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节日差异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比较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ad8872c6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fa.png)
中西方节日的起源形成差异
春节
清明节
复活节
情人节
中国: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
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过程中认识了自 然时序的复杂规律, 总结出四时、二十四节 气,
西方:起源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复活节( 基督教纪念耶稣复活) 、万圣节( 纪 念教会所有圣人) 、圣诞节( 基督教纪念耶 稣诞生)
中西方节日庆祝方式差异
春节的习俗,大扫除、吃团圆饭拜年、放 鞭炮, 舞狮子…
外国新年:当大钟敲响12下, 优美的乐曲 奏响, 揭开了华丽舞会的序幕, 人们通宵 达旦地庆祝。
• 中国 团圆、招财进宝、年年高升 各时期节日有不同代表性的食物
• 西方 祷告、向上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报告佳音,福星高照 大吉大利
中西方在宴席上体现的性格差异
中方:团团围坐,宴席要用圆桌,相互尊重,相互礼让
西方:聚会形式
中西节日文化差异之服装的色
中国:红色, 是我国文化中的崇尚色 象征美丽、漂亮, 如指女子盛妆为红妆
西方:白色高雅、纯洁, 所以它是西方文化中 的崇尚色.它象征纯真、无邪.
大家
中西节日差异比较
![中西节日差异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b6250d1552ea551810a68753.png)
饮食 差异
中国传统节日中的饮食 是趋于感性的,讲究色、 香、味俱全。尤其是节 日性美食,每个节日都 有不同的食品以区别其 他的节日。比如,元宵 节有吃元宵的习俗,端 午节有吃粽子的习俗, 中秋节有吃月饼的习俗。
1.起源与形成差异 2.庆祝方式差异 3.饮食差异
4.礼仪差异在宴席上 所反映的性格差异
中 西 节 日 差 异 比 较
中国节日的起源
我国古代长期以农为本,在生产 力和农业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 十分重视气候对农作物的影响。 在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过 程中认识了自然时序的复杂规律, 总结出四时、二十四节气,形成 了以农事节日为主的传统节日。 在古代,春节、清明节(古代称三 月节)等都是重要的农事节日。
西方节日的起源
西方文化由于长久受基督教的影响
其传统节日起源带有浓厚的宗教色 彩,如情人节(纪念名叫瓦丁的基督 教殉难者)、复活节(基督教纪念耶稣 复活)、万圣节(纪念教会所有圣人)、 圣诞节(基督教纪念耶稣诞生)
庆祝 方式
Entertainments
So many people celebrating the festival together
而西方的饮食则是趋于 理性的,他比中国更重 视营养的合理搭配。因 此,有发达的食品工业, 如罐头、快餐等,KFC、 McDonald虽口味千篇一 律,但节省时间,且营 养良好。
礼仪差异在宴席上所反映的性格差异
在中国,任何一个节日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 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宴席要用圆 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共享的气氛。美味佳 肴放在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 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们相互敬酒、劝菜,在美好的事 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它符合 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
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差异
![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add32852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b3.png)
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差异节日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重要的文化组成部分,是人们表达喜庆、纪念和团聚的时刻。
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节日文化,其中中西方节日文化有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从节日庆祝形式、传统食物和重要意义等方面探讨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的差异。
首先,中西方在节日的庆祝形式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中国,许多节日都有固定的庆祝方式,如春节、中秋节等。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通常会贴春联、放鞭炮、包饺子、赏花灯等。
而中秋节则是家人团聚的时刻,人们会吃月饼、赏月、猜灯谜等。
此外,中国还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每个节日都有自己独特的庆祝仪式。
与此相比,西方国家的节日庆祝形式更加多样化。
在西方,圣诞节是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人们会在家中装饰圣诞树,送礼物给亲朋好友,举办圣诞派对等。
复活节也是重要的节日,人们通常会给彩蛋并参加各种庆祝活动。
除此之外,西方还有许多独特的节日,如万圣节、感恩节、独立日等,每个节日都有特定的庆祝仪式和活动。
其次,在传统节日的食物方面,中西方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传统节日的食物与节日的意义密切相关。
例如,春节必不可少的食物有饺子、年糕、汤圆等。
饺子代表着团圆、团结,是春节餐桌上的主要食物之一、中秋节则以月饼为代表,有多种口味和形状,如莲蓉、豆沙、五仁等。
此外,清明节有清明粿、踏青等,端午节有粽子等传统食品。
而在西方,节日的食物通常没有特定的象征意义,但在庆祝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
例如,在圣诞节,人们会准备火鸡、浆果布丁、姜饼等传统食物。
在复活节,孩子们通常会参与彩蛋装饰和寻找彩蛋的活动,同时还会享用兔子形状的巧克力和糖果。
感恩节的重要食物是烤火鸡、南瓜派和蔓越莓酱等。
每个节日都有特定的食物,与家人和朋友一起分享是庆祝节日的重要方式。
而在西方,节日更多的是与宗教和历史事件有关。
例如,圣诞节是基督教救主耶稣诞辰的纪念日,复活节是基督教耶稣复活的纪念日。
感恩节则是美国的传统节日,纪念欧洲移民和美洲土著人的和谐相处。
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的差异与交融
![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的差异与交融](https://img.taocdn.com/s3/m/14b422e4910ef12d2af9e754.png)
清明节与介子推的传说
行为文化
挖掘这些群体参与、具有模 式性的节日仪式活动,既是 传统节日区别于日常时间和 现代节庆的习俗标志,也是 增强群体凝聚力的重要方式。
清明节荡秋千
物态文化和知识、技艺
② 创新传统节日的理念和形式
一是形成家庭生活与公众生活相衔接的节日传统
当今社会是一个流动的多 元社会,家庭之外的社会关 系已经成为人际关系重要的 一部分。适当将传统节日主 题由家庭向社会移动是积极 的方向,符合当代社会的要 求。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家家走。
2.伦理道德
• 开元二十四年(736)二月二十 一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 。’‛《唐会要》 • 大历十二年(777)诏令,唐朝 衙门依例放假五天:‚自今以 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 ‛
• 到贞元六年(790),假日加到 七天。
二、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的差异
1.节日起源差异
中国传统节日起源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
西方传统节日起源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 尔 雅 释 天 》
唐 虞 曰 载 。
周 曰 年 ,
商 曰 祀 ,
夏 曰 岁 ,
.
圣诞节 (Christmas) 复活节 (Easter) 感恩节 (Thanksgiaint Valentine’s Day)
③ 创新节庆活动
现代社会,传统节日文化要保 持旺盛的生命力,就要与时俱 进,不断地注入新鲜的、富有 现代生活气息的文化因素。
美国万圣节游行惊现‚包青天‛
3.传承和创新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学习乞巧
① 挖掘传统节日优秀的文化内涵
口传文化
春秋时,晋国的公子重耳因为宫廷内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3713f722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2e.png)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在很多方面都可以看到,而其中一大方面就是节日文化。
中西方节日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节日起源、内容、庆祝方式以及象征意义上。
以下将介绍一些典型的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
首先,中西方节日的起源有很大的不同。
在中国,很多传统节日都与古代的祭祀活动有关,例如春节和清明节等。
这些节日起源于古代的宗教和农耕文化,是对祖先的感恩和祭拜。
而在西方,很多节日起源于宗教信仰,特别是基督教。
例如圣诞节和复活节等节日都与耶稣的诞生和复活有关。
因此,中西方节日的起源根源于不同的宗教和文化背景。
其次,中西方节日的内容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很多节日都和家庭团聚、亲情、友情有关。
例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会回家与家人团聚,互相拜访亲友,共度团圆时刻。
而在西方,很多节日更加注重个人和社交活动。
例如西方的情人节,人们会互赠礼物,表达爱意;感恩节则是家人欢聚一堂,共进丰盛的晚餐。
因此,中西方节日的内容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际关系和价值观。
第三,中西方节日的庆祝方式也有差异。
在中国,很多节日都有特定的习俗和仪式。
例如在春节期间,人们会贴春联、放鞭炮、拜年、包饺子等活动;在清明节,人们会扫墓祭祖,寄托哀思和思念。
而在西方,节日的庆祝方式更加多样化。
例如在圣诞节,人们会装饰圣诞树、互赠礼物、用圣诞袜装饰家中等;在复活节,人们会参加彩蛋寻找活动、举行复活节狂欢派对等。
所以,中西方节日的庆祝方式反映了不同地域和文化中的传统和习俗。
最后,中西方节日的象征意义也有所不同。
在中国,很多传统节日都有美好的象征意义。
例如春节象征着新年的开始和新的希望;清明节象征着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和悼念。
而在西方,很多节日都有特定的象征物和意义。
例如圣诞节的圣诞树象征着生命和希望;复活节的彩蛋象征着新生和重生。
因此,中西方的节日象征意义不同,反映了不同文化中的特有信仰和价值观。
总之,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体现在节日的起源、内容、庆祝方式和象征意义上。
浅析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
![浅析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ecf04ad7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0f.png)
浅析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中西方节日文化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形态,这表现在节日的意义、庆祝方式、传统习俗等方面。
中西方节日文化的差异不仅反映了不同地域、历史背景、信仰体系的差异,也体现了中西方人民的不同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本文将从节日的意义、庆祝方式和传统习俗三个方面对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进行浅析。
首先,中西方节日文化在节日的意义上存在明显差异。
在西方国家,节日被视为庆祝、放松和享受的机会。
例如,圣诞节被西方文化认为是全年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人们会互相赠礼、举行晚宴、装饰圣诞树等,以庆祝耶稣基督的诞生。
而在中国,节日则更多地强调团圆和传统文化。
比如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节日,主要作为一个家庭团聚的时刻,人们会回家与家人共度佳节,祭祀祖先,而非像西方国家那样举办大型庆祝活动。
其次,中西方节日文化在庆祝方式上也有很大不同。
在西方国家,节日庆祝方式多样,例如大规模的游行、狂欢节、焰火表演等,使得节日充满热闹和喜庆的气氛。
而在中国,节日庆祝方式更注重传统习俗和仪式的保持。
例如,清明节人们会扫墓祭祖,端午节会划龙舟、吃粽子,中秋节会赏月、吃月饼等。
以春节为例,中国人会贴对联、做年夜饭、放烟花爆竹等,张灯结彩,到处弥漫着喜庆的气氛。
总之,中西方的庆祝方式体现了各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特色。
最后,中西方节日文化在传统习俗方面也存在差异。
在西方国家,许多节日习俗都与宗教信仰有关。
例如复活节,人们会进行献祭和彩蛋活动,象征着新生和复苏。
而在中国,传统习俗更加强调尊敬和传承。
例如,重阳节人们会登高、赏菊、佩戴菊花等,传承孔子等古代文化名人的尊敬之情;元宵节人们会进行猜灯谜、吃汤圆等活动,寓意团圆和美好的未来。
传统习俗的不同反映了中西方的宗教信仰、历史和文化积淀的差异。
综上所述,中西方节日文化存在明显的差异,体现在节日的意义、庆祝方式和传统习俗等方面。
这种差异不仅源于地域、历史和宗教等差异,也与中西方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有关。
中西节日文化差异比较
![中西节日文化差异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e53bc379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e45ff69.png)
中西节日文化差异比较中西方的节日文化有很大的差异,源于不同的历史、文化和宗教背景。
下面将比较中西方几个代表性的节日文化差异。
首先,中西方在对待节日的态度上存在差异。
在中国,节日被视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往往将节日看作是家庭团聚和祭祀先祖的时间。
与此相反,西方人更多地将节日视为休闲娱乐的机会,他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参加派对和户外活动,享受节日带来的快乐与放松。
其次,中西方的节日内容和形式也存在差异。
中国的传统节日通常与农耕文化、宗教信仰和历史事件有关。
例如,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庆祝农历新年的盛大庆典,包括全家人团圆吃年夜饭、放鞭炮、舞龙舞狮、守岁等传统活动。
西方的节日则更多与基督教有关,如圣诞节、复活节和感恩节。
圣诞节是西方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人们会装饰圣诞树、交换礼物、参加教堂仪式,并且有圣诞老人的传统。
复活节则是基督徒庆祝耶稣复活的节日,人们会玩彩蛋、参加教堂仪式等。
再次,中西方的节日庆祝方式也不同。
在中国,很多节日都有一些特定的习俗和仪式。
例如,清明节时,人们会祭祖扫墓,向祖先献上食物和纸钱,并且当地会举行龙舟竞赛等活动。
端午节有吃粽子和赛龙舟的传统;中秋节会吃月饼、赏月等。
而西方人则更多地通过庆祝派对、宴会或者参加节日游行来庆祝节日。
例如,美国的感恩节时,人们会准备丰盛的感恩大餐,并与家人朋友一起分享,还有梅西感恩节大游行等。
最后,中西方节日的象征物也存在差异。
中国的传统节日往往有一些特定的象征物,代表着吉祥和幸福。
例如,春节时红包代表财富与好运,灯笼象征祥瑞美好,年画展示人们的美好愿望等。
西方的节日则有一些特定的标志和象征物。
圣诞节时,圣诞树象征生命与希望,圣诞老人象征善良与爱心,破晓前的12个钟声象征新的一年的开始等。
总之,中西方的节日文化存在诸多差异,包括对待节日的态度、节日内容和形式、庆祝方式以及象征物等。
这些差异源于中西方的历史、文化和宗教差异,反映了两种文化对节日的不同理解和价值观。
中西节日文化差异比较
![中西节日文化差异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fadba12d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bb.png)
中西节日文化差异比较节日是不同文化传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反映了人们价值观、信仰和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差异。
在世界范围内,中西方的节日文化具有显著的差异。
下面将从节日的特点、庆祝方式和习俗等方面来比较中西节日文化的差异。
其次,中西的节日庆祝方式存在差异。
在中国,节日庆祝往往以家庭为中心,人们会全家聚在一起享受美食、赏花、放烟火等活动。
而在西方,节日庆祝往往以社区为中心,人们会举办游行、狂欢和派对等活动。
特别是在圣诞节和万圣节等节日,人们会装饰自己的房屋、街道和商场,共同营造节日氛围,互赠礼物,享受购物和社交的乐趣。
再次,中西的节日习俗有所差异。
在中国,许多节日习俗与民俗文化紧密相连,如春节期间的贴福字、舞龙舞狮、燃放鞭炮等,清明节的祭祖和踏青等,以及中秋节的赏月和吃月饼等。
而在西方,节日习俗通常与宗教习俗和历史传统密切相关。
例如,在复活节期间,人们会举行彩蛋寻找游戏,为彩蛋上色,举行教堂仪式,以纪念耶稣的复活。
除了以上的差异外,中西的节日文化还在礼物赠送、节日饮食和节日服饰等方面存在差异。
在中国,人们在节日期间会相互赠送礼物,以表达友好和感激之情,而在西方,赠送礼物的习俗主要存在于圣诞节。
在节日饮食方面,中国节日通常有特定的传统美食,如春节的饺子、元宵和汤圆,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等。
而在西方,不同的节日通常有自己特定的节日食品,如圣诞节的火鸡和蛋酒,感恩节的南瓜派等。
此外,节日服饰在中西文化中也存在差异,中国节日通常会穿戴传统的礼服和节日服饰,而西方的节日服饰则更加多样化,如圣诞老人的红色礼服,万圣节的幽灵和骷髅服装等。
综上所述,中西节日文化在特点、庆祝方式和习俗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
这些差异反映了中西两个文化的传统、历史、宗教和社会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
尽管存在差异,中西方的节日文化都是人们共同的文化财富,通过学习和交流,我们可以增进相互的了解和友谊。
中国和其他国家的节日有哪些不同之处?
![中国和其他国家的节日有哪些不同之处?](https://img.taocdn.com/s3/m/4f67f39a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bc.png)
中国和其他国家的节日有哪些不同之处?在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人们都有庆祝节日的传统。
但是每个国家和地区的节日习俗都有其独特的特点。
以下是中国和其他国家的节日有哪些不同之处:一、时间及日期1.中国的春节是根据阴历来确定的,每年日期都不一样。
而其他国家的节日大多是根据阳历来确定的,日期比较固定。
2.西方的节日通常是以节气演化而成的,例如圣诞节是阳历的12月25日。
而中国的节日大多是以自然现象为关键,例如春节是冬至之后的第一个月圆夜晚。
二、意义与象征1.中国的传统节日往往有丰富的意义,如春节意味着迎新年、团圆等。
且节日中往往会有各种各样的象征符号,例如春节的红色代表吉祥,饺子代表财富等。
2.其他国家的节日象征意义比较简单。
例如圣诞节的代表色是绿色和红色,而象征意义则主要是庆祝耶稣诞生。
三、文化差异1.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节日有很深刻的理解和涵义,多数节日都与中国的历史文化有着紧密联系。
如清明节,是中国人纪念祖先的重要节日。
2.西方国家的节日与宗教、历史有关,但与各国文化关系不太紧密。
如复活节,西方是因为纪念耶稣的复活而庆祝,但复活节大兔子、彩蛋等元素,就与西方文化没有太大的关联。
四、庆祝方式1.中国的节日往往是以家庭为单位庆祝,亲朋好友聚在一起吃团圆饭。
此外,各地还会有特色活动、习俗,如广东的打马球、四川的吃火锅等。
2.西方的节日往往有慈善和社交活动,和家人一起庆祝也是重要的一环。
例如圣诞节,家中会点燃香桶,整理食物,或者去教堂参加活动。
在美国,感恩节是一家人团聚的节日,人们会在当天吃火鸡晚餐。
五、食品文化1.中国传统节日里,吃特定的食品是一个重要的传统。
如春节要吃饺子、年糕,中秋节要吃月饼等。
2.西方国家的节日没有像中国那样吃特定的食品的习俗,但某些食物在特定的节日里也会被大量消费。
如在美国的感恩节,人们会烤火鸡、吃洋葱烤土豆泥等传统食品。
结语:虽然各个国家的节日不尽相同,但人们庆祝节日的目的却是一致的 - 希望通过喜庆和传统来感受生活的美好与幸福。
中外节日的差异比较
![中外节日的差异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1cfb1d47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424c86e.png)
中外节日的差异比较有这样一句名言:“每个民族的每个节日,正是反映这个民族文化真实的一面”。
可见每个民族的传统节日都包含着一个民族历史形成和沉淀下来的性格、心理、信仰、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情趣,以及诸多民族文化深层结构内涵的价值取向,是民族精神在特定的社会土壤上长期孕育的结果和重要载体,是一个民族生存形态突出、特色的展示。
一、中西方传统节日起源的差异传统节日遵循着从起源、形成到衰亡这个自然规律。
由于各国有着不同的国情,其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形成也存在很大的差别。
中国是一个有着古老东方文明的国家。
其悠久的历史和优良传统为传统节日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作为一个农业国,中华文化深深根植于农业,因此,农业活动使得节日更具有地方性色彩。
如春节就与一些农业活动,如种植、收获,有着密切的联系。
从另一方面来说,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
我们的七个主要节日有:春节、端午节、七夕节、清明节、元宵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这些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例如,春节与一些农业活动,如种植、收获,有着密切的联系。
作为中国重要的节日,春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来不断进化的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传说和传统。
中国的主要传统节日都是由岁时节令转换而来的,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而西方的传统节日的起源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在西方国家,宗教是文化和社会的中心。
人们的思想可以通过宗教来反应。
与此同时,宗教通过人类对上帝或精神的信仰控制着他们。
自从欧洲大陆被基督教文明浸染后,西方几乎所有影响的传统节日都与基督教有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宗教存在于各行各业。
因此,节日与基督教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众多的西方节日里,与基督教有关的占了38个至多,在英语词汇中也有大量的与宗教有关的单词,可见,宗教对于西方文化的影响非常之大。
通过对中西方主要节日来源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中西方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的巨大差异:中国的节日主要与节气有关,祈求自身吉祥幸福,这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
中外节日对比
![中外节日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66cf6841fe4733687e21aada.png)
1.中秋节与感恩节的对比:中秋佳节,明月当空,故有赏月与祭月之风俗。
月中嫦娥,以美貌闻名,故少女拜月,是为了“貌似嫦娥,面如皓月”后来,“民间拜月”也转变为人们团聚和感受幸福的方式;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圆月带来的团圆的联想,使中秋节更加深入人心。
月饼象征着团圆,是中秋佳节必食之品。
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
在当代,月饼还被用来当做礼品送亲赠友,用以联络感情。
小孩会拿着灯笼去玩,还会有人放飞孔明灯。
每逢感恩节这一天,美国举国上下热闹非凡,人们按照习俗前往教堂做感恩祈祷,城乡市镇到处举行化装游行、戏剧表演和体育比赛等,学校和商店也都按规定放假休息。
孩子们还模仿当年印第安人的模样穿上离奇古怪的服装,画上脸谱或戴上面具到街上唱歌、吹喇叭。
散居在他乡外地的家人也会回家过节,一家人团团围坐在一起,大嚼美味火鸡,并且对家人说:谢谢!。
2.春节和圣诞节的习俗对比春节是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
此节乃一岁之首。
春节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
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
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圣诞节是西方最重要的节日,许多家庭也有在圣诞节前夕进行祈祷、齐唱颂歌的习俗。
人们在圣诞之日汇集到广场,围着在那里的高大圣诞树、齐唱颂歌等活动,还有热闹非凡的圣诞晚会。
西方人以红、绿、白三色为圣诞色,圣诞节来临时家家户户都要用圣诞色来装饰。
红色的有圣诞花和圣诞蜡烛。
绿色的是圣诞树。
它是圣诞节的主要装饰品,用砍伐来的杉、柏一类呈塔形的常青树装饰而成。
上面悬挂着五颜六色的彩灯、礼物和纸花,还点燃着圣诞蜡烛。
中国讲究饮食,体现了“民以食为天”的文化传统。
这种特征在节日风俗的饮食中得到最集中的体现。
试述中外民俗的异同
![试述中外民俗的异同](https://img.taocdn.com/s3/m/894608d2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80.png)
试述中外民俗的异同中外民俗是指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人们在特定的时间和场合中所遵循的传统习俗和生活方式。
中外民俗的异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节日习俗:中外节日习俗的差异很大。
中国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重要节日,其习俗包括贴春联、踩墓、赛龙舟、赏月等;而西方国家有圣诞节、复活节、感恩节、万圣节等,其习俗主要包括送礼物、装饰圣诞树、狂欢行会等。
虽然节日习俗不同,但都表达了人们对于节日的重视和庆祝。
2. 婚俗习惯:在中国,结婚是人生中的大事,有着许多的仪式和习俗。
新娘要穿红色婚纱,有嫁妆、下嫁酒等过程;而西方婚礼主要包括举行婚礼仪式、交换婚礼戒指、举行宴会等。
中国有“三替九礼”等多样化的婚礼形式,而西方国家多是传统的宗教婚礼。
3. 膳食习俗:中外人们的饮食习俗也存在差异。
中国人注重饮食的热量和营养搭配,有“四菜一汤”的概念,较为注重米饭或面食作为主食;而西方国家的饮食更偏向于肉类,以肉类、蔬菜、面包为主食。
中国人在餐桌礼仪上更加注重尊重长辈,而西方人则更加注重个人的自由与舒适。
4. 社交礼仪:中外社交礼仪也有很大的不同。
中国人注重面子和尊重,重视礼貌和仪态;而西方社交礼仪较为随意,更加注重个人的自由和平等。
在交往方式上,中国人注重长辈和上级的尊重,而西方人更加注重平等和个人权利。
5. 服饰文化:中外人们的服饰文化也存在明显差异。
中国传统服饰多以汉服、唐装等为代表,注重色彩和纹饰的讲究;而西方国家的服饰更加注重个性和时尚。
中国人在特殊场合如婚礼、节日等经常会穿着传统的礼服,而西方人在正式场合更多选择西装和礼服。
中外民俗存在明显的异同。
中国更加注重传统、尊重和维护家庭、长辈、祖先等价值观念;而西方注重个人自由、平等、公正的价值观念。
在现代社会,中外的文化交流和融合越来越频繁,民俗差异也逐渐在减少,但不同国家的传统民俗仍然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丰富了世界的文化多样性。
中国传统节日与西方节庆的异同
![中国传统节日与西方节庆的异同](https://img.taocdn.com/s3/m/9ef7abf9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3e.png)
中国传统节日与西方节庆的异同中国传统节日和西方节庆是两种文化背景下的庆祝活动,它们在时间、习俗、意义以及庆祝方式等方面存在着许多异同。
本文将从时间、习俗、意义和庆祝方式四个方面对中国传统节日和西方节庆进行比较。
一、时间中国传统节日的时间基本上都是根据农历来确定的。
农历是根据月亮的运行周期来计算的,因此农历的时间和阳历的时间会有差异。
而西方节庆则是按照阳历日期来确定的,比如圣诞节就是在每年的12月25日。
二、习俗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非常丰富多样。
以春节为例,庙会、舞龙、舞狮、放鞭炮、贴春联、拜年等习俗都是不可或缺的。
每个节日都有不同的习俗,这些习俗往往和历史、宗教或传说相关联,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西方节庆的习俗则更加多元化,比如圣诞节会有圣诞树、圣诞老人、礼物交换等习俗。
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西方节庆习俗也有所不同。
三、意义中国传统节日和西方节庆的意义也有所不同。
中国传统节日往往与家庭团聚、祭祀祖先、祈求丰收等传统价值观念相关联。
比如中秋节是为了庆祝丰收和团圆,清明节是为了祭祀祖先和纪念逝去的亲人。
西方节庆的意义更加多样化,有的是宗教节日,比如复活节和圣诞节,有的是民俗节庆,比如万圣节和情人节,还有一些是国家纪念日,比如美国的独立日。
四、庆祝方式中国传统节日和西方节庆的庆祝方式也存在差异。
中国传统节日往往注重家庭聚会,家人团聚是重要的庆祝方式。
此外,还有一些文化活动,如舞龙舞狮和焰火表演等。
在节日期间,人们会进行特别的饮食和穿着,如吃汤圆、腊肉和穿着新衣服等。
而西方节庆强调社交和互动,人们会举办派对、送礼物和进行街头游行等活动。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节日和西方节庆在时间、习俗、意义和庆祝方式方面有许多异同。
两种传统文化在庆祝活动中都体现了人们追求团结、祈福和表达情感的需求,但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差异,它们在细节上存在显著的差异。
无论是传统的中国节日还是西方的节庆活动,它们都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留存的传统文化精神。
中国的节日和西方国家的节日的区别
![中国的节日和西方国家的节日的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954f4dc8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d6.png)
中国的节日和西方国家的节日的区别中国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与西方国家的节日以及庆典有着很大的不同。
虽然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庆典方式和习俗,但中国的节日和西方国家的节日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节日和西方国家的节日在内容、庆祝方式和意义上的差异。
中国的传统节日往往与农历联系在一起,它们采用的是中国的农历日历,而不是西方国家所使用的阳历。
这导致中国的节日日期在阳历上会有所浮动,而西方国家的节日则固定在阳历上的特定日期。
这是中国节日与西方国家节日第一个显著的区别之一。
其次,中国的节日庆祝活动通常与家庭聚会和亲情有关。
比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会回到他们的家乡与家人团圆,并共进团圆饭。
而西方的节日则更加强调社交活动和庆典,例如圣诞节,人们会与朋友和亲人一起庆祝,举行派对和交换礼物。
这代表了中国节日与西方国家节日第二个区别。
第三,中国节日的传统庆祝活动通常与特定的习俗和仪式相关。
例如,在端午节,人们会吃粽子、划龙舟和挂菖蒲等,这是为了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
而西方国家的节日庆祝活动则更加多样化,没有特定的仪式和习俗,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文化背景来庆祝节日。
此外,中国的节日通常会有一定的宗教或文化意义。
例如,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农业节日,也是一个传统的家庭团聚日,同时也与嫦娥奔月的传说相关。
然而,西方国家的节日通常不具备宗教或文化背景,它们更多地与历史事件或特定的人物相关。
例如,美国的独立日是为了庆祝美国独立宣言的签署。
最后,中国的传统节日往往与农耕文化和自然周期有关。
比如,春节庆祝的是新年和春耕的到来,而且庆祝活动通常与农业劳动的开始和结束相关。
而在西方国家,节日庆典往往与季节和天气变化有关,例如感恩节通常在秋季,庆祝丰收和对上天的感谢。
综上所述,中国的节日和西方国家的节日在内容、庆祝方式和意义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中国的节日与农历相关,注重家庭聚会和亲情,有特定的习俗和宗教或文化意义。
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差异
![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d07f7c4c76c66137ee0619ca.png)
祭灶
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摆设灶糖,送老灶爷上天,并让其“上天言好事,下 界保平安。”以求来年合家平安。正月初一早上请回灶爷,“腊月二十三日 去,新春初一五更来。”
除夕
全家团聚守岁,又称“熬福”,睡得越晚,来年越有福。
重阳节
在阴历九月初九。我国古代以九为阳,九月九日正是阳月阳日,故名“重 阳”。相传东汉时汝南人桓影,听到费长房对他说,九月九日汝南将有大灾 难,赶快叫家里人缝制小袋,内装茱萸,缚在臂上,登上高山,饮菊花酒, 借以避难。桓景这一天全家登山,晚上回家,果然家里的鸡、狗、羊全部死 掉。从此,民间就有在重阳节做茱萸袋、饮菊花酒、举行庙会、登高等风俗。 因“高”与“糕”音同,所以重阳节又有吃“重阳糕”的习俗。唐代诗人王 维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记载了当时的风俗习惯。
元宵节
又称上元节,元夕。正月十五晚上观灯,十五、十六两天有各项 民间娱乐活动。家中用白面蒸出形似长虫、刺猬、口袋和枣山等 大型蒸馍,象征来年好收成。
清明节
群众性的祭扫祖坟的活动。在坟头烧纸,挂白纸条,以招幡扬魂。
端午节
俗称五月端午。家家门头插艾草,儿童戴香囊,脖子、手脖、脚脖系五彩线。 日出前取河水洗脸,吃粽子。
Halloween 万圣节
西方传统节日——鬼节。传说中所有的鬼在当天会来到人间…人们 为吓唬大鬼小鬼,把自己也打扮成各种鬼模样,以避免被鬼抓走。 万圣节是国外的习俗庆典,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大家会挨家挨户 要糖吃,不给糖吃就捣蛋,这个最受孩子们喜爱。
Thanksgiving Day 感恩节
每逢11月第四个星期四,美国人民便迎来了自己最重要的传统民俗 节日——感恩节。这个节日始于1621年秋天,远涉重洋来到美洲的 英国移民,为了感谢上帝赐予的丰收,举行了3天的狂欢活动。从此, 这一习俗就沿续下来,并逐渐风行各地。1863年,美国总统林肯正 式宣布感恩节为国定假日。届时,家家团聚,举国同庆,其盛大、 热烈的情形,不亚于中国人过春节。
中西方传统节日的差异
![中西方传统节日的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f7b02908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35.png)
中西方传统节日的差异节日是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们共同的文化遗产,也是彰显文化特色和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
中西方传统节日的差异在于其文化传承的不同背景,因此在形式、内容、庆祝方式等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异。
下面从中西方传统节日的历史背景、庆祝方式、习俗传承等三个方面谈一下它们的差异。
一、历史背景的差异中西方传统节日的历史背景不同,反映了各自特定的文化和宗教信仰。
在东方文化中,节日起源于祭祀活动,传统的节日与人们的精神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古时候,中国人民主要信仰儒教、道教、佛教三大宗教,其中的一些重要节日就形成了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
西方节日的起源主要是基督教的宗教节日,如圣诞节、复活节等节日,后来随着欧洲人口的迅速增长,农业时代节令不同,每年的季节变化所带来的不同风貌逐渐形成了西方的一些传统节日,如情人节、万圣节等。
二、庆祝方式的差异中国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主要有祭祀祖先、赛龙舟、放烟火、掉颗糖花等活动。
其中最具有中国特色的活动就是看花灯、吃汤圆等。
看灯会是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有代表性的节日庆祝方式,灯会有纸灯、玻璃灯、花灯、河灯等等。
吃汤圆则是对中国节日文化的一个完整体现。
而西方节日的庆祝方式则主要是家庭团聚、互赠礼物、舞蹈表演等。
例如圣诞节,人们会在家里装饰圣诞树、吃火鸡宴、交换礼物等活动。
很多西方节日也会有花店、甜品店的促销活动,让各个年龄层的人们欢度节日,增强人际关系。
三、习俗传承的差异中西方传统节日的习俗传承方式也不尽相同。
中国的传统节日习俗传承主要是通过家庭、学校、社会传承来培养后代,父母会传给孩子包饺子、挂红灯、放鞭炮、串门、看龙舟赛等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习俗。
而在西方,由于家庭文化的转变、群体的流动及知识的积累,传统节日的习俗传承方式就较少依靠家庭而转向学校和社会机构了。
而传承节日的媒介也有所不同,中国的传统节日广泛地应用于影视、文艺、绘画等文化领域,经久不衰。
而西方节日的习俗则积极运用于制作卡片、采购礼物、赠送花束等,通过市场等途径来推广。
中西方节日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节日文化的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5eeacb56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a4.png)
中西方节日文化的差异
节日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可以带来欢乐和喜悦,也是传承文化的
重要方式。
但是不同地区和文化背景下的节日却有着很大的差异。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中
西方节日文化的差异。
一、节日的起源
中西方的节日起源不同。
中国的节日源于古代农民的生产生活,如春节、清明节、端
午节、中秋节等都与农业有着紧密的联系。
而西方节日则大多源于宗教信仰,如圣诞节、
复活节、感恩节等。
二、节日的时间
中西方的节日时间也有所不同。
中国的传统节日都是以农历日期来确定的,例如春节
是以农历正月初一为起点。
而西方节日则大多是以公历日期来确定的,如圣诞节是在每年
的12月25日。
三、节日的庆祝方式
中西方节日的庆祝方式也有很大不同。
中国的传统节日以重视家庭为主,大多数人都
会回家团聚,并进行一些传统活动,例如贴春联、包饺子、放烟花等。
而西方人则更注重
社交方面,一些节日如万圣节、情人节等则更多是为了和朋友聚会、交流感情。
四、节日的文化意义
中西方的节日文化有着不同的意义体现。
中国的节日文化中更多的是强调家庭和谐、
亲情友情、感恩和传统文化等方面。
在西方,节日文化也承载了宗教信仰的内容,例如圣
诞节的重要含义是庆祝耶稣的诞生。
总的来说,中西方的节日文化在起源、时间、庆祝方式和文化意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
但都是重要的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坚持传统文化同时也融合新文化,让节日文化更加多
元化和丰富化,体现出我们丰富而多彩的文化生活。
中西方节日方面文化差异
![中西方节日方面文化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27ea8660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b9.png)
中西方节日方面文化差异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可以从各个方面进行比较,其中节日是一个非常重
要的方面。
节日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特定文化,反映了其价值观、信
仰体系、历史传统等。
中西方在节日方面有许多差异,以下是其中一些主
要差异的比较。
首先,中西方的节日起源不同。
中西方的传统节日起源于不同的文化
和历史背景。
中国的节日多与农业社会相关,例如春节、清明节等,这些
节日与农历和农作息息息相关。
而西方的节日则更多基于基督教的宗教信仰,例如圣诞节、复活节等,这些节日与基督教的重要事件相关。
其次,中西方的节日庆祝方式不同。
中国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注重家
庭团聚,例如春节期间,人们会回家与家人团聚,共享一顿丰盛的年夜饭。
此外,人们还会进行一些传统的庆祝活动,如舞龙舞狮、打糍粑球等。
而
西方的节日庆祝方式更加个人化和社交化,例如圣诞节期间,人们会互赠
礼物、进行家庭聚餐,还有圣诞老人的形象出现。
此外,还有许多公共活动,如圣诞市场、音乐会等。
最后,中西方的节日氛围不同。
中国传统节日的氛围更加热闹喜庆,
通常伴随着舞狮、放鞭炮、赏花灯等庆祝活动。
而西方的节日氛围更加温
馨浪漫,例如在圣诞节期间,人们会点亮圣诞树,装饰房屋,并在家中播
放节日音乐。
综上所述,中西方在节日方面存在许多差异。
这些差异反映了两种文
化在价值观、信仰体系和历史传统等方面的不同。
通过了解和比较这些差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促进文化交流
与理解。
浅谈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
![浅谈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82a54c8d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04.png)
浅谈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节日的起源、内涵、庆祝形式以及文化背景等方面。
这些差异反映出了不同文化中对时间和生活的理解与态度,也体现了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宗教、习俗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从元宵节、圣诞节、感恩节和万圣节等节日入手,就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进行探讨。
首先,元宵节和圣诞节是中西方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元宵节在中国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是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象征着团圆和幸福。
在中国,人们会举行赏灯、猜灯谜等庆祝活动,还有元宵汤圆、舞狮子等传统习俗。
而在西方,圣诞节是基督教最重要的节日,纪念耶稣的诞生。
圣诞节的庆祝活动包括送礼物、装饰圣诞树、举办合唱团和舞会等。
这两个节日的不同之处在于元宵节更加注重传统的家庭团聚和寓意深远,而圣诞节强调更多的是商业化和欢庆的氛围。
其次,感恩节和万圣节是中西方文化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
感恩节早在17世纪就由美国的早期移民所建立,是一种感谢上天的节日。
美国人会在感恩节这一天与家人聚餐,分享感恩的心情。
而在中国,没有类似的传统节日,但是有类似的文化活动,例如,双11国际购物节,人们会购买物品来庆祝这个特殊的日子。
相比之下,万圣节在西方更具有独特的特色。
源自于古代凯尔特人的庆祝祭典,万圣节在现代被赋予了鬼怪、骷髅和南瓜灯等元素,人们会化妆成各种各样的鬼怪形象,进行“不给糖就捣蛋”的游戏。
这一节日在西方被广泛庆祝,而在中国并没有得到普及。
此外,中西方节日庆祝形式上也存在较大差异。
在中国,节日之所以重要,一方面是因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尊重,另一方面是由于中国人重视亲情和家庭团聚。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里,人们会尽可能回家与家人团聚,感受亲情和浓厚的人情味。
而在西方,节日更加注重社交和欢庆,许多节日的庆祝活动都是社区性的,人们可以与邻居和朋友一起庆祝节日,增进友谊和社交活动。
例如,美国的独立日,人们会在公园举办烟火表演和集会,人们可以在这一天一起享受户外活动和美食,增加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其它社交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 • • •
•
端午节 时间:农历五月初五 英语:Dragon Boat Festival 释义 农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是中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端午”本名“端五”,端 是 端午节 初的意思。因为人们认为“五月”是恶月,“初五”是恶日,因而避讳“五”,改为“端 午”。端午节早在西周初期即有记载,并非为纪念屈原而设立的节日,但是端午节之后的一 些习俗受到屈原的影响。 来源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著名爱国诗人,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 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 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 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 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 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 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 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 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 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 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中西节日差异
• 春节 ( 农历正月初一) ▪ 元宵节 ( 农历正月十五) ▪ 头牙 ( 农 历二月初二) ▪ 寒食节 ( 清明节前一天) ▪ 清明节 ( 节气清明) ▪ 端午节 ( 农历五月初五) ▪ 七夕 ( 农历七月初七) ▪ 中元节 ( 农历七月十五) ▪ 中秋节 ( 农历八月十五) ▪ 重阳节 ( 农历 九月九) ▪ 冬至 ( 节气冬至) ▪ 腊八节 ( 农历腊月初八) ▪ 尾牙 ( 农历腊月十六) ▪ 祭灶 ( 农历腊月廿四) ▪ 除夕 ( 农历十二 月卅日)
• •
•
•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 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 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 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 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 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 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 “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 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 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 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 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 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 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4]
• • • • •
New Year Easter 复活节 (3月22-4月25) April Fool's Day愚人节 Valentine's Day情人节 Mother's Day 、Father's Day母亲节父亲节 (5月 的第二个星期天, 六月的第三个星期天) • Halloween万圣节 (11月1日) 10月31日 Halloween Eve • Thanksgiving Day 感恩节 Christmas Day圣诞节
• 春节 • 即夏历(农历)新年 • 时间:狭义农历正月初一,广义正月初一至正 月十五 • 英文:The Spring Festival • 古称: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岁旦、 岁首、岁朝、新正、首祚、三元(“正”即正 月之“正”) • 俗称“过大年”
• •
起源 春节和新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 《说文。禾部》:“年,谷熟也”。春节(夏历新年)源自何时很难考究,不过一般 认为起源于中国殷商时期的年头岁末祭神、祭祖活动(腊祭)。 夏商时代产生的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现称朔望月,即后所述“阴月”)为月,一 年划分为十二个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朔日)为月首,同时以冬至点回归运动的周 期(现称回归年或太阳年,即后所述“阳年”)为年,并设闰月调整阴月阳年。以正 月朔日的子时(夜半)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岁末年初要进行旧一年丰收的庆祝和 新一年好收成的祈祷,于是产生一系列祭神、祭祖、庆祝、祈祷等活动。 “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于岁首(一年开始)时间的确定(换言之,月序的 排列)还与天文历法有关(如前所述),传说夏在寅月(今农历正月),商在丑月 (今农历十二月),周在子月(今农历十一月,即冬至所在月),秦在亥月(今农历 十月),到西汉才又恢复夏正,定寅月(今农历正月)为岁首,一直沿用至今。
• • • •
•
• • • • •
【 新年(New Year)】 1. Calendar 犹太历七月的第一天; 伊斯兰教历第一个月的第一天; 格列高利历 (Gregorian calendar),公历或阳历。为纪念1582年罗 马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Pope Gregory XIII)采用此历而命名的。 按阳历或公历,新年从1月1日(January 1)开始。在元旦这一 天,人们辞旧迎新(to see the old year out and the new year in)。 2. Wishes Happy New Year . Happy New Year to you. I wish a happy New Year. Thank you, the same to you. Thanks , and you too. 恭喜发财, 身体 健康,万事如意。 3. Celebrations 由于文化和习俗的不同,各国人民庆祝元旦和新年的方式和形式 也有一定的差异。
• • • • •
• •
••
【 圣诞节(Christmas)】 圣诞节是基督教徒纪念耶酥?基督(Jesus Christ)诞生 的日子,公认的日期是12月25日。圣旦 节本是一个宗教性的节日,后来逐渐演变成一个具有民族风格的全民性的节日,在美国、英 国、加拿大、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甚至非洲,东南亚一些国家都很盛行。 圣诞节指圣诞日(Christmas Day)或 圣诞节节期(Christmas tide),即12月24日至第二年1月 6日这段时间。另外人们把12月24日夜为圣诞前夜(Christmas Eve)。 1. Jesus Christmas 耶酥是基督教的创始人,上帝的儿子。约公元前6年,耶酥由圣母玛利亚(St. Mary)因圣灵 降孕而生,降生在耶路撒冷附近伯利恒一家客店的马棚里。耶酥长大后开始传道,并召集了 十二门徒。他认为要想拯救地球人类,就要对当时的犹太教进行改革,于是提出了一系列自 己的宗教主张,但是由于他的言论和行为与当时的犹太统治者及社会当权者发生冲突,耶酥 被门徒之一犹大出卖,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耶酥死后三天升天。他的门徒继承他的事业继 续传教布道。 2. Christmas tree 圣诞树可以说是圣诞节最重要的装饰点缀物。圣诞树通常使用整棵塔形常绿树(如衫、柏 等),或用松柏树枝扎成一棵塔形圣诞树。树上挂满了闪闪发光的金银纸片、用棉花制成的 雪花和五颜六色的彩灯、蜡烛、玩具、礼物等装饰品。树顶上还装有一颗大星,树上的彩灯 或蜡烛象征耶酥是世界的光明,大星则代表耶酥降生后将三位东方贤人引到伯利恒的那颗星。 圣诞树的起源众说不一。 3
寒食节 • 时间:清明节前一天 • 旧俗中的一个节日,在清明节前一天(一种说法是清明前两天) (现大多和清明寒食一起过的习俗)。 • 来源 • 春秋时已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封赏 随其逃亡的臣子,唯独漏掉了介子推。介子推于是携老母隐居 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市东南]。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寻至绵 山,找不到他,便想烧山逼他出来。但介子推不愿当官,坚持 不出,结果母子二人俱被烧死。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将绵 山改为“介山”,立祠祭祀介子推,并把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 食节,全国禁动烟火,只吃冷食。后来便形成了在这天寒食、 扫墓的风俗
•
•
•
•
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元日、新正等,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 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其实指导农时的是夏历的阳历部分-二十四节气), 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农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纪年不 用公元纪年法而用民国纪年法)。到新中国成立前夕,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 协商会议上才正式把夏历(农历)新年定为“春节”,因而至今仍有许多人将过春节 叫过年。 实际上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 春节习俗:扫尘守岁拜年贴春联窗花与 “福” 年画爆竹看春晚
•
元宵节
• • • •
• • • •
元宵节 时间:农历正月十五 英文:Lantern Festival 元宵节 是中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 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 续 ,因此又称“上元节”,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 “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而元宵这一名称一 直沿用至今。 习俗 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此外还有吃元 宵、踩高跷、猜灯谜、舞龙、赏花灯、舞狮子等风俗。 演变 中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正月十五,人们迎来了一年之中第 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理所当然地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汉代,正月十五 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 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最迟在南北朝早期,三元 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到后来,中元、下元 的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