。
本文介绍了老北京城街头商贩的吆喝声,那看似平凡、简单,不为人所关注,甚至厌恶的吆喝声,对作者来讲,却大有文章,在慢慢的追忆语调中显露出的是美好的回忆和怀念之情,学习本文,要使学生品味到自身日常生活中包蕴着无穷的乐趣,感受到民俗文化的专门魅力,进而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同时,在老北京城,各种吆喝声随处可见,五花八门,但作者介绍起来却条理清晰,杂而不乱,学习领会作者精湛的组织材料的手法,以及品味本文的语言特色,是这篇文章的重点所在。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积存词语,把握词的读音、意义。
了解作者及其对吆喝的品味分析。
情感目标:树立文化大观念,品味日常生活中的动人底蕴,做生活的有心人。
能力目标: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学习作者合理介绍讲明纷繁复杂事物的方法;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的浓郁的地点特色和专门的越魅力,明白得作者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积极开展记录街头吆喝声并整理的语文活动,为抢救文化遗产做奉献。
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把握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剪材组材的技巧;品味语言,明白得作者的内心感受。
教学难点:开展语文活动,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讲教法1.结构、层次:从学生活动角度要紧设计为三个环节:快速阅读——选点品读——迁移扩读。
2.思路、理念:引导入境尽量简洁明快自然得体。
明确目标为的是减少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无效思维,并有利于学习活动中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阅读方法的指导,重在学生体验,新课标认为〝学习的过程是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教师应该教学生阅读的方法,这是重点之一,而且是下一环节的基础,要视学生情形舍得花时刻,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形式要多样。
提咨询探究,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这篇散文的写法及风格,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言材料,提高其整体把握、概括提炼的能力,做到从语言品味中领会内涵,指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动心地学习语言。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8课《吆喝》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吆喝》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老的吆喝。
能力目标: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
2.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的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理解作者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
3.结合实际情况,搜集当地的民俗习惯和风土人情。
情感目标:树立文化大观念,品味日常生活的动人底蕴,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点1.品味语言,及作者对的感情。
2.树立文化大观念,品味日常生活的动人底蕴。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课前:课件展示图片《那些属于80后的童年记忆》)虽然逝去的童年已不可追回,但是这些事物却唤回了我们对于过去时光的美好记忆。
[板书:记忆] 那么一座城市的记忆又可以留存在哪里呢?比如说这座有着悠久的岁月积淀的城市,你可以从哪些东西中找到这座城市的记忆,读到它的历史?(胡同、故宫、长城、四合院、京白……)是的,正是这一块块秦砖汉瓦,这一座座小院胡同共同构筑起这座城市的记忆,让它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灵魂。
而这节课,让我们一起随着萧乾,去聆听发自这座城市记忆深处的声音——吆喝。
[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感受特色什么是吆喝?(叫卖的声音)这篇课文选自《城杂忆》。
作为一个老人,为什么萧乾要选择吆喝这么平凡的甚至可以说难登大雅之堂的东西,来展现他记忆中的城呢?我们能够从吆喝声中读到一个怎样的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进课文。
1.现在,让我们自由地把课文大声朗读一遍,看看以前老城里有哪些物品可以通过吆喝来叫卖的?馄饨、饽饽、乞丐、柿子、秋海棠、糖葫芦、烤白薯、炸豆腐、小玩具、萝卜、荷叶糕、山里红、烧卖……2.大家找得很快哦。
看来在老的吆喝还真不少,哪行哪业都能吆喝。
据老人们说啊,老有整整368种吆喝。
人足不出户就可以在家门口置办各种生活必需品。
在课文中作者也用了一个精辟的比喻来描绘人的这种生活场景,大家找到了吗?需要老师的提示吗?生找:“白天就更热闹了,就像把百货商店和修理行业都拆开来,一样样地在你门前展销。
”(齐读)作者这个形象的比喻,让你从中读到了一幅老人怎样的生活场景?3.这么多的吆喝可怎么介绍得过来呢?作者是怎么安排的呢?大家有没有找到提示的语句?(第四段)看来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的。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吆喝
评价结果是否及时反馈:教师是否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以便学生了解自 己的学习状况并作出相应的调整。
评价结果是否促进教学改进:教师是否根据评价结果对教学进行了反思和改进, 以提高教学质量。
与教 第 七
改学 章 进反
思
反思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具体、 可衡量
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效落实 了教学目标
学生的实际表现是否达到 了教学目标的要求
针对未达成的教学目标, 需要采取哪些改进措施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合适
教学内容是否 符合教学目标
和要求
教学内容是否 符合学生的实 际情况和认知
水平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 归纳、总结等过程, 掌握本课的语言特 点和写作技巧。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模 仿、创新等过程,培养 语言表达能力、创新思 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 交流、分享等过程, 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和沟通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语言艺术,提高审美能力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 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提高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与 改 进
教 学 反 思
章第 一
章
节 标 题
教第 二
章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北京胡同文化和吆喝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化
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和 吆喝文化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掌握本课生字词,理解课文 内容
学习本文有顺序地介绍事物 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 讨论、分析、归纳等 过程,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作者的情感。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吆喝》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吆喝》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吆喝》的背景知识,能理解居民吆喝的习俗和表达方式。
2.理解并掌握文学作品的情节、人物、语言特点等要素。
3.通过学习本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4.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和积极性,增强学生对民间文化和乡土文化的情感认知。
【教学重点】1.理解并把握文学作品的情节、人物、语言特点等要素。
2.通过对本篇文章的赏析,在学习中加深学生对民间文化和乡土文化的情感认知。
【教学难点】1.掌握吆喝文化的特点和表达方式,会运用吆喝语言。
2.准确理解叙事描写中的隐含意义,尤其是深化对生活的思考。
【教学方法】1.导入新课,通过图片、视听、口头问答等方式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学生独立阅读,老师导读,提问,引导学生体会文本的情节,人物,所表达的感情和思想和社会意义。
3.分组讨论,学生讲述自己所理解的文章,活跃气氛。
4.分角色朗读、情感化阅读等方式加强学生感性认识,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深化学生的学习体验。
5.写作训练,即让学生仿照作者写一小段吆喝文,达到学生理解、运用的目的。
【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你家在早市,每天都有一个吆喝声响起,你会是怎样的感受?这种声音对你家的家人有什么影响?老师出示与吆喝文化相关的图片、音乐,采用口头问答、课堂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感性认知,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吆喝文化的背景和意义。
2.学生阅读:(1)学生独立阅读《吆喝》文章。
(2)老师慢慢地朗读整篇作品。
(3)老师带领学生发现作品中的重点内容,并针对这些要点进行提问。
3.学生讨论:根据老师提供的问题,让学生自由讨论,在小组内向其他同学说说你理解的“吆喝文化”的特点,你为什么认为吆喝文化是鲁西小镇永久的一部分?4.学生表演:让学生分组,每个小组挑选出一个人来表演一下吆喝的情况,表演务必生动形象。
5.作文训练:首先,让学生先学习文中描写的“工夫疙瘩、骆驼袋、石灰坑”等词组,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吆喝词汇,模仿作者的语言风格写一篇吆喝文。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吆喝》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吆喝》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吆喝声的特点和表达方式,体会语言的韵味和美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词析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民间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对家乡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吆喝声的韵味和美感。
2.学习吆喝声的表达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其表达效果。
2.结合自身实际,感受家乡的吆喝声,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听过吆喝声?能给大家分享一下你听到的吆喝声吗?(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吆喝的文章——《吆喝》。
2.自读课文(1)请同学们用普通话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表达。
(2)读完课文后,谈谈你对吆喝声的理解。
3.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分享一下自己听到的吆喝声,讨论吆喝声的特点。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吆喝声,体会其韵味和美感。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节课学习的吆喝声的特点。
(2)教师提问:你们有没有完成作业,观察到家乡的吆喝声呢?2.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分享自己观察到的家乡吆喝声,讨论其特点。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吆喝声,理解其表达方式。
3.品词析句(1)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分析其表达效果。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4.情感体验(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置身于吆喝声中,感受其韵味和美感。
(2)教师提问:你们觉得吆喝声代表了什么?它给你带来了哪些感受?6.作业布置(1)请同学们写一篇关于家乡吆喝声的作文,题目自拟。
(2)教师提醒:作文要结合自身实际,表达真情实感。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吆喝》,使学生对吆喝声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受家乡文化,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吆喝》八年级语文教案设计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的工作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和生命力。
而以电影《吆喝》为素材的语文教案,将会是一堂生动有趣的课程,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语文知识,也更好的明白电影所传递的人生哲理。
第一部分:教材进入与引导话题:想象一下,假如你是一名小贩,今天你如何向路人吆喝你的商品?这一部分是对学生教材背景的引导,题目灵活,可以拓展学生对于“吆喝”这一概念的思考和想象,从而引导学生通过电影理解吆喝的真正含义。
第二部分:展示电影片段话题:我们将看一部电影《吆喝》,这部电影讲述了怎样的故事?通过掌握简要的电影背景知识,教师可以展示一部分电影片段,这样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与感受。
同时,也会引起学生的整个课程兴趣,吸引学生去思考和探讨。
第三部分:电影中的“吆喝”话题:从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吆喝的形式很多,像大声喊叫、歌唱、讲故事等。
你最喜欢电影中的哪一个吆喝形式,为什么?这一部分重点讲述电影中吆喝的形式,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吆喝形式进行分类和归纳,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老师也可以结合具体片段进行讨论,让学生了解吆喝背后的情感因素。
第四部分:电影中的情感表达话题:在电影中,吆喝不仅仅是商品的推销,也是对社会的认识和对生活的领悟。
举例说明电影中的吆喝如何表达情感。
这一部分重点讲述电影中吆喝所传递的情感,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细节和情感成分让学生感受其中蕴含的深意。
让学生包括自己的情感,给予吆喝更加深刻的意义。
第五部分:电影对生活的启示话题:电影《吆喝》有什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地方?请结合电影故事谈谈你的想法。
这一部分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电影的主题,领悟电影对生活的启示,为学生建立起看待生活和社会的良好价值观。
教师可以根据电影故事的细节与学生进行交流,有针对性地探讨电影中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深入思考与推理的能力。
第六部分:小结话题:回想今天的课程,你学到了什么?电影《吆喝》让你有什么感悟?这一部分是对课程进行小结,同时也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存量,让学生自我检验自己的收获与进步。
《吆喝》的教学设计优秀8篇
《吆喝》的教学设计优秀8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白话文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吆喝》的教学设计优秀8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大班社会教案篇一活动目标:1、通过活动使幼儿在外出游玩时具有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
2、知道几种特殊的电话号码及其作用。
知道在外出游玩时应该注意的事情。
3、了解使用这些特殊的电话号码的具体情况。
具备初步的自救意识。
活动准备:1、视频片段2、写有"110"、"119"、"120"等电话号码的图片活动过程:一、开始部分谈话导入,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教师:秋天来了,幼儿园准备带小朋友们外出秋游,高兴吗?但是小朋友出去秋游老师有些担心呢,你们知道为什么吗?二、基本部分1、观看录像,看完一片段就暂停,让幼儿说说。
(1)第一片段:外出游玩怎样乘车呢?外出游玩乘车时,不要把头、手伸到窗外,不能打开车窗,坐在车座上身子做稳,背靠车座,上下车时不要拥挤,互相谦让。
(2)外出游玩怎样排队?游玩时要排好队,一个跟着一个走紧跟老师,不离开老师所指定的范围,有什么需要或不舒服及时跟老师说,不做危险的事情。
(3)陌生人和你说话,请你吃东西你怎么办?不与陌生人说话或跟陌生人走,一切听指挥。
2、教师总结:出游时要紧跟队伍,不能单独行动,如果发生紧急情况要及时告诉老师。
3、教师指导幼儿认识几种特殊的电话号码,知道它们的用途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1)教师出示写有"110"的图片,引导幼儿认识。
(2)依次出示"120"、"119"等电话号码的图片,指导幼儿了解它们的作用以及相关的工作人员及其活动,并知道这些人员的活动与人们关系。
三、结束部分幼儿进行角色扮演,进一步熟悉几种特殊电话号码,了解自我保护的具体方法。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吆喝》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吆喝》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本文中的生词和重要词语,如“吆喝”、“炫耀”、“炖肉”、“饽饽”等。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本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技巧,如比喻、拟人、夸张等,完成自己的作品。
3.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感受到生活中的吆喝声,从而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本文的生词和词语解析,以及修辞手法和描写技巧的应用。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吆喝声,并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通过展示一些吆喝声的音频或视频,让学生感受到吆喝声的独特魅力,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呈现新词:通过讲解字形、字义等方式来呈现新词,并让学生进行组词练习,加深对新词的理解和记忆。
3.段落分析:分析本文中的长篇课文,梳理情节发展,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
通过分段阅读,深入剖析每个段落的内在联系和作用。
4.深入研讨:针对文中的一些语言难点和重点,通过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究、自主解决问题。
5.课堂活动:组织一些课堂活动,如“吆喝模仿秀”,让学生模仿文中的吆喝声,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6.情感升华:通过引导学生思考现代社会中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问题,升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讲述法:讲解生词和词语的过程中,采用讲述法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章内容。
通过讲解生词的来源、意义和使用方法等,提高学生的词汇水平。
2.讨论法:对于本文中的问题,可以采用讨论法来让学生各抒己见,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
通过讨论,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合作学习能力。
3.练习法:通过让学生进行组词、造句、阅读练习等方式来巩固知识。
通过练习,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生词和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针对本文中的知识点,设计相应的课堂练习,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
《吆喝》教案设计(优秀8篇)
《吆喝》教案设计(优秀8篇)《吆喝》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速读课文,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2.分析掌握文章的结构,学习介绍复杂事物的方法和技巧。
3.体味民俗文化的魅力,培养同学对生活的关注。
教学重点1.品味京味语言,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2.分析文章结构,学习本文在资料布置和过渡方面的技巧。
课前准备同学1.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掌握“读一读,写一写”中列举的词语的音、形、义。
2.提前一周到所在城市的街道上去搜集本地商贩的吆喝声,并做简单的描述和评论。
教师搜集当地的一些吆喝声,并进行归类。
公开课教案整体感知1.导入新课。
广告可以说是我们现代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局部了,我们几乎每天都接触到广告,这一切都源于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
那么,在信息技术还很不发达的年代,广告的主要形式是怎样的呢?(同学猜想)对,那就是“口头广告”,通俗地说,就是——吆喝。
吆喝既是早期广告的一种重要形式,而且也是我们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那么吆喝到底具有怎样的一番韵味呢?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下萧乾笔下的旧北京城那悠远的吆喝声吧。
(教师板书课题)检查预习情况。
a.为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局囿()招徕()饽饽()秫()秸荸荠()()隔阂()商贩()蘸()b.口头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招徕随机应变油嘴滑舌隔阂3.交流生活体验,激发同学的倾吐欲望和阅读兴趣。
a.同学交流各自所搜集到的本地的吆喝声。
首先在各学习小组内部进行交流,然后各小组推荐到班上进行交流。
具体要求有:对此吆喝进行简单的介绍、模仿和评价。
或者先由同学模仿该吆喝声,然后由其他同学猜猜这一吆喝代表的是哪种商品的经营,最后由同学进行简单介绍和评价。
b.在同学介绍完各自搜集到的吆喝声后,教师根据同学的介绍,列出四至五种吆喝声(兼顾时间、品种、声调特点),请23名同学尝试进行介绍。
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同学的介绍,并就同学的介绍写下若干的优点和缺乏,包括内容、条理、语言等方面的评价。
研读与赏析1.自读课文,通过比较掌握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吆喝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吆喝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吆喝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吆喝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导语:这是一篇针对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吆喝教案的教学实践分享,介绍了如何有效引导学生进行口语表达的步骤和技巧。
一、背景随着外语教学的不断发展,口语表达逐渐成为了外语教学的重要环节。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学生虽然在听、读、写等方面已经有一定的能力,但在口语表达方面却常常无从下手。
对此,我们需要针对具体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口语表达。
二、目标学生将能够:1、了解并运用吆喝的表达方式、技巧、语言和情感元素;2、通过训练,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1、引起学生兴趣。
出示一张在商场里拍摄的照片,让学生观察其中的场景,提问:你在这样的情景中会说些什么?这时,学生会很自然地想到“吆喝”。
2、了解吆喝的定义和特点。
根据学生在第一步中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了解吆喝的定义和特点。
比如:吆喝是为了吸引顾客的注意力而高声呼叫的。
吆喝中的语言应该简明扼要、生动形象,同时需要强烈表达情感元素。
3、训练吆喝的表达方式和技巧。
(1)让学生诵读范例:“听我一声呼唤,买到的是幸福,不买可就可惜了”。
(2)由教师起头,引导学生进行个人练习,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吆喝,注意用好肢体语言和情感元素。
(3)让学生自己编造一些吆喝的语言。
4、分组练习把一个班分成若干组,分别设置一个角色,让学生在组内进行吆喝练习,通过角色扮演来避免羞涩和紧张。
教师可以利用音乐播放器,在合适的时候开始、结束练习,以此控制时间和氛围。
四、教学总结本次口语表达课通过吆喝作为主题,引发学生兴趣,逐步展开教学内容,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通过这种方式的教学,学生在生动的氛围下快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也培养了语感,将来有助于他们在具有更高难度的口语表达中更加自主自如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通过本次口语表达课的教学,学生们学会了如何在吆喝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元素,用简明的语言吸引顾客的注意力。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第18课《吆喝》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18《吆喝》【教学目标】1.了解旧北京有关吆喝的民俗知识,学习民俗类散文的语言和写法。
2.整体把握文意,品味作者对老北京的怀念之情。
3.品味日常生活的动人底蕴,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过程】一、导入如果你是一个走村串户买东西的,你会怎样吆喝叫卖呢?二、检查预习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和课文诵读情况。
3.检查搜集的作者、作品情况。
萧乾(1910年1月27日~1999年2月10日)原名萧秉乾,生于北京,蒙古族。
世界闻名的记者,卓有成就的翻译家、作家。
主要著译作有《梦之谷》、《人生百味》、《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尤利西斯》等。
本文选自《北京城杂忆》。
三、读《吆喝》,知内容快速浏览课文,明确以下问题:1、作者介绍了北京的哪些吆喝声?(勾画并标上序号)算卦的,卖大柿子的,卖秫秸杆,做的玩具,卖烤白薯的,卖糖葫芦的,卖山里红的,卖炸豆腐的,卖冰棍儿的,卖萝卜的,卖荞麦皮的,卖蛤蟆骨朵儿的,卖馄饨的,卖荷叶糕的,卖硬面饽饽的。
2、作者是如何将这些吆喝声有序地组织起来的?(注意把握关键句)我小时候,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胡同里从早到晚叫卖声没个停。
(从早到晚,一年四季)3、作者还从哪些方面介绍了北京的吆喝声?(主要从11——14自然段去分析)引出话题(器乐表演到声乐表演),介绍吆喝声,对吆喝声进行品析评价(具体内容,表演形式,音韵节奏)四、赏吆喝,品语言1、这么多的吆喝中, 哪一句让你一听,就垂涎三尺?请大家选读课文,用波浪线划出你喜欢的句子,说说你的理由。
2、交流品读。
例:“馄饨——开锅”,这句最吸引我,我仿佛看到那冒着热气的锅里,馄饨薄薄的皮,大大的馅,在深夜里吃上一碗很舒服。
五、悟吆喝,说感情1.请大家寻读课文,用横线划出文中直接体现作者感情的词句,想想在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什么感情?2.寻找语句,读出感受,交流感情。
(1)抓程度副词:如“更值得一提” “更喜欢”(2)抓评价语、褒贬语:“十分精彩”六、学吆喝,再体验老北京最本色的方言,机智幽默,贴切鲜活,极富表现力,再加上吆喝人的个性演绎,那会是一种什么感觉呢?我们也来试着唱唱,感受一下吆喝人的本领。
《吆喝》教学设计12篇
《吆喝》教学设计12篇《吆喝》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囿”“钹”“招徕”“铁铉”“饽饽”“秫秸秆”“随机应变”“合辙押韵”“油嘴滑舌”等词的读音、词义。
2.了解作者及其对吆喝的品味分析。
能力目标1.朗读课文,理清__思路,整体把握文意,学习作者合理介绍说明纷繁复杂事物的方法。
2.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的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理解作者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
3.积极开展记录街头吆喝声并整理的语文活动,为抢救文化遗产做贡献。
德育目标树立文化大观念,品味日常生活的动人底蕴,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点1.把握__的结构,学习作者剪材组材的技巧。
2.品味语言,理解作者的内心感受。
教学难点开展语文活动,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
2.讨论点拨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街头吆喝录音带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要点]朗读课文,积累字词,整体感知文意;把握__结构,理清__思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口语训练,揣摩描写吆喝的语言,体会其浓郁的地方特色;体验与反思,记录整理家乡的吆喝声,为拯救文化遗产做贡献。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设计(一)同学们,一年四季,一天从早到晚,你听到街上的吆喝声了吗?请大家模仿一下。
(学生自由发言,表演)这是老师收集的吆喝声,我们来听听,看谁学得最像,最有蕴味。
(教师播放街头吆喝录音带,学生品评)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一篇专门介绍街头巷尾经常回荡着的吆喝声的__,它就是著名记者、作家、文学翻译家萧乾先生的《吆喝》。
设计(二)街上每天都有“民间艺术家”免费演出。
那或悠长或短促或生动或沙哑的吆喝声,在无心人听来或许顿生厌烦,而在有生活情趣的人听来,却是优美动人的音乐。
这不,在萧乾的笔下,街头吆喝就有了动人的意蕴。
设计(三)吆喝声,是“生活交响曲”,质朴简单但趣味良多。
如果时光倒流,在旧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听到商贩叫卖的各种吆喝声。
八年级语文下册《吆喝》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吆喝》教案新人教版第一篇:八年级语文下册《吆喝》教案新人教版浙江省泰顺县新城学校八年级语文下册《吆喝》教案新人教版能力目标: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
2.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的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理解作者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
3.结合实际情况,注意收集身边的口头吆喝艺术,能发挥自我创造能力。
情感目标:树立文化大观念,品味日常生活的动人底蕴,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点:1.文章的内容繁多而杂,指导学生将内容较多的东西有序地组织,学习剪裁技巧。
2.品味语言,及作者对北京的感情。
3.结合实际情况,注意收集身边的口头吆喝艺术,让学生发挥自我创造能力。
教学过程:一:溯源引流、导入新课师:曾经,在人们的耳边经常会响起这样的声音:磨——剪子嘞,戗——菜——刀。
这是什么声音?师:是呀,这种声音我们也经常听到,你能学一学吗?(大家学得都很好。
可你们说的都是“泰顺味儿”的吆喝,想不想和老师一起领略一下地道的老北京的吆喝声?)师:那就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重温一下当时的场景。
(多媒体播放老北京一些昔日的吆喝声,使学生快速进入情境)。
要求:听出特点来。
有人说在北京住上一辈子,也读不完它的历史;也有人说,只要在京城胡同遛上一圈,就等于逛了一回民俗博物馆。
北京的特色就俩字——京味儿,可北京的风情讲起来,那是三天三夜也讲不完。
可不,提起北京人的那张嘴呀,不但能吃、能喝、更能说,今天我们就来听1 听老北京最有特色的声音——吆喝[板书]二:整体感知、走近吆喝1:认知生字、词语,扫清阅读障碍:(展示:招徕(Iáі)钳形(qіán)铁铉(xuàn)囿于(yòu)隔阂(hé)馄饨(hún)(tún)佐料(zuŏ)饽饽(bō)小钹(bó)雪花酪(Iào)海棠(táng)蘸(zhàn)兜里(dōu)秫秸杆(shú)(jiē)卤煮(Iŭ)山楂(zhā)荸荠(bí)(qí)荞麦(qiáo)马趴(pā)嘞(Iei))2:介绍作者:(萧乾(1910――1999年)原名萧炳乾,生于北京,蒙古族。
《吆喝》教案【优秀5篇】
《吆喝》教案【优秀5篇】过程与方法:篇一以情景感受,重点研读,活动品味的方式进行学习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体验中国地方文化的魅力。
教学过程篇二一、导入广告可以是我们现代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几乎每天都在接触广告,这一切都源于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
那么在信息技术不发达的的年代,广告的主要形式是怎样的呢?那就是“口头广告”,通俗地说,就是―吆喝。
那么吆喝到底是怎样的一番韵味呢?吆喝篇三教学目的1.学习作者用真正的北京口语(京白)介绍回荡在京城胡同小巷中的叫卖声。
2.结合课文介绍的北京吆喝声,引导学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
教学重点、难点1.生动幽默的语言。
2.结构安排独特。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招徕(1ai2) 铁铉(xuan4) 囿于(you4)隔阂(he2) 饽饽(bo1) 秫秸(shu2jie1)商贩(fan4) 吹嘘(xu1) 吆喝(yao1·he)小钹(bo1) 荸荠(bi2 qi2)2.解释下列词语。
招徕:招揽。
饽饽:馒头或其他面食,也指用杂粮面制成的块状食物。
秫秸:去掉穗的高粱秆。
随机应变:跟着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灵活应付。
合辙押韵:这里指押韵。
油嘴滑舌:形容说话油滑。
囿于:局限于;拘泥于。
隔阂:彼此情意不通,思想有距离。
吹嘘:夸大地或无中生有地说自己或别人的优点;夸张地宣扬。
吆喝:大声喊叫(多指叫卖东西、赶牲口、呼唤等)。
二、导人如果时光倒流几十年,在旧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听到商贩叫卖的各种吆喝声。
如今,这些清脆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中,但听一听萧乾的吆喝,依旧能引发我们无尽的遐思。
教师借助录音、录像等媒体播放一些街头叫卖的吆喝声,增加学生的听觉、视觉方面对“吆喝”的了解。
作者简介:萧乾(1910~1999)原名萧丙乾,蒙古族。
北京人。
作家、记者、翻译家。
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
曾任《大公报》编辑、记者,伦敦大学讲师,《大公报》驻英特派员。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吆喝》教案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吆喝》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吆喝声的怀念之情。
2.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体会吆喝声中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身边事物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吆喝声的魅力。
2.教学难点: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体会吆喝声中的地域文化。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听到的吆喝声,分享自己的感受。
(2)板书课题,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为什么以“吆喝”为题?2.初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理解生词和重点句子。
(2)教师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解答学生疑问。
3.精读课文(1)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理清作者思路。
(2)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体会吆喝声的特点。
(3)讨论:作者为什么会对吆喝声产生怀念之情?4.深入探讨(1)引导学生关注吆喝声中的地域特色,分析不同地区吆喝声的特点。
(2)讨论:吆喝声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3)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角度,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展示。
5.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关注身边的事物,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6.课后作业(1)仿写课文,以“吆喝”为题,写一篇短文。
(2)收集不同地区的吆喝声,分析其特点,下节课分享。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关注吆喝声,体会地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身边事物的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较高。
但在深入探讨环节,部分学生对于吆喝声的地域特色分析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五、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开展“寻找身边的吆喝声”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吆喝声的魅力。
2.结合课文内容,开展“吆喝大赛”,让学生亲身体验吆喝的乐趣。
3.邀请当地的老一辈人讲述吆喝声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吆喝声在民间文化中的地位。
4.开展“吆喝声与地域文化”研究性学习,让学生深入了解吆喝声与地域文化的联系。
六、教学资源1.课文《吆喝》2.相关背景资料:吆喝声的地域特色、民间文化等3.网络资源:各地吆喝声录音、视频等4.教学课件七、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等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吆喝》教
案
如果时光倒流几十年,在旧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听到商贩叫卖的各种吆喝声。
如今,这些清脆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中,但听一听萧乾的吆喝,依旧能引发我们无尽的遐思。
教师借助录音、录像等媒体播放一些街头叫卖的吆喝声,增加学生的听觉、视觉方面对吆喝的了解。
作者简介:
萧乾(1910~1999)原名萧丙乾,蒙古族。
北京人。
作家、记者、翻译家。
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
曾任《大公报》编辑、记者,伦敦大学讲师,《大公报》驻英特派员。
1946年回国后,历任复旦大学教授、《人民中国》(英文)副总编辑,《文艺报》副总编辑、中央文史馆馆长。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在作者看来,北京小贩货郎的叫卖声简直就是一种戏剧性的艺术。
作者介绍了从白天的叫卖声到夜晚的叫卖声,从卖吃食的、放留声机的,到乞讨的,还有富有四季特色的叫卖声等等,从中流露出作者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那就是愉悦和怀想。
(二)理清文章思路。
明确:
全文共14自然段。
可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3段),总写旧北京城街头商贩为招徕顾客而发出的种种音响。
第二部分(第4至10段),具体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
第三部分(第11至14段),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
四、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部分。
学生朗读课文第1至3段。
提问:文章开头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重点写什么内容?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文章开头在写法上可以说是采用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方法。
作品先将旧北京走街串巷的小贩为招徕顾客而做出的种种音响分作两种:器乐和声乐,然后重点写声乐--各种小贩那醉人的叫卖。
写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突出了叫卖者的本事:他们气力足,嗓子脆,口齿伶俐,咬字清楚,还要会现编词儿,脑子快,能随机应
变。
正因为叫卖者的这些种种特点,很自然地引出下文介绍的各种吆喝声。
(二)学习第二部分。
学生默读课文,这里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想想这两个层次如何划分?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第一层次(4~9),写从早到晚的吆喝声。
第二层次(10),写一年四季的吆喝声。
文章这里从两个方面写吆喝,作者按时间顺序展开,一天中按从早到晚,一年中按春夏秋冬,条理层次清晰。
提问:
作者写从早到晚的吆喝声,具体写了哪些叫卖声?重点又写了什么?
学生阅读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
明确:
作者从早写到晚。
写早晨吆喝卖早点的:大米粥、油炸果的;和新鲜蔬菜的:卖青菜和卖花儿的。
写白天卖日用百货和修理各种家具的,这就更热闹了。
然而重点是写晚上。
北京胡同的晚上好不热闹:卖夜宵的,唱话匣子的,用凄厉动人的叫喊讨饭的,真是应有尽有。
这一层作者重在写出北京胡同里小贩的叫卖声持续时间之长,种类之多。
五、小结
主要理解北京胡同里小贩们在夜晚发出的各种吆喝,感受京城民俗风情。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招徕、隔阂、吆喝、吹嘘、随机应变、油嘴滑舌。
二、继续学习课文
(一)阅读文章第十自然段。
思考:这一段结构有何特点?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本段的中心句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本段的结构可以说是总分式。
这一段写吆喝声按从春到冬的顺序展开。
春天一到,万物复萌,小贩们走街串巷卖春鲜儿。
夏天卖西瓜和雪花糕,秋天卖喝了蜜的大柿子。
到了冬天,热乎乎的烤白薯和一串串糖葫芦,经小贩们一叫卖,也颇为诱人。
(二)阅读课文第三部分。
提问:这一部分所写内容与前文有何不同?试具体说说。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文章第三部分从叫卖作为一种口头广告的角度来写。
这里写叫卖的文化内涵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有的叫卖说明商品制作的工艺过程。
如: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
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
儿啊。
蒸而又炸。
其二,有的叫卖具有强烈的戏剧性。
如卖山楂的喊:就剩两挂啦。
其实他身上挂满了那用绳串起来的紫红色的果子。
其三,叫卖的语言十分丰富,极富表现力。
有的善用比喻,如栗子味儿的白薯、萝卜赛过梨等;有的合辙押韵,颇为动听,如又不糠来又不辣,两捆萝卜一个大。
文章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使读者对吆喝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
三、品味语言.
提问: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来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试找出几例,仔细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意味。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介绍夜晚的吆喝,如馄饨喂--开锅! 剃头的挑子,一头热硬面--饽饽。
介绍夜里乞丐的叫声,如行妤的--老爷--太(哎)太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
介绍吆喝作为一种口头广告,举例如卤煮喂,炸豆腐哟葫芦儿--冰塔儿,冰棍儿--三分嘞等等。
这些对吆喝的描写,极富特色,从这些戏剧性的艺术中,读者聆
听到那些奇妙无比、特色鲜明的声乐艺术,欣赏到富有京城特色的民俗风情。
四、探究活动
1.让有特长的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叫卖声,学生从中体验吆喝的民俗内涵。
2.吆喝其实是一种广告,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类广告在逐渐消失。
但作为一种文化遗产,自有其独特的魅力,应该注意抢救。
你不妨把家乡的吆喝,或者类似吆喝的口头文化遗产记录下来,为抢救工作做点贡献。
学生讨论,交流自己所熟悉的吆喝,谈自己的体会。
教师引导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