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师生对话存在的问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教学中师生对话存在的问题

作者:唐雪娇

来源:《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2014年第04期

摘要对话教学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或模式,而是融教学知识观、价值观、方法论为一体的教育哲学。本文以对话教学理论为依据,对一节小学语文课教学中的师生对话进行分析,发现存在以下问题:封闭式问题过多,问题指向性不明,缺乏生生互动,对话不深入等。

关键词对话问题追问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0003-02

《阳光很活泼》一课是以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链组织起来的,教师讲解知识点的时间很少,知识融于师生问答中,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学生能够结合课文来学习知识点,利于保持记忆、加深理解。课例中课堂气氛很活跃,教师每抛一个问题都有不少学生举手回答,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比较高,但师生对话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教师提问存在的问题

1.封闭式问题过多,问题思维水平低。教师共提出27个问题,其中封闭式问题有21个,例如:“在父亲眼中阳光的活动?”“还有哪些词描写阳光的动作?”等,这类问题的特点就是答案唯一或者直接能在课本中找到。开放式问题有6个,例如:“你感受到什么?”“这个词能不能换成…躲‟或…藏‟呢?”“在你们眼中阳光是什么样的?”等,这类问题没有固定答案,学生有自由发挥的空间。思维水平较高的开放式问题更适合于对话教学,因为师生在面对这类问题时容易产生不同观点、见解,而对话的前提是认知冲突、观点矛盾,师生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对话相互理解、相互质疑,最后达成共识。但是,对于思维水平较低的封闭式问题,教师应该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以及工具书找答案,然后通过小组讨论确定答案,这个环节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学以及小组讨论进行,采用这样的方式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去,都能有说话的机会。

2.问题多是预设的,缺乏生成性。课例中教师根据课文内容的顺序设计的问题可以很明显的分成三大块:父亲、儿子眼中的阳光(24个问题),课文最后一段的含义(1个问题),写话练习(2个问题),以上所有的问题都是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的顺序设计的,形成一条逻辑性很强的问题链,但是如果将这条问题链原封不动地放到课堂教学中去,将导致脱离现实(脱离现实的课堂情境,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其实,预设性问题与生成性问题应该并重,教师可以在备课的时候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情况事先准备问题,但是这些问题不管准备得多么有逻辑性,多么精彩,都要根据课堂实际而相应变化。问题是在师生互动中动态生成的,教师不应该在课堂上一成不变的一个接一个地向学生提出所谓的重要问题,要求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这种教学方式与传统的讲授教学在本质上没有差别,它们都是在控制学生的思想,只是控制的手段不一样而已。

二、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

1.缺乏师生双向交流以及生生互动。对话教学课堂上相互作用的模式大致有以下四种:(l)教师单向传递式;(2)师生双向交流式;(3)基于师生双向交流又允许学生彼此交流的改进式;(4)教师成为小组一员共同参与活动,并鼓励小组中所有成员进行交流的多边多向互动式。课例中师生互动表现为“教师问,学生答”的单向交流模式,具体来说有“一对一”和“一对多”两种:“一对一”指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只让一名学生回答;“一对多”指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多个学生回答。上述方式不是师生双向的交流,因为并未有学生对教师发问,学生只是在不断地回答教师的问题。问什么是由教师事先设计好的,由谁回答又是教师决定(毕竟学生举手之后,教师允许谁站起来回答,谁才能有说话的机会),最终回答的答案也会通过教师审核。此外,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根本没有。真正的师生对话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多边、多向互动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重新安排座位、增加小组讨论、不举手直接站起来回答等方式完善师生互动模式。

2.学生参与度不高。(1)回答问题的总人数少,集中分布在教室的中间一列。整节课明显的特点就是教师在不断地提问,学生在不停地回答,虽然问题挺多,但真正回答问题的学生大概有十几个,并且集中在中间一列(教室座位分为左、中、右三列),左列竟没有一人回答问题,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成为这堂课的旁观者。(2)学生被动参与,思维顺着教师的思路走,没有质疑。参与意味着理解、质疑、重建,课例中师生的相互理解并不深入,学生顺着教师的思路走,对教师的观点没有质疑。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的关键是关注每一个学生,相信所有学生都能对所有问题做出回答,明确所有学生的答案都值得尊重。除了改变观念外,教师还要不断探索能够使所有学生都参与进去的方式方法。

师生如何才能进行深入的对话呢?笔者认为教师首先应该设置自己的思维假定,不要想当然地认为已经理解了学生的想法,日常对话的经验告诉我们,人们语言表述可能一样,但讲话者的立场、视角等决定了他们的话语意义可能有很大差别,教师要认识到这一点,当听到学生说阳光“淘气”时,教师要暂时停止评价,问一问学生为什么会说“闪”字体现了阳光很淘气?他之所以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这就涉及到追问,教师只有通过不断追问才能挖掘出学生语言背后的深层知识经验以及思维方式,并有针对性的促进学生生成知识、完善思维。

参考文献:

[1]张华.对话教学:涵义与价值[J].全球教育展望,2008,(6).

[2]李镇西.共享:课堂师生关系新境界[J].课程·教材·教法,2002,(11).

[3]张增田.对话教学的内涵和特点[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5,(11).

[4][美]沃尔什,萨特斯.优质提问教学法[M]刘彦,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李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