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宁一:世界历史视野中的民族主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宁一:世界历史视野中的民族主义
作者:杨宁一文章来源:中学历史教与学网站点击数:962 更新时间:2006-2-10
摘要:民族主义是近代以来对世界历史进程最具影响力政治和社会力量之一,是现代化的产物,经历了形成时期、发展和扩散时期,在世界范围内确立时期等不同阶段,存在着原发型和传导型两种基本类型。民族主义在历史上既起到过积极作用,也造成过巨大破坏和灾难。正确认识民族主义,总结民族主义演变历程的经验教训,对当今世界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
关键字:民族主义,民族国家,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K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05)010-0013-06
民族主义是最能拨动人们心弦的情感。在世界近现代史上,伴随着现代化的进展,民族国家逐渐建立与发展,并成为国际关系的行为主体。有学者认为:“自从民族主义进入世界历史的现代化进程,人类的进步、繁荣、战争、大规模的暴行,如种族屠杀,大都是在民族主义的旗帜下,以国家权力和国家暴力的方式进行的。”[1](p.245)因此,“民族主义是近代以来世界最强大的政治和社会力量之一”[2](p.3),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世界近现代史的主题之一,以至英国著名左派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得出结论:“若想一窥近两个世纪以降地球的历史,则非从‘民族’以及衍生自民族的种种概念入手不可。”[3](p.1)冷战结束后,民族主义又兴起新的高潮。因此,研究民族主义为了解世界近现代历史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而且也有助于正确认识当前的世界。不过,民族主义研究在我国起步时间不长,众说纷纭。本文尝试勾勒出民族主义发展演变的历程,从中总结出有益的启示。
一、民族主义的形成
目前学术界对民族主义的定义尚未达成共识,一般认为民族主义最早兴起于近代的西欧,以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为形成标志,以后逐渐扩散到整个世界。“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民族主义认为世界是分为民族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命运;个体的忠诚首先是对他的民族;民族是一切政治力量
的源泉;个人要想获得自由、实现人生目标,就必须从属于一个民族;每一个民族总是要通过自治方式表达它的真正本质;一个和平的世界只能是建立在民族自治基础上的”[4](p.63)。民族主义的内容包括强调本民族内部的同质,强调本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差异,对民族的认同和忠诚,要求建立民族国家,渴望民族富强。
农业社会不存在民族主义。虽然伴随着文明的诞生和发展,国家和民族在农业社会早已出现,但是它与现代意义上的国家与民族有着明显的区别。在农业社会,国家没有明确的疆界和统治人口,不存在主权及其观念。民族作为一种人类的共同体,往往与国家概念并不重叠,因此也不存在民族国家。对民族的认同和忠诚不是主要的社会思潮,爱国主义不具有普遍性和持续性。
在中世纪,西欧存在多种共同体,有罗马教廷控制下的基督教世界,也有分封制度下独立王国的诸侯,民族和国家只是其中之一。民族和国家是分离的,诸侯的领地很多是跨国度的。王权也没有绝对的权威。由于宗教的普世性和封建分封制度,宗教和地域共同体在现实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远远超过了国家和民族,所以“大部分人的忠诚呈现出这样的顺序:首先我是基督教徒,其次是勃艮弟人,最后才是法国人”[5](p.15)。
民族主义之所以首先兴起于西欧,是因为西欧最早兴起现代化,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为民族主义诞生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在原初现代化阶段,商品经济和商业的发展打破了地域的界限,人口的流动性提高,加强了民族共同体内部的经济联系,为民族认同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大多数个人的责任中心由社区转向社会,由地方转向国家”[6](p.21)。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把人们从宗教的束缚下解放出来,现实社会的重要性提高,世俗权力特别是王权得到加强。通过马丁·路德翻译拉丁文《圣经》等方式,作为民族凝聚力重要工具的民族语言得到普及,使得宗教共同体的地位下降,民族共同体的地位上升。“从1520年到1540年的二十年间,德文书出版的数量是1500年到1520年这段时期的三倍之多。这是路德扮演了绝对核心角色的一个惊人转型”[7](p.48)。
在走向近代民族的过程中,专制王权起到重要作用。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封建割据。在新兴商人阶层的支持下,西欧各国君主不断加强王权,打击大贵族等地方分裂势力,剥夺地方各种共同体的权利,把居民置于国家的直接管辖之下,确保政治上的统一。在经济方面,专制君主采取重商主义政策,扶植本国工商业的发展,使国家作为一个经济单位得到强化。这些都导致地域共同
体的地位下降。同时,伴随着王权的发展,各国君主纷纷开疆拓土,引发连绵不断的王朝战争。让·博丹和格老秀斯等人出于制止战争的目的,提出了以领土控制为主要特征的国家主权概念。这一观念在三十年战争后签订的《威斯敏斯特条约》中得到确认,国家对内的最高权力和对外的平等被予以承认。这样,国家具有了明确的疆界和人口,便于民族共同体的确定。
专制王权确立了民族共同体的基本框架,大体明确了本国与其他国家的基本区别。人们效忠的对象转向了国家,王权成为国家和民族的象征。不过,专制王权时期的国家仅仅是形成中的民族国家,专制王权高居于民族之上,只是代表了王室的利益,并不是真正的民族和国家的代表。换言之,民族内部并没有实现同质化。正如英国学者埃里·凯杜里所说:“在近代的欧洲,一大批领土主权国家被成功地建立起来,这些主权国家逐渐被集权的国王们加以巩固和延续下来……但是,这些主权国家还远不能作为民族主义语汇中所说的‘民族’。”[8](p.8)
在法国启蒙运动期间,启蒙思想家们把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结合在一起,提出了系统的民族主义思想,批判君主专制毫不考虑民族和国家的利益,剥夺了民众的自由和平等,否认君主是民族和国家的象征,也否认王朝国家是自己的祖国,发出了“专制之下无祖国”呼声,指出只有当臣民成为公民,成为国家的成员,民族共同体才会存在,祖国才会存在。
在启蒙思想指导下,法国大革命爆发。由于等级制度和专制制度被摧毁,宣布了主权在民,人人平等,国家成为大家共同拥有的祖国,“等级和阶级都不复存在,全体法国人组成了法兰西民族”[9](p.161)。人们拥有了法兰西公民的身份,激发出高涨的民族主义热情,投入到推翻专制制度和反对外国武装干涉的斗争中。可以说,民族主义是法国大革命的指导思想并在革命中得到普及。人们产生的“我们的生命和才能并不属于我们。所有的一切都属于民族、属于祖国”[5](p.22)。这一认识,体现了人们对民族的高度认同和忠诚。因此,法国大革命标志着民族主义的形成。
美国独立战争的情况和法国大革命有所不同。北美十三州是英国的移民殖民地,居民本来与母国属于同一民族,也没有自己的国家,似乎没有建立民族国家的条件。但是,北美十三州政治上实行自治,经济上建立了一定的联系,同时又都受到母国的歧视排斥和掠夺,由此人们意识到自身的同质以及和母国的区别,形成了共同体的观念,即民族意识。启蒙运动的民主思想为这种民族意识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因此,在民族主义指导下,北美十三州掀起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独立斗争并取得了胜利。