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编订考
《论语》常考知识点梳理及阅读训练题
《论语》常考知识点梳理及阅读训练题知识清单1、《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
其编纂者主要是仲弓、子游、子夏、子贡,他们忧虑师道失传,首先商量起草以纪念老师。
2、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3、《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4、此作品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5、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
6、《论语》多为语录,但都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
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不仅篇幅较长,而且注重记述,算得上一篇结构完整的记叙文,人物形象鲜明,思想倾向通过人物表情、动作、对话自然地显露出来,具有较强的艺术性。
7、《论语》的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
还有就是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
同时语言浅近易懂,接近口语,也是一个特点。
人物形象★孔子: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今河南),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
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
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
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论语简介
• 《论语》八寸
三、《论语》的流传
• 《论语》在汉代的流变:
• 齐《论》、鲁《论》、古《论》 • 张(禹)侯《论》 • 郑玄注本《论语》
《論語》傳承图
齊論語
齊人所傳,多《問王》、 《知道》二篇,王吉、 朱畸、王卿、貢禹、五 鹿充宗、庸生並傳之。
魯論語
魯人所傳,即今所行篇次是也。 龔奮、夏侯勝、韋賢及子玄成、 夏侯建 、蕭望之並傳之。
论述题等。
授课进度
• 第一周: • 第一讲:《论语》简介 • 作业:阅读:学而、为政、八佾
• 第二周: • 第二讲:原文选读:为学 • 作业:阅读:里仁、公冶长、雍也
授课进度
• 第三周: • 第三讲:原文选读:德行:孝 • 第四讲:原文选读:德行:仁 • 作业:阅读:述而、泰伯、子罕
• 第四周: • 第五讲:原文选读:德行:君子 • 作业:阅读:乡党、先进、颜渊
之黼,黑与青谓之黻 。
1、先秦时期文学观念的演进:文
• 修饰性的东西 : • 《论语》:“言之不文,行而不远。” • 《国语·鲁语》:“服,心之文也。” • 《国语·晋语》:“言,身之文也。”
• 文学:泛指学问、文教、文化修养等 。
•
《论语》: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
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富而好礼者也。”
• 语:
•
1·3子曰:“巧言令色,
鲜矣仁。”
三、《论语》的流传
• 《汉书·艺文志》:“凡《论语》十二家, 二百二十九篇。”
• 主要的有三家:
• 齐《论语》二十二篇(多《问王》和《知道》 二篇)
• 鲁《论语》二十篇,同于现行《论语》 • 古《论语》二十一篇;
论语定
第七章: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字词解释: (1)之:学问和事业。(2)者:代词,......的人 (3)好(hào)喜欢,爱好(4)乐(lè)以......为 乐趣 翻译: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不如喜欢学习的 人,喜欢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第八章: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 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课堂练习
请根据以下提示,从课文找出相对应的句子。
(4)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 无益,不如学也。”这与本文哪一则内容相似? “—————,——————” (5)《论语》中强调时间重要性的句子是: “—————,——————” (6)文中强调要经常进行自我反省的内容是: “—————?—————?——————?”
第十章: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词语解释: (1)川:河,河流(2)逝者:指流逝的时光。逝,流逝 (3)斯:代词,这,指河水。(4)舍:舍弃。
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流 逝,日夜不停。”
第十一章: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字词解释: (1) 三军:古制,12500人为一军 (2)匹夫:普通的人,男子汉。 翻译:孔子说:“一国军队的主帅可以被夺去, 普通人的志向却不可改变。”
第十二章: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 中矣。”
字词解释: 1、子夏:孔子的学生。 2、笃(dŭ):忠实,坚守。 3、切问而近思: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 4、仁:仁德。 翻译: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并且有坚定的志向,恳切 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啊。”
整体感知
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
人不堪其忧
择其善者而从之 代词,他的
《论语》考试必考的34句你都会了吗?
《论语》考试必考的34句你都会了吗?导语:《论语》考试必考的34句你都会了吗?1、《论语》是早期语录体散文,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纂录而成。
2、《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
3、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4、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5、《论语》记录孔子的言论大致有四种体式:格言体、答问体、对话体、议事体。
练习:《论语》是一部___体散文集,是孔子的___和______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
宋儒把《论语》和《___》《___》《___》合称为“四书”。
答案:(语录门人再传弟子中庸孟子大学)孔子,名,字,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政治上主张,鼓励人们,即“出来做事”。
开___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___人,身通六艺者____人。
孔子本人也被历代统治者尊奉为至圣先师。
答案:(丘仲尼儒仁礼治入仕私人三千七十二)【考试中出现的例句译文】:1、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今译】我小时候生活穷苦,所以学会了许多鄙贱的技艺。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今译】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便一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
我选取那些优点而效法,把好的言行记在心里;对于他们身上的缺点,我进行反省,如果自己身上也有,就立即改去。
3、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今译】君尽君道,臣尽臣道,父尽父道,子尽子道。
4、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今译】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一副伪善的面孔,这种人很少有仁德的。
”5、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今译】孔子说:“聪明的人喜好水,仁慈的人喜好山。
聪明的人生动活泼,仁慈的人沉厚宁静。
聪明的人生活快乐,仁厚的人有涵养,寿命长。
”6、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考试题及答案
论语考试题及答案《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对后世影响深远。
以下是一份关于《论语》的考试题目及答案,供参考: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论语》是由哪位弟子或再传弟子编纂而成的?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子夏答案:D2.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出自《论语》的哪一篇?A. 学而B. 为政C. 八佾D. 里仁答案:A3. 孔子提倡的“中庸之道”是指什么?A. 极端主义B. 平均主义C. 调和折中D. 无为而治答案:C4. 下列哪句不是《论语》中的内容?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C.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D.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答案:B5.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句话强调的是:A. 学习新知识的重要性B. 复习旧知识的重要性C. 知识更新的必要性D. 教学相长的道理答案:B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10分)6.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其中“四十不惑”意味着到了四十岁时,一个人应该对自己的________和________没有疑惑。
答案:信念、追求7. 《论语》中孔子提到的“君子”应该具备的品质之一是“________”,意味着即使在困难和逆境中,也不失其德行。
答案:不忧不惧8. 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做到“________”,即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答案:泰而不骄9.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告诉我们,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该保持________的态度,从他人身上学习优点。
答案:谦虚学习10.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这句话强调的是,君子之间可以________,但仍然保持各自的独立性和个性。
答案:和睦相处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1. 简述孔子的“仁”思想。
论语为政篇考试题及答案
论语为政篇考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孔子在《论语》中提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句话强调了领导者应以_________为根本。
2. 《论语》中“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_________的重视。
3. 孔子认为“君子不器”,意味着君子应具备_________的能力和素质。
4. 在《论语》中,孔子提出“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其中“周”指的是_________,而“比”则指的是_________。
5. 孔子在《论语》中提到“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_________的看法。
二、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孔子认为治国的根本是什么?A. 法律B. 武力C. 德行D. 金钱答案:C2. 《论语》中提到“君子不器”,这表明君子应该:A. 只专注于一种技艺B. 只做自己擅长的事情C. 不应局限于一种角色或技能D. 只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答案:C3. 孔子在《论语》中提到“以德报怨”,他主张应该如何对待别人的怨恨?A. 以怨报怨B. 以德报怨C. 以直报怨D. 以德报德答案:C4. 孔子认为领导者应该如何对待民众?A. 严厉对待B. 随意使用C. 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D. 忽视他们的需求答案:C5. 孔子在《论语》中提到“君子周而不比”,这里的“周”和“比”分别指什么?A. 周:团结,比:分裂B. 周:分裂,比:团结C. 周:包容,比:排斥D. 周:排斥,比:包容答案:C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请简述孔子在《论语》中提到的“为政以德”的含义。
答案:孔子在《论语》中提到的“为政以德”是指领导者在治理国家时,应以道德为根本,通过自身的德行来影响和引导民众,从而达到治理的效果。
2. 孔子如何看待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答案: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在于君子不局限于一种角色或技能,他们具有包容性,能够广泛地团结和影响他人,而小人则只关注自己的利益,排斥他人,缺乏包容性。
《论语》编订考
《论语》编订考单承彬【内容提要】在前428至前372年间的近六十年中,鲁国都城曲阜活跃着一个由孔子及其弟子的後人、後学组成的“邹鲁学术集团”,他们主要从事与礼乐有关的文化活动。
从今本《仪礼》、《礼记》、《大戴礼记》及新近出土的郭店楚简看,《论语》与这些文献在材料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一致性。
因此,我们认为,《论语》极有可能出自“邹鲁之士”之手。
【关键词】《论语》邹鲁之士《仪礼》二戴《记》郭店楚简一上文《论语》编订在公元前428年至公元前372年之间的结论,为我们解决《论语》的编订者问题提供了时间方面的重要依据。
从《论语》中不难看出,该书的编订者应该是一些敬仰孔子、笃信儒家学说的人。
那么,在前428至前372年间的近六十年中,曾子已逝,孟子未降,活跃在战国中期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之中,以一种近乎虔诚的心态辑录孔子言论,弘扬儒家思想的,到底是哪些人物呢?据《孟子·滕文公上》云:“昔者孔子没,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入揖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然后归。
子贡反,筑室於场,独居三年,然后归。
”《史记·孔子世家》也说:“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
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去,则哭,各复尽哀;或复留。
唯子贡庐於冢上,凡六年,然后去。
”《史记·儒林列传序》则云:“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
故子路居卫,子张居陈,澹台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贡终於齐。
”都表明孔子弟子在孔子去世后各自星散,难以再集合起来商定汇集夫子言论并编撰成书。
而且,在前428至前372年之间,这些亲传弟子们恐怕都已经相继凋零,少有存於世间者。
这就排除了孔子亲传弟子参与《论语》编订的可能性。
不过,他们的弟子们是否还有机会再次聚合起来,完成这一事业呢?《韩非子·显学》篇云:“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子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
论语导读
论语导读[单项选择题]1、孔子说过“吾十有五而有志于学”,下列对“志于学”最准确的理解是()A.上学B.有志于学道C.学习知识D.学习做人参考答案:B[判断题]2、“至圣先师”是司马迁对孔子的评价参考答案:对[单项选择题]3、下列哪个神话故事不能体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A.夸父逐日B.精卫填海C.黄粱美梦D.女娲补天参考答案:C[多项选择题]4、对“圣”字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贯通B.睿C.一事精通D.神圣的参考答案:A,B,C,D[判断题]5、孔子在五十五岁开始周游列国参考答案:对[单项选择题]6、关于《论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它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订的一部集子B.成书于战国初年C.是一部私家著述D.是孔子所著参考答案:D[判断题]7、利玛窦认为孔子是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参考答案:对[判断题]8、在周游列国之后,孔子在七十岁时回到了鲁国,开始整理典籍参考答案:错[多项选择题]9、对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理解,下列正确的是()A.“学”不仅指求知,还包括求道、修身、做人B.“习”是温习的意思C.“学”指上学D.“习”不仅包括温习,还有见习的意思参考答案:A,D[判断题]10、“有朋自远方来”中的“朋”是指同门参考答案:对[判断题]11、“人不知而不愠”中的“愠”的是指埋怨参考答案:错[多项选择题]12、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下列对“固”的解释正确的是()A.牢固B.通“故”,旧的意思C.固执D.束缚参考答案:A,C[判断题]13、“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中的“远”是指远方的意思参考答案:错[单项选择题]14、“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中“格”的意思是()A.规格、法度B.人格C.推究D.格子参考答案:A[单项选择题]15、子曰:“五十而知天命”,对“知天命”的理解下列选项错误的是()A.天命不可违背B.尽人事,听天命C.知其不可而为之D.完全顺应天意,不作为参考答案:D[多项选择题]1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下列选项对“思”理解正确的是()A.情思B.思想C.心智D.情智参考答案:A,B,C,D[判断题]17、在孔子时代,《诗》就被称为《诗经》参考答案:错[判断题]18、中华民族一直都有“诗教”的传统参考答案:对[单项选择题]19、下列选项中对“生,事之以礼”中“事”的理解最正确的是()A.事情B.从事C.侍奉D.通“是”,这参考答案:C[判断题]20、“慎终”指的是“祭之以礼”参考答案:错[单项选择题]21、下面哪句话是孟子说的?()A.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B.食而弗爱,豕交之也C.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D.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参考答案:B更多内容请访问《睦霖题库》微信公众号[判断题]22、我们在赡养父母时,如果没有敬爱之心,则不能称为“孝”参考答案:对[单项选择题]23、子夏问孝,子曰:“色难”,下列选项中对“色”理解最正确的是()A.颜色B.脸色C.好色D.品行败坏参考答案:B[单项选择题]24、“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中“先生”的含义是()A.老师B.对男子的尊称D.先出生的人参考答案:C[单项选择题]25、“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中“曾”的含义是()A.增添B.通“真”,确信C.岂,难道D.曾经参考答案:C[判断题]26、“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中“馔”的含义是指吃参考答案:对[单项选择题]27、“或问禘之说”中“或”的含义是()A.有人B.或者C.有时D.通“惑”,疑惑参考答案:A[单项选择题]28、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中“与”的含义是()A.给B.全身心参与C.介词,和D.通“语”,说参考答案:B[判断题]29、“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中“示”通“视”,观看参考答案:对[单项选择题]30、“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中“监”的含义是()B.通“视”,比较C.门槛D.监视参考答案:B[多项选择题]31、下列哪些选项属于古代“六艺”的内容?()A.礼B.乐C.御D.文参考答案:A,B,C[判断题]32、“饩羊”是指祭祀中杀而未烹的羊参考答案:对[单项选择题]33、对“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中的“里”,下列理解错误的是()A.邻里B.居住C.住宅D.里面参考答案:D[单项选择题]3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句话是谁说的()A.孔子B.老子C.荀子D.曾子参考答案:B[单项选择题]35、“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中“约”的含义是()A.大约B.简约,引申为贫困的状态C.约束参考答案:B[判断题]36、小人经常做价值判断,很少做事实判断参考答案:错[单项选择题]37、“苟志於仁矣,无恶也”中“苟”的含义是()A.诚恳B.苟同C.苟且D.一丝不苟参考答案:A[单项选择题]38、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其中“处”的含义是()A.安处B.处理C.处置D.名词,处所参考答案:A[多项选择题]39、关于“苟志於仁矣,无恶也”中“恶”的含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浙江省高考语文《论语》选读列年考题及评析
浙江省高考语文《论语》选读列年考题及评析浙江省高考语文《论语》选读列年考题及评析(三)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子欲无言。
”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译文】孔子说:“我不想说话了。
”子贡说:“你如果不说话,那么我们这些学生传述什么呢?”孔子说:“上天说了什么呢?春夏秋冬四季照常运行,众物照样生长。
天说了什么呢?”24.(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
(1分)答:举一反三(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括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
(3分)答:教学原则:学生主体原则(答“自主学习原则”亦可),注重身教原则(“无言之教”或“教是为了不教”亦可)。
析:考查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论语》片段的理解,要求“考生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括出一条教学原则”。
所选的两段话内含孔子的教育原则,有启发式、举一反三、身教重于言教、潜移默化、无言之教和有言之教相结合等,有的不是孔子和子贡对话中的内容,考生要分析区别。
《<论语>选读》是考查2009年高考的新点,遗憾的是新点没能成为亮点。
选修A重新开读《论语》,重视经典传承,新课程的“新”也可以体现在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回归。
然而考题要求探究孔子教学原则,例句却选孔子谈“予欲无言”,含义有些迷蒙玄远。
令人比较关注的是新高考对《论语》是如何考查的。
从题型来看,并没有将《论语》的考点放在文言基础上,而是重点考查了学生对一些观点的理解。
以开放型的样式出现。
比如在模拟卷中出现的是谈谈对“隐”和“仕”的看法(十全注:第1题属送分题,第2题,这题出得相当偏,很多老师和教辅对这段文章有何教育原则,是视而不见的,这更让我们明白,高考是考“教的不考,考的没教,”热的不考,考了必热,对于论语的每一段的寓意最好能挖掘一下,跟现实联一下.例卷当把人引入歧路后,出题考出了一个相当是非分明的一个真题。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第一编章节练习题库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传说文学——章节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文学史上所谓的先秦一般是指 ( )A.殷、周到秦统一B.秦代以前C.夏代以前D.夏代到西周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先秦文学的起止时间。
文学史上所谓的先秦,事实上一般是指殷、周到秦统一这一历史时期。
并且,殷商史料也极匮乏,对先秦文学史比较详细的描述,是从西周初年(约公元前11世纪初)开始的。
分值:1.02.“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
”这一关于原始歌舞的著名记载出自( )A.《礼记·郊特牲》B.《吕氏春秋·古乐》C.《毛诗大序》D.《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答案:B解析:无分值:1.03.“贲如,皤如,白马,翰如。
匪寇,婚媾。
”这一流畅叶韵的筮辞出自( ) A《尚书·尧典》B.《周易·贲卦》C.《淮南子·览冥训》D.《周易·中孚》九二爻辞答案:B解析:无分值:1.04.下列属于创世神话的是()A.女娲补天B.女娲造人C.鲧禹治水D.后羿射日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创世神话。
A、C、D三项都属于自然灾害神话。
分值:1.0二、多项选择题1.初民的口头文学主要有( )B.上古歌谣滑C.小说D.神话传说E.寓言答案:BD解析:无分值:2.02.我国流传下来的神话主要保存在A.《山海经》B.《楚辞》C.《淮南子》D.《尚书》E.《左传》答案:ABC解析:本题考查保存我国神话的古籍。
我国的神话大都未能完整保留下来,存留下来的只有一些片段,散见于《楚辞》、《山海经》、《淮南子》及其他一些古籍中。
分值:2.0三、简答题1.简述神话与传说的区别。
(1)神话的产生要比传说早(2)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
(3)神话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的神异色彩,而传说则内含着人间的行为准则。
分值:5.02.简述我国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答案:(1)神话的艺术规则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
专题20 名著阅读之《论语》综合探究(原卷版)-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真题题源解密(北京专用)
专题二十名著阅读——《论语》综合探究考情概览:解读近年命题思路和内容要求,统计真题考查情况。
2024年真题研析:分析命题特点,探寻常考要点,真题分类精讲。
近年真题精选:分类精选近年真题,把握命题趋势。
必备知识速记:归纳串联解题必备知识,总结出题的规律。
名校模拟探源:精选适量名校模拟题,发掘高考命题之源。
命题解读考向考查统计本题考查考生对整本书阅读《论语》阅读理解和分析概括的能力。
在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明确问题特点,然后疏通文意,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再整合信息进行概括。
这需要考生具备《论语》的知识体系和对文本细节的敏锐把握能力。
考向一评价名著内容2023·北京卷,11(3)考向二个性化解读2020·北京卷,13命题分析整本书阅读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概括能力,如2023·北京卷第11题,通过评价名著的价值、名著写作的意义及考生对名著的评价等方面设题。
2023年高考考查了考生读懂整本书综合分析评价的能力,预测2025年高考也有可能会延续这种考查方式。
试题精讲考向一评价名著内容(2023·北京卷)阅读下面四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论语·卫灵公》)②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
”(《论语·卫灵公》)③子曰:“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
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史记·孔子世家》)④先生(王阳明)曰:“为学大病在好名。
……‘疾没世而名不称’,‘称’字去声①读,亦‘声闻过情,君子耻之’②之意。
”(《传习录》)[注]①去声:第四声。
②声闻过情,君子耻之:语出《孟子》。
情,实情。
对于①中画线的句子有两种解读,今人杨伯峻的解读是“到死而名声不被人家称述,君子引以为恨”。
④是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解读,与杨伯峻有所不同。
1.在杨、王两种解读中任选一种,从上述材料中找出依据,简要解释其合理性。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论语》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D.作者认为像诸葛孔明、陆敬舆、范仲淹等人群而不党,真正达到了《礼记》和《尚书》中所提出的“君子之群”的境界。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此义不明,朝廷无以收群策群力之效,而朋党之祸遂为世诟病。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彼见孔子A为师B圣人传道C必授D异才E故谓之F殊。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好信师而是古”中“信”意思是“相信”,与《琵琶行》“低眉信手续续弹”的“信”不同。
B.“用意详审”中“审”意思是“详细”,与《促织》中“审视,巨身修尾”的“审”含义相同。
D.王道,指以仁义统治天下的政策,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中有对“王道”的相关描述。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文章开头引经据典,分析“群”“党”的不同内涵,阐明了集体与个人、群与党之间有明显的区别。
B.作者认为,王导、蔡邕、贾生、靳尚四人党而不群,是因为他们不是器量见识与才学兼备的人,也不值得与他们谈群而不党。
夫子哂之。
(节选自《论语·先进》)
材料二:
仲由字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岁。
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季康子问:“仲由仁乎?”孔子曰:“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不知其仁。”
子路为季氏宰,季孙问曰:“子路可谓大臣与?”孔子曰;“可谓具臣矣。”
此“党”之义A近私也B公则为和C为周D在朝E可以收同寅F协恭之美G在野可以释H惊世骇俗之嫌。
自考古代文学史第一编选择题
1. 以下篇目中,出自《诗经》且属于政治讽刺诗的是2. “敷陈其事而直言之”是指“六诗”中的C.风 起兴开端 3.以下著作由刘向编定的是C.《左传》 左丘明 4. 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 《论语》由孔子编成孔子的弟子B. 《庄子》通行的最早注本为郭象注本C.《墨子》行文注重辞藻的华丽与铺陈质朴无华D.“朝三暮四”的故事出自《韩非子》 庄子 5. 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楚辞》想象奇特,往往与当时民间的巫神信仰有关B. 《楚辞》多用楚地方言C.《春秋》是鲁国的纪传体史书编年体D.《战国策》多为纵横家的游说之辞 6. 下列作品属于《九章》的是A.《涉江》B.《河伯》 九歌C.《山鬼》 九歌D.《招魂》7.下列选项中,与《诗经》的形成、编订无关 ..的是A.《氓》 弃妇诗B.《怀沙》 屈原C.《硕鼠》D.《鹿鸣》 宫廷乐府A. 赋 直接叙事,直言其志B.比 比喻 D.颂A.《春秋》 孔子B.《尚书》 孔子 D.《战国策》A.献诗B.采诗A .《东山》C .《关雎》9.关于《诗经》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颂 ”分为商颂、周颂两部分周颂B .“雅”分为大雅、小雅、别雅三部分C .《风雨》是表现夫妻情爱深挚的诗歌D .《七月》是周人的史诗之一 10.中国最早的历史文集是A .《春秋》 编年体 C .《左传》 纪传体 11.以下不.属.于.《战国策》文学特色的是A .铺张辩丽 C .夸饰恣肆12.先秦诸子散文中艺术水平最高的是 A .《孟子》C .《论语》 13.《吕氏春秋》中关于原始初民歌唱的记载是A .贲如,皤如,白马,翰如 《易经》 B.士封羊,无血 C.击石拊石,以歌《九韶》 ,百兽率舞 D.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14.《汉书·食货志》关于采诗说的记述是 A .“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 B.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C.“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成)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C .删诗D .诵诗8.“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同步试题 4.1《论语》十二章(解析版)
《<论语>十二章》同步习题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和教育原则等,与《大学》《诗经》《孟子》合称“四书”。
B.《礼记》据传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所作,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儒家的哲学、教育、政治、美学思想。
C.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有“亚圣”之称。
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仁政”“民贵君轻”等。
D.“六艺”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西周学校教育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数;一种是将“六艺”解释为“六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
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
A项,“与《大学》《诗经》《孟子》合称‘四书’”错。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故选A。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子喻.于义喻:知晓,明白B.请事.斯语矣事:听从C.致知在格.物格:推究D.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端:萌芽,发端【答案】BB项,“请事斯语矣”的“事”是“实践、从事”的意思,本句话出自《论语》“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白话释义: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
”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明,请让我按这话去做吧!”。
本句话的意思是“请让我按这话去做吧”故选B。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质胜文则.野于其身也,则.耻师焉B.见贤思齐焉.盘盘焉.,囷囷焉C.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D.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若火之.始然【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5春西电《大学语文(一)》在线作业答案
A.李白
B.杜甫
C.陆游
D.白居易
正确答案:B
5.陈子昂属于()
A.初唐
B.盛唐
C.中唐
D.晚唐
正确答案:A
6.属于文人词中通俗派代表的是()
A.柳永
B.晏殊
C.李清照
D.陆游
正确答案:A
7.《诗经》以几言为主()
A.四言
B.五言
C.六言
D.七言
正确答案:A
8.《上邪》列举了几种不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表达对爱情的忠贞()
正确答案:A
14.“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明楚物”的诗歌是楚辞。()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B
15.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300篇。()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A
西电《大学语文(一)》在线作业
一、单选题(共10道试题,共40分。)
1.善用典故的词人是()
A.柳永
B.苏轼
C.张孝祥
D.辛弃疾
正确答案:D
2.《论语》的编纂者是()
A.孔子
B.孟子
C.孔子的弟子
D.孔子的弟子及其后学
正确答案:D
3.屈原最重要的代表作是()
A.离骚
B.九章
C.九歌
D.九辩
正确答案:A
B.正确
正确答案:B
6.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诗人是王维、岑参。()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A
7.《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主要运用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B
8.周邦彦的词集北宋婉约之大成。()
A.错误
论语测试题及全部答案
论语测试题及全部答案一、选择题1. 《论语》是由谁编纂的?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孔子的弟子及其后学答案:D2.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出自《论语》的哪一篇?A. 学而B. 为政C. 八佾D. 里仁答案:A3. 《论语》中孔子提倡的“仁”是指什么?A. 忠诚B. 仁爱C. 礼仪D. 智慧答案:B4.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的哪种思想?A. 谦虚B. 诚实C. 知识D. 智慧答案:B5. 下列哪一项不是《论语》中提到的“五常”?A. 仁B. 义C. 礼D. 信E. 勇答案:E二、填空题6.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其核心思想是_________。
答案:仁7. 孔子在《论语》中强调了“中庸”的重要性,其中“中庸”指的是_________。
答案:不偏不倚,适中8.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出自《论语》,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
答案:在任何时候,我们都可以找到值得学习的人9.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_________的重视。
答案:道德10.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强调了_________的重要性。
答案:复习和学习三、简答题11. 简述《论语》中孔子对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看法。
答案:孔子认为君子应当以道德和礼仪为行为准则,追求高尚的品德,而小人则只关注个人利益,缺乏道德修养。
12. 解释《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并举例说明。
答案:这句话意味着不要把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事情强加给别人。
例如,如果你不希望别人对你撒谎,那么你也不应该对别人撒谎。
四、论述题13. 论述《论语》中孔子关于“礼”的理解和其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答案:孔子认为“礼”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和谐的重要工具。
它不仅仅是外在的礼节和仪式,更是内心对他人的尊重和对规则的遵守。
在社会治理中,“礼”能够规范人们的行为,促进社会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编订考单承彬【内容提要】在前428至前372年间的近六十年中,鲁国都城曲阜活跃着一个由孔子及其弟子的後人、後学组成的“邹鲁学术集团”,他们主要从事与礼乐有关的文化活动。
从今本《仪礼》、《礼记》、《大戴礼记》及新近出土的郭店楚简看,《论语》与这些文献在材料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一致性。
因此,我们认为,《论语》极有可能出自“邹鲁之士”之手。
【关键词】《论语》邹鲁之士《仪礼》二戴《记》郭店楚简一上文《论语》编订在公元前428年至公元前372年之间的结论,为我们解决《论语》的编订者问题提供了时间方面的重要依据。
从《论语》中不难看出,该书的编订者应该是一些敬仰孔子、笃信儒家学说的人。
那么,在前428至前372年间的近六十年中,曾子已逝,孟子未降,活跃在战国中期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之中,以一种近乎虔诚的心态辑录孔子言论,弘扬儒家思想的,到底是哪些人物呢?据《孟子·滕文公上》云:“昔者孔子没,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入揖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然后归。
子贡反,筑室於场,独居三年,然后归。
”《史记·孔子世家》也说:“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
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去,则哭,各复尽哀;或复留。
唯子贡庐於冢上,凡六年,然后去。
”《史记·儒林列传序》则云:“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
故子路居卫,子张居陈,澹台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贡终於齐。
”都表明孔子弟子在孔子去世后各自星散,难以再集合起来商定汇集夫子言论并编撰成书。
而且,在前428至前372年之间,这些亲传弟子们恐怕都已经相继凋零,少有存於世间者。
这就排除了孔子亲传弟子参与《论语》编订的可能性。
不过,他们的弟子们是否还有机会再次聚合起来,完成这一事业呢?《韩非子·显学》篇云:“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子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
”晋陶潜《圣贤群辅录》附会曰:“颜氏传《诗》,为讽谏之儒;孟氏传《书》,为疏通致远之儒;漆雕氏传《礼》,为恭俭庄敬之儒;仲良氏传《乐》,为移风易俗之儒;乐正氏传《春秋》,为属辞比事之儒;公孙氏传《易》,为洁静精微之儒。
”可见派别之间壁垒森严。
各派由于在具体学说和学术方向方面的差異,肯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矛盾和斗争,他们能否统一思想、协调行动、汇集资料、编订《论语》呢?这是十分令人怀疑的。
那么,在众派别当中,能不能以某一派为主,担负并完成编订《论语》的大任呢?当时确实存在着这样一个学术团体,他们既有条件得到孔子生前身后的大量资料,而且居住地域比较集中,又对孔门人物怀有无限敬仰。
这一学术团体就是古代典籍中屡屡提及的“邹鲁之士”,他们以鲁国都城曲阜为中心,分散在周围的一些地区,而且多是孔子及其弟子们的后人。
虽然《史记·孔子世家》曾说:“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
”但此所谓“远方”,并不像后人所想象的那样,可以涵盖华夏大地的绝大部分地域。
清人崔述就说:“孔子弟子,鲁人为多,其次则卫、齐、宋,皆邻国也。
”[1]所谓鲁、卫、齐、宋,实际上仅包括今天山东省的中西部和河南省东部一带比较狭小的地区。
他们在孔子死后,“各自尽哀,或复留”;而且,“弟子及鲁人往冢而家者百有馀室,因命曰孔里。
”[2]表明不惟那些鲁国的弟子,甚至一些其他诸侯国的来学者,也有在孔子死后留在曲阜定居的。
如言偃(子游),《仲尼弟子列传》说他是吴人,但典籍所记在孔子死后他与有若、曾参、颛孙师等人相问答之言甚多;鲁悼公吊有若之丧,子游“摈”;武叔之母死,子游正在鲁;鲁国的县子、公叔戍等亦皆与子游遊;他的儿子言思也仍在鲁国居住。
这表明,即便《史记》所谓子游乃吴人是事实,但他生活的后期及他的后代,都已经定居鲁国了。
再如颛孙师(子张),《仲尼弟子列传》称其为阳城人,属陈地。
但《吕氏春秋·尊师篇》却说:“子张,鲁之鄙家也。
”又据《礼记·檀弓》载,他的儿子申祥曾哭子游之子言思之丧。
郑玄注云:“说者云言思子游之子,申祥妻之昆弟。
”是子张之后人亦居住在鲁国矣。
又如孔子的女婿公冶长,《仲尼弟子列传》以为齐人,然《孔子家语》以为鲁人,范宁、杜预均以为鲁公族。
崔述更进而说“公冶长亦当为公冶之后。
襄公之自楚归也,季孙使公冶问,则公冶鲁大夫。
然则长亦非齐人。
”再加上本为鲁人的颜氏之族、曾氏之族、冉氏之族,还有夫子的后人子思之流,这就以鲁国为中心,以孔子及其弟子的后人、后学为骨干,形成了一个相当庞大的学术团体——“邹鲁学派”。
邹鲁学派的学术活动也是显而易见的。
《庄子·天下篇》云:古之道术“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搢绅先生,多能明之。
”所谓“邹鲁之士”或“搢绅先生”,就是指专治儒家典籍《诗》、《书》、《礼》、《乐》的儒生。
《史记·孔子世家》云:“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冢,而诸儒亦讲礼乡饮大射於孔子冢。
孔子冢大一顷。
故所居堂弟子内,后世因庙藏孔子衣冠琴车书,至于汉二百馀年不绝。
”其《赞》云:“余适鲁,观孔子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
”《儒林列传》云:“是时独魏文侯好学,后陵迟以至于始皇,天下并争於战国,儒术既绌焉,然齐鲁之间,学者独不废也。
於威、宣之际,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於当世。
”又说:“陈涉之王也,而鲁诸儒持孔氏之礼器往归陈王。
於是孔甲[3]为陈涉博士,卒与涉俱死。
”“及高皇帝诛项籍,举兵围鲁,鲁中诸儒尚讲诵习礼乐,弦歌之音不绝,岂非圣人之遗化,好礼乐之国哉?……夫齐鲁之间於文学,自古以来,其天性也。
”《货殖列传》云:“邹鲁滨洙泗,犹有周公遗风,俗好儒,备於礼。
”《叔孙通列传》也说叔孙通在汉朝初定时,徵鲁诸生通礼仪者三十馀人。
另外,《礼记》中记载了许多邹鲁之士的论礼、行礼的事迹。
由此可见,研讨儒家典籍,从事礼乐活动,是邹鲁学派的主要学术内容。
二在传世和出土的大量邹鲁之士的文献资料中,我们略可寻绎出一些与《论语》有关的线索,来考察《论语》的具体编订者和编订过程。
第一,邹鲁之士多从事礼乐活动,这显然是对孔子重“礼”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孔子一生以恢复周礼为己任,即使在最艰难、最危险的时期,他也一直用礼的规范要求自己和弟子们。
因此,一部《论语》,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孔子对礼的重视和追求。
据统计,“礼”字在《论语》中共出现了七十六次,说明它是当时孔门师弟子修道向学活动的重要范畴之一。
至于书中言礼、论礼的章节,就更多了。
难怪清人陈澧说:“《论语》言礼者凡四十馀章,自视听言动,与凡事亲教子事君使民为国,莫不以礼。
其所以为礼者,曰敬、曰让、曰约、曰节之、曰文之。
其本在俭,其用在和,而先之以仁之守、义之质、学之博。
先进后进不同,则从先进;礼虽废而犹爱之;夏、殷不足徵而犹能言之;射不主皮之语,则述《仪礼》之文也。
《乡党》一篇,则皆《礼记》之类也。
《论语》之言礼至博至精,探索之而靡尽也。
”又说:“《论语》所言皆礼也。
以其小者观之,如趋过者,子见父之礼;沐浴者,臣朝君之礼;行束修者,弟子初见师之礼;非公事不至者,士人见官长之礼;三愆者,侍坐之失礼;居於位与先生并行者,童子之失礼。
小者如此,大者可知也。
”[4]沈文倬先生也通过对《论语》中孔子述礼之文的分析,认定孔子熟悉当时的各种礼典;并由《礼记·杂记下》“恤血之丧,哀公使孺悲之孔子学士丧礼,《士丧礼》於是乎书”一条材料,推定《仪礼》中的《士丧礼》、《既夕》、《士虞礼》、《丧服》四篇,都是孺悲向孔子问礼而记录的。
[5]此可见孔子及《论语》与“礼”的密切关系。
今本《仪礼》与《论语》中条文相仿佛者不在少数,今举数例如下:《士相见礼》:“君赐之食,则君祭先饭,徧尝膳饮而俟。
君命之食,然後食。
若有将食者,则俟君之食然後食。
”《乡党》:“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
君赐腥,必熟而荐之。
君赐生,必畜之。
侍食於君,君祭,先饭。
”《乡射礼》:“礼射不主皮。
主皮之射者,胜者又射,不胜者降。
”《八佾》第十六章:“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聘礼》:“宾出,公再拜送,宾不顾。
”《乡党》:“君召使摈,色勃如也。
足躣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後,襜如也。
趋进,翼如也。
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
”《聘礼》:“下阶,发气怡焉。
再三举足,又趋。
”《乡党》:“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
立不中门,行不履阈。
过位,色勃如也,足躣如也,其言似不足者。
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趋进,翼如也;复其位,踧踖如也。
”《聘礼》:“执圭,入门,鞠躬焉,如恐失之。
及享,发气焉,盈容。
众介北面,跄焉。
私觌,愉愉焉。
”又:“上介执圭,如重,授宾。
”《乡党》:“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
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蹜蹜如有循。
享礼,有容色;私觌,愉愉如也。
”《聘礼》:“币厚则伤德,财厚则殄礼。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见《荀子·大略篇》所引《聘礼志》,今本《仪礼·聘礼》作“多货,则伤於德;币美,则没礼”)《阳货》第九章:“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聘礼》:“辞无常,孙而说。
辞多则史,少则不达。
辞苟足以达,义之至也。
”《卫灵公》第四十一章:“子曰:辞,达而已矣!”沈文倬先生断定《仪礼》成书的时间上限是孺悲从孔子记录《士丧礼》等四篇,约当周元王、定王之际。
其後孔氏後学纷纷撰作,各种礼典的书本是在一段较长时间内由很多人陆续写成的。
从先秦典籍的传本看,《墨子》、《孟子》、《荀子》都有征引今本《仪礼》原文明证,大概在孔子死後的一段时间里,《仪礼》十七篇也逐渐汇集成书并传播开来,其汇集编订者当然以孔门後学的可能性最大。
这与我们上文推定的《论语》的成书时间和编订者基本上是重合的。
至于二书孰先孰後,已难考定,要以这些资料均出自孔门,师弟子口传耳受,故在内容上有相互接近之处为是。
第二,西汉戴德、戴圣所辑《礼记》是《仪礼》残存十七篇以及已佚若干篇的传记,是依据《仪礼》书本来解经所未明、补经所未备的。
《汉书·艺文志》“礼类”列“《记》百三十一篇”,班固自注:“七十子後学者所记也。
”《论衡·案书篇》也说:“《礼记》造於孔子之堂。
”《经典释文序录》注引刘向《别录》云:“古文《记》二百四篇。
”《隋书·经籍志》云:“汉初,河间献王又得仲尼弟子及後学者所记一百三十一篇献之,时亦无传之者。
至刘向考校经籍,检得一百三十篇,向因第而叙之。
而又得《明堂阴阳记》三十三篇、《孔子三朝记》七篇、《王史氏记》[6]二十一篇、《乐记》二十三篇,凡五种,合二百十四篇。
”这些《记》虽经秦、汉间人所窜乱,但基本为先秦时期的古《礼》文献当无可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