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章 中国历史文化
中国古代文化 之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1.礼治秩序
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三)礼治秩序与泛道德化
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 嗣也。(《左传》)
孔子主张对民“齐之以礼”,打破 “礼不下庶人”的界限,提出“克己 复礼”。
孟子提出“君臣有义,父子有亲,长 幼有序,夫妇有别,朋友有信”的 “五伦”。
汉儒:“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 疑,别同异,明是非也。”(《曲 礼》)
齐宣王见颜斶
齐宣王见颜斶(音绌),曰:“斶前!”斶亦曰:“王前!” 宣王不悦。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 前’,亦曰‘王前’,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 为趋士。与使斶为趋势,不如使王为趋士。”王忿然作色曰: “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王曰: “有说乎?”斶曰:“有。”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 下季陇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 封万户侯,赐金千镒。’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 陇也。”宣默然不悦。
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四)崇老尚古与乡土情结
2.乡土情结
或曰乡土意识,是指人们对于 自己家族及本人出生地与生活 的家乡故土怀有的一种特殊的 心理、特殊的观念、特殊的感 情,具体表现在对乡土乡音乡 俗和乡民以及文化传统特别骄 傲自豪。
2.乡土情结
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四)崇老尚古与乡土情结
文献典籍——《易经·系辞》:“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 (笃厚)乎仁,故能爱。”《白虎通· 社稷》:“人非土不立, 非谷不食。”《汉书·元帝纪》:“安土重迁,黎民之性。”
民两金”,“花是故乡好,月是故乡圆,水是故乡甜, 人是故乡亲”,“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
俗语:“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千里做官只为钱。” “升官发 财”。
可爱的中国每章梗概
可爱的中国每章梗概第一章:中国的自然风光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和多样自然景观的国家。
无论是雄伟壮丽的高山,还是绵延不绝的大河流域,抑或是蜿蜒曲折的海岸线,都展现了中国独特的自然之美。
中国的自然风光不仅仅是大自然的壮丽景观,也体现了中国人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中国有悠久的农耕文化,人们以水土为生,尊重自然,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这种哲学理念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根深蒂固,可以从中国古代的诗歌和绘画中看到。
中国的自然风光也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家喻户晓的黄山、张家界、壶口瀑布等都成为了中国文化的象征。
这些著名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他们来此寻找灵感,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
第二章:中国的历史文化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
中国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文明。
中国有着众多世界遗产,如故宫、长城、兵马俑等。
这些古迹见证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并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中国的历史文化不仅仅体现在建筑物和文物上,也体现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
中国人热爱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
这些节日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如京剧、曲艺、传统服饰等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瑰宝。
中国历史文化的可爱之处在于它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
这些文化传统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相互交融,形成了中国绚丽多彩的文化图景。
第三章:中国的美食文化中国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美食文化之一。
中国的美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名,以其独特的口味和丰富的菜肴种类而闻名。
中国的美食文化丰富多样,各个地区有着不同的特色菜肴。
北方菜以烤、炖、煮为主,口味醇厚;南方菜以炒、炸、煮为主,口味清淡。
川菜、粤菜、鲁菜、闽菜、湘菜等不同地方的菜系,各自独特,却都被称为中国烹饪的精髓。
中国的美食文化不仅仅在于菜肴的口味,还体现在餐桌礼仪和饮食文化的传承上。
中国人崇尚“农以食为天”,尊重食材,注重烹饪技法,讲究用餐礼仪。
第二章中国历史文化答案
第二章中国历史文化一、判断题(正确答案用“A”标注,错误答案用“B”标注)1.考古发现,距今约300万年的建始人化石是中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化石。
( B )2.夏朝的最后一个国王是桀,他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 A )3.东周前半期称为春秋时期,因鲁国的史书《春秋》而得名。
( A )4.秦国于221年扫平六国,统一全国。
( B )5.北魏孝文帝以汉化为主题的改革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盛事。
( A )6.刘邦通过废除丞相、建立厂卫特务机构、以八股取士和在地方设三司等措施,极大地强化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
( B )7.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召开。
( A )8.1935年遵义会议后,于3月中旬,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新的“三人团”,以毛泽东为首,负责全军的军事行动。
( B )9.在中国艺术的各个门类中,书法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传统艺术,它深刻地反映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情趣。
( A )10.明代中叶,“四大徽班”进京后,博采众长,形成了中国戏剧的代表剧种——京剧。
( B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l个最符合题意)1.距今约70万~20万年的( B )已经学会使用打制石器和天然火。
A.元谋人 B.北京人 c.蓝田人 D.山顶洞人2.在我国古代传说中,“钻木取火”的始祖是( C )。
A.有巢氏 B.庖牺氏 C.燧人氏 D.神农氏3.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 A )。
A.夏 B.商 C.周 D.秦4.制定礼和刑的是( D ),其目的是用来维护贵族内部的等级制度,镇压奴隶和平民。
A.东周 B.商朝 c.夏朝 D.西周5.北魏( A )以汉化为主题的改革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盛事。
A.孝文帝 B.隋文帝 c.汉文帝 D.光武帝6.“开元盛世”指的是( C )统治时期。
A.唐太宗 B.唐高宗 C.唐玄宗 D.武则天7.最早的有系统记录的汉语文字是( B )时代的甲骨文。
红星照耀中国第二章第一节主要内容
红星照耀中国第二章第一节主要内容
“红星照耀中国”第二章第一节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标题,讲述的是中国的自然资源丰富性,历史文化的深厚。
中国的自然资源文化博大精深,早在古代,中国就有各种不同的资源可供利用,包括水源、矿物、森林、动植物资源等,这些资源都给了中国人们发展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巨大方便,也使中国成为了一个发达、文明的国家。
中国历史文化悠久,由黄河流域一直传承到现代,给中国文明注入了深厚的文化血脉,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历史传统,使中国人民广泛浸润在独特的历史文化之中,熔铸成一股强大的民族情怀。
中国的历史文化也支撑着中国人民实现自身价值的信念,中国有着传统的五大文明,其中包括神话、技艺、文学、书法和艺术,是中国人民培养自己的精神财富,支撑他们实现自我价值的渊源。
中国的自然文化风景也成为了中国独特文化的象征,中国绿水青山丰富多彩,把中国自然美景与中国人民的智慧巧思完美融合,创造出了一些令人叹为观止的伟大杰作,深入人心,久久不忘,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中国永恒的象征。
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文化传承
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文化传承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不仅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也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文将从中国的历史文化传承、文化传统的重要性以及文化保护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国的历史文化传承中国历史悠久,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文化的国家。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秉承着“礼仪之邦”的思想,重视道德、崇尚文化,致力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从古代的典籍经典、诗词歌赋,到传统的戏曲、曲艺以及绘画、雕塑等,这些都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历代的流传,这些传统文化不仅仍在中国社会中得到传承,也逐渐成为了中国人民独特的精神财富。
二、文化传统的重要性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基因,是一个国家的独特标志。
中国的文化传统不仅源远流长,而且极富特色。
文化传统具有以下重要意义:1. 传承民族精神: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基础,是民族认同和凝聚力的重要来源。
通过传承和发扬中国的文化传统,可以加深人们对自己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国家凝聚力。
2. 提升社会文明素质:文化传统承载了丰富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通过学习和传承中国的文化传统,人们可以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更好地面对社会生活与发展。
3. 促进文化多样性:在当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保护和传承中国的文化传统,不仅有助于维护地域文化的多样性,也能够为国际社会提供一种不同于西方文化的思维方式和视角。
三、文化保护的重要性文化保护是传承历史文化的基本前提和有效手段。
它既包括对历史文物的保护、修复与整理,也包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弘扬。
文化保护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保存历史记忆:历史文物是一个国家珍贵的历史记忆,对于研究和了解过去的社会、文化和文明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保护历史文物能够让后人深入了解历史,增强对自身文化传承的认同感。
2. 弘扬文化自信:通过文化保护,可以展示一个民族的独特魅力,增强民族自信心,提升国家影响力。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要览(第一--第三节)
四、原始制度文化
到母系氏族社会晚期,农业、畜牧业产生,女性 曾经是主要农业劳动力,占据社会宰制地位。随 着社会生产力向纵深发展,尤其是犁耕出现,要 求身强力壮的男子从渔猎转向农业和专业手工业 (如制陶),逐渐取代妇女成为主要农业劳动力, 体力较弱且有生育之累的妇女则从事纺织、炊事 和养育子女等家务劳作。男子的社会地位历史性 地超过妇女,母系氏族制向父系氏族制过渡。父 系氏族制区别于母系氏族制的关键,在于世系按 父系计算,男子是社会和家庭的主宰和核心。男 子出嫁到女方的对偶婚演变为男娶女嫁,母系家 庭公社向父系家庭公社转化,进而形成以男子为 家长的一夫一妻制家庭。
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要览
第一节 中国文化的发祥
一、中国人的起源
东亚大陆是远古人类化石的发现地之一。自1929 年中外学者在北京发现晚期猿人(直立人)头盖 骨化石以来,之后几十年多有古人类化石出土。 考古学依据人类所使用生产工具的变革,将人类 古代的历史划分为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 代,而石器时代又分为旧石器时代(距今约250 万年至距今约1万年)和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万 年前至文明出现)前后两个阶段,人类在石器时 代的生活大约经历了二三百万年。在中国境内发 现的多批属于旧石器文化的人群。
三、原始观念文化
与世界其他文化中的初民一样,中国的原始 宗教也经历了由低级至高级、由自然神到人 格神的转化过程,它包括自然崇拜和灵物崇 拜、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祖先崇拜几大类。
原始宗教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一些以谋求 控制自然力为目标的仪式,这便是巫术。巫 术有祈求式、比拟式、接触式、诅咒式、录 符式、占卜式等。
第二节 夏商西周文化
一、夏代文化
第一,社会生产力已有很大提高,农业生产 已有明显发展,大禹治水实际上是一次规模 巨大的国土整治工程,无疑对农业生产有很 大的推动。又相传禹曾用铜制作兵器,铸造 “九鼎”,可见夏代已出现青铜器。
中国文化概论_第二章
墨家
墨家思想的主要特征是:墨子的“兼 爱”、“尚同”、“尚贤”、“节用”、 “非乐”等。保护民利是墨子思想的主要 倾向。它标志着私营劳动阶层已经开始有 了思想的代言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阴阳家
战国时期的邹衍的阴阳五行相生相克“五 德终始”说。他以此解释朝代的变更,对 当时的诸侯有很大的震骇作用。
名家(又称刑名家)
法家
在先秦明显分为前后两期。早期法家人物 的代表是齐国的管仲、魏国的李悝,以及在 楚国、秦国变法的吴起、商鞅等。早期“法” 的精义是“尚公义”,主张建立普遍的法度, 上约君,下约民,以一种公平的法度智力国 家。后期法家的集大成人物是韩非子,他把 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 “势”结合在一起,发展一套专门为君主权 力斗争服务的法术之学。
分封制的实施有以下特点和意义
第一,作为一种制度,分封实际承认了包 括商人在内的异族生存的权利; 第二,旨在维护王室的统治分封,实际形 成的是周王与诸侯共治天下的局面; 第三,分封制是一个激励历史创造力的制 度。
农耕文化方向的选择 (P43)
周人极端重视农业。但是考察周人的重农,他们 不时仅把农耕当作简单的生产行为,而是赋予它 某种“政道”的含义。周公赋予农耕活动两方面 的政治含义:一是继承传统——稼穑之事是周家 “王业”之所起,二是可以防止贵族像商朝的上 层那样腐化。然而,农耕作为一种政道,还有它 更深刻的内涵。所以,与周公的重农相应,《诗 经》的《周颂》、《大雅》、《小雅》中,保存 了大量农事典礼的诗篇,体现着西周农耕文化方 向的选择。
两汉经学的作用及变化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实际上实行的是内法 外儒,安抚与镇压并用的政策。他利用儒学的目的,是为 了加强封建统治。而到汉元帝上台后,提拔了一大批名儒 来主政,使得西汉儒生一套宽政减刑、不与民争利的言论 不顾实际地得到实行。建国二百年的王朝腐败以十分严重, 现在全用“宽政”使得王朝政治如脱缰之马般向更腐败的 地步堕落。本来汉代儒学就是杂着阴阳灾异的混合物,它 的宇宙论模式是阴阳家的五行相生相克,落到历史层面的 是“五德终始”之说。政治的腐败透顶,再加上自然灾害 频繁,汉家的“失德”该有新王朝代汉的说法渐渐传开来。 于是王莽利用这种说法,代竿建立新朝。但王莽是一个食 古不化的书呆子,他完全按照《周礼》治理国家,所行的 大政没有一样切合实际。当时由于天灾人祸,人民无法生 存,开始造反,他还只顾和大臣们议制度,以为礼制一定, 天下自然太平。所以王莽的失败,是一场经学的失败。东 汉建立后,像“尧舜禅让”一类的经论被皇帝“受命于天” 的论调代替了,以后再也没有见谁敢提起过。
中国文化概论第二章
②商周时期,我国的城市商贸易已有了一定的发展,并已开 始使用货币。
中国是世。 《左传》、《国语》:当时有“羊肆”、“米市”。 ④战国:商业都市崛起
战国齐国
汉代城市布局
中国历史上几个商品经济发达 的时期,展示出中国商品经济发展 的高峰。
第三节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迂缓的原因
在明清时期(十六、十七世纪以来),西方文明以突飞猛进之势发展, 出现了“近代化”运动,而中国却在农耕经济上原地踏步,明中叶始出 现的资本主义萌芽却倍受挫折,步履蹒跚,出现了迟滞状态。
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江南地区 和东南沿海城市,大批破产农民流 入城镇,投入手工业作坊或矿井作 工成为领工资的工人。
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 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 能竭其力,以得所欲。农不出则乏其食, 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 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 者,民所衣食之原也。 ——太史公的《史记•货殖列 传》
• 食租地主对工商业生产有浓厚的兴趣 “乡落大姓,居货而贾者,数不可纪” 中国农耕经济扩充了内部活动空间
男耕女织,以织助耕,以工助耕,以商助耕的自给自足家庭 小农业在经济中占主导
与此经济适应的政治体制:
→国家开始向个人生产者征税或劳役 (国家和个人)
土地私有化和个体家庭经济的成长,土地成为社会各阶层 猎取的目标。 →个体家庭经济逐渐分化为地主和农民 (地主阶层和农民阶层)
地主、自耕农、皇帝 这三种力量的平衡与失衡是造成周期性治乱的原因所在。
二、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长期对垒和融合
农耕经济和游牧经济历经数千年的相互融合, 互为补充,汇成气象恢弘的中华文化。
1、游牧民族的特点
• 繁衍生存在中国西北部地区,剽悍善战,世代逐水草迁徙, 依赖畜牧、狩猎为生。常南下劫掠,给中原农耕民族造成 很大威胁,甚至可乘势入主中原,建立混一游牧区和农耕 区的王朝。 • “逐水草而居,毋城郭常处耕田之外。” (《史记· 匈奴 传》) • “利则进,不利则退。” (《史记· 匈奴传》)
第二章会计历史文化
继承会计传统 弘扬会计文化
隋唐、五代十国、宋朝时期会计的发展进程
宋朝
(公 元 960公元 1279 年)
(1)高度重视会计核算工作,会计机构独立化。
(2)强化制度建设,使会计核算相关制度体系化。 (3)创新会计记账方法,发明“四柱清册”记账法。 (4)商业繁荣和纸币的流通,使会计核算手段趋于完善。 (5)会计理论不断丰富,形成诸多会计史著。
明(公
元
1368-
公元
1644年)
元明清时期会计的发展进程
清朝
(公 元 1616 -公元 1911 年)
(1)沿用明制,强化财计监管。 (2)规范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中式会计与西式会计并存,入出 记账法、收付记账法与借贷记账法并存。
清朝的账簿体系
元明清时期会计的发展进程
清朝
(公 元 1616 -公元 1911 年)
第二章会计历史文化
目录
壹
贰
叁
会 计 的 起 源
中 国 各 历 史 时
国 外 各 历 史 时
期
期
的
会
会
计
计
发
发
展
展
中
国
各
历
史
时 期 的 会
第 二 节
计
发
展
中国古代会计发展进程
具体 内容
1、中国古代代会计的发展进程
(1)夏、商、周朝会计发展 (2)春秋、秦、汉、南北朝会计发展 (3)隋唐、五代十国、宋朝会计发展 (4)元、明、清朝会计发展
隋唐、五代十国、宋朝时期会计的发展进程
(5)规范和改进计算工具,算盘在会计核算中被普遍应用。
宋朝
(公 元 960 -公 元 127 9年)
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特征
二、崇尚和平的原因 (一)思想方面的提倡 张载:“为往圣继绝 学,为万世开太平。” (二)农业生活的影响 (三)佛教的影响
19
第六节 乡土情谊
20
一、乡土情谊在日常 生活中的表现 《周易》:“安土敦 乎仁,故能爱。” 《礼记》:“不能安 土,不能乐天;不能乐天, 不能成其身。”
21
人离乡贱,物离乡贵。 宁恋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 两金。 乡亲遇乡亲,说话也好听。 宁给挑葱卖蒜的,不给出门在 外的。 官大一品,不压乡党。 湖广四川的做客,不及在乡间 撩削麦。
4
4、重统绪 西方学术文化的分类: 宗教、语言、哲学、文学、 艺术、经济、政治。 中国学术文化的分类: 经、史、子、集。
5
5、求久的思想
《易传》:“可久可大。” 《中庸》:“悠久成物。” 老子要人法“天长地久”。 孟子:“苟为善,后世子孙必有王者 矣!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 司马光:“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 能守;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 不如积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长久之 计。”
6
第二节
涵摄性
7
一、文化的涵摄性 二、士人的宽容心态 儒、释、道三教并祀于 一堂 三、同化与融合 四、涵摄力面临新考验
8
第三节
统一性
9
1、统一的文字 2、思想的提倡 墨子主尚同,儒家主大同 梁襄王问孟子:“天下恶乎定?” 孟子回答:“定于一。” 《礼记》:“天无二日,土无二 王。” 3、没有强大的邻国
22
二、乡土社会的特色
(一)没有陌生人 (二)生活有地方性 (三)较少需要法律
23
第七节 家族本位
24
一、家族意识 二、家族与家 三、家族意识和家族组织 对个人的影响 (一)重家族轻个人 (二)个人未被发现 (三)缺乏公德观念
中国历史文化
中国历史文化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数千年来,中国历史文化与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紧密相连,为世界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从古代文明、思想哲学、科技发明以及艺术创作等方面,探讨中国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
一、古代文明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黄河流域。
远古时期的华夏族群在物质生活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最早的汉字文字,孕育了华夏文化。
此后,商、周、秦、汉等朝代相继兴起,中国古代文明达到了巅峰。
古代的中国文化以“礼”、“乐”、“诗”、“书”、“画”等为代表,成为了东方文化的瑰宝。
这些文化符号代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二、思想哲学中国古代的思想哲学为世界文明史做出了重要贡献。
孔子、老子、孟子等儒家学派的思想,强调了道德伦理、个人修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而道家、墨家、法家等不同学派的思想也对中国的政治、法律体系做出了贡献。
在这些思想的熏陶下,中国形成了独特的传统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至今仍然对中国人的行为和思考方式产生影响。
三、科技发明中国历史上的科技发明在全球产生了广泛影响。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被誉为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发明之一。
这些发明不仅在中国推动了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也通过丝绸之路和其他途径,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其中,造纸术的发明改变了人类的书写方式,印刷术的发明推动了信息传播的革命,而火药和指南针的发明则对战争和航海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艺术创作中国历史文化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其丰富多样的艺术创作。
中国古代的绘画艺术、音乐舞蹈、戏曲表演等形式,以其独特的审美标准和表现手法,表达了中国人的情感和思考。
其中,中国画以意境深远、意蕴丰富、笔墨意象独具特色而闻名于世。
中国古代音乐和舞蹈,经过千余年的沉淀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表演艺术。
京剧、豫剧等多种戏曲形式,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当代,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融合,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中职教育-《就中国历史文化》课件:第二章 中国城居文化1(刘蓉、靖立英 主编 航空工业出版社).ppt
二、中国古代城市的起源
“城”和“市”最初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古代汉语 中,“城”是指在一定地域上用作防卫而围起来的城垣。 “城”是当时的军事设施和统治中心。
“市”与“城”相对,是进行交易的场所。《周易• 系辞下》对“市”有详细描述:“日中为市,致天下之 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这是“市 中”,另外还有“朝市”和“夕市”,总称为“三市”。 因此,“市”是古时商品流通的中心。
东汉都城洛阳的宫室、苑囿都建在纵轴线上;汉末的邺城将宫室移至全城纵轴线的北端,不再妨碍城内东西交通,城市布 局有了变化。魏晋南北朝时期,又增加东西两市场。隋唐的长安城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都城。
发展到北宋时期,由于工商业的繁荣,封闭式的坊墙被取消,呈开放式,形成住宅和商铺混合的街道,这是宋都开封城和 唐代长安城的一个重大区别,是城市进步的表现。布局力求方整和对称,并以建筑物的体量和色彩来强调以宫室为主体的城市 中轴线的作用。这种基本格局一直延续到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都城。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是最典型的代表。
三、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
古代城市都有防御功能。远在原始社会时已有城堡,商周时期的都城规模不大,城内有宫城,宫城内有宫殿,其遗址均已 发现,如齐临淄、赵邯郸等。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都城已分宫城与郭城两部分,各有城垣,每边有数目不等的城门。秦郡咸阳 的城市布局采用不对称的建筑群体组合形式,依山就势,沿山边筑城郭。汉朝的都城长安是先造宫殿后建城垣,城的平面呈不 规则形。
中国历史文化
目录页
CONTENTS PAGE
第第第第 四三二一 节节节节
第 一
中中中中 章
国国国国
历 史 文
历 史 文
八 大
城 镇 的
化化古起
名名都源
中国历史文化练习题
中国历史文化练习题一、单选题1.距今约70万-20万年的()已经学会使用打制石器和天然火。
A.元谋人B.北京人C.蓝田人D.山顶洞人2.在我国古代传说中,“钻木取火”的始祖是( )。
A.有巢氏B.庖栖氏C.燃人氏D.神衣氏3.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A.夏B.商C. 周D.秦4.制定礼和刑的是(),其目的是用来维护贵族内部的等级制度,镇压奴隶和贫民。
A.东周B.商朝C.夏朝D.西周5.北魏( )以汉化为主题的改革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盛世。
A.孝文帝B.隋文帝C.汉文帝D.光武帝6.“开元盛世”指的是( )统治时期A.唐太宗B.唐高宗C.唐玄宗D.武则天7.最早的有系统记录的汉语文字是()时代的甲骨文A西周B殷商C东周D春秋8.在我国,目前可以看到的最早的古代绘画实物是战国时期的帛画()A《女史箴图》 B《洛神赋图》 C《步辇图》 D《龙凤人物图》9.《诗经》开了中国()文学长河,对此后中国两千哦同安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A.现实主义B.浪漫主义C.现代主义D.象征主义10.刘义庆的《世语新说》是一部().A.神话小说B.笔记小说C.志怪小说D.传奇小说11.我国现存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史书是()。
A.《左传》B.《春秋》C.《尚书》D.《史记》12.八卦的“坎”代表()。
A水B.火C风D.山13. 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的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 )A.孔子B.孟子C.荀子D.墨子14. 我国现存最早,最完备的农书是( )A.王祯的《农书》B.徐光启的《农政全书》C.汜胜之的《汜胜之书》D.贾思勰的《齐民要术》15.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是()时期编订的。
A春秋B战国C西汉D东汉16.我国第一部针灸学专著《针灸甲乙经》作者是()A张仲景B华佗C孙思邈D黄甫谧17.俗称“金不换”的中药材是( )。
A.鹿茸B.三七C.人参D.虫草18.《诗经》中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 )记录。
A.日食B.月食C.哈雷彗星D.黑子19.西周时的商高是见于著述的中国古代第一位()A.医学家B.数学家C.天文学家D.农学家20.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是()A.《水经注》B.《梦溪笔谈》C.《天工开物》D.《广游志》21.干支纪年萌芽于西汉,()时以政府命令的形式在全国通行。
历史文化之旅的探索教学教案
历史文化之旅的探索教学教案一、第一章:中国历史文化概述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
掌握中国历史文化的主要特点和成就。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2. 教学内容: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
中国历史文化的主要特点和成就。
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
学生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主要特点和成就。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识和感受。
4. 教学评估:教师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了解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的掌握情况。
学生提交有关中国历史文化的主要特点和成就的调研报告。
二、第二章:古代中国的文明成就1. 教学目标:了解古代中国的文明成就。
掌握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主要贡献。
培养学生的文化欣赏能力和创新意识。
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
古代中国的艺术成就。
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古代中国的文明成就。
学生通过阅读资料、观察文物等了解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主要贡献。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古代中国的文明成就的认识和欣赏。
4. 教学评估:教师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了解学生对古代中国的文明成就的掌握情况。
学生提交有关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主要贡献的调研报告。
三、第三章:中国历史文化名人的故事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名人的生平事迹和贡献。
掌握中国历史文化名人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
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生观。
2. 教学内容:中国历史文化名人的生平事迹和贡献。
中国历史文化名人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
教师讲解中国历史文化名人的故事。
学生通过阅读资料、观看视频等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名人的生平事迹和贡献。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中国历史文化名人的尊敬和学习。
4. 教学评估:教师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了解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名人的故事的理解情况。
学生提交有关中国历史文化名人的生平事迹和贡献的调研报告。
四、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与价值观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和价值观。
第二章 第五节 历史文化名镇(村)
浙江省江山市廿八都镇
江西省鹰潭市龙虎山风景区 上清镇 湖北省监利县程集镇
湖北省郧西县上津镇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霍城县惠 远镇 海南省三亚市崖城镇
云南省剑川县沙溪镇
广西壮族自治区昭平县黄姚 镇 重庆市北碚区金刀峡镇
云南省腾冲县和顺镇
广西壮族自治区阳朔县兴坪 镇 重庆市江津市塘河镇
重庆市綦江县东溪镇
四川省合江县尧坝镇 贵州省雷山县西江镇 甘肃省古浪县大靖镇 广东省珠海市唐家湾镇
四川省双流县黄龙溪镇
四川省古蔺县太平镇 广东省开平市赤坎镇 甘肃省榆中县青城镇 广东省陆丰市碣石镇
四川省自贡市沿滩区仙市镇
贵州省黄平县旧州镇 西藏自治区乃东县昌珠镇 甘肃省永登县连城镇
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单
至周边环境基本上原貌保存完好;
或因年代久远,原建筑群、建筑物及其周边环境虽曾
倒塌破坏,但已按原貌整修恢复;
或原建筑群及其周边环境虽部分倒塌破坏,但“骨架”
尚存,部分建筑细部亦保存完好,依据保存实物的 结构、构造和样式可以整体修复原貌。
(三)现状具有一定规模
凡符合上述(一)、(二)项条件,镇的总现存历史传
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平地 镇迤沙拉村 陕西省米脂县杨家沟镇杨家 沟村 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七眼桥 镇云山屯村 新疆鄯善县吐峪沟乡麻扎村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第三批)
河北省邢台县路罗镇英谈村 山西省阳城县北留镇郭峪村 山西省阳泉市郊区义井镇小 河村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 陆巷村 安徽省歙县郑村镇棠樾村 河北省井陉县于家乡于家村 山西省平遥县岳壁乡梁村 山东省荣成市宁津街道办事 处东楮岛村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西山镇 明月湾村 安徽省黟县宏村镇屏山村 河北省清苑县冉庄镇冉庄村 山西省高平市原村乡良户村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石拐区 五当召镇五当召村 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 唐模村 浙江省桐庐县江南镇深澳村
高中历史上册的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上册的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古代史概述1. 人类的起源和早期社会- 人类的起源:人类起源于非洲大草原,经过长时间的演化,最终形成了现代人类。
- 早期社会:早期社会以狩猎和采集为生,生活方式原始简单,主要以食物和繁衍为主要生活内容。
2. 文明的起源- 农业革命:农业的发展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转折点,人们逐渐过上了定居生活,粮食的生产也显著增加。
- 文明的兴起:农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的兴起,新的社会组织和文化活动也得以形成。
3. 世界上古文明-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流域地区最早出现了农业文明和城市建设,后来成为古代文明的中心之一。
- 埃及文明:尼罗河畔的埃及文明以其神秘的金字塔和法老统治者而闻名,也是古代文明的代表之一。
- 希腊罗马文明:古希腊和罗马的文明成就在政治、哲学、科学、文学和艺术等方面均有杰出表现。
第二章中国古代史1. 中华文明的起源- 中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分别是古代中国文明的发源地,这两个流域的文明分别是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
- 早期氏族和部落的相互融合,逐渐形成了华夏族的文化特征和政治组织。
2. 周代和春秋战国时期- 周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原地区诸侯的统一,分封制的实施也使得周王朝得以稳固。
-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变革是中国古代史上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形成的重要阶段。
3. 秦汉时期- 秦朝的建立和统一:秦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时期,秦始皇的统一政治措施为中国封建社会的进一步巩固奠定了基础。
- 汉朝的兴起:汉朝的建立开启了中国的汉文化时代,其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际交往都达到了新的高峰。
第三章世界中古史概述1. 罗马帝国的兴衰- 罗马帝国的扩张:罗马帝国在地中海地区的扩张和征服,为其成为古代世界的超级大国打下了基础。
- 罗马帝国的分裂和衰落:罗马帝国的内外问题逐渐积累,在东罗马和西罗马两部分逐渐分离,最终导致了罗马帝国的分裂和衰亡。
2. 伊斯兰世界的兴起- 伊斯兰教的传播:伊斯兰教的传播迅速,一度称霸地中海地区,并成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宗教之一。
了解中国历史文化
了解中国历史文化中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世界上数千年的文化积淀蕴含其中。
中国历史文化是一座宝库,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智慧和独特的价值观念。
本文将带您走进中国历史文化的世界,了解其中的精髓所在。
1. 中国古代历史概述中国古代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2100年左右的夏朝,历经夏、商、周、春秋、战国等时期,最终形成统一的中国。
其中,商代的青铜文化、周代的礼乐文化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都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2. 文化传承与发展随着历史的演进,中国历史文化经历了多次变革与传承。
例如,秦始皇统一六国并建立了中国的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开启了统一的封建制度;唐宋时期,古代中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艺术、科技、文学等领域都取得了辉煌成就。
3. 儒家思想的重要性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其影响深远。
儒家强调仁爱、孝道、礼仪等价值观,其思想贯穿于中国历史的各个时期,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
4. 中国传统节日与习俗中国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与习俗,每年除夕、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例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其庆祝活动包括贴春联、放鞭炮、舞龙舞狮等,体现着中国人民的团结与祝福之情。
5. 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中国历史文化中融合了许多传统艺术形式,如京剧、中国画、文房四宝等。
这些艺术形式不仅展示了中国优秀的审美观念,也传承了历史的记忆和智慧。
6. 文化名人与文化遗产中国历史文化涌现了众多文化名人,如孔子、李白、杜甫等,他们通过自己的才华和创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此外,中国还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如长城、故宫、兵马俑等,这些文化遗产见证了中国古代的辉煌和卓越的工艺水平。
7. 当代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国历史文化在当代得到了传承和创新。
中国政府重视文化保护与传承,举办了许多文化活动和节庆庆典,提升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力。
同时,当代艺术家们也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作,融入了现代元素,展现出丰富多样的当代文化形态。
历史文化常识(完美打印版)
中国历史文化常识第一章皇帝与皇权一、“皇帝”称谓的由来及其至高无上的地位(一)三皇:天皇、地皇、泰皇五帝:黄帝、颛(zhuān)顼(xū)、帝喾、尧、舜(二)君主世袭制度的产生:禹生前,曾遵循禅让的原则选皋陶为继承人。
后因皋陶早逝而改立伯益。
但禹死后,禹的儿子启却将伯益杀死,夺取了王位,从此,君位从“传贤”改为“传子”(或传弟、传侄),君位世袭制度得到确立。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政权:夏王朝(三)皇帝的由来:秦统一全国后,秦王赢政决定兼采三皇之“皇”与五帝之“帝”,号称“皇帝”。
赢政自称“始皇帝”,其后世依次称二世、三世以至万世。
从此,君主专制制度得以确立,秦始皇遂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代专制帝王,他所建立的秦朝则成为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一王朝。
(四)皇帝的饮食起居1、宫室、山陵宫殿:皇帝居住的地方称为“宫殿”“宫”最早原为普通房屋的通称,“殿”则指高大的房屋。
秦汉以后,一般用来指称帝王居住和处理朝政的地方。
中国古代的宫殿建筑一般皆遵循:坐北朝南、“前朝后寝”的规制。
“前朝”:皇帝举行朝会典礼之所,多称“殿”。
“后寝”:则为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皇帝与后妃居住的地方多称“宫”。
“行宫”:皇帝出外巡游所居之处则称。
另外,为满足皇帝及其后妃游玩、享乐需要、历代王朝建有大量“苑囿”,风光绮丽,极尽奢华。
山陵为皇帝死后的葬所,犹如民间的坟墓。
皇帝的陵寝一般包括地下墓室、封土和陵园建筑三部分。
皇帝的陵寝一般皆依山而建。
主要建筑一般由神道,宫墙,殿宇,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地宫等组成。
2、饮食、服饰早在周代,就有了膳夫、庖人、内瓮等专司天子饮食的执事人员十几种。
秦汉以后,历代皆设有负责皇帝及宫中饮食的专门机构,如秦奉常、汉太常及南北朝以后的光禄寺等。
皇帝及其后妃的饮食,每日皆有一定的分例。
每顿正餐包括各类山珍海味、时鲜蔬菜等上百种,另有名目繁多的各种小吃。
每逢年节、寿辰及其它喜庆之事,宫中照例要举行盛大筵宴,名目繁多,其耗费之巨。
中国文化概论问答题(05269)
第一章中国历史文化绪论1、文化: 文化是指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和积累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的生存环境,是人类的全部生活方式。
广义文化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等所有类型的文化。
文化归根到底就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客体而逐步实现人类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这是人与自然相互适应、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
文化的主体是人,任何文化都是作为主体的人的创造,文化强调人类本质的形成和体现,其实质含义是自然界的"人类化",所以,文化就是人化,即人类活动及其结果的人化性质。
2、文化的本质:文化归根到底就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客体而逐步实现人类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这是人与自然相互适应、互相影响的互动过程。
文化的主体是人,任何文化都是作为主体的人的创造,文化强调人类本质的形成和体现,是人区别是于非人、人类世界区别于自在世界的本质特征,其实质是自然界的“人类化”。
所以,文化就是人化,即人类活动及其结果的人化性质。
3、文化要素:构成文化基本形式结构的一些必要成分称之为文化要素。
一般认为,构成文化的要素有:器物体系、认知体系、符号体系、关系体系、规范体系。
器物体系是人类通过适应、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和人工环境,具有物质的特征。
认知是人类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感知、思维信息处理过程,包括从感觉的输入到复杂问题求解的一系列的智能活动。
认知体系中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趋向是核心。
符号是人类文化的最基本形式,是人类创造、传播和储存文化的基本手段和工具,人类通过符号创造、认识和继承文化。
关系体系是人在社会的共同的生活中结成的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的总和。
规范体系指社会规范,是反映人们活动秩序和约束人们行为的准则,包括法律、条款、规章、制度和约定俗成的风俗习惯。
规范体系是文化价值观念的外在表现,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为了满足其需要而建立的。
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与未来
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与未来第一章: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定义和意义中国历史文化遗产是指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反映出中国人民创造的优秀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文化意义、社会价值和科学价值的文化遗产。
在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
它不仅能够维护国家文化自信,保证国家历史文化的传承,也能够促进旅游文化经济的发展。
同时,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还能够激励社会进步,塑造民族精神,激励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现状(1)保护资源严重不足中国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但是保护资源严重不足。
在一些地方,由于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不足,一些古迹或文化古城等文化遗产,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2)保护技术水平不高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技术相比于国外还有较大的差距。
一些专业机构的保护技术水平还有待提高。
这导致了一些文化遗产在保护过程中受到了破坏或者是失修等问题。
(3)公众保护意识普及不足公众保护意识普及不足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另一个难题。
一些人缺乏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认知和了解。
在一些旅游景区,游客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不足,对文物的损坏难以避免。
第三章: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措施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措施有以下举措:(1)建立文化遗产保护机构中国政府广开门路,不断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
在保护工作中,一直建立了不少文化遗产保护机构,负责该省或该市保护文化遗产的工作。
这些机构极大地推动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进程。
(2)开展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更新中国政府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开展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更新,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并敦促各省市建立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法律规定和执行机构。
(3)加强现代科技的应用近年来,随着现代技术设备的不断发展,科学研究和保护手段也得以不断更新。
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也得到了很大地改善。
(4)提高公众保护意识教育中国政府通过互联网、电视台等多个渠道不断的宣传文化遗产保护知识,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教育,促进全民科学保护文物,使文物保护工作越来越迈入科学化,制度化阶段,不断为中国文化遗产发展保驾护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法:书法家
朝代 书法家
代表作
成就
秦代
李斯 《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会稽刻石》——
东汉
钟繇 张芝
——பைடு நூலகம்——
楷书之祖 草圣
东晋
王羲之
王献之 张旭 怀素
《兰亭集序》“天下第一行书”
—— 《古诗四帖》
《自叙帖》
书圣
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二王” 草圣 ——
唐代
宋代 元代
欧阳询
颜真卿
柳公权 苏轼
黄庭坚 米芾 蔡襄
九部医学著作
《黄帝内经》西汉: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书,为中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神农本草经》东汉:我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 《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先河 《脉经》西晋王叔和: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著作 《针灸甲乙经》西晋皇甫谧:我国第一部针灸学专著 《唐本草》唐代: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订颁布的药典 《千金方》唐代孙思邈:“东方医学圣典” 《洗冤集录》南宋宋慈: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著作 《本草纲目》明代李时珍:当时世界上内容最丰富、考订最翔实的药物学著 作,“东方医药巨典”
第二章 中国历史文化
后母戊大方鼎(司母戊大方鼎)
甲骨文“殷墟文字”“殷契”
魏晋南北朝
清朝
努尔哈赤:建后金 皇太极:改族号“女真”为“满”,改国号“金”为“清”。 顺治(爱新觉罗•福临):入山海关,定鼎北京。
《诗经》: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 《春秋》:保存了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 《汉书·五行志》:世界公认的较早的黑子记录
北宋:发明活字印刷
儒学
朝代 春秋
战国 西汉 北宋 南宋 明代
人物
贡献
孔子
儒家学说创始人,思想集中反映在《论语》中;在中华民族 的思想和文化发展史上影响最大、时间最久、程度最深。
孟子 被称为“亚圣”,提出“性善论”、“民贵君轻”思想
荀子 提出“性恶论”,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董仲舒 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五行配五色配五方配五脏
五行 土 金 木 火 水
五色 黄 白 青 红 黑
五方 中 西 东 南 北
五脏 脾 肺 肝 心 肾
八卦
卦名 乾 坤 震 巽 艮 兑 离 坎
象征含义 天 地 雷 风 山 泽 火 水
卦象 ☰ ☷ ☳ ☴ ☶ ☱ ☲ ☵
76.1年环绕太阳一周的周期彗星; 唯一能用裸眼直接从地球看见的短周期彗星; 人一生中唯一以裸眼可能看见两次的彗星; 1986年——2061年
张衡(东汉)
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利用水力转动的浑天仪; 发明了世界上最早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地动仪; 对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
编订历法
《黄帝历》: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历法 《夏历》(夏):现代阴历的起源
另创“瘦金体”
“元四家”
东晋 顾恺之《女史箴图》
隋朝 展子虔《游春图》
东晋 顾恺之《洛神赋图》
唐朝 阎立本《步辇图》
唐朝 阎立本《太宗真容》
唐朝 阎立本《历代帝王图卷》
唐朝 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北宋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宋徽宗赵佶《芙蓉锦鸡》
宋徽宗赵佶《池塘晚秋》
元代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蚕头雁尾、波磔分明;上承篆书下启楷书;提 高了汉字书写效率;书法史上一次革命;使汉 字趋于方正;为以后各种书体流派奠定了基础。
始于汉初
张旭《古诗四帖》 怀素《自叙帖》
是隶书、楷书的快写;代表人物“张颠素狂”。
唐代鼎盛 颜柳真公卿欧权《阳 《多玄询宝《 秘塔塔九碑碑成》》宫《《醴麻神泉姑策铭仙军》坛碑记》》笔的楷頫方画书。块平四化直大已、家经结:定构欧型整阳,齐询汉、、字字颜的体真字方卿体正、演柳;变公标已权志经着、成汉赵熟字孟;
《禹贡地域图》西晋裴秀
《堪舆万国全图》明代
《皇舆全览图》清代
农学
《黄帝历》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历法 《夏历》现代阴历的起源
《夏小正》夏代: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事历书 《汜胜之书》西汉汜胜:我国最早一部农书 《齐民要术》北魏贾思勰:我国现存最早、最完备的农书 《农桑辑要》元代:我国现存最早的官修农书 《农书》元代王祯:综合性农学巨著 《农政全书》明代徐光启:中国古代农学之大成
《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史记》西汉司马迁: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汉书》东汉班固:我国第一部断代体史书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史通》唐代刘知几: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的史学评论著作 《通典》唐代杜佑:世界上最早的典制体通史
指南针
战国:司南
北宋:磁针
南宋:罗盘
印刷术
唐朝:发明雕版印刷
剩山卷:浙江博物院 无用师卷:台北故宫博物院
名号称谓:姓、氏
姓氏
不同的含 义
起源时间
姓氏合并
数量
姓
一个族号 “别婚姻”
母系氏族社会
战国以后,姓氏开始
现存3500多
合二为一,汉代全部 个,历史上
叫姓;汉代开始人人 出现过2.2万
氏
姓的分支 “别贵贱”
父系氏族社会
有姓。
多个
名号称谓:名、字、别号
名、字、 别号
夏历
正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 月
腊月
纪月 孟春 仲春 季春 孟夏 仲夏 季夏 孟秋 仲秋 季秋 孟冬 仲冬 季冬
纪日
每月初一称“朔”,十五称“望”,最后一天称“晦”
纪时
地支纪时 时辰 子时 丑时 寅时 卯时 辰时 巳时 午时 未时 申时 酉时 戌时 亥时 小时 23-1 1-3 3-5 5-7 7-9 9-11 11-1313-1515-1717-1919-2121-23
主要历史事件
年号 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靖康之变、康乾盛世、《永乐大典》 干支纪年 辛亥革命、甲午战争、戊戌变法
谥号 文景之治、光武中兴 人名 安史之乱 地名 澶渊之盟 其他 共和行政、靖难之役
北斗
四象
干支
•十 天 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纪年
“山水诗人”
南朝民歌最高成就
北朝民歌最高成就
笔记小说 刘义庆
《世说新语》 ——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建安七子”:王粲、孔融等 “竹林七贤”:嵇康、阮籍等
散文:唐宋八大家
唐代两位:韩愈、柳宗元 宋代六位: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关汉卿《窦娥冤》 马致远《汉宫秋》 白朴《墙头马上》 郑光祖
《古诗四帖》(张旭) 《自叙帖》(怀素)
草书
楷书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颜真卿《多宝塔碑》《麻姑仙坛记》 柳公权《玄秘塔碑》《神策军碑》
笔画平直、结构整齐、字体方正; 标志着汉字的方块化已经定型; 汉字的字体演变已经成熟。
《兰亭集序》王羲之 《祭侄文稿》颜真卿
行书
介于草书与楷书之间,实用性强,便于流行。
来源区别
使用区别
举例
名
幼时父母起 上对下、长对少
——
字 别号
成年时取,“字 以表德”
诸葛亮,字孔明(同义词) 下对上、平辈间 岳飞,字鹏举(意相近)
韩愈,字退之(意相反)
名、字以外的别 名
李白,号青莲居士 表达更加尊重时 陆游,号放翁
郑燮,号板桥
名号称谓:谥号、庙号、尊号、陵号、年号
称谓
谥号 庙号
四大农书
徐光启(明代)
天文学:《崇祯历书》,吸收西洋历法,中国古代天文学体系开始向近代天 文学转变
数学:《几何原本》,中国数学开始了中西会通阶段
农学:《农政全书》:中国古代农学之大成,介绍了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和 工具
史学
《尚书》:世界最早的史书
二十四史之首 传记文学的开山之作 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展子虔
《游春图》
——
阎立本 《步《辇历图代》帝《王太图宗卷真》容》人物画家(政治人物)
吴道子
《送子天王图》 “画圣”,“吴带当风”
王维
——
倡导“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被后人奉为文人画始祖
—— 北宋 张择端
宋徽宗赵佶 元代 黄公望
——
《清明上河图》 《芙蓉锦鸡》 《池塘晚秋》
《富春山居图》
“画学”被正式列入科举考试中,中国历史上宫廷绘画 最为兴盛的时期 把北宋民俗画推向了高潮
尊号
陵号 年号
对象
时间
字数
举例说明:爱新 觉罗弘历
惯用称呼 皇帝的朝
代
皇帝、大臣
死后
皇帝1个字大 臣2个字
清纯帝
隋代以前
皇帝
死后
1个字
清高宗
唐至元
法天隆运至诚先
皇帝
生前+死后
多字
觉体元立极敷文 奋武钦明孝慈神
——
圣纯皇帝
皇帝
死后
1个字
裕陵
——
皇帝
生前 2-4个字
乾隆
明清两代
年号举例(2-4个字)
建元(汉武帝) 永乐(朱棣) 中大通(南朝萧衍) 天册万岁(武则天) 太平兴国(宋太宗)
北宋《梦溪笔谈》沈括:首创隙积术和会圆术 明代《算法统宗》程大位:以珠算为主要计算工具,并载有珠算开方法 明代《几何原本》利玛窦、徐光启:中国数学开始了中西会通阶段 清朝《考数根法》李善兰:中国质数论方面最早的著作
四位名医
扁鹊(战国):“脉学之宗”,首创“四诊法”(望闻问切) 张仲景(东汉):“医圣”,《伤寒杂病论》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先河 华佗(东汉):“神医”,发明“麻沸散”,创造“五禽戏” 孙思邈(唐朝):“药王”,《千金方》“东方医学圣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