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经济转型的实质

合集下载

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的由来及实质

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的由来及实质

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的由来及实质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国际经济贸易中涉及中国的问题也逐渐增多。

其中一个核心问题是中国在国际贸易框架下的“非市场经济地位”。

本文将探讨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的由来及实质,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问题。

一、由来1.1 中国的市场经济转型进程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飞速发展。

在过去几十年中,中国成功地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

然而,在转型过程中,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与西方先进经济体制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1.2 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入盟承诺中国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其成员国之一。

加入WTO的过程中,中国承诺在特定时间段内遵守WTO规则,包括市场经济原则。

然而,在某些领域,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与WTO规则存在一定的不相适应性。

1.3 涉及市场经济地位的国际贸易诉讼和争议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引发了一系列争议和诉讼。

一些国家和地区主张,中国不应被视为市场经济体系,因为其市场经济体制与西方先进经济体制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这些争议和诉讼涉及到对中国进口产品的反倾销措施以及涉及到中国的贸易救济措施的合法性等问题。

二、实质2.1 反倾销措施对中国的影响在国际贸易中,一些国家和地区对中国的商品采取了反倾销措施。

这些措施是为了防止中国向国内市场倾销低价产品并破坏国内产业。

然而,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的贸易造成了不利影响。

2.2 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认定根据中国加入WTO的协议,到2021年12月11日,其他WTO成员不再将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体”。

这意味着,从法律层面上讲,其他WTO成员国不再能以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差异为基础进行反倾销措施,并将更多地依赖市场经济条件来评估中国的市场行为。

2.3 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对中国经济的意义中国正努力争取市场经济地位的认定,这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市场经济地位的认定将有助于提升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增强中国产业的竞争力,并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合作。

浅析转型中的中国经济

浅析转型中的中国经济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0 3 — 2 5
2 0 1 3年第 1 4期 总第 1 9 6期
经济研 究导 刊
EC ONOMI C RE S E ARCH GUI DE
No . 1 4, 2 01 3
S e r i a l No . 1 9 6
浅 析 转 型 中 的 中 国 经 济
杨 思 飞
( 天津师范大学 经济学院 , 天津 3 0 0 3 8 7 )
实力 和人 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 升。1 9 7 8 年 以来 , 中国是 同期
包容性增 长 ( I n c l u s i v e G r o w t h ) 的理 念 是 在 “ 广 泛 基 础 的 增长 ( b r o a d — b a s e d g r o w t h , B B G) ” 、 “ 益贫式 增长 ( p r o — p o o r
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 中国经济实现 了 3 5 年持续高速 增长 , 创 造了“ 中国经济奇迹 ” 。 通过经济体制改革 , 中国成功
地破除 了传统 的计划产 品经济体制 , 初步建立起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新体制 , 并在进一步加以完善 。 综合这 3 0年的经济成 就来说 , 大致如下 。 1 . 国民经济综合实力 实现 由弱到强 、 由小到大的历史性 转变 , 综合国力显著增 强 , 国际地位和影 响力显著提高。
大调整 , 经济发展 的协调性显著增强。 4 . 基础设施 和基础产业实现 由薄弱到明显增强的巨大飞 跃, 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 相对 于中 国经济在 改革开放 阶段 取得 的这 些成就必然 也伴随着不 同程度 的各类问题 , 大致如下。 1 . 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 能力和水平还不高。

2024-2025学年高二政治选择性必修1第3单元测评

2024-2025学年高二政治选择性必修1第3单元测评

第三单元测评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2023年4月6日,欧洲飞机制造商空中客车宣布与中国航空业合作伙伴签署新的合作协议,将在中国建设第二条生产线,拓展A320系列飞机的总装能力。

开展上述合作()①体现了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与协作②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根本动力③利用了中国的工业优势组织生产经营④有利于克服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不平衡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依照实力,美国完全有能力独立自主完成一部手机的生产。

但美国仍然要在全球范围内完成生产(如下图),这是因为()A.各国发挥比较优势可以促进互利共赢B.全球配置资源可以实现利益的最大化C.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经济提供了强劲动力D.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的显著特征3.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看到了中国巨大的市场、丰富的技术和人才积累的优势,把策源创新的研发中心设在中国,却把生产线从中国转移到具有原料、人工等要素成本优势的其他发展中国家。

由此可见()A.跨国公司成为推动国际合理分工的重要载体B.中国在国际产业链重塑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C.经济全球化是推动资本追逐利润的根本动力D.生产社会化和国际分工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4.千百年来,古丝绸之路的文明之光始终熠熠生辉。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唤起历史记忆,赋予古丝绸之路以全新的时代内涵。

多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发展为精谨细腻的“工笔画”,成为最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最大规模的国际合作平台。

这是因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①促进了商品和劳务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②搭建链接世界各国的国际贸易和投资平台③释放经济增长潜力,增进了区域互补发展④坚持义利相兼,用零和思维处理国际事务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5.漫画往往具有深刻寓意。

下画漫画启示我们()①经济全球化给世界经济带来挑战②一国的经济安全包括多方面内容③阻碍国际贸易会使经济失去活力④经济全球化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6.[2024·河北邯郸检测]2023年11月17日,以“智汇冰雪经济共享寒地未来”为主题的世界寒地冰雪经济大会在长春召开。

中国经济从追求数量扩张转向注重质量效益

中国经济从追求数量扩张转向注重质量效益

中国经济从追求数量扩张转向注重质量效益张卓元【摘要】中国经济在规模和数量扩张上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但也要看到在中国经济沿袭粗放扩张模式,超高速增长和强刺激投资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少问题,严重制约着中国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增长.因此,中国经济亟待进行转型,从追求数量扩张型转为注重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型,努力实现经济增长和发展方式转变,使国民经济真正走上稳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期刊名称】《商业研究》【年(卷),期】2010(000)004【总页数】4页(P1-4)【关键词】中国经济转型;追求数量扩张;注重质量效益【作者】张卓元【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北京,10083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24.02003-2007年,中国经济连续五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

2008年遭受国际金融危机袭击后,由于政府实行强刺激投资计划,2008和 2009年中国经济仍保持了9%和8%以上增长,这说明中国经济在规模和数量扩张上取得了骄人的业绩。

2008年,中国GDP按当年汇率计算折合成美元达 38 600亿美元,人均 3 300美元,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

由于经济高速增长,中国许多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

如农产品中谷物、肉类、棉花、水果等产量居世界第一,工业品中的钢、煤、水泥、化肥、棉布、汽车等居世界第一。

但也要看到在国民经济沿袭粗放扩张模式,超高速增长和强刺激投资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少问题,严重制约着中国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增长。

因此,展望未来十年,中国经济亟待进行转型,从追求数量扩张型转为注重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型,努力实现经济增长和发展方式转变,使国民经济真正走上稳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一、中国经济发展积累的几个失衡问题由于国民经济连年以两位数增长,加上国际金融危机袭击下国家所采取强投资应对措施,中国经济出现了几个大的失衡或不协调。

一是内外需失衡。

2007年我国的出口依存度高达 36%,比 1998年东亚金融危机时的 18%高出一倍。

2023年-2024年时政常识

2023年-2024年时政常识

2023年-2024年时政常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2023年至2024年是一个极具挑战和机遇并存的时期。

在这两年间,全球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各国之间的关系也经历了许多波折和调整。

在国际舞台上,主要国家之间的竞争和合作关系更加错综复杂,世界格局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以下是关于2023年至2024年时政常识的一些观点和分析:1. 中美关系:中美两国是全球两个最大的经济体和军事大国,两国之间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

2023年至2024年期间,中美关系将继续面临挑战,尤其是在贸易、技术和安全等领域。

随着中美之间的战略竞争加剧,双方之间的摩擦和博弈也将增加。

而随着中国经济的继续增长和军力的不断强大,中美之间的力量平衡也将进一步调整。

2. 区域安全局势:在亚太地区,朝鲜半岛问题、南海争端、台海局势等热点问题仍然存在,这些问题对全球安全和稳定都具有重要影响。

2023年至2024年期间,这些问题将继续受到关注,并且可能出现新的变化和发展。

各方应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分歧,维护地区和平稳定。

3. 欧美关系:欧美之间的关系也面临着挑战,尤其是在贸易、军事合作和气候变化等领域。

2023年至2024年期间,随着欧盟的一体化进程和美国的国内政治变化,欧美之间的关系可能出现新的动态。

双方应保持沟通,并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挑战。

4. 新兴经济体崛起:在2023年至2024年期间,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将持续推动全球经济增长。

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实力将继续增强,对全球经济产生重要影响。

国际社会应加强合作,推动全球经济的平衡发展,实现共赢。

5. 气候变化问题:气候变化是全球性的挑战,对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构成重要威胁。

2023年至2024年期间,国际社会应加强合作,合力推动《巴黎协定》的落实,采取更加积极的行动减少碳排放,保护环境和生态。

2023年至2024年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期,国际形势不断变化,全球各国之间的关系也在不断调整。

经济全球化与当代中国转型性发展

经济全球化与当代中国转型性发展

题, 不仅直接关 系到能否对正在变革之 中的世界 大趋 势 作 出正 确 判 断 , 而且 直 接 关 系到 能 否 正确
选择 一 条既切 合 中国实 际又适应 世界 潮流 的经济
化多元化方兴未艾 , 科技信息化突飞猛进 , “ 这 四 化” 立体性、 , 全方位地深化着和平与发展 的时代 主题 , 更深 刻 、 更全 面地开 拓着人 类社 会走 向现 代
东大学博士生导师。
严格防范。另一种观点认为 , 经济全球化就是通 过经济渗透渠道实施对发展 中国家 的掠夺和扩 张, 因此对经济全球化必须加以坚决抵制。又一 种观点认为 ,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全球化 , 资 本 的全 球性 流动既 给发展 中国家带来 了经济 发展 的机遇 , 也带来严峻的压力与挑战, 对全球化的负 面影响不可掉以轻心。再一种观点认为 , 经济全 球化的实质是市场全球化, 发达资本主义 国家创 造的现代市场经济规则和制度在全球范 围的渗透 与影 响 , 于 发 展 中 国家 来说 是 一 柄 “ 刃 剑 ” 对 双 , 利弊相伴 , 必须谨慎运用。上述四种观点 , 虽然都 有各 自 存在 的理 由, 但都不甚全面 , 甚至有失偏颇
革开放和经济社会转型性发展的新时期 。这一历 史时期 , 正是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 主题发 时代
生质 的转换 , 全球 化 趋 势逐 步 形 成 的 重要 历 史 时 期 。当代世 界 的全 球 化 , 出表 现 为经 济 全 球 化 突 愈益 凸现 , 此 相适 应 , 治 多极 化 不可 逆 转 , 与 政 文
2 O 01
经济全球化 与当代 中国转型性发展
包心鉴
( 济南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 山东 济南 20 2 ) 50 2

破局:中国经济如何于变局中开新局的读后感

破局:中国经济如何于变局中开新局的读后感

破局:中国经济如何于变局中开新局的读后感中国经济如何于变局中开新局作为全球二十多年以来发展最为迅猛的经济大国,中国经济在经历了2020年的新冠疫情冲击后,进入了新一轮的调整和变革期。

虽然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但与此同时,中国经济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应对这些变化和挑战,顺势而为,成为了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此,《中国经济如何于变局中开新局》这篇文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启示。

在我看来,通过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宏观分析,切实把握当前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状况,并根据这些情况进行规划,推动中国经济开启新时代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文章提到的国际形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中国需要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影响力,坚持走一条不断适应这些变化的道路。

中国的改革开放成果和独特的发展模式不仅赢得了全国人民的信任和支持,更是赢得了世界的高度评价和认可。

而如今,我们也需要在面对外部的挑战时,抓住机遇,通过不断改进创新的策略,秉持公平、公正、合作、共赢的理念,为国际经济发展发挥更大的鼓舞力量。

文章中提到的“一带一路”倡议,实质上就是为了实现中外互利共赢,打造开放的经济新局,这也是目前中国经济转型的最佳选择之一。

同时,通过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扩大国际合作,中国也将在世界范围内发挥更大的领导作用,带动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的发展。

其次,文章中讲述的国内状况也让我有了深刻的感受。

中国经济发展周期的逐渐从高速增长向新的增长动力和新的发展方向转变,需要在理性和规范的前提下不断进行改革。

文章中提到的供给侧改革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通过转变供给侧结构,推动农业、工业、服务业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地区、收入差距,提高全民福利水平等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同时,加强最基本、最关键的生产能力和生产力,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科技、先进制造业,进一步淘汰落后、低效、资源浪费的生产方式等等,都必须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加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当前经济转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当前经济转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当前经济转型、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推动文化大发展,促进国家大繁荣的根本任务。

为了寻求经济增长,实现经济发展,我国从“九五计划”即提出了经济转型问题。

经济转型从状态划分分为体质转型和结构转型,中国当前经济转型的实质就是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经济发展中的高科技含量。

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是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中国当前的经济转型和经济改革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规范和引导。

只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中国才能又快又好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关注人民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所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实行按劳分配,完善了家庭联产承包制为基础的双层经营体制。

二者共有词汇是社会主义,二者的共同点都是以人民的利益为本,走人民群众路线,体现了公平的原则。

实现经济转型一方面为了寻求经济增长,实现经济发展,是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这一点与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相符合;而经济体制改革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中的教育体制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改革措施都是为实现公平,提倡自由,促进平等而进行的,这一点与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相呼应;国家富强了,随之人民富裕了,人与人之间相处和谐、相互信任,到处都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人民自然会热爱国家,敬重职业,互信互爱,这一点正好反映了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爱国、敬业、诚信、有友善。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2021年全国“两会”精神专题轮训班第三期 考试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2021年全国“两会”精神专题轮训班第三期 考试
标准答案:C
成绩
当前进度
88
50/50
答题卡
一、单选题 (共40分)
123456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二、多选题 (共20分)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三、判断题 (共40分)
31 32 33 34 35 36 37
2021/6/28
考试
A.做优
B.做快 C.做强
提交试卷
D.做大 标准答案:A , C , D
成绩
当前进度
88
50/50
2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 景目标纲要》提出2035年的远景目 标之一是建成(),国民素质和社 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 软实力显著增强。
标准答案:B
https:///dsfa/dsfa/exam/views/index.html?u=eb4826846af34a8dbe4cf21053e86887&e=0d3bbbc0416d4a559ac88e9a0e2f346d&s=35949295… 4/16
2021/6/28
考试
结构性减税举措,对冲部分政策调
整带来的影响。
A.延长 B.更改 C.固定 D.缩短
标准答案:A
19、 坚持()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 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 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A.改革 B.发展 C.开放 D.创新
标准答案:D
提交试卷
成绩
当前进度
标准答案:A , B , C , D , E
23、 构 建 新 发 展 格 局 要 贯 通 ( ) 各 环 节。 A.生产 B.消费 C.流通 D.分配

中国经济转型:从工业大国走向服务业大国

中国经济转型:从工业大国走向服务业大国

中国经济转型:从工业大国走向服务业大国摘要:到2020年中国能否从工业大国走向服务业大国,既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点,又是主攻方向。

实现这一转型,可以在结构升级的基础上形成7%左右的中速增长新常态,从而为从中等收入国家迈入高收入国家创造有利条件。

作者: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迟福林我的总的判断是:2020年是中国转型升级的历史关节点,是经济转型的最后窗口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时间节点,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临界点。

为什么这么说?第一,在内外发展环境深刻复杂的变化下,增长、转型、改革高度融合成为这一阶段最为突出的特点,经济增长新常态的形成,高度依赖于以转型升级为主线的深化全面改革的重大突破。

第二,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的经济转型处于最后窗口期。

立足中期化解短期矛盾,形成长期公平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成为最为现实的选择。

也就是说,能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收入国家,关键就在2020年这个“中期”。

如果把握和谋划好这个“中期”,加快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以确立服务业主导格局为重点、以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为主线的改革,不仅能有效化解短期的矛盾风险,而且将为中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如果失去“中期”这个历史机遇,我们就失去了主动权。

第三,当前伴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增长的前景、增长的动力关键是转型,转型需要改革破题。

在增长、转型和改革高度融合的特定背景下,“十三五”转型改革的时间空间约束全面增强,需要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改革为支撑,以实现并保持中速增长的新常态。

2020年实现经济转型升级阶段目标到2020年中国能否从工业大国走向服务业大国,既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点,又是主攻方向。

实现这一转型,可以在结构升级的基础上形成7%左右的中速增长新常态,从而为从中等收入国家迈入高收入国家创造有利条件。

1.消费结构升级的大趋势。

经过36年的经济快速增长,中国已经成功地跨越了以解决温饱问题为主要目标的生存型阶段,进入以解决人的自身发展为重要目标的发展型新阶段。

产业结构问题实质是改革问题

产业结构问题实质是改革问题

产业结构问题实质是改革问题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方竹兰产业结构升级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核心问题,也是中国从经济发展大国向经济发展强国过渡的关键。

但是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问题看起来是产业本身的问题,实际上却是中国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协同共进的问题,实质上也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问题。

根据这种认识,中国目前的产业结构升级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重点问题,其实也是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潜力之所在。

产业升级要去行政化一是将地方政府产业结构升级的积极性,建立在市场对社会资源配置起决定作用的基础上,换句话说是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也需要去行政化。

目前许多政府部门正在集中精力用行政计划规划和启动本地的产业结构升级。

但是以我之见,中国产业结构升级能否成功,不在于政府的行政计划和行政推动,而在于支撑产业结构升级的科学技术原始创新成果的生成与转化。

而解决中国科学技术原始创新的不足,不仅要解决中国的科学技术相对落后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中国市场机制的相对落后和中国社会自治的相对落后问题。

决不能把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局限于技术或经济的范围内。

吸取中国汽车产业和大飞机产业发展的教训,产业升级中政府职能的转型是必须的。

比如从事原始型创新的科技人员如何获得科学的评价和合理的报酬?具有原始型创新专利的科技人员在专利转化中,如何通过学术自治组织的谈判能力,获得知识产权的法律激励与保护?从事原始型创新的企业,尤其是高科技的小微企业如何获得金融和资本市场的支持?目前政府在规划产业结构升级中的积极性很高,但是如何培育市场机制和社会机制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作用却并不自觉。

甚至过多地用行政干预了市场和社会机制的内在运作,为产业结构的升级带来隐患。

比如在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如何通过市场主体权利平等地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科学的产业集聚,而不再是像过去那样一味用行政方法保护行政实力强的城市的发展,遏制行政实力弱的城市的发展。

避免急功近利二是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是人财物自发性集聚的过程,其中有产学研竞争与合作的阶段性演化,尤其要避免急功近利。

社经

社经

我国农村现行的土地制度:土地集体所有基础上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特点: 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允许转让、适度规模经营双层经营体制: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基础上的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相结合。

集体统一经营指劳动者作为集体组织的成员,使用集体所有的生产资料;集体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作物种植布局等进行统一规划;集体组织为家庭分散经营提供各种形式的社会化服务,促进家庭分散经营的发展。

集体统一经营与家庭分散经营不是简单的发包与承包、服务与被服务关系,而是在这一关系之上有进一步质的规定:分散经营的家庭是相应的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从而能从那里得到确定的经济利益和服务,同时也为集体经济组织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一定的物质条件、承担一定的义务;集体统一经营是为了更好地组织承包经营,在分散经营的基础上使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壮大。

对目前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评价(合理性、存在的问题)及改革:1.合理性:(1)家庭经营与农业自身特点相适应:符合土地经营要相对稳定的要求可有效解决农业劳动的收益分配难题符合农业生产要求劳动者体力、智力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2)双层经营体制符合我国农村实际,有利于经济的发展(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现公平的同时并不排斥效率2.目前存在的问题:双层经营体制不健全:集体统一经营不到位农地产权不清,农民利益难以得到有效保证家庭经营超小规模,不利于提高效率农地流转机制不健全农地承包权不稳定,短期经营行为严重土地管理制度不健全:征地制度农地使用权市场的形成存在障碍农村土地流转•什么是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是关于农地产权的转移、让渡的各种经济关系的总和。

它主要解决农地产权的再配置问题。

农地流转市场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农地所有权流转市场;二是农地使用权流转市场。

农地所有权流转市场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向国家有偿转让农地所有权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之间转让农地所有权的市场。

农地使用权流转市场即农地租赁市场。

国家对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农户在承包期内可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完善土地流转办法,逐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这是对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一贯政策的创新。

我国经济转型中的金融转型问题

我国经济转型中的金融转型问题

注: 0内数据为t 统计值。
转型
由上面可以看出,模型整体拟合良好, 变 经济转型的实质是产业结构转型。 从我国 业结 构之间 的关系 ,本 文选取金 融相关 比率 量、 效果显著 。 以, 所 金融结构变动水平 与产业 现实情况来看, 经济转型升级的逻辑主要是遵 ( FR表示) 用 I 作为被解释变量, 将第二产业与 结构升级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且金融结 循从劳动密集型、 资源投入型产业结构到资本 第三产业产值和除以G P的值 ( C J D 用 YG表 构变动的程度大于产业结构升级的程度。 密集型、 技术密集型的工业结构再到创新型和 示) 作为解释变量, 由此进行回归分析, 来反映 2分析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 服务业产业结构的转变。因此, 经济转型的根 金融结构转变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相互作 选取各年度人均 G P D 增长率( RG P表示) 用 JD 本就是培育、 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转型, 即推进 用。 为说明产业结构升
心内容, 采用线性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探讨金
1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 、 戈德史密斯提
回归方程式:
FR 一 .1 5 + .8 0 x Y G I = 36 67 58 56 C J
融转型、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经济增长的关系, 出衡量一国金融发展水平的存量和流量指标, 从而提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金融 其中最主要的是 FR I ,通常 FR 金融资产总 I=
2 .6 4 F— ttsi 05 3 O sait c
D ri— t n s r 07 9 5 P o ( — tt t ) ubn Was a o t . 30 9 rb F sa s c ii
O0 o o . oo O

《 合作经 济与科技》 2 1 年 l 月号下( 01 1 总第 4 9 2 期)

误读与回应:当代中国经济转型的马克思主义解释

误读与回应:当代中国经济转型的马克思主义解释

误读与回应:当代中国经济转型的马克思主义解释
罗浩轩
【期刊名称】《创新》
【年(卷),期】2016(010)003
【摘要】自20世纪中后期以来,全球范围内以西方转型经济学为指导的经济转型并未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同时,西方转型经济学还完全忽视了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并“误读”了当代中国的经济转型目标、方式和绩效.相较于西方转型经济学狭窄的历史视野和单一的研究对象,马克思经济转型思想视野宽广、结构清晰、条件明确.马克思经济转型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其理论内核、基本类型和转型条件三个部分.马克思经济转型思想为当代中国经济转型提供了依据,当代中国经济转型的各个层面在最终收敛于以工业化为发展目标的阶段,同时又保留了公有制的规定,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
【总页数】10页(P29-38)
【作者】罗浩轩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成都,61005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A81
【相关文献】
1.文本视阈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演进——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当代中国形态研究 [J], 曹富雄;郭淑兰
2.浅谈当代中国经济转型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因素 [J], 冯健
3.山东省高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成立暨首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高峰论坛在山东师范大学举行 [J], 王盛辉
4.经济转型期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新探索——评邵彦敏的《农村土地制度:马克思主义的解释与运用》 [J], 杨印生
5.当代中国经济改革的实质在于生产方式的变革——中国经济改革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解释 [J], 于金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前中国经济转型的实质
纵观当前全国的经济转型,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都把科技放在了突出位置。

因此,中国当前经济转型的实质就是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经济发展中的高科技含量。

4、当前全国经济转型的重点、任务和方向
目前全国许多地区的传统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受到国家产业政策、资源和环境的制约,不能更好地参与到国际竞争中来。

因此,全国经济转型的重点是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使之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

转型的主要任务是开发和应用先进技术、工艺和装备,在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出口和控制污染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

转型的方向是发展高科技,用科技化带动产业化。

当前的世界经济是高科技主导下全球一体化经济,高科技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因此,大力发展高科技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品,提高高科技产品的市场份额和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使高科技产业化是经济转型的必然方向。

5、加入WTO后我国的产业发展态势与经济转型
加入了WTO后,中国的一些优势行业如纺织、服装、鞋类、玩具、机电等由于不再受到最惠国、反倾销之类的威胁,因而得到迅猛发展。

这些优势行业在迅速占领世界市场的同时,也在发展壮大中占领了世界生产技术的制高点。

以服装为例,2005年中国服装在欧盟、美国等国家和地区设限的情况下,许多产品的外贸出口量和2004年相比仍实现了翻番。

中国服装业在向世界市场的迈进中,生产技术和组织管理水平得到了锻炼和提升,达到和超越了世界一流水平,令欧盟和美国的服装生产界感到震惊。

因此,在部分地区的经济转型中,有的地区(如阜新市新邱区)把服装行业作为了产业的发展方向,并且完成了一定数量的外贸出口。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在未来的全国经济转型中,我国的优势行业将是一些地区的最佳选择。

(五)当今世界经济转型的潮流
当今世界经济的两个主要特征就是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信息化的突起,经济全球化是对全球资源和市场追逐的结果,经济信息化则是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使然,在这场竞争中世界经济将转向以商务电子化为代表的新经济。

新经济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带动下,将发展成为以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环境技术和管理技术等七大高科技产业为支撑的龙头经济。

有的学者甚至把这种新经济称为第三次产业革命。

(六)经济转型与传统经济发展
世界经济转型的历史是一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历史,又是一部新兴产业崛起的历史。

世界各地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尽管有许多新兴产业的崛起和发展,但是除了一些资源型产业因资源枯竭而退出历史舞台外,传统产业并不会因经济转型而成为终结者,相反传统产业会在经济转型中得到更大程度地改造和提升。

新兴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技术、市场和管理支撑,会遇到许多问题。

只有在经过漫长而痛苦的孕育发展期后新兴产业才可能成为某个区域的支柱产业。

因而,新经济与传统经济的融合,才是经济转型的最快和最佳选择。

在经济转型中,让高新技术和商务电子技术与传统产业相结合,来带动人才流、技术流、资金流的流动,从而推进市场资源进行整合,最终促成传统产业升级换代是推进经济转型的有效方法。

二、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是八十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

持续性指的是可以长久维持的过程和状态。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以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经济可持续发展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其一是经济本身应具有持续发展的能力。

即经济有较强的发展后劲,具有“匀加速”或“加加速”前进的能力,将来不会出现因“加速度”急剧下降而产生经济衰退现象。

其二是经济具有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的能力。

即经济发展虽以自然资源为基础,但要同环境承载力相适应,虽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但要同社会进步相协调,不能以损害社会、环境和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

(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质
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经济。

所谓的和谐经济就是经济结构要合理,具有较强的增长潜力,经济发展要与国家政策和谐、与社会发展协调、与环境承载能力适应等。

(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为了赶超发达国家,大量使用了本国的自然资源,使自然资源急剧减少,环境严重恶化,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制约越来越明显。

在这种情况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大意义。

首先是我国老旧工业企业改造的重要方向。

由于历史原因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工业企业在以往相当长的时期里,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

这些工业企业设备老化,技术落后,高消耗,低效益,污染严重。

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短期“效益”基本消失,其后果是将大量的发展资金用于环境保护,使环境失去持久的经济支持能力,并使区域经济发展受阻。

因此,老工业企业的出路就是通过加强技术改造,实行经济转型,进而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其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

经济发展是全面小康社会的首要目标,但并不是唯一目标。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工程中,经济稳定、持续、快速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

但是环境生态目标是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环境和各类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物质基础,如果破坏了这个基础,当前和未来的发展都要受到制约。

要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就必须走经济持续增长,经济与能源、环境持续协调发展的道路。

其三是改革开放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

改革开放的首要任务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使我国进入世界经济强国之林。

达到这个目的,没有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不行。

同时,由于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经济发展对能源和各种资源的依赖程度愈来愈高。

为了充分发挥环境与资源这个生产力要素在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就必须使经济与资源、环境实现和谐发展。

三、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是经济领域内的两个不同概念。

两者是紧密联系的,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济转型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内在需求,是必要条件,可持续发展是经济转型的目标。

回顾世界经济发展历程,世界经济时时刻刻都处在转型之中。

生产力发展的进步性决定了经济发展必须不断克服自身发展遇到的矛盾和问题,这个自身不断修正克服矛盾的过程便是经济转型。

也正是由于经济转型,经济才会在曲折中发生前进,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经济转型作用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发生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虽然社会基层是推进经济转型的中坚力量,但是离不开政府作用的发挥。

政府在经济转型中发挥着调整生产关系、合理分配生产资源、引领科技进步的作用。

政府作用发挥的优劣,决定了经济转型能否顺利
进行,经济转型进展的快慢,决定了经济能否顺利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