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与糖代谢障碍关系浅谈
心理干预、盐酸舍曲林联合治疗糖尿病抑郁症患者对其HAMD评分、不良反应的影响

心理干预、盐酸舍曲林联合治疗糖尿病抑郁症患者对其HAMD评分、不良反应的影响目的探讨心理干预联合盐酸舍曲林治疗糖尿病抑郁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该次研究对象来源于该院收治的糖尿病抑郁症患者90例,依据治疗方式分组,其中对照组(n=45)采用盐酸舍曲林治疗,观察组(n=45)基于对照组加用心理干预,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治疗前后HAMD评分。
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7%,明显低于观察组88.9%(P<0.05);两组治疗前HAMD评分对比(P>0.05),治疗后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两组治疗后HAMD 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对照组为17.8%,对比P>0.05。
结论盐酸曲舍林联合心理干预治疗糖尿病抑郁症效果优良,不良反应少,还可有效降低HAMD评分,值得推广。
标签:心理干预;盐酸舍曲林;糖尿病抑郁症糖尿病为临床发生率较高的身心疾病,其发病密切关联于心理因素,易并发心理障碍,最常见的为抑郁症。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与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的改变,不良刺激源逐渐增加,抑郁症与糖尿病患病人数也在不断增加,对人们身心健康存在严重威胁。
糖尿病与抑郁症互为影响因素,糖尿病患者合并抑郁症后严重影响临床治疗效果,导致糖代谢控制不良,大幅度增加慢性或急性并发症风险。
近年来研究证实[1]心理干预联合抗抑郁药可将糖尿病患者心理状态明显改善,缓解或消除抑郁症状,便于将糖代谢水平控制住,进而改善预后。
该文为具体探讨心理干预联合盐酸舍曲林治疗糖尿病抑郁症的临床效果,现将患者90例纳入该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该次研究对象来源于该院2015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糖尿病抑郁症患者90例,均与WHO颁发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相符,HAMD(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不低于21分。
排除精神障碍、脑器质性及严重躯体疾病患者;糖尿病急性并发症者;滥用或依赖药物、酒精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严重脏器功能不全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抑郁症有哪些常见的并发症

抑郁症有哪些常见的并发症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它不仅会给患者带来情绪上的困扰,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
以下是抑郁症常见的一些并发症。
首先,睡眠障碍是抑郁症患者经常面临的问题。
抑郁症会打乱人体的生物钟,导致入睡困难、早醒、多梦等情况。
长期的睡眠不足又会进一步加重抑郁症状,形成恶性循环。
患者可能会感到疲惫不堪,白天精神萎靡,注意力无法集中,工作和学习效率大幅下降。
其次,抑郁症容易引发心血管疾病。
长期处于抑郁状态会导致身体的应激反应过度激活,使得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增加心血管系统的负担。
同时,抑郁症还会影响人体的代谢功能,导致血脂异常、血糖升高等,这些都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患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明显高于普通人群。
再者,消化系统问题也常常与抑郁症相伴。
抑郁情绪会影响胃肠道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导致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胀、腹痛、便秘或腹泻等症状。
有些患者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等严重反应。
长期的消化问题会导致营养吸收不良,进一步削弱身体的抵抗力和健康状况。
抑郁症还可能导致内分泌失调。
比如,它会影响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功能,导致皮质醇分泌异常。
这种激素失衡可能会引发一系列身体和心理的问题,如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疾病、情绪波动加剧等。
对于女性来说,抑郁症还可能导致月经紊乱、经前期综合征加重等问题。
另外,抑郁症患者的认知功能也会受到损害。
他们可能会出现记忆力下降、思维迟缓、决策能力变差等情况。
这会对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很大的困扰,比如难以完成复杂的任务,无法有效地处理人际关系等。
在精神方面,抑郁症患者容易并发焦虑症。
患者可能会过度担忧未来,出现紧张、不安、恐惧等情绪。
有时还会伴有强迫症状,如反复洗手、反复检查等。
这种共病状态会使患者的心理痛苦加剧,治疗难度也相应增加。
社交功能障碍也是抑郁症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患者由于情绪低落、缺乏兴趣和动力,往往会回避社交活动,与亲朋好友逐渐疏远。
抑郁症患者空腹血糖、血脂及皮质醇水平对照性研究

抑郁症患者空腹血糖、血脂及皮质醇水平对照性研究谢志兵;王高华【摘要】目的:了解抑郁症患者糖脂代谢以及应激情况。
方法68例抑郁症患者作为抑郁症组,分别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17)和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14)、生活事件量表(LES)对患者情绪状况以及应激状况进行评定,监测其空腹血糖(FBG)、甘油三脂(TG)、血清总胆固醇(TC)、皮质醇(CO)水平,与40例对照组进行比较。
结果抑郁症组的FBG、TG、CO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TC水平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相关分析发现,抑郁症患者LES总分与FBG、CO水平呈正相关(P<0.05或P<0.01);抑郁症患者的HAMA总分、精神焦虑因子分及躯体焦虑因子分与TG水平呈正相关。
结论抑郁症患者糖脂代谢存在异常,与患者长期的精神刺激有关。
所以,临床医师应早期监测抑郁症患者的血糖、血脂及皮质醇水平,以便早发现早治疗。
%Objective To study the situation of glucolipid metabolism and stress in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Methods A total of 68 depression patients were taken as the depression group, and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HAMD17), Hamilton anxiety scale (HAMA14) and life events scale (LES) were used to assess their mood and stress situation. Comparisons were made between the depress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ith 40 cases in the monitoring results of their fasting blood glucose (FBG), triglyceride (TG), total cholesterol (TC), and cortisol (CO). Results The levels of FBG, TG and CO in the depress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1), while the difference of TC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results of related analysis showed that LES score of depression patients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levels of FBG and CO (P<0.05 or P<0.01), and the HAMA score, mental anxiety factors score and physical anxiety factors score were all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level of TG. Conclusion The abnormal glucolipid metabolism of depression patients is related with their long-term mental stimulation. Therefore, clinicians ought to take early monitor on the patients’blood glucose, blood lipid and cortisol so as to provide timely treatment.【期刊名称】《中国实用医药》【年(卷),期】2014(000)032【总页数】3页(P4-6)【关键词】抑郁症;空腹血糖;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皮质醇【作者】谢志兵;王高华【作者单位】519000 珠海市慢性病防治中心;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正文语种】中文抑郁症是精神疾病当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它以和处境不相称的情绪低落为主, 跨度上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甚至木僵, 其中约15%的患者死于自杀[1]。
抑郁症共病代谢综合征的研究现状

代谢综合征 ( m e t a b o l i c s y n d r o m e , M S ) 也称 x一 综 合征或胰 岛素抵抗代谢综合征 , 是集肥胖 、 糖代谢异 常( 包括糖调节受损和 2型糖尿病 ) 、 血脂紊乱和高 血压等多种代谢危 险因子于一身 的症候群 , 它是糖
方面抑郁症患者代谢综合征 的发病率较高 ,
另一方面也有研究证 明代谢综合征患者患抑郁症的
可 能性 也较 大 。一项 关 于英 国城市 中 年居 民的研 究 发现, 在 调 整潜在 混 杂 因素后 代 谢 综 合 征 能 够增 加 居 民未来 患 抑郁 症 的 危 险性 , 但 诊 断项 中仅 中 心性
抑 郁症 是 以情绪 低 落 , 兴 趣缺 乏 , 乐趣 丧失 为核 心 症状 的疾 病 。临 床 表 现可 分 为 核 心 症 状 、 心 理 症
索波特一项关于抑郁症与代谢综合症关系的研 究发现 , 7 9 5 位年龄为 5 0— 6 0 岁 的居民代谢综合征 患病率为 3 2 %, 血压升高是最 常见的症状。抑郁症 的患病率为 3 7 %, 男性抑郁症患者代谢综合征 出现 的几率比不患抑郁症者高 , 女性抑郁症患者空腹血
糖 浓 度 较 高 J 。P a t r i c k T等 系 统 回 顾 了 ME D . L I N E上 1 9 6 6年 到 2 0 0 4年 间关 于 代 谢 综 合 征 与 重
状群与躯体症状群三 方面 J 。随着 现代城 市生活 节奏不断地加快 , 人们生活压力越来越大 , 抑郁症 的
2型糖尿病患者伴发抑郁症的认识

担 。( ) 龄 、 5年 性别 、 教育程度 、 家庭 收入 、 社会支持及精 神状
态也 是患抑郁症的危险 因素 。
三、 床表现 临
较精神专科更 为普遍 , 同时存在 不能识别 及治疗不 当等诸 但
多 问题 J 。 二 、 因 和 发 病 机 制 病
2型糖尿病患者 常出现异 常的心理 状态 , 表现为焦虑 、 恐
维普资讯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 0 0 7年 6月 5日第 3 O卷第 6期 内科版
C i P s mdM d Jn t 0 7 Y 13 . hnJ ot e ,u e5h2 0 . , g …
・7 ・ 3
・
综 述 与 讲 座
・
的临床 就诊 主诉 症状表现与西方患者 不完全一样 , 常见的 最 三个 不适症 状为疲乏 ( 0 、 9 %) 疼痛 ( 9 和 胃肠道 血 管 8 %)
症状 (7 , 8 %) 提示综合 医院医生的精神医学和抑郁症、 暴躁 、 厌倦 J 。抑郁症过去 常局 限于精
抑郁症 的病 因 尚不清楚 , 抑郁症 引起 2型糖尿病 的机制 不明 , 能是 抑郁时皮质醇分泌增加 , 可 降低 了葡萄糖 的利用 ,
促 进糖原异生 , 皮质醇 还可 拮抗胰 岛索 抑制 血糖 的利 用 , 使 血糖 升高 J 。另外 , 绪 障碍可 引起 免疫 功 能异 常 , 情 引发 2 型糖 尿病 。大量 的研 究结 果显 示 , 遗传 因素 、 神经 生化 因 素 和心理社会 因素对本病 的发 生有 明显影 响, 2型糖尿病 引发 抑郁症 的可能原 因主要有两方面 , 即神经 内分泌异常 和血糖 紊乱 。L s ut 等 川认为 高血糖 可导 致应激 样激 发 , m ̄ 表现 为 血浆皮质醇 、 胰高血糖素 、 长素等增 多 , 生 并推测 长期 的高血 糖 可能引发皮质醇 活性 的改 变 , 而这种 改变反过来 又作用 于 某 些 2型糖尿病 患者 , 使之 出现抑郁情绪 或抑郁症。高血糖 也 可引起应激样“ 唤起 ” 这种 “ , 唤起 ” 包括 血浆皮 质醇 、 胰高
糖代谢异常伴发的精神障碍预防和措施PPT课件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糖代谢异常与精神障碍的关系? 2. 谁需要关注糖代谢异常与精神障碍的关 系? 3. 在哪里可以获取相关知识和帮助? 4. 何时应寻求专业帮助? 5. 怎样有效预防糖代谢异常伴发的精神障 碍?
什么是糖代谢异常与精神障碍 的关系?
什么是糖代谢异常与精神障碍的关系?
糖代谢异常的定义
糖代谢异常是指体内糖分代谢出现问题,常见的 如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等。
这些疾病可能导致血糖水平不稳定,从而影响大 脑功能。
什么是糖代谢异常与精神障碍的关系?
精神障碍的定义
精神障碍是指情绪、思维、行为等方面的功能失 调,常见的有焦虑症、抑郁症等。
研究表明,糖代谢异常与精神障碍之间存在一定 的相关性。
何时应寻求专业帮助? 定期体检
建议糖尿病患者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的健 康检查。
包括心理健康评估,及时发现潜在问题。
何时应寻求专业帮助?
生活方式变化
如体重剧烈变化、饮食习惯改变等,需进行 专业评估。
这些变化可能是糖代谢异常或精神障碍的预 警信号。
怎样有效预防糖代谢异常伴发 的精神障碍?
怎样有效预防糖代谢异常伴发的精神障碍? 健康饮食
什么是糖代谢异常与精神障碍的关系?
两者关系的机制
糖代谢异常可能通过影响神经递质的合成与功能 ,进而诱发或加重精神障碍。
胰岛素抵抗还可能影响大脑的能量代谢,导致认 知功能受损。
谁需要关注糖代谢异常与精神 障碍的关系?
谁需要关注糖代谢异常与精神障碍的关系?
高风险人群
糖尿病患者、肥胖者、家族有精神疾病史的 人群都属于高风险人群。
这些人群更容易出现糖代谢异常,同时也更 容易出现精神障碍。
心理因素对糖尿病患者管理的影响研究

心理因素对糖尿病患者管理的影响研究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在糖尿病的管理过程中,除了药物治疗、饮食控制和运动锻炼等生理方面的干预,心理因素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心理因素如焦虑、抑郁、压力等会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产生显著的影响。
因此,深入探讨心理因素对糖尿病患者管理的影响,对于提高糖尿病的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一)焦虑焦虑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
由于对疾病的担忧、对未来生活的不确定性以及可能面临的并发症等,患者容易产生焦虑情绪。
长期的焦虑不仅会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还可能导致身体的应激反应,进而影响血糖的控制。
(二)抑郁抑郁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发生率也较高。
糖尿病患者可能因为疾病带来的生活不便、社交障碍、经济负担等原因而感到沮丧和绝望。
抑郁情绪会降低患者的治疗积极性,影响饮食和运动的管理,从而加重糖尿病的病情。
(三)压力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如工作压力、家庭关系紧张等,也会对糖尿病患者的病情产生不利影响。
压力会导致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使血糖升高,同时也会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降低应对疾病的能力。
二、心理因素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一)情绪波动与血糖当患者处于焦虑、抑郁或愤怒等不良情绪时,体内会分泌大量的应激激素,如肾上腺素、皮质醇等。
这些激素会促使肝脏释放更多的葡萄糖,同时抑制胰岛素的分泌和作用,导致血糖升高。
相反,积极的情绪状态有助于维持血糖的稳定。
(二)心理压力与血糖长期的心理压力会使身体处于持续的应激状态,导致血糖代谢紊乱。
研究发现,高压力状态下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的比例明显高于压力较小的患者。
(三)心理应对方式与血糖积极的心理应对方式,如乐观、自信、寻求社会支持等,有助于患者更好地应对疾病,提高治疗依从性,从而有利于血糖的控制。
而消极的应对方式,如逃避、自责、否认等,则会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影响血糖控制。
糖尿病与焦虑抑郁症状的关联性研究

糖尿病与焦虑抑郁症状的关联性研究摘要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而焦虑和抑郁是常见的精神健康问题。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糖尿病与焦虑抑郁症状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本文旨在综述现有的研究,探讨糖尿病与焦虑抑郁症状之间的关联,并分析其潜在的机制。
除了概述糖尿病和焦虑抑郁的概念、流行病学数据和病理生理基础外,本文还研究了与两者之间关联的因素,如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
最后,我们讨论了糖尿病患者在治疗时如何应对焦虑抑郁症状,并提出了一些未来研究的方向。
引言糖尿病是由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身体不能有效利用胰岛素所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糖尿病患者数量已经超过了4.25亿,而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长。
糖尿病患者在长期病程中常常伴随着多种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肾脏病变和神经病变等。
而除了身体上的问题,糖尿病患者也经常面临精神健康问题,其中焦虑和抑郁症状最为常见。
焦虑是一种常见的情绪问题,患者往往感到不安和担忧。
抑郁是一个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患者常常经历情绪低落、对以前感兴趣的事物失去兴趣和自我价值感下降等症状。
这两种精神健康问题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发生率也比一般人群高。
研究显示,焦虑抑郁症状不仅会降低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还会对他们的自我管理和治疗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方法本综述文章使用了系统回顾的方法,包括文献检索、筛选和数据分析。
我们检索了主要的学术数据库,包括PubMed和Web of Science,并使用关键词“糖尿病”、“焦虑”和“抑郁”来筛选相关的研究。
最终,我们选择了50篇与糖尿病和焦虑抑郁症状关联的研究进行综述。
结果糖尿病与焦虑抑郁症状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多个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相比于非糖尿病人群更容易出现焦虑和抑郁症状。
一项国家队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得分显著高于非糖尿病人群。
另外一项横断面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中焦虑和抑郁的发生率分别为33.7%和37.8%。
抗抑郁药对葡萄糖稳态的影响

抗抑郁药对葡萄糖稳态的影响熊筱璐;杨海龙【摘要】综述抗抑郁药对葡萄糖稳态的影响.【期刊名称】《临床精神医学杂志》【年(卷),期】2017(027)003【总页数】2页(P213-214)【关键词】抗抑郁药;葡萄糖稳态;糖代谢【作者】熊筱璐;杨海龙【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210000;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21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9.05抑郁症是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精神障碍,其具有高发病、高复发以及高致残的特点,为社会经济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到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继冠心病之后的第二大疾病负担源。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存在糖代谢紊乱,而抗抑郁药对机体内葡萄糖稳态产生影响。
本文就抗抑郁药对机体葡萄糖稳态的影响进行综述。
目前抗抑郁药主要有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MAOIs)、三环类 (TCAs) 及新型抗抑郁药如选择性5-羟色胺(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选择性去甲肾上腺素(NE)再摄取抑制剂(NRIs)、5-HT平衡抗抑郁药(SMAs)、选择性5-HT和NE再摄取抑制剂(SNRIs)、NE及特异性5-HT能抗抑郁药(NaSSAs)等。
不同种类的抗抑郁药药理作用机制不同,对血糖的影响不尽一致。
概言之,短期服用5-HT抗抑郁药有利于稳定血糖水平,增加胰岛素敏感性,而TCAs会破坏血糖稳态,MAOIs则与血糖降低有关。
长期服用抗抑郁药增加2型糖尿病的风险,与其增加体质量密切相关。
目前的研究大多数集中于TCAs和SSRIs这两类药物的长期效应。
最新的一项荟萃分析[4]表明,米氮平、帕罗西汀和阿米替林增加体质量;氟西汀和安非他酮短期应用则会降低体质量。
van Reedt Dortland等[5]纳入5项随机对照的氟西汀对成人糖代谢影响的系统性评价结果表明,短期氟西汀治疗可以使糖尿病患者体质量平均减轻4.27 kg(95%CI:2.58~5.97,P<0.00001),空腹血糖平均降低1.41 mmol/L (95%CI:0.19~2.64,P=0.02),下调三酰甘油(TG)平均0.54 mmol/L(95%CI:0.35~0.73,P<0.00001);此外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平均下降0.78%,但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95%CI:0.23~1.78,P=0.13)。
糖尿病患者焦虑抑郁状态和糖化血红蛋白的关系

糖尿病患者焦虑抑郁状态和糖化血红蛋白的关系宋红卫【摘要】目的观察糖尿病患者焦虑抑郁状态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关系.方法检测患者HbA1c水平,根据HbA1c是否超过7%,将128例患者分成A、B两组,A 组HbA1c<7%,B组患者HbA1c≥7%.对患者进行汉密顿焦虑量表(HAMD)评分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RSD)评分,观察患者HAMD和HRSD评分,分析HbA1c与患者焦虑抑郁情况的关系.结果 A组HAMD评分[(12.7±2.4)分]低于B组[(19.2±3.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焦虑患者12例(21.05%),低于B组的33例(46.48%),HRSD评分[(16.7±4.2)分]低于B组[(25.1±3.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抑郁患者15例(25.00%),低于B组的32例(47.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A1c水平高低与患者HAMD和HRSD评分存在密切关系,控制患者HbA1c水平对于改善患者焦虑和抑郁具有重要意义.【期刊名称】《河南医学研究》【年(卷),期】2018(027)011【总页数】2页(P2028-2029)【关键词】糖尿病;抑郁;汉密顿焦虑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作者】宋红卫【作者单位】伊川县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河南洛阳 471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7.1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代谢功能障碍引起的一种综合性代谢疾病,患者临床表现为典型的“三多一轻”,糖尿病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除遗传因素外,过度肥胖也是导致糖尿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随着近些年经济的快速发展,饮食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糖尿病的发病率也在逐渐上升[1]。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现在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患者需要终身服药,由于长期服药,控制饮食和注射胰岛素,给患者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和经济负担。
抗抑郁药对伴发抑郁障碍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

" " 糖尿病及抑郁障碍的发病率均较高, 当两者 并存时 更 增 加 了 患 者 的 痛 苦 及 治 疗 的 难 度 抑郁治疗的对照观察, 现报告如下。 ’" 对象与方法 ’> ’" 对象" 广州医学院糖尿病中心住院及门诊 患者 )! 例, 年 龄 ’@ 1 )0 岁, 性 别 不 限, 均符合
作者单位: 0’*!)*" 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 !’@・
%E.JQN 8QMLGOLMS %J.OLONJ,$PQOS !**2 ,[ES> ’0 ,\E> (
抗抑郁药对伴发抑郁障碍 ! 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
王茜帆" 刘冬年" 许行健" 麦坤仪" 陈杰峰
【 摘要】 " 目的" 探讨抗抑郁药对 ! 型糖尿病伴发抑郁障碍患者的疗效。 " 方法 " 汉密顿抑郁量表 ( #$%&) 总分!’( 的 ! 型糖尿病患者 )! 例, 分为氟西汀组 ( !* 例, !*+, - . ) 、 阿米替林组 ( ’/ 例, 0* 1 ’0*+, - .) 和对照组 ( !2 例) , 治疗 ) 周及 ’! 周后检测 #$%&、 副反应量表 ( 3455 ) 、 空腹和餐后 !6 血糖 ( 789, !689) 、 糖化血红蛋白 ( 9#:$ ;< ) 等生化及体查指标。 " 结果" 氟西汀组及阿米替林组治疗 ) 周及 ’! 周后 #$%& 总分均显著下降 ( ! = * " **’ ) , 但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 ! = * " *0 ) ; 而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 有显著性 ( ! = *> *0 ) ; 前两组 789、 !689 在 ) 周和 ’! 周后均 显 著 低 于 治 疗 前 和 对 照 组 ( ! = *> *0 1 *> **’ ) ; 9#:$ ;< ) 周后均未见显著下降, ’! 周后前两组显著下降, 组间比较仅氟西汀组显著低于对照组。 3455 显示氟西汀组不良反应 / 例 ( (0> *? ) , 阿米替林组 ’) 例 ( @(> !? ) , 有显著性差异 ( ! = *> *’ ) 。" 结论" 氟西汀及阿米替林对 ! 型糖尿病合并抑郁障碍患者的抑郁症状及血糖水平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但氟西汀的血糖控制作用以及耐受性、 治疗依从性等方面优于阿米替林。 【 主题词】 " " 糖尿病, 非胰岛素依赖性" " 抑郁障碍 【 中图分类号】 " A0@B> ’ ; AB(/> ( C ’ 【 文献标识码】 " $" 【 文章编号】 " ’)B’ D *@** ( !**2 ) *( D *!’@ D *2 !""#$% &" ’(%)*#+,#--’(% &( +’%)#(%- .)%/ %0+# ! *)’1#%#- 2#33)%4- $&2+3)$’%#* *#+,#--)5# *)-&,*#, #$%& ’()*+,)*, -./ 01*2+%()*, 3/ 3(*2+4()*,56 )7" 895 :5;1*< $==(7()65< >1?@(6)7 1= &A)*2B91A C5<(;)7 D177525, &A)*2B91A 0’*!)* , D9(*) 【 61-%,’$%】 " 718#$%)5#" 3E FGH.I G6J JKKJLG EK MNGO.JPQJFFMNG EN PMGOJNGF ROG6 GIPJ ! .OM:JGJF +JSSOGHF LE+PSOT LMGJ. .JPQJFFOUJ .OFEQ.JQ> " 9#%/&*-" 5OVGITGRE PMGOJNGF ROG6 GIPJ ! .OM:JGJF +JSSOGHF LE+PSOLMGJ. .JPQJFFOUJ .OFEQ.JQ RJQJ FGH.OJ.> $+EN, G6J+, !W PMGOJNGF RJQJ GQJMGJ. ROG6 KSHVJGONJ( !*+, - .) , ’/ PMGOJNGF RJQJ GQJMGJ. ROG6 M+OGQOPGISONJ( 0* 1 ’0*+, - . ) , !2 PMGOJNGF RJQJ GMXJN MF UMLHOGITLENGQES ,QEHP> $KGJQ ) MN. ’! RJJXF EK 789 MN. !689 EK KSHVJT GQJMG+JNG,#$%&, 789, !6 89, 9#:$ ;< RJQJ .JGJLGJ.> " :#-43%-" 36J #$%& FLEQJ, GONJ ,QEHP MN. M+OGQOPGISONJ ,QEHP RJQJ .JLQJMFJ. FO,NOKOLMNGSI MKGJQ GQJMGON, ) MN. ’! RJJXF( ! = *> *0 1 *> **’ ) ,MN. FO,NOKOLMNGSI SERJQ G6MN G6J UMLHOGITLENGQES ,QEHP( ! = *> *0 ) > 9#:$ ;< EK KSHVJGONJ ,QEHP RMF FO,T NOKOLMNGSI SERJQ G6MN G6J UMLHOGITLENGQES ,QEHP MKGJQ GQJMGON, ’! RJJXF( ! = *> *0 ) > G6J HNGERMQ. JKKJLG EK KSHVJT GONJ ,QEHP RMF SJFF G6MN M+OGQOPGISONJ ,QEHP ( ! = *> *’ ) >" ;&($34-)&( " 7SHVJGONJ MN. M+OGQOPGISONJ LEHS. O+T PQEUJ ,SHLEFJ LENGQES MN. .JPQJFFOUJ .OFEQ.JQ ON PMGOJNGF ROG6 GIPJ ! .OM:JGJF +JSSOGHF LE+PSOLMGJ. .JPQJFFOUJ .OFEQ.JQ> 36J GESJQMNLJ,LE+PSOMNLJ MN. ,SHLEFJ LENGQES EK KSHVJGONJ MQJ :JGGJQ G6MN M+OGQOPGISONJ> 【 9#<=】 " &OM:JGJF +JSSOQHF, NENTONFHSONT.JPJN.JNG" " &JPQJFFOUJ .OFEQ.JQ [ C1<5E* !E);6(;)7 C5<(;(*5, !**2 , ’0 (() : !’@ D !!* ]
糖尿病和抑郁焦虑情绪

会 对 糖 尿 病 产 生 不利 影 响 ,建议 加 而增 加 。 请 心理 科 医生 协 助 治 疗 。请 问是 这 样 吗 ,糖 尿 病 和 抑 郁 焦 虑 情 绪
是 什 么关 系? 四 Ji 韩 × × l
血糖控制情况
血 糖 控 制 不 不 安 、 焦虑 或 抑 郁 等 负性 情 绪 。具 有 焦 虑 或 强 迫 人 格 倾 向者 ,面 对
可 反 映 近 一 段 时期 血 糖 控 制 的情
等 负 性 情 绪 体 验 。有 对 照研 究 发
现 , 行 为类 型 ( 要 特 征 有 : A型 主 个
焦 虑 情 绪 , 在 糖 尿 病 患 者 中 的 发 况 ) 高 在 1 %以 上是 抑 郁 发 生 的 升 5
生率 明 显 高 于 普 通 人 群 。临 床 研 危 险 因 素 。
性 患 者 更 易 发 生 抑 郁 。双 生 子 研 性 情 绪 。 除 此 之 外 ,糖 尿 病 的 病 理 改
是 临 床 内分 泌 科 和 精 神 心 理科 医 究 发 现 ,单 卵 双 生 的 糖 尿 病 患 者
5 6
治咳 I 贝批把 滴丸 O 中 药 天津第 药 国 费 询 话 8 8 8 f 新 业 六中 厂全 免 咨 电 :0 8 - 2 0 132
糖 尿 病 患 者 中符 合 诊 断标 准 的 重 于 3 为 肥 胖 。 肥 胖 也 与 抑 郁 情 绪 科 疾 病 所 形 成 的 心 理 负 担 、患 者 0 性 抑 郁 症 发 生 率 为 85 2 .% , .%~ 73 平 均 1 %;用抑 郁 症 状 量 表 评定 , 4 糖尿 病 患 者 中具 有 临 床 意 义 的抑 郁 症 状 发 生 率 高 达 2 .%~ 0 , 1 8 6%
什么是导致糖病的主要心理因素

什么是导致糖病的主要心理因素《什么是导致糖尿病的主要心理因素》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其发病原因较为复杂,通常与遗传、生活方式、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
然而,除了这些常见的生理和环境因素外,心理因素在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长期的压力和焦虑是导致糖尿病的重要心理因素之一。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如工作压力、经济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等。
当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下,身体会分泌大量的应激激素,如肾上腺素和皮质醇。
这些激素会导致血糖升高,以提供更多的能量来应对压力。
如果这种压力状态持续存在,身体的调节机制可能会失衡,导致血糖长期处于较高水平,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例如,一个人在工作中面临着高强度的任务和紧迫的截止日期,每天都处于高度紧张和焦虑的状态。
长期下来,他的身体一直处于应激状态,血糖调节出现问题,最终可能患上糖尿病。
抑郁情绪也是引发糖尿病的一个潜在心理因素。
抑郁症患者往往会出现睡眠障碍、食欲不振或暴饮暴食等问题,这些都会影响身体的代谢功能。
同时,抑郁会降低人体的免疫力,影响内分泌系统的正常运作,使得胰岛素的分泌和作用受到干扰,从而增加患糖尿病的可能性。
研究表明,抑郁情绪与糖尿病之间存在着双向的关系。
一方面,抑郁可能导致糖尿病;另一方面,糖尿病患者由于疾病带来的生活不便、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也更容易出现抑郁情绪。
性格特征也与糖尿病的发生有关。
一些性格急躁、争强好胜、追求完美的人,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更容易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从而导致身体的应激反应。
这类人通常被称为“A 型性格”。
他们长期处于紧张和高压的心理状态,使得身体的代谢和内分泌系统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增加了患糖尿病的风险。
相反,那些性格内向、情绪压抑、不善于表达和释放情绪的人,即“C 型性格”,也容易在心里积累负面情绪,影响身体的健康。
他们可能将不良情绪转化为不良的生活习惯,如过度饮食、吸烟、酗酒等,进一步增加了患糖尿病的风险。
抑郁症的常见并发症有哪些

抑郁症的常见并发症有哪些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会对患者的情绪和心理状态产生严重影响,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的并发症,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更大的危害。
抑郁症可能导致的身体并发症中,睡眠障碍是较为常见的一种。
患者可能会出现入睡困难、多梦易醒、早醒等问题。
长期的睡眠不足会进一步影响身体的正常功能,导致免疫力下降、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
而且,睡眠障碍还可能加重抑郁症的症状,形成恶性循环。
心血管疾病也是抑郁症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抑郁症会引起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如皮质醇水平升高,这可能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等心血管系统的异常。
同时,抑郁症患者往往缺乏运动的动力,饮食也可能不规律,这些都增加了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抑郁症还可能引发消化系统的问题。
患者可能会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腹痛、便秘等症状。
长期的消化功能紊乱会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导致身体虚弱、体重下降等。
另外,抑郁症患者患糖尿病的风险也相对较高。
抑郁症带来的心理压力和不良生活方式,可能会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和作用,从而导致血糖代谢紊乱。
在精神方面,焦虑症常常与抑郁症并发。
患者可能会过度担忧未来,出现紧张、不安、恐惧等情绪,甚至伴有身体上的症状,如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出汗等。
强迫症也是抑郁症可能引发的并发症之一。
患者可能会出现反复的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如反复洗手、反复检查门窗是否关好等。
抑郁症还可能影响患者的认知功能。
患者可能会出现思维迟缓、判断力下降、决策能力减弱等问题,这会对其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严重影响。
对于青少年患者来说,抑郁症可能会影响其学业发展。
他们可能会出现学习成绩下降、对学习失去兴趣、逃学等问题。
在社交方面,抑郁症患者可能会逐渐疏远亲朋好友,社交圈子变得越来越窄。
他们可能会避免参加社交活动,不愿意与人交流,从而导致孤独感和社会隔离感加重。
对于老年人来说,抑郁症可能会增加患上老年痴呆症的风险。
抑郁症导致的大脑功能改变和认知障碍,可能会加速老年痴呆症的发展。
糖病患者中心理干预对血糖控制的影响

糖病患者中心理干预对血糖控制的影响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其特点是高血糖水平。
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人被诊断为糖尿病,使得预防和治疗该疾病成为一项重要挑战。
除了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心理干预方式在糖尿病管理中也日益受到关注。
本文将探讨糖病患者中心理干预对血糖控制的影响。
一、糖尿病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糖尿病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仅仅是生理变化,还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糖尿病患者常常伴有焦虑、抑郁等精神异常症状,这些心理问题不仅对患者的心理状态造成负面影响,也可加重糖尿病的症状。
而心理因素的干预可以减轻这些问题,改善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
二、心理干预的方式心理干预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常见的包括心理教育、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咨询和支持等。
这些干预手段旨在帮助糖尿病患者更好地适应疾病,提高血糖控制水平。
1. 心理教育心理教育是帮助患者了解糖尿病的病因、症状、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提供科学准确的信息,患者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疾病,从而采取适当的措施管理自己的病情。
2. 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旨在帮助患者改变不良的心理行为习惯,以促进积极的生活方式。
通过培养良好的自我管理技能,患者可以更好地控制血糖水平,减少糖尿病相关的并发症的发生。
3. 心理咨询和支持心理咨询和支持旨在为糖尿病患者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指导。
通过直接的交流和倾诉,患者可以减轻心理压力,并获得专业的心理支持,提高血糖控制的自信心。
三、中心理干预的效果许多研究表明,糖病患者进行中心理干预后,其血糖控制水平得到明显改善。
通过心理干预,患者更加积极主动地管理自己的疾病,合理控制饮食、运动和用药等,从而稳定血糖水平,并降低并发症风险。
1. 减轻焦虑和抑郁糖尿病患者常常伴有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中心理干预可以显著改善这些问题。
减轻焦虑和抑郁状态有助于提高血糖控制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从而更好地管理疾病。
2. 改善自我管理能力中心理干预可以帮助患者培养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包括合理饮食、规律运动、定期监测血糖和按时用药等。
糖尿病并发抑郁症的心理干预

【 中图分类号 】R 4 7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6 7 2 — 8 6 0 2( 2 0 1 5 )O 1 — 0 0 5 8 — 0 1
抑郁症患者易于发生糖尿病 , 而糖尿病病人则更易患抑郁症 。 糖尿病与抑郁
心 理 卫c h o f o g i c a I d o c t o r
家 庭 心 理 医 生
2 0 1 5年 1 月第 1 期
糖尿病并 发抑郁症 的心理干预
朱晓琳 何 元伍
(山东省 济 宁市 第一 人 民 医院 西 院 区 山东 济 宁 2 7 2 0 0 0)
度 ,学会用科学的态度来对待 自己的疾病。 2 、 不能接受现 实。该患者得了糖尿病后 , 无法接受 “ 每天还要坚持测血糖 , 吃降糖药或打胰岛素”的现实。未能积极 主动地改变生活方式 或习惯 , 以适 应病 情需要。而是 “ 忍不住要发脾气” ,急躁易怒 ,遇人遇事易动肝火 。 针对此种 患者要采取说服开导的办法让患者敢于面对现实。 无论身处任何困境 , 都要 勇于 面对 , 这是生活的真谛 。 接受现实也需要勇气 。 不能 因疾病而情绪化 ,学会用理 性去对待 ,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希望。 3 、心理不平衡 。有些年纪较轻 的患者认 为自己年纪轻轻 , 就得 了这种病 , 以后必须终身控制饮食 , 对生活和前途失去信心。同时因心境不好 , 很难 积极配 合治疗。 针对此种患者要构建合理 的行为 。 因疾病产生不 良情绪 , 是人之常情 , 但不要让它左右 自己。可用宣泄法使积聚在内心的忧伤 、 委屈及怒 气发泄掉 , 用 良好的心理暗示激励 自己 。积极培养个人的兴趣爱好 ,珍惜每一天的生活。 4 、焦虑恐惧心理 。糖尿病是 一种难 以治愈 的终身性疾病 ,可能出现多种并 发症 , 加之患者对糖尿病知识 了解甚少 , 并存在一些误解 ,因此产生焦 虑 、 恐惧 的心理 , 精神高度紧张 , 担心疾病会影响 自己的将来 , 惧怕死亡 。 针对此 种患者 要积极寻求心理咨询。如果真的走不出心里的困惑 , 可以看心理咨询门诊 , 心理 咨询师会帮助其排忧解困 。 5 、自责心理 。该 患者 “ 看着 家里人 为我 的病情担心 ”, 自己过 意不 去 长 年治疗又需要大量金钱 ,从而感到 自责 内疚 ,认为 自己成 了家庭 的累赘 。 对此 类患者亲戚朋友要理解和体贴患者的苦衷 , 耐心倾听患者 的倾诉 , 进行 心与心的 交流。正确对待患者 的不正常心理 , 不 能置之不理 , 更不要施 加压力 ; 经常让患 者接触到生活 中令人快乐 、 开心的事情 , 让其感到生活的乐趣。帮助患者树立信 心, 转移其 消极情绪 。 使患者正视 自己的病情 , 正确对待生活 , 减轻其心理负担 , 给患者营造充满温情的家庭生活氛围 。 综上所述 , 心理干预在糖尿病患者的管理和控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并已 得到充分 的肯定 , 糖 尿病患者的精神卫生问题尤其是抑郁值得 医学 界注意 ,综 合医院 中抑郁 的漏诊率可达 4 0 % 一 5 0 %。因此 ,重视糖尿病患者中的情感问题和 正确治疗就可 以帮助患者恢 复自信心 ,尽早恢复健康 。
糖代谢异常与疾病发生的关系探究

糖代谢异常与疾病发生的关系探究在当今社会,不良的饮食习惯、缺乏运动以及环境污染等因素不断地影响着人们的健康状况。
其中,糖代谢异常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其不仅影响着身体健康,还可能引发多种疾病的发生。
本文将对糖代谢异常与疾病发生的关系进行探究。
一、糖代谢异常糖代谢异常是指机体内糖的利用和代谢发生异常的状态。
正常情况下,胰岛素是维持血糖平衡的关键因素。
糖尿病就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抵抗导致血糖控制失常而发生的疾病。
除了糖尿病,糖代谢异常还包括高血糖、低血糖、血糖不稳定等。
这些异常状况会导致血糖过高或过低,进而对身体产生负面影响。
二、糖代谢异常与心血管疾病研究表明,糖代谢异常与心血管疾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高血糖会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血管壁中的脂质含量增加,血液黏稠度增大,从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并导致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此外,糖尿病患者的心脏病发病率也比正常人高出很多,在治疗糖尿病的同时,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也是至关重要的。
三、糖代谢异常与肥胖症肥胖症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研究表明,糖代谢异常与肥胖症之间也有很大的关联。
肥胖者的胰岛素分泌往往比正常人要高,但却无法完全降低血糖水平。
这种反复的高血糖状态会破坏胰岛β细胞,并加速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循环反馈加剧了肥胖和糖尿病的恶性循环。
因此,在预防和治疗肥胖症的过程中,控制血糖水平也是至关重要的。
四、糖代谢异常与脑血管疾病除了心血管疾病和肥胖症,糖代谢异常还会增加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罹患中风的几率比正常人高出2到3倍,且糖尿病患者中的脑血管疾病也更重。
高血糖会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血管壁中的脂质含量增加,血液黏稠度增大,这些因素都会破坏脑部血管,加速脑血管硬化的进程,并促进脑梗塞、脑出血等疾病的发生。
五、如何改善糖代谢异常对于糖代谢异常患者,积极改善生活方式是关键。
首先是改善饮食习惯,少吃主食,多吃蔬菜水果,减少高热量的食物摄入。
糖代谢异常伴发的精神障碍预防和措施PPT

糖代谢异常伴发精神障碍的长期管理
社会支持系统的建立
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帮助患者应对长期管 理的挑战。
鼓励患者参与社区活动,增强社会互动。
谢谢观看
常见的糖代谢异常包括糖尿病和胰岛素抵抗。
糖代谢异常与精神障碍的关系
糖代谢异常如何影响精神健康
糖代谢异常可能导致大脑能量供应不足,影响神 经递质的平衡,从而引发精神障碍。
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中抑郁症和焦虑症的发生 率较高。
糖代谢异常与精神障碍的关系
相关的精神障碍有哪些
常见的精神障碍包括抑郁症、焦虑症和认知功能 障碍。
药物治疗应结合生活方式的改变以达到最佳效果 。
糖代谢异常伴发精神障碍的管理措施
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应对糖代谢异常带来的心 理压力。
常见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和支持性 心理治疗。
糖代谢异常伴发精神障碍的管理措施
支持性护理
通过家人和社区的支持,帮助患者管理病情和改 善生活质量。
支持小组和患者教育活动可以提供情感支持和实 用建议。
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 或游泳。
糖代谢异常伴发精神障碍的预防措施
定期健康检查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可以早期发现糖代谢异常,并 及时进行干预。
建议每年进行一次全面的体检,包括血糖和血脂 水平检测。
Hale Waihona Puke 糖代谢异常伴发精神障碍的 管理措施
糖代谢异常伴发精神障碍的管理措施
药物治疗
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控制血糖水平,如胰岛素 或口服降糖药。
糖代谢异常伴发的精神障碍 预防和措施
演讲人:
目录
1. 糖代谢异常与精神障碍的关系 2. 糖代谢异常伴发精神障碍的预防措施 3. 糖代谢异常伴发精神障碍的管理措施 4. 糖代谢异常伴发精神障碍的长期管理
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健康评估与干预

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健康评估与干预在当今社会,糖尿病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影响着众多人的生活质量。
然而,除了关注糖尿病患者的生理健康,如血糖控制、并发症预防等方面,其心理健康同样不容忽视。
糖尿病患者往往面临着诸多心理压力和挑战,这些心理问题不仅会影响他们的情绪状态,还可能对疾病的治疗和管理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心理健康评估,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1、焦虑和抑郁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需要面对疾病的管理、治疗的负担以及对未来健康的担忧,容易产生焦虑和抑郁情绪。
焦虑可能表现为过度担心血糖波动、对并发症的恐惧等;抑郁则可能表现为情绪低落、失去兴趣、睡眠障碍等。
2、压力与应对困难疾病带来的生活方式改变、饮食限制、定期监测血糖等要求,给患者带来了较大的压力。
一些患者可能在应对这些压力时感到困难,出现逃避治疗、自我管理不良等情况。
3、自我形象和自尊问题尤其是对于需要注射胰岛素的患者,可能会因身体上的针孔、携带胰岛素注射器等而感到自我形象受损,从而影响自尊和自信心。
4、社交障碍担心在社交场合中出现低血糖症状、对饮食的特殊要求可能导致患者在社交活动中感到不自在,进而出现社交退缩的现象。
二、心理健康对糖尿病管理的影响1、影响治疗依从性心理状态不佳的患者可能对治疗方案缺乏信心,不按时服药、注射胰岛素,不遵循饮食和运动建议,从而影响血糖控制效果。
2、血糖波动长期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血糖代谢,导致血糖波动,增加并发症的风险。
3、生活质量下降心理问题会削弱患者的心理调适能力,降低他们对生活的满意度和幸福感,使整体生活质量下降。
三、糖尿病患者心理健康评估1、心理量表评估常用的量表包括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量表(DQOL)等。
这些量表可以帮助初步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
2、临床访谈医生或心理健康专业人员与患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了解患者的情绪、认知、应对方式等方面的情况。
心理健康与代谢率的关系

心理健康与代谢率的关系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不受压力干扰的情况下,能够稳定保持积极情绪状态和心理健康水平的能力。
而代谢率是指人体在特定条件下,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转化的速率。
这两个看似不相关的概念,实际上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
本文将探讨心理健康与代谢率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一些可行的调节方法。
一、心理健康与代谢率的关联1.心理压力对代谢的影响心理压力是人们在面对各种挑战和困扰时产生的一种心理反应,会导致身体内分泌系统失调,进而影响代谢率。
研究发现,长期承受心理压力的人,其代谢率常常较低,身体消耗能量的速度减缓,容易导致体重增加和脂肪堆积。
2.负面情绪对代谢的影响负面情绪如焦虑、抑郁等不仅影响人的心理健康,也会对代谢率产生负面影响。
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的基础代谢率常常较低,这可能与患者自身肌肉质量下降、运动减少和食欲不振等因素有关。
3.心理健康对饮食和体育锻炼的影响心理健康状态会显著影响一个人的生活方式选择,包括饮食习惯和体育锻炼。
良好的心理健康可以促使人们选择健康的饮食,控制能量摄入;同时还可以提高人们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增加身体的能量消耗,进而提高代谢率。
二、心理健康与代谢率的调节方法1.积极应对心理压力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我们可以通过积极的心理调适方式应对,如寻求社会支持、进行心理咨询、学习放松技巧等,这些方法可以减轻心理压力对代谢率的负面影响。
2.提高积极情绪提升积极情绪对于心理健康和代谢率的调节都十分重要。
我们可以尝试培养乐观向上的心态,寻找快乐的事物和积极的人际关系,以提高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3.定期参与体育锻炼体育锻炼是改善心理健康和提高代谢率的有效途径。
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加身体的能量消耗,促进新陈代谢的进行,同时还可以释放压力、提升心情。
4.均衡饮食保持均衡的饮食同样对心理健康和代谢率至关重要。
我们应该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避免暴饮暴食和节食,合理控制能量摄入,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总结:心理健康与代谢率的关系较为复杂,心理压力、负面情绪、饮食和体育锻炼等都是影响两者关系的重要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糖尿病患者中抑郁发生的危险因素
7.经济状况差、社会支持差 8.病前神经质的个性,长期慢性应激 9.其它:教育程度低、糖尿病发病年龄早
抑郁症与糖代谢障碍关系浅谈
梅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关于抑郁症的概念
抑郁情绪: 指一种情感抑制状态,表现为情绪低落、忧 心忡忡、表情沮丧、愁眉苦脸。 抑郁症: 1.是一个症状群 2.达到一定强度 3.持续一定时间
抑郁症的经典分类概念
病因分类 原发性 / 继发性 内源性/心因性 症状分类 单相 / 双相 精神病性 / 神经症性 典型抑郁/ 非典型抑郁 病程分类 急性发作性 / 慢性复发性 年龄分类 儿童青少年期、更年期、老年期
糖尿病的诊断
1.糖尿病症状+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水 平11.1mmol/L(200mg/dl)或 2.空腹血浆葡萄糖水平7.0mmol/L (126mg/dl)或 3.OGTT试验中,2hPG水平11.1mmol/L (200mg/dl)
注:需再年10月
激素对血糖的调节
胰岛素 胰高血糖素 + - - 肾上腺素 + + 糖皮质激素 + 生长激素 +
-
糖原合成
+ +
糖原合成
糖原分解
糖异生
糖原分解
葡萄糖氧化
脂肪合成 脂肪分解
血糖
食物消化、吸收
抑郁或应激时反向调节激素分泌增多
合成过程
糖利用
分解过程
糖合成
胰岛素
肌肉:蛋白质合成
脂肪:甘油三脂合成 肝脏:肝糖原
[1]Maheux P ,et a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 & Related Metabolic Disorders 1997;21: 97–102
抗抑郁药物治疗对血糖的影响
1.
2.
3.
Gomez [1]等研究了不同的抗抑郁剂对糖尿病鼠 和非糖尿病鼠不同条件下血糖水平的影响。 丙咪嗪不改变糖尿病鼠和非糖尿病鼠空腹血糖 及负荷后血糖。 氟西汀和吗氯贝胺增加不同时间的负荷后血糖, 其中吗氯贝胺对血糖的影响很短暂,仅在服用 后的即刻出现。 舍曲林可以中和口服负荷葡萄糖后血糖的增加。
[1]de Groot M, et al.. Psychosom Med ,2001, 63:619–630
抑郁症与糖尿病的相互影响
1.
2.
3.
糖尿病对抑郁症的影响 代谢水平与抑郁症的严重程度无关,但 糖尿病可延长抑郁症的患病时间 患有多种糖尿病并发症可加大抑郁的发 生率,合并糖尿病的抑郁症易复发,尤 其在2个月内复发多见,一年内的复发 率达35% 合并糖尿病的双相抑郁症比未合并糖尿 病者在精神科住院时间长
抑郁症的药物治疗
新型抗抑郁药
1.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氟西汀、帕罗 西汀 2.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NRI):文拉 法辛 3.去甲肾上腺素能和特异性5-羟色胺能作用剂(NaSSA): 米氮平 4.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及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ARI): 尼法唑酮、曲唑酮 5.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再摄取抑制剂(NDRI):安非他 酮 6.选择性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瑞波西汀 7.其他抗抑郁剂
神经电生理
糖尿病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300潜伏期明 显延长;抑郁症组也存在P300潜伏期明显 延长。 Hauser等(1995)脑电图定量分析研究发 现糖尿病HbA1C增高的患者α 波段功率降低, 这些结果也见于抑郁症患者的脑电图定量 分析中。
免疫炎性激活
前炎性细胞因子IL-1、IL-6、TNF-α 可导 致病感行为[1](sickness behavior), 如疲劳、厌食,快感缺乏、精神运动活动 减少等,这些症状与抑郁症状重叠。 在许多糖尿病患者中可见前炎性细胞因子 的增多, TNF-α 的过度表达不仅干扰胰 岛素的作用,还会增加患者对病感行为以 及抑郁症状的易感性[2]
10.0%~28.0% (平均19.6% )
Aderson等 (2001) 成人 meta分析 对照研究: 经诊断性面谈确诊:总体平均 9% 经症状自评量表确诊: 非对照研究:经诊断性面谈确诊: 经症状自评量表确诊: 所有研究: 经诊断性面谈确诊:总体平均11% 26% 14% 35%
42项研究 22项无对照 每项研究 至少25人 总研究人 数:21351 9项对照研究 1型或2型DM 或都有
方法
meta分析 11项无对照 9项对照研究 1型或2型DM 或都有
糖尿病患者中抑郁症的患病情况
对照研究: 经诊断性面谈确诊:8.8%~27%(平均14%) 经症状自评量表确诊 22%~60%(平均32%)
非对照研究:经诊断性面谈确诊: 11.0%~19.9% (平均15.49%) 经症状自评量表确诊:
抑郁症与糖尿病的生物学相关
神经内分泌
1.皮质醇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近 40%〜50%抑郁症患者地塞米松抑制试验 (DST)脱抑制,而无抑郁症的糖尿病也出现 类似的异常反应 2.生长激素(GH):糖尿病控制不良者基础GH 刺激后的GH均过度分泌,糖尿病控制良好者 仍存在白天的和活动后的GH过度分泌。单 相和双相抑郁症患者24h显示白天GH分泌过 度。
患抑郁症后对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影响
研究 入组人数 诊断方法 随访时间 结果
Eaton
1996年
男女共计
1715人
DIS
13年
RR:2.23
95%CI: 0.90-5.55
Kawakami 男性雇员
Zung抑郁
8年
HR:2.31
1999年
EversonRose 2003年
2764 人
评定量表
2年
95%CI: 1.03-5.20
定
义
糖尿病 (Diabetes mellitus) 一组由遗传和环境
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临床综合征,以胰岛素分
泌和胰岛素作用缺陷或两者同共引起糖、蛋白、 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代谢紊乱
以高血糖为主要临床特征 急性高血糖易引起酮症酸中毒或高渗性昏迷 长期慢性高血糖可引起多器官损害、功能失调, 尤其是眼、肾、神经、心脏和血管
糖尿病患者中抑郁症状的临床特点
1.发病年龄:Lustman研究发现1型DM抑郁发作的平 均年龄为22.1岁, 2型DM抑郁发作的平均年龄为 28.6岁,普通人群典型抑郁发作年龄在27~35岁 2.家族史:伴抑郁症状的DM患者比无抑郁症状的DM 患者有更明显的抑郁症家族史。 3.症状特征:与无DM的抑郁症患者临床表现相似, 以疲乏感、兴趣减退、工作能力下降、失眠等症 状最为常见。
糖尿病患者抑郁症发生的危险因素
1.性别:糖尿病伴发抑郁症女性多见 2.肥胖:1型糖尿病女性肥胖者比非肥胖者更 易患抑郁症 3.糖尿病类型:Lustman等认为1型、2型糖尿 病抑郁症的患病率相近;Akinlade等 (1996年)调查发现,37.8%1型DM,15.2%2 型DM患者患抑郁症
糖尿病患者抑郁症发生的危险因素
[1] Yirmiya R. Brain Res.1996(711)163–174. [2]Kern PA, et al. J Clin Invest 1995(95):2111–2119.
治
疗
抑郁症的药物治疗
传统抗抑郁药 混合性(非选择性)生物胺再摄取抑制剂 (MARI):如丙咪嗪,阿米替林等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苯乙肼 新一代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吗氯贝胺
皮质醇、肾上腺素、去 甲肾上腺素、生长激素、 蛋白质水解 胰高血糖素 脂肪的水解 肝糖分解
大
脑
糖异生
抑郁症引发糖尿病的可能原因
2. 在许多抑郁症患者中IL-6等免疫细胞因子 增高[1]。炎症在胰岛素抵抗和胰岛ß 细胞损 伤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有研究发现IL-6在 不同种族人群中可预测2型糖尿病[2]。
糖尿病的药物治疗
促进胰岛素分泌剂
第一代:D-860等 磺脲类 第二代:格列本脲、格列吡嗪 格列奇特 非磺脲类:瑞格列奈、那格列奈 双胍类:二甲双胍
糖尿病的药物治疗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拜糖平
胰岛素增敏剂:罗格列酮、吡格列酮 胰岛素治疗
抗抑郁药物治疗对血糖的影响
动物实验研究: 1.急性注射丙米嗪引起兔子血糖显著升高 2.去甲替林引起低血糖鼠和高血糖鼠空腹血糖及胰 岛素水平的显著升高,氟西汀和舍曲林对二组胰 岛素水平无影响,但显著降低空腹血糖。 3.老鼠使用TCA后导致产生胰岛素抵抗,但在使用 TCA的精神病患者中并未发现这种情况[1]。
经症状自评量表确诊:
31%
糖尿病引发抑郁症的可能原因
糖尿病患者的抑郁可能源于疾病本身及其 并发症、以及治疗所带来的心理、经济上 的压力, 如生活方式改变、饮食限制、慢 性治疗、经济开销的增加、住院次数的增 多等 与生理改变有关:失明、阳痿、认知功能 受损等
糖尿病引发抑郁症的可能原因
神经内分泌异常和血糖紊乱:高血糖可导致 应激样激发,表现为血浆皮质醇、胰高血糖 素、生长素的增多等,长期的高血糖可能 引发皮质醇活性的改变,而这种改 变反过来又作用于某些糖尿病患者,使之出 现抑郁情绪或抑郁发作
糖尿病及其它类型高血糖的诊断
糖尿病 空腹和 (或)服糖后2h 糖耐量减低( IGT ) 空腹(如有检测) 和服糖后2h 血糖浓度(mmol/L)
7.0 11.1
7.0 7.8~11.0 5.6~6.9★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