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庐山的云雾》评课稿

合集下载

《庐山的云雾》评课稿

《庐山的云雾》评课稿

读、画结合,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庐山的云雾》评课稿《庐山的云雾》是小学语文S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写景文章。

作者抓住庐山云遮雾罩的特点,用优美的语句、传神的文字,展现了庐山景色的秀丽。

本节课中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十分巧妙,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教学的设计环节生动,令人回味;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关注了学情,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一、借助绘画,再现想象教师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结合多媒体图片的展示,使学生在头脑里初步将抽象的文字描写变为具体的图像。

接着教师再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如:“一条条”、“缠绕”、“天幕”等进一步的理解、想象云雾的姿态,最后别出心裁地通过画画展示学生回答到的庐山云雾样子,让绘画与文字相结合,再现想象。

二、以读为本,充满着浓浓的语文味课堂中,在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找中心句的方法,围绕着“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这一中心句,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其变化之快、变化之多。

通过自由读、教师范读、点名读、学生齐读、分组读等多种形式感悟诵读,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庐山云雾的神韵。

课堂教学体现了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

学生在对文本的诵读过程中,进入美的境界,与文本产生共鸣,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美的熏陶与教育,提高了自己的审美水平。

三、拓展想象,丰富语言积累庐山云雾之美,在于其鲜活灵动,自然天成。

“千姿百态”一词,就高度凝练地概括出了庐山云雾的特点。

教师在此设点,想象补白,拓展学生思维,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说说庐山云雾还有哪些动人的姿态。

激起了学生强烈的表达欲望,自然而然地运用教材里的表达手法,说出了一个个精彩生动的句子,从而丰富了语言,发展了能力。

总之,这节课是一节很成功的课。

老师那循循善诱的教学风格和开拓空间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如:本课安排活动较多,时间安排稍显仓促,感情朗读发挥得不是尽善尽美。

精美文档 1。

评课

评课

评课稿《庐山的云雾》评课人龙自梅听了陈常平老师的课,感触颇多,收获不小。

陈常平老师课上得很精彩,教学设计巧妙、安排合理、能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师生关系和谐,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庐山云雾》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课文通过对登山路上,山岭,大天池等处的云雾的形态,颜色的描写,赞美了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抒发了热爱自然风光的思想感情.纵观全文的内容,可按"古人的赞美——特点的描述——原因的探索"分为三大段.陈老师用了课前,课中,课的结束时导入课外阅读材料的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用美文美读的方法,通过以读促悟的手法,使庐山云雾的美景在学生的脑海中展现,真切地体会到作者所描述的情景之美.陈老师这堂课实现了课内教材与课外阅读的深度融合。

不仅仅局限于文本资源,注意引进课外资源来丰富文本,真正体现了用课本教,而不是教课本的新理念.比如课前古诗的积累和导入。

在本课的导入部分,陈老师引用学生以前学过的古诗《题西林壁》和《望庐山瀑布》为导入手段,这样做,不仅有效联系了与课文有关的旧知,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兴趣.在课堂的最后环节中,陈老师和学生再一次分享更多描写庐山的诗词。

用课外阅读材料指导课内教材阅读,这样既有助于解决疑难,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又能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陈老师的语文课堂实现了读与悟的深度融合。

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进行有声有色,有情有景的朗读。

引导学生从静静的反复的朗读当中体会庐山的静态之美。

朗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方法,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方式,"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户,它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蕴藏情感的最佳途径.而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是他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 在这堂课上,学生的读是比较充分的,有自由读,指名读,合作读等等.值得注意的是这堂课的教学容量较大,以致第五自然段的学习比较仓促.2013.11。

听课评价

听课评价

《庐山的云雾》(小学语文S版教材第四单元第十四课第二课时)《庐山的云雾》是小学语文S版第五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写景课文。

作者以优美的语言、比喻和联想等手法,描绘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庐山,对祖国山河深深的热爱之情。

尤其是第二、三自然段采用了“总——分”的结构方式,具体写出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特点。

第四自然段写人们对云遮雾罩的庐山的喜爱和流连忘返。

文章景物特点鲜明,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把情境的“形态美”和文章的“语言美”结合起来,情境交融,为丰富学生语言积累与情感体验提供了良好的凭借。

听完柳英老师的《庐山的云雾》这节课后,对于她在教学时把握教材重难点指导学生背诵方面感受深刻:一、本节课的突出优点(一)抓云雾特点,培养想象力在这课的教学中,她是紧紧围绕“庐山云雾的特点”来展开教学的。

师生共同学完第二自然段,明白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后,出示自学提示: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体会第三自然段是运用怎样的方法写出庐山云雾的瞬息万变。

通过边读边想象,抓住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体会庐山云雾的变化。

(二)抓朗读感悟,体会文章语言美教学中,老师抓住文中优美的词句,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指导学生抑扬顿挫地反复朗读,在体味文章遣词造句的音韵美中,感受语言美。

(三)抓背诵方法,培养学习能力柳老师在指导学习课文后,引导学生背诵课文;边背诵,边总结背诵方法,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习能力。

这正是我们老师“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最好诠释。

二、本节课有待改进的地方1、学生想象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时,老师引导不够,学生思路受限制。

2、时间紧,没能好好的拓展。

如《望庐山瀑布》、《题西林壁》。

可让学生课上读读。

感受古人笔下的美景。

3、写景的文章除了解读会加深学生的印象,会更形象、直观地感受到庐山云雾的美。

评课稿《庐山的云雾》

评课稿《庐山的云雾》

评课稿《庐山的云雾》第二,注重启发,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阅读思路和方法。

第三,强调实践,为学生提供大量的阅读实践机会和反思机会。

在教学中,党老师还运用了多种手段为学生创设情境,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训练与提高。

例如,通过图片展示、音乐欣赏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庐山云雾的美丽和神秘。

同时,党老师还通过让学生模仿云雾的姿态、用手比划云雾的形状等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总之,党XXX老师的《庐山的云雾》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这节课,我不仅学到了如何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学,更感受到了语文课的魅力和力量。

我相信,在党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们一定能够在阅读中获得更多的乐趣和启示,更好地感受祖国的山山水水,体验语言的美妙。

本文第2、3自然段采用了“总——分”的结构,让三年级学生掌握此构段方式,对于其写作能力的提升有很大帮助。

党老师在教学中注重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巧妙渗透的方式,让学生体会“总——分”结构段的阅读和写作方法。

在第2自然段中,党老师让学生找到四种姿态的云雾,并引导学生朗读体悟不同姿态的云雾的美。

接着,教师运用师生合作读的方法,让学生感知“总——分”的结构。

在第3自然段中,学生通过分述的句子更好地体会了庐山云雾瞬息万变的特点。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方法,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中年段特别是三年级的孩子,丰富语言积累对于学生阅读、表达和思维都非常关键。

党XXX老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积累语言,采用有章法的方法。

首先,让学生充分地阅读,形成语感,感受语言的美,让学生对庐山云雾的姿态的美产生喜爱之情,从而对语言产生喜欢的情感。

接着,引导学生掌握本段的总分结构,为背诵理清层次。

然后,在屏幕上打出背诵支柱点的词——即云雾的方位词,学生背起来就有章可循了。

最后,去掉支柱点的词,学生背诵下来。

党XXX老师在教学第然段时,巧妙地抓住了读写结合点,先引导学生朗读感受到云雾变化的姿态多,速度快,使学生对文本中的语言产生感受。

《庐山的云雾》评课

《庐山的云雾》评课

《庐山的云雾》评课庐山,位于中国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区,是一座蜚声中外的名山。

其独特的山水风景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赏,其中最为著名的景观之一便是庐山的云雾。

这些氤氲缭绕的云雾,如诗如画,给人一种梦幻般的美感。

下文将就庐山的云雾进行评课,揭示其迷人之处。

庐山的云雾,常常出现在山间峡谷、瀑布溪流之间,如同仙境一般。

清晨时分,云雾缥缈,山峰若隐若现,宛如仙界降临凡间。

游客沿着山间小径漫步,踏着轻盈的云雾,仿佛置身于云端之上,令人身心舒畅,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云雾飘渺,变幻莫测,时隐时现,时而翻腾、时而飘荡,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

这种神秘的美感,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的快乐,如同一场美妙的梦境。

庐山的云雾,不仅在白昼时分美轮美奂,在夜晚同样有其独特的魅力。

夜幕降临,山间云雾愈发凝重,星光点缀其间,宛若仙境中的灯火辉煌。

游客在夜色中漫步山间小径,仰望满天繁星,感受到一种宁静和祥和。

云雾将山峰包裹,星光闪烁,山间虫鸟的叫声伴随着微风拂过,构成了一幅恬静而宁谧的画卷。

人们在这样的氛围中,会感到心灵得到了净化,身心放松,忘却了尘世中的烦恼和疲惫。

庐山的云雾,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也激发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

云雾缭绕山川,诡谲莫测,仿佛大自然的化身,展现了大自然的神秘和力量。

站在山巅,俯瞰云雾弥漫的山谷,会感到自己与自然的渺小,俯视云雾蔽日,令人无限敬畏。

这种敬畏之情,使人更加珍惜和热爱大自然,不再肆意破坏和污染,而是更多地去保护和呵护大自然,与之和谐共生。

在评述庐山的云雾这一课题时,无法不提及其美不胜收的景观,其让人心驰神往的梦幻氛围以及让人敬畏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

庐山的云雾,如同大自然的馈赠,给予人们无尽的美感和精神上的满足。

愿我们珍惜、呵护这片美丽的自然之地,与之和谐相处,让庐山的云雾永远飘洒在山间,为我们带来无尽的美好与感动。

2023年《庐山的云雾》小学语文的说课稿(精选3篇)

2023年《庐山的云雾》小学语文的说课稿(精选3篇)

2023年《庐山的云雾》小学语文的说课稿(精选3篇)《庐山的云雾》小学语文的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__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

课文通过对爬山路上,山岭、大天池等处的云雾的形态、颜色的形貌,称赞了庐山云雾的优美神奇,抒发了热爱自然风景的头脑情感。

纵观全文的内容,可按“昔人的称赞→特点的形貌→缘故原由的探索”分为六大段。

此中写第二大段是重点,不但占的篇幅最多,并且写作上也很富有特色,充实表现了本单位课本的讲授重点:过渡句或段在__中的作用。

因此,第二大段应看成为本课文的讲授重点。

细致品读全文,我们还能了解到课文具有以下的三个写作特点:一、三言两语地引用古代名浮名行稍加议论的措施,加强了称赞的熏染力;二、段与段之间巧用过渡句,段意衔接自然,使__具有趁热打铁之感;三、语言形象、生动、有魄力,接纳比喻、比拟、拟人等多种写法写出了庐山云雾之美。

因此,__是一篇极好的写景范文,宜接纳多种讲授本领,通过对__中语言笔墨的读、思、议、品等,使学生了解__的语言美、感觉庐山云雾的景致美,从而使他们的心中升腾起对故国江山的称赞之情。

二、本课时的教学内容细读课文第二大段,会背诵第4自然段,完成作业本的第3、4、5、6题。

三、本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庐山云雾的特点,会背诵第4自然段。

2、理解词语的意思,能用“刚刚……转眼间……”、“时而……时而……”、“尤其”造句,能摘录有分号的句子。

3、能找出第二大段中的过渡句,并体会其作用。

4、感受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激发热爱自然风光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点了解庐山云雾的特点,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

五、教学难点对庐山云雾美丽神奇的感受。

六、教学思路设计浅析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的作用不单是“信息源”,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调控器,教师应做到“导而弗牵”,为学生的学习导向、导法、导练、导学,以民主的教风和循循善诱的技巧,把学生引到一种想学、爱学、会学的境地。

为此,针对本教材的特点,我采用了教师稍加点拔,学生主动自学的“导学式”教学方法。

庐山的云雾评课稿范文

庐山的云雾评课稿范文

庐山的云雾评课稿范文标题:庐山的云雾——一堂令人如痴如醉的自然景观课导语: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境内,以其秀丽的山水和独特的云雾景观而闻名遐迩。

上周,我有幸参加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庐山云雾评课,这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详细评述这堂令人如痴如醉的自然景观课。

第一部分:课堂导入——如诗如画的庐山云雾教师以“诗意的庐山云雾”为题,运用图片、音频等媒体展示了庐山云雾的独特魅力。

通过生动的描述和形象的比喻,令学生对庐山云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第二部分:课堂展示——云雾的形成与特点教师首先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向学生介绍了云雾的基本概念,然后通过实例、数据等方式详细讲解了庐山云雾的形成过程和独特特点。

教师还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观察云雾的颜色、形状、流动变化等,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第三部分:课堂互动——云雾的神秘之处教师设计了一系列有趣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通过学生之间的小组合作讨论和展示,激发学生的思维,加深对庐山云雾的理解和认识。

学生们踊跃发言,积极探讨,共同揭开了云雾的神秘面纱。

第四部分:课堂延伸——云雾与人文景观的结合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探讨云雾与庐山众多人文景观之间的奇妙结合。

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上学习的内容,进行分析、思考,展示出了庐山云雾与庐山独特的文化底蕴之间的紧密联系。

第五部分:课堂总结——领略庐山云雾之美教师总结课堂内容,以“云雾美景,领略庐山之美”的主题引导学生回味整堂课所带给他们的美好体验。

学生们纷纷发言,表达对庐山云雾的赞叹和对自然美好的向往。

结语:这堂庐山云雾评课不仅让我领略到庐山自然景观之美,更让我对自然的奥秘有了更深的探索和理解。

通过课堂的展示和互动,我对云雾的形成和特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体验到了庐山云雾与人文景观的完美融合。

感谢这堂令人如痴如醉的自然景观课,让我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三年级语文《庐山的云雾》评课稿

三年级语文《庐山的云雾》评课稿

三年级语文《庐山的云雾》评课稿三年级语文《庐山的云雾》评课稿在语文教学中,很少有教师把第一课时作为公开课进行教学,因为传统的第一课时,教师只是为学习课文扫除生字障碍,疏通课文,更多地偏重于语文的工具性,而这样的课堂忽视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忽略了情感的启动,毫无精彩可言,又如何登得了大雅之堂?但是本学期的课堂磨练月活动,我们教科室就确定了第一课时的教学,引导全校教师加强第一课时的研究,提高第一课时语文教学的效率。

再者,很多的外出上课评比、教师职评都以第一课时为主,第一课时开始被越来越多的老师关注。

今天课堂磨炼在我们工作室、三年级首开序幕,上午三位老师同上了《庐山的云雾》(苏教版第六册)第一课时,听了两节课,现围绕自己对第一课时的教学研究,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学目标的到位与不到位第一课时的具体教学目标可分解为三个方面:(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学习生字新词。

(3)理清文章的思路,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从今天的教学来看,两位教师都紧紧地把握住了这三个目标,引导学生读书,特点张春花老师的课堂,采用学生互读互评,互相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使得读书教学高效省时。

两位教师都能指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生字词的教学,包括字音、字形、字义的理解,特别是韩青老师的课堂上在教学中能让学生描红,像这样中年级让学生在课堂上描红的老师实属不多了,课堂只说不写的形象要在我们手中改变。

但两位老师在生字新词的教学中还是不够到位,尤其是多音字及字义的理解,提示规律方面、联系生活拓展的力度不够。

“千姿百态”一词的教学,张老师直接让学生说出词语的意思,找近义词理解,韩老师方法更妙,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可以变换词语顺序理解“千百姿态”,最后都能进行积累这一做法很好,但还缺少学生解词的规律性揭示。

我认为这一词的教学我们还要增加力度,在引导学生变换词语顺序理解的基础上,我们要继续点拨:“我们这样一调换‘千百’就表示多,合起来就是姿态多的意思,像这样的词语还有很多……”在学生回答时要让学生说出意思(如千奇百怪表示奇怪的事物多,千军万马表示军队中战士战马多……)以此举一反三,学生由一词可得到规律,以后遇到这些词语的意思就知道它的意思,我想这样的.拓展更高效。

《庐山的云雾》小学语文的一等奖说课稿

《庐山的云雾》小学语文的一等奖说课稿

《庐山的云雾》小学语文的一等奖说课稿1、《庐山的云雾》小学语文的一等奖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

课文通过对爬山路上,山岭、大天池等处的云雾的形态、颜色的形貌,称赞了庐山云雾的优美神奇,抒发了热爱自然风景的头脑情感。

纵观全文的内容,可按“昔人的称赞→特点的形貌→缘故原由的探索”分为六大段。

此中写第二大段是重点,不但占的篇幅最多,并且写作上也很富有特色,充实表现了本单位课本的讲授重点:过渡句或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因此,第二大段应看成为本课文的讲授重点。

细致品读全文,我们还能了解到课文具有以下的三个写作特点:一、三言两语地引用古代名浮名行稍加议论的措施,加强了称赞的熏染力;二、段与段之间巧用过渡句,段意衔接自然,使文章具有趁热打铁之感;三、语言形象、生动、有魄力,接纳比喻、比拟、拟人等多种写法写出了庐山云雾之美。

因此,本文是一篇极好的写景范文,宜接纳多种讲授本领,通过对文章中语言笔墨的读、思、议、品等,使学生了解文章的语言美、感觉庐山云雾的景致美,从而使他们的心中升腾起对故国江山的称赞之情。

二、本课时的教学内容细读课文第二大段,会背诵第4自然段,完成作业本的第3、4、5、6题。

三、本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庐山云雾的特点,会背诵第4自然段。

2.理解词语的意思,能用“刚刚……转眼间……”、“时而……时而……”、“尤其”造句,能摘录有分号的句子。

3.能找出第二大段中的过渡句,并体会其作用。

4.感受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激发热爱自然风光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点了解庐山云雾的特点,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

五、教学难点对庐山云雾美丽神奇的感受。

六、教学思路设计浅析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的作用不单是“信息源”,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调控器,教师应做到“导而弗牵”,为学生的学习导向、导法、导练、导学,以民主的教风和循循善诱的技巧,把学生引到一种想学、爱学、会学的境地。

为此,针对本教材的特点,我采用了教师稍加点拔,学生主动自学的“导学式”教学方法。

《庐山的云雾》评课稿

《庐山的云雾》评课稿

《庐山的云雾》评课稿《庐山的云雾》评课稿4篇《庐山的云雾》评课稿1《庐山的云雾》是通过对庐山云遮雾罩景象的描写,展现了庐山景色的秀丽.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情怀.教师在课堂中利用课件,展示庐山风景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庐山风景的秀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多媒体出示了庐山云雾的图片,学生都情不自禁地说:哇!很美啊!《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庐山的云雾》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集中对庐山的云雾作了精彩的描写,是一篇很适合用来训练朗读的材料.在课堂上教师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读:自由读,范读,指名读,分男女或小组比赛读每一次读都有不同的目的,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体会文中所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教师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结合多媒体的图片,使学生在头脑里初步把文字描写变为具体的图像.然后再引导抓住重点句和重点词去进行深一步的理解.第一自然段,抓住变幻无常神秘腾云驾雾飘飘悠悠等词语.其中游览山上漫步山道的感觉,要引导学生意会.第二,三自然段,抓住段首的重点句子引领对下文的学习,并抓住比喻句,让学生借助想象,把不同的比喻描述转化为头脑中的具体图像.通过这样的图文结合,并展开想象,把离学生生活实际的遥远空间拉近,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庐山的云雾》评课稿2收获一:学会“总——分”的构段方式。

凭借《庐山的云雾》这个文本,我要教给学生什么?在读教材的时候,我们都可以发现,这篇文章的条理特别清晰,第二、三两个重点段都是“总——分”结构尤为突出。

而这一构段方式正是三年级学生要掌握的重点构段方式,教材的课后练习中也有设计相应的训练(仿照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写一处景物)。

我便要在这堂课上教给学生第一个本领:学会“总——分”的构段方式。

在达成这个目标的过程中,我采用了分层递进训练。

这篇文章最让我满意的是有两段同样的“总——分”构段,我可以先扶后放,逐步进行教学。

教案评比征文

教案评比征文

教案评比征文:小学语文课《庐山的云雾》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庐山云雾的基本特点,理解课文中的描述和修辞手法。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培养其观察、分析和表达能力,学会欣赏和描述自然景色的美。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的秀丽山河的赞美。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庐山云雾的特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课文中的语言美,以及培养其对大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庐山的美景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激发其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逐段讲解课文,分析庐山云雾的特点和修辞手法,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课堂互动:让学生提问,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4.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与课文相关的练习题,如填空、选择等,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5.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的雾或云的短文,培养其观察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多媒体教学:利用视频、图片等多媒体资源,增强学生对庐山云雾的直观感受。

2. 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

3. 情境教学: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增强其对大自然的情感。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 课堂练习:课堂上及时进行知识点的练习,以选择、填空等形式进行,以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 作业布置:课后布置一篇小作文,让学生描述自己家乡的雾或云,旨在巩固课堂所学并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评价方式:结合课堂参与度、小组讨论贡献、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等进行评价,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和公正性。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 图片资料:收集庐山云雾的相关图片,以便更直观地展示给学生。

2. 视频资料:播放庐山的美景视频,增强学生对庐山的直观感受。

3. 教学PPT:精美的PPT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

4. 图书资料:提供一些关于庐山和自然景观的图书资料,供学生课后拓展阅读。

庐山云雾·听课评析

庐山云雾·听课评析

《庐山的云雾》听课评析《庐山的云雾》是一篇写景的文章,语言非常优美,插图也很美。

这一课的重点就是在落实字词的基础上通过引导学生品读文中优美的语言文字来感受庐山云雾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之美。

我听了师父上的《庐山的云雾》第一课时。

我的总体感觉是扎实、灵活、关爱。

第一课时的重点就是学习字词,读通读顺课文。

师父的导入务实而不失美感。

她用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导入,给学生以文化知识的熏陶,又以一张优美的云雾图片延续,让学生感受美的同时发挥想象,简洁直接而又扎实。

师父的字词教学也非常扎实,但这扎实之中不失灵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无论是一类字、二类字还是多音字,她都能运用多种方法落实得非常好。

课前他让学生通过自主预习,运用找形近字、同音字的方法学习字词,这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学生都是有备而来,带着自己的准备信心满满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例如,在讲到“瀑布”的“瀑”和“庐山”的“庐”时,她让学生结合自己课前预习找的形近字来区别理解,加深印象。

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举手,想说说自己找的词。

学生不仅找的多,而且说的也非常好。

在引导读书这一环节,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展现了对后进生的关爱。

师父采用读评结合的方法,关注后进生,让他们有机会在课堂上读书,其他同学帮助评价,促进后进生提高朗读水平。

这是一举三得的智慧之举。

这样一来,课堂教学及民主又锻炼了学生的认真倾听和评价的能力,同时也关注到了后进生,让他们也得到了应有的发展。

听了师父的第一课时,我受益匪浅。

对比自己,还存在很大差距。

在组织教学和落实教学各个环节方面还需要更加努力,更加虚心学习。

《庐山的云雾》说课稿(精选8篇)

《庐山的云雾》说课稿(精选8篇)

《庐山的云雾》说课稿(精选8篇)《庐山的云雾》篇1一、说教材《庐山的云雾》是小学语文s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描绘了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作者对对祖国山河深深的热爱之情。

本单元训练重点是:抓住重点句段,了解作者是怎样描绘、赞美我们伟大祖国壮丽河山的。

本课我安排3个课时教学,我主要说第二课时的。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年段特点、课文的内容、特点以及课后思考与练习,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拟定为: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初步认识总分段式,学习第2、3自然段的写法。

3、感受庐山云雾的神奇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了解庐山云雾的特点,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学习总分段式的写法。

三、说教法、学法朗读感悟法: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披文入情,在读中赏,在品中读,直至熟读成诵。

学法迁移。

学法:一找、二品、三读。

“找”:找中心句;“品”:描写云雾特点的词句;“读”:有感情地朗读以至背诵。

四、说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第一自然段,庐山云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细细去欣赏那神奇美丽的庐山云雾。

(二)品读感悟(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这一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请用“———”画出来。

(板书:千姿百态)2、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你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要求学生边读边看课文插图,用波浪线划出描写庐山云雾的四种姿态的语句,)a、品读。

b、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千姿百态的云雾写得如此形象美丽的呢?庐山云雾还像什么?(板书:像……像……像……像……)3、了解“总起分述”的写法。

(第三课时练习仿写)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对这千姿百态的云雾的喜爱之情;熟读背诵。

5、总结学习这一自然段的方法:找、品、读。

【以上教学,重点有意识地加强在读中感悟方法的指导,也就是对学生思维方式的指导: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让学生细细品、慢慢嚼,学习作者如何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表达思想感情的,紧扣“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核心目标。

2023年《庐山的云雾》语文听课记录及评析庐山的云雾听课笔记实用

2023年《庐山的云雾》语文听课记录及评析庐山的云雾听课笔记实用

【庐山的云雾】语文听课记录及评析教师姓名:XXX授课学科:语文授课时间:2024年1.导入(10分钟)教师与学生们互动,询问学生是否了解过庐山,并通过引导学生提到庐山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

2.基础知识讲解(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并对其中不理解的地方进行解释和说明。

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3.文本分析(30分钟)教师从情感、描写、语言等多个角度逐段分析这篇文章的特点。

教师激发学生表达自己对不同段落的理解和感受,并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文中的意象。

教师通过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对文章中的一些关键词、特殊句式等进行分析和解读。

4.鉴赏与评析(4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分享各自对《庐山的云雾》的感受和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所描绘的云雾景色对人的情感和思绪的影响,并逐句解释其中一些比喻和修辞手法的使用。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评析,包括诗意、情感表达、字词运用等方面。

教师鼓励学生自由发表对文章的个人感悟,同时也鼓励学生挖掘文章背后的深层意义。

5.总结与拓展(10分钟)教师提醒学生尽量将课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以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并鼓励学生拓展阅读,《庐山的云雾》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可以与其他诗歌、散文作品进行对比。

6.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包括对文中的生词进行查字典、对比这篇文章与其他山水诗进行分析等。

评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围绕《庐山的云雾》展开,通过导入、基础知识讲解、文本分析、鉴赏与评析以及总结与拓展等环节,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并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师注重与学生的互动,鼓励学生思考、发表意见和个人感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通过此次听课,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并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提高语文素养。

整节课教学内容有层次感,环环相扣,能够有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庐山的云雾小学语文教案评价与改进

庐山的云雾小学语文教案评价与改进

庐山是一座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区,素有“江南第一名山”之誉。

在庐山山脚下,有一所名为“云雾小学”的学校,其教育教学质量备受社会关注。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云雾小学的一份语文教案进行评价和改进,为学校提供更好的教育和教学服务。

一、评价1.教学目标该教案的教学目标非常明确,能够达到即时效果。

在知识技能方面,学生可以熟练地使用单元中的语言知识,正确朗读句子;在情感态度方面,学生可以通过朗读来感悟文字的情感表达;在过程方法方面,学生可以发现故事中的一定法则,进而把握文章主题。

2.教学内容该教案的教学内容既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又兼顾实践、趣味性,使学生在学习中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通过浅显的语言文字解释和故事阅读,学生能够积累关于我国古代神话的基础知识,并掌握相应的语言表达。

3.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该教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朗读、辨析、诊断、分组讨论等,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所学知识。

教学方法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达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4.教学过程该教案所提供的教学过程合理且清晰,包括预习——核对答案——朗读课文——解读课文——分组积累——检测的环节,在每个环节都能够充分照顾到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感觉到学习的过程既充实又清晰。

5.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只有通过反思,才能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该教案的反思环节要求学生进行朗读评比和总结,这种评价和总结有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在学习中的优缺点,提高学习积极性和自我管理能力。

二、改进针对以上评价中提到的一些问题,本人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希望能够帮助学校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虽然该教案的教学目标明确,但是有些缺乏一定的层次性和系统性。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学目标可以更具针对性和具体性,对所涉及的能力、技能方面进行精准的划分。

2.教学内容虽然该教案的教学内容简单易懂,但缺乏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更多致力于存量教育,而不是流量教育。

庐山的云雾的评课

庐山的云雾的评课

十美堂中心小学梅元秀这是情趣盎然的语文,这是实实在在、以读为本的语文课。

给人以艺术的享受,教育科学的启迪。

首先,丁老师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这是他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的表现。

设疑、激趣,使学生没有感到是在上课,好像是在和丁老师一起交谈、活动。

特别是在读第三段时,丁老师导演了一场比赛,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真正做了一回学习的主人。

读书声、讨论声、笑声,洋溢在教室中。

其次,练的方式灵活多样,科学有效。

解词有章有法,在读中悟,在画中解,在动作中体现……。

读书目的明确,要求具体,一层一层地深入。

学生读得有滋有味,实实在在,写得也生动活泼,而且有的放矢。

十美堂中心小学黄贵玲优点一:学会“总——分”的构段方式。

《庐山的云雾》这个文本,要教给学生什么?在读教材的时候,我们都可以发现,这篇文章的条理特别清晰,第二、三两个重点段都是“总——分”结构尤为突出。

而这一构段方式正是三年级学生要掌握的重点构段方式,教材的课后练习中也有设计相应的训练(仿照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写一处景物)。

在这堂课上丁老师生第一个本领:学会“总——分”的构段方式。

在达成这个目标的过程中,采用了分层递进训练。

这篇文章有两段同样的“总——分”构段,先扶后放,逐步进行教学。

围绕这点,丁老师先指导学生精读第二自然段,感悟构段方式。

课上,先请学生找中心句(总写)及句中的中心词;然后找通过哪些句子具体写(分写)的;接着点明“总——分”结构;再逐句品读,每品过一处分写,便点回中心句,强调总分;最后根据文本来总结此关系的构段方式。

这样逐步明确“总”与“分”的关系,使学生在头脑里对此关系一清二楚。

学过之后,便要巩固,于是师生共同总结上段学法,再请自学下段,再一次清晰这一构段方式。

很高兴地看到几乎所有学生都找出了“总写”的句子,学生还有滋有味地品读着句子。

弄懂之后,便要运用。

丁老师利用文中的“……”,指导展开丰富的想象,以“庐山的云雾还会变成什么样子”为话题引导学生练习用总分的构段方式来写话。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与评价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与评价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与评价一、课程背景庐山,位于中国江西省,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之一。

庐山以其壮丽的山水和美丽的云雾闻名于世。

本文档将对以《庐山的云雾》为主题的教学进行反思与评价。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活动,我们的核心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庐山的云雾景观,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并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以下是具体的教学目标: 1. 了解庐山的地理位置、云雾形成原因和特点; 2. 学习描述云雾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3. 培养学生观察和描写能力,激发他们的想象力; 4.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使他们能够用生动的语言描写庐山的云雾景观。

三、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导入、知识传授与实践训练。

1. 导入通过学生们熟悉的图片和短视频,向他们展示庐山的云雾景观,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2. 知识传授在本阶段,教师会向学生传授庐山的云雾相关的地理知识和描写技巧。

下面是教学内容的大致流程: - 介绍庐山的地理位置和云雾形成原因; - 展示云雾的特点和变化形态; - 教授描述云雾的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

3. 实践训练在这一阶段,学生将进行实际的观察和描写练习。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并提供一系列观察云雾的任务,比如观察云雾的颜色、形状、运动等,并要求学生用适当的语言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然后,学生将展示他们的观察和描写结果,并互相分享和评价。

教师会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和建议,帮助他们改进写作能力。

四、教学成果评价通过课堂观察和学生的作业评价,我们对本次教学的成果进行评价。

以下是评价的主要依据: 1. 学生对庐山的地理位置和云雾形成原因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云雾特点和变化形态的描述准确性和生动性;3. 学生的观察和描写练习的实际表现;4. 学生对彼此观察和描写结果的评价和建议。

我们将根据上述评价指标,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分,并提供积极的反馈和个性化的指导,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写作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次教学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庐山的云雾》评课
纵观徐岩老师执教的《庐山的云雾》一课,这是一节有滋有味、求本求真的语文课;是一节重朗读、重方法、重品味、重感悟的语文课。

可以说亮点很多,可圈可点,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也很多。

下面我就谈谈听课后我感受最深的一个方面。

这节课很好地把握了中年段阅读教学的特点,注重了阅读教学的方法的指导与训练。

主要体现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巧妙渗透,为学生搭建掌握总分构段结构的阶梯。

《庐山的云雾》这篇课文的第2、3自然段是按着“总——分”的结构,让学生掌握这一结构,即有助于学生体会文本的内容,又有助于学生运用此构段方式进行写作。

这针对三年级学生而言,非常重要。

徐岩老师在教学中,就尊重中年段学生的认知规律,教给学生阅读认识“总——分”结构段,巧妙渗透,授之以渔,为学生搭建掌握“总——分”结构段的阶梯。

徐老师在教学第2自然段时,首先让学生找到四种描写四种姿态的云雾。

学生找到了笼罩在山头的云雾;缠绕半山腰的云雾;弥漫山谷的云雾;遮挡山峰的云雾。

然后引导学生朗读体悟不同姿态的云雾的美,这样学生感受到庐山的云有各种姿态而且很美,这为体会这段第一句和后几句的总分关系做好了情感的铺垫。

接着教师运用了师生合作读的方法,巧妙地让学生感知“总——分”的结构。

教师读第一句,四个小组分别读四种姿态的云,并提出一个巧妙的问题就是:“通过这种形式的读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有了前面的铺垫,有了这样合作的读,学生悟出:“老师读的句子是说庐山云雾特点千姿百态。

我们读的句子是具体写庐山云雾都有什么样的姿态。

”老师趁热大铁:“我读的这句就像首领一样,统领整个一个自然段。

我们把这样的句子叫做总起句。

就把这三个字标在这句话的旁边。

”就是这样巧妙地渗透,学生初步认识了“总——分”的构段方式。

接下来教师又巧妙地引导学生运用由第2自然段学习的内容,来学习第3自然段,让学生找一找哪个自然段也运用了先总述,再分述的方法。

学生找到了第3自然段,并循着“总——分”的结构,知道了庐山云雾瞬息万变的特点,并通过分述的句子更好地体会了这个特点。

中年级的阅读教学要求中有一点就是体会文章布局谋篇的方
法,达到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我想像徐老师这样训练,久而久之,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定会越来越强。

第二,巧妙铺垫,为学生搭建积累背诵的阶梯。

对于中年段特别是三年级的孩子来说,丰富语言积累非常关键,这对学生阅读、表达和思维都起着重要作用。

徐老师在教学生抓出积累点,引导学生积累语言。

她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是有章法的。

首先让学生充分地读,形成语感,感受语言的美,让学生对庐山云雾的姿态的美产生喜爱之情,对语言有了喜欢的情感,当老师提出背诵时才饶有兴趣。

接着引导学生掌握本段的总分结构,为背诵理清了层次,然后屏幕上打出背诵支柱点的词——即云雾的方位词,学生背起来就有章可循了,然后去掉支柱点的词,学生背诵下来了。

这种“情感的铺垫、结构认知的铺垫、方位支柱点的词语的铺垫,为学生丰富语言积累架设了阶梯。

第三,巧妙结合,为学生搭建运用语言的阶梯。

教师在教学第3自然段时,教师巧妙地抓住了读写结合点,先引导学生朗读感受到云雾变化的姿态多,速度快,学生对文本中的语言产生感受,在播放云雾变化之快的课件,看看云又变成了什么,写在课文的结尾处。

学生积极投入练笔之中,通过学生的补充更深刻地感受到云雾的瞬息万变,学生的写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一举三得。

总之,徐岩老师的课,注重交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为学生阅读搭建了阶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有了阅读的方法终生受益。

《庐山云雾》评课稿
《庐山云雾》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

课文通过对登山路上,山岭、大天池等处的云雾的形态、颜色的描写,赞美了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抒发了热爱自然风光的思想感情。

纵观全文的内容,可按"古人的赞美——特点的描述——原因的探索"分为三大段。

屈老师用了美文美读的方法,通过以读促悟的手法,使庐山云雾的美景在学生
的脑海中展现,真切地体会到作者所描述的情景之美。

听了屈老师的课获益匪浅。

下面浅谈几点我的愚见:
一、“读”为主线,体验语言文字美
朗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方法,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方式,“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户,它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蕴藏情感的最佳途径。

而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是他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

因此,教师应重视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有节奏地诵读,直到悟出尽凭语言分析难以理解的思想内容。

在这堂课上,学生的读是比较充分的,有自由读,指名读,合作读等等。

特别是对“雾来是……雾去时……;雾浓时……雾稀时……”这句话的朗读指导,通过比较句子,让学生结合自己经验谈了对这句话的理解,品读了语言文字,体会其间的情感。

在学生的朗读声中,我们也确实真切的感受到了“雾来时”的“风起云涌”,“雾去时”的“轻轻柔柔”,“雾浓时”的“遮遮掩掩“以及“雾稀时”时的“隐约之色“。

这样的训练,不仅让学生读得非常到位,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有形的训练中无形地入情、入境、用情……最终获得知识与情感的双丰收,而教师的朗读指导却不着痕迹,达到了润物无声的效果。

二、以人为本,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上只有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并且只有在这样积极的情绪状态下,学习的效果可见一斑。

在本课的导入部分,屈老师引用学生以前学过的古诗《题西林壁》和《望庐山瀑布》为导入手段,这样做,不仅有效联系了与课文有关的旧知,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兴趣。

此外,在朗读训练中,屈老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也注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他们的多元理解和感受。

三、激发兴趣,读写结合效果好
《庐山的云雾》是一篇极好的写景范文,屈老师运用“读、画、导、读”环节,引导学生感悟庐山云雾的变化之美及文章语言的表达之美,采用“激趣、质疑、引导、点拨”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一系
列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体会并理解课文的内容,使学生入情、入境……在学习了第二自然段后,让学生模仿它的写作手法说句子,最终获得知识与情感的双丰收。

值得商榷的是:教师在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方面和学生参与课堂的面都不是很理想,这说明课堂调控能力和学生意识等方面还有待加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