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兵法 讲辩证法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兵法讲辩证法

发表时间:2015-01-14T14:37:58.343Z 来源:《科学教育前沿》2014年第11期供稿作者:蒋松

[导读] 孙子在兵法的《计篇》中提出了战争之前应考虑的事项--"五事"和"七计"。所谓"五事",是指道、天、地、将、法。

蒋松(江苏省江都市育才中学江苏扬州 225200)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4)11-053-01

《孙子兵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军事理论专著。作者孙武,字长卿,世称孙子,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人。孙武出色地把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运用到军事方面,使得这部兵书不但在军事思想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对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也有着很大的贡献。《孙子兵法》中的军事辩证法思想相当丰富,很多观点蕴含着深刻的哲学道理,读来发人深思,耐人寻味。

一、用联系的观点讲"五事"和"七计"

孙子在兵法的《计篇》中提出了战争之前应考虑的事项--"五事"和"七计"。所谓"五事",是指道、天、地、将、法。道,指政治道义;天,指天气变化情况;地,是讲地形便利条件;将,是讲将帅的德才素质;法,是讲军队的组建情况等。所谓"七计",是进一步阐明战争胜负的条件,如士卒、训练、纪律、赏罚等。在《作战篇》中他还论述了战争与人力、物力、财力的关系等。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中,整体处于统帅的决定地位。因此,必须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出发,在整体和部分的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中,综合地考察对象,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寻求最佳方案。"五事"和"七计"表明,战争不是孤立的现象,它与其他事物之间有着普遍联系,必须综合、系统地分析一切与战争相关的诸如政治、经济、外交、天文(气象)、地理等各种条件因素,从整体上去全面地把握形势,方能立足全局,掌握主动,克敌制胜。

二、用两点论讲"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

孙子在《作战篇》中指出:"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在《九变篇》中指出:"智者之虑,必杂(兼顾)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其意思是,将帅在考虑问题时,不能只见利而不见害,也不能只见害而不见利,要兼顾利和害两个方面。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胜利的信心,另一方面可以防止可能发生的祸患。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即任何事物都有两点而不是一点。因此看问题必须坚持两点论、两分法。"利"和"害"是一对矛盾范畴,在战争中要如实地把握形势,必须既能知利也能知害,全面地看问题。如果尽知利,则可能高估自己的有利条件和有利局面,丧失警惕,盲目自信,那就离失败不远了;如果尽知害,那就可能悲观失望,放弃努力,取胜就显得很渺茫了。因此,必须兼顾利和害,认清形势,不能只看一面不看另一面或看了那一面又丢了这一面,犯片面性和绝对化的错误。

三、用矛盾双方的转化讲系列矛盾对立范畴

《孙子兵法》提出了一系列矛盾对立范畴,如奇正、虚实、迂直、强弱、胜败、利害、治乱、愚利、众寡、劳逸、安动、进退、得失、安危、勇怯等等。孙子在《势篇》中说:"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勇、强中隐含着乱、怯、弱的因素,处理不好就会朝着对立面转化。在《九地篇》中说:"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亡地、死地固然十分不利,但处于死亡关头,士兵才会拼死奋战,反而转亡为存,化死为生。这就是说,一切矛盾的双方无不在一定条件下向它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我们不能只见矛盾双方的对立而不见统一,在统一中不能只见依存而不见转化。胜与败、安与危、治与乱等,都可以在一定条件下朝着其对立的方面转化。看不到矛盾双方的转化,就会犯形而上学的错误,不利于正确认识和估量战争的动态变化局势,进而可能就会在关键时刻丧失取胜的大好机遇。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就是这个道理。

孙子在《势篇》中对于 "奇正"的变化运用作了形象的论述:"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所谓"奇",是指出敌不意的打法;所谓"正",是指堂堂正正的打法。是正面与敌人作战,还是出奇兵袭击敌人?这要根据战场形势变化的需要来决定。一个优秀的指挥员,要把握好正与奇的转化运用,正中有奇,奇中有正,正亦可变奇,奇亦可变正。如此,"因敌而变化"、"因势而利导",就能够促进战争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转化,这就是孙子对作战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的辩证关系的认识。

四、用变化发展的原理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讲"用兵之法"

孙子在《虚实篇》中提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这表明,一切事物都不是静止不变的,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必须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战场上的情况瞬息万变,说变就变,因此指挥人员必须根据战场上不断变化的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见机行事,以变应变,捕捉战机,采取行动。

鉴于此,孙子论述了许多关于"灵活机动"的作战原则。如他在《谋攻篇》中指出:"用兵之法,十(兵力十倍于敌人)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分兵袭击)。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这里阐明了作战时要根据自己兵力优劣情势,分别采取不同的对策。矛盾特殊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把握事物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兵力处于优势可以强行围攻;兵力不足时,可以分散敌人,各个击破;而兵力处于劣势就要退避,不能逞一时之勇,以保存实力。孙子在《九变篇》中又指出:"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即带兵打仗如果不了解、不掌握对各种情况变化时灵活运用的指挥艺术,即使懂得种种利益所在,也不能充分发挥军队的作用。这些都表明,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战争中若想不断取胜,就必须立足于"变",一切从实际出发,灵活运用各种战术,方能"百战百胜";而如若千篇一律,僵硬教条,无异于"纸上谈兵",何谈"百战不殆"呢?

总之,《孙子兵法》中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不失为我们政治教师讲授哲学的好素材。适时地把其中一些观点运用到课堂上来,必定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实践证明,读兵法讲辩证法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