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药药效学的五个基本特点【原创】
简述中药药理作用特点

简述中药药理作用特点:
1.药理作用具有多样性:中药通过多种成分和途径协同作用,达到综合治疗的效果。
例如,某些中药可以对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等多个系统产生影响。
2.药理作用的量效关系相对不规则:由于中药化学成分的复杂性,其量效关系相对不规则,即中药的剂量与药效之间的关系不够规律,需要在实际应用中不断摸索和调整。
3.某些作用的双向调节性:同一中药可以同时具有抑制亢进和兴奋低下的功能,例如某些中药可以同时调节血压和血糖等生理指标。
4.药理作用相对缓慢、温和:与西药相比,中药的药理作用相对缓慢、温和,需要连续多次给药后才见效应。
5.与传统功效的一致性:中药药理作用的研究结果与传统中医理论中的功效往往具有一致性,这为中药的疗效提供了现代科学的依据。
6.研究的复杂性和长期性:中药药理作用的研究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需要综合考虑药物成分、剂型、给药方式、剂量、疗程、患者个体差异等多个因素对疗效的影响。
中药药理学重点

第一章绪论(P1)1.中药药理学是在中药理论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科学。
2.中药药理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中药对机体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和物质基础,以及机体对中药的药动学过程;阐明中药药性、中药药效、中药配伍和单味药、方剂、中成药应用的科学内涵,提高中药的临床疗效,指导临床科学合理地应用中药;评价中药产生毒性的物质基础、作用机制和增效减毒原理,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科学依据;发现创新中药,科学评价中药新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中药新药开发奠定基础;揭示中药药理学的科学内涵,推动中药现代化、国际化、产业化,推进中西医结合,为中医药学、医药学和生命科学的进步做出贡献。
第二章中药药性(P6)1.多数寒凉药对中枢神经系统呈现抑制性作用多数温热药则具有中枢兴奋作用温热药对内分泌系统具有兴奋效应,寒凉药具有抑制性作用,主要通过影响下丘脑-垂体- 肾上腺皮质、下丘脑-垂体-甲状腺及下丘脑-垂体-性腺内分泌轴而实现。
2.辛挥发油甘糖类、蛋白质、氨基酸、昔类酸有机酸、鞣质苦生物碱、甘类咸无机盐第三章中药药效学(P33)1.中药药效学的基本特点:多样性、选择性、复杂性、非线性、双向性2.影响中药药效的因素:(1)药物因素:①品种(正品大黄(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的结合性蒽昔含量高,泻下作用明显;而非正品大黄(华山大黄、天山大黄)结合性蒽甘含量较低,泻下作用差)②产地(四川的黄连、川贝母、川芎)③采收季节(花类药材多在含苞欲放或开放时采收,如金银花、辛夷、丁香、槐米等皆在花蕾时采收)④炮制(生大黄为泻下作用,酒炙后则突出其活血作用,炒炭后则表现为止泻作用)⑤贮藏(刺五加在日照、高温的条件下贮藏6个月,其所含的丁香甘几乎完全损失)⑥剂型和制剂工艺(枳实或青皮煎剂口服,未见升高血压记载,但制成注射剂静脉注射却具有强大的升压作用)⑦剂量(人参小剂量对多数动物心脏有兴奋作用,大剂量则呈抑制作用)⑧配伍(相须和相使配伍,在药效上发挥增效协同,相畏和相杀配伍能减低和消除毒性)(2)机体因素:①生理因素:❶体质(阴虚质患者应慎用人参、附子等温燥之物,阳虚质者慎用苦寒之品)❷年龄(老年人体质多虚弱,祛邪攻泻之品不宜多用)❸性别(经期使用峻泻药、活血化瘀药等,可导致月经过多或出血不止)❹个体差异和种族差异(穿心莲对发热动物模型具有显著退热作用,但临床退热作用不明显)❺肠道菌群(番泻叶昔在肠道经肠道菌群作用后,转化为昔元,吸收加快,从而形成泻下作用)②病理因素(营养不良者体内蛋白质合成减少,使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降低,血中游离型药物增多,肝脏微粒体酶活性降低,药物代谢缓慢。
简述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

中药,也称为中成药,是指以中国历史悠久、使用方便、功效确切的药材为主要原料,经过系统配伍,加工制作而成的滋补健脑、缓解疾病、调节内分泌用药,其药理作用绝大部分是温和,具有较强的调节作用而不易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
中药药理作用有一些特点:
(一)平稳性强
中药的药理作用温和,适合持续用药,药剂量慢慢累积起效,一般不会出现激烈反应,尤其是治疗慢性疾病,可以持续得到良好疗效,不易出现不良反应。
(二)综合性强
中药多以药草组方,注重综合疗效,既保有温和的药理作用,又有疗病的作用,药物的综合性和复方药的加效作用发挥出来,使药效更加显著。
(三)内外调和
中药精髓内调周身各脏腑,外治则着力于温中补气、抗病复制,起到身心的调和作用,可以起到滋补脾胃、微息疏泄、清热解毒等作用,使人达到身心安闲。
通过以上三点特点可以看出,中药药理作用温和,可以调节机体协调机能,增进疾病康复,是一种良好的慢性疾病治疗药物。
除了滋补健
身,也可以预防疾病,减轻症状,对抗病毒感染。
中药具有独特的药理作用,通过改善机体的功能和状态,抵抗疾病的侵蚀,增强人体抵抗力,调节身体的生理、物理活动,有益于增强免疫力、抗病性。
在中药治疗的临床过程中,必须注意药物剂量和使用时间,使得药物都发挥出最大的疗效,以便治病健身。
所以,中药药理作用是一种良好的健康治疗方法。
只有掌握正确的给药方法和有效的构思,才能使中药药理作用发挥出最大的疗效,保障患者的健康。
中药药理学考试题库及答案(二)

中药药理学考试题库及答案1.中药药理学: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药理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规律的科学。
2.中药药动学:研究中药及其化学成分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及特点。
3.不良反应:是指在正常用量用法下,机体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反应。
4.双向调节:指某些药物可使两种极端的病理现象向正常的方向转化。
5.中药五味:是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6.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
7.解表药:凡能疏肌解表、促使发汗, 用以发散表邪、解除表症的药物8.温热药:具有温性或热性,能够祛除寒邪的药物。
9.中药配伍: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地将两味以上药物配合、同用总论1,中药四气的现代研究进展?答:现代对中药四气的研究,通常将中药分为寒凉及温热两大类进行。
针对中医临床寒热病证的表现与机体各系统功能活动变化的关系,发现它们对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能量代谢等方面的影响具有一定规律性。
2,中药五味与其化学成分的规律性?答:不同的化学成分是中药辛、甘、酸、苦、成五味的物质基础。
中药五味与其化学成分的分布,表现出一定平行性,也显示出一定规律性性。
中药通过五味-五类基本物质作用于疾病部位,产生药理作用,从而调节人体阴阳,扶正祛邪,消除疾病。
即五味-功效-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四者之间存在一定规律性。
3,七情配伍是什么,它的概念是什么?答:把单味药的应用及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概括为七种情况,称为"七情",它高度概括了中药临床应用的七种基本规律,是中医遣药用方的基础。
其中包括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七种配伍关系。
4,中药药效学的基本特点?什么是双向性?双向性的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4.1基本特点:(1)多样性(2)选择性(3)复杂性(4)非线性(5)双向性4.2双向性:有的中药作用可随机体状态改变而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药理作用,即为中药药效作用的双向性。
中医药学的特色和优势

中医药学的特色和优势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特色和优势。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中医药学的特色1.整体观念:中医药学的治疗理念是整体观念,即人体不可分割,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联系。
他所提倡的是保持身体的平衡,防范疾病的发生,并且在治疗疾病时要考虑人体的整体因素。
2.辨证施治:中医药学创始人张仲景提倡“辨证论治”,他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都有其具体的病理机制和特定治疗方法。
中医通过分析身体的状况来确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3.中药调理:中医治疗主要使用中草药调理,这种方法长期以来一直被广泛应用于中国以及亚洲国家。
中药成分多样,且摄取渠道自然,全中药调理的治疗范围广泛,从方剂调理到单味药材治疗都有其独特效果。
二、中医药学的优势1.疗效显著:中医药学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据统计,许多临床领域的中医药,如中药针刺、推拿等治疗,已被证实是疗效显著且相对适宜的治疗方法。
2.辨证施治:从本质上来说,中医辨证施治的方法是在从身体病因和病态的切入点上修改治疗方法来治疗疾病。
这种方法比传统医学症状集中检查更符合实际临床需求。
3.促进自我调节:中医药学主张从日常生活中调理身体、预防疾病,即从生活方式、饮食、规律方面调整身体平衡。
这样可以促进身体自我调节,提高身体免疫力和自愈力。
4.比药效更安全:中国传统中药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安全性高。
中药成分大多源于自然资源且经过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积累、对照试验等证实中药和方剂适宜剂量和频次可以人体适应性。
5.丰富的资源:中国之所以被誉为世界上最丰富的药学资源库之一,主要是指中药学的资源。
中药草药数量众多,种类繁多,药效多样。
近年来,国内外许多科学家已经开始研究中药及中药的作用机理。
— 1 —综上,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特色和优势。
在与传统西药等现代医学领域相结合和互动的过程中,中医药学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也越来越显著。
— 2 —。
简述中医药学的基本特点

简述中医药学的基本特点
1. 中医药学啊,那可是非常注重整体观念的哟!就好比一棵大树,叶子黄了不能仅仅只看叶子,得看整棵树的情况呀!像调理身体,不能只针对某个病症,而是要从整体来考虑。
你说神奇不神奇!
2. 还有个特点呢,那就是辨证论治啦!这就像走迷宫,得根据不同的情况找到正确的出口。
比如同样是感冒,不同的人治法就不一样呢,神奇吧!
3. 中医药强调个性化治疗呀!不像做衣服有统一的尺码,这是根据每个人的特质来的哟!就像给你量身定制一件只属于你的衣服一样,多贴心呀!
4. 它的防治结合也很厉害呢!就如同未雨绸缪,在还没生病时就开始预防啦。
平常喝点养生茶之类的,不就能减少生病的几率嘛,多妙呀!
5. 中医药学的恒动观念也是特点之一哟!这就好像河水一直在流动,身体也是不断变化的呀。
不能用一成不变的方法去对待呢,是不是很有道理!
6. 中药可是大自然的馈赠呀!那草药就像一个个小精灵,有着独特的作用。
比如说黄连苦能去火,多有意思!
7. 中医的非药物疗法也很棒呢!像艾灸、按摩这些,不用吃药也能调理身体。
这不就跟给身体做了个舒服的按摩一样嘛,多享受呀!
8. 中医药学真的是博大精深呀!有着这么多独特又厉害的特点,能不好好传承下去吗?我们可都得重视起来呀!
结论:中医药学有着独特而丰富的特点,在维护人们健康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应该积极弘扬和发展中医药学。
功效总结(小版)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

功效总结(小版)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中药学是执业药师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科目,涉及了中药的功效、用途、剂型、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知识。
下面将对中药学的功效进行总结。
中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中药的功效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类和总结,以下从常见的五个方面进行展开。
1. 温里通阳:很多中药具有温里通阳的功效,它们对于寒冷体质、阳虚体质以及寒邪凝滞等病症有较好的疗效。
如人参、附子等中药,可以温补元气,增强人体阳气的分泌和运行,起到温暖身体、增强体质和促进新陈代谢的作用。
2. 清热解毒:中草药中很多都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对于热性疾病、发热、咽喉红肿等症状有很好的疗效。
如板蓝根、黄连等,可以清热解毒、降火,对于感冒、咽喉炎、口腔溃疡等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3. 活血化瘀:一些中药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对于血液循环不畅、血栓形成、淤血、瘀血等问题有疗效。
如川芎、三七等中草药,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祛除淤血和瘀血,对于痛经、血栓形成等疾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4. 益气养阴:中药也有一些具有益气养阴的功效。
它们可以补充人体的营养物质,增加人体的免疫力,对于气虚体质、阴虚体质、免疫力低下等问题有很好的疗效。
如枸杞子、人参、黄精等,可以滋补气血、养阴润燥,对于疲劳、失眠、免疫力低下等问题有益处。
5. 安神定志:中药中也有一些具有安神定志的功效,可以平稳情绪、安抚神经、增强注意力和记忆力。
如酸枣仁、远志等,可以起到镇静安神、提高睡眠质量的作用,对于失眠、焦虑、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有辅助治疗作用。
以上是对中药学中常见的功效进行的简要总结。
中药学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功效等待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
只有深入学习中药学的知识,执业药师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提供药物咨询和治疗建议。
中药药效学研究的意义特点和基本思路

中药药效学研究的意义特点和基本思路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第一章中药药效学研究的意义、特点和基本思路第一节中药药效学意义中药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 of Chinese material medical)是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作用机理以及产生作用的物质基础(化学成分),阐明中药防治疾病原理的科学一. 药效学研究对促进中医药发展有重要意义1. 中药功效是几千年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2. 我国传统医药学和当代高新科学技术相结合,大大提高医药学水平3. 沟通中西医间的学术思想4. 阐明中医药理论5.可以提高临床疗效二. 中药药效学研究对促进中药现代化有重要意义中医药的发展不但要促进中医药的自身发展,我们还应当站在科学的前沿,以现代医药学的发展为发展方向,以中医药的发展去促进现代医药学的发展,如:SARS病人的中西药合用。
中药药效学研究对促进有重要意义:三.中药药效学是中药新药的重要研究内容研究开发尚未用于临床的新药,必须进行药效学试验,其理由是:(一)现代科学最基本的方法是实验方法实验方法是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将自然现象的某一过程表现出来,便于人们反复观察,揭示事物的规律。
药效学试验研究,可严格控制试验条件,排除各种干扰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获得详细准确的结果,发现某些内在的规律。
(二)动物试验可获得大量在人体无法获得的信息动物试验可反复进行在人体无法进行的伤害性试验,获取各种器官组织标本,进行多指标的动态观测,进行分析性及综合性研究,深入了解新药的各种作用,对机体有益或有害的影响,获得大量在人体无法获得的信息。
(三)为新药的临床研究奠定基础在不了解新药的安全性、有效性的情况下,进行人体试用、临床研究,有可能对试用者造成危害,甚至发生意外。
因此在新药试用于人体之前,对其有效性及安全性有必要的了解,为临床研究提供可靠的试验依据,确保试验者不致延误病情,产生不良后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药药效学的五个基本特点【原创】
1. 多样性物质基础决定药物效应。
中药物质基础的复杂性,决定了中药功效的多重性,导致了中药药效的多样性。
如麻黄含有挥发油、生物碱、多糖等多种成分,功效为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散寒通滞,因此其药理作用具有发汗、平喘、利尿、镇痛、抗炎等;如人参含有皂苷、多糖、挥发油、氨基酸、蛋白质、有机酸和微量元素等,功效为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益智等,其药理作用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改善学习记忆、强心、抗休克、促进骨髓造血、促进核酸和蛋白质合成等。
中药药效的多样性是多种活性成分作用在多个靶点的结果,不同于化学药物由于药物选择性不高或其作用靶点分布较广所具备的广泛药理作用。
如阿托品有松弛平滑肌、抑制腺体分泌、扩瞳孔、升高眼内压、调节麻痹等作用,但其作用靶点均是M受体(M1、M2、M3)。
2. 选择性中药或者复方具有多效性的特点,但在治疗具体病证时其药效表达具有选择性。
选择性是由机体的疾病状态所决定的。
中药药效选择性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是是否表达,二是表达的强弱。
前者指针对某种特定的疾病状态(中医“证”),中药只表达特定的药效,如麻黄用于治疗风寒感冒患者时,选择性表达出发汗解表的功效,药理表现为发汗、抗炎、镇痛等作用,但针对肺气不宣的咳喘患者,则选择性表达为宣肺平喘功效,药理作用表现为平喘、镇咳、祛痰、
抗炎等。
后者指在不同的机体状态时,中药药效效价强度或效能有所差异,如麻黄对正常机体几乎无发汗作用,但对风寒外感无汗患者则有较强的发汗作用;理气药对痉挛状态的胃肠平滑肌多有解痉作用,对正常胃肠平滑肌的解痉作用并不明显。
3. 复杂性中药药效的复杂性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中药药效具有多靶点、整合表达的特点。
中药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对应不同的作用靶点,单一活性成分的作用相对较弱,在体内经过对多成分效应的复杂整合、融合、互补、消融等,最终使中药表现出多靶点、多环节整合调节的特点。
二是中药药效存在着量效不一致的特点。
绝大多数中药随着剂量的增加,其药理效应增强。
但也存在随着剂量的增加,药理效应增加不明显,或者呈“抛物线”样的量效关系,甚至出现相反的药理作用,如小剂量人参能够兴奋心脏,大剂量人参则抑制心脏。
三是药理作用与功效不相关性。
一般而言,中药的药理作用与其功效密切相关,但也存在着药理作用与功效不相关的现象。
如消食的山楂具有降血脂、抗心肌缺血、降血压等作用;发汗解肌、生津止渴的葛根尚具有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等心血管效应等。
四是实验结果具有难以重复性,尤其是中药复方,实验结果难以重复或多次重复时研究结果可出现不一致。
4. 非线性在一定剂量范围内,药物的效应与靶部位的浓度成正相关,与给药的剂量成正比,即药物量效关系在一定的剂量范围内
呈线性关系,这是药物量效关系的一般规律。
然而,许多中药及其复方的量效关系不明显,或呈非线性特点,以“抛物线”样的量效关系最为多见,这可能与用量偏小或多成分相互影响等有关。
5. 双向性有的中药作用可随机体状态改变而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药理作用,即中药药效作用的双向性。
如桂枝对汗腺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在汗腺分泌亢进时可抑制汗腺分泌,是其发汗作用的重要机制,而汗腺分泌抑制时又可促进其分泌;人参具有兴奋和抑制中枢的双重作用,人参皂苷Rg类有中枢兴奋作用,而人参皂苷Rb类则多为中枢抑制作用;甘草对免疫功能也表现出双向性,对低下的免疫功能有增强作用,对异常的免疫反应有抑制作用;理气药对胃肠平滑肌亦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中药药效学上述特点的形成可能与中药成分复杂、进入人体后的相互作用、各种有效成分发挥作用的靶点、系统及组织器官的功能状态等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