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作品的本源》读后感

合集下载

海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读后感

海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读后感

海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读后感通篇读过之后,第一感觉就是,海德格尔不是要解决艺术作品的本源的问题,而是围点打援,点是“艺术作品的本源是什么”,援是对“艺术作品的本源是什么”的传统理解中涉及到的一切。

海德格尔在前言部分,用一种貌似很随意的讨论方法,开始了全文。

在艺术家、艺术作品的循环中,海德格尔提出了艺术是艺术家、艺术作品的来源的可能性。

这里是非常值得注意的,的确,艺术是艺术家、艺术作品的来源,因为艺术是社会性、关系性的东西,而艺术家、艺术作品都是社会关系的实体化。

实际上,一切实体都是关系的实体化。

然后,海德格尔就说这样一个循环实际上是无解的题外话,海德格尔特别喜欢这种循环,或者说,他特别喜欢创造这种循环,并且让读者不要害怕循环,因为循环里面有好东西。

所以他要从艺术作品无可否认的一个基础开始,也就是艺术作品的物因素。

这种“寻找无可否认的基础”的方法,实际上是哲学方法。

哲学方法与我们熟悉的现代科学方法不同,任何一门现代科学都不讨论自己的基础,也就是前提和范围。

真理的显现与艺术的不解之谜——对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的解读

真理的显现与艺术的不解之谜——对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的解读

真理的显现与艺术的不解之谜——对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的解读
海德格尔的《艺术作品的本源》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力的经典著作,在其中,海德格尔将真理与艺术视作彼此间的交互关系,认为艺术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它能够揭示真理。

首先,海德格尔认为,艺术作品使人们感受到有关真理的经历,而这种经历被称为“感性经验”。

他强调,通过艺术作品,人们能够获得另一种视角,从而对人类的本质和客观存在真理有更深刻的理解。

其次,海德格尔认为,艺术还能够激发人们的理性思考,从而使人们能够从不同的视角探索存在的真理。

他认为,艺术不仅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和思想,也能够深刻地影响人们对世界的看法。

最后,海德格尔认为,艺术作品本身也具有一定的真理性,因为它具有某种“真实性”,即作品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表现出真实的思想和情感,从而使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其所见之物。

总之,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提出了真理与艺术之间交互关系的观点,他认为艺术可以揭示真理,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世界。

而艺术又具有某种真理性,因此,真理与艺术之间的关系充满了神秘感,充满了不可思议之处。

《艺术作品的本源》读书报告

《艺术作品的本源》读书报告

《艺术作品的本源》读书报告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海德格尔认为艺术家和艺术作品互为彼此的本源,并揭示出二者之间其实还有一个更为深刻的第三方共同的本源——艺术。

他首先从艺术作品入手来探究艺术作品的本质,艺术和真理的关系以及作为艺术本质——真理的来源。

首先,海德格尔区分了纯然物、器具和艺术作品,并通过比较逐渐发现艺术作品的本质。

器具和艺术作品都是物,它们必然承载于一定的物之上,脱离了物,器具和艺术作品都无法显现它们自身。

但与纯然物不同的是,器具之为器具、艺术作品之为艺术作品不仅仅因为它们是物,还因为它们还具有了物所不具有的属性。

相对于本真的纯然物来说,器具是具有实用的目的性在里面的,器具是为了实用和需要所特别人为制造出来的东西,器具的形式和质料都是基于其实用功能的目的上确立的。

而艺术作品并不是以实用为目的而被创造出来的,并不带有任何的实用目的性。

艺术作品之为艺术作品,不是因为它是有用的,而是因为艺术品中具有了那已经自行设置进了作品中的真理,所以艺术作品是自足的。

但是,器具只是一种功能性的人为制造物,虽然器具的在人为创造的性质上面是与艺术作品类似的,但器具缺乏了艺术品所具有的自足性。

随后,海德格尔选择了凡高的一幅画,对“农妇的鞋”作了分析,他以“农鞋”的为例子,通过对器具的探究逐渐揭示出艺术作品之艺术作品因素,并由之引出艺术作品的本质。

海德格尔认为,器具的存在就在于其有用性中。

一双鞋,只有当它能被穿的有用性得以实现时,才作为鞋本身存在。

因此,器具之器具存在就在其“有用性”之中。

但器具的有用性又植根于更为本质的“可靠性”之中,因为有用性不过是可靠性的本质后果。

因而只有在“可靠性”中,我们才能找到了器具的真实存在,也就是“器具之器具存在”。

“可靠性”不是通过对实物描绘和解释而发现的,而是通过对一幅画的观赏。

那是什么使作品能够把器具之器具的存在显露出来呢?海德格尔说:“在艺术作品中,存在者的真理已被设置于其中了”。

海德格尔的《艺术作品的本源》对中国画创作的影响

海德格尔的《艺术作品的本源》对中国画创作的影响

海德格尔的《艺术作品的本源》对中国画创作的影响文章认为,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阐述了艺术作品的本质之源,物与作品的关系,三种流行的对物的解释。

其中创作的本质对艺术创作有相当重要的指导作用,而对中国画的创作启示在于,第一,对艺术创作来说,体验是决定性的源泉;第二,创作一定不能忘记物在体验中与其他天地间的关系,在物与物内在的关联中去寻找感觉;第三,在国画创作上,艺术家要不断地超越自己,以更开放的心态,进一步挖掘笔墨颜色等材料,创造出更新的表达语言和方法手段;第四,在中国画创作中尤其要在大自然中去体验。

标签:海德格尔;《艺术的本源》;中国画;创作;启示马丁·海德格尔在其著作《艺术作品的本源》中阐述了艺术作品的本源,艺术作品的本源是艺术,艺术是现实的。

他认为,所有的艺术作品都具有物因素,物并非是纯然感觉的组合,也不是实体与属性的相加,而是一种在具体的历史中显现它与其他存在者关系的可能性。

这也使我们明白了艺术作品是以艺术作品的方式而存在。

作品的本质就是真理的发生,作品的存在就是建立一个世界。

物是没有被客观化和主观化的关系,物与人又是一种天然的联系,而人与物的关系首先是一种存在,人与物是不可分离的,人的身体也属于物,而物又不仅仅是一种外显的状态,物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于联系中的,就像器具有他的环境因素。

不论是观念还是存在,都不是物的基础,建立在存在上的观念,才是物的基础,离开了存在的观念是很混乱的,而存在也是被建构的,艺术就是对存在的建构。

海德格尔就是从此领域来定义艺术。

通过学习海德格尔,不难发现,这些观点运用于国画创作中,可以使我们得到很大的进步。

我们姑且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海德格尔的观点对国画创作的启示。

首先他认为艺术作品摆脱不了物的因素,物是艺术的载体,离开了物,艺术无法显现自身。

这就显现出在创作艺术作品中材料的重要作用来,在国画的创作中自然是离不开材料,笔墨纸砚等,有了这些艺术的载体我们才能实现艺术的显现,而离开这些材料,无论怎样的观念也无法得以体现。

艺术作品的本源心得体会

艺术作品的本源心得体会

《艺术作品的本源》——学习心得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海德格尔对美这样界定:美乃是作为无蔽的真理的一种现身方式,这就是说“美与真理是统一的”美就是真,真就是美。

当然,海德格尔并不认为美是揭示真理的唯一方式,而是说美是真理得以显现的方式之一真作为美而显现,他是通过对艺术的本源的探讨中得出这些结论的。

海德格尔探讨的顺序是:物→器具→艺术品→艺术家活动。

用海德格尔的话说就是:迄今为止,人们却一直认为艺术是与美的东西或与美有关的,而与真理毫不相关。

在美的艺术中,艺术本身无所谓美,它之所以得到此名是因为它产生美,相反真理倒是属于逻辑的,而美留给了美学。

绘画的观念虽然对画家的创作起了主导的作用,但绘画作品的完成却离不开物质媒介的运用。

绘画活动是画家把自己对绘画的观念转变为作品的一个实践性的制作过程,是艺术家把“心象”转变为“物象”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绘画观念直接影响着画家对绘画媒介的选择,因而,如何利用媒介传达,依靠什么形式传达,就带有了画家自己的独特个性色彩。

怀斯带有思索性特质的作品,是由他选择的独特媒介创造出来的。

这些媒介充分体现了他的绘画观念,是形成其独特作品的重要因素。

在进行绘画创作时,怀斯最常用的作画材料就是水彩、蛋彩。

他了解这些作画材料的特性,当确定了作画的主题后,他就选择最具表现力的材料进行创作。

在怀斯早期的作品中,水彩被广泛运用。

水彩画是以水调和了水彩颜料绘制成的画作。

就绘画的功能与意义来说,一类绘画是用来悦目的(视觉冲击力与形式感),另一类绘画是用来意会的(社会批判力与个人抒情功能),而还有一类绘画是用来凝视的,需要观者发动其所有的感官、心绪与想象,全身心进入画面的世界。

怀斯的作品最为典型地属于后者。

安德鲁‧怀斯是美国二十世纪非常著名的写实主义画家,令人不解的是他却常常以“现代主义者”自居,究其原因是他在艺术实践中,牢牢把握住具象写实绘画优秀传统的同时,又努力通过绘画的形式元素凸现对社会人生的主体的抽象意识性,怀斯的绘画在遵循具象写实的基础上,往往洋溢出浓郁隽永的形式意味性。

从《艺术作品的本源》看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思想

从《艺术作品的本源》看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思想

从《艺术作品的本源》看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思想《艺术作品的本源》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于1935年发表的一篇著名演讲,被认为是他存在论思想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

全文围绕着艺术作品的本源展开,通过对“地质”的探索,深入研究并揭示了存在与艺术之间的关系,从而阐述了他在存在论方面的独特见解。

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思想贯穿他的整个哲学体系。

他认为,人的存在不仅是被动地存在于世界之中,而且是主动地创造和塑造世界的存在。

在他看来,存在不仅是一种“存在于”的状态,更是一种“存在向”的境界。

艺术作为人类存在的一种基本方式,对于存在本身具有重要意义。

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地质(das Ereignis)。

他将地质解释为“发生”,强调艺术作品的本源是在于其作为真实发生的存在。

他认为,艺术作品并不只是简单的物质实体,而是一种表达和解放存在的形式。

通过艺术作品,人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存在的本质。

海德格尔将地质与技术进行了对比。

他认为,技术使人们陷入了一种忙碌和形式化的状态,使存在变得边缘化。

相比之下,艺术作品不仅是一种展示和表达,更是一种思考和开放的过程。

艺术家通过创作,使存在显现出来,开启了存在与非存在之间的空间。

为了更好地揭示地质与艺术作品的关系,海德格尔从陶器入手展开了思考。

他指出,在创作陶器的过程中,艺术家不是简单地追求形式的完美,而是与陶器的材料相结合,与其相应的地质特征相联系。

陶器的形成是一种与自然相互对话的过程,艺术家愈发展现了存在的真相。

从陶器的思考扩展到艺术作品的其他领域,海德格尔强调了作品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他提出,艺术作品可以说是存在与环境的融合,只有通过与环境的互动,艺术作品才能发挥其真正的意义。

这种互动是一种解放和战胜存在困境的方式,是超越技术的存在之道。

此外,海德格尔还强调了艺术在历史中的作用。

他认为,艺术作品不仅与艺术家和观者之间有着密切联系,更是超越历史的存在。

解读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

解读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

解读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海德格尔对艺术的思考,并不是把艺术品作为aithesis的对象(即作为感性理解的对象),而是将其从广义上命名为审美体验的对象。

艺术是什么的问题俨然成为他本人及诸多哲学家思考和关注的问题之一。

在海德格尔这里对艺术作品本源的追究被赋予了存在主义立场和现象学方法的意义。

标签:本源;物;艺术作品一、何谓艺术的本源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海德格尔从“本源”一词切入,“本源”在此意味着:从何和由何,是某物是其所是和为其所是——我们称为其本质或本性。

“物”是海德格尔思想一个重要概念,海德格尔从“物”之本源发问,试图追求艺术作品的本源。

然而,通过对其回归式的思考,我们重新回到了艺术作品本身的本源之中。

艺术作品的产生依赖于艺术家的活动,在此,作者本身第一次以艺术家的身份出现。

我们从未否认“他者”的存在,艺术家是作品的本源,作品是艺术家的本源,两者相互依存,互为前提,却不存在实质意义上的真包含关系。

因此,在两者之前或之外,必存在一个第三者的身份。

我可以暂时将其笼统命名为“艺术”。

对于这个第三者身份(艺术)是作为两者的“本源”而存在的,它是经验的,是超出理性范围的集合概念,原因是它不是一个实在的东西。

基于此原由,我们不得不肯定,真正艺术是建基在艺术品之上的,是概念派生和现实艺术品(亦可将其称之为“物”)的特性集合。

然而,为了排除自我参与中作者本人的差异、尊重及自我言欺瞒。

我们必须介入艺术作品本身(回到存在的存在那里),演示其本身所要表达的内容。

海德格尔在其《独白》一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语言仅仅关切于自身,这正是语言的特性,却无人知晓。

”[1]在这个逻辑循环的圈子之中,“思”延伸了它本身的所有表達或从来没有触及到过的地方。

艺术品随处可见,倘若我们将视角一直停留在艺术品本身去表达和自我言说,那么艺术品本身就足够了。

毕竟,我们从没有在现实性角度去扩充和衍生艺术品之外的艺术体验与审美。

通常情况下,我们是可以将艺术品等同于一种符号表达。

从《艺术作品的本源》看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思想

从《艺术作品的本源》看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思想

从《艺术作品的本源》看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思想海德格尔说,作品要通过艺术家而释放出来,达到它纯粹的自立。

正是在伟大的艺术中,艺术家与作品相比才是某种无关紧要的东西,他就像一条为了作品的产生而在创作中自我消亡的通道。

我们一般认为,作品是由作家创作出来的,先有作家后又作品。

但是在这里,作家处于被动的地位,关键因素在于作品本身而不是作家。

作品虽然是由作家创作的,但是作品并不依赖于作家而存在,作品以作品本身而存在。

作品之作品存在的两个基本特征就是建立一个世界和制造大地,它们是休戚相关的,处于作品存在的统一体中。

作品所建立的这个世界,不同于我们日常生活的现实世界。

作品所建立的世界是一个独立自足的世界,有自己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关于作品建立一个世界,涉及到了如何建立以及建立的世界本质是什么。

作品在自身中开启出一个世界,并且在运作中永远守持这个世界。

这个世界是非对象性的东西,而我们人始终隶属于它。

也就是说,作品建立的世界本质在于命名和决断,我们人也活在其中。

在艺术作品建立的世界中,作品材料的本质显现出来。

如石头在建筑作品中显现,因为建筑作品建立了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中,石头本身得到保存。

在建筑作品敞开的意义世界里,石头意味着硕大和沉重,建筑作品把自身置回到石头的硕大和沉重也即它的本性的命名力量之中。

艺术创作的目的是显现材料的本性,作品把自身置回到万物的本性之中,这样作品才能成为作品。

作品回归之处,作品在这种自身回归中让其出现的东西,我们曾称之为大地。

大地乃是涌现着庇护着的东西。

大就是物自身,作品使物自身显现,使万物各为其物。

作品把大地本身挪入一个世界的敞开领域中,并使之保持于其中。

作品让大地是大地。

也就是作品让万物以其自身方式保存在作品所建立的意义世界中。

大地是本质上自行锁闭者。

制造大地意思就是:把作为自行锁闭者的大地带入敞开领域之中,即把不可揭示性通过艺术作品揭示出来。

大地意含某物自身以及万物自身。

只有当大地作为本质上不可展开的东西被保持和保护之际,大地才敞开地澄亮了,才作为大地本身而显现出来。

艺术作品的诞生——读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体会

艺术作品的诞生——读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体会

的 一次 演讲 ,演讲 分 三大 部 分 ,第 一部 分是 物 与作 品 ,第 二部 分 术 、艺 术 品、 艺术 家这 三个 方 面 结合 老 子与 海德 格 尔概 念 的共 同 是 作 品与 真理 ,第 三 部 分是 真理 与 艺术 。海 德 格尔 在其 《 艺术 作 处来 进行 分析 。 品 的本 源 》 中提 出 了一 个既 是 美学 的 ,根本 上 又 是哲 学 中最深 层 次 的 问题 :什 么 是 艺术 作 品的 本源 ?虽 然在 文 中经 过 他 的一 系列 先 说 说 把 艺 术 品和 艺 术 家 连 接 起 来 的第 三 者 “ 艺 术 ” 。艺 讨 论后 ,他在 文 末 的 “ 后记 ”中却 承认 这 个 问题 是一 个 “ 艺 术之 术 是 艺术 作 品和 艺术 家 的本源 。一 般人 把艺 术 作为 一种 知 识 的 了 谜 ”, (“ 这 里 绝没 有 想要 解 开这 个谜 。我 们 的任 务在 于 认 识这 解 ,但 根据 “ 规律 ”是创 作 不 出艺术 的 ,不 能把 现 实 中 的实 践原 个 谜 ” ;在 “ 附录 ” 中谈到 : “ 艺 术是 什 么 的 问题 ,是本 文 中没 则 的规 律 带到 艺术 领 域 。根据 规 律来 做 只 能是 “ 复 制 ” ,具 体创 有 给 出答 案 的诸 种 问题 之一 。其 中仿佛 给 出 了这样 一 个答 案 ,而 作 一 定要 突破 规律 ,不 能复 制 ,独特 地 创造 才 是 艺术 。 艺术 的创 其 实 乃是 对 追 问的 指示 ”。 )但这 个 伟大 的命 题 和海 德 格尔 在文 作 和欣 赏 ,一 定 要深 入 艺术 的本 源 ,而 不仅 仅 是停 留在对 共 性知 中深刻 的讨论 ,却给 人 们带 来 了一 种超 越传 统 美 学 、艺术 理 论 的 识 的概 念上 。说道 复 制 的 问题 ,我认 为 艺术 品之 所 以是 艺术 品 , 新 的 思维 方式 。值 得我 们沿 着这 个方 向去 尝试 和探 索 。 在 于它 的不可 复制 。拿绘 画 来说 ,我认 为一 个 艺术 家 创作 的 画面 我 的专 业 是 油 画 , 也 就 是 扮演 着 创 作者 的角 色 。 当我 们 提 中 ,必然 会 出现 很 多偶然 的 东西 ,甚至 艺术 家 自己 ,也难 以做 出 笔作 画 时 ,想 得最 多 的就 是如 何 画 出一张 好 画 。而 “ 好 画 ”即 是 第 二件 一 模 一样 的作 品 ,而 这种 “ 偶然 ”的产 生 ,也 和 老子 的无 艺术 品 的意 思 。那 么 如 何去 判 断 艺术 品 ?标准 是 什 么 ? 要 怎 么样 为概 念如 出一辙 。 也和 海德 格 尔所 强调 的艺术 品 被创 作 的观 点 相 才 能使 艺 术 品诞 生 ?作 为一 个 创作 者 该具 备些 什 么技 艺 以外 的 东 合 ,即是说 艺术 本 身就在 这里 ,真 理本 身 就 自行置 入艺 术 品中 。 西 ?带着 这 些 问题 ,结 合我 的专业 ,以海 德格 尔 的 《 艺 术作 品 的

庶民的反思——读“艺术作品的本源”

庶民的反思——读“艺术作品的本源”

2021-06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

庶民的反思———读“艺术作品的本源”杨晶(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重庆400000)摘要院物的存在之思,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1935年的演讲《艺术作品的本源》所要探讨的核心。

在海德格尔的主观思维中,物的存在有着显而易见的秩序,这种主观的“物的秩序”揭示了他对待物的等级划分。

在海德格尔的等级秩序中,艺术作品是高级的,非艺术作品的是低级的。

因为真理自行设置入艺术作品,真理代表着一种思维的高度,他揭示了大地与世界冲突的本质。

同时,真理在海德格尔这里也隐含着一种“理性的傲慢”,因为他并没有解释他行文中的感性表达。

并且他还将我们后来被称之为艺术品的“纯然物”和“器具”排除在外。

关键词:物的秩序;理性的傲慢;主观的;感性感知中图分类号:B516.54;J0-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1)17-0061-02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1.17.029在思考“秩序的反思”之前,笔者为一个展览写过一篇前言,其中引用了海德格尔澄明之镜的观点和思路。

这个展览是由四川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油画专业部分研三毕业生和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油画专业部分本科毕业生共同策划的,是这群青年艺术家自行组织,众筹经费策划的展览。

得到了重庆市南岸区文旅委的支持,为艺术家们提供了免费的场地-南岸区文化宫。

由于这次展览的艺术家皆来自于油画领域,对油画这一媒介所能表现的作品的本源追问或许是这群艺术家学习生涯思考的核心。

展览主题及前言如下:展览主题:澄明之眼澄明之眼来源于澄明之境,澄明之境出自于海德格尔的《艺术作品的本源》,唯有能被称之为艺术的才能拥有澄明之境,也可以说,艺术作品的存在显现出一片澄明之境。

世间有若干的存在者,我们却不知它的存在(真理)。

因为存在者的真理是被遮蔽的,遮蔽可能是一种拒绝,例如拒绝追问真理;或者只是一种伪装,例如器具的真理存在被其有用性所掩盖。

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之思

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之思

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之思作者:杨璐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02期摘要: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揭示了物性、世界与大地、敞开与遮蔽等,这种艺术观牢牢立足于存在之上,没有存在,便没有了作为器具的物和物性,这样也就没有了真理。

海德格尔在这里旨在说明存在在其艺术观中的核心位置,同时也说明了存在与真理的密切关系。

在他看来,昭示存在,让存在处于“无遮蔽状态”,这即是真理。

本文通过从海德格尔的存在问题出发,找到通往艺术本性的正确道路。

关键词:艺术作品;物;器具;真中图分类号:J0-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6-0067-01一、本源之思讨论艺术作品的本质问题并不是海德格尔的最终目的,对艺术作品之源的讨论,最终还是为了解答什么是艺术这一问题。

在对艺术的思考过程中,海德格尔从未提及“艺术本质”,而是多用“本源”,本源在这里不是时间意义上的,而是将其用作本质的根源问题,追问艺术作品的本源也就是追问艺术作品的本质所从之处的根源。

什么是艺术?什么是作品?在这些提问中我们必须安于绕圈子。

在《艺术作品的本源》后记中海德格尔阐述了问题的来源,“由考察美学开始,艺术作品被当做一个感性知觉的对象。

把这种知觉称为体验,无论对艺术享受还是对艺术创作来说,体验都是决定性的源泉。

但也许体验也是艺术终结于其中的因素。

人们谈论着不朽的艺术作品和作为一种永恒价值的艺术,但此类谈论用的是那种语言,这种语言并不认真对待一切本质性的东西,因为它担心‘认真对待’最终意味着:思(denken)。

”黑格尔的《美学》是西方历史上关于艺术之本质的最全面的沉思,他所谓的艺术“终结”和“成为过去”指的是艺术作为真理获得自我存在的最高样式,作为精神实现自身的最高需要,作为人历史性生存的“绝对需要”已成了“过去的事”。

在黑格尔看来,艺术已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其历史地位已让位给了宗教和哲学。

海德格尔对艺术问题的思考直接起因可以说就是在回答黑格尔所激发的艺术难题。

从《艺术作品的本源》看艺术作品中的真理所建立的世界

从《艺术作品的本源》看艺术作品中的真理所建立的世界

艺术教育•186 【参考文献】[1] 海德格尔.林中路.商务印书馆.2018年12月第1版.第1页.[2] 海德格尔.林中路.商务印书馆.2018年12月第1版.第29页.[3] 海德格尔.林中路.商务印书馆.2018年12月第1版.第29页.[4] 海德格尔.林中路.商务印书馆.2018年12月第1版.第30页.[5] 海德格尔.林中路.商务印书馆.2018年12月第1版.第30页.[6] 海德格尔.林中路.商务印书馆.2018年12月第1版.第31页.[7] 海德格尔.林中路.商务印书馆.2018年12月第1版.第32页.[作者简介:刘丽莹,东北大学艺术学院。

]从《艺术作品的本源》看艺术作品中的真理所建立的世界内容摘要 艺术作品的本源》一文是海德格尔的著名论说。

其中对于艺术作品之为艺术作品,而区别于器具与作品的观点内涵颇为深刻。

本文旨在对海德格尔一文中,艺术作品、真理、世界三者间的推论进行浅析。

关键词 艺术作品;真理;世界本源一词在此指的是,一个事物从何而来,通过什么它是其所是并且如其所是。

某个东西如其所是的是什么,我们称之为它的本质。

在《艺术作品的本源》文章开始之初,海德格尔就划定了接下来所探究的问题范围。

追本溯源的过程采用了一定的思考方式,在思考的探究过程中进行尝试的过程,其实也就是思维进行推理的过程。

海德格尔将“艺术”看作是一个集合观念,并将艺术家和作品置于这个集合观念之中开始了自己的论述。

这是该文章最大的一个前提。

从艺术这个集合观念为基点,探讨的是仅从艺术而来的现实的东西,即被称为艺术作品的具有客观实在的物质形象的事物。

海德格尔开始就带有定义倾向地将作品概括为“符号”。

艺术作品是制作物与艺术作品之所以存在的作品因素进行了结合,成为了这种“符号”。

在关于“符号”与其真理的论述中,海德格尔通过使用“神庙”这一个具体的例子,对这一抽象的概念做出了解释。

首先发问,如果作品处于任何一种关系之外,那它还是作品吗?脱离开关系之后,作品更多地倾向在了物和物因素的层面。

浅析海德格尔的_艺术作品的本源_

浅析海德格尔的_艺术作品的本源_

思 想 史 上 长 期 占 统 治 地 位 的 对 物 的 三 种 思 考 活·读 书·新 知 三 联 书 店 出 版 , 2005 : 242 .
和解释:一是把物当作埋藏在众属性之下的 [3]海德格尔,孙周兴编译.海德格尔选集[M].
承 担 者 ,主 体 、实 体 、自 体 、质 料 ;二 是 把 物 当 上 海 : 上 海 三 联 书 店 出 版 , 1996 : 254 .
的 本 性 又 是 什 么 呢 ?它 与 真 理 的 关 系 又 如 何 个 艺 术 世 界 。所以 ,艺 术 熟悉的艺术作品考察 入在作品中发生的真理,从而使人在与艺术
入 手 。通 常 人 们 都把 艺 术 作 品 看 作 物 ,海 德格 作 品 的 共 在 中 达 到 无 蔽 之 澄 明 。海 德 格 尔 对
海德格尔选择了凡高的一幅画,对农妇的鞋
作 了 分析 。海 德 格 尔 认 为 ,器 具 的存 在 就 在 于
其有 用 性 中 。一 双 鞋 ,只 有 当它 能 被 穿 的 有 用
性得 以 实 现 时 ,才 作 为 鞋 本 身 存 在 。因 此 ,器
具 之 器 具存 在 就 在 其“有 用 性 ”之 中 。但 器 具
作 品 是 什 么 ,首 先 必 须 搞 清 楚 艺 术 作 品 不 是 的 有 用 性 又 植 根 于 更 为 本 质 的 “ 可 靠 性 ”之
什 么 ,那么 艺 术 作 品 不 是 什 么 呢 ?首 先 ,艺 术 中 , 因 为 有 用 性 不 过 是 可 靠 性 的 本 质 后 果 。
作 品 不 是 对 现 成 事 物 的 模 仿 ,例 如 凡 高 所 画 “凭 借 可 靠 性 ,这 器 具 把 农 妇 置 入 大 地 无 声 的
-170-

基于“存在论”的艺术本源——读海德格尔的《艺术作品的本源》

基于“存在论”的艺术本源——读海德格尔的《艺术作品的本源》
( 3 ) 维 护应 用
无线 C B T C移动闭塞 系统克 服 了传统 的基 于轨 道 电路 的 信号系统 的不足 , 能够有效地处理各种类型 、 各 种车速 的列 车 , 由于移动闭塞系统基本 克服 了准移动 闭塞 和固定 闭塞 系统对
车信息跳变的缺点 , 从而提 高 了列 车运行 的平 稳性 , 增加 了乘
想要追 问艺术 的本 性 , 必须先 要抓 住艺术 作 品 , 作 品是艺
术 中现实 的基 础。当艺 术被落 实为作 品时 , 进一步需 要思及 的
的选 择的结合 的统 治 , 都 建 基于 这种 功 用性 上 。 ” ( 第3 0~3 1
页) 由此可见 , 物的一种存在方式开始显露出来 : 器具 的特性。 “ 器具 ” 作 为某种 有用 性 而被人 工 制作 出来 的东 西 , 它 既 是物又不只是物 , 因为 它还 具备 功用 性 ; 器 具 是半 艺术 作 品 。 因为它没有艺术作 品的自足性 。海德格尔认 为 , 器具 在纯然物 与艺术作 品之 间拥有 一种 独特 的 中 间地位 , 借 助 于器 具 的存 在, 启发我们思考物之物 的因素和艺术 作品之作 品因素。海德
在 。存 在 把 真 理 置入 作 品 。 艺 术在 本 质 上是 真 理 显 露 的 一 种 方 式 。 关键词 : 艺术 作 品 ; 物性 ; 真理 ; 存 在 艺 术 作 品 与 物 性


我们的基本特性 , 存在 之物 闪现于 我们面 前 , 因而现 身从 而成
为了这种存在之物 。建构活动和物质 的选择 , 因而质料 和形式
的 区 间最 小 运 行 间 隔 分 别 为 1 2 0 s 、 1 0 0 s 和9 0 s , 而 运 行 间 隔 的

读“什么是艺术作品的本源”所感

读“什么是艺术作品的本源”所感
内容 的几 点 体 会 。 关 于 物 接触 艺术 的人未必 每个都 会去 深入思 考何 为 “ 艺术 ”,

固然 “ 作 品要 通过艺术 家进入 自身而 纯粹 自立 ” ,但 “ 正是 在 伟大 的艺术 中 f 本文 只谈论 这种艺 术 ) ,艺术 家与 作 品相 比才是无足轻重 的,为 了作 品的产 生 ,他就像一条在创作 中 自我消 亡的通道 ” 。作 品是显现存 在 的人 造物 ,这 里艺术 家
星 球 的 战 争— — 太 空 战 的到 来 。 二 、 关 于 艺 术 海 德 格 尔 在 这 篇 文 章 中开 头 就 说 道 : “ 本 源 一 词 在 这 里 指 的是 ,一件东西从何 而来 ,通过什么它是其所是并 且如其 所 是。… …某 件东西 的本 源乃是这 东西 的本质之源 ”; 并提
【 关键词 】艺术 ;作品 ;感觉
感受是每一人亲身经历 、真情实地 的一 种体 验 ,还有思 考 的伴 随过程 。 在上研究生课程里安排 了艺术哲学这 门课程 , 如不上研就难会接触到艺术哲学类 范畴,也 不会 知道海德格 尔这个 哲学家 ,更不知道他是后现代艺术哲 学之父 ,更不会 去想什么是物 、作 品、艺术家 和艺 术的关系。当然 ,也不是 说 学 了海德格尔 的艺术哲学就有什 么突飞猛进的收获 ,而最 主要 触动 我 的是能换 一种 思路 去思 考生 活 中常见 的 “ 物” , 跨越 了我常规 的思维 , 这是 以前不曾有过的 ; 我想这就够了 , 因为我深知 自己对 艺术哲 学还没入门 。以下便是我学 习这一
高温后 ,她就成了硬度较高 的陶 ,上 1 千 多度 就是瓷吗 ?那 再 到几千度又是什么呢 ?之所 以所 以举这 些例子 ,只想说 明 点 ,当我们只是对作 品的艺术价值作评 价时 ,可 以不去考 虑作 品是 谁创作 的 ; 但评价 的是作 品的价值 是如何造 成 的, 那就离不 了创作者即艺术家 。

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读后感

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读后感

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读后感
一开始接触这篇文章,感觉就像走进了一个到处都是弯弯绕绕的迷宫。

海德格尔一上来就抛出那些关于艺术作品本质的深刻问题,真的是让人措手不及。

他那种思考方式,就像是拿着一个放大镜,把我们平时看艺术作品时那种模模糊糊的感觉,放大到了一个超级细致的程度。

而且他还提到艺术作品让大地显现。

这让我想了好久,后来我觉得就像是那些古老的雕塑作品,比如古希腊的大理石雕像。

这些雕像看起来就像是从大地里生长出来的一样,它们本身就带着大地那种质朴、厚重的感觉。

大理石的纹理,那种粗糙与细腻相间的质感,就像是大地的肌肤一样,而雕像的形状则像是从大地深处被挖掘出来的某种神秘力量的象征。

不过海德格尔的文字有时候真的是很绕。

他的句子就像是一串串长长的链条,一环扣着一环,你要是在中间某个环节没跟上,那就完了,后面的内容就像在听天书一样。

我读的时候就经常要停下来,重新梳理一下自己的思路,就像整理一团乱麻一样。

但是一旦你能稍微理解他的一点想法,就会有一种特别的成就感。

就好像你在黑暗中摸索了很久,突然看到了一丝光亮。

你会开始用一种全新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艺术作品,无论是博物馆里高大上的油画,还是街边小店里那些奇奇怪怪的手工艺品。

你会发现它们背后都有着一种更深层次的力量在推动着它们成为艺术作品。

《艺术作品的本源》读书报告

《艺术作品的本源》读书报告

《艺术作品的本源》读书报告云南大学中文系李浩指导老师:蒋永青教授前言在《哲学研究专题》课上,蒋永青老师带领我们逐段学习了海德格尔的《艺术作品的本源》一文。

由于海德格尔理论本身的博大精深,尽管蒋老师在课堂上已经为我们做了深入浅出的讲解,我们也尽了很大的努力去学习钻研,但我对海德格尔的东西还是知之甚少,体会不深。

海德格尔说过:“一切皆是道路(Alles ist Weg)”,我就拿这篇读书报告向老师请教吧,谢谢老师的指导。

按蒋老师的要求,本读书报告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要简述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的观点;第二部分要找出中外著名学者的关于文学、艺术的本质的观点;第三部分要拿海德格尔的观点和那些人观点进行比较。

一、海德格尔对艺术作品本源的追问我们知道,海德格尔对问题的思考是“现象学式”的,“现象学的特点是直观分析来突破传统的个别与一般的那种硬性区别,实现出一个更活泼、更带有生活本身的思想性的研究方式和思维天地来。

现象学也不是只描述事实,而是要通过描述事实或事态,来暴露出这些事实是怎么构成的,或者依据这些事实再去暴露在更高层次上的构成。

”①下面我们就看看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这篇文章里是如何悬置流俗之见,进行“直观分析”、“突破传统”和“突破传统”的。

文章开头,海德格尔就旗帜鲜明地声明:“本源一词在这里指的是,一件东西从何而来,通过什么它是其所是并且如其所是。

使某物是什么以及如何让是的那个东西,我们称之为某件东西的本质。

某件东西的本源乃是这东西的本质之源。

对艺术作品的本源的追问就是追问艺术作品的本质之源。

”②通读文章,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在文中追问的核心问题就是“艺术是什么以及如何是?”因为“无论怎样决断,艺术作品的本源问题都势必成为艺术之本质的问题。

”③为了找到作①张祥龙:《朝向事情本身——现象学导论七讲》,团结出版社,2003年版,第22页。

②孙周兴:《海德格尔选集》(上册),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237页。

在思想的林中路上——对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的反思

在思想的林中路上——对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的反思

第9卷第7期 长 安 学 刊 2018年11月 81在思想的林中路上——对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 的反思李嘉慧(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陕西西安 710119)摘 要:本文紧紧围绕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一文,对其关于“艺术作品之本源”的思考进行如下三个方面的反思:一是梳理海德格尔关于“物与作品”、“作品与真理”、“真理与艺术”等三部分内容,意图清晰地呈现其思维脉络;二是通过对海德格尔关于“艺术作品的本源”问题的思考进行剖析,欲以勾勒出其“迂回地进入”主题的思考方式以及如在林中漫步般的、诗性的表达方式;三是思考《艺术作品的本源》留下的问题,其中不仅再次展示了海氏兜圈子般的思考方式及论说方式,更是对海氏的那种关于不说自明的东西的思考在当下的独特意义的肯定。

关键词: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林中路;存在;真理 文章编号:ISBN978-7-80736-771-0(2018)07-081-06“在思想的林中路上”这个标题,可见于《海德格尔选集》[1]上卷,是孙周兴先生在编者引论中用以指代和评价海德格尔的,的确很是形象。

这不仅仅是因为,海德格尔有一本名唤《林中路》的论文集(当然也正是因为《林中路》这一书名,孙先生才会选择用“在林中路上”而不是在“雕刻时光的旅途中”)更是因为海氏的的确确行走在思想的道路上。

当然他越走越远,甚至远离尘嚣,在黑森林深山处,筑造了他的小木屋,宁静而冷僻的生活是他整个人生的后半部,而我们不得不承认,愈是清冷与平静的生活就愈会孕育出热烈的思想。

本文标题中的“在思想的林中路上”则是喻指研究海德格尔的人在海德格尔的这片思想的林海中倾听着,思考着,前行着。

“反思”一词指对“思”之“思”,而对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的反思,则是指对海德格尔针对“艺术作品的本源”这一问题的思考的思考。

那么,反思什么呢?反思海德格尔是怎样思考这个问题 的,在本文中笔者斗胆将海氏的思考方式(言说方式) 称为“林中路”式的,即“迂回地进入” ,将其“反哲学的哲学”式、“半诗性的”语言风格亦唤作“林中路”式的手法。

最“有用”的“无用”之物--读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有感

最“有用”的“无用”之物--读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有感

最“有用”的“无用”之物--读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
有感
范智超;黄思琦
【期刊名称】《艺术家》
【年(卷),期】2022()11
【摘要】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一书中对物、器物、艺术作品三者之间
的有用性与无用性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释,并且将三者区分开来。

“有用性”的存
在使得器物始终是器物,而艺术作品则由于独立于“有用性”与“无用性”之外而
保有其“真理性”。

因为艺术作品“无用”,因而它所表现的物品毫无结构性,甚至
它的表现也毫无目的性,它肆无忌惮,没有因为有用性而改变最终消逝的命运,因此它欣欣向荣,充满生命力。

可见,艺术作品是最“有用”的“无用”之物。

【总页数】3页(P131-133)
【作者】范智超;黄思琦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51
【相关文献】
1.艺术作品本源中的物、器具、作品--读《艺术作品的本源》
2.对艺术和诗之本质的沉思和追问——读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
3.读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
4.艺术作品何以显现自身--读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之“物”与“作品”
5.在“有用性”与“无用性”之间——兼论《艺术作品的本源》与老庄哲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作品的本源》读后感
众所周知,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一如既往的关注此与存在,思考存在的意义,着重探讨了关于存在、艺术作品、真理以及艺术作品的本源等等问题。

尤其追问了艺术的本质、艺术是什么,并引出了世界和大地这一对非常基础也非常重要的概念。

其中,海德格尔对梵高画的一双农鞋的解读更成了艺术评论的经典。

但是,说实在的,在读《艺术作品作品的本源》时,我是一头雾水,在读完之后更是不知所以,乃至我读了几遍之后,更加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

原因有三:其一,也许是本能的和大师的距离感,对于大师的作品有着天然的接受困难感,就像对于我心目中的女神,永远也不相信她的一切甚至些许能被我所了解;其二,《艺术作品的本源》作为一篇标题还有开篇都直接表明主题的文章,看似很容易把握,但是一直到最后,我都只是被海德格尔的逻辑分析的迷雾中迷失了方向,导致最终还是不明白艺术作品的本源到底是什么;其三,海德格尔极力想解释“艺术”,以至于引出来很多的问题和新概念的名词,但是对于有些问题,我从海德格尔的回答中却又找不到答案。

下面我将逐一列出所有我的疑惑:
1.海德格尔为什么要追问艺术的本质呢?这个问题,海德格尔在文末做出了明确回答:“做这样的追问,目的是为了能够更本真地追问:艺术在我们的历史此在中是不是一个本源,是否并且在何种条件下,艺术能够是而且必须是一个本源。

”但是,我却没有在他那里找到艺术作品本质的回答,那他的下一个追问又怎样继续追问?此外,海德格尔在文中也曾提到:“艺术拥有外在意义上的历史,它在时代的变迁中与其他许多事物一起出现,同时变化、消失,给历史学提供变化多端的景象。

真正说来,艺术为历史建基;艺术乃是根本性意义上的历史。

”是不是海德格尔已经相信并且确认了艺术作为历史的本源?如果是这样,他的追问是不是就没有必要,既然进一步追问没有了必要性,那海德格尔追问艺术的本质就没有了本初的意义。

2.本文回答了“艺术是什么”的问题吗。

回答了,又没有回答。

说回答了,是因为海德格尔用“艺术是……”的句式表达了许许多多闪耀着智慧光芒的深刻的有关艺术的思想;说没有回答,是因为“艺术是什么”的问题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被把握。

艺术和艺术作品都是一种生成之物,而非已经完成的现成之物。

用维特根斯坦的话来说,各种艺术之间只存在“家族类似”,而不存在“共同本质”,因此,“艺术”乃是一个“开放性概念”。

只要追问无限,它的意义也就无限,它就永远不可能被定义。

艺术作为一个谜,也许海德格尔是有自己的理解的,但是不可能为我们解开这个谜的,因为他只能让我们认识这个谜。

3.“世界”和“大地”作为最基本也非常重要的概念,海德格尔在使用他们时,将它们的比喻义和现实义同时使用,似乎造成了含混不清的后果。

海德格尔在文中说:“作品回归之处,作品在这种自身回归中让其出现的东西,我们曾称之为大地。

大地是涌现着一庇护着的东西。

大地是无所迫促的无碍无累、不屈不挠的东西。

立于大地之上并在大地之中,历史性的人类建立了他们在世界之中的栖居。

由于建立一个世界,作品制造大地。

”这段话其中的世界和大地都同时包含有现实和比喻义。

艺术作品构造的世界使大地回到现实,而这大地就是人类生存的世界。

4.本文中一个关键地方,是对梵高《鞋》一画的分析。

海德格尔那段充满诗人般激情和想象的精彩描述和阐释,都是建立在一个不太可靠的假定基础上的:梵高所画是一双“农鞋”,而且是一双“农妇鞋”。

为什么就能断定是一双“农妇鞋”,而不可以是一双别的什么鞋呢?换句话说,那段漂亮的描述和阐释是“存在者之真理”的呈现呢,还是想当然的“自由联想”?
当然,这所有的疑问,海德格尔本身是清楚的,而且他对于艺术的热情和积极的追求是不容任何人质疑的。

他留给我们的与其说是一个确切的结论,不如说他带给我们的是探索艺术的冲动,是一条真理和智慧的哲思之路,是我们对于自身、对于存在、对于世界的思考。

海德格尔对于艺术作品本源的阐述,也有助于我们对于艺术作品的品评。

人们都说王维的诗:绘影绘形,有写意传神、形神兼备之妙。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王维以清新淡远,自然脱俗的风格,创造出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禅”的意境。

是王维宁静淡远、清闲恬静的心境成就了其诗的风骨,然而也是王维的诗的浪漫、空灵成就了他的清新淡远、淡泊名利。

正是诗反应着诗人所处的历史时代、客观景象,而不是诗人主观臆想的显现,也就是超脱了艺术物性的界限,这个存在者进入它的存在之无蔽之中。

所谓的“诗中有画”在海德格尔那里,应该就是通过诗这一艺术形式建构了一个世界,而这个世界使诗中所显现的物品、氛围变得活灵活现、感同身受。

而待到作品的回归处,大地显现了出来,历史性的人们在大地之上建立起他们在世界之中的栖居。

王维由于建构了一个层次丰富,远近相宣,乃至动静相兼,声色俱佳的艺术世界,于是这样的世界便真实的显现在历史的某个节点上了。

大概,艺术家的作品得以在现实中起到不为我们感知的作用,是海德格尔对现实的审视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