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历史与文化第二章_台湾原住民

合集下载

航拍中国第四季台湾知识点

航拍中国第四季台湾知识点

航拍中国第四季台湾知识点《航拍中国第四季台湾知识点》第一章:台湾概况在《航拍中国第四季》中,我们将带您深入了解美丽的台湾。

台湾,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多元文化的岛屿。

拥有丰富的历史和自然风光,台湾在第四季的航拍中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

第二章:历史沿革探讨台湾的历史沿革,从先秦时期的原住民文化,到荷兰、西班牙、明朝时期的殖民经历,再到清朝时期的开发,一路追溯至日本统治时期和二战后的复杂历史。

这一章将帮助观众深刻理解台湾的多元文化根基。

第三章:地理风貌通过航拍画面展示台湾的地理风貌,包括峡谷、山脉、海岸线和丰富的生态系统。

这片土地不仅有壮美的自然景观,还蕴藏着丰富的生态资源,为台湾的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章:文化传承深入挖掘台湾独特的文化传承,包括传统工艺、戏曲表演、宗教信仰等方面。

了解台湾人民如何通过世代传承和创新,保留并发扬着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第五章:现代发展聚焦台湾现代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从科技产业、教育体系到城市建设,呈现一个现代化的台湾。

这一章将突显台湾在全球舞台上的重要角色,以及其在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方面的杰出成就。

第六章:台湾美食细致呈现台湾丰富多样的美食文化,包括小吃、特色菜肴以及传统的烹饪技艺。

通过航拍画面和详细介绍,带领观众探索台湾独特的味觉之旅。

第七章:民众生活揭示台湾民众的日常生活,包括社交文化、庙会活动、节庆传统等方面。

这一章将展现台湾人民的热情、友善和勤劳,为整个岛屿增添生动的色彩。

结语:台湾之美通过《航拍中国第四季台湾知识点》的全面呈现,观众将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这个独特而美丽的岛屿。

台湾,不仅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宝库,更是一个融合传统与现代、自然与人文的绝美之地。

希望这一季的航拍让您对台湾有着更深刻的认识和热爱。

台湾原住民-简史与赛德克及达悟正名

台湾原住民-简史与赛德克及达悟正名

台灣的原住民從清代開始被統治者區分為生番與熟番。

熟番是指居住在西部平原、丘陵地區,漢化深,且向官方登記田產、人口並繳稅者。

即指能有效統治的部份,被視為大清的臣民,訓令漢人不可對其欺凌生番部份因未受統治,且漢人拓墾過程中常與生番衝突,所以清政府採阻絕與征服兩手並進。

一方面由民間在與生番交界的交通要地設隘勇線,(類防線),以民間武力阻絕生番進出,如官方行有餘力,且找到籍口時,再以武力逐一征服那時清庭曾鬧了個笑話,1871年琉球人因船難在台灣東南岸登陸,被當地生番殺害,生還者投訴大清,大清不予以理會,轉向日本人求助,日本藉口臣民受害,向大清抗議(琉球當時同為中日兩國藩屬)大清以生番不受行政治理,是化外之地推託。

於是日本人說既然那不是你行政權所屬,就不是你的國土,所以發兵攻打當地原住民大清自己承認治權不達,你日本人要發兵懲戒我大清沒意見日軍這次攻打原住民,將當地多數部落攻陷,但卻無法適應當地風土,死亡者多是死於風土病。

於是在老美介入下,與大清和議、退兵,由大清賠償了事那時對於台灣的原住民分類,純以生番。

熟番分,頂多再加上是住那邊的番,並沒學術性的系統分類,特別生番是化外之地,進去可能就會被獵人頭,根本不太可能做深入研究1895後,日人進入台灣一開始也無法有效統治中央山脈與東部的原住民日本人將生番依語言、風俗習慣與生活地域分成九族,統稱為高砂族。

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後,改為高山族不過不管是高砂族或高山族,事實上,並非全部生活在山區,阿美族四分之三以上在平原,達悟在小島,奇萊雅全在平原、葛瑪蘭在狹窄的海岸與丘陵間(原來住平原,被漢人與泰雅族、太魯閣族逼到小地方去)、邵族在日月潭湖岸平原區、卑南族在台東平原到週遭丘陵區,但絕大部份在平原日本人初始無法有效統治的部份主要是兩族的原住民,中北部山區的泰雅族,以及中南部山區的布農族泰雅族生性兇猛,有獵人頭習俗,居住範圍又廣佈山區布農族則多生活在2500~3500米高山,交通不便對日本人反叛最兇的是泰雅族泰雅最兇悍,但泰雅族並無酋長、頭目,是採家族制。

J10230209-陈杭--台湾原住民

J10230209-陈杭--台湾原住民

邵族
相传邵族祖先是从阿里山追 逐一只白鹿,无意间发现了 日月潭,之后举族迁往居住, 并发展出狩猎、渔捞、采集、 山田游耕等营生方式。邵族 是平埔族之一,拥有独特语 言及文化特色。
谢谢观赏
阿美族
阿美族是典型的母系社会。一直居住 在平原地带,向来是原住民中人数最 多的一族。阿美族的社会基础单位是 「家族」,也就是居住于同一屋子中 的人。每一个家族都由一位最年长的 女性出任「家长」,对内拥有行使权 威的绝对绝对力量。 阿美族人一般都自称为「板炸」有人 种、血统、同族及民族之意。阿美族 的另一个称呼是「阿米斯」。在阿美 族语汇中,阿米斯意谓「北方人」。 阿美族世居花东纵谷及海岸的狭长地 带,自古就分为不同的几个群,所以 位于南方的部族就称北方的部族为阿 米斯。
宗教信仰
台湾原住民在印度尼西亚圈内诸民族中,是受印度教、佛教、回教 和基督教等外来宗影响最少的民族 ,他们大都保存着其固有的信仰。 原住民传统的本质是精灵主义,以信仰灵的存在为中心 ,此决定了 其宗教态度,他们对神祗、精灵、死灵和妖怪之观念分明 ,大多数 的族群相信灵魂和神灵有善恶两种,人死则化为灵魂,正常死者为 善灵,凶死者为恶灵 。善灵可到天界,能保佑子孙 ,恶灵留于人间 作祟,令人生病或带来厄 。 祭仪是宗教信仰的实践,岁时祭仪以粟为中心而展开农耕仪礼 ,中 间掺杂捕鱼和狩猎活动。生命礼俗有出生、命名、成年、结婚、丧 葬 ,各族间其重要性不尽相同 ,如阿美族对成年礼极为隆重 , 而赛夏族则未有任何仪式 。
布农族
布农族是一个典型的父系社会, 狩猎是全族最主要的经济来源, 因此猎场的分配很重要。小型的 山区旱耕农业生产也是维持族人 生活的重要生产活动,农耕产品 以粟为主。 布农族是一个以狩猎为主的民 族,所以他们不会在同一个地点 定居太久,而是跟随野兽的踪迹, 不断迁移,遇适合的耕地或是好 猎场就筑屋而居,并从事小型的 山区农耕。 布农族的祖先居住在海拔二、 三千公尺的高山地带,是典型的 高山民族。

台湾历史与文化 (2)

台湾历史与文化 (2)

二、左镇人台湾的早期居民来自大陆。

郭志超教授在《闽台民族史辨》一书中提出:由闽而台,再由台而南洋群岛乃至西南太平洋诸岛,是中国大陆东南原南岛语族向海洋的流布路线。

后来南洋群岛的少数南岛语族人口又逆向返迁台湾,成为台湾土著民族的晚源和次源。

台湾海峡形成前,已经有一部分大陆早期居民进入台湾岛;在台湾海峡形成过程中,也有一批早期居民,通过“东山陆桥”进台湾岛。

即使在台湾海峡形成后,依然有大陆居民飘扬过海,前往台湾。

因此,虽然海进海退,大自然的神奇力量把台湾从福建外移了130 公里,但是古老的中华民族的成员却没有被这海洋鸿沟所阻隔。

早在5000 至30000 年以前,台湾地区已有人类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居住和活动范围扩大,开始进行以农业为主,渔猎为辅的劳动,社会已经进入绳纹红陶时期。

在3500 年至2000 年以前,台湾社会进入彩陶阶段,农业和渔猎业较为发达,人们已经开始使用铁器。

从长滨文化中可以看出旧石器时代的台湾文化与福建等地文化的同质性。

自1968 年底开始,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系宋文熏教授和地质系林朝棨教授所率领的台湾大学考古队,在台东县长滨乡海岸山脉东侧的十几处海蚀洞穴中,先后五次挖掘出粗、细石制器3000 多件、骨角器114 件。

长滨文化共分四层,其中第三层,即为长滨文化层,属旧石器晚期。

据宋文熏教授分析认为长滨文化是由华南传入台湾的。

这批类同于祖国大陆旧石器时期珍贵的石、骨器等文物,将闽台两地的古人类与文化关系推进到旧石器时期。

两岸早期居民的思维方式、创造力是建立在同一文化层面和同一生产力基础上的。

从史前文化的主要石器看,在生产工具方面主要是小型石器,类型分打制的石斧、石刀和砾石砍伐器;磨制石器石锄、双肩石斧、段石锛、半月形穿孔石刀等。

此外,在遗址中还发现大量的动物骨骼,反映了当时的台湾先民除从事原始农业外,渔猎捕捞是其经济生活的重要补充。

在东北和华北地区常见的石菜刀和有孔石簇,在台湾基隆草岭、恒春半岛出土有石菜刀,从北部基隆社寮岛、圆山到高雄县小岗山一带均有发现;在山东龙山崖出土的贝制镰及河南洛阳出土的青铜镰,在台湾大学俗学研究室收藏的在台南斗六出土的石镰与之相仿,刃部有锯齿、柄部有穿孔;在浙江良渚、广东海丰地区都有发现的有柄石簇,在台中埔里、台南六甲顶、高雄凤鼻头都有出土;在辽宁大连滨町贝丘、旅顺羊头洼出土的有孔石斧,在台北圆山遗址发现的两面石刃的石斧,就是退化的有孔石斧;在大陆古代武器“戈”相似的两侧为刃的尖头利器,也在台中埔里地区出土三种。

《台湾历史与文化》第二章,台湾原住民

《台湾历史与文化》第二章,台湾原住民

六、关于台湾原住民分类的讨论
(一)明清时期:汉民族文化中心主义性分类
明清时期台湾原住民的分类与命名具有以下四个特征:其一、分类者主要 明清时期台湾原住民的分类与命名具有以下四个特征:其一、 是民间士人和地方官吏。明清时期, 是民间士人和地方官吏。明清时期,有关台湾原住民的记载散见于现存的 史志、札记、游纪、奏折、告示等, 史志、札记、游纪、奏折、告示等,而这些文本的撰述者多是民间士人和 地方官吏,由此推测他们应是明清时期台湾原住民的主要分类与命名者。 地方官吏,由此推测他们应是明清时期台湾原住民的主要分类与命名者。 其二、分类的动机是为了满足猎奇心理和管理需要。 其二、分类的动机是为了满足猎奇心理和管理需要。民间士人之所以著书 记述台湾原住民,无外乎是为其奇特的风土人情所吸引, 记述台湾原住民,无外乎是为其奇特的风土人情所吸引,立志将所见所闻 记载下来,以为世人所知晓。 记载下来,以为世人所知晓。而地方官吏对原住民作出分类可能是为了便 于管理番社和征收赋税。其三、分类的结果缺乏科学性。 于管理番社和征收赋税。其三、分类的结果缺乏科学性。由于明清时期无 论民间士人,还是地方官员均毫无民族学知识, 论民间士人,还是地方官员均毫无民族学知识,结果导致他们的分类显得 杂乱无章,随意性强,缺乏系统性,没有科学凭据。 杂乱无章,随意性强,缺乏系统性,没有科学凭据。明清时期台湾原住民 的分类,除了黄叔璥在“番俗六考”中的分类与现代所采用的类别法有多 的分类,除了黄叔璥在“番俗六考” 处吻合外,其余的皆无学术意涵。其四、 处吻合外,其余的皆无学术意涵。其四、汉民族文化中心主义思想烙印明 民间士人和地方官员都是以 方官员都是以“ 字来统称台湾原住民。 显。民间士人和地方官员都是以“番”字来统称台湾原住民。这表明在民 间士人和地方官员的心目中台湾原住民无异于茹毛饮血的兽类。 间士人和地方官员的心目中台湾原住民无异于茹毛饮血的兽类。汉民族文 化中心主义思想对台湾原住民分类与命名的影响于此可见一斑。 化中心主义思想对台湾原住民分类与命名的影响于此可见一斑。

台湾原住民的历史是怎样的?

台湾原住民的历史是怎样的?

台湾原住民的历史是怎样的?想要了解一个真实的台湾,就必须要了解台湾的史前史和原住民的历史。

(长滨文化遗址位于台东县长滨乡,去台湾旅游的大陆同胞到了台东必去长滨文化遗址参观)台湾最早的文化是长滨文化,长滨文化的年代最早距今约5万年前,一直延续到5000年前。

长滨人是从中国大陆的东南沿海进入台湾的,在冰河期间,台湾曾与祖国大陆数次相连,当两地相连时,大陆的生物及古代人类来到台湾定居。

长滨人很有可能是在两地相连时,进入台湾的。

(位于台东县长滨乡的八仙洞遗址)长滨人是一个以渔猎和采集为生的队群社会,人口不多,主要居住在海边的洞穴及岩荫,不知农耕、畜牧,亦不会制陶,但已经知道用火,并使用打制石器,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

(长滨人生活图景复原)台湾旧石器时代的文化虽然不能确定是现在的哪一个族群留下的,但是他们与大陆南方的文化非常的相似。

新石器时代的南岛语系民族台湾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及金属时代的文化与旧石器文化的关联性不高,说明新石器时代的南岛民族是后来进入台湾的。

也就是说现在的台湾原住民的祖先定居在台湾之前,台湾还有别的族群比较早来到这里定居。

南岛语族是怎么进入台湾的?从哪里来的?目前学术界争论比较大。

总之,台湾现在的原住民都是南岛语族。

什么是南岛语族?南岛民族是指大洋洲和东南亚以南岛语系为语言的族群。

其中包括中国台湾、中国海南、东帝汶、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文莱、马达加斯加、密克罗尼西亚联邦和波利尼西亚以及新西兰和夏威夷玻利尼西亚人、非巴布亚人的美拉尼西亚人等多个民族。

他们还分布于泰国北大年地区、新加坡、越南和湛地区(覆盖越南中部和南部的占婆王国)、柬埔寨。

这些地区统称为南岛民族地区。

南岛语族的来源有很多的争论,在学术界并未形成一致的意见。

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南岛语族分布图)起源于台湾一部分学者认为南岛语族的祖先是从亚洲大陆迁徙到台湾的,并在台湾形成南岛语族,然后逐渐扩散到东南亚和南太平的广大区域。

台湾的原住民

台湾的原住民

以稻米、藷、芋為主食, 粟、黍、豆等為次要食 糧。以稻煮成乾飯,也 有用稻或粟再加上蔬菜、 甘藷,來煮成粥。日常 副食以赤豆、花豆、豌 豆、大豆、花生加鹽煮 食。
以小米、旱稻、乾藷、里 芋為主。日常飲食有小米 飯、稻米粥、菜粥等,平 時副食物有鹹菜、燻肉、 鹹魚、豆類、瓜類、鹽煮 野菜等。節日則用糕、酒 宴響賓客。
பைடு நூலகம்
主食為水芋、蕃薯二種, 小米作為儀禮場合親友互 相餽贈的禮品。副食是魚 類。偶而從山野或海濱採 集的野菜,也常是佐食的 佳餚。豬、雞、羊則是在 重要節慶或祭儀時才可宰 殺食用。雅美人的食物大 部份採熟食方式,例如芋 頭、地瓜均洗淨後整粒放 進白水煮熟後再剝皮吃。 有加海水烹調魚肉的習慣。
主糧為稻米、蕃薯、 芋、樹薯,副食為魚、 蝦、疏菜、瓜、豆類, 豬肉、雞鴨等肉類只 在祭祀時才偶爾食用, 最喜歡使用的調味品 則是薑。近來隨著時 代的變化,原本清淡 簡單的飲食方式已有 所改變。
小米、黍、蕃薯為主食。 平時以胡瓜、南瓜、韭、 薑、野菜、辣椒、豆類加 鹽煮食為副食。獵肉、魚、 蝦等只在農閑行獵有所捕 獲時才可享用。家有飼養 豬與雞。米和小米在平常 煮成乾飯或稀飯食用,祭 典時則做成餅。宰殺家豬 或獵獸時,是用火燒烤或 用水煮食。
旱稻為主食,其次為 小米、藷、芋、山芋、 玉蜀黍、菜豆、赤豆、 木豆等。以稻或小米 煮成乾飯,以糯米、 糯小米搗成糕;以棕 葉裹糯米飯;米與藷、 芋、豆類或蔬菜混合 煮成飯。
收穫祭 台灣原住民族各族皆有收穫祭,大多以此祭作為新舊年度的更替。在 收穫祭期間皆會準備豐盛酒食,晝夜歡樂,社眾都期望此日到來。 排灣族的收穫祭(masarut) 主要是感謝神靈眷顧,給神過年之意。由祭師主持祭儀,將收穫的小 米入倉,並選出播種用的小米,舉行吃新米活動。 魯凱族則在每年八月,舉行收穫祭,收穫祭中有一個烤小米餅的重要 儀式,這是利用烤小米餅來占卜下一年農作與狩獵的情形。此烤小米 餅的儀式只限男性參加。儀式過程是,族人帶小米麵糰至特定地點 (大多在村外野地),以石板鋪地,將板面燒熱後,把小米麵糰放在 上面,再蓋上香蕉葉,之上再壓另一塊石板。看烤完後的狀態來判斷 新的一年的情形。例如若烤得太乾,則表示新的一年可能雨水較少, 烤得溫潤,表示雨水豐沛。魯凱以前的收穫祭長達七至十五天,現在 則只有一天。傳統的烤小米餅儀式現今也只有少數部落保存著。

台湾人文历史

台湾人文历史

台湾人文历史台湾是一个充满了丰富人文历史的地方。

自古以来,台湾就是多元文化的交汇点,不同族群、民族和文化在这片土地上相互交融,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

在本文中,将带您一起探索台湾人文历史的精彩篇章。

第一部分:原住民文化的传承台湾最早的居民是原住民,他们有着丰富的文化传统和独特的生活方式。

台湾的原住民分为十几个不同的族群,每个族群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服饰、宗教和习俗。

他们与土地紧密相连,崇拜自然,保护环境。

原住民的文化在台湾历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今仍然保留着丰富的民族特色。

第二部分:荷兰、西班牙和中国的殖民统治17世纪,荷兰和西班牙先后占领了台湾,使得欧洲文化与传统的台湾文化发生了碰撞和融合。

荷兰和西班牙带来了现代农业、新的建筑和制度,对台湾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而后来清朝的统治,更进一步深化了台湾与中国大陆的联系,中华文化在台湾广泛传播,对台湾人文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三部分:日本殖民统治的影响20世纪初,日本统治台湾近50年,期间对台湾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

日本引入了现代教育体系、工业化和科技,催生了台湾现代化的种种因素。

同时,日本对台湾的统治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如土地征用、残酷对待和文化压迫,这些对台湾人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成为台湾民族意识觉醒的重要动力。

第四部分:华人移民与文化交流自清朝以来,大量的华人移民涌入台湾,为台湾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些华人移民带来了丰富的传统文化、经商技巧和社会组织方法。

他们融入了台湾的民风民俗,同时也在台湾本土文化中加入了大量的华人元素。

这种跨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使得台湾成为一个文化多元、包容性极强的地方。

总结:台湾的人文历史可以说是多元交融、丰富多彩。

从原住民文化的传承,到荷兰、西班牙、中国和日本的殖民统治,再到华人移民与文化交流,台湾的历史经历了多个时期的变迁与发展。

这些历史和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使得台湾成为一个独特而多元的地方,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和学者来探索这片土地上丰富的人文遗产。

台湾原住民-赛夏族

台湾原住民-赛夏族

塞夏族塞夏族在台灣地區的關係位置賽夏族夾雜於泰雅族與客家人之間,所以賽夏人大部份會講泰雅語與客語,甚至以此兩種語言為日常用語。

一提到賽夏族,大家立刻聯想到充滿神秘色彩,難以理解的矮靈祭。

相傳過去賽夏族和矮人taai(ta'ay)毗鄰而居,矮人傳授賽夏人農耕、醫術、及祭祀歌舞,賽夏人將其視為恩人,每當舉行祭典節慶時,都會請矮人前來飲酒作樂。

但是矮人常常調戲賽夏族婦女,賽夏族隱忍許久後決定報復,設計殺害了許多矮人,存活下來的矮人詛咒賽夏人將會招逢連年災害、穀物歉收果然應驗成真。

賽夏族人因此年年舉辦「矮靈祭」,祈求矮靈不再降禍於賽夏族人。

賽夏族矮靈祭便在賽夏族人恩怨情仇的複雜心理下延續至今。

不僅如此,日常生活中也多嚴格遵守許多與矮靈祭相關的禁忌和避諱。

賽夏族人對於矮靈的敬畏,由此可見一班。

聚落特性:賽夏族為分散的部落,此種部落形式是:部落入口分散在若干個小聚落,集合這些小聚落構成一個部落。

同時每一個小聚落維持著平等地位,很少有一個中心聚落存在的情形。

一、 組成特色賽夏族的家族制度為父系制。

家族中以男性為家長,女性不能執行家長權,除非家中沒有男性。

賽夏族以 「同姓之人」組成氏族,氏族成員間具有共同父系祖先。

大部分是以自然界的動物、植物、天文或生理現象而命名。

氏族具有多重的社會運作功能:1.同一姓氏的成員絕對不得通婚。

2.不同氏族各負有特定的重要祭儀。

3.也是共同開墾、築屋、獵隊等最基本的行動單位。

二、 財產繼承家族與個人財產的繼承之法為長男繼承制,方式如下:(1)家屋與主要家族財產,由長子或幼子繼承主要部份,其餘酌量分配諸子。

女子如非招贅繼嗣其家族系統者,無承受家族財產之權利。

(2)個人財產屬於男子者,父系繼承;屬於女用者,母系繼承。

三、婚姻日據之前賽夏族人盛行交換婚,即通婚雙方,互換女兒。

另有買賣婚、勞役婚為輔。

至於搶奪婚則用於再婚之儀式,先經雙方家長同意,如女子不肯時則強行搶奪。

交換婚改變為現今之嫁娶婚,由勞役婚改變為招贅婚,而買賣婚則存在於異族通婚中,搶奪婚則已絕跡。

台湾的人文历史

台湾的人文历史

台湾的人文历史台湾是一个充满丰富人文历史的地方,拥有悠久的传统和多元文化。

从古代原住民到清朝时期的移民,再到日本殖民统治和中华民国时期的演进,台湾的人文历史经历了众多变迁。

本文将以纵向的历史时期为线索,带您领略台湾独特的人文魅力。

1. 古代原住民时期早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台湾就有人类在这片土地上居住。

那时的台湾是由多个原住民族组成,如排灣族、泰雅族等。

他们生活在山区与海滨,以捕鱼、狩猎和农耕为生。

原住民的历史与文化形成了台湾多元的人文基础。

2. 清朝时期的移民潮17世纪中期,随着荷兰人和西班牙人的离去,中国大陆的移民开始涌入台湾。

清朝政府推行了一系列移民政策,吸引了大量福建、广东等地的移民。

这些移民将自己的语言、习俗和宗教信仰带到了台湾,丰富了这个岛屿的多元文化。

3. 日本殖民统治时期1895年至1945年间,台湾处于日本统治之下。

这段历史对台湾的人文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日本人在台湾实施了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如铁路、港口和水利工程。

同时,他们也推广了日本文化,包括语言、教育和体育等。

这段历史为台湾带来了许多新的思想和文化元素。

4. 中华民国时期的演进1945年,二战结束后,中华民国接管了台湾。

这个时期,台湾经历了从军事统治到民主化的转变。

台湾人民重新恢复了言论和出版自由,并且追求了民主和人权的理念。

同时,多元文化和民族认同也成为了台湾社会的重要议题。

总结:台湾的人文历史丰富多样,各个时期的文化都对台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古代原住民时期的多元文化,清朝时期的移民潮,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的现代化建设,以及中华民国时期的民主转型,所有这些都构成了台湾独特的人文魅力。

如今的台湾保留了这些历史遗迹,并且在当代社会中继续传承与发展。

无论是古老的庙宇,还是现代的艺术表演,都体现了台湾人文历史的丰富内涵。

前往台湾,您将有机会亲身感受这个宝岛上不同文化交融的魅力,探寻那些隐藏在历史长河中的珍宝。

《台湾历史与文化》教学大纲

《台湾历史与文化》教学大纲
第十八章 台湾宗教的
奥秘(5学时)
第一节 原始宗教信仰与民间信仰
学习要求:了解台湾各大宗教的历史渊源及
在台传播的历史过程,台湾宗教现当代境遇等
第二节 佛教与道教
第三节 天主教、基督教与伊斯兰教
第四节 台湾宗教新兴现象
第九章 台湾文学的风
韵(5学时)
第一节 台湾原住民文学
掌握台湾文学的多元内涵、不同时期文学主流思潮的转换以及台湾文学与大陆文学关系
第二节 台湾传统文学
第三节 日据时期台湾文学
第四节 战后“主潮轮换”的台湾文学
第五节 多元化的台湾当代文学
第十章 台湾音乐的精
妙(3学时)
第一节 原住民音乐
学习要求:了解和学习台湾各民族音乐与西洋
第五章 康熙统一台湾
(3学时)
第一节 任命施琅担当远征重任
认识施琅在收复台湾过程中的作用
第二节 郑克塽澎湖驻重兵
台湾与澎湖的军事关系
第三节 完成统一大业
清朝统一台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第六章 台湾建省与近
代化(4学时)
第一节 统一后的台湾行政管理
学习清政府收复台湾后对台湾有效的行政管理
第二节 台湾建省始末
第十二章 台湾工艺的
风格(2学时)
第一节 传统民间工艺
学习要求:掌握台湾民间工艺的内涵和特点
第二节 原住民工艺
第十三章 台湾戏曲的
嬗变(3学时)
第一节 台湾戏曲的雏形
学习要求:理解和掌握台湾戏曲历史发展、
种类与特点以及闽台戏曲的渊源关系
第二节 台湾戏曲的发展
第三节 台湾戏曲的种类与特点
第化
学习要求:了解台湾饮食文化的多元性特征
第二节 台湾汉族的饮食文化

航拍中国第四季台湾知识点

航拍中国第四季台湾知识点

航拍中国第四季台湾知识点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位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东临太平洋,西隔台湾海峡与中国大陆相望。

作为中国的一个省份,台湾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

下面是一些关于台湾的知识点。

一、历史1.台湾原住民:台湾原住民是岛上最早的居民,主要分为平埔族和山地族。

2.清朝统治:清朝将台湾划为福建省下辖的台湾府,进行农田开垦和民族移民。

3.日本统治:1895年,清朝在甲午战争中败北,将台湾割让给日本,成为日本的殖民地,直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二、地理1.地段:台湾地处欧亚地板块与菲律宾地板块的交界处,地质构造复杂,地震活跃。

2.地势:台湾地势东高西低,中央山脉贯穿中央,形成东部和西部的两个地貌区。

3.气候:台湾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暖少雨。

三、人文1.宗教:台湾有多样的宗教信仰,主要包括佛教、道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2.语言:除了中文,台湾还有一些台湾原住民族的语言,如布农语、鲁凯语等。

3.饮食:台湾具有丰富的美食文化,以小吃著名,如臭豆腐、肉圆、鹿港小笼包等。

四、旅游1.九份:位于基隆市的九份是一个传统的山区小镇,以其独特的风景和老街而闻名。

2.阿里山:台湾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以其美丽的云海和特殊的日出而知名。

3.日月潭:位于台湾中部的日月潭是台湾最大的淡水湖,周围风景秀丽,吸引了众多游客。

4.台北101:台北市的标志性建筑,曾是世界最高的建筑,如今仍是台北市的地标之一五、经济1.产业:台湾以制造业为主导,尤其是电子产业和半导体产业在全球具有重要地位。

2.外贸:台湾是全球重要的外贸经济体之一,出口商品主要包括电子产品、机械设备和化学制品等。

3.旅游业:台湾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旅游业也成为台湾的重要经济支柱。

总之,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台湾地理风貌独特,人文景观丰富多样,吸引了众多游客前往欣赏。

此外,台湾在经济上具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在制造业和外贸方面。

台湾原住民-卑南族

台湾原住民-卑南族

卑南族卑南族在台湾地区的关系位置卑南族的起源傳說,可分為兩大系統:(一) 「石生」的傳說:相信祖先是由巨石裂開所生,發源於今台東太麻里鄉美和海岸附近的山坡地上,此系統包括知本村、建和村、利嘉村等。

知本村、建和村的卑南人還在此地立了一塊發祥地的紀念碑,並有石棚祭祀著渡海來台約三位先祖的名字。

(二) 「竹生」的傳說:以南王里(現隸屬台東市)為主。

根據長老口述,祖先是由竹子所生。

起源傳說的不同與地理位置的差異。

以知本為首的石生文化,因緊臨排灣、魯凱的聚落,文化上的表現與語言上的濁重音明顯地受到了他族的影響。

接近阿美族的南王系統在語音的輕巧上與阿美族相近。

清康熙年間,以南王為首的卑南人,平定了朱一貴之亂的餘黨。

因此被清政府冊封為「卑南大王」,並且賜予朝服;鄰近的阿美族、排灣族都要而其納貢、賦稅。

是族人至今津津樂道的光榮史蹟。

(一) 斯巴達式的會所訓練。

(二) 精湛的刺繡手藝:以十字繡法最普遍,人形舞蹈紋是卑南族特有的圖案。

(三) 戴花環的普遍性:雖然其它各族也戴花環,但形制的一致性,及花環所代表的男子成年意義是其他族群所沒有的。

(四) 巫術的盛行:早期,卑南族的巫術十分盛行,其他族群的人都懼怕三分。

巫術又分為白巫與黑巫,白巫替人治病,黑巫施咒害人。

目前卑南八社尚有多位祭師。

光是南王就有二十幾位男、女巫師,負責部落性的祭儀。

或為族人祈福趨邪。

甚至有一位巫師開業服務,為人占卜、趨邪、解答人生疑惑,當然,服務的對象不僅止於卑南人,連漢人也前去卜問。

一、組成特色卑南族的社會裡有二個領導人物:一個是男祭師(rahan),負責主持部落性的重要祭儀。

一位是政治領袖(ayawan),由村子裡領導能力強的人來擔任,負責部落裡重大事情的協調者,亦是人獵祭、爭戰的領導人物。

卑南族屬於母系社會。

所謂母系社會有下列幾點特質:.婚姻上,男子以入贅女方家為原則。

.氏族姓氏的繼承以女子為主。

.財產的繼承是母傳女。

.祭祀權的管理與責任也是由母親方面的女子來承續。

台湾原住民-布农族

台湾原住民-布农族

布農族布農族在台灣地區的關係位置台灣原住民族當中,最先被國際人士知曉的,是以「八部合音」聞名於世的布農族。

西元1952年日本的音樂學者─黑澤隆朝將布農族的Pasibutbut(祈禱小米豐收歌)寄至聯合國的文教組織。

當代的知名音樂學者聽了之後,驚訝於古老的部落為何會有如此繁複的和音,當時西方的音樂學家認為音樂的起源是由單音、雙音而發展至和音的理論也不攻自破,從此重寫了音樂起源說的論點。

每年十一~十二月之間,布農人舉行小米播種祭,為了祈求小米能夠豐收,因此社裡的男子圍成一圈,一起合唱「祈禱小米豐收歌」。

族人相信,歌聲越好天神越高興,今年的小米就會結實累累。

因此,每一個人都以虔敬的心情唱著。

歌聲一開始,其實只有四部合音,但當音域高到某一個層次時,軌出現了八個不同的音階,因此被世人稱之為八部合音。

這也是目前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和音方式。

布農族傳統的年月觀念是依著小米的成長而劃分的。

對於農事或狩獵行事的時間,布農族依著植物的枯榮與月亮的盈缺來決定。

例如李花盛開時,適合播種小米;月缺時適合驅蟲、除草;滿月時適合收割舉行收穫祭。

布農族是一個充滿想像力的民族。

(一) 渾然天成的和音:布農人和音唱法是無所不在的,凡飲酒歌、祭槍歌都以和音的方式來表現。

就連四、五歲的小孩,都能以和音的方式唱誦布農族的歌謠。

(二) 沒有頭目,以家族長老為首的社會組織:除了一年一度的射耳祭及爭戰以外,布農人的社會運作大體以家族為一個完整的單位,兩家族的長老又是事務的決策者,在家族中的地位頗受人尊崇。

(三) 合奏的樂器演奏方式:布農族不僅保存了多樣的傳統樂器演奏,不同樂器或相同樂器合奏也時有耳聞。

杵音--是布農族與日月潭邵族特有的樂器,通常由八至十六根長短不同的木杵,交替的在石板上敲擊,藉著不同音階演奏出優美的旋律。

在從前,族人也用它來傳達訊息。

口簧琴--是原住民族普遍的樂器,但每一族使用的時機稍有差異。

以布農族而言,是排遣寂寞或悲傷時渲洩情感的工具。

台湾原住民撒奇莱雅族

台湾原住民撒奇莱雅族

台灣原住民-撒奇萊雅族撒奇萊雅族在台灣的關係位置撒奇萊雅族是2007年1月17日由官方承認的第13個台灣原住民族。

花蓮古稱「奇萊」,奇萊二字是「Sakiraya -撒奇萊雅」的諧音。

「撒奇萊雅」是阿美族中 一個支系的名稱,世居花東縱谷北端,所以此地就以奇萊命名。

西元1878年,大清帝國開山撫番,噶瑪蘭族聯合撒奇萊雅族與清兵對抗,發生加禮宛事件。

族中大頭目慘遭「凌遲」的酷刑,妻子亦被處以大圓木壓碎身體的極刑,族人為免遭滅族,流離 失所、妻離子散,開始了128年隱姓埋名的流浪旅途。

日據時代,日本對臺灣原住民進行民分 類,因撒奇萊雅族人怕慘劇再度發生,選擇隱姓埋名,而被歸為阿美族。

事實上兩族的語言差異 度達到七成。

在年齡階級祭儀上,「長者飼飯」的祝福典禮為撒奇萊雅族所特有,而撒奇萊雅每 四年年齡階級必種一圈的刺竹圍籬,亦是阿美族所沒有的部落特色。

(一) 撒奇萊雅族屬於母系社會,採入贅婚,從妻居,因主要分佈於花蓮奇萊平原,因此同時兼有漁業以及狩獵等經濟產業。

近代因甚早接觸噶瑪蘭族人,從其學習水田耕作,因此水稻的種植歷史甚早。

(二) 撒奇萊雅族的部落裡,同樣有與阿美族相似的年齡階級,據日本學者的田野資料所記載,在日治時期德興(sakor)的年齡階級(sral)是每5年進階一次。

男子從嬰兒成長到15歲的時期,這個階級為幼年級(wawa)。

15歲到23歲為青年級(kapah)的預備階級,必須要參加青年組前階級的未成年組,這個階級稱為Masatrot,他們必須開始住宿在青年集會所裡頭(taloan),服從上面階級的命令和指揮,接受訓練。

組成特色:撒奇萊雅族與阿美族有相似的年齡階級(sral),每五年進階一次。

男子從嬰兒到15歲為幼年級(wawa);15歲到23歲為預備階級(masatrot),開始離家住宿在青年集會所(taloan),服從上一個年齡階級指揮並接受訓練;最後成為成年級(Matrot),授予年齡階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赛夏族(Saisiyat) ,分布于新竹县的五指山和苗栗县属的大 东溪一带,人口约三千余人。
布农族(Bunun) ,分布于中央山脉两侧、南投、花莲、高雄、 台东诸县境内,人口约三万余人。
邹族(Tsou) ,分布于南投、嘉义和高雄县境内,人口约五千 人。 鲁凯族(Rukai) ,分布于台东、屏东、高雄等县境内,人口 约七千余人。 排湾族(Paiwan) ,分布于南部知本山之南以迄恒春两端。包 括高雄、屏东、台东县境内,人口约四万余人。
❖ 其中,高山族可分为如下九个族群。
泰雅族
泰雅族黥面
赛夏族
賽夏族竹屋
布农族
布农族打耳祭
邹族
邹族集会所
鲁凯族
鲁凯族服饰
排湾族
排湾族的石板屋
卑南族
卑南族服饰
阿美族
阿美族丰 年祭
达悟族
达悟族飞鱼祭
(
台 灣 原 住 民 高 山 族 分 佈 圖
)
泰雅族(Atayal) ,分布于台中、埔里、花莲一线以北之山区, 包括台中、南投、苗栗、新竹、桃园、台北、宜兰、花莲诸 县境内,现有人口约六万余人。
六、关于台湾原住民分类的讨论
明清时期台湾原住民的分类与命名具有以下四个特征:其一、分类者主要 是民间士人和地方官吏。明清时期,有关台湾原住民的记载散见于现存的
史(志一、)札记明、清游时纪、期奏:折汉、告民示族等文,而化这中些心文本主的义撰性述者分多类是民间士人和
地方官吏,由此推测他们应是明清时期台湾原住民的主要分类与命名者。 其二、分类的动机是为了满足猎奇心理和管理需要。民间士人之所以著书 记述台湾原住民,无外乎是为其奇特的风土人情所吸引,立志将所见所闻 记载下来,以为世人所知晓。而地方官吏对原住民作出分类可能是为了便 于管理番社和征收赋税。其三、分类的结果缺乏科学性。由于明清时期无 论民间士人,还是地方官员均毫无民族学知识,结果导致他们的分类显得 杂乱无章,随意性强,缺乏系统性,没有科学凭据。明清时期台湾原住民 的分类,除了黄叔璥在“番俗六考”中的分类与现代所采用的类别法有多 处吻合外,其余的皆无学术意涵。其四、汉民族文化中心主义思想烙印明 显。民间士人和地方官员都是以“番”字来统称台湾原住民。这表明在民 间士人和地方官员的心目中台湾原住民无异于茹毛饮血的兽类。汉民族文
拉拉
洪雅
Pazeh
Sao
Pazzehe Sao
Pazeh
Sao
拍宰海 -
Luilang Taok Pap Bab Hoanya Pazeh
Sau
as
ora uza
195 李亦园 5
噶玛兰
197 洪敏麟 0
卡瓦兰
198 土田滋 5
Kavalan
199 李壬癸 1
噶玛兰
凯达格兰
雷朗
道卡 巴 猫

布雾
拉捒
第二章
台湾原住民
台湾原住民,是指汉人移居台湾前最早抵达台湾定
居的族群,是台湾四大族群之一。
台湾原一住、民什,么属于是南台岛湾语原系住。民在人种上属马来人。
南岛语族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民族; 分布地区西起非洲 东南的马达加斯加岛,越过印度洋直抵太平洋的复活节 岛; 北起台湾,南到新西兰。
二、台湾原住民的源流
卑南族(Puyume) ,分布于台东县境内,人口约六千人。 阿美族(Amis) ,分布于花莲、台东和屏东县境内,人口约十 二万余人。 达悟族(Yami) ,分布于距台东之东四十浬的兰屿岛上,人口 约二千余人。
❖ 平埔族可分为噶玛兰族(Kavalan)、凯达格兰 族(Ketagalan)、道卡斯族(Taokas)、巴宰族 (Pazeh)、拍瀑拉族(Papora)、巴布萨族 (Babuza)、洪雅族(Hoanya)、西拉雅族 (Siraya)等八个族群。
赛夏
10族

布农 -
排弯
卑南
阿美 雅美
赛夏
8族
根自内民首化族据觉涵的先视系现认或族,野的代同历称诸下复民和史多如对杂族“来不“台性学自源具夷湾和理称。备”原文论”从近、住化,的这代“民的科记个民番的多学忆层族”笼样的,面学之统性“在来上类指。族一看“的称称定,族族,”程迄称称并应度今”,没是上为的是有所反止意汉反指映台义人映群其湾。在其体文原汉内的化住文部

Taok Vu Poa Ar Ll Pazzehe -
as
pur vos ik oa
an a
un
Luilang
Taok Vu Bab Hoanya
as
pur uza
an
Taok Vu Bab Hoanya
as
pur uza
an
Taok Pap Bab Hoanya
as
ora uza
道卡 拍 拍

瀑瀑
四、台湾原住民名称的变迁
番人(明朝)

熟番(平埔 番)
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时期
生番(高山 番)



平埔蕃
日据初期
高山蕃
民 名

平埔族
1935年
高砂族
变 迁


平埔族
台湾光复后
高山族

原 住 民 (1994年)
五、台湾原住民种类与分布
❖ 台湾原住民约略可分为平埔族和高山族两大类。我 们还可依据语言、文化、体质等特征将高山族和平 埔族再分为若干族群。
语民(
族的 3
无源)
关流新
的有旧
百二南
岛 语 族 。
越 族 ; 一 是
: 一 是 来 台
北 两 系 说 ,
较较认
晚早为
来而台
台与湾
的南原
南岛住
说 ”( 。2 大) 陆西 及来 大说 部, 分也 台即 湾“ 学中 者国 多大 主陆 张来 之源 。
至( 少1 美绝) 及大南 部部来 分分说 台是, 湾来认 学自为 者南台 多洋湾 持群原 此岛住 观。民 点日的 。本全 、部 欧,

Tsuo Vonu -
u
m
Tsari
payowan s e n
Piyu Amis -

7族
m
a
Niita
Boun Saou
k
o
a
u
n
Tsari
Patwan s e n
Pyou Ami Yami

9族
m
a
Tsuo Bunu -
u
n
Tsari
Paiwan s e n
Piyu Ami m a
Yami
Saisett
七、台湾原住民的传统生活方式
一二三四、生社礼衣产会俗食形组信住态织仰行::渔女招冬猎性赘夏和亲婚一游族、布耕制室、与内粗部葬粝落、一长鸟饱老占制与猎首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潘英认为,泰雅、邹来台最早,约在5000至6000年前分 李巴凯年陈邵2别之移前200壬则等前奇族由,往,0000癸海族,禄、大约台由多年认、群雅推布陆在湾中年前3为洪大美断农南;南前由5,雅约族,、部排半0,中0最等在最泰邹及湾岛阿至南5早,迟雅在中、泛美半40530移时,、南鲁海在岛00000居间约赛半凯来公或年年0台约在夏岛族台元大前多前5以陆湾在二移再;始年,060后南的族居次卑迁前由5年0,部入,族可台之南华0前雅移;鲁年群能湾,、中迁美入噶凯前包在;可阿经居5在台玛、;括赛能美由0兰0唐湾兰排排泰夏在、华0屿2宋,族湾湾年雅、平南5。0之雅大、、前、布埔、0间美约卑卑移到邹农等南。族在南南入3、等族方5最在、台30赛族约岛00次鲁湾0屿夏次在年0,,、 可能在距今500到1000年前,由菲律宾巴丹岛移入兰屿。
(
台 灣 原 住 民 平 埔 族 分 佈 圖
)
噶玛兰族(Kavalan),分布于宜兰、罗东、苏澳一带。 凯达格兰族(Ketagalan),分布于淡水、台北、基隆一带。 道卡斯族(Taokas),分布于苗栗、新竹一带。 巴宰海族(Pazeh),分布于丰原附近。
拍瀑拉族(Papora),分布于大甲一带。 巴布萨族(Babuza),分布于彰化附近。 和安族(Hoanya),分布于彰化、嘉义和南投一带。 西拉雅族(Siraya),分布于台南至屏东一带。
9族
Tsuo Bunu -
u
n
Paiwan
Ami Yami

6族
Tsuo Bunu -
u
n
Paiwan
Ami Yami
Saisett
7族
朱欧 蒲嫩 -
派宛
阿眉 野眉
萨衣设特 7族
Tsuo Bunu -
u
n
Rukai
Panapanayan
Pangt Yami s a h
Saisett
8族
Sede Tsou Bunu -
其随或民们最群称象次意族的的后,往。,性群族认,在往台强的称同日某不湾,自基。据种能原缺觉本时程有住乏认上代度效民科同都以上地的学和是来可指“意“外根谓称族涵自人据是相称。称主语带应”理”观言有的多想的认、任群是的记定文意体““忆的化性,他族。,等的存称称然根特“在””而本征聚以,应,没所拢偏并是台有划”概且该湾获分,全命民原得的其的名族住他族族现
化中心主义思想对台湾原住民分类与命名的影响于此可见一斑。
二日、据日时据代时以代来以,来台:湾学原术住研民究的性分类类别具有如下特征:其一, 分类者主要是学有专攻的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和考古学 家。其二,类别的依据是语言、风俗等民族文化特征。 其三,类别的结果甚为精细,学术意涵浓厚。
时 分类者 间
189 伊能嘉
q
n
Ruka Paiwan i
Sa’ar nak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