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试卷课外语段阅读题701
高二语文试卷课外语段阅读题708

课外语段阅读题
阅读《相鼠》,回答问题。
相鼠
相鼠有皮,人则无仪。
人而有仪,不死何为?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
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体,人而无礼。
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1.这首诗的题旨是()
A.诅咒统治阶级,说他们连老鼠都不如。
B.讽刺统治阶级荒淫无耻。
C.斥责统治阶级,说他们没有合于礼仪的外表和举止,简直不是人。
D.诅咒万恶的统治阶级,让他们早死。
2.这首诗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A.比喻、顶真、反问 B.拟人、夸张
C.比喻、拟人 D.顶真、反问
参考答案:
1.C(A、D概括太笼统,B由“止”易误解为“耻”致谬。
)
2.D(“鼠”在诗中是与人比较,而不是以“鼠”喻人,与《硕鼠》中的鼠喻人不同,夸张、拟人更无从谈起。
本诗采用重章叠句的手法,与修辞上的排比也不同。
)。
{高中试卷}高二语文试卷课外语段阅读题2

20XX年高中测试
高
中
试
题
试
卷
科目:
年级:
考点:
监考老师:
日期:
课外语段阅读题
阅读李白的《塞下曲》,完成下列问题。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①。
[注]①楼兰,在唐诗中指骚扰内地的敌首。
1.对这首诗语句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两句交代了时间、地点和节令特征。
通过对严寒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B.“笛中闻折柳”一句通过笛声,表达了戍边战士对家乡亲人的怀念。
古人送别常折柳相赠,以表示留念之情。
C.“晓战随金鼓”是说清晨战士们随着战鼓冲锋陷阵。
D.“宵眠抱玉鞍”是说战士们即使是晚上睡眠,也紧抱着马鞍,随时准备出征。
反映了戍边战士们时刻处于戒备状态。
2.关于这首诗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春色未曾看”是说五月的天山还没有春天的气息,既照应了一、二句的“雪”、“寒”二字,又照应了第三句的“折柳”,说明战士未见春景,也有思乡之情。
B.“晓战随金鼓”两句运用侧面描写,反映了楼兰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和战士们的杀敌气概。
C.这首诗不露痕迹地化用典故,借用戍边战士的身份,抒发了诗人自己的真情实感。
D.这首诗的主题是积极的:戍边战士尽管在艰苦的环境中也思念故乡和亲人,但却能深明大义,为国效命,表现了一种可歌可泣的爱国情怀。
参考答案:
1. C 2.B。
高二语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高二语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高二语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高二语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高二语文阅读练习题:落叶王蒙人说自己的作品是结成的果实,我却觉得,我的作品像一片片落叶,一年年落叶,一阵阵落叶。
(一) 春天,叶芽萌发,渴望生长,汲取养分,迎接阳光。
夏天,日趋丰富,摇曳自语,纷披叠翠,自在茁壮。
而小树成为大树、老树就靠了这些树叶而呼吸,而做梦,而伸展自己的向往。
(二) 等到秋天,一片树叶又有一片树叶犹豫不决地与树干商量:我完成了么我可以走了吗我渴望乘风飞去,海阔天空,被心爱的知音拿去珍藏。
我又怕我们去了,使母亲树干凄凉。
(三) 树干说:去吧,去吧。
我已经尽到了我的力量。
你们是无法挽留的呵,纵然与你们告别使我神伤。
你们应该去接受命运的试量。
(四) 一片又一片的落叶落下了,它们曾经是树的。
现在也还是树的,却又不是树的了。
(五) 它们是它们自己。
是树的过往的季节,过往的尝试,过往的儿女。
又是大地的新客人,新的星外来客,新的友人。
(六) 它们也许因陌生而受疑惑的冷眼,它们也许因平凡而受不经意的遗忘,它们也许会引起清洁工的烦腻而被一柄大扫帚通通地扫到大道旁,它们也许被认为枯干而被一根火柴点燃发出短暂的烟和光;它们也许被认为美丽而藏在情人的心上,它们也许被一阵大风吹入异乡而受到意外的欣赏;它们也许进了科学家的实验室,做成切片,浸入药液,再放到显微镜下观察分析……(七) 太多的树叶会不会成为自己的负担呢太多的树叶会不会使树干弯腰低头,不好意思,黯然神伤太多的树叶会不会使树大发奇想:我为什么要长这么多的树叶呢它们过分地消耗了我的精力和思想。
如果在我这棵树上长出的不是平凡的树叶而是外汇、奶油或者甲鱼,是不是能够派更多的用场。
(八)树不会愿意处在自己落下的树叶包围之中,树不会愿意再看自己早年落下的树叶。
树又不能忘怀它们,不能不怀着长出新的树叶的小小愿望。
(九) 1988 年秋10月在苏州,我问陆文夫兄:“当你看自己的旧作的时候,你有什么感想可像我一样惆怅”(十) 他回答说:“我根本不敢看哟……”(十一) 落叶沙沙,撩人愁肠。
高二语文第二学期语文测试卷阅读题及答案

高二语文第二学期语文测试卷阅读题及答案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文,完成1—3题论《红楼梦》诗词的女性意识莫砺锋有些西方现代女性主义批评家认为,男性作家是不能为女性而写作的。
例如法国的埃莱娜·西苏声称:“妇女必须写妇女,男人则写男人。
”法国的露丝·依利格瑞则为上述主张指出了原因:“我永远代替不了一个男人,男人也永远代替不了我。
”我们不应该从抽象的观念出发去演绎这些命题,而应以文学史实为对象来检验它们。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为女性人物所代拟的那些诗词作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如果只考虑完整的诗、词、曲而不计断句的话,《红楼梦》中写过作品的女性人物共有贾元春、迎春、探春、惜春、李纨、薛宝钗、林黛玉、史湘云、薛宝琴、邢岫烟、李纹、香菱等十余人。
应该指出,这些人物的作品并不都具有女性特征。
如李纨和贾探春,一个是恪守三从四德的寡妇,另一个则是有补天之志的闺秀,当她们奉元春之命题咏大观园景物时,所成之诗却是平常的颂圣之辞,试看李纨的《万象争辉》和探春的《文采风流》,一曰“精妙一时言不尽,果然万物有光辉”,一曰“名园一自邀游赏,未许凡人到此来”,辞意俱俗,毫无个性。
无怪乎在脂本《红楼梦》中,这两首诗的所属是与程乙本互相颠倒的。
作品与作者的关系可以任意置换,充分说明它们是缺乏艺术个性的,更何论什么女性意识?林黛玉无疑是曹雪芹最为钟爱的一个人物。
从“灵河岸上”到“凤尾森森”的潇湘馆,黛玉始终生活在诗的意境中。
黛玉的诗词不仅是我们籍以窥见这个人物心底波澜的最佳窗口,也是我们分析《红楼梦》中的“男子闺音”的最佳文本。
因为黛玉无疑是《红楼梦》中最有资格质疑男性话语权力的女性。
林黛玉初露才华是在贾元春归省时。
当众姐妹奉元春之命题诗题匾时,黛玉本想“大展奇才,将众人压倒,不想元妃只命一匾一咏,便不好违谕多做,只胡乱做了一首五言律应命便罢了。
”论者或批评黛玉的“这首《世外仙源》非但毫无‘世外仙味’可言,相反它倒是相当鄙陋和庸俗的。
高二语文课外阅读专项训练试题

高二语文课外阅读专项训练试题【高二语文课外阅读专项训练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新诗的“变”与“常”吕进新诗是中国诗歌的现代形态。
几千年的中国古典诗歌到了现代发生了巨变,所以“变”是新诗的根本。
对新诗的“新”的误读,造成了新诗百年发展道路的曲折,造成了在新文学中充当先锋和旗帜的新诗至今还处在现代文学的边缘,还在大多数国人的艺术鉴赏视野之外。
在一些论者那里,新诗好像是一种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放任的艺术。
其实,“变”中还有一个“常”的问题。
“变”就是“常”,而且是一种永恒的“常”。
中国新诗的旺盛程度取决于它对新的时代精神和审美精神的适应程度,新诗的“变”又和中国诗歌的“常”联系在一起。
诗既然是诗,就有它的一些“常态”的美学元素。
无论怎么变,这些“常”总是存在的,它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
重新认领这些“常”,是当下新诗振衰起弊的前提。
中国诗歌的“常”来源于又外在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隐形于现代诗歌当中。
也就是说,“常”不是诗体,不是古典诗歌本身,“常”是诗歌精神,是审美精神。
在诗歌精神上,中国诗歌从来崇尚家国为上。
气不行御的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虽然他们的艺术特性相距甚远,但是他们的诗词总是以家国为本位的。
他们对个人命运的咏叹和怜悯,常常是和对家国的兴衰的关注联系在一起的。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是古诗发展的一个规律。
在创作过程中,诗人必定寻求审美静观,他走出世界以观照世界,走出人生以观照人生。
没有“走出”,没有审美距离,就没有诗美体验,也就没有诗。
但这是创作状态。
玩世玩诗、个人哀愁之作在中国不被看重,中国诗歌的评价标准从来讲究“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以匡时济世、怜悯草根的诗人为大手笔。
这是中国诗歌的一种“常”。
新诗可以不都写现代格律诗。
但是,中国古典诗歌是格律诗传统,而格律诗的要义就是诗对形式和音乐性的寻求。
留意听觉,留意吟诵,因而留意格律,这是中国古诗的“常”。
高二语文考试阅读题精选

高二语文考试阅读题精选高二语文考试阅读题精选:(一)实用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小题。
托尔斯泰传[法]罗曼罗兰①在法兰西,多少人认为托尔斯泰不只是一个受人爱戴的艺术家,更是一个朋友,最好的朋友,是全部欧罗巴艺术中唯一的真正的友人。
既然我亦是其中的一员,我愿对这神圣的回忆,表示我的感激与敬爱。
②我懂得,托尔斯泰在我的精神永不会磨灭。
1886年,俄罗斯艺术的美妙的花朵终于在法兰西土地上出现了。
托尔斯泰的译本在所有书店中同时发售,而且是争先恐后般的速度与狂热。
1885至1887年间,巴黎印行了《战争与和平》等很多作品。
在几个月中,几星期中,我们发现了含有整个的伟大的人生的作品,反映着一个民族,一个簇新的世界的作品。
③那时我初入高师。
我和我的同伴们,在意见上是极不相同的。
在我们的小团体中,有讥讽的现实主义思想者,如哲学家乔治杜马,有热烈地追怀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诗人,如舒亚莱,有古典传统的忠实信徒,有司汤达派与华格耐派,有无神论与神秘主义者,掀起多少辩论,发生多少龃龉;但在几个月之中,爱慕托尔斯泰的情操使我们完全一致了。
各人以各不相同的理由爱他:因为各人在其中找到自己;而对于我们全体又是人生的一个启示,是开向广大宇宙的一扇门。
在我们周围,在我们的家庭中,在我们的外省,从欧罗巴边陲传来的巨声,唤起同样的同情,有时是意想不到的。
有一次,在我故乡尼佛纳,我听见一个素来不注意艺术、对于什么也不关心的中产者,居然非常激动地谈着《伊凡伊列区之死》。
④我们的著名批评家曾有一种论见,说托尔斯泰思想中的精华都是汲取于我们温暖的浪漫派作家乔治桑和维克多雨果。
不必说乔治桑对于托尔斯泰没有影响,托尔斯泰是决不能忍受乔治桑的思想的,也不必否认卢梭与司汤达对于托尔斯泰的实在的影响,总之把他的伟大与魅力认为是由于他的思想而加以怀疑,是不应当的。
他的力量并不在于思想本身,而是在于他所给予思想的表情,在于个人的素养,在于艺术家的特征,在于他的生命的气息。
{高中试卷}高二语文试卷语段阅读3

20XX年高中测试高中试题试卷科目:年级:考点:监考老师:日期:语段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夫水,智者乐也。
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
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
幽邃浅狭,蚊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
宁武子“邦无道则愚”,智而为愚者也;颜子“终日不违如愚”,睿而为愚者也。
皆不得为真愚。
今予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予得专而名焉。
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清莹秀澈,锵鸣金石,能使愚者喜笑眷慕,乐而不能去也。
予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
以愚辞歌愚溪,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
超鸿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
于是作《八愚诗》,纪于溪石上。
1.给加点字注音睿.智()幽邃.浅狭()锵.鸣金石()悖.于事()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智者乐.也()(2)善鉴万类...()()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今予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2)而适类于予,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
4.对后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自言“无以利世”,又引宁武子、颜子作陪,一味责己之愚,可见其察己之诚,反省之深。
B.最后一段由溪虽“无利于世”却自有清溪本色转入“余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
继而写到作者创作八愚诗时,精神意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
C.文章以“愚”字贯彻始终。
时写愚溪,时写“愚”人;写愚溪之景,抒“愚”人之情。
文中愚溪的形象正是作者的化身。
D.作者把牢骚不平隐含在写景叙事之中,辞语用意虽十分怨愤,不隐锋芒,但却并没有显露一点痕迹。
(二)胡质之子威,字伯虎。
少有志向,厉操清白。
质之为荆州也,威自京都省.之。
家贫,无车马童仆,威自驱驴单行,拜见父。
停厩中十余日,告归。
临辞,质赐绢一匹,为道路粮。
威跪曰:“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
”质曰:“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
高二语文试卷课外语段阅读题502

课外语段阅读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做1~5题。
胡长孺字汲中,婺州永康人。
至元二十五年,诏下求贤,有司强起之,至京师,待诏集贤院。
即而召见内殿,拜集贤修撰,与宰相议不合,改教授杨州。
元贞元年,移建昌,适录事阙官,檄长孺摄之。
程文海方贵显,其家气焰熏灼,即违法,人不敢呵问,其树外门,侵官道,长孺亟命撤之。
至大元年,转台州路宁海县主簿,阶将仕佐郎。
大德丁未,浙东大侵,戊甲,复无麦,民相枕死。
宣慰同知脱欢察议行赈荒之令,敛富人钱一百五十万给之。
至县,以余钱二十五万属长孺藏去,乃行旁州。
长孺察其有干没意,悉散于民。
阅月再至,索其钱,长孺抱成案进曰:“钱在是矣。
”脱欢察虽怒,不敢问。
县有铜岩,恶少年狙伺其间,恒出钞道,为过客患,官不能禁。
长孺伪衣商人服,今苍头负货以从,阴戒驺(zōu)卒十人蹑其后,长孺至,岩中人突出要之,长孺方逊辞以谢,驺卒俄集,皆成禽。
俾尽逮其党置于法,夜行无虞。
永嘉民有弟质珠步摇于兄者,赎焉,兄妻爱之,绐(哄骗)以亡于盗,屡讼不获直,往告长孺。
长孺曰:“尔非吾民也。
”叱之去。
未几,治盗,长孺嗾盗诬兄受步摇为赃,逮兄走官,力辩数弗置,长孺嗾曰:“尔家信有是,何谓诬!”兄仓皇曰:“有固有之,乃弟所质者”。
趣持至验之,呼其弟示曰:“得非尔家物乎?”弟曰:“然。
”遂归焉。
其行事多类此。
(长孺)为辞章有精魄,金舂玉撞,壹发其和平之音,海内来求者,如购拱璧,碑版焜煌,照耀四裔,苟非其人,虽一金一字,毅然不与。
乡闱取士,屡司文衡,贵实贱华,文风为之一变。
(选自《元史·儒学二》)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俾.尽逮其党置于法俾:使B.贵.实贱华,文风为之一变贵:贵重C.适录事阙官,檄长孺摄.之摄:代理、兼理D.长孺亟.命撤之亟:屡次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长孺察其有干没..意干没:侵吞公家或他人财物B.阅月..再至,索其钱阅月:过了一月C.浙东大侵..大侵:被全部侵占D.令苍头..负货以从苍头:仆人3.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A.尔家信有是,何谓诬(你家的确有这个东西,怎么是诬告)B.乡闱取士,屡司文衡(乡试中选拔人才时,他多次主持评卷工作)C.宣慰同知脱欢察议行赈荒之令(宣慰的地方官脱欢察提议实行赈荒的命令)D.岩中人突出要之,长孺方逊辞以谢(岩中有人突然出来要和他同道,长孺正婉言谢绝)4.下列选项全部表现长孺光明宏伟、秉公执法的一项是()①与宰相议不合,改教授扬州②俾尽逮其党置于法③长孺察其有干没意,悉散于民④逮兄赴官,力辩数弗置⑤长孺亟命撤之⑥苟非其人,虽一金一字,毅然不与A.①②③B.④⑤⑥C.③⑤⑥D.③④⑤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长孺调任建昌录事的地方官时,他秉公执法,亟命权贵程文海砍掉侵占官道的门外大树。
{高中试卷}高二语文试卷课外延伸阅读[仅供参考]
![{高中试卷}高二语文试卷课外延伸阅读[仅供参考]](https://img.taocdn.com/s3/m/7162f7a927284b73f342501a.png)
20XX年高中测试高中试题试卷科目:年级:考点:监考老师:日期:课外延伸阅读阅读下文,完成1~5题。
法兰西失尽海外的殖民地,巴黎永远是全世界艺术崇敬者的麦加。
罗丹的“思想者”高踞于自家庭院里,天天接待来自全世界各色人种的瞻仰与膜拜。
巴黎的地铁靠近罗丹博物馆的那一站,站台两壁的张挂全部是罗丹作品的巨幅照片,是旅游广告,是民族骄傲。
出国成潮,那潮,起于贫穷落后的国度,人们涌向西方发达国家,去学习、谋生、乞讨。
立志自救的中国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潮去潮来,换了人间。
罗丹的“思想者”初次出国,首先来到北京,落座于中国美术馆,在东方人流中仍苦苦思索。
与印象主义绘画同步,罗丹冲破学院式雕刻一味精微描写对象形似的局限,毫不掩饰捏塑与劈凿的手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对象的造型特征,探求雕塑之所以独立为雕塑的本质美感。
在展拓现代造型领域的同时,罗丹深深扎根于人间社会,他的美感诞生于人类的悲欢:加莱义民、地狱之门、行走的人、夏娃、娼妇、爱之吻、造物之手……雕刻家罗丹是思想者。
这样一位巨匠经历了时间和地域的考验,其伟大和光芒与日俱增。
曾是西方阳春白雪的罗丹,面对今日中国观众,已是满城唱和的下里巴人了。
从罗丹引申发展的布尔特尔、马约、亨利•摩、杰克梅蒂……他们比罗丹走得更远,中国人民似乎尚看不真切,今罗丹既来,他们的被邀也应在期待中了。
世界上不少国家的元首访问过北京,他们百忙中大都抽空看看长城,惟有法国的蓬皮杜先生宁可不看长城,提出要看云冈石窟,当时周恩来同志陪同去欣赏了祖国的瑰宝。
今日并非元首的“思想者”来京,谁来招待贵宾?我多么盼望请霍去病墓及西安博物馆的汉唐雕刻群前来陪客。
与罗丹作品展同时,展出我国古代雕刻,“思想者”从未见过的这些东方古代雕刻原作,他将为之吃惊,古代东方原是现代西方的知音!被人们仰止了一个世纪的“思想者”面对一二十个世纪前的无名氏之作,他将更坠入深深的迷惘中吧?1.第一段首句表达了不止一层意思。
高二语文阅读理解练习题

高二语文阅读理解练习题高二语文阅读理解练习题:一种深久的不安乔叶①有时候,走在街上,看见穿得很破的收废品的老人,骑着锈迹斑斑的三轮车,摇着牛皮纸扎成的拨浪鼓,在繁华的大街上一脸灰尘,我就会觉得不安。
看见卖水果的小贩,小心地拎起一串葡萄,把那些裂了口的果子仔细地摘下,然后把它们最大最好的那一面朝外码好,在薄暮里用芭蕉扇赶着聚拢过来的蚊蝇,我也会觉得不安。
看见人力车夫坐在树阴下,寂寞地抽着烟,眼神却毫不懈怠地关注着来来往往的人流,仿佛要在第一时间捕捉到他们的乘客,我还会觉得不安。
②我不知道他们的名字,每月赚多少,有几个孩子,住在什么地方。
除了从表象上对他们的职业生活有一点认识,我对他们一无所知。
可我就是无法抑制自己的这种不安。
他们也是有幸福的,我想。
生意顺畅的时候,年节团聚的时候,雨天憩息在家里喝点小酒的时候……我相信他们的快乐,也欣赏他们的享受,可我还是感到不安。
而我不安的原因听起来竟是这样矫情和可笑——因为我的物质生活比他们富足。
③精神生活充满了主观性和不确定性,是不能比较的。
我知道。
可物质生活上我确实比他们富足。
每当我掏出钱夹去消费时,就不由得会想到他们。
一件专卖店里的名牌T恤,一道豪华饭店里的特色佳肴,一辆已经在路边等候的帕萨特出租车……每当我把目光投向这些昂贵的事物时,总有些莫名其妙的忐忑和心虚。
仿佛我在无形中欠了他们什么,而不能无所顾忌地去花这些其实是自己一分一角挣来的钱。
④有很多人的物质生活都比他们好,也比我好,我知道。
我只是平民百姓中的一分子。
然而即使是平民百姓,也有三六九等。
我不是最低的一等,也不是最高的一等。
如果作为最低等,我一定不会甘心。
但是当我看到真的还有那么多人在我的界线之下生活时,我却无法对自己理直气壮地说:“花自己的钱,想他们干什么,比你过得好的人多着呢!”⑤似乎是有些神经,有些自作自受。
仿佛他们都是我多年以前的亲人,我今天的生活是踩在他们的肩膀上才拥有的。
——可细细想来,难道不是么?我的上几辈的亲人中谁没有和他们一样在最狭窄的空间里挣扎过?谁不是和他们一样为了最基本的生计奉献着自己最浓稠的汗水?他们中有多少人敢去翻看“梦特娇”的标价?有多少人摸过五星酒店里的紫檀雕筷?有多少人会识别蓝鸟和奔驰的标志?作为一个在农村长大的孩子,我怎么能够容许自己这么快就割断我和他们之间最本质的那种血脉关联?⑥我做不到。
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卷(含答案解析)

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现代文阅读Ⅰ材料一:王维笃志奉佛,对其诗歌创作不能不产生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是表面的佛教术语,而是禅境的那种深入到诗人审美意识和骨髓中的空、静、冷、寂的境界,从而形成最能代表士大夫简远、闲淡的人生风格和诗歌风格,使王维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成为与李杜鼎足而立的大家。
禅对王维诗的影响更多的是使诗人的诗得到一种新的艺术风格、审美境界,甚至可以说是开拓了一片新的艺术天地,形成了影响深远的一派诗风:空寂、清幽。
王维在社会政治和自然山水中的心情基本是平静的,他消除了对政治与自然的比较意识,因而既没有超越者的快意,也没有失意者的心累。
他的山水诗常常表达一种悟禅得道的瞬间体悟。
王维终身在官场,却能得到入道的超脱。
他将政治功利作为一种生存的方式;而又陶醉于山水田园的自适。
王维精通佛理,并在自然和社会中实践佛理。
在观察自然山水方面,寻得自然万物之真趣。
王维的山水诗以超脱生活为动机,而又回到了生活之中,自然山水在他心中唤起美感,包括自我、自然、社会诸方面的因素,同时又超出了这三者的实际内涵,别具情趣。
王维所处的时代,没有社会恐惧和政治忧患,却有了禅宗的超越哲学。
王维的山水精神,就是在这种宗教信念的支配下,从哲理的高度彻底解决对生存空间与时间的疑惑,使政治、自我、自然三者由分离到合一,而且在生命价值上平衡了政治功名与自然山水的关系,使其山水作品具有无尽的禅趣。
王维的山水审美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他习佛参禅生活的一部分。
“他一方面徜徉山林,一方面躬行奉佛,这两者互为依辅地结合在他的生活之中。
他在倾心奉佛时不忘寄情山水,在欣赏风景时又从事佛教修行。
”他的许多山水诗作品就是他隐逸生活的写照。
他的山水田园诗,多追求一种寂静清幽的境界。
王维多次隐居,曾经在嵩山、终南山、辋川等地的山水胜境中生活过,对那里的宁静、优美景色十分喜爱,并有真切的体验,所以他的诗能够创造出寂静清幽的境界。
王维的山水诗充满着禅趣,他生动地传达出了自己微妙的神悟体验,表现了一种以静为终极目的的动静情致。
人教版_高二语文试卷课外语段阅读题(5)

课外语段阅读题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祭鳄鱼文韩愈维年月日,潮州刺史韩愈,使军事衙推秦济,以羊一猪一,投恶溪之潭水,以与鳄鱼食,而告之曰:昔先王既有天下,列山泽,罔绳擉刃,以除虫蛇恶物为民害者,驱而出之四海之外。
及后王德薄,不能远有,则江汉之间,尚皆弃之以与蛮、夷、楚、越;况潮,岭海之间,去京师万里哉!鳄鱼之涵淹卵育于此,亦固其所。
今天子嗣唐位,神圣慈武,四海之外,六合之内,皆抚而有之;况禹迹所揜,扬州之近地,刺史、县令之所治,出贡赋以供天地、宗庙、百神之祀之壤者哉!鳄鱼其不可与刺史杂处此土也。
刺史受天子命,守此土,治此民,而鳄鱼睅然不安溪潭,据处食民畜、熊、豕、鹿、獐,以肥其身,以种其子孙,与刺史亢拒,争为长雄;刺史虽努弱,亦安肯为鳄鱼低首下心,伈伈睍睍,为吏民羞,以偷活于此邪!且承天子命以来为吏,固其势不得不与鳄鱼辨。
鳄鱼有知,其听刺史言:潮之州,大海在其南,鲸鹏之大,虾蟹之细,无不容归,以生以食,鳄鱼朝发而夕至也。
今与鳄鱼约:尽三日,其率丑类南徙于海,以避天子之命吏。
三日不能,至五日;五日不能,至七日;七日不能,是终不肯徙也。
是不有刺史,听从其言也;不然,则是鳄鱼冥顽不灵,刺史虽有言,不闻不知也。
夫傲天子之命吏,不听其言,不徙以避之,与冥顽不灵而为民物害者,皆可杀。
刺史则选材技吏民,操强弓毒矢,以与鳄鱼从事,必尽杀乃止。
其无悔!注: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刑部侍郎韩愈因谏迎佛骨,初眨为潮州刺史,到任不久,访民问苦,知道鳄鱼为患,便写了这篇祭文来驱逐它。
1.选出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使军事衙推.秦济推:推官,刺史属官B.与刺史亢.拒、争为长雄亢:通“扰”,对抗C.及.后王德薄,不能远有及:以及D.况禹迹所揜,扬州之近地揜:覆盖,踏涉2.选出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鳄鱼之涵淹..卵育于此涵淹:潜藏B.而鳄鱼睅然..不安溪潭睅然:胆小不安的样子C.伈伈..睍睍,为吏民羞如化;伈伈:恐惧的样子D.则是鳄鱼冥顽..不灵冥顽:愚蠢3.选出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A.以肥其身B.以种其子孙C.傲天子之命吏D.无不容归,以生以食4.选出翻译不正确的一项()A.列山泽,罔绳擉刃,以除虫蛇恶物为民害者译:封闭山川湖泽,用绳网利刃来消灭危害人民的虫蛇之类的恶物。
高二语文阅读理解练习

高二语文阅读理解练习在复习过程中, 做好每一道练习题是很有必要的。
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高二语文阅读理解练习题目及其参考答案以供大家学习。
高二语文阅读理解练习(一)我第一次见到波德纳夫是在服兵役的时候。
当时我是中士, 他是少尉。
他虽是官, 我是兵, 但却不归他统管。
在行军中他常和我攀谈, 口口声声称我为“先生”, 以表示出他并不把我当成一个真正的军人。
“我们需要的是一支充满尚武精神, 训练有素的正规军, 杜邦先生。
”他边说边瞥着我的旧式军服。
他根本不重视修筑工事。
有一天, 当我们准备在演兵场挖一条战壕时, 他就对我谈起了他的看法。
我们刚一编好组, 他就下令休息, 自己点燃一支香烟。
“我们所需要的, ”他边向我走来边说, “不是一支挖泥掘土的军队, 而是一支有战斗力的军队。
我国人口太多, 吃饭都成问题, 再说将来也不会有战争了, 德国皇帝是迷信和平的。
”然后他便吹哨集合回营, 因为他要乘 10点 52 分的特别快车到巴黎去休假。
我第二次碰见波德纳夫是在发布战争动员令的第四天, 现在他已升为中尉。
他走过来把我拉到一旁: “杜邦先生, 您来了, 战争总算盼来了, 我们早就做好准备工作了, 德国人从俄国、英国和我们这里是捞不到什么的, 比利时已给了他们一记响亮的耳光。
我不是先知, 可我想私下向您透露一句: 不出半年, 杜邦先生, 您就会看到奇迹!”首先令人不解的是, 我以中士的身分随团开赴前线了, 而他却仍然留在后方。
我第三次遇见他, 是在一个村口, 我们正在仓惶撤退, 他的样子十分狼狈。
我特意装出一副很随便的样子同他说话。
“喂, 中尉, 该不该转移呢?”“应该转移, ”他说, 眼睛里流露出惶恐不安的神情, “我们总算和这些匪徒拉开了一段距离。
”他凑到我跟前说: “你知道吗?现在我已是团部运输队队长了。
”这时突然传来命令“停止撤退, 准备反攻。
”我想用话讽刺他一下, 可是他早已无影无踪了。
在这次反攻中,我因负伤住了三个月医院, 痊愈后被提升为少尉, 归队后, 在一个战壕里蹲了半个月。
高二文科语文阅读理解试卷及参考答案

高二文科语文阅读理解试卷及参考答案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共 36 分)(一)论述文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到衰的分水岭,标志着大唐盛世的终结,也是陆上丝绸之路鼎盛时期的终结,自此,这条连接亚欧的商贸通道,逐渐衰落,终于湮没。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这是唐代诗人元稹《行宫》中的两句。
这些宫女们,再也得不到从丝绸之路西来的香料与珠宝了。
因为“安史之乱”,唐朝不得不将驻守西疆的四镇边兵东调长安,一时西北边防空虚,吐蕃乘机北上占据河陇,回鹘亦南下控制了阿尔泰山一带,同时西边的大食亦加强了中亚河中地区的攻势,这三股力量又彼此争夺与混战,从此,唐朝政府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
丝绸之路,“道路梗绝,往来不通”。
杜甫写诗哀叹:“乘槎消息断,何处觅张骞。
”美国学者爱德华?谢弗著有一本《撒马尔罕的金桃:唐代舶来品研究》,这是一本关于唐代文化交流史的名著,他写道:“在玄宗时代,人们可以随处听到龟兹的琵琶,但到了九世纪,这一切就成了梦想。
”陆上丝路的中断,直接影响了唐朝的文化和社会。
爱德华?谢弗分析说,为什么唐代传奇和笔记小说中,与《山海经》所记述的珍怪一样的奇珍异物大量涌现,因为“从九世纪初期开始,唐朝的国际时代、进口时代、融合时代和黄金时代,都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对于跨越大海、翻过大山而来的珍奇物品的渴求,都已经不可能轻易地得到满足了。
”在九世纪的时候,真实的新奇物品已经无法到达唐朝境内了,唐人只能杜撰虚构出怪异荒诞的贡物。
到了元朝,依托强大的军事实力,陆上丝绸之路再度繁华,丝路上的重要国家花剌子模,因为劫杀蒙古商队、侮辱蒙古使臣,甚至遭遇了灭国之灾。
但随着元帝国的土崩瓦解,这条路又陷入没落。
河西走廊上的敦煌,是一个很好的参照物,恢宏壮美的莫高窟洞窟,是当年走向远方的商旅祈求平安的精神驿站,从晋朝到南北朝,再到唐朝,都有,但是没有明朝的洞窟和壁画,因为到了明朝,这条路已经没人走了,后来被人遗忘,一直到了近代。
高二语文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高二语文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高二语文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导读:阅读理解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是应届毕业生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高二语文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店铺!高二语文阅读理解及答案-试题程大利《笔墨之中的人文精神和人格力量》高二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中国古代画论是中国人对艺术的认识论,它植根于中国古典哲学,又在宇宙自然和社会人生的规律中得到印证,是通会之后的大智慧。
笔墨早已不是形而下的概念,而是承载着文化精神的述说方式。
深刻的精神内涵和由此彰显的人格力量是笔墨的魅力所在。
国画不只是在画画,是借笔墨抒写心灵,是画家精神世界的剖白,才情的彰显,学识的记录。
在“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的社会功能外有更宏大的功能。
画家,以绘画为职业,应该远离功利,散淡从容,特别是山水画家,离开这个喧嚣的社会越远越好,离社会远些日后对社会的贡献更大。
历代画论提出“清心地”,“善读书”,“却早誉”,“亲风雅”,“不可有名利之见”,就是说高尚的人品能影响到笔墨,这是中国画认识论的独特之处,与西方美学观不尽相同,中国画强调“人成艺成”。
历代画论均论述过人品与画品的关系,足见这一命题的重要性。
人品立定之后还要读书,这是画家的终生课题。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不只是指写诗,书画一道也是如此,读书决定着画格,读书是做学问的同义语。
不做学问,画只见才情难有境界,古来大家没有不爱读书的。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实际上是继承传统和体验生活。
端正了作画的态度,注意到人格的修养和锤炼,又能做到读书不辍、体察生活,接下来要解决的一个终生课题就是笔墨了。
在笔墨技术上,前人的论述很多,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经验。
“笔尽笔法、墨求墨气”,“笔墨太简,则失之阔略”,“古人位置紧而笔墨拙,今人位置懈而笔墨结”,“学者未入笔墨之境,焉能画外求妙”。
北宋韩拙在《山水纯全集》里说:“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山水悉从笔墨而成。
高二语文试卷课外语段阅读题498

课外语段阅读题阅读文段,完成1—4题。
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
逮.其父时,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众谓柳氏有子矣。
其后以博学鸿词授集贤殿①正字②。
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
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贞元十九年,遇用事者③得罪,例出为刺史。
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
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
泛滥停蓄④,为深博无涯涘,而自肆于山水间。
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
既至,叹曰:“是岂不足为政耶?”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
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
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
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
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
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
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词以白其大人。
且万无母子俱往理。
”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
呜呼,士穷乃见节义,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征遂,诩诩强笑语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警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
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
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此宜禽兽夷狄所不忍为,而其人自视以为得计。
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愧矣。
(选自韩愈《柳子厚墓志铭》)〔注〕①集贤殿:管理刊辑经籍等的机构。
②正字:掌校正书籍的官。
③用事者:当权者,指王叔文等。
④停蓄:渊深。
1.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逮.其父时逮:捉拿B.务记览,为.词章为:做,这里指写作C.比.一岁比:及,等到D.当诣.播州诣:到……去2.加横线句标断正确的一项是()A.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
B.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
高二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高二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红楼梦》中的“意象”艺术《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其艺术魅力不仅在于其深刻的思想内容,还在于其精湛的艺术技巧。
其中,“意象”艺术是《红楼梦》中最为突出的艺术特色之一。
1. 下列关于《红楼梦》中“意象”艺术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意象”艺术在《红楼梦》中表现为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环境氛围的营造。
B. 《红楼梦》中的“意象”艺术通过象征和隐喻手法,增强了作品的内涵和深度。
C. “意象”艺术是《红楼梦》独有的艺术特色,其他文学作品中并不常见。
D. “意象”艺术在《红楼梦》中起到了丰富情节、深化主题的作用。
答案:C解析:《红楼梦》中的“意象”艺术并非其独有的艺术特色,其他文学作品中也常见“意象”的使用。
2. 《红楼梦》中“意象”艺术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3分)答案:《红楼梦》中“意象”艺术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人物形象的塑造:通过象征和隐喻手法,赋予人物以深刻的内涵和象征意义。
②环境氛围的营造:通过描绘具体的景物和场景,营造出独特的氛围和意境。
③情节的丰富和主题的深化:通过“意象”艺术的使用,使得情节更加丰富,主题更加深刻。
3. 《红楼梦》中的“意象”艺术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哪些影响?请简要说明。
(3分)答案:《红楼梦》中的“意象”艺术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①启发了后世作家在创作中更加注重“意象”的使用,丰富了文学表现手法。
②影响了后世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环境氛围的营造,使得作品更加生动、形象。
③为后世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灵感来源,推动了文学创作的繁荣和发展。
二、古代诗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12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4-6题。
《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高二语文试卷课外语段阅读题510

课外语段阅读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奔流着,奔流着。
从荒凉的、粗野的往昔流到繁华的、文明的今天,从原始的、虎啸猿啼的群山流到现代的、街长楼高的人世间。
奔流着,奔流着,追求着。
追求着遥远的大海,追求着遥远的深渊,追求着海上庄严的日出与悲壮的日落,追求着不拘一格的烟涛和永不僵死的碧浪花。
大河,自从你告别高山之母的那一天起,你就认定大海是你的抱负..,你的所...,你的归宿爱.。
为了亲吻拥戴着太阳的那一派柔蓝(a),为了把自己汹涌的情思连结那永恒的存在(b),为了加入太平洋与大西洋那无比壮阔的蔚蓝色的事业(c),你竟奔走了数不清的路程,唱了千万载不倦的恋歌。
日月悠悠,关山叠叠,岸上一切山崩地裂的生死兴亡,水中一切龙蟠虎踞的怪石险滩,都未能阻止你的滔滔东去,浩浩前行。
许多少女般秀美的湖泊干涸了她的青春,许多琴弦似的小溪失去了她的小夜曲,许多浪子般的内陆河被埋葬了最后的徘徊。
唯有你,还在奔流,还在奔流,还在追求着你不朽的抱负和不朽的情侣。
不追求汪洋大海的水流,不是伟大的水流。
大河,你追求着汪洋大海,你是伟大的。
奔流着,奔流着。
当山岳在星辉下沉默的时候,当原野在月华下沉睡的时候,当月雪下的树林感到疲倦不再生长的时候,你还在奔流着。
停顿,你就会痛苦。
停顿,你就会寂寞。
那些企图迫使你停顿的岩礁,使你感到愤怒,激扬起你排空的巨流。
而在企图迫使你停顿的冰层下,你依然从容地歌唱着;依然流淌着美妙的、冻不死的旋律。
在遥远的昨天,高山也曾要你停顿,然而你却带着离去的雄心,穿过了高山的城堡。
那些险峻的峡谷,就是你劈开高山的明证,它们永远默默地礼赞着你的果敢的征服。
啊,奔流,斩不断的奔流,关不住的奔流,冻不死的奔流。
你不停顿,所以你充满着生命。
你不停顿,所以海岸线上到处是你的凯旋曲。
1.第一、二节从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个方面总写大河的奔流。
2.第四节,写出了大河追求的对象,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_高二语文试卷课外语段阅读题

课外语段阅读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题。
深秋书简北京城最值得留连的秋天风光,依我看不在香山山里而在山外,在燕山山脉逶迤而西的沿山一带。
这时候乘坐汽车在八达岭以北的公路上行驶,车窗外就呈现出不断变换画面的自然景观。
绕过一道山梁是一幅米勒,再绕过一道山梁是一幅马奈。
色彩从四面八方聚拢来,个个都活蹦乱跳,都有生命。
黄的黄得彻底,红的红得透明,绿的绿得苍郁,就连天上的白云也卷曲如鸡毛状,在瓦蓝瓦蓝的天空中飘荡。
坐在车里的人们不由得兴奋起来,带着淡淡的伤感:“好个秋天呀,怎么如此仓促,还没把你看够就要走了呢?〞时序已进十一月,难免会生发出这种眷恋的伤感情绪。
但是这种情绪之所以发生,倒不是由于经历了太久的夏季单调绿色的浸泡,也不仅是由于秋阳下大自然呈现出来的美丽色彩和对于温暖秋季的眷恋,而是因为眼前的和谐与美实在令人销魂,在于这些似乎未曾见过的灿烂色彩是如此饱满、充足,它们在特定的角度里因阳光的照射而扩散出来的乡土情调和文学韵味竟然如此深沉、如此浓烈。
因此说秋天是色彩的世界或者说秋天是色彩错杂光影幻动的世界就都远远不够了。
为什么呢?因为生命才是最可珍贵的,没有生命的世界总是僵死的。
我们说某人画得好,那是因为他的画有灵气,而所谓灵气也就是生命。
秋天并非平静如水,秋天也非只闻虫吟。
秋天是炽烈的、喧闹的、跳动的。
生命在这个季节唱出了它的全部美丽,唱出了它最高亢的生命之歌。
而且愈是接近秋与冬的交界处,生命愈是顽强地表现自己,竭力要在大自然的美景里面挤进或者留下自己的一滴颜色、一种声音或一份韵味,就像一位老画师在他的晚年把毕生功力都画到画布上去一样。
请看公路两旁的白杨树吧。
白杨树已经老了,虽然树叶开场脱落了,有的已经老得不成样子,枝桠毕露,依然昂首向天。
这白杨树生性倔强,就连它掉在地上的叶片也不甘心就此零落成泥,即使枯槁了残破了,依然结曲身姿翘出坚硬的不规那么形状,倘假设有人踩上去,那金黄色的看似绵绵的绒毯定会发出抗议的叫喊。
高二语文现代文试题及答案

高二语文现代文试题及答案一、阅读理解(共3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
文章作者:张晓风时间,是一条静静流淌的河流,它无声无息,却又承载着历史的重量。
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因任何事物的变迁而停留。
在时间的长河中,每个人都是匆匆的过客,我们无法抗拒时间的流逝,只能在有限的生命中,尽力去感受、去体验、去创造。
1. 文章中提到的“时间的重量”是指什么?(5分)答案:文章中的“时间的重量”指的是时间所承载的历史和生命的意义,以及它对个人生活的影响和价值。
2. 作者认为时间具有哪些特性?(5分)答案:作者认为时间具有不可抗拒、无声无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特性。
3. 根据文章内容,作者对时间的态度是怎样的?(5分)答案:作者对时间的态度是敬畏和珍惜,认为时间是宝贵的,人们应该在有限的生命中去感受、体验和创造。
4. 文章中提到的“匆匆的过客”是指什么?(5分)答案:“匆匆的过客”是指在时间长河中,每个人都是短暂存在的,无法长久停留。
5. 作者在文章中提出了哪些关于时间的观点?(10分)答案:作者提出了时间是不可抗拒的,人们应该珍惜时间,利用有限的生命去体验和创造;时间承载着历史的重量,对个人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古文翻译(共20分)将以下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并且经常复习它,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访,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这不是君子的表现吗?”三、作文(50分)根据以下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材料:在当今社会,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然而,也有人担忧,科技的发展会不会使人们变得懒惰,甚至导致人类能力的退化。
作文要求:1. 观点明确,论据充分。
2. 逻辑清晰,论证合理。
3. 语言流畅,表达准确。
例文:标题:《科技与人类能力的进化》正文: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我们的生活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语段阅读题
阅读李白的《塞下曲》,完成下列问题。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①。
[注]①楼兰,在唐诗中指骚扰内地的敌首。
1.对这首诗语句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两句交代了时间、地点和节令特征。
通过对严寒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B.“笛中闻折柳”一句通过笛声,表达了戍边战士对家乡亲人的怀念。
古人送别常折柳相赠,以表示留念之情。
C.“晓战随金鼓”是说清晨战士们随着战鼓冲锋陷阵。
D.“宵眠抱玉鞍”是说战士们即使是晚上睡眠,也紧抱着马鞍,随时准备出征。
反映了戍边战士们时刻处于戒备状态。
2.关于这首诗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春色未曾看”是说五月的天山还没有春天的气息,既照应了一、二句的“雪”、“寒”二字,又照应了第三句的“折柳”,说明战士未见春景,也有思乡之情。
B.“晓战随金鼓”两句运用侧面描写,反映了楼兰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和战士们的杀敌气概。
C.这首诗不露痕迹地化用典故,借用戍边战士的身份,抒发了诗人自己的真情实感。
D.这首诗的主题是积极的:戍边战士尽管在艰苦的环境中也思念故乡和亲人,但却能深明大义,为国效命,表现了一种可歌可泣的爱国情怀。
参考答案:
1. C 2.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