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夸张一手裁──《蜀道难》艺术手法赏析

合集下载

李白-《蜀道难》艺术特色赏析

李白-《蜀道难》艺术特色赏析

李白-《蜀道难》艺术特色赏析李白-《蜀道难》艺术特色赏析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

李白——《蜀道难》对东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用了大量散文化诗句,字数从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白——《蜀道难》艺术特色赏析,希望能帮到大家。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赏析】: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

《蜀道难》是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

诗人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从“噫吁?”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为一个段落。

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

以下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象一首乐曲的主旋律一样激荡着读者的心弦。

为什么说蜀道的难行比上天还难呢?这是因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被高山峻岭阻挡,由秦入蜀,太白峰首当其冲,只有高飞的鸟儿能从低缺处飞过。

太白峰在秦都咸阳西南,是关中一带的最高峰。

《蜀道难》的艺术特色

《蜀道难》的艺术特色

《蜀道难》的艺术特色《蜀道难》的艺术特色《蜀道难》是李白诗歌中的名篇,也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艺术瑰宝。

它代表了李白诗歌中豪迈、奔放的浪漫主义的艺术特色,充分地表现了李白的思想与艺术个性。

《蜀道难》这首诗多用想象,虚实结合,着力描写了蜀道奇丽险峻的山川。

诗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强烈咏叹点题,使之随着感情的起伏和景色的变化反复出现,成为全诗的主旋律。

诗意分三层递进。

首先融入五丁开山的神话,追溯蜀道开辟的起源,以古老的传说引人进入蜀道奇险的境界。

其次,以夸张的手法渲染山势之高、深川之险和人行之难,分别用高标与回川的对比,黄鹤和猿猴的反衬层层虚写蜀道的难渡,并捕捉了人在山巅上手扪星辰、抚膺长叹等惶悚的动作和神情,烘托山势的险峻和山路的萦回,进而将人带进一个“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的苍凉境界,以见出蜀道之幽森凄惨,古来无人敢行。

而在这忧郁低沉的旋律中,又忽然响起了“飞湍瀑流”在悬崖岩石间发出的轰鸣,以排山倒海的气势将蜀道的险绝写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

最后从人事着眼,联系社会背景写出蜀道剑门关易守难攻的险要地势,借“磨牙吮血,杀人如麻”的豺狼为喻,表现了对此处形胜容易造成割据的隐忧。

全诗大量散文句式和杂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了洒脱奔放的语言风格;强烈的咏叹凭空起事,继之以浩渺混茫的古代传说和高危险峻的山水景物,大起大落的跳跃式的诗歌情感结构,给人以奔腾回旋的动感;流走于其中的气吞山河的宏伟气魄,给人以涤荡心灵的强烈震撼;驰骋飞动的想象,将夸张、神话、传说融为一体,气势磅礴,风格豪放,变幻莫测,处处险中见奇,创造出变幻莫测、瑰伟奇特的艺术境界,展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

读这首诗,如同从画廊经过一般,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接连不断地出现在你的眼前,它们那阔大的意境,那逼人的气势,令人怵目惊心,叹为观止,有身临其境之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在诗人的想象中,他仿佛将秦蜀之间重山叠岭千里不绝的图景一望无余。

李白《蜀道难》赏析: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

李白《蜀道难》赏析: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

李白《蜀道难》赏析: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李白的《蜀道难》是一首具有鲜明浪漫主义特色的诗作,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蜀道之艰难与奇啊,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赏析:一、作品原文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也如此一作:也若此)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二、译文注释1.译文唉呀呀!多么高峻伟岸!蜀道难以攀越,简直难于上青天。

传说中蚕丛和鱼凫建立了蜀国,开国的年代实在久远无法详谈。

从那时至今约有四万八千年了吧,秦蜀被秦岭所阻从不沟通往返。

西边太白山高峻无路只有飞鸟可通行,此山可以直通峨眉山巅。

山崩地裂,埋葬了五位开山英雄壮士,这样以后高险的山路和栈道才相互勾连。

蜀中上有挡住太阳神六龙车的山巅,下有激浪排空迂回曲折的大川。

善于高飞的黄鹤尚且无法飞过,即使猢狲要想翻过也愁于攀援。

青泥岭的泥路曲曲弯弯,百步九折萦绕着山峦。

屏住呼吸仰头就可触摸参星和井星,紧张得透不过气来,用手抚胸惊恐不已徒长吁短叹。

好朋友呵请问你西游何时回还?这蜀道的峭岩险道实在难以登攀!只见那悲鸟在古树上哀鸣啼叫;雄雌相随飞翔在茂密树丛之间。

月夜又听到杜鹃凄凉悲啼,在空山中传响回荡,令人愁思绵绵无穷尽!蜀道难以攀越,简直难于上青天,使人听到这些怎么不脸色突变?山峰座座相连离天还不到一尺,枯松老枝倒挂倚贴在绝壁之间。

《蜀道难》夸张手法绘艰险

《蜀道难》夸张手法绘艰险

《蜀道难》夸张手法绘艰险李白的《蜀道难》通过夸张的手法来描绘蜀道的艰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直接夸张山峰之高、崖壁之险●典型诗句:“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这两句诗用夸张的手法直接描绘了山峰的极高和崖壁的极险。

山峰之高,似乎离天不过一尺之遥;崖壁之险,连枯松都只能倒挂在绝壁上生存。

这种夸张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蜀道自然景观的雄伟壮丽,更深刻地体会到了行走在这样的山路上的艰险与不易。

二、夸张动物的反应来衬托蜀道之难●典型诗句:“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李白通过描写善于高飞的黄鹤和善于攀援的猿猱都无法轻易通过蜀道,来进一步夸张蜀道的艰难险阻。

黄鹤和猿猱本是自然界中飞行和攀援的佼佼者,但面对蜀道却显得无能为力,这种对比和夸张手法极大地增强了蜀道难行的形象感。

三、夸张行人的艰难来侧面表现蜀道之险●典型诗句:“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两句诗通过描写行人在蜀道上行走时的艰难情景,来侧面表现蜀道的险峻。

行人需要仰头屏住呼吸才能触摸到天上的星辰(这里用“参”和“井”代指天上的星宿),并且只能坐在地上用手抱住胸膛发出长长的叹息。

这种夸张的描写让读者仿佛能够亲身感受到行人在蜀道上行走时的艰辛与无助。

四、结合神话传说与夸张手法典型诗句:“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这句诗引用了古代神话中太阳神驾车经过蜀道时因山高而不得不回车的故事,用夸张的手法来描绘蜀道的高耸入云。

太阳神的车驾都无法直接通过的高山,其高度可想而知,这种夸张不仅增加了诗歌的神秘感和浪漫色彩,也更深刻地揭示了蜀道的艰险与难行。

综上所述,李白的《蜀道难》通过直接夸张山峰之高、崖壁之险,夸张动物的反应来衬托蜀道之难,以及夸张行人的艰难来侧面表现蜀道之险等多种手法,生动地描绘了蜀道的艰险与难行。

这些夸张手法不仅让读者对蜀道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刻的认识,也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

《蜀道难》艺术特色

《蜀道难》艺术特色

《蜀道难》艺术特色《蜀道难》艺术特色《蜀道难》是中国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品。

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蜀道难》的艺术特色,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蜀道难》艺术特色这首诗是李白的代表作品之一,集中而突出的体现了李白诗歌潇洒飘逸的特点。

而这些主要因为以下艺术手法的成熟运用。

1.善用反复:开篇伊始,作者就以“噫吁贼!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强烈咏叹,奔腾直泻,抒发出他对蜀道高峻艰险所感到的惊愕、感慨,而后,在诗的中间和结尾,他又两次重复了这一咏叹,将自己的强烈感情笼罩全诗,给人以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感觉,读来令人心潮激荡。

2.丰富而神奇的想象:李白在这首诗中的想象力是惊人的,超越时空限制,不受任何约束。

从蚕丛开国、五丁开山的古老传说到“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的可怕现实,从六龙回日之九重云霄到冲波逆折之百丈深渊;既有“百步九折”、“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各种图景展现,又有“悲鸟号’、“子规啼”、“砯崖转石万壑雷”诸般音响激荡;甚而至于还有“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的切身经历、实地感受。

凭借神奇的想象,作者具体描绘出了蜀道峥嵘崔嵬的面貌,生动渲染出了它阴森幽邃的氛围,使人如身临其境,耳闻目睹。

3.极致的夸张:李白的夸张往往把笔下的事物夸张到极度,而且动辄用“千”;“万”等巨额数词来形容修饰。

如“白发三千丈”、“飞流直下三千尺”、“轻舟已过万重山”等。

就《蜀道难》而言,他的夸张也到了登峰造极、无以复加的地步。

人说登天最难;而他却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成语有云,谈虎色变,他却道“蜀道之难”,“使人听此凋朱颜!”民谣相传,“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到他笔下竟成了“连峰去天不盈尺”。

为了强调秦蜀交通阻隔时间之久远,他说是“四万八千岁”,为了突出青泥岭山路之盘曲,他说是“百步九折”;而为了显示蜀道之高耸,他甚至夸张说连为太阳驾车的六龙至此也要掉头东返……这些极度的夸张,虽不符合事物实际,但却有力地突出了蜀道之艰险雄奇,突出了它不可攀越的凛然气势。

李白《蜀道难》赏析

李白《蜀道难》赏析

李白《蜀道难》赏析李白有不少抒写游历名山大川奇情庄采的诗篇,《蜀道难》是其中的杰作之一。

这首诗,以惊人的想象,大胆的夸张,雄奇奔放的笔调,酣畅淋漓的抒情,描写蜀道的崎岖和蜀地地势的险要,体现出李白诗歌飘逸不群之魅力所在。

全诗可分三部分。

“噫吁口盎”十九句,写蜀道的高峻及其开辟历史;“问君”十四句,写蜀道的奇险及恐怖气氛;“剑阁”十三句,写蜀中地势险要及其在政治上的重要性。

诗一开篇,以神奇之笔凭空起势,出语石破天惊。

“噫吁戏,危乎高哉!”先声夺人,发聋振聩。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叫人心悸颜变。

这是入蜀之人初入蜀道时情不自禁的惊叹,同时又为下文奠定了雄奇格调。

“蚕丛及鱼袅,开国何茫然。

”读者惊魂未定,又被带进了离奇传说中。

这从历史角度抒写开辟蜀道的艰难。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这又从地理角度描写蜀道的高险。

“地崩山摧壮士死”,蜀道的开辟何其艰难!“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这两句虚实结合,意境壮阔,在空间上造成极大反差,使人不得不惊叹此地的高峻深险。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 这两句不明言群峰之高,而其高自出;不明言群峰之危,而其危自现。

之后,诗人把想象转向身临其境的描写:“青泥何盘盘,百度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四句从行人感受出发,描写行人在岭上曲折盘桓,手扪星辰,抚膺长叹等细节,形象刻画了行人步履的艰难和神情的惶恐,渲染出蜀道高险无比、慑人心魄的气氛。

这一段,塑造的画面有声有色,气势磅礴,形象壮伟!从“问君西游何时还”一句,进入诗的第二部分。

之前作者已对蜀道作了渲染描绘,但诗人意犹未尽,于此再拓文笔,用自身(或入蜀之人)的见闻来作答:“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一幅多么凄美的画卷!读到此处,连读者也禁不住发出“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概叹。

至此,循着“蜀道之难”的艺术构思,诗人不断开拓出更为绝险的风光,但见“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又写“飞湍暴流争喧声,石水崖转万壑雷。

蜀道难的艺术效果分析

蜀道难的艺术效果分析

蜀道难的艺术效果分析蜀道难的艺术效果分析李白的蜀道难诗歌中,豪放和飘逸并存,他通过强烈的抒情、夸张和对比,产生强烈的力量和动人的艺术效果,而这些艺术表现特点正是李白独有的特征。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蜀道难的艺术效果分析,希望能帮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可浏览(/wenxue)。

李白作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对中国诗歌史有着不朽的贡献。

他诗风自然、真诚、飘逸、雄浑,毫无矫揉造作,常常借助雄伟瑰丽的意境进行描绘,折射出一种时代背景和诗人深沉的内心世界,对后代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力。

李白有着爱憎分明的情感、狂放不羁的个性,丰富的想象力,他的诗风不拘一格,通过惊世骇俗的笔墨,抒发内心无法排遣的忧虑和愤懑,表达了诗人在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犹豫、矛盾和抑郁不得志,同时对当时封建的政治统治进行猛烈的抨击。

作为李白的代表力作,《蜀道难》极尽夸张的表现手法,语言风格雄健奔放,通过对秦、陇、蜀地区壮美、奇险风光的描绘,在读者面前展开一幅恢宏浩大、惊险神奇的画面,对蜀道环境的险恶和艰难极尽渲染,因此,成为诗人描绘大自然的一部经典诗歌力作。

同时,在诗歌的字里行间都流露出诗人即昂扬进取、又抑郁不得志的情怀,将希望和失望交织、苦闷和彷徨交错的复杂情感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

那种悲思和豪情、那种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和矛盾,通过诗歌的韵律和跌宕起伏,带给读者以强烈的冲击,因此,奏响了一曲豪迈奇情的人生悲歌。

一《蜀道难》创作背景开元十八年,三十岁的李白因为在地方怀才不遇,于是第一次只身来到繁华的长安城,他认为自己满腔才华,可凌驾相如之上,朝廷又在广纳贤才、广开才路,必然会有自己施展的空间。

他满腔热忱的在长安拜见了当朝宰相张说,竟然遭到了一番愚弄,张说父子嫉贤妒能,有意将李白幽禁在终南山玉真公主别馆。

李白苦闷至极,多次奔走于王侯将相之门,却无人收留他。

后来几乎误入歧途,幸得友人陆调搭救。

李白落魄潦倒之时,那些达官显贵的子孙们尽管碌碌无为,却扶摇直上,仕途得意。

李白的《蜀道难》赏析

李白的《蜀道难》赏析

李白的《蜀道难》赏析李白的《蜀道难》赏析《蜀道难》体现了李白诗歌中豪迈、奔放浪漫主义艺术特色,充分表现了李白思想与艺术个性。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曾这样评论这首诗:“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

”诗人运用了怎样神奇笔法?又是如何让笔底惊雷乍起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李白的《蜀道难》赏析,欢迎阅读。

李白的《蜀道难》赏析篇1李白诗篇是继屈原辞赋之后,我国浪漫主义文学又一座高峰。

他兼收百家之长,表现出无与伦比才情和杰出艺术力量。

在《蜀道难》这首诗中,诗人从古老历史,高峻峰岭,崎岖山路,悲凉环境,险恶政治形势等各个方面,淋漓尽致地描画了蜀道之艰险,为我们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山水画。

其中,融贯全篇则是诗人高昂浪漫主义激清。

在这首诗中,其艺术表现手法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李白笔下形象往往是个性化,具有强烈主观感情色彩面对美丽大自然,他不是漠然地观看,而是极力热情地赞叹。

“上有六龙回首这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洄川。

黄鹤欲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这里,诗人从“六龙回首”之山写到“冲波逆折”之水,描绘出山势之“高”“险”,又用黄鹤不得过、猿猴愁攀援从反面衬托。

不难看出,即使诗人具体地描绘,却也虚实相间,想象与夸张结合,既突出了蜀道之难,又为下文做了铺垫:面对如此险峻大山,黄鹤、猿猴都无能为力,人又该如何?“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诗人好似一个高明摄像师:开始是群山起伏、连峰接天远景,接着是一个枯松倒挂绝壁特写,紧接着是一组快镜头,急流、瀑布、悬崖、转石,从眼前飞快地闪过,耳畔是瀑布冲击岩石发出雷鸣般声音,使人魂飞魄动、目不暇接;使人忘却了现实,跟随作者徜徉于蜀道,感受蜀道奇丽风光,让自己心跟着诗人节拍一起跳动。

二、李白诗歌中意象往往是超越现实他很少对生活过程做细致如实描绘,而是驰骋想象于广阔空间,穿插以历史、神话、梦境、幻境和大自然中景物,捕捉许多表面上看来互相没有联系意象,构成一幅幅动人心魄图画,表现跌宕起伏感情。

从《蜀道难》赏析李白诗歌的想象艺术

从《蜀道难》赏析李白诗歌的想象艺术

从《蜀道难》赏析李白诗歌的想象艺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这句流传千年的佳句,既表现了诗人对蜀道艰险的惊叹,也暗示出李白以蜀道来比喻他长期受挫的坎坷遭遇和思想感情,诗歌想象奇特,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蜀地是古代最早的天府之国,有着丰富的物产、便利的交通、优越的自然条件。

但蜀道却极为艰险。

它以高耸崎岖而著称。

从青藏高原奔腾而下的岷江,如同一条摇摆不定的黄色巨龙,到了这里,顿时折转身来,向西南方向飞去。

两岸山峰峭壁直插云霄,只听见山间水流湍急、声响震耳,犹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故有“水从天上来”之说。

再加上雨水充沛,水流很急,没有舟楫,很难前进。

李白从江陵(今湖北江陵)东下去拜访老友,乘船沿江逆流而上,不料却被风吹到了离青衣江(即岷江)八百里的蜀道。

如此迂回曲折,就像迷失在茫茫苍苍的蜀地,处处让人忧心忡忡。

蜀道之难可见一斑。

想象不仅在蜀道上,在李白的其他诗篇中也时常展现:“千里江陵一日还”,“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天上的银河都从三千尺的高度落了下来,这是多么神奇的想象啊!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到,当年李冰修建都江堰时,有一座大石人用来测量水位。

一天,李冰亲眼看见一个大约十五六岁的小伙子把手放在水面上,正要喝水,突然觉得喉咙好痛,水不能下咽,很快吐出来。

几个工匠都围过来看。

后来人们发现,水已经从那人的口鼻中灌进了胸膛,原来是石人在显灵啊!于是,人们把石人搬走,改造成铜像。

这就是后来闻名遐迩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以纪念李冰父子治水的功绩。

但这个传说中的李冰本身是个传说人物,当然不会存在。

唐朝时,李白受邀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与李邕、贺知章等结为好友,但由于唐玄宗欣赏李白的狂放不羁,竟将其列入“不良记录”,将他从长安赶了出去,流落在陕西一带。

这首诗题为《蜀道难》,实际上并非单纯描述蜀道的险阻,而是借蜀道之难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愤懑无聊之情,表达了诗人渴望排遣郁闷的愿望。

司马迁是一个富有远见卓识的历史家,在《史记》中,对历史人物作品进行评价时,经常采用虚构、夸张的艺术手法。

蜀道难中想象之境赏析

蜀道难中想象之境赏析

蜀道难中想象之境赏析 品味《蜀道难 》中想象手法的运用,可将之分为两类。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蜀道难中想象之 境赏析,欢迎阅读参考! 李白 的诗向来以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而引人入胜、给人回味。

《蜀道难》更 是将李白式的想象与夸张发挥到极致。

之所以冠以“李白式的想象与夸张”, 是因为在李白的诗里, 想象与夸张的 运用很独特,同时两者又往往是融为一体的,即诗中的想象与夸张同时出现,彼 此交融,共同营造美妙奇幻的艺术境界。

一类是神话式想象 ,即在诗中穿插神话传说,引人想象。

诗的开篇在写蜀地闭塞时,用了“蚕从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两句。

蚕从、 鱼凫都是远古蜀王的名字,具体事迹难以考实,但在这里,我们却能随着诗人的 引导展开想象, 似乎看到这些蜀地先王们开国的艰辛, 也似乎看到了蜀地百姓生 活之艰难。

五丁开山的故事 只是一个美丽而悲壮的传说,诗中加以引用,不仅是在说蜀道由来,更能让 读者想见蜀道开辟过程的艰险——很多人为开辟蜀道而失去生命, 为全诗增添一 种朦胧之感。

引用六龙的神话是说, 即使这样高行空中的神龙之车也要绕过高标之山, 可 见蜀道之高,上通青天了。

诗中运用这一神话,激起读者的想象,仿佛见到那高 入云端的蜀道,为之咨嗟! 另一类是写实式想象 。

李白的诗中更多的是主观的写实式想象。

这种想象是从诗人主观角度出发, 使用一些常见事物来加以发挥, 也更易引起读者的主观体验、 更易为读者所接受。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句在全诗中共出现三次,可谓一唱三叹,同 时又给读者造成切实的想象:要翻越蜀道,比登天还难啊。

蜀道究竟有多么险?诗人的回答是, “西当太白有鸟道”, 只有鸟能飞过去。

读者不禁要想:这样险的道路,人该怎样才能穿越啊。

紧接着诗人用“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猿猱欲度愁攀援”不断冲击读者神经, 把读 者带入到无边的想象之中:波涛翻滚,黄鹤高飞,猿猱哀绝。

诗 人 展 开 想 象 描 绘 “ 悲 鸟 号 古 木 ”“ 雄 飞 雌 从 绕 林 间 ”“ 子 规 啼 夜 月”“愁空山”等一幕幕景象, 从侧面渲染了蜀道之高险难以穿越, 激起人们悲 情愁绪。

蜀道难赏析表现手法

蜀道难赏析表现手法
诗中的夸张手法,也可以分为两类。
一是数字式夸张。数字上夸张,是李白诗常用的手法,它为李白的诗营造了磅礴的气势、宏大的意境。
诗的开篇便有“尔来四万八千岁”一句,这里所列“四万八千岁”当然并非确指,而是夸张,并从时间的长度上来限定后一句“不与秦塞通人烟”,一下子就把蜀地的闭塞展现出来。
“百步九折萦岩峦”中的“百”和“九”夸张地说明蜀道的弯弯曲曲,难以行走。为何如此弯曲?因为蜀道太高。“连峰青天不盈尺”又使用缩小夸张的方式,给人视觉上的印象——山峰离天都不到一尺远了!“砯崖转石万壑雷”,一个“万”字形象而生动地刻画了蜀道两旁山崖中奔流飞腾,强力冲击山崖的景象,从听觉上给人以强烈的震憾。
蜀道难赏析表现手法
李白
的成名之作当属《蜀道难
》,其文章特点正是运用了浪漫主义想象手法来表现豪迈奔放的艺术风格。同时,李白以其丰富的想象力以及独特的艺术构思和纵横飞扬的文采创造出了一个充满神奇的艺术世界,下面来谈谈蜀道难中的艺术表现手法。
蜀道难
唐代: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之所以秦、蜀之间少有往来,就是因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进一步表明秦、蜀之间为高山峻岭所阻挡。 而“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又反衬出蜀道”危乎高哉“之难。
李白的诗向来以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而引人入胜、给人回味。《蜀道难》更是将李白式的想象与夸张发挥到极致。
之所以冠以“李白式的想象与夸张”,是因为在李白的诗里,想象与夸张的运用很独特,同时两者又往往是融为一体的,即诗中的想象与夸张同时出现,彼此交融,共同营造美妙奇幻的艺术境界。品味《蜀道难》中想象手法的运用,可将之分为两类。
诗人展开想象描绘“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等一幕幕景象,从侧面渲染了蜀道之高险难以穿越,激起人们悲情愁绪。“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急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又分别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来写想象中见闻,让人感到蜀道之高险不可攀越。

从《蜀道难》赏析李白诗歌的想象艺术

从《蜀道难》赏析李白诗歌的想象艺术

从《蜀道难》赏析李白诗歌的想象艺术
李白被誉为“诗仙”,作品中充满了诗意和想象艺术,也让许多读者因他的作品而走入一个充满想象力又激动人心的世界。

其中最受欢迎的诗歌之一便是《蜀道难》。

《蜀道难》是充满激情的一首诗,李白描述了宋朝英雄陆秀夫西行的惊心剧进程。

他借用天籁似的叙述,把一趟艰苦的西行之旅变成一段蔚为壮观的旅行场景,交出了一副富有寓意的故事画面,画面中山川泛着幽蓝的晨露,令人心潮澎湃。

主人翁陆秀夫迈着马蹄,踏碎晦暝,触礁悬崖,重重叠叠,到达了藩山丛林,在无尽茫茫中独自行走。

继而,他看见了奔涌的龙蛇,长潭石苔,仿佛自己也沉浸在了古老的神秘气息中,这时他的行程才刚刚开始。

《蜀道难》的叙述朴实洒脱,但却又充满了洋溢的想象,令人不禁为之唏嘘。

这首诗以极具创造性的形式装点出了一幅壮观的画卷,就像在诗人信手拈来的童话一样,令人拍案叫绝,油然而生一种深邃的滋味。

诗中场景丰富,貌似摆拍,宛如置身一境,受其魅力,放驰诸山。

这样的文字娓娓道来,有生动形象的画面,使人如置身其中,令人难忘不负诗神的想象艺术。

李白的诗歌《蜀道难》,只有百分之九十的是写景的,他不仅能够运用简洁而又深邃的语言描绘出端倪,而且使用了想象艺术,充满激情,令人难忘。

他的诗歌犹如天籁,把一趟艰苦的西行之旅带给了读者无尽的想象魅力。

写作借鉴:《蜀道难》写法简析

写作借鉴:《蜀道难》写法简析

《蜀道难》写法简析1.善用反复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反复)形式,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

每一次出现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这样的章法可称巧妙至极。

同时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全篇,充分显示了全诗的咏叹基调。

2.大胆夸张在本诗中,作者成功地运用了夸张的表现手法,使蜀地山川的雄伟奇险得到了充分表现。

写蜀道的艰难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写山的高峻是“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写急流瀑布是“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写蜀地的历史则是“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写人的惊恐则是“使人听此凋朱颜”。

无论是写山写水、写情写事,都运用了艺术的夸张。

这些夸张的艺术手法,使山水形象的最突出的本质特征以一种高于形象原状的姿态出现在读者面前,给人以强烈而深刻的感受。

3.想象奇特想象,是艺术构思的灵魂,是形象得以表现的基本方法。

本诗作者的想象力是非常奇特的,不是一般的艺术想象,而是纵横变幻、层出不穷、出人意料的。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多么惊人的想象!为了说明山的高大,他的想象里会出现“六龙回日”,把太阳和高山联系了起来。

有时诗人是“心游万仞”,站立在群山之上:“连峰去天不盈尺。

”有时他又“思接千载”,回到了悠久遥远的历史岁月中:“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他的想象忽而在高山,忽而在深谷,忽而想到月夜,忽而想到白昼。

他的想象空间是非常广阔的,是无拘无束、无所不到的。

正是借助这种丰富、自由又奇特的艺术想象,诗人才能在广阔的天地中找到最适合于表现蜀道山川的神话故事、历史传说和黄鹤之飞等生活现象,并且把它们组织在自己的诗篇中,以表现主题,使自己的诗篇产生一种神奇飞腾的气势。

1/ 1。

李白的《蜀道难》赏析

李白的《蜀道难》赏析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在这一小节中,诗人选取中心意象杜鹃鸟,而其他意象古林、月、山似乎都只为它服务。这一组意象都极富感情色彩,使得诗人笔下景物也带有了浓厚主观感情色彩,表现出十分深远意境,渲染了蜀道上空旷、苍凉、寂寥环境氛围。再加上绝壁上倒挂“枯松”,“冲波逆折”回川,“扪参历井”青泥岭,参天古木,丛林中飞来绕去、悲鸣“不如归去”杜鹃鸟,这一切尽管为我们描绘了蜀道自然景象,却让我们如身临其境,意象审美功能被充分地开发出来,在视觉上自觉地组成画面,并且这画面来自心灵层面。让我们随着满怀激情诗
人,由生活实境而转入审美情境,情绪也随之而起伏、动荡。
三、李白诗歌夸张大胆而又易于为人们接受,想象:“噫吁嚱!危呼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噫”“吁”“嚱”本来是三个独立叹词,诗人把它们连在一起使用,加强惊叹语气和感情。惊叹之余,紧接着叠用“危乎”“高哉”两个同义词语
,突出蜀道之险峻。接下来,作者用一个极为通俗也极夸张比喻——“上天”,来说明攀援蜀道艰难程度。“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诗人无限感慨:青泥岭上山路是多么曲折啊!走了一百步,就跟着山峦绕了那么多弯。青泥岭是多么高啊!高得似乎一伸手就能摸到星星,人连气都喘不过来了,只有坐下来抚胸长叹,哎呀,真令人胆颤心惊哪!“连峰去天不盈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都是明显夸张,但又不失于险怪,让人易于接受。这些大胆夸张和丰富想象,有力地突出了蜀道艰险,产生了强烈艺术感染力,使人读后仿佛进入了神话世界,又好似置身于高山之巅。
二、李白诗歌中意象往往是超越现实
他很少对生活过程做细致如实描绘,而是驰骋想象于广阔空间,穿插以历史、神话、梦境、幻境和大自然中景物,捕捉许多表面上看来互相没有联系意象,构成一幅幅动人心魄图画,表现跌宕起伏感情。在《蜀道难》中,诗人从古老历史谈起,插入五丁开山神话:“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地崩山摧壮士兵死,然后天梯石栈钩连。”诗人根据历史传说,用夸张笔墨写出了蜀国被阻岁月之漫长和蜀道之不可逾越。接着作者又引出了五丁开山神话:“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不但突出了蜀道之艰难,而且为古第蜀道增添了神奇色彩。在这几句诗中,诗人思绪是游离、漂缈,他驰骋想象于广阔空间,穿插以历史潮流和神话传说,运用独特匠心,构成了一幅幅惊心动魄图画,虽没有具体写蜀道,但那天梯、石栈相互钩连,曲折、逶迤于高山之中远影已依稀可见。

从《蜀道难》赏析李白诗歌的想象艺术

从《蜀道难》赏析李白诗歌的想象艺术

026《名家名作》·评论[摘 要] 李白作为浪漫主义诗人,是唐朝诗人群体中极具个性的代表人物。

他的诗歌具有强烈的主观意象,蕴含着奇特的想象力,在中国诗歌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其代表作品《蜀道难》采用大胆的夸张写法,看似描写蜀道的险峻,但其中不乏李白个人的情感志趣。

诗中运用了神话式想象、写实类想象、数字式夸张、形象式夸张等多种表现方式,体现出李白鲜明的性格特点。

在赏析本诗之前需要结合时代背景并了解诗人的内在情感,从而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获得深刻感悟。

[关 键 词] 《蜀道难》;李白;诗歌;想象艺术从《蜀道难》赏析李白诗歌的想象艺术施扶民李白被称为“诗仙”,在中国诗史上拥有极高的地位。

《蜀道难》以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为我们带来广阔无垠的幻想世界。

通过分析诗歌中大量的想象手法,可以实现与诗人之间跨时空的心灵沟通,从而进一步领略浪漫主义诗歌的壮丽多彩,感受李白放荡不羁的性格特点。

《蜀道难》作为李白最具代表性的古乐府诗,全诗共有294字,在创作的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想象以及多种艺术表现手法,是学习诗歌鉴赏的最佳作品。

该诗是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初入长安时所作,借助蜀道的艰难险阻,寓意功业难成。

诗中既有对功名事业难成的感慨,又有为友人安危的担忧,同时也体现了李白自信乐观、飘逸豪放、洒脱自由的气概与精神。

一、李白诗歌创作的想象启发(一)道家思想的启发唐代是一个极其开放的年代,许多诗人都受到长生不老的道家思想的影响,通过诗歌来表达现实境遇和内心的实际情感。

李白也不例外,道教思想对李白诗歌的影响较大,在其诗中能够清晰地发现道教思想的身影以及超然物外、独树一帜的浪漫主义情怀,道教追求羽化登仙的思想与李白放荡不羁的性格特点相辅相成。

《蜀道难》中蕴含着许多道教神话故事,采用奇思妙想的夸张手法,描绘出极富幻想性的艺术场景。

[1]在鉴赏中可以感受到李白超然物外的思想境界以及摆脱尘世所累的强烈愿望,感受到李白对生命的重视和对人生价值的肯定,对个人品格的塑造具有激励和引导性作用。

李白《蜀道难》艺术风格

李白《蜀道难》艺术风格

李白《蜀道难》艺术风格李白《蜀道难》艺术风格李白是中国诗歌史上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其性格豪放不羁、感情爱憎分明、想象力高深莫测,《蜀道难》是最能反映李白诗歌的艺术特点,让我们来分析一下。

李白《蜀道难》艺术风格表现特点(一)大胆的夸张在艺术作品的创作中,夸张是最常使用的表现手法,夸张往往会给予读者心理和生理以极大的刺激,既能使事物的本来面貌真实地呈现出来,同时又产生了强烈的力量和动人的艺术效果。

在《蜀道难》这首诗歌中,李白恰恰很好地运用了这种夸张的手法,充分体现了蜀地山川的巍峨险峻,通过夸张手法的运用,对山、水、情、事等进行淋漓尽致的刻画和描写,突出了山水的本质特征,在人们面前呈现出一种比原来的形象更加丰满和具体的姿态,产生了一种强烈的震撼效果和深刻的感受。

现实生活中,其实不存在这种“连峰去天不盈尺”的景象的,但在艺术作品中却可以采用,这是艺术家们的权利,既不歪曲事物的形象特征,同时又达到一种“夸而有节,饰而不诬”的艺术魅力,将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和客观事物的真实形象,通过夸张的表现手法,生动、真实、立体、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二)神奇的想象表现事物形象的基本手法就是想象,它是艺术构思的灵魂,所谓“规矩虚位,刻镂无形”,就是将艺术形象从无到有,通过丰富的想象力,成功地表现出来。

杜甫曾给予李白的诗风以极高的评价“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唐人殷瑶也曾这样评价李白的《蜀道难》,可谓是“推奇又之奇”。

二人都认为在李白的诗歌中,具有非常奇特的想象力,可以用“纵逸”来形容,简直是超乎人的想象力,层出不穷、变幻莫测,他的想象空间辽阔深远、无所能及、忽而白昼、忽而月夜、忽而深谷、忽而高山,诗人纵横驰骋,借助于这种奇特、自由而又丰富的想象力,将蜀道山川间的黄鹤之飞、六龙回日、历史传说、神话故事等超乎寻常的艺术形象,淋漓尽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同时在自己的诗篇中,通过对这些艺术形象的组织和再现,很好地诠释了作品主题,诗歌也因此产生了一种飞腾神奇、直抵九霄的气势。

李白《蜀道难》艺术表现特点赏析

李白《蜀道难》艺术表现特点赏析

李白《蜀道难》艺术表现特点赏析摘要:李白是我国继屈原之后的又一名浪漫主义的伟大诗人,他集百家之所长,创作的诗篇充斥着浓浓的才情与艺术气息。

分析《蜀道难》这篇文章,我们可以对文中所描绘的高峻的峰岭、崎岖的山路、险恶的政治环境等感同身受,文中蜀道艰险的叙述,让读者仿佛身处其中。

我们从中明白其浪漫的艺术特征I207.22一、笔下形象带有个人主义,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他以惊世骇俗的笔墨,创造了瑰丽奇伟的意境的同时,又毫不矫饰,真诚的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将自己的个人感情融入所看到的大自然。

在《蜀道难》中主观感受极其强烈。

首句即以惊叹词“噫吁�健笨�头,犹如天风海雨,突兀而来,先声夺人,给人一种惊心动魄之感。

而“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主观感叹是全诗的基调和主旋律,以反复咏叹的形式抒发强烈的感情。

第一次出现在首句“噫吁�剑�危乎高哉”荡气回肠的惊叹之后,是诗人激情的爆发,诗人满腔的感情,奔涌而来,势不可挡。

一声惊叹后又用“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提唱,接着用惊人之笔,描绘出一幅巨型的蜀道山川画卷。

而末句的主旋律的一声惊叹,更表达了浓郁的主观色彩。

虽然诗篇对自然形象的刻画较多,但是诗人自身的形象仍然通过矗立在诗的画卷上的惊人形象及所显示的雄伟的气魄所表现出来了,这一切,无不显示出强烈的主观色彩二、夸张大胆,想象变幻莫测,但是却易于人们接受在《蜀道难》中极力渲染蜀道高峰绝壁,万壑转石的险难,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通过奔放雄健的语言,让读者身临其境地领略祖国秦陇、巴蜀一带的奇险。

全诗围绕“高”、“危”二字,淋漓尽致地描写蜀道的艰险。

李白文中的夸张,往往表现为“无理之理”。

文中写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就用了夸张手法,“上青天”通俗的夸张手法,使人仿佛感受到了那高耸入云,令人望而生畏的崎岖蜀道。

文中诗篇中通过用鸟道和天梯来比喻道路的陡峭、险峻;用黄鹤之高飞,猿猴之善攀援,比喻那些善于穿越险境的人;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描写形势之险峻;用磨牙吮血、杀人如麻的豺狼、虎蛇等的一系列高度的夸张手法将蜀道的高、危、险、难等形象地表现出来,既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也突出了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

蜀道难的艺术手法分析

蜀道难的艺术手法分析

蜀道难的艺术手法分析蜀道难的艺术手法分析描绘蜀道的奇崛艰险是本诗的一个主要内容,这类诗句,占据了全诗的大部分篇幅。

李白对故乡四川和祖国山河非常热爱,他的许多诗篇都强烈地表现出这一情感。

如前所述,本诗当作于天宝初。

当时,唐朝社会表面上尚算安定繁荣,但骨子里却矛盾重重,不无危险。

一方面,是法令弛坏,土地兼并严重,一方面,藩镇拥兵自重,朝廷难以控制。

因此,李白此诗第三部分的有些诗句,尽管仍侧重于描写蜀道地势险要,但也于有意无意之间流露出他对国事危殆的忧虑,流露出了他对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关心。

无论从哪个艺术角度衡量,《蜀道难》都堪称是李白的代表作。

它集中体现了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和作者的创作个性。

首先是感情强烈。

开篇伊始,作者就以噫吁贼!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强烈咏叹,奔腾直泻,抒发出他对蜀道高峻艰险所感到的惊愕、感慨,而后,在诗的中间和结尾,他又两次重复了这一咏叹,将自己的强烈感情笼罩全诗,给人以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感觉,读来令人心潮激荡。

其次是夸张极度。

夸张是诗人常用的艺术手法,然而,李白的夸张与众不多,他往往把笔下的事物夸张到极度,而且动辄用千;万等巨额数词来形容修饰。

如白发三千丈、飞流直下三千尺、轻舟已过万重山等脍炙人口的诗句,都是典型的例子。

就《蜀道难》而言,他的夸张也到了登峰造极、无以复加的地步。

人说登天最难;而他却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成语有云,谈虎色变,他却道蜀道之难,使人听此凋朱颜!民谣相传,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到他笔下竟成了连峰去天不盈尺。

为了强调秦蜀交通阻隔时间之久远,他说是四万八千岁,为了突出青泥岭山路之盘曲,他说是百步九折;而为了显示蜀道之高耸,他甚至夸张说连为太阳驾车的六龙至此也要掉头东返这些极度的夸张,虽不符合事物实际,但却有力地突出了蜀道之艰险雄奇,突出了它不可攀越的凛然气势。

再次,想象丰富奇特。

李白在这首诗中的想象力是惊人的,超越时空限制,不受任何约束。

从蚕丛开国、五丁开山的古老传说到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的可怕现实,从六龙回日之九重云霄到冲波逆折之百丈深渊;既有百步九折、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各种图景展现,又有悲鸟号、子规啼、砯崖转石万壑雷诸般音响激荡;甚而至于还有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的切身经历、实地感受。

蜀道难艺术表现手法鉴赏作文

蜀道难艺术表现手法鉴赏作文

蜀道难艺术表现手法鉴赏作文咱先说说这夸张。

李白在诗里把夸张用到了极致,就像一个超级吹牛大王,可这牛吹得咱还特别爱听。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开篇就这么一句,直接把蜀道的难拔高到了和上青天一样的程度。

我的乖乖,上青天那得多难啊,嫦娥奔月那都是神话故事里的事儿,这蜀道居然能和上青天比,一下子就把蜀道那种不可逾越的艰难给咱读者砸了个正着。

还有“连峰去天不盈尺”,山峰离天都不到一尺了,这山得多高啊,感觉人站在这山脚下,抬头看山的时候,帽子都得掉地上,脖子仰得酸痛也看不到顶,这夸张的描写让咱能深刻地感受到蜀道周围环境的险峻。

再看看这想象,那也是天马行空得没边儿了。

他想象着“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讲真的,这画面感超强。

仿佛看到大地崩裂,山峰倒塌,那些壮士壮烈牺牲,然后神奇地出现了天梯一样的栈道连接起来。

就好像在看一部奇幻大片,充满了神秘和惊险的色彩。

而且这种想象不是那种凭空瞎想,它是基于蜀道的神奇传说,让整首诗既有神话的浪漫又不失真实感。

诗里的描写手法也是一绝。

像“黄鹤之飞尽,猿猱欲度愁攀援”,用黄鹤和猿猱这两种很能飞、很敏捷的动物来衬托蜀道的难。

黄鹤飞着飞着都飞不过去了,没劲儿了;猿猱呢,那可是爬山的高手,在蜀道面前却发愁怎么攀登,这就好比让刘翔在一道万丈深渊的跑道上跑步,再厉害也得犯愁。

还有描写青泥岭的时候,“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那山路弯弯曲曲的,走一百步就得拐九道弯,感觉就像在走一个超级复杂的迷宫,走得人晕头转向的。

从整体的结构上来看呢,这诗就像一个跌宕起伏的过山车。

一会儿说蜀道的高,一会儿说蜀道的险,一会儿又说到蜀地的历史传说,情绪也跟着不断变化。

有时候是惊叹于蜀道的雄伟,有时候是为行人担忧,就像看一部情节丰富的悬疑片,总是能勾着人的心。

开始几句“噫吁嚱”就像是开场的惊叹号,先把读者的注意力给抓住,然后层层递进地描绘蜀道的难,到最后还不忘感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给人一种余音袅袅的感觉,让咱读完了还在那咂摸这蜀道到底有多难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白的诗向来以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而引人入胜、 给人回味。

《蜀道难》更是将李白式的想象与夸张发挥到极 致。

之所以冠以“李白式的想象与夸张”,是因为在李白的诗 里,想象与夸张的运用很独特,同时两者又往往是融为一体 的,即诗中的想象与夸张同时出现,彼此交融,共同营造美 妙奇幻的艺术境界。

品味《蜀道难》中想象手法的运用,可 将之分为两类: 一类是神话式想象, 即在诗中穿插神话传说, 引人想象 诗的开篇在写蜀地闭塞时,用了“蚕从及鱼凫,开国何茫 然”两句。

蚕从、鱼凫都是远古蜀王的名字,具体事迹难以 考实,但在这里,我们却能随着诗人的引导展开想象,似乎 看到这些蜀地先王们开国的艰辛,也似乎看到了蜀地百姓生 活之艰难。

五丁开山的故事只是一个美丽而悲壮的传说,诗中加以引 用,不仅是在说蜀道由来,更能让读者想见蜀道开辟过程的 艰险──很多人为开辟蜀道而失去生命,为全诗增添一种朦 胧之感。

引用六龙的神话是说,即使这样高行空中的神龙之车也要绕 过高标之山,可见蜀道之高,上通青天了。

诗中运用这一神
话,激起读者的想象,仿佛见到那高入云端的蜀道,为之咨 嗟!
想象夸张一手裁 蜀道难》艺术手法赏析
另一类是写实式想象。

李白的诗中更多的是主观的写实式想象。

这种想象是从诗人主观角度出发,使用一些常见事物来加以发挥,也更易引起读者的主观体验、更易为读者所接受。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句在全诗中共出现三次,可谓一唱三叹,同时又给读者造成切实的想象:要翻越蜀道,比登天还难啊。

蜀道究竟有多么险?诗人的回答是,“西当太白有鸟道”,只有鸟能飞过去。

读者不禁要想:这样险的道路,人该怎样才能穿越啊。

紧接着诗人用“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不断冲击读者神经,把读者带入到无边的想象之中:波涛翻滚,黄鹤高飞,猿猱哀绝
诗人展开想象描绘“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等一幕幕景象,从侧面渲染了蜀道之高险难以穿越,激起人们悲情愁绪。

“枯松倒挂倚绝
壁”“飞湍瀑流急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又分别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来写想象中见闻,让人感到蜀道之高险不可攀越。

其实,全诗都可以说是在想象中完成的,因为诗人所写之蜀道并非眼前之蜀道,而是胸中之蜀道,想象中之蜀道。

蜀道
之高,蜀道之险,也全乎出于诗人之想象,并把想象之景外化为实在之景。

诗中的夸张手法,也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数字式夸张。

数字上夸张,是李白诗常用的手法,它为李白的诗营造了磅礴的气势、宏大的意境。

诗的开篇便有“尔来四万八千岁”一句,这里所列“四万八千岁”当然并非确指,而是夸张,并从时间的长度上来限定后一句“不与秦塞通人烟”,一下子就把蜀地的闭塞展现出来。

“百步九折萦岩峦”中的“百”和“九”夸张地说明蜀道的弯弯曲曲,难以行走。

为何如此弯曲?因为蜀道太高。

“连峰青天不盈尺”又使用缩小夸张的方式,给人视觉上的印象──山峰离天都不到一尺远了!“砯崖转石万壑雷”,一个“万”字形象而生动地刻画了蜀道两旁山崖中奔流飞腾,强力冲击山崖的景象,从听觉上给人以强烈的震憾。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一”和“万”形成巨大反差,对比中凸显剑阁的雄险,为“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作出铺垫。

另一类是形象式夸张。

所谓形象式夸张,就是使用一些人们常见的事物(而非数字)从感觉上夸大(或夸小)对象,从而达到一种奇妙的艺术效果。

《蜀道难》中大量使用了这种方法。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句在诗中反复出现三次,意在说蜀道的难以穿越,比上青天还难,夸张得形象可感。

“西当太白有鸟道”“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等句,用“鸟道”来说蜀道之窄小,用“黄鹤”“猿猱”来说蜀道的难以穿越,夸张处不着痕迹,咏读时又真切可感。

“扪参历井仰胁息”和“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有同工之妙。

蜀道再高,也不可能“扪参历井”。

“仰胁息” 这一细节描写,则形象地夸大了蜀道之险:在穿越时,连大气都不敢出。

李白的夸张总是信手拈来,如“飞流直下三千尺”“桃花潭水深千尺”“白发三千丈”“天台一万八千丈”“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等,无不脍炙人口。

李白的夸张,使用的数字往往都很大,但却并不失真,这为李白的诗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李白的诗很多时候是将夸张和想象放在一起、融为一体来使用的,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其强大的艺术冲击力。

想象与夸张的融合使用,起到了营造宏大气势、渲染神秘氛围的效果。

读李白的诗,必须要深入体会其诗中的想象与夸张的艺术手法,这样才能更准确地体味诗中深层的情感。

【思考题】1、找出诗中你最喜欢的想象或夸张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2、从李白的其他诗中选出一首来,说一说诗中是如何运用想象或夸张的。

3、你认为《蜀道难》一诗中还使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找出来说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