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菲利普斯曲线的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述中国菲利普斯曲线研究

一、菲利普斯曲线的产生及其发展

(一)原始的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最早是由菲利普斯(Phillips,A.W.)1958年在英国《经济学》杂志发表了题为《联合王国货币工资率的变化率和失业的关系:1861—1957年》的著名文章中提出,他认为英国的失业率和工资增长率之间存在着稳定的负相关关系由此建立了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普斯的研究表明工资的增长率是失业率的递减函数即通常所说的原始菲利普斯曲线。从图形上看原始菲利普斯曲线的表现形式为以失业率为横轴、工资增长率为纵轴由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的一条负斜率曲线失业率与工资增长率二者呈负相关关的变动关系。当失业率上升时工资增长率则下降;当失业率下降时工资增长率则上升。由于模型体现为失业率与工资增长率之间的关系通常被称为“失业——工资”的菲利普斯曲线。

图1-1

(二)修正的菲利普斯曲线

加拿大经济学家李普希就菲利普斯的研究做了进一步的分析。他在1960年的著作《1861—1957年英国的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化率之间的关系的进一步分析》中提出了过度需求理论。他通过供求理论来解释劳动市场,当劳动需求超过劳动供给时工资上升,并且需求相对于供给越大工资上升越快;反之需求相对于供给

越小工资下降越快,即他认为工资变动是由劳动市场失衡引起的。李普希的基本思想是:工资的增长可以用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的过度需求来解释而不能直接观察到的过度需求又由失业率来近似地表示。这样工资增长率的变动和失业率变动之间的关系就在该模型中得到了很好的解释。

菲利普斯曲线在经过利普西从理论上加以阐释后如何为经济政策所用也就成为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在这一点上萨缪尔森和索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和索洛(1960)在《达到并维持稳定的价格水平问题:反通货膨胀政策的分析》中提出了“失业—物价”菲利普斯曲线。萨缪尔森和索洛以物价上涨率代替了原菲利普斯曲线中的货币工资变化率这条曲线表明: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二者亦呈反向的对应变动关系。在一轮短期的、典型的经济周期波动中在经济波动的上升期失业率下降物价上涨率上升;在经济波动的回落期失业率上升物价上涨率下降。

(三)菲利普斯曲线新形式

1、“产出—物价”菲利普斯曲线。美国经济学家奥肯(1962)提出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具有反向的对应变动关系。这条曲线表明经济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呈现出同向的对应变动关系。当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上升时物价上涨率亦上升;当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下降时物价上涨率亦下降。在一轮短期的、典型的经济周期波动中,经济波动的上升期随着需求的扩张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上升物价上涨率随之上升;经济波动的回落期随着需求的收缩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下降物价上涨率随之下降。

2、货币主义学派的菲利普斯曲线(现代菲利普斯曲线)。货币学派的代表弗里德曼(1968)指出菲利普斯曲线忽略了影响工资变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工人对通胀的预期。他认为短期的现代菲利普斯曲线就是预期通货膨胀率保持不变时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在长期人们有充分的时间调整通货膨胀的预期所以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直线它表明在长期内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不存在替代关系。

3、理性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卢卡斯(1972)发表了《预期及货币中性》他指出公众采取的预期方式是理性预期而不再是适应性预期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长

期还是短期实际的通货膨胀率和预期的通货膨胀率总是保持一致所以想要通过调整通货膨胀率来改变失业率是不可能的菲利普斯曲线始终是一条与横轴垂直的线这条线从自然失业率出发即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没有此消彼长的关系调控失业率或者通货膨胀率的宏观经济政策无效。

4、新凯恩斯主义学派的菲利普斯曲线。20 世纪80 年代中期新凯恩斯主义理论兴起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应运而生。一般均衡理论和市场的不完全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市场非均衡是该理论的前提并结合了一般均衡理论和市场的不完全假设条件是将工资、非市场出清和价格刚性分析宏观经济行为他们的观点是短期内经济中存在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的此消彼长的关系但是长期来看这种关系是不存在的。

二、西方菲利普斯曲线理论总结

菲利普斯曲线理论作为西方经典的经济理论,其发展和西方国家经济发展是紧密联系的,对西方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也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菲利普斯曲线所表示的失业与通货膨胀关系理论的发展符合西方经济现实发展的规律。菲利普斯曲线理论的发展总是伴随着西方国家经济的起起伏伏而发展起来的。从凯恩斯提出“失业与通货膨胀不能并存的观点到菲利普斯发现“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此消彼长的交互替代关系”再到货币学派和理性预期、新凯恩斯学派围绕菲利普斯曲线的争论可以说菲利普斯曲线理论的发展实际上就是对西方国家经济现实的反映。其次各种菲利普斯曲线理论都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菲利普斯曲线理论的发展实际上就是对西方国家经济现实的反映,但某一理论只能反映某一时期的经济现实,客观地说失业与通货膨胀关系的理论都存在着一些片面性或局限性。比如原始的菲利普斯曲线的发现揭示了在某些历史时期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交互替代关系”。但是它却忽视了人们的心理预期因素对菲利普斯曲线稳定性的重要影响。各派菲利普斯曲线理论虽然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但它们之间却存在着内在的互补性。

三、中国菲利普斯曲线的研究

(一)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是否存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学者也开始对菲利普斯曲线进行研究

为调控宏观经济探寻理论依据多数学者认为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实用当然也有学者认为中国并不存在菲利普斯曲线。目前我国对于菲利普斯曲线的理论研究持有的观点大致分为三类:

1、第一类认为我国存在菲利普斯曲线比较有代表的人物有:刘树成(1997)在《论中国的菲力普斯曲线》中研究了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他通过研究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的五种“产出——物价”曲线和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失业——物价”曲线,表明1979年以来,中国的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存在比较显著的正相关,经济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的关系呈现基本菲利普斯曲线所所表明的同向变动关系,这是菲利普斯曲线与奥肯法则存在的证据,只是也要看到中高菲利普斯曲线陡峭变形的特点;张焕明(2003)在《1979—2000年我国菲利普斯曲线的研究》一文中认为我国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可以用菲利普斯曲线描述,并通过计量分析,指出了我国经济转轨时期菲利普斯曲线的形式。栗树和(1988)在《经济增长货币供应与价格水平建国以来我国物价总水平变动》一文中认为1953—1985年我国的菲利普斯曲线经历了正斜率、正负斜率交替和负斜率三个阶段;王明舰(2000)在《中国通货膨胀问题分析》中研究了通货膨胀与产出缺口的关系,表明通货膨胀与产出缺口之间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此认为菲利普斯曲线与奥肯法则在中国也是存在的;周长才(2001)在《经济增长与失业:奥肯定律在中国的存在性检验》中根据中国经济发展与体制转轨的现实,通过计算农村隐蔽失业与城镇隐蔽失业而得出中国总的失业率,估算出的总失业率变动与产出变动之间显著负相关,因此认为奥肯法则在中国是存在的;

2、第二类是我国不存在菲利普斯曲线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有:左大培(1996)利用回归分析说明在80年代和90年代的我国,物价总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当年的经济增长率会提高0.42个百分点;但下一年的经济增长率却会下降0.57个百分点,他认为认为通货膨胀会抑制经济的发展,也不可能会真正减少失业,他们通过介绍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的观点来否定我国存在菲利普斯曲线;陈学彬(1996)在《对我国经济运行中的菲利普斯曲线关系和通涨预期的实证分析》中认为采用最小二乘法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菲利普斯曲线进行估计,结果表明早期菲利普斯曲线并不能说明我国改革以来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加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